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作文

2024-07-02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作文(精选19篇)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作文 第1篇

诗人汪国桢这样说:走远,走远,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如果一个人不愿意遵循同样的模式,厌倦了随波逐流,他不妨改变自己的角度,改变自己的方向,找到另一条路,也许他可以在别处找到一些精彩的东西。

世界上最大的口香糖制造商和经销商箭牌的创始人小威廉·莱格利在1891年注册了莱格利公司,当时他还是一个贫穷的农民,注册时只有32美元。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作为代理销售他父亲的肥皂。为了鼓励零售商购买更多,他想出了一个用礼物促销的方法——谁买了肥皂,谁就能得到小礼物。他很快发现,在这些小礼物中,面包发酵粉比肥皂更受欢迎。所以他转向销售面包发酵粉,并赠送了两块口香糖作为礼物。他还发现口香糖比发酵粉卖得好,所以他又变了,开始卖带有肥皂和发酵粉的口香糖作为礼物。1892年底,他推出了自己的口香糖品牌,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很受欢迎。如果他跟随父亲卖肥皂,不知道如何大胆创新,那么他现在可能只是一个可怜的肥皂推销员。然而,在他的多次尝试中,他瞥见了潜在的商业机会,从而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所以他走自己的路并成功了。这是改变的勇气和创新的智慧。

我以前听过这样的故事。一群新生的大象被锁在他们的脚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已经习惯了,不会挣脱。一旦动物园着火,大象们就不再试图挣脱锁,因为它们的习惯,而一只新生的大象试图逃跑,却没费多大力气就逃脱了。但是那些不想挣脱的大象在大火中被杀死了。

在当今社会,人不是那群大象,世俗不是那种枷锁吗?我们习惯于追随他人的脚步,追随他人的道路,做大多数人做过的事情,并且害怕偏离公共轨道。我们忘记了我们也有自由的权利,我们也有权利打开道路,我们也有权利表达我们的思想。与其在世俗的道路上蹒跚前行,不如在山里找到自己的路,去寻找更美丽更广阔的风景。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并以生命捍卫它时,当人们把“地心说”视为至高无上的真理时,他成功地推翻了错误的观念,创造了新的世界观,这是创新精神的结果。如果,像夸父对太阳的追求一样,即使他坚持自己精神的价值,在不知道如何找到另一条路的情况下拼命追求也是愚蠢的。而如果像郭敬明一样,剽窃是有道理的,那真是令人作呕。

如果山和水都用完了,你还不如拿把斧子和锄头走自己的路。如果你厌倦了浮华的灯光,你最好回到你的本性,做你自己。不要在人群中迷茫地跟随,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作文 第2篇

我们走过的足迹,往往深刻地印在生硬的水泥路上,往往走到哪里都是一样。习惯了城市喧哗的我,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纸人机械地走着,走着,徘徊在这座干枯的城市之中。

在我没有记事开始,除了家乡,去最多次的便是杭州。大多数人应该和我差不多吧,像这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都不知道听多少遍了,直到听腻了,别人还在孜孜不倦地说着。

看多了杭州西湖的风景秀丽,我常常这样想:“西湖虽秀,看多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说: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与美丽,而是诱惑于传说。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快乐永远只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中。

离开了喧闹的城市,来到寂静而古老的小巷;改变每天乘车上学的路线,踏上刚被雨水滋润过的石板路;放弃回家时呼吸二氧化碳的那种心情,接受老人们布满皱纹的笑脸。巷尾有一双迎你归来的燕。

你可曾注意门前的土地上又长出了新草?你可曾看见路旁的草地上又在了新的木兰花?你可曾察觉到,窗外街边又开张了新的店铺?我想,你没有。

朋友,你做得很对,别停下来,别停下来欣赏,不要安于现状。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这是一种不满现状的心情,这是一种向更高目标跋涉的动力。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作文 第3篇

学生作业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我尝试着创设自己认为合适的作业批改模式, 使批改信息凸显人文化, 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具体做法就是“批改符号+短评语”。

一、增加批改符号

1.常规批改符号

“√”, 表示题目做对了。混合运算的题目, 计算步骤比较多, “√”号打在哪里, 表明它前面的部分是对的。“√”号打在一道题的末尾部分, 表示全对。“×”表示题目做错了。“×”号打在一道题的末尾部分, 表示全错。打在题目的某一具体位置, 表示那里有错, 例如:按规律填数:6.25 2.5 1 0.41.6 0.64。“×”打在1.6这个数上, 学生就明白错误所在了。

2.“”改进符号

加波浪线的部分表示有不妥之处, 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例如:求长方形周长时, 学生列式:24×2+18×2=48+36=84 (米) 。画波浪线后, 学生就会主动思考, 把上述算式改进为 (24+18) ×2

3.“……/”添加符号

添加符号表示这里需要补充叙述或算式, 请同学自己添上去, 使之完整。比如320-32×5=……/=160。这样学生看到作业本, 就能明确自己思路的缺陷, 自主进行弥补。

4.“★”创意符号

创意符号表示打★的作业内容有创意, 老师予以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增加批改评语

作业批改除了要发挥“诊断”功能外, 还应发挥其指导作用和激励功能。批改作业时, 我会写一些简练批改评语, 这些点睛式的评语既反馈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又传递教师的关爱和激励之情, 让学生看到希望、产生学习动力。

1.评语指导, 思考改错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 可以用评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回顾、检查, 找出错误原因及正确的解答过程。如学生出现理解性错误, 批上“认真审题再解题好吗?”学生根据评语能很快找出错误原因, 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评语激励, 增强信心

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 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当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写出前面一部分答案时, 应该激励“再想一想, 你一定行的!”此外, “你好棒啊, 这次的练习全对了!”“真聪明, 上课能大胆说出你的想法就更好了。”这些语言既让学生信心倍增, 又很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

3.评语点拨, 拓宽思路

利用评语适当给予点拨, 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如“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 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如:“解得巧, 方法妙”, 肯定其独特的解法;“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可以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尝试, 促进思维发展。

4.评语促进, 养成习惯

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中要严格把关, 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 学生易接受并加以改正。例如, “你很聪明, 如果字写得端正一点, 那就更好了!”“结果正确, 但格式正确吗”等。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 首先要肯定其长处, 增强自信, 再提出殷切希望, 改正缺点。如, “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 奋勇前进!”“你的字写得真漂亮, 要是能提高正确率, 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再细心一些, 准行!”这样, 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 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了不良学习习惯。

【理性思考】

我运用多元化与人文化相结合的作业批改方式之后, 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每个同学都在拿到作业本后最快时间内, 打开作业本, 看老师为自己作业打的符号和写的批语……发作业的时刻是我们最开心和最激动的时刻。对某些学困生来说, 这些人文化的批改方式和批语, 不仅提示了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而且学生看到批语后, 往往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犹如听到教师在旁耐心指点, 会对学习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这是传统批改方式无法做到的。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 他们从老师批改符号上先区别正确错误, 有无创意, 再从批语中得到老师对其独特见解的肯定, 或启发一题多解的思路,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是:给学生作业加短评语是从实际需要出发, 不是每个学生, 每次作业都要加。“以当加则加, 不当加则不加”为原则。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第4篇

