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析范文

2024-06-28

唐诗解析范文(精选7篇)

唐诗解析 第1篇

唐诗解析

那一天艳丽的秋阳以一种从来没有的浓烈泼洒在山峦叠翠的五峰山,一条歪歪斜斜的碎石铺成的山径,沿着绿树成荫的山道蜿蜒而上,杜牧这一天心情非常愉悦,原因是昨天晚上和刺史大人打赌,赢了刺史大人府上最漂亮的侍女荷花,那荷花出身于名家,因家道败落,不得已给刺史做侍女,荷花长得肌肤如雪,云鬓高霁,尤其是一双水汪汪的挑花眼顾目流盼,任何男人看了都会筋骨酥软,魂不守舍,更加是荷花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更是让年近知天命之年的杜牧心痒不止,这一天杜牧准备去京城会见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经过五指山的时候,杜牧看见山清水秀,远山如黛峰峦叠嶂,就有了一种浪漫的诗情豪义,下了轿子就挽着荷花那杨柳细腰,拾阶而上,这时候夕阳西下,远处是飘渺俊秀的山峰隐隐约约,清冷的山风裹着淡淡的花香,往远处看。

白云在山顶缭绕,仔细一看,可以看见白云深处有几处茅草屋舍,甚至可以听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在一块光滑平坦的山石上,荷花云鬓凌乱,衣衫轻解,那绣着鸳鸯的红色肚兜下隐隐约约有高耸的椒乳,可能走山路累了,荷花香汗淋漓,胜景美女,杜牧禁不住有点把持不住,轻轻地扳过荷花的.香肩,荷花趁势拥入杜牧的怀里,杜牧的一双握笔的手滑入荷花的小衣,荷花轻嘤一声,芳唇轻吐,两个人热吻在一起。

然后杜牧轻解罗裳,荷花羊脂玉一样洁白的身子平摊在光滑的石崖上,杜牧轻轻地压上去,荷花只觉得阴中生楚,一阵酸麻的疼,他们的身后是火红的枫叶,山风阵阵,枫叶发出欢快的呻吟,荷花滴落石崖上的处女红,好像不远处霜打的枫叶一样火红火红。

唐诗解析 第2篇

【原文】

古意

连晓寝衣冷,开帷霜露凝。

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

【赏析】

刘商诗《古意》赏析:闺怨是一个古老的题材,前人及当时诗人所作闺怨诗为数不少。而这首小诗在构思上有所翻新,显得不落俗套。

诗中几乎没有说到怨情,只是一个劲地在写冬夜气候的寒冷 。“ 连晓”即通夜,一夜到晓。“寝衣冷”换言之,即被窝睡不热。这个细节不单交待出冬夜的严寒 ,而且暗点了女主人公的幽独境况 ,所谓“翡翠衾寒谁与共 ?”“开帷霜露凝”写室外景象,是一派严霜。句中说“ 凝 ”,是偏义于“霜”;兼及“露”,则有“白露为霜”的含义。这进一步说明了气温之低 。这样的寒夜,独处的人儿将会怎样呢?读者一想便知。

女主人公恹恹起床后,一边察看户外,一边回身理床,这时才发现枕畔亮晃晃着了一层薄冰。诗人用其内心独白的`语气解道 :“ 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原来如此,可见气候是多么寒冷啊。这里几乎是不经意地点出“昨夜泪”,似乎女主人公的注意力已全部集中在奇冷的气候上,已经淡忘了昨夜的苦恼,至少在悲怨的情绪上有所减轻 。诗中不写下泪当时,而写泪干之后 ,这种避重就轻的写法 ,反而取得了“语不涉己,若不堪忧”的奇效。大抵显意识中的悲哀好写,却往往因流于表面现象而难于打动读者的心,潜意识中的悲哀不易写,写出则耐人寻味,乃至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沉重的内容,轻松的形式,有意无意之间,产生了欲盖弥彰的感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 )此诗中女主人公说寒风吹泪居然成冰的两句,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诗中着力描画的彻骨的严寒,对于闺人怨情本身也有烘托染作用。套用一句古谣谚来说,这样的凄苦之夜,真是“无霜犹可,有霜杀我”啊。

【作者介绍】

唐诗解析 第3篇

古琴是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曾一度活跃在唐代诗人的笔端,文化内涵丰厚。高二年级通过对课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以及习题中《听颖师弹琴》的学习,激起了学生通过诗歌鉴赏研究古代乐器,尤其是研究古琴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本专题学习,以拓展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与古琴有关的历史典故与古代音乐常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对于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

2.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专题阅读,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协作能力。

3.在专题讨论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应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推荐必读: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的《古琴》。

