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高考语文文言文

2024-06-04

突破高考语文文言文(精选6篇)

突破高考语文文言文 第1篇

突破高考语文文言文

如何使自己的古文复习事半功倍?这是令不少高三学子深感困惑的问题。笔者根据以往经验,向大家提出以下建议。

用树杈法梳理古文体系复习的第一步,应在脑中建立一个古文知识的框架图。第一层是字、词、句三大主干。第二层词可分为虚词、实词两类,句可分为倒装、判断、被动、省略四种特殊句式。第三层实词可分为古今异义、复音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四大类,倒装句则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四大类。第四层词类活用可分为名词做状语、词性转换、使动、意动等几类,宾语前置则可分为否定句、疑问句和“之”、“是”作标志等三类。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应能建构起一张清晰的古文知识地图,便于复习时各个击破,稳步前进。

用全真卷检测现有水平真实的高考试卷经过多位专家的层层把关,指向明确,难度适中,其训练价值一般的练习卷是难以望其项背的。通过集中做历年试卷中的古文部分,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考试的变化走向(例如文言测试中何时出现信息筛选与整合题、何时要求能归纳内容和概括观点等等),同时你能逐渐看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实词还是句式等等)。

春考往往是秋考的探路先锋,虽其题目难度稍低,但其导向性颇值得重视。另外,全国卷与其它省市的高考试卷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检测自我水平的上佳材料。

用新眼光重读经典课文近年上海同时使用三套高中语文教材,其古文篇目不尽相同,但入选教材的基本上都是经典名篇,其人文底蕴、语言艺术等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语言学习特别强调语感的深化、广化和美化。含英咀华,反复诵读是提高古文水平的不二法门。有一定数量的精读篇目打底,读通高考难度的古文当胸有成竹。同时,高考古文测试中的题干,基本选用经典课文中的句子。若熟悉经典课文,做题时自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不易慌张失措。

用精品句强化自身实力所谓精品句,是指经典课文中文言知识点相对集中的.句子。经常翻译文言精品句,可以提高自我的语言敏感度,有助于你在考场上迅速找到文言句子中的考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翻译。

以下罗列十句常见的文言精品句: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候。(《谏逐客书》)(名作状,使动,介宾结构后置)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使动,形作名,宾

语前置,省略句)

■天下云集呼应,蠃粮而景从。(《过秦论》)(通假,三处名作状)

■臣所以去亲威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蔺列传》)(判断句,固定结构,古今

异义)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形作名,被动句,所字结构)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三个重要实词,者字结构)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定语后置,判断句,所字结构,古今异义)

■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使动,三处名作状,介宾结构后置)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判断句,“之”字取独,被动,兼词,者字结构)

■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左忠毅公逸事》)(三处省略,名作状)

用整合法提高复习效率在时间有限,不能海量阅读的前提下,多角度地整合已经读过的文言篇目,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复习法。

通过仔细的梳理,你可以编出多种古代文选的目录。依据年代,你可以编成《先秦文选》、《唐宋文选》;依据作者,你可以编成《<史记>选读》、《三苏文选》;依据体裁,你可以编成《书信文选》、《游记文选》;依据题材,你可以编成《战争文选》、《官场文选》;依据风格,你可以编成《古文二十四品》;依据文言知识,《左忠毅公逸事》可集中训练省略句,《与妻书》可集中训练“之”字取独等等。一篇古文经过这样反复的阅读,其训练价值将得到全面的体现。

相信迈上这五个台阶之后,你的古文水平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突破高考语文文言文 第2篇

作为一个现代人,即使知道古代的语言很简练,古代的一些诗词很美很有意境,古代衣服服饰很漂亮。然而作为欣赏不得不说它很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然而作为一个高考题,它难倒了多少莘莘学子,令多少高考考生抓耳挠腮不得其解。恨不得自己生在古代既不用担心读不懂文言文又不用发愁高考。

然而对于文言文阅读,其实也是有诀窍的。

考试大纲上,对于文言文的要求,只是理解,理解。看看,人说的多简单,想得多周到,设计的多人性化。然后,你敢不敢别来几个看不懂的字,读不懂的词!

