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2024-06-07

书法教学中的品德教育(精选10篇)

书法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第1篇

一、加强高职生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不少高职院校中, 因为学制短、技能教育要求高、专业课与实践所占课时比重大、文化艺术课整体薄弱, 在突出职业性的同时, 存在对美育认识和理解的偏差。美育功能的丧失直接带来了学生的审美缺失。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如果“仅仅教学生职业, 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 就会从一种很好的教育沦落为一种低级的器械教育。如此一来, 一些学生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 这种教育最好的结果不过是造就一种改良的“艺徒”, 而不是“良善”的公民。因此, 我们要加强审美教育, 让美成为学生情感知识和道德的桥梁。

1.注重审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和时代主题是实现经济转型, 即从旧的增长模式向新的增长模式转变, 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变, 就是人们称之为的“大审美经济”。所谓大审美经济, 就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中心的传统经济, 代之以实用和审美、产品和体验、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经济。这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高职院校要把审美教育摆上重要位置, 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能力。只有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既有专业知识技能, 又有高品位的审美素养, 才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

2.注重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生个体的发展不仅在于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 还在于其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 让他们懂得美, 懂得爱, 理解人, 善待人;能够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心情舒畅、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在当下职业岗位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发展而更迭变化的年代, 高职生要获取未来职业发展的主动权, 培养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审美教育让学生用美的眼光看生活、看劳动, 抚平人与工作间的紧张对立, 从而促使其潜能、创造性、个性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协调发展。

二、书法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书法是一门哲学的艺术, 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书法教学在审美教育中可以使学生获得道德的、心理的、身体的、文化的多方面良性素质, 促进其全面发展。

1.感知书法中的点画美

点画是构成书法美的基本元素, 每一点一提、一撇一捺, 如人举手投足、顾盼传情。书法之点画是人类撷取大自然万物之美而在线条中的体现, 是自然美与心灵美之高度概括。晋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勒, 如千里阵云, 隐隐然其实有形。侧, 如高峰坠石, 磕磕然实如崩也。”点画取材于自然, 渗透浓厚的人的审美意识, 反映作者的学养、阅历、情性。例如写一横画, 一般包括逆锋起笔, 侧锋衄挫成点, 中锋力行, 末端顿、围、提、收等动作。从外形上看, 或向上弯曲呈覆舟形, 或向下弯曲呈正舟形;有的左粗右细, 有的左细右粗, 有的两端粗中段细, 加上行笔速度、墨色润燥等变化, 一个横画就能妙趣横生, 显示出稳健、凝重、跌宕、轻快、流畅、简淡等神态, 传达出书者的特定感情。

点画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外在形式而言, 有方圆、曲直、长短, 粗细和藏露等;就内在形式而言, 有力量、分量、质感, 韵律等。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相辅相成, 内在形式通过外在形式得以显现, 外在形式将内在形式充分展示。所以, 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点画的形质, 发现内在蕴含的力度和韵律之美。

2.品味章法中的形式美

鲁迅先生说中国汉字“形美以感目”。从汉字产生那天起, 方块字的独有造型就决定了中国书法在章法上形式美的多样性。章法就是要求将一幅书法作品的点画行款融为一体, 每一画每一字都处于相依为命的特定关系中。我国的书法家特别重视章法布局, 无论是孙过庭说的“一点成一字之规, 一字乃终篇之准”, 还包世臣提倡的“九宫法”, 都体现了对章法结构的重视。

书法的章法美, 其基本要求就是知黑守白、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 把书法的节奏感再现出来, 给人以美的享受。首先整体要和谐, 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分正文、款识、印记三部分, 要合理安排位置, 精心设计它们的表现形式, 使其达到整体和谐。其次要行气贯通。一幅字, 无论多少字、多少行, 字与字、行与行之间, 气息都应是相通不断的, 从最开始的第一笔到结尾落款时的最后一笔, 都要一气贯注。再次是疏密有致。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 密处不使透风, 常计白以当黑, 奇趣乃出。”这奇趣就是字的结构布白。

