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蕃故人唐诗赏析

2024-05-26

没蕃故人唐诗赏析(精选9篇)

没蕃故人唐诗赏析 第1篇

《没蕃故人》张籍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没蕃故人》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五言律诗,是《全唐诗》的第384卷第111首。此诗首联以叙事的方式交待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颔联承接上文写诗人与友人消息断绝、不知生死的沉痛之情;颈联用一组特写镜头,想象全军覆没后的惨景;尾联情真意切,诚堪呜咽,揭示诗人内心两为其难、望涯痛哭的曲折心情。全诗不着议论,但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没蕃故人和唐军将士的深切同情,而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国事的忧虑亦隐寓其中。

作品原文

没蕃故人

作者:张藉

前年戌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作品注解

没:陷身。

蕃(bō):外邦。指吐蕃。

戍:这里指出征。

月支:指吐蕃。

没:覆没。死。

废帐:指战败后遗留的营帐。

白话译文

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沈涕。

作品鉴赏

诗人的一位老友在守卫月支的战役中,因全军覆没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故以“没蕃”为题写诗表达伤怀。

首联交代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前年”,前年战败,现今才写诗。这是因为作者在等侯确切的生死消息。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人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故诗人不敢贸然动笔。这种感情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是很通常的。然而,老友的消息都一直没有听到。“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两年之中一无所获,则友人无论是死是生,都意味着永运离别了。死了,固不用说;活着,也是做了蕃人的奴隶,不能回还了。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领联是通过想象,描写战败的惨状:“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因为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所以唐军的营帐无人去收拾,散乱地堆在战场上,任凭风撕雨浇,惨象令人触目惊心。“归马”是指逃归的战马,战马能辨认出己方的军旗,故能逃归旧营。人是一个没剩,只有几匹马逃脱回来,这—笔真如雪上加霜,令人想见战争的残酷。

尾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是写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设奠祭祀友人,却又希望他还活着。若还活着.祭奠是大不敬;若确实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诗人两为其难,当此之时,也只有遥望天涯而放声大哭了。此联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曲折而又深刻。

此诗感情真挚,且层次清晰,由“戍”而写到“没”,由“消息”断而写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写到“欲祭”不忍,终以无可奈何的放声大哭为结,一路写来,入情入理。而诗人借用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诗人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番”的战罢情形。其缺点是语言过于直朴,缺乏蕴含,前四句只是铺叙事情经过,占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这些内容移入题目中去,腾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会佳。

英汉对照

没蕃故人

张籍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一约830),字文昌,祖籍吴郡(郡治今江苏省苏州市),迁居和州(今安徽和县)。贞元中进士及第,元和初官太常寺太祝,后转国子监助教,迁秘书郎。长庆初为国子博士,又任水部员外郎,转主客郎中。官终国子司业。其诗或拟古乐府,或自创新乐府,注重风雅比兴,诗作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是元白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与王建齐名,甚受白居易推崇,均擅长乐府,故称“张王乐府”。有《张司业集》。

没蕃故人唐诗赏析 第2篇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流涕。

《没蕃故人》注释

没蕃(fán):是陷入蕃人之手,古代称异族为“蕃”,此处当指大食,即阿拉伯帝国。蕃,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在今青海、西藏一带。当时唐、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月支:一作“月氏”。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在吐火罗境内阿缓城置。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孔杜兹城附近。约公元8世纪中叶因大食国势力东进而废弃。

没全师:全军覆没。

蕃汉:吐蕃和唐朝。

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

唐诗中的问答赏析 第3篇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一作《山中答俗人》, 开篇以“问”领起, 问者自是题中“俗人”, 你居住在这青山中是为何呢。诗人“笑而不答”, 为何但笑不语, 只为“心自闲”, 山色青翠苍绿, 心灵宁静自在悠闲, 心中有所悟所得, 远非俗人所能领略, 不如只笑不答。这一联, 有问不答, 只神态的自若、微笑的表情作出回答。

