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幽默之中作文

2024-05-23

我生活在幽默之中作文(精选15篇)

我生活在幽默之中作文 第1篇

我生活在幽默之中作文

说起幽默,我们班上还真没有几个人比得赢我。因为我可是得到“幽默大师”李银康的真传了的。

说起这位大师,我就心生敬佩,他可以笑到我哭。有一次,我们几个校队队员在晚上放学了之后比赛。我跑着跑着,忽然发现一个球如陨石一般迅速向我脑袋飞来。我一慌立马束手无策,嘴巴成了一个立体的圆。突然我想起了世界杯上的球员们,用头顶球的.画面。我心血来潮,也准备用头顶球。我跳起来,没想到那球居然完美地砸中了我的脸。真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天知地知我不知球知”,在这“天降正义”面前我轰然倒地。

见我被球撞倒在地上,李银康立马跑过来,看着满脸都是红色的我。他眼中闪光,跪我身边,用手来回推着我,还带着一点哭腔地说:“杨瑞泽,你不能死啊!你死了谁帮我把‘王者荣耀’充到V8啊!”这句话引得周围人哈哈大笑。我也在他的幽默中慢慢恢复了元气。可他似乎感觉还不够,又用一种娘娘腔的声音说:“佩奇,我是乔治,这是我的猪妈妈。”他用手先指着胡文耀,又用手指着余路阳,“这是我的猪爸爸,我们是快乐的一家。”接着还来了一声猪叫。最后又朝我摆了一个奸笑,逗得我一个鲤鱼打挺跃起和周围的同学一起捧腹大笑。

就这样,我对“幽默大师”李银康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看在我拜师态度诚恳的份上,收了我做他的弟子。

纵观班级当前局势,我和余路阳组成了一个铠甲联盟。只要看见女生欺负男生时,我便会大声叫到:“XXX,你犯了铠甲法则第222条,击打男生之罪,我以炎龙铠甲逮捕你,不要反抗!”

我还做了一个“邪门”的讲台,我和余路阳说双簧:“西瓜大家都知道怎么说,可你们知道黄瓜怎么说吗?那就让我告诉你吧。西瓜读watermelin,西是water,瓜是melin,黄是yellow。黄瓜,黄瓜,就黄十瓜。所以就是yellowmelin,你们说我聪不聪明?鉴于多次的实践经验,表演的时候一定要一本正经,自己不能笑。不然听众就没有笑点了。并且还要配合一点动作,比如说:比划西瓜和黄瓜……我和余路阳的双簧经常把同学的眼泪都笑出来。

你说我是不是生活在幽默之中呢?

我生活在幽默之中作文 第2篇

“六(4)班!加油!六(4)班!加油!”听,一阵加油声从操场上传来,身为班长的我怎能置之不理?我以光速向操场奔去。

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传来这加油声。是运动会长跑吗?还是航模比赛呢?都不是!哈哈,猜不到吧,是足球赛哟!

正在我气喘吁吁之时,上官云一一把拉起我,朝啦啦队的`阵地跑去,一边跑还一边说:“怎么才来呀?都进了一球了!”“什么?这么厉害?”我像打了鸡血一般,顿时鼓起劲来,和她们一起为我班的足球健儿们加油。只见场上的队员们像一道道绿光闪来闪去,白色的球在队员的脚底下像疾风一般飞速滚动着。“天呐!他们怎么做到的?”我在心里问自己。正当我分神之时,“嗖”的一声又进球了!队员们在场上拥抱,我们在场下欢笑。

在队员们的团结合作中,在啦啦队的鼎力助威下,我们胜出了!我在心里暗暗地为我们的团结鼓掌。

可我们的胜利却引来了失败方的愤怒。他们叫嚣着,咒骂着,无理取闹着。这时,我们班竟又不约而同地站在了一条战线上:不理睬!我们不在意他们的恶作剧,不稀罕他们的白眼。足球队员们抓紧时间训练着,准备再创佳绩。而我们,坐在教室里,努力学习,准备用实力反驳他们。上课时的懒散一扫而光,之前老师怎么也无法激将的同学举手发言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作业质量也高了不少。早晨,我们班在别的同学陆续到校时就开始了晨读;下午,我们在别的同学嬉闹时开讲“小老师课堂”。团结的、有凝聚力的我们思考着,积累着,锻炼着……

我惊讶,我们怎么这般团结?平时,男生女生动不动就打起来,吵起来,生气起来。但一场足球赛把我们的心紧紧地凝在了一起,我们一心一意地投身于学习……是呀,谁没有集体荣誉感?谁不希望自己班是最优秀的?谁会不为自己班的成功骄傲?如果你不知道团结是什么,请你看看竹园小学六(4)班的同学怎样不约而同地为自己的团队拼搏,为自己的班级添彩!

