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随笔范文

2024-06-24

书法的随笔范文(精选11篇)

书法的随笔 第1篇

支教书法心得随笔

放下手中批改的红笔,走出明亮宽敞的宿舍,看着远处律动的白云,脑海中不时浮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和那求知若渴的青涩脸庞。细数青葱时光的流逝,原来,已经第七天了。十天的支教生活在点点滴滴的岁月流逝中,渐渐地进入了尾声。由起初紧张彷徨的授课,到如今娓娓道来的教导,看着孩子们认真积极地学习书法,一笔一画端端正正的方块字,便是书法老师我最大的欣慰,有时候还会有学生主动问拿多余的书法纸来练习,心中会莫名的感动,或许一切的付出在此刻都是值得的了。有的学生刚开始或许还不习惯去写书法,所以每节课前都要和他们强调书法的重要性,给他们一种练字的信念。书法有时候就像一个耐性的游戏,每天持之以恒的练字,就像是完成游戏的每一个小小的步骤,当练成一手端正漂亮的方块字后,便是这个游戏结束的时候。课堂上的莘莘教导起的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孩子们课后的勤加练习,才是书法的精髓所在,正如第一节课时引用王羲之临池而书,池水尽黑的事迹来让他们学习王羲之练书法时的专一不懈。

后来批改孩子们的书法作业时,看到他们青涩又端正的方块字,心中也会有一些小小的自豪,随即又按照他们每个人书写的特点,为他们加上符合个人的批语提醒。最让我感到莫大的欣慰便是,本来只是要求写十遍名字的作业,有些一张书法纸都全部写的满满当当,清晰整洁,端正俊美,如酷暑夏天的一阵清风,慰藉辛劳教学的疲惫心灵。

支教生活的多姿多彩,不仅来源于与孩子们在课堂上心与心的交流,也有日常生活的小确幸。上课外的闲暇时光,走出书声朗朗的教学楼,去厨房帮助后勤组辛苦操劳的队员们尽一分绵薄之力,剥一剥新鲜甘甜的.玉米,摘一摘青葱翠绿的青菜,聊一聊引人捧腹的趣闻见解。在香飘四溢的饭香下,品尝后勤组辛劳工作下的可口饭菜,就着朝阳晚霞,领会着美食与美景的交融。

饭后之余,来一场说打就打的篮球赛,和孩子们在宽阔的操场上挥洒汗水与青春,在孩子们矫健敏捷的步伐中找到曾经同样青春活力的自我,放飞身心,放飞童真,童年的纸飞机,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手中。

青春就像一幅未完待续的画卷,而支教生活就像一支多彩的画笔,一点一点为我们青春的纪念册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笔。但愿多年以后回想起这段短暂而又满怀青春童真的美丽时光,我能微笑地对曾经的自己说:你做的很好。加油,亲爱的自己,加油,亲爱的向阳,加油,我可爱的孩子们。

书法的随笔 第2篇

经过我实习到上课这段的时间探索和实践,我体会到“书法教学”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我以“学习书法,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为教育宗旨,以教育学生树立公民道德意识为目标,对学生进行“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正正做人”的教育。

我始终积极探索在“书法课”教学中如何实现挖掘潜能的教育目的,要把“书法课”变为不是一堂简单的书法课,而应该是对汉字更感兴趣,作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投影展示激发学生学书法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一般用粉笔或毛笔在墨板上演示,这有很大的不足,很多细微的动作无法使中后排学生看清楚,加之粉笔和学生的铅笔、钢笔在笔性上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教师的示范无法引起学生太大的注意力。而多媒体视频展台的运用,可让教师和学生一样坐着。用学生同样的笔,用学生同样的纸进行演示,使学生感受到更真实,更贴近他们,什么细微的动作都被学生一览而余,包括教师的坐姿,执笔方法,作业本的放置等,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了真正的意义上的示范作用。

二、评价示范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因此,评价过程在书法教学中是必要的。而运用多媒体手段,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展示学生的书法作业,只要将学生习作放在展示台上,学生写的每一个字都会真实的展现在大屏幕上。由于这样展示的是最原始的习作,强化了习作中成功部分,也充分展示出不足之处,便于教师反馈矫正,也就避免了有小黑板展示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造成的书写不习惯的弊端。教师只需准备一支红笔,将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一一指出,并加以矫正,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受到启示。通过视频展示台,还能把优秀的习作显现出来,进行欣赏,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激励了更多学生专心、读帖临帖。这样的评价反馈,使得学生注意力充分集中。当堂动手改正、当堂树立形象、有益于激发学生的习字积极性,有益于迅速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

此外,除了培养他们的兴趣之后,往往是不够的,我自己总结出应从下面这些方面去抓:

1、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对写字的认识。

从我自己本身学写字的历程和经验来说,要想写好字必须有个好心态,严肃认真,脚踏实地,这样才有可能把字写好,这是前提。孩子们年龄小,喜欢玩,要他们做到安静认真还有些困难,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严格管理,慢慢培养孩子们的习惯,如:坐式、执笔方式、学会读贴等,这一切都要训练。