第二联, “桃花流水窅然去”, 诗人所在环境:青山碧水桃花畔, 落红片片, 春水远逝, 景色虽美, 也是暮春时节。作者并不哀叹, 却说“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天性中的乐观、豁达、浪漫表露无遗。“人间”, 充满了礼法束缚、世俗羁绊、理想压抑;这里, 作者远离尘俗, 放情山水, 得到了心灵的自由。这一联夹叙夹议, 以自然的美景体现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 说明了为何“心自闲”, 也是正面回答了“何意栖碧山”的提问。

全诗共四句, 有问有答, 层层推入, 叙述、描绘、议论, 语言明朗自然, 音节和谐流畅, 表情达意明晰, 浑然天成。

再看崔颢的《长干曲》 (其一、其二)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 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

这里两首诗, 一问一答, 无任何的衬托、描写, 全是对话, 而人物、场景、意境、情感全出。

第一句, “君家何处住?”, 作为一女子, 即使在风气开明的唐代, 对一陌生男子如此相问, 也是唐突, 反衬了女子心情的急切, 或许她自己也意识到问话的突兀, 于是忙加以解释:我住在横塘, 听你的口音, 特意停船来问, 像是我的同乡。我们可以想象, 女主角必是久不回家乡, 听到乡音格外亲切, 怕错过了故乡人, 顾不得女子应有的矜持和仪态, “或恐是同乡”, 朴素真率中蕴含了远离家乡, 思浓意切的游子孤独。短短二十个字, 人物、场景, 女子的音容笑貌、性格、内心跃然纸上, 明清王夫之称赞这首诗“墨气四射, 四表无穷, 无字处皆其意也。

第二首, “家临九江水”是答复“君家何处住?”, “来去九江侧”, 男主角原来也是在外风行雨宿之人, 既同乡也同行, 男子也是直率之人, 并无“初次见面”虚言, 直接惋惜“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李白《长干行》中有“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当日如能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今日“来去九江侧”, 两人便可携手共风雨, 哪会一人浪迹, 错把他乡当故乡。男主角对此次相遇的珍惜之情, 对相逢的恨晚之心, 通过五个字深刻地表达出来, 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作者抓住江上一次偶遇, 一个片段, 通过问答, 寥寥几笔, 就将男女主角的个性、内心挖掘出来。全诗语言素朴自然, 一男一女, 一唱一答, 如同对歌, 而又意味隽永。

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读来更是趣味盎然: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我们先来赏析诗歌:洞房通夜燃着红烛, 等待着天亮要去堂前拜见公婆。这里用了一个词“待晓”, 新妇的忧虑焦灼表达得淋漓尽致。“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就是担忧的具体表现了, 用心梳洗, 打扮妥帖, 仍是忐忑, 只好低声羞涩的问身边的新郎:我这样画眉, 是否入时。语意委婉, 话外音乃是:你的父母会喜欢我吗。“低声”把新娘子的娇羞刻画入微,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全诗结束, 有问无答, 如此殷勤的新娘能不能博得长辈的喜爱呢?

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 相传张籍善于提拔后进, 作者朱庆馀平日向张行卷, 已经得其赏识, 临考前怕自己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 自比新妇, 以新郎比张, 主考比公婆, 写下此诗, 意在探测自己的文章能否合格。在古代, 新妇如能得到公婆和丈夫的喜爱, 在家中处境就顺当, 否则时日难捱;同样, 士子诗文如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 一举成名, 从此直上青云, 否则一生功名不就, 这两件都是终身大事。此诗抓住新妇拜见公婆前与夫低语的一个场景, 表达作者忐忑不安的心情, 贺裳《载酒园诗话》云:“真妙手比拟!”

