《伊索寓言》一课教师教学反思

2024-06-16

《伊索寓言》一课教师教学反思(精选8篇)

《伊索寓言》一课教师教学反思 第1篇

在上前一课《狼牙山五壮士》时,学生们发言不积极,很少有人举手,也很难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情感。不但教师上得累,而且学生学得无趣。所以教学效果不好。于是,我究其原因,这可能与我课前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及做好课前预设有很大关联。因此,我吸取了教训,对于《难忘的一课》,我课前认真备课;准备好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做到成竹在胸;课堂上我仔细引导,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课前备课的重要性真大。

首先,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具体是怎样写,怎样表达的。例如在理解文中的“好象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这句话时,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这句话中的用词,如:“火热”“真挚”等词语的精当之处。又如文章最后一个反问句,我让学生改为陈述句后,通过朗读来体会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这便是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接着,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的三次不同意义的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表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获得收获——读,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读,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深而浓郁的爱;读,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读,还让孩子们的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最后让学生写写我泪眼模糊了,我可能会写些什么呢?把你所思所想写出来。在课堂中,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随着我与学生共同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时,我的泪不能自禁,夺眶而出。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读,使学生受到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如:整堂课几乎全部是在按教师的预设走下来,没有促进学生的有效性生成,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以体现。

《伊索寓言》一课教师教学反思 第2篇

二期课改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本培训成为各个幼儿园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一课三研”作为幼儿园教研组的一种活动形式,最初是为了组内教师展示公开观摩活动而开展的多次试教活动,目的是使活动方案更为优化,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活动的过程,对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由此,便把“一课三研”活动作为校本培训中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几所幼儿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一课三研”活动的界定

“一课三研”活动是指教研组内教师针对同一活动内容(主要指幼儿园的学习活动),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的实践研究活动。它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在研究活动中可以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等。目的是使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养成反思的习惯,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教师自主地发展。

二、“一课三研”活动的实施阶段和特点

1、“一课三研”活动开展的形式和要求

“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分两种:一种是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年级组长负责,每周一次。另一种是全园性的,有业务园长负责,每月一次。在确定活动的主题后,每一位参与的老师,都要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准备;在研讨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活动结束后,每一位老师都要写下自己在参加本次活动后的体会与反思。

2、“一课三研”活动的特点:

“一课三研”活动作为培训教师的一个途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性:“一课三研”活动是一种融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于一体的研讨活动。它不同与以往教研活动中的单纯的理论学习和单纯的实践活动,而是把

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做、研、思、再学、做、研、思的循环,发展教师的整体的能力。

(2)主体性:以往我们老师参加的职后培训,以课堂培训为主,老师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一课三研”活动是一种参与式的培训,教师们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一课三研”活动中,每一个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和研讨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3)反思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于教师能感悟教改实践中的问题并对问题作出价值判断。每一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都值得反思;每一个教学突发事件,也值得反思;每一个幼儿学习状态的独特性,更值得反思。“一课三研”活动就是让教师在实践、研讨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逐渐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

3、“一课三研”活动的实施阶段

“一课三研”活动的实施共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实施阶段 操

节 主要目标

酝酿初试阶段 一研:选材→理论学习→设计活动方案→说课→第一次实践课→第一次研讨反思

二研:修改活动方案→再次实践活动→再次研讨反思

三研:再次修改活动方案→第三次实践活动→第三次研讨反思→形成优化的活动方案 注重园内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

成熟深化阶段 除了运用第一阶段的操作模式外,增加了第二种操作模式:

一研:选材→理论学习→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不同教师)→说课→研究实践课1、研究实践课2、研究实践课3→研讨反思

二研:各自修改活动方案→再次实践→再次研讨反思

三研:第三次修改活动方案→第三次实践→第三次研讨反思→形成各有特色的活动方案

注重在园内教师群体发展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创新,促进教师个性化的发展。

经验辐射阶段 一研:选材→学习理论→提出问题→示范实践→研讨、对话、反思

二研:带教对象设计活动方案→说课→实践研究课→研讨反思

三研:带教对象修改活动方案→再次实践→再研讨反思→形成优化的活动方案 由园内向园外辐射,成立校本培训基地,带动其他幼儿园教师一同发展。

“一课三研”活动中活动内容的确定,是根据本园、本班幼儿近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教研组集体商定或由执教老师自己选定。既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是改编和创编的。

活动方案的设计,一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执教老师设计;二是完全由执教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以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而设计;三是根据研究的目的,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设计。

说课主要由活动方案的设计者说。一是说教材,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材中有那些可发掘的教育因素;二是说教法、学法,讲讲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教学策略,有什么优势,幼儿在这个活动中是如何学的;三是说教学过程,说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重难点是什么,有哪几个主要的环节以及幼儿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反应,老师准备如何应对等等。通过说课,可使方案的设计者对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反思,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和幼儿的特点,是否促进了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对其他老师来说,了解了执教老师组织活动中各环节安排的真实意图和想法,对施教对象的实际水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便于在观摩的过程中更加有目的地观察和思考。