2、在写字教学的初始阶段,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尤为重要。然而学习基本笔画略显枯燥,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比如可以讲一些古今著名书法家刻苦练习的小故事,开展优秀作业展览,组织写字比赛等等。

教学笔画的过程,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六步:第一步:观察。让学生观察笔画的形状以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步:看图。主要是看笔画的“走势图”,结合图简单介绍顿笔、行笔、收笔、提笔等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记忆写法,再书空练习。第三步:描红。教师要强调按要求描红,千万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描。第四步:临摹。通过描红,等练熟了,再让学生对照字贴写。学生经过多次练习,最好能背贴,这样才能真正撑握。第五步:评议。展示学生作品,大家交流评议,指出优点、不足之处,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做到每教一个字都能让学生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第六步:巩固。结合具体的汉字,练习巩固。

3、取法乎上,学会临贴。

学写字必须学会临贴,这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规律,没有捷径可走,写字不和做数学题一样有简便方法,它的简便方法就是日积月累。让孩子们学会临贴,纠正其不美的笔画是必须要做的,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学临贴,由于孩子们没有这样的习惯,或者不适应这样的方法,可能做得不够好,我们应该严格要求,帮助孩子们养成善于读贴、临贴的学字习惯。

4、教师示范。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曾经拿两个班进行实验。两个班学相同的内容,其中甲班我只用口讲清应该注意的地方(如主要笔画,结构等),然后让学生先描红再临贴;而在乙班,我采用一边示范、一边讲述,然后再让学生在练习本(配套写字教材)先描红再临贴,结果乙班整体比甲班写好得多。

5、激发学习兴趣,让兴趣带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兴趣是老师要做到的。如在一节写字课上,我就给大家讲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帮老奶奶卖扇子的故事,很受孩子们的喜欢。“王羲之利用自己的字的影响力,帮老奶奶卖掉了扇子,说明书法是有魅力的,如果我们通过练习也能把字写好那该多好啊!”给孩子们讲讲大书法家的故事,激发其荣誉感,是写字教学的良好手段。

书法的随笔 第3篇

这里引用了胡适先生的一个说法, 大概意思是: 一个黑暗的时代如果人们都是按规矩办事, 那么这个时代慢慢的因为规则而就会变得道德、修养, 变得异常高尚, 而一个非常清明的时代, 如果大家都不按规则来办事, 而大谈道德伦理那么这个时代很快就会变成充满了官僚充满了伪君子, 变成了伪君子的时代。所以道德就变得异常的不可靠。胡适的这个话也意味着, 当人们言说道德的时候, 道德就不存在了。当道德是一种行动的时候, 道德可能还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所以, 当我们无休止的用语言来言说道德的时候, 恰恰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在道德已经岌岌可危了。

从这一点来说的话, 就牵扯到古代书论当中一个重要得论题, 就是人品与书品的问题, 传统说法认为人品不高书品也不可能高。今天的观看者已经没有那样的眼光, 不管是从爱好者或普通民众到所谓的专业人士, 已经不具备那种通过作品来观察到这个人的内心语言的时候, 就不得不唯技术论。从今天的书法现状来看, 艺术语言异常纠结, 大部分人都在努力着形式, 但这样的形式恰好又离他想要的形式很遥远, 大多数人都变得大同小异, 因为他心灵上缺少那种反思的能力, 它跟传统的文人书法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和传统文人书法家谢无量、罗振玉等人比较, 这些文人的书法状态、用心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我想今天时代的书法不敢走太远实际是缺乏自信, 如果从这个时代来说, 道德的缺失是走不远的最重要的原因, 因为对所有的不信任, 甚至不相信自己能走远的心态, 使自己不得不放弃走远而跟随着话语权者的脚步来行动。

也还有一种自信就是在技术上的自信, 我说的技术上的自信就是在形式创作上他认为自己比别人先了半步的这种自信, 我用 “半步”是因为他还是不敢走太远, 但是他有一点自信了, 这种自信是比别人走的稍微远了半步。我想起了一位书法家是这样说的, 他说传统的书法家们是不可能有像我们这样的技术高度的, 因为我们书法专业的人每天都在锤炼我们的技术, 传统的人又要当官又要做其它事, 他的技术一定没有我们今天的人技术高。他对技术的这种自信, 我有时候在观看这样话语的时候, 每每觉得他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这种自信也是专业化带来的自信。

所以当我觉得他有道理的同时我内心就默默的生出一丝悲伤, 这种悲伤就是说我们艺术书法这样的追求者, 已经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技术工人, 在做一个技术的事。这样说来我们的这种精致或者说表现自然和淳朴的那种精致跟真正的淳朴和自然恰好是背道而驰的, 或者跟艺术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往往愿意在技术上努力的去达到的时候, 我们就忘了艺术只是心灵的表达, 技术只是一种选择, 而不是技术本身的行走。

回到古典书论, 看看古人在面临和我们相同的问题时, 他们是怎样面对、怎么回避、甚至是怎么化解的。赵壹的 《非草书》讲到梁孔达和姜孟颖这两个人时指出这两个人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人, 也是非常有才华的人, 其次他表达了一个意思 “书之好丑, 在心在手”, 也就是说书本身和心和手产生了一种直接的关联。技术上的达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达到, 是手的达到还是心的达到, 还是心手合一的达到? 他又说 “可强为哉”, 意思是可以勉强得来的吗?有时候想想, 我们并不是一定要把古人放在一个道德高尚的地位, 把今人放在道德低下的等差上来看这两者的关系, 但是从历代文人留下来的艺术作品, 又确实可以看出胸襟上的差距,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后人所学的前人的技术语言, 和前人的心灵深处发出的语言到底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呢?

