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失色的成语

2024-05-22

含有失色的成语(精选8篇)

含有失色的成语 第1篇

含有失色的成语集锦

[相形失色] xiāng xíng shī sè

失色:失去光彩。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得大大不如。

[相顾失色] xiāng gù shī sè

顾:看;失色:因惊恐而变了脸色。你看我,我看你,吓得脸色都变了。

[惊恐失色] jīng kǒng shī sè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惊惶失色] jīng huáng shī sè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惊慌失色] jīng huāng shī sè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惊愕失色] jīng è shī sè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顿足失色] dùn zú shī sè

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大惊失色] dà jīng shī sè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怛然失色] dá rán shī sè

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黯然失色] àn rán shī sè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含有失色的成语 第2篇

清.郑板桥《题画》:“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而无竹,则黯然失色矣。”

萧殷《龙门印象》:“马蹄落处,尘土飞扬,有时竟连前面两丈远的东西也无法辨认。此时此际,任你空际多么晴朗,但在这里,阳光能不黯然失色么?”

《中国法制报》1984.10.10:“毕文有的妻子病入膏肓医治无效,于1981年底离开了人间。不幸的突然降临,使这个充满希望的和睦家庭顿时黯然失色。”

含有失色的成语 第3篇

一、含有反义词的四字格成语的结构类型

从语法结构来看含有反义词的四字格成语可归纳为联合和非联合结构, 以此来分析此类成语的语义结构, 进而探索不同类型的成语的教学方法。

(一) 联合结构的成语语义分析

联合结构的成语是指在四字格成语中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是并列关系, 可以分为结构相同, 词类相似, 意义相同, 相似或相反的两部分。意义相同或相似, 例如“东张西望”, “东张”和“西望”两部分结构相同, 都是形容词修饰动词的状中结构, “东”和“西”是一组反义词, “张”和“望”在这里是一组近义词, “东张”和“西望”在这里表示相似的意义, 都指四处看, 意义相似。意义相反, 例如“深入浅出”, 其中“深入”和“浅出”两部分结构相同, 也都是状中结构短语, “深”和“浅”又是一对反义词, “入”和“出”也是一对反义词, “深入”和“浅出”是一对反义词, 意思相反。含有反义词的四字格短语有很多都是联合结构, 具体类型有以下几种:

(1) 两种反义成分交错对举。具体是指在四字格成语中, 每个字都有对应的反义词, 一般第一位对应第三位, 第二位对应第四位。例如“阳奉阴违”, “阳”对应的反义词是“阴”, “奉”对应的反义词是“违”, 四个字交错对举构成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这类成语一般反义词词义指向比较明显, 类似的成语有:

大同小异 喜新厌旧 古往今来

先礼后兵 有头无尾 头重脚轻

(2) 一组同义或类义成分和另一组反义成分交错对举, 这种类型的成语中只有两个字互为反义词, 另外两个字字义相同或相似, 例如“欺上瞒下”, 其中“上”和“下”互为反义词, “欺”和“瞒”词义相似, 都是欺骗隐瞒的意思。这四个字交错对举形成成语, 意思是欺骗了所有人。这类成语中含有的反义词有的语义指向比较明显, 有的则表示泛指, 如“左邻右舍”中的“左右”并不是单纯指“左”和“右”, 而是比喻比较亲近的所有人。类似的成语有:

同甘共苦 推陈出新 瞻前顾后

天长地久 东奔西走 大惊小怪

(3) 同一成分和一组反义词交错对举, 这种类型的成语又包括两种, 一种是四个字中有两个字相同, 一般是第一和第三位, 第二位和第四位上是反义词, 如“有头有尾”。另一种类型是四字格成语中有两个是数字, 另外两个字互为反义词, 如“一曝十寒”。类似的成语有:

半信半疑 能屈能伸 自生自灭 善始善终

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 一张一弛 朝三暮四

(二) 非联合结构的成语的结构分析

非联合结构的成语是指主谓、动宾、动补、兼语、偏正等类型的成语, 非联合结构的成语前后两部分并不是完全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结构, 而是有主谓、偏正、动补、动宾或者兼语等其他结构。非联合结构的成语可以分为:

(1) 一组同义, 类义成分和一组反义成分连用, 如“颠倒黑白”, 其中“颠”和“倒”意思相类似, “黑”“白”互为反义词, “颠倒”和“黑白”是动宾关系。类似发的成语还有:

悲喜交加 黑白分明 纵横交错 爱憎分明

(2) 一组反义成分和其他成分连用, 如:

礼尚往来 不相上下 始终如一 进退两难 哭笑不得

(3) 一组反义成分和其他成分交错:

公而忘私 夜以继日 得不偿失 大公无私 争先恐后

二、含有反义词的成语语义教学探讨

以上初步分析了含有汉语反义词的四字格成语结构类型, 下面将根据这几种结构类型, 结合对外汉语基本教学法, 探索在教留学生学习汉语时, 如何有效地教学生学习并且正确运用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一) 直接翻译语素法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中, 含义比较简单, 语义指向比较明显的一类, 主要包括联合结构中两对反义词交错对举形成的成语和一对反义词与一组类义成分交错形成的成语。这类成语在汉语学习的中级阶段就能接触到。如“有头无尾”, 是联合结构中的两组反义词交错对举形成成语。再有“同甘共苦”, 是一组类义词和一组反义词交错形成成语。这类成语中含有的反义词相对比较简单, 容易理解, 而且结构形式也比较清晰明确, 这类成语可以运用对外汉语学习者的母语或者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中介语进行直接翻译。如“有头无尾”中, “有”和“无”是一对常见的反义词, “头”和“尾”也是一对常见反义词, 可以将这两对词语用学习者的母语或者中介语翻译出来, 让学生明白在这个成语中每个字的意义。进而结合成语的结构特点, “有头无尾”中, “有头”是动宾结构, “无尾”也是动宾结构, “有头无尾”这个成语是两部分动宾并列起来的联合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语义和语法结构两方面对成语进行解释, 让学生掌握成语的基本意义。在理解“有”和“无”, “头”和“尾”两组反义词的基本意义之后, 再结合整个成语的联合结构, 就可以给学生教授清楚“有头无尾”的意义:意思是有开头没有结尾, 指没有把事情做完。

由于成语形式和意义都具有典雅性, 有些成语中出现的语素含有古代汉语的意义, 汉语学习者对这类词比较陌生。如“同甘共苦”中的“甘”, 学生可能学习过苦的反义词是甜, 这时候, 就需要老师解释清楚“甘”与“甜”意义的相似性, 在解释清楚反义词的基础上解释成语。

(二) 例句法

成语教学中的难点是,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 所以不能单纯依靠理解成语中某一部分的意思来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在教授含有反义词的四字格成语的过程中, 必须让学生在理解成语中含有的反义词基本意义的基础上, 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成语的意义。这就需要将成语放在具体的句型中去操练。让学生在句型操练的过程中把握成语的整体意义。

“东奔西走”这个成语中有一对反义词“东”和“西”, 这也是汉语中一组相对简单的反义词, 但不能只依靠翻译和成语的结构来解释这个成语。在这个成语中, “东奔”指向东奔走, “西走”指向西奔走, 学生很容易会认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向东和向西去, 出现理解偏误或者使用不当的情况。在教授这个成语时, 可以列举一些例句。如:他为了生活东奔西走。通过这个例句,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下内容:“东奔西走”指的是四处奔波, 常用于形容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做的努力。意思不是向东走, 向西走。这种目的一般是十分想要却不容易达成的。在这里“东”和“西”这对反义词不仅是指两个相对的方向, 而是用来说范围很大, 形容为了达成目的每个地方都去过了, 什么样的努力都做了。通过举例句才能正确理解其意义,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句型操练来让学生掌握成语的意思。

(三) 情景交际法

在含有反义词的成语中, 有很多反义词是学生之前就学习过的, 但是由于将反义词放在结构凝固的四字成语中, 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很多障碍, 在含有反义词的四字成语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利用情景表演, 情景交际的方法教授成语, 一边加强学生对于成语中反义词的理解, 一边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成语。例如成语“喜新厌旧”中“喜”和“厌”是一对反义词, “新”和“旧”也是一对常用的反义词, 在教授这种类型的成语时,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演示来解释成语的用法。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环境和学生的兴趣来设计场景, 让学生在交际中理解成语的意思。“喜新厌旧”这个成语可以利用表情和神态表演出“喜”和“厌”这两个反义词, “新”和“旧”的表现可以利用物品, 人物等, 在设计的场景中让学生理解“喜新厌旧”的意思, 并且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 不仅可以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也可以让成语的学习变得简单有趣,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意义抽象的汉语成语。

(四) 文化含义解释法 (故事法)

中国的成语含义丰富, 表达精练, 庄重典雅, 正是因为其背后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给外国人教授中文的时候, 尤其是教成语的时候, 可以利用文化教学的方法, 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成语背后的故事更加深刻地理解成语, 也可以通过讲授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成语的兴趣。例如含有反义词的成语“朝三暮四”中“朝”和“暮”是一对反义词, 这个成语对于中国人来说都十分熟悉, 但对于不熟悉中华文化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却不好理解, 就字面意思也是比较难懂的, 在教授这一类成语的过程中, 应该给学生讲述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类似“朝三暮四”这样的成语, 其背后的故事都比较简单, 容易理解, 而且在课堂上讲述也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是成语中的一大类, 这种成语特殊之处在于反义词的意义在其中不一定可以按照原有的意义来理解, 会对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 在教授这一类成语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 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法, 让学生掌握这类成语的正确用法。

参考文献

[1]李喆.对外汉语教学中故事类成语教学方法的探究[D].河南大学, 2014.

[2]丁兰岚.汉语国际教育中常用成语的教学方法分析[D].云南大学, 2013.

[3]杨清贺.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方法初探[D].辽宁大学, 2013.

