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2024-05-23

那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精选18篇)

那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篇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乡村,这个我熟悉的地方虽不是风景区,但也有着美丽的风景。比如:辛勤的清洁工人,努力的在校学生以及拼搏的打工贵族。他们的身影是那么美!

辛勤的清洁工人

我每天来学的路线是固定的,在每天上学的途中,几乎都会看见一位中年妇女,在大街上认真清扫着。

几星期前的一个早上,我一如既往走在去学校的路上。那天早上,天色黯淡,只能看到物体的形体。而在路上,我隐约看到一个人在扫地,心里猜想,一定是那位清洁工人又辛勤动起来了。在她身边经过时,只见她戴着口罩,手拿扫把,低着头,弯着腰,认真打扫着。当我走开时,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这个场景,虽没有鲜艳的色彩,但绝对是道美丽的风景。

努力的在校学生

学习是学生的重要任务,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对于这句话,小A就做到了,她在校总是首先考虑学习任务或作业是否完成。

一次,大课间,天上下着大雪,我们不用跑步。所以同学们有的说,有的笑。但小A却坐在座位上认真地写着作业。这个场景,她的认真与仔细,绝对是道诱人的风景。

拼搏的`打工贵族

“留守儿童”是现代热议的话题,这些儿童之间之所以会留守在家中,是因为受生活条件所迫,他们的父母不得不到外地打工。由于心中对儿女的牵挂,想念,为人父母的他们在外地也是努力拼搏,东奔西跑找工作,每天起早睡晚地打工赚钱。所以,打工贵族就贵在心中有牵挂,心中有目标。他们拼搏的背影,也一定是道绚丽的风景。

生活中,风景有很多,但即使生长在没有清山,秀水的地方,也依然有着迷人的风景,因为那是你熟悉的地方。

那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2篇

“垃圾站”顾名思义,就是存放垃圾的地点,一点都不受人们的喜欢,但今天,一位年轻小伙左顾右盼的冲这边走来,他一米七左右,穿着一身白色运动服,手里还托着什么东西,毛茸茸的,黑糊糊的,走近一看是一只小狗。很可爱。忽然,年轻人放下小狗转身就跑,我在远处看着青年远去的地方,想抱起小狗追上去,回过神一看,一位骨瘦如柴,皮肤漆黑,满脸皱纹的老人从垃圾站走出来,见到被丢弃的小狗,小声嘀咕了几句便带着它走了进去……

以后的每天我都来这里看看,老人总是早早的干完活,将垃圾弄好,用自己的一点零钱给小狗买一些肠,喂完后,还教它握手,叼东西,就像在教自己的孩子。后来我偷偷问了他的同事;原来,他的另一伴与儿子早在很久之前因为车祸死去,但他却坚持不再娶,自己因有困难,无奈之下在垃圾站上班,它一个月工资的一半要给小狗买食物。我听完十分感动。

以后的每一天我都能看到小狗与老人在玩耍,老人也满是笑容。这里仿佛也变美了不少。

有一天,我发现小狗不见了,老人也不再笑了。后来才知道,老人为了让小狗过得更好,将它给了有钱人家。

那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3篇

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该如何将基于理解层面的“悟课文”和基于运用层面的“会表达”这两个教学的旨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近期, 我上了一篇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伊索寓言》, 以“会表达”为旨向, 带领着学生在熟悉的地方找到了更多的风景。

第一步, 导入文本。让学生联系实际, 说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的意思;抛出“课文如山, 从不同的角度去研读, 每读一遍, 就会有新的收获”。

第二步, 讲述故事。要求学生按照三种要求讲述故事, 一是携手课文讲故事———我模仿, 要求学生忠实于原文讲故事, 这是课文后面的学习要求;二是三言两语讲故事———我提炼, 要求学生用更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三是添枝加叶讲故事———我创造, 将预先拓展好的寓言故事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评价改编后的“寓言”与教材文本的异同。

第三步, 比较明理。小结三种讲述故事的方法, 让学生找到最喜欢的方式, 并说明理由。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课文不采用“添枝加叶讲故事”的方式, 把寓言故事写得更精彩, 更生动, 更富文采?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得出寓言的文学特征。

第四步, 创编寓言。先投影“添枝加叶讲故事”的段落和相对应的原文, 进行对比阅读, 让学生感知寓言故事语言简洁精练的“度”, 知晓对于揭示寓意和故事人物个性表达有关键作用的情节。接下来, 利用第一则寓言故事进行创编———狐狸吃到葡萄了, 反复强调语言特点和故事的最后一定要用一句话点明寓意。学生的故事创编十分精彩, 不仅仅语言基本符合寓言故事的特点, 其中的寓意也是比较准确的, 得出了如“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努力, 就会成功”“狡猾的人永远改变不了本性”“有付出才有收获”等寓意。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 将理解层面上的“悟课文”和运用层面上的“会表达”有效地融合在了一起, 体现了我对从“悟课文”到“会表达”的三点理解。

一、“悟课文”是“会表达”的基础工程。要让学生“会表达”,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表达才算是“会表达”。这需要给学生一个“会表达”的范例, 而这个范例就是学生手中的教材文本。因此, 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文本“讲了什么”“怎么讲的”,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悟文本”。对于“讲了什么”, 我们并不陌生, 因为我们几乎在所有的阅读教学中都确立了“知晓文本内容, 了解写作意图”的目标, 而且每一节课下来, 我们都会用这样的目标检测教学效果。对于“怎么讲的”, 我们也不陌生, 过去我们理解为“写作特点”或者是“写作特色”, 着重从写作的技巧上进行分析。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 我想“怎么讲的”应该就是让学生知道作者的“话语图式”, 即作者的写作路径。当然, 对于小学生而言, 我们不可能教给他们这些专业名词, 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说话———按照要求把意思表达清楚, 做到有重点, 有条理。这节课中, 三个层次的“讲述故事”, 就是给学生指明了“如何表达”才是“会表达”———用两三句话讲, 按照原意讲, 添枝加叶讲。这三种讲述方式, 都是在“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提出第一种和第三种讲述要求时, 都是在与原文的比较后进行的。特别是在学生的生成过程中, 我时刻不忘紧扣“讲述”50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4.6的要求, 提醒、纠偏、引领学生。这样的教学, 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如果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一定会形成“本我”的话语体系, 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也就会水到渠成。

