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的情感美文

2024-05-21

山河故人的情感美文(精选6篇)

山河故人的情感美文 第1篇

一花一草皆识我,百里遥乡是故城。

家乡没有高山,没有大河,只有平冗的田园和细腻的川流,而我在将来终究沦为故人。

每次离开家一段时间后就愈发的想念心里不停惦念的地方,就像是有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心和故乡的花花草草,但是我很清楚,我会变成故人。

家里人都在劝你去大城市里发展,那里机会多待遇好,在这种观念的熏陶下我很听话,努力考上了大学,离开了故土,奔向另一处陌生的土地,这种飞跃的过程很刺激,甚至引以为傲,尤其在面对家乡的人们问起的时候。可是当把陌生变得熟悉,新鲜变得寻常,自豪感随之渐淡,便不由自主怀想故土的样子,不是说家乡的变化吸引人,而是融在骨血里的情感与刻在脑子里的记忆。

我尽力的控制我成为故人的速度,方法就是,在感情无处宣泄,压抑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回家。土地就是这么包容,包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的驱壳和灵魂,迟早会变成其中之一,还有就是,我也会抱愧山河。

以前总觉得陌生的地方才会让人有安全感,没有熟人之间不顾彼此的算计,和相处时理和行为的挑剔,和陌生人之间只是很平常的擦肩或者相视一笑以表寒暄,认识的人太多反而成了负担,只有家乡是唯一一个能让我在熟悉中体味到安全感的地方,这里不是所谓的远方,而是最接近初心的地方。安全感来自于那里的人的淳朴,不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不趾高气昂,不颐指气使,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或者记录,人与人间很容易交心,不太可能有太多交流压力。

总有一天,我会觉得快节奏的生活让我颠簸的有些恶心,也总有一天我会尝试着逃避,可是到那时再回到故乡时,心里是否依然深感寻常,还是一种作为故人,熟悉与陌生交汇的复杂感,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有些地方你只能呆上一阵子,迟早是会离开,毕竟人生来就是一座孤岛。

山河故人的情感美文 第2篇

局限之处:底层形象减少,叙事过于破碎,符号隐喻过多

关注底层社会和小人物的生存现状,用长镜头真实的表现他们的生活,用温情的目光凝视他们,是贾樟柯一贯的电影风格。《小武》中沉默寡言的扒手小武,《任逍遥》里的社会待业青年彬彬和小季,《天注定》里的大海、三儿、小辉等,《三峡好人》中的煤矿工韩三明,这些都是贾樟柯作品中一直所表现的底层对象。在《山河故人》里底层形象退居次要地位,甚至一度消失。该影片讲述了三个不同时空下的故事。第一段在1999年,煤老板张晋生和矿工梁子同时追求教师沈涛,在这三角恋中,梁子最终没能获得爱情,赌气远走他乡,晋生和沈涛结婚生子。第二段在2014年,晋生和沈涛离婚,沈涛留在汾阳,父亲去世,接来远在上海的儿子道乐祭拜父亲;梁子结婚生子,多年矿下工作使他患的严重肺病,无奈之下带着家人回到家乡,接受沈涛的救助。第三段在2025年,张晋生多年前带着儿子逃到澳大利亚,在这自由的国外,晋生空虚度日,道乐叛逆、渴望自由,还和奶奶级别的中文老师谈起恋爱;沈涛则孤独的生活在老家。

前两段中,虽然延续了贾樟柯关注底层关注小人物的风格,但关注的已然不全是底层人物,梁子作为底层人物很显然不是主角,他只是沈涛的故人,只是陪她走了一段路,以至于在第三段里他完全消失。作为教师以及后来获得离婚财产成为中产阶级女性的沈涛才是主角,资本家张晋生、移民二代到乐他们获得的关注也比梁子要多。贾樟柯叙事对象由底层向上层的转变本是无可厚非,我们也希望看到贾导的转变,但是转变还摆脱不了自己的标签,最终成为自己的局限,底层人物关注的不够,转变的叙事人物形象也缺乏生命力。

纵观贾樟柯的电影,可以发现他一直坚持都采用片段化非情节叙事,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比较追求自由,淡化故事情节,开放式的结尾。[1]他早期的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遥》等,情感真实,叙事流畅,人物形象丰满,这些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不同的审美。但是从《世界》开始,贾樟柯的野心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快,叙事明显不足。《天注定》更是用四个新闻事件拼贴,片段化叙事做到极致,更难有连贯叙事可谈。