朱有问, 张亦有答, 在《酬朱庆馀》中, 张籍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馀是越州人 (今浙江绍兴) , 此诗以“越女”比朱, 用“新妆”对“画眉”, 以“沉吟”写朱的思虑。越州的女子刚刚打扮好, 出现在镜湖, 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动人, 光彩耀眼。但是由于对自己的过分爱惜, 反而有一些沉思、忧虑, 担心不够美丽。这位女子何需担忧呢?“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虽然有许多同时的女子穿着齐地贵重的丝绸衣服, 但并不能显出矜贵, 而这个女子的一首采菱曲就价值万金啊。这一联既回答了朱诗中的“入时否”, 又点明了朱庆馀的诗作超出当时之人, 对于考试不要担心, 打消了朱的顾虑, 可谓一箭双雕, 回答恰到好处。

朱的问诗喻得好, 张的答诗拟得妙, 一问一答, 珠联璧合, 成为诗坛千古佳话。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只问不答, 由问梅见思家之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蜀相》) , 自问自答, 用问引起悬念, “柏森森”渲染丞相祠堂的庄严肃穆。

唐诗中的问答灵活多变, 诗人从生活出发, 真情切感, 问得巧答得妙, 语言凝练, 诗意隽远, 刻画入微, 成为我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摘要:唐诗在借鉴前辈艺术经验的同时, 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有一些诗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问答, 表现场景和人物的性情、心理, 感染力极强, 读来意性盎然, 别有趣味。

关键词:唐诗,问答

参考文献

唐诗研读赏析札记 第4篇

一.如何成才

1、立志成才:古人云:学者须立志。欲成才者,志比钢坚,志大者,心胸宽广,志坚者,无所畏惧。古代身为伟丈夫,立志者甚多。诗人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衰”,他身处逆境而仍坚持高尚品德;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刻于背后”;还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们之所以成了杰出人才,皆因他们身怀大志,并且意志坚强,勤奋刻苦。唐代诗人戴叔伦《塞上曲》曾有诗赞叹:“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始终赞颂了班超身怀报国之志,投笔从戎,率将士浴血奋战的高尚品质。“汉家旗帜满阴山”,可见声势之大。“不遣胡儿匹马还”,可见决心之坚,“愿得此身长报国”,足见斗志之昂扬,“何须生入玉门关”,更从侧面反映了班超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当今有志成才的青少年更应向他们学习,胸怀大志,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百折不回,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2、谦恭求学:古语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虚心好学是为人美德。唐“诗圣”杜甫在《春月忆 李白》中的两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表明在与李白互相关心、互相切磋、互相求学。犹如白居易在《答微之》写道“君写我诗于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题于寺壁。他们谦恭求学的精神,对我们立志成才不是有着积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吗?

二.如何用才

古今中外,人才皆为国宝。历代各国皆知人才重要,尤其对我们科技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更是如此。唐诗中有许多此类反映。像李白、杜甫、李商隐、刘禹锡等,他们不仅倍加珍惜扶持人才,而且保护人才。如李商隐的诗《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李商隐乃一代才子,却多次应试名落孙山,皆因当时“走后门”现象严重,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要落第。此诗正是他再次落第,回兖州所作。诗人借庭席菜肴中的一味竹笋,借题发挥,由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联想到人由少年到壮年,由普遍之士子到成功社稷的栋梁,道理亦同。而这些“座中人”贪吃贪喝,挖笋而食,扼杀未来竹林,以此为喻,影射人才为社会所断送。“忍剪凌云一寸心”,一针见血地呼吁社会,庇善护良,爱惜人才,切切不可“挖笋取心”任意摧残,从而启示人们爱惜人才更要创造人才环境。

又如杜甫的诗《三绝句》之一:“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心。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更是体现了诗人爱惜幼小生命,护生成才的一片爱心。当李白遭遇坎坷时,他仍敢发出“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呼声。其爱才之心,护才之举,实在可佩、可叹。