2.参观天津文庙博物馆的古琴,直观真切了解有关古琴的形制构造等。

3.搜罗选读:在诗词名句网或其他诗词网站内的搜索引擎里键入关键词“琴”或“七弦”即可搜索到大量的唐代琴诗:白居易近80首,李白38首,孟浩然11首,刘长卿10首,常建、王维等人也有多首。教师也可提供一些诗篇,供同学选读,如薛涛《寄张元夫》、谢邈《谢人惠琴材》、常建《江上琴兴》、刘允济《咏琴》、李白的《琴赞》、李商隐《蜀桐》、司空曙《同张参军喜李尚书寄新琴》、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崔珏《席间咏琴客》、李白《月夜听卢子顿弹琴》《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白居易《听弹湘妃怨》《废琴》《五弦弹》《邓鲂、张彻落第》《清夜琴兴》、李季兰《琴曲歌辞·三峡流泉歌》、韩愈与李贺各一首《听颖师弹琴》、刘长卿《听弹琴》等。

4.分组学习:将搜集到的唐代琴诗分成五个板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成五个小组进行研读活动。五个板块的任务分别是“泛读唐诗走进古琴”、“比读唐诗品味琴艺”、“美读唐诗感受琴韵”、“研读唐诗走近琴家”、“吟诵琴诗体悟琴品”。

第一组广泛搜集与古琴的制作有关的唐诗,以及与“梧桐”、“玉”有关的诗句,理解“梧桐”、“玉”等意象的意蕴。第二组认真深入地研读不少于两首与描写琴乐相关的唐诗,并分析其中用到的描写音乐的手法。第三组仔细研读不少于三首与琴曲或琴歌有关的唐诗,并查找相应的琴曲、琴歌的创作背景、名家解读等资料,听琴歌琴曲调动想象并用文字再现音乐效果。第四组认真研读不少于三首与“琴家”有关的唐诗,概括诗中琴家形象,并查找与琴家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琴家的身世命运。第五组,链接中华吟诵网,自学吟诵的技巧,至少吟诵一首你喜欢的唐诗。

每个组员读唐诗疏通诗意,并结合小组任务加以阐发,并制成演示文稿上传到本组QQ群,组员课前进行充分的交流。

(二)课堂教学

1. 小组抢答,学情摸底

(1)至少说出与古琴相关的三个成语。

答案:焚琴煮鹤、高山流水、对牛弹琴、琴心剑胆、琴瑟相调等。

(2)古琴的别称有哪些?至少说出4种。

答案:玉琴、素琴、七弦、玉徽、丝桐、孤桐、鸣丝、峄阳、桐君、绿绮、焦桐等。

(3)说出四大名琴。

答案: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4)至少说出四首古琴名曲。

答案:《潇湘水云》、《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等。

(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哪一年宣布中国古琴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答案:2003年11月7日。

(6)1977年古琴曲《流水》随美国“航行者1号”飞船奔向茫茫太空,去寻找宇宙中的“知音”。当时《流水》的演奏者是谁?“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两位主人公是谁?

答案:管平湖;俞伯牙与钟子期。

2. 视频导入,提出问题

(1)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卷轴水墨画》视频(2分钟)。

(2)思考:2008年奥运会,崭新而古老的中国用自己的声音向世界说话。在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文化中,为何会选择古琴作为代表向世界发声?古琴为何能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

提示:本节课要做的就是从各小组确定的主题的角度出发,带领大家体味古琴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深刻文化内涵。

3. 组内交流,研究问题

五个研究小组的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围绕“古琴的深刻文化内涵”这一角度重新梳理课前搜集的素材,借研究唐诗里的“古琴”、“琴艺”、“琴韵”、“琴家”与“琴品”的深刻文化内涵,来领略古琴的独特艺术魅力。小组内部先对唐代琴诗再进行筛选,抓住能反映古琴独特魅力、传统士人精神品格、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诗句进行分析讨论,并修改调整课前已做好的演示文稿。教师巡回指导,从“传统意象”、“士的精神”、“独特魅力”、“主流价值观”等角度给学生启发、答疑。教师和各组组员一起为每组挑选一份制作和感悟最佳的作品,通过多媒体系统将其演示文稿投影到大屏幕上。

4. 组际交流,解决问题

第一组活动设计:

(1)用演示文稿展示描写琴材、琴徽的唐诗各两联。

(2)诵读所选诗句,读出由衷的喜爱与赞美。

(3)朗诵本组选出的最佳感悟。感悟围绕“桐”、“玉”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展开。

(4)回答其他组提出的疑问。

教师先请其他组对该小组活动进行评价再总结:确实对琴材、琴徽、琴式的考究与赞美,展现了人们对如孤桐如美玉般理想人格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但是我们知道,一件乐器即使它的质料、外观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审美韵味,如果不能弹奏出富有表现力的音乐,那么它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件工艺品或历史文物,所以要进一步展现古琴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还要深入研究古琴的音乐表现力。

第二组活动设计:

(1)用演示文稿展示两首描写古琴音乐的唐诗。

(2)男女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请其他组同学分析比较诗中的音乐描写。

(4)小组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5)其他组质疑,本组答疑。

教师点评:

感谢天才的诗人,使我们领略了琴师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以及古琴音乐音色多变、技法丰富、情感细腻的特征。难怪古人说:“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诗人对古琴音乐如此精彩的描写,主要源于诗人对古琴音乐的喜爱,源于古琴音乐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源于诗人与之产生的强烈共鸣。描绘得如此神奇的音乐,新时代的我们能否听懂,能否理解她的文化内涵呢?接下来我们跟着第三组同学一起去聆听那些极富美感的琴韵,接受不朽艺术的熏陶吧!