我想这个最直接的表达就是因为在今天的这个时代, 我们已经不得不在专业化和产业化这样的角度上来说话了。我记得有位朋友曾经这样跟我说过, 我只想谈书法的问题, 书法以外的问题我不想谈, 因为那个对我来说我不感兴趣, 当大家都在这样话语环境中的时候, 书法它俨然已经变成了传统所说的小技小道, 而在这样的小计小道中去对前人的语言进行模仿, 或者说想要达到前人用心灵创造出来的语言的高度时, 我们不是要去达到古人所达到的那种艺术和心灵上的高度, 而只是要回忆起古人所创造出的某种形式, 在模仿这种形式的过程中, 我们以达到这种形式为乐趣而不是以达到这个形式为目的。所以, 今天的书法必然是离开人的书法, 必然是唯形式语言论的书法。

在文学艺术也存在类似的观点, 认为语言本身就是语言的本体, 文学的本体就是语言, 我们不需要在语言之外再寻找所谓意义的、道德的本体, 进而文学创作的目标就是文学的修辞。当然以语言为本体还包含着语言在更早期的时候还是一种人与神沟通仪式, 剔除仪式之后, 纯粹的修辞化就带来了我们今天的书法是以书法为本体还是以书法的形式创造为本体。

摘要:书法的语言与书法的技术选择是书法学习的重要问题, 对书法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对书法不同的语言与技术的选择, 本文通过对当代书法语境的分析, 阐释当代书法语言与技术的选择问题, 从而提供一种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角度。

书法的艺术艺术的书法 第4篇

教师书法教学随笔 第5篇

一、观察联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拼音字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拼音字母加以联想,活化字形,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 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比喻是个好方法。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简笔画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字形顿生兴趣,产生 了写字的欲望。

二、比较观察,示范演示,体会书写美

小学生写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于,相对某一个人来说,其观察审美能力比较强,但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很好地把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呢?

一年级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要求。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 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四线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第一笔在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 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时,我让学生观察老师正确的书写之后,我要求学生进行临摹,将学生的不正确的书写和范字比较,在比较中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

三、严格训练,培养习惯,发展个性美

1.练字要严格要求。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中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 字写端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终身受益。

写字前,教师指导学生削好铅笔,放好作业本,端正坐姿,指导执笔方法。练习时,教师巡视,时时提醒学生,时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书写时,教师要适时巡回指导,随时提醒学生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运笔方法,与上一个笔画的间距,其长短如何,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比例,做到防患于未然。

教师在课堂上要反复指导,学生在练习中要认真书写,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写字能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训练要有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小学生手指的小肌肉群不够发达,学习兴趣也难以持久。过多的书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害,还会影响孩子写字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一个“少”,保证一个“好”字。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好”。

四、激励评价,鼓励进取,展开竞赛

表现欲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教师应该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为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我们采用板演、用实物投影仪等手段展示学生习作。课后,我们在教室办学生作业专栏,将他们的作品上墙“公开发表”,比比谁上榜次数多。这样学生就可以经常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了解自己在班中的位置,而且时常 能听听同学生的建议。这样的竞赛虽无物质鼓励,但同学们依旧兴致高昂,有时因没有上榜,会嘀咕半天,眼中流露出的尽是悔恨,这些足以证明每个学生都有可贵的上进心。

书法随笔 第6篇

经过一个星期的磨练,我的字有点点的提高,伴随着时光,老师对我的要求也提高了许多。

今天,老师觉得外面贴的优秀作品,该换换了,就让我们新一代覆盖前程,让更多的家长们来欣赏一下。

课后,我想了想:为什么老师要用这种强逼法?因为老师这样是为了我们好,让我们能学好知识,哎,当个老师也很累的啊~!我们要理解身边老师所做的一切!

书法感悟随笔:书为心舞 第7篇

有一段时间,我常去河边的花坛上蘸着水写大字,感觉比在房间里好许多,但一时说不出道理。

有一天,我写字的时候,抬头间,看到满天的白云自由自在地飘动,突然心里一震,觉得有了彼此相应的感觉。顺口吟出“放之深山与云伴,得其高境为心舞”。一时心中舒畅,如饮甘泉。

后来我时常想起这个情景。又于写字中感悟一些东西。最主要的是,不同的书体,表达的应是不同的情怀或者思想。比如草书,我感觉是表达意志。我从他人的草书中能感受到书写者的意志力量,而这种意志力量又表现为对情绪的驾驭,或刚毅木讷但不死板,或恣意纵横但不狂野,或超然脱俗但不空洞,或随心所欲但不逾矩。各具特征的意志力表现,往往让人从书法上就能认识一个人。

