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2024-07-06

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精选8篇)

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第1篇

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生态西林,推动科学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要求,为发挥全县各级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在经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县总工会班子研究,现就2012年工会组织进一步参与社会管理工作报告如下:

一、全力深化“三个普遍”工作,着力找准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

(一)、依法推进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以党建带工建“三级联创”为载体,按照县总工会三年建会规划,以行业性、区域性、民办非企业单位、外来务工人员和劳务派遣工为重点,坚持多种组织形式建会和职工入会方式并举,扎实推进商贸流通服务领域、市场等三产服务业工会的组建和职工入会工作,加强全县非公有制企业法人数据库中企业的工会组建工作,确保工会组建动态全覆盖。坚持“三同时(建立工会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女工委员会)”原则,加强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把建会与“建家”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规范化建设,深化“职工之家”创建活动,不断增强企业工会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依法推进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认真贯彻落实推进集体合同条例,以推广行业性职代会和工资集体协商建制为突破口,以企业劳动定额,计价单价为重点内容,牢牢把握协商的环节和程序,完成全县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作目标,推动建立符

1合市场机制要求的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工资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三)、依法推动企事业普遍建立民主管理基本制度。积极探索适应中小非公有制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稳步推进行业性职代会建设。坚持因企制宜,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形式、运行方式创新,不断完善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巡视、职代会“票决制”等多层次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加强考评总结,做好职代会评估达标验收工作,确保企事业民主管理质量和成效,切实保障职工在企业科学发展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探索创新服务途径,着力打造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平台

(一)、精心打造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加强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服务工作,深化拓展职工、工会干部、企业主“三位一体”的培训工程。一是扩大一线职工培训面,利用已建立的“县总工会、县社保局就业服务中心技术服务团队”,对一线职工进行菜单式培训,并根据产业发展和职工需求情况不断调整专家名录,力争每年有1000名一线职工得到培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二是协助县经贸局继续开展”西林企业家大讲堂”活动,邀请知名专家为企业主冲电;三是利用职工学校对全县基层工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职工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牵头协调和组织引领作用,加强与社会各方的协调协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倾力打造职工帮扶中心服务平台。优化帮扶中心服务,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和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乡镇职工维权帮扶站、村(社区)职工维权帮扶点建设,将职工的困难和要求解决在基层。稳步推进县、乡镇、村(企业)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工作人员队伍的管理和培训,确保帮扶中心建设组织体系健全、队伍素质过硬、服务质量一流。充分利用乡镇、村便民服务中心资源,建立健全服务职工平台的多样化。

(三)、健全完善劳资矛盾社会化调处平台。全面推进社会化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建设,着力提高调处劳资矛盾的能力和成效。坚持借势借力,积极推动建立“三级联动、逐级化解”的调解组织网络,完善矛盾预警预防机制,进一步形成预警预防、调解、仲裁、诉讼相互衔接、协调联动的工作制度。坚持把调处劳资矛盾和深化帮困送温暖工程结合起来,举全会之力继续办好服务职工实事,广泛开展“强保障、促和谐”主题活动,做强做实职工住院医疗互助活动,扩大“金秋助学”覆盖面,切实让困难职工感受到社会“大家”的和谐和工会“娘家”的温暖。

三、推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着力凝聚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和谐力量

(一)、全力深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优秀工会创建工作。努力把和谐企业创建纳入法制化轨道。力争达到在建会企业累计创建达80%。在非公企业中进一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一是开展全县“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工会”评比活动,每年评选 3 家企业为创建优秀企业工会。树典型,以点带面的形式扩大创建覆盖面。二是在联合工会中开

展创建评选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加强和谐企业优秀工会创建的常态化。探索建立工作联动考评机制,不断强化激励效应,调动和激发广大企业及职工创建和谐企业工会的积极性。

(二)、切实加强职工合法权益保障。加大源头维护力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反映职工民生呼声和意愿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密切与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完善行政执法检查与工会群众监督协作制度,推动改善劳动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切实保障职工体面劳动。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职业卫生防护、职业健康检查和女职工专项劳动保护工作,切实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加大职工人文关怀力度,培养广大职工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打牢和谐劳动关系的心理基础。

(三)、着力激发职工推动发展的创造活力。积极顺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要求,进一步广泛开展各行各业的“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努力为职工建功立业搭建平台。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好群众性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形式多样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千方百计促进企业改进技术、节能减排、增进效益,实现转型发展和提升发展。扎实推进企业内部技术技能等级评聘工作,着力提升职工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加强劳动模范和工人阶级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不断激发广大职工在推进发展、促进和谐中的创造激情和活力。

(四)、大力培育共建共享企业文化。坚持文化文明促和谐理念,积极引导企业培育和发展以社会管理创新和共建共享为特征的企业和谐文化,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着力巩固广大职工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职工群众的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职工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全面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深化企业文化“五个一”工程进企业活动,开展职工喜闻乐见、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职工群众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身心健康。

西 林 县 总 工 会

二0一二年二月八日

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第2篇

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然走过了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计划经济的三十年,在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体制下,中国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化基础,但僵化、封闭的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个30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推进了市场化改革,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体制中,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一大批“两新”组织,既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也在历史的洪流中应运而生。

非公经济组织,即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全部所有或绝对控制的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态。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个体工商户、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均成为了非公经济组织的一员。新社会组织,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亦都是新社会组织的代表。

