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2024-05-31

衡阳县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衡阳县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第1篇

衡阳县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衡阳县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丰富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资源等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明显优势。并呈现出发展模式多样、产品丰富多奇、投资主体多元化等发展特点。发展空间很大,有待加强科学指导、强化特色化经营,以确保其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衡阳县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深度发展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强调“要实施乡村富民工程,建设特色景观村镇”(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憨实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衡阳县正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优势,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空间很大。

1.衡阳县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1自然环境多样而优越

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资源的本底,同时也是吸引外来旅游者的核心资源之一。县境南临衡南,北抵双峰,东接衡山,西界邵东,南北最长55公里,东西最宽74公里,总面积2558平方公里。周围山体在垂直分布分异规律影响下,形成了多种生态环境,有利于乡村立体农业的发展;内部为完整红色丘陵盆地,岗丘和河谷平原广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湘江南北纵贯,并有蒸、耒、洣等支流汇入,形成完整辐聚式水系;和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0.41km。全境还有欧阳海、斜坡堰、牛形湖、天堂湖等数十大中型水库,形成不少风景水体。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温夏热、冬干夏湿、年降水量1400mm左右,一年四季可进行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红壤、山地黄壤、紫红土、水稻土广泛分布,适种性较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近50%,有利于多种动植物的繁衍。如此生态环境状况,为孕育多种多样的乡村田园景观和农业景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背景。1.2社会经济条件十分有利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大致包括交通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数量与素质状况、地方的政策法令,以及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态度等。衡阳县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衡阳县农村经济方面,共有耕地面积88.6万亩,其中水田79.03万亩,农业人口103万。改革开放特别是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以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村经济日益繁荣。粮、棉、油、猪在国内久负盛名,分别跻身全国“百强”、全省“十强”。区位优势,交通便

1利。衡阳县紧靠衡阳市区,县城距市区不足20分种车程,根据衡阳市“十五”规划和市委、市政府连塘(三塘)接渡(西渡)战略,十五末,县城西渡将与衡阳市城区连为一体。京广、湘桂铁路傍境而过;107国道和S315、S325省道贯通全县,公路总长1500公里;以湘江、蒸水为主航道的水上运输极为方便。全县有人口约113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很富余,旅游业和农业的原有基础都很好。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为湖南省第二家国家森林公园,公园风景区交通讯十分便利。“南岳风光甲五岳,岣嵝归来不看岳”。岣嵝峰北靠南岳,群山环抱,林海茫茫,古木参天,常年云雾缭绕,气候宜人,且历史悠久,古迹遍布,修竹幽深,夏秋爽凉,游人如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为江南旅游胜地、避暑仙境。衡阳也晋级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中共衡阳市委和衡阳市人民政府对休闲农业高度重视,衡阳人民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更是殷切期盼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氛围已经形成。

1.3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核心资源丰富

衡阳县不仅拥有清新优雅的农村生态环境,还有得天独厚的田园景观、农村生产经营和农村文化。如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衡粮、衡油(茶籽油、菜籽油)、衡烟、衡茶(南岳云雾茶)、衡莲(衡阳县乌莲)、衡菜等农产品生产久负盛品。现代衡阳,是全国著名商品粮、商品油、商品鱼、商品牲猪生产基地。还具有特色的美食文化,渣江米粉、井头红薯粉、洪市荸荠、夫子辣椒等等地方特色美食。民间艺术有扎龙和舞龙,衡阳的“赶二。八”皆隆重热烈。衡阳是湖湘文化的源地之一,历史上名贤辈出,抗日战争时的“衡阳保卫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衡宝战役”名扬中外,其不少名人故居、英烈事迹和战争遗址的红色文化,大多分布于农村,成为衡阳休闲农业的精神粮食之一。

2.衡阳县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1发展模式多样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如按照布局区位,主要有景区周边型、城市郊区型、特色村寨依托型三种模式。南岳凤凰山庄和红叶寨,就布局于南岳衡山风景区周边,属于典型的景区周边型;金兰镇就是特色村寨中的典型,前人有“金兰八景”名句:“云山烟雨实堪夸,聚湖风水锦绣华,紫云洞内诗千首,白竹湾头酒百家,石马潭前龙现爪,城坪雪岭鸟喧哗,细望甘溪流润远,十里夜放石榴花。”按照其经营形态,主要有观光观赏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节型四种。如西渡农业观光园区,在这里可以观光观赏蘑菇培育、芦荟栽培、牲猪和淡水鱼养殖,还可以品赏彩色红薯和彩色玉米,是典型的观赏型;界牌瓷泥以纯白无杂、含铝最高著称于世,总储量达4000万吨以上,被国际瓷品业命名为“衡阳土”。花岗石蕴藏量达8亿立方,品位之高,储量之大,属国内少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2游客可以亲自体验陶瓷的制作过程;还可以亲自参与“赶二。八”庙节,农民的生活方式及淳朴民风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体会。2.2品种类型以奇称晓

衡阳县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多样、内容多奇。如农家乐旅游产品除传统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想农家福”之外,还兼有南岳红叶寨“吃黑山羊肉”;衡阳县樟木农家乐“吃土鸡”,而且游客可相鸡自抓,目睹宰杀和加工制作、煎与烹饪,体现了“鸡吃飞”的传统;衡阳县农家乐,如果是秋冬季节,旅游者三餐都可品尝到红薯粮食,即所谓早餐“全猪全羊”(蒸食一个一个的小红薯)、中餐“芝麻裹糖”(煮红薯粥、家少量的大米)、晚餐“吹吹拍拍”(火煨红薯),也可以品尝到家制的“湖之酒”,欣赏民间舞龙(包括布龙、稻草龙、纸花龙,以及小孩子玩的鱼虾龙等耍龙活动)。课进行竹景观光、竹编制技艺观赏,还可以体验挖竹笋、吃竹菜、睡竹床、吃竹筒饭等项目。衡阳县樟木观光农业,春季可观赏由“桃花红、李花白和油菜花黄”交织而成的“万花筒”式的“十里桃李长廊”,夏季又可亲自摘和购买桃子、李子等果品,晚上课观光白鹭坳称之为“赶贼市”的夜间农贸市场盛观,总之一切耳目一新。

3.衡阳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1政府主导,政策到位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是新兴的产业形式,缺少发展经验;同时,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企业分散于广大农村,一般规模较小,信息闭塞,很难直接走向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互联网等资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难题困扰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而且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调控。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一是强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强化调控能力;二是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再补充一些具有区域特征的政策法令;三是切实执行落实湖南省乃至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并要加强检查督促。

3.2科学指导,科学经营

21世纪的农业是知识经济农业,也就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量、生产和消费为主导因素的农业,是知识高度密集,多学科高度参透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21世纪的现代旅游业也已迈入了科技参与型发展新阶段。为此,首先应按照省文件精神和省星级休闲农庄的评定条件,组织专员规划人才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其次,要加大投入,提高休闲农业的科技含量,同时有意识培育一些高科技休闲农业示范点,增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和示范功能;其三,要组织科技人才下农村,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和经营的科技宣传和推广。

3.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

城市居民去农村进行观光休闲和度假,其目的就是为了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农村生态环境和新奇的田园景观、农耕文化,感受纯朴的乡情乡味。因此,“特色”是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品生态活力之所在。鉴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是资源基础,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揭示开发最富有特色和吸引魅力的田园风光与农业景观,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形成鲜明主题,保持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我精”的垄断性地位。品牌和特色相辅相成。因此,衡阳县休闲农业的开发一定要依据不同的乡村区域的特色,充分发掘文化内涵,创立自己的特色品牌产品,避免低层次的开发与模仿。南岳衡山的观光茶业、衡阳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的观光林业、衡阳县夏明翰、王船山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湘西草堂等人文景观。都已形成一定得品牌效应。今后应集中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形成更多更美的参与性强、形象独特的休闲农业“精品”和“真品”。

