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语文教学的瓶颈

2024-05-07

突破语文教学的瓶颈(精选12篇)

突破语文教学的瓶颈 第1篇

经过近几年的理论思考和课堂实践研究,小班语文教学在促进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和教学价值取向来衡量,小班语文教学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概括起来有:

1. 形散神散。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者都喜欢运用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来体现小班教学的特质。而语文这门课程有其独特性,是需要孩子静心品味、反复吟诵咀嚼慢慢积累而成的,不是简单地分组,简单地分任务学习,割裂语言文字内在联系能感受和体会的。所以小班语文常用的这种学习方式是否让学生真正地用语文的方式在学语文呢?在数次听课及仔细观察学生学习状态时,我发现不少学生只是听众,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班级分小组散开,孩子学习情状也随之散开,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 机制固化。

对于很多长期教大班的语文老师来说,现在依然突破不了大班教与学的机制。其实,除教材教课外,它还承担诸多任务:如知识的有效链接拓展、精神生活的正确引领,等等。本来小班语文教学有它独特的优势,但因为教和学的机制固化,使它和大班语文教学模式其实没有两样。

3. 有始无终。

小班语文教学伊始,老师常常喜欢列出一些学习任务,也有对完成任务的明确分工。但分组学习完成后,进入交流阶段,不知不觉老师又开始一问一答、一讲一读的教学流程。老师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并没有改变,或多或少都脱不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干扰,甚至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让小班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精神文化丰盈之快乐家园的方法

1. 丰富“教”和“学”机制

小班语文教学无论是环境设计、活动体系、教学方式都有一定的积累,但这种积累的程式大体相同,不能突破班级这一统一体,这也是小班语文教学发展的困惑,所以要解开班级和课堂组织形式的束缚,发展的突破口就在于视野要更开阔一点,要认识到小组学习只是小班化教学的一种形式,下一步小班教学研究方向之一应该是教与学机制多样化探索与实践,可以从现在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走向小班教学的多元学习。针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比较丰富的特点,我们不妨探讨小班教学机制的变革,比如“学”的机制:可以尝试个别学习、伙伴学习、类群学习、跨班学习、混龄学习……比如“教”的机制,可以尝试导师制、走班制、组员制、对话制,等等。相信“教”和“学”机制的丰富会给小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视界和新的惊喜。

2. 尊重每一个、张扬每一个、优质每一个

小班语文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能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研究每一个学生,找到每一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我们自己应该是弄潮儿,要坚信小班学额减少,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适度增删,组织形式完全可以灵活多样,学生的个别化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落实。

小班语文教学一定要探索出生动活泼、主动积极、以人为本的崭新的教学活动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菜单选择,用更多的评价尺子丈量,全方位关注孩子习惯、知识链接、性格完善和精神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张扬每一个、优质每一个,更好地实现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育。

3. 适度开发语文学习内容

美国社会学家杜波依斯曾说“所有真正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成为木匠,而是使木匠成为人”。“成为人”就要涉及方方面面,有知识的积聚,有品格的形成,有理性思维的培育,等等。小班语文教学更是直接担负着育人的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就不是就事论事、就课文论课文,我们必须首先在内容的攫取、重组、再创造上下工夫,使之成为促进教学内涵发展的源泉,其次才是考虑运行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方式,等等。学生所得就不仅仅是在教室空间、书本空间的知识了,我们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加厚了语文课程的内涵,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

4. 坚定语文校本研究的力量

小班语文教学的优化是要靠每一位语文人不断反思实践、开辟道路的,所以每所学校要坚定不移地以校本研究课题为抓手,全面规划学校的教育教学行动和教育管理行动,推动学校小班办学的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凝聚和打造学校的校本研修骨干队伍。作为一校之长,我协同教导、教科制订了《基于“类”的小班语文四色文化的校本研究》课题方案。本课题中的“类”主要是指小班教育对象的类型差异,及据此进行的学生类型划分,它是实现、实践“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小班教育理念的操作前提与基础。

浅谈高中政治的教学瓶颈和突破 第2篇

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国家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必须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教师应在素质化教育以及应试教育中,在个人品格和分数之间进行取舍,打破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瓶颈,并利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以求高中政治教学能够得到突破。

一、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过于沉闷,内容过于死板。

政治教学内容繁杂,需要具有抽象性思维才能将客观与主观之间的联系弄清楚,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有些高中政治课堂中,气氛过于沉闷,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问题的探讨,有的只是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将课文内容向学生灌输。而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有些教师不会将教材上的内容与实际相联系,内容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下降,这是目前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瓶颈之一。

2.教学主体目标不明确。

在教?W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和辅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在当前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没有表达自身意见的机会,以至于严重限制了发展空间。同时,当前有些高中政治教学还存在主题教学不明确的现象。政治教学应该从知识、行动、情感三个目标做到统一,很显然,当前只是实现了知识上的教学。

3.忽视学生的主体因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句话中,能够看出兴趣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方面的培养,多数都照本宣科,采用古板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扼杀在摇篮里。

二、高中政治教学的突破

1.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

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很难以理解,更不要说实际应用。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小组成员之间先展开交流和讨论,并要求每位小组成员都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身的看法,当遇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向教师寻求帮助,由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还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增进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2.明确教学主体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还是教学主体上,都需要进行完善。在教学主体上,可以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主要是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在课前利用互联网等查阅资料或观看视频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时间将不再讲解枯燥乏味的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学内容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详细解答。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些学校的教学目标还停留在追求高升学率上,而对学生素质文化的要求却不是很高,使学生的发展与时代脱轨。所以,政治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做到知识、行动、情感三个方面的统一。

