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欣赏课的感想

2024-06-23

学习音乐欣赏课的感想(精选8篇)

学习音乐欣赏课的感想 第1篇

学习《音乐欣赏》课的感想

在本学期,我选择了《音乐欣赏》课作为选修课。起出我选修《音乐欣赏》课,仅仅是因为觉得欣赏音乐时不用动脑子,不用写字,只要用耳朵去听就行,上课时会很轻松。但在上过几堂课之后,我的想法有了些变化。我对欣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懂得了欣赏音乐的方式方法,并且在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以及我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之后,我的音乐文化知识增长了许多,了解了更多种形式的音乐。同时,我的艺术修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音乐欣赏》课前,我对音乐的认识更多是在流行音乐方面。之所以更关注流行音乐,是因为它的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于接受。而对于其它方面的音乐,我则是一知半解,而这学期的《音乐欣赏》课使我开阔了眼界。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是以“聆听”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聆听是沟通的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老师的角色像是一个导游,引导着我们直接面对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给我们留有想像的空间,这使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在课上,我们都欣赏了民乐、管弦乐、钢琴曲、圆舞曲、小夜曲、歌剧、舞剧„„

同时,为了更好的使我们欣赏音乐,了解音乐家的故事。老师也为我们准备了几部以音乐或音乐家为题材的电影。像经典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描写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生平的故事片《翠堤春晓》和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难忘》。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它描写了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与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电影中出现了肖邦的部分重要作品,不但寓意深刻,而且演奏的水平很高,旋律优美,场景典雅,引人入胜,十分感人。整部影片看起来就像是 “五彩缤纷的狂想曲”,电影中的场景、故事和那动人的琴声一直深存在我的记忆之中。

在课上,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像音乐最基本的要素有节奏和旋律,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的 1

发展历程,我国音乐的发展历程,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等等。这些音乐知识都很吸引我。

然而,在最后的歌剧欣赏上,我感觉是在《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最让我感觉枯燥的内容。再加上由于某种原因没有中文翻译,更使我看不太懂,只能看出几个人在那儿吼。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对音乐知识渴求的欲望,反而增加了我学习的兴趣。通过了解,我知道了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弄臣》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在通过业余时间的欣赏后,我了解到了歌剧《弄臣》的大概内容。想到本剧通过运用音乐手法将剧中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和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再配上帕瓦罗蒂令人叹为观止的高音美技,我深切地感叹道《弄臣》真不愧为歌剧中的经典之作。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就要结束了。虽然《音乐欣赏》课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的收获却非常多,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我对欣赏音乐的看法不再是那么简单了。通过上《音乐欣赏》课激发了我对音乐的兴趣,使我更加注意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音乐,使我懂得了在欣赏音乐中去陶冶性情和品格。

我想,今后我会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学习音乐知识,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后,我想说:音乐是一种美好的特殊的听觉艺术,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样的色彩,只有你接触的越多、越广,才会给我们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因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这就是我学习了《音乐欣赏》课后最深的感受。

学习音乐欣赏课的感想 第2篇

当拿到这学期的课程表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艺术欣赏到底是学什么,没有上课之前我都非常的期待。一直就很喜欢欧阳老师,因为我认为老师是个很温柔并且很有才华的人,我一直觉得做艺术的人都是很特别的。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不能说自己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可能还只能从节奏的快慢来感受,而不能真正把握音乐家想表达的主题。但是在音乐的广度方面,我真的领略了很多,可以说了经历了一次音乐之旅,享受了一次音乐的盛宴。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欣赏音乐的方式方法,并且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以及我业余时间增加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之后,我的音乐文化只是增长了许多,了解了更多种形式的音乐。同时,我的艺术修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以前我不知道音乐是怎么分类的,只知道经典歌曲和流行乐。这一学期,欧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四类音乐。一,布鲁斯;二,爵士;三,摇滚;四,乡村音乐。为了更好的使我们欣赏音乐,了解音乐家的故事。老师也为我们准备了几部以音乐或音乐家为主题的电影。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布鲁斯《骚灵乐父》,讲述了主角雷一生的事迹。他对音乐的热爱让我震撼,还有他的才华,在那个年代他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是很不容易的。尤其他还是个瞎子,虽然收到很多不公平待遇,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最后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他的每一首歌曲我都非常的喜欢,虽然那个年代的很多歌曲都不是我们所喜爱的,尤其像布鲁斯。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关于音乐方面的电影,想到的话也

