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趣的实验的作文

2024-06-05

一次有趣的实验的作文(精选20篇)

一次有趣的实验的作文 第1篇

大冬天到了,我们脱掉毛衣时都会发出“啪啪啪!”的声音。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在课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叶老师拿出了一把尺子,一些纸片把它们撕碎,还有一条毛领,然后把尺子放到毛领上摩擦,摩了一会儿之后,老师又把尺子拿到纸片上吸,第一次,然没有成功,那些纸片像布娃娃一样调皮捣蛋,有些好像起来看了看外面的世界又倒下了,有些倒在那儿一动不动,还有些像跳舞似的站起来转了几圈又倒下……第二次老师不甘示弱,又把尺子放在毛领上摩擦了一下再拿到纸上面吸。不过,这一次摩了一分钟之后再放上去。结果纸片果真被老师吸了起来。这时,同学们惊讶不已!

接着,老师说让同学们也试一试。同学们兴奋不已,跃跃欲试。老师给同学们发了纸张和尺子。同学们撕好纸后,有的在上面做了记号,方法五花八门。有的用尺子在头发上摩擦在吸在纸上,有的把尺子放到毛衣上摩擦然后放到纸片上,还有的在围巾上摩擦……

我当然也要来做一做,在没做之前,我心里想:吸纸片这件事小菜一蝶,我一定能成功的。开始做了,我用尺子在头发上摩擦,放到撕碎的纸片上,结果我成功了,我在心里暗暗庆幸着。

我想:“为什么纸可以吸在尺子上呢?”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种静电现象。和头发的长短没有关系。为什么有些同学吸不起来呢?是因为他们的头发不干燥所以吸不起来。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要我们一起去细心观察,就会有发现。

一次有趣的实验的作文 第2篇

在做实验之前,要准备一些需要用到的材料。它们是:一碗清水,一瓶胡椒粉、一枚硬币和一瓶洗洁精。准备好后,实验就要开啦!

首先,把一枚像冰块一样冰凉的硬币轻轻地放在水里。再在水面上撒上厚厚的一层胡椒粉末。胡椒粉末要能完全盖住水面,就像奶茶的奶盖一样。然后挤一颗黄豆般大小的洗洁精,涂在手指。将手指慢慢地深入水中。这个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指尖刚刚碰到水面,胡椒粉像是兔子遇到豹子一样,飞快地“跑”走了。手指继续向硬币伸去,散开的胡椒粉越来越多,躲的越来越远,最后都聚到到了碗的边缘。当我取出硬币时,你们猜猜手指怎么了?没错!不仅手指上没有沾到一点点胡椒粉,硬币上同样也没有。是不是很神奇呢?

基于这个现象,我很好奇,只是在手指上涂了一些洗洁精,就会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发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带着疑问,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洗洁精包含的表面活性剂破坏了水的表面张力和水膜,使得质量比水轻的胡椒粉不能被水膜承载,因此,胡椒粉就会朝着远离洗洁精的方向移动。从我们的视角看,就是胡椒粉遇上了洗洁精之后散开了这一现象。

一次有趣的实验 第3篇

今天科学课上, 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小实验《造雨》, 并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造雨。

回到家的第一件事, 当然就是做实验了。我先从冰箱里拿出几块冰, 把冰放进一个玻璃杯里, 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玻璃罩, 把玻璃杯放到阳台上。可我等了好一会儿, 还不见雨滴, 我不信, 又埋起头来, 看起科学书。一看书, 我才知道, 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傍晚的太阳光太弱啦!水蒸气没有办法增加。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 很快就找到了增加水蒸气的办法, 请妈妈帮助在煤气灶上加热。这样, 玻璃杯里就起雾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雾很快就变成了小水点儿, 聚集在玻璃罩下面, 不一会儿, 雨就“滴答滴答”地下起来了。我高兴地直喊:“我成功了, 我成功了!”妈妈看了, 也很高兴, 直夸我肯动脑筋。

经过这件事, 我受到了很大启发:要做好一件事, 遇到困难不要气馁, 多学习, 多想办法, 敢于实践, 就能获得成功。

一次有趣的实验 第4篇

朱老师走上讲台,面朝着大家,一句话也不说,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不慌不忙地抽出一根细长的火柴棒,轻轻地在火柴盒上一划,火柴棒倏地一下点着了。接着,朱老师用火柴棒朝蜡烛芯上一点,蜡烛顿时燃烧起来了。这时,朱老师才对充满好奇心的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看火在什么情况下能燃烧。我需要一位同学来配合我完成,谁愿意?”

