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英语人才培养

2024-06-10

酒店英语人才培养(精选10篇)

酒店英语人才培养 第1篇

传统的英语专业发展较注重理论教学, 然而如今海南的新型国际发展形势促使传统英语专业向新兴专业方向发展。2010年1月4日, 国务院网站公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涉及建设、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总体要求、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当地服务业转型等九个大方向, 对海南的整体经济发展起到政策性推动作用。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 调整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 向应用型、实践型人才设置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地方区域性经济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2 酒店英语的社会现状调查分析

(1) 行业资深人士的访谈

众所周知, 天涯海角旅游区、亚龙湾天堂森林公园、南山旅游区、大小洞天旅游区等知名景点都位于国际旅游城市三亚, 而本校所处三亚腹地可以充分利用三亚有效资源。近年来, 三亚加快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 旅游业发展迅速, 游客逐年增多, 基于目前海南各大酒店的英语人才的岗位需求状况, 本课题组围绕主题设计了几个问题, 采访了行内资深人士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对旅游酒店英语人才各方面的要求:

问题1:您认为在岗的酒店人员 (琼州学院旅游英语毕业生) 的业务熟练程度如何?

问题2:您认为这些在岗人员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锻炼?

问题3:您认为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还应注意加强哪些环节?

(2) 对本校两届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访谈

针对目前海南酒店英语人才的现状调查, 本课题组对本校旅游英语专业2014届及2015届 (目前正在进行酒店英语各岗位实习) 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两届各随机抽取50名学生并能够保证访谈的质量, 在以下几方面设计问题并充分听取实际岗位对专业的意见等:

问题1:四年的课程设置是否做到适应酒店英语专业发展的需求, 请具体谈一下你的看法?

问题2:你认为专业技能的培养在酒店英语的专业课程中是否得力, 关键在于哪些环节?

问题3:对于酒店英语人才的具体发展, 在工作中还需要注意哪些环节?

3 主要问题

(1) 传统人才培养方向笼统

传统酒店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不具体, 课程设置没有突出旅游英语的专业特色, 前四个学期的课程和其他师范等专业没有差别, 只有在第五学期才开始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 由于培养方向笼统故引进师资也较模糊, 造成有些专业课程师资缺乏。袁琴英 (2013) 指出海南旅游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很多毕业生找不到与自己期望值很匹配的岗位及薪酬, 以及培养层次不鲜明, 造成旅游人才流失严重等情况。

(2) 基础专业语言技能欠精准

在访谈中突出的问题是英语语音和口语技能问题。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前四个学期安排每周2节口语课程, 但外教师资力量不足, 疲于应付各班的教学, 在教学中没有突出旅游英语专业各个情景的口语模拟教学, 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方面;而英语语音课程则只安排第一学期每周2节课, 课时较少且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矫正, 故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学生在口语和语音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进和提高。

(3) 实践机会缺乏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30%的课程是公共思政课程, 专业课程占60%, 而实践应用能力课程仅为10%, 由此造成学生实践机会少, 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袁琴英 (2013) 认为填鸭式的课程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实践动手能力, 造成旅游英语培养的人才在日后的岗位中出现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不良情绪等。

4 启示

(1) 基础课程教学设置

在专业基础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关键要加强口语和语音课程, 英语语音要求纯正标准, 那么口语师资必须注意加强教学以适应专业特色的需求, 英语语音课程需要增加两倍课时并且加强学生矫正语音的环节。英语非常讲究逻辑思维能力, 文法非常重要。根据业内人士的访谈结果, 行业岗位尤其是五星级酒店外宾对英语口语要求较高, 可增加专业见习实习机会以便亲身实践口语交流能力。蒋元猷 (2013) 认为加强BEC及TOEIC类似的加强口语比重的考试可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口语和听力能力的培养。

(2) 酒店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针对酒店英语的专业特色, 学校选择合适的专业特色教材, 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并效仿优秀学校的专业设置。酒店英语主要分为三层:前台交流式英语, 客房服务式英语, 以及后台管理式英语。课程设置方面需加强情景教学, 情景表演虚拟场景, 把专业理论和情景表演相结合以加强专业特色模拟教学。蒋乐松 (2013) 提出搭建配套的语言学习管理软件平台, 完善前台、客房、餐饮等语言技能训练及加强模拟细致的从客房预订、入住登记、外宾问询等到餐饮点菜、中西餐服务到后台的客房服务、洗衣服务、维修服务等环节。另外, 向学校有关负责部门申请建设旅游英语模拟教学实验室, 或申请经费去实际环境进行现场教学等。

(3) 实践环节

介于市场岗位专业特色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尤为重要, 教学设置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大形势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三亚的特色区域经济, 与三亚著名的A级旅游景点的酒店合作, 实施景区实地教学, 形成校企合作模式。冯艳昌 (2013) 提出要提高酒店英语培训的实效, 制定严格的英语培训计划, 并对其进行定期考核等建议。考虑到三亚旅游旺季淡季的实际情况, 倡导学生在闲暇时间自助式体验学习, 亲身实践, 在游玩中提高自身素质, 并且关注旅游业系列产品的价格状况等。

(4) 旅游社交礼仪及国学知识

除了专业特色课程之外还应注意旅游社交礼仪及国学知识, 尤其是待人接物时的表达方式、说话语气、肢体语言等。王堃 (2014) 提出国学知识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推动本土国学精髓与跨文化交流的相辅相成, 保龄球、红酒鉴赏、知名奢侈品等的讲解都应走进课堂, 另外还需要辅修形体课程, 加强体育锻炼等选修相关课程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5 结语

从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发展到以适应地方区域性为导向的具体方向专业设置, 旅游酒店英语势必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地方特色的专业导向。学校要根据市场岗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探索适合市场人才需求的教学设置, 不断充实专业特色人才, 以促进地区区域性经济文化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艳昌.酒店英语培训探析——基于海南星级会议型酒店英语培训状况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2) .

[2]蒋乐松.工作背景下高职酒店英语模块化情景教学模式探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3 (2) .