我生活在幽默之中作文 第3篇

1 赛珍珠被当作“白人强盗”

赛珍珠还在襁褓之中就被父母从美国带到中国镇江, 从此两个世界就在她的生活中交织于一起。赛珍珠知道, 在中国人的脑海深处, 那些西方人是潜在的敌人, 是“外国佬”。1900年, 赛珍珠八岁时, 她的两个世界间出现了裂痕。赛珍珠感到世界在意外的分裂:“客人明显减少了, 有时一连几天也不见一个中国朋友登门。我的伙伴们常常沉默不语, 玩得也没有以前尽兴了, 到最后, 他们也不来我们的山谷爬山了。同学们也不再争着和我同桌了。我是个被爱和礼物宠坏了的孩子, 对此种冷遇, 先是迷惑不解, 继尔伤心万分。”[1]

义和团运动高举“扶清灭洋”的旗帜, 慈禧太后也希望借助义和团赶走白人。赛珍珠一家人搭乘火轮去上海的白人租界避难, 接着又回美国躲避了几个月。令赛珍珠不解的是, “为什么他们要把我们, 始终如一的我们, 与那些不知来自何国, 不知姓甚名谁的白人强盗、贼寇扯在一起!我生平第一次感到冤枉。天真无邪的我, 只是因为长着我种族特有的金发碧眼白皮肤而被人憎恨……”[1]从美国的外祖父家回来后, 赛珍珠继续上孔先生的课, 孔先生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一不幸, 她忍不住哭了, 她在传记中解释说:“我流泪, 因为我知道, 如果孔先生和外祖父能够彼此相见, 促膝谈心, 他们会互相理解, 对事情有一致的看法的。但他们一个在中国, 一个在美国, 又怎么能够见面呢?即使他们能见面, 他们又能用什么样的两个人都懂得的语言交谈呢?但无论过去还是今天, 我始终相信他们能找到共同语言, 英语还是汉语都无所谓。”义和团失败后, 赛珍珠的两个世界不再交织在一起, 她知道了自己是美国人, 而不是中国人, 尽管中国对她来说和祖国一样亲近, 但她知道, 中国不是她的祖国, 她的祖国在太平洋彼岸。看到两个世界的破裂, 赛珍珠的心中比任何孩子都更加矛盾, 她的内心呼喊着:“两个世界!两个世界!彼此都不能成为对方, 然而又各有千秋。”[1]多年后, 她述说了自己当年的心情:“我过去经常望着父母, 不知道怎样向他们倾吐我的感受、我的恐惧。”赛珍珠从那时起就已经为中西两个世界的矛盾而忧虑重重, 因为这两个世界在她的心中是难分难舍, 是融合在一起的。中西的矛盾、战争也就等于撕裂她的心, 她渴望双方相互理解, 却又束手无策, 成年以后的赛珍珠用她的笔, 她的语言, 她的行动, 尽其所能地去沟通中西, 让她的两个世界成为“四海之内的兄弟”。

2 赛珍珠在南京脱险

1927年, 赛珍珠的两个世界再次处于极度的动荡不安之中。“五卅惨案”之后, 中国的排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中国人民一个世纪以来持续上升的反帝情绪, 成了当时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1927年, 中国进入北伐战争高潮期, 北伐军接二连三地破坏传教场所, 一支北伐军占领南京, 流血战斗从3月23日持续到24日, 至少有六个外国人丧生, 即所谓“南京事件”。多年以后赛珍珠回想起这一天———3月27日, 仍历历在目。邻人告诉赛珍珠军队正在屠杀白人, 吓得全家在鲁妈的帮助下藏进了一个没有窗子的小土房里, 全家人战战兢兢, 等待随时可能袭来的杀戮。赛珍珠又委屈又悲愤:“我们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只因为我们是中国土地上的外国人……今天, 我们代人受过, 代那些侵略者、帝国主义者, 那些欧洲的、英国的白人受过, 他们发动战争, 抢夺战利品, 索取领土, 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要求治外法权, 而我们从来都不认识这些帝国的缔造者。我一直都害怕这些人, 因为正是他们, 才使我们在亚洲遭到仇视。现在, 历史的报应竟落在我们身上, 落在了我那善良的老父亲身上, 他对自己遇见的每一个中国人那样友善。”[2]对那些勇敢的、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她们这些白人的中国人, 赛珍珠又非常感激:“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热爱中国人, 如此尊敬他们。我敢肯定, 总有那么一天, 这两个伟大的民族走到一起, 彼此相解, 永远友爱……”[2]

3 赛珍珠在美中对立的夹缝中生存

1949年10月12日, “艾奇逊 (Dean Acheson) 国务卿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项条件……由于中国新政府尚不符合这些标准, 美国现在不能给予承认”。[3]20世纪50年代, 世界上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冷战割断了赛珍珠与新中国的联系。赛珍珠在美中对立、国共对立夹缝中异常矛盾。赛珍珠的《朋友之间》 (1958年版) 一书记载了她与菲律宾外交部长卡洛斯·P·罗慕洛的谈话, 他们坦率地谈到美国人与亚洲人之间的冲突问题:美国政府想用美国式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新中国的一举一动, 这样就产生了矛盾, 这些代表美国式的价值观和标准均起源于西方文化、历史背景, 与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相距甚远。赛珍珠希望中国和美国能找到一种互相容纳的机制, 但这两个国家却兵戎相见, 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越战争。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 原本很差的两国关系变得岌岌可危, 美国人很自然地为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做法而震惊。

1971年, “乒乓外交”突破性地将中美关系带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接着亨利·基辛格秘密访华, 尼克松表示美国准备与北京对话。1972年, 赛珍珠曾希望能作为一名记者陪同尼克松出行, 但是一位中国驻加拿大的外交官给她发来一份严酷的拒绝信函。1973年, 她带着种种疑惑和遗憾离开了她的两个世界。赛珍珠给一位朋友信中曾写道:“我想我比其他任何人都做得多, 我帮助美国人民了解和热爱中国人民。尽管我们目前和中国大陆互不往来, 美国人民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中国人民。”[4]

结语:我们可以用艾勒克·博埃默对移民作家的分析来解释赛珍珠, “一个移民作家的杂交性确实是某种声音的解放, 是打倒权威的一种手段, 是把多种声音释放出来, 冲断了独裁专制的枷锁。但是, 这种杂交性说到底仍是一种审美手段, 是各种主题之源”。[5]赛珍珠一直处于两个世界的冲突之中, “两个世界之间隔着一堵墙”, 她便萌发了让墙两边的人们能够相互沟通的愿望, 她在文化上是“双焦透视”, 自愿地做了打通这堵“墙”的使者, 加强了中西之间的友好交流。

参考文献

[1]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32-33, 49-59, 63.

