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2024-07-0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精选11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第1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重点

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㈠、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三峡》的作者是北魏的 ,选自《 》,这是一本有很高文学价值的 专著。它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三峡是指长江中上游湖北、重庆两省市之间的 峡 峡和 峡。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已在此建成 。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阙处(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御风( )

素湍( ) 怪柏( ) 飞漱( ) 属引( ) 绝巘( )

3解释下列实词

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 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

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

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 猿鸣三声泪沾裳______________

飞漱其间___ __________________ 林寒涧肃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感知

1、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阅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3、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找出文中描写它们特点的词或句子?(学生阅读课文,同桌间讨论回答)

(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作者描写景物,不但多角度,而且有形有色,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3.文章以写景为主,其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阙: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 不知天上宫阙

③绝:哀转久绝 ④或:或王命急宣

绝巘多生怪柏 或一钱币乞之

沿溯阻绝 ⑥以:不以疾也

⑤其:其间千二百里 此独以跛之故

飞漱其间 以收族为意

3、重点句子默写

⑴从正面和侧面形象地写出山的高峻的句子 , 。

, 。

⑵形象地表现江水迅疾的句子 , 。

⑶引用渔者歌词烘托三峡凄凉气氛的句子 , 。

⑷动静结合,描写春冬之景的句子 , 。

⑸总写三峡特点的句子 , 。 , 。

⑹描写春冬山林涧水的名句子 , , 。

⑺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和本文的有关内容意境相同,请默写出这首诗。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⑻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4、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_____”的句式说一说吗?

5、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和学习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注重字词的锤炼。

三、拓展延伸

1、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知识积累:有关三峡的诗歌(学生积累背诵)

(1)《水调歌头》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夔州歌十绝句之一【唐】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3)三峡歌--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明月中。

(4)【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布置作业

(1)翻译并背诵课文 。

(2)做好“教学文本”中的“课后作业”。

(3)昔日郦道元笔下的美丽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是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五、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第2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抓住感动点,抒写感动文。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学习难点:

感受亲情,抓住感动点,抒写感动文。

学习过程:

音乐导入:

播放崔京浩《父亲》,熟悉的歌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生活中我们把他叫作“父亲”。也许是因为父亲少了母亲般细腻温情的呵护,生活中他们对儿女的爱往往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其实细想想,不是他们没有去爱,而是我们没有细心去感受罢了。歌词中唱到“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这足以说明父亲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浓深情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来感受一下他们之间的父子深情,希望能给你以启示。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朱自清,原名______,字______,号______,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2.文体、背景介绍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背影》是他的______(文体)代表作之一,作者当时28岁,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冬。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______》。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交卸(______ )______ 奔丧(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晶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______ )唐______ 差(______ )使(______ )______ 拣(______ )____________

搀(______ )____________ 迂腐(______ )____________ 举箸(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ù sù____________ suǒxi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ù______ 闲__________________ gōu留____________ pán shā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语境,理解下列字词意思。

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琐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推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同学们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感知:

1. 本文的文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 地点?当时见面时的境况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是通过“______ ”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______ 情感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小支架: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A

1.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根据提示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分析、体会这浓浓的父子深情。

提示:

(1)感情基调的把握

(如:我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段文字,因为……)

(2)抓住特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文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原文哪个地方有所体现)

(3)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我认为文中什么词句运得好,因为……)

(4)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感体现

(可选择父亲或我的表现来分析)

小支架

(1)基调指的是课文的基本情调,把握基调,就是把握朗读课文的整体感,要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2)刻画人物的方法有: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一)展示交流A

预设:这里提到“我”的一次流泪,老师可以追问:体会此时流泪“我”的内心感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流泪”,每次的泪又该如何理解呢?