[3]蒋元猷.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拟的探索[J].海外英语, 2013 (4) .

[4]王堃.国学知识深入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分析[J].高职教育, 2014 (1) .

酒店英语人才培养 第2篇

高职院校学生的应用技能相对较差,而且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词汇量少、语法知识欠缺、句法结构不规范、口语表达能力差、听力理解力弱。但是,在英语兴致方面,高职生又有很多优点,他们喜欢参与教学活动,好动手操作,善于交流,创造力强,学习兴趣浓厚,这是提高酒店英语应用技能良好的条件。所以,要根据高职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采取灵活的方法和途径,对他们英语技能的提高会大有益处。

鉴于以上所述,基于大量的实践教学、酒店调查、专家访谈的基础,我们以课程改革等方式改进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我们将酒店英语课程改进为:“三连环,三等级”模式。“三连环”是指高职生的酒店英语课程教学三年不断线;“三等级”是指按照由易到难的英语语言教学规律和酒店行业对人才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以及酒店行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趋势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律,将酒店英语课程设置分为三个等级,即初级、中级、高级。

2.英语技能培养的途径探析

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服务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一批酒店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加胜任酒店行业的工作,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服务技能和英语应用技能。实践证明,学生的英语技能明显提高,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有很大促进作用。

2.1校内实践教学

学生的大量学习时间在学校,因此学校教学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大量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教授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为了使学生在校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应用技能,学校应大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因为这是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为己谋生的基本技能。

2.1.1课前查询、收集酒店情景

为了保证校内实习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课前教师和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分别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查询尽可能多的有关酒店真实工作情景与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等资料。通过资料查询,学生对酒店行业的发展、部门和岗位的分工、职责、工作流程等真实工作环境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这为以后的酒店英语真实情景模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2课堂情景模拟教学

了解了酒店的真实情景,开展英语语言教学时,先让学生学习相关的酒店英语基本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然后以酒店真实情景模拟的形式,或者用PPT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听熟悉掌握酒店专业术语的使用环境,同时了解和掌握工作流程和技巧。紧接着教师让学生现场模拟工作情景,再加以引导和更正,经过大量的模拟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酒店英语的使用规范和适用情景。

2.1.3课外模拟练习酒店部门岗位真实情景

课堂的酒店情景模拟教学是对课堂所学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即时操练和习得,英语学习贵在“多听、多说、多读、多写”,酒店的工作情景要求高职生对于英语最基本的要求是一定要“多听、多说”。但是课堂的教学和练习是有限的,学生一定要充分利用大量课外时间进行练习。由于学校不同于酒店工作环境,没有真实的工作场景,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酒店工作情景,为学生设计大量的酒店情景,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自己组织、编导、练习、演练,以达到对课堂所学技能的加强和巩固,进一步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技能。

2.1.4综合实践酒店英语技能

学生掌握了酒店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并具备了酒店工作情景下熟练使用英语交流之后,高职院校要给学生提供很好的酒店英语实训条件,比如综合多媒体语音实训室、酒店模拟实训室等,为学生综合实践酒店英语技能提供条件。综合实践酒店英语技能是指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一个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在酒店模拟实训室,把酒店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尽可能多地综合起来,并设计成工作情景,让学生用酒店英语进行交流,比如:组织酒店英语技能展、酒店英语情景剧等活动,集中强化练习。笔者曾经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酒店英语情景剧比赛活动,效果良好,受到了酒店行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经过强化实训学生既熟悉了酒店工作内容和流程,又提高了英语的应用技能,为以后在企业的实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大力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此学校根据专业性质和教学需要推行工学结合,突出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酒店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技能,我们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工学结合教学,给学生创造在酒店顶岗工作学习的机会。在2005年我们已经尝试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效果良好。因此,自从2006年,我们在酒店管理专业全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酒店通过短期的学习和工作,在做中学,提高更快,英语语言的提高效果更是明显。工学结合使学生更加熟悉酒店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英语应用技能和职业素养,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很多学生因此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返校后更加刻苦努力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可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就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方面就已经是功不可没,它把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机结合了起来。

除此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也是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教学模式。

2.4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指导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要符合行业标准和发展的要求,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极为重要。学校只有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及时地改进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更加适合酒店行业的发展,创造利润,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校企合作,为此我们学校提出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这一举措为企业积极参与教学,指导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引导和保障,也极大地促进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加强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我们也邀请酒店专家指导对英语实践教学,并且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和企业共同编制酒店英语教材,以保证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贴近行业对人才的能力标准要求;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请企业承担实习学生的一部分英语技能培训教学和指导,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并且按照酒店的要求提高英语应用技能。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指导,极大提高和改进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酒店和学生双方受益匪浅。

3.实施保障和注意事项为了更好地保障以上途径的有效实施,一定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支持教学;

(2)学校和相关教学部门建立教学监管组织结构,监控教学的实施工程;

(3)建立全面的学生管理制度,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期间的安全;

(4)学校和企业要建立诚信和信誉,以学生为中心,共同为人才的培养负责。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当然,要加强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总之,学校、企业、学生几方面要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雪霁.分析酒店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改进酒店英语课程设置.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

酒店英语人才培养 第3篇

当今社会, “服务”已然成为一个时髦、使用频率极高的词, 尤其在服务行业尤为明显。那么, 何为服务?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服务是满足别人期望和需求的行动、过程及结果;或服务是由服务主客体的活动关系构成的、包含心理体验特征的、具有一定价值量的行为过程, 是可以销售或伴随其他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的一种利益和满足;Zeithaml&bitner (2000) 则认为, 服务是行动、过程和表现[1]。这些概念阐释了服务的内涵, 即服务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 是通过服务主、客体相互接触来完成的。就服务意识, 我们暂且可以把它定义为:酒店员工以顾客为核心开展工作, 以满足顾客需求, 让顾客满意为标准, 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因此, 服务意识是一种时刻准备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 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是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形成的。良好的服务意识能自觉主动、发自内心地转化成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为。饭店企业为实现其对顾客的服务承诺, 必须依赖具有良好服务意识的员工, 否则服务成为空谈。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一线服务员, 他们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势必是酒店发展的关键。然而, 从当前高校酒管专业毕业生现状来看, 这种意识的培养亟待提高。

