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阅读型的演讲稿

2024-06-01

关于读书阅读型的演讲稿(精选10篇)

关于读书阅读型的演讲稿 第1篇

关于读书的演讲稿: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关于读书的演讲稿: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全世界古今中外通用的营养品?书籍。没错,就是书籍。在数百年前,莎士比亚就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而今天,我要说,书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阅读经典,就是与智者对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最贫穷又最富有的人是谁吗?苏格拉底。

你大可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却不能嘲笑苏格拉底的贫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件外衣历经无数个春夏秋冬,一双赤脚拥抱和他的智慧一样深厚的土地,然而他却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富有的人,因为他拥有着一切金钱无法衡量与比拟的至高智慧。有一位大土豪请苏格拉底到他的府上做客,并炫耀自己所拥有的大片土地。而苏格拉底只是非常淡定向他要了一张世界地图,然后摊开地图对他说:“请您在这地图上标出您的土地吧。”“这是地图啊!我的地产怎么可能在上面找到。”然后笑着答道:“那您实在不应该炫耀在这世界地图上都找不到的财富。”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是塌鼻子、大肚子,他的丑和他的哲学一样享有盛名,但他在人们心目中却很富有魅力!因为他凭借自己一颗专注博爱的心创造了另一种永不衰退之美,那就是超群的智慧与过人的学识。尽管如此,苏格拉底却公然宣称:对于这个世界,我所知道的便是一无所知。

阅读经典,我们将聆听智者的呼吸,与苏格拉底一样的智者站在智慧的峰巅一同领略人生的精彩,做一等学问,走进知识的殿堂。

阅读经典,就是与仁者交流。

释迦牟尼说,“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说,“身体是灵魂的监狱”;孔子说,“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是佛家的普世价值,智者对人自身的认识和探索,还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的道德价值,都是仁者、智者、圣人将自己从风风雨雨中走出来的淳厚、睿智与高洁人格冶炼成老到的文字,化为沸沸扬扬的文学世界中的一道深厚的功力,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宏伟篇章。我们在阅读他们的同时,也无形当中获得第二生命的体验,获得了“生命的风度”和“精神的高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经典,与仁者交流,我们的内心将更加丰富,精神将更加丰满,我们的生活也将既有品质又有气质,修一等美德。

阅读经典,我们就是不折不扣的精神贵族。

然而冷冰冰的现实却告诉我们,当下腰包鼓鼓的大多数国民不仅不是精神贵族,反而成了像供奉神灵一样供奉自己肉体的肉体的奴仆。

同时,阅读环境和阅读内容堪忧。

当金钱扫荡着精神世界里的一切,爱好读书的我们被迫处在一种以市场为宗旨、追求低级趣味、满足一时快感的快餐文化的包围当中。当下的我们,大多也就停留在浅阅读时代,精神上的膨化食品如通俗书、时尚书、花哨书、流行书、肥皂剧等亦不断孳生。然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品格不高、知识性不足、人文情怀缺失的阅读内容(包括影视)只会降低你的智商甚至扭曲了你的审美与品味。而好的作品应该以形而下的描写去传达人类痛楚命运的形而上的感悟,应该让读者像嗅玫瑰花的香气一样,能够直接嗅到震憾人心的思想,应该让我们在打开这本书时就仿佛打开了一个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春天。

要知道,建立在快乐之上的文化是肤浅的,建立在肤浅文化之上的民族是庸俗的,为着庸俗的低级趣味而处处买乐的人们是可悲的!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实现真正的成长与发展,请带上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进行有选择性的有效阅读。没有独立的思考,我们读到的他人思想只是别人桌子上掉落的面包屑,最终只能被别人左右着你的思想。因此,让思考像呼吸一样自由,我们才能真正享受阅读经典的乐趣!

关于读书阅读型的演讲稿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材的文体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作家个性的差异性,奠定了语文教学丰富性的理论基础。于漪老师曾说:“进入语文织就的宝藏,能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净化感悟,增添智慧,认识社会,品尝人生,其中的快乐,难以言表。当老师在阅读教学时,陶醉于文学作品的意境中的历险与奇遇、交融与顿悟,快乐与憎恨,确实难以言表。因此,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和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决定了我们在实施阅读教学中,必须灵活多变、追求个性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在育人方面是有特殊的功能与意义的,文学作品中积淀着丰富的内涵与人文精神,阅读教学的精神滋养,文化熏陶是影响终生的。”可见,在我们的课型设计中要体现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本”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环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思想情感交流的碰撞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在共同探疑解疑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要体现这种理念,在课型设计中牢记两点:

1.、把学生当成朋友

“有朋从远方来,不亦乐乎”。应始终把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当做自己的亲密朋友,而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要经常观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注意力、情绪、兴趣、爱好,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及各自的差异,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学生的世界”,从学生容易理解的角度来设计我们的课型,所谓备课要备学生的精髓也在这里。同时,要调整好心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而不是自我神化,高人一等。其实,教学相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 比老师差,更何况语文教师本身是一个社会的一员,那么课堂中师生之间就应具有诚实、友善、守信、宽容、合作等精神。另外,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也告诉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因为读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我们在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作家作品的文意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见仁见智”地从文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例如:我在教读《故乡》时,要求学生对闰土从阶级性、人性、社会性等不同角度去评价,在涉及到个人情感世界时,让他们畅所欲言,并允许保留自己的不同看法,从心理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要求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借助人的思维、感觉等生命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双方融合、扬弃、互动、发展来完成,使学生有所得。

2、让学生心中有“佛”

阅读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就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那种忽视语文教学自身的情感力量,只要求学生应付考试的练习,是不人道的。北大教授钱理群对大一学生讲“语文”时说:“这门课程将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有限范围,把你们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万年之远、万人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情感的交融你们将触摸到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头颅,融合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的人本性就不会空泛,健康、高尚的情操、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在课型设计中,我十分注重对作者的思想感悟,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带动学生利用教材的语言细心品味、联想感悟,师生间不断交流,互相传达自己的感受,最后达到与文中人物情感上的共鸣。由于情感对人事评价有关,所以在课型设计中经常注意相关性和相似性的联系,如设计《春》联系《西湖的绿》、《匆匆》,设计鲁迅的《故乡》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先最后》,尽可能让学生全面完整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反馈,这种情感交流是双线型的,是彼此心灵相通,情感相融,课堂情境将充满了一种人情美和谐美。

二、课型的实践探讨

对课型的设计,是以教学最优化为目的,它的意义在于教师以新型的设计构建阅读教学过程的新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地说,教师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教师的教学个性来设计各种教学方案,它是教学模式的雏形,它具有三个特点:①整体性,使教材、教师、学生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设想中。②灵活性,教学进行的顺序不受教材的限制,而是以学生认知顺序为出发点,可以交换教师原定的设置的顺序。③民主性,师生平等交流、研究课文意义,达成共识,也可保留自己的意见。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有以下的一些课型设计:

(一)课型的常式设计

1.通读式的课型设计:文中一些文句优美、直抒胸臆的抒情散文和诗歌,我们可以通过从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音、语调的变化,语气的模拟来显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使文章中的人物、景物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例如,我在教《海燕.》一文的设计中,抓住海燕在不同情境中飞翔,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段海燕应有的心情,由“接迎 ”到“渴望”再到“热烈呼唤”,当学生逐渐用声音把形象表现出来时,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内容已经掌握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无比快慰兴奋。