《山河故人》作为家庭剧情现实题材的电影,讲述了将近三十年的时代变迁和人物情感变化的故事,导演仅仅用三个时间段来叙述,前两段叙事基本保持贾樟柯以前熟悉风格,第三段显然是贾导对未来叙事的尝试,但是细节处理不够、剧情缺乏铺垫、人物形象干瘪。到乐怎么无缘无辜的就喜欢上了“奶奶级”中文老师,就算是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也缺乏铺垫,继母怎么就离开了晋生父子,到乐怎么就严重缺少母爱了;晋生和赵涛到2025年也就五十多岁的人,但扮相却像六七十的,他们又到底经历什么。其实第三段完全是可以删掉的,影片到沈涛送儿子到她爸爸去世的火车站,母子二人坐在候车室,镜头慢慢拉开,用一个远景结束,就很好。贾樟柯要表现的山河依在,故人已散的情感,也完全可以表达出来。结果是太大的叙事时空即摧毁了野心,也没有把擅长的乡愁叙事表达好,早年作品的流畅感已荡然无存。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大量作品从关注普通人生活的角度切入,运用标签式的符号隐喻呈现个体生存的价值。[2]在以往的“故乡三部曲”、《三峡好人》、《天注定》影片里,通过意向符号的使用表现出大时代背景下人物感情的变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山河故人》也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但由于该片时空跨越太大,贾导还依旧采取自己擅长的片段化叙事,破碎感处处可见。符号隐喻大量出现,畅流的黄河、深陷的煤车、坠毁的飞机、烟花炸药等,这些是山河系列的隐喻;Dollor、钥匙、饺子、小车站等这些是故人系列的隐喻。中间还有抽象插入的路人甲肩扛关公刀三次独行,有不同时代符码的火车、手机、流行歌曲和新闻事件反复的渲染,主要人物基本沦为符号的傀儡,整部影片看下来更像是符号的拼贴,毫无流畅叙事可言。过多的符号运用,不仅夺走了贾樟柯的剧情能力,更使人物形象苍白无力。

解决之道

从《山河故人》我们看到了贾樟柯的局限,其实更多的在于他自己难以舍弃之前电影里形成的符号和风格,当电影里没有了底层形象,就害怕观众说贾樟柯不关注小人物了,于是我们看到了没有受太多关注的梁子;当电影里没有了片段琐碎叙事,就害怕观众说贾樟柯没有自己的风格了,于是我们看到了毫无吸引力的叙事;当电影里没有了符号,就害怕观众说贾樟柯不在用隐喻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大量的符号堆积。贾樟柯也许更应该在乎这是不是一部好电影,而不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贾樟柯的电影。

《山河故人》作为情感故事片,一定要有剧情和完整流畅的叙事,而不是用三个时空段落和众多符号隐喻来拼贴,虽然在银幕画幅和未来叙事上有所创新,但并没有得到观众的太多认可;虽然这次贾导牺牲了以往的深度和厚度,但依然没有太多的观赏性。贾导要真心抛开以前电影里固化的东西,不局限于关注小人物、不局限于片段叙事、不局限于符号隐喻,踏踏实实的做好细节,讲好故事,这才是他突破局限,成功转变必须要做的功课。我们期待在他正准备的新作《在清朝》中看到贾樟柯的成功转变。

结语:无论如何,贾樟柯依旧没有丢掉“艺术介入现实的姿态”,依旧关注大时代变迁下的中国。《山河故人》作为贾樟柯求新求变的情感故事片,虽然在叙事和剧情上有种种局限,但在当下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电影市场中,仍是难得的一股清流。如何突破局限成功转变,如何在表现现实题材上叙事更加流畅,如何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获得较好的票房,这正是贾樟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

参考文献

[1]王慧胡金宇.非情节化叙事策略在贾樟柯电影中的应用.电影文学.2011(13)

山河故人的情感美文 第3篇

山河、故人,怀旧而诗意的名词。对于片名,导演贾樟柯如是说:“其实《山河故人》这个片名的产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大概是十几年前的春节期间,我去山里的姨妈家走亲戚,我姨妈家门口是沟,沟对面是群山,群山上覆满残雪。当时正好是大雪初歇的午后,太阳出来了,放眼望去太阳照着残雪,远处小小的人在走,那个时候我突然想到这个词组——‘山河故人。”[1]整部影片也如同片名的产生一样,淳朴中略带浪漫,真实里氤氲着诗意。这一次,贾樟柯带着一个多情知识分子的感性和深沉完成了一次亦旧亦新的诗意现实主义尝试。正如涛儿、晋生和梁子的三角恋情是伴随着冰冻三尺的汾河水边那一声极具形式感的炮响开始的;到乐与中文老师Mia的忘年恋更是始于在大洋彼岸对那张90年代的黑胶唱片升起的情愫。

故事从1999年开始,依旧是那熟悉的汾阳小县城,围绕着女主角沈涛的爱情、友情、亲情在慢慢展开的表述中而又急剧变化着;15年后,时间辗转到了2014年的现在,沈涛丢失了爱情和亲情,友情也不过成了无情之义,在富庶的生活中,她的生命被远方包围着;又一个十年弹指间,2025年不远的未来,等待着沈涛的是一个太平洋的守候与牵挂,日渐老去的她已无力跨越时空,徒守一把钥匙的念想在故地独舞。时空的跨越性伴随着情感的多样变化,这一次,贾樟柯将锋芒更多地隐藏在了情感的书写之下,令人动容的怀旧中也难掩对现代性危机的思考。用分段式的时空跨越来写情,也让人不禁陷入一种悖论的思考中:情感可以超越时空,但是时空又确实阻碍了情感。