浩浩荡荡三十年,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10年底中国GDP赶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两新”组织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嘉定而言,“两新”企业注册数达到12万3千多家,全区的注册型企业中约99%的企业为“两新”企业,其中民营企业数在10万家左右,外商港澳台企业2千多家,个体户2万多家;注册并实地经营的非公经济组织近1.13万户; “两新”组织从业人员数量在60万左右,占全区从业人员数的75%左右税收,占全区税收的70%左右,“两新”领域中所获得知识产权专利的比率高达80%。新社会组织403家。全区建有“两新”党组织836家,党员7821名,覆盖单位数1039家单位,组织覆盖率达到23.86%。“两新”组织已然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胡锦涛同志这样诠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而“两新”组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单位,其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社会的变革中日益显见,于此,对于“两新”组织的管理便成为新时代下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古籍中将“社会”代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而马克思则认为: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作为生产力、生产关系集中的“两新”组织,则是社会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如何深入其中,为其服务,引导其健康积极的发展,将是愈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管理之重。

一、“两新”组织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迄今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距离完善的现代市场体制仍有一段距离。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激励下,市场积蓄的能量迅速释放,而当时及后来的很长时间,对于市场化的法制基础认识不到位,对权贵资本的制度性约束软弱,以致市场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扭曲。在既得利益群体面前,无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他们带来了无比的物质权益。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他们付出的劳动,仅为他们带来相对更好的生活,与既得利益者尚未能形成正比。如何分好这块大蛋糕,是执政者与经济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

“两新”组织以其自身成立的特定时间与特定人群成为工业洪流中的试水之军。成者,鉴于发展的机遇,改革的契机,成就了一番事业,然,经济的种种突破并不能代表其作为一个企业,建立起了自身的企业品牌,塑造起了自身的企业文化以及担负起了理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非公经济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企业以利益为重的生存现状,作为一名商人,亦需各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方能称为一名企业家。基于现实的种种,要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如何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愈发功利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建设健康的企业文化;在新生代就业群体追求更多精神文化诉求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劳资双方的关系?这些,都成为了企业后续发展的难题。随着改革的发展,企业的转型,曾一度为我国经济贡献良多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逝。2004年以来就业格局产生着明显的变化,并且长期持续,非熟练工人的日渐短 缺和工资的持续上涨,使得就业矛盾从总量性转为结构性,长期面对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就业难题,让位于受宏观经济影响的周期性失业,以及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两新”组织愈加难以归类以及泛化。

2009年劳动争议案件已居高不下,2010年更是出现了井喷的趋势,富士康事件和南海本田事件,员工自杀的惨烈后果以及地方工会与罢工工人发生冲突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新一代工人有着更多的权利和利益诉求,其表达也更具直接、开放、公开、多样等不确定性的特征。而且,多年来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物价持续走高,演化为全社会都在热议的问题。加之网络、手机通讯等媒体的迅速传播,劳动社会事件显现聚集效应,出现超出企业、社区而跨地域的呼应和联系。问题在于,为什么工人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不选择政府主导的维权机制?基本原因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化规律的主导,缺失自下而上多种社会权利和社会合作的构建。

进入WEB2.0时代以来,网络的传播愈发便捷和快速。微博、开心网、QQ等即时聊天工具成为讯息散播的有力途径,特别是微博平台的发展壮大,似乎成为久积了无处宣泄的民怨的发泄平台。去年由“动车事件”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就是微博传播力最好的写照。固然,微博的无限制性和非实名制使得这一平台的信息含金量大打折扣,普通民众并不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足够理智的思考去分辨这些讯息的真伪,而以讹传讹的传播方式又将讯息传至大相径庭。如此,便会弱化了一个人对于文字的责任感,很多偏激和尖锐的语言充斥着网络。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民意,是我们 这个混乱的、非学术的、非理性的,但却唯一残存的民意表达。如何在这些话糙理不糙的语言中提炼出人们对于政府对于党的希翼和盼望,将其化为实处,通过网络的平台善意的引导,“两新”组织中不乏专业人士社会精英,要将他们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从善意的出发点,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发出理性的声音,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党建工作从体制内走来,成为对“两新”组织社会管理的新方式。

作为党的重要组织细胞,“两新”党组织的总目标要体现执政党建设的宏观背景,把巩固党在“两新”领域的执政基础作为党组织的总目标。如何将其细化到实际工作中有待商榷,体制内的党组织如何与体制外的“两新”企业合理交融并产生喜人的化学作用,成为党建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并发挥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决定的,这既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需要。

“两新”党组织的本质属性是政治属性,如何将“两新”党组织这个作为在体制外领域建立起来的体制内的政治组织,在与“两新”组织没有直接的资产和行政关系的客观条件下,同时在必须遵循“两新”组织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求、适应“两新”组织自身特点和运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使之保证“两新”党组织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成为落实“两新”党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作为改革开放后生成的“两新”组织,与传统领域的组织相比,个性更加鲜明,差异也更加明显。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新经济组织目前还处在发育、发展阶段,规模小,分布散,注册地与经营地相分离,流动性大,变化快,如此种种的不稳定性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求相对稳定的党组织带来定位难题。同时,“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工作对象思想基础相对薄弱,企业主与企业员工普遍存在雇佣意识,无论是领导决策层还是从业人员,对企业党组织的建立、地位及作用的认识与传统领域的领导和员工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领导的人民政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由此,作为非公经济组织的“两新”企业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不同使得“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缺少了制度性的安排,随之的工作难度就相应的加大。

1984年10月20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拉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大幕。部分国企经由收购、并转等方式进行重组改制,改革的内涵或许只是企业性质的变革,但是改革的外延却是文化的转变,无论是企业的文化亦或是区域范围内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更显重要。正因如此,使得党政机关必须重视、加强并改进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企业党组织既要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又要保证企业最大利益的实现,使得党组织在“两新”企业中的定位相对于国有企业更具复杂性。同时,客观上党组织难以参与企业经 营决策,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的态度等等,也成为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发挥其作用的现实难题。