[2]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227, 238..

[3]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1949-1972)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8.

[4][美]彼得·康.赛珍珠传[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 418, 388-389.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 第4篇

有时候我会这样想,我一定是上帝的宠儿。要不然,我怎么会时刻生活在幸福之中?我的心每天都在幸福的光芒下跳动。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是因为我拥有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幸福便无从谈起。如果说幸福是五彩缤纷的花,那么健康便是那盛满花朵的花蓝;如果说幸福是天降甘露,那么健康便是那翠绿的荷叶。健康是幸福之本。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是因为我学会了对生命微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在微笑时都拥有了创造温暖和光芒的力量。微笑是这个世界上最和谐的表情。也许你微笑并不代表你幸福,但那是一种从容,一种淡定,一种自由与坚毅而生发的无可抗拒的魅力。这是一种态度,对生活乐观,任何困难在它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所以,我们不妨以微笑来迎接每天升起的太阳。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是因为我拥有梦想。一个有梦想的人是快乐的,深藏在心里的梦想是使我奋勇向前的坚定信念。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是因为这世上有爱。毕叔敏曾经说过:“幸福是拥有爱,许许多多的爱”这爱便是亲情和友情。这爱是如海的母爱,是如山的父爱,是朋友之间的友爱,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爱。大爱无言。爱是雨天时好友为你撑起的晴空,爱是夜半时分,妈妈为你端来的一杯牛奶,爱是在你跌倒时陌生人伸出的援助之手。爱是光辉,永存于世,世界的存在以它为养料,我们便拥有了幸福。

对生的向往与追恋,对理想的渴慕与追求,勤奋与平淡、坚强与坚韧……它们都是幸福的重要因素。只要用心去体会,便感觉到自己幸福无比,便是一个幸福的人。

而我,此刻便生活在幸福之中!

山西大同育杰作文教学中心七年级

我生活在孤单之中作文 第5篇

我本来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每逢星期天不是爸爸陪我讲故事,就是妈妈领我进超市。我像一只无忧无虑的小鸟,整天叽叽喳喳。

这样幸福快乐的生活从三年前离我越来越远。我内心痛苦、孤单。

三年前,妈妈生了个弟弟,全家人欢天喜地。爸爸给妈妈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家里又扯上了网线。自从妈妈学会了上网,对我不再温柔。有天傍晚,我正在做作业,有一道数学题我左思右想,怎么也做不出来。“潇雅,快点你弟弟饿了,给他冲奶粉。”我语气急促地说:“我在做作业,你自己喂。”这时,妈妈提高嗓门,大声训斥说:“你没看妈妈正忙着吗,我在微信聊天。”我极不情愿地给弟弟喂奶粉。

我患病了,爸爸开着车拉我去镇医院看病,一路上,他边开车边和人语音聊天。我说:“爸爸,这次期中考试我语文成绩全班第一。”他好像没听见似的,继续聊天。在医院,我在输液,他在一旁玩手机,我几次和他说话,他摆手不让说,却聚精会神地和手机说。我气得闭上眼睛装睡。“你这个当爸的.怎么这么不上心呀,你女儿的药液都输完了,也不去叫护士。”一个护士大声朝爸爸说。爸爸慌张地说:“对不起,光顾着玩手机了”。

我这个“开心果”不再开心,学习成绩在慢慢下降。

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了吗?不是,是他们痴迷于玩手机。有次星期天在家,我把电路闸刀偷偷地扳下来,他们以为停电没网络了,手机不能玩,他们气得唉声叹气。我却窃喜。

爸爸、妈妈你们不要再玩手机了,和你们的女儿说说话,聊聊天。女儿渴望你们的爱,好想让你们抱抱。

我生活在鼓励之中作文 第6篇

“来,先把牛奶喝了吧?别让自己太累了,累了就躺一会儿。妈妈相信你能考好的,加油。”这是中考前妈妈每天都会做的事。那段时间我每天生活在鼓励之中,随之而来的也就是自信了。

在初中生涯中,我的命运是坎坷的,但也是最充实的。

由于初二的新学科物理让我总分一下子从年级前十退到班级倒数。彭老师也是惊讶不已,当我看到成绩表的时候,泪水溢满了眼眶,不一会儿就被老师叫到办公室里去了。彭老师的眼里充满怒火,使我不敢直视她,只好低着头。两腿战战的走向老师。“你怎么回事?物理全班最低。这几个月你学哪去了,天天在教室里干嘛的?看你这成绩以后考个高中都难,你说一下你是什么原因?”彭老师的语气逐渐平和,当时我早已哭的泣不成声,当我想开口解释,却发现自己早已被哭声所牵制,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我能感受到老师对我是有多失望。第二天,我当上了物理课代表,惊讶之中还充满着感动,我知道老师的鼓励是为了让我更好好学习物理。