二、一定要按照文本的特点寻找言语训练的点。叶圣陶先生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过去, 我们的理解就是“举一反三”, 即通过一篇文本的教学, 让学生掌握回答相关问题的技巧, 以应对相似文本的分析。因而, 也就有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条分缕析”, 教师讲得辛苦, 学生学得无味。结果, 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提高了, 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却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递减, 特别是学生的言语能力“一代不如一代”。我们选进教材的文本无论从内容还是语法, 应该都是些精品, 为什么学生学了之后言语能力反而得不到提高呢?个中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希望立竿见影的教学得到的往往是高耗低效的结果。我相信, 这三则寓言故事对学生而言, 在寓意的理解上是没有任何难度的, 即使我们不讲, 学生自己也一看就懂。因而, 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更多的应是让学生知道文本的用语特点, 能够让学生在每一节阅读课课堂中接触一个言语的方式。长此以往, 日积月累, 学生的言语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不要刻意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而必须按照文本的特点给学生寻找言语训练的一个点。我在这节课上的言语训练是很明确的———解构寓言体裁的话语图式并学习创编寓言故事。这样的“点式”训练, 让学生知晓并获得了如何讲寓言故事、如何创作寓言故事的能力。一节课一个训练点, 一本教材十余篇文本就会有数十个训练点, 学生6年的学习就有了数百次言语训练。如果我们将这些点抓扎实了, 就会真正地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要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中实现精神的建构。学生的言语训练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在场的语境中, 这个语境的基调必须是积极向上而富有张力的, 必须让学生在言语训练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敞亮和人格的熏陶。虽然是异校借班上课, 但课堂让我明显地感觉到我和学生的真性在场———学生的表达是个性化的, 具有“异构”的特征和趋势。就拿学生创编寓言来说, 几位学生的创编不仅符合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 而且体现了学生在道德情感、社会价值方面的正确体认, 丰盈了精神世界, 提升了人格品位。这是因为, 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氛围———没有刻意规定创编的方向, 学生赋予了狐狸更多的品性———正面的、负面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这样的创编使得学生经历了“从公共话语到私语再到公共话语”的训练过程, 克服了传统意义上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没有“私语”权利、被动接受公共话语的教学弊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第4篇

再一次来到阳朔,在阳朔攀岩节的时候。《户外探险》杂志应邀连续三年报道阳朔攀岩节,因此阳朔攀岩节于我就像一个老朋友。每当北方的第一场冷空气来袭,我的心里便装进了它,如候鸟般。

2011年12月1日,我像所有报名参加第四届阳朔攀岩节的攀岩爱好者一样,首先来到阳朔体育馆进行签到和检录。体育馆外,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气温骤然直下,尽管背囊中的轻薄羽绒服迅速派上了用场,却依然感受到几分凉意。体育馆内,定线员正在抱石墙上为明天的比赛做着准备,参赛者则陆陆续续来到签到台前注册以及领取礼包。三年了,阳朔体育馆的样子似乎从没有改变过,那有些斑驳的地板、那有些生锈的座椅……与相距不远的西街恍然隔了几个年代。不过,明天它将被唤醒,或许一年之中,也只有岁末攀岩节的这两三天,它才焕发出最为光鲜与年轻的光芒吧。

当我们笑着说每年的阳朔攀岩节都仿佛节气一样准确带来坏天气的时候,谁也没有料想到—12月2日,阳光明媚得竟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于是,阳朔公园简短的开幕式后,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把礼包中的路粮换成三明治,而后疾步走到单车点挑选一辆适合自己的自行车,向岩壁出发。工作人员早已在酒瓶山、瑞士奶酪、矮山、太空站、同门山、大榕树岩区等候着大家。

酒瓶山,因位于岩壁的右侧有一座类似酒瓶的山体而得名。但是,好像需要喝下几瓶酒之后再看它,它才更像酒瓶。这里有着很多简单又有意思的线路,难度由5.6~5.11d不等,是阳朔最好的攀岩地之一。它的对面是阳朔著名景点蝴蝶泉。

岩壁上,钟齐鑫的速攀首先将现场的热情点燃。随着工作人员的一声“开始”,只见他敏捷迅速如猴子般攀上岩壁,就在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触摸到线路的顶点,转身向大家挥手微笑了。一条30米的线路,他仅用时1分15秒。这刺激也蛊惑着人们纷纷一试身手,于是每条路线前都排起了攀爬的队伍。与此同时,岩壁前的一处空地上,CMDI学员针对初学者的攀岩培训也开始了。

为什么今天的酒瓶山人气如此之高呢?我想,一方面是这里离阳朔最近,岩壁就在公路边不远处,交通便利;另一方面是精彩的节目不断上演,无论是钟齐鑫的速攀,还是钟齐鑫与Ines的竞技,或是CMDI的培训,内容丰富;此外,这也是酒瓶山纠纷发生后的首次正式解冻。尽管你依然可以在岩壁上看到“攀登者20元/人”的油漆字迹,但据阳朔攀岩联合会的工作人员讲,经过与承包者近半年来的协调与沟通,酒瓶山岩区今后对自由攀登者免费开放,对商业队伍每人收取10元。如何区分自由攀登者和商业队伍,或许不是一个难题,但却是一个未来可能发生纠纷的隐患,就连最新版的Yangshuo Rock Climbs(目前只有英文版)上也在关于酒瓶山的介绍旁标注了“Attention:Access is a problem here,may get asked for money”的提示。

由当地11家攀岩俱乐部组成的阳朔攀岩联合会是阳朔攀岩节主办方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比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攀岩者更关心阳朔攀岩的兴与衰。因为阳朔与我们,是一种写满美好岩壁与自由生活的假期;而与他们,则是留下青春的热土与填满现实的生活;假期可以随时开始与结束,而生活总是要一天一天地过下去。所以,在阳朔,他们的努力也正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他们努力尝试与修建一种与当地农民、与土地承包者双赢的可持续的关系。他们努力开发新的岩区,并为具备开线能力的攀岩者提供电钻、挂片以及交通补助费,因而这两年中阳朔共增加四个新岩区两百多条新路线。