结束语:就衡阳县的旅游资源及现有经济状况而言,笔者认为,衡阳县旅游业的发展主攻方向应该选择“乡村游、人文游、红色旅游”。美丽的风景,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富足的物产,智慧的人们,这便是我们相依相恋的衡阳。当大旅游时代暮然而至时,我们应该当机立断,选准主攻方向,迎接来日的美好朝阳。参考文献:

【1】 杨载田。湖南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言实出版社,2006

【2】 杨载田。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

【3】 蒋勋功。发展休闲农业大有可为【J】.休闲农业,2007

【4】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湘政办法【2006】

57号),2006-12-27

东方科技学院人文学部2010级应用心理学02班学号:201041934217

刘紫金

衡阳县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第2篇

为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适应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镇深入挖掘整合镇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和渐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黄金旅游景区。

一、主要做法及进展情况

(一)高起点规划。定位于黄河三角洲旅游圈中集生态高效、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知名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依据我镇东临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北承东营区六户镇生态观光旅游区,南接孙武湖度假区的实际,依托显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我镇聘请了青岛同创设计院和东营新汇设计公司实地调研、充分论证,制定我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规划,细化2008年重点建设工程,做到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建设与全镇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

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建设重点围绕位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南部、长10公里的溢洪河观光路打造溢洪河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综合分析观光路各功能分区的资源差异,因地制宜,在观光路西侧规划迎宾景门入口区,在入口处设置景门和“五谷丰登”小型广场;利用唐王东征典故,突出地方历史文化,规划唐王撷果采摘区,主要包括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两个采摘园区;依托我镇“赛夷”水产品品牌,发挥水产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王道养殖垂钓区和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即赛夷垂钓休闲区;在济青河王道闸处,经营农家特色小吃,规划建设田园牧歌餐饮区;在田园牧歌餐饮区附近打造一个民俗特色村,规划“私属菜园”,建设农耕劳作体验区;在观光路适当地段建设文化长廊,打造**人文展示区共六大景区。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844.9万元,主要通过社会集资、大户承包、银行贷款、上级财政扶持等渠道筹措资金,计划3-5年建设完成,今年3月份开始已投入200余万元,全面启动观光项目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

(二)高标准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高点定标、一步到位”的思路,决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溢洪河观光路在沿路北侧60米、南侧50米建成速生林带的基础上,以“三网绿化”为契机,在观光路两侧新植树木2.9万株,种植蜀葵2.5万米,并及时加强后期管护,进一步增强了绿化效果,优化了项目区环境。迎宾景门入口区管理房已完成主体工程,位于景门入口区南侧占地90亩、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近期签订合同并开工建设。唐王撷果采摘区(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已具雏形,年内主要任务是提升采摘园周边环境,与孙子文化节同期举办第三届冬枣采摘节。在巩固原有冬枣采摘园的基础上,新发展冬枣大棚5个,大棚冬枣面积达到30亩,同时加大冬枣技术管理力度;对千亩苹果园采摘路进行了拓宽和整平改造,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园内新配套建设建筑物15座,改建园区内管护房10座,全面优化了采摘环境。赛夷垂钓休闲规划区,多次联系亚东星海水产品开发公司、鑫马远洋捕捞公司等镇域内海产品经营企业,王道养殖区内黄河口甲鱼养殖项目已基本确定,正在进行规划设计,为建成“赛夷”海产品经营园创造了条件;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周边环境提升工作正在筹划之中。田园牧歌餐饮区就引进特色餐饮项目多渠道进行了联络。农耕劳作体验区和**人文展示区正在细化方案。

(三)大力度推进。一是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我镇高度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抽调农业办、新型社区办工作人员组成专门的办公室,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成立了**镇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制定我镇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和对外宣传工作,承接项目招商和推进。二是广泛宣传,多渠道招商引资。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做活我镇观光项目的开发建设,扩大项目区的知名度,吸引企业前来投资,我镇在县人民政府网、《广饶大众》、《**时报》等多种媒体发布招商信息;同时,县旅游局将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编入《山东省广饶县旅游项目投资指南》,纳入了全县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我镇在广青路、青垦路十字路口处,安装了冬枣采摘园和休闲观光工程景区旅游指示牌;筹备举办了休闲观光项目洽谈会,就有关项目引进和市场开发进行推介和引进。

二、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渠道不畅。我镇休闲观光工程投资巨大,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或个体前来投资兴建,但由于我镇发展观光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知名度不够,前来投资的企业或个体尚未形成规模,导致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兴建进程缓慢。

二是布局

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我镇的观光农业项目总体规模狭小,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观光旅游区在半径为29.5公里的区域内才可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目前我镇休闲观光农业区的面积小于这个数字,因而造成客源市场相对狭小的局面。

三是旅游景区市场季节波动性

较大。由于我镇现有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反差明显。在旺季,会由于游客太过集中,带来设施容量、环境容量上的压力;在淡季,游客稀少,将造成大量资源和设施的闲置、浪费,使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例如,冬枣、苹果采摘园在夏秋季挂果期间,游人过度集中,对环境压力较大,而在冬季则门庭冷落,效益低下。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推介我镇休闲观光工程。除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外,建议由各级主管旅游部门给予具体指导,帮助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在更高层上提升形象、提升吸引力。我们还将更新镇域内显要位置的大型广告宣传牌,更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内容,吸引更多商家前来投资建设。同时,希望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在加强业务指导的基础上,帮助积极争取各方面扶持,或吸引社会入股,弥补投资不足的突出问题。

二是继续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综合比较外地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模式,结合我镇实际,继续搞好项目区道路、绿化、保洁、照明等基础性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构筑起针对东营东城、油田基地的都市近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总体框架,搭建起良好的服务载体,以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更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不断拓展项目的内涵与外延,从客流量上进一步促进物流和资金流。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吸引外部投资,努力形成项目聚集效应,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并扩大乡村游半径。

衡阳县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第3篇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享受生态自然、田园牧歌般的“世外桃源”生活是旅游消费的发展方向,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的农耕文化休闲旅游是旅游消费的兴奋点,五个小长假和周末双休制度使短途、经济、易达的城市郊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已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重庆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顺势而为,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在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下,重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呈现出从郊区到山区、景区到农区、零星到集群、观光到休闲快速扩张、转型发展态势,正逐步成长为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到目前,全市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8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1个、最美休闲乡村3个、中国美丽田园11个。表1列出了这41个县(村、点)。

2 主要措施

2.1 抓规划引导

2006年市农办、市商委、市国土、市财政、市旅游联合出台了《重庆旅游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原市农办投入800万元分别在南岸的南山、渝北的玉峰山、江北的铁山坪、九龙坡的白市驿进行试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1年市农委、市旅游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的意见》,提出了发展原则和政策措施,并从2010年起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2014年又出台了《重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和《重庆乡村旅游扶贫规划(2013—2020)》,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2.2 抓主题推进

“十一五”以来,围绕“千年巴渝,多彩乡村”,从2007年开始,市里相继推出了生态游、乡村游、名镇游等主题年活动,实施“三百工程”,完成旅游招商投入100亿元,开工建设100个主题年项目,开展100项旅游营销活动。通过主题年活动,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深入发展,建设了北碚美丽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区、巴南区桃花岛旅游度假区、江北双溪村都市农业示范园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了合川涞滩古镇、九龙坡白市驿等一批旅游名镇。如北碚生态农业旅游区,引进重庆商社集团投资3亿元,建成占地面积67 hm2,集乡村印象、花卉园艺观赏、嘉年华体验、美丽湖水上运动及乡村度假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农业旅游景区。