美国《财富》杂志曾在征答栏中刊登过这么一个题目: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你做什么?一位军界要人的回答,是去乡间开一个杂货铺。一位市长的愿望是改行当摄影记者。几位商人的回答最是离奇:一位想变成女人;一位想成为一条狗;更有甚者,想退出人的世界,化为植物。各种回答,应有尽有。但是,很少有人想做现在的自己。

人有时非常矛盾,面对熟悉的优越的环境,当事者却常常心存厌倦。对人类这种因生命的平淡和缺少激情而苦恼的心态,有时是不能用不知足来解释的。

我曾对住在一片森林里的一对夫妻羡慕不已,因为森林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然而,当这对夫妇知道有人羡慕他们的住所时,却神情诧异。因为他们认为这儿远不如城市丰富有趣。

是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花草树木,清风明月,在夫妇俩漫长的日子里,早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所以我们不断充实挑战自己,逃离熟悉,想在陌生的地方寻找风景。■

编 辑 陈 玮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初中作文 第5篇

今天无聊的躺在床上瞎想,这是这个昔日的词语就这么突然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现在我对这句话应该有了它应有的觉悟了。想想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也对那里充满着莫名的期待和幻想!可是现在我闭上眼都能知道这里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自然就对这里索然无味,正巧这时候同寝的一兄弟回来,我就问他对“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这句话怎么看?结果他的回答让我很意外——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可是有兄弟、有记忆、还有亲人呢!再说了陌生的地方虽然风景多,但陷阱也不少啊!“我听了之后不禁莞尔。

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可是我知道那些残留在记忆里的还是风景。尽管它们也许现在已经残破不堪,我们很想刻意的忘记它,可是换来的却是频繁的想起。如果离开了熟悉的人,熟悉的地方,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找。我想那时候那些残破的东西也许会变得珍贵不已。

在我的家里,草原是随处可见的,我从来都不知道这样的风景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新鲜的美丽。但是当我面对那些没有看过真正草原的人,看着他们一脸向往的样子,我才知道原来记忆也是可以值得骄傲的东西。

一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怀念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每当回到熟悉的地方,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无穷的岁月。感觉时间好像重叠在了一起。熟悉的地方也许真的没有景色,但却有让人留恋的记忆。人都是有感情的,所以才会有“舍不得”这么一说。所以每次回到家里心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悸动。尽管我已经对这里熟悉不已。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作文 第6篇

还记得吗?那一年烟火异常漂亮,还记得吗?我们一同挤在人群的中央,还记得吗?我被你举过头顶向远眺望,还记得吗?那是我们全家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而今,我独自踱步在南湖边上,微风拂面不略带着清凉,又是一年元宵,又是万家灯火齐亮,又是广场上聚集着太多太多不熟悉的面庞,而唯一遗憾的是,你们没有陪伴在身旁,是啊,我已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早已不是赖在你们怀抱中的娃娃早已找不到那份熟悉的幸福。

依旧在南湖,却只有我独自一人在人群中穿梭,寻找当时我们一同眺望的角落,熟悉的地方却坍塌也找不到我要的风景,那树,那草,那人……甚至那年的烟火,只能在脑海独自回忆。

是不是长大是一种过错?是不是长大意味着失去更多?是不是长大就代表着你们不再爱我,或许我已难以掌握爱的炙热,似乎成绩这两个字眼早以充斥我的生活。

那一份温热变成了严格,那一份宠爱被期许替代,那一份爱已变成了责任,压在我的心头。

我开始叛逆,开始拒绝,即使我没那么勇敢,但我同样以我的方式抗争。我开始认为自己太过懦弱,一次次的努力却没让你们得到满意的结果,即使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可以无忧无虑的玩乐,我却还是一个不合格的玩偶,因为我的成绩比不上邻居家那优秀的某某。

其实,我一直在努力,只是刻意不在你们面前表示,因为我在学校的委屈,只想让家中的`爱将之冲淡,我不想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我不是台机器,我有我的梦想,有自己的方式,却只能在你们面前用眼泪解释。突然,我觉得在家也很疲惫。

爱你们的我同样知道,你们也深爱着我,责之深,爱之切,这个道理我不何尝不懂呢?我明白你们的焦急,我明白你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同样,我也知道我是你们的荣耀,所以我不会放弃,我会尽力,但请让我能喘口大气……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夜依旧没洒下片片月光,烟花的绽放,让我许下今年的愿望,不想在熟悉的地方失去熟悉的心情,不想在熟悉的地方没有那先前的风景,所以我想让我带上我的骄傲在来年的元宵,与你们在湖边共同找回那熟悉的味道,可好?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反思 第7篇

【片段呈现】

1、算24点

情境:(学生列式计算,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老师家里来了朋友,要去买两副扑克,每副扑克2.5元,带10元钱应该找回多少元?

老师买了两副扑克,每副2.5元,又买了3包瓜子,每包1.8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2、尝试探究

(1)利用下面的数据编题目。

2.4 0.8 0.2 1.5 6

(2)反馈,将学生所编写的题目罗列到黑板上;

(3)学生选择其中的题目计算;

(4)反馈,说说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背景说明】

我县的四所城镇小学每年向乡镇小学公开招聘数学教师,招聘包括备课、上课、说课以及综合考核等过程,其中上课、说课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上面描述的是的暑假,一位参加公开招聘的老师在上《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浙江省省编义务教材九册)中的一个片段。整节课上得还是比较精彩,特别是学生自己编题,选择喜欢的题目尝试练习,在练习中感悟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用这位老师的话就是“让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主动地尝试、探索与发现。”但其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总感到如刺鲠喉,有点牵强的感觉。于是,我就这个情境,与这位老师进行了一次交谈:

S:张老师,你能说说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吗?

Z:实话跟你吧,起先我的设计中是没有这个环节的,是我上课前临时加进去的?

S:为什么?

Z:不是还要说课吗?说课中还可以多一条数学新课程最重要的理念――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想让学生从应用题的解答中感悟到四则运算的顺序。

S:那怎么想到购物呢?

Z:购物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了。谁不会用钱,谁没上过商店?

S:你觉得如你所愿吗?

Z:……

【思考】

一、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老师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最先考虑的往往是我用什么样的情境呢?