觉得是枯燥的,但是老师给我们放的电影都很不错,让我们可以从电影中了解到当时产生那种音乐的社会和背景,使人印象深刻。说到爵士我就会想起爵士舞,我很喜欢那种舞蹈,让人觉得很奔放,可以放飞心情。有时我会分不清布鲁斯和爵士,现在音乐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很多音乐都混合在了一起,有时我真的辨别不清。但是老师和我们讲了每种音乐里面所具备的乐器,所以通过辨别乐器我也能够辨别了。

年轻人似乎都会爱上摇滚这种令人疯狂的音乐,它充满激情、声嘶力竭,让人难以抗拒。我也是一样的,我很喜欢摇滚乐,那令人振奋的音乐,每次听到都会不由自主的跟着打节拍。老师给我们放的《逃亡乐队》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原来也有那样的乐团,原来那时候想从音乐这一行出名真的很不容易,哪像现在那么多的媒体娱乐,超女、快男这一类的节目。最后是乡村音乐,其实乡村音乐给人一种很舒适的感觉,不像摇滚那样嘈杂,也不像布鲁斯那样深沉,听着它就会让心慢慢的平静下来。我一直是很喜欢听歌的,通过这门课程我又知道很多好听的音乐,并且对西方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音乐欣赏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陶冶了我的艺术情操。听音乐是一种享受,而在音乐中感受其内在的旋律节奏时,会给心灵以升华和安宁。

学习音乐欣赏课的感想 第3篇

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方面, 音乐课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因此, 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 要注重提倡在共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 尤其是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

[教学过程]

那是五年级的欣赏课, 笔者对学生说:“今天, 我们来欣赏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先聆听一遍, 谈一谈你对音乐的感受。”然后, 笔者播放了一遍乐曲。第一次的整体欣赏和交流进行得较顺利。

这些学生对苗岭没有直接的感受, 笔者就播放了课前制作的苗岭和苗族风俗的图片让他们观赏。美丽的山景和苗家的民俗使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苗岭, 他们个个瞪大了眼睛, 惊叹声此起彼伏。

趁学生们陶醉其中, 笔者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欣赏音乐的第二乐段, 然后谈谈你的感受。”笔者再次推出了音乐的第二乐段, 欢快的琴声即刻把学生们带入了热闹的山林。音乐刚结束, 学生们就纷纷举手。

有的说:“这段音乐活泼欢快, 表现农民在辛勤的劳动。”

有一女生大声说:“不是的, 是许多鸟儿在忙碌, 在找吃的。”

其他学生则七嘴八舌地附和, 各说各的理。笔者心中暗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并赶紧说:“这样吧, 今天我们采用‘共同学习’的方法, 四人小组分成A、B两方。A方是对第二段表现苗家生活的理解, B方是对第二段表现林中鸟鸣的理解, 两组分别阐述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并努力说服对方。”

话音刚落, 班里就炸开了锅。

只听A方有位学生说:“第二乐段欢快热烈, 既然是苗岭的早晨, 那就一定表现了苗家人民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

B方学生也毫不相让:“第二段欢快热闹, 而且前面多次出现鸟儿的叫声, 那这段音乐应该是表现了林中鸟儿愉快歌唱的情景。”

各组讨论非常激烈, 渐渐地, 声音轻了下来。

笔者问道:“有成功说服对方的吗?”这时, 有位男生说:“我们都坚持自己的立场, 不过有个看法相同, 那就是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欣赏!”

笔者说:“对音乐的感受每个人是不同的, 有时差异很大, 这告诉我们今后要多聆听音乐多交流感受, 我们一定能享受到共同学习带来的乐趣。”

最后, 笔者播放了一首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让学生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 学生听得非常投入。

“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欣赏!”课后很长一段时间, 笔者经常会想起这句话, 并引发笔者的思考。

[教学分析]

音乐教学活动中, 有许多学习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音乐主要是以合作的方式体现的, 因此, 音乐教学更加体现合作共进的特性。没有合作, 音乐教学将很难进行。学生通过“共同学习”的方法感受和体验音乐、探讨和表现音乐, 利用小组群体的力量来完成音乐的创造性学习, 既扩大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同时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使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等非智力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苗岭的早晨》一课, “共同学习”得到成功运用, 主要体现在两个步骤上:一是四人小组内阐述自己的音乐感受。这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展示, 同时学会聆听不同观点。二是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音乐感受。这涉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无论说服的结果如何, 这时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并富有探索性的, 思维的宽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展。

[教学反思]

“共同学习”之所以能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是因为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欣赏教学, 开始向多样化的欣赏方式转变。