在不同的阶段,根据目标的不同,研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酝酿初试阶段,我们主要由同一位教师担任实践课的实施,重理论学习和课后研讨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合作意识。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除了发现存在的问题,还要找出好的经验和特色;除了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还要深入研讨“为什么”,探讨问题或经验背后所隐含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启发、互相合作,使模糊的观念变得更为清晰,从而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随着“一课三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不同教师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不同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也各有优势。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更要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为此,我们在成熟深化阶段,把重点放在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上。在研讨中,我们主要分析不同活动方案中所采用的不同策略背后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是什么?对幼儿的发展有何作用?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教师总结、提升教学经验,逐步形成符合该教师特长的教学风格。例如,莺莺艺术幼儿园派出了三位青年教师师从市特级教师,她们把市特级教师的研究课,根据我县的实际和本园、本班的实际结合自己的理解认识,进行重新设计,在一次次的实践、研讨反思过程中,在全园教师的合作过程中,小王、小季小沈等老师脱颖而出,在教学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使一批青年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从而也促进了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办园质量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县级层面的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把先期开展“一课三研”活动的几所幼儿园,作为县级的校本培训基地,使他们的经验由园内向园外辐射。每个基地园分别联系几所姐妹园,由姐妹园选派骨干教师,通过参加基地园的“一课三研”活动,促进该骨干教师的成长,并通过该骨干教师,把经验带回自己幼儿园。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实施的第一个环节中,确立活动主题的内容以后,带教老师和带教对象共同进行理论学习的准备和教材的分析,并在带教老师上示范课前,先提出问题,如:“活动中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等等,让带教对象带着问题去观察,去体会。再在课后与带教老师进行对话,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见解,通过研讨、反思,帮助带教对象深刻领会活动中所蕴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个环节,由带教对象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自己班级的实际,重新制定教育目标和活动方案,再通过反复的实践和研讨,在集体的帮助下,逐步改变带教对象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

三、“一课三研”活动开展的效果

首先,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架起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以往,老师们不管是设计活动方案还是观摩评课,较多地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习惯来选择教学方法、策略和指出别人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不会深入地思考“为什么”。在一课三研活动中,确定教学内容以后,所有的教师都要考虑“如果我来组织,准备怎样做?”、“我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在观摩活动时,要思考“活动中有什么好的经验,为什么?”、“有什么不妥之处,为什么?”、“有哪些更好的方法,为什么?”。老师们在活动过程中,时刻关注幼儿的发展,时刻问自己“为什么?”。因此每一个老师都必须牢固地掌握幼教法规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从而激发了教师主动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理论学习中被动学习的无效局面。提高了教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并内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第二、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县级层面上,通过一课三研活动,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们能根据培养目标选择恰当的教材,在制订教育目标时,会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和适切性,做到明确具体。在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教育策略,生动直观,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并服务于教育目标。教育教学技能和随机教育的机智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的提高和幼儿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个别教师凭借集体的力量,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近年来,有两位老师在 “市幼儿园半日活动设计网上评选”中分别获第一、第二名;四位教师在“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中,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其中王丽琴老师在计算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获市专家的一致肯定与好评。更有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县的各类评比中脱颖而出,成为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第三,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激发了教师们研究的兴趣,提高了教师开发园本课程的能力。

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用新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了许多自己从未意识到的问题。通过组内合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体验到了新方法运用后的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教师们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他们发现课题研究不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领域。如在一次美术活动的研讨中,教师们发现,执教老师不同的示范方法,使幼儿的作品在创造力、想象力上有不同的表现,继而引发了不同范例数量、不同示范方法和不同时间出示范例、进行示范对幼儿创造、想象能力影响的研究,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验、交流、研讨,最终形成了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再如,竖新幼儿园根据幼儿对于周围生活的活动内容特别感兴趣的特点,进行了“构建乡土特色的园本课程”的研究,经过一课三研活动,教师们自创自编,研究出了具有乡土特色的园本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策略和乡土教材,教师们的研究能力也在不断的探索、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提高。研究的成果也在“上海市学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研讨会”上交流。

第四、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使幼儿园形成了一个团结、合作、信任的群体氛围。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团结、奋进、互相信任的集体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智慧特长,如果只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其效能是有限的。“一课三研”创造了一个共同分享,合作与支持的条件,增进了组员之间的沟通,使大家在活动中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分享各自的体会与经验,共同斟酌更好的教学方式,思辩教育上的困惑,大胆地尝试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教师们从原来的退缩到后来的争着上研究课,虽然有的老师因自己的活动不理想而流泪了,但在信任、鼓励的氛围的感召下,或擦干眼泪重新设计方案,改进教学策略,或为下一轮教师积极地出谋划策。每一个教师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感到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提高,都把这样的活动当作是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一次机会。