当时间以一种安静的姿态恣意地又流过一年,我相信熟悉的地方依旧有风景。

与往届相比,本届攀岩节增加了多爬多得大赛、自然岩壁接力赛、走扁带大赛、引体大赛、上升器大赛、打绳结大赛、耐力PK大赛、岩友创意表演以及攀登音乐节、攀岩节摄影大赛和攀岩节历史文化展。其中“多爬多得”是本次攀岩节最有突破性的活动,线路不分难度,根据完成线路的数量,得到的不同价值的奖品,这或许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公平分配原则。而新增的攀岩文化展,则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认识攀岩运动,从而加入到这项户外运动中来。

第四届攀岩节嘉宾

KAILAS攀登队员 钟齐鑫

2004年9月进入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就读,2005年5月开始在该学院进行攀岩训练。2007年4月入选国家攀岩集训队。2007年,在世界攀岩锦标赛上他以8秒76的优异成绩获得了男子速度比赛冠军,并且创造了速度攀岩世界纪录。现为中国国家攀岩队队长。

KAILAS攀登队员 谢卫成(阿成)

1999年开始进行攀岩训练,十多年不懈地攀爬,至今已完攀难度为5.13以上的路线超过50条,中国内地第一个完攀5.14级别的攀登者。现为国家攀岩一级运动员、国家攀岩教练员、国家攀岩裁判员。

KAILAS攀登队员 刘勇

从事登山、攀岩、攀冰运动多年,具有丰富的攀登经验,多年来在世界各地进行攀登旅行,开发及首攀过多条大岩壁线路及未登山峰新线路。2011年10月,与曾山、苏荣钦、美国高山摄影师Tim Bolter组成的小型登山队首登央莫龙峰。

VAUDE赞助运动员 Ines Dull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5篇

犹记得,那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个早晨。我从睡梦中醒来,一看,6点多了,但天还没有亮。忽然从厨房里传来了细碎的声音。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去。厨房的灯亮着,我从门缝边往里看,老妈正从锅里捞水煮蛋。米粥的香味从电饭煲里窜出来,桌上还摆着从超市买的咸菜。外面还有点黑,妈妈是什么时候起来的?虽然外面很冷,但我的心却是暖暖的。

妈妈,米粥,鸡蛋,咸菜,构成一道温馨的风景。

至今仍难忘的,还有那个雨天。那天,我顶着瓢泼大雨回到了家,却发现第二天老师要讲的那本书丢在了学校。没办法,打了伞又一次冲进了大雨中。走到校门口的时候,我全身上下已经没多少地方是干的了。门卫伯伯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大声喊我:“快进来,快进来!”他一把将我拽进传达室,赶紧找来毛巾帮我擦拭,一边还不停地询问着。门卫伯伯那慈祥的目光,让我的心中充满温暖。

门卫伯伯,慈祥的目光,毛巾,构成一道善良的风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6篇

伴随悦耳的放学铃声,我步履轻盈出了校门,只听刺耳声激入耳畔,但我仍向前走。一语浓音袭来,伴随细风氤氲消散:“同学,水杯掉地上了!”我急忙回头,却看见保安叔叔轻拍我的书包,行路急促。我刚要去捡,他一躬,一弯,一抓,一拾递给我,我小跑过去,发现保安叔叔的衣袖上有泥渍,仿佛有几只啁啾的鸟儿踩过,留下浅浅的印迹。轻薄的外衣贴紧手背,印出黝黑的皮肤。我接过水杯急出校门,偶遇一颗老松树,阳光倾洒,仿佛为天地遮上一层密纱,引起无限遐想:一时古木蔽天,气势威武;一时叶浪团团,枝繁叶茂;一时烟笼纱绕,隐隐绰绰,保安叔叔挺直立身守护这熟悉的校园,也是一道风景。

出校后,我记起要到保安室取物,赶忙询问,他急转细找,层层查阅,俯身低首,“找到了!”嘶哑声传入我耳,保安叔叔侧身倚墙,轻缓起身,喘着粗气。他转过身,黝黑的额头粘满了汗珠,双眸里蓄着劳累,嘴角噙着汗水。我接过东西,向停车的方向走去。轻阳微洒,松树被亮了一身,陈旧的.花印冉冉褪去,间隙的碎叶潋滟美好,通透的光圈隐隐闪烁,袭满叶间,溢满光彩,不仅照在松树身上,更照在保安叔叔的身上。风景匿在他寻觅物品的条理有序时,美在乐于助人的热心中,在这熟悉的校园里也凝成了一道风景。

我拎着重物缓缓移步,霎时觉得手中一轻,耳畔传来一声粗语:“我来帮你吧,同学!”我微抬首,原来是保安叔叔,他双手紧拎重物,两腿微微侧倾,一步、两步、三步……步步坚持着走到停车区,他又轻放东西,双腿抖动,身子微摆。我发现一道道红印不约而同地现在他的手上,脸颊上粒粒汗珠滑落。一旁深扎地基的老松树宛如是位老者,身上圈圈年轮寓意岁月模样,镌刻着校园中的过往,虽不言,却胜过万语千言,在我心中掀起波波涟漪,一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保安叔叔,因他对平凡的本职工作的虔诚热情,成就了校园这个我熟悉的地方的不凡的风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7篇

“啪——”我猛得把笔摔在桌子上,接连着好几笔,一次又一次,辅助线怎么都画不出来,黑色的橡皮渣堆满白色的作业纸。落霞收起了最后一记光彩,提着裙裾袅袅娜娜的离开,也带走了我最后的一丝耐心。我躁动地猛拍了几下桌子。