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归根到底,便是对于“人”的管理。“两新”组织中的员工占到了劳动力的75%左右,“两新”党建可以切实为其搭建平台,这个平台不同于工会组织,站在政府的角度,“两新”党组织的作用应当是宣传执政当局思想的传声筒;站在企业的立场,党组织是其与政府沟通的纽带;站在员工的立场,在党组织中可以寻求自身的精神追求甚至是政治理想。“两新”组织党组织要团结的对象,不仅仅只是企业的员工,同时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年龄层次不同,教育程度相异,如何在现今的社会大背景下既传达了党的纲领又将“服务人民”这个党的宗旨贯彻于实处,促进社会的和谐,考验的更多的是党建工作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党务工作,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下的“两新”党组织党建模式。

每年一度的中央两会数次提到“民生”话题,何谓民生,即事关人民生活,宏大如就业问题,繁琐似馒头咸菜。“两新”企业中不乏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三鹿、双汇、“毒馒头”事件的源头皆是“两新”企业,他们考虑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并未想到将来的发展。时至今日,“两新”企业所要做的不仅仅再是探索行业的可行性和利益化,而应将更多的关注度投放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和担负起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中国企业不同于外国的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我们追求了太多的经济利益而将人文精神付诸脑后。我们的企业并不完善。作为“两新”企业,它没有体制内的政务约束,它没有体制外的公会制衡,企业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并不从员工和国家的利益考量,每个企业便显得愈加独立和松散,而并不是“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企业对于体制依附的弱化直接导致企业员工对于体制依附的弱化。“两新”党组织的建设,要将这个局面改变,所要切实做到的,不仅仅是团结企业员工,同时也是重塑企业文化的一个过程。企业的文化塑造,是一个集耐心与智慧的过程,要让企业主理解,要让企业员工拥护,要让广大民众肯定,如此,每个“两新”组织党建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因企而异的。

三、区别于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应当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

同样的,新社会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产生,民间性强,这些非政府性或民间性、自发性的组织不代表政府或者国家的立场,不是政府或者国家的附属机构,这就决定了党组织的定位和职能实现没有行政依托,而新社会组织面广量大,种类复杂,甚至同一种类新社会组织的生成机制也有所不用。与新经济组织相比,最大的差异莫过于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具有协同作用。因此,与传统社会组织单一的单位制党建相比,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更为复杂。

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2012年1月1日起,广州各种行业协会、异地商会以及公益服务类、社会服务类、经济类、科技类、体育类、文化类社会组织,不再需要挂靠主管单位,可以直接到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到2012年7月 1日,这一对社会组织“松绑”的举措还将扩大到广东全省。这,也许会成为社会管理政策的转折点,若这一做法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无疑会使宪法规定的“结社自由”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也将与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一样,齐头并进。

社会组织的兴起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一些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的事项逐步交由社会组织承接。部分行业协会接受政府委托,开展了行业规划、行业调研、行业统计、承办会展、技术培训等职能,发挥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自律作用。在企业自身能力难以达到、政府又不便过多干预的一些领域,部分行业协会通过开展行业自律,在杜绝恶性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部分学术性社团广泛汇集专家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重大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咨询服务。

相较于经济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少,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强,结构布局不均衡,从事公益慈善、民生服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社会组织偏少以及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自我发展功能薄弱、缺乏发展后劲均是切实摆在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面前的问题,而个别社会组织存在的违法违规现象,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尽人意。从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情况看,尚未形成体系。切实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各级社会组织党工委作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党员“一方 隶属、多方管理、全程作用”模式,开展“建组织、扩覆盖”活动,抓紧抓好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尽快提高党的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积极理顺党建管理工作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创新党组织设臵模式,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善于做社会组织工作的党员干部,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政治保障作用。

四、“两新”组织党建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

在体制机制上,“两新”党建工作的主要作用是整合资源,框起层层网络格局,将体制内的信息与工作重点渗入体制外的企业,形成横向纵向完善的工作体系。

企业品牌的打造、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这些人文精神的凝结并非经济增长的数字可以带来,需要的是价值观的认同。“两新”组织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在企业、社会组织中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学习月”、专题讲座等系列特色活动,凝聚职工群众,引导职工健康发展。

“两新”组织中人才济济,对于不同的“两新”组织,相应的党组织生活也因企制宜。在以科技为主的第三产业中,以高技术人才为代表,了解其对于自身、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创建人才库,召开座谈会,为其扩宽人脉网络;在以实体为主的第二产业中,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策划多重形式的活动,增强其归属感,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苦难,使其融入所属社会,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党建工作,不单单只是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更 应当是执政当局与企业之间的一个平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引导非公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在中国改革的道路上,坚持市场取向,积极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显著的改善;却在经历变革的当下,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利益调整也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基尼系数的不断加大,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的不平衡,医疗、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改革的举步维艰,新一轮产业升级面临的重大挑战,就业形式的越发严峻。社会各群体阶层利益分化显著,利益矛盾与冲突已相当普遍。人们的价值观随之处于不断的解构、分化、重组之中。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有增无减。具体表现在“两新”组织或其员工之间,则为追捧简单易得的利益,热衷颠覆传统审美观、价值观的社会现象。告别神圣、远离主流、淡化价值、拒绝崇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开始泛起,富人的戾气、穷人的怨气、当官的匪气、知识分子的媚气、垄断行业的霸气交织在一起,社会心理从“超我”演变为“自我”,进而演变为“本我”的“心里返祖”趋势,表现出以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暴戾、冷漠、庸俗、麻木、恶搞等为实质的“以丑为美”的胜利狂欢。如此这般,越过了社会道德和人性良知的底线,怎是颓然能接受的社会价值表现?如今的政治体制改革,“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这一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的举措,执政当局的种种改善现状的措施,这一场“革命”并不亚于以往的任何一场“解放运 动”,它一样浩大,一样需要剔除牢固树立于普通百姓头脑中的思想,一样需要撬动部分既得利益集团,以求取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普世成效。