文言文,高考必不可缺少的一道硬菜。每年都有,每年都不相同。因此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复习,甚至都空缺这一块,等着到了考场上临时发挥呢!然而这种做法真是大错特错。虽然每年的文言文都不一样,但是近观几年,文言文的类型却大致相同。

选文特点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和记事(一事多人)两类。前者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结局。

以记叙为主的人物传记一般都是高考文言文的热点。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人物传记文言文的结构的特点。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身份为人在前面,

典型事件跟后边。

经历官位会多变,

品格教化文中见。

特点解读一:身份为人在前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介绍在文章开头部分: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特点解读二:典型事件跟后边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人物介绍以后,写了三个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特点解读三:经历官位会多变

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会有很多变化。《屈原列传》屈原的经历变化:屈原者为楚怀王左徒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绌;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平既嫉之,虽放流;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特点解读四: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的变化,同时伴随的是官位的变化。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官位的变化: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还没做官);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提拔做了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再次提拔做了上卿)。

特点解读五: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①表示授予、提升的: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

②表示调动官职的:迁、转、调、徙;

③表示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摄;

④表示降职、罢免的:贬、谪、出、左迁、罢、黜。

文言文阅读如何做

一、读

首先要通读文章,了解大概文章说得是个什么意思。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这样做分析概括类的题目就不会太难,同时也有助于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翻译、断句和实词、虚词的理解这类题,还需要对文意理解得更精准。

当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断对句,句子断不对,理解的意思就会有偏差,这就是为什么,文章只有一篇,而对其理解却有千千万万。

二、译

翻译是文言文的重头戏,在大概了解文章大意后,在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细致翻译,准备了解文章意思,才能更好的`有助于答题。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最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三、想

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阅读时要注意人物在不同阶段所做的事,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评价。

对于其他文体,也要兼顾到。杂记,或以记事为主,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把握行文的线索,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深意。议论性文体,阅读时要抓住中心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作者所用的例证。应用性文体,要了解背景即写作缘由,把握其文体特征。

对于其他文体,也要兼顾到。杂记,或以记事为主,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把握行文的线索,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深意。议论性文体,阅读时要抓住中心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作者所用的例证。应用性文体,要了解背景即写作缘由,把握其文体特征。

四、积累

对于文言文中常出现的词语(表示官职及其升迁变化的,表示人物个性、品行的,表示古代科举、教育的等,)特别注意一些多义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得积累,一定要和以前的知识相连接融会贯通,系统复习。要有意识地多加积累。此外,对文学文化常识,也要做系统复习。

文言文阅读如何复习

突破高考语文文言文 第3篇

一、综观16套试卷, 探究命题规律

2013年2套全国卷和14套各省市单独命题试卷对“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考查的总体情况, 如文末表。

说明:⑴“翻译字数”均不含标点。⑵浙江卷、四川卷、北京卷还考查了文言断句, 分值分别为3分、4分、5分。

从文末表来看, 2013年高考文言文选文特点如下:

1. 紧贴考纲要求, 选文浅显易懂。

2013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今年16套卷中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的选文, “浅易”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⑴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 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⑵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 主要采用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句式。⑶从文章的体裁来看, 主要是叙事扬德的传记类散文, 而不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⑷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 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 少用典故。⑸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 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为此, 在组织新一轮高三文言文翻译复习时, 一定要参照上述特点, 精心选择“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文段, 大胆舍弃那些“繁、难、艰、深”的文言文阅读文段,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2. 组卷方式———一料为主, 两料为辅。

在文言文翻译主观题的组卷方式上, 今年设题考查的16套卷中有14套采用的是客观题、主观题同选一则阅读材料的方式, 只有湖南卷、湖北卷、安徽卷采用的是客观题、主观题分选两则阅读材料的方式。两相比较, 笔者觉得前者更为成功, 因为从解题思维的连续性来看, 不论是第I卷中的实词含义、虚词用法, 还是第Ⅱ卷中的句子翻译, 能力层级均为B级。同一考点 (文言文阅读) 同一能级的考题, 用同一则材料来进行考查, 更能保持考生解题思维的连续性。选用两则材料, 不仅加重了考生思维转换的负担, 而且也加大了考生答题的阅读量。尽管如此, 教师在进行新一轮文言文翻译专项复习时, 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双料训练, 根据今年文言文选料的比例来看, 明年选用双料的比重可能加大。

