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范文

2024-05-28

《黑天鹅》范文(精选8篇)

《黑天鹅》 第1篇

诞于华美 陨于灿烂

——评《黑天鹅》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再一次向观众证明了他从现代电影中显示出的惊人的导演天赋。我深信,他几乎能牢牢掌控任何电影类型并且能让自身的作品焕发出美丽,真实,发自肺腑的惊人张力。每一个电影艺术家之所以流芳百世,往往在于他们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以及从电影中流露出的惊人的艺术辨识度。而达伦则通过自己独具一格的视觉设计以及对角色内心世界的逼真揣摩,慢慢朝着艺术大师的高度稳步驶去。描述黑天鹅是怎样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芭蕾女演员Nina为了塑造完美的“黑天鹅”而在幻觉与现实中挣扎,在她的周围,围绕着她的那些怪人--严厉且追求完美的芭蕾舞团长,苛刻且占有欲异常的母亲,自信放松但表现欲强烈的竞争对手--这些人也一点一滴地侵蚀着她的正常思维。最终在自身与外部的双重压迫下,Nina走向了未知的震撼结局。

描述黑天鹅的观感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准确地说,它从头到尾都魅惑着观众,带领着观众进行一场惊心的肺腑之旅。影片中,导演沿袭了摔跤王中带给观众的真实和毫无畏惧,以及梦之安魂曲中如梦魇一般的恐惧和不安感。当你一开始融入剧情,可能会感觉稍嫌缓慢,但妙处就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在为下一步铺垫,每一个角色的对话都在观众心中慢慢竖立起这个角色不断丰满和完善的性格特征。音乐的恰如其分真是如虎添翼,当情节骤然转到高潮,主角的精神幻觉骤然出现,伴随着大提琴的层层压迫,影片的后30分钟简直让我经历了一场大汗淋漓的地狱之旅,心脏狂跳,目不转睛,只能这样形容。可以说,黑天鹅会很难被归类到任何特立的电影类型中,就像摔跤手那样,它激烈,恐惧,又杂糅着一种深层的悲哀感。

曾看到过一篇资料写达伦对于黑天鹅和摔跤手两者的关系的描述,导演毫不讳言它们就是“姊妹篇”,让我不禁意识到,这两部艺术精品,不都描述了挣扎在不同“艺术”领域的两个人吗?芭蕾舞和摔角确实大相径庭,但两个主人翁的生活状态,又何止一个水深火热来形容?不过,尽管着眼点是小人物,但黑天鹅呈现出来的状态,却不仅仅是一千多万预算为人物而生的普通情景剧。它巧妙利用着电影艺术来操控观众的兴奋点和恐惧点,当后三分之一的剧情一触即发时,令人呕吐的桥段不断涌现,特技效果恰到好处,却又同时有着惊异的惊悚感和满足感,观众自身的体验顿时占了绝对上风,多么牛X的设定!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视觉,音效和剪辑效果则是帮助黑天鹅展现惊人完成度的大功臣。电影中不断闪回出现的黑白场景鲜明对比着——黑白交替的主角,Nina妈妈油画前后的强烈对比(适当的动画效果),都给予了观众足够的心理暗示——无辜与邪恶的较量,纯真和黑暗的逝变。这些视觉和剪辑上的精彩表现我们都曾在梦之安魂曲中领教过,但导演显然不仅仅满足于此,影片几乎所有的转折和变化都模棱两可地混淆着,例如做为竞争对手的Lily和Nina的脸的转变,以及不止一个场景的镜中人的异变。这些惊人的细节伴随着时刻扣人心弦的音乐,都让观众,包括我自己,时刻思考着究竟什么是幻觉,什么是现实世界。达伦同样也牢牢掌控着影片的时间流程和节奏感。我们看过太多电影Overlong或者故意被拖长,例如暮光系列愚蠢到让人昏昏欲睡的节奏感。而达伦则很清楚自己的影片需要铺垫到什么时候,需要在什么时候升华到情感的新高度。每一个片段都不可缺失,每一个片段都为展现Nina从纯真易碎到阴暗恐怖添砖加瓦。天鹅湖的故事即使不看芭蕾也基本在世人中家喻户晓,达伦通过自己的才华把故事,剧本和自己的导演技巧完美地平衡在一起,我在这里不由得想给他一个极致的礼赞。

该说说演员部分了,娜塔莉波特曼的表现虽然不能说“惊为天人”,但却是踏踏实实地震撼到我了。曾经杀手里昂中那个早熟世故的可爱小女孩,到Closer中迷人狡黠的脱衣舞女,直到这部黑天鹅,她几乎转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演技派。影片最初始的她是那么无辜和纯真,性被控制欲旺盛的母亲压抑着,她所做的一切很可能只是为了取悦她的母亲。随着剧情的无情推进,小女孩慢慢开始堕落,你几乎可以看到娜塔莉的演绎层层推进,忧郁和不安时刻都能从她的表情中捕捉到,对性欲的渴望毫无保留,获得天鹅湖主角资格后的报喜痛哭,到时刻担心角色被Lily抢走的患得患失,最后一长段剧情,Nina的崩溃让娜塔莉的演绎展现了180°的大变化。惊悚的黑天鹅妆容让她的黑暗脱颖而出,恐怖,激烈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种种超出常人想象的行为,不管是现实还是幻想中,都让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紧迫感。这种勇敢的为艺术献身的行为,都让我深深地喜爱,并且佩服这个可爱的女孩。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黑天鹅,我会用“魅力十足,才华横溢”。它充满了性感的张力,却不流于色情。它能轻易地从影片开头就抓住你的注意力,并且保持与你的情绪时刻同步运转,它是如此紧张和激烈,尤其是最后的三十分钟,几乎能让观众哑口无言,时刻揪心关注着角色的命运,而这一切,又都与演员们的表演时刻互相牵扯着。达伦不愧为新时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好好去感受黑天鹅,享受它带给你的观影体验,无论是惊悚抑或压抑,这个故事,这部电影,都让人拍案叫绝。

《黑天鹅》 第2篇

国庆小长假第三天,爸爸一大早就跟我说,今天要带我去宿州野生动物园玩。我真的是高兴坏了。回想这几天每天都在惊喜中度过,我快乐得想高歌一曲呢“啦啦啦……”,说起来这可是我第一次去野生动物园玩呢。

听到“野生”这个词,不用想都知道这个动物园里一定会有狼、老虎、狮子、熊等这些猛兽吧。果然,来到动物园,我看到了非常多的兽类、禽类、鸟类等动物。它们有的高大、有的凶猛,有的小巧可爱,有的呆萌漂亮。可是,最吸引我的是一群优雅的天鹅们。它们有白有黑,聚在一起,就好像黑白相间的天使落在湖面上休息。我忍不住想融入它们。于是,我拉着爸爸的手,穿上救生衣,坐上脚踏船,慢慢地划到天鹅们的中间。为了能让我完成心愿,细心的爸爸还为我准备了一盒喂天鹅的食物。我从里面抓了一点撒在水面上,不久,一只黑天鹅游了过来,只见它轻轻地弯弯脖子,低下头,优雅地吃起水面上的食物。它的.动作那么的迷人,就像是一个舞者优雅地跳着舞。没想到天鹅就连吃东西时都这么好看呀。