2.3 抓政策支持

为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文件明确:都市功能拓展区要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城市发展新区要着力打造城郊休闲旅游;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构建特色旅游经济带;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要建成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指明了各功能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方向。2015年,全市共整合各类资金约5亿元,支持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旅游扶贫产业发展。

2.4 抓结合配套

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农村重点工作结合起来,配套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突出“四结合、四配套”。

2.4.1 四结合

(1)与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结合。(2)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3)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结合。(4)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结合。

2.4.2 四配套

(1)农业产业配套。(2)基础设施配套。(3)体制机制配套。(4)公共服务配套。

2.5 抓营销推介

近些年市和区县旅游、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加大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力度。策划了“四季歌”活动,围绕“春季踏青赏花”“夏季休闲避暑”“秋季采果”“冬季温泉冰雪”四个季节主题,开展了潼南·陈抟故里菜花节、石柱黄水国际民俗生态旅游节、中国大巴山(重庆城口)消夏节等80多个乡村旅游活动,形成了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节、巫山红叶节等一大批知名旅游节庆活动。2014年市农委制作了“巴渝·醉美乡村”网和微信公众号,并于国庆前召开新闻媒体通气会,面向社会推出了50条精品主打干线和25条精品支线,包括都市行、涵养行、生态行、沿江行、山中行和最炫民族风“五行一风”线路。覆盖全市500多个乡镇,全方位、多渠道、跨平台开展宣传造势,扩大影响力。2016年开始,分季节推介精品线,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

(1)都市行。区域主要是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集中推介以都市现代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科普农业为载体的精品路线,适合广大市民以周末游的方式认知现代农业、感知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2)涵养行。区域主要是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集中以生态农业、库区特色农产品、原生态自然景观为载体的精品路线,适合广大市民以长假及周末游的方式选择性体验。

(3)生态行。区域主要是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集中以生态农业、民俗文化、山地特色农产品、扶贫开发为载体的精品路线,适合广大市民以长假及周末游的方式深度体验。

(4)沿江行。区域主要是在重庆范围内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流域的区县。集中以观光农业、特色农产品、原生态自然景观为载体的精品路线。

(5)山中行。区域主要是在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集中以山地农业、高山蔬果、山珍产品、纳凉避暑、赏雪观景为载体的精品路线。

(6)最炫民族风。区域主要是在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集聚的区县。集中具有巴渝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风民俗、古镇、古街、古寨和当地的名特优新农产品。

“吃住行游娱购”体现了休闲观光的六大元素,“醉美乡村网”推荐具有深厚乡村特色的农家菜、小吃、农家乐、生态园、农产品、农事体验、观光等信息,开心吃、舒心住、安心行、尽心游、欢心娱、放心购,为“精品线路”提供辅助性信息。

一是开心吃,二是舒心住,三是安心行,四是尽心游,五是欢心娱,六是放心购。

据统计,2015年国庆期间,利用“巴渝·醉美乡村”精品路线出游的市民508万人次,营业收入6.59亿元。同时,制作发布《重庆乡村旅游电子地图》,将全市农家乐、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纳入其中,指导游客到乡村旅游。

3 发展形势

目前,重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势头较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3.1 集群式发展迅速

全市所有区县或大或小都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农家乐由原来的单个叫卖发展成抱团经营,休闲农家由原来的星星点点发展成集群连片,有的区县发展趋势已经明显,示范作用突出,当地村民或经营、或保障、或服务,产业链逐步形成。发展乡村旅游景区景点3000余个,休闲果园5300多个,休闲渔业3267 hm2,高山扶贫纳凉村177个,农家乐2万余家。初步形成了都市功能拓展区以都市农业和特色村落为代表、城市发展新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乡村田园景观和特色农业为代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民俗风情为代表的组团式发展格局。

3.2 发展类别类型多

由原来只能提供游客吃饭的农家乐,发展成观光旅游、田园休闲、山地景观、民俗风情、景区依托、生态文化、农事体验、产业基地等多种类型,以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全市已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示范点18个,中国美丽田园11个,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7个、名村2个,市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0个、名村10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20个;已由以前单一的农家乐休闲方式逐渐发展为田园农业休闲、民俗风情休闲、名村古镇休闲、度假纳凉休闲、农庄农家休闲、科普教育休闲、回归自然休闲等多种模式。

3.3 投资主体多元化

由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由原来的农民自筹资金到村镇集资开发,再到现在的乡镇企业家、工矿企业主、房地产开发商、外资企业等多元类投资开发经营。据统计,目前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左右,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左右。

3.4 经营管理逐步规范

随着各级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区县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的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健全了各种规章,加大了对经营服务水平、卫生和价格的管理,经营方式逐步走向规范。

3.5 休闲产业日趋形成

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加快融合,产品日益多样,内容日益丰富,链条日益完善,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27亿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近230亿元,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50万人、农民脱贫致富20余万人。去年的国庆长假7天,市农委推出75条美丽乡村精品游线路,旅游人次达到508万,旅游收入56872万元。

4 发展优势

4.1 资源丰富

重庆地貌复杂,形态多样,巍峨山川、起伏丘陵、苍翠森林、坦途平坝、幽深河谷、纵横河流等相间分布境内,山、水、林、泉、瀑、峡、洞等各具特色,自然景色绮丽,地理条件适合。重庆又是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并存,立体气候明显,农村地域广阔、农耕文化深厚、农事活动多样、农业景观丰富。

4.2 交通便捷

交通是旅游发展的首要条件。重庆有长江黄金水道、3个机场,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500 km,路网密度居西部第一;铁路运营里程超过2000 km,形成了“一枢纽六干线二支线”网络格局;乡镇通畅率和行政村通达率均达100%,行政村通畅率达83.9%。便捷、通畅的交通条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保障。

4.3 市场需求旺盛

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城镇常住人口1780多万人,城镇化率达60.9%。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到乡村休闲观光、避暑纳凉,已成为放松身心的一种全新的体验。每逢节假日和周末,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成群结队云集农村,流连忘返于乡村田野之间,欣赏田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品尝农家菜肴、体验农事活动,展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旺盛需求、巨大潜力和广阔市场。

4.4 有大景区的带动

多年来,重庆坚持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集中推出“重庆非去不可”品牌和精品景区形象宣传,成功创建“世界温泉之都”,打造了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大足石刻、酉阳桃花源、石柱黄水等一批旅游精品。这些景区吸引了大批旅客前来旅游,并带动了周边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3.92亿人次,同比增长12.2%;旅游总收入2251.31亿元,同比增长12.4%。

4.5 有消费能力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将会全面扩张。从重庆城市居民生活看,逐渐出现了有票子、有闲时、有需求的“三有”好势头。“有票子”:201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8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239元,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居民的收入比过去高了,休闲旅游的底气更足了。“有闲时”: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公共假期有115 d,还不包括5~15 d不等的年休假,加起来全年约有1/3的休闲时间。“有需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到乡村休闲和旅游能使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特别是对出生并成长在城市的居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对从农村迁徙到城市里的人来说,是对曾经十分熟悉的农村生活的一种温故知新。长假只有10多天,大部分是周末和短假,要出远门旅游不现实,于是到城镇郊区休闲、观光、体验则成为市民首选。因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可以增加农民的“农外”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5 主要特点和突出问题

5.1 主要特点

重庆市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民俗文化和农业生产结构,造就了重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鲜明特色:(1)避暑休闲成亮点。(2)采摘赏花成爆点。(3)四季休闲成沸点。(4)民俗体验成热点。

5.2 突出问题

从重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发展现状来看,远与北京、上海和江浙一带相比,近与相邻的四川、云南、贵州相比都还有很大的差距,面临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发展层次较低,特色不够突出。(2)经营方式单一,综合开发利用欠缺。(3)监督管理不到位,生态环境受到影响。(4)服务质量较差,食宿卫生有待提高。