2 酒店英语教学中学生服务意识培养和提高的策略

服务意识的培养是多途径和多方面的。只有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熟练技能、良好职业态度与敬业精神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酒店人才, 才能适应当今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而服务到位意识 (语言到位) 和服务对象意识是酒店服务意识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

2.1 服务到位意识之“语言到位服务意识”的培养

2.1.1 语言到位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服务到位意识是对酒店服务员角色的最基本要求。酒店作为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窗口之一, 其员工须达到彬彬有礼, 以礼待人。而语言正是承载礼貌、礼节的一种工具, 它是人类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促进彼此了解的重要手段, 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载体;准确清楚、生动通俗的语言服务能使顾客感到亲切, 并留下永久难忘的深刻印象。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星级酒店外宾入住率不断增高, 服务人员英语水平直接影响到酒店行业的服务质量, 只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水准才能达到较好的服务效果, 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此, 酒店工作的含金量就体现在语言上, 故英语语言表达到位在星级酒店服务意识中显得尤为重要。语言表达不畅、不能及时正确回答顾客疑问的员工会使客人对此次服务感到失望, 而且更会对服务组织失去信心, 进而降低顾客的对酒店的忠诚度, 最终影响企业利益。

2.1.2“语言到位服务意识”培养的策略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包括酒店英语专业用语、日常服务用语和客源国文化认知。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如何培养和提升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语言服务意识。首先, 着重提高学生酒店英语专业语言技能;在服务六大要素内容里, 专业知识占据着首要地位。英语语言的熟练运用是星级酒店员工接待外宾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 如西餐服务员须熟练掌握预订、点餐、上菜、菜品介绍、投诉应对等英语术语;前厅服务员则应灵活运用英语满足国际友人预订、登记入住、结账离店等服务需求;一线服务员能运用酒店专业英语与外国客人进行简单交流和对话是酒店员工语言服务基本要求之一;其次, 注重培养学生涉外活动中使用的日常服务用语, 尤其注重礼貌用语的掌握。作为服务行业, 酒店工作中常用的礼貌用语比其他行业尤其重要。其中有委婉语、问候语, 征求语, 致歉语, 致谢语, 尊称语, 道别语等;委婉语:I am afraid that…, I was wondering if…, Would you like…, May I…等;问候语:How are you?Do you enjoy your stay with us…;征求语:May I…, Would you like me…等;致歉语:I am awfully sorry.I do apologize for the inconvenience…;以及表达感谢、尊称和道别的Thank you, sir, Madam, Ma’am, Miss, See you, Have a safe trip home…诸如此类词句, 这些表达对融洽人际关系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酒店英语教学中, 教育工作者应激励学生多说多用, 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再次,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客源国文化;在酒店服务过程中, 员工的交往礼节也势必影响着服务质量。针对欧美国家客人, 要求学生严格遵循酒店服务人员的“七不问”:不问年龄、不问婚姻、不问收入、不问地址、不问经历、不问信仰、不问身体;给学生传授中西餐文化差异、正确的国籍表达、客源国风俗禁忌、小费概念、西餐用餐习惯、与外宾交谈忌讳等。如:对欧美老年人称呼忌用“old people”, “senior citizen”更能体现对他们的尊重;英国人的称谓并不局限于“English”, “Scottish”、“Northern Irish”、“Welsh”也属于“British”;在中国虽然没有给付或收取小费的习惯, 但是随着世界服务业的发展, 很多西方顾客把给小费的做法带到了中国, 那么涉外服务员应该得体接受小费, 体现对对方的尊重。

2.2 服务对象意识———“具有顾客导向服务意识”的培养

服务对象从狭义上来讲, 指入住酒店的顾客。在培养学生语言到位服务意识的同时, 服务对象意识培养也不容小觑, 尤其是其顾客导向服务意识的培养。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渗透顾客是酒店企业真正老板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到顾客是酒店的衣食父母, 是上帝, 服务员理应通过自己的服务使其获得满足, 为期创造快乐;其次, 顾客是酒店的消费者, 是服务产品的购买者, 酒店应该提供舒适的、完美的、满足他们需求的服务;再次, 顾客有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 服务员必须充分理解客人的想法和心态, 避免与顾客理论, 更不应该针锋相对, 得理不饶人, 而是给予他们理解, 用宽容和更优质的服务感化他们。那么, 基于服务对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借助模拟操作室, 或情境教学, 或两者兼而有之来进行培养和强化。通过各种案例和情景对话, 进行详细的剖析和实践, 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心理需求和感知,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服务对象意识的重要性。如在投诉处理、点餐推荐、客房清扫、登记入住、结账离店等情景对话训练过程中, 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为以后给客人提供更细致周到的服务奠定基础。

服务意识是服务行业的灵魂, 也是体现从事该行业人员素质的关键标志。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教育工作者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开发和培养, 包括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熟练的业务技能、有修养的社交礼仪等等。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 只有在学习期间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服务意识, 才能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过硬的服务质量是酒店企业发展的根本。针对酒店英语课堂教学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途径, 文章从酒店服务之语言到位服务意识和酒店服务对象意识两个方面尝试探讨。

关键词:探讨,酒店英语,服务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瓦拉瑞尔.A.泽丝曼尔, 玛丽.乔.比特纳著 (2000) .服务营销[M].张金成, 白长虹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范秀成.服务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3]郑向敏.旅游服务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4]李洋.餐饮服务与管理[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1.