[4]冯娟.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意义和方法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5]冯艳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6]王美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含有通假字的成语 第4篇

存在通假字的成语很多,常见的有:

1. 信口开河

信口:随口;开河:“河”通“合”,说话时嘴唇张合。用作贬义。多指不加思索地随口乱说;或是随口乱吹;或是随便议论;或是漫无边际地乱扯;有时又用于自我解嘲。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在灵壁激战,刘邦败北,屯兵荥阳。项羽授英布为“当阳君”,率军40万进驻九江。刘邦派典谒官随何去劝说英布投降。英布说随何信口开河,然而还是投降刘邦。刘邦故意气他,后设宴款待,封“九江侯”。

2. 图穷匕见

图:地图;穷:尽;见:通“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这个成语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战国策·卷三十一燕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 博闻强识

博:广博。闻:见闻。识:通“志”,记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也可以写作“博闻强志”)

出自《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4. 拨乱反正

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这个成语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在古代小说中有用拨乱反正的,如: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拨乱反正。(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二)

5. 披沙拣金

又作“排沙简金”。“简”通“拣”,拨开沙子,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这个成语出自梁·钟嵘《诗品》卷上:“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例:其间商榷源流,扬扢风雅,如披沙拣金,正须明眼者抉择之。(清·吴骞《〈拜经楼诗话〉自序》)

6. 厉兵秣马

厉:通“砺”,“磨”的意思;兵:兵器、刀枪;秣:饲料、草料。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厉兵秣马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例: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厉兵秣马,以伺中国之变。(宋·陈亮《酌古论·吕蒙》)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

7. 自怨自艾

“艾”通“乂”,本意为割草,引申为治理、安定的意思。“自怨自艾”这个词出自《孟子·万章上》,其本意有改过自新的意思,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只剩下自我悔过的意思。

8. 一暴十寒

暴(pù):同“曝”,晒。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为“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不坚持、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放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9. 疾恶如仇

“疾”通“嫉”,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汉·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若仇。”西晋时期,御史中丞司录校尉傅咸为人正直无私,为官也是疾恶如仇。有一年因发生自然灾害而闹饥荒,百姓流落失所,饿死冻死无数,晋惠帝竟责怪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傅咸说明道理,力谏处理朝中奢侈浪费,救济灾民。

10. 受益匪浅

受益:得到好处,受到利益;匪通“非”,匪浅:不浅。“受益匪浅”指得到的好处很多(意即收获不小)。现在人们为方便有时也写成“受益非浅”。

11. 厝火积薪

厝:通“措”,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

出自《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汉书·汲黯传》:“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以“积薪”喻选用人才后来居上。

12. 被坚执锐

“被”通“披”;“坚”和“锐”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坚硬的甲胄”和“锐利的兵器”。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出自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

13. 捉襟见肘

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露出。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语出先秦·庄周《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14. 秀外惠中

“惠”通“慧”,聪明。容貌秀美,资质聪明。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丽人杂记》:“ 广汉营妓,小名僧儿,秀外惠中,善填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卿秀外惠中,令人爱而忘死。”亦作“秀外慧中”。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六回:“是时洪女年方十九,秀外慧中。”

15. 高屋建瓴

“建”是“瀽”的通假字,是倒水、泼水的意思。“瓴”有装水的瓶子和瓦沟两种说法。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高屋建瓴这个成语来自一个经典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刘邦和他的大夫田肯。

在刘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有人向他报告楚王韩信正暗地里准备造反。他赶快召集文武近臣商议对策。这时,谋士陈平对刘邦说:“陛下假说到云梦泽去巡视,并在陈地会见各个诸侯。陈是楚的西界,韩信得到陛下巡视的消息,一定会去陈地迎接的。当韩信拜见陛下的时候,只要有一位武士就可以把韩信捉住。”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果然轻易就捉住了韩信。刘邦非常高兴,于是在当天颁布了大赦令。大夫田肯乘着道贺的机会,对刘邦说:“您捉住了韩信,又在关中建都,这是我们应当庆贺的大事。(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成语高屋建瓴的意思即由此演变而来。这句话意思是说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胜于他国;土地广阔,有千里之远;兵员众多,占天下百分之二十。由于地势优越,如果派兵去攻打诸侯,真好比是站在高屋顶上往下倾倒瓶里的水,由上而下,势不可挡。

这个成语除了形容气势外,还可以形容人的观点或者论点十分透彻,着眼点高,论证得全面。比如“刘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对我厂的现状分析得非常透彻”。

16. 不过尔尔

大惊失色成语 第5篇

【简拼】:djss

【解释】: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出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示例】: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 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

【近义词】:胆战心惊、心惊肉跳、面如土色

【反义词】:不动声色、若无其事、从容不迫

【语法】: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

【英文】:be terribly alarmed

黯然失色成语解析及近义词 第6篇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善注:“黯然,失色貌”

二、成语近义词

大相径庭 [ dà xiāng jìng tíng ]

《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后来用“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他们的意见~,无法折中。

暗淡无光 [ àn dàn wú guāng ]

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相形见绌 [ xiāng xíng jiàn chù ]