3.注重对学生兴趣方面的培养。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神奇的货币》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创造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式课堂,还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就金钱的利与弊方面展开辩论,以辩论的形式引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两种教学方式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于高中政治的学习。此外,教师应善于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对于生活的思考。

突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瓶颈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83-01

加涅认为,教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教学若从帮助学习的角度出发,必然把我们的关注点集中到学习者预期学习结果达成的活动过程。我根据“以读为本,读说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感悟,自主实践”的教学思想,读说结合,创设情景,强化语言实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真正把学生视为阅读的主体,读的形式多,读的次数多。在教学中,读的形式有自由读、齐读、范读、默读、评读、仿读、表演读等。读的次数多,并且读有层次感,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第一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只要画出不认识、读不准的生字;第二遍让学生自由读,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第三遍让学生默读,思考“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重点句子和段落时,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读,边读边思考、体会,交流体会、感受后,再让学生读出这种感受。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教学法,将课堂教学引向激发——创造性模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与他人互动合作来解决问题,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理解和感悟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发挥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来理解、感悟、品读和欣赏文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读出声、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来。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真正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对课文产生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能通过朗读来进行创造性的外显表现,这是在课文语言材料引导下的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当课文的语言材料真正进入精神领域,与自己的经验相融合,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时,无需进行朗读知识与技巧的指导,自己朗读的语句就自然能打动自己,感染别人。正确引导学生美读课文,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欣赏、评价和创造力的阅读能力。

怎样突破朗读教学的瓶颈 第4篇

读, 分为无声和有声。我们通常把无声的读称之为默读, 有声的读叫做朗读。其实, 并非所有的有声读, 都能称之为朗读。我们可以从朗读的要求和朗读的特点来看。

课程标准的朗读要求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

朗读的特点是把蕴含在无声的书面文字中的思想感情, 经过心理的感受理解, 通过音色、音调、语气、节奏等语音的变化, 用有声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使之凸现明朗。而且, 朗读不单纯是还原书面文字的情和意, 还伴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补充 (比如朗读“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因此, 朗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再创造。同一篇文章的朗读, 因朗读者的语文素养、生活阅历以及对文章的领悟不同, 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读,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 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 是一种读书的方法。所以, 它成为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至于, 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每个真正的语文教师, 都能说上个一二三来, 这里就不必赘述。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朗读, 提高教学效果, 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形式的妙用, 二是指导的技巧。

就读的形式而言, 无声的读, 有默读、浏览、跳读 (有声读也可以选择性的跳读) ;有声的读, 有范读、带读、单个读、自由读, 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诵读等。每一种读的形式, 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例如:

范读, 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朗读课文的榜样,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读准字音, 读音的轻重, 停顿的长短, 速度的快慢, 语调的抑扬, 感情基调等等。范读根据朗读者的身份可分为:教师范读, 学生范读, 名家范读。范读根据策划又分为:直白范读, 配乐范读, 配乐视频范读。配乐视频范读, 倍受师生青睐, 营造的情境, 优美的音乐, 能使听者尽快进入角色, 愉悦身心, 提高注意力, 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课文 (比如《乡愁》《雷电颂》) , 学生在没有进入文本情景之前, 切忌直白范读。教师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 走进教室就充满感情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 学生还不适应, 就会皱眉, 偷笑, 使朗读者处于尴尬的境地。

浏览, 相对朗读来说, 速度较快。适合于初步感知课文或者篇幅较长的课文。

分角色读和表演读, 适合于寓言、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把握。例如《皇帝的新装》《威尼斯商人》《变色龙》等。

带读, 适合于理解难度较大的诗歌、文言文等, 在讲解之前运用。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论语>十则》《满井游记》等。

轮读, 适合于在学生基本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铺叙、排比的句子或段落, 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条理层次, 又便于记忆。例如《木兰诗》中“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一段。《安塞腰鼓》中“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相连几段。

诵读, 要求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背出来。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中的积累。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的理解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

就一堂课而言, 形式的运用, 往往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形式交叉进行的。选择什么样的形式, 选择的形式运用在教学中的哪一个具体环节 (进程) 中, 往往也不能随心所欲, 都要取决于教材的内容与课堂进程的需要。

教学千法读为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十分重视朗读的形式, 往往疏于指导过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恰当到位的指导需要技巧, 而这个技巧有点不好把握。然而, 恰当的指导才能突破学生朗读的瓶颈, 提高教学效果, 直达教学目标。

那么, 怎么突破这个瓶颈呢?

首先,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素养, 给学生一个示范的榜样。进而掌握点指导技巧。方法的指导要抓住教材的要领, 忌空, 忌泛, 忌脱离课本。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从课文内容切入。

这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常是朗读与内容理解并存。在指导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反过来在朗读中加深内容理解。以程翔老师所讲的《再别康桥》第二节为例。学生齐读第二节。教师问:“这一节重点描述一个什么对象呢?”学生很快回答:“金柳。”教师接着问:“那作者是怎么描绘这个对象的呢?”学生答:“是夕阳中的新娘。”教师问:“这河畔的金柳, 为什么是夕阳中的新娘呢?”学生回答:“因为在人们的眼里新娘是美丽的, 这河畔的金柳也很美。”学生说:“作者太喜爱这些金柳了, 所以用最美的事物来形容它。”教师肯定后, 又问:“波光里的艳影, 这个‘艳影’又是什么呀?”学生说:“‘艳影’既是金柳的影子, 又是新娘的倩影。”教师:“在我的心头荡漾, ‘荡漾’如何理解?”学生说:“是飘飘的在水里摇来摇去。”教师:“那为什么这个艳影在我的心中飘来飘去呢?”学生说:“我认为是挥之不去, 缠绕的感觉。”教师肯定:“用词非常准确。”“想想, 你心中美好的事物挥之不去, 久久缠绕的感觉, 再读第二节。”