3. 选句字数———数差较大。

今年设题考查的16套试卷中, 翻译题的字数差距较大。分值设计为10分的翻译题, 山东卷两句达70个字, 安徽卷两句也达63个字, 而新课标Ⅱ卷两句翻译题只有33个字。而分值在7到9分的翻译题字数相差也较大, 湖北卷选句达40个字, 而浙江卷只有29个字。这也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文言文翻译可以选择内涵丰富的语句, 也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语句。教师在进行新一轮文言文复习时要关注前一年的高考试卷, 在定位文言文翻译语句时, 不仅要训练包含重点文言现象的语句, 也要大胆选择字数在30到70字的语句。

二、找准坐标, 抓住考查重点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 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 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让考生翻译, 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 积累性的———重要实词和重要虚词。如:

(1) 此饥民求食尔, 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荒政:饥荒的法令;恤:体恤;论:论处) 。 (辽宁卷)

(2) 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亿:同“疑”, 怀疑) 。 (湖北卷)

2. 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如:

(1) 古者三十而娶, 近世唯农家或然, 故壮而须也。 (须:长胡须, 名词活用为动词) 。 (江西卷)

(2) 今皆不及, 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 以此待敌, 得无非计乎! (得无……乎:恐怕……吧) 。 (湖南卷)

为此, 广大考生在备考时必须将上述两大类五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 加以系统地梳理和针对性训练。

三、铭记法则, 提高翻译技能

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必须符合下面三条原则: (1) 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歪曲, 不遗漏, 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也就是不“走样”。 (2) 达。译文要语意通畅, 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 没有语病。 (3) 雅。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就高中学生实际的文言文阅读功底而言, 后一点是较高的要求, 但前两点是必须做到的, 否则不能说是“正确的译文”。在具体翻译过程中, 考生可以灵活采用如下六种方法:

1. 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以及专有名词,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 不必变动。如:

中书令缺, 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译文:中书令一职空缺, 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江苏卷)

2. 删。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 或为语气助词, 或表示停顿, 或是凑足音节, 或起连接作用, 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 而不必硬译。如:

初焉, 若高阔可步。 (福建卷)

译文:起初, (洞) 似乎高大宽敞, 可以行走。

句中的“焉”是用来凑足音节的, 无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可删去, 而不必译出。

3. 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

苟不以盐自活, 一旦蜂聚为盗, 则为患深矣。 (广东卷)

译文:这些人如果不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 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寇, 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患。

“苟不以盐自活”是一个宾语前置结构, 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自”调到动词“活”之后, 译为“养活自己”。

4. 换。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 在翻译时要把单音节的词换成双音节词译出来。

换译时应注意两种情况:

⑴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 合成一个双音词。如:

乖背至是, 亦良为可怪。

译文:然而 (彼此) 背离到这个程度, 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湖南卷)

⑵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如:

闻者为白县吏, 遂遣人下之。 (福建卷)

译文: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 (县吏) 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出来。

5. 补。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⑴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如:

朋友之丧也若此, 无乃过欤? (天津卷)

译文:朋友去世 (你) 竟然 (悲伤) 成这样, 恐怕有些过分吧?

⑵词类发生活用时, 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活用后的新增内容。如:

章君负济世长才, 当闽寇压境, 尝树旗鼓, 砺戈矛, 帅众而捣退之, 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山东卷)

译文:章先生具有济助世人的雄才伟略, 当年闽寇大举入侵时, 曾经树立旗帜擂鼓作战, 磨砺戈矛兵器, 统帅大众捣击并使他们撤退, 大概有建立功业来自我表现的想法。

该句中的“退”是词类活用, 属于使动用法, 翻译时必须增补上表使动的词语, 即“使……撤退”。

6. 拆。

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 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 对这类词语, 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分别进行翻译, 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如:

有华生者, 世家江北, 备谙村落者也。 (江西卷)

译文:有 (一位) 姓华的先生, 世代居住在江北, 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句中, “世家”是两个单音词, 需拆开分别翻译, “世”是名词, 应翻译成“世代”;“家“是动词, 应翻译成“居住”。而不能照白话文中的双音词“世家”去翻译。

四、走好四个步骤, 确保准确答题

1. 审。

在翻译之前, 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 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采分点, 必须仔细斟酌, 确保准确到位。

2. 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 然后用上文介绍的六种翻译方法逐一地加以解释。

3. 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一个语意通畅的文句。

4. 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采分点全部落实到位以后, 将正确答案誊写到答卷或答题卡上。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难点突破 第4篇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头戏,具有“高赋分值,多赋分点”的命题特点,其中文意分析题及翻译是难点。它难在:

①探究性。同学们要能通过文中所写人物及围绕人物发生的事情,探究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等。

②综合性。它涉及面广,是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的综合检测。

【难点突破一】

破解文言文综合分析

题干扰项设置的密码

综观2012年高考试卷,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密码一:瞄准关键,故意曲解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关键实词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例1(2012·北京卷)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解析“但此人却不知感恩”错误,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选项曲解了“不取其报”的含义。

密码二:夸大其词,过于武断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地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或做过于武断的推论作为干扰。

例2(2012·湖北卷)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解析“从不看望叔父”过于武断,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密码三:张冠李戴,纠缠不清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纠缠不清,张冠李戴。

例3(2012·江苏卷)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解析张冠李戴,苏涣杖责的不是张宗的儿子,而是张宗。

密码四:失之偏颇,概括不当

命题者有意混淆概念或寻章摘句,导致归纳、概括不当。

例4(2012·湖南卷)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解析“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表述有误,命题人寻章摘句,有失偏颇,其主旨应是“自戒”,而非“劝谏他人”。

密码五:无中生有,以假当真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或凭空捏造,或把未然说成已然,或把想法说成行动,等等。

例5(2012·福建卷)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解析“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

密码六:断章取义,强加因果

命题人断章取义,无来由地强加因果,硬下结论,以此干扰考生的判断。

例6(2012·四川卷)D.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解析归因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贺钦以医闾自称,人们才把他称为医闾先生,贺钦隐居医无闾山,并非学医。

【难点突破二】

巧取文言文翻译制

高点的“七种武器”

由于阅卷操作时采取“采点给分”的原则,考生在翻译给定文句时一定要揣摩得分点,在“得分点”上做足、做好文章,那么,如何占领高考文言文翻译这一制高点呢?这里介绍常用的“七种武器”。

武器一:文言兼词的准确判断

译句中如果含有兼词,如“诸”等于“之于”(句中)或“之乎”(句末),“焉”等于“于之”,“叵”等于“不可”,“盍”等于“何不”,“旃”等于“之焉”,翻译时要准确判断。例如:

例7(2012·浙江卷)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解析句中“盍”和“诸”都是兼词,前者等于“何不”,后者是“之乎”的合音。译文:他的儿子担忧这事,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赶走猫呢?”

武器二:词类活用的准确体现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语,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

例8

(2012·江苏卷)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解析“师”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译文: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武器三:通假字的准确识别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译时应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例如:

例9(2012·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解析句中“亮”通“谅”。译文: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武器四:固定结构的准确套用

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如“何……也”(为什么呢),“其……之谓也”(大概说的是……吧),“孰……与”(与……相比,那一个更……),“奈……何”(对……怎么样,为什么),“非若……然”(不像……这样),“岂……耶”(难道……吗),“何其……乃尔”(多么……像这样)等等。

例10(2012·安徽卷)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耶?

解析句中“岂……耶”是固定结构,译文: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武器五:倒装句式的准确调整

原文是一些特殊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

例11

(2012·江苏卷)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解析“于言事官”是状语后置句,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武器六:古今异义的准确翻译

文言文中不少词语从形式上看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但是词义迥异,这一类词翻译时要特别留神,如出现在译句中它必是得分点之一。

例12

(2012·江西卷)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解析“所以”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译为“用来”或“……原因”,此处当为“用来”。译文: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

武器七:特殊语态的准确体现

在翻译给定的文句时,有时还要注意语态,特别是被动语态,一般用“为……所(为所)”“为”“被”“见”“于”“见(受)……于”等构成被动句, 另外特别要注意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标志词被动句。

例13(2012·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解析句中,“为有司所纠”是被动句,译文: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此外,还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会猎”是“交战”的婉辞;“更衣”是“上厕所”之意等)和懂得基本的文化常识(如年号、干支、称谓、官职的升迁调动等)。翻译时重点关注可能成为得分点的字词,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语病不出现,句意不改变”。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秦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①,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尝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注】①斋郎:古代一种官名,掌郊祀、明堂、祠祀、祈祷等事。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平虽然自少放荡不羁,但是由于得到范仲淹及郑文肃等名人的推荐,顺利地担任“太庙斋郎”这样的高官。