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之后,显出了不足。绌(chù):不够。

黯淡无光 [ àn dàn wú guāng ]

黯淡:同“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方枘圆凿 [ fāng ruì yuán záo ]

(“凿”旧读zuò)《楚辞·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铻而难入。”意思是说,方榫头和圆卯眼,两下合不起来。形容格格不入。也说圆凿方枘。

三、成语造句

1、如果我的生命中没有智慧,它仅仅会黯然失色;如果我的生命中没有爱情,它就会毁灭。

2、有几样恶习便足以使许多美德黯然失色。

3、小丽的美貌使在场的其它姑娘都黯然失色。

4、真是语惊四座,使得其他人的汇报统统黯然失色了。

5、十年前的他是演艺界一颗璀璨的明珠,而现在他已经黯然失色。

6、几名较年轻演员的崛起使他黯然失色。

7、和您的宝贝放在一块,我这个真是黯然失色,不值一提啊!

8、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9、这些诗的气派,比起今天奉节县的民歌,都会黯然失色。

10、所有的荣誉与她所获得的相比都黯然失色。

11、听完他的故事后,我觉得我写的故事顿时黯然失色。

12、他的身高在那些候选人员里,完全是鹤立鸡群,使得那些候选人员黯然失色。

13、他平时郁郁寡欢,但讲起话来意趣盎然,令一些能言善辩者黯然失色。

14、他非常优秀,其他人和他比起来都会黯然失色。

15、在这栋豪华的别墅前,他那捷安特的自行车顿时黯然失色。

16、年前的他是演艺界一颗璀璨的明珠,而现在他已经黯然失色。

17、齐达内精湛的脚法,使与他同场竞技的球星们黯然失色。

18、多年来,这一连串审判令法国形象黯然失色。

19、这里人才济济,使得骄傲自大的他也黯然失色。

20、姚明精湛的球技,使与他同场竞技的球星们都黯然失色。

21、过去她是名演员,今日已黯然失色。

22、相形之下,那些一味标榜自己的人顿时黯然失色。

23、中国近十年的发展使得好多国家都黯然失色。

24、盛开的牡丹花使其它花儿都黯然失色。

25、这个画家的作品,与大师的相比,就黯然失色了。

26、他就像飞奔的骏马,使本来长跑成绩很好的运动员都显得黯然失色。

27、停在办公楼门前的那辆名贵轿车,使其它的车子都黯然失色。

28、毛姆同意克利的意见,说这幅新画使所有别的画黯然失色。

29、赫斯特在她那年轻而且姿色更胜一筹的妹妹面前黯然失色。

30、银行家怀特在白克埃街上建的大砖屋,使它黯然失色。

大惊失色成语意思及近义词 第7篇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二、大惊失色成语近义词

胆战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形容非常害怕。

大吃一惊 [ dà chī yī jīng ]

形容对发生的意外事情非常吃惊。

心惊肉跳 [ xīn jīng ròu tiào ]

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心惊胆战 [ xīn jīng dǎn zhàn ]

形容非常害怕。

惊魂未定 [ jīng hún wèi dìng ]

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面如土色 [ miàn rú tǔ sè ]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吓得~。

瞠目而视 [ chēng mù ér shì ]

瞪大眼睛看着。

怛然失色 [ dá rán shī sè ]

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三、大惊失色成语造句

1、黑夜中闪过的那个身影让他大惊失色。

2、他看了这篇报道后,顿时大惊失色。

3、他听说孩子被车撞伤了,顿时大惊失色,慌忙向医院跑去。

4、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老李大惊失色,口吐白沫,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5、看见路边躺着一条大蛇,她大惊失色。

6、他读了信之后,大惊失色。

7、外地人见状大惊失色,抱头鼠窜,嘴中直说:“北京售票员怎么这样呀?”。

8、玛丽穿过马路时,汽车差点撞着她,这使玛丽大惊失色,因为汽车擦肩而过.

9、他们发现老太太死了,大惊失色.

10、第二天早上她去看他时,不由得大惊失色.

11、我父母看见我的紫红头发,大惊失色.

12、周姨僵在原地,犹如石人一般,许久未动,她那大惊失色的神情,就连我们也被感染了。

13、血刀老祖大惊失色,急速后退血海魔功运到极致,浑身冒着血光,灭仙掌同时击出。

14、美越菲大惊失色:三沙市“首任市长”竟是他。

15、儿子使用的婴儿纸尿片里竟藏了5片锈刀片,这让潘泽瑞一家大惊失色。

16、有一个父亲经过儿子的睡房门口,发觉床呀甚麽的,都收拾得乾乾净净,大惊失色。

17、陈浩琪大惊失色,右手直接拍向灯的开关。

18、众人向其所观之处一望,尽皆大惊失色。

19、忝陪末座的秦华却听得大惊失色。

20、众人大惊失色,此人功夫极高,势如闪电,来去无踪。

21、楚无畏闻言大惊失色,颤声问道。

22、少年大惊失色,拼命运劲回夺,长剑却偏生似铜浇铁铸,纹丝不动。

23、担惊受怕大惊失色胆裂魂飞怛然失色胆丧魂惊。

24、孟辽大惊失色,回头便看见一个黑色的手爪朝自己面门而来。

25、此时土忍村的忍者已经大惊失色,五色无主。

广告中的女性角色:失色与着色 第8篇

自古以来, 女性都被作为被欣赏的对象, 是“美”和“色”的化身。在五光十色的广告中, 女性形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整体上对女性的歧视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男女在生活和社会中的角色存在刻板的认知和界定, 女性受男性的保护与关爱, 往往处于附属和被观赏的地位。