第三组活动设计:

(1)由诗句猜名曲名称。

(2)聆听著名琴曲《流水》,讲述俞伯牙学琴以及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我认为,《流水》这样的千古名曲,高中学生是非听不可的,所以极力推荐给学生。)

(3)老师与同学一起交流听曲感受。

(4)用演示文稿展示名家对这首琴曲的评价。

(5)小组展示听琴感受。

教师点评:“《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意在表现虚幻、臆想中的水的各种形态,与书法中的狂草、国画中的写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出非常深刻的文化底蕴。古琴在众多乐器中一直是一个雅致的存在,声微志远,从未广泛流行,但也从未过时,就如同一位清高的“士人”不落凡俗。在我的理解中,古琴的命运与“士人”的命运紧紧相依,即使在流行音乐盛行之时,古琴这朵清高之莲依然绽放,依然有一批琴人琴家用他们的满腔热情、满腹才情以及顽强意志挚爱着她、呵护着她。我们在探究古琴的文化内涵时,不要忘了这一批功不可没的琴人琴家。

第四组活动设计:

(1)用演示文稿展示描写琴人琴家的唐诗,并朗诵。

(2)用投影展示小组同学画的琴人琴家弹琴图。

(3)欣赏我国古代名曲《广陵散》,并向学生提问,“乐曲表现的是何内容?”(因为《广陵散》是现代琴人打谱之典范。嵇康临刑前弹琴,他用音乐与品行写下了中国文人最为骄傲最为动人的篇章,嵇康是琴家里最为杰出代表,所以我向学生做了推荐。)

(4)小组同学解读以嵇康为代表的“士人”的精神,以此理解琴的品格。

由总结“士人”的精神特质过渡到琴的品格:“音有幽度,始称琴品。品系乎人,幽由于内,故高雅之士动操便有幽韵。”古琴是修身养德的工具,本身也凝聚了品德高尚之人的涵养,它与诗人的处世态度、人生境界融为一体。请听第五组同学对琴品的解读。

第五组活动设计:

(1)用演示文稿展示描写琴品的诗句,并吟诵这些诗句。(此环节难点有两个,一是唐诗的搜寻,学生用搜索引擎很难找到,教师在课前可分享自己的经验,给他们提供如刘长卿的《听弹琴》、白居易的《废琴》、元稹的《周先生》等作品,这些作品中琴品、人品互现,是唐诗中的佳作。二是吟诵古诗,课前一定要按中华吟诵网上的方法反复练习。)

(2)分析诗句中所表现的琴品。

(3)归纳琴器本身、琴韵、琴艺、琴家表现出来的琴的意韵。

(4)提问:琴曲《梅花三弄》题目含义?“梅花”的寓意是什么?(有关琴品的琴曲指导学生到十大名曲中寻找,学生不难找到《梅花三弄》。)

(5)学琴的学生现场弹奏《梅花三弄》,其他学生在聆听中体会。体会梅花与古琴相同的清雅淡远的品格。(现在学古琴的学生非常少,得之我幸。如果条件不具备可以用播放音频代替。)

(6)其他组质疑,本组答疑。

教师点评小组活动。

5. 开展“我为传承古琴艺术献一计”的活动

给学生印发王若楠《关于古琴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李祥霆《古琴不需要抢救式保护》等文章,让学生了解古琴发展的现状,并就古琴艺术的传承提出自己的看法。

6.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由感知到聆听,由朗诵到吟诵,由诵读到弹奏,由泛读到精读,层层深入,同学们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提高了诗歌诵读水平与鉴赏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们由浅入深地理解了古琴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与文化气息中提高了审美水平与人文素养。

(三)课后延展

从下面选做一题:

(1)理解唐诗中“笛”的文化内涵;(2)理解唐诗中“琵琶”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后记

唐诗,唐诗有什么用? 第4篇

看多了虎妈狼爸,你可能自己都有点抓狂。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认字、学算术⋯⋯或许你只是想早点开发孩子智力。但是,这种努力如果太急进,结果可能刚好与希望的相反。

早期教育界有一个比喻,孩子就像卡车,有的家长在它启动时就拼命装货物,结果卡车越跑越慢直到早早停下。更科学的早教理念是先给卡车上润滑油,让它达到最佳状态,才载得多、跑得远。

背唐诗靠的是机械记忆力,起作用的是背完后周围人的赞美,而非这些诗句本身。

孩子入学后的阅读水平,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和词汇的丰富性。

夸聪明可能会有反效果,夸“用功”更有用。

你的孩子在学这些吗?