在教学实践中, 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共同学习”在音乐欣赏课中的适用性

“听音乐”与“欣赏音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前者注重音乐的表象, 是否好听, 能否带来精神的愉悦;后者关注音乐的深层意蕴, 需要带着一定的方法去感受和体会。

我们的欣赏课, 可能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听了音乐后能否说出音乐的情绪、意境等基本音乐要素, 而对如何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教学生怎样去欣赏音乐没有引起重视。

以这节课为例, 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参与性很高。特别是“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欣赏!”一句, 究其原因, 是音乐兴趣使然, 而兴趣来自对学习方法的接受和认可。我们可以看到, 因为“共同学习”是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 简单易操作, 具有教学适用性, 所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 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共同学习”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实效性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怎样更有效地提高“共同学习”的教学实效性?

有效的小组共同学习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充分展现自我才华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乐意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来, 使共同学习富有实效性, 教师应设计合理的合作学习活动和内容。

首先, 欣赏教学的内容必须适用于“共同学习”, 如六年级的《童年情景》《瑶族舞曲》, 五年级的《渔舟唱晚》《丰收锣鼓》等等, 都适合用“共同学习”教学方法。

其次,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 灵活运用“共同学习”, 在时间和内容的选择上要合理。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的要求, 告诉学生速度与效率同等重要, 提醒小组成员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 从而促进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合作学习。

三、激发学生在“共同学习”中的表现力

学生受不同生活阅历和想象力的影响, 在参与“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能会有差异。如何激发每个孩子的表现力?

笔者在安排四人小组时, 尽可能把能力相近的学生组成同组。在开展“共同学习”时, 就同样的欣赏内容, 给不同的组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讨论。

“情景型”问题:把欣赏的内容进行情景描述。

“故事型”问题: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欣赏内容。

“律动型”问题:用动作表现欣赏后的感受。

“色彩型”问题:将自己的音乐感受用一种或几种颜色表示。

以往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音乐活动时通常会对全班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 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基本领会音乐情感, 但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在第一步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就会步步落后, 最终选择自我放弃, 而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留给他们的仅仅是一个难以靠近、忽隐忽现的背影。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予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 激发学生在“共同学习”中的表现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与展示空间,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降低标准。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在“共同学习”中得到提高。

学习音乐欣赏课的感想 第4篇

【关键词】音乐 ; 教学 ; 兴趣 ; 表现 ; 想象力 ; 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69-01

目前,我國大部分学校的欣赏教学活动中所普遍采用的是以音乐知识、价值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听教师讲解音乐、展示音乐(播放录音)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先完整听,后分段听,再完整听为唯一教学秩序的课程模式。显然是与学生在音乐领域进行实践的需要相距甚远的,并且不能有效的激起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我所学习的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奥尔夫教学法,我大胆尝试着改革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每上一节音乐课之前首先明确自己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通过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这些知识;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兴趣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明确了兴趣的含义,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

一、将音乐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

提倡学科整和是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有效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我这样设计课程。

例如: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一首小诗: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侯/?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然后展示课件,导入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边听边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表情和动作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通过欣赏课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深刻地体会到乐曲中那悲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回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带给人们的苦难生活,从而珍惜自己在学校的每一寸光阴。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多媒体手段自己动手搜集关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相关的知识,下节课集体汇报。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达到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音乐欣赏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记得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三、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针对这一事实,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大胆的加上体态律动这一项,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于不同的欣赏内容,学生动作缺乏时,教师就会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各种提示动作。例:1.双脚轻轻跳。2.双脚重重跳。3.单脚跳。4.跺脚。5.踮脚轻轻跳。6.走步。7.爬行。8.躺下闭上眼睛假睡。9.打呼噜由轻渐响。10.慢慢起身、伸懒腰等。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做上面的动作,每个人都有超过别人的意识,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四、改变传统的师徒模式,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例如:我在请同学们欣赏《我乘上小马车》时,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是以西方国家中两个流浪儿,他们以甜美的歌声换取面包。一位贵妇人就利用他们的歌喉去赚钱,将他们带回自己家中。这首歌曲就是当天晚上他们在梦境中所唱。当教师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各种想法接踵而来,教师没有批评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想法,因为他们能用自己的视角来认识世界,这是十分可贵的。音乐课就应该把主动权教给孩子们,让音乐课上永不结束真理。

因此,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五、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音乐欣赏课感想 第5篇