(一) 贤妻良母:光鲜的紧箍咒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 女性的作用总是相对于男性角色特征进行阐释, 因此, 很多广告中不断强化的意义就是“女性就应该做贤妻良母”。所以说, 男性为主导的信息来源于广告内容对“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等思想的演绎与诠释。女性主要在服装美容类、家庭用品类、食品饮料类的广告中担任主角, 她们出现的场合是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地, 展现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地位和贤妻良母形象。常见的广告模式是:幸福的家庭总有女性作为母亲或妻子的出现, 她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主内的任务:把孩子或丈夫、老人照顾得好好的, 包揽洗衣、做饭等家务;而男性的身影则体现了其主外的角色特征, 他们多出现在以机械、电子、科技为主题的广告中, 在广告中男性的身份是以技术和专业操纵世界, 以智慧和能力推动社会发展。

在一款自动晾衣架的广告中, 一个美艳女人靠在窗边, 作盼情郎归来怨妇状。女人话外音响起:爱, 让我选择了牵手;家, 让我选择了好太太。然后, 女人晾衣服, 回头抱起娃, 操纵遥控将晾好的衣服升起来。在一款护肤品广告中, 妈妈到学校听老师的训斥;周末妈妈带小孩到游乐场玩耍;孩子生病了, 妈妈陪护守夜;走在路上, 妈妈帮小孩系鞋带……在一款橱柜广告中, 一个女人非常happy地在厨房大展身手, 唰唰, 一个party的饮食全部搞定, 女人闪亮地活跃在派对中……这三则广告里女人出现的场景:抱着孩子、窗边发呆、晾衣服、家长会、游乐场、医院、厨房做菜、party……

再看上面两幅广告截图, 给人的印象是:女人在家带孩子、洗衣、做饭, 等着丈夫回来品尝, 居家的每一环节都有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看到孩子和丈夫满足地吃饭, 女人露出满足的笑容, 似乎满意自己的存在感。特别是第二幅, 女人风姿卓越、性感迷人, 做到了“进得厨房、上得厅堂”, 是男人心中的好女人、好妻子的形象。类似的广告让我们看到, 贤妻良母的家庭妇女形象似乎是每个男人心目中最完美的妻子形象, 她们的价值在于对家庭的奉献, 合乎中国传统思想对女性的要求。女人的存在是为了相夫教子, 她们一定要温柔、贤惠、漂亮、体贴, 所以广告中塑造的贤妻良母形象也体现了男性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强制性要求:如果做不到温柔贤惠就不是一个好女人, 这种评判标准也为女性塑造自身形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和套上了重重枷锁, 即使是现代很多男人依然认为妻子在家庭的角色应该是相夫教子, 做好家务。很多男人想让自己的太太成为全职太太, 他们认为妻子把家管好就是对家最大的贡献, 完全剥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其他角色, 这类女性失去经济地位, 成为男人的依附品, 从而丧失其他的权利自由, 失去创造价值的机会。

(二) 时尚花瓶:黯然失色的风景

广告伴随商业的繁荣而繁荣, 市场经济的发展助推了激烈的商业竞争, 广告成为商业大战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 女性形象已经成为商家的卖点。在广告中, 女性被描绘为对物有无尽的欲望与追求者及拜金女形象, 如酒、豪车、装修材料、房地产等广告中, 美丽妩媚的美女成为永恒的主题, 美色成为这类广告中似乎约定俗成的广告元素。

因此, 在广告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女性:展现着青春美丽、性感妩媚风情, 穿着晚礼服戴着名贵的珠宝首饰, 出入上流社会中各种场景, 穿梭在成功男人身边, 展现一种生活品味, 对于男性, 她们则柔情似水, 她们对于事物的敏感性可以瞬间感受到身体的细微变化、她们对于身边的人总有体贴的呵护;对于周遭时空的变迁却没有时间关注;她们对于男性的指导往往能够欣然接受, 然后再亦步亦趋地去模仿, 从来无法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广告作品通过这些细节的一遍遍叙说, 在荧屏上塑造了作为花瓶式的女性形象。在众多电视商业广告中, 女性形象甚至只是一种陪衬, 她们频频展示美女的迷人风姿, 但是她们的出现却与广告中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关联, 只是为了吸引眼球, 更加迎合男性目光, 从这个角度上看, 女性已失去了完整性。美女则成被观赏的对象。随着信息的发展带来最有价值的东西便是注意力。很多广告之所以将其主体定位于女性角色, 原因在于美女形象可以提高注意力和吸引力。