至于行书,让人感觉到一种闲情逸致的情绪表达。或缓步山水之间,或凭窗观海听涛,或持壶喷洒花草。就是把这样的情怀表达于笔墨之中,似行云,如流水,玉树临风,仙袂飘飘。人们时常陶醉于《兰亭序》的绝美造型和意境,应该就是书圣留此墨宝时充分表现了自己的绝美情怀的缘故吧。

当我们书写隶书或楷书时,内心的感受会有很大不同。端正身形,整洁衣冠,平和心气,生起敬畏。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这两种书体,其实考察的是我们的传承功夫,也就是对文化根本的接纳程度。从书法修养上说,就是考察我们的静功,如同武术的坐功和桩功。此时我们所要表现的,是对先圣们的功力接受了多少,而不是自己能创作到什么程度。所以,唯有诚敬心生起,才能得到先圣加持,最大限度获得传承,筑牢基本功。

心有动静起伏,如舞蹈之状,字有真草隶篆,似心之舞动。我的这些感受,拿出来分享,意在引起同行的交流,说不定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说法。这样的话,就显得这篇小文是有价值的。

作者:范笠

书法与女书书法的关系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女书,书法,汉字

一、书法

“书法”从字面上来理解是书写的法度。一种文字必然会有书写,而书写当然有它的一些规则和法度,每种文字都有自己的书法。之所以大家都认为只有汉字才有书法,主要原因是只有汉字一直沿用至今,加上汉字独特的造型,和独特的书写工具,所以艺术价值相对国外的“书法”来说更胜一筹。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书法”的解释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词源》的解释涉及到书法一词的最初用法:指史书撰写的方法和态度———书法:1.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体例,谓之书法。2.汉字的书写艺术。显然《词源》的解释更科学了一点。又有了进步。不特指毛笔书写了。毛笔只是书写工具,工具不应该受限。

“书法是借助于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中国书法大辞典》梁披云1984香港书谱出版社出版)。目前这种观点被普遍接受,它相比前面两本工具书中的解释更完善了:1.解释了“书写艺术”。2.他没有给工具设限。但我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以文字为载体,表达作者的精神美。而不仅仅限制在汉字上。

“书法就是书写文字。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种族的一切语言文字的书写均可称之为书法。当然,中国书法也包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各自的语言文字的书写。”[1]文章中钱清贵先生举例:“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书画报》2000年11月13日第三版《全国少数民族文字书法展览作品选刊》发表了四幅少数民族字书法作品。”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书法不仅仅是汉字独有的艺术。中国的文字应该是以汉字为主包含其他的少数民族文字,而中国书法作为文字的书写艺术,应该由汉字书法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书法一起构建。

在彭吉象的《艺术概论》中说:书法属于造型艺术。造型艺术的定义就是:艺术形态之一。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来反应社会活动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2]这显然是一套西方的理论形式,造型艺术是书法的艺术形态,书法是“线条艺术”、“抽象艺术”,只要是文字的书写能够反映社会活动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都可以称之为书法。所以世界上其他的文字也可以有书法。

二、女书

女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的文字,在湖南江永一带流传。借用汉字的字形通过减省、拉长笔画和变化字形而来。后来将女字和女字的作品统称为“女书”。女书是一种创新的汉字,一字多用、字源字表意的同时其他都是表音文字。结合彭泽润教授在《江永女字研究》提出女书是借源汉字,我们可以确定女书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笔画到结构到章法的分析得出它属于正体。因为它笔画与笔画之间没有牵丝,笔笔独立。结构工稳呈菱形,章法上一般纵向对齐。

女书的字形呈长菱形,娟细修长,字势左低右高,基本呈45°倾斜。基本笔画有弧、点、竖、斜四种,部件较多,简单的字只有一个部件、复杂的字有多个部件。有左右,上下,上中下,和半包围等几种间架构架。书写时先写中间,再写右边,然后写左边。因为章法上女书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书写,而字形是左低右高,所以书写是先右后左,最后一笔是左“斜”这类舒展的笔画的话可以适当拖长,突出字形的修长。

三、女书书法的艺术美

1、女书的情感表达

“艺术源于一个人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3]书法家的情感通过书写书法作品表达出来。以前的江永妇女的自传、三朝书和一些日常的创作都是有感而发,从内容上激起内心的涟漪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消化和抚平了内心的创伤,或获得更大的快乐。因为女书讲究的是均匀、工整、修长、秀美,再激动的情绪在不断的书写当中也会变得平静。

2、女书的笔法美

书法是线条艺术,女书书法的线条整体是以柔性的弧线和娟丽的细线条构成。但是,不同人的女书书法风格不同,比如李雪梅的女书就有一种古朴浑厚的感觉;陈立新女书有种灵动劲健的风格;而女书传人的书法风格大体相似,都属于娟秀精美一路。其中胡欣、何艳新的这种风格最突出,胡美月的偏厚重,何静华、蒲丽娟属于工稳型。结合她们的作品发现女书确实具备了被当作视觉艺术来观赏的审美情趣,它在实用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审美情趣,线条组合的对称与均衡,简洁而又力,模仿与象形,旋转与流动,都具备了艺术美。

