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发展历史

2024-06-19

中国电信发展历史(精选6篇)

中国电信发展历史 第1篇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东晋灭吴

316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73年 三藩叛乱开始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860年 《北京条约》的签订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四、近代史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7年 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五、现代史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6年 四五运动,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 改革开放

1992年 邓小平讲话,加快改革开放

1997年 香港回归

1999年 澳门回归

中国电信发展历史 第2篇

新移动: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成为其全资子企业,目前仍将保持相对独立运营。新联通:联通(G网)+中国网通;联通分拆双网,其中CDMA网络并入中国电信,保留GSM网络与中国网通组成新的联通集团。新电信:联通(C网)+中国电信;

3G业务

移动:TD-SCDMA 联通:WCDMA 电信:CDMA2000

TD--1998年6月30日,大唐电信集团的前身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中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提交给国际电联。

重组后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必须共享已有铁塔、杆路,而新的铁塔、杆路则必须共同建设,其它基站设施和传输线路具备条件的也必须共建共享,并禁止租用第三方设施时签署排他性协议。否则,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或授权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将进行严肃处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建议其上级单位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对因此被撤、免职人员,三年内不得任用。

中国联通--重组中受益最大的运营商

重组版本扶持了相对较弱的中国联通。新联通将获得22%的移动市场份额、31%的固话市场份额以及34%的宽带市场份额,一方面剥离了收益差的CDMA网络,另一方面获得较多的固网用户。

重组后新联通竞争实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在G网升级资金、渠道上得到增强,并通过协同效应降低管理费用率。相对庞大的市场份额给中国联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移动--难扭中移动“独大”格局

电信重组后中移动独大的格局不会改变。重组后形成三大全业务运营商的新竞争格局,中移动依旧占垄断位置,而且中移动的移动收入比重仍高达95%以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重组后,业务结构得到优化,竞争实力有所增强,但与中移动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相关监管机构仍需采取相关措施平衡各运营商的竞争力,以真正达到促进行业有效竞争的目的。

重组后仍需非对称管制政策调整市场竞争结构。电信重组后为了进一步均衡各运营商的竞争力,纯粹依赖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难以达到目标,电信市场的规模经济与网络经济效应只会形成强者更强的格局,因此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干预。

中国移动最大劣势:为宽带接入网资源、互联网骨干资源、传输网资源等的不足,与竞争对手相比,在业务捆绑方面将会处于竞争劣势,在固网与移动业务融合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将会对中移动的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中移动未来几年内有必要加强投入以弥补这些资源的劣势。

中国电信--CDMA网络资产较好估计,目前最大争议在于CDMA的用户价值

需要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络的全部资产和用户,而联通GSM与网通合并,而三家均为在港上市公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以及财政部三部委的意见是,如改革方案涉及公司重组、网络资产转让、上市公司合并等问题,实施中应遵循国际惯例,遵守境内外资本市场运作规则。因此,投资者和投行券商们,正使用各种方法“求索”联通C网的合理估值。

中移动将加大宽带接入网、传输网、互联网网络资源的投入,预计将会对光传输设备、光纤光缆、数据通信设备等带来新的需求;

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DMA网络后,将会进一步加大对CDMA的投资,因此国内的CDMA投资将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恢复性增长;

新中国联通在明确保留GSM网络后,为了迅速缩小与中移动的差距将会进一步加大移动接入网的投资,GSM相关设备的投资将会明确增长。

背景:中国电信史3次分家

第一次(1998年):邮电分家。1998年,邮电部被分拆成两个独立的部门,电信政企彻底分离,组建成立信息产业部,负责电信行业的管理,原邮电部副部长杨贤足成为中国联通掌门人。

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专业化、分业经营是建立市场体制的重要思路之一,所以当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的竞争,特别是没有人能事先预测到几年后移动通信的飞跃式发展。但总体上看,第一次分拆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第二次(2000年):电信移动分离。中国移动集团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同年5月17日,剥离无限寻呼、移动通信和卫星通讯业务后成立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评价:中国电信第二次分拆,得失功过多有争议,但在当时诸如“入世”谈判、强化竞争等背景下,基本无力对分拆的后果予以充分的认识,更无人能预测到被指责为寡头垄断的中国电信在被南北肢解后,崛起的中国移动会成为更大的寡头。