2. 从思想感情切入。

把人物形象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事件之中, 去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感情, 在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以赵俊英老师讲《石壕吏》为例, 学生读:“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教师:“你在朗读时为何把‘怒’读得重, 而‘苦’字读得轻呢?”学生:“这样朗读能表现官吏的蛮横, 老妇的痛苦。”教师:“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老妇的痛苦?”学生:“第三段。”教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这段呢?”学生:“深沉的。”“悲伤、凄惨的。”“沉重的。”教师:“请同学们用低沉、哀婉、伤感的感情来朗读第三段。体会老妇人为什么苦, 究竟有多苦。”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怎样读出官吏的嚣张与怒火, 课文中没有具体的描述, 需要我们展开想象, 补充情节。”“我来示范‘吏呼一何怒!’。”“官吏疯狂的敲打着老妇家的门, ‘开门, 开门, 快开门!交出你家的男人来, 快点开门!’”

3. 从朗读技巧切入。

偶尔给学生一点点朗读技巧体验,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 读《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时, 按语法停顿是四三节奏, 第四个音节“声”用延长一拍和休止一拍, 比较朗读试试看。《黄河颂》中“啊!黄河!”“河”是第二声属于上扬调, 三处可以分别用弱下降调、中平调、强上扬调三种不同的语式语调变化朗读。朗读《在山的那边》“小时候,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因为是回忆性文字, 让学生尝试用胸腔发音, 凸显其遥远悠长。读“可是, 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让学生试试哭时说话, 怎么发音 (舌面、上颚、鼻腔) 。

4. 从盲点切入。

不做要求, 不带任务, 不指导, 不暗示, 让学生反复朗读, 各抒己见。盲点切入运用恰当, 可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效果, 比上面三种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使课堂精彩纷呈。以《木兰诗》为例, 学生自由朗读“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教师:“木兰为何不在一处把东西买齐, 而要到东南西北各个集市去买这些东西呢?”学生:“古时候, 女人是不能参军的, 到处分散买, 也许是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木兰家里穷, 四处挑选, 是看看哪里的便宜就买哪里的。”“那是因为不同的东西要到不同的专卖店去买。”“也许是木兰想在参军前到处逛逛, 因为出征后, 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其实木兰不一定到了东南西北各个集市, 这里运用了夸张来表现木兰出征前, 紧张繁忙的准备情况。”……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 会说出很多你意想不到的解读。当许多答案呈现出来后, 学生会自觉甄别答案的对错。俗话说“话不说不明, 鼓不敲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突破语文教学的瓶颈 第5篇

以合作式教学法突破多媒体教学的瓶颈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多媒体教学往往课堂信息量加大,师生间缺少交流,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的提高,而合作式教学法则注重交流互动,重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操练与提高.本文主要探讨将二者结合起来,大幅度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作 者:张婷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长江大学一年级教学工作部,湖北,荆州,434023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41) 分类号:H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合作式教学   交流互动  

突破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瓶颈 第6篇

【关键词】高职 数学课程教学 瓶颈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认识到,要培养大量高级技术人才,仅仅依靠传统大学是远远不够的,且传统大学改造起来困难重重,于是一批新型大学应运而生,这些院校培养的人才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于是,各国政府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战略。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随着招生人数的大幅上扬,学生的入学成绩却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普遍具有恐惧感,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的培养。如何突破高等数学教的瓶颈,使数学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近几年来,关于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也一直在人们的探讨当中,但却收效甚微。高职教学改革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简单的形式上的简单变化,抑或将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删减。而应该在教材结构、形式到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做出的全新改变。

一、重新构建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有不同于成人的数学世界,学生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教师的策略和思维模式,他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去过滤和解释新知识、新信息,以致同化它,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高职学生学习高等数学不是为了研究数学本身,主要是运用数学从事各种各样的研究和创新。由于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体系一般都是沿袭了本科的教学体系,过于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却忽视了高等数学的工具性。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应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应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从高职高专的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目标的角度出发,数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重视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同时加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应用性”的教学内容。舍弃掉那些与所学专业无关,而有繁冗的数学内容。使学生在规定学时内,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学到为他们今后工作需要所需要的数学素养,以及自我更新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重新设定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结构

近两年来,市场上高等数学教材似乎并不缺乏,但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许多教材缺乏高职特色、体系不清、内容陈旧,没有和先进技术接轨。教材选用和出版也存在随意性和趋利性。目前高职教材由相应本科教材经过适当删减而成,或由原中专教材经过深化处理而来,还有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校本教材,也有的是由出版社出面,组织几个学校的教师在一起经过几次会议和讨论联合编写的。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的增减变化,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符,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在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主要强调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知识及其学科基础注重综合性,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

目前,对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认识有失偏颇,片面的理解对数学的“必需、够用”要求的意义,只是简单的压缩教学课时,删减教学内容。造成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数学大多也只是兴趣所致。

因此,要改变数学教学的现状,首先要在教材上面有所突破。在深化改革、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重新构建的数学课程体系,重新核定教学内容,重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高职数学课程不应过多强调数学逻辑的严密性,而应强调其应用性。加强数学知识与各专业学科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的传授。如对于微分,要强调它是增量的近似;对于导数,要强调它是增量比值的极限,同时结合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弹性等直观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导数产生的由来和实际应用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将实践与理论内容融为一体,互相渗透,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教材结构上,采取“任务驱动”的形式编写教材,以任务引导课堂教学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