3.体味书法中的情感美

书法是表情的艺术, 除了表达客观事物的神韵外, 书法还表现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元代陈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喜怒哀乐, 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 怒则气粗而字险, 哀则气郁而字敛, 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 变化无穷。”可见, 感情色彩在书法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它通过线条的舒缓、疾涩、虚实、承接等表达了一种或激动或平和或奔腾的种种情感境界。抽象的线条被情韵化、人格化, 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意象。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阅读, 仔细体悟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谈自己欣赏书法艺术时说:“我在看鲁公的字时, 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 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 全身肌肉都紧张起来, 模仿他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 仿佛对着临风飘荡的柳条, 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 全身的肌肉都松懈起来, 模仿他的秀媚。”朱先生的话说明书法艺术具有唤起欣赏者情感的力量;同时欣赏者也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旨趣和人生经验感悟、理解书法家创造的情感世界的意蕴。

4.体验书法中的创作美

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一切理论上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书法的表面, 我们要通过系统的技法训练, 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让他们在书写中体验书法的创作美。一是让他们通过欣赏临摹名家的书法作品, 感受书法家通过继承与创新形成的独特的书法风格, 并融汇消化;二是书法练习的过程中, 让学生在继承传统、借鉴他人的基础上, 突破临摹的制约, 赋予书法艺术新的生命力, 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从中体验书法的创作美。

总之,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书法艺术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情感美,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提高他们的生活艺术情趣,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田正平, 李笑闲.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84.

[2]朱光潜.谈美[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4.24.

[3]欧阳中石, 徐无闻.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9.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书法教育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写字(书法)教育;现状;原因;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40-01

泱泱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之所以没有中断,重要的原因之一要归功于汉字。汉字是我们华夏先祖创造的,是我们中华名族的智慧结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书法是中国的符号,书法是华夏的“代码”,书法是民族意识的火把,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台湾学者白先勇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线条文化,书法,是核心中的核心。”

一、当前初中生的写字(书法)教育的现状

初一时,我曾对自己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了调查,统计分析和调查结果表明,书写优秀率仅为20%,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中相当一部分的书写还不如小学生。作为语文老师,经过近三年的观察总结,具体表现如下:

1、写字的姿势不规范,不正确。走进教室你可以看到,有学生写字的坐姿要么是斜倚外靠,要么是眼睛离本子太近,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很难纠正。2、不会写规范的字。他们没有掌握最基本的笔顺书写规则和字的间架结构,不端正,不整洁,不规范,尤其是细节性的基本笔画不是多就是少,有的字虽正确,但像鸡爪子抓的,很难辨认,没有“体”。3、不会写正确的字。提笔忘字的情况时有发生,据相关媒体调查,近80%的受访者都有这种情况。4、不会又快又好地写字。书写速度缓慢,像捉虫似的。一快,就写成了很难辨识的潦草字,难以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5、不会写有个性有生命力的字。所有的字,都是一种体,一成不变。6、有学生随意简化汉字,甚至生造汉字。

二、对当前初中生写字(书法)现状的原因探究

以上的现状,以上的结果我们虽然不愿看到,但更不能回避,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书法爱好者,经过近三年的思考,有些许感悟,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一是语文教学有缺失。在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都重视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写字指导,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致使学生没有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常识,没有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二是教师本身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部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国3000 多名教师中,60%的人认为自己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教师书写技能的下滑。三是初中学生自己重视不够。进入初中,所学科目增加不少,作业也多了起来,在还没有彻底减负的情况下,学生必须在单位时间完成各科作业,但是总不不睡觉吧,于是乎,就来个刷刷刷,不能保证作业的书写质量。四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学生面对中考的压力,为了考出一个好分数,老师大多的时间花在背诵默写,阅读理解上,无暇顾及书写,老师、家长、学生都默许了这种不太正常的现象,而只顾学习任务的完成,不重视书写的规范。五是各科任教师不同程度地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以及网络语言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六是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同学之间,亲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用书信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初中学生大多考敲击电脑键盘来完成交流,导致学生书面交流渐少,对电脑形成了依赖,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展示自己书写才能和赏析他人书写的机会,从而导致初中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不进则退。七是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具体评价体系,教师对学生书写的评价无依据。