我一听,立刻把手举得有“三尺高”,同学们也都争先恐后地高高地举起了手。不过最幸运的还是我,老师邀请我协助他完成整个实验。老师让我用杯子罩住蜡烛,不一会儿,蜡烛竟然慢慢地熄灭了!我惊讶地张开了嘴巴。朱老师让我再试一次,结果还是一样。换其他人上来,也都是这样……大家都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整个教室顿时热闹起来了……就在大家讨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朱老师示意大家静一静,然后耐心地给大家解释:“这是因为火,只有在含有氧气的空气里才能燃烧。当你们用杯子罩住蜡烛时,杯子里的氧气慢慢地消耗完了,火也就自然熄灭了。”

丁零零,下课铃声响了。这节课怎么这么快?这次实验真的太有趣了,真是让我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一次有趣的实验的作文 第5篇

同学们一听,教室里霎时间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眼睛里流露出期待的目光,我却在心里纳闷:“在蚕身上做实验?这怎么做的成呢?”

就在同学们乱成一锅粥的猜测声中,老师走上讲台,拿出一个盒子,向同学们借了五只蚕,将它们放入盒子的一角,再把一些桑叶放入盒子的另一角。“现在我们就来观察一下蚕到底有没有视力。”同学们看向那五只蚕,只见它们抱成团,一边转动自己细长的身体,一边扭来扭去,抬着头,东张西望的搜索着食物。看到这副景象,我不由得在心里想:“它们为什么不去吃桑叶呢?难道它们真的是“盲蚕”吗?”见它们久久尝不到桑叶,老师就把桑叶放在更靠近蚕的地方,这时蚕就毫不客气了,饿狼一般扑了上去,津津有味地吃着。

但为了确认这不是一个巧合,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我拿着放大镜仔细地观察着蚕的头部,我发现蚕头部两侧各有一个小黑点,那应该就是蚕的眼睛。事实证明,蚕是有视觉的。

接下来,老师又把几片干巴巴的旧桑叶放在了鲜嫩的新桑叶旁边,“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蚕是否有嗅觉。”只见一只蚕打算扑到身旁的旧桑叶上,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那只蚕突然一转身,又转向了嫩绿的新叶。另两只也飞快地扑到新桑叶上,对我们的吵闹声不管不顾,津津有味地用自己发动机似的牙齿大口大口快速地啃着那新鲜的桑叶。不一会儿,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桑叶齐头并进;不久,蚕就把一大片的桑叶吃得七零八落。事实又证明蚕是有嗅觉的。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第6篇

今天我们班上了一节实验课,班级的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实验,终于轮到我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地冲上讲台,拿着两节7号电池、一根铜线、一个可以装两个电池,并带着两根电线的电池和一根铁棒两个鳄鱼夹,开始做实验时,我还有点紧张。

先把铜丝一圈一圈的缠绕在铁棒上,铁棒两头要留点空,然后把鳄鱼夹夹在铁棒两头的空上,小心,不要夹到手哦。这时的铁棒。好像被两只鳄鱼紧紧咬着,接着把电池盒的电线伸进鳄鱼夹的一个洞里,最后把电池装进电池盒里就完成了。

同学们看到电池盒没反应,都在提醒我,我也看到了电池盒里面冒白烟了,而且还有一种像烧烤的味道。我把电磁铁靠近电池盒,大家都惊呆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原来是铁棒吸到讲台上去了,大家问我原理,我开玩笑的说:“它害怕你们,所以和讲台抱在了一起。”大家都不信,我只得说:“其实是这样的,金属会导电,当一个没有电的金属碰到另一个有电的金属时,就会形成一根看不见的电线,金属就会像有磁性一样,吸到一起了。”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第7篇

王老师开始做实验了。

首先,王老师往杯子里倒了两杯水,又举起了鸡蛋,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看仔细了,我要把鸡蛋放进杯子里了,你们猜鸡蛋会不会浮在水面上?”

这时,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会浮起来,也有的说不会浮起来,教室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老师慢慢地把鸡蛋放进了杯子里,鸡蛋没有浮起来,又过了一分钟,鸡蛋还是没有浮起来。老师很诡秘地看着大家,我们太失望了,鸡蛋居然没有浮起来,老师刚才还说鸡蛋要浮起来的嘛,失败!

就在这时,老师说话了,“同学们,你们别伤心了,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我这里有秘密武器,它一会儿就会让鸡蛋从水中浮起来。”老师边说,边舞着手中的一包东西。

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生怕漏看了老师的一个动作。只见老师打开纸包,里面包的是一大包白色的粉沫,像盐,像雪,又像是味精,一下子也猜不出来哪是什么。老师开始往杯子里放她所说的“秘密武器”了,一边放,一边用筷子轻轻地搅动着杯里的水。鸡蛋还是没有浮起来,老师继续加着白色的粉沫,还是继续用筷子搅动着杯子里的水。半分钟过去了,一分钟过去了,同学们仔细地观察着,时间也在慢慢地过去。突然有个同学大声叫了起来,“大家看,鸡蛋浮起来了!”同学们仔细一看,果然见哪鸡蛋轻轻抖动着,慢悠慢悠往上浮,这时,老师再放了点白色的粉沫,再搅了几下,然后停了下来,水慢慢地静了下来,那个鸡蛋果然稳稳地浮在了水面上。同学们顿时欢呼起来,有的跺着脚,有的吹着口哨。