三、增设“数学试验”课程

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形式仍沿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与现代形势很不相适应。而教学内容过于强调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学生局限在抽象的理论包围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信息交换不顺畅,达不到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效果。

高职数学作为一门进行高职教育的重要的基础课,要注重数学工具的应用。引入数学实验,以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为背景,通过学生个性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生理解、运用数学的目的。同时改变数学只有习题课,没有实验课的状况,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包辅助教学,让学生学会以此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与新途径。把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贯穿整个数学教学始终。让学生学会对于实际问题,如何做一些适当的假设,舍去一些次要的因素,把实际问题作出适当的简化,抽象出数学模型,找到相应的数值解法,并可借助计算机的计算与分析,将所得到的数学答案用于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

在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中都引入数学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求解有关数学问题,从兴趣不大到逐步感兴趣。同时,数学应用中所培养的洞察力、抽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相互交流能力等也使得与获取知识间形成了良性循环。最终必将导致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邱坤,钱可强.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材[N].中国教育报,2007-12-13.

[2]陈平,邱为民.新教材建构思想探微[J].数学通报,2003,(2).

[3]嵇小怡,张玲玲,倪小敏.西方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05,(2).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质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M].高质高专评估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突破小学阅读教学的瓶颈 第7篇

一、现阶段我市小学阅读教学的三大瓶颈

1.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上, 一些语文教师将课本范文当成葵花宝典, 当成考查评价阅读教学的圣经, 对课本范文仅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载体缺乏认识。“考试化”的阅读教学课, 教学的每个环节繁琐, 不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例如, 一些表演性的优质课, 只见教师滔滔不绝, 不见学生思考参与, 只见一个个知识点在教师嘴中吐出, 这个会考, 那个要关注, 与阅读教学的目标相去甚远。

2.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流于形式, 学生仅仅是装信息材料的资料袋。例如, 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形式, 有些缺乏目标, 有的缺少评价, 有的只是成绩好的学生表演, 差生成为陪衬或者辅助性的角色;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制约, 放任自由, 没有量和质的要求。又如, 写读书感受, 没有规定所读书目或者专题, 放任阅读, 无目的无主题;不教给学生写感受的方法, 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拓展, 仅仅局限于抄几个词语、句子, 或者只是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探究学习, 也仅仅是教师规定几个内容, 不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仅仅是接收资料的工具。在成果展示中, 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漠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特感受, 有的只是信息资料的充塞。

3.课标理解上, 一些教师不愿意钻研课标, 而是以现有的经验去解读, 所以对课程标准的把握肤浅而不深入。如部分教师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不理解, 把握不了单元整体与篇章的关系, 将单元要求与范文割裂开来, 所教知识是片面零碎的, 阅读教学缺乏整体和系列性, 缺乏拓展性。

二、突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瓶颈

1.依标靠本, 针对不同年段的阅读内容展开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小学各个学段学生阅读心理特点安排了不同的阅读。第一学段为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等, 目的是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 关心自然和生命, 拥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展开想象, 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 内容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注重诵读过程中的体验, 展开想象, 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 要求理解叙事性文章的梗概, 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 体会情感, 受到鼓励。

根据这些具体的阅读目标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就要针对不同学生段、不同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和教学, 以引发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18课《称赞》是个趣味故事, 从细节处见真诚, 从平淡中见真情。我们要根据学段要求和目标, 引导学生朗读本文, 在读中体会真诚和真情, 特别是读称赞别人的话, 要真心实意, 但不能太夸张, 否则给人假意的感觉, 会适得其反。如“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 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 重音要落在“很”字上, 强调夸奖、称赞的感情, 感受认真的美好。

只有教师把握了不同学生段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那么,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2.认准阅读教学核心, 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提法, 反映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当今信息社会的主动适应。阅读能力及其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 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战略意义, 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1) 在小学阶段, 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就要解决阅读动力这个问题。这个动力来源于阅读的乐趣, 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前提条件。因此,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乐读, 从阅读中获得快乐, 从阅读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感受。我们要摒弃那些“考试化”阅读教学、应试化的阅读教学、分数化的阅读教学。这样, 学生的兴趣得以调动, 动力源泉问题得以解决, 为阅读教学作下基础。

(2) 营造阅读氛围, 创造阅读条件, 是带动学生乐于阅读的基本因素。如创建班级图书角、开放学校图书馆、举行阅读心得比赛和读书比赛等都是培养学生乐读的方式。

(3) 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阅读”一词, 就是看审阅、思考、读的意思, 包括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根据课文内容, 我们将这些阅读方法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以加大阅读量作为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支撑, 尊重学生阅读的方式和方法。

(4) 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良好阅读习惯”。叶圣陶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 一辈子受用不尽。”这需要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和教学单位致力于营造读书氛围, 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学校创建活动, 使学生在氛围和活动牵引下, 经过小学阶段的流年牵引、熏陶, 乐读、爱读, 爱交流, 重感受, 那么学生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3.加强对话, 开展阅读教学。

(1) 与作者对话。如《开国大典》, 作者亲眼目睹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 心中狂涌着骄傲与喜悦。教师在讲述这篇课文之前, 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这种心情, 与作者的心一起律动, 才能体会作者的心情、作者的情感。