33岁的贸易公司部门主管张严琳从儿子不到3岁,就开始教背唐诗,一开始是张严玲背前几个字,儿子接后两个字,慢慢的,开始她说上句,儿子接下句,很快整首唐诗都背得出来了。会背二十多首之后,儿子就对背诗没什么兴趣了,一教他背诗就心不在焉。

她的朋友中除了像她这样教孩子背唐诗的,还有在家里贴了认字图教孩子认字的,去上公文数学辅导班和儿童英语的。张严琳也觉得:“大家都在学,早点开发智力应该没什么坏处吧!”

你得问自己几个问题:教孩子背唐诗为了什么?学前的孩子有必要学很多字和算术吗?记忆知识和发掘兴趣,哪个重要?鼓励孩子和夸孩子是一回事吗?

学得多可能有坏结果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主任叶斌认为,在0至11岁的智力发展期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保持他们学习未知的兴趣,比教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

让孩子提前学习一些技能是可以的,但如果过于注重结果或方法不当,会让孩子厌学、自卑、感到痛苦和抵触,今后在学习这门技能的时候,容易唤醒痛苦记忆,产生学习障碍。在恰当的年龄段学习而不是求早求多,孩子会更优秀。只是选择的时间和方法不同,就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儿童时期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学到了多少字,能背多少唐诗,会说多少英语,而是激发他们对未知的兴趣和创造力。

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用机械的背诵和记忆占据他们的大脑,忽视创造力和兴趣启发,结果可能是孩子在小学入学初期因为提前学习,成绩出众,但随着学习内容增加,他们必须和同学们一起学新东西,这时由于缺少学习兴趣,他们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再想让孩子产生兴趣比教他认字难多了。

背唐诗到底什么作用?

背唐诗几乎是普遍率最高的早教项目,但凡孩子学会说话了,家长就会教几首唐诗,你小时候背过,你的孩子背过,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听说某个朋友的孩子三四岁就能背上百首唐诗。

张严琳教儿子背唐诗主要是想激发他开口多说,让他感觉到语言的节奏。但唐诗的遣词造句精练、含蓄,为了押韵的需要而颠倒字词顺序,和现代语言的表达规律不一样。

孩子正处在学语言的初始阶段,家长反复地教,他们就背得出,靠的是这个阶段对语音的敏感和机械记忆力。背几首影响不大,但是上百首的背诵容易影响他们学习正常语言。

一般11岁之前是语言学习的形成期,孩子在这期间有足够的时间去掌握各类语言技能。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认为,起作用的是孩子会背唐诗以后赢来的周围人的赞美,这些赞美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能让他们产生自信。

认字没那么重要

张严琳的朋友们都让孩子早认字早读书。但识字、习字和其他动作训练不同,它需要最高级中枢神经的参与,因为字是抽象的。如果大脑无法对字的含义和形象之间形成稳定的具体链接,孩子认识再多的字,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不会有很大助益。

好的语文教育应该鼓励孩子新鲜的感受和原创的表达,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有限,能关注的部分就那么一点,过早认太多字实际上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上,而错失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孩子入学后的阅读水平,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和词汇的丰富性。

美国早期教育专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调查了3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词汇量的发展后发现,孩子运用的词汇有86%至98%来自家长和他们讲话时所用的词汇。在4年的时间内,专业人士阶层的孩子听到450万个词;劳动阶层的孩子会听到260万个词;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则仅听到130万个词。

别老夸孩子聪明

夸小孩聪明能不断鼓励他们,很多人坚信这一点,“宝贝真聪明”常常挂在嘴边。

这种理念的逻輯是,孩子认为自己聪明,就不会畏惧挑战。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老夸孩子聪明可能会起反效果。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杜威克的团队用10年时间研究赞美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在纽约市二十所学校,对400名学生做赞美实验。结果显示,被夸“聪明”的学生一旦遇到挫折或碰到困难,第一反应是直接放弃。而被夸“用功”的学生更愿意接受挑战,并想办法解决。而这个实验后来在其他国家也进行过,呈现出的是类似的结果。

为什么?因为“聪明”属于先天性的赞美词,被赞“聪明”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以为自己不再聪明,本能地避开所有令自己感到挫折的挑战。而赞美孩子“用功”,认同孩子是靠努力获得成果,他们会在鼓励之下,继续努力完成任务,不怕接受高难度的挑战。

现在,你该这么做⋯⋯

培养孩子的语言和交流沟通能力,叶斌建议营造语言氛围,比如多讲故事,但不要强迫他有回应。孩子不表达不等于他没有接收语言的信息,等到达相应的时间点后,孩子一旦开口表达,就会有非常优秀的应用。