⒉、品读式的课型设计:对一些含义隽永、思想深刻的文章,可采用品读方式,就如品茶、咖啡一样,需要提供一定的环境。例如《西湖的绿》等名篇,我常常提供一些名家的评论、与作者同时期的作品和背景材料、提供音乐、图书等,让学生进入文中境界。在作品的意境中,细细品味化诗为文的特色,力求有所感、有所悟。例如,我在设计《白杨礼赞》时,为学生选择了历代名家有关杨柳的诗文名句,让学生在树形、树色、树神上比较不同的表现手法,并立足本文,仔细品味白杨树形神皆备的特征,以及由树及人的浓浓的赞美之情,使课堂教学有一种诗艺美。

⒊、探读式的课型设计:有些作品,由于作者创作年代、地域与我们相距较远,作者的生活感受和世界观与学生差异大,课型设计可采用问题形式进行,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段落及主要问题,进行设疑---析题----解题的探究。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课,抓住醉中的乐在何处?让学生讨论探究,揭示其中是“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乐中有悲——借酒解愁——酒醉自娱,从而推断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和内心的痛苦。

⒋、研读式的课型设计:加大课堂阅读容量,让学生通过阅读,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我设计了一种比较研读课型,如教材中选自李白《与史郎中炊听黄鹤楼吹笛》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品串联起来,进行比较阅读,了解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所引起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李白奇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以“五月落梅花”表达内心的冤情之深悲愤难抑;杜甫以写实手法写家人和自己的“喜”态,表达难以自禁地喜悦之情。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两位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

㈡课型变式的探索

为了使阅读教学的课型能体现教师的个性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突出灵活性,而不致于“模式化”,我还进行课型变式的实践探索。

1.教法的变式:在教学时,应经常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课型,在施教时,可采用一文二教或多教的方法进行,例如,我在教《为学》时,抓住 课文以事喻理的写作特点,对两个和尚物质条件和主观态度不同进行析疑、解疑,对两个和尚的心理进行探微,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精神美。在另一节课实施研读课型教学,把《为学》和《谈骨气》联系起来谈,讨论分析中国人民在危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穷和尚知难而进的处事态度,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外阅读,查找资料,写出读后感,并由学生自由组织讨论,看看那些学生能联系实际谈感受?

1.课堂结构的变式:在实施常式课型时,课堂结构也应灵活多变的。例如,同样是品读课,学习《苦练》,我就设计为“顺读式”,按作者作文思路,圈出一连串的动词,与学生一起品赏人物精神及内心情感变化。学《难忘寄园情》,我采用“中间开花”的形式,先解题眼“难忘”,后品读寄园里哪些事,使我难忘?哪些词画出了老师神态?然后对比我的心情变化。学习《晋祠》,我设计为逆读式,先学习结尾,“为什么成为一颗璀璨采参的明珠?”然后往上推,这种结构的灵活多变,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珍珠鸟》,我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把我和鸟相互信赖的过程,我对鸟的爱护和鸟对人的变化,以格式形式列在黑板上,学生通过阅读,选出关键词填表,然后教师作评定说明。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也丰富了课型。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最为基本的,它是学生求知释题的学习生活,而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用热情和智慧设计和实施精彩纷呈的阅读课型,改变教学形式的单一现状。

阅读教学课型的设计和实践

周 立

诸暨市岭北镇中

2005年11月

关于读书阅读型的演讲稿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读书活动,教学课型,操作模式,使用原则,注意事项

有人说:“与书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质量,有生机;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内涵,有发展。”有人说:“与大师对话,与高尚为伍,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则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思想,净化灵魂。”国家根据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语文课程标准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规定了“不少于”的底线标准。即“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字,高中生不少于150万字”[1]。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生想不想读、能不能读、读什么、怎样读,如何使读书活动得到有效开展且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何利用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创设情境或提供平台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使读书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每天的“必修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我试图结合上述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来探索、寻求出具有科学性、稳定性、章法性和有效性的课型模式,以供大家参考和批评指正。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下面,我将结合初中教材(人教版)里的一些内容作为案例来介绍几种课型。

一、课型的介绍

(一)朗诵型。

1. 课型概说

此课型以训练朗诵技能为主要目的,如:进行语调、语速、重音等技能训练。然后,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此课型特别适用于那些篇幅较短且语言优美、抒情性强的诗文。)

2. 教学模式

第一步:教师介绍朗读知识(如语调、语速、重音等技能)。

第二步:结合教材内容训练朗读技能。

第三步:结合教材内容讨论朗读体会。

第四步:延伸课外读物,先自由选择朗读内容训练,后在课堂交流、讨论、评比。

第五步:开展经典语句背诵比赛。

3. 课型举例

(1)内容:《在山的那边》、《理想》、《繁星·春水》(七年级上册)。

(2)实施步骤:

第一步:在学习《在山的那边》、《理想》前,教师介绍朗读知识。

A、朗读课文。

B、介绍朗读知识。

语调:轻快、轻柔、由升到降……

语速:快、稍快,慢、稍慢……

重音:重读。

第二步:结合《在山的那边》、《理想》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

A、读课文,确定每段的语调、语速、重音,说出理由。

B、按下面的句式说朗读技巧:第段,用语调、语速朗读,要重读,表现出 。

第三步:结合《在山的那边》《理想》讨论朗读体会。

用下面的句式,讨论朗读体会:通过朗读,我读出了文章的 。(从中心、层次、感情、特点等方面说话)

第四步:延伸《繁星·春水》这一部名著,先布置学生自由选择朗读内容进行训练,后在课堂交流、讨论、评比。

第五步:开展经典语句背诵比赛。

(二)摘抄型。

1. 课型概说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从阅读过的书籍中分门别类地摘抄名言警句或精彩的句子、语段,并熟读成诵,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此课型的目的有二: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效果,另一方面是为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

2. 教学模式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篇章,确定摘抄内容的类型。

第二步:抄句段,熟读摘抄内容。

第三步:谈体会,说出摘抄理由。

第四步:挑选部分内容进行背诵比赛。

3. 课型举例

(1)内容:《老王》、《芦花荡》、《骆驼祥子》(八年级上册)。

(2)实施步骤:

第一步:A.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教材《老王》或《芦花荡》一文,确定摘抄内容的类型——抄写有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B.教学该篇章时,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谈收获,可按下面的句式谈体会:读语段,我体会到 (人物)的心情;读语段,我觉得(人物)是一个的人;读语段,我领略到了……

第二步:A.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名著《骆驼祥子》,抄写有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比谁抄得最多,所抄的是最精彩的);B.在一定时间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谈体会。

(三)分析鉴赏型。

1. 课型概说

鉴赏课型是以鉴赏为主要内容来安排的课型。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分析,组织学生品味语言、理解意蕴、感受形象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2. 教学模式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步: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