三.成才用才的目的:济世报国

古往今来,凡才智卓绝,胸怀大志者必有忧国忧民之情怀,经邦济世之抱负。他们都以保国为民作重任,他们爱国之举,济世之行令后人感叹,唐诗有诸多反映。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种种忧国忧民之言,心系民众,关系祖国之语更令历史借鉴。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他在《从军行》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写出了边塞的艰苦环境,浓云密雾,飞沙袭人,景色荒凉。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杀敌报国,“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见他们爱国之决心,实在令人感叹赞颂。

综上所述,唐诗确实是一部有丰富内涵的人才思想发展史,对我们研究人才问题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今天不妨研读一下唐诗,以诗为鉴,以史为鉴,或许会收获不浅,受益终生。

没蕃故人唐诗赏析 第5篇

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张籍《没蕃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诗文解释】

前年在吐蕃戍边,城下一战全军覆没。从此在蕃汉间断了消息,生死间长久离别。没有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回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旗帜。想要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只好遥望天涯哭泣。

译文

前些年你还守卫着月氏,后来在城下与敌恶战全师覆灭。吐蕃和中原从此断绝了消息。是死是生从此都永远别离。全军战败后,遗弃的营帐无人收拾,只有逃回的战马还识得残破的军旗,有心祭奠你,又疑心你尚活在人间,此时只有遥望天涯而哭。

【词语解释】 戍:这里指出征。没:覆没。蕃:外邦。废帐:遗弃的营帐。天涯:天边。【诗文赏析】

《没蕃故人》,唐代张籍所做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叙事,颔联写不知故人消息,颈联用一组特写镜头,想象全军覆没后的惨景,尾联情真意切,诚堪呜咽。全诗不着议论,但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没蕃故人和唐军将士的深切同情,而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国事的忧虑亦隐寓其中。

诗人怀念故友,不知他的生死,因而以诗寄情,表现出两人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诗人想祭奠友人,又怀疑他还活着,心情非常复杂。全诗洋溢着深深的怀念之情,非常感人。

蕃,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在今青海、西藏一带。

当时唐、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作者的这位老友在一次战争中身陷吐蕃,生死未卜,下落不明,作者就写了这首诗深切怀念他。[1]

没蕃故人诗歌鉴赏 第6篇

前年伐月支, 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 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 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 天涯哭此时。

THINKING OF A FRIEND LOST IN THE TIBETAN WAR

Zhang Ji

Last year you went with your troops to Tibet;

And when your men had vanished beyond the citywall,

News was cut off between the two worlds

As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No one has come upon a faithful horse guarding

A crumpled tent or torn flag, or any trace of you.

If only I knew, I might serve you in the temple,

古诗《没蕃故人》拼音版欣赏 第7篇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战场上营帐无人去收拾,散乱地堆在战场上,任凭风撕雨浇,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唐诗之《江乡故人偶集客舍》赏析 第8篇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韵译】

秋夜里一轮满月高挂天空,光华洒满宫城的门户千重。

在京城能和江南一样相聚,大家反而怀疑是梦里相逢。

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露草里唧唧地哭叫着寒虫。

漂泊在外的游客应该长醉,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响钟。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联写与故人相聚的时间、地点;颔联写在乱世中相聚实属出其不意;颈联写秋夜的凄凉景色,暗寓他乡生活的辛酸况味;尾联写长夜叙谈,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人相聚的珍惜和朋友间深厚的友谊。全诗叙事写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转,真切感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秋夜里,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城池沉浸在夜色重重的包围之中。诗的`开头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江南相聚,却令大家怀疑,是相逢在梦里。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为什么会有这样动人的感情呢?因为自己离家在外,心境也是极为凄苦的。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玉露冷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风枝惊暗鹊”以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典故,暗寓乡思。把“他乡遇故知”的复杂心情抒写得生动逼真。

没蕃故人唐诗赏析 第9篇

①写作时间同《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秦中:犹关中。

②青黛:指妇女用青黛画的眉。

③水:全诗原作“上”。

上一篇:中小企业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开学升旗校长讲话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