一、 三段时空的塑造

(一)时空的新旧冲突感

三段时空内部新与旧的冲突感主要表现在内容以及场景的设置上。1999年的时空本充满了怀旧的元素,关刀少年、伞头秧歌、舞龙舞狮、绿皮火车等都既还原了那个时代,又承载着对过往的一片留恋之情。但是,在旧时代中,又夹杂着人们对新事物的憧憬,无论是开头张晋生开着德国产的大众汽车来向大伙儿炫耀,还是沈涛玩笑间表露的对澳门的向往,新旧文化在冲突中张扬着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戾气。尤其是在第一段时空中出现的两首流行歌曲GO WEST和叶倩文的《珍重》,对于那个时代的沈涛、张晋生、梁子而言,这是全新的文化,而对于当下的表达者而言,毫无疑问这两首流行于90年代的歌曲更多的是一次深情的怀旧。

如果1999年的时空塑造是在旧时代中憧憬新事物,那么2014年和2025年则更多地是在新时代中怀念旧情结。2014年的沈涛住上了大房子,开上了洋汽车,用上了苹果手机,然而面对父亲的辞别,她还是选择了最传统的殡葬方式;就连包饺子,她也要亲自剁馅儿、擀面皮儿,对于祖辈上这点儿手艺活儿一丝不苟。1999年的沈涛算是那个小县城里的时髦新青年,但是2014年给人的感觉却是无论物质如何富足、时代如何走向新潮,这个曾经的新女性却多少有点儿显得“土气”了。

2025年,在这个想象的不远的未来,移民对于中国人而言已不是稀罕事,要说“新”,跟随父亲远在澳洲生活的张到乐绝对算得上新时代“新新人类”的代表,他不说母语,就连跟父亲对话都是一口流利的英文,接受着西方文化的浸染,生活在电子产品等高科技包裹的环境之下。他与父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一方面是情感和沟通上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他所代表的新派与操着一口乡音的父亲所代表的旧时代之间的新旧冲突。

(二)时空的历史时代感

影片以极强的形式感将三段时空区分开来,分别以1.33:1、1.85:1、2.35:1[2]三种画幅比例将1999年、2014年和2025年这样三个时空展示出来。这并非贾樟柯的首创,当然也不是他为形式而形式,正所谓“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样的形式对比也是为了还原每一段时空本来的样子,是对所谓“历史时代感”的突显。以1999年1.33:1的画幅来说,最初导演采用这样的形式完全是出于对90年代末的怀旧:“看那时候拍的好多纪录片,很多氛围非常吸引我,比如春节闹社火等仪式,这些生活方式现在已经很淡了,更年轻一代可能都不知道过去人们怎么狂欢。所以决定把一部分那个时候的影像放进来,那时候DV的画幅就是4:3的传统画幅,可以用技术把它统一到宽银幕,但后来我决定保留那个时候影像。”[3]而到了2014年,导演则选择了符合时代主流观影体验的1.85:1,即我们今天所说的16:9。也许对于这种遮幅的保留是因为第二段中采用了导演近几年在河北拍摄的一些纪录片,这些比例使得最终第二段时空的画幅统一成这样。但是2025年2.35:1的宽银幕设置则是导演刻意区别于前两段而为之,而这一画幅也是目前大部分好莱坞大片等采用的主要形式。因此,具有较大区分度的画幅形式使得这三段时空有了天然的时代感。

除了在形式上,内容上导演依旧没有抛弃他一贯的对时代背景的刻画。1999年的时空下,虽然故事着力于讲述汾阳小县城里沈涛、张晋生、梁子三人的情感故事,但是却在有意无意间将澳门回归、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融入到了这一段时空中,所以才有了对大哥大、小轿车等物质追求的展现。2014年的时空同样也在不经意间出现了“马航MH370飞机失联事件”,让人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感。至于尚未来到的2025年,导演也是将目前我们所谓的一些“政治避难”等现实事件放在了那个时代,当然也设置了“思归”的情感预期。这些符合每一段时空现实性的代表性事件或情感那么轻轻一拨,每一段时空便有了更真实的历史时代感。正如贾樟柯自己所言:“我们本来就共同拥有这些信息,人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处在公共事件里面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你说你能不谈论天气吗?你能不谈论天津爆炸吗?我们在北京谈,汾阳一样在谈,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它是生活,你可以说它是一个碎片,过去就过去了,但它是存在的,我觉得人物不是真空于这些环境的,它是实际存在的。”[4]所以,这样的时空是相对真实的,也是能激起观众共鸣的。

二、 不同时空的情感书写

可以说,过去的贾樟柯更多的在关注着个体在变动的社会下所遭遇的危机,没有像《山河故人》这样如此专注于情感书写的。这一次,他把视线对准了个人情感这一私密的内在的元素。就连他自己本人也坦言:“我有一段时间也对家庭比较忽略,对情感比较忽略,《山河故人》我觉得是一个回归,我觉得它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某种女性视角,去了解我们生活究竟发生了哪些东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山河故人》它绝对是写给中国女性的一个情书。”[5]而这样一部饱含深情的“情书”背后又在诉说着什么样的情感呢?