第三步:读课文,鉴赏作品的写作思路、创作手法、人物形象等。

第四步:延伸教师预先指定阅读的课外读物,运用上述三个方面的技巧进行阅读,做好读书笔记,然后在课堂交流、讨论、评比。

3. 课型举例

①内容:《我的叔叔于勒》、《水浒传》(九年级上册)。

②实施步骤。

第一步:读《我的叔叔于勒》,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师生共同归纳方法,延伸课外读物《水浒传》。按如下格式作答:

本文通过写了,表达了,抒发了。

第二步:读《我的叔叔于勒》,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按如下格式作答:

第段“”,这句话的作用是。透过对文章的%%%等话语的分析,我觉得本文的语言具有等特点。

第三步:读《我的叔叔于勒》,鉴赏作品的写作思路、创作手法、人物形象等。按如下格式作答:从第%%%段可以看出,是一个的人。或通过对等内容的分析,我觉得本文采用了%%%的写作手法。

第四步:全班同学按上述步骤分享《水浒传》的阅读感受。

(四)比较阅读型。

1、课型概说

比较阅读型课型是鉴赏型的横向延伸,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创作手法或写作背景等方面的分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获得更佳的阅读感受或灵感。

2. 教学模式

第一步:教师选相关课文,要求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语言特色、文章内容、构思、创作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开展比较阅读,并讨论归纳、提炼上升。

第二步:堂上交流探索的结果和阅读心得,教师作点拨。

第三步:教师选相关课外读物,要求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语言特色、文章内容、构思、创作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开展比较阅读,并讨论归纳、提炼上升。

第四步:堂上交流探索的结果和阅读心得,教师作点拨。

3. 课型举例

(1)内容:《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西游记》、《格列佛游记》

(2)实施步骤:

第一步: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完成下列表格。

第二步:堂上交流。分类课题

第三步:比较阅读《西游记》和《格列佛游记》, 并完成下列表格。

第四步:堂上交流学习结果。

(五)表演型。

1. 课型概说

此课型的特征是通过演课本剧的形式来完成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进行语言训练等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模式

第一步:确定并熟知课文内容,编写剧本。

第二步:分小组并确定演员角色,准备相关道具。

第三步:课前排练,教师指导。

第四步:课堂演练,互相评价。

第五步:选定课外读物,按上述方式开展阅读和相关的活动,并计划好课堂表演时间,以促使读书活动的完成。

3. 课型举例

(1)内容:《皇帝的新装》、《伊索寓言》(七年级上册)。

(2)实施步骤:

第一步:熟知《皇帝的新装》的内容,编写剧本,设计表演。

第二步:分小组并确定演员角色(如皇帝、各大臣、骗子、孩子等),准备相关道具(如服装、皇冠、织布机、镜子、衣柜等)。

第三步:课前排练,教师指导。

第四步:课堂演练,互相评价。

第五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并制订表演计划,要求学生先分组后选故事、编剧本、分角色演练等,最后在堂上交流。

二、几种课型的使用原则

(一)课上与课下并重原则。

(二)面向全体与照顾重点相统一的原则。

(三)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课型的原则。

(四)根据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课型的原则。

(五)根据教师的特点,选用不同课型的原则。

(六)几种课型结合起来,创造新的课型。

(七)根据新的教学内容,创造新的课型。

(八)既要掌握模式的运用,又要打破模式的禁锢,注重实效性的原则。

三、使用上述几种课型需注意的问题

课型的探索和创立,其目的是使模式有助于教师讲清阅读的规律,使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技能。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系统设计,整体备课,课内和课外纵横联系。

将粗放型的教学(主要以依靠师生拼体力,占时间的方式发展教学,投入大、效率低)转变为集约型的教学(主要以依靠师生的主导性、主体式的方式发展教学)。

(二)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自己所教领域里的知识基础与能力状况,了解在自己所教领域里的知识“生长点”,了解即将展开的教学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相应发展的能力,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必需品等问题。如:若要开展名著导读部分,学生没书,怎么办?学生有书不愿看,怎么办?学生有书且想看却没时间看,怎么办?

(三)注意科学导读。

这一步是以第一点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系统性为理论指导的,它具体落实到每一课、每一单元或每一本名著中。教师根据本课或本单元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进行点拨、引导,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有适当提升。它是一个有理论、有计划、有要求的系统导读过程,对全班同学所导内容大体有:A、说明教学目的、程序与方法;B.确定学习内容,提出系列问题;C、布置阅读书目(本学科及相关学科);D.提出系列要求(如读书笔记,质疑问难,撰写发言稿等)。

(四)建立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机制。

要使学生自觉地按相关要求开展阅读活动,我们还应建立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机制,即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作的研究及研究成果,以小组为单位,经过筛选、整理后,通过文本、演示文稿或网页形式展示出来,供全体师生进行评价。老师应制定出相应的《学生演示文稿评价量规表》和《学生网站评价量规表》供学生参考和打分。当然,等学生适应了这样的评价模式且有了一定的水平后,师生可共同参与制定评价方式和评价准则。实践证明,建立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机制,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参与的状态、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时间、参与的方式、参与的品质和参与的效果等监控;有利于教师在学生读书过程中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学习与讨论;有利于教师发现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天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关于读书阅读型的演讲稿 第4篇

————暑期读书笔记(张寅东)

孔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苏东坡说:“人生不读书,空洞一无有”。新课程已有几个年头了,做一个阅读型、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已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每每想读几本书,但不是被这样那样的事忙得没了那份心情,便又是被自我的惰性弄得没了那份激情。好歹还有个暑假,50多天的时间,更何况校长放假前给每位老师布置了阅读任务,所以信心满满的为自己安排了读书计划。为此还专门从网上选购了两本教育著作,一有空闲时我就随手拿起书阅读。于是,我有了在书中发现思想,发现快乐的幸福之旅。

《教书不简单》,看到这个书名,我就觉得很好奇:教书不就是那么回事吧,有什么不简单的,作者会有哪些感人的故事,让我动心呢?这本书的作者曾纪洲老师不平凡的经历,又会给我留下怎样的思考?带着这一疑问,我翻阅了一页又一页。阅读了《强势座位》、《谁管谁》、《打造一个家》三篇文章,曾老师的教育智慧令我敬佩。文中的事情我们也都遇到过,可我们的处理方式与曾老师的处理做法大相径庭。曾老师为学生着想,就拿排座位来说,我就曾困惑过,一些女生常闹情绪,老师的安排不听从,曾老师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用一段话开导学生,使学生明白挑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端正态度,把位置看淡,明白自己是来这儿学习的。他幽默的话语让学生听了自然无话可说,欣然接受了老师的安排。《谁管谁》这篇随笔,讲述了班干部管理学生,遭遇到学生不听话,不服管的事。曾老师向我们表述着一个新理念:学生自己管自己。这个方法我从未想过,因为我们不敢放手让孩子参与班级管理,生怕孩子管不好班级,可问题是倘若学生都能自己管好自己,班级的班干部就省心了,还会有学生不服班干部管的现象发生吗?这其实我们:作为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使学生能够自主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学生能自主了,班里诸如骂人、打架、扔文具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会发生,这与我们多数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教师管学生,以教师为中心)相比,体现曾老师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我们应该领悟,学习运用,毕竟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人。遇到学生之间的纠纷问题,我们为何不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建议呢,我们教师总是以霸主的地位不让学生说话,不让他们倾吐内心的想法,这样虽然一时也能让学生的纠纷问题得到解决,但是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教师管理学生的。因为你一味地压抑批评,会使学生产生敌视情绪,常会有逆反心理的表现,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和谐的氛围被我们教师在无形中破坏了。甚至有的班主任不问清事情经过,就大发雷霆,动辄发火动手学生,或恶语挖苦,这样的处理严重损害了学生,无疑会给学生留下了灰色的记忆,对老师的处理会有敌视的情绪,怎么还能用心听你讲的课呢?