王老师说,“同学们静一静,你们知道我放的白色的东西是什么吗?”“不知道。”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王老师说,“是盐,就是这种物质,让鸡蛋能够浮在水面上的。水中加入了盐,水的浮力会变大,当浮力大到一定的时候,鸡蛋就会浮在水面上了。”

一次有趣的“煮饭”经历 第8篇

电饭锅工作时有两种状态:一是锅内水烧干前的加热状态, 一是水烧干后的保温状态。图2.5-2是电饭锅的电路图。R1是一电阻, R2为加热用的电阻丝。

(1) 自动开关S接通和断开时, 电饭锅分别处于哪种状态?说明理由。

(2) 要使R2在保温状态时的功率是加热状态时的一半, R1/R2应当是多大?

我将这道题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

就题目要求而言, 从批改的结果来看, 大多数学生都完成得很好, 但有少数学生在完成第二问时误认为条件为“电饭锅的保温功率为加热功率的一半”来求解而导致出错。

在批改作业过程中, 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1) 第二天要在课堂上集中订正作业错误, 让学生对读题不清、审题不慎的“马虎病”有所警觉。

(2) 提出问题进行探讨:电饭锅内水烧干后开关S为什么会自动跳起从而使电饭锅处于保温状态?

(3) 引导学生探索原理并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电饭锅作为一种家家必备之炊具, 我们的学生会利用它煮饭吗?有多少学生亲自动手煮过饭呢?煮饭时有没有要值得注意的问题呢?等等。

带着这些想法和准备, 我在第二天的物理课上, 首先让解答有误的学生寻找错解的原因, 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症结所在, 于是我让学生重新给这道题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答题结果, 接着进入第二个问题——

我先是这样提出问题:为什么锅内饭煮熟后电饭锅会自动进入保温状态呢?下面立即有许多学生抢答:饭好了, 锅内水烧干了, 开关自动跳起, 这相当于题中S断开。

听到学生们如此回答, 我心里很高兴, 看来不少学生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我接着问:为什么水干了, 开关就会自动跳起呢?

果然听见下面一片窃窃之声, 显然这个问题他们不曾非常认真地思考过, 我先避而不答, 又问了两个问题:水的沸点是多少?通常情况下, 我们看到开关都在什么样状况时会自动跳起?经此一点拨, 许多学生似乎茅塞顿开:电饭锅进入保温状态并非由锅内饭是否煮好作为依据, 而是看锅内水是否烧干, 只要水烧干了, 锅内温度超过100℃以后, 开关就会自动跳起进入保温状态。 (这结论看上去似乎就是只要锅内没水就会处于保温状态, 为了澄清这种模糊认识, 我再一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我微笑着语调平缓地问:如果将未洗的干的米直接倒入锅内按下开关后, 电饭锅是处于加热状态还是开关自动跳起而处于保温状态呢?下面一片哑然, 显然学生意识到刚才的推断并不完全正确, 望着学生们探询期盼的眼神, 我兴奋地讲了起来:电饭锅的开关跟由特殊的材料制成的限温元件连在一起, 手动按下开关后, 电饭锅处于加热状态, 当锅底温度超过100℃时 (一般设定为103℃) , 在限温元件的作用下会自动跳起, 从而使电阻增大, 功率减小, 达到保温状态。

问题得到解决, 学生们既高兴又兴奋, 趁着热劲我开始了第三个问题——

我笑问:有谁自己动手煮过饭吗?许多学生大声回答:有!我高兴地问:谁愿意说说如何利用电饭锅煮饭的?煮饭时有没有需要注意的事项?有许多学生举手, 最后我让大家一起高声“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舀米→淘洗→加水 (擦干锅底) →加盖→按下开关。关键环节是加水, 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水过多, 沸腾后不仅米汤大量溢出, 而且还会导致煮成“烂饭”“泥饭”;水过少, 则煮成了夹生饭、夹生米。使用说明书一般都注明水和米的体积比例, 也有的电饭锅的内锅内壁标有水位刻度线供参考;但实际生活中每位主妇都有自己的目测经验, 我以此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凡事都要多思考, 尽可能地要去身体力行, 学习和借鉴各种经验也非常重要!