深情朗读“望父买橘”情节。

(二)研读赏析B

本文情真语质,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二)展示交流B

(三)研读赏析C

1.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小支架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个“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2.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捕捉过这样的感动时刻,体会到父母对你深深的无私的爱。

(三)展示交流C

预设:如果孩子们不能理解,可以出示范文。

明确:感动点可以是动作描写,也可以是语言描写等等。

三、拓展延伸

1.联系实际想一想,其实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何尝又不是这样做的呢?而更多时候我们内心所反馈出的却是对父母行为的一种排斥和厌恶。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篇流传很广的小文章。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变化的爸爸》

4岁:我爸无所不能 。

5岁:我爸无所不知 。

6岁:我爸比你爸聪明 。

8岁:我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10岁:我爸长大的那个年代跟我们非常不一样

12岁:喔,好吧!自然的,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 。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21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

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实在是应该知道 !

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 。

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

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么来处理这件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

50岁:如果爸爸还能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

温馨提示: 人生路漫漫,亲情相陪伴。拥有之时,要懂得珍惜,别等失去之后,只剩悔恨内疚的回忆。别让这几世修来的缘分,转瞬即逝,别让自己的年少无知,挥霍在宝贵的青春岁月!

2.

《背影》(片断)

三毛

不知是荷西葬下去的第几日了,那天的风特别的大,拍散在车道旁边堤防上的浪花飞溅得好似天高。

我缓缓的开着车子,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也沾满了风吹过去的海水,突然,在那一排排被海风蚀剥得几乎成了骨灰色的老木房子前面,我看见了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母亲。

那时人行道上除了母亲之外空无人迹,天气不好,熟路的人不会走这条堤防边的大道。

母亲腋下紧紧的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的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的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的拖着。

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

这个憔悴而沉默妇人的身体,不必说一句话,便河也似的奔流出来了她自己的灵魂,在她的里面,多么深的悲伤,委屈,顺命和眼泪像一本摊开的故事书,向人诉说了个明明白白。

可是她手里牢牢的提着她的那几个大口袋,怎么样的打击好似也提得动它们,不会放下来。

我赶快停了车向她跑过去:“姆妈,你去哪里了,怎么不叫我。”

“去买菜啊!”母亲没事似的回答着。

“我拿着超级市场的空口袋,走到差不多觉得要到了的地方,就指着口袋上的字问人,自然有人会拉着我的手带我到菜场门口,回来自己就可以了,以前荷西跟你不是开车送过我好多次吗?”母亲仍然和蔼的说着。

荷西去了的这些日子,我完完全全将父母亲忘了,自私的哀伤将我弄得死去活来,竟不知父母还在身边,竟忘了他们也痛,竟没有想到,他们的世界因为没有我语言的媒介已经完全封闭了起来,当然,他们日用品的缺乏更不在我的心思里了。

是不是这一阵父母亲也没有吃过什么?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过?

只记得荷西的家属赶来参加葬礼过后的那几小时,我被打了镇静剂躺在床上,药性没有用,仍然在喊荷西回来,荷西回来!父亲在当时也快崩溃了,只有母亲,她不进来理我,她将我交给我眼泪汪汪的好朋友格劳丽亚,因为她是医生。我记得那一天,厨房里有油锅的声音,我事后知道母亲发着抖撑着用一个小平锅在一次一次的炒蛋炒饭,给我的婆婆和荷西的哥哥姐姐们开饭,而那些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岛上免税的烟酒和手表、相机,匆匆忙忙的登机而去,包括做母亲的,都没有忘记买了新表才走。

以后呢?以后的日子,再没有听见厨房里有炒菜的声音了。为什么那么安静了呢?好像也没有看见父母吃什么。

“姆妈上车来,东西太重了,我送你回去。”我的声音哽住了。

“不要,你去办事情,我可以走。”

“不许走,东西太重。”我上去抢她的重口袋。

“你去镇上做什么?”妈妈问我。

我不敢说是去做坟,怕她要跟。

“有事要做,你先上来嘛!”