一个名酒品牌的广告语是: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 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伴随着广告语连续出现了不同的画面, 画面一:一名男士面部出现在画面中与蓝天融为一体, 一只鹰搏击长空;画面二:男士高举酒杯, 站立于天地之间;画面三:一名背影比较模糊的女士以露背蓝色礼服站立着, 裸露的后背突出了品牌的主题设计。广告中, 男性毫无疑问是画面的主角, 他们被赋予了胸怀宽广、志存高远的象征符号。女性的出现不仅是背面镜头, 甚至连背影都是模糊的。在这则广告画面中, 女性只是品牌的底色, 只是为了衬托男性而存在, 衬托男人成功, 成为展现男人志得意满的附属品。在境外最新的一款冰激凌影视广告中, 美女穿着晚礼服, 显得高贵典雅, 穿梭在高档宴会厅, 展现妩媚娇柔, 处处展现肌肤的顺滑, 珍珠的滑落, 暗示冰激凌的顺滑, 男人的亲吻、女人展现的妩媚之姿和美女口含冰激凌的享受相映衬———唯顺滑, 尽享受。在这个广告中, 女性角色的身体被当成一种符号, 把身体融入广告产品, 女人的身姿被人们凝视与观看。以美色吸引了眼球, 迎合男性目光而存在的。

(三) 绿叶女性:折翼的天使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 女性的价值和能力受到削弱, 她们的美色甚至能力, 似乎都是作为陪衬的“绿叶”而存在, 即使身在职场也不能完全脱离男性而存在, 这些广告理念过度放大女性的从属地位, “天使”仅仅作为男性的配角而存在, 或是作为填补男性情感空白的“彩笔”才被青睐, 反映了广告创作理念的顽固与扭曲。

比较典型的设计理念是女性往往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而不知所措, 这时, 有了男性的帮助才得以克服困难。大陆一个电脑品牌的微电影广告《爱·在线》, 讲述的是一个刚毕业的天真女孩来到大城市寻找她的梦想, 没想到爱情因为上天的安排让她开始接受另一种成长。她的男友和她分手了, 但是男朋友还是通过网络帮助女主角度过很多难关。如合同丢失该怎么办, 电梯里遇到色狼该怎么办等此类问题, 在前男友的帮助下, 女主角逐渐变得独立, 开始新的生活。显然, 广告中的女主角是个在工作中一遇到问题就急得不知所措的女性, 只得向前男求助, 而男友却很快给出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类广告中, 女性的智慧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削弱与压制, 传达出女性在工作中逊色于男性, 而且女性要成长离不开男性的帮助。

台湾一个知名品牌的广告《咖啡篇》, 描述的是女秘书一走进老板办公室就听到老板怒气冲天地打电话训斥员工, 他大吼叫:“我不管, 办不好你给我滚”, 啪的一声甩掉文件。这时, 看到秘书过来, 就冲她说:“你也是, 咖啡倒完, 你也滚。”女秘书没说话, 只是倒咖啡, 一下子把刚煮好的满瓶咖啡倒到咖啡杯子里, 咖啡溢出, 撒到桌子上, 老板很生气摔文件, 秘书不为所动, 接着向咖啡里打了一个生鸡蛋, 老板目瞪口呆, 而她转身离去, 开始很生气, 但后来脸上露出浅笑, 一副轻松的表情。原来, 在十分钟前, 男友和她在阳台上对她说:工作这么不开心, 就不要做了, 我做就好, 我们结婚吧。此时, 熟悉的经典音乐响起, 女秘书诧异地看着男友, 镜头接着出现女秘书拿着咖啡杯走出办公室, 想着男友十分钟前的求婚告白, 渐渐地笑了, 高兴地跳着, 旁边出现“结婚其实还不错”的字幕……这个广告中, 我们似乎听到“我养你”的声音。就像社会上认同的“女性对男性的依靠, 结婚是女人长期的饭票”, 女人需要依附男人而存活。女人可以不要工作, 回归家庭靠老公生活照样无忧, 女性的社会价值包括角色价值被贬低。

二、女性失色:缘由与困惑

(一) 不平等的文化延续

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有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变成的。”[1]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男性是社会的主导力量, 造成社会对男女角色的不同期望、要求和限制的是社会性别差异而非生理差异, 这种不平等的限制导致了性别角色模式或角色定型: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性别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属于社会, 是“公共领域”的产物、女人属于家庭, 是“私人领域”的产物, 女性话语总是存在与以男权为中心的议题之上, 女性对于社会的功能则是处于边缘化甚至是缺席的, 她们没有真正独立的话语权。传统社会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角色赋予使得女性的理想总是依赖于男性的存在而存在, 以男性的话语为中心。广告中的贤妻良母形象不仅是男性对女性的理想要求,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烙印, 大多数女性对这种角色的期望和对这种形象十分认同。由于传统文化和当代广告传媒文化不断地重复与场景再现, 强化了女性对广告中贤妻良母形象的认可, 从而固化了女性在广告的家庭角色, 印证了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 女性在家庭的角色被固化、形象被刻板化, 从而失去话语权, 造成女性的沉默。