《快速跑》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3篇

一、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三点收获

1.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下, 采用小组探究、合作、展示的学习方式, 既考虑了全体学生的需求又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采取讲解示范, 小组自评, 小组之间互评等形式进行;2.器材运用合理、充分到位。充分体现了现行课程标准“一物多用”的理念;3.音乐与课堂教学巧妙结合是这堂课的又一亮点, 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来控制步频与步幅的练习节奏, 营造了最佳的教学氛围。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欣赏美、表现美”在体育课堂上的表达方式之一。

二、本节课的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在教学时, 练习方式过于游戏化、忽视了对技术动作的细节讲解。对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的时间较少, 应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学、互学, 提出问题、并及时分析问题;2.没能较好地调动和激励起学生参与“学”及“练”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的运动潜能, 没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眼睛”。

总之, 快速跑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 根据小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特征,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留心教学中的每个环节, 尽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学习, 大胆创新, 把繁杂、枯燥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形象化、趣味化, 使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从学生的一切出发, 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点评:

1.课堂要精彩, 在于课下的努力。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习规律, 学生乐于参与。

2.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自制教具和教具的充分运用, 绳梯始终贯穿课堂。通过绳梯的变换运用, 使一堂枯燥的快速跑变得生动而有趣, 突破了传统的快速跑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和学习。

3.教师激情的教学、恰到好处的音乐、巧妙的教学设计为我们展现了一节优秀的体育课。

一课三备教学反思 第4篇

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

Unit 2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

八年级上册M6以保护濒危动物为话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濒危动物,特别是大熊猫的现状及保护措施。第二单元的课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以及政府组织和其他组织如WWF保护大熊猫采取的行动,号召人们多多关爱地球上的濒危动物,保护环境。本单元着重训练学生归纳段落主旨的能力,同时学习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的用法,并且增强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M6U2为读写课,在课堂上我以训练学生读写的能力为课堂导引的方向,通过“读前拓展、问题导读、读后归纳、趣味读写”等多样的、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的引导,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把知识融入到活动中,使学生在看中学,在读中学,在问中学,在写中学,真正做到“阅快乐,悦长大。”。

一、课前准备

1、学生交流、互相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大熊猫的资料。

2、根据老师展示的课件内容,齐读单词。

【百度搜索】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搜索有关资料,教师提供下列网站作参考: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http://baike.baidu.com/view/1317745.htm

WWF (China) http://www.wwfchina.org/

WWF (Global) http://wwf.panda.org/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http://www.cwca.org.cn/index.htm

野生动物网 http://www.cnwildlife.com/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制成PPT,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与分享。这样效果可能会更生动。

二、复习铺垫、激活已知(Revision)

Why are many animals in danger? Because people kill animals to…

三、设疑激趣、导入新课(Lead in)

1、a picture about volunteers of WWF

2、free talk: pandas

3、More about pandas:true or false

(1)Scientists think the panda is from the cat family.

(2)Research shows that baby pandas start to eat bamboo when they are 1 year old.

(3)Pandas like eating apples and drinking water.

(4)Pandas can eat for 14 hours a day.

(5)Mother pandas usually feed one baby panda even when there are two.

(6)Pandas produce babies once a year.

(7)The Chinese Government gives pandas to many other countries as presents

四、品味文章(Reading)

【任务一】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 match the headings with the paragraphs. (匹配每个段落与标题)

Paragraph 1 A. Help for pandas

Paragraph 2 B. Pandas help other animals

Paragraph 3 C. The pandas home

Paragraph 4 D. An animal in danger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并指引学生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 进行学法指导(Learning to learn)。

T:Where to get the topic sentence?

S:Sometimes it is the first or last sentence.

【任務二】Read again & answer the questions. (再一次阅读文章,找出课文的细节内容)。

1、Read paragraph 1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animal is in danger ?

(2). Why are the scientists doing to help the pandas?

2、Read paragraph 1,2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How is the pandas situation ?

Living situation : Pandas live in .

food situation : The bamboo forests are ,so pandas are .

baby situation: Pandas do not have ,and baby pandas often .

(2)How will the panda improve the pandas situation?

Living situation : Our government is

Food situation:There will be to feed panda Baby situation: Pandas born in the zoo

3、Read paragraph 4 and check the true sentence

(1).The panda is the symbol for the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2). The panda is the symbol of all animals in danger everywhere.

(3)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igers, elephants and any other animals in danger.

反思:在品读文章这一环节中,学生用时较多,以至于之后的写作环节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也体现了学生对于课文的不熟悉,可以让学生先熟读课文,做好预习,同时教师要精简一下内容。

【任务三】领会文章主旨

Read paragraph 3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does the WWF work for ?

【任务四】由“There are still many animals in danger”, 引出成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MV,再次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引导学生用不定式设计保护动物的口号。

1、It is wrong _____.

2、Its a good way to make bigger nature parks ______.

3、We should work hard ______ .