(一)现代化进程下的爱情生态

影片主要呈现了作为母亲的沈涛和作为儿子的到乐这两代人的爱情生态。1999年和2025年,横亘在这两代人之间的二十多年不仅是时空的跨越,更是情感的隔膜。然而,最终儿子张到乐所选择的爱人又是一位年龄与母亲相仿的女人,这样看似千差万别的爱情似乎又多了一些冥冥之中注定的相似。母亲沈涛在1999年的县城选择自己的爱情时,选择了有能力带给自己浪漫和愉悦当然也能保证自己生活水平的晋生。然而最终,两个寂寞的灵魂分道扬镳,2025年天各一方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各自孤独的脆弱。因为他们的爱情最终没能消解个体的困境,而儿子与成熟的Mia却因着各自内心的孤寂走到了一起,彼此间用爱情的依偎抚慰了受伤的心灵。

导演用这两代人跨越时空的爱情生态向观众展示了现代性危机的一个重要表征,那就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化的加速,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加深,现代化社会中的每个独立个体多多少少都会被孤独感裹挟着。“贾樟柯捕捉到了这种快速发展社会中,群体的分崩离析与个体的孤独境况,当物质丰盈带来安全感的同时,我们原本所拥有的各种情感联系都被拦腰斩断。”[6]所以,爱情中的人变得愈加孤独,而强烈的孤独感又使爱情显得无比脆弱。

(二)超越时空的亲情表达

片名“山河故人”总是会让人联想起诸如物是人非这样的场景,尤其是英文片名Mountains May Depart更是将那种分崩离析的感觉表达得更加直白。

诚然,全片也确实在时空变换上上演着一幕幕人心离散的悲情。但是,在目睹了沈涛、晋生、梁子三人友情变质到涛与晋生的爱情终结之后,片中所呈现出来的骨肉亲情似乎显得愈加坚韧。即使沈涛与儿子一直山河相隔,与父亲阴阳两别,但是儿子依旧会在爷爷去世的时候回乡守孝,而与儿子多年分别的涛也很快在重逢的短暂日子里找回了儿子对母亲天然的爱与依恋。最终,到乐将对母亲、对故土的依恋带到了大洋彼岸。这份情绪也没有因为时空的斗转而淡去,它反而更加深沉浓重,也因此促成了到乐最后的“思归”,这份血脉之情在这些着力刻画的分离中显得格外聚合,它的这种聚力似乎超越了时空。

(三)古风中的情与义

贾樟柯是一个循“根”的作者,他认可过去和故乡,对此他用影像去深情缅怀。正是他满怀深情的浪漫怀旧,所以才会有涛的父亲与老战友之间那看似云淡风轻的一笔。父亲是更传统一代人的代表。他们守旧,即使有了手机,他们还是会继续自己习惯了的传呼机;他们重情,即使时空阻隔,他们也会毅然地克服这些物理因素去坚守与故人的那份情义与责任。

贾樟柯曾表示在片中使用《珍重》这首歌作为配乐时就是看重了它所表达的那份情义:“叶倩文的这首歌是一首有情有义的歌,非常适合用在这部电影里,它比较内在地谈感情的波澜,让我觉得它非常有感染力也很有古风。所谓古风就是情义相连,就是大家除了爱情、情感之外,还有一种责任,一种即使爱消失、义仍在,人和人之间最美好的东西。”[7]也正是因着这份贾樟柯口中“古风式的情义”,才使得涛与梁子之间的感情看上去那般克制收敛而又令人动容。面对晋生与涛之间爱的结合,梁子的单相思结束了,带着满腔的无奈远走他方。10年后,梁子因病回到故土时,涛带着一种近乎中国古代式的情义出现了,将自己收藏了多年的梁子家钥匙归还给了昔日故人,也将自己对他的情义与责任带给了他。

结语

如果说以往的贾樟柯拍摄的电影更多的是在思考和展示个体在时代变革中的生存际遇的话,那么这一次他真算是收起了自己的理智,更多地流露出自己丰富的情感,让自己内心沉积多年的情义喷发而出。作为一部近乎于以诗言情的影片,虽然在影像上贾樟柯似乎依旧少了些许风花雪月,但是在晴朗的白天,冰冻的汾河边炸裂几颗大烟花,洒药的飞机划过涛的头顶撞毁在山崖边,诸如此类的镜头在情绪和节奏上也撑足了写意抒情的浪漫。尤其是最后,伴随着《珍重》的配乐,涛在冰天雪地的那场独舞更是一种诗意浪漫的高潮。《山河故人》就在这段骄傲、平静而略带激情的独舞中书写了一首情诗,写给女性、写给过去、写给情怀。

参考文献:

[1]贾樟柯,杨远婴,冯斯亮.拍电影最重要的是“发现”——与贾樟柯导演对话[J].当代电影,2015(11):38.

[2]格俐玛.贾樟柯的《山河故人》符号学:如何理解中国?[EB/OL].腾讯娱乐,(2015-10-29)[2016-02-01]http://ent.qq.com/a/20151029/

000831.htm.

[3]张晓琦.贾樟柯专访:都是触目惊心的事情[J].电影世界,2015(10):59.

[4]波米.专访贾樟柯:《山河故人》有实力 就应该去奥斯卡[EB/OL].凤凰娱乐,(2015-10-30)[2016-02-01]http://ent.ifeng.com/

a/20151030/42518316_1.shtml.

[5]企小鹅.专访《山河故人》贾樟柯:文艺片更应该有好回收[EB/OL].网易娱乐,(2015-10-30)[2016-02-01]http://ent.163.com/15/

1030/00/B74SHK6D000300B1.html.