三、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与写字(书法)教育有机融合的建构设想及实施建议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弘扬我国的书法艺术,大力营造学书的氛围,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有利于学习、工作和交际。所以只有人人思想观念上重视了,才有可能认认真真落实课标,认真真地去书写。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与考核。由于初中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完成阶段,学校普遍面临着中考升学的压力,社会各界对也比较学校关注。要把写字教学是否开展作为考核一个学校的硬性指标,这样就迫使每一所初中都能够重视写字教学。其次,科学评价,激发习字动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每次考试都单列书写的分数),把学生的书写列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再次,学校要重视写字教学,健全评估考核机制。每一所学校要把写字教学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搞好文化教学工作的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同时也建议让写字(书法)教育进课堂,在课程设置上,认真研究写字(书法)课的课标,落实每周1节或两节,并且把其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也可开设第二课堂,让一部分爱好书法的同学有相对固定的时间练习,并因有老师的个别指导,同学之间的互相砥砺,所以兴趣班同学们的书法水平提高较快。

最后,教师勤修内功,加强示范。教师自身平时也应多练习书写,既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自身修养,又可言传身教,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要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清楚。力求美观,行款要整齐,卷面要干净,字随文教,文从字授,两全其美。

化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3篇

我们认为, 化学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 既要遵循思想品德教育原则, 又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学中, 一是要坚持长期性原则, 即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化学知识的传授之中;二是要坚持结合性原则, 即要结合化学知识的学习进行;三是要遵循心理学原则, 即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进行。在具体实施中,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 结合化学知识的学习, 深化学生的唯物主义观

化学中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合成都是人们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要真正理解, 掌握这些知识的实质, 就必须具有唯物主义观点及其思想方法。因此, 深化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既是学习化学知识本身的需要, 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1.1 促使学生掌握运动变化的哲学观点

例如, 学习化学平衡原理时, 引导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对象、条件、本质、特征等进行分析、归纳 (可概括为“逆、等、动、定、变”) , 使学生充分理解到:化学平衡状态是某一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 保持该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组成的百分含量不变的一种稳定状态, 反应始终没有停止, 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只要某一条件 (温度、压力、体系中各物质浓度) 改变, 平衡就会被破坏, 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新、旧平衡不是简单重复, 而是质的变化。如此学习, 使学生掌握了运动变化的哲学观点。

1.2 促使学生掌握认识事物的哲学辩证观点

例如, 溶液酸碱性的讲解, 首先, 让学生从电离理论弄清酸碱性的本质是H+和OH-。然后指出, 一切水溶液中, 由于存在着水的电离, H+和OH-总是同时存在。H+和OH-构成了矛盾的2个方面, 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但必有一个方面是主要的, 处于支配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 决定溶液的酸碱性, 所以, 一种溶液的酸碱性及大小, 取决于H+和OH-浓度的大小。接着指出, 矛盾的主、次2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 一种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只要改变H+浓度或OH-浓度, 就会改变其酸碱性。通过这样的讲解, 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事物, 掌握哲学辩证观点。

2 通过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通过化学实验, 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2.1 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的思维能力

例如, 提纯混有硫酸钠的食盐。这是一个简单实验, 通过要求学生拟定实验方案, 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整个实验的思维过程是:晶体不易反应, 需配制成溶液, 要NaCl不要Na2SO4, 需加入某种试剂让SO42-生成沉淀, 经过滤得滤纸上固体, 滤液中可溶性物质, 蒸发滤液得到滤液中可溶性物质。能使NaCl, Na2SO4生成沉淀的常见试剂有AgNO3, Ba (NO3) 2, BaCl2。故可拟定如下方案 (设加入足量试剂, 反应完全) 。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2.2 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态度

例如, 醛的银镜反应, 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这是一个现象明显、易操做的实验。但是有的学生忽视试管是否清洁, 随意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不用温水加热而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结果有的银镜不均匀、明亮, 有的呈现黑色沉淀, 有的甚至引起试管炸裂, 我们通过对不成功实验的分析, 告知学生物质之间的反应受温度、浓度、酸碱度等的影响, 条件不同, 产物不同。并教育学生科学来不得半点的马虎, 犹如做人, 必须认真、仔细。

3 结合化学知识实用、有趣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国防科研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诸多奥秘隐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这就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这一特点, 从具体知识着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3.1 联系实际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例如, 学习了溶液的渗透压一节内容后, 组织学生讨论输液必须符合的根本原则是什么?在给病人换药时, 为什么常用生理盐水, 而不用纯水或高渗盐水冲洗伤口?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感受到学有所得、学用有所,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2 组织学生社会实践, 让学生领悟理论联系实际的乐趣