学号:0803220134

我的音乐欣赏课感想

姓名:王向

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水利水电工程081班

在本学期,我选择了《音乐欣赏》课作为选修课。起出我选修《音乐欣赏》课,仅仅是因为觉得欣赏音乐时不用动脑子,不用写字,只要用耳朵去听就行,上课时会很轻松。但在去上了第一节课之后,我的想法有了变化。我觉得自己很荣幸,音乐欣赏让我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之外还可以感受到与众不同的艺术范围。通过上课我对欣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懂得了欣赏音乐的方式方法,并且在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以及我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之后,我的音乐文化知识增长了许多,了解了更多种形式的音乐。同时,我的艺术修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记得第一次去上课时,我是怀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的,可是姚老师依然认真讲课负责任的态度特别是在她讲到一首民歌时自己一边弹钢琴一边唱,歌声那么优美,让我震惊不已,我觉得那歌声和唱片里的那些歌唱家的没什么两样,都那么优美动听,我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也开始认真的听课起来。上课之前,因为对音乐没有太多的了解,但是通过上音乐欣赏选修课,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老师授课的方式分为乐理讲解和乐曲欣赏两部分。课堂上老师还叫我们视唱,还给我们介绍经典乐曲和一些优秀歌唱家的作品。这不但使我们会唱,还让我们了解一些民族音乐,使我们受益颇多。

我们现在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过度狂热,而对高雅音乐的兴趣几乎没有,我们有必要去学习欣赏高雅音乐,才让我们能够更好的鉴赏高雅音乐。在推广高雅艺术的活动上,时下的高雅音乐教育,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即使去闹市看好莱坞大片,也不愿去音乐厅听音乐会。高雅音乐是一项欣赏性很强的一门艺术,它需要欣赏者有较高的素质文化水平,所以本该大学生是高雅艺术整个欣赏过程的主体,同时也应该是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音乐,进而创造和升华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对高雅音乐的态度,并不是那么的乐观,即使对其有兴趣,也不是对高雅音乐内涵有深度的了解,我想要是这样下去,再过几代人,我们这个物欲横行的社会还会不会存在高雅艺术的概念呢。

以前我也一直热衷于流行音乐,那种由各种电子乐器混合出来的声音或许正是满足当代青年感情发泄的需要,我也曾对民族古典音乐嗤之以鼻,直到我上了这课,接触到优秀的民族古典乐,我才发现我的想法是多么幼稚。我这个人实在是没有什么艺术细胞,但是在现代这个音乐无处不在的社会熏陶之下也或多或少的接触了一点音乐。当然我接触的音乐也只是皮毛而已。不管怎么样,我确实很喜欢音乐。有时候当心烦意乱的时候,静静的聆听音乐,心情就会多很好。我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带给人的有时候不仅仅是美感,还有精神。大学音乐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开放自由,并且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我们小学和初中也都开过音乐课,但是却是每堂课都只有40分钟,而且一周只安排一节课,并不能真正了解到什么,领悟到什么。我记得初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气质高雅的女教师,莫名的我们都很喜欢她,我现在想想应该是音乐赋予人的一种内在的气质美吧,那时课堂上老师没教什么乐理知识,只是教我们唱,在那段时间我认识五线谱,简谱,不过上高中后也就没再学,高中几乎被那些所谓的主课占用了,音乐这种课也就荒废了。

音乐欣赏课上在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欣赏了很多不同风格的音乐,各种乐器各种曲调让人心醉神迷,加上自己的另外的欣赏,更认识了许多音乐家,也深深为他们所打动。我们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看见他发自心底的呐喊:我要同命运抗争到底。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水利水电工程081班 姓名:王向

学号:0803220134

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有战胜一切的毅力和决心,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同时我们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先生以其荡气回肠,雄浑刚劲的《黄河大合唱》那振奋人心的旋律和歌词,仿佛说出了那一代人的不服输保卫家园的决心: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全国人民快快团结起来,拿起武器,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多么带有民族气息的呐喊啊,给无数投身革命的英勇战士带来“火”一般的战斗激情,通过音乐语汇鼓舞着群众的士气。民族的声音才是最值得去聆听的声音,他是五千多年中国厚重文化的结晶,一切流行歌曲在饱含情感的民族音乐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然而,我感觉是在《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最让我感觉枯燥的内容是歌剧欣赏。再加上由于某种原因没有中文翻译,更使我看不懂,只能看出几个人在那儿吼。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对音乐知识渴求的欲望,反而增加了我学习的兴趣。我最喜爱的还是民族音乐鉴赏,让我领略了民族音乐的美妙。民歌蕴含着朴实美与简洁美,如蒙古族的《牧歌》与四川的《康定情歌》在音乐语言,音乐风格上单纯朴实,清新自然,无华而充满生机,让人易于接受,同时产生极大感染力。民族乐器具有和谐美和创造美,如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二胡曲《二泉映月》,用民族乐器演奏出情思深切、意味隽永、动人心魄的韵味,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民族音乐风格上地区差异而不同,这也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因为只有这样,音乐的元素才会丰富起来,否则再有内涵的歌曲总有一天也会听“腻”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还是音乐元素的多元化。民族音乐鉴赏课更让我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琵琶曲《十面埋伏》了。《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第三部分有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也有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全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