(2) 与课题对话。如老舍的《猫》, 这篇文章的题目简短, 不仅告诉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也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猫的可爱形象。又如《花钟》, 题目新颖, 给人以想象和悬念, 心中总想知道“什么是花钟, 为什么叫花钟”, 激起读者探究的欲望。

突破语文小组学习的“瓶颈” 第8篇

1.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装饰,不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渠道。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表面上看说得很热闹,但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2.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恰当,不能让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与讨论。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安排小组活动,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备课不够细致,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往往是不需要讨论问题。有一节《老王》(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公开课,这位老师将所有的问题都拿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作者是谁?老王到底是什么身份的人?”等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讨,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空头游戏,收不到任何的实效,长期这样,也让学生厌烦此类“游戏”。

3.个别学生不愿意展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共同难题是:这些模式的实施,都是建立在学生必须充分自主学习和积极展示自我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不肯预习,不愿展示怎么办”?这一问题令语文老师们苦恼不已,成了制约实施新课堂模式的“瓶颈”(李炳亭先生称为“世界级”的难题)。我们总是听到许多教师在抱怨学生不愿和不会自主学习,不愿意展示自己。

4.汇报停留表面。汇报是展现一个小组合作成果的重要载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在实际汇报中,教师缺乏理性点拨。教师在听了小组汇报后,常以“很好”或“请另外小组汇报”等无意义性语言。汇报成果,而不是促进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把问题往宽度深度方向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这里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并不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并没有让人看到思维的课堂。

5.学生参与不均。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传统教学中的获益还少,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教师对小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发言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

针对以上小组合作学习出现问题提出以下策略:

1.教师应当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处开展预习和讨论,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小组合作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或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或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沉默不语,这主要是因为在合作之前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有话可说,避免从众心理。同时,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一是讨论问题的选择。不是每一个题目都需要展示,每一个语文问题都适合讨论。如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实践写作问题等,大可不必合作讨论。二是语文是一门强调个性感悟的学科,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组学习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又要允许答案丰富多彩。

3.应当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有少数学生害羞、胆怯,怕人讥笑,不爱讲话,不敢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或观点。这样的学生,在小组内有意识地安排一两名同学帮助他准备材料,给他鼓劲。让他先在本组内发言,鼓励他下节课上台发言。教师对这些同学的发言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4.教师要时刻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和火候。有的小组合作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几十秒,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学生的讨论交流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刚刚开展这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时,没有经过语言的交汇和思想的交锋,学生的观点和思想就不会相互接受和形成统一,更不能形成新的知识。

5.个别学生精神游离,监督员应当及时提醒。在小组活动中,总有个别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东张西望,或干着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只是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而忽视了对整个小组活动过程的管理和调控。教师应当教育每个小组的监督员及时提醒本组溜号人员及时回归学习进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6.小组汇报应“遍地开花”。笔者在听课时发现,不少班级的的学习小组汇报,是一两个人包办。而其他人基本没有发言机会,这容易造成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加剧两极分化的现象。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出发,我们应当给每个人相同的机会,体现教育公平。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组内发言应由差生开始,小组代表发言应当实行轮流制。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史记)选读》中的《赵世家》时,让学生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意义进行探讨,小组先讨论,先由基础薄弱的学生发言,再让其他同学补充。久而久之,弱者就会成为强者,虽然成绩不一定很理想,但是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均有了较大提高。

7.我们还需要加强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技巧的指导。受传统竞争学习的长期影响,很大一部分高中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交流技巧。结合高中语文课堂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指导。如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别人讲了什么,我是赞成、反对或是补充,我的想法和依据是什么等。在表达方面,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如口头禅多,说话抓不住要点,用词不生动,不恰当以及怕人讥笑,不爱讲话等。开展各种语言活动,给学生创造当众发表演讲的机会,让学生在广泛的高品位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细心研究,潜心实践,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高效教学方法,突破语文小组学习的“瓶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辟阳光大道。

摘要:针对语文教学中小组学习的弊端进行思考,探索改进的方法。力求突破小组学习的“瓶颈”,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关键词:语文小组学习,不足,改进,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育行为的原理与技术.

突破词汇教学的瓶颈——“预判” 第9篇

一、课前预判

(一)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主要是听说课, 多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在这个单元中, 我会布置一些课前简单的预习, 当然是带有一定要求的预习。

1.不能去看书本后面的词汇表。

2.预习过程中要找出你不认识的新词汇。

3.在对话中去预判这些新词汇的意思。

4.根据自我的预判去分析对话的主干。

在预判过程中可以允许学生小组成员之间有交流, 最好能使他们之间有争论, 有不同的想法。在这个活动环节中第一、二、三小点为重中之重。

(二)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为阅读教学单元, 在这个单元中我不会布置课前预习, 我希望学生带着全新的感觉和认知在课堂上去完成阅读要求, 所以对于第二单元这一课前预判环节就可以省去。但不是说在这一单元中就没有了预判, 我是把这种预判放在课堂上与课堂求证同步完成的。具体我会在后面课堂求证环节中讲到。

这一课前活动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有自我的预判, 从而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因为学生的预判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肯定是正确的, 特别是小组之间有讨论有争论的情况下, 更愈激发学生的求证欲望。只要学生有了这种欲望, 必将成为课堂教学中呈现新词汇教学的爆发点。我布置这一活动环节的最理想的预期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对新词汇的预判来产生这种求证欲望, 帮助我寻求课堂教学的爆发点, 这种欲望愈强烈愈好。

二、课堂求证

课堂求证这一环节是承接课前预判的, 在这一承接过程中不宜留有太多的等待时间, 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课前预判与课堂求证有效衔接。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如果这种衔接留有太多的空间, 就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的“一鼓作气”来为我们的课堂造势了。

(一)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的课堂求证环节我不会简单地对着课文给学生解释新词汇来达到学生需要的求证, 我将通过一些情景的设计夹参这些新词汇进去, 让学生在整体的理解中, 在教师的引导中再度预判, 因为课堂的发展形势必将可以让学生得到求证。下面我就初中英语外研版八年级下册第五模块第一单元做一次课堂求证呈现。

在本单元中出现的新词汇可以事先写在黑板的右方, 比如说本单元中的新词汇有:able/alone/beat/keep/shame/pity/problem/refuse/send/warn, 下面我就这些新词汇创设一些情景来帮助学生再度预判。

T:Everyone has some problem, what is your problem?