由于我自己有利用电饭锅熬粥和煲汤的经验, 在课堂上我突然意识到要进行事先没想到的第四个问题——怎样利用电饭锅熬粥呢? (煲汤和熬粥相似)

问题一提出, 大多数学生既兴奋又有点茫然, 有些学生知道家长有类似经验但自己不曾留心观察体验而显得有些懊悔, 但很快全班就进入热烈的讨论之中, 三四分钟后, 依次有如下同学发言:

胡小威:开始的步骤与煮饭相同, 但米少些而水较多, 加热至沸腾后, 拔掉插头, 待冷却后再插入插头。反复几次。

程 旻:开始的步骤也与胡小威同学相同, 加热至沸腾后, 揭去锅盖, 继续加热, 隔一定时间往锅内添一定量的冷水 (或热水) , 直至将粥熬稠为止。

吴 相:当加热至沸腾时, 端起内锅让开关跳起进入保温状态, 一段时间再按下开关加热至沸腾, 再端起内锅, 反复几次, 直至熬好为止。

每一位学生发言完毕后, 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讨论结果如下:三种方法均可行, 但第一种方法所需时间较长;第二种方法所需时间最短, 但最费电;第三种方法使用了保温功能, 这样既可使米汤不至大量外溢, 又可节约用电, 最佳。

讨论完毕后, 我笑着问吴相同学:沸腾后端起内锅不怕烫手吗?学生均说用抹布隔热, 我再一次笑了:为什么不试着用你的食指向上顶一下开关呢?几乎不到一秒, 全班学生都“唉”的一声又悔又笑!

这一节课之后, 学生们非常积极从家里、电器商店等各种渠道查找资料, 虽然也有一些学生不完全明白电饭锅说明书上的电气原理图, 但是他们都将说明书尤其是使用方法非常认真地阅读了, 不仅如此, 还有许多学生再一次积极又认真地用电饭锅帮妈妈做了一顿饭, 这已足够了, 难道不是吗?

通过这一次教学的经历, 我感触颇多:

(1)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要始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平常生活学习中, 师生都要多观察、勤思考, 要经常进行由理论到实际再回到理论, 或由观察的现象通过分析思考上升到理论再回到实际中检验的探索研究工作。

(2) 教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要积极主动地把我们的学生引到求知、求索、求真的道路上来, 要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的勇于探索的人, 而不能成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只知死抱书本、读死书的“做题机器”。

一次有趣的实验 第9篇

今天中午,我与二胖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实验。实验前,我们捉了三只黑乎乎的蚂蚁装进瓶中。随后,我们准备了一个樟脑丸。我们选择了一块光线明亮又干燥的水泥地,双双蹲了下来,实验即将开始。

二胖打开装有小蚂蚁的瓶子,轻轻将蚂蚁倒了出来。我也不慌不忙地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又白又圆的樟脑丸,围着蚂蚁在地上画了个圈,将三只蚂蚁团团围住。随即,一阵刺鼻的樟脑气味在空中弥漫开来,三只蚂蚁也发现了异常,纷纷焦急地“乱”爬起来。

一只蚂蚁来回爬着,碰着了用樟脑丸画的线后就赶紧掉头,好像非常不安的样子;另一只则慢悠悠地四处溜达,可一走近那条樟脑线,也突然像受了惊吓似的,溜得远远的,头也不回;还有一只小蚂蚁,刚开始显得十分镇定,但它爬到有樟脑线的地方时,也依然退了回来。三只蚂蚁面对这么一个有樟脑气味的小圈子,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我们俩看见蚂蚁着急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我心想:小蚂蚁呀,我看你们怎么冲出我的防线。二胖笑过后似乎有点不忍心,脸色有些不自然。

过了一会儿,三只小蚂蚁聚在一起,仿佛在讨论着怎么出去。其中那只又黑又大的蚂蚁用触须碰碰另外两个,似乎在命令它们向周围寻找出口。另两只蚂蚁好像心领神会一样,立即向周围分散跑去,企图寻找突破口。忽然,那只小蚂蚁奋力摇触须,显得格外兴奋。我与二胖睁大双眼看着,只见三只蚂蚁好像深吸了一口气,一下子冲了出去。就这样,三只蚂蚁神奇般地冲破了我俩的封锁线,重获自由,立即逃之夭夭。

后来,我到校图书馆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许多昆虫都很害怕樟脑丸的味道,那是驱赶虫子的好东西。但这次有趣的实验让我看到了蚂蚁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团结协作,它们坚强的毅力与顽强的精神令我感动,这件事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内心深处。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第10篇

最近我在书柜里发现了一本《科学实验》,开始只是翻着看一看,后来觉得很好看,就看了起来。其中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两个国家打仗,有一个国家屡战屡败,后来在一个火车站内捕获了一个妇女,敲开她带的鸡蛋后发现里面写满了情报,至此之后,那个国家再也没有打过大败仗了。我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便开始做这个实验。

在爸爸的支持下,我备好了材料。我先找了一根毛笔,然后在醋里来回翻滚,好让毛笔沾满醋。随后我把我精心准备的一个特大号的鸡蛋紧紧地攥在手里,用那杆毛笔洋洋洒洒的写下了我的名字。随着一个漂亮的弧形翻转跳跃,我们的鸡蛋运动员跳入了沸腾的冒泡泡的水中,而我则是满怀期待的望着锅,等着“奇迹的出现”。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这个鸡蛋应该显出字了吧,我去看看”想到这里,我立刻冲进厨房,把火关了,等水冷了之后迫不及待的用手把鸡蛋取了出来,准备剥壳。在剥壳的时候时候我很紧张,细密的手汗流了下来。我把蛋壳快速剥了下来。“皇天不负有心人啊,我辛辛苦苦制作的‘名字蛋’终于诞生了!”我高举着写着我名字的蛋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但成功之余我还有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只有用醋才能在蛋白上显字而其他液体不行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去向爸爸请教。爸爸说:“因为蛋壳上有碳酸钙,碳酸钙和醋酸发生反应后,醋酸就会进入内部,所以当鸡蛋煮熟后,醋酸便会附在蛋白上,便形成了原来在蛋壳上写过的字。”哦,原来是这样啊,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第11篇