在担任了物理课代表这个官职之后让我更有信心去学习物理,并且从中发现乐趣。“你作为物理课代表。要给同学做好榜样,知道吗?”这句话一直默念在我心中,永垂不朽。

直至中考前夕,我作为课代表的职责也结束了这一年半的时间中,我生活在老师的鼓励之中。

记得中考前夕是在我们市的一中中学度过的那天晚上,大家都格外努力斗志昂扬,似乎谁也不愿意让谁,老师给我们时间,让我们自己复习,老师在人群中走来走去,脚步声突然在我身边停下了,接着就有一支庞大苍老的手搭在我的左肩上。“有什么不会的赶紧问,中考的题不难,都是考基础的,考试的时候不用太紧张,要看清楚题目再答,老师相信你的能力,接下来的就靠你自己了。”搭在我肩上的力量,既是压力是我前进的动力,我不想让老师失望。

在老师的鼓励与渴望中,我顺利地进入了考场,书写着人生的答卷,我不想让那些鼓励我的人失望。 父母与老师带给我的鼓励。带给我的感动,将是我人生中最精彩的画卷。

我生活在鼓励之中作文 第7篇

我生活在鼓励之中,在我的生活中我非常的自信,我时常会受到一些亲人,朋友和老师的鼓励,正因为他们的一些鼓励我才会这么的自信,

我读五年级的时候,我经常和朋友去打篮球,每次都要玩到很晚才回家,

小学生作文大全

那天下午我们打到天黑了才回家的。

回到家我吃了饭后就看电视节目,我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也把老师叫我做的作业望记做了。第二天去读书,老师并没有骂我,反而还鼓励我以后要做完才能玩.......自那以后我的每一次作业都是做完的。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 第8篇

生活,像一首歌,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平缓。生活,像一个五味瓶,装满了酸、甜、苦、辣。生活,亦是幸福的。

幸福生活之爸爸妈妈的爱

家,是温馨的港湾,即使有些话语让我们重复了数次——来赞美这个美丽又可爱的家,但似乎却远远不够。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母之爱,山高水深。朴实的语言,细微的动作,无一不凝聚着父母对我深深的爱。

成长的路上,有了父母难以言表的爱,即使心酸,即使难过,但也是同样的快乐、幸福!

幸福生活之老师的爱

老师,毫不夸张地说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老师的爱,如绵绵春雨,润物无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即使有时我们讨厌老师的种种,但那又何尝不是为我们好。即使有时我们忽略了对老师的爱,但老师还是依旧默默地爱着我们。老师,成长路上,感谢有你,因为有你,生活很幸福!

幸福生活之朋友的爱

朋友,对我来说是最近的人,自己所受的委屈,自己的苦恼,无一不像苦水一样倒进了朋友的脑子里,而朋友们默默承受着,将“苦水”变为“甜水”后,再倒回我的脑子里。因为有了朋友,我不惧怕困难,勇往直前;因为有了朋友,我不再骄傲自满,而是脚踏实地;因为有了朋友,我学习不再那么无趣,生活不再那么无味;也正是因为有了朋友,我生活得很幸福!

幸福生活之和谐社会

生活给予我们生存的阳光,和谐的社会给予我一个幸福安宁的家。让我们过上了安逸舒适的生活,让我们能够无忧无虑的安心学习,快乐成长。因为有了和谐的社会,才有了我们能够幸福的基础,才有了我的幸福生活!

我,是一个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但不能因为拥有幸福而不去创造幸福。幸福,只有自己创造,才是可持续资源,因此,生在幸福中的我,应该去努力学习,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初中初三(10)班

点 评:

文章情真意切,层次清晰,内容条理,比喻恰切形象。

指导教师:万培香

推荐教师:钟兆林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作文 第9篇

题记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深夜妈妈送到房间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茗。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老师早出晚归陪伴高三学生争分夺秒的场面。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马路上搀扶摔倒老人后双方一个简单的微笑。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灾区人民听到温家宝总理关切的话语。

漫步在田间的小路上,和风吹拂在我的脸上,轻轻的闭上双眼思索着幸福是什么。

文学家在一段痛苦的挣扎后,告诉我们,他们,很幸福。

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史铁生曾这样说过。他堪称全中国最不幸的人。双腿瘫痪、肾管炎、急性肾炎、尿毒症,但他仍然可以笑谈人生。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告诉我,他很幸福。他很乐观,他很开朗没有疾病哪来的痛苦,没有苦难哪来的感悟。他的感悟,痛彻心扉;他的感悟,令人回味;他的感悟,引人深思。他很不幸?不!他很幸福。而我?健全的身体,健康的身体状况。因此,我可以比他,更幸福。

社会活动家喧闹了一阵子之后,告诉我,他们,很幸福。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们,开创了激进派;他们,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他们,创办了新青年;他们是社会活动家,他们在混乱的时期上演了最精彩的一生。他们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所熟知的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身处在乱世中能够不同流合污;身处在乱世能够勇敢的站起来反抗,身处在乱世中能结起青年一起斗争。他们为别人争取幸福,他们是幸福的。当今,安定的生活,和谐的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相比起来,我比他们幸福。

慢慢地睁开眼睛,突然,我知道啦,知道了幸福对于我而言究竟是什么。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作文 第10篇