如果教孩子认字,应该只局限在如“日、月、水、火”等容易被感知的、有助于儿童理解和想象的象形字。想提升孩子的词汇量和提高他们将来的阅读能力,与其让孩子早早认字,不如尽可能地和他们待在一起,陪他们说话,给他们讲故事。

根据杜威克的实验结果,如果想要通过鼓励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夸孩子也要有技巧,并不是不能夸孩子聪明,而是不要用先天性的赞美词夸他们“聪明、漂亮”,你更要多夸他们是“用功、努力、勇敢⋯⋯”的孩子。

早期教育的作用是健全人格,在学习技能面前,这一点对孩子的一生更重要。

《送襄阳李尚书》唐诗原文及解析 第5篇

②襄州: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③然:同“燃”。红烛:喻红花。

④碧油:碧油幢,青绿色的油布帷幕。借喻绿水。

⑤岘首:山名,又称岘山,在湖北襄阳南。

⑥昭丘:楚昭王墓,在今湖北当阳县东南。见《文选·登楼赋》李善注引《荆州图记》。

⑦春秋学:晋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镇守襄阳。他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今传。

⑧文选楼:故址在襄阳南,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延请刘孝威、庾肩吾等十馀人编《文选》于此。见《舆地纪胜》卷八二。

⑨都门:京城之门。

⑩诸侯:此指州刺史。

11汉沔:指襄阳一带。沔,水名,为汉水之上游。分戎寄:分担皇帝交托的军务,此谓出任襄郢等州节度使。

12黎元:百姓。

13习家流:襄阳习氏,世为豪族,汉有侍中习郁,晋有名士习凿齿。

14康乐:南朝宋著名诗人谢灵运,袭爵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15沃洲:山名。

《送襄阳李尚书》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送襄阳李尚书》繁体对照

卷283_31送襄陽李尚書李益

天寒發梅柳,憶昔到襄州。

樹暖然紅燭,江清展碧油。

風煙臨峴首,雲水接昭丘。

俗尚春秋學,詞稱文選樓。

都門送旌節,符竹領諸侯。

漢沔分戎寄,黎元減聖憂。

時追山簡興,本自習家流。

唐诗解析 第6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尘埃(āi)

陇亩(lǒnɡ)

干云霄(ɡàn)...B.危樯(qiánɡ)朔漠(shuò)旧醅(pēi)...C.青冢(zhǒnɡ)省识(xǐnɡ)幽栖(qī)...D.盘飧(sūn)地僻(pì)粗粝(lì)...解析:选A。“干”读ɡān。

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皇开边意未已

未已:不停 ..B.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申:陈述,述说 .C.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无边的大漠 ..D.漫劳车马驻江干

漫劳:空劳 ..解析:选C。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在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耶娘妻子走相送 ..B.画图省识春风面 ..C.名岂文章著 ..D.幽栖地僻经过少 ..解析:选C。A项,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B项,古义:青春;今义:春天的风。D项,古义:过访,来访;今义:通过、经历。

4.请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1)哭声直上干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被驱不异犬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新鬼烦冤旧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夸张(2)顶针(3)比喻(4)互文(5)比喻(6)对偶 5.名句默写。

(1)《兵车行》中揭露唐王朝穷兵黩武罪恶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霄频鸡哭鸥醅,(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概括昭君不幸一生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客至》中叙写主人待客情节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旅夜抒怀》中表达对多舛命运的激愤之情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2)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3)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4)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二、阅读鉴赏(一)文本阅读

6.阅读《兵车行》,完成后面的题目。

兵车行

杜 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禾生陇亩无东西

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齐 ...B.信知生男恶

信知:确实知道 ..C.役夫敢申恨

敢:大胆,勇敢 .D.去时里正与裹头

里正:唐代时一百户为一里,一里设里正一人,与现在的村长相当 ..解析:选C。敢:岂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人弓箭各在腰 ..B.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C.尘埃不见咸阳桥 ..D.县官急索租 ..解析:选C。A项,古义是从军出征的人,今义是行走的人;B项,古义是华山以东地区,今义是山东省;D项,古义是官府,今义是县级政府长官。

(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弄清楚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唐王朝的开边战争时期,同时还要结合全诗来理解其作用,文段的作用有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下文、定下基调等等。

答案:从表面看,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质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后面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4)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引文出自陆机《文赋》。所谓“要”,不是仅指开头或末尾,也包括中间部分,究竟在何处要视行文的具体情况而定。

答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诗极讲究章法,请结合本诗分析作品结构布局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漂泊无依、怀才不遇、老境凄凉的深深感慨。