之前,我在一本课外书上曾看到过一个小实验——玻璃棒神奇地消失了。我看着书上的描述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置信。今天得空我便决定要亲手做这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真伪。

我来到厨房里,准备好透明杯子、油、玻璃棒和水等实验材料,便开始了“取证之路”。

我先把水和油分别倒进了两个杯子里,再把一根玻璃棒小心翼翼地插进水里,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玻璃棒就在水里,看得一清二楚。当我再把另一根玻璃棒插进油里时,却惊奇地发现它好像被施了“隐身术”,不见了踪影!我揉了揉眼睛,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了,定睛仔细地看看,玻璃棒确实看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实验的奥秘,我又把油和水倒进一个杯子里,因为油不会溶解在水里,所以它浮在了水上,形成了油水分层。我再把玻璃棒放进去。哇!玻璃棒活生生地被“分段”了,伸到油里的那一段不见了,而到水里时又出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对这种现象感到莫名其妙。

我反复试验,结果都是这样。我冥思苦想,也百思而不得其解。我只好上网搜索原因,终于明白了,原来这跟光学有关系。水的折射率是1.3,而油是1.5左右,玻璃棒也是1.5倍左右。因为油和玻璃棒的折射率相同,所以它们两个接触到一起时就浑然一体,像是只有油一样,就自然看不见玻璃棒了。而水与玻璃棒的折射率不同,所以玻璃棒在水里就能看出轮廓。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第12篇

“铃、铃……”上课铃响后,小桔灯的`灯灯老师带着神秘的微笑走进了教室。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同学们有的问老师道:“是什么实验?还有的同学推测到是不是煮鸡蛋的实验?”灯灯老师见我们这么激动,便对我们说:“那我们先看几道小题。”老师给我们看了几道题,如:海马是在爸爸肚子里出生的是对的吗?……接着老师就给我们抛来了一个大疑问:“一张纸用手对折,对折次数会不会超过9次?”老师刚说完,同学们又议论起来,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老师便对我们说:“口说无凭,接下来,我们就来实验一下,同桌两人一组,一人当记录员,还有一人当折纸人。”

我的同桌直接拿了一张纸,用手对折,只是轻轻捏了一下,好像很自信,很快就把第一遍对折好了。当她折到第三四次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劲了,只见纸变得又小又厚,我察觉到她的心里有一丝不安,我用手摸了一下,纸已经变得很硬了。接着她开始折第五次,折第五次时,她非常用力,仿佛如果纸不对折过去她就要把它吃掉似的。第六次时,她心里的小人终于爆发了,直接用手捶了起来,心里也随之愤怒了起来,把我吓了一大跳。这时,纸已经变得像一块小砖一样硬。到了第七次,哎呀!她无论怎么捶,怎么压,纸都不能再对折下去了。于是,我得出了结论:“将一张纸用手对折,对折次数不会超过9次”,这句话是对的。

有趣的实验 第13篇

崔老师把纸杯轻轻放在讲台上,一边往杯里加水,一边问我们:“我能把杯子倒过来,而水不流下来。你们相信吗?”“不信!”同学们又是异口同声,崔老师却笑而不语。几秒钟后,杯里的水快满了,崔老师放慢了速度,让水一滴一滴地往杯里滴。水终于满而不溢了,崔老师小心翼翼地把纸片盖在纸杯上,然后用右手慢慢端起来。突然,她迅速翻转手腕。可没想到,崔老师的双手往下一抖,杯里的水把纸片冲了下来。唉,失败了!同学们大呼小叫,都喊:“崔老师,再来一次!”

崔老师当然不会“善罢甘休”。第二次实验开始了,崔老师装满水,吸取上次的教训,以风一般的速度把纸杯翻转过来,再不敢往下抖了。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纸片被牢牢地吸在杯口上。 实验终于成功了!崔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实验跟气压有关,由于杯里没有空气, 大气压力小,而杯外的大气紧紧压住了杯口的纸片,所以水不会流出来。

同学们知道了原理,都跃跃欲试,想亲自上台一试身手。崔老师看我们如此兴奋,便让我们开展男女大PK。我的对手是单然。比赛开始,我往杯子里加水,男生都为我加油。我学着崔老师的样子,慢慢装满水,轻轻盖纸片,端稳纸杯,迅速把纸杯翻转过来。哇,我成功了!可单然不知为什么,水“哗”的一声,把纸片冲到了地上。我们胜利了!男生高兴得跳起来。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玩”得高兴,而且学到了大气压的有关知识。我喜欢上这样的课。