刘波老师的新书《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读了几页我就喜欢上了它。作为一线草根的农村教师如何在研究中促进自身成长,在研究中享受教育生活。读完全书,掩卷而思,其实研究并不神秘,研究并非高不可攀,研究就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身边。我似乎从刘波老师的新书中探寻到了答案。优秀的专业刊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教师从平庸走向优秀乃至卓越的“幕后英雄”。刘波老师从平凡的心理辅导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这与他广泛地博览群书是密不可分的。他是酷爱读书的人,他很乐意为专业报刊买单。《让专业报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伴我成长的幕后英雄》、《读者作者和推广者》这三篇文章告诉我们阅读专业报刊、杂志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青年教师只

有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唤醒自己的读书意识,激发教师的自主阅读热情,才能有所发展和成长。我从论坛上看到刘波老师的藏书量,使我感到自卑,我才豁然开朗,他成长的资本就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自己订阅的专业报刊。比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博览》,正是他对报刊的亲密接触,才使他和所在的学校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和发展。阅读和写作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载体。有了丰富的阅读积累,还要把这些积累倾诉于笔端形成文字,这样才能为教师的研究夯实基础。许多农村教师常常以为写作是那些优秀名师或教研员的事情,和自己毫无关系,不愿意去动笔,不去主动思考问题,写作自然就成了工作中最头疼的问题,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成功的经验及时整理发布在博客上。或对执教的某节课作深入剖析发表看法,或认真地记录阅读后得到的感悟,这样把经历过的、思考过的都及时记录下来,让文字伴随着平淡的教育之路,尤其是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发表在报刊上,你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只有多练笔,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基本功。勤写教育随笔就是有效的途径。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妨从记教育随笔开始。本书第四章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刘波老师追随刘铁芳、张文质、陶继新等赫赫有名的专家学者的心理历程,进一步证实了专家的引领是加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中,聆听专家讲座、拜专家为师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实上,有一种拜师的方式,不需要征得专家的同意,也完全打破时空的限制,了解到专家的思想,那就是读书。我们要用读书的方式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让自己做上专业发展的“动车组”。我们要努力作专家的铁杆粉丝,自觉地去也接触名师的著作,走进他们的博客,和名师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会使自己行走有一定的分量。正如刘老师所言:“我拥有121本大夏书系的书了,也正是大夏书系的精品力作,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教育阅读的无穷魅力,让我在与专家学者的对话中获得新知,得到提升。”刘老师从教十年,就能在教育科研上取得卓越的成绩,出版了自己的书,这是值得我们青年教师敬重和学习的。读完此书,我渐渐发现了刘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教师的研究不仅来自对实践的深入思考,来自对时事热点的发掘,还来自于丰富的阅读,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自己才是专业成长最大的助推器。我们一线教师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就必须博览专业刊物,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亲近名师,走进名师,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做教育热点的关注者;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做名心怀感恩的有心人,才会让教师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自己心中的梦才会变得更完美。

爱阅读爱读书演讲稿 第5篇

古人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这句话,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小时起就对书情有独钟。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儿童百问百答》科学漫画书,书中有许多趣味问答,又有妙趣横生的科学世界。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可能我们现在还在过着和原始人一样的生活,科学探索通常都是从问一个“为什么”的好奇心开始的,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科学可能将无法发展。

儿童时的好奇心比大人强,因此需要我们从小做起认真读书,去探求某些自然世界的真相,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自己睁大好奇的眼睛,了解许多浅显的科学小知识,更要养成爱读书,爱看书的好习惯。

书是良师益友,读书让自己养成不怕困难的精神,读书提高了阅读能力,更能从书中摘录许多好词佳句,写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

爱上读书享受阅读演讲稿 第6篇

在寒假里,我读了很多的故事,它们都可有意思了。其中,有两个小故事我觉得最有意思,第一个故事叫《小老鼠吃大象》,它讲得是小老鼠看见小朋友在下棋说老鼠能吃大象,它觉得自己可厉害,能吃掉大象,它想从大象的鼻孔里钻进去,先吃掉大象的心,再吃掉大象的肺。其实,小老鼠是吃不了大象的。它太自以为是了。

第二个故事叫做《小猴和鹿》,这个故事最有意思了。它讲得是小猴说它的本领大,小鹿也说它的本领大,然后它们就决定比赛。它们看见小松鼠在树上吃果子,小松鼠说看谁先摘到我手里的果子谁就赢。它们俩比赛,小猴子很快就摘到了果子,但是小鹿跳不到树上,摘不到果子。小鹿不服气,它说:“我们再进行个比赛。”它看见斑马在草地上吃草,就请斑马来当裁判,斑马说:“看谁先跑到那边的山脚下谁就胜利。”小鹿很快就跑到了山脚下,小猴子却在后边跑得很慢。小鹿很神奇,摇头晃脑的说:“胜利喽!胜利喽!”这回小猴子不服气,小猴说:“第一回是我的胜利,我的本领大。”小鹿说:“不,第二次是我的胜利,我的本领大。”它们又开始吵起来了。老熊看见了说:“你们再比赛一次,看谁先跑到河对岸的树上摘到桃子,谁就胜利。”跑起来当然是小鹿快,小鹿轻轻一跳就跳过河了。小猴赶快跑到河边,可是它过不了河,跑到树下的小鹿却摘不到果子,小猴说:“小鹿,你过来呀!你驮我过河,咱们一起摘桃子。”然后,小鹿轻轻一跳就跳过了河,它驮着小猴子赶快往树下跑去,小猴子轻轻一跳,跳到了树上,它们摘到了桃子,它们把桃子交给了老熊,它们从此以后再也不吵架了。从这个故事里,我明白了,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成功。

关于读书阅读型的演讲稿 第7篇

1、当前课题研究的需要。课型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相对固定的教学形式, 科学高效的教学课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 “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课型已成为中小学及各学科研究的重点, 更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核心课题, 同时也体现着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性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要求。

2、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过程既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及训练主线的“三主原则”, 更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和谐互动, 实现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率和通过率的提高, 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点面的过关和学生个体的过关。

3、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不管哪一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 阅读都占据最大的比重:有现代文、文言文;有中国的, 也有外国的;内容涉及科学、文化、军事、自然等广大领域。此外, 在各类型的检测和考试中, 阅读也占着较大的比重。因此, 阅读教学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在此形势和需求下, 构建一种新型的、科学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型,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全面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学习成绩, 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优化, 则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笔者据此构建“自主协同、交互探究”语文阅读课型并付诸实践, 藉此实现上述需求, 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素质教育目标。

二.课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 也包括非结构性的背景知识;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学习前人知识、概念来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建构, 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进行双向建构。建构主义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设计, 实现课堂建构及学生知识技能建构。