有调查研究显示:本土制度与文化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隐含的互补性导致制度惯性,并阻碍社会之间的借鉴与交融。臵于中国这个泱泱大国身上,便是皇权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普及,以及宗族制在中国社会的长久不衰。中国是传统的人情社会,法制基础并不牢靠,而市场经济与法制社会密切相连,市场经济在动摇了原有传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道德价值观体系。出现在“两新”组织中乃至整个社会中的价值观的偏颇,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社会目前价值观的迷乱,信仰的缺失。从非公经济组织的初步形成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以“两新”组织对党和政府的态度为例,在一定的时期,人民的现代价值逐渐优于传统价值,个人价值逐渐优于社会价值,市场化和去政府化成社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导致社会结构的断裂、国民性格的怪戾和忠诚度的弱化。搭建“两新”党建工作这一平台,维持“两新”组织企业及其企业员和谐关系,引导“两新”组织健康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时强调: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两新”组织党建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经济多元化,就业多样化,思想变异,行政资源匮乏的情况,如何丰富党建工作形式,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丰富党建工作内涵,真正起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真正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凝聚各方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奋斗?“两新”党建工作者,作为体制内的组织,服务于体制外的企业,要协调好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企业的经营需求,要积极引导党员的职业生涯与政治觉悟的交融,要平衡党组织活动形式与党员的需求的结合,要适应党组织相对稳定与党员频繁流动的交接。“两新”党建工作,需要创新的思路,引领全新的组织形式,完成党赋予的艰巨但神圣的使命。

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第3篇

一、妇女干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定位

(一) 了解掌握妇女群众所思所想, 当好妇情民意的忠实代言者

妇女干部在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中, 必须深入基层、加强调研, 在动态中准确把握妇女群众的心声和意愿, 为妇女群众的利益代言。要通过深入调研, 问需于群众、问计于基层、问效于实践, 针对留守妇女儿童问题、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建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妇女儿童阵地建设、家庭志愿者创建等妇女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形成有分量的调研报告, 为领导决策妇女儿童工作提供建议和对策, 推动成果的转化和重点问题的解决, 更好地实现源头参与。

(二) 引领妇女群众树立正确理想信念, 当好弘扬文明新风积极倡导者

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就是要在思想上尊重妇女群众, 在感情上贴近妇女群众, 在工作上依靠妇女群众, 积极做好坚定信念、凝聚力量、融洽感情的工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 团结凝聚广大妇女群众, 为社会管理与创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通过举办妇女健身运动会、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女性大讲堂和城乡妇女健身文体活动、各类先进妇女典型的评选表彰等, 深入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当好妇女群众合法权益的坚定维护者

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重要目的是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和谐稳定。妇女干部要积极推动解决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问题, 将维权与维稳相结合, 积极做好综治维稳工作, 参与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 在推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中发挥协同作用。要紧紧抓住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调动各方面力量, 积极探索社会化、常态化的维权工作机制, 使各类机制和组织有效汇入社会管理服务的大格局, 构筑“维权协调、法律服务、司法救助、心理帮扶”社会化维权网络机制, 使妇女儿童诉求有渠道、怨气可释放、情绪能控制、权益得保障。

(四) 立足解决妇女民生根本, 当好解决妇女民生问题的有力推动者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解决妇女民生问题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为此, 要把重点放在解决妇女儿童民生问题上, 从妇女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健康等问题入手, 实施巾帼创业工程、妇女健康关爱工程, 着力改善妇女民生。总之, 妇女干部要树立四个理念。一是树立民本理念。坚持以妇女群众为本, 做到妇女利益心中有地位、妇女疾苦心里有分量、妇女呼声心中有共鸣, 时刻把妇女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当好妇女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二是树立民生理念。高度关注妇女群众的利益, 特别关注贫困妇女儿童、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大病伤残妇女儿童、单亲母亲、老龄妇女等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 努力协调各方资源, 开展各种帮扶活动。三是树立民主理念。注重发挥妇女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组织引导她们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参与村 (居) 民自治。四是树立民治理念。

二、妇女干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应注重提高五种能力

(一) 提高善于决策的能力

妇女干部在行政管理上, 随时都会遇到决策这个问题, 为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一要树立信心, 敢决策。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 女干部往往比男干部更趋向感性, 所以当工作中遇到决策时, 女干部容易被琐碎事务分散精力, 优柔寡断, 缺乏魄力和毅力。因此, 女干部一定要克服自卑、依赖、脆弱、从众、胆怯、狭隘等心理弱点,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多几分勇气, 多几分勤奋, 多几分自信, 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搞好决策。在决策前, 认真搞好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拿出预案, 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看准了的, 要敢于拍板、敢于决断, 不要犹豫再三、议而不决。二要积聚力量、能决策。决策能力是知识素质的综合反映。女干部要正视自身与时代要求的差距, 看到自身素质的不足, 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充电、自我充实、自我加压, 努力学习新知识, 了解新信息, 掌握新本领, 使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与科学决策活动相适应。三要把握规律, 善决策。不少妇女干部在决策中往往过于“追求完美”, 用理想的尺度去衡量现实, 从而导致患得患失、错失良机, 陷于议而不决的境地。