酒店英语人才培养 第4篇

【关键词】英语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在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酒店英语属于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性。由于酒店的性质中包括涉外性,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英语专业要求较高,其中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过长期的研究,对酒店英语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首先,高职院校绝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实际应用能力较低,听说能力较差,甚至有的同学在实际应用英语的过程中还难以开口,在课堂上学生主要是机械的学习英语,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虽然记住了知识,但是忘记的也很快。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整个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不是很浓,没有达到必要的学习效果。

其次,高职院校的酒店英语教学课程普遍存在哑巴式英语的现象。虽然,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的跟学生强调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切实的到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所以,学生难以将自己所学知识同具体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因此,高职院校酒店英语课程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推行任务教学法,将英语教学搬到酒店的实际应用环境当中去。最后,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酒店英语教学还在沿用傳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强调英语教学,很少向学生讲述酒店实务的相关知识,内容拘泥于教材,缺少必要的创新。

二、高职院校酒店教学改革思路

高职院校的酒店教学主要以提高酒店英语服务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利用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首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踊跃的融入到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其次,要做到精简精炼。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而非主体,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学中的主角。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一言堂,要做到精讲,将那些有价值的,核心的内容讲述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模仿——记忆——模仿”的模式来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明确每节课程的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指引下进行学习,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标,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再次,应当着重应用情景化教学法。很多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有的外语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酒店英语课程的实用性本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对酒店英语教学法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以应用情景教学法来教授酒店英语。运用情境教学法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应当根据酒店英语的相关教材内容做好课前准备,适时的将学生引入到设计好的情景当中,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愿意说,有兴趣说。可以以问问题的形式,将学生引入到情景中来。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踊跃的发言,然后切入到主题当中。

2.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英语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对学生进行教学,图片是一种较为直观的教具,能够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使抽象的事物变具体,变得更生动,这样,学生掌握起来就会很容易;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教学内容。教师让学生在教学中扮演教材提供的某些场景,这样学生通过模拟酒店英语中人物的对话,既培养了自身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实际应用能力。最后,变更酒店英语的考核方式。

(1)着重注意酒店英语的过程考核。只有对学生学习酒店英语的过程进行考核,教师才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不足,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这样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学习酒店英语的重要性。

(2)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考核。酒店管理对学生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这三个能力为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只有学生的这三方面的能力提升上来,学生才能够在有能力处理酒店中的相关事宜,所以,我们应当对学生的这些能力予以全方面的考核。

三、结语

总而言之,酒店英语教学应当着重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适宜的环境,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酒店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酒店英语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小莉.高职酒店英语教学模式现状及改革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04:38-41.

[2]陈丽芳.酒店英语教学与酒店业发展水平差距探论[J].安顺学院学报.2014.05:75-76.

酒店英语人才培养 第5篇

在这样的背景下, 根据社会和酒店业对人才的要求, 酒店英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许多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都开设“酒店英语”课程, 以提高学生在酒店环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酒店英语”将语言、酒店专业知识及技能相结合, 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会运用英语进行有关前厅、客房、餐饮等业务会话。并掌握相关行业术语词汇, 具备用英语获得所需专业信息的能力, 掌握酒店管理外文文献资料阅读能力, 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门人才。因此,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成为具有一定职业竞争力的酒店专业人才, 在未来的酒店职业生涯中有能力去发挥、有才华去施展, 提高学生运用酒店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培养受酒店欢迎的复合型高技能特色人才, 不仅是酒店业快速发展对高水准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迫切要求, 更是外语教学专业化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在一起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时候所发生的一切,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 (贾玉新2003:3) 。不同的社会、宗教等背景下, 不同民族的人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文化风俗等各有特色, 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障碍和冲突的原因。

语言学界一般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包括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 (Bennett1998:70) 。因而, 跨文化交际学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习惯, 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 在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中尊重彼此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 熟悉并且遵守国际社交礼仪, 能采取有效的交际策略克服彼此之间的语言及行为差异障碍, 促使双方的交流更加和谐。

由此可见, 相比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 “酒店英语”课程教学更重要的是塑造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对于大多数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中国学生而言, 学习英语仍没有学习母语汉语那种语言环境, 因而在“酒店英语”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

2“酒店英语”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所面临的困难

2.1 学生基础薄弱阻碍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语语言运用的较高水平能力, 其前提是语言使用者已具备良好的听力、发音、语法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可由于“酒店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一般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相比较英语专业,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通常缺乏相关系统训练语言基本技能的专业课程辅佐, 尤其是大一刚入学的新生问题主要体现在听力跟不上、发音不标准、语法错误较多、专业词汇量不足等方面。学生的外语水平的基本功不扎实, 对于深层次的外语交际训练起初通常有畏难情绪, 从而给“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师授课增加了难度。教师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精力给学生从语言知识的传授逐渐培养语言能力进而过渡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2 缺乏相关课程的设置

对于大多数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英语类课程的学时数往往低于专业课程的学时, 而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西方文化、历史、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通常很难有机会系统学习。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其实是在实现两种意识、两种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学生如果不了解西方宗教信仰和文化典故, 不适应西方思维方式, 不熟悉西方语言禁忌等等, 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涉外酒店行业短时间内往往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 导致服务效率下降, 客人投诉增多, 进而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受挫, 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因此, “酒店英语”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中, 高效率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使学校输送给社会的人才适应当今全球化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

2.3 课程考核评估模式亟需完善

近年来, 国内一些高校已有意识地开展建设酒店英语精品课程, 改革教学内容, 改革考核评价手段, 开始注重学生口语能力的考核。然而, 单纯的口语训练并不代表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提升。不少院校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仍统一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作为评估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 学生将“酒店英语”的学习过分依赖于课堂教学, 课下有限的的外语学习时间也疲于应对四、六级考试或AB级考试, 很少在一个较长的阶段里钻研, 用英语完成酒店细节管理等有深度的调研。导致有的毕业生即使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但在从事实际酒店业务工作中感到英语交际能力远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 不得不在繁忙的工作中重新接受英语培训。因此,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应意识到“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应以多维度的专业评估体系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酒店英语”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酒店英语”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语言学习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更多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才能改变目前学生被动接受语言知识的心态, 塑造全面发展的国际化管理与服务人才。

3.1 运用元认知策略, 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

元认知指个人在对自身的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 对其认知过程进行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 (Skehan 2008:210) 。运用到“酒店英语”教学, 就是指在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 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自觉地评价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不断吸取教训, 积累经验。