黑云压城城欲摧。灰黑的夜幕倾倒下来,好像是用起子蛮横地撬走了仅剩一星半点的明媚的天蓝色。沉沉的夜色压进眼帘,我抵制不了眼睛中的躁动,刚刚勾起的一弯新月遇见了忽悠闲逛的云,便隐在了此后,我的眉头紧紧地拧在一起,看得有种想撕作业的冲动。

我来回变换了好几个角度想要看到月光一丝丝的清辉,无奈还是被遮挡的严严实实,我有些近乎绝望,找不到了那一分安宁,祥和。

一下,两下,三下,有几个音符突然从远方蹦来,从半掩的窗户中溢入我的耳朵,我倏忽愣住,那一个个单个的音节连成一个个跳动的音阶,有些空灵,抑或深远静谧,在这个我生活多年的熟悉地方竟生出几分淡淡的陌生,却是带着别样动人情愫的韵律。我眉间的褶皱渐被抚平,心也慢慢的沉静下来。

这笛音我似曾相识,曾每一天出现在这黄昏撤去,月儿弯弯的时刻,却从未像这一刻显得和谐典雅,带着我的心一点点的慢慢沉淀。

那笛音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夜空,一路上带来了星星的祝愿,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躁动不安,喧嚣纷闹都在着声音里被涤净,像是听到了清泉融融,感受到了韶光浅浅。月不知何时在树梢头显现,温存晕染,将我的视野都渲染上了梦幻般的色彩。我的眼睛眨了眨,唇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

我又重新拿起笔,从另外一个角度开始继续画着平行线,可依旧没有结果,这一次,我没有再摔笔撕纸,脸上一直保持着刚才的弧度,一直伴着笛声。

笛音还在继续,那笛音我听出了一份悠扬,蕴含着坦然,从容,淡定,还有天动地动我自岿然不动的沉着。笛音自然的消失,周围又回归到了熟悉的宁静,而我的心却早已不再是熟悉的平静,良久回忆着这般风景。

洁白的月光如潮水般漫入熟悉的窗棱,微热的夏风中捎来几分熟悉的花香。

熟悉的路上也有风景 第8篇

就在最近, 我们家楼下来了一个卖酱香饼的, 不论风吹雨打, 每天都会准时叫卖, 搅了我的好梦。 我仔细听着这低沉而沙哑的声音, 应该是个老人。 我往窗外探了探脑袋, 今天风和日丽的, 我一骨碌爬起床, 情不自禁地循着声音走下去。 哇, 好多人呀, 生意这么好, 怪不得天天都要来。我看人群中有一个瘦削的老人, 个子不高, 围着一件油腻腻的脏围裙, 他正在忙碌地招待着客人。

我想反正我也没吃早饭, 不如尝尝他的手艺怎么样。 我好不容易挤进人群, 看着他娴熟的手法, 虽然旁边人在叫着快点, 他却毫不慌乱。 他先在锅上均匀地抹一层油, 把擀好的面摊上去, “嗞嗞嗞”的声音伴随着香味一起蹿了出来, 撒上绿绿的香葱, 香喷喷的饼就出炉了, 最后再涂上一层秘制的酱。 闻着这扑鼻的香味, 我迫不及待地付给老人钱, 拿起饼就咬了一口, 满嘴的酱香味, 心中不觉多了几分对老人的赞赏。

我一边吃一边往回走, 可刚走了几步, 背后就被人拍了一下,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转过身, 原来是老人。他伸出黑黑的手, 手里有三块钱, 说:“小姑娘, 你刚刚走得急, 忘拿钱了。 ”原来我光顾着吃, 连钱也忘记拿了。 我接过钱, 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 老人就搓搓手, 急匆匆地跑回去了。我握着还留有余温的三块钱, 看着老人的背影, 心里暖暖的。

我又跑回去, 现在人不多了, 还剩下一些饼, 我说:“爷爷, 您做的饼真好吃, 我还想给爸爸妈妈买一些。 ” 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开一抹笑容, 像天上暖洋洋的太阳。他把切好块的饼递给我, 说:“小姑娘, 你买了这么多饼, 这还有一些剩下的饼, 就当我送给你的吧。 ”

原来,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人的美不只是通过肉眼可以看到的, 还有通过肉眼看不到的那颗火热的心。 只有走进一个人的心, 你才能看到他真正的美。

熟悉的路上也有风景。

点评:小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 从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 以小见大, 窥见了小人物身上的动人之处, 折射出平凡生活的美。 本文详略安排得当, 描写细腻, 尤其是对老人做饼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在细节的咂摸中流露出小作者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第9篇

我的家乡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会稽山麓,这里层峦叠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这里的雾有它独特的魅力。

家乡的雾白得美,白得朴素。像瑞雪一样的白吗?它没有。它白中略灰,白里泛青,比白雪美多了。可不是,浓雾沉睡在青山秀水之间,汲取了山间草木的灵气,不要打扮得更秀美了吗?这样的白雾只配乡村才拥有,任何丹青高手,也很难调得出来吧?家乡的雾白得自然,白得真诚,我真想抓一把在手中,甚至拥它入怀,把它点染在画纸上,不时地欣赏它。

家乡的雾浓得深,浓得纯,丝毫没有城市中的雾那般含有油烟味。它很可爱,尽管行人相隔几步时,只能闻声,而不能见人,吸入一丝雾气,清凉清凉的。我们背着书包上学堂,浓雾飘上了我的前额,和我亲吻,我没法回避,这个多情的女子啊,你是在渲染你的热情和好客吗?望望四周,雾茫茫的一片。或许有人会感到憋闷,看不到连绵逶迤的群峰,看不到苍翠茂盛的竹木,可我不在乎。

浓雾变幻着,一会儿化做了凉风,一会儿变成了小露珠,沾在我的发梢上,沾到我的睫毛上。我轻轻合上眼,清凉的感觉使人心旷神怡,经雾水的洗礼,我似乎明眸含“泪”了。

家乡的雾柔得真美。它韧如白云,剪不断扯不断。它轻轻敷在小草上,草也真爱雾姐姐,尽情地吮吸着甘汁。

太阳渐渐升起,雾渐渐地变淡了。一轮红红的圆日高悬在半空中,高山、峰峦、树木渐渐露出了轮廓,经雾水洗涤的山川大地,充满着勃勃的生机。那奄奄一息的枯木似乎也滋润了,有了洒脱的生命。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0篇