(二) 提高勇于竞争的能力

首先, 增强竞争意识, 积极参政。增强竞争意识是女干部提高勇于竞争能力的前提。心理学家认为, 女性大多具有谦逊、谨慎、害羞、内向、单纯、专一的性格, 造成女性性格温和, 容易满足现状, 缺乏竞争意识。因此女干部首先要增强竞争意识, 要有创先争优的敬业精神和竞争精神, 要敢于冒险, 敢于挑战新事物,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力量, 不断超越自我。其次, 培养自信心理, 从容参政。自信心是女干部实现自我价值的初始动力, 是提高竞争能力的基础。有一些女干部依赖性、自卑心理总是挥之不去, 对自身能力评价偏低, 对成功的期望值也不高, 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和回避, 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女性潜力和才能的发挥。因此, 女干部要培养自信心, 勇敢面对现实的挑战, 坚定自己的信念, 相信自己的力量, 敢于表现自己, 主动出击, 迎难而上, 用自己的才智和特长弥补生理或心理上的不足, 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练好领导者必备的基本功。第三, 锻造坚忍毅力, 扎实从政。对女干部来说, 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现实中, 相当多的妇女干部抱负不高, 只满足于例行公事, 勤勤恳恳地把分内事情做好。而对于开拓性、创造性、挑战性和风险性强的工作, 则下意识地回避, 这样尽管不乏好口碑, 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优秀的妇女干部。

(三)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是女干部的必修课, 因此只要女干部树立崇高的目标, 培养乐观情绪, 用百折不挠的毅力去奋斗, 就一定能干出一番业绩。一是遭受流言蜚语时置之不理。在现实中,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 越是有能力、成绩突出的女领导干部, 越容易受到嫉妒和排斥, 随之而来的就是人身攻击。这是每一个成功女性都会遇到的事情。在这个时候, 女干部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勇敢地面对, 不要被它打垮, 而要把它化作工作的动力, 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证明女干部自身的实力。二是经得起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女干部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逆商”。妇女干部在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应把成绩归功于团队、归功于集体, 而不是揽功自傲、目中无人、唯我独尊。在工作遇到挫折时, 切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消极被动, 或被困难吓倒而停滞不前, 应客观冷静地分析原因, 查找问题所在, 尽最大限度地弥补损失, 做到取得成绩时不骄躁, 遭遇失败时不气馁。三是大胆克服情绪缺陷。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控制能力。妇女干部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多看一些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 多掌握一些有效的情绪控制方法。要注意日常工作生活中自我调整、自我磨炼, 随时随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并注意通过交流与换位思考, 正确理解别人的情感, 把握别人的情绪, 从而为顺利开展领导工作打好基础。

(四) 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 各种矛盾交织出现, 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是从容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的需要。一是发挥敏感警觉特性, 在信息捕捉时做到未动先知。妇女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耳聪目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善于捕捉各种初露端倪的表象, 掌握来自各行各业的信息, 准确预见, 早发现、早警觉、早应对, 防患于未然。二是发挥兼容吸收特性, 在矛盾化解上做到未雨绸缪。女干部要善于借鉴各种类似问题的处理经验, 博采众长, 延伸思维, 及时谋划矛盾的处理预案, 抓住主要矛盾, 超前把握事态, 统筹科学安排, 分清轻重缓急, 积极争取主动。三是发挥稳重灵活特性, 在临机处置上做到出奇制胜。女干部在任何困难和压力面前都要沉稳老练、冷静思考, 清楚掌握事件涉及的各方面情况, 充分估计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 从容调度处置事件所需的各方面力量。四是发挥细腻耐心的特性, 在综合治理上做到标本兼治。化解复杂矛盾, 既要考虑治标, 更要研究治本。

(五) 提高角色转换的能力

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第4篇

构建和谐社会,代表了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工会组织的一切活动必须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必须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调动好、发挥好、维护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工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的建设职能,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积极探索和创新群众性经济技术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能培训等活动,把职工群众潜在的智慧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把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职工群众最大范围地动员组织起来。

工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能,发挥工会的特点和优势,在职工中大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用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带动和影响广大职工群众乃至社会各界。要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等,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素质,把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凝聚到党的方针路线上来,把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维护职工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工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责的主体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建立,职工群众一些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工会组织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切入点。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也是调解劳动关系的主体,要根据我国工会法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对劳动者的维权保护机制。进一步突出维权职能,加强平等协商、合情合理合法地化解大量微观层面的利益摩擦,促进互利双赢、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要根据工会自身的特点,促进补偿调节机制的建立。包括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救助制度,协助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等。促进社保、医保覆盖面的逐年扩大,通过建立补偿调节机制,让弱势群体也能共享和谐社会所带来的实惠。

工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履行自己的参与职能,疏通基层民主渠道、保护职工民主权利,建立民主参与机制,通过强化民主协商制度等,加强源头参与。在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职代会的各项职权,落实职工代表的各项权益,开辟多种参与企事业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办法,代表职工参与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在充分民主的环境中体现相互尊重、团结友爱,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企业与人的和谐,雇主与雇员的和谐。

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第5篇

和党员作用的意见

近期,嘉兴出台《中共嘉兴市委组织部关于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意见》。通过调整组织设置、完善工作格局、促进矛盾化解、加强教育培养、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引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上创先争优。

中共嘉兴市委组织部

关于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十二五”发展大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增强社会管理功能、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上创先进、争优秀,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难点热点问题上创先进、争优秀,在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上创先进、争优秀,努力把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优势,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科学发展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大局,把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融入到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实践当中,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社会管理工作突出问题,为嘉兴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稳定社会环境。

2、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依法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3、统筹兼顾、整合资源。重视形成合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各类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增强各类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健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统筹协调利益群体各种关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4、加强探索、开拓创新。总结基层党组织带动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搭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平台,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大胆探索创新加强社会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主要目标

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贯穿党的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始终,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基层党组织服务和推进社会管理的有效工作体系,在全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面培育一批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社会管理服务成效明显、广大群众公认的市级示范点,在全市形成一批体现时代要求、社会管理服务特色鲜明的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群。

1、增强社会管理能力。科学推动基层党组织功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社会管理和为民办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素质才干。

2、拓展社会管理途径。充分发挥核心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道德、科技等多种手段,探索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基层党建资源,以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形成党组织引领全社会加强社会管理的生动格局。

3、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基层党建责任制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协调各方利益、调处群众矛盾、协调各方关系的体制进一步健全,形成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有效服务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