(指导教师:崔丽珍)

教师点评

一次有趣的实验 第14篇

无意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题目——“居里锤”。我想:什么是“居里锤”呀?难道是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用过的锤子吗?带着种种疑问,我开始阅读这篇吸引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铁之所以能被磁铁吸引,是因為铁在磁铁的作用下被磁化而具有了磁性。但是,具有磁性的物体到了一定的温度下,礠性就会消失。科学家们做过一次实验,实验表明,具有磁性的铁在77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下就会失去磁性。这个770摄氏度就叫作铁的“居里温度”。为了弄懂实验的原理,我准备做一个“居里锤”,来证明“居里锤”奥妙的真假。

正好书上写着制作“居里锤”的全过程,因此我先找到了制作“居里锤”的材料——几节铁丝、一块木板、磁铁,还有大铁钉和圆珠笔芯。一切准备就绪,我便开始做“居里锤”了。

首先,我把铁丝拧成“叉”的形状,在铁丝中间用线垂一段空的圆珠笔芯,再把铁丝末端绕成圈形作为“锤”。然后,我又拿出一根铁丝,用一根空的圆珠笔芯套上,钉在一块木板上作为支柱。紧接着,我把那根铁丝叉上的圆珠笔芯也套在支柱上,保证铁丝能够自由转动,在“叉”对面的同一个高度放一块磁铁,用大铁钉固定住,使“锤”的两端都能被磁铁吸附到。最后在被磁铁吸引的一端放上点燃的酒精灯,就可以开始进行我的“居里锤”实验了。

经过几次实验后我发现,铁丝的一端加热到“居里温度”后果然失去了磁性,因此就不能被磁铁所吸附;这时另一端就被磁铁吸引在火上,过段时间失去了磁性,而原先那根铁丝变冷后,再次被磁铁吸回在火焰上加热。这样不断地重复,铁丝就会不断地左右摆动。

看着自己成功制作的“居里锤”,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点评

一个有趣的题目——“居里锤”,激起了小作者动手实验、探索奥秘的好奇心。按照书上写着的制作过程,小作者用“首先、然后、紧接着、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向读者说明了实验的全过程。同时也让大家明白,只有通过动手实验,科学的奥妙才能真正被我们掌握。

(姚朝相)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第15篇

一次科学课中,老师告诉了我们岩石风化的实验过程,是将岩石来回放入水和火中。起初,我一点也不相信老师说的话是对的,认为岩石不可能会风化,它那么坚硬,怎能受“人”“侵犯”?但是,看了这个实验后,我是心服口服了。

首先,要准备好材料,是一块正正好好的岩石、镊子、一个打火机、一杯水和一个酒精灯。再将酒精灯点燃,之后,用镊子夹住岩石,并放入水中,放入水中的时间一定要短,只需要把岩石浸透。接着拿出来用布擦干,擦完后再将岩石放入火中一烧,来回做几次岩石就回风化。

一开始,我们小组来回做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我的耐心也一点点地耗尽,随后索性看起窗外的风景。可突然有个人大叫着“成功了,成功了!”原来我们组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岩石从水中拿出来没有用布擦干。于是我们又重新来过,真的,岩石竟真的风化了。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第16篇

上课了,老师拿一叠厚厚的纸来到课堂,神秘地对我们说:“一张纸可以折几次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看看一张可不可能折了超过9次?

“当然能。”同学们象约好似的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不一定哦!让我们开始做实验吧!”

老师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张大卡纸,并让王熙石先到讲台上实验一下。

王熙石拿着他的卡纸走到讲台上,开始折纸,“大家跟着他一起做好不好?”“好!”

他折的第一、二、三次都很轻松,到第四次时,有点困难了,第五、六次时他用牙咬,我们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纸折六次的。第七次时,他花费了许多时间,用牙咬了好多次,卡纸上沾满了囗水。而他怎么也无法折第八次。

我们不服气,偏要来第二次,这次老师发的是面巾纸。

老师请了徐文瀚上去做,只见徐文瀚左一折右一折,眼看要折到第九次了,可他怎么也折不上去,只好宣告失败。实验结果出来了,我们心服口服。“一张纸折不到九次”是真的。

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 第17篇

今天的小桔灯作文课,我特别期待,因为老师要给我们做一个实验,名字叫做纸锅煮蛋。

老师准备了半杯水、三个黑白相间的鹌鹑蛋、铁架、酒精灯和一个打火机。

首先,老师把三个黑白相间的鹌鹑蛋放进半杯水中,然后把酒精灯放在铁架的下面,接着,拿起打火机把酒精灯点燃,最后小心翼翼地把装了鹌鹑蛋的纸杯对准酒精灯放在铁架上。过了一会儿,只见杯子里冒出了缕缕白烟,再看看水里,出现了一些晶莹剔透的小泡泡。又过了几分钟,纸杯的边缘已经被烤成焦黄的颜色,可杯底却完好无损,杯子里面还有一些白色的泡沫,而且越来越多。此时,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杯子底没有被烤焦,而杯子边缘却被烤焦了呢?我绞尽脑汁地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这到底是为什么。