第三次(2002年):南北重组。2002年5月,国务院对电信进行了南北拆分重组,北方九省一市划归中国网通,成立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评价:通过分家,虽然中国电信集团和中国网通集团都在对方属地建立了“敌后根据地”,但新业务却没有进展,互联互通受阻是制约双方渗透的核心问题。互联互通引发的两大固话巨头全面渗透,也带来了新的全面争斗。

第四次(2008年):中国联通的CDMA网与GSM网分离,前者被中国电信收购,后者与中国网通合并,组成新联通,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现有6大基础电信营运商将合并为3大集团,即:中国联通将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集团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评价:中国运营商格局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个运营商均具备运营全网业务的能力。

电信业改革大事记

1994年,为打破“老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中国联通成立。但电信市场有效竞争并未形成,中国联通资产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1998年其营业额仅为中国电信的1/112。

1998年,邮电分家。1998年,邮电部被分拆成两个独立的部门,电信政企彻底分离,组建成立信息产业部,负责电信行业的管理。

1999年,中国电信移动业务分拆,开始筹建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移动集团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

2001年至2002年,以打破固定电信领域的垄断为重点,再次实施南北分拆,2001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电信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36号文件)2002年5月新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挂牌。华北、东北和河南、山东共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属中国网通;其余归属中国电信南方部分,并成立新的中国电信集团。逐渐形成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6家基础电信企业竞争格局。

中国电信发展历史 第3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历史逻辑,中国模式,政治图谱

0 引言

随着新世纪钟声的震响, 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的趋势在不断深入民心。就全球范围而言, 中国人从没有如今天一样, 意识到中国巨大的政治、军事格局即将带来的广泛的政治与文化影响。著名的经济学家盛洪先生说得妙:“中国的事情注定要有天下意义”。而这“天下意义”的最重要方面之一便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逻辑对世界政治、文化的交流与贡献。让我们缓步铺开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无论在政权制度上还是党政制度上、无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城乡社区……一直葆有独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一个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体系, 一个有别于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指向政治, 一个完全中国化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选择……它的思想发展路径似乎更为特殊, 更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而要想全面地了解它, 就必须做一个系统的、立体的、根本的透视, 才能窥其形, 解其质。正是在此意义之上, 笔者以“历史逻辑来解释政治”, 考察了其形成演进的轨迹, 阐述了它的现实特征, 并探寻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独属于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梳理

据前文所述, 历史之余政治, 如江河之余水。因此, 从历史进路的思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进行考释, 便可对这一路上政治自身的阶段性演变轨迹及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深沉思考下的逻辑思想进行双观。

1.1 毛泽东对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

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 关于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架构就一直萦绕在毛泽东的脑海中。1948年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毛泽东说:“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 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我们开人民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 无任何经验的中国政治体制对苏联模式采取了大抄大搬的政策, 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苏联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国情, 于是在党内首先提出了“以苏为鉴”, 号召“我们不要迷信, 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1956年年初, 以斯大林为导火线的政治事件浮出水面后, 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存在问题也相继暴露, 毛泽东开始了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想。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后, 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有过独到的慎思。但可惜的是, 他未能更坚定、更深刻、更坦白地坚持住。反“右”运动开始后,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落入到挫折的境地。

1.2 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艰难的市局点开了一道光。邓小平大刀阔斧拨乱反正, 1982年9月,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 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他用前所未有的慎重态度肯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对认识中国政治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充分预设, 而面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种种不确定性, 他则着力倡导一份渐进改革的蓝图。

江泽民作为邓小平体制改革路径的坚守者, 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给予了六项原则的阐述, 在他的努力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轮廓基本形成。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完善和发展