3、女书的章法和节奏美

女书在章法上除了“正书”有的工整、空灵外还有它独特之处——文字与图形的结合,就是女书与八角花搭配,这是其他书法所没有的。

女书的平静、均匀给人平和的美,就像女书歌曲那样静静的温柔的美。而女书写出来一般都是可以唱出来的,把音乐美融入女书书写美当中。

四、对比女书书法和汉字书法

1、相似性

书写工具:汉字书法和女字书法都是使用相同的书写工具,毛笔、硬笔、纸、墨、砚台、镇尺。

章法:现在的女书和汉字书法一样有斗方、条幅、横幅、扇面。

用途:二者都用于收藏、装饰、记录、抒情。

2、差异性

笔画:汉字八个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勾,女书四个基本笔画斜、弧、点、圈四种。

字形:汉字方形为主,女书斜上右上方的菱形。

总之,女书是在汉字的基础上演变、改装、设计出来的,现在的女书书法的形式是对汉字书法的借鉴。所以女书书法与汉字书法只是载体不同而已。加上在现在书法实用功能退居艺术功能之后的社会现状之下,缩小了女书书法与传统汉字书法的差距。有些书法家称女书不能称为书法,因为女书不是人们最常用的文字,最终它会走向灭亡。但是女书既然能借鉴汉字而创造出来,就能借鉴汉字书法发展女书书法。当然这一天也许很漫长,但我相信文化多元化对女书的需求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会促进女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北京,2015(4)

[2]钱清贵.论中国书法文字样式的多元性[J].艺术探索,2001,04:60-63.

书法的随笔 第9篇

一、书法艺术的价值及重要意义

1.人生观的培养

苏轼说:“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刘熙载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书品即人品,这里的人指人的道德修养,古代的书法艺术品,是书法家艺术价值和道德价值的体现。书法教育比较重视书写的形神兼备,书法艺术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还是一个人人格的体现。书法教育重视学生真、善、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对学生远大理想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一个人意志的培养过程,在学习书法时,必须经历摩、临、背、创几个过程,方能获取自己的成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理解“天道酬勤”的人生哲理,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虚实相生、阴阳互补、长短合宜、方圆结合、对立统一的世界观,在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书法教育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强身健体功能

身体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书法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强身健体,练习书法要求有正确的姿势:抬头、挺胸、颈直、两腿分开、自然直立、两臂对称、指实掌虚、屏气凝神,这样姿势的练习可以有效锻炼身体各部分的肌肉,也能让人在书写的时候能够放松心情、心平气和,这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古时候,人的平均寿命普遍偏低,很多书法家却都很长寿,隋朝的智永和尚活了近百岁;欧阳询、柳公权都活了 80 多岁;明代文徵明 89 岁;近现代梁同书 92 岁,所以书法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延年益寿,何乐而不为那!

3.审美教育的培养

书法是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生活的享受,书法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人整体素养。书法教育作为美育培养的主要途径,通过书法作品的书写、想象、创作等活动,激发其情感,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在美的艺术当中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书法与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具有相通的艺术美,因此,书法被称为“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大书法家钟繇论书法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象皆美之,点如山頽、摘如雨线、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者如鸣凤之游云汉,来者如游女之入花林”。把书法的结构进行如此的比喻,简直是美不胜收。书法融合了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具有独特的审美愉悦功能。书法在书写的过程中要求平稳、大方、匀称,在构成方面讲究线条、布白、结构、章法,体现书法的造型美和神韵美,这些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二、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1.书法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书法课程对于提高综合素质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目前,书法课程教育能够借鉴世界各地先进文化,敢于打破传统,是非常好的一种现象,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书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学习书法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从地方到中央可谓掀起了“书法热”,纷纷成立书法协会,目前中国书协会员有万余人,各级书法协会有百万人,这也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各种书法赛事也频繁举行,各大高校也开设了书法专业,但是,书法教育并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就业面也很窄,据调查百分之六十书法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不得不转行到其他专业就业,就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学校也把书法课用语文的写字课代替,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并不重视书法课程对于整个教育阶段的影响。书法只是作为爱好的培养,并不能把它作为主要科目的学习,这也是很多家长想法,这也势必是影响书法教育的一个方面。

2.书法教育的独立性不强,自身的问题也需解决

目前,国家虽然倡导书法教育,书法也在很多中小学已经开展起来,但很多学校对于书法的认识还不够,觉得书法就是写字,就是要书写规范,所以一些学校把书法课程放在语文里,由语文老师上课,也有的学校认为书法是美术的范畴,由美术老师担任,而多数的美术老师对书法的研究较少,可想而知,书法课程的教学会是一个什么状态。

书法自身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书法与写字规范性的界定,我们都知道任何艺术都是从实践中来的,书法艺术的形成首先是从书写过来的,但是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书写强调规范性,而书法艺术强调审美个性的培养,两者的教育方法和培养目标是截然不同的;二是书法的评判标准,在国内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书法赛事,通常会请一些书协人士、知名书法家等担任评委,在评选结果时难免根据个人的好恶来进行评定,评判缺乏标准。另外,书法教育目标不明确、发展不均衡,中小学书法教育不能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规范教育,很多学校根据现有的资源来开设书法课程,可见很多学校并不重視书法课程教育。