不一会儿,我的身边又游过来两只黑天鹅。我一边给它们喂食,一边仔细观察。虽然它们是黑色的,但是一定很爱干净,黑如绸缎一般的羽毛上没有一点灰尘,在阳光的照射下,与白天鹅相比,毫不逊色呢。我好喜欢它们的脖子啊,又细又长漂亮极了,时而弯弯脖子吃水面上的食物,时而抬起脖子左看看右看看,给水面增添了许多美好的画面。太美了,我都看呆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动物园要下班了,我们也要回家了。我只好和爸爸依依不舍地把船划到岸边,一步一回头直到看不见天鹅。

中国经济“黑天鹅” 第3篇

这个活动会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大家感兴趣的是世界经济的成长, 通货膨胀以及资本的流向的基本情况。当然, 他们也同样关注“黑天鹅”的鉴定, “黑天鹅”是投资家泰力

我们需要认真地对待黑天鹅, 不是因为它们可能会发生, 而是因为它们带来的重大影响不是现存的市场或者政策结构能够掌控的。

这个范畴里有四种假设的风险:1、对全球经济而言, 中国如今可能太大了;2、美国在世界经济成长中的重要性没有大家一般所预期的那么大;3、市场可能很快意识到核心通胀 (除去食品和油价这些误导性的不稳定价格变动) 不再是政策设计和市场定价的有意义概念;4、继美联储最近采取紧急行动来拯救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后, 美国的金融体系可能进行深入的制度性重组。

伴随我们大部分人成长的观念就是:在美国领导下, 这个有恢复能力的世界可以处理个别新兴经济体的爆发性增长。

然而在中国, 我们或见证了现代第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让贸易规则自相矛盾的例子。中国大量地进口石油和钢材等商品, 推高全球资源商品的价格, 与此同时, 中国却有助于牵制作为其关键出口品的制造商品的全球价格, 令人费解。

美国现在又如何呢?毫无疑问, 它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但它不再是动力最强的火车头。目前有一个不全面、过于极端的提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被某些人认为将赶超美国的日本发生了什么事。谁曾料到日本会经历20年的经济慢速期, 而世界经济却不会因此放慢前进的脚步呢?

现在我们来看另外的两个假设风险。如果在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 世界会醒觉核心通胀和一般通胀之间的严格区别, 我不会感到惊讶。核心通胀是引导美联储的指示器, 而由于石油和食品价格一直在涨, 可能长期在涨, 这些价格变动会越发具有误导性。一般通胀, 包括食品和能源部分, 因此反映大多数消费者的真实体会, 所以在报纸中常提到。

两种通货膨胀之间的差距已经很大, 而且这种状况会持续若干年, 核心通胀低, 而一般通胀越来越高。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 可以预料到的是公共和私人领域将被迫改用一般通胀来做标尺, 这种改变将影响到重要的政策制定及物价定价——呼吁美联储提高政策利率的呼声将越来越高, 而市场将把其他费率推得更高。

可以想象这样的转变将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3月16日让投资银行进入美联储融资窗口的紧急决定所引起的后果, 驱使美国金融系统发生历史性的重要重组。美联储要可信地收回这种做法, 可能极端棘手。美联储更可能开始规管投资银行, 就像规管商业银行那样, 而且鼓励投资银行走出去, 获取银行存款形式的廉价资金。结果将是一系列的收购和兼并。

当投资银行开始远离风险较高的业务时, 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将接手。这样, 这些基金将需要通过加强IPO和发行长期债券募集更多的长期资本。

黑天鹅之城 第4篇

珀斯

西澳大利亚州Western Australia首府

澳大利亚第四大城市,位于澳大利亚西南角的斯旺河畔(也翻译作天鹅河)。由于地处澳大利亚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地区,温和的气候与天鹅河沿岸的别致景色,使珀斯得以成为非常受欢迎的观光旅游目的地。珀斯拥有广阔的居住空间及高水平的生活质素,于每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都是名列前茅,反映出珀斯无论居住环境,生活质素及社会福利等都是颇佳的城市。珀斯人大部份都是友善的,这态度亦得到肯定,曾于2003年获得世界最友善城市首位,得到世界性的赞赏及认同。

在遥远的中世纪欧洲,人们一直以为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而直到1697年荷兰探险家威廉·乌拉敏率领船队到达印度洋东岸时,他沿着发现的一条河口顺流而上,发现河面上有许多前所未见的黑天鹅,欧洲人们才第一次知道,原来在遥远的南半球还有这样一种高贵、神秘的动物存在。而威廉·乌拉敏决定将这条河定名为天鹅河(Swan River)。百年以后,英国船长詹姆斯·斯特林带领移民再次来到这里,在距离不远的地方砍刀了一棵树,祈祝了珀斯城的开创。这段神奇而又充满开创精神的历史,自然赋予了珀斯不一样的气质。作为西澳大利亚州的首府和澳大利亚最西部的城市,它面对浩瀚无垠的东印度洋,因此也被人称之为“地球上最孤独的城市”。单是这样说,读者的脑海里免不了会勾勒出一幅人迹罕至的荒凉画面,而实际上,珀斯虽然人口较为稀少,但无论当你漫步在街头巷尾,还是葱郁的森林,能感受到的除了西澳人特有的淳朴和笑容,还有这里万物融合、天人合一的美妙自然景观。

海天一色

就算你已经阅海无数,仍然免不了被这里的海所吸引。想要潜水的话,可以开车去距离珀斯30分钟路程的迈塔姆水池,这里是距离市区最近的潜水经典之地,而且非常适合潜水初学者。离岸不远的罗特尼斯岛,宁静的海湾吸引了大批潜泳者。而在布鲁姆能见到没受污染的洛利肖(Rowley Shoals)环礁。

神奇动物

位于市郊天鹅谷的凯维森野生动物园是西澳最大的野生动物园之一,在这里你不但能见到澳洲特有的袋鼠和考拉,还可以亲自搂抱或者给考拉喂食。而往南行驶65公里就可以到达地处Rockinghanm地区的企鹅岛,观看西澳特有的小企鹅。最后在邦伯利跟海豚碰个面,亲眼目睹海豚如何在海湾中生活。

美酒飘香

珀斯温暖的气候和理想的土壤条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酿酒厂。现在,西澳洲的一些酿酒厂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好的。比较有名的葡萄园有玛格丽特河谷的法思费利克斯(Vasse Felix),它是当地第一个商业葡萄园。桑德福 (Sandalford)则是本州最大的私人营运葡萄酒庄园 以及夏南度庄园(Xanadu)。

带什么去珀斯?