2、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将受教育者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 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 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 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规范各种教育活动, 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能动的, 能创造性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发展性教育理论。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 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具体包括知识、智能、品格三方面内容的发展。知识、智能和品格是有机辨证的统一体,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依赖于此三者的发展, 知识的掌握, 智能的增强, 品格的养成依赖于受教育者主体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主体素质获得发展的中介, 是素质发展的基本方式。

三.课型的操作与实践

(一) 课型的理解和操作要求

1、教学手段体现学生个体的“自主”及师生间、生生间的“协同”

“自主”是指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 能自觉地对所学的课文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和能力, 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来实现阅读知识的接受与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协同”则要求师生整体利用发展和谐教育理念作指导, 把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等各要素整合起来, 发挥它们相互作用的有利因素, 克服不利因素, 发扬学生个性, 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与发展。

2、教学方法体现师生、生生、人机间的“交互”与“探究”

“交互”是指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师生间和生生间以交流和互动为形式, 对阅读材料和信息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补充, 实现语文阅读的教与学双边活动。而“探究”实则是一种积极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主要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索问题和合作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交互探究”过程中, 学生学习小组应能合作讨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完成思考与训练题, 交流收集的信息或自学情况, 相互检查或批改作业, 并参与组际竞赛等, 实现组内及组际的互动与提高。

3、教学效果体现师生主体性双向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型的实施中师生的能动性和活力性充分得到发挥, 阅读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相激励的过程, 课堂中学生个体、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呈现积极向上、互动互进的教学效果, 实现和谐协调的课堂教学发展状态, 体现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及教师教学技能主体性双向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 课型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为阅读教学中的教学主导, 即各教学要素的整合协同者, 实施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阅读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同时更是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者与开发者。

学生角色:定位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主体, 即语文阅读学习过程的主体感受者, 语文阅读知识和技能主动的探究者与接受者。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知识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 自主调用各种信息资源、自主探究和自我发现。

师生角色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是通过对语文阅读“教”与“学”加以协调和控制来实现, 使课堂阅读教与学两类活动形成共时、多向、互动、互进的有机整体, 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三) 课型课堂教学流程各环节细解

1、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预习课文, 初步了解内容, 阅读学生参考资料;查字典, 掌握字音;初步完成相关的练习与训练资料;学会上网查询、搜索学习信息与资料;准备学具。

教师方面: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录音朗读及阅读训练;搜集相关的音像作品, 为增强教学效果设计多媒体课件;准备其他教具;预先安排4-6人的学生学习研讨小组。

2、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情境导入和听读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具体步骤:教师情境导入并板书课题;提示学生理清作者、背景、出处等文学常识信息;播放课文朗读, 布置学生朗读训练;教师检查学生字音、字义、课文内容梗概等预习情况。

第二阶段:整体感悟和细部研读——学生初步交互探究问题。具体步骤:教师投影整体感悟和细部研读的思考题, 检查巡视学生学习小组的交互探究学习情况, 及时作好信息反馈和启示, 指正学生的回答;学生对阅读思考题和学习问题进行组内研讨和记录, 并由学生代表发言。

第三阶段:阅读拓展和延伸——学生深入交互探究和提升。具体步骤: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拓展训练题, 布置相关的仿写作业;学生组内研讨记录、完成拓展训练题, 并由学生代表发言。

第四阶段:阅读反馈及评价——学生知识质疑解疑并自主提高。具体步骤:学生对所学课文知识质疑, 学习小组内提出并研讨;组内解疑→组际解疑→教师解疑。教师课堂小结, 并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

3、课后延伸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作业和训练, 利用家庭电脑或结合信息技术课, 上网搜索有关的课文学习信息、撰写学习心得, 课外阅读类似的中外名著;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 及时作好信息的反馈, 作好个别能力偏差的学生学业辅导。

(四) 课型构建流程及教学效果原理图

(五) 具体的课例与实践:《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阅读教学 (本人设计并执教)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 初步了解本文内容, 初步完成训练;查字典, 掌握字音字义;

2、教师:准备本文录音朗读;搜集与贝多芬相关的音像作品并设计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新课导入和听读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与要求, 掌握文学常识、听读课文、掌握字音字义、了解学习目标、做好知识积累等。

1、新课导入。1)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部分章节, 学生回答曲名和作者, 教师明确;2) 板书课题及简介作者何为;学生标划课文注释, 理清贝多芬的国籍、身份、代表作等文学常识;3) 教师投影明确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2、听读训练与检查。 (1) 教师播放本文录音朗读;学生理清本文大概内容并掌握生字; (2) 检查预习, 要求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掌握词义:重荷深邃踌躇磐石惹人纽扣喧嚣门槛含蓄下颏 (3) 学生自主思考并注音, 组内学生互相解释大概词义;学生代表上黑板注音;教师指正、明确基本词义并指导学生齐读, 分析易出错的音、形。

第二阶段:整体感悟和细部研读———学生初步交互探究问题

探究策略:安排学生5-8分钟快速默读;组内学生研讨, 并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参与交流、点拔、指正并逐步投影参考答案。

3、整体感悟。教师投影重点问题: (1) 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说说其间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2) 贝多芬为何常拒绝客人来探访? (3) 用几句话概括文中贝多芬的形象并据此归纳本文主题。

4、细部研读。教师投影主体部分难点问题: (1) 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2) 如何理解“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 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 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3) 贝多芬向客人叙述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表现其什么精神?

第三阶段:阅读拓展和延伸———学生深入交互探究和提升

拓展策略:组内学生先研讨, 并由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指正并分别投影点拔。

5、欣赏与思考。 (1) 全曲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2) 思考:结合课文思想内容, 说说你们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6、仿写提高。 (1) 先体会本文第6—9段对贝多芬的衣着和外貌特征的描写; (2) 模仿这种写法, 用100字左右描写班内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 看谁写得最传神; (3) 学习小组内仿写交流, 代表读组内最传神的描写。大家根据所写的外貌来判断所写的是班内哪位同学; (4) 学生互评, 论其写法的得与失。

第四阶段:阅读反馈及评价—学生知识质疑、解疑并自主提高

7、质疑与反馈。处理策略: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提出知识内容的疑问并展开研讨, 由组内同学互相解答;如组内同学无法解答, 则由学习小组代表向全班提出并征求参考答案;如班内同学也无法解疑, 则由教师指正和解答。

8、课堂小结与评价:教师通过上述教学内容进行小结, 对学生上课时课堂学习的情况进行有效评价。

【课后延伸】

延伸策略:用投影显示课后巩固和延伸的要求, 教师及时检查学生巩固情况。

(1) 文字作业:按要求抄写生字词;完成《语文阅读感悟》本课练习;修改自己的仿写训练并上交; (2) 课外或结合信息技术课, 上网搜索有关贝多芬的故事和其他著名交响乐; (3) 搜索莫扎特的音乐作品, 并与贝多芬音乐进行比较, 说说两人音乐风格上的异同。