B. 许平不同世俗,超脱尘世,唯我独尊,因此终生受到困窘但却无怨无悔。

C. 许平虽然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他死后却一门显贵,四个儿子都通过科举入仕,有的子承父职。

D. 本文通过概述“许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智能未展身先死”的经历,发出“谁或使之”的疑问,含蓄地表现了对埋没人才的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

(2) 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3) 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

2098316424)

突破高考语文文言文 第5篇

http:// c.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33.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假”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狐假虎威

b.不假思索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34.与“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的“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b.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5.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即入见沛公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见笑大方

冀君实或见恕也

36.与“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的“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百思不得其解 37.与“一蹴而就”的“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连辟公府不就

b.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c.金就利则利

d.轲自知事不就 38.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孙叔敖举于海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c.杀人如不能举

主人不问,客不能举

d.戍卒叫,函谷举

兔起凫举 39.与“天不绝我”的“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抢呼欲绝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曲一线高考网

http:// 48.与“不期而遇”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失期,法当斩

b.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c.期年之后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49.与“邑人奇之”的“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c.大将军邓陟奇其才

d.奇货可居 50.与“迁客骚人”的“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战、守、迁皆不及施

b.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c.再迁为太使令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51.与“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的“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b.事急矣,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乃置酒请之

d.乃请宾客,约车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 52.与“穷兵黩武”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c.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d.人穷则反本 53.“去”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呼张良与俱去

b.西蜀之去南海 c.公然抱茅入竹去

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54.与“劝学”的“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桑

b.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 c.劝秦王显岩穴之士(隐居之士)

d.时周瑜受使至鄱番阳,肃劝权召瑜归 55.“却”同今义表转折的一项是

a.相如因持璧却立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d.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曲一线高考网

http:// 64.与“无所适从”的“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b.适得其反

c.适为虞人逐

d.予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65.与“罄竹难书”的“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乃丹书帛曰“陈升王” c.王右军书,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d.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66.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孰能无惑

d.寒暑易节,而五谷以孰 67.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8.与“数见不鲜”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范增数目项王 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69.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说尽心中无限事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秦王大说,犒赏三军

d.范增说项羽曰 70.与“金城汤池”的“汤”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b.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d.臣请就汤镬 71.与“窃窃私语”的“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乃私见张良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己之私

0 曲一线高考网

http:// 80.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d.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 81.与“信口开河”的“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b.言必信,行必果 c.低眉信手续续弹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82.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行将就木

c.赵王畏秦,欲勿行

d.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83.与“潜心进修,卓然有成”的“修”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恐修名之不立

d.邹忌修八尺有余 84.与“许为佳作”的“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高可二黍许

b.先生何许人也

c.时人莫之许也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85.与“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阳”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我送舅氏,日至渭阳 c.则阳收其身,而实疏(疏远)之

d.周秦多玺,多作阳文 86.与“要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张良出,要项伯

b.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c.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d.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87.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d.不遗余力

c.君c.家c.乃c.故

曲一线高考网

http:// 96.与“付诸东流”的“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投诸渤海之尾

d.潘崇曰:“能事诸乎?” 97.与“谁得而族灭也”的“族”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士大夫之族

b.族庖月更刀,折也

c.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d.族秦者秦也,飞天下也 98.与“卒然边境有急”的“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初,鲁肃闻刘表卒

卒为上,破卒次之

d.五万兵难卒合 99.与“走马观花”的“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窃计欲亡赵走燕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预备走舸,系于其尾 100.与“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b.因击沛公于坐 c.坐盗

d.坐以待毙

曲一线高考网

http:// 20.答案:c,辜负,对不起。a使担负,使承受。b依仗,凭借。d违背 21.答案:d,副词,大概。a连词,表原因。b发语词,不译。c表判断,原来是 22.答案:a,均为“旧”。b,事故;缘故。c,故意,特意;所以。d,衰老;旧交。23.答案:b,本来。a坚持,坚决。c,固然,诚然。d,坚守 24.答案:b,看。a拜访。c顾惜,顾念。d副词,反而,却。25.答案:b,国都,京城。a国家。c国事。d国家 26.答案:d,超过。a过错。b责备。c拜访 27.答案:b,担心,忧虑。a祸患。c忌讳。d危害 28.答案:d有的人。a有时。b或许。c如果。29.答案:c,快,急速。a嫉妒。b锐利。d憎恨。