世纪之交, 改革开放在峥嵘岁月里稳步前进。胡锦涛同志接过改革的大旗继续解放思想, 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改革、稳定、有序的状态下,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更意味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之坚定、对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规律的认识之全面。

1.4 中国新时期政治生态的主旋律与大载体

诸如江海的伟大成就道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中国政治生态的演绎与发展都需围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前提之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开启了构建政治生态思想建设的征程。这次征程的最大特点, 在于如何从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中突围……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具体发展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还着重强调法治要素与发展要素, 提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体一位大发展;2015年6月谆谆告诫领导干部:“要做政治的明白人……要立场坚定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大自信”。

由此可见, 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系统中的发展要素, 主要含义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廉洁发展、稳健可持续发展和法制化发展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政治图谱及特点探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得来不易, 是经由历史洗礼、汗水浸泡、群众检验、险阻考验的一条正确之路与真理之路。更是世界上其他政治发展模式所不能复刻的图谱, 既有内涵又有外延。其所涉及的范围和作用机理如下:

2.1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模式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图谱

中国, 这个经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冲刷的国度, 抛开极特殊的情况不谈, 其政治形态一直未能脱离专制政体的囿阖与支配。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在邓小平时期就已被指出:“解放以后, 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 也很不受重视。以上所述不难看出, 群众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方面的不足, 给了中国政治发展实践以很大的制约,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下, 习近平新一代领导集体才告诫全党要敬畏权力, 要慎重看待手中的权力, 要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 廉洁用权、依法用权。他站在家国大政的高度深情提出“三严三实”重要指示, 力争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来演绎风清气正的中国政治图谱。

2.2 中国梦动力机制模式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图谱

某种程度上, 当我们要谈及政治发展, 就势必会涉及一个关键性内容: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如果用定义本身来分析政治发展, “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一场关乎‘状态’、‘格局’、‘趋势’的拉锯与互动过程”无疑是十分准确的。从目前的大形势着手, 无论改革发生时还是进行时, 传统的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对比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利格局也始终未能触动。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最初的政治体制改革图谱只能由“政府”来主导与书写。在这张图谱中, 政府拥有着极大的“自主性”, 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决策是否改革和实施如何改革。所以, 图谱的终端自然要依赖于政府的理性与权威。然而, 随着改革开放影响力的加大与社会力量的消长变化, 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越来越清晰, 人民根本利益上的思想凝聚开始取代单纯的政府挂帅, 中国政治生态系统的内驱力已经转向了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 中国梦就好比一个同心结, 将中国人民最强劲的韧劲都牢牢聚集在一起, 使之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挥洒奋斗的汗水,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图谱。

参考文献

[1]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6/c_118723453_3.htm.

[3]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为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3-12-03.

中国电信和谐发展新实践 第4篇

服务员工

中国电信从传统的重“物”管理向重“人”的管理转移,树立“以人为本”为企业核心价值观,认真履行让“每块金子发光”的企业行为准则。

健全权益保障体系。中国电信各级单位把员工的福利待遇作为企业和谐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稳步提高员工劳务薪酬待遇和各种福利待遇,健全养老、医疗和失业等多项保险制度,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消除了员工工作的后顾之忧,使员工感受到了企业的关心和爱护。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中国电信建立了“岗位靠竞争、薪酬看绩效,绩效要考核”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员工的薪酬、岗位与绩效考核结果紧密联系起来,建立收益与贡献、风险相匹配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使员工感到干有“甜头”。

重视职业发展。一是健全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打破“唯管理级别”论,使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员工都有明确而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二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员工发展白皮书》或类似的计划,从成长空间、职业素养、工作环境、贡献回报及生活品质等方面对员工全面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和展望。三是以建立学习型企业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员工培训,使每位员工都能经常性地得到不同时间段的培训。

畅通沟通机制。中国电信许多单位都建立了一整套员工反映问题和企业开展员工思想动态调查的工作机制。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不但主动与员工进行面对面、互动式的沟通,还采用电子邮件、BBS等交流形式,有效地防止了矛盾的产生和激化,营造出企业和员工“风正气顺、和谐共进”的良好工作氛围。