[6]顾峥.贾樟柯的钥匙——评影片《山河故人》[J].艺术评论,2015(12):65.

山河故人的情感美文 第4篇

传递超前感情观

贾樟柯精酿九年才将《山河故人》搬上大银幕,情感的历练让他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解读。故而虽然贾樟柯以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的冷静和理性,此次《山河故人》却风格陡然一转,变的感性至上。贾樟柯以电影为媒,从主角们之间多种感情中汲取不同情绪,深挖人们心中最真实和纯粹的情感与欲望。

轰鸣而过的无人机、全英文的对话、拔枪对峙的紧迫……每一幅画面都打破观众对于贾樟柯作品的一贯印象,充满新鲜、刺激和超前的气息。这也是《山河故人》在多伦多、西班牙、纽约和釜山等国际电影节点映大获好评的原因之一。多伦多华人观众观看影片后也表示:“这是一部非常年轻化的作品,不仅在于影片关注最年轻一代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它看待世界的目光是开放的、新鲜的、敏感的。”《山河故人》传达的是一超前的感情观,这种感情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也是被生活、责任束缚的现代人们所向往的。

张艾嘉董子健忘年拥吻

冲破世俗束缚

电影《山河故人》由爱情、亲情、友情三大主线构成,其中董子健与张艾嘉的忘年之恋因为敏感的角度和话题性而备受關注。对于张艾嘉和董子健来说,“忘年恋”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感情,然而这段“惊世骇俗”的感情戏对两位演员来说并不难理解。张艾嘉坦然的表示:两个孤独的人当然有理由在一起。90后的董子健也“任性”表示:“爱情就是爱情,无关性别和年龄。”

对于贾樟柯导演来说,首次执导一部情感大片就探讨“忘年恋”这种敏感的爱情是为了展现电影超前的感情观和自由爱的主题。在电影对未来的探索中,情感上的探索是重中之重:“现阶段或许有一部分观众对二人的感情不理解,但是时代在进步和发展,终会冲破世俗束缚,让人的情感得到最自由的归宿。”

赵涛演绎最熟悉的陌生人

诠释矛盾母子关系

赵涛饰演的角色“涛”与孩子并无过多亲昵的动作,眼神没有交流的两人甚至显得有些陌生,但剧照中相互依偎的动作却让人感觉两人努力互相亲近的状态。如此微妙的关系,再加上演对手戏的是个还不太会把控情绪的小孩子,对于赵涛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除了在拍戏时照顾小演员的情绪,适当引导小演员“入戏”。赵涛还经常主动与小演员亲近,两人因此越发熟悉亲切,一起更完美的诠释了戏中母子之间即疏离又血脉相连的关系。

母子亲情只是《山河故人》中多种情感中的一种,是诸多情感中最不易被观众察觉的。“涛”与孩子的情感在时光的洪流中显得无助而薄弱,却被割不断的血脉牵引在一起,是人与人之间最有力量的情感之一。赵涛曾与导演进行多次讨论,最终选择用最平和的方式将她对孩子深沉却无力的爱呈现出来,相比大喜大悲,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则更深入人心。

《山河故人》的时空思辨 第5篇

关键词:《山河故人》;时间;空间;时空隐喻

《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在国内上映的第三部故事片。第一部是2005年上映的《世界》,第二部是上映于2006年的《三峡好人》。《山河故人》电影的英文名“Mountains May Depart”出自《圣经》第23卷《以赛亚书》,“For the mountains may depart and the hills be removed,but my steadfast love shall not depart from you.”被译为:“大山可以挪开,小山可以迁移。但我的慈爱必不离开你。”贾樟柯用自己的一句話概括了电影《山河故人》“讲述中国人的一次大流散”。

1 叙事的时空流转

驻足现在,回首往昔,这一句熟悉的爱情箴言就涉及了《山河故人》影片中的时间观。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是印在电影海报上比较显眼的一句话,也是片中涛说出的一句深入人心的话,这是一部令人伤感的电影,有选择,有渴望,有自由,有背逃,有依托,有疏离,有拒绝,最后,它是孤独的。因为孤独,由此带给观者难以忘怀的“感同身受”。这是导演想要带给观者的情感意识和共鸣。全片横跨了三个时间段,从1999年到2014年再到2025年,历时26年的沧桑巨变。女主角涛,在剧中度过了美好而令人羡慕的青春,中年做了艰难而痛苦的抉择,老年独自熬过了白发苍苍的岁月,最终她放弃了选择。26年后,她是自由的。男主角晋生,在剧中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他是时代的统领者,他桀骜不驯,但却孤苦一生。26年后,他是王,可城堡里只有他一个人。梁子,在剧中他是善良的老实人,他懦弱,没有勇气,最后他失去了自己。26年后,他一无所有。Dollar,涛和晋生的儿子,Dollar在最后一刻放弃回国,“不愿回去”了。回去又能有什么呢?山河不在,故人难寻。倘若山河依旧,结局也是伤离别。

人物轮番在光影中登场与谢幕,26年剧烈的变化,看上去是在顺理成章地选择,可还是逃不开命运,终于让命运强悍地掠走了所有人的“自由”。时间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性,可以说是人们希望通过一切办法试图征服时间、控制时间,想要拥有“现在”。而“现在”在《山河故人》中来说,只是一种相对性的存在,更多的是“遗失的美好”。