“有事就快去做,我们语言不通不能帮上一点点忙,看你这么东跑西跑连哭的时间也没有,你以为做大人的心里不难过?你看你,自己嘴唇都裂开了,还在争这几个又不重的袋子。”她这些话一讲,眼睛便湿透了。

母亲也不再说了,怕我追她似的加快了步子,大风里几乎开始跑起来。

我又跑上去抢母亲袋子里沉得不堪的一瓶瓶矿泉水,她叫了起来:“你脊椎骨不好,快放手。”

这时,我的心脏不争气的狂跳起来,又不能通畅的呼吸了,肋骨边针尖似的刺痛又来了,我放了母亲,自己慢慢的走回车上去,趴在驾驶盘上,这才将手赶快压住了痛的地方。等我稍稍喘过气来,母亲已经走远了。

我坐在车里,车子斜斜的就停在街心,后望镜里,还是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了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的在那里走下去。

母亲踏着的青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来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

我突然热泪如倾,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

1、作者已看到在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踽踵独行的母亲,为什么还要问“眼前孤伶伶地走着的妇人会是我的母亲呢”?试赏析“踽踽独行”这个词的妙处。

“我”不愿相信眼前这个憔悴、弱小的身躯是“我”的母亲,这样写更增添了女儿的愧疚。

2、第十五自然段写“那些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岛上免税的烟酒和手表,……买了新表才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用对比的手法,更突出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无私付出和那些家属的冷漠无情。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划线句子作赏析?

4、文中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作者对母校怀有愧疚的心情。因为自己身遭丧夫的打击,而忽略了身边的父母,其实父母同样承受着这份痛苦,他们仍毫无怨言地努力为女儿做事,这恰恰体现了母爱的平凡和伟大。

四、布置作业

1.深情朗读全文。

2.完成小练笔。

五、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1、不忘背影(引起回忆,虚写背影)交代家境

2、描写背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心照顾__________________

背影______(往事回忆,实写背影) 浦口送别______车站买橘______父爱子

车门话别______ 子爱父

3、思念背影

(结束回忆,虚写背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第3篇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第4篇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新旧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及活动系统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此提出教学建议,对教师明确新教材侧重点并转变教学方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地理教材;改革;比较分析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地理学科进行了新一轮教材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把握教材改革的优点与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转变仍值得人们关注。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后文称旧教材)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文称新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图像系统、活动系统两大系统上的差异,探索新教材的侧重点。

一、地理图像系统分析

彭晓风对图像系统作了界定:地理图像是指地理教材中所插入的视觉化呈现。本文将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中以视觉的形式呈现,直观形象地表述地理信息的各图画的集合。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根据杨向东对图像系统的分类方法及本文所研究的教材内容将图像系统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漫画、话框,对新旧教材图像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1。

1.图像数量多,类型丰富

经统计,旧教材中图片数量为224幅,新教材图片数量为217幅,二者图片数量相差不大且数量多,对图像的运用都很重视。同时,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漫画等多种多样的图像形式都在两套教材中使用,只是所占比例不同。丰富多样的图像的直观形象呈现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新教材中还出现了充满人文风格的艺术绘画等,丰富了教材,体现了教材图像的美育功能。

2.新旧教材各类型图像比重存在的差异

新旧教材中地图、地理景观图、示意图比重均較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景观图数量显著增多,由表1可知,在旧教材中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分别占图像总量的22%、37%及17%,在新教材中分别占19%、48%及10%。景观图直观生动、真实性强,对于不能亲眼感知真实地理景观的学生来说,其功能作用和表达效果更强。

(1)新旧教材中漫画比重均最小

但新教材的漫画比重增加,在旧教材中漫画占图像总量的1%,在新教材中增加到了3%。漫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话框的数量由25幅减少到12幅,减少了一半。旧教材中话框的内容文字表述较为呆板生硬,实际上是对课文知识的补充,没有增强趣味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新教材减少了话框数量,虽然话框的内容得到简化,但趣味性仍然不强。

(2)统计图数量少,比例低

新旧教材中统计图所占比例均不高,在旧教材中统计图占图像总量的9%,在新教材中占10%。统计图反映地理事物明确具体,科学性与实践性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从中得出所需的信息,能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提取信息的能力,统计图的数量过少则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3)图文结合,图像、课文及活动三大系统整体性增强