音乐文化教育给大学生提供了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并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审美观,音乐本身对大学生就是一种最富现实性的审美教育,音乐鉴赏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不只是美育本身,而是有益于学生德、智、体全面素质的提高。音乐鉴赏课上学生会欣赏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其中不但有《黄河》、《爱我中华》、《红旗颂》等表达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教育音乐,也有《绣荷包》、《采茶扑蝶》、《走西口》等反映社会生活的歌曲,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选择无不是人类文化的精髓。

虽然《音乐欣赏》课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的收获却非常多,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我对欣赏音乐的看法不再是那么简单了。通过上《音乐欣赏》课激发了我对音乐的兴趣,使我更加注意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音乐,使我懂得了在欣赏音乐中去陶冶性情和品格。能选上这课我觉得幸运的,人生忙忙碌碌,有多少人能够抽时间静下心来欣赏美妙的音乐呢?感谢老师给了我这次机会。虽然音乐欣赏课只有短短几小时,但是我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却远远没有结束。我想,今后我会多学习音乐知识,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后,我想说:音乐是一种美好的特殊的听觉艺术,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样的色彩,只有你接触的越多、越广,才会给我们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当失落压抑时,不妨放上一小段喜欢的音乐,慢慢品味,相信那种感觉是终生难忘的。这就是我学习了《音乐欣赏》课后最深的感想。

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浅谈欣赏流行音乐的感想 第6篇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国内也有“通俗音乐”的译法。“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是泛指一种类型的音乐。即相对于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而言的一种通俗性、大众性、易流传性为一体的音乐类型,流行音乐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美,成熟于二十世纪,自它成熟之日起就带有现代科技、市场经济、商业运作的特点。并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欣赏主体,与青春、时尚相联系。

流行音乐中的声乐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流行歌曲”,是指用通俗唱法去演唱的歌曲形式,是流行音乐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流行音乐中全球流行程度最大的音乐类型。现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风行站流行歌曲。而流行歌曲在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现实状况也不尽相同。

中国改革开放后,港台和欧美的流行歌曲进入中国内地,并以迅雷不掩耳之势冲击了内地百姓的音乐生活。一时间大家都喜爱上了这种形式新颖的歌曲,并迅速接受了这种音乐类型,尤其是青年听众。这种现象同时也刺激了内地流行歌曲的创作与发展。在此以前,凡是流行过的歌曲不论美声歌曲还是民歌都可以称之为流行歌曲。在此以后,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歌曲成为了流行歌曲的代名词。从那时起,听流行歌曲成了大众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歌曲欢迎的程度大大超过了古曲交响乐等高雅音乐。现在,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时哼唱出几首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这已成为当代中国突出的音乐现象。为什么大家如此喜爱流行歌曲呢?中国的流行歌曲虽然发展历史相对短暂,但也以其独特的发展和庞大的力量成为世界流行乐坛中重要的一支。下面我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当代中国流行热的原因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流行歌曲在中发展的过程

中国人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听流行歌曲,那时只是经济富裕的人到歌舞厅、夜总会看演出或在家里听听唱片,所以普及的程度很有限。听到的歌曲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这时在中国的大城市流行歌曲创作相当繁荣,在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一些百老汇歌曲和电影插曲已可代表国际水准。创作上用李锦光作曲、陈堞衣作词的《爱神的箭》,严华作风、范烟桥作词的《月圆花好》,贺绿汀为电影《马路天使》作曲的《天涯歌女》等。依曲填词的流行歌曲都很好的融合、借鉴了西洋,又不失传统。充分证明了我国的文化有强有力的吸收消化外来养分的能力。