老师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心思,笑着向我们解释:“火要先把杯底的水分烤干才能把纸杯烧着,而杯中有水,杯底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吸收水分,杯底不会被烤干,所以纸杯不会被烧坏。”听了老师的话,我恍然大悟。

终于,三颗鹌鹑蛋被煮熟了,我们的实验成功了。老师把皮剥掉以后,鹌鹑蛋看起来像一颗大大的白珍珠,老师把蛋掰开,露出了金黄的小脸蛋,让人看了都忍不住想尝一尝这纸锅煮的蛋到底是什么味道的。

一个有趣的力学实验 第18篇

关键词:奇异转动,力学,分析

一般情况下,一提到叶片的转动,人们自然会想到动力使转轴转动,然后转轴又带动叶片转动.然而,本文所介绍的一种奇异转动中,叶片并没有和转轴固定在一起,而且也看不出明显的动力.到底它转动的原理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将对该实验进行详细地介绍.

1 实验演示

我们在开发趣味力学实验中,制作了如图1所示的“另类风车”的趣味力学实验.先使叶片处于水平方向,然后用小木棒在矿泉水瓶表面上来回摩擦,瓶盖上的叶片就会转动起来,而且在不同的地方摩擦,转动方向就会不同.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实验画成如图2和图3所示.图3是图2从左向右看的平面图.图3中以叶片转动前的水平方向的虚线为水平线(左右),以过转轴且垂直于水平线的虚线为竖直线(上下),两个对称轴将整个仪器分成四个象限.当木棒沿上下两个切点摩擦矿泉水瓶时,叶片很难转动;当木棒在第一、第三象限或沿左边的切点摩擦矿泉水瓶时,叶片顺时针转动;当木棒在第二、第四象限或沿右边的切点摩擦矿泉水瓶时,叶片逆时针转动.

2 原理分析

在上面实验中,叶片为什么能够转动起来呢?下面我们从力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以叶片的转轴作为研究对象,当用小木棒在矿泉水瓶外壳来回摩擦时,由于矿泉水瓶表面凹凸不平,因此矿泉水瓶的瓶盖就产生了振动.又由于固定矿泉水瓶的手也在抖动,使得瓶盖的振动不是严格的直线的振动,而是同时参与了两个不同方向的振动.因此,固定在瓶盖上的叶片的转轴也参与了两个方向的振动.这两个振动的合成结果会是怎样呢?我们以最简单的两个互相垂直的简谐振动的合成来加以说明.

由力学教材可知[1]:两个相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轨迹是椭圆的轨迹方程,椭圆振形的几何特征与二者的相位差有关;若它们的振幅相等、相位差等于π/2时,则合成结果为圆周运动;若它们的振幅不相等且相位差为0或2π的整数倍时,合成结果是一直线;若它们的相位差为π/4,则合成的结果为逆时针旋转的椭圆;若它们的相位差为-π/4,则合成结果为顺时针旋转的椭圆.一般情况下,当木棒沿上下切点摩擦瓶子时,其激励的结果可能容易使转轴的轨迹如图4所示,此时叶片不能转动.当木棒在第一、第三象限或沿左边切点摩擦时,其激励的结果可能容易使转轴的轨迹如图6所示,此时,叶片将顺时针转动.当木棒在第二、第四象限或沿右边切点摩擦瓶子时,其激励的结果可能容易使转轴的轨迹如图5所示,此时叶片将逆时针转动.

3 实验验证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分析,采用如图7所示的实验进行.

当手拿木杆,让木杆做如图4所示直线振动(轨迹比较大)时(此时转轴也跟着做直线振动),发现叶片没有转起来.当让木杆做如图5所示的椭圆轨道运动时(此时转轴也做椭圆轨道运动),发现叶片逆时针转动.当木杆做如图6所示的椭圆轨道运动时,则发现叶片顺时针转动.这就证明了我们前面的分析是正确的.

4 结论

叶片能够转动的原因是因为矿泉水瓶表面凹凸不平,木棒摩擦时产生振动;又由于矿泉水瓶具有弹性,或者手拿时发生抖动,所以转轴既在垂直于木棒的方向上振动(木棒摩擦引起的)同时也在其他方向振动(弹性和手拿不稳引起的),即转轴实际上是这两个不同方向的振动的合振动(为了便于分析,将振动看成是两个互相垂直的简谐振动的合成).当木棒在上下切点摩擦瓶子时,转轴的轨迹是直线,此时叶片不能转动.当木棒在第一、三象限或沿左边切点摩擦时,容易使转轴的轨迹是顺时针方向的椭圆,因此叶片将顺时针转动.当木棒在第二、四象限或沿右边切点摩擦瓶子时,容易使转轴的轨迹是逆时针的椭圆,因此叶片将逆时针转动.

