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2-11-28

一、引言

抓住发展机遇引进人才, 为应用型大学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 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影响力, 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实践“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重大实践。基于“新工科”背景与建设任务, 笔者结合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执业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实践, 探索地方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 以提高地方高校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特色人才培养对教师的需求

应用型大学的突出特征为融合性, 能源动力工程作为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热门专业, 充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在学术性与职业性方面的融合沟通与交叉[1]。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涉及机械、化工、环境等学科, 各专业交叉明显。“新工科”建设的基本任务包含了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三方面内容, 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 应首先考虑教师的队伍和知识结构, 以满足其工程实践型和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 “双师”与特色人才体现教学相长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 如何把握学与教的关系?由于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突出特色是执业能力,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是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人才从事教学与实践、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 应用型大学能源动力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中, 最适宜引进具有执业资格证书和相关交叉知识结构的所谓“双师双能”教师。以具备教学与实践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教师为学科带头人, 组建学科团队, 优化整合教师团队, 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 是体现教学相长、孕育执业型专业人才, 真正满足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的必由之路。

(二) 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双师”

相比“双一流”高校, 地方院校在科研方面处于劣势, 大型国企往往寻找一流高校“专家”立项与鉴定, 而实现知名度与利益链条的“互惠双赢”。而中小型企业对产品需求紧跟市场需求, 往往依赖于技术借鉴、仿制国外产品以降低生产成本而生存, 研发需求具有市场导向的多变性, 一般地方高校教师仅依靠课堂知识和单一专业所学, 较难适应企业多变的产品研发定位, 对创新实践与就业导向型的人才需求, 体现出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对人才而言, 学历、论文和科研项目成果仅能代表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具备基本的研发能力, 高学历代表的是某单一专业方向的学术深度。

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更应着力于务实的从业型教育模式建设, 绝不是简单的实践创新课程。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需要“双师”, 更确切地说是急需“双能”人才, 以“双师双能”人才为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 积极引进企业与高校共建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产业园和独立法人的公司, 真正把企业引进来, 以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作为人才培育导向和实训目标, 必然会激活人才创新能动性, 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三) 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需要“双师”

国际化教育与成果导向教育 (OutcomeBasedEducation, 简称OBE) 理念密不可分, 也就是说, 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要比怎样学习与何时学习重要得多[2]。那么, 面对目前全国各高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基于OBE理念的专业认证, 立足地方的应用型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专业, 如何应对这种以学习产出驱动课程与学习的教育模式革新?

实践证明, 为实现“新工科”建设体现的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目的, 以“双师双能型”的高水平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为基本支撑, 将执业考试类课程融合于本科教育培养课程体系, 可脉络明晰的支撑OBE专业评估的12个指标, 突出工程与社会、职业规范、项目管理与终身学习等指标的支撑力度, 可有效杜绝专业培养各模块课程设置的“假、大、空”现象, 是培育优势学科、做实做好专业认证的必然选择。

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搭建合理高效、目标导向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需准确预测和把握国家和产业发展导向和需求, 特别是行业性明显的地方高校, 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本校既有学科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领域, 树立工程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 深度融合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理念[2];完善教师学历与学缘结构, 依托教师科研与实践能力, 打造不同模块与方向的课程团队和实践型课群;采用专业自选, 竞争性分流、多层面学生选拔等措施, 实现人尽其用, 物尽其才的专业平台。具体举措如下:

(一) 课程体系与团队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体现的是系统性而不是个体性, 教学内容要体现动态特征, 课程体系要体现传统教育与创新理念的融合[3]。我院通过更新课程团队, 分别建立动力设备、工程管理等6个具有执业型人才导向的课程团队, 实训课程整合增加协同和动手能力培养, 实验模式基于CDIO理念, 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以解决企业“用工荒”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矛盾。

(二) 课程内容与方式改革

我院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传统文化与创新实践》、《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导论》等公选课, 正确引导学生的普世价值观, 体现人文关怀, 建立长远意识, 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多形式与角度对学习效果考核, 分层次的对学生培养, 转换教与学的角色, 让学生提前参与和适应实践活动, 在自我定位的前提下树立未来发展方向和成才目标。

(三) 创新与实践学习改革

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和创新产业实践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体现团队协调、交流与沟通的有效途径[4]。依托教师科研方向和地方企业需求, 做实产学研合作创新。我院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挑战杯”学科活动小组, 三维实体与建模学习团队, 为实践导师和学生提供开放的实验室与研究室, 以定期研讨的方式互相促进、培养学生辨识性思维及敏锐的创新意识。

四、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当前国情和就业形势下的应用型大学特色教育, 应敢于在职业能力培养、执业资格培训方面做强、做大。具体培养模式实践如下:

(一) 积极引进“双师双能”教师

“双师双能”教师不仅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 更具有实践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勘察设计类工程师, 以及注册土木类工程师、消防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等围绕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领域的执业资格证书, 作为执业型人才的“黄金证书”, 企业需求极大。而目前国内的培训机构规范性差, 学员在网校、教育机构等营利性机构的培训学习效果远不及传统教学, 依托我院的“双师双能”教师建立创业与执业资格培训中心, 灵活创建公立大学背景下的执业资格培训机构, 调动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热情, 也明显提升专业和学校在该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

(二) 积极招收生源与学员

我院通过合理招收专升本, 强化2年的基础性专业与执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坚持“创业先从业, 毕业即执业”的理念, 基于执业资格考试类别与特点, 优化调整3+2培养模式;同时, 积极对企业技术管理人员, 错位和优化发展继续教育, 结合执业资格培训中心紧跟市场需求开设相关资格培训, 为执业型和应用型人才培训与资格考试培育专业学员与生源;

(三) 全过程培养模式

构建“双能”教师与学生的“全过程指导”培养模式, 针对学生特点, 分门别类的全面规划执业方向明确的职业目标, 我院通过宣讲、报告和讲座等形式, 针对学生兴趣与特长引导的教育, 学生自主选择按成绩分流加入项目管理类、设备设计类, 创新就业类等不同模式的师生共建课组, 结合阶段性总结与考核, 基于全过程培养模式, 真正实践执业能力创新教育模式的目标驱动与因材施教。

(四) 配套管理与考核机制

打造校企合作的纵向和不同院系间横向的执业资格培训与创新创造师资群, 将培养学生的执业证书与创新成果量化, 列入年底教师考核的科研分、教研分, 将对外培训和对内培养与考核指标挂钩, 体现了对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的制度支撑, 也能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孕育“双师双能”型的工匠与专家。

五、结语

能源动力工程特色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师生融合创新机制的合理构建, 无论是教研依托科研还是实践带动教学, 引入“双师双能型”的教师构建合理、适用的专业特色平台, 实现目标导向型的全过程、全员参与式执业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 既适应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初衷, 又有利于地方与行业高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是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结合能源动力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阐述了双师型教师对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 提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式和实践学习改革的措施, 并针对人才执业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了具体举措, 为应用型地方高校培养特色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工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3) :1-6.

[2] 郭美荣, 夏德宏.热能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冶金教育, 2018, 188 (05) :95-97.

[3] 沈显庆, 王蕴恒, 寇晓静, 等.产学融合及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2018 (z1) .

[4]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 38 (02) :26-3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探寻小学信息技术新教材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