4、_______ is to love ourselves.

5、The animal has less and less place _________ .

反思:动词不定式的练习在这里不够充分,在练习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度的扩展,让学生来自己设计口号,加深对动词不定式的理解,学生如果讨论,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趣味写作(writing)

步骤一: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串成一篇关于panda的小短文(课文的中心内容),让

T:When we write, we can think about these below.

1、What is the animal written about in the U2?

2、Where does it live?

3、What does it feed on?

4、show how serious the situation is

5、what we can do to save the animal

步骤二:老师出示任务

Write about an animal in danger

反思:由于之前设计的内容偏多,到这一环节时课堂写作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提前把作文写好,然后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后在课堂上进行完善和修改,借阅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

六、情感升华(Emotional sublimation)

Enjoy a poem

七、课堂总结(Sum-up)

反思:教师的板书不够明确,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总结。

八、知识拓展 (Extension/ Homework)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制作主题为“保护动物”的poster.

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收获颇多。

首先就是对各种网络资源以及视频、图片的使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它们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又是丰富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知识储备的一个好方法。比如我在进行free talk 环节之前先给学生展示了熊猫生活习性的图片:在熊猫很小的时候进行人工喂奶;熊猫妈妈怀里只抱著一个熊猫宝宝;把熊猫和熊的图片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这些图片给予的信息,得出了以下结论:1.When the pandas are young, they need milk.2.The mother panda only feed on one baby even there are two.3.Pandas look like bears.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具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只要我们给的足够多,他们就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再次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如果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确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很容易造成目标多,而完成度低的状况。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的感受尤为深刻。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第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伊索寓言》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朗读课文、学习第一则寓言。

学习中,我采用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出示三个教学目标,接着告诉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将进行三次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依次出三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学习,检测时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尽量请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时,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完成的相当好。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要求学生说一说身边有没有类似于狐狸这样的人,一开始只有几个同学举手,于是我让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孩子们在交流中打开了话匣子,举了不少“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事例,充分理解了寓言的寓意。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没有再读课文,缺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其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待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2

在课堂上我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熟,这就是成熟的另一层意思。这么一引导,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对此词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在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螺旋推进的方法,在引导孩子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就有意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为他们理解、复述故事内容做了坚实的铺垫,所以在复述这一节孩子们说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精彩表演.在葡萄架狐狸挂着口水,又蹦又跳,找工具打葡萄,还有学生还想象狐狸自己使用不当后反受其害的搞笑场面。

在教学《牧童和狼》时,因班内出了点状况,所以学生读小孩的话,惊慌怎么也读不到位。

《蝉和狐狸》学生也能把狐狸千方百计的设骗的场面演绎出来。三篇寓言的寓意都比较通俗易懂,学生都能掌握。

在教学《牧童和狼》时,因班内出了点状况,所以学生读小孩的话,惊慌怎么也读不到位。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3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以及《蝉和狐狸》。

上完课觉得今天的课前半节上得很顺利,也就是《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很顺。而第二则故事稍微逊色一点。主要是感觉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方面存在一丝不融洽。反思一下,觉得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设计。

第一篇故事的教学,采用顺着课文的叙述顺序来进行。一段一段导读下来,重点的地方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指导好朗读。寓意的理解随着故事的结束自然领悟。这样教学的好处是顺文而导,水到渠成!学生理解和接受得较好!而且整个感受文本的过程,是随着作者的叙述,学生饶有兴致地读下来,学生学得有兴趣,感受收获颇多!

第二则故事的教学,我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首先揭示表述寓意的一句话,“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让学生默读全文去找一找,文中的“蝉”从哪些人的灾难中吸取了教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对于寓意的理解也基本上结束了。但在反馈环节中,我却明显感受觉到学生对于寓意的理解是不到位的。反思一下,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只是在寻找答案,缺少了品位语言的过程,没有了完整感悟文章的过程,因而显得枯燥无味。况且这些答案学生一读文章也能很快地知道了,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同时,由于打乱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学生对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也不是特别明了。由此看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直奔主题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我想:今后对于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文章,采用顺文而导的方法会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感悟语言!

授课是为了引起学习者的知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还是为了教学环节的花哨,过程的与众不同?值得我们思考.无论什么,过程总是最美。有时直奔主题的不仅仅是教学,还有为了一些目标而一大步浮躁的踏过生活。在寻找人生明亮的位置时,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一路最美的风景。美丽的,就在眼前,就在我们稍稍侧目的那一瞥里。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4《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5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好!

师(板书:寓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知道什么叫寓言吗?

杨晓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冯纪香: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这个道理使我们得到启示,受到启发。

师(板书:伊索):知道这个人吗?谁能介绍一个《伊索寓言》?

刘怡然:伊索是古希腊一个大寓言家,他被喻为故事大王。

刘凌峰:据说他是一个奴隶,特别聪明,在古希腊特别有名。他写的寓言故事流传非常广泛。

王 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把小动物都赋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邰金悦:《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则小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真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生读文)

师:现在有把握认识这课的生字新词吗?