父亲·伞

我的父亲不是很高大,但十分严厉。曾不见他笑过,也因此让我对我的父亲产生了一丝敬畏。记得那次,窗外滂沱的大雨着实另人有些害怕。天好冷,仅仅只穿了一件短袖的我,蜷缩着坐着,等着父亲来接我。突然窗外有人在招手,我转头看去,是父亲!我好象疯了似的拿起书包奔出教室。父亲也被雨水淋得湿透了,看我出来后,立即把我拉进他的怀里,用衣服挡着。父亲好似一把伞替我遮风挡雨。那一刻,我不再寒冷了,泪与雨水交杂着……

母亲·茶

我的母亲没有工作,每天都起早贪黑地为我忙碌着。在我心中,她是那么的美,散发着一丝清香,如茶一般。这种感觉的产生,还要从那时说起:那几天,我生病了,母亲要带我上医院,可我闹着,怎么也不肯去。母亲那我没办法。我躺在床上,母亲在一旁看着我。突然,我的头的痛了起来并十分的渴,妈妈连忙去沏了一壶茶。我拿的,慢慢地吸着,渐渐,我在那壶茶中,品到了母亲的味道,那是幸福的味道!

友情·花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作文 第11篇

浓浓母女情早晨起来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母亲的那一声叫唤。“小懒猫起床啦!等会儿早餐得凉了。”“我知道了,妈妈,今天可是周末耶,能不能让我再睡一会儿。”从被子里发出一声闷闷的说话声。“好吧,既然你不愿意起床,那我就把你那份的爱心早餐吃掉喽!”“别别别,妈妈,我这就起床。”我赶忙从被窝里蹦出来,急忙跳下床。母亲拉开窗帘,一缕阳光跳进屋里,映在书桌上的那盆绿萝上,泛起点点金光。深深师生情曾经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日渐成熟,离不开老师的扶持。在讲台上,有你们生动的讲述。在夜灯下,有你们陪伴的身影。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你们倾注了自己的一切。

你们为了我们而消得人憔悴,忧虑的放不下心,为我们花白了头。还记得您的谆谆教诲“学习需要累积,方厚积才能薄发,只有不断用知识垒高自己,才能站在世界的顶峰。学习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可以半途而废,因为你们没有退路,所以你们要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留下痕迹。”类似这样的话很有很多,有了你们的激励,我们更加有了学习的动力,老师,谢谢您!真挚同学情记得那一次运动会,我报名参加了长跑比赛。开跑时,你们一直在旁边为我加油,告诉我不要紧张,重在参与。

生活在“不可理解之中” 第12篇

初回北京的几天里,最触目惊心的不是人的改变,而是环境的改变,尤其是繁华的闹市区的面貌的改变。我们家就住在这样一个闹市区的一幢高楼里。既非胡同又非大杂院,我们一直以为周围的环境没有什么继续开发的可能了。这次回来,却发现还是有余地变化。除了在楼房的缝隙里挤出了不少新门脸儿之外,门口的那条大马路的名字也变了。走在马路上,我指指点点可以说出不少老建筑,对我来说那都是“过去”留下的痕迹。但是也有不少“新”的痕迹我无法命名。我觉得我所在的城区似曾相识,又不全认识,处于这“似曾”和“不全”之中,挺尴尬的。

描述家门口的变化,比走出去体验和理解一个“美丽的新世界”要难。因为像我们家门口,新的痕迹和旧的痕迹就总是纠缠在一起,拎不清楚。有时候,即便没有痕迹也是痕迹。最明显的是门口的大街。下午三、四点钟开始,因为有太多的“面的”和“夏利”,常常会造成交通堵塞。仔细观察一下,人为的因素除外,原来是路面上、路边上没有足够的标志,无法强迫汽车、自行车、行人各行其道而造成的。马路中间没有一条黄线,“面的”司机们大概因此觉得可以随意掉头,因此造成了不少堵塞。这“没有”实际上也是一个痕迹(trace),因为它告诉我们这条马路本来不是为了走那么多车,尤其是那么多为生活、挣钱而疲于奔命的人开着和坐着的车,而设计的。北京有多少小胡同本来一年也见不到几辆车,现在非但频繁地走车,而且两个方向地走。且不忙拆毁民居,拓宽马路,在胡同口安上一个“单向通行”的标记,比什么都来得便捷、有效。

听到了一个笑话,觉得很能生动地体现现代生活中新旧混杂所引起的困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北京的公共汽车上都安了个录音机。汽车到站的时候,录音机里的女声含含糊糊地提醒众人“靠边行驶”。有一次,一个骑自行车的老头没有注意,被“别”倒在地。车上的男售票员不得不下车与老头交涉。老头儿爬了起来,气势汹汹地说:“我不和你说。我要找那个女的。”

路名、马路上的标记、汽车上的录音声音,这些都是交通问题,同时也是文化符号,被有心人拿去,可以大书特书,作成文章。《读书》杂志的内容够杂的了,办了十几年,还没有人就马路文化、轿车文化作成文章发在上面,是因为它觉得自己谈的应该是“书”,至多是印刷文化。虽然题材上还比较专一,但是历年来,《读书》主张不只读书,而且“读”书里书外的人和事,以及读《读书》本身,这种谈论的方式早已包涵了它近来提倡的“文化研究”的意味。所以《读书》杂志继八十年代的“文化讨论热”之后,在连续几期刊登有关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有关“东方主义”及“西方霸权”之后,再次集中的以讨论会的方式重提“文化”问题,这实际上蛮顺理成章的。