元认知策略分三个阶段:计划、监测和评估。具体来说, 以“酒店英语”课程中“酒店房型”这一内容的术语词汇教学为例。首先, 在计划阶段, 学生在缺乏直观交际环境的条件下预测语境的内容。开始积极、主动地挖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将其与新接收的信息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房型的关键词, 比如“twin room” (标准间) , 引导学生进行预测, 尽可能多地挖掘出与该词有关的词汇和概念, 比如“single room” (单人间) , “triple room” (三人间) , “family room” (家庭客房) 等, 由一个术语通过发散思维激活相关多个术语。

其次, 在监测阶段, 学生要做两方面的判断:一要判断所学内容与预期是否一致;二要判断所学知识内部的连贯性。教师要让学生能尽力补充完善已构建的知识网络, 协调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与输入信息的差异, 直至整体理解的实现, 完善大脑中的知识图谱。比如, 由房型术语进而过渡到“check-in” (登记入住) , “credit card” (信用卡) , “bellman” (行李员) 等前厅服务流程的新词汇, 补充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中, 慢慢使学生学会把同类术语词汇归类、群化, 以此来扩展记忆网络, 达到术语与跨文化语境双重掌握的最佳习得效果。

最后, 评估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反思和自我调节。比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单词故事、连锁故事、交叉联想等活动评估学生的词汇术语习得效果, 并让学生以presentation (陈述汇报) 的形式, 尤其鼓励一些英语功底较薄弱而不敢发言的学生, 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口语能力, 又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反思, 及时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 以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 培养对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兴趣。

3.2 运用文化教学法, 构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

文化教学法包括显性文化教学法和隐性文化教学法 (陈申, 2001) 。显性文化教学法指的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补充介绍外国文化, 让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相反隐性文化教学法则是以任务为基础, 在具体的情景中逐渐习得异国文化。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 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 从而使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中。“酒店英语”的教学应综合运用文化教学法, 构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

3.2.1 显性文化教学法

由于学习“酒店英语”课程的一般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英语类课程的学时数相对较少, 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机会不多。缺乏文化意识, 学生往往容易将之前用中文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知识套用到英语场景中, 因为不了解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而造成沟通误会的现象屡屡发生。因此教师在“酒店英语”的教学中, 在有限的课时中, 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 高效率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外国文化背景或具体文化细节。比如, 在讲授酒店餐饮英语服务这一专题时, 除了标准化服务的流程, 可以给学生通过案例分析, 按照不同国家的文化, 扩充个性化服务的知识。如: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忌讳较少, 喜食动物内脏, 像“凤爪”之类的中国人觉得美味又有营养, 而欧美人却对动物内脏和家禽类的爪部等敬而远之。如果餐厅服务员在客人点菜过程中, 若不清楚客人的一些禁忌, 只是按照酒店的标准化操作要求, 先向客人推销此类餐前小食或盲目的向客人推销菜品, 必然会引起客人的反感和不适。诸如此类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教师可以在“酒店英语”课程的讲授中穿插专题文化讲座, 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意识, 更好地熟悉跨文化交际技巧。

3.2.2 隐性文化教学法

语言的交际能力离不开语境。教师在“酒店英语”的教学中要重视语境变化和语用原则的实践, 通过恰当运用隐性文化教学法, 不仅可以弥补显性文化教学法的不足, 还可以使学生建设性地参与课堂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异国文化, 意识到要运用语用原则和策略进行跨文化交际, 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语境。例如在讲授“酒店英语”中“礼宾服务”这一环节内容的过程中,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结合前厅迎宾服务流程开展分项目任务型教学,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课前的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服务流程, 将相关联的情境针对不同客人的客源地, 在网上或图书馆搜集尽可能多的中外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的内容与信息, 并整理成幻灯片形式的图文资料;

任务的导入:要求学生根据所获取的资源结合幻灯片, 运用岗位专业术语词汇介绍服务流程;

任务的实施:设计情景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分小组, 轮流扮演中方礼宾人员 (门僮、行李员等) 迎接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初次入住酒店的服务流程;

任务的总结:让学生对比小组表演, 就迎宾服务中不同文化的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习惯展开讨论, 并总结服务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及语用规则。教师可通过点评并补充视频资料等, 就服务细节给学生提高跨文化交流技能的感性认识。例如:迎宾服务中, 酒店的门僮在乘车而来的客人到达酒店后, 按照服务操作规程需要帮客人打开车门, 并为了防止客人的头部撞到车门上方而要为客人提供“护顶 (即将手放置在车门上方) ”服务, 但对于一些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的客人, 则非常忌讳别人将手放置在自己头部。此外, 礼宾员一般先为坐在后座的客人开车门, 因为位尊者一般坐在车后座。但欧美国家有“lady first” (女士优先) 的习惯, 所以若有女士坐在前座, 应先为女士开车门等。因此, 酒店礼宾员需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提供符合对方交际习惯的服务。

在“酒店英语”课程教学中, 综合运用显性文化教学与隐性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文化教学法可以使学生通过真实、有意义的交流, 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双语能力及其对异国文化的积极态度, 构建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 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并且专业技能也获得了同步发展。

3.3 优化课程考核评估体系, 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人才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酒店未来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满足酒店业国际化进程对人才的新需求, 酒店英语课程教学只有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因此, 全面、客观、科学的课程考核和评估体系会大大促进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要坚持将课堂学习和岗位实践结合, 将英语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与英语服务技能结合, 学校专业教研室在“酒店英语”专业计划及学生的学习基础上制定评估要点, 可以聘任企业的专业人士或委托企业对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进行管理和评估, 并共同开发相关课程, 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 为创造英语语言的学习环境和酒店行业工作氛围, 学校应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着重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课内教学环节的融合。比如将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 将校外实训结合课内讲授, 着手和一些星级酒店建立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 使学生从大一入校开始有机会进驻实习基地, 直接在一线接受酒店服务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英语交流与沟通的实践, 将旅游饭店职业英语资格证书纳入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学生的实训成长档案, 并将学生自主参加的岗位实训活动全部计入考核成绩。

通过落实“校企合作”的方式, 学校、系部、教研室、教师、企业形成一个多面管理和评估体系, 使学生深入企业实践, 在应用酒店英语知识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和英语语言的跨文化应用能力, 确保跨文化交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搭建一个桥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作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酒店英语”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与国际接轨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门人才。在“酒店英语”的教学中, 教师应兼顾语言教学的同时, 通过运用元认知策略和文化教学法, 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 构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 同时优化课程考核评估体系, 将课堂学习和岗位实践结合, 将英语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与英语服务技能结合, 确保跨文化交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12年入境旅游接待收汇情况[EB/OL].http://www.cnta.com/html/2013-1/2013-1-17-17-14-84422.html.2013-01-1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3.