生:有!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的小游戏,我出示生词卡片,每组读两个词,如有一处读音有误,那该小组就会被扣除平时分的五分。要不要再看一看课后的生字?

生:不用!

师:那我们就开始读词语活动了。(师出示词语分小组读,第三小组出现了两次失误,把酸味的酸读成平舌音,把惊慌失措中的措读成了翘舌音而被扣除十分。)

师:范写馋、?,生书空。

师:我们把生字的读音巩固了一遍,相信你们现在有把握把文章读好了吧?我们找三位同学读这三则故事,每个同学读一则。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读音的正误,一边思考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文)

杜梦婷:刚才杨晓佳读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来了,狼来了!读得很真切,感情表达很到位。

杨晓佳:总的比我不如韩家盛读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点点,但我还得向他学习。他把故事的每个细节的朗读处理得很不错。

冯纪香:我想给他们提个小小的建议。

师:可以,我先代他们三位谢谢你啊,你说吧。

冯纪香:刚才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失误或错误,没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师:你的这个建议真好!这不仅是对他们三位提出的建议,这也是老师对全班同学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做到字字入目,这样才能把书读正确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则小故事,读时把这几个拦路虎给消灭掉:白费劲、无望、成熟,开始吧。

(生读文)

师:指名读《狐狸和葡萄》第一节,这一段哪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范咏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这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师: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冯纪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刘道钰:它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石头不够高,它就又搬来一块。可两块石头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够,结果还是没有够到葡萄。

郑渊:把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周兴鹏: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张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狐狸在干什么?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知道课文大意。

在生字词教学环节,为了体现趣味性,我把生字做成卡片,分组赛读评分、齐读巩固,读后指导两个重点字的书写。在赛读前还专门留一分多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再用心看一看这些生字的读音,主要是体现高年级的自主识字。这样,第一课时既认读了这些生字,还掌握了这些字的写法

第二遍读文,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熟,这就是成熟的另一层意思。这么一引导,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对此词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

在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螺旋推进的方法,在引导孩子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就有意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为他们理解、复述故事内容做了坚实的铺垫,所以在复述这一节孩子们说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课终掩卷而思:自己缺乏语言魅力!教师的语言魅力对于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的影响相当重要。而一节课下来,我的评价用语贫乏得可怜!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的催化剂。可这节课上,感觉自己一直不在状态中,还不如平时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对学生的赞美吝啬得舍不得送上一句话。这节课之所以能把教学任务完成的让听课的老师们满意,我非常清楚源自于学生课前预习得非常到位。感谢孩子们今天在课堂教学中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精彩,感谢之余,更感羞惭。我的预习或者说教学预设还不如孩子们做得好。这对我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促进与经验的积累。知不足而后进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在教学语言上亟待提高,有教学态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认识。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7

三则伊索寓言学完了,回想这课的教学轻松却不失深刻。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填补文本空白。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当狐狸想尽办法也没吃到令它直流口水的葡萄时,它的内心世界一定有着丰富的话语。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之后,故事的寓意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2.用好肢体语言。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进度上和同规班级差了两课时,所以打算今天一节课把《伊索寓言》上完。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感觉比前面的《成语故事》要简单,简单之处在于:三个成语故事的道理要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个故事不仅情节简单,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把寓意揭示了出来,似乎不需要老师讲过多的内容。于是,课就这样进行了。我打破了常规的做法,把三个寓言混在一起讲,也就是先熟悉故事情节,再分别理解寓意。故事情节自然没有问题,因为主人公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狐狸、蝉、狼),而且这些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已经被当做睡前故事听过许多遍了。而在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虽然能很快地找到表示寓意的句子,也能很流利地读出来,甚至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知道,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经不能再局限在课文中,局限在几个动物的身上,它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当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三句话的理解,学生竟然目瞪口呆,无法回答。我突然认识到:学课文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太过简单地看待看似简单的问题,否则,学生的学习是虚的,是无效的。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给人以启示。寓言像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中,去感悟生活的内在意义。我们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品味寓言的语言,感受寓言的简洁美、内涵美和语言美。

本课的三则寓言,表面上看浅显易懂,我采用了短课文长教,浅课文深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品出内涵,品出味道。

1、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比如,经过“垂”和“挂”的比较,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只有“垂”字最为恰当地表现了沉甸甸的成熟了的葡萄缀满了葡萄藤的景象。小学生通过品词品句,领悟了语言文字的优美。

其次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归纳出伊索寓言的特点。更进一步要求,根据其特点,开动脑筋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来改写、续写、编写寓言。那就惟有老老实实、扎实实地做到“读书为本”。所以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道理的领悟

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这样更感性一些,能上得更有语文味。在课堂评价语言上,我更注重了倾听和及时评价,更注重抓住细节,不同角度地评价。评价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减少了平日里比较随意的评价