富士X-S1

参考价格:6000元

fujifilm.com.cn

《黑天鹅》读书笔记 第5篇

《黑天鹅》被出版社划归为经济读物,涵盖心理学、哲学、数学、金融、投资,甚至资产配置等领域与话题,传授在随机世界的自处之道,并如何从中获利。作者塔勒布出身于黎巴嫩贵族,生活阅历跌宕起伏,爱好涉猎十分广泛。他以一个怀疑主义思想大师的视角,在金融领域提出“黑天鹅”的思维。全书共分三部分。首先以黑天鹅的发现作为全书的楔子:在17世纪以前,欧洲人一直认为,天鹅一定是白的。因此把白天鹅当作天鹅的代名词。直到1697年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才走出这一误区。这完全打乱了人们的常规认识。于是积累了经验,再讲天鹅,就不能想当然以为是白的了。“黑天鹅”因此成为代名词,特指那些人们以为不可能发生但最终发生的事情,一旦出现足以颠覆一切。《黑天鹅》第一部分“极端斯坦与黑天鹅现象”,主要讲述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和当前事件,以及存在哪些偏差。是关于人类如何对待知识的问题。第二部分“我们就是无法预测”讲述我们对待未来所犯的错误和某些“科学”不为人知的局限,以及我们对自身预测能力的局限性能够做什么。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常态。第三部分“极端斯坦的灰天鹅”更深入地探讨了极端事件,讲解了钟形曲线(那个智力大骗局)是如何产生的,并审视了一些自然和社会科学中被置于“复杂”标签下的观点。作者在应对黑天鹅的办法是在思维中避免从众。第四部分是“结语”。其中他提到: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活着本身就是极大的运气,一个可能性微小的事件,一个极大的偶然。

该书的核心思想:我永远不可能知道未知,因为从定义上讲,它是未知的。但是,我总是可以猜测它会怎样影响我,并且我应该基于这一点做出自己的决策。其实这也是应对“黑天鹅”的正确态度。

这是塔勒布的第三本书,因为质疑金融业常用的数学推算模式和风险控制体系,这本书激起不少金融家和经济学家的愤怒与指责,《纽约时报》对此书评价并不高。然而就在几个月后,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金融业岌岌可危的状况,证实了《黑天鹅》一书中部分论断的正确性,塔勒布因此成为炙手可热的作者。

如果只有一只黑天鹅、两只黑天鹅,倒没有什么。问题是我们未来的社会,可能是一个黑天鹅社会,风险和不确定性成为生活的常态。那么如何在黑天鹅常态化的社会更好生存,就成为与我们切身相关的大事。

作者认为,在交易和人生中,机遇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尽管接受这种思维可能对于一个人的自信心有很大打击,但事实上,如果能够以明确认知和良好心态面对这种现实,完全可以应对意外,甚至将其利用转化为获利良机。

塔勒布眼中的世界充满随机性,本质上无法认知,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命运束手无策。他主张,在这个“黑天鹅”隐伏的世界里,应该着手于力所能及的事情,沉着应对生活中的意外。“你永远不可能掌握随机性,”塔勒布说,“你得关注那些你确实能够施加影响的事情,而不必为那些不受掌控的意外事件庸人自扰。”生活充满意外,但不能因此改变沉着、优雅的生活态度。塔勒布认为,在无法捉摸的随机性面前,实践尤为重要,这能帮助人们识别错误,化意外为运气。塔勒布的人生哲学是:承认世界是难以捉摸、无法认知的,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只有与未知世界妥协,才能实现内心的平静。

囫囵吞枣读完《黑天鹅》,真真实实感受了另类文化,从这本褒贬不一的图书,看到了书本上理论、原理等的另一面。经验不能绝对指导行为,信息并不完全可靠,随机事件的的确确在发生。

最后,看看这位固执、有趣、好奇心强烈、极富个人魅力的作家和思想家塔勒布的信条:

1.奉行怀疑论不但累人而且代价高昂,最好只对后果严重的事情持怀疑态度。至于琐碎事务和与审美情趣有关的问题,则不必追求完美,大可通融一些,装装傻。

2.参加社交聚会。

3.听取打领带的人的预言不是件好事。对那些看重自己和自己掌握的知识的人,尽可以大加调侃。

4.自己被执行死刑时,一定要穿最好的衣服,要保持尊严。在随机性面前,你只能求助于自己的举止--如果你不能掌控结果,至少能令自己看起来举止优雅。

5.别打乱存在已久的复杂体系,我们不明白其中逻辑。别污染地球,无论有何科学“证据”,让它保持原样。

6.学会输得起,而且要学得快,学得明白。克服错误的最好办法是精通错误之处。

7.回避失败者。如果某人使用“不可能”、“绝不”、“太难”的频率过高,把他从你的社交名单中剔除。不接受以“不”作为答复(相反,回答问题时多用“极有可能”取代“是”)。

8.别读报纸上的新闻(除非读八卦新闻)。衡量新闻价值的最好标准是:你是否能在咖啡厅、饭店和聚会等场合听到有关议论。

9.努力工作能令你获得博士学位或买得起宝马轿车。但要拥有一架私人飞机、赢得诺贝尔奖或布克小说奖,你既需要努力,还需要运气。

影视鉴赏-黑天鹅 第6篇

影片开头,伴随着优美沉寂的音乐,一只白天鹅在灯光下翩然起舞。四周是一片浓郁的黑暗,一个人的舞台上,一束光线的映衬下。一身纯白色的舞服的演员,曲臂、伸腿、弹跳,旋转,一系列动作做的精致,奇美无比。镜头特写演员的脚步动作,突出演员舞蹈的娴熟。突然音乐由抒情转为紧张短促的音调:黑魔王到来了。黑魔王试图控制接近白天鹅,白天鹅急促的躲避,音乐陡然加速,黑魔王露出原始面貌,狰狞的面部和尖锐的指甲,斗争更为激烈,终于,白天鹅征途黑魔王的纠缠。白天鹅还是白天鹅,只不过脸上柔和平静的表情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优柔与挣扎,是破茧而出的痛苦,是对现状的矛盾。导演用这一系列的表演为整个影评的基调做了铺垫,引人深思。

《黑天鹅》中导演善于用色彩来反映人物性格和故事,渲染影片氛围。

由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主角Nina是个从小就学芭蕾舞的年轻演员。在妈妈的细心照料下,技艺出众。她过于完美,怯弱,无助而易受伤害。在妈妈面前,她只是个“little girl”,每天收到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从房间装饰到穿衣风格,无一不是象征纯洁和梦幻的白色和粉红色,头发打理的一丝不苟,舞蹈动作精益求精,不敢越雷池一步。她看起来就像一只真正的白天鹅那样美丽纯洁,精致的像一个娃娃。然而过于精致,过于细致,是她在舞蹈事业上的一个障碍。在纽约剧团《黑天鹅》领舞的选拔上,她差点与之失之交臂。她也

许是最好的白天鹅,但是却做不好一只散发着诱惑力与张扬个性的黑天鹅。

明明内心有无限的渴望,却时刻在压制着它,她的世界,原本是一片原始的白。20多岁的面孔下,灵魂却禁锢着孩童。为了她的机会,她去找了总监,也许她潜意识里知道自己的美丽可以为自己赢得机会。她像犯错的学生一样,在自己的老师面前承认着错误。当总监拒绝她的时候,她无助的退却,却被总监拉住强吻,她气愤的咬伤了总监的嘴。也许就是这一咬让总监看到了她灵魂中未曾释放的东西,觉得nina 是个能够开发的人,才给了她一次机会。