在大量的设计理念中, 广告通过塑造人物角色、通过环境和音响强调男权社会对两性性别差异的界定, 将男性为中心的理念强加给受众。当下, 女性很难抵制男权对女性施加的话语权, 因此, 女性的价值和权利意识会被压制甚至慢慢淡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压制, 四书五经、三纲五常对女性的束缚及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思想依然坚不可摧, 其消极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因此, 社会对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很认可, 甚至成为评价女性的标尺。甚至当下, 很多女孩从小被教育和传授怎样做一位贤良淑德的女人。传统文化中, “传男不传女的思想”使女性在职场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 很多工作被认为不适合女性, 本身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职场性别歧视。这一现象通过广告表现得到不断地强化和放大, 巧妙地为这一不公平现象找到理由与借口, 从而使不合理的思想合理化。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与电视广告中呈现的女性形象并不一致。广告中展示的女性形象往往是被扭曲与窥视的, 从经济的角度上讲, 这么设计女性角色仅仅是为了满足男性看待事物的眼光, 将真实世界与媒介世界混为一谈。

(二) 广告传播的“议程设置”

广告中, 女性形象的定位被无限放大, 这在无形中贬低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贡献, 抑制了女性潜能的发挥。刘伯红等学者指出, 在可辨认的女性角色的职业中, 从事科教文卫工作的女性占14.6%, 男性占29.0%, 男性科技工作者是女性的两倍以上;从事领导和管理工作的女性占0.005%, 男性占18.0%。而男女两性的实际职业分布则表明, 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 男性占54.7%, 女性占45.3%, 男性专业人员为女性的1.21倍;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 男性占88.5%, 女性占11.5%, 男性领导人为女性的7.7倍。从家务劳动的情况上看, 广告中女性在家庭中做家务的比例达26.8%, 男性仅占5.3%, 女性出现的比例是男性的5.06倍。而实际情况是, 全国平均家务劳动时间, 女性为每天5.01小时, 男性为2.21小时, 女性从事家务的时间为男性的2.27倍。[2]

(三) 媒介的性别立场

斯图亚特·霍尔指出, 现代传媒首要的文化功能, 便是选择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响。如今, 大众传媒过分重视女性身体的自然属性, 却忽视和淡化了女性作为社会角色应有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 有些广告甚至沦落到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和迎合世俗眼光, 女性完全成为男人观赏的化身。女性的角色定位于男性的附属, 凸显男性的价值和地位。并且很多角色忽视了女性的存在, 造成很多人错误的认知, 以为在这些行业中很少有女性涉足甚至是没有女性的立足之地。

很大程度, 大众传媒是造成了轻视女性的能力和价值的元凶。“大众是通过传媒来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像来认知世界的, 来体味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3]母亲们的形象多是沉默无言的奉献型, 为家庭、为子女操劳不断, 但在现实生活中她们的个人发展和特定性格却并未显示出来。李小江教授曾说过这样的话:历史上, 社会生活中没有女人, 女人不具备“社会人”的独立身分, 她的生命价值围绕和取决于生育。另有学者认为, 如果女性不以社会确定的主导价值方式被呈现, 而是根据其家务劳动表现的成见被呈现之时已经意味着作为一个群体, 女性被“象征性地歼灭”了。[4]经过媒体有意识无意识的反复的强调这种差别, 人们慢慢强化两性差别的刻板印象。广告对新女性形象的有意或无意传播, 造成女性对自己权利诉求的集体无意识, 甚至十分认同对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行为。

马尔库塞认为:“大众文化的特点是以快乐为原则的。快乐原则与物质享受结合起来, 同化了现实原则。”[5]追求享乐也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方式, 享乐主义的普遍盛行展现了人类的本能。商家的最终目的是驱逐经济利益, 因此广告商会把女性作为一种无华的符号展现给男性, 因此迎合他们的审美心理。加上现实社会中, 男人和女人分别被置于“看和被看”的处境中, 女人本身的意义不复存在, 成为可供男性观赏和玩弄的物化对象, 加剧了女人成为男人附属物的暗示。

三、女性着色:角色纠偏与对策

(一) 转变传统观念

广告传递的各种信息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 刺激人们产生购买商品的欲望和行动, 最终提升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量和知名度, 使广告主获得丰厚的利润。然而, 当今广告中关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所表达的性别观念, 不利于两性和谐和社会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就要促进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 从而改变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刻板认识。要改变性别观念, 促进女性觉醒, 就要求女性的个性独立。

在男女平等的意识里, 女性自身具有多种潜能, 她们应该是扮演多种角色的, 自立、自强、自信而非仅仅是男权社会所宣传的“贤妻良母”等传统角色;女性应该与男性生活同样丰富多彩, 而不仅仅限于家庭、厨房等场所。女性应该成为美的把控者, 而不是被男权文化的“美”所束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代言人应该成为女性形象的范例, 从而正确引导女性形象健康发展, 提升女性自身形变意识, 积极展现女性健康、自信、自强的正面形象。