照这样发展下来。流行歌曲不会在80年代才在中国普及的。那为什么出现在80年代后的流行歌曲热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建国后改革开放这段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出现了断层。由于国际政治上的种种原因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变,洪台和欧美的流行歌曲中国大陆听众没机会听到,人们只能通过电影、广播等途径听到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瓣民歌类抒情歌曲和一些苏联歌曲。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象《九九艳阳天》、《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这些在当时不叫“流行歌曲”的歌曲确实算得上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了。到了文革,连这些歌曲也被批为“封、资、修”。中国的流行音乐进入了十年真空期。几乎只能听到那个程式化的样板戏,表现个人情感的歌曲被视为小资情调而遇禁绝。大部分艺术形式都被禁听、禁学。80年代,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国家实行了宽松的文化政策。世俗的情感缍获得了应有的位置,一系列音乐作品被解禁,爱情终于可以言说。文革前曾流行的好的电影歌曲、爱情歌曲重新涌现出来。港台的流行歌曲开始在城市地下流行开来,但在社会正统眼里,欣赏邓丽君、张帝仍是落后“小青年”。这些歌曲视为黄色小调甚至欣赏者自身亦有道德上的洁感。这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流行歌曲刚刚被解禁时期却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在86年以前,大陆的听众通过广播、电视听到的都是些不洋不中的偏美声和通俗唱法的流行歌曲。港台和欧美发展成熟的流行歌曲大规模传播,使人们耳目一新,才真正使流行歌曲流行了起来。经过太久贫乏文化生活的人们重新认识、喜欢上流行歌曲是很自然的。受外来流行歌曲的影响,内地流行歌曲的创作也开始同国际接轨。

二、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热的社会现象基础

从流行歌曲是音乐中的新事物。每个时代都有最流行的音乐类型。象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音乐,在当时很流行,而现在社会中最流行的流行歌曲。也许再过许多年又会出现新的流行乐,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又成为了古董。流行乐的产生是顺应时代的。它产生于最早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中。工业社会的到来使歌词的内容具有时代性,是时代的见证。它可以批判社会,反映现实,表达歌者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也体现了大众的心声,这也是流行歌曲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之一。配器上,流行歌曲也紧跟时代。例如最早应用电声乐器,到现在和成器、MIDI的运用都丰富了流行歌曲的音色,电子音响合成技术使流行音乐的音响变得异常的丰富奇特,能制造出任何一种想象得到的声音,完全不受乐吕物理特性的局限,与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大异其趣。MIDI技术可通过预选编制好的数字化程序来操作电子乐器,能轻易地演奏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高难度音型和乐句,而无须经过多种艰苦磨练的职业乐手来演奏。而这么多的结合新科技是别的音乐类型所望尘莫及的。

流行歌曲是传播途径上也紧跟时代。从最早的单一巡回演唱形式到现在利用唱片、MTV、电台、电视台、网络、卡接OK等形式,可以说流行歌曲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先进电子化设备在传播着。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日本发明了卡拉OK伴唱系统和“随身听”(Walkman)小型录音机。这些新发明都直接影响了流行音乐的欣赏方式,使其变为一种更加个人化、体验化的娱乐方式。卡拉OK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流行音乐市场的走向,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唱片厂商都十分重视出品那种适合于普通歌迷用卡拉OK演唱的歌曲。

1980年美国通了MTV有线电视,为流行音乐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制造了许多新的歌坛偶像。MTV还成了“流行音乐录像片”的代名词,MTV最初只是唱片厂商推销产品的广告手段,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运用视像来揭示歌曲的内涵的具有独立的表现手段和审美意趣的新型艺术形成。

现在,人们坐在汽车里、电视前、电脑前,随时随地都可欣赏到最新的流行歌曲。大量而快速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你从不听到喜欢上它。

这些都是时代为流行歌曲创造的条件,而流行歌曲正是把握住了这些机会,运用一切新技术,产生新音乐,受到人们青睐,使自己成为新时期的主流韵。

在工业化、都市化的世界性潮流的带动下,流行音乐作为现代文明的文化标志,从工业化国家向非工业化国家,从都市化地区向非都市化地区蔓延辐射着。

三、对流行歌曲自身艺术特征的分析

(一)歌词的创作

既然是歌曲,就有歌词,有了歌词就使音乐带来了语义性。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表达的内容都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如工作、学习、爱情、友情。除了上节所说歌词表现的内容具有时代性外,歌词创作本身也具有特殊性。

首先,流行歌曲的歌词很人性化,它生动、优美、贴近生活。例如,同样的表现团结伟大的欧曲,群众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曲风和号召、说款式的歌词就略显沉重,而同样表现这种情感的流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则更多的从人类自身真实情感的交流出发,使人们更易接受,产生心灵的上的直接碰触感动。“轻轻地捧着你的脸,替你把眼泪擦干„„”具有强烈的催人泪下的效果。而最后一句“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更是具有强烈的呼唤作用。十年后的《祝你平安》与它摇相呼应,从个人真实的情感角度出发,集中地表达了当代中国大人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其次,歌词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在歌词长短方面,可短可长。为了同音乐配合,一句歌词不宜太长,且句与句之间要押韵互应,华文音乐中多为中国诗歌“标准”形式的七律,或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却又在无形中形成以某一长短的句体为中心的向心力。例如莫文蔚和张洪量的《广岛之恋》;