四.课型的实践结论和分析

(一) 培养学生读、议、思、辩的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及阅读水平, 实现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型教学能以学生“自主协同”为手段, 以“交互探究”为方法, 以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评价为目标, 做好课前、课中及课后各环节工作, 重点体现学生对阅读材料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与研讨, 做好学生阅读知识点面的过关和学生个体的过关, 学生的参与率和通过率均得到提高, 一定程度的培养了学生读、议、思、辩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和阅读水平, 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提升了教师语文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 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这种以增进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的, 以群体交往组织为形式的“交互探究”, 除了发挥语文阅读课堂集体的教学力量, 保证和增大生生学习交往的时空, 能给后进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外, 教师也从这种师生交互方式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 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丰富了教师语文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 课堂中形成一种和谐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挥

实践表明, “自主协同, 交互探究”语文阅读课型, 强化了语文阅读课堂中学生的自学、质疑、读议等环节,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 积极参与各项阅读活动, 培养他们参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这样, 学生思维活跃, 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愉悦, 创造性能力得到提高。同时, 教师做好语文导学工作, 组织教学科学有效, 辅导热情高, 教学能力逐步提升。课堂中从而形成一种和谐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得到发挥。

(四)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学生阅读水平及语文学习成绩得到拓展

热爱读书享受阅读演讲稿 第8篇

我爱读书,在书中总能得到一些启发;我爱读书,在书中总能吸取一些教训;我爱读书,在书中总能尽情地遨游知识的海洋……啊,我在一本本书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在我的家里,到处都是书,密密麻麻,装满了四个柜子,这些书都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朋友!其中有《夏洛的网》 ,它告诉我:人要会爱,要乐于奉献;有《绿山墙的安妮》,它告诉我:要像安妮那样充满幻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有《三国演义》,它让我认识了许多的三国英雄:诸葛亮、关羽、周瑜、曹操……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告诉我:人要用来回报爱。当我读到:

我们每天接受着别人的爱,

更不应该忘记用爱来回报爱。

就像走在人生之路,

你必须迈开左右脚。

这时,我一下子呆住了,嘴里不停地念着:“接受着别人的爱,回报爱;接受着别人的爱,回报爱……”是啊!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别人的爱,更不应该忘记用爱来回报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并没有这样做。

记得那一天,天气特别晴朗,我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突然,一阵脚步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出门一看,原来是外婆来了。她手上拎着大大小小的袋子。我心想:一定是好吃的东西!于是便一把将袋子抢了过来,打开一看,哇!好多零食呀!还有我最喜欢吃的香蕉,葡萄……我拿起一根香蕉,剥开皮,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点儿也没有顾及到忙了一天的外婆。而外婆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一句怨言也没有。现在想想,真觉得非常羞愧呢!

但是自从读了《乌丢丢的奇遇》过后,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直在关心着﹑帮助着身边的人。我帮助盲人,为他们读报纸;我搀扶老人过马路;我把一些文具捐献给了灾区的孩子……

关于读书阅读型的演讲稿 第9篇

走进大学,读了更多的书,认识了更多的人,有喜欢原创音乐的朋友拜托我写歌词,一次聊天时他惊讶地问我:“你竟然是农村的?这么有才,一点也不像!”当时我只能对他报以微笑,心里却五味杂陈。一方面因为自己受到肯定而高兴,一方面也为别人对农村的偏见和误解而无奈。的确,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的生活便局限于那一方水土,但幸好,我热爱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知识滋养了我幼年时单调的时光,是知识让我自信,让我觉得人生熠熠生辉!“书中日月长”,是知识为我敞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更高更远的天空,想去更深更广的海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知识增长了我的才能,启迪了我的智慧,让我追求的脚步更加沉稳有力!可以说,正是读书改变了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务农命运,是读书铸就了我“业精于勤,荒于嬉”的人生追求,也是读书让我今天有幸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畅谈阅读的力量。

人,与书籍为伴,才懂求知之乐。人,与墨香为伍,才能玉成人生。生活中没有书,就好像天地间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就仿佛鸟儿没

有翅膀。学生时代爱读书,陶醉于诗意的情怀,沉浸在知识的世界。悠悠的岁月,浓浓的墨香,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已经走出了校园,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对于阅读我有着更加开阔的需求,这种开阔不仅是阅读范围的开阔,更是一种感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包容。我虽然工作在基层,但感知的触角从未局限于社会一隅。我希望通过书本,去了解来自不同世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关于历史关于现实的解读和看法,让自己的视角和思想放宽。也希望通过书本,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让自己不断进步,做更多的事,做更好的人。

以前我虽然熟悉农村,却不熟悉农村的工作,刚刚成为村官的时候,每当书记和村主任讨论工作,我在旁边听的一知半解,心里只能干着急,又不能事无巨细都向别人请教,于是书本成了我最好的老师,黑龙江省图书馆的龙江学习的平台、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检索平台也为我架起了一个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海量知识信息的平台,让我拓宽了视野,学会了村官工作的一些方法,让我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村官”的身份。

村委会有间农家书屋,可是平时来看书的人却寥寥无几。我工作不忙的时候总喜欢泡在那里,除了读我喜欢的文学和科普类书籍,也有意地读一些种植养殖技术,从而对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了解,跟村民们聊天时也更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村民们都说我虽然看起来一身书卷气,说起咱们农村的事情却头头是道、明明白白。我也因此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在我的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农闲时放下扑克牌,离开麻将桌,来到农家书屋,看新闻、读经典、学技术,在书里学到致富新项目,在

书里学到病虫害防治方法,有位大哥说他照着菜谱学了很多好吃的菜,经常做给家人吃,有位阿姨看书学习手工编织,还送了我一个她做的小包„„读书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各个方面,村里的气氛也越来越和谐、向上、富足、融洽,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改变。

回顾过往二十年,我生命中几乎所有的亮点都是因读书而起,可以说,我的人生是因为知识才更加丰富,因为阅读才更加精彩。或许正因为我见过城市的时尚繁华,也体验过乡村的质朴恬静,所以对于生活、对于世界才有更多的感悟和思索。有人问我,上了大学却还回到农村,那读书还有意义吗?可是我知道,我虽然兜兜转转回到了原地,但我的心却早已高飞。奉献是青春的热血,理想是人生的路标,让知识绽放出人生的芳华,用阅读灌溉生命的土壤。是书籍在我的世界里点亮光芒万丈,筑起高楼林立,铺开繁花似锦。

关于物种起源阅读读书笔记 第10篇

《物种起源》是一道享用不尽的“精神盛宴”。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标志着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今年以来仍居于多家图书榜前列,仍在读者的手上流传着。

在英国伦敦,那一天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一定会被当做科学上的确定真理而为人们所接受。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

《物种起源》是世界生物进化很有价值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深切关注生物土地家园的,以灵魂回应灵魂之书。书的主体部分陈述了生物的变异及相互适应的途径,从家养而变异的知识,因为每种生物产生的个数,远超过其所能生存的个数,所以常引起生存的斗争,于是人生物的任何变异性质,不论其如何微小,只要是在复杂的和特殊的生活状态下有利于它本身的,即将有较佳的生存机会,因而它就自然地被选择了。由于坚强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的变种,将会繁殖它的新的变异了的类型。