6 加快发展的必要性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都市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重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符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央政策导向,也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中央鼓励发展的重点领域。(3)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一是可促进城乡统筹。二是可促消费扩就业。三是可促调结构稳增长。(4)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7 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全市要以培育农业景区和休闲农庄为两大抓手,促进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努力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田园变公园、产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重点在“六个一批”上下功夫,即着力打造一批农业休闲度假区,推出一批农业旅游产品,办好一批农业节会,建设一批农业旅游项目,培育一批农业旅游市场主体,研发一批农业旅游商品。

7.1 基本思路

按照“五大功能区”的定位,大力发展以“千年巴渝,多彩乡村”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1)在都市功能拓展区,以满足城市需求、服务城市为目标,重点发展园艺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打造以都市闲情为主题的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区。

(2)在城市发展新区,围绕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23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以巴渝乡情为主题的现代农业景观示范区。

(3)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围绕建设“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大力构建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打造以山水真情为主题的滨水生态农业体验示范区。

(4)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围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打造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武陵山民俗特色农业休闲示范区。

7.2 主要目标

(1)创建1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创建3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一批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和最美田园。

(2)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区县20个,市级示范乡镇200个,市级以上示范点600个。

(3)围绕全市“五大功能区”划分,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思路,在完善“巴渝.醉美乡村”常年推介精品线基础上,分季节推介精品线,即春踏青、夏避暑、秋采果、冬年节。结合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布局打造10个以上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到2017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的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到2020年,达到500亿元,带动就业50万人。

7.3 总体要求

(1)统筹科学规划。(2)突出区域特色。(3)抓好典型带动。(4)实施提升行动。

7.4 政策支持

衡阳县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第4篇

关键词:衡阳;休闲农业;深度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04-3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强调“要实施乡村富民工程,建设特色景观村镇”(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衡阳市正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优势,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空间很大。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 衡阳市城郊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1 自然生态环境多样而优越

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资源的本底,同时也是吸引外来旅游者的核心资源之一。衡阳全市国土面积约1.53万hm2,周境有衡山、九峰山、大云山、四明山、天堂山等高大山体环峙。周围山体在垂直分布分异规律影响下,形成了多种生态环境,有利于乡村立体农业的发展;内部为完整红色丘陵盆地,岗丘和河谷平原广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湘江南北纵贯,并有蒸、耒、洣等支流汇入,形成完整辐聚式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0.41km。全境还有欧阳海、斜坡堰、牛形湖、天堂湖等数十个大中型水库,形成不少风景水体。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温夏热、冬干夏湿、年降水量1400mm左右,一年四季可进行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红壤、山地黄壤、紫色土、水稻土广泛分布,适种性较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近50%,有利于多种动植物的繁衍。如此生态环境状况,为孕育多种多样的乡村田园景观和农业景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背景。

1.2 社会经济条件十分有利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大致包括交通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数量与素质状况、地方的政策法令,以及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态度等。衡阳市地处湘中南地区,除所依托的中心城市衡阳外,周边还有长、株、潭、娄、邵、郴、永等大中城市环拱。在全国宏观区域位置上,离粤港澳都市群,厦漳泉闽南都市群以及广西的桂林、郴州、南宁城市群也不远。并有京珠、衡昆、衡邵、衡炎(在建)等高速公路,京广、湘桂、“衡—茶—吉”(在建)铁路等现代交通干线相通,现代的衡阳机场也正在加紧施工,使衡阳真正成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全市有城镇人口约3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很富余,旅游业和农业的原有基础都很好。南岳衡山是湖南省目前仅有的二个5A级景区之一,衡阳市也已晋级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衡阳市的农业素称发达,改革开放后又成为了国务院批准的“湘南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和“湖南面向沿海、打入港澳的外向型农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衡阳市委和衡阳市人民政府对休闲农业高度重视,为此颁发了发展休闲农业的政策法令,成立了市级休闲农业协会,副市长蒋勋功在《休闲农业》期刊上发表文章大力倡导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衡阳人民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更是殷切期盼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氛围已经形成。

1.3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核心资源丰富

衡阳市所拥有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核心资源除清新优雅的农村生态环境外,田园景观、农村生产经营和农村文化得天独厚。如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衡粮、衡油(茶籽油、菜籽油)、衡烟、衡茶(南岳云雾茶)、衡莲(衡阳县乌莲)、衡菜(祁东黄花菜)等农产品生产久负盛名。现代衡阳,是全国著名商品粮、商品油、商品鱼、商品牲猪生产基地。衡阳市郊的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万亩有机蔬菜基地,还有衡东县的藤茶和中草药材生产、祁东县的山塘养鱼和槟榔芋生产、蒸湘区的雨母鱼养殖、衡南县的湘黄鸡养殖,以及岣嵝国家森林公园、耒阳市的“楚南竹海”等,都是特色农业景观。乡村文化方面如美食文化,有衡东县的土菜,南岳的素食斋菜等,还有曾被徐霞客称之为“素供二绝”的衡阳蕨芽菜和冬葵菜及“山中三小珍之一”的常宁竹鼯,衡阳县的“假羊肉”、耒阳市的玉兰片、南岳的油豆腐和腐乳,衡阳县的湖之酒和印花粑、祁东县的刀子烤鱼等特品,都很有名。民间艺术有衡山花鼓戏,祁东鱼鼓词和祁剧、昆腔,衡阳县的扎龙和舞龙、耒阳市的蔡伦土法造纸术、衡阳县界碑的土法制瓷术等,尽皆意趣横生。节庆文化方面除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庆典外,南岳庙会、衡东县的土菜文化节、耒阳的蔡伦科技文化节、常宁瑶族的盘王节、衡阳的“赶二·八”等,尽皆隆重热烈。衡阳是湖湘文化的源地之一,历史上名贤辈出,抗日战争时的“衡阳保卫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衡宝战役”名扬中外,其不少名人故居、英烈事迹和战争遗址的红色文化,大多分布于农村,成为衡阳休闲农业的精神食粮之一。

2 衡阳市城郊型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1 发展模式多样

衡阳市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企业据初步统计有8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31家,其发展模式凡国内目前所常见的在衡阳都可以找到其典型代表。如按照布局区位,主要有景区周边型、城市郊区型、特色村寨依托型三种模式。南岳凤凰山庄和红叶寨,就布局于南岳衡山风景区周边,属于典型的景区周边型;衡阳市珠晖区的白鹭湖生态休闲园、花果山休闲山庄、怡心园度假村等,都离市城区不远,属于典型的城市郊区型;常宁县庙前财神苑依托古村落、耒阳市温泉山庄依托温泉,衡东县晓霞峰生态休闲园依托于美食土菜,衡南县工联村休闲度假村依托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工联村等,都属于典型特色村寨依托型。按照其经营形态,主要有观光观赏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节型四种。如衡阳县西渡农业观光园区,在这里可以观光观赏蘑菇培育、芦荟栽培、牲猪和淡水鱼养殖,还可和品赏彩色红薯和彩色玉米,是典型的观赏型;珠晖区的花果山休闲山庄针对学生客源市场,主要有陶艺制作、“浑水摸鱼”、烧烤、跑马等项目产品,还可到传统农具阵列馆参观,是典型的参与体验型;酃湖水上度假中心、白鹭湖生态休闲园、怡心园度假村、衡阳农业示范园、耒阳温泉山庄和蔡伦竹海休闲园等,都是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休闲度假型;衡东土菜文化节、耒阳蔡伦科技文明节、祁东黄花节等,是典型的传统节庆型。