多图结合,随图设问,引导学生按步骤读图,引导学生揭示图片的内在含义,学会寻找不同图像之间的联系,在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图像与文字叙述并重,采用图文互补的方式来阐述地理知识,地理问题因有图像而变得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图像系统与其他两大系统相互联系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使三大系统的整体性增强。

二、地理活动系统分析

根据彭晓风对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及所研究的地理教材内容,将活动分为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操作性活动三个类型,对活动数量的统计得到表,详见表2。

1.新教材活动化繁为简,注重创造力、综合性与兴趣的培养

新教材中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共有83题而旧教材设置了94题。但新教材简化了活动系统,更注重活动效果。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位置”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将旧教材的前两题合并成了一题,活动的目的是读图并比较我国与图示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新教材采用一幅整体的世界地图,而旧教材用的是割裂的国家简图,新教材更利于学生对各国的地理位置的把握且容易对世界形成整体概念。旧教材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分析填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其相对应的新教材第2题要求学生写介绍我国地理位置的小短文。写小短文的综合性远远强于填表,由此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及综合能力。

第一章第一节“行政区划”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题量比旧教材题量少,但新教材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果更好。旧教材用严肃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找”来熟悉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及分布,而新教材更注重图文结合,提供给学生简单易学地记住省级行政区简称及分布的方法。例如“找邻居,沿线路,按方位,顺口溜”这样的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2.问题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

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部分(旧教材为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部分)所设置的活动,旧教材用到大量的文字描述,最后让学生根据描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似在启发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这种方式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大,问题没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实施。新教材则简化了活动的难度,文字部分简短并附有长江干流各河段示意图,直观简洁。活动先让学生填入长江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再根据示意图分析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性,最后针对长江不同河段的问题谈谈看法。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此为新教材的进步。

3.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

旧教材认知性活动占总活动的60%,新教材占68%,均超过了活动总数的一半,说明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中读图思考类与阅读思考类活动比例都增加,而问题思考类活动比例减少,旧教材中读图思考类活动、阅读思考类活动及问题思考类活动分别占活动总数的24%、9%及28%,新教材中三者分别占37%、14%及17%,说明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旧教材中问题分析类活动所占比例最大,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及综合概括能力较弱,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进行问题分析,难度过大,活动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教材在课文系统采用图像能增强教材直观性,在活动系统采用图像能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因此较多地采用图像和阅读材料则避免了旧教材出现的问题。

4.新教材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仍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过于重视学生认知和理论知识,而轻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轻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体验性活动能让学生在直接感知过程中培养自身情感。旧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24%,新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20%,比例略有下降;老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16%,新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12%,比例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八年级地理新教材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图像系统设置方面,旧教材的优点在于图文结合,随图设问,图像各具特色且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图像系统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地图、景观图、示意图比重较大。但统计图比例过低,画框设计仍较传统。新教材传承了旧教材优点,并且增加了景观图比例,从而增加了教材的现实性与直观性。

活动系统设置方面,新教材的优点在于读图思考类活动增加,问题设置简洁化,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对学生的启发性增强。缺点在于与旧教材一样过于重视认知能力发展,而轻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建议

教材编制时,图像系统中应适当增加统计图的数量和比例,画框设计的语言应增强生动性及趣味性。活动系统中应该多设置操作性与体验性活动,问题的设置不要过于严肃与学术化,而应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性认知。

地理教學中,教师应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好奇心。充分运用教材图文结合以及景观图数量多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呈现图像,指导学生学会看图,避免干瘪的讲述,通过景观图了解不熟知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通过示意图学习抽象的地理规律及原理,通过统计图学会提取地理信息及分析地理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相互探讨。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进行综合性活动时,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晓风.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杨向东.中学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分类与实践应用研究: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06.

[3]张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J].教学与管理,2009(19).