只不过九月份的这次有关“文化研究与文化空间”的讨论会,不从理论甚至问题入手,而着重于个案的研究、情况的介绍;不只谈书或者印刷文化,而且谈电视、谈绘画、谈建筑;在散漫地讨论之前有时间限制、有专人针对谈话作出质疑地谈话,这种种姿态应该说是对于这个刊物对自己的内容、谈话方式、题材等方面的一个补充和修改。

这些虽然是形式上的问题,但是一个杂志既是一个空间,也是一个语境。这个语境多少年来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于民族/国家与个人、政治与文化、中国与西方、甚至于雅与俗之间的,这个语境在多大程度上给作者、读者以规范和自由,这些问题应该有人从史的角度给以探讨。《读书》杂志召开有关“文化空间”的讨论会,没有对自己的“空间”或者没有“空间”加以描述,这总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不过,这是后话。

言归正传。九月十二日的讨论会一共有七位发言:社会学家黄平讨论“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电视片制作人时间讨论《东方时空》的生产与制作;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李湛介绍西方文化研究的学科背景及知识背景;《爱乐》杂志主编朱伟介绍近五年的刊物及其走向;艺术史专家栗宪庭对于九十年代的绘画风格及手法进行了分析;建筑史学者王明贤通过幻灯片介绍了北京这个新旧混杂、中西交融的建筑空间,集中讨论了其中的不协调性和矛盾性。最后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针对文化研究与中国研究的关系问题发言。八、九个小时里谈到了文学、美术、社会学、哲学、建筑学等多门学科,涉及到政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多种媒体的运作,以及中西文化等等问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谈得那么杂,有人不禁要问,这些都算是“文化问题”吗?“文化研究”又是如何界定的呢?

“文化研究”的确很容易琐碎、平庸。尖刻点的人把它看成是文人脚边的字纸篓,写完、没写完的文章都一古脑扔进去,化成纸浆,起码也算废物利用。另一更为深刻的比喻来自杜克大学英语系教授斯坦利·费什(StanleyFish)。他嘲笑地说现在美国大学里多元文化学科的设置,像开老古玩店(“boutiquemulticulturalism”),看上去琳琅满目,实际上华而不实,至多可以装装门面。这次有关“文化”的讨论会的确涉及到文化的“多元化”(multiplicity),共生性(hybridity),以及跨学科性(interdisciplinariness),但是它的意义不只在于“多”而“杂”。与其说它想解决某个具体学科中的“文化”问题,不如说它试图把知识分子一贯关心的老问题重新提出来,放在“文化研究”这个范畴里来考察,希望借此激发一些新的想法、新的视角。

“文化研究”这个范畴在美国和中国的意义大不一样。考察其学科背景,在美国文化研究的诞生是对于大学文科日益技术化、专门化的反应。以前,文科为整个社会提供“价值的来源”(李湛态)。小说家同时又是社会的批评家和教育家。现在,文科的优越地位不受到冲击,公共知识分子越来越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专。李湛态提到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的年会,每次上万人参加,分成无数小组,不管你搞的课题多么偏,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有共同志趣的人。

因此在美国学院的环境里写作,只需对本专业的人负责。但是当专门化的知识无法跨越学科的界限时,理论作为一种“普遍语言”(李湛)应运而生了。文学系的学生读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是司空见惯的事。理论之所以能为许多学科所接受,是因为美国文科受形式主义的影响,向语言学转化,于是社会、政治、历史都可以当作文本(text)来阅读。这样一来,就引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比如说描述者与描述对象的问题,叙述内容与叙述模式的问题,话语与语境的问题等。

文化研究的社会政治背景是美国作为统一的文化、政治认同的对象所面临的危机。随着“大熔炉”(meltingpot)的神话的破灭,少数民族、女性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知识分子对于“什么是美国”,“什么是美国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质疑。这一点在《读书》杂志第七、八期中多有介绍,这里勿须赘言。值得补充的倒是少数民族、女性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研究中对于“国家性”的反思。以亚美文化研究为例。六、七十年代,受黑人的民权运动的影响,亚裔美国人重新考察自己的“双重身份”,掀起了确立亚美人自己的身份的文化热潮。现在看起来,那时候的策略是一方面强调“亚美人”与“美国人”的差异,另一方面又借助这种差异打入美国的主流社会。这个策略虽然在政治上十分有效地区分了“亚美人”和“白人”,但是在文化上,它却很难解释亚美文学所特有的跨国家、跨文化的属性。亚美作家根据切身体验对于亚洲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学进行了大量的改写。这些改写是六十年代所确立的“亚美文化”的标准所无法解释的。比如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Kingston)就被斥责为向“白人”贩卖中国文化,因此被排斥在“正统”的“亚美文学”的范畴之外。二十年之后,亚美研究者开始重新考察“亚美”这一文化、政治属性,发现它的初衷虽然是强调“亚美人”区别于“白人”的特异性,现在却忽略“亚美人”这个群体之中的差别。其原因在于“亚美文化”演变为一种类似民族/国家的属性,作家的创作要么从属于“亚美”这个民族/国家,反映它的历史、为它的政治利益而服务;要么背叛这个民族/国家。现在亚美文化、黑人文化圈子中的女性主义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于“亚美人”和“非裔美国人”这种民族/国家的属性的不满和批判。