3.人才培养与师资短缺的矛盾有待解决

现在虽然提倡书法教育,但是书法课程并未规定书法课为学校的必修课,所以有的学校对于书法课程可有可无,课程设置也较随意,随着各个学校书法课程的开设,书法教师严重缺乏,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书法人才,但还远远不够,而且还出现了书法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相对口专业的工作,而很多学校又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的现象,这和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有些学校教师现行的编制已满,没有书法教师,书法课程只能由非专业教师任教,而专业的书法教师因为没有名额而不能进入学校,为了生存,很多书法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改行,这种现象还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

4.书法教育各级部门管理不够健全,缺乏健全的考核、评价制度

目前,书法教育对口的管理部门职责不够清晰,大部分地方的书法教育归为美术管理范畴,学校也没有专业的书法教育的管理部门,对于书法教育的考核、评价没有完整的考核制度,自然无法对书法教育进行客观的考核、评估、监督和管理,导致书法课程不受重视,也影响师生学书法的热情,很难在书法领域有更好的发展。目前,学校书法教育急需一支完整的书法教学队伍,在理论上,能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懂得书法教育,发展书法理论;在实践上,有专业的、造诣深厚的功底,建立健全书法教育体系,方能推动书法教育正常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书法教育的举措

1.政府引导,教育部门主管,加强书法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应加强对书法教育普及提高,务实工作,协调各方面,切实解决书法普和教育教育工作中所遇到实际困难。从财政支持、政策法规、师资配备、考核细则、评价办法、学校管理、协调社会等方面进行切实工作,完善书法教育普及方案,使书法教育普及工作的能够顺利开展。

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书法教育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总结,制订完善的书法教育规划,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各种问题,切实做到书法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规可循,在实际书法教学中能积极主动发挥潜能,推动书法教育正常有序的工作。各级地方教育部门一定要切实负责,把书法教育工作当成重要工作任务,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基层工作,重视书法教育,对书法教育进行常抓不懈。

2.制定书法教育的评价标准、完善考核制度

完善的书法教育评价标准是评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标准。要进行考核,必先要有考核标准和办法,政府部门要根据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健全和完善的考核标准,在进行推行下去时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执行。要有相应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来促进人们对书写重视。目前,我们虽然有硬笔书法考级标准,但很多考级部门良莠不齐,考核标准也就不一样,政府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才能推进书法教育正常持续的发展。

学校是实施书法教育教学的主体,学校要配合主管书法教育部门,落实书法教育责任人,努力完善教学体系、规范教学,提高书法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考核制度,上下配合、齐心协力、积极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学校书法艺术教学工作中去,把书法教育有声有色开展下去。

3.加强基层人员能力培养,注重各级协会与学校均衡发展

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书法教师教学水平是书法教学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家提倡书法教育的开展,但专业书法教师又有较大的缺口,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有书法专业,但需求与就业不能很到地对接,现在很多学校的书法老师并不专业,所以对教师的培训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至为重要,就需要主管部门把师资培训工作做好,提高书法教学水平。

目前,书法爱好者以及各地方书法协会众多,我们也可以利用这部分资源,把这部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聘请到学校,来补充目前学校书法教师短缺的问题。对于优秀的书法教师要放宽政策,积极配合兼职教师上好书法课。学校可利用各级书法家协会、研究会、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等专业组织机构的优势,聘请专家进行书法专业方面的讲座和指导,对权威的书法家可以作为特聘教师为本较兼职书法教师。

汉字是中国的伟大创造,书法艺术源遠流长,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的重大贡献,书法艺术教育对中国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通过书法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审美,加强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可以强健体魄。当今书法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我们必须弘扬传统文化,积极研究对策,使书法教育有更好的发展。

书法的随笔 第10篇

对书法本体问题的讨论可以从两个层次入手。首先是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的分野。传统书法倡导者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古代文化的承接,主张温和、渐进的演变。“现代书法”则是一个争议较大的概念,“简而言之,现代书法我们或可以认为,就是带有浓厚现代意味的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表现形式,它往往以奇异的线条,幻化的笔韵,象形的结构等等,来表现一种构成美和现代意识的情趣。它通常并没有脱离汉字,但又与传统的书法艺术迥异。”(1)这是对现代书法一个较为准确的概括。“现代书法”与传统书法关于书法本体问题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书法的载体问题。传统派认为汉字是书法的唯一载体,字非字、画非画或完全脱离了汉字的书法创作都不能算作书法;“现代书法”对书法载体表现出较大的包容性。第二表现在笔墨技巧上,“现代书法”由形式引发了对传统笔墨技法的反叛;传统书法则更注重传统技术积累,“用笔千古不易”是其经常遵循的一个法则。