2.2 品种类型以奇称晓

衡阳县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第5篇

近年来,我县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农业的休闲、观光等功能,通过多种方式开发旅游资源,策划包装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示范和引领,努力打造以田园风光为背景,以生态农业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主题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提升带来了助推力。

一、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县目前已建成省、市、县、镇四级示范园区14个,分别为:襄河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

荒草圩现代农业示范区、石沛现代农业示范区、六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墅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字百子现代农业示范区、二郎口(曹埠)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马厂镇现代农业示范区、西王镇现代农业示范区、二郎口(峨嵋)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字镇金坝特色水产示范区4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古河镇林农现代农业示范园、武岗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十字镇花山湖现代农业示范园3个乡镇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正在申报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分别为:西王镇现代农业示范区、马厂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年1月,全椒县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近几年不断完善,同时加强对示范点的投资、改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我县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亮点。

二、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立足我县农业生产特点、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基础条件,结合我县“十三五”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明确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同时建立服务机制,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项目规划等服务,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

二是创建推介品牌结硕果。以传承耕读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保护传统民居、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休闲农业为重点,深入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打造出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培育出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点。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安徽省五星级农家乐2家、省级农家乐示范点1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1家。

三是培育发展典型显特色。积极引导采取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的发展新思路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举办了一些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赏花观景、休闲采摘等活动。如四季花海牡丹节、二郎采桃龙虾节、大墅龙山桃文化旅游节、马厂葡萄节、辉隆桑葚节、周洼健身节等活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全县休闲农业从业人员3500人,其中农民就业1500人,带动农户2000户。

四是提升融合效应促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家乐品牌创建,不断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与三产的融合,在加大休闲农业宣传力度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打造我县春天赏花、早春踏青游玩,夏天采摘、品特色美食,秋天观神山红叶、体验农耕收获,冬天祈福走太平为主题的四季旅游精品线路,促进了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其他发展好的地方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县投资在农业上进行观光旅游的资金不多,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对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工商资本投资我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都是根据各自的喜好进行投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还随处可见,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美丽乡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四、工作建议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发展,保护古民居、古村落等;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我县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应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举措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档次、高效效益。

(一)加强部门协作,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各镇政府应加大力度,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加快发展。要发挥乡镇政府属地管理的主导作用,加强与交通、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工商、宣传、广电、教育、文化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乡镇、部门协作联动的管理机制。

(二)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根据现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制订出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计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明确全县乡村旅游的板块特色、项目重点和发展目标。要引入先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理念和创意,结合美丽乡村打造、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房集聚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做好我县“国字号”涉农品牌资源文章,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渔)业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要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镇、村,策划好之后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同时要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农户加强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如管坝牛肉、马厂酥笏牌、环滁滁菊、广平麻油等开发经营,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实惠。

(三)完善投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要创新投融资体制,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尤其是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应研究出台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信贷支持和资金支持的机构和个人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以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普遍存在的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

(四)加大宣传力度,拓展乡村旅游市场。一要多渠道推介旅游资源。要综合利用电视、网络及平面媒体等各种渠道,全方位的开展宣传。要创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目,定期宣传全椒的生态美景,积极开展“生态全椒”、“绿色全椒”活动,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提高全椒在外的知名度。二要以举办节庆活动为抓手,加大乡村旅游营销力度。要组织有关单位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展览会,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采摘节、农事体验活动,做到以节兴旅,以旅促商,以商富民。三要利用区位优势,开展精品联合,努力拓展乡村旅游市场。要围绕“生态全椒”为主题,加强区域联合,营造精品线路,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创精品旅游线。

(篇二)

为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我们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网上调查及专题调研,对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做一个全面的分析。目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上到下已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扶持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已成为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中的重要抓手。

一、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星级农庄51家,省五星级23家、省四星级17家、省三星级11家。通道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分别于2012年、**年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麻阳万盛休闲农庄种植的万亩“香橙园”**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称号,中方县大松坡“南方葡萄沟”**年被评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年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新晃县扶罗乡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侗藏红米”被纳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统计到**年底,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472家,休闲农业村32个,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58个,年接待游客605万人次,同比增长16.5%年实现经营收入13.6亿元。(其中农副产品收入8.1万元,其他经营收入5.5万元)同比增长16.5%,利润总额2.4亿元,同比增长22%,解决农民工就业2.2万人,联结当地3.68万农户.农民工年均收入2万元。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改变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单纯的乡村娱乐、农家餐饮“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初级发展模式的规划引导,突出抓好休闲农业基地建设和与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着力探索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升农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休闲农业在发展模式和整体产业发展的引导上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变化。

1、突出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在各地加大了对单纯的乡村娱乐、农家餐饮“农家乐”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规划引导同时,充分发挥休闲农业企业三产联动的优势,突出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产业深度结合,地方文化渗透度、周边农户参与度,休闲农业经营特色逐步显现。如沅陵茶叶,新晃的肉牛,芷江的鸭,麻阳的柑橘、葛根,中方蔬菜、葡萄,洪江的竹制品,会同的油茶、木制品,**的茯苓、杨梅及通道的兔肉制品加工等。这些特色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中方县**年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全县刺葡萄总产量达7.6万吨,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质量认证,2012年已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年“湘珍珠葡萄”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该县以桐木镇大松坡村为核心,依靠4000亩刺葡萄产业,发展葡萄架下的休闲农业,形成了城乡激情采摘、观光旅游、农家美食、休闲垂钓等生态农业的发展格局,目前,新建以湘珍珠刺葡萄为主题的农家乐12家,乡村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年在葡萄成熟季节接待游客10万人次。引进投资亿元,年产万吨刺葡萄的大型酒庄,生产干红、白系列刺葡萄酒10多个品种,彻底解决了淡季销售难的问题,大松坡村已通过aaa景区验收。“中国南方葡萄沟”、“中国刺葡萄之乡”享誉三湘四水,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世界之最”认证的“百年老藤”刺葡萄更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婚纱摄影、钓鱼、千人自驾游、绿色骑行、农家乐、采摘体验等旅游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万元。以刺葡萄产业为依托的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好产业。“中国南方葡萄沟”已经成长为**乡村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突出融入旅游圈发展休闲农业。通道县作为一个侗族特色浓郁和生态资源丰富的山区县,最明显的优势是资源丰富,最独特的资源是大桂林旅游圈与相对原始的民俗风情生态资源并存。近年来,该县加快了与大旅游圈发展的融合步伐。每年定期与桂林、柳州市政府召开旅游发展研讨会,沟通协调旅游发展措施,深度融入大桂林旅游圈。对接长株潭和“两广”旅游市场,在每年的旅游旺季,组织休闲农庄、旅行社、景区负责人到长沙、广州、南宁等城市召开旅游推介会,效果明显。在主动融入大旅游圈的基础上突出产业化发展路径,在休闲农业发展上着力突出和彰显侗文化元素。一是休闲农庄建设风格坚持侗族建筑艺术特色。全县休闲农业从总体规划、建筑艺术,到建设施工和装修,统一由县委、农业委组织住建、国土、旅游等部门审核、监督和验收,确保侗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确保侗族建筑艺术的传承。二是实施民居改造。按照“侗族特色天人合一”的原则,对县城、皇都、芋头、坪坦古侗寨进行立面改造,是休闲农庄与民居、公共建筑浑然一体,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三是提升品牌形象。近年来,先后举办了“春节系列侗族民俗活动”、“大戊梁歌会”、“月地瓦”、“芦笙节”、“过冬节”、“六十周年县庆”等活动,有意识地在各个景点景区和侗寨进行,有力提升了通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该县皇都侗文化村积极打造“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复合型旅游农业综合体。景区核心区在加快提质的同时,突出“侗文化原生态体验”主题,打造五星级大侗寨农庄,大农庄里面有小农庄、农家乐等乡村闲情,有鼓楼、风雨桥等侗寨美景,有“一月一节”等文化大餐,有合拢宴等侗族盛宴,等等。景区核心区外,建设有果蔬采摘体验园、农耕体验园等,联合周边坪坦、芋头等申世遗侗寨,连片打造五星休闲农业庄园,形成产业链条,推进集群发展。通过创建4a景区和打造五星农庄,皇都侗文化村的影响力持续放大,“侗寨游”不断升温。**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0余万元。