例如, 组织农村学生利用假期对家庭承包地进行酸碱性的简易测定, 确定应施用酸性肥料还是碱性肥料, 结果学生对测定方法、使用试剂等极感兴趣。对城市学生, 则提出为了治理城市污染, 为什么要改造锅炉、烟囱、禁放烟花爆竹, 如何除去暖水瓶中厚厚的水圬等实践活动, 让他们领略到成功的欢乐, 感受到理论联系实践的乐趣。

4 结合化学史教育,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对祖国的认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我们要利用或补充一些有关反映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具体事例,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伟大情感。蒉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4篇

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参与程度低、教学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活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而作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思想理论课程,思想品德教育也同样倍受瞩目。本文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分析与研究,试从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之间的交流来探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突破。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这样,教师就可轻松愉快地向学生阐述思想品德教材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生刚上初一时,可以先跟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前交流,告诉学生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将会讲一些什么内容,同学们将会从中学到什么。然后再通过教学优化把书本上那些难以消化的专业术语用肢体或其他艺术语言展现出来,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充满期待,产生兴趣。

二、在学习中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于兴趣。”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引导 、培养学生的政治学习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不能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死扣教材,从而使课堂变得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应该使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激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吸引学生,怎样把教材变活,怎样展现学好思想品德这一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力求形式多样、讲解生动、操练灵活;力争每天给学生以不同的“口味”。当学生感受到学好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所具有的巨大价值和独特魅力时,就会产生对学好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的强烈愿望和追求,从而明白了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主动地学习。因为教学的需要,我常常准备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课件及多媒体内容来辅助和完善教学内容。

要使学生乐学,作为教师还要努力构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政治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功底和与时俱进的钻研意识。教师优美铿锵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会让学生产生对语言美的遐想和追求,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的强烈欲望。教师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的教学会打动,感染学生,让师生在课堂上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教师语调时高时低,时轻时重,时缓时急能调动学生注意力,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另外教师还应具有幽默风趣,充分发挥体态语作用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又一重要方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恰到好处的耸肩和手势都会把鼓励、期盼、等待、肯定与赞扬传达给学生,这些无声的语言会感染和激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力量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情感教育的作用

由于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因此能在其他学习中运用已学的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新的知识,学习上的事半功倍,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努力地进行学习。课堂教学的手段采用多种方法,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在教学活动中开发了自己潜在的才能,如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认真学习知识。

课堂教学中民主的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又让学生学会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的,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以创新教育理念,探索情感评价策略与途径。在实施情感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以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情感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进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努力创造教学水平进入更高的境界。

青少年富有热情,更需热情的支持,象待燃的蜡烛,亟待点燃出熠熠火花。如果教师注重情感上的鼓动,就能避免理论知识的单纯、枯燥,就能使教学活动有声有色,也就更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学生引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晓之以理,还需要动之以情。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5篇

一、创设情境, 以境育情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触“境”生情,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如教学“竞争不忘合作”时, 我把龟免三次赛跑的漫画作为素材引导学生。第一次龟免赛跑是免子赢了乌龟, 第二次是免子因为睡觉输掉了比赛, 让学生明白了竞争的意义。第三次是比赛的道路上有一条河, 并设计几个问题:故事结局有哪些?哪种结局最好?你有何启示?由此学生得出双赢是竞争最理想的结果。将寓言故事和漫画等素材运用在教学中,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 从而使课堂更生动, 学习更轻松、易于记忆。

二、寓教于乐, 积极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 加强学生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互动话题、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感悟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体验。如教学“我爱你, 中国”时, 我设置了一个互动平台, 进行鉴赏与交流:“你远方的朋友, 过几天要来陕西玩, 你打算带他去哪里参观?请以我们县为中心作简单介绍, 说出你所知道的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这时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学生们争相发言, 他们说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西安大雁塔、黄帝陵、柞水溶洞等景点, 通过这一活动, 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之情, 也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受到教育, 通过这些活动, 既巩固了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转变了学生对该科目的认识, 逐渐使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成为一种内在需要。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生活情境, 引领学生走向生活, 以生活为探究的乐园。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情感教育的地位日益凸现, 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 浅谈在思想品德课中情感教育的尝试和体会。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感教育,尝试