什么样的情境才是学生熟悉的?恐怕就是“购物”吧!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购物”是我们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也是我们老师最喜欢创设的情境。但一定是学生最喜欢的,感兴趣的吗?在一次省级的应用题观摩活动中,一位坐在我旁边的老师因为上厕所,回来时情境引入部分已经结束,开口问我的第一句话是:又是购物吧!原来在所上的十节课有九节课创设的情境是“购物”。课后随机问一位学生:刚才课上买东西有意思吗?得到的回答是“没意思,老师骗我们的?又没真的买。”

可见,学生对教师提供的购物情境已经麻木了,他们知道这是在演戏,而导演这场戏的教师也只能演独角戏,因为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他们没有内心的一种需求,只是在附和着老师的指挥。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从二年级就开始学习四则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对每个学生来说是相当的熟悉。上面这个片段中再用“购物”这个情境让他们感受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似乎有点多余,也有点牵强,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倒不如这样引入:

同学们,你每天早上起床后都做些什么?(刷牙、洗脸、吃早饭、上学……)

有没有同学先吃早饭,再洗脸、刷牙?(同学们都笑了,为什么呢?因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样,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编题,并选择题目解答。(让学生提供学习素材)

二、少一些盲从,多一些思辨

与教师的交谈中,还有一句话, “不是还要说课吗?说课中还可以多一条数学新课程最重要的理念――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我思考很久:

(1)我们创设的情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说课?套上一个新的理念,洋洋洒洒说上那么一段;还是……

(2)新课程的实施,带给我们很多新的思想,如数学与生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等。是不是每节课都要充斥这么多的新理念?其实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背景和各自的优势,它们都在特定的时期对教育教学产生过积极的作用,没有万能的教学理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有鉴别的能力,绝不能生搬硬套某个新理念。曾和一位校长谈起新课程实施的情况,这位校长自豪地向我介绍:现在我们学校规定每节课采用合作学习至少两次,理由很简单: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可我们思考过这些合作学习都有必要吗、有效吗?我想,如果能在一节课中体现一种新课程的理念,并让它体现的自然些,绽放得精一点,扎根得深一点,我想受益的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孩子。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作文 第8篇

吴维山:2012 年9 月, 重庆市南岸区教育委员会在我区筹建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南岸名师吴维山工作室”。我们想通过三年的努力, 把工作室建成南岸小学语文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生活的益友。记得有这样一首赞颂名师的小诗:“名师是大树, 能改善一方环境, 且在枝叶之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 名师启发了我们, 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我愿意做这样的一棵大树, 改变我区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

记者:吴老师, 短短三年多, 您的工作室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能否先简要介绍一下您的工作室的工作思路?

吴维山:我们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围绕一个目标———“把南岸教育建设成为重庆市现代化教育的窗口, 优质均衡教育的典范”, “到2020 年把南岸区建设成国家知名优质教育强区”;贯穿一条主线———“小学语文教学文化的梳理与创新研究”;突出两大主题——— 一是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突破, 二是确立区域内教学文化的理想追求;谋求三大发展———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做到四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反思与提升相结合。

记者:这三年多来, 您成功地培养了一名特级教师、一名全国优秀教师、四名重庆市骨干教师、两名市级赛课一等奖获得者, 弟子曾代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赴台湾上观摩课, 为“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研究课, 能谈谈您培养人才背后的具体做法吗?

吴维山:我们发现, “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书籍”促成了教师成为名师。窦桂梅历经全国小学语文赛课这个“关键事件”, 由此走上了康庄大道;薛法根在困顿中, 梵高的那句“当我想不出题材来画时, 就仿米勒的作品, 这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让他眼前一亮, 于是, 他模仿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等语文名家的课终成一代名师;刘云生从佛教著作《金七十论卷中》联想到人成长的心灵根基, 于是创造出“心根语文”。鉴于名师的成长轨迹,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努力:

一、构筑支持环境。一是营造办公乐园。工作室的布置, 追求室外阳光、树竹、花草的自然存在;增添室内书籍、绿色、茗茶的师者优雅;营造自由、平等、个性的学术空间。二是创造“书香”氛围。从学院图书室借书200 多册, 为每位学员发书费, 让他们自主选择书籍, 为学员订了13种专业杂志, 开设了书吧。三是推崇“闲”的乐味。庄子曰“: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矣。”于是, 让弟子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 合理地支配生命, 让生命回归自然, 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激发奋进动力。一是拓宽学术视野。我们到北京、上海、厦门、桂林、台湾等地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最前沿的学术活动;到江津、万州、九龙坡, 参加重庆市前沿的学术活动。二是唤起新的需求。到各地观摩学习后, 学员们新的需求就产生了, 想改变课堂, 想追求个性、风格。三是把需求转化成任务。如, 我们到桂林参加全国教学观摩活动后, 就抛出了一个话题“桂林归来话课改”, 每人写一篇感悟文章, 其中郭蕾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就被《小学语文教学》2015 年第1 期刊发了。

三、搭建成长平台。一是搭建发表平台。我们工作室经常与多家教育教学类杂志的编辑互动交流写作经验, 与课程专家田慧生、李森、窦桂梅等进行专业对话, 与民营教育机构进行教艺切磋……二是创造展示天地。工作室成员每学期承担2~3 次区级研究活动。三是千方百计帮助学员成功。

四、夯实研究基础。一是坚持工作例会, 时间是每月第三个星期三的下午。每次例会都有一个话题, 由工作室成员轮流主持、主讲。二是倡议“五个一”活动。即每月读一本书, 上传一篇教学设计 (或经验文章) , 提一个有深度的教育教学问题, 进行一次“茶馆式”的研讨, 每周研读一篇理论文章。三是追寻“学”的品位。号召读书要读经典的书“,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才会有定力, 才不会被“流行的风”吹得左右摇摆。

五、练就“研修”品格。一是展示灵动多元的教学主张。采取各种教学方式:两人教一课, 协同教学;一课两人上, 同课异构;一课上两次, 形成反思习惯;一课三学段上, 把握高、中、低年段特点。进一步展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多元解读、对教学目标的不同定位、对教学过程的个性设计, 让老师们在比较中引发思考, 拓展他们教学的思路, 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二是营造争鸣的学术空间。我们开展了“辩课”活动, 倡导协同教学, 打造“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每次研究活动, 我们不拘泥于客套, 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求真、质疑的教研氛围, 让广大教师在教研活动中, 敢于坦陈自己的见解。对那些言辞偏激的质疑声音, 组织者也坦然地接纳、反思和改进。这样孕育, 逐渐产生了有自己声音的教学文化新人。三是助推研修文化转型。在日常课堂上, 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上, 教师“一花独放”的场景屡见不鲜。其实, 教师的精彩本应让位于学生的精彩。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开展了“为谁教”的研讨。四是学会拿来。齐白石老人曾说“: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如何既把名师的教艺拿来, 又保持每个人的个性呢?我们主张“求同存异”, 期待听到不同的声音, 看到不同的风格, 让每个人都成为他自己。

六、学会理论行走。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的, 让学员对这些细节都进行理论的观照, 提取有意义的东西, 让教学不在低层面上重复, 而是在艺术层面上行走, 日积月累, 他们就会生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三年来, 我辅导工作室成员进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生成自己的教育理论, 已成为工作室的主攻方向之一。