2、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

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3.注意故事对比。

《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4、改编故事,深层消化。

在学完《牧童和狼》这一则寓言以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撒谎”的小故事,写一篇令自己反省的短文,注意学习寓言的语言之简洁美、内涵美和语句美。“读”“写”是紧密联系的,在读中学写,把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及时运用到写作之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又一重要责任。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8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的绘声绘影,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1.最投入的课时最美丽的课。教师的热情与活力,快乐与自信会影响、感染学生。这节课上,我情绪饱满,全身心投入,与学生平等对话,入情入境,不像是在上课,而是和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享受故事带给我们的快乐。因此,整节课上,学生激情四射,思维活跃,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2.一课一得。在语文课上,与其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如讲深讲透一点。而这堂课我的设计就是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为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而做的准备。从搜集资料、汇报交流,再到阅读故事,明确寓意,进而总结出伊索寓言的特点,学会阅读伊索寓言的方法,最后拓展到整本书的阅读。环环相扣,目的明确。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上,我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上,我充分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朗读,畅谈感想,交流读书体会,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整节课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当然,反思整节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学生汇报交流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拓展阅读寓言故事的时间不足,匆匆而过,没有给足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

2.部分学生课前对没有阅读《伊索寓言》,阅读量不足,课堂上只在观看而没有参与,而老师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这类学生关注的不够。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9

《伊索寓言》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一把小石子,可落下来的都是劣质的,不能吃.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不行,跌的哇哇直叫.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2.恰当运用表演。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虽然第一次表演不成功,但让学生评价后,同学们知道前几次牧童喊“狼来了”时,村民应表现出焦急的样子,在最后一次喊“狼来了”时,村民的再也不理睬牧童的话语,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10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回忆了读过的寓言故事,并让学生试着概括寓言故事的特点: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或者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和教训。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寓言的写作特点。然后再从课题入手,了解三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再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们通过题目就能很好地说出故事的大概。

在讲解三则寓言的寓意时,我以三则寓言的共同点入手,让学生明白这三则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话都是谎言,再深入故事,了解他们说谎的原因,从而深刻地了解故事的寓意。在精读过程中,我抓住了几点进行了拓展,如《狐狸和葡萄》:“狐狸看到了如此诱人的葡萄,他会是什么神情?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嘴里会怎么说?还会怎么说?”让学生展开想象,再想想狐狸会想了哪些办法来摘葡萄,结果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接着从课文内容一步步启发:狐狸那么想吃,却没有吃到葡萄,心情怎么样?他说了什么话?齐读狐狸说的话,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狐狸没有能力办到这件事情,却偏偏说葡萄不好吃。”这就是这篇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蝉和狐狸》:读了这个故事,忽然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个故事《狐狸和乌鸦》,乌鸦为什么会受骗?让学生在分析中了解乌鸦和蝉的本质区别。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11

一、大胆调整课堂结构,将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

《伊索寓言》是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的,由于这三篇寓言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因此,我将前两则寓言放在第一课时教学。第二教时主要是完成《蝉和狐狸》的教学。教学时,我将课外寓言引入课堂,先用学过的《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进行比较阅读,弄清乌鸦为什么会受骗,而蝉却没有受骗?从而理解寓意“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然后,相机拓展,又补充了几则伊索寓言,真正做到了“把文读短,把书读厚”。

二、重视挖掘文本内涵,将补白说话与复述课文结合起来,培养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一朵奇葩”。有经验的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涵,寻找能够进行想象训练的训练点,在课文情境中进行补白说话训练。如果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了补白训练的训练点,既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领悟文本的核心价值,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第一教时,《狐狸和葡萄》的教学重点就放在“想象狐狸想了哪些办法去够葡萄”这个想象训练上,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领悟寓意。《牧童和狼》的教学重点放在“狼真的来了,牧童喊救命,村民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想象训练上,从而理解“说惯谎话的人,即使说真话,也没人会相信”这个寓意,最后要求学生能将想象内容放进文本中,进行创造性复述。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篇12

在这次教育督导中,我执教了《伊索寓言》一课。有些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课文的类别与前三篇相似,都是通过故事,赞扬美好的东西,抨击丑恶的东西。课文涵盖了三个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这三个小故事都非常的简短、浅显,课文的寓意,直接由最后一节揭示,有利于学生把故事与寓意联系起来,与关键词句对应起来理解。

一、寻求寓言的纽带

三个独立的小故事,如何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且不去研究编者因何将这三个小故事放在一起,组成一篇文章。单从“用教材教”的角度来思考,我似乎觉得如要一则则的来教,则显得太过于生硬。因此,我反复的阅读教材,查阅相关的资料,渐渐地“谎言、假话”这些字眼逐渐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于是“谎言、假话”成了三则寓言故事的纽带。我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狼来了,狼来了!”“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让学生比较一下,发现三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但是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三句话都是假话,骗人的话。进而让学生从三则寓言中去寻找故事中的牧童和两只狐狸为什么要说假话,以此为突破口,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体会故事的寓意。