[4]刘宏光.浅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功能的体现[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0).

[5]李永治.评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新特点[J].许昌师专学报,1996(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第5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课前自学

(一)文学常识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一种实用文体,包括、事件通讯等,是报道典型人物、

的新闻体裁。它要求真人真事,以为主,兼有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们的实践活动,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

(二)积累字词,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烧灼()瓦砾()fú()晓地窖()jū()躬

颤()wēiwēi()()pú()fú()更()夫肃mū()

2、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4、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练习

1、划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将“提示”补充完整)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让你想到老妇人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让你想到老妇人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让你想到老妇人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让你想到老妇人

2、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分析品味,直接在书上做批注。

四、自主测评

1、字词练习

完成作业本P6第1、2、3题。

2、揣摩语句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老妇人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有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这句提到老妇人几个动作,有什么表达效果)

3、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徐秀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第6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预习

1.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豁( )然开朗 俨( )然 诣( )太守 垂髫( ) 刘子骥( ) 阡( )陌交通 便要( )还家 邑人( ) 诣( ) 问津( )

2.文学常识 :

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世称 先生。浔阳 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小支架】: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 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当时正值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言,后来被作为独立的文章流传。

二、初读感知

(一).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1、边听边注意正音。

2、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二).初读课文

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三).朗读练习:

第1步:自读( 读熟练之后课进行下一步)

第2步:对读( 小组内两人对读,也可结对子师徒互读,朗读的过程中相互纠错)

第3步:多人读(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指导:

1、正确 2、流利 3、有感情

① 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a应读的略平缓,b、c应读的略有起伏;a后停顿略久些,b、c连接要紧凑。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五)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有困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全班师生解决。

三 合作探究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3.桃花源美在何处?

4.桃源中的人为何“皆叹惋”,故事的结局意在告诉人们什么?

三、自我检测

1、给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huò( )然开朗 俨然( )

阡陌( ) 邑人( )

黄发垂髫( ) 诣太守( ) 刘子骥( )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

A便得一山(得到) 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 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 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4、下列各句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6、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7、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四.自助迁移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③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④而请之。

【注释】

①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

② 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 ③ 乡:同“向”,从前。

④ 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傍有积薪

⑵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⑶ 俄而家果失火

⑷ 不者,且有火患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迁移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柴草⑵改⑶不久⑷将要

2.B

3.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第7篇

1、体会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理解深沉的父爱。

2、从选材角度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即蕴含了怎样的“潜台词”)。

2、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着眼点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三、自测自评

回忆往昔的日子,你曾经有过的经历:或许夜已黑了,迟迟不见儿女归来的父母,他们会怎样对你说?或许在那寒冷的冬日,看着浑身发抖的你,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或许一个不经意间你摔伤了手脚,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会有怎样的一种话语?或许……在这些言语、在这些动作、在这些细节中,我们读到一份沉甸甸的父爱,读到了一份意浓浓的母爱。请以此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徐秀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第8篇

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

2.“综合性学习”教学要求

“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建议作为准绳, 按照自己对每一个综合性学习专题的理解以及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极具个性的教学设计, 所以“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专题《让世界充满爱》, 首先题目中的“爱”是关键词, 但是这个专题的研究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孤立地谈“爱”, 这“爱”是有“世界”二字来加以修饰的。在教学时, 抽象的“爱”和宽泛的“世界”如何界定, 就成为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处理好这两点, 将成为这个专题教学成败的关键。

(1) “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 有专属性的一类, 如亲情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 等等。 (2) 博大的爱, 如爱国、爱自然、爱人民, 等等。前者是爱的基础, 而后者是以前者作为基础的升华。

(2) “世界“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从一般人的理解来看, “世界”也可以有宽、窄概念之分。“世界”窄的概念可以指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环境, 宽的概念可以指宇宙、全球。