打造员工施展舞台。中国电信积极营造“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的良好企业氛围,形成了“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为主要内涵的执行文化,使员工感到自己的才华为企业所承认。

发挥企业文化凝聚功能。中国电信于2004年建立了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2006年又根据企业战略转型要求进行了适当调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子文化建设及企业文化评价工作,使企业文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使员工产生了强烈的企业归属感和使命感。

服务用户

建立服务文化。中国电信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沿用的“高柜台”到90年代的“低柜台”,不仅仅是服务形式的改变,而是充分地实现了“两个根本转变”,即对外实现由满足型服务向满意型服务的转变,对内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提升了员工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健全服务体系。中国电信积极开展服务管理创新活动,从客户感知出发,认真理顺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健全服务预警制度、服务风险防范制度和服务问责制度,切实把改善服务质量贯穿到企业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了对不同地域、不同客户群的服务覆盖。

强化服务监督机制。中国电信按照“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用户监督”的原则,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中国电信企业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中国电信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实施办法》、《中国电信企业重大服务质量问题处理办法》、《中国电信用户投诉处理办法》等服务监督制度,形成了服务质量问题的事前预案、事中检查控制、事后分析及短板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服务水平。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中国电信用户投诉率逐年下降,用户满意度指数稳步提高。中国电信对用户投诉问题的处理及时率平均达到99.5%以上,用户满意率达到98.8%以上。

推进电信业务和产品创新。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中国电信积极发挥自身网络和技术优势,努力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如:为大客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为商业客户(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和信息增值服务,为公众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和方便的社区服务。目前,中国电信正在全力推广“号码百事通”业务,帮助用户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中国电信业务真正成为了用户工作和生活的好参谋、好助手、好伙伴。

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在网络规模上,中国电信作为中国主体电信企业和最大的基础网络运营商,拥有世界第一大固定电话网络,覆盖全国城乡,通达世界各地。在网络管理上,中国电信积极加大网络建设力度,不断吸收和改进网络新技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实时性的特点,通过一站式故障受理,使中国电信的大客户故障处理时限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强文明单位创建。“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用户的嘉奖”,这是中国电信在创建工作中始终坚持的方针。自2002年新的中国电信组建以来,中国电信共有137家单位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1家单位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68家单位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8家单位获得“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家单位获得国家级用户满意单位称号,获省部级以下(含省部级)相关称号的更是数以千万计。

服务社会

加快信息化普及利用。中国电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其中“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三大工程,已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积极为“三农”服务。中国电信积极致力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帮助农民靠信息脱贫致富奔小康。在圆满完成“村通工程”后,中国电信继续发挥通信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和信息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在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实现“三步走”的方针,满足广大农民的信息需求,促进了农村的经济繁荣。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国电信许多企业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工作重点和经济发展特点,大力开展“企业信息化提升工程”,帮助当地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向中小企业提供完整、综合、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以此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

打造“绿色网络环境”。中国电信会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15家单位,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通过“中国电信绿色网络遍神州工程”、“绿色动力网吧”连锁加盟等活动,帮助青少年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2006年1月,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召开的“帮助未成年人预防和戒除网瘾工作经验交流暨现场推进会”上,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被授予“杰出贡献奖”。

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一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贫困地区结对子。二是积极关心社会残疾人事业,根据自身特点,为残疾人办实事。三是热心帮助工作和生活上有困难的人,帮助他们提高在社会上的从业能力。此外,在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工程、捐建希望小学、西部关爱母亲活动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为东南亚海啸受灾地区献爱心等活动中,中国电信都伸出了热情洋溢之手。

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在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中国电信挺身而出,克服各种困难,确保通信任务的完成,一些员工在执行任务中因公致伤致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电信的员工是一支讲政治、顾大局、特别吃苦耐劳、能打硬仗、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队伍,只要有党、政府和人民需要,就会有中国电信的出现。