3、突出结合文化产业发展休闲农业。麻阳县文化独特,底蕴深厚。苗、汉、瑶、回等15个民族在此和谐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盘瓠祭”和“花灯戏”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盘瓠文化实物留存最多、非物质形态文化保存最丰富的地方。民间绘画蜚声全国,多次参加海内外展出,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麻阳县倾力打造“中国长寿之乡”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围绕这一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县域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布局中,把冰糖橙、高山富硒刺葡萄、高山蔬菜、黄桃、猕猴桃、白鹅养殖和高山肉羊养殖作为长寿文化重点支撑产业,重点发展西晃山长寿农业产业中心,“中国长寿之乡—生态苗乡、长寿麻阳”这一品牌,依托麻阳丰富的山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从事名优水果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农业,珍稀林木种植,优良种苗培育等产业。如:麻阳诚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颖园农庄)以文昌阁乡坳头坪村为核心,连同周边祖冲村、黄坳村、罗家冲村等村,集中连片集约荒坡荒山5000多亩土地流转开发。**年已完成1500亩的弥猴桃的种植和搭架;

800亩的红叶冬桃和黄桃种植;

500亩野果和其它水果的种植;

1500亩以上的各种名贵花草的种植。做到月月有花开、季季有果摘,目前已投资近亿元。积极打造**第一个“国家西晃山农业文化公园”项目。

4、突出茶叶品牌建设,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神韵大湘西、潇湘碣滩茶”品牌整合力度,出台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市**年茶叶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奖补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市财政安排了3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加大与央视、省市电视台、新闻媒体、网站微信平台等多家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在全国300个高铁火车站已上线播出“碣滩茶”宣传片,“千年贡茶、**碣滩”广告已经登陆央视7台、央视13台播出。积极参加农产品品牌评比活动,**“碣滩茶”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并作为茶样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萃厅。全市已有28家茶叶企业被授权使用“碣滩茶”,初步完成全市“碣滩茶”公共品牌整合工作。在全市开展茶叶品牌整合过程中,中方县华汉茶园山庄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山庄是以生态茶园为主题,集农家餐饮、乡村娱乐、会议住宿、茶叶采摘、农耕文化、下乡知青生活体验等主题活动。**年被评为**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即年被**市教育局挂牌成为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的科普实践教学基地,被国家农业部和共青团中央同时评为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称号。华汉茶园山庄是以茶文化为依托,茶园功能分区设计分为:茶文化风情体验区、茶生态观光区、茶种植示范区、禅茶休闲度假区。设计充分考虑茶园原有良好的基础和游人体验的多样性。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年营业收入达到3700万元。年增长率12.%、安排当地农村劳动力150人,占职工总数的75%;

近两年发放农民工工资总额平均递增率为11%。公司以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为目的,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茶旅融合””的一张特色名片,5、突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我市是为数不多的休闲农业资源优势区域之一,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一片利好,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突出**亮点,彰显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是休闲农业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制定了沅澧山水之旅、原生态侗苗风情之旅、生态丹霞之旅、古城古镇古村之旅、长寿文化之旅等五种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并以鹤城、中方、**、溆浦四个县市区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做为重点建设区域打造,重点策划了新晃侗民俗生态休闲农庄集群、芷江客仁棚村和碧河村旅游、通道县侗寨旅游、溆浦县山背花瑶梯田等四条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今年,洪江市、麻阳县成功地举办了“柑橘”节,**县、中方县举办了“杨梅节”、通道县举办了“侗族大戊梁歌会”、**县成功举办了“稻花鱼节”,通过举办休闲农业节庆活动,聚集了人气,获得了较好收益。

溆浦县山背村位于雪峰山中,是花瑶群众集中聚居地,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山高路远、交通落后,全村1900多人,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一。但该村有着独特的梯田风光、花瑶民俗、稻作文化、历史人文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很大,但养在深闺无人问。

**年5月原大康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黎明返回溆浦老家从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成立了雪峰山旅游文化公司。决定对山背村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首先,从村级公路提质改造入手,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6公里高标准通村公路,解决了山背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其次,引导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种植优质猕猴桃、金银花等2000多亩。三是对绵延15里、层层叠叠800多级、面积2200多亩的梯田景观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四是对花瑶村寨、房屋进行了民族风貌改造。形成了梯田观光、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农业、山地运动等五大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人均月工资收入2800元。如今的山背村已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旅游村,山背梯田也形成了一道乡村美丽田园风景。

三、我市发展休闲旅游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休闲农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发展单一。**目前上规模的休闲企业(年经营收入500万)企业只有67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企业的14%。大多数农庄缺乏产业支撑和特色产品。因休闲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文化较低,忽视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使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功能不配套,大部分农庄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垂钓只供钓鱼。尚未形成休闲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在项目设计模式上雷同,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产业和拳头产品,同质化竞争趋势明显。

2、休闲农业经营理念落后,不注重整体规划。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多是休闲农业农庄,占70%以上休闲农庄没有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在经营观念上,一是整体观念落后。开发者在进行休闲乡村旅游开发时,不注重规划。在建筑风格上只注重成本和耐用,不考虑围边与大自然的统一协调,没有融合当地的乡村风貌。同时,开发者还经常“跟风”,见什么赚钱搞什么,大家都一窝蜂的上,结果市场不买账,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二是经营理念有偏差。受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市场定位不准,经营理念有偏差,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方面只注重休闲旅游功能,没有建立农业产业基地,经营收入波动起伏较大。三是开发环境较差,部分投资者在开发建设中,会遇到当地百姓的阻工、闹事。如:泸阳镇的伊江庄园,目前游泳池主体工程已建好,泉水一直引不进来,当地老百姓不支持、不配合休闲旅游开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花海中间夹杂有一小块荒地,十分影响景观,而那小块荒地就是当地百姓不愿意流转的土地。

3、休闲农业企业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目前,大部分休闲农庄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差。目前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公路,路面狭窄、路基状况差,存在安全隐患,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进入性和可容性以及景区点互通连接性差,使众多游客“望路生畏”。二是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县城缺乏上档次的酒店、宾馆,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旅游休憩服务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停车场地、旅游公厕以及休息场所等设施。三是休闲旅游融资难,虽然国务院、农业部、省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及鼓励措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在县级层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难以突破资金和发展机制瓶颈,大多数县没有成立休闲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没有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旅游投资领域。职能部门配合协调不力。

4、休闲农业企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当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每年都很多,但落实到小农庄企业的仅有几家,很多农庄受到了条件的限制,享受不了惠农政策的扶持,大部分农庄靠自身的造血功能求发展,很大一部分农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路、桥、电还要自己来投资修建,如:**青龙界农庄几年累计已投资路桥建设达700万元。有关对口部门对农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纳入整体建设规划中。

5、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多数休闲农庄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经过专业培训的管理人才。在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卫生习惯较差、服务意识淡薄,乡村旅游景点缺乏规范管理,通过院校培训培养的旅游人才不愿到农村就业等原因。乡村旅游产业从创意、策划、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对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围绕打造“五溪休闲胜地”的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三五”末,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合理;

产业地位明显提升,重点打造10个休闲农业产业园、50个五星级休闲农庄、10个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提供农民就业岗位20万个;