对书法本体问题讨论的第二个层次,是传统书法内部的分野。传统书法的支持者在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注重传统笔墨技法的继承与发挥等问题上看法一致,他们的分歧在于新时期的书法应该更注重形式还是更注重内容。我们且称之为“形式派”和“文化派”。“形式派”认为,注重形式是书法从“书斋文化”走向“展厅文化”的必然结果,“在形式美的追求下,汉字从书法文化中剥离,成为造型艺术创作的元素,失去了与整个传统文化的联系,中国人原先对汉字书法神、韵、味、气的分析,也转向对于书写汉字的线条、章法、结构的造型分析。”(2)“形式派”寄希望于把当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与传统笔墨技巧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既能承接传统,又能表现时代特征的新书风,这种思路迎合了许多普通大众和一些专业人员的口味,在一定的传统技法基础上,书家只需写出迥异于他人的风格即可,于是各种笔墨技巧在书展上层出不穷,不免有“炫技”之讥。“文化派”坚持认为书法的本体是一种文化,脱离了文化土壤与个人修养而谈书法的形式是一种误读。“书法教育的文化性缺失,是对书法及书法本体认识的一种错位。书法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综合艺术,‘识浅、见窄、学不足’均不可能尽书法之妙。书法教育要以文化积淀为铺垫展开,强化书法教育的文化性格,让书法教育回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上来。”(3)书法的文化性定位也为书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人文修养,砥砺性格情怀成为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从本体上讲,书法可以分为现代的和传统的、形式的和文化的四个指向。那么,学院书法教育应当坚持哪种本体指向呢?显然,作为一个专业文化传承机构,我们应当坚持传统的、文化的书法本体指向。这是因为:第一,“现代书法”更多的是一种观念而非一门手艺,它具有较为薄弱的历史积淀和技术积累,艺术教学不可能沦为一种形而上的空谈,“现代书法”与传统书法也并非完全是一种对峙关系,传统书法对现代书法的基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二,书法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识与学习书法艺术要有整体意识,把书法放到大的文化环境中去,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书法的本质。学院有责任也有能力担负起理论与文化的教育,坚持书法的文化本性才能促进高校书法教育的科学进展。

明确了学院书法教育的本体指向之后,高校书法标准建设也就简单明了了,那就是抗心希古,依靠传统的书法审美标准来培养学生精深的笔墨意识,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文艺素养。“‘书法的当代标准’,首先面临的不是构建新标准,而是张扬传统标准,尊古自然出新。从理论上说,我们不需要担心书法的‘当代性’问题,任何时代的任何事物都烙有时代的印记,一切的割裂无疑是自我毁灭。”(4)这段话明确了传统标准对当代书法的重要规范作用,无疑对高校书法教育有着重大启示意义。

注释

1文备.20世纪后期关于现代书法的讨论.艺术百家,2005年第1期.

2祝帅.当代书法创作的专业化倾向.美术观察,2011年8月.

3徐传法.坚持书法教育的文化根性.美术观察,2012年9月.

书法的随笔 第11篇

《书法真诠》是张树侯晚年所著的一部书法著作。

张树侯(1866-1934),名之屏,安徽寿县人。擅诗文,工书画、篆刻,又能刻碑。早年曾与宋教仁、商震等同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走杭州,客吉林,屡濒于危。”民国成立后,“自知非政治才”,退居乡里,潜心艺事。“生平力学,至老不衰,于金石文字好之尤笃。三代篆籀,暨汉唐以来诸石刻,搜罗甚富。”“其书法则真、草、隶、篆,各体兼优,且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晚年客居安庆,求书者盈门。

《书法真诠》凝聚着张树侯一生书法实践的心得体会。于右任曾為该书题诗云:“天际真人张树侯,东西南北也应休;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

《书法真诠》和其他书论一样,也包括运笔、结构、鉴赏等部分。和其他书论不同的是,《书法真诠》用了相当的篇幅谈论书法的教学。

今之习字,通弊有二,学者好为舍己以从人,教者又每强人之从己。初学知识未开。罔知别择,原无足怪,而教者不应戕学子之性灵妄自神圣也。勿论教者所造未必神圣也,即神圣矣,与其使我之外复增一我,何若使圣之外更增一圣也。况教者出于性灵,学者得之标榜,既使步亦步,趋亦趋,亦万不能逮其师必也。吾谓教人者,但当因学子笔之姿,为之多其标本,且与学者商榷,半令自为主张,教者不过作识途之老马,俾勿入于坎窞,陷于荆棘足矣,令其自为别择,从其心之所好,自尔事半功倍。如梁闻山不纳邓完白为弟子,此种高谊,所以不可及也。

上述文字论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今之习字,通弊有二”,张树侯所说的通弊,自然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叶。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现在在书法教学中这种通弊是不是不存在了呢?抑或只是偶尔发生的现象呢?