Nina经历了白色,灰色,黑色到死亡的三个时期。她总是身穿一身白色的舞服,她在舞团里总是形单影只,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也许是导演的特殊安排,在她周围可见的都是一身黑色舞服的同伴们,使得她的白色在其他昏暗的眼神中尤其亮眼。白色披肩,白色的围巾,一丝不苟的穿衣和发型,总处在紧张紧绷情绪中,一切都让人觉得这个人索然无味.Nina绝望的发现她做不好黑天鹅,一次次被总监训斥,她近乎绝望。压力像山一样的袭来。总监试图让她突破舒服,一次两次的诱惑她。她像个小女孩那样,对性不解与懵懂。时刻压抑着自己。亲吻,抚摸,突然退却,nina无所适从,而总监只是指着他说:“下次换你来诱惑我。”何为诱惑,为什么要学会诱惑,这也许是nina身上不曾体现的黑天鹅的本质,奔放,无拘无束的美。而这一点在她的对手lily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当lily在舞台上跳着黑天鹅的段子时,浑身散发出来的激情与活力感染着每个观众的细胞。那种快乐与无拘无束的美是nina所不能比拟的。

一边是自己饰演不了黑天鹅的困惑与绝望,一边是来自总监和竞争对手的压力,还有妈妈严格的约束。Nina在不断挣脱束缚,超脱自我中迷失了。她不断与分裂出来的自我对抗着。从刚开始背上的抓痕开始,她在镜中影像中看到另一个狰狞的自己。躲在父母翅膀下的孩子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她渴望挣脱母亲的束缚,于是她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屋里,扔掉所有的娃娃,跟随lily出入酒吧。她的幻觉出现的越来越厉害,从酒吧回来之后,她拉着lily的手进了卧室,不顾母亲在外面歇斯离地的喊叫。一切都充满迷幻色彩,她与lily做爱。直到天亮,她去质问lily,而lily好笑的否认了的时候,她才恍然,原来这是幻觉,而幻觉又来的那么真实。这是nina进行自我剥离的写照。

失败总是困扰着她,她去医院看望了前任“天鹅女王”贝斯,还给她自己曾偷拿的口红,却惊然面对贝斯自我无情的摧残,落荒而逃。黑天鹅的翅膀破茧而出。当最后的演出到来时,nina第一场白天鹅时失足跌倒。她带着绝望的心情回到化妆间,却发现lily正端坐在镜子前面化黑天鹅的妆,nina怒不可嗤,大声质问lily,面对lily的挑衅,她彻底被激怒了,她将lily推倒,愤怒的将尖锐的玻璃扎入lily的腹中。此时的nina彻底蜕变了,庞大的黑色翅膀从脊背长出,黑色的羽毛蔓延全身,赤红的眼睛,狰狞的表情。

“it’s my turn.”她这样说。在舞台上,庞大的翅膀呼啸而过,黑天鹅的征服深入每个观众的心。每个人都站起身来对她投以热烈的掌声。总监此时也是满脸的骄傲。她终于挣脱了自我的束缚,在台上热吻总监。她的魅力使总监和舞伴不可抵挡。

而当她重新站在化妆间时,突然造访的lily打破了这一美好的幻想。Nina绝望的发现根本没有被刺杀的lily,那个lily正是她自己,此时,一切都被打破。Nina彻底醒悟过来,绝望,醒悟,悔恨,席卷而来。她向观众呈现了一场最完美的天鹅舞,而舞蹈的终点便是死亡。

影片在整体上的色调也是暗色调的。整个画面的光线、色彩都相当地灰暗。既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压抑感,也符合惊悚效果的要求。在我看来,黑白这两色在影片中还有一定的象征义:白色当然象征着白天鹅和纯洁的妮娜;黑色则是黑天鹅、母亲、莉莉、总监、贝丝等人物的集合象征,也就是说,是对纯洁的、单纯的妮娜的一种束缚、对比,同时也是为欲望所困的妮娜。这黑白两色的斗争既存在于整部影片中,也存在于妮娜这单个角色之中。在影片即将结束的第99分钟,妮娜带着淌血的伤口,完美的完成了演出,她说“我感受到了,完美„”之后,镜头逐渐趋向白色,直到留下一片纯白。伴着观众一声声地呼唤“Nina!Nina!”,女主人公也终于领悟了自我和自由、领悟了完美。

在展现惊悚效果的时候,音效的配合也相当地到位。同样是在影片第78~81分钟时,惊悚镜头分布很集中,可以说是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惊悚点之间,音乐很柔和、轻快,每当惊悚画面出现时,音乐在节奏上高度加快,音量也突然增加,强化了惊悚的效果。

可以说,片子中的惊悚镜头大多存在于妮娜幻想的精神世界中。幻觉与现实的快速切换适时的调整了一下观众的心理感受,颇有一惊一乍的感觉和体会。

黑天鹅小学作文 第7篇

这群黑天鹅全身黑亮黑亮的羽毛,漆黑的翼羽间夹杂着几根白色翮羽,鲜红的嘴喙浓艳如清晨刚刚升出海面的朝阳,嘴喙前端呈白色,乍一看就好像红嘴里含着一粒冰雪,一双眼睛为罕见的紫色,就像两粒美丽的紫水晶。水红色的脚掌优美地划动着,在水中游行,真是轻盈悠闲。

它们突然停了下来,长长的脖颈四处扭动,那双机敏的眼睛细细环顾着水面的每一寸角落,突然,一只黑天鹅用力一蹬腿,长长的脖子“嗖”地一声弹了出去,如脱了缰的野马般,嘴壳猛地往下一扎,瞬间,一条巴掌大的草鱼便展现在我们面前,它金色的鱼鳞银光闪烁。

吃饱喝足后的它们,舒舒服服地浮在水面上,用嘴壳梳理着后背上的羽毛,那片羽毛十分茂盛,并且曲卷如花瓣,就像手艺高超的美容师刻意烫过的发型,曲曲卷卷,美轮美奂,油光闪闪,暗香浮动;在它们的梳理下,那羽毛油光水滑,光鲜亮丽,犹如一位美艳动人的淑女。

梳理完毕,它们展开双翼,在水上奔跑起来,激起一朵朵水花,呼呼,一只只黑天鹅飞上了蓝天,逐渐变成一个个小黑点。

电影《黑天鹅》的简析 第8篇

电影《黑天鹅》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它成功地把握住了当代人的心理特征,大量运用对比和隐喻,丰富着影片的叙事内容和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以至于在观看着妮娜精神世界蜕变的时候,观众可以很容易地把握住每一次蜕变的意义所在,理解了妮娜的精神世界之后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对话,反思我们自身和整个的社会,使得电影的传播意图得到完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电影《黑天鹅》是如何运用各类元素达到这样的传播效果的。

一、《黑天鹅》的剧情简介及所获奖项

电影《黑天鹅》摄成于2010年的六月份,公映是在2010年的12月份,上映后影片获得了世界范围内影评家的一致好评,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细腻、准确的描述使得这部电影在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评奖中获得最佳影片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的殊荣,影片主演娜塔莉·波特曼在这部电影中凭借精湛入微的表演收获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并且这部影片被选为了201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成为了电影界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位新生代导演。