选树先进典型。中国电信通过选树典型等活动,积极在员工中倡导一种“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和“以服务人民为荣,背叛人民为耻”的新时代雷锋精神,使员工认识到只有国家发展,企业才能发展的大道理,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的建立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用爱心为千家万户送去电信服务,把真情奉献给整个社会。

中国电信发展历史 第5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读党史有感 读过党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果。但是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来看,它的成立又是中国进步力量发展选择的结果。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获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革命先烈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悲壮的赞歌,但是都失败了。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的封建统治力量异常的强大,拒绝踏入世界已经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进程,无论是改革派还是革命派都不能仅凭自身的力量或是改造封建体制或是推翻封建体制将国家推入现代化进程;二是由于帝国主义的贪婪,对封建统治者既压迫又勾结形成一种阻碍中国进步的强大力量,或是以朴素的农民的革命方式,或是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式各自独立与之斗争,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五四运动前的中国近代革命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阶级走上了中国政治的历史舞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被称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力量分散的革命。资产阶级寻求民主,想要建立起一个像西方社会那样先进的国家,对帝国主义抱有一定的幻想,不可能联合最为广泛的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怀有朴素的爱国主义

思想,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但是农民阶级有时对封建统治者还抱有幻想,因此也不能够与资产阶级进行联合。这种各自为阵的革命形式的结果就是进步的思想和革命的火花在强大的封建统治势力摧残之中、在帝国主义帮衬的围剿中一次又一次熄灭。在黑暗中,中国人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如何作为,像一盘散沙。即使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但是封建势力依然存在。民国政府建立之后,资产阶级的一些进步思想观念在封建军阀那里支离破碎,为军阀们为我所用而任意取舍,人们对民主共和失去了信心,对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感到困惑。权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只是灾难。反对强权,寻求自由是这一时期中国有进步思想的人士的第一感觉上的追求。他们不满足资产阶级的建国方式,因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弱小决定了其软弱,在权力的角逐中必然向封建势力妥协。他们也不相信共和政体,因为共和体制不仅不能够给国家带来有序安定,而且还被军阀所利用走向了反面。他们要反对一切权力。早期的共产党人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转变过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令无所适从的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之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走向了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给中国社会带来

了全新的理念,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新的发展道路。党的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破天荒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提出联合统一战线的问题。党的三大确定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在国民革命的大革命中、在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冲锋在前,担当重任,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国人民的利益为重,在民族危难之际捠弃前嫌再次与国民党联合共同抗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全国人民呼吁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社会的主张的声音越来越高。中国共产党人拿出真诚的态度与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希望同国民党联合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和民主自由的国家。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凭借他们在军队数量和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妄想把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消灭掉,实现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但是中国人民渴望民主的要求是历史所趋,中国共产党代表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的愿望,中国人民支持共产党所领导的为民主自由和正义而战的人民解放战争。经过三年的努力,彻底地打垮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电信发展历史 第6篇

摘要

构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现代政治制度, 不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 而且直接关涉到一个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透过百年历史迷雾, 寻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主线, 可以看出, 自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即是一部以政治制度变革为主线的历史。对于近代中国来说, 面对中西较量背后的政治制度落差, 政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创建一套以民主法治人权为取向的现代政治制度。围绕此目标,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 掌控政制变革主导权的政治集团先后发起了三次构建现代政治制度的努力, 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反思和总结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革历程的经验教训, 不仅可以深化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理解, 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与政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找寻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社会历史;政治发展趋势;当代中国

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就面临着西方强势文明(尤其是制度文明)的逼迫与挑战, 而近代中国人对于中西落差的认识也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非正式制度(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意识形态)的心路转变。而政治制度学习与政治制度创新之所以最终成为近代中国的显性话语, 乃是受启发于单纯的器物学习1所招致的破产。在求索中国如何“应变”与“图存”的历程中, 随着国人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政治制度创新问题不可避免地被推向前台, 并成为决定命途多舛的近代中国能否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沦中奋而崛起、重获新生与复兴的核心因素。在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极为落后的近代中国, 应抱以怎样的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 选择怎样的政治制度模式和建构路径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统一、富强, 就成为近代中国各阶级必须直视和解决的难题。面对这一艰巨课题,近代中国的政治精英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历史的不同阶段, 政治精英们选择了不同的求解方案, 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共同的: 通过政治制度创新在中国确立以民主法制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政治制度。