[3]Bennett M J.Basic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e lected Reading.Yarmouth[M].ME:Intercultural Press, 1998:70.

[4]Sken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210.

[5]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1.

[6]陈俊森.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7]曹玉泉.房玉靖.酒店英语实训[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酒店英语人才培养 第6篇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语言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而语言在经济活动中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语言经济学视角来衡量外语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及重要的应用价值。

2016年辽宁省经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加快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效率和质量, 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力求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二、酒店业对英语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一) 中国酒店业发展状况

由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旅游业的行业地位和GDP占比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系列的友好外交活动都在有效地推动着国际旅游区域合作的发展。截至2015年,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热门的新的酒店投资地之一。目前, 中国正以平均每四天就有一家国际品牌饭店开业的速度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2011年中国酒店业市场规模达到2560亿元, 同比增长17%。2012年, 单是星级酒店就增长到了11676家。酒店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在30年的学习和摸索之中, 中国的酒店业不断发展、成熟, 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的需求不断升级和分化, 我国的酒店业将呈现更加缤纷的发展前景。

(二) 酒店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调查

洪欣平教授 (2010.4) 指出, 英语始终制约着饭店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提高饭店从业人员的整体英语水平是中国饭店业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辽宁省目前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50余所, 开设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占大多数。本次调查共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 一套是针对酒店专业英语教师和酒店专业学生参与的调查问卷;一套是针对酒店行业企业参与的调查问卷。参与第一套调查问卷的包括沈阳、大连和抚顺三地在内共六所高职院校近100多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和教师。参与第二套调查问卷的则是包括大连和沈阳两地共8家四星和五星级酒店30多名餐饮部、前厅部、客房部和康乐部的管理层和员工。

调查一显示, (1) 只有少数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 而多数院校仍只沿用传统单一的在校教师授课, 所教授的酒店专业英语同岗位需求有较大差距。 (2) 学校对酒店专业英语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及“双师型”培训的力度还不够, 除了“双师”培训之外的职业化培训更是少之又少。 (3) 多数酒店专业学生对自己的酒店专业英语水平现状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英语听力和口语方面同岗位需求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4) 多数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酒店工作的服务性认识不够, 心理认同能力只停留在学校教学授课中多体现的有关酒店服务的程序化和标准化上。

调查二显示, (1) 参与调查的多数酒店显示目前对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交流的酒店管理人才需求量较大。 (2) 参与调查的八家星级酒店均显示对员工的英语交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其中五星级涉外酒店对从业人员的英语交流水平要求更加严格。 (3) 75%的酒店表示欢迎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以“校企合作”或是“订单班”的形式, 与酒店联合为酒店培养专业人才。酒店将积极配合学校, 派遣各部门及人力资源部优秀的管理人员参与专业授课, 以酒店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和要求为目标, 切实培养符合高星级涉外酒店需求的英语型服务人才。

三、高职酒店管理英语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自2014年以来, 中国接待国际旅游客人的态势整体向好, 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大量的国际游客接待直接推动着中国酒店业的蓬勃发展。2015年, 国内首个七星级酒店落户三亚, 中国首家七星级标准酒店———红树林费尔蒙酒店已正式落户三亚海棠湾。这是继阿联酋迪拜闻名世界的“帆船酒店”之后, 目前全球第二座七星级标准的高端酒店。

我国高星级涉外酒店精通专业英语的管理人才不足的现状较为突出, 一方面是酒店英语管理人才缺乏,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欠缺, 出现了严重的“供需矛盾”。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行业人才, 是地方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 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也是通过人才培养得以实现的。

(一) 基于校企合作“订单班”的人才培养

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在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辽宁省四星级和五星级涉外酒店中, 有75%的酒店表示欢迎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以“校企合作”或是“订单班”的形式, 与联合酒店为企业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 为学校在培养符合企业标准要求的人才方面提高效率。

酒店同学校签署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班”协议, 酒店将积极配合学校, 派遣各部门及人力资源部优秀的管理人员参与专业授课, 以酒店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和要求为目标, 切实培养符合高星级涉外酒店需求的英语型服务人才。“订单班”的合作模式更是可以向涉外酒店提供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优秀服务理念的管理人才。同时, “订单班”的存在也大大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率。由此看来, 基于校企合作“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得利的办学模式。

(二) 建立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师队伍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是一门针对酒店具体工作岗位中涉外服务工作而设置的以酒店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业英语课。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实用性, 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解决在酒店运营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则是强调学生的参与互动性, 通过扮演酒店各部门不同的职能角色, 体会语言的应用, 感受服务接受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密切关系。

绝大多数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教师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 他们多是英语专业出身, 既没有高职任教经历, 也没有酒店从业经历。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师, 不仅要有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 也要有其学科专业性特点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选派酒店专业英语教师到相关的涉外酒店挂职锻炼, 通过具体的岗位培训强化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或者聘请涉外酒店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学, 通过邀请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酒店各职能部门的经理级管理人员定期到学校对专业英语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 制定有利于酒店专业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 跨学科合作教学团队的建设

所谓团队, 是指具有共同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共同负责, 成员之间相互分工、协作而形成的正式群体, 具有目标明确、相互依存、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等特征。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是一门针对酒店具体工作岗位中涉外服务工作而设置的以酒店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业英语课。多数的高职英语教师因受专业限制, 不能充分讲解与扩充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而绝大多数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英语语言功底又非常有限, 无法恰当地开展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除此之外, 长期的学院式教学使得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普遍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不能达成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标。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跨学科的合作教学团队就应运而生。

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酒店人才培养的酒店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团队的成功开展有多方因素。第一, 参与合作教学团队的英语教师、专业教师以及企业人员都需要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标等内容有全面的和深刻的把握。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有通过合作教学这一途径来提高酒店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和提升自我素质的意愿。第二, 跨学科合作教学的实施还需要有支撑有力的外部环境, 只有学校和相关企业的多方合作、相互协调与配合才能保障该教学团队的正常合作。

四、结语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职院校应针对高职酒店管理英语人才需求的变化, 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体现高职办学特色, 培养真正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酒店管理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1) :40-42.