每天上班时,匆匆的离去,下班后又疲惫的归来。

因为离去的急,从来没时间好好在意过身边的风景;因为归来的迟,也从未有心情留意过这里的风景。

周五放学回家,身心仅管也疲惫,但由于双休紧随其后,心情自然要比平时好的多,这样想着,也真就觉得惬意起来。

哎!人真是怪,什么也没做,只是这么一想,心情马上就好了。泡一壶浓茶,边饮,边在阳台的走廊上踱起了方步。

看来思想真的很重要,同样的吃苦受累,有人觉得苦不堪言,有人却是乐在其中。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俯看窗外,楼下行人匆匆,汽车也上了灯。一弧刺眼的灯光驰进了小区,在楼下嘎然停下,一个年轻的女子骑着电瓶车也悄然驰来,停在了楼下……

城里人怎么也天黑才回家?怎么也像农村人那么匆忙?

记忆中,只记得我的父母,我的乡邻披星戴月,在水田旱地里摸爬滚打,年复一年。记忆中的城里人是悠闲、清静的。

前不久回乡,一次亲眼所见,让我改变了对农村人的传统看法。

时下正是农忙,抢收水稻,想像中农村的机器轰鸣依旧,但劳作的只是机器,农民只是上下搬运粮袋,一切的劳作都由收割机替代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放了出来。耕种也是如此。往年喧闹的农村冷清了许多。夜间也少见了驼背的身影。农村真的变清静了、悠闲了。

再看楼下,开车的神情严肃,骑车的步缕匆匆,上楼梯的,“噔、噔、噔”脚步匆忙。

这还是我记忆中悠闲的城里人的生活吗?

回想过去,我和母亲是拉着灯,在灯下结绳、把草、施肥……

夜色渐深,晚归的城里人的脸色已经看不清楚,但他们急促的脚步声却格外清晰,无意中我看到了这幕布常见的风景,心中触动很深。

原以为我是身在其外的,细想来,我又何尝不也是身在其中呢?苦苦地从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还没来的及享受城里人的悠闲却也步入了城里匆忙的行列,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笑世人看不穿,世人笑我太痴狂。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1篇

那天我拎着书包走下楼梯,早上又与妈妈吵了一架,便赌气自己走着去学校,我走的速度很快,作业袋被晃得“哐哐”响,到后来我开始跑,鞋带开了,我便跳着跑,导致一路上行人投来诧异的目光。但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一路狂奔,头时不时往后面看,之后我拐进一家小店,把鞋带系牢,往店门口望去,一个荧黄的东西映入我的眼帘,是妈妈的电瓶车,我急忙往货架那边一躲,见那电瓶车飞奔过店门,我才出来,继续往前跑。我当时还认为这很刺激,像在拍动作片,这件事告诉同学能吹两个月。我继续往前跑,眼前一切与我见了上千次面的事物不断地往后退去,路边花坛的香樟树很高很直,排成了两排,仿佛是复制粘贴上去的,就如同我每天看到的东西,都仿佛是复制了昨天,粘贴在了今天,非常无趣!我一看表,又开始飞奔,我真希望自己是一辆宝马,“嗖”的就可以直冲学校,往前走,拐弯,再往前,再拐弯……一个白色的建筑出现了,我大口喘着气,耳边响起了电瓶车鸣笛声,我也没在意,感觉“希望就在眼前”跑了过去,我扶住门口,发现那些蓝白相间的校服往更前面走了,我这才发现自己认错了,扶着墙坐了下来。

“呀!”我大喊一声,又开始往校门口跑,心想早知道就不应该赌气来独自步行上学。我终于走到了那个见过千万次的校门口,“喂!”我回过头,发现妈妈站在校门口,头盔目镜下的脸苍白无比,她说:“我一直跟着你,这路我带你开过几次了,你还绕这么大个弯?”她说着将手上拎着的一个水杯递给我,说:“多大个人了,水杯都会忘记。”我转身走进校门,心里什么都明白了。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2篇

俗话说得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奶奶勤勤恳恳地为我们在厨房做饭已有十几年了,童年时候的我经常看着奶奶做饭,久而久之,厨房也便成了我在熟悉不过地地方了。而如今我再一次细细地观看奶奶做饭,久违的场景,让我升腾起一番莫名的感动,现在我才懂得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从繁忙的学业中抽出空去探望奶奶,被作业和压力逼得闷闷不乐的我,脚步沉沉地踱到厨房门口,倚在门口,双眼塌拉地看着奶奶。奶奶见我来了,眯着眼说:“你来了!看奶奶给你烧了好吃的。”我好奇地走近奶奶,眼前的景象吸引了我的眼球。只见奶奶娴熟地挥动着铁铲,另一只手翻动着铁锅,锅里五颜六色的佳肴如同一条条鲤鱼般飞跃着,奔腾着。散发出来的香味像小精灵般环绕着我,顿时消散了我内心的抑郁,我充斥着喜悦。奶奶的耳根流淌下一行行豆大的汗珠,她无意擦拭,专注地用铁铲把食物推入盆子中,奶奶的眼睛盯着食物,眼神中仿佛折射出无限的满足与欣喜。“菜做好了!”奶奶转过头,激动地对我喊。我眼前的一切使我心潮澎湃:奶奶身穿破旧的衣兜,左手端着菜盆,右手拿着铁铲,满面笑意如同一位吃了糖的小孩子。

这幅延续了十几年的画面在过去的一朝一夕中早已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我的心灵之树在摇曳,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撼,一缕缕感动在心间酝酿。这道风景已在心田中摩擦出了火花,一股暖流在涌动,一波热血在奔腾。原来奶奶将对我们家人的爱与关怀都融进了菜肴中,都汇入了这道风景中了!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第13篇

一、目标重设——从内容理解到形式发现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体裁为散文,作者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叹。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学生已经在原先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知晓了作者写作的主要旨趣。如果复习课上以复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为目标,那么这样的复习课肯定就是停留在“炒冷饭”的层面上,是没有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重设,将复习的重点从对内容的关注转移到研究作者写作艺术。