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制度创新

1911年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随后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 1 器物学习,即单纯的学习西方发达的技术,而不去触碰中国固有的封建秩序。

革命之火迅速蔓延全国, 满清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辛亥革命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打破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并开始尝试在中国建设民主共和新秩序。辛亥革命不仅彻底终结了帝制皇权, 使近代中国走出了王朝封闭循环的旧有状态, 民主共和从此深入人心。中国由此踏上了一条通往宪政民主的艰辛曲折的探索之路。1912年,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建立南京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宣告成立。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明确了新生共和政体的“主权在民”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以及议会内阁制等基本政制设置。南京临时政府及其所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上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的政治诉求。但是南京临时政府仅仅存续三个月, 政权就落入了封建军阀袁世凯手中, 临时约法随后被袁废除。南京临时政府所建立的共和政体宛如昙花一现。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入黑暗的封建军阀割据专制时代。

二、1924--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发起的以“再造”民国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运动

在历经二次革命、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后, 孙中山意识到国民党内许多党员已日趋腐败, 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张, 转而寻求同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并改组国民党、制定了国共合作政策, 并于1924年共同发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目的, 正是1924年9月9日孙中山发表的5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中所言的:“国民革命之目的, 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 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中国国民党之最终目的在于三民主义, 本党之职任即为行使此主义而奋斗。”这场大革命的胜利开展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实行政治合作的结果。国民革命运动旨在“再造民国”, 实现三民主义。然而孙中山却于国民革命期间中道逝世。国民革命运动之后, 政权虽获得“统一”, 民国虽获得“再造”, 但蒋介石统治下的中华民国却走上了极权政治的不归路。后孙中山时代的中华民国, “三民”(民族、民权、民生)、“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之口号虽常挂嘴边, 实则是大众无权、民生困顿、一党专制、个人独裁。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终究未能实现孙中山的发起初衷, 未能在中国大地上创设起一套将中国引向宪政民主、独立富强的现代政治制度。

三、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1、创立政治制度框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以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脉,创立了我国国家政权的基本模式。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2 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比起太平天国后期发布的《资政新篇》来,不但付诸实施了,而且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具备了更加突出的新型兴资本主义色彩。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这些最重要的政治制度确立了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和组成形式,社会制度、党派关系原则和国家结构形式。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完善,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证。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956年7月,周恩来提出了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思想。党的八大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强调充分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以及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意义,制定了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刘少奇在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借鉴波匈事件的经验教训,防止国家领导人员变成特殊阶层,新的贵族阶层。要加强人民群众对领导机关及领导人员的监督,并使之制度化,要限制国家领导人员的权力,生活水平同工农群众不能过分悬殊。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扩大对外交往,争取外援是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顺应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内政策的需要,制定了各个时期的外交战略,其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捍卫国家独立与安全,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高度统一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毛泽东外交战略中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适时而灵活地调整本国外交政策,是毛泽东外交战略中所坚持的基本方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矛盾,团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毛泽东外交战略所运用的主要策略手段。

3、致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的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制定实施和发展了对台方针策略。中国共产党关于祖国统一的思想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台湾”两个阶段。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3 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域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都有很大不同,它们是苏联构成复合制国家的一种行政体制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域则只是单一制国家体制下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一级机关。

纳为“一纲三目”,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由武力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台湾转变的标志。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对台政策的理论基础。

四、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政治发展动力的有效推动。

1.意识形态多元化

意识形态是国家统治阶级政权合法性的理论来源。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政治制度的差异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经常利用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向我国输入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企图推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对我国的民族精神进行瓦解和分裂。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大浪潮中,虽然新自由主义的某些观点有其合理成分,值得引起国内的学者反思,但在社会的转型期,如果国家过早地放弃了某些经济功能,尤其是宏观调控职能,将可能使市场经济改革陷入失控状态,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动荡。