30.答案:c,比得上,赶得上。a追上,赶上。b遭受。d涉及,牵连 31.答案:b,接近,靠近。a如果。c当时。d立即,马上

32.答案:b,已经,„„之后。a既而:不久。c全,都。d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33.答案:d,宽容。abc均为“借助” 34.答案:c,间或。a悄悄。b从小路。d参与

35.答案:b,被。a拜见;召见,接见。c看见;通“现”。d被;我 36.答案:a,解开,解除。b解释,解答。c理解,懂得。d解释,解答 37.答案:d,完成,达到目的。a赴任,就职。b成就。c接近38.答案:a,举荐。b发动;全。c尽;动问。d攻占;飞 39.答案:c,绝命,绝断。a横渡。b隔绝,阻绝。d一定 40.答案:b,能够,可以。a承受,经受。c胜任。d承受 41.答案:a,能够。b战胜,攻破。c克制。d限定,约定 42.答案:b,种类。a像。c条例。d事例 43.答案:a,怜悯,同情。b可爱。c可惜。d可爱

曲一线高考网

http:// 68.答案:b,多次,屡次。a命运。c法则,规律。d列举

69.答案:c,通“悦”,高兴,愉悦。a讲述。b言论,说法,主张。d劝说 70.答案:d,沸水。a通“烫”,用热水焐。b大水急流之态。c汤药 71.答案:b,暗地里,秘密地。a偏爱。c私自。d私利,私事 72.答案:d,一向。a白色生绢。b白色。c白白地 73.答案:a,眼泪。b哭泣;c流泪;d鼻涕

74.答案:c,白白地。a同伙,一类人;b只是,仅仅;d空 75.答案:d,逃跑。a丢失。b灭亡。c通“无”

76.答案:b,名动用法,称王,做王。a意动用法,以之为王。c,帝王。d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 77.答案:b,如果不是,如果没有。a偷偷地,悄悄地。c不显露。d微小 78.答案:d,全,都。a详知。b周全,详尽。c详叙 79.答案:d,辅助。a称代“他”。b观察,审查。c互相 80.答案:a,道歉,认错。b告诉。c辞别。d请问 81.答案:c,随便。a确实。b守信用。d真诚的。82.答案:a,行为。b将要。c前往。d实行,做 83.答案:b,研究,学习。a修订,修改。c美好。d长 84.答案:c,赞许,赞同。a左右。b处所。d答应

85.答案:b,山南水北为阳。a太阳。c通“佯”,假装。d凸出的,外露的 86.答案:a,邀请。b相约,誓约。c重要。d需要,适合 87.答案:c,送,赠给。a遗漏,忽略。b死者留下的。d留,剩下 88.答案:c,留给。a赠送。b造成。d赠送 89.答案:d,改变。a交换。b轻视。c容易

突破高考语文文言文 第6篇

晋文公进攻原邑,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与大夫约定以十天为限。到原邑十天,但原邑却未攻下,鸣金收兵,撤军离开。有从原邑中逃出的士兵说:“原邑再有三天就将攻下了。”群臣及侍从进谏说:“原邑的粮食已吃光,兵力已用尽,国君您再等等吧。”晋文公说:“我与士兵约定十天为限,不撤离,这是失去我的信用。得到原邑却失信,我不做这样的事。”于是撤军离开原邑。原邑人听到后说:“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能不归顺他吗?”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能不跟从他吗?”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孔子听到后把这件事记下来,并说:“进攻原邑进而得到卫国,这是因为守信啊!”

晋文公问箕郑说:“如何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晋文公说:“怎样才算守信?”箕郑回答说:“在名义上守信、在农事上守信,在道义上守信。在名义上守信,群臣就会各守其职,不会逾越善恶的界限,做各种事情也不会懈怠;在农事上守信,就不会违背天时,百姓也不会逾越自己的本份;在道义上守信,近处亲附之人就会相互勉励着做事,从而远方之人也会前来归附了。

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那朋友说:“好的。”让吴起回家等他。吴起说:“等你来了一块吃饭。”那老朋友到天黑也没来,吴起也不吃饭等着他。第二天一早,吴起派人找那个老朋友。那老朋友来了,吴起方才与他一块吃饭。