影片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妮娜在获得芭蕾舞团的“天鹅皇后”(主角)角色后探索如何将自身的表演达到极致、“完美”的境界而不断探索的一个过程,而在舞台剧《天鹅湖》中黑天鹅和白天鹅相互矛盾的角色定位使执著追求完美的妮娜痛苦不已,因为无论是自身家庭环境还是自身的性格特征都只是符合高尚、纯洁的白天鹅的角色,对于妖媚、邪恶的黑天鹅角色的演绎妮娜始终无法完成,因为要将黑天鹅角色表演到“完美”的话,是需要自身转化为“黑天鹅”的,而这一系列心理的蜕变就如同重生一般,必须祭奠出自身的理智和灵魂,妮娜一直在寻找蜕变成为黑天鹅的方法,包括向前任“天鹅皇后”学习、与舞团队友兼竞争对手莉莉一起放纵,在这个过程中,妮娜内心一直都很矛盾,因为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在背叛着放弃舞者事业而选择把自己培养成为顶级高尚的艺术家的母亲,以及一直善良纯真、不经世事的自己。发现无法调和这两者的对立面的妮娜精神世界极其压抑,每天都活在矛盾之中,当这些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妮娜的人格分裂愈发严重,终于在公演之时,以杀死自己的方式达到了极度的绝望和狂乱,摆脱了一切理智和禁欲主义的束缚,成功地蜕变成了黑天鹅,用生命来华丽地绽放自己的艺术之美。

二、《黑天鹅》导演以及女主角

(一)影片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于1969年2月1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他本人从小就喜欢古典电影,喜欢涂鸦艺术,因此曾在哈佛大学学习电影和动画制作,在校期间自己尝试拍摄的电影还多次获过奖,从学校毕业之后从事编剧和导演的工作,成为导演后自己的处女作《Pi》(《圆周率》)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导演奖、独立精神奖的最佳编剧处女作奖,16年的从影生涯达伦虽然作品不多,但是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获奖。他的《摔跤手》就获得了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他的三部作品:《珍爱源泉》、《摔跤手》、《黑天鹅》都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得以首映,他本人的成就也让他成为201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 (1)

达伦的电影事业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硕果累累,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电影艺术的喜爱,兴趣的驱使是他最大的动力,成为他人生前进的目标,学校专业的选择使得他能够系统地接触电影艺术。在他的电影中,可以看到很多长镜头的运用,将主演的一系列活动展现给观众,他的拍摄手法并非很另类、很前卫,却是一种古典电影常见的拍摄手法,甚至还有些老套,(《黑天鹅》中对光影的处理都有一种怀旧的感觉。)但是他的电影关注的是当下的社会背景中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纠结,准确的镜头意象的使用使得电影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并且引发思考,进而从精神上获得审美感受,就如他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我在电影中想表现人物追求完美的过程,表现这种精神追求的意义…在自我超越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我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正是这种带有反思性的人文关怀使得达伦的电影具备了审美特质。

(二)《黑天鹅》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

娜塔莉·波特曼,1981年6月9日出生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从小爱好艺术,5~13岁时学习舞蹈,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从小时候起她就觉得自己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她有很强的表演意愿,12岁参加《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试镜的时候第一次被淘汰,后来又参加了一次之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平时自己参加演出的经验,成功获得了女主角的角色,在出演《黑天鹅》之前,娜塔莉每天花5个小时练习芭蕾,力求达到专业芭蕾舞者的身体素质,片中80%的芭蕾舞动作都由娜塔莉本人来完成,所以《黑天鹅》中的舞蹈非常真实、具有震撼性。她本人并不太乐意一直被人看作是“花瓶”,所以毅然决定到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专业,四年时间的努力学习之后于2003年获得了心理学的学士学位;2005年继续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深造,在学习期间,作为一名出色的学生,波特曼曾与他人共同执笔了两篇研究论文,并且分别发表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上,1998年,她在高中时期发表的“氢气的酶化生产法”,已经纳入了英特尔科学人才搜索;2002年,在哈佛的心理学就读期间,她还促成了“前额叶激活对象”这一研究课题的完成。勤奋好学的个性使得她成为一位美丽与智慧并重的演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

就我个人而言, 也是很欣赏娜塔莉的, 因为她个人的坚持不懈使得她无论在学业还是在演绎事业之中都获得了成功, 现实生活中她也是一个努力追求完美和生命价值的人, 与《黑天鹅》中的妮娜在奋力追求完美的这方面非常相似, 只是没有电影中矛盾表现的那么极致, 就如同她说的, 在过去的表演过程中她也能体会那种扮演别人的感觉, 同样有想要崩溃的感觉, 感觉游离在两种不同的人生之中, 而这部《黑天鹅》戏中戏的叙事方式非常类似她自己的演艺道路, 因此, 她能够深刻体会主角心中的矛盾, 加上心理学的专业基础, 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非常到位, 使得角色的正反两面之间充满了张力, 让观众感同身受。

三、《黑天鹅》的内容创作赏析

(一)电影中对比、隐喻的运用

在电影《黑天鹅》中,随处可见相互矛盾的事物的存在,整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镜像都是人物内心纠葛的外化体现,很多的对比、隐喻被运用在了电影场景、镜像中,使得观众有一种无时无刻不在矛盾世界中的感觉,体会到主人公逃无可逃的心理状况,这也是本部影片很出彩的地方,因为倔强的妮娜几乎没有用语言说出很痛苦、压力很大等话语,全部是通过妮娜所看到的事物、身边人的反应将妮娜的痛苦表现出来的,这样具像化的表现在电影中有几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1. 天鹅。

在这部以《天鹅湖》这部著名芭蕾舞剧演出为主线的电影之中,天鹅这个电影镜像的出现自然非常频繁,天鹅湖的故事是一个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被诅咒的、王子迷恋的少女被黑魔王所诅咒封存在白天鹅的体内,无法告知心爱的人自己的遭遇,黑魔王则派出黑天鹅替代了白天鹅去引诱王子,并且摧毁王子,王子受到蛊惑,以为黑天鹅就是自己迷恋的少女,最终白天鹅在绝望极致中自杀,从痛苦之中获得了自由,这是一个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童话,而影片中妮娜的一生与白天鹅高度地一致,戏如人生,悲剧的舞台搬到了现实之中。

黑天鹅与白天鹅就是最明显的矛盾体,白天鹅象征着纯洁与高尚,黑天鹅象征着狂乱、妖媚和放纵,正是这两种有着天然之别的意象统领了整部电影,它们各自代表的象征意义便是引起妮娜人格分裂的两个端点。比如片中当妮娜在浴池中触摸自己的时候不远处出现的精致的白天鹅拼贴图,这显然就是一组对比,暗示着妮娜已经逐渐向黑天鹅的特性靠近了,这个画面让人想起达·芬奇画作:丽达与鹅,其中的暗示性意味被直接具象化了,一组古典画作的意象组合,向我们传达着名画中的意味,使得天鹅这个同时象征着纯洁优雅和肉欲的复杂符号与影片主人公的成长心理结合起来,使得影片中天鹅符号的含义更加饱满。

最出色的是影片最后公演的时候妮娜在将心中的黑天鹅释放出来(极度的压抑使得她终于抑制不住“杀”死了竞争对手莉莉)之后,双臂幻化成为黑天鹅的黝黑双翅,向观众展现完美的弧线,这一幕是影片中最美、最华丽的一幕,体现了一个完整人格的形成,黑天鹅的性格终于完满,羽化成功,而这种纯正的黑色、纯正的邪恶是那样地具有危险性,但同时又美得让人惊叹,魔鬼的诱惑被完美地演绎了出来。