参考文献

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6篇

在二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体会到, 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来引导学生。以“情”寓教、以“情”寓行。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领会“思想”“品德”的真谛。

在品德课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老师空洞地说教, 学生厌烦地听, 没有实践更没有体验, 知行脱节的现象。教师的教导与学生没有产生共鸣, 意义又从何谈起!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在教学中, 师生心意相通, 便能顺利完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 那么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沟通思想转变学生情绪是教师教学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认真钻研, 挖掘教材, 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我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 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分析理解, 尽可能地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情感的升华。如:讲授《我爱五星红旗》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播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的录像。几十双小眼睛紧盯着屏幕, 几十颗心被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雄壮的国歌和解放军叔叔严肃认真向国旗敬礼的场面所吸引。孩子们迅速进入了角色, 引起了共鸣。我问:“升旗的时候解放军叔叔怎么样?”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 边说还边学着解放军的样子敬礼。接着, 我又让学生观看了奥运健儿得了冠军升国旗唱国歌的录像, 孩子们看后都非常兴奋, 一次又一次地鼓掌, 有的孩子激动得站了起来。我又问:运动员们看见五星红旗升起来的时候心情应该怎么样?他们在想什么?孩子们热烈发言:“运动员们很高兴”“他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很自豪”。通过看录像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 情感的心弦被拨动, 爱国之情被激发。他们兴致盎然地读着句子:我爱五星红旗, 读出了心中的热爱之情。

二、沟通情感, 增加兴趣, 调动学习热情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教育教学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情感对认识的积极影响, 挖掘课程内容的情感内涵, 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教师无激情的讲课, 必然得到学生无激情的听讲;教师无真情的表达, 必然得到学生无真情的反应。学生不能从教师的语言、神情、动作的传递中得到可亲、可信、可敬的情感信息, 不能感受到教师的真情流露, 那么, 学生的情感就难以激发, 师生间的情感也难以引起共鸣。所以, 教学中, 自己要充分投入, 始终保持高度热情, 以此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 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 要补充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例子, 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 使学生感到学习既不枯燥, 也不神秘。例如, 在课堂上我经常结合课文, 创造情境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扮演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请学生编排, 体验不同角色的心情。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残疾人等,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如妈妈让小明写完作业看电视, 小明却要先看电视再写作业, 同学们纷纷发言, 各方代表说出自己的理由。在激烈的辩论中,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讲道理、明是非中增加了孩子之间的团结和友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 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 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自身的体验, 才能把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需要, 才能让思想像盐溶于水一样, 溶化到学生的认识中去。因此, 思想品德课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 教师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通过亲身经历并启动全部身心去参与、关注、感受和感悟, 将道德规范内化, 实现自我完善。

三、寓教于乐, 寓教于情, 丰富教育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 陶冶情操, 而且还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我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外, 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 义务劳动、野炊活动, 同时还组织了辩论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漫画创作展评、班风口号创作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 这样不仅增长了他们的知识、才干,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快乐, 才会有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了情感教育, 学生的厌学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在调查中, 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说明了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各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能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促进他们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

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滋养着知识的种子, 让它开出绚丽之花, 结出丰硕之果。因此, 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情感教育, 用情感架起通向和谐课堂的桥梁, 使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和张扬。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7篇

1.课前沟通,为实施情感教学做好铺垫

真正的课堂教学不是从教师进入课堂的那一刻开始的, 而是从教师接近学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会利用这一短暂的时刻,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挤到学生中间,放下教师的架子,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沟通,谈学习、谈生活、谈心情、谈兴趣爱好……在交流中收集信息,把握学生的情感命脉以及学生的兴趣和对课堂的预期,进而为情感教学的实施做好铺垫。心与心的距离在平等交流与沟通中走的越来越近,而课堂,在铃声响起之前, 已经开始;情感,在铃声响起之前,也已经开始……