魏文侯与虞人约定好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赶上大风天气,近臣阻止魏文侯前往打猎,魏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大风的缘故而失信,我不做这样的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往,冒着大风前往打猎地点并遣回了虞人。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着她哭。他母亲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逮猪来杀。他妻子阻止他说:“只不过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是不能同小孩子开玩笑的。小孩子是无知的,是跟着父母亲学习的,听从父母亲教导的。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欺骗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啊。”于是把猪煮了给孩子吃。

有了紧急情况,楚厉王就用敲鼓的方式来集合民众参与防守。一天,楚厉王喝酒喝醉了,错敲了报警的鼓,民众大加警戒。楚厉王使人阻止民众说:“我喝醉了,同近臣们开玩笑,误敲了报警的鼓。”民众这才全部散去。过了几个月,敲鼓而民众并没有奔赴前来。于是,楚厉王就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相信了他。

李悝警告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说:“要谨慎地戒备,敌人早晚就要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一而再,再而三,而敌人却没有来。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懈怠了,不再相信李悝的警告了。过了几个月,秦国人来袭击他们,几乎消灭了李悝的军队。这就是不诚信的祸患啊。

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关口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那人就用金子来贿赂关口集市的官吏,集市的官吏这才放他通过。卫嗣公对集市的官吏说:“某时有一客商通过关口集市并送给你金子,你因而放他通过了。”关口集市的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汪琬《书沈通明事》翻译: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担任前朝明代的总兵官。沈通明为人行侠仗义,不重财货,士大夫都称赞他。顺治二年,之前有个叫田仰的巡抚,向来熟悉沈通明的为人,对他礼遇优厚;至此看到明朝将要灭亡,就把自己的家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乘船渡海而去。沈通明把田仰的妻子儿女藏匿到其他地方。

恰好清军渡过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这时,沈通明已经闭门在家很久了。追捕的人围住了他的家,沈通明走进寝门,喝了数斗酒,然后撕开束帛捆住他的爱妾,把她背在背上,牵着马,手里握着弓箭出来,大喊道:“你们这些人也知道沈将军吧!”于是把箭搭在弓上准备抓捕他的那些人都迟疑不敢向前而退却。沈通明上马飞驰,和爱妾都得以逃脱。租住在苏州,改变了姓名,靠给人算卦养活自己。不久爱妾去世,想到自己

没什么寄托,就削发做了和尚。后来,又脱下了僧衣,北上到邓州寻访老友。

沈通明本来就是个高大的男子,胡须很漂亮,以能饮酒而自豪。每次喝醉了就在邓州街市上唱歌呼号,全街市的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子篯,邓州人,一向就在江淮之间很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探听到沈通明的住处,就步行前往和他谈论,沈通明沉默不答。后来询问到这个人就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的吐露实情。彭子篯握着他的手说:“你的形态容貌有些不同于一般,必将有搜捕你的人,如果不是我,还有谁能够作鲁国的朱家呢?(汉初鲁地的朱家保护项羽的得力部下季布,意即欲效法之而保护沈通明)”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和沈通明尽情喝酒,很是高兴。过了很长时间,沈通明被赦免才能够复出。

沈通明很小的时候就以勇猛力大而闻名,曾经与敌人作战,敌人射穿了他的胸,沈通明随即拔出箭来,撕裂盔甲和衣服裹住伤口,然后去追射箭的人,最终杀了那个人回来,全军的人都认为他很豪壮。现在八十多岁了,体力渐渐衰减,喝酒还不减少,自爱行侠仗义,还像原来一样。

明末战争的时候,各地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些人,一般都是风流倜傥非同寻常的,这些都是我经常听说的人。其他那些流落民间,湮没无闻,没有被我听说过而我不能够拿笔写下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在这时,有的有这样的人却不任用,有的任用了却没有发挥他的全部才能。至于那些在朝堂之上主持事务的臣子,不是邪恶相互勾结,就是拿着俸禄沉溺宠幸的人。当发生了事情,这些人不仅仅是拉别人胳膊,干扰别人,一定还要借端诬陷别人。等到有一天国家败亡,大概就要欺骗说天下缺乏人才。唉,难道天下真的缺乏人才吗?

《宝绘堂记》翻译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桓玄发展到打仗时还把书画装在船上带在身边,王涯发展到把书画藏在夹墙内,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所有的又担心不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岂不愉快的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

驸马都尉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上一篇:赣州市第三届运动会隆重开幕下一篇:“扬州市公交站台”设计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