2. 颜色。

在影片中最明显的一个对比还在颜色上。颜色其实是因为物体反射了不同波长的光波所以在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不同的颜色在人们生产实践过程中已经同生活生产经验联系起来,形成颜色符号背后相对稳定的象征意义,当然,因为各自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颜色背后的象征意义也不是决然相同的:比如在中国寓意着吉祥喜庆的红色在西方国家看起来就是一种血腥、战争和暴力的因素。不过在《黑天鹅》的电影中,运用最多的是认同度最广的对比色,比如黑色与白色、灰色与粉色,在影片中亦是承载了表现人物内心蜕变和挣扎意义的符号。

妮娜房间中的粉色与洋娃娃, 喻示着妮娜童真、稚气未脱的内心世界;母亲身上千篇一律的黑色衣服预示着严肃、禁欲和控制等金融Finance NO.12, 2012 (CumulativetyNO.501) 等, 而舞台艺术总监托马斯身上经常出现的灰色代表着一种介乎黑与白之间的中间状态, 暗指在商业化社会中已经能够如鱼得水, 在黑与白之间游刃有余的一群人。

3. 指甲与抓痕。

影片中代表妮娜内心觉醒的“自我”对抗母亲封闭式教育的、具有暴力性质的符号就是妮娜用指甲在自己的肩胛处留下的一道道伤疤,这里并没有展示出伤疤的形成过程,而是在妮娜照镜子的时候突然就多出了几道新鲜的疤痕,这里,观众就同妮娜一样,有一种惊奇和错愕感,继而也就和妮娜一同意识到这些伤疤的留下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自己的幻象之中留下的,那么,对于妮娜内心矛盾积淀到一定程度爆发而出现的“人格分裂症”,观众就更能真实地感知到了。

特别是当黑天鹅羽毛的根部从抓痕中生长出来的时候更是具有视觉冲击力,那是一种破茧而出的迹象,指甲是帮助黑天鹅性格成型的利器,预示着黑天鹅性格的危险与血腥。

4. 贝丝。

影片中的贝丝是妮娜所在芭蕾舞团的前任“天鹅皇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的演出生涯,她的魅力可以说真的是达到了托马斯所说的“观众爱你”的境地了,可是获得成功的贝丝同样也是人格分裂症的患者,敏感并且极度脆弱,患得患失,终于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演出,而妮娜成为新的“天鹅皇后”之后,更是情绪爆发到了极点,终于在一场车祸之后永远失去了站在舞台上的机会。

贝丝的形象在妮娜看来是非常羡慕的,因为贝丝身上有一种成熟女性的魅力,而这种妮娜尚不具备的魅力又是扮演黑天鹅这个角色的必要条件,影片中表现妮娜这种心理的片段是妮娜推开贝丝的化妆间,她犹豫了一下把门推开,自己走了进去,并且又小心翼翼把门关上,之后就在贝丝的化妆台上拿走了一支口红和一把刀:分别是成熟性感和极具侵略性的标志,就如在广场上托马斯对她说的那样:“贝丝心中的黑暗推动着她前进,很具有危险性,但是,很美”。后来贝丝出车祸之后妮娜内心非常内疚,她也隐约感受到自己学习贝丝的下场,于是有了去医院归还贝丝东西的一幕,这一系列动作的跟拍真实地使观众“看”到了妮娜的内心活动,也暗示着妮娜将与贝丝一样,情绪将会失控,自身也会被事业所吞噬。

5. 莉莉。

莉莉是妮娜所在的芭蕾舞团中的另外一名芭蕾舞者,她的舞姿、处理高难度动作的技术没有一个是能超越妮娜的,她的舞姿就像她本人一样有些狂放不羁,甚至在完成一段动作的时候还会出现明显的错误,但是她却成为了黑天鹅角色的一个替补,仅只是因为在莉莉身上具备了妮娜无法表现出来的妖冶和女性魅力,这对于从小接受母亲严格训练、有极高艺术修养的妮娜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妮娜刚开始对于黑天鹅的气质是非常厌恶的,这是基于她本身从小接受的严格教育,认为那是有罪的,但是正是这么一种带有“原罪”性质的气质却很有可能成为她不能担任“天鹅皇后”的最大障碍,这一刻严格的艺术训练(妮娜在家中甚至练习到脚趾甲撕裂)和付出的艰辛努力在妖冶的“搔首弄姿”面前却显得如此一文不值,这是妮娜不能忍受的,因为要达到“完美”,妮娜却又不得不努力学习这样的气质,所以在妮娜的臆想之中与莉莉的关系时而亲密无间,时而又剑拔弩张,这样矛盾的心理也是全篇电影的对比之一。

6. 母亲。

母亲的存在可以说应该是代表了一种崇尚高尚、高雅艺术的“学院派”艺术的标准,甚至有些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色彩,因为母亲之前也曾经是芭蕾舞团中赫赫有名的舞者,但是后来因为怀了妮娜而不得不选择退出舞台,专心抚养妮娜。因此,作为事业上的失败者的母亲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和艺术梦想寄托在了妮娜的身上,同时,对男女之情的厌恶(正是这种感情使得她的事业被毁)使得她极度地控制妮娜的行动,晚上必须按时回家,不准结交男生等等。

妮娜也知道自己在母亲的束缚之下是永远长不大的, 直到这个时候母亲还是帮妮娜脱衣服、把音乐盒调好, 看着妮娜睡着, 当莉莉来找妮娜的时候母亲不断打断她:“妮娜, 该休息了”“妮娜, 你的晚餐”“妮娜, 明天还有演出!”当看到莉莉不可思议又嘲讽的眼神之后妮娜终于忍不住夺门而出同莉莉一同去了酒吧, 并且整晚不接母亲的电话。母亲和妮娜的关系有一些畸形, 当母亲买了蛋糕庆祝妮娜2012年第12期中旬刊 (总第501期) 时代Times获得女主角的时候妮娜推脱自己有胃病不能吃, 母亲立刻就不高兴了, 一种落寞的神情表现出来, 仿佛妮娜获得的自己一辈子都没有过的殊荣就更显得自己的失败, 她惧怕妮娜在取得更高的成就之后就会离她而去, 所以她对妮娜说, 那个角色正在毁了你, 你把自己都抓成这样了, 你生病了等等。

当然这一切都源于母亲太爱妮娜了,这种爱都变成了一种几近疯狂的控制欲,在母亲的房间中整整一面墙都是妮娜的画像,妮娜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她不允许妮娜接触外界,在妮娜夺门而出的时候她大呼:“不,你应付不了!(指外面的世界)”而这时的妮娜已经有了要独立的强烈愿望,因此妮娜给予了这种畸形的爱一记狠狠的反击:“你和我说你的事业?我现在已经是天鹅皇后了,而你一辈子不过只是一个龙套!”之前因为母亲的叙述而内疚毁了母亲事业的妮娜这句话正中了母亲的死穴,使得母亲和妮娜之间的爱瞬间被毁灭,使得妮娜正在形成的黑天鹅的个性在和母亲剧烈的冲突之中不断成长。