所以,实施情感教学,教师应该主动将课堂前移,充分抓住课堂前沟通短暂的时间,为实施情感教学做好铺垫。

2.以爱引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的确如此,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老师通过关心、爱护学生,从而赢得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所教的课产生兴趣,增强他们的主动性。人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愉快的学习中去。于是。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我教的学生中去,像他们的家长一样嘘寒问暖,与学生一起搞卫生、做游戏、侃大山、讲故事,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 排除青春期烦恼。这样拉近了他们与我的距离,他们将我当成真正的朋友,我的话,他们爱听,我教的课,他们积极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与他们共同探讨人生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3.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都是有其特设的背景和编排目的。因此,我抓住教材所体现的特定情感因素,巧设导语,创设氛围,引导入境。导语的设计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感激情,叩击学生的心灵。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结合教材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加上肢体语言,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情绪。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 走进教材。同时,初中生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基于这一点,我会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处于兴奋状态。

4.以言激情,讲活知识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因为语言中充满着情感,含情的语言能使人得到感染,引起共鸣。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运用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情感教育的成败。 教师恰当的情感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这种教学双方情感交流的互动,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持久,对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和提高教学效率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用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用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语言结合起来,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教学语言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既有利于传授教材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用语重心长地语言讲述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讲“扬起自信的风帆”时,让学生起立,高举双手,用充满激情的、有力量的语言和学生一起大声喊“:我能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讲 “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用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讲“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的变化”时,用兴奋、慷慨激昂的语言讲述祖国建设的成就和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使学生爱学、会学,用好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总而言之,忽视情感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良好的情感教育, 是教师树立威信、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摘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及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情感教育越来越被关注。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实施好的情感教育,是教师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第8篇

一、通过各种手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 给学生讲述中外音乐家聂耳、冼星海、齐默尔曼、贺绿汀等人的爱国故事, 使学生明白人民音乐家的爱国精神将和他的音乐作品一样永世长存,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教唱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或选择补充一些同类题材的歌曲来学习, 如《我和我的祖国》、《爱我中华》、《龙的传人》等。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给学生介绍中国戏曲和民族民间音乐, 介绍种类繁多的民族乐器和乐曲, 从而使学生受到民族艺术的熏陶,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挖掘音乐教材的内在思想性, 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在学习天山之春《青春舞曲》时我教授了新疆最典型的舞蹈动作——动脖子, 融入了新疆最典型的节奏训练“×○|×××|×××|××○|”, 并分组进行节奏和舞蹈的表演, 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新疆歌舞多附点多切分的节奏, 在欢快的舞蹈韵律中学会怎样与人合作, 来取得本组更好的成绩。在学习课本《龙船调》时, 我加入了土家摆手舞撒种插秧的基本动作, 并让学生手牵手拉起大圆圈, 模仿土家族人民庆祝土家牛王节的热烈场景, 在“哐咚咚, 哐咚咚, 哐咚—咚哐咚咚”的锣鼓声中跳起了土家摆手舞, 让学生在表演中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还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土家舞蹈同手同脚的基本动律, 让班级和睦度大大增强;通过这种学习方式, 让学生对乐曲的力度、节奏、气氛以及速度都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和体验。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 学会了集体合作精神, 并知道了在合作中如何和谐相处。这样, 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质。

三、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 适当地编排一些校园集体舞, 使学生在舞蹈中学会配合他人、关心他人。

2. 在教学生唱歌时, 要求全体学生的音色和音量都要服从集体的需要, 因为任何一个突出的声音都会影响集体歌声的统一和谐。

3. 在进行多声部的合唱训练和节奏训练时, 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团结一致的教育。

四、利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音乐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用愉悦性、艺术性来充满音乐课堂, 不可千篇一律, 毫无重点。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 可以通过他们对美的形象感兴趣和对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 《非洲的灵感》这一课, 学生分组编配节奏并合作表演。有的学生手持铃鼓、有的学生手持沙锤, 同时从电脑上插入大自然的声音和画面, 如狮子、老虎、溪水、小鸟等。各小组都分配好角色, 兴高采烈地配合学习, 同学们欢快的唱着跳着, 两种节奏的完美配合, 时不时还有几声狮吼, 几声鸟叫, 我和学生都已经深深地投入到音乐情节所设定的环境中, 表演得特别真实, 好像身处在非洲原始森林的怀抱中。在这个音乐情境中, 每一位学生相互合作, 无拘无束地表演, 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通过音乐, 彼此间的体验得到了交流, 良好的合作氛围在无形中营造起来了。加上这种合作式的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因此, 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乐曲的形象美、旋律美。真实地感受到大自然之美, 并且在美的环境中陶冶他们的心灵, 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 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整体素质的一代新人。