笔者认为:这种通弊目前依然普遍存在。

很多书法老师以教代学,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很少顾及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大脑被当成装知识的仓库,学生只是被动的、被迫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教、学双方劳动和协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抑制了学生在意志、兴趣、心理、思维等多方面潜在信息和能力的开发,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感,破坏了教、学双方作为个性发展前提的潜在遗传信息进行“重演”的某些条件和机会,限制了个性发展。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思维千篇一律,没有灵活性,缺乏创新意识。虽然理论上可以高谈阔论,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极差。

张树侯提出了解决通弊行之有效的办法。“吾谓教人者,但当因学子笔之姿,为之多其标本,且与学者商榷,半令自为主张,教者不过作识途之老马,俾勿入于坎窞,陷于荆棘足矣,令其自为别择,从其心之所好,自尔事半功倍。”用现在的话说,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应当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范本,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决定所学习的范本。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实行全程跟踪指导,根据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化的辅导,把指导学生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帮助学生发现可能陷入的困境上。同时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点到为止”,不要下命令指挥,不要代为解释,不要越俎代庖,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教育家第斯德曾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领导者,又是参与者、合作者,当学生在岔道徘徊时,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当学生有疑难时,教师为他们指点迷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是他们的鼓劲者;当他们成功时,教师是他们的颁奖者。总之,教师的角色随着学生学习情形的变化而变化。

张树侯特别推崇梁闻山。梁闻山,号松斋,乾隆二十七年进士,曾官湖北巴东知县,后主讲安徽寿州寿春书院,为当时著名书法家。邓完白(即邓石如)年轻时曾到寿春书院,为诸生刻印、写扇面。梁闻山见之,叹息说:“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余所不能,究其才力,可以輘轹数百年钜公矣。”就介绍邓石如到江宁举人梅镠那里,梅镠家藏金石碑帖甚富,邓石如客于梅家八年,广临各种碑版,寒暑不辍,终于成为一代金石大家。梁闻山不纳邓石如为弟子,并不是因为当时梁闻山水平不如邓石如,而是明白邓石如应该学些什么和怎样学习,为邓石如指出了学习的途径。

学术知识之增进,悉由交换而来;绳墨规矩之平陂,尤赖模范而定,学者欲求进步,其不能无所师承也,顾师法或不善,则流弊转益滋,窃谓师法今人,其弊有二;师法古人,其弊亦有二。

其或学子奴性太深,但遇有盛名者,即思仿效。又或教者予智自雄,戕他人之性灵,就一己之轨范,致令学者削足以就履,此则师法今人之弊也。

吾于古代,酷爱《经石峪》大字,于近代,酷爱薛翥江行书,而卒未曾一临摹者,虽笃好之,而笔姿不相近也。学者苟浮慕高远,不自量度,强名士为名将,窃恐绌其材且度其事矣。吾曾见初学小生,隶书学《石门颂》,真书摹《石门铭》,草书摹岳武穆《出师表》者,取径非不高,其不能就轨道可预决矣。夫九仞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躐等以求,讵有当乎,此又师法古人之弊也。

吾谓学字者,一当视其笔姿之所近,一当视其程度之相当,或因其所好而牖进之,或因其所偏而矫正之,固在教者精于鉴别,半令学子自为主张,而尤要者,须视其功力之所及,即如唐之颜、柳均可学也,然如颜之《宋广平》,柳之《琅邪碑》,岂初学小生所能学步乎。步趋有先后,万不能躐等以求也。

或曰公孙舞剑、担夫争道,昔人皆于此悟笔妙,似古之工书者,原无一定标本,随在皆可取资矣,曰不然。如彼所说,为神化者言之,非为学步者言也,然则初学宜何师,曰,既生今世,自应以真书为先务,自应由严重者植其基,则南帖不如北碑也。无如今之习北碑者已不胜其弊,则不如规模隋唐,隋代碑版墓志多美书,惜传者殊少,唐以肃代之际为极盛,而流弊亦最深,莫如初唐流弊差少也。待初基坚固,自尔万法随之,或探源篆隶,或博涉阁帖,即盛唐诸大家,亦可供驾驭,资摹仿也。

上述文字论述了学习书法者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学习书法必须要有师承。师,可以是今人,也可以是古人,更可以是书本。但无论师承古人还是师承今人,都会有利有弊,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有谓:“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意思是说:学习的路径很多,各自根据自己的爱好就行;高明的老师不把自己的一套强加于学生,而善于学习者也不会死跟着一个老师跑。《书法真诠》也特别强调了这层意思。

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书法是一种主体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依靠具有强烈个性风格的点、线所构成的节奏和氛围,宣泄书家心灵的情韵,同时打动读者的感官,使之产生共鸣。但是,书法艺术必须以一定的书写技术作基础,因此学习书法要处理好“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书写的技巧,然后才能上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现在有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不耐烦练习书写基本功,在书写技能不熟练,甚至完全没有书写技能的情况下,开始所谓的“书法艺术创作”,并美其名曰“现代书法艺术”。

学习书法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因此要学习书法,必须继承前人的文化传统,从前人的书法实践中吸取营养。如果没有创新,则陷入了前人的坎窞,书法也就走进了死胡同。但如果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是象现在一些狂热的书法“者”否定继承,仅仅强调书法的个性化发展,他们把书法神秘化、游戏化、夸张化、杂耍化,使书法艺术太“艺术”了,似乎地球上什么都可以被当作书法艺术,甚者,把包括人体行为的各种动作方式也当作书法艺术,故作高深之态,别人皱眉头,则窃自满足。这种所谓的书法严重违背了作为书法的最基本要求。

上一篇:白板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下一篇:机械制造部物料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