二、填补文本的空白

故事越短小,语言越精炼,留给读者的阅读空间也就越大。《狐狸和葡萄》中,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其实是中国式的阿q精神的典型诠释。狐狸的心理是欲得之而不得,因而自我安慰。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狐狸想尽了办法”中的“想尽了”来展开想象,通过交流,一只对葡萄垂涎三尺,丑态百出,但还死要面子的狐狸嘴脸跃然纸上。《牧童和狼》中写道:他好几次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我引导重点想象他第一次大叫和最后一次大叫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牧童恶作剧的不同结局,体会牧童的行为其实是害人害己。《蝉和狐狸》中我引导学生读好狐狸的甜言蜜语,想象狐狸嘴上是这么说的,可心理是怎么想的呢?通过交流,一个口蜜腹剑的奸诈贪婪的狐狸嘴脸也就露了出来。

三、拓展课堂的外延

《狐狸和葡萄》,寓意是: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牧童和狼》的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如果单是从文本来说,理解了这些也是仅是完成了教材的任务,但教材终归是个例子,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是更为重要的目标,因此我适时引入“我读书,我快乐”的阅读活动。乘热打铁,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四、一点思考——辩证地看寓言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好像这样的人像狐狸一样“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学生们对于狐狸的表现都感到好笑。我请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有的事情真的能力达不到,用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你觉得如何呢?

牧童的谎言固然可恶,但谎言都是不好的吗?例如:医生对一位生病严重的病人隐瞒事情,以让他有良好的情绪面对病痛;老师让成绩不好的学生用举右手和举左手表示自己是否掌握知识想要发言,让别的学生认为这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很棒;妈妈做的饭明明不太好吃却告诉妈妈味道很好……这些都可以吗?

《蝉和狐狸》中蝉非常聪明机智,但是这样的人固然聪明,但是会有什么不足呢?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第6篇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回忆了读过的寓言故事,并让学生试着概括寓言故事的特点: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或者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和教训。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寓言的写作特点。然后再从课题入手,了解三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再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们通过题目就能很好地说出故事的大概。

在讲解三则寓言的寓意时,我以三则寓言的共同点入手,让学生明白这三则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话都是谎言,再深入故事,了解他们说谎的原因,从而深刻地了解故事的寓意。在精读过程中,我抓住了几点进行了拓展,如《狐狸和葡萄》:“狐狸看到了如此诱人的葡萄,他会是什么神情?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嘴里会怎么说?还会怎么说?”让学生展开想象,再想想狐狸会想了哪些办法来摘葡萄,结果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接着从课文内容一步步启发:狐狸那么想吃,却没有吃到葡萄,心情怎么样?他说了什么话?齐读狐狸说的话,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狐狸没有能力办到这件事情,却偏偏说葡萄不好吃。”这就是这篇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蝉和狐狸》:读了这个故事,忽然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个故事《狐狸和乌鸦》,乌鸦为什么会受骗?让学生在分析中了解乌鸦和蝉的本质区别。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第7篇

在生字词教学环节,为了体现趣味性,我把生字做成卡片,分组赛读评分、齐读巩固,读后指导两个重点字的书写。在赛读前还专门留一分多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再用心看一看这些生字的读音,主要是体现高年级的自主识字。这样,第一课时既认读了这些生字,还掌握了这些字的写法

第二遍读文,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熟,这就是成熟的另一层意思。这么一引导,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对此词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

《伊索寓言》一课教师教学反思 第8篇

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在“学”当中增长了知识, 健全了能力, 丰富了情感;而老师在“教”当中, 传授了技能, 实现了价值, 提升了认识。所以,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的过程。

七年级下册世界区域地理《美国》这节的内容, 对于学生来讲, 既熟悉, 因为美国的文化和产品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有些陌生———美国的地理位置和构成, 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状况等等, 对于此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并不清楚。作为《美国》这一节的第一课, 内容上“移民国家”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的组合, 逻辑联系不是很紧密, 但起到的知识铺垫和承接作用很重要。所以这节课在如何处理教材, 如何真正体现学习为主体, 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上, 是我课前思考最多的。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

1.要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需要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既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又可感悟学习地理的意义。

2.要体现学生主体性。自主学习, 探究发现, 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表现。只有通过探究实践, 才能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 培养科学精神, 形成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方法。从而达到会学、会想的目的。

3.要体现“过程中体验”。体验是通过亲身参与, 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在情感上有了体验, 产生共鸣, 进而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中。教学中应该以科学的道理说服学生, 以生动的事例打动学生, 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以形象的教具吸引学生, 以多样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 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以上述思路为原则, 开展“五化”教学活动:

一、环节设计生活化

根据教学需要, 我重组了教材, 调整了内容。为此, 我设计了三个板块:“说说美国”、“认识美国”、“探究美国”。分别将美国的导入, 美国的种族多样性, 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 转换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生活化的话题。换一种说法, 提高学习兴趣, 也有助于对这节课知识体系的掌握。在内容的承转上, 我采用一些生活中可感触的事例承上启下, 如用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肤色以及几位美国名人祖籍的特点, 引入“移民国家”;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及时下所关注的甲型H1N1病毒以美国为主要传播地”为由, 显现美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强势地位, 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美国”———其自然条件状况的探究欲望,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新课导入兴趣化

用学生有所了解的、有代表性的美国自由女神像、白宫、金门大桥拉开序幕;以谈话形式“说说美国:关于美国, 你知道哪些?”借以补充课外知识, 并拉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课堂的距离;以一段视频《美国概况》给予学生感性的认识, 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三、知识传递形象化

就地理学科特色, 各种各样的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所以, 学会看图表, 用图表, 是地理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的重要方式。教学中, 我利用一些典型的、有针对性的图表:“美国人种构成饼状图”, “美国综合实力世界排名统计表”, “美国位置及领土构成图”, “美国地形图”, “美国降水量图”, 通过设问并指导学生读图的方式, 帮助学生提取信息, 完成学习任务, 并初步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并利用地球仪, 复习巩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 确定美国位置, 建立空间意识;另外, 借助三个FLASH动画, 加深学生对美国领土位置、自然地理事物的分布以及降水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反馈, 以填图的方式, 在辅助材料上填注“两洋一海湾”、“三大地形区”、“一河一湖群”, 以求将知识点图像化。

四、重点内容问题化

对于地理知识性较强的美国自然环境这部分内容, 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设计了探究活动:“美国自然环境考察” (分组对美国的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 探讨) , 以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为主。为此, 结合书上的活动, 再根据学生的心智水平, 我设计了分组讨论的以下问题, 并补充了辅助探究的材料 (补充地图和问题总汇材料) 。

1. 位置组:利用“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及领土构成图”, 回答:

(1) 美国领土三部分。描述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位置。

(2) 在地球五带中, 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哪一带?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呢?

(3) 找出美国本土周围所濒临的大洋有哪些?

(4) 找出美国本土的陆上邻国, 并说出方位。

2. 地形组:读“美国地形图”, 分析:

(1) 美国地形分成几部分?

(2) 美国主要以哪种地形为主?

3. 河湖组:读“美国地形图”:

(1) 找出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的位置。

(2) 说说它们给美国哪些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

4. 气候组:结合位置图和课本84页图9.8“美国降水分布图”, 分析:

(1) 美国大部分属于什么温度带气候?

(2) 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通过对以上系列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在目标明确, 自主、合作和交流学习的氛围中, 完成教学目标, 解决了重点, 并逐步完善了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

五、情感态度体验化

教学本身就是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活动。有了交流, 才能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为每个学生的进步创造条件,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在教学中, 为真正落实———“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念, 学会客观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这一情感目标, 我利用课文中的材料“美国华人对美国发展的贡献”的阅读材料, 通过角色扮演三种有色人种发言的方式, 开展“认识美国:说说感想”的谈话式交流活动, 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交流和体验, 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人权和种族问题, 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外, 为培养学生综合考虑各种自然条件的全局观念, 利用创设“美国在世界的强势地位”的情景, 导入探究活动, 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方式, 体验这一由果导因的过程, 从而让学生理解美国的强大与其综合自然条件的关系。

以上“五化”的教学, 是自己几年来对初中新课程的学习和观摩、实践和探索的经验所得。

我认为本节课最满意的教学环节是教学内容的三大板块:“说说美国”、“认识美国”、“探究美国”的设计。让学习的课题变成学习的话题,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是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此外, 体现教学主动性、体验性、问题性的“五化”的教学模式, 也是本节课完成教学目标, 顺利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

当然, 这节课我认为也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如:

1. 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表达应更具艺术性, 尤其是情感教育方面。

2. 由于“移民国家”讨论时间稍长, 导致学生在分析美国的气候条件时, 问题的完成有些仓促, 未能将问题深化。如“为什么美国的降水会有东、西部的差异?”, “美国的地形和气候会有什么联系?”同样因时间关系, 课堂的巩固反馈不充分。

3. 分组探究的活动竞赛中, 细节考虑不是很周全, 存在各组问题数量和比重不平衡, 使竞赛的效果不理想。

4. 对课件的控制有一些小失误 (学生还未回答, 答案便显示出来) , 从而使个别问题设计失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伊索寓言》一课教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伊索寓言》教学有感05-19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12-10

《阅读〈伊索寓言集〉》教学设计06-09

伊索寓言故事07-12

伊索寓言作者简介07-03

读伊索寓言范文05-21

伊索寓言新范文05-26

阅读伊索寓言范文06-09

有关伊索寓言范文06-09

伊索寓言答案范文06-10

上一篇:高山流水,知音难遇作文下一篇:小学春季开学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