参考文献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第19篇

作为男生,卓卓承揽的自然是粗活儿。依照我的分派和指点,他负责“造船”工作。先把柚子一切两半,取半个柚子并挖出其中的果肉,做成一艘小船的形状,然后用电吹风烘干。在柚子船中部,船的两边横着并排穿过两根拉直的回形针,架空的下方摆放一小截蜡烛。尽管不明就里,他还是十分乐意地接受了这项安排,因为挖出来的柚子肉就是给这个馋猫最好的犒劳。

我也没闲着,有技术含量的活儿都归我了。在一个生鸡蛋的两端各扎一个孔,将蛋液流尽后,用水清洗内部,并往蛋壳里注入一些清水,同时用胶带封闭其中一个孔。将装有水的蛋壳放到回形针凹架上面,并点燃蜡烛,确保火焰可以烤到蛋壳,最后把整个柚子船轻轻地放入装满水的浴缸里。须臾,鸡蛋壳的屁股喷着热气,带动柚子船在水面上飞奔起来……

望着一旁看傻了眼的卓卓,我得意地解释起了原理:“在我们制作的这个装置里,蛋壳就相当于小船的‘锅炉’。随着烛火加热,温度升高,蛋壳里的水开始沸腾,产生的蒸气从蛋壳的小孔喷出,从而推动柚子船朝前行驶。”

【指导老师:胡乐超】

点评

这趟“科学之旅”着实让大家过了一把科学瘾!这全在于小作者生动详细的描写,无论是开篇的伏笔,还是接下来的材料准备、明确分工,既再现了做实验的情景,又为柚子船的前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结尾的原理解释属水到渠成、画龙点睛之笔。

一次有趣的实验的作文 第20篇

准备材料十分简单,我只随身带了一个小小的放大镜便向公园出发了。公园里的树木随处可见,走至一小片树丛,一阵风呼呵着卷过树丛,扯下几处巴掌大的叶子,飘在了草地上。我蹲下身,拾起了其中的一片,捏着叶柄举在阳光下,阳光格外强烈,带来了一点盛夏的错觉。阳光穿透了叶子,把叶肉照得透明,几根细叶脉也从透明中显现出来。

我把放大镜也举到阳光下,抬到那片叶子上头,阳光被放大镜一隔挡,照到叶子上时,只剩个瓶盖大小的光团,围成了一圈放大镜的黑影。接下来便是耐心地等待了。

过了许久,我的手都已经举痛了,叶子仍没有一点动静,我又睁大了眼睛,希望能窥见叶子的哪怕一点儿变化。却不知不觉中靠近了过去,放大镜被我的影子给遮住了,将一片阳光隔在身后。“唉!”我又叹了一口气,心里都有些狐疑了,难道这片叶子硬度不错,是点不着的?我又拾起一片,大概刚从树枝上被“拽”下,仍绿油油的,摸着十分光滑,不似在阳光下烤灼后而粗糙干脆的样子。

我又重新试了一番。

这片嫩叶在阳光下更显得翠绿了,甚至泛着新芽的鹅黄色。我竟有些犹豫该不该将它作实验品了,但我还是将放大镜摆好,正对着阳光,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几分钟过去了,每一秒流逝,我就越加紧张一分。

突然,叶子两端皱了起来,阳光汇聚的地方钻出一个小洞,小洞在逐渐的扩大,我更不敢呼吸了,只怕一呼气就将那刚微燃起的火苗扑得熄灭了。我感到周围静得出奇,仿佛能听到“滋滋”的树叶燃烧的声音,再近些,我似乎听到“咔嚓”的阳光驱着火苗吞噬一圈圈叶肉的声音,看着这奇妙的无与伦比的画面,我不禁喜得欢呼起来。

我把放大镜移开了,阳光骤然分散开来,叶子上的小洞便不再扩大了。小洞的边缘一圈是乌黑的,蔓延到绿色之中,显得很醒目。那是叶子被烤得焦黑时的颜色,我紧张地又一次抬起放大镜移到叶子左边。一声轻微的“嗞啦”,不到多半工夫,小洞已从光团中钻了出来,慢慢舒展着身子。再移向右边,这一次又是一阵等待,终于,小洞又一次在阳光驱赶的火苗中现身了。

我很小心地移动着放大镜,看着那一束光团在叶子上汇出洞组成的美丽图案,每一次的移动都需下很大的决心。因为哪怕一次错移,都有莫大的可能给这“画作”添上不完美的一笔。

放在镜真的能把阳光聚焦在一起,高温下,这些聚起的阳光,随之在叶片上烧出了孔洞,我记起电视里的人们野外求生时,用放大镜生火的样子,由衷地心中感谢放大镜。

实验里,等待或许漫长,但等待后那一刻的惊喜足以将漫长化为美妙。

上一篇:结婚证公证委托书下一篇:工程竣工决算报告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