七、追求卓越品质。从活动开展的品质上引领, 从教学风格的形成上引导, 从教学文化的创生上点拨, 从专业能力的提升上指点。

八、凸显区域声音。针对当前我们总是跟在他人背后学、没有自己的声音的教育现状, 工作室提出要凸显“我的声音”、凸显“南岸声音”。如, 重庆地区的卓越课堂建设, 当“卓越课堂”的推进进入高原期时, 我们从微观进行教学研究, 研发“卓越课堂”。再如, 协同教学, 它的意义在哪里?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还是学生的发展?但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学生的发展。一些学校的协同教学确实锻炼了教师, 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场灾难。反思这些习以为常中的误区, 我们提出了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建议, 得到了领导、专家的肯定。

三年多来, 我们到北京、上海、山东、厦门、桂林等地学习交流, 赴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上课, 受到老师们的普遍赞誉。我们还充分发挥工作室网站的展示、引领、激励和辐射等功能, 及时传播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新前沿信息, 突破时空界限, 延伸研究空间, 拓展思维方法, 力争将工作室网站打造成南岸小学语文品牌和工作室名片。

记者:吴老师, 您这几点做法非常好。从教师到名师, 仅一字之差, 但这一个字却包含着一个教师巨大而艰辛的蜕变过程———专业化成长。专业化成长的路径很多, 您能否就学员从“术”走上“道”谈点具体措施呢?

吴维山:如何让工作室的每位成员从“术”走上“道”的层面, 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最后生成自己的教学文化, 这是我常思考的问题。为此, 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一是激活学员的内驱力, 形成专业自觉。人生来就有惰性, 这惰性使人的内驱力处于休眠状态。激活内驱力, 人的潜能才能真正调动起来。专业自觉,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状态。但对多数人来说, 专业自觉是很难达到的, 要靠一种持之以恒的刺激。我就是特级教师的名分在刺激我, 像郭蕾这样的老师, 靠的是一种任务驱动。我经常给他们加压, 规定他们每月必须从教与学的角度提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写几篇有分量的反思, 激活他们的内驱力, 催生他们智慧的闪现。

二是引发学员研究的热望。作为工作室主持人, 我常从以下问题考虑:教研活动的策划, 倡导了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研究主题?这次活动能给学员什么?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 能引发他们持续的研究热望和群体的思考吗?甚至在一定时间里还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如果有这样的功效, 这次活动就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重要节点。我们做研究, 常常是立个课题, 研究两三年, 结题后就完了。“后茶馆式”教学是从上世纪80 年代段力佩先生提出的“茶馆式”教学发展而来, 一做就是10 来年, 我们应倡导这种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

三是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胡适在1932 年6 月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的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 古往今来, 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 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 而“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 就是你的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我努力在让学员们明白:推动你前行的是哪些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这个问题是你一直没有弄清楚的, 但却让你感兴趣, 你要把它找出来。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 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 都会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价值, 同时也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四是引导他们作深入的反思。我这样告诉他们:在教育生活中, 你要是突然有所感悟, 就要抓住这个思想萌芽, 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把古今中外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都找出来进行整理, 看看这个问题有哪些论述方式, 再回到自己的教学原点上来思考, 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 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五是形成记录新思想的习惯。教育生活中闪现的思想火花, 常常是转瞬即逝的, 因此, 我提倡工作室成员要随身带个小本子, 一有新的感悟, 就要不失时机地把它记录下来。每次研讨活动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 活动一结束就要及时梳理达成的共识, 对活动进行理论提升, 把自己的体会和思考诉诸笔端。

六是学会在“形而上”的理论世界里行走。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的, 如果你能把这些细节都进行理论的观照, 通过反思, 提取有意义的东西, 让教学不在低层面上重复而是在教学文化里行走, 你的教学就会高效, 就会生成自己的教育理论。这样坚持几年, 你就是有思想的教师了。

记者:课堂的“卓越”, 来自对日常教学行为文化的重新审视。如何审视呢?

吴维山:如何进行理论地审视?这是一个难点。我举几个例子:

如,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这是你的理解……”可是, 我们对这种习以为常的说法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种既不肯定对又不说出错的评价, 是一种无效反馈。如果我们用心理学家罗斯 (C.C.Ross) 和亨里 (L.K.Henry) 的实验来衡量就会知道, 每日的及时反馈比每周反馈效率要高, 比不反馈的效率更高。教师及时将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难怪江苏泰州市洋思中学的教学效果好, 这与他们的“堂堂清”有关。可我们学习洋思, 常常提到的却是“先学后教”, 反而把后面一句“堂堂清, 日日清”忘记了, 难怪好多后学者的教学成绩怎么也提不上去。

当我们把教学研讨的重心从关注特定的一节课堂教学的优劣成败, 转移到关注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时, 我们的目光就不会聚焦于评价教师的上课技能和高下好坏上, 而是对课堂教学规律的追寻上。

再如, “请谁发言?”我们常常是随便叫上几个先举手的学生。又如“, 走到学生中看啥?”我们常常是把问题抛出后, 就随意地在教室里走走。

如果我们运用布鲁姆的目标掌握学习理论来观照, 就会发现这些教学行为的不妥之处。本来这一行为的目的是为掌握学情, 根据反馈, 调整教学, 而事实上, 大多数教师都是到此为止, 虚放一枪, 随意做个样子。虽有反馈, 但没有针对性的评价和补缺。如果能对当下课堂教学的行为进行哲理的审视, 教学就会从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简单处理向精耕细作跃进。

审视一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教学现象及做法, 以研究者的状态进入课堂文化层面, 就会对熟视无睹的教学生活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 你就会发现教学的意蕴。

课堂要卓越, 必须对日常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 变革课堂文化。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的坐姿应答等构成了师生间的课堂行为方式, 与教学比起来, 好像很外围, 其实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品质。好多课堂, 你看学生坐得很直、不出声, 一心在听老师讲课, 其实这是长期专制文化控制的结果, 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机与活力的。

改造这样的课堂, 需要理论之光的烛照, 才能从“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中看出课堂教学的“庐山真面目”;需要经常与他人对话, 与自己对话, 保持对话的状态, 才会出现戴维·伯姆描绘的那种景象, “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 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 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这样做, 你就成了“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语) , 你就会拥有一把通向名师之门的钥匙, 你就会拥有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力量。

记者:吴老师, 您的这些见解太重要了。那么在区域内, 您的工作室又构建了怎样的教学文化呢?