随着流行歌曲歌词的日益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歌词的创作也更加口话化,尤其是Rδ音乐的盛行,长短句的组合也更加自由,但始终仍遵循着句与句之间的音乐之间韵律的搭配,使它朗朗上口,易学、易记。

再次,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色彩值得一提。语言的色彩感觉在歌词创作中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技七。文字的组合总是组合成一定的形象,给人以一种意境的传达。所以,具备了有切身感受和一定文学基础的人才能谱写出好的歌词。中国的流行歌曲歌词创作从黎锦晖开始就注重词与曲和中国深厚文学底蕴的结合。所以,一直以来创作出了大量让听众陶醉其中,为之感动的好词来,这些经典歌词让听众不自觉被带到歌曲的故事情感中。

(二)音乐的创作

流行歌曲的创作技法来源于传统作曲技术,这样符合了人们听觉上的传统性。但是为作歌曲,流行歌曲的曲式精小,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一般是二段体、三段体或带副歌的单乐段。例如周杰伦的《安静》就是一个简单的二段体曲式。和声也很简单,一般是I—Ⅳ—V—I的进行基础上衍伸、发展,常用的I—Ⅵ—Ⅳ—V、I—Ⅵ—II—I、I—III—II—V、I—III—Ⅵ—V/V—V等,在发展中又出现了7级、减7级,反功能,五度循环等和声进行,但始终来源于传统,又不失新颖,使人们在传统和声中听到变化,得到听觉上的满足。乐器选择上也是时常采用民族乐器。例如《我心依旧》(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就用了苏格兰风笛。这种创作上和民间的结合,丰富了音乐的表现,使人们感到亲切,而乐于欣赏。

(三)演唱的特色

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还在于好唱、好学。流行歌曲的唱法突出的就是个性化、自由化。这不同于民族、美声唱法的类型化。不同的唱者表现出不同的音色和唱腔。它的演唱方法较自然,不需太多专业技术,以自然为准,人声音区的各个部分有着不同的色彩;高音区明亮,中音区柔美、低音区沉厚。流行歌曲的演唱通常也是遵循各音区的自然属性,发挥其自身的表现作用。例如萧亚轩的女中音唱腔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公司在包装她时就把歌路定在适合其自身音区范围内。这使歌手把最自然的一面表现出来就可以了,不需太多演唱技巧的训练。但有时也会根据歌曲内容表现的需要而改变各音区的自然色彩。如《一无所有》的旋律常在高音区徘徊,但在演唱时却应该将音色处理得暗一些。倘若一味强调高音区的高亢明亮,就难以表现出歌曲中所蕴含着的那份执著和抗争。

在流行歌曲中运用的喊声、气声等唱法都是为了表达感情需要,听起来很有亲和力,也较易模仿。便如崔健的《一无所有》是摇滚喊声的代表,许茹芸的“芸式唱腔”则是典型的气声唱法。

对沙哑嗓音的崇尚并不是流行歌曲演唱中所独有的审美指向,在各国的民间音乐,尤其是我国的戏曲中,沙哑音色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一种表现手段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音色的沙哑上,而是这种音色所能表现的情感的力度和深度。当人的情感达到极端状态时,常会伴随出现嗓音的沙哑。这种音色有时也会与某种特定的审美意象相联系:粗犷强焊的阳刚美,饱经沧桑的成熟美,这些都是颇具偶像魅力的。此外,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反叛、挣扎、调侃和嘲讽等内容也适合于用沙哑的音色来表现。

嗓音沙哑的歌手在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时,会对音色稍作调整,以适合歌曲的表现需要。如罗大佑唱《超级市民》时声音偏“破”偏“炸”,唱《痴痴的等》时哑,偏“压”,而《沉默的表示》就干净柔和了许多。所谓“假声”是指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振动的“真声”要高要弱,而且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

四、青年的艺术

流行歌曲可以说是青年人的艺术,而青年人又是社会的主流。随着它的发展越来越商业化,制造商不断包装出年轻、漂亮的歌手。他们不管是服饰上、言行上都成为瓣时期青年竟相模仿的偶像,由此产生了追星狂热现象。好多青年是因为喜欢这个明星而听他们的歌。歌星们确实是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2005年“超级女声”大赛中获得总冠军的李宇春就使社会上掀起了一阵“李宇春热”,黄色成为春夏流行色,很多人已经在街头看到列成方队的黄色军团,唱着“我们是玉米!我们是玉米”呼啸而过。