接下来我会在黑板上呈现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这一引导开发过程中, 我会加入一些表情与手势语来帮助学生去求证, 这些表情与手势语因人而异, 最主要的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是真理, 教师的正确表情与手势语, 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给学生提示。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有了预判, 所以, 在黑板展示新词汇时, 学生将会有自我的第一层认知, 加上教师的呈现配合表情与手势语, 学生之间的争论将会达到一个高潮, 这也将会是词汇教学的爆发点所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高潮与爆发点趁热打铁教会学生这些新词汇, 可以采取带读方式完成。对于新词汇的理解和留有的深刻印象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本课听、说环节。

(二) 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是阅读课, 由于在课前预判环节中我没要求学生去预习, 主要是想把这一单元当做全新阅读课来完成。上面我也讲到了, 在这一单元中没有课前预判并不是说不体现预判, 我把对新词汇的预判放在课堂中与求证环节同步完成。下面我就简单地讲述一下我的具体操作。

还是以第五模块第二单元为例吧。首先我要求学生带着两个简单的问题独立地去阅读这两封书信:1.What’s Steve’s problem?2.What’s Diana’s advice?给学生5-10分钟去快速地阅读, 并且要找出不认识的词汇, 同时要加入自我的预判。再分小组利用5-8分钟去交流自我的预判在学生中是否能达成共识, 记下不同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其实是本课词汇教学的高潮,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超强的表现欲望, 对于自己的预判都认为是正确的, 让学生预判后去讨论甚至争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对于学生而言将非常有意思, 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学生争论之后, 请几个小组成员到黑板上写上他们所找出的不认识的词汇 (这也必将是大部分学生找到的不认识的词汇) , 并且要求他们说出他们的自我预判来与所有学生交流, 这将会是本堂课词汇教学的爆发点了。在此过程中我会加以引导和纠正, 同时也将极力鼓励和表扬, 充分利用一些评价手段来“推波助澜”。这样激烈的争论和在教师这里得到最终的求证过程必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课后巩固

我所采取的课后巩固手段比较机械, 但多年的运用下来却也是最实用的一种。对于新学的词汇要及时听写, 用听写的形式来激励学生课后巩固这些词汇。听写不能是单一的听写方式, 对于同一批新词汇, 要过一天、两天、四天、七天的听写方式来完成, 要充分利用人的记忆周期性来帮助学生使这些词汇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学期中期, 学生的新词汇积累有了一定的量时, 要配套醒加入每天完成3-10个单词的记忆, 累计七天为一个周期。这样刚好在时可以完成整本书的词汇记忆。当然这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 期间我会加入一些评价手段来刺激学生, 比如, 在班上醒目的地方张贴每日记忆词汇的总量, 不时地表扬做得好的学生, 树立不同层次学生的榜样, 在期末要颁发以单词记忆为主的“单词记忆王”奖状。这些都是我所能想到的一些评价与激励手段, 不同的教师可以采取自己独特的评价与激励方式, 只要能达到帮助学生保持这种激情就可以。

以上是我对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些肤浅认识, 肯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在此我希望这些认识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能得到更多教育同仁的指点与教诲。

摘要: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听、说、读、写的活动训练, 让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英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经过一定的训练使之初步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 英语词汇是进行基本活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可以说, 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生命线, 如果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词汇的运用, 要想达成这种学习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全国上下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各种英语新教材的普遍使用, 对词汇教学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词汇教学更是面临的困难重重。我们现在使用的外研版初中英语词汇量很大, 而且新词汇的呈现又不拘一格, 大多都隐藏在课文中, 使得学生不易察觉。所以对于刚步入中学的学生来说, 尤其是小学英语学习没过关的学生来说, 词汇学习成了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 不但如此, 这也将在很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信心, 自然这也将增加我们教师的教学难度。这样, 更加突出了英语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 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 是学习英语的生命线, 如果没有词汇, 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无从谈起。

高中英语教学的瓶颈与突破 第10篇

瓶颈一: 初高中衔接

在高一学生入学阶段应进行如下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其一, 心理的衔接。初高中英语教学内容、方式、难度和要求都有不同, 都在初中的基础上有了较大提高, 提前告知学生, 使他们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准备迎接更多更大的挑战。其二, 知识的衔接。在高一开学初期应对学生进行包括语音、音标认读, 初中语法知识、初中词汇的复习巩固, 使学生能顺利衔接高中的英语学习。其三, 做好物质准备。高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自我理解、自我巩固、自我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需要准备一本词典, 最好是英英或英汉双解词典, 还要有一本适合高中英语学习的语法书。