吴维山:我们的工作室建立才三年多, 建有自己个性的、烙上区域特色的教学文化是我们的理想追求。虽然我们还没有催生出自己的教学文化, 但看到我们的步履正日益逼近目标, 我甚感欣慰。正如歌德的诗所描述的那样:“热情的浪潮, 它白白地冲击着不可动摇的坚实的大陆。它在沙滩上投下诗的珍珠, 这已经是人生的收获。”我们正行走在筑梦的路上。不求干出惊天的伟业, 偶尔在“雪泥”上留下“鸿爪”就行了。此时, 我想借汪国真的诗《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作为结语, 把它送给我和我的弟子们。

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

迷人的错

到远方去到远方去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孙邦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第9篇

当《鄂商》记者说明来意后,他爽快地应允,并转头叫助理:“把刚才那个采访我的学生记者叫过来,也可以一起听听。”

正如老友对他的评价:“艺术家的天生表现欲。”

他想要的人生

1980年,在当时“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一纸号召下,刚过而立之年的孙邦春被任命为武汉市文化局团委书记。

“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个处级干部。”他笑着说,“在我的那帮同学和朋友当中,我还算是比较早捞到官职的。”

自此他的人生似乎明晰可见——茶盏饭局,开会批文,然后慢慢拥有这个城市的中上层生活。

然而在不久之后京、津、汉、穗4城联办的一次西洋乐器演奏比赛中,孙邦春拿了一个银奖。就凭这个奖,纽约布鲁克林音乐学院向他发来了入学邀请。

就是这份突至而来的入学邀请,撩拨起了这个年过而立的男人心中,某些蠢蠢欲动的东西。

几夜的辗转反侧后,34岁的孙邦春做出决定——辞职,去美国。

“在临去美国之前,我还特地找师傅学过捏泥人,”他说,“我对自己说,如果万一活不下去,就去地铁站捏泥人。”

对于美国之行,他在梦想前面已经最好最坏的打算。

1989年末,孙邦春揣着420美元,踏上了飞往美国的征途。

从肯尼迪国际机场出来的时候已是凌晨,湿冷的空气,冷清的街道,马路对面有几个扎着头巾的黑人向他吹口哨。孙邦春站在指示牌下面等taxi,望着远处零星的城市灯火和这个同他想象中不一样的纽约。

“当时我只拿了20美元在手上,其余的钱全部卷起来垫在皮鞋里,”他说到这里自己也笑起来,“因为当时我想,如果遇到打劫还可以留下一点。”

然而很快孙邦春就发现,美国社会没有他想象中的混乱,但也绝对不是天堂。

在布鲁克林音乐学院主修一年长号后,孙邦春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纽约街头的小孩几乎人手一把长号,想要在这个国度依靠这个乐器吃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在回忆起那段岁月时说:“如果当年我坚持吹长号,可能至今都是某个乐队一个不知名的配角,那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一夜成名的“夏威夷歌王”

当年怀揣梦想而来,而此时孙邦春不得不面临又一次的割舍与选择。

他决定去夏威夷。

“夏威夷的海风很轻,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甜。”孙邦春回忆起这些,神情中满是享受与怡然,而在当时,这个美丽小岛给予他的最深印象,只是凌晨回家的空巴士。

“我最累的时候一天打三份工,”他说,“广东餐馆是早晨5点钟开门,我4点钟就要起来上班,然后一直做到上午10点,接下来还有美国餐馆和日本餐馆,经常是刚刚把围裙拿掉,立刻就要开始打领结。”

从日本餐馆下班已经是凌晨,孙邦春步行到卡拉罗纳的夏威夷山上等巴士,经常是一挨车座就会睡着,等到醒来,巴士都环岛两圈了。

生活的艰辛远不止这些。一次因为一个小小的口角,广东老板指着他的鼻子骂:“你还敢犟嘴,铲死你!”孙邦春回了句:“你敢!”结果结结实实挨了一个大巴掌,嘴巴裂开一个大血口,最后到医院缝了五针。

好在命运没有忘记这个为梦想而隐忍的人。一天,有位中山的客人突然对孙邦春说:“阿Bang啊,今天下午有个全美华人歌唱比赛,你想不想去一下?”

刚好那天餐馆事情少,临近下班之前孙邦春跑进厕所用水抹了抹头发,然后直接跑了过去。

他唱的是《血染的风采》,那场比赛有7个评委,都是广东人和台湾人。当时他一唱完,评委就在那里交头接耳“咦,这是什么歌,还蛮好听的。”

那场比赛孙邦春拿了第一名,代表夏威夷进入到凤凰城的总决赛。当时同去比赛的台湾合唱团中有同胞说:“我们合唱团每个人出30块钱,给孙买机票,送他去纽约。”

到达纽约后,孙邦春再次受到了海外同胞的热情帮助,一个湖北的老乡号召:“我们所有的湖北人每人必须要拿20张票,把所有认识的人全部组织去,而且每个人必须拿三把花,一起开车把武汉来的这个人送到纽约凤凰城去比赛。”当时竟然集结到了60多人,开着车队浩浩荡荡将孙邦春送到了比赛现场。

那天的决赛孙邦春没有进入前五,但是一回夏威夷,他发现当地报纸上满是关于他的整幅报道,“当时有报纸就开始写什么‘夏威夷歌王’”,说到这里,孙邦春很是感叹人生的际遇,“我前一天还在餐厅系着围裙端盘子,就因为一场比赛,一下子就变成了‘夏威夷歌王’”。

送你一个中国梦

名气渐起的孙邦春开始成为各大酒宴和Party的座上宾,然而他很快就开始不满于这样的生活。

1995年,孙邦春回武汉探亲,看到街头出现了很多“兰州拉面”,那个用面团拉出无数面丝的画面让他感到神奇无比。回到美国后,敢想敢做的孙邦春立刻就在CBD租下店铺,开下了自己的拉面馆。

他还对自己的拉面进行了精心包装,拍照,做海报,并给每种拉面取上不同的洋名。“像俄罗斯拉面,其实就是中国吃的宽面,配上五花肉和白菜。”

他的拉面馆渐渐做得风生水起,而此时命运,又给了他另外一个选择。

在一次聚会上,孙邦春玩票性质的用二胡拉了一曲《我心永恒》,结果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问他:你有这个曲子的CD吗?

孙邦春突然隐隐意识到,这个可能要比拉面更赚钱。

几天后,他跑到广东,选择了一些英文经典曲目录制成二胡版CD,拖了满满几箱子飞回纽约,一边开拉面馆一边卖。

结果一卖就不可收拾,一张CD20美元,两张30美元,卖得最热的时候,他一个小时卖出去了800多美元,排队买CD的甚至比前来买拉面的还多。

孙邦春果断地关掉了拉面馆,洗手拉二胡。

2000年,孙邦春受邀参加美国加州的一次演出,当时施瓦辛格也来了,在后台时候,有人向施瓦辛格介绍孙邦春:“这是来自夏威夷的二胡演奏家。”施瓦辛格说:“不,他是世界的。”

2006年5月,美国加州旧金山市市长纽森签发文件,将第二年10月1日命名为“孙邦春日”。

荣誉和鲜花汹涌而来,在一片赞誉追捧之声中,也有友人给孙邦春提意见:“你做得很好,但不是最好,因为你没有自己原创的东西。”

这句话触动了孙邦春,而一直用中国的传统乐器拉着国外的音乐,在他心中也不无遗憾。

自此之后,孙邦春花了将近5年时间,创作了14首中国风味甚浓的二胡曲目。为拍摄《西藏灵》的MV,孙邦春三次进藏,有一次差点连命都丢在那里。

他给这张专辑取了一个名字:送你一个中国梦。

五十岁回国再创业

2007年,在美国打拼下一片天下的孙邦春突然选择回国。

这一年,他50岁,正是中国民间所说的“知非之年”。

和16年前去纽约相比,孙邦春这次的归国让身边的友人更加不得理解。对此,孙邦春一直重复着这样一句话:“16年前不去美国是我的错,16年后不回中国,更是我的错。”