确如汪晖、李欧梵在《读书》八月号的文章中所言,种族问题在中国并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是观察美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使我们意识到“国家主义”和“本土主义”的局限性。美国的少数民族研究中所涉及的文化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文化与“国家性”的问题,是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关注的大事,也是这次文化讨论会的焦点。本着从个案入手、理解我们所处的“文化空间”的出发点,几位发言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文化、文化生产与“民族国家”既密不可分又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一点最可以在九十年代的艺术作品以及现代建筑的风格上得以体现。评论家栗宪庭指出九十年代绘画风格的改变。八十年代,画家们追求的是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段,关注的是人生、宇宙间的大问题;到了九十年代,画家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他们描绘的是自己的父母、同学和他们自己。绘画的风格是写实主义的,但是画家却偏偏要把现实扭曲,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无聊感。如何通过描述手段的改变理解画家们与现实社会以及绘画传统之间的关系,这既是一个艺术史的问题,也是一个广义的文化问题。尤其当画家们利用商业广告的表现手法,重新描绘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时,商业符号和政治符号交织在一起了。画家们为什么要利用商业符号和俗文化的符号?这些商业符号又是怎样与国家的历史连在一起的?这些都可以成为文化研究的课题。

谈到当代建筑,王明贤特别强调了当代建筑空间中的民族形式问题。民族形式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但它却与我们日益现代化的生活发生矛盾。如何评价现代社会中的民族形式,这个问题不只涉及建筑本身,而且涉及到文化传统、国家政策等等方面。李欧梵建议把建筑这样一个“文化”问题放在“广义的中国”的框架中考察,不只从纵的方面考察老北京到新北京的转化,而且从横的方面比较北京与台北、香港的发展。这种询问方式可以使我们看到传统的建筑方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演变,因而避免了把中国的民族风格绝对化、本土化的倾向。

对于“文化空间”的关注同时也是对于“文化人”自身的关注。在中国,从事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与美国的职业学者不同,与美国激进的少数民族学者,包括华裔学者也不同。同时,现在的“文化人”又区别于五四以来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比如,朱伟对于近五年刊物走向的介绍使我们意识到原来只关心大问题的精英知识分子现在很大程度地参与了俗文化的生产。黄平对于消费主义实证的考察,涉及到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消费主义的复杂心态。《东方时空》节目试图改变的也正是“文化人”作为国家的代言人的传统形象。这一切都使人感到有必要“解读”“知识分子”这一概念本身。“知识分子”具有太多的历史内涵。在今天的社会中,它是否仍然适用?李欧梵提出的这个问题值得为许多文化研究者所注意。

中国的文化人极难改变的是对文化价值的关注和对现实的焦虑。讨论中对于“解决自己的文化问题”“面对我们文明危机的挑战”的呼声极高。如何借助文化研究达到这一目的因此也成为讨论的热点。文化研究既为西方的理论,中国的语境又不一样,能否利用它解决中国的文化问题呢?在更深的层次上,这牵扯到对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解。在西方文化研究重新提出了现代性问题,那么如何评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乃至侵略呢?“东方主义”及“西方霸权”是不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呢?这当然应该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一个非常大的理论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又是个符号转换的翻译问题。

以往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意义的转化。萨伊德的有关“理论的旅行”(travellingtheory)一文谈的也是内容上的改写。在他那里,理论是个空中飞人,移植到另一个语境,就可以落地生根。国内对于西方理论的介绍似乎也常常把内容和语境分开来看。以前是把西方的思潮当作工具来解剖中国的“现实,”比如我们惯用的“Westerntheory”和“Chinesereality”的提法。再比如八十年代在艺术上把西方近百年的流派在十年中整个演习一遍的做法。现在引进了“东方主义”的概念,又主张回过头来用自己的方法研究“自己的文化问题”。实际上理论本身也是“文本”,翻译的时候文本的语境可以不可以翻译,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很多人考察过。

语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移植实际上牵涉到“东”、“西”,“中”、“外”这些范畴的界限问题。“东”“西”“中”“外”这些范畴也许不只是相对的,也是交错的和模糊的。霍米·巴巴(HomiBhabha)以写晦涩的文章著称,但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却有其独到之处。巴巴特别看重本杰明(W·Benjamin)翻译理论中有关“不可译”的论述。本杰明强调德文里的Brot和法语中的pain,虽然有共同的所指,但是两个词所代表的文化模式不尽相同。文化模式不同并不意味着不能交流,但是一个词如果像一个水果,在原来的语境里皮和肉连在一起,创了一个新的语境,皮和肉就分离了。皮上长出了许多附加的外来物(foreignelement),这就是“不可译”的成分在作祟。巴巴继而对这个“外来物”以及“附加”这两个词大作文章,同时借用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描述身处西方现代城市中心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空间。这些我们可以不去理他。但是对于同一模式在不同语境中的转变我们却深有体会。《北京人在纽约》里面人物的行为遵循的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逻辑,但其实比真正的纽约的“资本主义”还要冷酷、无情。这也许是一个认识的问题,但是在形式上,如果照着真实的样子去拍戏,那些感情戏都没处放了,因此也就不成之为肥皂剧了。李湛提倡从文类(genre)和叙事结构(narrativestructure)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的问题,李欧梵提出肥皂剧这个形式在中国的转型问题,都是要把文本(text)和语境(context)联起来读,而不是主张把语境绝对化,作为取消某一个文本的借口(pretext)。