摘要: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陶冶优良品格、培养高尚的情操,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美化学生内心世界, 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9篇

首先,我们语文教师要树立寓思想教育与学科教育中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语文学科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联系。记得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句话里充分显示了语文学科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因此,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素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理想情操教育、审美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行为规范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1. 语文教材描绘讴歌山河美,不仅可发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在这块肥沃富饶的土地上,有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峰,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泊,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而且到处都埋藏着丰富的宝藏。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描绘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妙神韵,就能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美的享受,并从这享受中,升腾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语文教材中描述的各种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他们在各个领域所创建的业绩,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高尚的心灵、情操,而且可以有力地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雄立世界之林去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章都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他们为祖国文明的缔造和发展,为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曾作过伟大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品质一直被后人奉为楷模。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佳话流传数千年;神农尝百草,为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后人当神供奉。屈原爱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陶渊明甘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封印挂冠而去;杜甫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陆游临去世,犹叮咛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图复中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于谦高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谭嗣同变法图强不惜五尺之躯,“碧血化长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英雄气概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周总理“深邃群科济世穷”及一生“为中华之崛起”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格;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分明的硬骨头精神,更值得青少年敬仰学习。

3.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从珍惜时间、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如《匆匆》《论语十则》《伤仲永》《孙权劝学》等,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识课文所包含的这些内涵,学生一定会从思想上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抓紧时间,刻苦学习。

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10篇

一、以理育情

在人的情感形成和发展中, 认知和情感总是相互作用, 协同发展的。情感以认知为基础, 只有晓之以理, 才能保证学生的情感符合社会的要求, 使行为有正确的方向, 具有实际效果。要培养学生对某种事物的情感, 就应该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 懂得有关道理。俗话说:“知之深, 爱之切”, 知识越丰富, 道理越深刻, 情感就会越深厚。所谓以理育情, 就是教育者直接或间接地运用知识、道理、影响学生情感的一种方法。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积极的思想、观念、认识,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感悟蕴涵其中的道理, 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启迪和升华, 自觉地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情感和行动。如教学初三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 我讲述著名诗人戴望舒因反抗日本侵略者被捕入狱的例子。在日本阴暗潮湿的地牢里, 诗人用伤痕累累的手掌, 触摸着想象中的地图, 抚摸着祖国破碎的山河, 想象着温暖的春天和民族的未来, 不禁泪珠与笔墨齐下……教学中可穿插提问:面对凶残的敌人, 难道戴望舒不怕吗?是一种什么精神支撑着他?学生从他的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以境育情

情感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和场合。在教学活动中, 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情境本身丰富的美感, 鲜明的形象, 伴以教师充满情感的抒发、渲染, 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 使其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 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 从而进入角色, 产生情感体验。

1. 引入情境, 激发情感。

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 使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形成急切的探究心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 就应尽力创设适合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 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 学生便会有一种良好的情感, 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 访问科学家, 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 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

2. 驾驭情境, 强化情感。

如果教学过程刻板, 教学手段单一, 学生会因为失望使已经形成的学习情感弱化, 以至于逐渐消失, 就好像一撮已被点燃的火苗, 因缺乏氧气, 随即熄灭掉。因此, 教师在把学生引入情境后, 根据学习内容的深入, 使情境得以持续, 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情境, 驱动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和其他学生同悲同喜, 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热烈”的状态下。

3. 凭借情境, 培养情感。

情境的创设, 往往会使学生的联想、想象活动积极展开, 会在他们的思维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 教师要凭借创设的智、美、乐的情境,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如讲集体主义精神时, 可以列举一位抗洪英雄的事迹。在妻子即将临产前他依然奔赴抗洪前线, 抗洪中自己多次累倒, 甚至当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时也没能抽身回家。抗洪结束后未进家门, 他就跑到母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很多学生都被英雄的事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通过这个例子, 把学生引入到身边的感人情境中, 学生的认识和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三、以行育情

上一篇:执法执法规范化下一篇:煤炭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