他这次回归得彻底,回国,重返武歌。

岁月改颜,也让这个从来不懂得休憩的人展志。50岁的孙邦春被聘为武汉歌剧舞剧院院长,成为全国首个受聘为中国文化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的旅美华人。

刚刚接手武歌的时候,孙邦春发现,这个他离开多年的剧院依然保留着老厂旧制,“大楼几十年不变,灯光音响天天找人借。”在一次会议上,他对阮成发市长说:“市长,战士回来了,但是没有枪。”

政府给武歌拨了550万,孙邦春立即着手整修大楼,更换音响灯具,带领剧团编排大型舞剧《筑城记》、大型情景剧《水墨江城》,并推出民乐演奏《国乐无疆》。

武歌给予了他挥洒天赋的空间,而事业单位的体制却让这个喜欢“甩开膀子做事”的人颇感限制。2009年,孙邦春创办武歌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文企联姻,由武歌控股,美、港多家公司共同参股。

谈起自己的文化公司,孙邦春一直强调自己做的事情是“文化产业化”。“一边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团队,现成的场地,灯光,音响,服装,节目;一边是充足的资金保障,先进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这样好的两方面资源,为什么不把它结合起来用呢?”孙邦春说,“为什么台湾那么小个地方出了那么多明星,而武汉的本土明星却寥寥无几,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培植和包装机制,武汉缺的不是千里马,而是伯乐。”

对于新生的武歌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孙邦春自信而清醒:“对于武汉的文化产业来说,我们是先行者,这条路可能要吃亏,可能要栽跟头,这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但是这个东西,一定会有其发展成熟的那一天。”

而立离家,知非回国,孙邦春的思维和人生都充满了跳跃和不可预知,回忆起自己过半的人生,他说:“其实人活着都会有目标,只是定的远和近,轻或重,那么我的目标呢,就是不断的有些改变和创新。”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作文 第10篇

所谓熟悉,并非是单调和一成不变的。每天看似周而复始的生活总会出现一些惊喜与感动,在熟悉的地方,我们所能有的,只是一种重复性,装饰性的新奇而已,其间不是完全没有乐趣,被我们熟悉的地方都是有潜质的东西,他们都是清清的,浅浅的,随着生命的推移愈来愈浓。

很多人说,风景是沿途里惊羡了我们视野的意外;可我却说风景是平淡里开出的一枝花,美丽而不浓艳,沉韵而不失优雅。风景是陈年的老酒,愈久愈浓,而真正美到生命里的东西并不仅仅集中于人的脸上,事物的表面和春秋的事物这几处窄迫的地方,更是人的本身,在人的想象里,在人的心里。而要发现这些美丽的事物需要一颗心,一颗善待生活,善待自己的心。

人们常说“日久见人心。”于是常有人说看透人性,看透社会。可是我想说你以什么眼光看世界,那么你看到就是怎样的世界。与其说“看透社会,看透人性”不如说你内心,不够丰盈,从未看懂人性,你之所以看到的不理想,是因为你自己不够理想,总爱去对着你的事物刨根问底,对美的东西却视而不见。这便是因为发现美丽的事物的心,始终你活在风景之外,你也不可能成为风景。而这样的人,无论身处何地,你始终看不见风景。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作文550字 第11篇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内容当然同题目一样,主要是说“快乐永远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中,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可我并不这么认为,当然,“追求”是必须的,可不一定非要去陌生的地方,熟悉的地方同样有景色。不是有句古话说:“温故而知新”。为什么要“温故”?怎样会“知新”?这难道还没有阐明:熟悉的地方同样有风景吗?

记得刚学习完那篇文章,我就不赞同它的观点,友人和我争论(他支持),可他却把重点放在了“景色”上。“景色”我们要看,可在熟悉的地方同样有新的景色。曾有这样一种说法:一种事物观看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既然这样,即使在熟悉的.地方每次也会有新的景色。

我们需要在一种事物上往深挖掘,去理解它每一次不同的含义,而不是只看到表面,就匆匆赶往下一个站点。

熟悉的地方有景色,这是一种青春的朝气,这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一种向熟悉挑战的动力。

在人生中,长久保持这种感觉并非易事。特别是当我们取得一定成绩时,很容易就会产生赶往下一个站点的念头。但一件事物其中的内涵深似海,并非一下两下可以参破,就如自然的风光没有穷尽;人类的事业没有顶点。

我想对自己和友人说:为什么知识没有尽头?事业没有顶点?风光没有穷尽?因为它们深不可测。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2篇

“垃圾站”顾名思义,就是存放垃圾的地点,一点都不受人们的喜欢,但今天,一位年轻小伙左顾右盼的冲这边走来,他一米七左右,穿着一身白色运动服,手里还托着什么东西,毛茸茸的,黑糊糊的,走近一看是一只小狗。很可爱。忽然,年轻人放下小狗转身就跑,我在远处看着青年远去的地方,想抱起小狗追上去,回过神一看,一位骨瘦如柴,皮肤漆黑,满脸皱纹的老人从垃圾站走出来,见到被丢弃的小狗,小声嘀咕了几句便带着它走了进去……

以后的每天我都来这里看看,老人总是早早的干完活,将垃圾弄好,用自己的一点零钱给小狗买一些肠,喂完后,还教它握手,叼东西,就像在教自己的孩子。后来我偷偷问了他的同事;原来,他的另一伴与儿子早在很久之前因为车祸死去,但他却坚持不再娶,自己因有困难,无奈之下在垃圾站上班,它一个月工资的一半要给小狗买食物。我听完十分感动。

以后的每一天我都能看到小狗与老人在玩耍,老人也满是笑容。这里仿佛也变美了不少。

有一天,我发现小狗不见了,老人也不再笑了。后来才知道,老人为了让小狗过得更好,将它给了有钱人家。

熟悉的路上也有风景 第13篇

就在最近, 我们家楼下来了一个卖酱香饼的, 不论风吹雨打, 每天都会准时叫卖, 搅了我的好梦。 我仔细听着这低沉而沙哑的声音, 应该是个老人。 我往窗外探了探脑袋, 今天风和日丽的, 我一骨碌爬起床, 情不自禁地循着声音走下去。 哇, 好多人呀, 生意这么好, 怪不得天天都要来。我看人群中有一个瘦削的老人, 个子不高, 围着一件油腻腻的脏围裙, 他正在忙碌地招待着客人。