师:天游峰的扫路人勤劳、朴实,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生1:“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有同学说老人很慈善,显得很有精神,又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2:我从“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读出了老人的慈善。

生3:“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想想我们平时在写人的作文中,一般也会先写人物的——(生齐)外貌。但我们在写作时,一般只会写一次人物的外貌,但作者却写了——(生齐)两次。仔细比较一下,这前后两次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生4:一处写的是衣着,一处写的是脸部。

师:继续找找,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5:第一次作者写的是傍晚时分看到老人的,第二次是作者借着淡淡的星光仔细打量老人的。

师:作者观察的时间不一样。

生6:作者第一次看到老人是在武夷山的石阶上,这是在远处观察老人。第二次,作者是在老人的小屋里,这时已经走近了老人。

生7:第一次,“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远处观察老人。第二次,作者是“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时就在老人面前了。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精准,你的眼睛也很亮,能从作者用词的差别中感受到作者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生8:第一次,作者是粗略地看,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主要写了老人的穿着;第二次,先总写老人的脸部,再具体写脸上的神情,而且看得很仔细。

师:你在前面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好的补充,知道作者为什么第一次就是粗略地看,第二次却要细细地打量呢?

生8:因为第一次作者还不认识天游峰的扫路人。而第二次,作者是在老人引他进了小屋进行了交谈之后。

师:武夷山有那么多人,但作者的目光就仅仅锁定在扫路人身上,不仅是一般看看,还仔细打量呢。这是为什么?

生9:想更好地了解老人。

师: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想进一步了解老人呢?

生9:因为作者与老人交谈之后,知道老人每天一上一下要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感到很吃惊。

师:除了吃惊,更多的是——(生齐“佩服”)。作者前后两次对老人进行的观察,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这样一品读,还真的有了不少收获。其实,再仔细看看,这两段文字中还藏着共同的秘密呢!

生10:作者在远处看到的老人很精瘦,仔细打量时,看到老人还是很瘦削。

师:是呀,作者两次都提到老人很瘦。这个瘦就写出了老人的特点。今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除了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更要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作者写扫路人,第一次是粗略地观察,但随着对老人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吸引他走近了老人,并仔细打量,观察更为细致了,对老人的敬佩之情也就溢满字里行间。

这样的复习教学,将关注点从对文本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对写作形式的关注,让学生在重复阅读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这篇课文还有新的秘密等待着去发现,并从对内容的温习中发现写作的技巧,不仅仅为学生打开解读文本密码的又一条途径,更让学生从教材的“这一例子”中学会了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内容重设——从单一文本到主题文本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对某一篇课文的再读再议,更应该引导学生观察与“某一篇”相似的“某一类”,以期发现更多的信息。《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写人的散文,这一类文本在教材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在复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册教材中特别是已经学过的其他教材出现的类似文本进行新观察。《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和祖父的园子》《理想的风筝》等课文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都以文字清丽优美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复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以将这些课文进行呈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发现相似点和不同点,以提高学生鉴赏性阅读能力。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不仅写了扫路人,还写到了“天游峰”。能迅速找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吗?

生1: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生2: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师:课文明明写的是扫路人,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写天游峰的景色呢?

生3:这样可以衬托出老人在这么高和险的天游峰扫石阶非常辛苦。

生4:我补充,从中可以看出扫路人的豁达开朗。

师:第二次写天游峰的时候,还有这样一句话(出示——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作者还写了谁?

生5:作者写游客辛苦爬山是为了和扫路人进行对比。

师:作者越是把天游峰写得高,写得险,游人攀登是那么不容易,就越能显示出老人的不怕辛苦、豁达开朗。其实,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也有这样的写法,写人不仅仅是写人,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景物描写,以此来衬托主人公。能举例子吗?

生6: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作者冰心多次写了园子里美丽的充满生机的海棠花,表面上在写园子的美,其实是在衬托儿童的烂漫、充满生命活力。

生7:《我和祖父的园子》里,作者萧红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写到了园子的景色,到了课文后面又写了园子里的景色,这些景色写得很美,其实是反映祖父带给萧红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

师:这些课文的作者,在写人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写了与人物与事情相关的景物,你们发现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吗?

生8:写人不能单纯地写人,还可以通过写与人物相关的景色,衬托人物。

生9:写人的文章如果写景,这个景色一定是为写人物服务的。

……

因为有了相似文本的链接,使得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写人文章的写作技巧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也提示我们,复习“某一课文”时,如果有“某类课文”的链接,会让复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厚和丰富,可以避免在单一的课文中机械地“重复”甚至“啰嗦”,可以打开学生仓库的大门,让语文的“积累”作用真正发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三、策略重寻——从机械训练到智慧建构

字词抄写、内容重温、题海训练是复习课的最大弊病,使得学生对复习课充满了畏惧。所以,对教师而言,必须给学生寻找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对于字词篇章而言,只需要学生通过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解决了,如果课堂上需要检测复习效果的话,完全可以通过简单的随机抽查便可。因此,在复习这篇课文时,一是可以从“微习作”入手,让学生仿写某种写作技巧,或者仿写某个片断,或者续写几年后再见扫路人的情景;二是可以从“泛阅读”入手,让学生继续寻找已经学过的类似文本的其它写作技巧,或者阅读更多的相似的写人类的文章,让学生远离机械训练,重构新的语文知识,提升更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师:在写作中,景物描写一定不是纯粹的写景,而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才能恰到好处地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这篇文章中,作者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貌,也有两处写天游峰的景物。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先写远处的景,看到的是扫路人大概的形象;然后走近天游峰,看得更真切,仔细打量老人,并与老人有了更多的亲切交谈。因此,在作者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扫路人。现在,如果让我们再来写一写写人的文章,你是不是有些构思或打算了?