2.社会认同感缺乏的挑战

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政治认同危机,从而对政治安全带来挑战。“社会领域,最基本的概念即认同”,也就是说,社会是关于认同、关于共同体自我观念和个体确定自己作为其中一员的概念。对共同体的认同,也意味着对共同体政权合法性的认同,这种强烈的认同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整体的国家观念,并内在地形成了一个国家政治安全的民意基础。如果没有绝大多数人的社会认同,作为共同体的国家也难以长治久安。

3.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挑战

执政党执政能力除了体现为客观的行政能力,还体现为主观的行政动机,即依法定职责高效履行公务和依内在道德约束廉洁从政的能力。因此,从反腐倡廉的角度来讨论执政党能力建设是经常被提及的。有学者认为,只有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能力建设,才能确保执政党执政的政治安全。权力的垄断性和扩张性,导致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也就是说特权是产生腐败的终极根源。而特权现象之所以存在,从根本上来说是体制内的保守性的必然产物。虞崇胜认为,任何体制都内含有进取和保守两个层面的因子,当原有体制的保守性大于其进取性,就必然产生特权现象,因为这时候要维护原有体制就只有巩固原有的权力关系,而官员享有某种特权和维护这些特权的动机,将促使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从而必然阻碍体制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我们也可以视其为政治安全面临的制度层面的挑战。

4.各种宗教组织进行渗透活动带来的挑战

陈蔚结合社会责任领域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的出台,提出对我国政治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各种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宗教渗透,传播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宗教渗透是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政治渗透。他们通过扶持地下宗教势力,干预我国宗教事务,从而对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形成挑战,并对我国的政治安全形成潜在的影响。

5.经济活动政治化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国际政治利益经济化,另一方面使国际经济利益政治化。不同国家经济利益背后的政治目的使得经济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上升为政治问题来考虑。西方国家常常利用多种经济政策来影响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如通过有针对性的金融改革政策、汇率政策等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政治安全。

6.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

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不同政治信仰、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安云初从网络政治参与方面探讨了政治安全在信息时代必然面临的全球信息化挑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全球性和开放性趋势,敌意和恶意的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威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得多。网络为各种敌对势力进行破坏和颠覆活动提供了便利,而恶意和敌意的网络政治参与,往往具有对执政安全的巨大的破坏力量。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失控性,而参与膨胀引起的利益实现障碍容易引发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危机,从而对政治安全形成挑战。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普世价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秩序等等方面探讨了政治安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应该说,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变得复杂而多变,因此,抓住核心问题,并掌握必要的原则才能真正应对这些随时存在的挑战和威胁。

五、结语

中国政治制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要坚信在不断的改革完

善中,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奖越来越好。政治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改革变动的是一种制度层面的东西,而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与促进作用。每一步的改变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具体的实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改革过程中要多方论证、并进行实时模拟或者采取试点实验,切不可盲目求快、急功近利!通过这次的写作报告,我对祖国的宏大政治蓝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充满信心。在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推动下,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做好手头的工作,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我国的改革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奋斗!参考文献

[1] [美]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大学出版社.2O06.

[5] 刘星帆.全球化视阙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浅析[J].党史博采(理论), 2011(5):40-41.[6] 邹丽莉.经济结构多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J].菏泽学院学报, 2006(4):82-84.[7] 魏淑艳.中国的精英决策模式及发展趋势[J].公共管理学报, 2006, 3(3):28-33.[8] 詹建志.从全球化视角看中国政治发展[J].九江学院学报, 2007(1):31-35.[9] 罗纳德·H ·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 何楠.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建设途径[D].四川师范大学, 2008.[11] 育龙网校.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

[EB/OL].[2014-2-4].#.[12]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 托马斯·戴伊.公共政策新论[M ].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

[14] 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上一篇:教师职评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指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