我想反正我也没吃早饭, 不如尝尝他的手艺怎么样。 我好不容易挤进人群, 看着他娴熟的手法, 虽然旁边人在叫着快点, 他却毫不慌乱。 他先在锅上均匀地抹一层油, 把擀好的面摊上去, “嗞嗞嗞”的声音伴随着香味一起蹿了出来, 撒上绿绿的香葱, 香喷喷的饼就出炉了, 最后再涂上一层秘制的酱。 闻着这扑鼻的香味, 我迫不及待地付给老人钱, 拿起饼就咬了一口, 满嘴的酱香味, 心中不觉多了几分对老人的赞赏。

我一边吃一边往回走, 可刚走了几步, 背后就被人拍了一下,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转过身, 原来是老人。他伸出黑黑的手, 手里有三块钱, 说:“小姑娘, 你刚刚走得急, 忘拿钱了。 ”原来我光顾着吃, 连钱也忘记拿了。 我接过钱, 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 老人就搓搓手, 急匆匆地跑回去了。我握着还留有余温的三块钱, 看着老人的背影, 心里暖暖的。

我又跑回去, 现在人不多了, 还剩下一些饼, 我说:“爷爷, 您做的饼真好吃, 我还想给爸爸妈妈买一些。 ” 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开一抹笑容, 像天上暖洋洋的太阳。他把切好块的饼递给我, 说:“小姑娘, 你买了这么多饼, 这还有一些剩下的饼, 就当我送给你的吧。 ”

原来,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人的美不只是通过肉眼可以看到的, 还有通过肉眼看不到的那颗火热的心。 只有走进一个人的心, 你才能看到他真正的美。

熟悉的路上也有风景。

点评:小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 从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 以小见大, 窥见了小人物身上的动人之处, 折射出平凡生活的美。 本文详略安排得当, 描写细腻, 尤其是对老人做饼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在细节的咂摸中流露出小作者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第14篇

去年,我应邀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次笔会。那是我第一次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

一天,友人陪我游西湖。那天细雨潇潇,水天一色,风景宜人的西子湖尽在蒙蒙烟雨之中。放眼望去,烟波浩渺,如诗如画,不由感叹:西湖风光,名不虚传。

不料,友人淡淡一笑:“西湖虽秀,见得多了,不足为奇。”

友人的话使我缄默良久。

不由想起,前些年在广东上学,暑假回家,陪外地的同学游京都,瞧他们到了故宫、长城、颐和园,一个个欣欣然、奋奋然的样子,不禁觉得好笑。

几天下来,他们游兴不减,我却感到精神倦怠。每每在他们玩得兴高采烈之际,颇生打道回府之念,只是怕扫了同学兴致,方才一忍再忍,舍命陪君子。

大凡最好的地方,若被自己的步履蹬平了,也就全觉得兴味索然,诚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记得第一次发表作品的时候,尽管脸上还装模作样一副镇定漠然的样子,心中却早已乐得不知姓什么好。最后,毕竟按捺不住心头的狂喜,终于撕下“假面具”,吆喝上三五好友,去学校附近的馆子,结结实实撮了一顿。

及至作品发表多了,那份漠然才“弄假成真”。大概,这也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这是一种青春的活泼,这是一种不满现状的感觉,这是一种向更高目标跋涉的动力。

在人生中,长久保持这种感觉并非易事。特别是对于那些走过了许多名山大川和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来说,更是这样。

对于这样的人,很容易产生的是“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感慨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踌躇满志。

应该说,能在一片“景色”中沉湎,在满堂“喝彩”中陶醉,是人生的一种幸运,因为毕竟没有多少人能有“景色”可以回味,能有“喝彩”声可以慰藉;但这更是人生的一种不幸,因为这无疑是生命和才智的巨大浪费。

漫漫人生之路,自然的风光没有穷尽,人类的事业没有顶点。

我想对自己说的是: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是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即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须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5篇

犹记得,那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个早晨。我从睡梦中醒来,一看,6点多了,但天还没有亮。忽然从厨房里传来了细碎的声音。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去。厨房的灯亮着,我从门缝边往里看,老妈正从锅里捞水煮蛋。米粥的香味从电饭煲里窜出来,桌上还摆着从超市买的咸菜。外面还有点黑,妈妈是什么时候起来的?虽然外面很冷,但我的心却是暖暖的。

妈妈,米粥,鸡蛋,咸菜,构成一道温馨的风景。

至今仍难忘的,还有那个雨天。那天,我顶着瓢泼大雨回到了家,却发现第二天老师要讲的那本书丢在了学校。没办法,打了伞又一次冲进了大雨中。走到校门口的时候,我全身上下已经没多少地方是干的了。门卫伯伯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大声喊我:“快进来,快进来!”他一把将我拽进传达室,赶紧找来毛巾帮我擦拭,一边还不停地询问着。门卫伯伯那慈祥的目光,让我的心中充满温暖。

门卫伯伯,慈祥的目光,毛巾,构成一道善良的风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6篇

伴随悦耳的放学铃声,我步履轻盈出了校门,只听刺耳声激入耳畔,但我仍向前走。一语浓音袭来,伴随细风氤氲消散:“同学,水杯掉地上了!”我急忙回头,却看见保安叔叔轻拍我的书包,行路急促。我刚要去捡,他一躬,一弯,一抓,一拾递给我,我小跑过去,发现保安叔叔的衣袖上有泥渍,仿佛有几只啁啾的鸟儿踩过,留下浅浅的印迹。轻薄的外衣贴紧手背,印出黝黑的皮肤。我接过水杯急出校门,偶遇一颗老松树,阳光倾洒,仿佛为天地遮上一层密纱,引起无限遐想:一时古木蔽天,气势威武;一时叶浪团团,枝繁叶茂;一时烟笼纱绕,隐隐绰绰,保安叔叔挺直立身守护这熟悉的校园,也是一道风景。

出校后,我记起要到保安室取物,赶忙询问,他急转细找,层层查阅,俯身低首,“找到了!”嘶哑声传入我耳,保安叔叔侧身倚墙,轻缓起身,喘着粗气。他转过身,黝黑的额头粘满了汗珠,双眸里蓄着劳累,嘴角噙着汗水。我接过东西,向停车的方向走去。轻阳微洒,松树被亮了一身,陈旧的.花印冉冉褪去,间隙的碎叶潋滟美好,通透的光圈隐隐闪烁,袭满叶间,溢满光彩,不仅照在松树身上,更照在保安叔叔的身上。风景匿在他寻觅物品的条理有序时,美在乐于助人的热心中,在这熟悉的校园里也凝成了一道风景。

我拎着重物缓缓移步,霎时觉得手中一轻,耳畔传来一声粗语:“我来帮你吧,同学!”我微抬首,原来是保安叔叔,他双手紧拎重物,两腿微微侧倾,一步、两步、三步……步步坚持着走到停车区,他又轻放东西,双腿抖动,身子微摆。我发现一道道红印不约而同地现在他的手上,脸颊上粒粒汗珠滑落。一旁深扎地基的老松树宛如是位老者,身上圈圈年轮寓意岁月模样,镌刻着校园中的过往,虽不言,却胜过万语千言,在我心中掀起波波涟漪,一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保安叔叔,因他对平凡的本职工作的虔诚热情,成就了校园这个我熟悉的地方的不凡的风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7篇