7. 托马斯。

试演的时候,托马斯告诉妮娜他不会选他,因为她驾驭不了黑天鹅的角色,托马斯不止一次地说过:“不要控制!要放松你自己!”(letting it go!!)完全是同妮娜母亲相反的价值观,但可惜的是妮娜就是习惯了控制、假扮,而不是放松自己,释放天性。不服输的妮娜打扮好自己,去到托马斯的办公室,想争取角色,一般来说打扮是带有一层引诱的含义的,但是当托马斯抱住妮娜的时候妮娜却狠狠咬了他一口,这是因为妮娜完全都没有以引诱为争取角色手段的意识,因为即使在托马斯问她为什么要这个角色的时候,她的理由都是很“控制”的:“因为我觉得我可以跳得很完美。”面对这样一个刻板如“僵尸”(托马斯说的)的女主角,托马斯在不断地教她如何释放自己,这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妮娜为了角色去托马斯办公室找他的时候,妮娜第一次开始摆脱自己的“懦弱”,咬了托马斯一口,而正是这个时候,托马斯发现妮娜也有一种接近“黑暗”的气质;第二阶段是在舞厅,托马斯扮演王子的角色试图让妮娜感受到黑天鹅引诱进而毁灭的特质,妮娜开始感受到自身黑天鹅性格的成长(黑天鹅的性格主要是追求快感、毁灭和反抗);第三阶段就是最后公演的时候妮娜的黑天鹅的气质完全生成,和托马斯让莉莉成为妮娜替补的决定有天然的联系。

由此可以看出,托马斯这个角色的存在完全是有一个催化剂的作用,他的存在使得妮娜的黑天鹅个性得以出现和迅速成型,托马斯是舞台总监,他有定主角的权利,他需要一个能够适应市场大众需求的、年轻的女主角,这样才能在筹资晚会中隆重推介,并且成功俘获筹资者的心,获得投资,使濒临破产的舞团能够生存下去。其实妮娜黑天鹅的性格的生成并不是托马斯这个个人的作用,托马斯只是一个符号,在这个符号背后有一种金钱的控制,就是艺术要想生存,就必须符合大众的品味,才能获得投资,用托马斯的话来说就是必须让受众爱上你。托马斯代表的就是完全市场化了的艺术家,懂得如何吸引大众的眼光,在他眼中,艺术源于本性的释放,艺术可能有一部分的确源于本性的释放,但这不是全部,只是在商品消费时代里,艺术的这一部分被无限扩大了,因此,妮娜的黑天鹅性格并非简单的原始欲望的释放,而是包含了很多社会各方面对人性的“异化”,最后妮娜的“黑天鹅”性格终于杀死了“白天鹅”,这也颇有对社会“异化”现象的映射的意味。

8. 残像和镜子。

在筹资晚会结束后,妮娜一个人在客厅等托马斯,这时候发现客厅中有一尊非常奇怪的雕塑,没有双臂,只有一双翅膀,残缺的雕塑寓意着妮娜内心开始的分裂,只是这个时候妮娜并未自觉,她只是觉得残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和自己很相像了,在此引用茨威格一段话:“她内在的激情还未苏醒,她真正的、深处的自我尚未成形,只有被狂热的激情激发之后,他才能真正蜕变,绽露出蜷缩的翅膀。就像选手在竭尽全力冲刺前所做的一次深呼吸,她的生命正在停滞的休眠期里积蓄着力量,犹如沉睡的火山,一旦喷发,将地动山摇。”(《苏格兰玫瑰-断头女王斯图亚特》)而在妮娜和母亲产生的直接对抗中,妮娜将音乐盒摔坏以后音乐盒上面的小人是残缺不完整的, 伴随着音乐在盒子上转动。

残像象征着妮娜原本的人格被不断地侵蚀, 不断分裂, 从绝对的完美转化成为残缺的艺术美。

影片中80%的镜头都出现了镜子中的倒影,达伦在影片制作访谈中也谈到他们就是希望大量地出现镜子,一方面是因为芭蕾舞蹈演员在练舞的时候离不开镜子,一方面是镜子中的镜像通过特技处理之后可以反射出人物的另外一个性格,没有一个符号能像镜子那般可以让人直视自己了,当面对着自己的时候,往往每个人都会进行一番内心的自我对话,而这个时候也是潜意识最活跃的时刻,因此大量的内心活动就能通过镜子展现给观众。

9. 观众和死亡。

影片最后的公演,妮娜生命最后的绽放,以生命的代价换来极度的绝望和癫狂,最终的表演是融入了所有的生命力的,黑天鹅性格终于完全羽翼丰满,观众感受到的其实是黑天鹅本身邪恶的诱惑,但是,对于我们电影观众来说,看到的是毁灭的绝望,生命逝去前迸发出的最后的华丽乐章,我们感受得到这种美背后的毁灭性的代价,最后妮娜在无限光亮的灯光中失去意识,而我们仍能听到观众席上的“妮娜!妮娜!妮娜!”的喝彩声,一个绝佳的对比。

观众的兴奋、妮娜生命的逝去。大众的品味和艺术家的生命,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或者两者的共存乃是消费社会所必然的运行规律?真正的人文关怀却败给了无限膨胀的欲望和自负,究竟这个社会是否生病了?影片所有的对比在最后达到顶峰,引起观众深深地反思。

(二) 电影声光元素以及特技的配合

1.电影的声光元素。

电影整篇都是讲述纽约芭蕾舞团在新的歌舞季公演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的过程,自然整个剧情中都贯穿着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练习舞蹈的时候背景配乐不断在《白天鹅变奏》和《墨代的尾声》之间切换,增强了影片总体的舞台效果,可以使观众产生戏中戏的感觉:妮娜的人生和《天鹅湖》已然浑然一体,不分彼此,所以也就很自然地喻示了妮娜被事业吞噬的悲剧。

在光线的运用中,影片的光线是采取一种自然光,使得影片具有一种纪录片式的效果,使得即使很明显是特级才能达到的场面看起来都非常真实,非常自然,使我们看到在妮娜的生活中她的幻象已经真实化了,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象已经没有了界限,这种混乱的精神状态通过自然光线传达出来,没有特意的制造低沉的光线,却已经在观众的心理引起了震惊的效果了。

2.电影的特技运用。

电影特效师Mike Marino在访谈中谈到在电影《黑天鹅》中运用了多达300个特效,包括英雄板(hero plate)、绿屏(green screen)和CG合成这些高端的特效,而且因为经费紧张,这300个特效镜头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粗制滥造,特别是在最后妮娜“羽化”为黑天鹅的时候,采用的动作捕捉技术是非常专业的,甚至黑天鹅的羽毛生长方向和逻辑摆动顺序都做得非常完美,正是这些专业的特效镜头将心理世界真实、令人感到震撼地展现了出来。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专业精神并不会因为经费的有限而有所折损,这一点值得我们国内电影界学习。