瓶颈二: 音标

很多学生上了高中以后, 不能正确拼读单词, 还需要教师的示范领读, 这就像学生学汉语不会拼音一样, 制约着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提高。对于音标的突破, 可以利用初高中衔接阶段对学生进行音标知识的复习巩固, 确保学生能自己准确拼读单词, 这就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后面的单词表来弥补学生语音知识及拼读不准的不足, 让学生通过多次重复拼读一个单元的单词, 并且在读的同时认真辨认音标, 熟记它们的发音, 可以使他们复习并巩固音标, 使他们能真正地准确发音和拼读单词。也可以让学生多次重复听单词录音并模仿跟读, 学生从耳听、眼看到辨音到听准、辨明看清后再模仿, 一定要防止有口无心地读英语、读音标。

瓶颈三: 词汇量

词汇是英语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词汇量, 英语学起来会有很多的困难。高考要求词汇量为3500 左右。很多学生都为自己的词汇量发愁。对于词汇, 学生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拼读问题。如果能够准确拼读一个单词的话, 学生就可以根据音标读音, 根据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 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并用, 就会很容易地把单词记住, 并且保持记忆时间长。第二个困难就是遗忘。指导学生进行单词的复现, 多次重复记忆单词,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忘之前再记一遍”。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 如合成、派生的构词法。归纳分类法, 就是以一个词为核心, 将与这一核心相近、相同、相似的词组织在一起进行归纳、分析、比较来加强理解与记忆。

瓶颈四: 语法

由于基础语法知识的严重不足, 缺乏系统性, 导致各种 “能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果许多学生因为语法掌握得不牢, 既不能用准确、得体的英语进行口语表达, 也写不出几句完全正确的完整的句子。更有甚者, 由于前些年, 强调 “淡化语法”, 部分学生根本分不清什么是主、谓、宾、宾补, 定语、状语等句子成份, 更不用说从句了。学生头脑里没有形成语法体系, 对于语法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大脑中混乱无条理。

对于语法的突破, 教师应先利用初高中衔接, 补足初中应知、应会的语法项目, 利用演绎法教学模式: 讲规则———给例句———做练习。演绎法直截了当, 省时省力, 学生压力小, 效果好。对于语法, 语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要求学生多背诵英语语法例句, 把练习中出错的题目改正后, 进行熟读背诵, 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语法而言, 高中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难的一个语法就是定语从句。有的学生高一时没有理解掌握定语从句, 会一直到高三以也不理解, 导致整个高中英语学习非常被动, 觉得高中英语非常难学, 甚至会对英语失去信心。所以在高一年级教师就应该努力把定语从句讲明, 练够, 使学生真正掌握定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 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瓶颈五: 阅读

1. 阅读量不足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根据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考试说明》的要求, 除教材内容外, 对于课外阅读量的要求由教学大纲的20 万字到课程标准七级目标的23 万字, 再到八级目标的30 万字, 直到九级目标的35 万字至40 万字, 高中英语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阅读教学所承担的目标、任务越来越重。为了达到这个阅读量的要求, 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补充英文报纸、杂志、小说的阅读, 还要做大量的阅读理解练习, 高中英语教学任务重, 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补充阅读的量。教师应做好精读与泛读的统筹安排, 精读主要提高阅读能力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泛读则主要是积累阅读的语言背景知识, 当再次读到类似话题是能够结合语言背景知识, 快速理解所阅读内容。

2. 学生阅读方法欠缺

《考试说明》对阅读的要求: 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考生应能: 理解主旨和要义; 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 做出判断和推理; 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 如主旨大意题, 要指导学生把握文章逻辑结构, 找每段的主题句, 概括段落大意, 通过对全文的印象来概括主旨大意, 有的选项是文章中提到的细节是不能作为文章的best title或者是main idea的。对于词义题, 指导学生要学会推断, 理解词汇本身的意义, 从上下文中找线索, 利用语法和逻辑来寻找上下文的指代词。

以上主要是从学生方面谈高中英语教学的瓶颈与突破, 当然高中英语教师的自身的素质也影响英语教学。教师要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心灵沟通。如果教师做到了, 相信学生一定会 “尊其师, 信其道”的。让我们记住: 师生关系就是生产力。新课改、新课程, 教材内容丰富, 教师应该学会灵活使用手中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材料, 做到“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中有多个瓶颈, 每一个都制约着英语教学的进行与发展, 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如何突破健美操教学的瓶颈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实践机会

由于文化生活的丰富,健美操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大街小巷都充斥着浓重的健美操文化。中职学校的健美操教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健美操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制约了健美操教学的持续发展。如何突破健美操教学的瓶颈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课题。突破瓶颈最主要的是找到瓶颈,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健美操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教学方式单一,让健美操教学无法深入

动感的音乐,节奏的舞姿,健美操给人们的感觉应该是很有趣味的。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习过程是一个无限重复与机械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教学内容也是以大众健美操为主,没有内容的创新。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带着对健美操的热爱与新鲜,学习很认真,但是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对这种机械的重复形式感到厌烦,逐渐地失去兴趣。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仪器,如利用多媒体方便快捷的特点,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可以邀请优秀的舞蹈团体给学生带来短时间的教学等等,这样在无限的变换中,学生的好奇心会推动学习热情一路高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也要积极创新,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

二、教材不规范,学生没有系统学习的依据

教材是教学的中心,但是目前在中职院校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科学而适合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靠教师的经验或者教师对内容的选取,这样的教学过程充满着不稳定性,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理论与舞蹈练习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未来没有任何的好处,只能当作一个业余爱好。

解决这一情况,就要积极地促进统一教材的出版。在没有统一教材之前,学校、教师应该利用一些资源,依据本校的情况创设校本教材。在教材的编订过程中一定要体现教材的多样性和编排的创新性。学生学习健美操絕不可浅尝辄止,只是学习一两套简单的动作,理论素质一定要跟上。很大程度上健美操教学中创新教学与技巧学习同样重要。