2 文化中的时空隐喻

从贾科长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非常善于处理时间、空间与人物的关系,在《山河故人》中,依次出现汾阳、上海、澳大利亚三个地点,他截取了历史空间中的三个剖面,表明逐渐被物化的社会割裂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

影片前面的两个时间段中出现了一位关刀少年,他没有台词,也没有给他任何特写,只是一个简单的空镜头记录着这一处沉默流浪着的风景。这个关刀少年在大街小巷中独行,颇有强烈的行侠味道,看过《天注定》的观者也许会有同样的共鸣,关刀少年仿佛如姜武一般,行侠仗义于世间。在两个时间段用同一个关刀少年,也许贾樟柯希望表现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空间里,无论时间如何漂流,真正的“关刀少年”永远会与社会格格不入,因为他们是人事变迁的见证人,他们永远不会随波逐流。钥匙是片中另外一个描绘人物与空间关系的重要符号。第一个时间段表现在1999年,梁子赌气离家,把钥匙扔向房顶;于是2014年,梁子回到汾阳,涛把钥匙还给梁子,又在和儿子在火车上分别前,涛给了儿子一套家里的钥匙:“妈妈给你准备了一副钥匙,大的是大门的,小的是客厅的,家里的钥匙你应该有一副,你的家,随时可以回来。”2025年,Dollar则把这钥匙当成信物随身携带。不难看出,钥匙也是代表涛的另外一个符号,代表了盼归来,代表了留守,钥匙是指引梁子和Dollar回家的路。钥匙在代际之间的传递,构成了一种血缘上的流动,对于梁子来说,钥匙是他与涛之间爱情的纽带,誓死不回汾阳,誓死不再见钟爱的涛;对于Dollar来说,钥匙是他与母亲之间唯一的联系。片头晋生送给了涛一只小狗,这已经不是贾樟柯在片中第一次运用动物符号,在《天注定》里,他设置了马、鸭、蛇、鱼四种动物,分别呼应姜武、王宝强、赵涛和罗蓝山主演的段落。通过片尾字幕,我们可以知道三个时空里出现的是三条不同的狗。片中涛将狗视为自己的家人,山河在,故人辞,儿子和丈夫都远走他乡,狗对于涛来说是家人的陪伴与温存,也代表了她留在汾阳的决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六代电影导演贾樟柯在叙述中经常性跳出故事情节的枷锁,以时空隐喻描述叙事,这种电影艺术的空间叙事使影视回归其本性和本体。

3 视听时空的审美观照

在《山河故人》这部影片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设计和表现,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空间的跨度不仅通过影片的画幅变化而变化,从4︰3到16︰9再到2.39︰1。随着镜框不断被拉大,镜头语言的变化以及录制带给观者更多的空间想象,似乎离观众越来越近,但却免不了生搬硬套的稚气感。随着年代的增替,影片的画面像素的提高,并不代表这个世界在观众的眼中变得越来越清晰,反而影片中的许多镜头从始至终都有一些摇曳的手持、模糊不清的虚焦。

在第一段时间线1999年里,可以发现贾樟柯早期那纪实的长镜头逐渐减短,镜头运动逐渐增多,推拉摇移的镜头使影片的运动画面更加丰富而饱满,不会感到困乏无味。贾导在景别的控制上也有了许多变化,特写以及近景的处理更加细腻。贾式纪实性的风格,使他倾向于运用有光源的照明。通常在较暗的背景中运用全域灯光配合小型实物灯,片中灰黄的色调灯光以及冷色调服装的设计为下文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埋下了伏笔,让人产生一种仿佛置身其中的幻觉。虽然灯光细腻而平和,但也预示了两人的友谊在时代与命运的岔口分道扬镳的事实。

4 结语

一部完整的电影既体现了时间流转的前进节奏,又表现着空间的展开,可以说是贯穿时间变化的空间艺术。虽然影片结尾处,儿子并没有带着钥匙回到母亲的身边,但当他看到波涛,听到涛声,他会想起母亲,这已经是最温暖的答案。影片的最后首尾呼应了《Go West》这首带有时代记忆的歌曲,正如叶倩文的老歌《珍重》里的歌词,“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盼望世事总可有转机,牵手握手分手挥手讲再见,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这样的结局为观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旭东,王钦.消逝的诗学:贾樟柯的电影[J].现代中文学刊,2011(1).

[2]陈美玲.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J].电影新作,2014(1).

[3]侯瑶.贾樟柯电影叙事语境与风格论[J].电影文学,2014(23).

[4]刘明洋.从《小武》到《山河故人》:贾樟柯的变与不变[J].艺术广角,2016(1).