从最古老的单细胞到有着复杂生命结构与思维的人类诞生,在漫长的30多亿年生命行进征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从出生到灭亡,从低等到高等,究竟是何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发展呢?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绞尽脑汁,企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最终都以百思不得其解而告终。就在人们对生命演进机理持不同见解的各门各派展开激烈论战、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出现了。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进化论思想终于在19世纪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手中形成了具有无可争议的说服力的体系。到了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已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由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在举世闻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因为生命都起源于一个原始细胞的开端;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而来的,生物在进化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进行着自然选择„„。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了生物学的经典著作。如今,《物种起源》所提及的许多观点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后来不断地得到发展。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创立了“现代进化论”。

现代进化论者摒弃了达尔文把个体作为生物进化基本单位的说法,他们认为,应当把群体作为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本身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状,它既是进化的动因,又是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的作用不是通过对优胜个体的挑选,而是以消灭无适应能力的个体这一方式而实现的。现代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古典达尔文主义无法解释的许多事实。遗憾的是在达尔文时代,遗传学先驱孟德尔还没有能够让世人相信他的遗传学说,否则,达尔文定会痛不欲生,因为1838年,他选择了亲舅舅的女儿、表姐埃玛作为终身伴侣。据说,到了晚年,达尔文对孟德尔和他的遗传学略有所闻,他常常为他的近亲结婚感到不安。

当然,所有的生物才是《物种起源》这本书的精神主载体,生物的智慧,生物的生命强力才是全书的看点所在。对此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地用审美的、而不是充满道德义愤的实用眼光来看待这部作品。我对书中生物在与自然斗智斗勇的大量精彩片断很感兴趣,生命意蕴甚丰,它让人的灵魂震颤、让人的心智慢慢苏醒、让人看清生物进化的本质、让人知道在基本的人性天理面前应当如何珍惜、如何拥有、如何警觉、如何拒绝、如何捍卫、如何爱、如何关怀。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委实太少了。

我总感到,关于物种起源的话题没有完,某些非科学,非理性,非文明的似是而非的理念仍在流行,而《物种起源》代表性。它抓住了生物得本质,就好像找到了一把开启世界生物进化史的钥匙。

关于物种起源阅读读书笔记2

《物种起源》可谓一部影响人类科学发展进程的绝世经典,早就渴望拜读一番。终于盼到了寒假,使我得以有暇一睹科学巨人留给人类的这本百年巨著的风采。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以丰富的研究资料,严谨的科学论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引人入胜的文笔,向全人类庄严宣告了物种发展的伟大理论——进化论。在此之前,人类有关物种发展的认识一直笼罩在唯心主义宗教统治的阴霾中。人们认为人类以及地球上的各种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神明所创造的,神主导一切!各个物种都是孤立的,其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达尔文本是一位____信徒,而他由于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宗教中许多违背现实的东西,于是开始怀疑《圣经》是不是真正的真理。达尔文是个极为认真的人,这也是他能抛弃神创论而研究进化论的重要条件。

在那个年代,违背教会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乌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无法阻拦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总有那么一批坚持真理的人,不畏教会等反对组织的压迫,坚持真理,经过几个世纪,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真理终于战胜谬误,人类终于见到了科学的曙光。达尔文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然而,科学与唯心的斗争是长期的。直到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有的宗教人士才承认了进化论年,在生物进化论日趋深入人心的环境下,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不得不改变了教会对达尔文主义的否定态度,教廷不得不抛弃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始祖”的信条。

而事实上,如今仍有很多人否定并驳斥进化论。我不久前还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仍然以神创论否定进化论。

由此,可想而知,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要否定残酷的教会的理论是多么的困难。读此书,让我知道了对待科学一定要认真,对真理,就要百折不挠地坚持。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同样值得钦佩。当他谈论到一些问题时,由于版面的限制,无法进行再多的论述,虽然书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证实他的观点,但他仍告诉读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将有对此问题更深入的论证。我想,对这种问题,能够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

关于物种起源阅读读书笔记3

作者在《物种起源》的前半部分主要介绍变异→斗争→自然选择。后半部分主要在地质学、地理分布、形态学、胚胎学、残迹器官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全书都未提及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作者只是想证明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并猜想整个纲的物种可能是从四五种祖先传下来的,作者更进一步的用类比法推导“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一切生物,也许都是从某一原始类型传下来的。”(P288)但同时作者也承认类比法可能误导。达尔文还有一本书叫做《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里面详细论述了人类的由来,还介绍了人类的亲缘和系谱,从此之后人类和猿类就成了所谓的“近亲关系”。书中所引用的地质学、胚胎学等等知识我是一概不懂,所以只能从我小学学到的课文知识来分享下自己的读后感。

1.小蝌蚪找妈妈

哲学界有三大终极问题:1.我是谁,2.我从哪里来,3.我要到哪里去?人类也一直在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但好像一直没有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但万万没想到对于从哪里来这一问题进化论却成了主流观点。记得一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鸭妈妈说它们的妈妈头上有两只大眼睛,他们就认金鱼是妈妈,金鱼说它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它们就认乌龟是妈妈。我们看人类和猿长得像,就认古猿为祖先。

如果只是达尔文一个人这样说恐怕大家也不会相信,但后来居然有人拿出了“证据”,1866年海克尔在《普遍生物形态学》上发表了一组24个胚胎组成的图画,如下图所示。以此证明人类的胚胎在子宫发育的头几个月经历了不同的进化阶段,哇!科学实验验证了进化论这一假说,反对者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反对者真有话说,这图是学术造假,是人为修改过的。迈克尔·K·理查森博士在Springer上发表了一组照片,如下图所示,这组照片却显示了不同物种的胚胎之间差异非常大。

2.温水煮青蛙

我从小就学习这句话,也从未怀疑它的真实性,温水煮青蛙的结果肯定是青蛙跳不出来。直到看了韩寒的《后会无期》才发现青蛙没我想的那么傻。那么问题来了,温水煮青蛙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我没试过,也不想伤害小动物,像我一样好奇这个结果的可以自行去百度“温水煮青蛙”,希望结果能让你满意。温水煮青蛙的实验还好说,夏天去田间地头捉几只,多煮几次就能知道谁说的对,但是观察不同物种不同阶段的胚胎这个实验就没那么容易做了,所以我们就无法亲自验证到底谁说得对,但这依然不妨碍我们知道这一事情的真相,我们无法做这样的实验,总有可以做这样实验的科学家,又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造假。

但有些实验我们所有人都做不了,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放射性”测年法,通过测定物体内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去推断物体的年龄,年代近的还好说,我们可以用已知年代的物体去验证下这个理论,但是对于超过一万年的物体,你又怎么去验证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呢?难道你可以现在制作一张桌子或者铸造一个鼎,测一下放射性元素含量,等一万年再测一次验证下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吗?恐怕我们都等不及。如果真像达尔文所推论的那样一切生物都是从某一原始类型传下来,那一定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放射性测年法这一理论无法验证。却有人已证明放射性测年法不可靠,1993年吉斯·斯文森和史蒂芬·奥斯丁博士用放射性测年法测定1980-1986年之间火山爆发形成的熔岩,却发现它们的年龄都在亿万年之上。

3.皇帝的新装

顾颉刚说:“凡是一种思想,到了能支配社会心理的权威地位,被支配着自然心悦诚服,绝不敢怀疑,而且要尽量加以涂泽补充的功夫”。进化论这一思想即到了这样的地位,好多研究者都尽量证明其是正确的。就像皇帝的新装,别人都说能看见,就你自己看不见显得自己多愚蠢啊!直到有一个小孩说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科学的本质是质疑、探索。

信仰的本质是相信、敬虔。

但现在的情况却是我们对科学少了一份质疑,让科学成了新的迷信。对信仰则少了一份敬虔,成了无关痛痒。

达尔文认为人类和猿是近亲,情有可原,当时距离基因的发现还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像小蝌蚪找妈妈一样凭外形找祖先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我们现在知道了人与猿与猴的基因对数都是不同的,且在遗产过程中基因对数是不变的,,我们为什么还要相信人与猿猴有共同祖先呢?