最后的一点感触是有关过去的言语习惯的诱惑,并以此破题。“不可理解之中”(inthemidstoftheincomprenhensible)是英国小说家康拉德在小说《黑暗的中心》里用过的词,描述的是欧洲殖民者库尔茨(Kurtz)深入非洲腹地,完全无法与周围的环境认同的困惑。库尔茨弥留的时候在极度的恐惧之中连呼“TheHorror!TheHorror!”库尔茨的朋友马洛(Marlow)亲眼目睹了这一惨景,也切身体验过黑暗的丛林中黑与白、原始与现代,自然与文明的冲突。但是在回来向库尔茨的太太转述这一事件时,却故意告诉她库尔茨临死的时候呼唤着的是她的名字。殖民主义是西方现代文明中无法命名的一段黑暗历史,叙事人也故意避开这个“黑暗的中心”,把它改写成了一个爱情的故事。非洲始终没有被界说,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地方(colonialnonsense)。在这个意义上康拉德毕竟与写《魔鬼的诗篇》的拉什迪有所区别。中国的“文化空间”中也有许多“不可解”的东西,用传统的说话模式来谈它们,兴许就像康拉德小说里面的叙事人一样,是绕着它们走,无助于拓展“文化空间”。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作文 第13篇

8年前的那一天,是我生命中没有的一天,空气中满是雨的味道,一向疼我、关心我的爷爷,竟然离开了我。那天,我几次从睡梦中醒来,满脑子都是爷爷带给、幸福。那时,我拥有的幸福是无可比拟的……

8年前夏天的每一个夜晚,都是那么晴朗,空气中充满了花的香味,令人沉醉,因为的院子里的地方很宽畅、所以每次爷爷都好都会搬一把椅子、然后抱着我、坐在椅子上、爷爷长长的胡须在微风的吹动下飘动着、那充满智慧的双眼、看着天上的星星、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我总是好奇的看着爷爷说:”你什么会笑?”爷爷就接着他的胡须,微笑地对我说:”你看天上的星星,那天上的一个星星都是爷爷的一个愿望,爷爷都许了好多个愿望了。说着,爷爷欣慰地笑了,我顺着爷爷指的方向去看……爷爷还会给我讲一个又一个神奇又的……

爷爷那长长的胡须。深深地映在我心里,爷爷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也映在我心里,爷爷给我讲的故事,我也映在心里,那时,爷爷还会给我讲他的父母的故事,一定很想念他的父母。不然,就不会许下那么多关于他和奶奶能健康的愿望了,爷爷一定是希望,不再承受那样的悲伤。可一切却都是不尽人意的

这时,我独自坐在窗前,仰望星空,我发现幸福离我并不远,我我似乎也看到了爷爷那些似乎都离我很近。但却是不可及的,爷爷带给我的幸福虽然日能靠回放,但是。单单就够了,我已经很幸福了毕竟,我现在还有奶奶,爸爸,妈带给我的幸福,现在的我,已经变了,我懂得了幸福的含义

我生活在关爱之中作文 第14篇

当我遇到挫折时,他们亲切的话语让我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炬;当我生病时,他们关切的眼神让我有勇气与病痛作战;当我学习遇到难题时,他们耐心的指点让我恍然大悟。

从客厅里传来一阵脚步声,突然门一开,听着脚步声,就猜到是妈妈!我抬头一看,果然没错。她手里端着牛奶,轻轻地走进了我的房间。我喝完牛奶后,又接着与作业展开搏斗,题目越来越难,我心里急得发慌。就在这时,那脚步声又响起来了,轻轻地走近我。妈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回头望着她,她轻声说:“要注意身体啊!别太累了。”我心头一震,原来妈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我。

这几天临近期末考试了,同学们个个都在埋头苦干。如果说在以前,即使作业再多,我也只会做到八点钟,可是今时不同往日,每天都要加紧练习。期末考试又迫在眉睫,我不得不加班加点,这几天每天晚上几乎是十点多才休息,实在有些吃不消。每天晚上妈妈都做好一桌子饭菜,给我补充营养,每天晚上都端来牛奶,每天晚上都催我赶紧睡觉……其实这些我都能感受到,妈妈是担心我。

在妈妈的关爱下,我渐渐成长起来,而妈妈的白发日渐增多,妈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我的身上,自己却变得如此苍老。

我生活在关爱之中作文 第15篇

今年四月,楼上搬来了新住户,他们家有四口人,都很热情,每次见到我都微笑的打招呼,而且,自他们来了以后,楼道里的地被扫得干干净净,寂静的楼道里多了些喧闹。想起以前,邻里之间都不来往,连名字都不知道,每天见面都绷首脸,碰到了也不打招呼。现在真是大改变了。

一天,我下午放学回来,站在门口按了许久的门铃,却迟迟没来开门。可能是出去买彩票了吧,要是这样,那还得等上一个多小时,况且我没带钱,没法打电话。等外婆回来还要一个多小时。正在我心急如焚的时候,楼上的阿姨下班回来了,看见我迟迟站在门外不进去,便关切地问:“怎么了,是不是家里人出去了?”“嗯。”“那我帮你打个电话吧?”“好。”她拿出手机,拨了外婆的电话,可外婆却好象没有听到,打了三遍都无人接听。看到我那么心急,她便拉起我的手,说:“你去我家吧,等你外婆回来会打电话给我的,而且在这干等也不是办法,好吗?”“那,”我思考了一下,“好。”我跟着她到了她家,她领我到客厅,给我冲泡了一杯果汁,还开了电视,又把遥控器交给我,让我随意看,就当是在自已家一样。时间一分一妙地过去了,妈妈回来了,妈妈十分感谢阿姨,于是拿了爸爸从北京带回来的烤鸭送给了阿姨。后来阿姨也经常送一些东西给我们,我们两家成了很好的朋友。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导则下一篇: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副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