生1:我观察的是一位清洁工,准备细致地写好她清扫路面时的一系列动作,并通过写与她的对话,表现出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特点。

师:对,我们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写,不可面面俱到。

生2:我准备通过一两件具体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选取典型事例很重要,这可以让你的作文与众不同,独具特色。

生3:在写作时可以尝试进行适当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以更好地衬托人物的形象。

师:是的,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刻画,如果能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用上衬托或对比的写作方法,就可以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推荐大家阅读两篇文章:一篇是季羡林先生的《我的女房东》,还有一篇是冯骥才的《挑山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现在,请大家写一写自己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那个人,可以模仿这些课文的写作方法,当然,老师更希望看到你们有自己的表达方法。

这样的复习,从重新认知开展,关注了语文学习的一个“点”,并让学生在“点”的认识上主动构建新的习作策略,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既没有“炒冷饭”之嫌疑,也没有“工具化”之倾向。面对“某一课文”,需要我们牵“一”而动“全”身,让学生在复习中主动开启经验之门,敏于发现类似文本的更多写作奥秘,智慧地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4篇

小时候,爸爸妈妈都在福州经商,姐姐也在福州上小学。他们既要经商又要照顾姐姐,所以就只能把我托付给老家的奶奶照顾。那几年,奶奶带我吃尽了苦头。因为我的贪吃,又经常生病,所以他们的钱几乎都花在我身上。

记得那年冬天,我大约七点起床了。自以为起得很早,这时奶奶已经开始准备早饭,爷爷也出去锻炼身体。我走到窗边,正准备看窗外的风景。一股寒风正面袭来,冻得我全身发抖。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我的脸上冰凉冰凉的。一辆辆车子飞快地从挺拔的树下飞驰而过。我环抱着双臂,咬着发干的嘴唇对奶奶说:“今天好冷啊!奶奶,我要再穿一件外套。”一边说,一边走到了饭厅。一股香气突然扑鼻而来,哇!是豆腐,好香啊!真想吃……但奶奶好像没听到我刚才说的话,仍旧不动声色地烧着菜。“奶奶,我好冷啊,我要再穿一件外套!”我再一次向奶奶说,“啊?冷啊!奶奶给你多穿一件……”话音未落,奶奶就走到衣柜边,打开并认真地翻起衣服来。“乖孙子,就这件,穿上吧。”我立刻穿了上去,“奶奶,我不冷了。”我笑着对奶奶说,看到我不冷了,奶奶又继续给我做早饭。

过了不久,奶奶就做好和我一起吃了。有美味可口的鱼,有清凉爽口的排骨汤,还有香喷喷的黄豆腐。美味极了!“今天的菜真好吃!要是有糖就更好了!”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对奶奶说。“你要糖,可现在外面下雨,不好去买啊!”奶奶皱了皱眉头,“不嘛,我就是要糖!”我撅起嘴巴说。“好吧,我们一起去买吧!”说着,奶奶就和我一起下楼,她撑着伞和我一起去附近的超市。不知为什么,奶奶总把伞往我这边靠,而她就只撑给自己那么一点点……这一幕,深深定格在我的心里。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5篇

——题记

一日,我病了,是发高烧,连续好几天都没有退烧,急得父母像热锅上的蚂蚁。没办法,他们只好半夜1点多钟背我去医院治病。外面蝉的叫声,是那么枯燥,我心乱如麻,好像无数根绳子打了个死扣,怎么解也解不开。这时,我感觉前面有光,我本以为是到了医院,没想到才到小区门口,打更的老爷爷正拿着手电筒,坐在桌子旁边的一个竹编的摇椅上,桌上有着一套茶具,杯中的茶水微微地冒这一丝热气,随着知了的叫声旋转着,飞舞着,像在跳一支优美的华尔兹。老爷爷说:“我知道你们家孩子病了,我连续好几天都没有睡觉,怕孩子半夜发烧去医院没人开门,快去医院吧,变成肺炎就晚了!”他一说玩,吱呀吱呀声中门就开了,父母说了声“谢谢”,就急急忙忙背我去医院看病了。

老爷爷的一具古朴的茶具和吱呀的大门声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期末考试近在咫尺,所有人都为我加油,我也努力,认真的学习,不辜负了大家对我的希望。随着我的努力,我的学习成绩逐渐上升,但我愈发愈紧张,因为我已有了提高,大家对我的希望就更大了,如果我名落孙山,岂不让大家失望,如同刚刚点着的火被我这一盆冷水扑灭了吗?

期末考试的当天早上,姥姥招呼我过来,喝她亲手做的豆浆,一过来,一股豆浆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的扑鼻而来,接过姥姥手里的豆浆,看!它的热气正在向上蔓延,蔓延,我仿佛看见了姥姥做豆浆时那辛苦的样子和那饱经风霜的脸。这时,姥姥对我一笑,问:“好喝吗?”“好喝!姥姥做的豆浆比谁做的都好喝!”“好喝就多喝点,喝完才能考出好成绩。还有,这么好喝的豆浆都给你喝,是不是应该考出个第一呀?”“是的全校第一!”喝着这饱含了姥姥所有对我的关心、希望和爱的豆浆,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幸福的滋味。

姥姥的一杯甜到心里的豆浆和一个暖人心扉的微笑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6篇

然而习惯于低头耕耘的人们,习惯于写字台前低头耗尽时光的人们,不肯抬一下头或说“无暇”抬头看一看我们头顶的蓝天。我却不想做这样的人。我不会像其他同学那样趴在桌子上没日没夜的学习,他们就是一个被囚禁在书海的囚徒,有意倾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发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慨,但抬头看天的习惯早已从我们繁琐的生活中远去,直至消失,就像我们那渐渐逝去的空灵明净的内心,就像这日益失去安闲而不断加速繁忙的社会。我竟没有想到,蓝天,这片我们最熟悉的风景,这大片的天际,居然淡出我们的视野。