[2]关宜.校企合作视域下的高职酒店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6 (2) :19.

酒店英语人才培养 第7篇

1. 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 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相距甚远, 而学生自视甚高, 无法摆正自身心态

职高的学生虽然学了很多技能, 但所掌握的也不过是最简单的摆台, 铺床等基本技能。由于操作性课程大多对教师及场地要求较高, 从实践教学环境而言, 除个别院校具备实际的操作基地外, 大多实践环境比较差, 或者干脆就“黑板上种田”。如果不像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校的全真模拟餐厅的学习模式, 学生根本就只是学了如何“擦枪”, 而真正上战场打仗却一窍不通。比如虽然上过前厅课, 但是最基本的拉门动作却都做的不标准。再者, 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大多数教师都没有真正进入酒店行业, 这就让教师在课堂只能纸上谈兵, 有的甚至铺床斟酒都是现学现卖。不能真正将酒店行业当下实际的知识和技能介绍给学生。这样学习酒店管理的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学生从基础的工作技能学起, 效率就很低, 从某种意义也导致了工作初期1-3年员工流失率大大增加。

2. 教材滞后于饭店经营实际, 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一个新的观点由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反复应用, 待得到大多数饭店经营认同后, 再可以扩散传授。可这时候, 新也就不再是新了, 更新的观点已经在运用于饭店经营中。比如说金钥匙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一套委托代办服务体系了, 但是教材中关于金钥匙服务的介绍却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实际案例也少的可怜, 很多学生学出来不懂什么叫金钥匙。再比如教材上列出的最佳酒店的排名及酒店集团的排名都已经是十几年前的, 现在十几年足以让一个停滞不前的大型集团淘汰倒闭, 如果学生在二十一世纪还在学习二十世纪的信息和知识, 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再比如前厅行李员的护顶动作其实在高星级酒店由于宗教原因已经早就取消了, 但是教材上却还视为重点来教。所以酒店毕业生一般在酒店实习一段时间后反应学校的知识和实际工作中多用的还是有很大区别。在很多高校也存在观念和思想和酒店管理者截然不同的现象。

3. 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敬业勤奋、责任感、忠诚度以及服务美学、服务文化方面的培养

酒店业本身是服务行业, 服务行业就是要奉献自我, 取悦他人。但是学校教育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却非常缺乏 (表1) 。一味地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可测量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对一些隐性不可测量的服务文化和态度少有衡量。有的学生对老师态度不好, 平时班级事务也很少参与, 但是由于成绩一切都达到标准也能评到一个优秀, 这在酒店行业完全是不可能的。学校的评价标准和酒店的评价标准不相一致也导致了学生这方面素质的缺失。

4. 缺乏打造酒店核心价值观

每个酒店集团都有其令人向往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核心价值观必然是酒店集团蓬勃发展的源动力。一大批酒店人身上所散发出的风采和人格魅力都受到酒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而逐渐形成的。每个酒店都会以其独有的核心价值观而感到骄傲。

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思考

1. 学校应推行教学——实习——教学的教育模式

现在大多数的院校推行的是教学——实习——毕业的教育模式, 这样的模式考虑到了一定的饭店的实际需要, 但在学生的培养上却存在弊端。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实践过后总结对比固化升华, 最后重新认识, 以便将来更好地知道实践工作。而如果像“三明治”式这样的教育优点在于实习期后有一个理论回炉的过程, 学生知道在实习过程中缺少的是什么, 不足的是什么, 在第二次“回炉再造”时期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从而对自身的定位, 酒店的认识都有一个提高。

2. 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细致度、团队精神的培养, 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酒店氛围的存在

进入酒店的第一次课人事部就会对学生进行一些责任感, 细致度, 团队精神的培训, 这些培训其实被酒店看做是最重要的方面。但是在学校却时常被忽视。香格里拉能够做到中国酒店品牌力第一位, 就是因为他非常重视顾客的感受。在今年制定了香格里拉体验, 一个系统流程式的体验关注客人的感觉感受, 但是入店感受是一个链条式的渐进的过程, 这就要求每个员工必须要有团队精神, 通力合作, 将客人的入住感受最大化。所以学校可以在每门专业课中穿插渗透一些责任感, 职业道德的小故事和案例, 不断地渐进地强化, 把这些职业精神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我们常说百年树人, 学校不应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推给酒店, 而是从学校开始抓起, 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

3. 提升服务的价值, 大力提倡服务之美, 做中学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对于一线员工来说, 更需要一些服务艺术, 服务美学等课程和讲座。也可以请一些技能大赛的学生精英来展示他们精湛的技能。让学生对服务产生兴趣。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或组织一些主题宴会, 让学生参与到服务中来, 让学生感受都服务的快乐, 从而逐渐改变对服务的看法。在技能教学中, 也应该多注重实战训练。如果学生从来没有服务过人, 那如何能在酒店中服务客人呢?高职类学校现在大多是培养学生操作系统, 摆台, 斟酒这些技能, 但是却和对客服务时脱节的。真正的服务是有场景的, 是有互动的。国外优秀的酒店管理学院都会有自己的餐厅, 让学生当客人来消费, 学生从管理到营销到服务全部都参与其中。并且自己有客房和对客的前厅。将酒店学习融入学校生活, 学校就是酒店, 酒店就是学校。