(3) 教材设计有三个活动, 任选一项开展:a.关爱每个伙伴, b.同在一片蓝天下, c.人人都献出一份爱。通过对教材上所给予的活动进行分析, 我对这个综合性学习专题中的“爱“和“世界”的范围有了明确的概念。编者设计这个专题的目的, 是让初二年级学生对“爱”的概念理解由浅入深, 从专属性的爱上升到一种博爱, 让他们学会如何关爱和帮助身边的陌生人, 从而懂得更深层次爱的内涵。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这次授课针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感悟、分析和判断能力, 对爱的理解有他们独特的方式, 教师的单纯说教式教学已经不能从本质上打动他们的心, 只有寻找贴近他们生活现实的事例来对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唤醒和挖掘, 逐步进行情感上的深层引导,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确立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仔细分析、研究后, 确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从而懂得爱的深层内涵, 陶冶自己的情操。

(2) 培养学生搜集、组织材料, 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教学重、难点

(1) 爱是什么?爱的体现是什么?

(2) 怎样唤起学生对陌生人 (弱势群体) 的关爱之情?如何表达这种爱?

五、课前准备

首先, 我让科代表和班委组织同学分组, 本着自愿的原则, 人数尽可能均衡, 分为三个大组:a.关爱身边的伙伴;b.同在一片蓝天下;c.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体现爱心、同情心、互帮互助的文章、故事。然后各组组员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 选出最令大家感动的一篇故事, 推荐一名代表课堂发言, 发言代表尽量做到能够对故事内容进行复述, 并能说出故事之所以令人感动的原因。其次, 我从班上挑选出几名交际、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 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 拿着相机到贵阳的街头去捕捉令他们难忘的画面, 对相关的人进行采访, 写出详细的采访记录。再次, 我精心筛选资料和素材, 按照对“爱”的诠释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 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1) 街头采访、收集学习素材的时间:两星期。

(2) 课堂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设计

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课题

2. 课题展开

3. 结束活动

八、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活动加强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增强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德育教育。通过这次教学活动, 学生们把目光投向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也投向了班级里的同学, 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得到洗涤, 得到升华, 再也不是鄙夷与傲慢, 代之以慈善和关心, 人的那种善良的秉性回归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三峡》导学案 第9篇

学习目标:

1.识记注释中的内容并过关。

2.能翻译全文。

3.领悟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典型化描写的手法。

4.理清本文精妙的写作思路,欣赏优美流畅的语言。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4。

课时划分:2课时。

自主学习过程:

一、基础过关检查题

1.给生字注音。

瞿( ) 巫( ) 阙( ) 嶂( ) 曦( )

襄( ) 溯( ) 湍( ) 漱( )

2.解释词语。

沿溯阻绝( ) 不以疾也( ) 素湍绿潭( )

晴初霜旦( ) 哀转久绝( )

3.翻译。

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乘奔御风:__________。

素湍绿潭:__________。清荣峻茂: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作者_____,_____(朝代)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把课文熟读成诵并理解填空

这篇写景散文的写作顺序是:按照景物分,作者是先写_____,后写_____;按季节分,作者先写夏,再写春冬,最后寫_____。总体看来,作者是将_____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的,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写山势,第二段写_____,第三段写_____之景,第四段写“_____”的气势。描写高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山势高耸的句子是_____,又以_____,加以映衬山势之高耸,而且极尽夸张之妙。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_____,写水之盛;_____,写水之速。不仅如此,作者还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来烘托,更加写出水之盛与水之速。这样的描写,生动而神妙,以至触动了大诗人李白的灵感,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朽诗篇。

课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怀,也使读者从中受益。

抓住_____来写是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的写作特点。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因此突出其山水,是不言而喻。但山水中有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其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

手法。

(作者单位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玉章高级中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第10篇

《沙乡年鉴》(又译为《沙乡的沉思》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在这部著作里,利奥波德以其对大自然细心敏锐的观察,用艺术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弃的农场上,一年12个月的不同景像。他深刻提出了一系列土地环境的保护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利奥波德提出了他的“土地道德”观点。作品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基础预习