青年们处于思想不稳定阶段,喜欢模仿、思想浮躁、追求狂热、具有反叛性,而明星们给青年们塑的一个个有个性的形象,所以明星效应也是流行歌曲流行的一大原因。

网络音乐欣赏课程感想 第7篇

学期初选择了网络音乐欣赏这门课,除了因为恰好的一个学分,更因为从小热爱的音乐终于在大学课堂中有了再一次接触的机会。总有人问,大学是什么。前段时间流传在网络的由北大首届艺术学院毕业生拍摄的小短片《大学是什么》给了我们启示。大学,是一个让我们感受真、善、美的地方。谈及美,又怎能缺少音乐?然而国内大学课程的设置和由于师资力量的局限,鲜有通识音乐课程的编排。音乐课堂,几乎成了专业学生的天下。

网络音乐欣赏课程的设计,集合了现代化的网络教学与通识素质教育。从开始的兴奋,渐渐到了后来的些许失望,这个过程让我有了不少感受。音乐无界限。网络资源无比丰富,然而却发现网站内的资源不仅较为局限,而且似乎少有更新更改。同学们的讨论,也大多集中于转载当周学习内容的各方介绍与评论。当然,每个人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都不尽相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千差万别。如果要求每位同学都文邹邹地大谈音乐美学之道,则显得十分矫揉造作。然而,让每位同学都能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哪怕陌生的古典交响乐亦能给现实生活的压力带来一些释放,这便是这门课的最大意义。

感动于老师每周的留言,告诫我们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精心聆听音乐的真切建议。这里是思想交流的地方。能够遇上同道中人,产生思想的碰撞,也算是上这门课的一大财富。若要提些建议,便是希望能丰富音乐资料库,增添现代爵士音乐的介绍和赏析。

学习音乐欣赏课的感想 第8篇

音乐学科除了教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歌唱知识和技能外, 还有一个教学任务就是音乐欣赏。这种欣赏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在欣赏中审美, 在审美中陶冶。这种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影响作用, 具有很强的内化力。因此, 音乐欣赏应有意识地进行这种陶冶。新教材音乐作品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面对众多的审美客体, 教师应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 集中学生的审美意识, 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审美教育中让学生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 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 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 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 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 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在上每一节音乐课之前, 教师应首先明确自己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 通过哪些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这些知识, 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明确了兴趣的含义, 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 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有人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 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阶段, 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比如, 在欣赏管弦乐《闲聊波尔卡》时, 我特地将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闲聊波尔卡》音乐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 一种是管弦乐, 一种是维也纳童声合唱, 为的是丰富学生的听觉, 引发其思索, 激活课堂, 发展学生想象空间, 提高课堂效果。当学生听完这两首曲目时我便提问:这两首曲子表现的是同一内容, 你更爱哪一首?为什么?这一问使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 大家议论纷纷, 喜爱合唱的占多数, 原因是声音接近他们的年龄段。接着, 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管弦乐由多种乐器演奏, 气势恢弘, 具有立体感;童声合唱声音具有穿透力, 音色优美, 极具感染力。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各具特点, 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

二、改变教学观念, 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 是培养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 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 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我有一个很好的课例:在《穷出来的时尚》这节课中, 教师一开始就用东北秧歌来导入, 师生随着音乐节奏来开展教学,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随后教师很自然地导入到街舞和街舞的形式, 并要求学生来表现Hiphop的舞蹈, 最后让学生自己创编说唱等形式的街舞。整堂课都是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

三、改变传统的师徒模式, 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 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音乐艺术源远流长, 独具特色, 许多民族的民间戏曲、优秀传统珍品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华彦钧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在欣赏时, 让学生先聆听, 在充分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委婉、跌宕起伏的意境的同时, 再向学生介绍瞎子阿炳的凄凉身世、坎坷经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二泉映月》是阿炳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情绪的潜意识的反映, 表达了阿炳内心世界的痛楚与悲愤, 使人有“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之感。这样介绍之后再让学生听音乐, 然后提问:“这首乐曲仅仅只是好听吗?”学生沉默了。“动人心者, 岂惟在乐”, 沉默表示了学生对情的初步认识。接着引导学生领略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表现力, 以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爱国主义情操得到升华, 激发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瑰宝的热情, 努力为建设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添砖加瓦, 这就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 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 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 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上一篇:学校消防安全工作规划下一篇:班主任安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