休闲农业及相关产业年经营收入达到50亿元、年游客量达到4000万人次。

1、高起点谋划全市休闲农业。当前,休闲农业已经由自发阶段向政府引导阶段转变,已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新的亮点。要按照“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建设部分重点项目,以点带面,以核心带动边缘,推动我市休闲农业全面发展”的思路,按照《**市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30》的总体部署。各县(市、区)要以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为契机,按照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从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确定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潜力,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当地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有机衔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

2、重点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加快休闲农业发展,重点在提质上下功夫: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的契机,使之成为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二是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科技含量高的休闲农业园区,条件成熟的县(市、区)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发展。三是进一步强化休闲农业产业支撑功能。做大第一产业,扩大种养规模;

承接第二产业,做到购有特产;

优化第三产业,做到优质服务;

努力实现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四是重点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企业。

3、加大休闲农业市场开拓力度。一是加强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搭建多媒体、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平台,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推广力度。要利用各种载体捕捉亮点,形成焦点,汇聚热点,提升**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重点推出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专场促销、旅交会推介、旅行社外联促销、网络营销平台推介等多种方式加以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体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是依托民俗节庆,做好营销活动。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聚集人气、提升形象、扩大效益。合理整合一定区域内的农业节庆活动,举办省级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

3、进一步强化管理提升品质。一是扎实做好休闲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工作,帮助其规范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休闲农业人才引进力度。二是加强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尽心竭力搞好服务,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发展。三是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办班、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等方式,开展针对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农庄管理层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经营理念、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促进休闲农业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五、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1、建议出台省级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机构改革后,机构职能要进一步理顺,当前很有必要出台一个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以进一步凸显农业委对休闲农业的管理职能,并进一步加强各市州、各县市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休闲农业提质增效。

2、建议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过来,各级十分重视休闲农业发展,但资金支持力度不大,主要是给“帽子”,真金白银的扶持不多,建议参照“百千万”工程扶持“百企”的模式,在全省范围内精选几个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一批休闲农庄进行重点扶持,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推广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篇三)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433”发展战略,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以建设“美丽**,红色福地”为目标,坚持“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旅游新理念,以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和休闲农业示范点、星级农家乐创建为抓手,积极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旅游项目,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成功入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亮点。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创建旅游富民示范村1个、旅游专业合作社2家,创建农家客栈17户,新增农家乐16户,创建农家乐示范户2户,新增床位190余张,解决贫困农户460人就业,直接拉动2000人脱贫。截止6月底,全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4.11万人,同比增长37%,实现旅游收入1225万元。

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县城郊区型。县城近郊的城关镇、金洞乡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主要依托当地优良的自然环境、现有农业资源和乡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开设特色休闲农家乐,开发了休闲垂钓等旅游体验内容,让游客在工作之余体味山水之趣、体会生计之源、体验劳作之道、体察民生之实、体现农家之乐。

二是生态农庄型。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我县农村种养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建设初具规模,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许多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注重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黑河林苑山庄、兴化高效农业示范园等均属此类型。

三是景区周边型。**县旅游景点众多,景区周边农民纷纷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结合周围的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兴建了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和家庭宾馆,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从而带动了景区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四是公路沿线型。主要以316国道、火车站、县乡公路和旅游线路沿线特色餐饮为主,辅以休闲观光和文化体验,主要解决休闲旅游者吃饭之需。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思路,融合发展。我县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按照“以乡村旅游促进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县乡村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县农家客栈农家乐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以“互联网+旅游”的模式,发展旅游电商25家,开展农家客栈、农家乐餐饮网络预订、网络代售景区门票、旅游商品和当地农特产等业务,有效促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二)科学论证,完善规划。编制了**县《旅游总体规划》、《张果老登真洞景区详细规划》、《云屏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详细规划》、《云屏山地旅游区高山草甸营地公园功能区重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云屏山地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云屏山地旅游区总体规划》、《云屏乡棉老村乡村旅游规划》等规划,支持保障乡村旅游产业科学发展。

(三)强化宣传,展示形象。通过开通**旅游公众信息平台、旅游微官网、云屏三峡旅游景区“互联网+旅游”公众信息平台、制作旅游指南和宣传图册、赴省内外开展旅游推介会等一系列举措,宣传和展示**乡村旅游新形象,吸引更多客商来**投资旅游。同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在各景区设置wifi点21个,并协助全县星级宾馆(饭店)、农家乐、农家客栈开通无线网络,建立了门户网站,方便游客上网浏览旅游资源、订餐订宿。

(四)突出特色,树立品牌。“特色”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键之所在。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了以“住生态屋、吃养生餐、喝长寿水”为主题的云屏养生休闲度假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品农家乐”为主题的杨店农业观光体验型,以“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军歌”为主题的太阳红色文化传承型等多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同时,以留住“乡愁”为主题,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成功创建了甘肃首批历史文化街区杨店古建一条街,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知名度。

(五)完善设施,提档升级。与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改善村组道路、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完善标识、标牌、参观廊道等配套设施。加强运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有效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管理水平,争创星级农家乐、农家客栈,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滞后。目前,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乡镇和村组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能及时跟进,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还处于建农家乐的初级阶段。

(二)地域特色不显。我县乡村旅游大都是由农户自发发展起来的,缺乏科学规划指导,导致重复建设较多,资源利用率低,景点雷同现象严重,对游客缺乏吸引力。

(三)资金投入不足。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部分农户缺乏资金积累,而政府受财力所限,投入的扶持资金也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各项扶持政策也是“政出多门”,由于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致使政策效应不能充分释放。

(五)深度开发不够。我县乡村旅游大多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的经营模式,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无法满足游客心理预期。

(六)管理水平不高。受农民自身条件限制,普遍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和素质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壮大。

四、几点建议

(一)统筹安排,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在全面普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实现与全县旅游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对接。突出发展重点,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田园文化、休闲度假文化和饮食文化,避免相互雷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效果。

(二)整合项目,构建多元投入体系。借鉴外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对所有支农项目梳理整合、统筹安排,集中财力、集中资源办大事。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贷款贴息、奖补结合等手段,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手段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策划、有品位的企业家,把优质旅游资源变成优势旅游资产。

(三)示范带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结合“美丽**,红色福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示范区,完善道路交通,整治村容村貌,强化配套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设计推出更多文化内涵丰富、趣味性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实现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有效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游客满意度。

(四)发挥优势,实现特色化错位发展。立足**资源优势,按照突出特色、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大力提升景区景点品味,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重点打造以云屏、站儿巷、泰山、广金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

依托当地特色农业资源,重点打造以杨店乡灵官村、豆坪村和鱼池乡乔河村为主的现代农业体验游;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以纪念革命先辈、接受爱国教育、重走红军路为主题,将城区至太阳村、前川村的乡村旅游注入红色元素,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兵变革命精神的有益补充。

(五)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理顺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责任,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导游,奠定乡村旅游开发的人才基础。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业主及服务人员,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篇四)

根据**省农委《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黔农办发[**]230号)文件和市农委的相关要求,我局积极安排相关部门,认真开展此项调查工作。通过在各镇农业服务为中心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对全县范围内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线路、现代农业园区、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发展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县受传统农业发展因素的限制,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主要以农家乐为主,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等休闲农业也在探索起步中,目前,我县有农家乐90家,投资总额达8667万元,其中休闲设施投入达1799.09比例,营业收入6161.6万元,利润达35.6%,有桃花江和核桃坝国家级示范点2个,皆于**年获得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土地使用面积达4110.49亩,已有建筑面积347.99亩,受益农户达7950户,拥有床位数640、餐位数11683位、车位数2453个,年接待游客量184.615万人,接纳会议及培训人数1570人,带动长期就业人数达500人。