1)奥尔多利奥波德是(国籍)作家,被称为,代表作品:《》

2)自读课文标示段落,参照词语手册将你熟识的字词注音在书上并做解释

3)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寂寥()

雾霭()

目空一切:

凋零:

缄默():

沼泽():

狩猎():

滑翔:

选择用以上至少4个词语写一段话(60以上):

2.你从文中了解到大雁哪些个性特点?(至少发现4点,只要认真阅读每个段落,你会发现)

3.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个人完成后,小组补充完成三点)(如果你觉得对你不难,那么你就挑战3点吧)

提示:探究方式:例子+点评。

小组整理:

陈蕾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 第11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过程: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    ) 苔(    )痕   鸿儒(    )    案牍(    )

解释下列加线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调素琴(   )(6)劳形(     )(7)何陋之有(                   )

(二)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范读、个体读、集体读)

(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音律之美,思考:文章的音乐美来自何处?

提示:押韵、对偶、骈散结合)

2、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陋室简陋吗,孔子说了什么?

参考答案: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陋室为什么不陋呢?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陋室的?(再读课文,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参考答案:(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2、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3、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写法。

小支架: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是文章的一种写作手法(亦称表现手法)。例如,许多作者喜欢通过对松和梅的描绘,表达自己坚强、圣洁的意志。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系明代归有光)

注释:①轩:小的房室 。②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③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④栏楯(shǔn):栏杆。⑤增胜:增添了光彩。⑥偃仰:安居。⑦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⑧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1.解释划线的字

每移案 桌子     余   我   稍为修葺    修补

偃仰啸歌 安居      冥然兀坐 默然 ,静静的样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答案】①借来的图书放满了书架,我生活在这里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音都能清晰地听到。②每月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3、在内容上,文章用“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写居室的清静;写法上,采用了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4.对作者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泥浆渗漏,由小孔滴下,积聚的雨水,透过缝隙直往下淌。我常想挪动一下桌子,但左看右看也没个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进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为修补,使它屋顶不漏,前面开了四扇窗,在庭院的四周筑起了围墙,用来挡住南射的阳光,借助阳光的反射,室内才透亮起来。又在庭院中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加了光彩。书籍放满了书架,大声吟诵,悠然自得,有时则默然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可庭院中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投影,纷杂错落,随着风的吹拂,影子也在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

3、积累中国历史上其他类似的人物事迹。(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孔子:何陋之有 君子居之

惟        环境--优美       斯

吾        主人--高尚       是

德        客人--不俗       陋

馨        生活--高雅       室

比兴  类比  托物言志

爱莲说

周敦颐

主备人:崔喆 丁晓玲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         》《     》等。

2.文体、背景介绍: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 )泥   濯(  )  清lián(   ) 蔓(   )  鲜(   )有闻tíng tíng(       )净zhí(    )     xiè (    )玩    焉(    )

(2) 翻译下列加线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     濯(    )清涟    亵玩(    )焉(    )  隐逸(    )噫(    )  鲜(   )有闻     宜乎(   )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个体读,注意字音、语气、语调、节奏(同学纠错)

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默读,根据注解,疏通文意。疑难圈点,共同解决。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

1. 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2.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 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结合课文,逐一解答:参考答案:

1. 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 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 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 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 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2.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

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以本文为例,通过板书理清学生的思路。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买花》,回答问题。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共道牡丹时           移来色如故             帝城春欲暮

A                       B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叹无人喻

D     家喻户晓

2、“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一句与《爱莲说》中哪一句话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的什么世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田舍翁“低头独长叹”,这位田舍翁为什么长叹?(用原句回答)

答案:1、C

2、 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3、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任选几位同学交流。课后做到摘抄本上。

2、积累古今有关莲花的诗句、美文。(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妖”--高洁、质朴

莲     2)、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君        作

3)、香气:“香远益清”--芳香                      子        者

4)、风度:“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焉”--清高

菊花:     正衬

韩三其

上一篇:历史上传奇女子的故事下一篇:武术表演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