(2)这首诗在结构章法方面很有特点。标题为“旅夜书怀”,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抒感怀,布局整齐。“旅夜”部分写景,由近而远,由细微而广阔,层次分明。“书怀”部分,与景交融,自然贴切。结尾诗人将自己比作“天地一沙鸥”,“天地”与前景相应,“一”与开篇“独”字相应,使作品形成一个整体,严谨而有章法。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中“但见”有什么韵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颔联两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不曾”“今始”怎么理解?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但见”是“只见”的意思,言下之意:只见群鸥天天来访,难见亲友到来,不免单调,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又为下文写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2)“不曾”是“从来没有”,“今始”是“今天才有”,说明了平时生活安逸自在,也说明了少有来客的孤单寂寞,同时又反衬了贵客突然登门的意外和喜悦心情。

(二)拓展阅读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雾中看”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惊叹于诗人忧思之深及观察力的精湛。请分析它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诗人因身体衰迈,老眼昏花,看岸边花草如隔一层薄雾;②这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因时局动荡不定,变乱无常,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

(2)①颈联由近及远写舟中、江上的景物。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是近景;片片轻鸥,逐流飞翔,是远景。层次分明。②运用叠词,有韵律美。③以乐景衬哀情,以蝶、鸥自在轻快反衬诗人心情的沉重。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诗人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三种感情:①对时局的忧虑;②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③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2)(示例)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②“时时”,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③“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②,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 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

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中“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深痛忧愤之情;颔联中“衰”“老”相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颈联中“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三、语言表达

12.根据语境填上恰当的诗句。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国家烽烟四起、兵戈不断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

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3.(2013·高考重庆卷)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每条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该题针对社会热点,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将语文生活化,题目也更加灵活。注意“简明生动,幽默警醒”的提示语及对字数的限制。

唐诗解析 第7篇

3杜甫诗五首

一个小石头

山野中的一颗美丽的小玉石,很羡慕被运到城市里做了珠宝的翡翠玛瑙。后来它也被运到城里,却和普通小石子一起铺成了路。有一天,一位贵夫人的一枚小宝石丢落在它身边,小玉石羡慕地说:“你有多幸福呀,每天光彩照人!”小宝石说:“我有什么好呀,被打磨得失去了天性,整天被人玩弄,我倒羡慕你呢!”话音刚落,小宝石就被人捡走了。小玉石若有所悟,从此以后生活得很快乐、开心。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赏读: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赏读:孔子说:“(一个人)不要愁别人不理解自己,愁的应该是自己不了解别人。”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人,要么是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多么优秀,这样的人是自负,要么是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多么冤枉,这样的人是自怜。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艺文类聚》卷四

赏读: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赏读: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也会恭敬起来。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们也就会互相劝勉了。”

一、作者视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二、写作背景

《月夜》: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廊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为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哀江头》: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诗中表达出他真诚的爱国激情,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谈及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又呈吴郎》: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

《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鄜州()

.(3)虚幌()

.(5)明眸皓齿()

.(7)戎马()

.2.词语释义

(2)云鬟().(4)嚼啮().(6)柏森森().(8)天寒地坼().答案(1)fū(2)huán(3)huǎnɡ(4)niè(5)móu(6)bǎi(7)rónɡ(8)chè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怜惜(2)月光(3)代指战争(4)分裂(5)拜访 3.名句背诵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2)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3)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4)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整体感知

1.《月夜》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陷于长安时挂念妻儿的忧心,并通过设想写出了妻子深夜难眠、对月独望、忧心如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2.《哀江头》

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沦陷后曲江两岸荒凉破败、一片萧条和令人恐怖的景象,与安史之乱前豪华奢侈的盛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面对世事沧桑所发出的忧时伤乱的哀思。3.《蜀相》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感慨:既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又抒发了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4.《又呈吴郎》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寡妇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们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揭露了官府的剥削是导致人民贫穷的社会根源,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5.《登岳阳楼》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岳阳楼所见的广阔无垠、气势恢宏的景象,并由此引发抒写自己一家凄苦艰难、困顿潦倒的生活境况,全诗表现了诗人尽管壮志难酬、仕途抑郁,但仍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精神。

文脉梳理

重点突破

一、杜甫诗歌有很强的忧国忧民意识。请从本课诗篇中找出例子,并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加以评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例如,《又呈吴郎》的诗歌内容是劝诫吴郎不要设置篱笆以阻止邻居的寡妇打枣,体现出诗人对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的关心与同情。但诗人的眼光并未限于此,而是通过最后两

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是官吏的剥削。这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统治者。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打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体现。杜诗中还有很多充满了忧国忧民意识的诗句。如《哀江头》“欲往城南望城北”写出了诗人在满城胡骑、满城尘土中,心乱如麻,忧心忡忡。忧的是长安何时才回归大唐,城内的人们何时免遭涂炭,自己何时才能见到大唐的君王(杜甫的忧国与忧君连在一起),好“致君尧舜上”,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再如《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是说诗人想到祖国北疆还干戈不断,生灵涂炭,就不禁“涕泗流”了。至此,诗人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就赫然溢于笔墨之外了。

二、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月夜》中的“诗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所谓“诗眼”是能统领全诗的、“能使全句皆奇”的字眼,《月夜》一诗,字字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就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包含其中。“双照”兼含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与妻子同看月的日子,作者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意境全出。

三、《哀江头》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今昔情景?请找出有关诗句并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今昔情景。诗人写“今”,写今日叛军占领下的长安景象:“江头宫殿锁千门”“黄昏胡骑尘满城”。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一城干戈未息的乌云,让人惆怅让人哀。诗人写“昔”,写昔日长安南苑的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芙蓉苑里,春光融融,花草生辉,霓旌迎风招展;“白马黄金勒”的才人,“明眸皓齿”的贵妃与大唐天子,其乐何极!