二、发展优势

1.交通优势。**县距**市中心城区70公里,距省会贵阳200公里,距黔渝高速公路70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杭瑞高速、**机场、沿江渡港口和规划建设的黔北高速、昭黔铁路等构成示范区重要效能枢纽。县内形成“二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乡镇和70%的村通了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乡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

2.环境优势。**山川秀丽、生态良好,佳境胜地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素有“**高原明珠”和“黔北小江南”之誉,环境优美、气候凉爽,森林覆盖率高达60.08%,境内无重污染企业,空气和水体干净,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同时我县从**年开始大力发展以“四在农家”和黔北民居小村寨为载体,以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等特色农业为支撑的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业。目前全县有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烟草现代高效农业园区4个,已建设黔北民居40000户以上,打造村容整洁的自然村寨700多个,形成了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点,组有示范户的美丽新农村格局,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已建成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12个,已发展乡村农家乐、度假村120家。

3.旅游资源优势。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司令部旧址”,国家aaa级景区“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茶海生态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核桃坝—龙凤风情茶庄”,**省十大魅力景区之一的“中国茶海”,省级风景名胜区“湄江山水画廊”、“十里桃花江”,国内最大的天生桥群和喀斯特博览园“百面水风景区”,具有极高医疗矿泉水价值的温泉等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避暑旅游、科教之旅、红色之旅正蓬勃发展,“中国茶海•休闲**”旅游品牌日益彰显魅力。**年累计接待游客2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48亿元。

三、存在问题

1.发展不平衡。从全县农家乐的调查情况来看,受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县休闲农业发展很不平衡,如县城周边湄江镇、黄家坝镇和鱼泉镇等镇发展较好,而基础条件较差的西河镇,天城镇、马山镇、新南镇、高台镇、石莲镇等镇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几乎是空白。

2.特色不够多。除少数农家乐能够立足于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依靠乡村旅游景点开发,打造出独特的经营品牌,来吸引四方游客之外,大部分的农家乐依然是经营规模较小、形式和内容单一,设施不全,定位不准,只限于简单的餐饮和娱乐,没有向高品位、上档次、多功能型农家乐经营模式转变,导致客流量不稳定,容易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整体效益较低。

3.资金投入少。休闲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综合产业,无论是修建基础配套设施还是发展特色农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各级政府对这方面又几乎没有投入,经过调查,很多农家乐由于资金不足,他们的很多好的想法、规划都难以实现,导致农家乐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

4.管理跟不上。由于农家乐基本上都是个体经营性质,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经营和规划布局方面知识,也没有接受必要的知识培训,组织能力和管理技能欠缺,在经营上常常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跟不上,甚至出现宰客现象,与顾客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对策建议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使农民能利用这个产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要使生态环境更绿色,使它能真正成为发展新型消费生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

第一,要提高认识。目前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认识不一致,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宣传部门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要坚持科学规划。发展休闲农业受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并与农业区域布局相关联。因此,必须要做到有序发展、合理布局、规模经营。要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统筹规划,把休闲农业规划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美化环境的理念贯穿于规划的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要坚持突出特色。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要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上做文章。要注重吸引游客参与,并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第四,要坚持加大投入。投入不足始终是困扰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强在道路交通建设、乡村旅游景点打造、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鼓励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第五,要坚持优化服务。发展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服务始终贯穿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要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休闲农业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篇五)

一、现状近年来,海东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在突出海东高原特色农业优势的基础上,依托农村自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为基础,以生态环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出发点,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截至目前,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845家,其中:农家乐746家,休闲观光农园(庄)6待游客501.8万人次,营业收入69075.6万元,其中农副产品收入990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22158.3万元。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12238人次,其中农民就9609人,带动农民将普通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存在问题(一)品位档次低,定位不明。有些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论证,没有正确的定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高品位、高档次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大多数农家乐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社会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气;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调查 第6篇

一、现状

凉州作为农业大区,农业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围绕城郊农家庭院和特色饮食做文章,二环路金羊镇的宋家园村村民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出以果木烤土鸡肉和农家风味小吃为品牌的“农家乐”服务,走出了一条借农家休闲旅游发展农村经济的“农家乐”之路。

宋家园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经济合一的行政村。全村辖XX个村民小组,XX人,XX户,村域面积XX平方公里,全村耕地XX亩,人均XX亩。XX年,在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宋家园村依托地处城郊和紧靠避署度假胜地海藏南湖的区位优势,积极兴建“农家乐”小院,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几年来以果木烤土鸡已成为宋家园村“农家乐”的品牌。截止目前,宋家园村的“农家乐”已发展成为拥有XX家“农家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XX多人,年收入达XX多万元的规模经营的特色产业。在“农家乐”的带动下,村民的人均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由XX年以前的XX元增加到今天的XX元。

二、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使我们感受较深的是,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广大农民对发展“农家乐”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农民主动向旅游部门进行咨询,开办家庭“农家乐”旅游项目。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宋家园村“农家乐”还存在规划不尽合理、配套设施不够完备、街道服务不够规范、“农家乐”建筑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宋家园村“农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

1、在经营理念上,经营业主只重视特色(农家风味)、而忽视了环境(人居环境)、服务(服务水平)的重要性。部分业主将投资绝大多数用于在主体建筑和室内装潢上,而在利用农家小院、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上投入相对较少,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建设上大兴土木,装潢上追求城市气息,使整个

“农家乐”设施失去了原有农家生活这种优势,严重的制约了“农家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在招徕客源上,业主往往采取单打独斗,被动的进行宣传促销,如在门前竖立广告牌、为游客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等,宣传口径不统一,宣传仅局限在各自的接待范围内,业主们走出本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利用网络做大宣传、参与旅游节会进行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要求还不强,使已初具规模的品牌产业不能形成合力。

3、“农家乐”产品粗糙。“农家乐”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还很少。“农家乐”旅游配套设施不全,卫生状况较差。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没有水厕,排污排水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4、安全缺乏保障。在用电方面,由于开办“农家乐”旅游导致农户家用电器增多,负荷加重,而一些农村电线电路长期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极易漏电走火, 农家接待点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尚无必要的制度和规范。部分“农家乐”接待点房前屋后堆满各种杂物,消防设施缺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

5、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农家乐”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还可以,但由于“农家乐”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一些“农家乐”旅游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三、今后发展的思路

根据区“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区要建成“农家乐”接待点800家,其中:城郊乡镇如金羊、高坝、和平建成以饮食服务、采摘、烹饪等参与性的“农家乐”接待点达到300家左右,较远乡镇如清水、清源、长城、武南、黄羊、张义、洪祥、双城等乡镇建成以住宿、农耕、旅游为主的“农家乐”接待点达到500家。

在具体操作上,由区旅游局负责,一是结合各乡镇实际,帮助制定合理规划,引导“农家乐”旅游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出台凉州区“农家乐”规范管理办法和星级“农家乐”旅游评定细则,指导我区“农家乐”接待点建成为卫生整洁,公共信息符号规范的新型农村示范点。

四、规范的措施

为了促进凉州区“农家乐”旅游这个新兴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根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要理顺“农家乐”旅游的管理体制。尽快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这是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农家乐”旅游现状来看,“农家乐”旅游一般为农民自发建设开发,对“农家乐”的审批立项和规划建设,旅游部门基本上没法插手,不能对“农家乐”旅游进行很好的行业管理和对外宣传。因此,建议城建、工商、土地、农业等部门在“农家乐”审批和项目帮扶过程中,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规划指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参与备案审批,以真正形成行业对口管理,推动全区城郊乡村“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要广开财路,加大资金投入。当前“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还是农民自发投入,经济实力普遍较差。因此,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同时,政府应针对“农家乐”这一专门现象出台真正具有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来扶持其快速发展。

三是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农村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

四是要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所以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对于促进今后“农家乐”旅游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上一篇:一路阳光,一路风作文1000字下一篇:新闻宣传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