4、服务保障改善民生。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使基层党建工作服务民生更贴近、更有效,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广大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措施

1、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根据区域集聚、产业布局、就业结构、组织形式和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重点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居民和城乡一体新社区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按照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原则,采取四种模式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一是转型过渡式。根据“两分两换”后农村居民社会成员身份和经济成员身份分离的实际,在城乡一体新社区探索“1+3”(社区党组织+社区管委会、党员议事会、物业公司)组织架构和“四双”(日常管理双向、组织活动双联、形象展示双亮、作用发挥双岗)管理过度期模式,推进农村党建的社区化转型。二是统分结合式。根据党员兴趣爱好、技能特长、从业情况和年龄特征等,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党组织下分类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为不同类型、各有专长的党员开展服务搭建平台。三是区域共建式。深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圈楼宇、专业市场,采取联合建、属地建、依托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探索网格化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示范龙头企业的党组织作用。四是链状融合式。适应产业分工和布局、党员流动等发展变化,以产业链为纽带,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推广“协会+党组织”、“商会+党组织”、“基地+党组织”等党组织设置模式。

2、创新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加快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按照“区域化统筹、网格化管理、多元化平台、常态化服务”的思路,以社区、社团、社工和党员志愿服务为重点,着力打造区域化党建网络、96345党员志愿服务网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类党群服务中心、“三服务”专项行动品牌服务队、党员专业服务工作室为主体的“三网三点”党建服务品牌,构建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社会管理功能。一是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在全面建好县(市、区)、镇(街道)两级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有条件的村、社区、企业、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党群服务中心(站、点)。进一步强化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创业培训、解难帮困、心理疏导、项目推介、事务代理等服务,打造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二是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党员工作岗位和个人特点,组建一批数量适当、有一定专业技能、相对稳定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扶贫帮困、创业就业、治安维稳等方面的服务。健全完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章程和规章制度,形成党员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记录、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使志愿服务成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经常性活动。三是完善党内关爱机制。深化完善党群创业扶助工程,进一步整合资源,采取党费支持、党组织和党员捐助、社会捐赠等途径,充实党员关爱专项资金,完善管理使用办法,通过经常性走访慰问、创业性帮扶、购买公益项目公益岗位等多种形式,为生活困难党员提供帮助,为有志创业的党员提供支持,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深入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引导城乡基层党组织共谋发展思路、共办为民实事、共强基层党建,整体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坚持党组织班子成员与党员谈心谈话制度,沟通思想,疏导情绪,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队伍的向心力。

3、创新矛盾化解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围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一是深化党员领导干部和党代表联系基层制度。建立党员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联系点制度,定期开展接访下访、民情恳谈、蹲点调研等活动;结合党代表任期制,完善党代表“一岗双责”联系服务基层制度,搭建党代表为选举单位领办实事的活动平台,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探索开展“党代表工作室、党代表接待日、党代表履职承诺”等活动,在破解基层问题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基层和谐稳定。二是完善基层民情沟通和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广党员干部民情联络员、党员议事会(会客厅)、领导干部接待日、民主恳谈会等制度,广泛推行南湖区“六六群众工作制”、嘉善县“民情四站”等有效做法,畅通基层党组织了解民情和党员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反映意见建议。建好社会工作室,积极推广社会公益服务项目,疏导困难人群情绪,搞好社区矫正等,促进社会和谐。三是普遍开展基层党务公开。以基层党务公开带动村(居)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工作透明度。全面推行农村“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五步法”和社区事务民主听证会等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党领导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扩大基层党内民主,保障和落实党员的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序推进基层党组织班子“公推直选”。

4、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增强领导社会管理能力。围绕打造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教育培训,开展党员干部大轮训活动,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新党员的社会管理教育培训,增强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抓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本领。延伸抓好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妇女组长等培训,给“三小”组长压担子,激励其争当“民意调研员、综治联络员、纪检监察员、政策宣传员、致富领航员”,把社会管理工作延伸到最基层。加强党员干部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把党员干部培养成社会工作的优秀人才,把社会工作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干部。完善社会管理教育机制,采用远程教育、手机报、论坛教育等手段,开展经常性社会管理知识宣教活动。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宣传栏要加强社会管理宣传,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加强村(社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官”培养“帮扶工程”,建立村(社区)后备干部储备库。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力度,从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中选派专职党建指导员,建立一支高素质党建指导员队伍,孵化一批党务人才。

5、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形成社会管理合力。完善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一是健全党组织领导体制。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基层党建目标管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评体系,把社会管理的责任量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岗位和工作人员,确保社会管理上下联动、政令畅通。二是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党员在线管理服务系统、基层党建信息发布系统、党员学习系统为支撑,建立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开展网络党支部、党建QQ群建设,探索推广网上宣传党建知识、受理入党申请、接转组织关系、开展组织生活等做法,进一步拓展基层党建阵地。适应网络迅猛发展实际,大力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学网用网,增强党员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敏锐性,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深化党群共建工作。坚持党群共建,扎实推进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两新”组织、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领域的覆盖,广泛开展“劳动竞赛、五四红旗团、巾帼建功”等活动,形成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生动格局。

五、加强组织领导

1、落实领导责任。组织部门要强化责任,就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经常性专题研究,特别是在指导镇党委换届中要作出专门部署、制定办法举措,引导镇党委重视社会工作,抓好社会工作。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情况列入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的内容,作为创先争优活动中领导点评的内容,进一步推动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要带头参与和落实有关社会管理职责,注重深入基层一线、紧密联系群众。

2、注重工作实效。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加强基层党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现矛盾化解及时、社会稳定有序、群众安居乐业,推出一批社会管理工作成果,彰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中的先进性。