诗人把长安的“今”之凄凉景象与“昔”之欢乐景象,放在一起描写,加以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真可谓以乐景反衬哀思,哀思更哀。让人倍感“今”之萧瑟更萧瑟,今之凄凉更凄凉。

四、参考“资料信息”中胡仔对孟浩然和杜甫写洞庭湖诗句的评论,说说所评两联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宋人胡仔对这两联的点评,可谓恰到好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水的气势之大,活力之猛,写出了它的阔大意境。但这种意境烘托的只是诗人自己的一己情怀,一人功业!

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的也是洞庭湖的宏大意境。但这种意境烘托的却是“戎马关山北”的思想,是忧国忧君忧民的情怀!真可谓是宏大的意境,阔大的胸怀!故胡仔尤赞杜甫:“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其赞中肯。

五、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的词语。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少陵野老吞声哭”的“吞声”是不敢出声之意。“春日潜行曲江曲”的“潜行”是暗暗地行。这两字写出了叛军占领下的长安还弥漫着一种恐怖的气氛。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与“空”,既对仗又同义,都有空有、徒然有的意思。这两字是用美景衬托了悲情。这儿碧草青青,黄鹂声声,一派春光,但这美景仅仅烘托着武侯祠,祠中的武侯已长眠多年了,而武侯生前所建立的盖世功业也已为人们所淡忘。真可谓时光悠悠,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见,这两字既写景,又含蓄地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功业无成的悲凉之情。

3.“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的意思是:那寡妇疑惑你(吴郎)将不让她打枣,这当然未免出于多虑;但你一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就使她当真了。“虽”与“却”构成转折关系,侧重点在后句,委婉地对吴郎提出了批评。

名句品评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品评 这一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2)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品评 什么时候才能够共同倚窗望月,让月光洒照我俩身上,泪痕消失。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如果说,“独看”的泪痕里渗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那么,“双照”的清辉中则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清晰可辨。

(3)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品评 诗人在曲江所见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

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大恸,对往日的回忆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段“忆昔”。(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品评 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这里有把台阶都映得发绿的碧草,有藏在枝叶后鸣啭的黄鹂。“自春色”写出春草茂盛之态,“空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叫声婉转,但并不引起游人的注意。丞相庙宇如此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渐渐被人遗忘;诗人有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但知音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多么寂寞的怀古之心啊!其中亦可见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对世无贤才的深深失望之情。此联还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意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确切地说,这两句应看成“景语含情,情语寓景”。(5)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品评 这一句写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泊于江湘一带,以舟为家,前途渺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诗人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诗眼

一、诗眼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诗歌鉴赏常分析炼字。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二、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三、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一、延伸阅读

淡写流年 王充闾

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人们心目中的宇宙会不断地向外扩张开去,而就个体生命来说,人生的风景却在这种扩张中相对地敛缩,曾经喧啸灵海的潮汐,在时序的迁流中,已如浅水浮花,波澜不兴了。淡写流年,就是要恬淡而缓和地解读生命,通过文字来重现一个鲜活的生命真实,描绘一种生命流转的人生风景。

时间在销蚀生命的同时,自然也接受了记忆力的对抗——往事总要竭力挣脱流光的裹挟,让自己沉淀下来,留存些许痕迹,使已逝去的云烟在现实的屏幕上重现婆娑的光影。而所谓解读生命真实,描绘人生风景,也就是要捕捉这些光影,设法将淹没于岁月烟尘中的般般情事勾勒下来。

回忆是中老年人的一种特有的专利。它是对于遥远的童心的痴情呼唤,是重新感受年轻,追忆逝水年华的一种心灵履约,是对于昔日芳华的斜阳系缆。普通的人们毕竟还都天机太浅,既不具备佛家的顿悟,也没有道家坐忘的功夫,总是像《世说新语》中说的“未免有情”,因此,在展现飞逝的生命的过程中,在感受几丝甜美、几许温馨的同时,难免会带上一些淡淡的流连,悠悠的怅惋;而且,由于想像中的完美和过于热切的期待终究代替不了实际上的近乎无情的变迁,所以,回忆常常带有感伤的味道。早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玉谿生就在《锦瑟》诗中慨乎言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既已惘然,更不要说事后追忆了。