山河故人的情感美文 第6篇

电影《山河故人》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的贾樟柯在《天注定》后的又一力作,如果说《天注定》是一声发自内心的狂怒呐喊,《山河故人》则更像一曲娓娓唱来的挽歌。它不仅哀泣着被江山河流分隔的感情,更独特而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处于发展转型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影片入围戛纳电影节、金马奖等多项大奖,不失为近年来一部难得的国产佳作。

《山河故人》讲述了一个跨越时间与山河的故事,它有着长达25年的时间线和飞渡太平洋的旅程。来自山西汾阳的女青年沈涛面对张晋生和梁子的追求,选择了身为煤矿老板的晋生,却因为感情失和而离婚,二人的儿子到乐跟随父亲从山西辗转上海又来到了澳洲,过着奢华生活的他忘却了故乡的一切,远在天边的故土对他而言,只剩下脖子上的钥匙和涛这个名字。这些隐藏在光鲜亮丽生活背后的痛楚,是文明断层与感情缺失造成的缺憾,本文从影片细节中的乡土元素展现、时间与空间的穿梭、复杂的人物象征内涵三方面解析电影《山河故人》中的文明情怀。

一、 蕴含在细节中的乡土元素

这部《山河故人》像贾樟柯的大部分作品一样,有着浓烈的尘土气息,从上世纪末的《小武》到《三峡好人》,再到几年前的《天注定》,尽管时代变了,公众的生活面貌有所改变,一部分的观众可能趋向于在电影中寻找理想化的生活憧憬,但是贾樟柯仍然坚守着他的阵地,没有选择刻意去迎合观众的口味,它的作品总是在尖锐地洞察生活,然后默默的思考生活。

了解贾樟柯导演的观众会觉得他的作品总是在描写县城,贾樟柯对朴实而琐碎的现实生活有着双重理解,一方面在强调它的平凡温馨,富有浓重的市井气息与人情味。“家住汾阳龙门地,表里山河留美誉,文峰塔上生紫气,迈步走向新世纪”,女主角沈涛的出场就是伴随着这样一段唱词,厚重的口音极富山西韵味,影片从开场就引入了独具特色的汾阳伞头秧歌,街上的百姓舞狮划船,扮演娃娃,一个个攒动的身影在人潮中掀起了欢快的浪花,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间风俗,虽然形式内容各异,但欢快热闹的气氛却总是类似的。在探望朋友的途中,沈涛父亲带着寿桃和挂面,这两样东西是汾阳人祝寿时家家必备的,扎根于乡情的场景瞬间就增加了影片的人文底蕴,勾起了观众对家乡的回忆。

另一方面,电影也写出了小城市的封闭落后,晋生代表的煤炭行业后起之秀毕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像梁子一样,永远沧桑灰暗的脸,永远陈旧肮脏的工作服,灰头土脸的忙碌生活。梁子在与晋生竞争爱人时不堪一击倒下,却又不得不跟自己较劲似地爬起来,开始崭新却又同样庸碌的生活。梁子是这个平凡的城市、平凡的年代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穷尽一生的辛勤劳作,平实中带着麻木的活着。同样生长于山西的著名记者柴静在《看见》中写到,“出生在山西的女孩,小时候是从没见过青山绿水的。”梁子最后重病缠身的悲剧,也是对生存环境污染的控诉,为了经济的各项指数稳步前进,人与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剥削,成为了牺牲品。

当镜头跨越到上海和澳洲时,那些疼痛的乡情迫使离家万里的人们怅然回看,可是他们无奈地发现,自己已经渐渐地被陌生的环境洗去了印记。沈涛与晋生离婚后,儿子到乐唯一一次回山西老家是在外公的葬礼上,从他缠上名贵丝巾的那一刻起,到乐就注定与这片灰黄的土地诀别了。影片用两个镜头就将到乐的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是他在外公灵位前犹豫着不愿跪下的表情,二是到乐不会敬香,竟用单手随便一插的动作。都市生活将他过早拔出了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以至于最后远在澳洲,晋生依然喝着汾酒,到乐却连中文和母亲的名字都忘记了。

影片的开头和结束的镜头,都定格在夕阳下的文峰塔,尽管时间过去了25年,作为汾阳象征的这座塔仍然在故乡山河中屹然挺立,没有随着人世山川而改变,它象征着故乡、故旧、故人,与纷繁变化的时事相对比,成为一个永恒的情结。

二、 穿梭在过去与未来间的场景重复

《山河故人》的篇幅仅仅两小时,却展现了长达25年的世事变幻,与以往长时间线的电影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来展现事物漫长的变化过程,而是选取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精妙的时间点,再采用了语言或物品的暗示将其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手法与贾樟柯的另一部作品《天注定》类似,《天注定》被认为是贾樟柯最浅显易懂的作品之一,采用四段的叙事,每段时间通过暗线情节连接。《山河故人》的叙事结构则更加巧妙,不会造成牵强之感。

1999年冬,身为中学同学的晋生、梁子同时爱上了沈涛,三人之间本来牢固的友情,在嫉妒与猜忌下轧得粉碎,两人反目成仇甚至晋生还起了炸死梁子的念头。2014年冬,沈涛的父亲在给老朋友祝寿的途中突然去世,儿子到乐最后一次见到母亲。2025年冬,移民澳洲多年的到乐与中文老师发生了一段忘年恋,二人准备回到山西老家拜访沈涛。这三件事,看似有些突兀,但《山河故人》并不是将其平铺直叙地讲出来,而是使用了大量电影语言和场景再现将其连接在一起。