(二) 完善相关法律

我国关于广告管理的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禁止歧视女性的条款或司法解释, 但其范围的界定和操作上不尽完善, 有些法律法规缺乏可实施性或操作性, 并且很多广告即使违反了广告法律法规, 却很少受到法律制裁或惩罚较轻, 这给广告商们留下了很大的空子, 很多广告打了擦边球, 甚至即使违反也抱着侥幸逃避制裁的心理。因此, 我们国家要完善相关广告法律、法规, 尊重维护广大女性权益, 使法律更加规范化、条理化、合理化, 具有可实施性。

女权意识的不断觉醒意味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 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 知名女性在社会中的整体比例越来越大。现代女性已经不再满足于做男人的附属品, 而是谋求自立自强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文化背景推动下, 女性广告的内容与形式必将发生质的变化, 尤其是当广告对象为事业心强的白领女性的产品服务时, 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诉求体现更加不可或缺, 女性不甘作花瓶摆设, 而是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准。因此, 亟需完善性别平等法律, 使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刻板、歧视问题有法可依, 使两性向着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 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和惩罚力度, 对违反广告法的相关主体法人要进行严厉惩处以儆效尤。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动, 严格整顿广告行业, 使广告业健康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 强化责任意识

“守门人”一词最早由库尔勒·勒温提出, 现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结构。在大众传播中, 把关人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为:检查、加工、评价功能, 导向与桥梁功能等。“把关人”往往根据自己理解的受众兴趣、需要的标准, 对众多信息来源进行筛选、加工并把加工好的信息传给受众。因此, 在广告的制作和发行过程中, 广告创作者及媒介负责人作为守门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与广告中女性形象负有重要责任, 与广告人的广告制作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润, 广告人放弃了对社会利益的兼顾与追求。同时, 作为广告人, 在制作广告过程中, 不能单纯地只注重外表, 而削弱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应当避免主题浅陋及创意轻浮的负面广告的出现。应提高把关意识和性别意识, 坚决抵制和杜绝带有性别歧视的广告, 提高受众的审美意识, 以公正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展现现代女性独立自主、自信、美丽。

广告作为传承文化的一种手段, 广告创作者、广告主及发布者应借助其社会服务功能, 应积极维护女性的权益和利益, 应积极展示女性丰富的个性心理、独立的性格、多元化形象及多角度展现当下女性的生活节奏变化与精神面貌的改变, 来唤起女性的共鸣。对于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矛盾所做的选择、女性在生活中承担的多重角色、女性的价值与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应给予赞扬。广告创意尽量贴近生活, 引导积极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广告中的女性也应向男性那样具有自信、独立的人格魅力, 去吸引受众, 而不是躲在男人背后需要关怀的小女人形象。提高广告媒体从业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职业道德, 开展性别意识分辨能力系列培训, 增强宣传和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能力, 提升广告从业者自身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 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创造条件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并积极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媒介素养教育最好从小学开始引入, 尽早培养学生辨别媒介传达信息的好坏。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 因地制宜或分步进行地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和广播、报纸和电视等媒体形式进行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 积极参加校级活动和富有专业特色的活动, 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 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获得更多媒介素养理论知识, 还可以进行媒介素养的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媒介活动并批判性地理解大众传媒, 从而增强媒介素养水平。

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以及文学作品中要宣扬积极正面的两性形象, 避免性别歧视, 特别是女性形象问题。影视作品中要尽量多角度、多维度,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女性的自身及社会价值, 避免女性陷入“凝视”的地位。注意展现女性在公共领域的话语权。总之, 优秀的广告作品和出版物都应该展现真善美, 应该给予社会受众积极的影响, 传递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消费观、人生观, 社会应该给予广告中女性形象更多的关注。

四、结语

广告中女性的角色定位及表现出的形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新媒体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 广告表现形式也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如何在广告中体现性别观念的变迁, 是广告创意必须遵循的思维原则, 是广告的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共同诉求。广告人应当在创意制作过程中自觉规避性别歧视问题, 严肃考虑女性的形象和价值;广告监管机构则要对涉嫌性别歧视的广告作品进行严格审查, 对含有性别歧视内容的广告严惩不贷;受众也要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对广告传达的信息进行甄别。三管齐下才能真正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发展的广告环境。

值得强调的是, 现代广告内容无形中强化了两性之间的分工差别, 维护了男性传统性别统治地位, 掩盖了两性的不平等, 目前此印象变得更加严重。在当今, 社会提倡男女平等, 因此大众传媒在对女性角色定位和形象塑造时, 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媒体广告中应积极倡导并塑造女性积极的形象, 而不仅仅拘于家庭、生活中单调的角色, 应该展现女性的多种角色下形象, 展现女性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注释

1[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8.

2[2]刘伯红, 卜卫.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J].妇女研究论丛, 1997 (2) .

3[3]戴元光.传媒、传播、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的价值重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4]叶晖.当代大众传媒表述女性形象的话语特征[J].前沿, 2007 (8) .

上一篇:厨师工作简单的个人辞职报告下一篇:友情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