“啪——”我猛得把笔摔在桌子上,接连着好几笔,一次又一次,辅助线怎么都画不出来,黑色的橡皮渣堆满白色的作业纸。落霞收起了最后一记光彩,提着裙裾袅袅娜娜的离开,也带走了我最后的一丝耐心。我躁动地猛拍了几下桌子。

黑云压城城欲摧。灰黑的夜幕倾倒下来,好像是用起子蛮横地撬走了仅剩一星半点的明媚的天蓝色。沉沉的夜色压进眼帘,我抵制不了眼睛中的躁动,刚刚勾起的一弯新月遇见了忽悠闲逛的云,便隐在了此后,我的眉头紧紧地拧在一起,看得有种想撕作业的冲动。

我来回变换了好几个角度想要看到月光一丝丝的清辉,无奈还是被遮挡的严严实实,我有些近乎绝望,找不到了那一分安宁,祥和。

一下,两下,三下,有几个音符突然从远方蹦来,从半掩的窗户中溢入我的耳朵,我倏忽愣住,那一个个单个的音节连成一个个跳动的音阶,有些空灵,抑或深远静谧,在这个我生活多年的熟悉地方竟生出几分淡淡的陌生,却是带着别样动人情愫的韵律。我眉间的褶皱渐被抚平,心也慢慢的沉静下来。

这笛音我似曾相识,曾每一天出现在这黄昏撤去,月儿弯弯的时刻,却从未像这一刻显得和谐典雅,带着我的心一点点的慢慢沉淀。

那笛音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夜空,一路上带来了星星的祝愿,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躁动不安,喧嚣纷闹都在着声音里被涤净,像是听到了清泉融融,感受到了韶光浅浅。月不知何时在树梢头显现,温存晕染,将我的视野都渲染上了梦幻般的色彩。我的眼睛眨了眨,唇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

我又重新拿起笔,从另外一个角度开始继续画着平行线,可依旧没有结果,这一次,我没有再摔笔撕纸,脸上一直保持着刚才的弧度,一直伴着笛声。

笛音还在继续,那笛音我听出了一份悠扬,蕴含着坦然,从容,淡定,还有天动地动我自岿然不动的沉着。笛音自然的消失,周围又回归到了熟悉的宁静,而我的心却早已不再是熟悉的平静,良久回忆着这般风景。

洁白的月光如潮水般漫入熟悉的窗棱,微热的夏风中捎来几分熟悉的花香。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 第18篇

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曾经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小姐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及回复他的大部分私人信件。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听拿破仑·希尔口述,记录信的内容。

有一天,拿破仑·希尔口述了下面这句格言:“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当她把打好的信件交还给拿破仑·希尔时,她说:“你的格言使我得到了启示,对你、我都很有价值。”

对此,拿破仑·希尔并没有怎么在意,但对女助手就不一样了。从那天起,她把这句格言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心里,并付诸行动。她开始比一般的速记员提早来到办公室,而且在用完晚餐后又回到办公室,从事不是她分内而且也没有报酬的工作。

她开始研究拿破仑·希尔的写作风格,不等口述,直接把写好的回信送到拿破仑·希尔的办公室来。由于她的用心,这些信回复得跟拿破仑·希尔自己所能写的完全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

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直到拿破仑·希尔的私人秘书辞职为止。当拿破仑·希尔开始找人来补这位男秘书的空缺时,他很自然地想到这位小姐。实际上,在拿破仑·希尔还未正式给她这项职位之前,她已经主动地接受了这项职位。

这位年轻小姐的办事效率太高了,因此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很多更好的职位对她虚位以待。对这件事拿破仑·希尔实在是束手无策,因为她使自己变得对拿破仑·希尔极有价值,她的价值还不止于她的工作,更在于她的进取心和愉快的精神,她给公司带来了和谐和美好。因此,拿破仑·希尔不能冒失去她做自己的帮手的风险,不得不多次提高她的薪水,她的佣金达到她当初来拿破仑·希尔这儿当一名普通速记员的四倍。

如同每个人的视觉里都存在盲点,我们的思维里通常也存在着一个盲区,那就是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在自己熟识的领域,在自己熟识的人身边很难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因为熟悉,就难以看到伟大的光环,这就在无形中失去了好多让自己受益的资源和发展的时机。

对于这位年轻的女速记员来说,把拿破仑·希尔的话记下来,整理好,然后交给他也就完事了。而她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她能透过熟悉的迷障发现身边人的伟大,能穿越简单的白纸黑字发现文字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价值,能不止于认识而付之以身体力行的行动。正因如此,她能够不必万里迢迢去西天讨取“真经”,而就在近旁把身边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演绎成人生亮丽的风景。

其实,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风景,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和体味风景的心情。

安徽省蚌埠市张公山七村704栋3单元101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9篇

每天上班时,匆匆的离去,下班后又疲惫的归来。

因为离去的急,从来没时间好好在意过身边的风景;因为归来的迟,也从未有心情留意过这里的风景。

周五放学回家,身心仅管也疲惫,但由于双休紧随其后,心情自然要比平时好的多,这样想着,也真就觉得惬意起来。

哎!人真是怪,什么也没做,只是这么一想,心情马上就好了。泡一壶浓茶,边饮,边在阳台的走廊上踱起了方步。

看来思想真的很重要,同样的吃苦受累,有人觉得苦不堪言,有人却是乐在其中。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俯看窗外,楼下行人匆匆,汽车也上了灯。一弧刺眼的灯光驰进了小区,在楼下嘎然停下,一个年轻的女子骑着电瓶车也悄然驰来,停在了楼下……

城里人怎么也天黑才回家?怎么也像农村人那么匆忙?

记忆中,只记得我的父母,我的乡邻披星戴月,在水田旱地里摸爬滚打,年复一年。记忆中的城里人是悠闲、清静的。

前不久回乡,一次亲眼所见,让我改变了对农村人的传统看法。

时下正是农忙,抢收水稻,想像中农村的机器轰鸣依旧,但劳作的只是机器,农民只是上下搬运粮袋,一切的劳作都由收割机替代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放了出来。耕种也是如此。往年喧闹的农村冷清了许多。夜间也少见了驼背的身影。农村真的变清静了、悠闲了。

再看楼下,开车的神情严肃,骑车的步缕匆匆,上楼梯的,“噔、噔、噔”脚步匆忙。

这还是我记忆中悠闲的城里人的生活吗?

回想过去,我和母亲是拉着灯,在灯下结绳、把草、施肥……

夜色渐深,晚归的城里人的脸色已经看不清楚,但他们急促的脚步声却格外清晰,无意中我看到了这幕布常见的风景,心中触动很深。

原以为我是身在其外的,细想来,我又何尝不也是身在其中呢?苦苦地从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还没来的及享受城里人的悠闲却也步入了城里匆忙的行列,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笑世人看不穿,世人笑我太痴狂。

上一篇:职工安全意识如何提高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应用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