也许你会问,小秦皇你通过百度知道的人与猿猴基因对数目不同这信息可靠吗?基因对数不同就一定不能来自同一祖先吗?你有实验能证明你所说的吗?

坦白讲,这三连问让我哑口无言。

本以为读《物种起源》这本书不是什么劳神费力的事,但没想到还涉及地质学、遗传学、胚胎学、基因学、考古学……这么多知识。从小没怎么读过课外书的我大多时候不得不求助于百度,说实话我也不相信百度的答案一定对。读完这本书真应了我公众号的名字,这句话出自《圣经·传道书》12章12节:“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诫,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现在的书多的不可胜数,即使穷尽一生也读不完万分之一,所以现在的我读书喜欢读经典的书,经过时间筛选的书,《物种起源》出版到现在也已有160周年,不管这一假说正确与否,到现在还能如此为人熟知,也算是一本比较经典的书。但是读完发现书中用的“也许”、“如果”、“可能”等词数不胜数,达尔文好多地方也是假设,绝没到让我们将这一学说奉为圭臬的地步。

关于物种起源阅读读书笔记4

科学是神秘的,也是美丽的。它既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改造世界、造福自身的伟大力量。从我们学习的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力学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蒸汽机的发明,到我们熟悉的因特网技术、基因工程,这些科学理论的诞生与应用都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精神世界。

读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后,更加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仅仅是说大自然,我们人类的生活亦是如此。达尔文的著作不仅使生物学和人类学发生了革命,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在世界的位置的看法。他经过多年的探究、搜索事实,思考问题,再加上耐心的记录、总结,从而写成科学巨著。从这部书中,我不仅看到生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大自然的奥秘,更看到了令我敬佩的科学精神,那是达尔文身上的遇到难题不放弃、永不放弃的坚持,对科研的执着,以及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都源于他对科学的热爱。

读罢这篇文章,我对科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而我更要学习达尔文的科学精神与品格。马克思说:“在攀登科学的山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岩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是的,探索科学是一件艰苦的事业,但发现与探索科学的过程又是充满无穷乐趣的。而这乐趣又吸引科学家们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人们发现科学,在科学世界里探索,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征服自然,更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让人们更好的生活,让社会更和谐。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阐释了生物的进化原理,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现在,聪明的人类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各种技术中,使方便、快捷的节奏悄然进入人们生活中。高铁缩短了人们出行的时间,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缩短了人们间的距离。袁隆平克服重重困难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短缺的问题;钱学森历尽千辛万苦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增强了新中国的综合国力;吴孟超将毕生的时间都入到肝胆外科的研究中,至今未离开手术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他们热爱科学研究,不畏辛苦,为人类造福。然而,在充斥着利益的现代社会,有些人利用科学,用高科技研制有毒化学试剂加入食品中,试图谋取暴利。假烟、假酒早已屡见不鲜,爽口的饮料中有塑化剂,美味的饭菜加入了地沟油、苏丹红。入股额大家都利用科学,用于满足自身的欲望,不考虑他人、社会,那还不如回到古代,回到没有危害到人们健康的时代里。想到这里,真想告诉大家要正确对待科学。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热爱生活以正确的态度对科学。热爱科学,是让它造福于人类,造福于社会。

所以,让我们热爱科学,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执着坚持的精神徜徉在科学的海洋中,让我们享受发现与探索的乐趣,让科学为我们创造美好的未来吧。

关于物种起源阅读读书笔记5

是谁击破神创论的天空,将世界从上帝的手中挣开;是谁以锐利的双眼,看穿时空的阴霾,寻找物种间的联系与存在;是谁以一句“物竞天择”的呐喊,唤起整个大崛起的时代。也许<<物种起源>>随着时代日显其不足,但传承给后人的,并让后人抚卷感叹的始终是那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对科学的严谨与热爱。

少年顽劣,浪子回头。达尔文年轻时用他父亲的话说“除打猎、养狗、抓老鼠以外,无所事事”相对他的兄弟姐妹来讲或者用中国父母常讲“别人家的孩子”来说达尔文可算是一事无成的败家子。可是就是这个常人眼中的败家子却成为英国伟大的科学家、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参加“贝格尔号”舰的全球远航,成为流传后世的的伟大人物,我不禁感叹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

大巧若拙,埋头著书。在达尔文那个时代,人们普遍都接受创造论,相信上帝创造世界、并一次就创造出所有的生物,同时上帝也赋予每种生物各自的角色,而每个物种的设计都非常完美,所以物种是永恒固定不变的。这种错误的观点在宗教的神环下成为人们精神的枷锁,于是<<物种起源>>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本书中讨论过的生存斗争,对于变异究竟怎样发生作用呢?在人类手里发生巨大作用的选择原理,能够应用于自然界吗?我想我们将会看到,它是能够极其有效地发生作用的。让我们记住,家养生物有无数轻微变异和个体差异,自然状况下的生物也有程度较差的无数轻微变异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记住遗传倾向的力量。在家养状况下,可以确切他说,生物的整个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变为可塑性的了。正如<<物种起源>>所讲人类用有计划的和无意识的选择方法,能够产生出而且的确已经产生了伟大的结果。

暗夜磨剑,终露锋芒。达尓文的<<物种起源>>有如一场席卷世界的海啸,狠狠地撞击在“神创论”的壁垒上,将千百年来的宗教脸上神秘而高贵的面纱狠狠地撕下。从而联接起一个伟大而充满理性的时代,这是只属于人的时代,神的荣耀开始寂灭于尘埃。正是因为<物种起源>出版,人类才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理论,而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

改变世界,真理永恒。科学永远是真理与实践的孩子,而非强权与臆测的玩物,“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希腊先哲早在千百年前就有这振聋发聩的话了。当达尔文面对教会的刁难,面对无知者的嘲笑,面强权的胁迫。他没有低头,也不会低头,他以一种“真的勇士”的姿态,艰难的前行,昂扬的前行。他用自己并不坚实肩膀扛了这个世界的明天,孤身一人站到了诸神的对立面。这才是真正科学,真正让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

反观当下中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论文互抄,研究成果互窃,科学研究充满了权钱交易与利益制衡,大学不再是象牙塔,科研院成了官场,没有学会做人便作学问的人比比皆是,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没有一种敢向权威与不合理存在挑战的精神,都没有静下心来,埋头作学问的毅力,那么何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谈雄踞世界民族之林。

上一篇:2024齐鲁最美教师观后感下一篇:边城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