3、强化检查督促。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上级党组织要对下级党组织社会管理情况开展督查和指导,每年要对社会管理情况进行评议。创先争优活动办要组织开展检查指导,及时指导不足,督促整改。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消极应付、失职渎职和造成重要不良影响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第6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是来自社区的??,今天很高兴能有幸参加这个会议,社会管理创新,事关社区和谐稳定,事关居民的切身利益,对于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我根据平时在社会管理工作中遇到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说的不到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

1、建立以支部书记为领头雁的四级网络矛盾化解排查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是我们维稳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我们社区,支部书记、居民小组长、楼院长、党员都是在居民当中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大部分纠纷通过他们的劝说和调解,往往能化解在基层,所以建议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编织好“支部书记——居民小组长——楼院长——党员”四级网络组织。

2、加大县直单位帮扶工作机制的力度。目前社区所服务于的社会事务中都是关乎居民的民生事情,例如:城市低保、大病救助、廉租住房调查与申报、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计划生育等等,工作量大,鉴于目前社区的实际情况,是否可以建立“二至三个辖区内单位帮扶社区”制度,实行社区与共建单位联动共管。

3、建立从社区干部中优先考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制度。目前社区的干部均呈现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到目前为止,社区工作人员中取得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的有7人,全国中级社会工作师1人,工作人员中是党员的比例在93%以上,所以是否可以参照“村官和三支一扶”人员制度,给社区干部优先考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机会,这样将更加提高社区干部干事的热情,更加激励年轻人不断前行,从而加强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4、建立党员民情服务机制。在社区党员中,挂起民情服务箱,建立民情收集服务队,设立民情服务热线和电子邮箱,主动去收集居民的意见和答疑,以“社区民情日记、社区恳谈会、社区微博”为平台,问居民所想所盼,看需要帮扶什么、问所诉所怨,看需要解决什么、问干部作风,看需要转变什么;党员与困难居民、空巢孤寡老人结对子,送温暖上门,送关爱回巢;干部帮扶下岗党员再就业,党员带领居民创业,使居民上岗成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第7篇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湖村乡党委书记:赵国水

背景

湖村乡地处上饶县西北部,原为湖村乡和茗洋乡合并而成,全乡共有十五个行政村,人口5万余人,目前全乡共有基层支部24个,党员人数1200余人,湖村乡由于是合并乡镇,乡域内人口众多,面临着比一般乡镇更为复杂的社会情况,在当前湖村乡在社会管理方面面临着三大困难:第一是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据统计我乡每年外出务工人口达到2万人次左右,经常性外出务工人数也有6000人左右,这些流动人口大都集中在沿海一带省份,所接触的信息量都很大,个人的认识及视野更加开阔,但是由于长期脱离家乡,对家乡很多事又不太了解,往往听风就是雨,一些小事情,经过恶意传播就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大事件,对他们的管理现在成了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二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这些年来,湖村包括上饶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跨越了温饱,逐步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前进,但是,在老百姓吃饱穿暖的同时,对政府的意见也不断增多,群众与干部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了。由于社会诉求在提高,群众愿望在升级,我们当中的党员干部

在实现群众经济小康方面成就很巨大,但让群众精神小康方面准备不足,从而因为准备不足,群众就会聚集起来和你要、和你闹,什么事情现在仿佛都和政府有关,尤其是随着社会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但是法制意识仍然淡薄的现在,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今天成为了大问题,过去理所当然的事情今天越来越理不直气不壮了,过去坚不可摧的合法性基础今天越来越有些靠不住了;第三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这不单单是湖村乡或者是上饶县所面对的情况,全社会都共同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因为社会发展可以突变,社会价值观的培育却不能一蹴而就。中国社会用30余年走过了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程,既有价值观已经失去了共识,新的价值观又没有真正形成。而一个社会只有存在共同的价值观才可能产生一致的行动。当出现价值真空的时候,一切行为都将自以为是,都将无所顾忌,都将不可预期。

措施和意见

一、强化队伍建设,转变干部作风,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础

首先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是建立服务和推进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紧紧围绕打造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这一目标,把学习作为提高乡村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换届以来我们要求乡党政班子每周都要集中一晚上时间集体学习,每周不少于两个晚上的自主学习时间,为的就是要求每名班子成员能够

迅速的融入新的工作岗位,切实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其次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要切实转变党员干部作风,要把以前的群众上访变成现在的党员干部下访,把以前党员干部“等问题”变成现在党员干部主动“找问题”;最后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就要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一切工作的成效与否,关键看执行力,为此我们要不断践行落实之风,提高执行力。坚持“三先三不论”即: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对有利于湖村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事,就要大力扶持,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工作氛围,切实加强乡村党组织队伍的建设,打造最强的基层战斗堡垒。

二、强化载体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

首先我们以县委县政府开展“大联系、大台帐、大帮扶”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不断深化联系基层制度,我们建立了三个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党员干部包片入户工作机制,乡党委对每个党员干部的包片范围都作出明确规定,并要求每名包片党员干部每周下农户家中不少于一天,对所在包干区老百姓所反映的问题都要认真记录,能够及时解决的要立刻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要明确解决时间,个别很难解决的问题汇集提交到乡党委扩大会议上一起研究解决;其次建立疑难案子包案责任制,我们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的原则,建立重点案件、重点对象包案责任制,每个案子明确一名包干领导,负责包干解决,一包到底,直到解决为止;

第三是建立帮扶发展机制,通过党员干部联系发展户和困难户,要求每名党员干部对自己联系的发展户和困难户明确帮扶责任,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明确帮扶目标,制定帮户措施,全乡目前共建立60余对发展帮扶对象,为他们提供了特色养殖,种植、农家休闲等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强化制度建设,创建长效机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

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第8篇

一、发挥铁路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党组织在促进铁路企业创新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坚持党组织对企业的政治领导, 保证铁路企业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实现铁路企业创新发展。