三、教学模式陈旧,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模式陈旧是近几年教学研究中提得比较多的一个内容,是所有学科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相比其他科目,健美操教学课堂改变的速度明显慢很多。大部分的教学还是多采用单一的“完整示范—讲解—分解示范—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体会,很多内容都是要亲身经历后才能有深刻的印象,这样灌入式的教学方法,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师要学习运用新的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的教学手段。要将教学的视野放宽放远,不能只为眼前的情况而放弃长远的打算。反复的练习或许能够让学生记住要学习的动作,但是会严重地磨灭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抛弃陈旧的教学地位,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学习,引导学生走上个性化发展之路,彰显学生不同的潜力。

四、实践的机会少,学生学得多、忘得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不断地讲授不同的动作、不同的曲目,但是由于实践的机会少,没有上舞台的经验,大多数知识的检验都是在练习中完成,这样学生就无法知道这些学习内容的效果。虽然我们也在学校内举行了一些活动,也用电子设备录制了一些内容,但是这些都是小范围内的活动,与大的舞台、场合表演存在着差距。这样的结果是学校的优秀者在大型表演中却存在怯场,无法与他人很好地配合等问题。当然,健美操是表演的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这些情况,将这些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如今健美操发展氛围其实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好的路子。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期间加强知识的应用。一般表现在教、演、比、合几个方面。具体来说,在学习完知识以后,要让学生有机会去“教”,可以选择优秀的学生代替教师在班里教授,在学校活动中心教授,在广场公园教授,能让知识用于实践。“演”就是能够顺利完成表演,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除了在校园中,还可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广场、走上舞台。“比”就是要加入竞争的元素,多校互动,在好胜心与荣誉感的激发下,更好地发挥动作,完成对学到知识的表演。“合”就是能够与其他人很好地配合,不仅是自己的队员,和其他健美操专业人员、爱好者都能够很好地配合。总之,我们要将健美操的学习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戴芳.论述在中职学校学生中开展健美操教育教学的价值[J].现代企业教育,2014(08).

[2]阎雯斌.中职学校健美操教学方法浅析[J].考试周刊,2013(04).

突破语文高效课堂的几个瓶颈 第12篇

一、高效还要减负,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效减负,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这是徜徉在课改大潮中每一个教师理想的灯塔。记得媒体报道河北衡水中学时,校长介绍说他们的高考之所以成绩斐然,是因为学生们一年所做的练习几乎要超过普通高中三年所做的还要多。为此,笔者对之嗤之以鼻,机械地读书、做题并不是课程改革的本意,高效还要减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采取导学案的方式组织教学,但坚决拒绝以题海赢取效果,学案上所印制的题目基本上保持呈现型题目、发现型题目和创新型题目三种类型,以引导学生在步步为营地发现中悄然达成学习目标。

相比较而言,多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会设计过多的呈现型题目,而忽略发现性与创新型的题目。这一方面,我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编写原则, 促进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之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二、高效还要持久,追求情趣化的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与持久的学习习惯,将终生学习的意识镌刻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笔者坚决反对饮鸩止渴,以高压态势赚取暂时“高效”的做法,追求情趣化语文课堂,为积极践行课程改革趟出了一条个性化的路子。

以九年级上册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为例,为了追求一种情趣化的语文课堂,笔者主要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开展教学活动:

1、比较阅读。与教材中本单元 “名著推荐 与阅读 ” 之 《格列佛游 记》,还有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 中 “文制台见洋人”的片段进行了比较阅读,它们虽于主题、语言、国别诸方面存有不少差异,但基本属于讽刺类小说,多元比较,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给语文课堂增添无穷情趣。

2、课本剧表演。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笔者还组织学生开展了剧本编排活动,可以选择编排三篇小说中的任何一个片段。课堂展示中,有如文制台那样“拳脚相加、骂骂咧咧”的小品,也有 《我的叔叔于勒》 中凝神眺望、出游偶遇的哑剧片段,把整个课堂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此外,笔者还经常设计讲述经 典、知识竞赛、伴舞朗诵等课堂活动,于多彩形式与高效教学方面寻得最大的平衡,构建情趣化语文课堂。

三、高效还要全面,追求有层次的课堂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智能,学习智能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在同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 有些较差,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让优等生更卓越,出类拔萃,让中等生有目标,有发展,让差等生也能有所进步,这是衡量高校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很多时候,老师在培优时会给那些优等生开小灶,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这种方法实为不妥,它可能会加深差生的自卑感,也会让优生油然而生优越感。故而,笔者在追求有层次的课堂教学时,常采取一些巧妙的培优方式,避免刻意。

教学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在导学案的最后设计了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与 《孙叔敖为楚令尹》 一文比较 , 邹忌向齐 王 , “老父”向孙叔敖进谏在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你更赞赏哪种进谏方式?并用星号标出,意味着学生们可以有选择地做。后来,笔者讲主动选择做这道题的同学组成了一个科研小组,给他们列出了多篇劝谏类的文言文组织研讨,升华了他们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另外,像八年级上册有一则“当一次主持人”的口语交际,七年级下册则有“当一回小记者”的口语交际,把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组建成一个相关的社团,不仅可以让优秀的学生更出色,而且还带动了很多成绩一般,但活动、表现能力出色的学生,促进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形式值得很多学科的老师借鉴、 学习。

上一篇:女性油画家下一篇:跨文化交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