在过去的故事中,梁子、晋生、沈涛坐着晋生刚买的德国车,望向刚刚解冻的黄河,三人哼着伞头和歌词,放着烟花,亲密无间。当镜头再次转向还带着碎冰的黄河边,晋生已和沈涛成为恋人,叫嚣着要用炸药炸死梁子。山峰仍然绿树葱茏,河流依旧春风解冻,可是过去的友谊和爱恋已经荡然无存。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场景的重复,利用季节、景物、道具的重叠,对比出人物境况和内心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岁月的变迁和现实的残酷。这个场景中另一处引人注意的地方是沈涛买下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二人谈笑中说到这只狗可以活15年,直到2014年为止,下一个镜头便直转2014年,这只小狗是影片中重要的时间线索,将漫长的年月串联起来。在现在的故事中,沈涛从前总爱穿的毛衣改了一下,成了那只狗的衣服,她还是像往常一样陪伴父亲,只是又恢复了孤身一人。在上一段中曾有沈涛送父亲去给老友过生日的镜头,在同一位友人七十大寿当天,沈涛又送父亲前往火车站,还是同样的站台,同样的寿桃和挂面,却没想到老父亲就这样在等待途中溘然长逝。从头至尾没有看到沈涛母亲出现,可见父亲的角色在她生命中占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朋友反目、丈夫背叛的裂变后,父亲的死亡再次刺激了沈涛,随后赶来为外公送葬的儿子,更是注定要永远离她而去,又是同样的火车站台,母子沉默地坐在候车厅的座位上,而那个座位正是沈涛父亲离开时所坐的位置。小小的汾阳站,沈涛送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从此注定了孓然一身的结局,这是片中第二次出现场景的重复。在未来的故事中,沈涛独自在房间擀面下饺子,与上一段中给儿子离别前做麦穗饺子的场景不谋而合,只是房间空荡、形单影只,她来到了夕阳照耀的文峰塔下,又唱起当年在这片土地上唱过的伞头:“家住汾阳龙门地,表里山河留美誉……”

《山河故人》跨越了相当长的时间,却从未改变故事的生根的起点,黄河、火车站、文峰塔,在汾阳县城不断重复的场景中,苍凉的宿命感和温暖的归属感相辅相成,安慰着山河角落里每个渴望飞翔又渴望停留的灵魂。

三、 追溯“故人”背后的文化内涵

山河的分隔背后承载着太多的东西,在观影过程中,有人看到亲情的缺失,有人看到爱情的现实,有人看到地方文化,这所有内容都指向了文明的传承与流失这一话题,在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感情背后,流淌在身体里的文明血脉,是本片的最终内涵。

沈涛、梁子、晋生三个人的反目,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一种分裂,在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转型的年代,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命运。张晋生可谓是那个时代成功人士的代表,敢作敢为,在煤矿业不景气的前景下,毅然决然买下煤矿,自己做老板,而绝大多数人选择像梁子一样沉默地凝视高渺的命运。志在必得也好,随波逐流也罢,这一代人的命运分裂为后来的文明传承埋下了种子。在到乐出生以后,晋生给了儿子一个英文名字,并承诺要给他赚很多的“dollar”,从此开始,无辜的到乐开始背负飘零的命运,他拥有了很多“dollar”,也获得了最好的教育机会,享受着衣食无忧的豪华生活,这是很多人所羡慕的命运。可是对于他自己而言,故乡的语言和母亲的名字都已经忘记,那个远在山西县城中的家,变成了脖子上的一串钥匙和眼前涛涛的浪花。这些曾经亲密无间的人,都曾选择离开故里的山河,最终却又回到了这里,但是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地理上的大山大洋,更隔着精神上的高峰深海,站在空旷房间里的沈涛和站在蔚蓝海洋前的到乐,早已身处两个时空,就算最后到乐和女友回到了故土,也注定永远的失去了故人。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代出生的到乐,被粗暴地烙上了“美元”的名字,他忘记了祖国和母亲,被强行安排在了澳洲,但是在被中国文化所排斥的同时,他也从未被澳洲文化所接受过,因此他缺少同龄朋友,与父亲交流只能依靠谷歌翻译,找不到未来目标,选择一段年龄差距极大的恋爱,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年轻而渴望接纳、渴望重逢的心。当今时代的中国年轻人中,到乐这样的群体不在少数,享受着优渥的生活,从小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以至于忘记了祖先的文明,甚至对中国文明不屑一顾。具有强烈悲剧感的故事,抛弃了很多电影都有的虚伪防护层,正视了公众一直在逃避的文明流失问题,《山河故人》没有粉饰太平,而是直面现实,客观地诉说了在大国崛起背景下,环境将我们每个人抛向不一样的命运,从此被心中的江河和文明的鸿沟分离,尽管我们想尽方法寻找回来的路,但重逢的希望从一开始就是渺茫的。

文明是历经浩茫的时间积淀在土地上的眷恋,成长在经济社会的公众,很少有人理解文明的珍贵,试想在一张羊皮纸都没有发明的年代,人类的祖先们第一次对他们的发展道路表示困惑的时候,一个微小的差错,就可能导致历史的改写,民族文明的灭亡。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民族的发展仰仗的是精神文明,没有了自己独特文明的民族,即使拥有再强大的科技与军队,也不过是涣散的空壳而已。

上一篇:XX年学校总结表彰大会发言稿下一篇:干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