(一) 服务大局,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铁路企业总公司决策部署, 为铁路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定政治保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 是党章第32条规定的国有企业党组织首要任务。一是发挥宣传教育作用。要围绕铁路企业安全生产开展工作, 把党和国家以及铁路企业总公司有关铁路企业的方针、政策, 通过宣传手段, 使每一个铁路企业干部职工从内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而落到实处。二是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党组织要有大局观念, 把社会是否满意、人民群众是否满意, 作为衡量铁路企业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 使铁路企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三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铁路企业党组织在基层站段中处于核心地位, 发挥着其他组织所不可替代的政治核心作用。因此, 要紧紧围绕铁路企业当前的核心任务, 立足铁路企业改革创新发展实际,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团结和带领干部职工在推进铁路企业创新发展中建功立业。

(二) 以人为本, 加强领导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为铁路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要把以人为本与企业发展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以健全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的工作制度, 形成以人为本的工作格局。一是党组织要密切党群关系, 努力维护职工群众利益, 维护职工队伍稳定。铁路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得到广大铁路干部职工的真心拥护。党组织要重视职工队伍的稳定, 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 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以搞好利益调节为重点, 全面解决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调动职工积极性, 使干部职工自觉投身到铁路企业创新发展实践中, 从而凝聚起推动铁路企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二是党组织要全面从严治党, 努力加强党员干部自身的建设。党组织需要强化监督作用, 以保证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力运行、日常管理, 都能严格遵守有关法律、规章和制度, 保证铁路企业沿着正确的经营方向不断发展。领导干部要认真执行廉洁自律规定, 严肃查处一切违法违纪案件, 加大路风监察工作力度, 深入开展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源头治理工作, 搞好反腐倡廉工作。

(三) 实事求是, 围绕生产经营管理中心抓党建, 为铁路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加强运输生产经营,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铁路企业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党组织一是需要明确抓党建必须紧扣生产经营这个主旋律。要把党组织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机融合起来, 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经营管理优势,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全方位拓展铁路市场, 提高经济效益。二是要明确党组织工作主要是塑造人的工作, 对人的管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 铁路企业党建得到加强改进。党组织主动适应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 严格落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从严上入手, 从实处着力, 把党建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进而把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充分发挥出来。党组织不是直接做财、物的工作, 而是从政治角度进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做人的科学规范化管理的工作, 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能够使每一个铁路企业干部职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并进而促进财、物的科学规范化管理的工作, 促进铁路企业创新发展。

二、发挥党组织在铁路企业创新发展中的思想引导作用

正确思想观念的引导对于实现铁路企业创新发展尤显重要, 现阶段党组织要在铁路企业创新发展中积极发挥思想引导作用。

(一) 增强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在干部职工思想中的主导地位。要坚持不懈地在全路深入进行党的教育,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党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述的学习, 如全面从严治党等等,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引导广大铁路企业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人民铁路企业为人民的宗旨意识, 引导广大铁路企业干部职工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 为铁路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以创新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正在做的事情, 不断促进铁路企业创新发展形势任务教育, 特别是要在铁路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提升发展质量、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强教育, 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推进铁路企业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

(二) 加大对内宣传力度。用铁路企业取得的已有成绩和美好前景, 激励和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努力形成万众一心、聚精会神创新发展的生动局面。积极做好对内宣传, 以正面宣传为主,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树立起铁路企业良好的形象, 加大力度营造促进铁路企业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铁路企业重大新闻题材和各种宣传资源, 把铁路企业优良传统、工作的热点和敏感问题, 以及取得的成就, 还有广大铁路企业干部职工的精神风貌,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出去, 形成有利于铁路企业创新发展的舆论环境。

(三) 加强转变思想观念的教育工作, 为铁路企业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关键, 转变思想观念的教育工作能够使广大铁路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更加符合企业创新发展要求。铁路企业适应新常态, 需要转变思想观念, 打牢思想基础。要加大转变思想观念的教育力度, 使每一个铁路企业干部职工了解铁路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向, 真心拥护铁路企业总公司的改革政策, 自觉执行、贯彻铁路企业总公司的部署工作, 为铁路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成就提供思想上的保证。

三、充分发挥党组织对铁路企业文化的培育作用

以“安全优质, 强路兴国”铁路企业核心理念为统领, 铁路企业党组织要用先进文化推进整个企业文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铁路企业文化阵地建设, 大力弘扬创新发展和发展现代物流对铁路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建设勇于创新发展的新时期铁路企业文化。

(一) 不断深化经营机制的改革文化氛围。党组织要紧紧围绕铁路企业创新发展等重点任务, 进一步转变观念, 开拓进取、真抓实干, 把铁路企业总公司的改革部署和要求,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 认真落到实处。增强企业的文化竞争力, 使得铁路企业在国内外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 不断丰富和发展铁路企业先进文化。“安全优质, 强路兴国”是铁路企业新时期的新精神, 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内容。铁路企业基层党组织积极弘扬新时代铁路企业精神, 对于不断丰富和发展铁路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铁路企业党组织要加快推进铁路企业先进文化的建设步伐, 迫切需要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铁路企业客货服务窗口的精神文明建设, 重视铁路企业文学艺术创作和创新, 讴歌铁路企业干部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塑造中国铁路企业文明开放、阔步前进的新形象。加强铁路企业诚信建设, 不断创作文艺精品, 努力培育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开拓创新、苦干实干的企业文化氛围, 使铁路企业先进文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先进文化的氛围优化经营管理环境, 以先进文化的品位提升职工思想境界, 以先进文化的素质提升党员干部和职工的工作能力, 以先进文化环境创新运输安全管理, 激发干部职工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斗志, 全面推动具有铁路企业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铁路企业先进文化向前发展, 用先进文化的丰硕成果充分反映铁路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四、结语

上一篇:八年级文明学习心得下一篇:朋友圈感人说说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