告诉我,你是否有躺在松软草坪上仰望蓝天的习惯?那空灵的蓝天,曾给过多少人多少幻想。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酒问青天”的豁达:岳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豪迈:韩愈笔下“小雨润如酥”的天街,甚至是那郭沫若理想中美妙的“天上街市”......在他们眼里,天空是一位长者,更是一位智者,在他的胸怀中能读到博大,读到明净,读到旷达:在他们眼里,天空也是一张洁白的纸,任由幻想为它画上美丽的风景。那么我们为何不可?于是,我又看了看天空,用心去观察了它, ,重新领悟了“再熟悉不过的风景”——无云,有雾,树枝挡住了透过叶隙的阳光,照亮我的心灵。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第17篇

上班的日子,早出晚归,两点一线的生活,听听都觉着乏味,其实——并不尽然。一路上,可以看绿树葱茏,闻花儿飘香,可以听鸟儿啁啾,风儿吟唱,这是很美的事情吧?然而还有更美的风景,我把它叫做“执子之手”。那是一次上班的路上,就快迟到的我偏偏遇到红灯,无奈地停在十字路口。我看见一位老太太,颤颤巍巍地想过马路。快点啦,我心里想,要不然,等那边绿灯一过,你还没到中央呢,这边就是汹涌的车流。正着急着呢,就看见一位小伙子,左手拉着老太太的手,右手扶着她的肩,很快地过去了。呵呵,原来她有孙子作伴,多亲热的祖孙哪!可是,再看过去,老太太正在向小伙子道谢,小伙子则笑着向她招招手……那一刻,从此在我脑海中定格。

到了学校,迷人的风景更多。喜欢看孩子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这个说“我认为”,那个说“我觉得”……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听得频频点头;喜欢看孩子们动情地朗诵诗文,比如读“再别康桥”的时候,徐志摩的那份依依之情,同学们感同身受,他们的语调时而舒缓柔和,时而喜悦兴奋,时而低沉惆怅,那眷念,那不舍,都从他们的眼中尽情流露出来……还有辛弃疾、陆游,从孩子们的表情和声音里,我知道,他们读懂了这两位爱国词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炽热情怀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忧愁……

课间,常有被学生包围的时候,听他们急急地询问、叙说,慢慢地给他们提示、讲解,看他们若有所思或恍然大悟的神情,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偶尔,还会有一只手伸过来:“老师,给你糖!”抬头,是一双热切的眼,这时,又会有暖流漫过心头。

办公室窗前,有一排香樟树,我最喜欢看那些新生的树叶在阳光下闪烁,它们就像我的学生,快乐,活泼,生气勃勃。我看着它们,总觉得有说不尽的妙处。是啊,其实只要有心,有爱,再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而我,会每日徜徉其中,乐此不疲。

【同题PK】

在评析两篇文章之前,首先说说“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这道题。这是多好的一道题,其质感与韵味远比许多高考题还要棒。首先,题目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是可以成为座右铭的一句哲言。其次,题目体现了一种写作的创造之美,可以成为写作命题的典范。

“熟悉的地方”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生活中充满无限情境的集合,可以因不同的人而产生无限的列举,但必须是“熟悉的”,而“地方”本身又是一个可实可虚的自由时空,这就是第一关键词。第二个关键词是“风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视觉意义上的美丽的景色,即自然风景,仅仅如此,也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写作对象;也可以引申为体现美好的人格和洋溢着人性光芒的人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即社会风景,这也是一个写不完的话题;当然,还有前两者的结合,这样作文就更为完美。每个人的理解或写作的兴趣与欲望不同,“风景”的意义就不同,作文的主题也就五彩缤纷了。家庭、学校,常经过的林间小道、烟柳池塘、弄堂小巷,留心观察,总能发现意外之趣;一棵树、一株草,一抹残阳、一轮明月,亲友、师长、同学、街坊邻居,稍加润色,总可以成为你风景的主角;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抹微笑,一个生命不为人知的奇迹,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都可以为属于你的风景添上精彩的一笔。

但要真正写出这道题的味来,千万不能忽略的是这个副词“也”,它不只是关键词,更是“题眼”。你书写的“风景”存在一种相对照的“风景”,有一点类似于物理学上的参照物。结合上下文,这个风景应是就在身边的、本应非常熟悉的、却被长期忽视的、最终又恍然大悟的一种美的存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想到这两篇同题的文章,应该说都写得不错。学生文章重点写了两幅风景,语言清新优美,读之打动人心;老师文章,文笔老到、自然,信笔所至,风景迷人。但两篇文章读后,总有那么一丝遗憾:所写是“熟悉的地方”,所写也是“风景”,总觉得这题目好像被写成“熟悉的地方有风景”,套用一句话,就是“也”字不知到了何处,“熟悉”依旧共“风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8篇

没有人回头,没有人注意空旷的操场;没有人注意学校周围树木上方氤氲的雾气;没有人注意空洞的教学楼。没有了学生,教学楼好像失去了生机,楼道尽头垃圾箱堆满了白色的讲义,教室里的桌椅懒散的排列着……

记得一本书上写着:毕业就像一扇玻璃窗,我们要把它撞破,然后踩着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后开始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暑假里很怀念小学时的学校,骑着车子独自一人慢慢晃过去,门卫很尽职,大门紧闭,只好从侧门绕过去。走在曾经走了无数遍的路上,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陌生的熟悉感。

第一次发现食堂旁边的柳树如此婀娜,纤细的柳丝将背后的夕阳拉扯的悠长,在微风中无声的歌唱。第一次发现知了的叫声也可以如此诗意,在暮光中少了几分聒噪与喧嚣。于是闭上眼睛,任蝉鸣潮水般涌过耳际,体验心如止水般的宁静。第一次发现教学楼外花池中的那一丛丛月季是如此可爱。虽然它曾在大扫除时经常划伤我的手。第一次发现夕阳也可以如此美丽。夕阳西下,暮色逐渐上升,将远处的树林染上了胭脂般的紫色,偶尔划过一只鸟的踪迹后,又恢复沉寂。屏息凝气,仿佛可以听到寒山寺的袅袅钟声……只是少了陪在身边的同学。

六年了,本以为对学校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可时隔多日后再见却依然能发现新的风景,也许是心态的关系吧。从前因为学习的原因或别的因素从未仔细欣赏过身边的一切。

原来,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上一篇: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下一篇:说课稿教案格式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