四、《黑天鹅》成功的传播学分析

对于《黑天鹅》这部电影成功原因的分析属于传播学研究中的传播效果研究。若要产生有效传播,就必须使得观众认同你的传播信息,在观众接受传播信息的时候双方的编码体系必须一致,也就是要产生共鸣,传播意义的传递才能保证是正确的、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达到互相理解,消除隔阂。之所以说《黑天鹅》这部电影是成功的、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我认为是因为以下的三个方面使得《黑天鹅》能够收获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观影者、影评人士等的一致好评:

(一) 影片团队的因素

影片团队是电影形成的硬性条件, 也就是物质层面的条件, 首先要保证物质层面的运行良好, 才能谈得上电影的出品。在前面也介绍过了导演和女主角, 都是对电影艺术非常地热爱和专业, 就像制片设计师Therese Deprez所评价的那样:“我见过很多导演都只是指导影片的制作, 而达伦却是一个真正的影片制作者 (film maker),他设计了一系列的影片可能性,提供了400多种电影不同的版本。”达伦是因为爱好而选择导演事业,而且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他并不仅是一个给予意见的导演,而是影片全程的一个专业的制作者,达伦喜欢给一个总体意见,然后让演员根据自身理解来自由发挥,因此我们看到的是演员最自然的状态而不是矫正后的标准演出,这样的拍摄氛围使得影片很有纪实感,Deprez在评价达伦的时候说:他是一个很棒的导演,能够让我们所有人发挥各自想像力,我们愿意被这样的导演所推动、鞭策。

影片的女主角在前面也介绍过了,是一个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演员,她本身对心理学就很有研究,因此对角色人格分裂的状态把握很到位,不仅从学术中提取营养,而且结合自身演员的生活实践,将女主角的形象演绎得非常饱满。为了演出影片,娜塔莉每天接受5个小时专业芭蕾舞练习和相关辅助练习,影片中80%的芭蕾动作都是娜塔莉自己完成的,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在影片预算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就是因为自身坚持的专业精神以及娜塔莉认为“达伦是一个非常棒的导演”。

因此,可以看出这个团队是一个很有活力、创造力和专业精神的团队,因为在预算非常有限,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能呈现出奥斯卡奖级的作品,真的是大部分靠了团队凝聚力和导演的人格感染力,这一点,对于国内电影界来说应该是一个努力方向,电影的专业主义只能坚守而不能抛弃。

(二) 西方社会对于精神分析的执著热情

仔细观察近些年来西方电影中对于人物心理的反应,多是一种“精神分析”中“人格分裂”的体现,“人格分裂”的定义在现代网络条件下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查到标准的解释,其主要含义就是人本身的人格分化出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后继”人格,而这个“后继”人格的出现往往是本体所没有意识到的,或者说是尘封在主体的潜意识里面的,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形成于童年的经历,如果童年受到巨大的冲击,那么为了“自我保护”就会把真实的我封存起来,而表现出一种符合社会标准的“我”的形象来避免被惩罚,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遇到和童年冲击类似或者相关联的刺激,潜意识中的真实个性就会成长,直到一个和本体个性平行存在的完整个性,这两个个性在和谐的时候通常只是表现出互换个性之后主体的一定程度的失忆症,但是两个个性在相互冲突(有此便不能有彼)的状态下,就容易形成毁灭性的结果:当后继个性指向本体个性时,就会导致自残,《黑天鹅》中女主角妮娜正是这样的典型,当后继个性指向他人的时候就会有“杀人”的举动。在现今高度现代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生存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轻度的人格分裂症,只是导致个体毁灭的严重病症在现代社会还是非常罕见的,西方电影中出现极端的个例只是为了满足受众对精神分裂这种心理症状的窥探心理和反观其本身是否有这样的倾向、提醒自己如何规避这种风险的需求。就如《黑天鹅》中制作人员说的那样:只要看别人发疯,都是有趣的,只要不是你。这就反应了在西方社会普遍的精神压力过大的现象,他们需要通过电影诉说出自己的需要,需要通过电影艺术等渠道得到舒缓神经的作用,从影视传播中获得启示,也许不是深刻的反思,但是只要通过这种渠道表达出了心理状态,就是一种很好的舒缓,正是迎合了这样的受众心理,才能够获得市场。

(三) 西方社会的人文重构

人类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和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之后,似乎变得很利,但是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因为这个世界其实是一个只需数十枚氢原子弹就能被毁灭的,人类的确可以征服自然,却全然失去了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律、人类心理的了解,失去了原始宗教信仰中的那种谦卑的心态,在物化的商业时代,人也被“异化”成了商业社会的生产部件,社会不再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反思,而注重大规模化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在《黑天鹅》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托马斯这个人物,他必须塑造出能迎合赞助者和大众的“艺术品”,一种被现代人欣赏的“美”:也就是人类本身无限膨胀的欲望和希望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自大情绪,在西方宗教中倡导的是一种“原罪论”,认为人其实对于整个的宇宙是无力的,要随时对周围的世界保持一种谦卑、内敛的个性,这才能找到问题真正的解决方案,获得内心的升华,而这种品格的对立面就是原罪:性,也就是人的动物性(在《黑天鹅》中托马斯就是要让妮娜把最原始的本能释放出来),因为动物本性原始、侵略性强、盲目自大,缺乏自我内省的意识,最终就会导致人类之间为了利益而产生的敌对和相互毁灭,在动物本能无限扩大甚至主导之后,精神世界的谦卑的、克制的、自省式的“美”(或者可以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省本质)就会被销蚀殆尽。尽管达伦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的是他只是对人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感兴趣。其实只要我们结合现代社会思考一下,达伦为什么会有兴趣,我们会发现其实就是因为“异化”现象的压迫,人们普遍需要对内心进行疏导和安慰,所以“精神分析”学说如此盛行于西方社会每一个领域,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学说能科学地解释出现代人的心理现象,而达伦电影表现出的对现代人文精神的关注,恰好符合了时代对于精神支柱重构的心理需求,正因为影片表现的深刻和震撼性,引发了我们对于自身存在的反思(就如达伦说的“追求完美过程的意义”),就像宗教的功能一样使得我们重新找到了压抑很久的精神追求的出口,从而在大多数人心中产生了共鸣,因此,《黑天鹅》之中所构建的符号世界就如同一次仪式一般,将共同信仰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心灵的反思和情绪的抒发,这也就是《黑天鹅》这部电影能够获得成功的根本性所在,因此,一部电影若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深层次(能够让观众反思自身并得以感悟的,而非仅仅是表层的感官震撼和共鸣)上契合当代社会心理,换言之,就是要有当代人文精神,关注现代人的心灵需要,才能获得广泛的、深刻有效的传播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一部成功的电影。

摘要:在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 电影《黑天鹅》荣幸获得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的殊荣, 影片主演娜塔莉·波特曼在这部电影中凭借精湛入微的表演收获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并且在拍摄完毕之后成为了201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影片, 获得了世界各地著名影评人士的一致好评。每一部经典的电影背后必然有它成功的原因,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评析电影《黑天鹅》, 力求将电影背后的文化意义揭示出来, 供国内电影界人士参考。

关键词:天鹅,精神分析,暗喻,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 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美】保罗·M·莱斯特著.霍文利, 史雪云, 王海茹译.《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3]唐君毅著.《人文精神之重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MTIME网站《黑天鹅》电影介绍.

上一篇:情人节鲜花贺卡内容下一篇:我是一朵云小学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