许多生活的图像,在心灵的长期浸染下,已经成为一种前尘梦影,旧时月色,一似飘逝的过眼云烟,或者了无踪影,或者漫漶模糊。由于追忆属于想像的领域,它是在时空变换条

件下的一种新的综合,新的加工,因此,凡是追忆都会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夹杂着本人对于过往情事的重新诠释,包括赋予它以当时未必具备的新的意蕴、新的感受。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无论回忆也好,捕捉光影、勾勒情怀也好,充其量只能是粗具形体的原始素描,而绝非摄影机下原原本本的照相,更不可能是那种记录三维空间整体信息的全息影片。

当然,就算是原原本本的摄像或者全息影片又怎么样,年光已如飞鸟般地飘逝了,留下来的只是一个个空巢,挂在那里任由后人去指认,评说。有人说得更为形象: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经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满地狼藉的黑白瓜子壳。

二、写法迁移 角度 走近杜甫

题目:请以“走近杜甫”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300字。示例

怅望千秋

小时候读杜甫,总觉得这个老头有点太老了,满脑子的苦难伤感忧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哭啼,“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悲叹,“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的凄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独……远没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来得豪迈潇洒过瘾。年长一点再读杜甫,才知道杜甫同样有过凌云壮志万丈豪情,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开元盛世,他同样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游历日子;即便在二十五岁落进士第后,依然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神驰太虚目骋八极的激昂情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里透露着自己的雄心壮志;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的自信。这些诗句,就其豪迈爽快,丝毫不减任何一个豪放诗人。

有人说杜甫的“忠”是“愚忠”,甚至拿出“三吏”、“三别”中杜甫勉励士兵“努力事戎行”作为证据。须知,让杜甫在千年前就搞阶级斗争是一种过分的要求啊。杜甫忠君,因为那时候,君就是国。杜甫忠,却并不愚,从《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到《秦州杂诗》中“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从《忆昔二首》中“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位忙”到《遣遇》中“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杜甫对官宦甚至皇上的批判是贯穿了他的一生的。而这一

切,都是为了百姓的忧乐。决定杜甫思想的,决不仅是“奉儒守官”的儒家教育,还有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十年困守的屈辱和辛酸;还有“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和百姓共尝艰辛的生活;更有“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的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经历。这些,才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总是与祖国生死相依,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当代诗人臧克家说:“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无论何时何地,只有具有了社稷胸怀、百姓情结,这个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顺遂时,不沉醉于安富尊荣;贫贱时,不沉沦于一己辛酸,他才担当得起“伟大”二字。杜甫,就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国家的关注终生没有放弃,他对人民的热情终生没有冷漠。如果说他很多诗歌中表现了推己及人的伟大,那么他那些舍己为人的诗歌则表现了他的纯粹,更能震撼人,激励人。在杜甫已经艰辛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时候,他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一种升华,这种升华足以让每一个渴望高尚的人为之歌泣肃然起敬,在这种至高至洁的人格面前,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尚存的一点私心杂念而羞愧。

而人,毕竟是复杂的人、现实的人、社会的人,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达到至高至洁的境界。我只是想,读杜甫的诗,能够唤醒我们心中那一点点的善念,并为我们这点善念做点什么,这也够了。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5分)A.玉臂(bì)

.虚幌(huǎnɡ)

.B.嚼啮(jiáo)

.黄金勒(lēi)

.C.柏树(bǎi)

.空好音(hào)

.D.涕泗(tì sì)

..金柝(tuò)

.答案 D 解析 A项“恍”读huǎnɡ。B项“黄金勒”读lè,“勒紧”读lēi。C项“好”读hǎo。..2.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5分)A.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B.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堕双飞翼 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 D.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胳臂(ɡē bei)..

恍然大悟(huānɡ).咀嚼(jué).勒紧(lè).柏林(bó).宁可(nìnɡ).

天寒地坼(chè).戎马(rónɡ).

答案 D 解析 A项“依”应为“倚”。B项“堕”应为“坠”。C项“夜”应为“叶”。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遥怜小儿女

怜:可怜。B.苑中万物生颜色

C.出师未捷身先死

D.吴楚东南坼

答案 A 解析 应该解释为“怜惜”。

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5分)A.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B.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这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C.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诗人自比为诸葛亮,想像诸葛亮一样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人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答案 C 解析 “自比为诸葛亮”错误。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2分)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颜色:光辉。捷:胜利。坼:分裂。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的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4分)

春宿左省 杜 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眼分别是“动”“多”。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特别多。这两句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而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双关。因这两字,全联境界全出。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4分)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结合作品简析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唐诗解析】相关文章:

唐诗文化05-27

唐诗《春望》06-18

唐诗英译06-03

《全唐诗》06-08

谷雨的唐诗05-18

唐诗名句集05-26

母爱的唐诗06-18

唐诗抒情散文06-24

唐诗之《韩碑》06-28

唐诗论文题目04-08

上一篇:多路竞赛抢答器设计下一篇:班干部(班长)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