4. 让经验丰富的酒店经营者参与学校教学

酒店英语人才培养 第8篇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职业定位与从业经历出现偏差, 职业忠诚度不高。

就读该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毕业后应该在酒店中从事管理工作”的想法。事实上, 酒店企业往往需要员工从基础做起, 在一线岗位积累大量实战经验后才能胜任相应的管理工作。很多学生在经历了真实的工作过程后明显感受到酒店工作量大, 工作时间长, 需要长期持续的付出后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这种心理的落差对学生就业产生不良影响。另外, 优秀毕业生留在酒店工作一般比较受企业重视, 往往可以提供初级管理岗位进行锻炼, 但是有些学生在新岗位上能力相对欠缺, 发展后劲不足。学生职业定位与从业经历出现偏差导致学生对酒店工作的忠诚度不高, 企业人才流失比较普遍。

2. 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实践性是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学的突出特色, 很多高职院校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但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的革新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应该配套进行, 不能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叠加。很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还停留在2年理论教学, 1年企业实习的“2+1”状态,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割裂, 不利于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快速进入职业角色。

3.酒店企业与高职院校缺乏深度合作。

为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很多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但是校企合作仍采用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模式来进行。酒店是经济个体, 之所以每年都保留一定比例的岗位给实习生, 主要是因为使用实习生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 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实习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由于缺乏深度内容的合作, 有的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动权完全掌握酒店手中, 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往往从事单一性质工作, 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指导, 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能完全实现学校的预期目标。

4.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的教师比较缺乏。

高职院校聘用教师的标准侧重以学历进行评判。很多教师都是科班出身, 由于缺乏酒店实践经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知识与酒店实际经营状况及时结合, 这对学生的培养也十分不利。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就业

一体化模式的创新与构建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自创建酒店管理专业伊始就不断整合教学资源, 改革教学体系,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进行深度合作, 形成了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的特色教学模式。

1.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革新课程体系, 重视实践环节。

该校对不同规格与档次酒店进行跟踪调查, 深入了解企业用人实际。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委员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通过对就业核心岗位群的深入分析, 确定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酒店工作需要, 掌握酒店操作技能, 具备从业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酒店管理行业核心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 在教学过程中分为“3+1”个阶段不断提升学生综合水平和素质, 第一阶段为基础能力培养阶段, 第二阶段为核心能力培养阶段, 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在“3”的基础上增加了拓展能力的训练。

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一般情况下集中安排最后一个学期, 这之前学校的理论学习周期比较长, 理论与实践割裂。该校办工厂打破传统, 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做到了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阶段。在基础能力培养阶段, 一般安排学生三星级酒店中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认识实习, 把理论课堂从学校搬进酒店现场, 由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合酒店的实际情况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实景教学。在核心能力培养阶段, 安排学生到四星级或同等档次的酒店中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专业技能实训, 学生在酒店一线岗位上锻炼, 掌握各岗位的基础服务技能。在认识实习和专业技能实习之后参加学院举办的专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试, 获得餐厅、客房高级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在最后的综合能力培养阶段, 安排学生6至7个月时间到五星级会议型和五星级度假型酒店进行综合顶岗实习。同时, 该校与美国罗斯福大学建立了国际合作办学关系, 实现了学分互认。学生在国内完成学习后, 可进入罗斯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学习, 这一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为此该校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进一步调整了课程体系, 增加了外语口语、听力、写作等方面的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配套改革, 逐级递进, 缩短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距离, 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2.企业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学, 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以及企业特定需求量身订制培养, 企业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学活动。聘请酒店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总经理、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 共同参与教学, 共同对学生进行授课和指导, 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在教学过程中, 该校充分利用企业教师资源, 现身说法, 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逐级递进, 分析自身的内在条件与酒店工作要求间的差距, 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发展趋势, 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对专业认同。

3. 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相关管理的完善。

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不同阶段, 该校制订了实习实训计划和指导手册, 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及要求, 完善了教学效果监督和评价机制。综合顶岗实习由学校和酒店共同管理, 酒店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习岗位, 实习期间实现1—2次轮岗, 同时按照学习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学校反馈情况, 使学校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在实习效果的动态信息。学校则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到酒店巡视, 参与酒店事务, 并与酒店管理人员进行座谈、沟通, 了解学生在能力上的欠缺。通过双向沟通, 将存在问题反馈到教学环节中不断改进, 实习结束后则由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结合学生实习岗位意见对学生实习效果和学校实习安排分别进行评价。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跟踪过程, 使学校、酒店形成了良性互动, 教学效果监督及时、评价机制反馈有力, 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 重视实践基地建设, 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是建立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之上的, 因此, 该校高度重视校内外基地的建设。规范的酒店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外在条件, 学校主动走出学校, 积极考察不同档次、类型的酒店, 确定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食宿、工作环境、人文环境等多方面要求。经过筛选, 先后与北京、石家庄等地多家在行业享有美誉的会议型和度假型酒店签订合作协议。良好的硬件条件和企业文化, 使毕业生对酒店工作认可度高, 忠诚度高, 人才流失少。

同时, 结合酒店实际用人需求情况, 综合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只需一周回校办理相关毕业手续, 就可直接到实习酒店就业, 免去试用期, 优秀学生可经过管理岗位试用后可直接晋级, 实现了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 为学生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职业生涯后续发展搭建了平台。

校方与校外实习基地建立“订单生”意向, 签署入学后订单, 量身制定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学生在实习和就业酒店能够下得去, 留得住, 稳定性强, 有发展潜力, 为酒店人才储备打下了基础。

5. 加强专业教师的学习与锻炼, 打造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 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该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在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每年假期派专业教师参加酒店事务, 挂职锻炼;学生所有集体实习要求教师轮流带队, 带队实习教师参加酒店实务管理与服务, 既加强了学生管理, 了解酒店工作和岗位技能, 又掌握了酒店最新动态和信息, 教师得到了锻炼培训。教师积极承担相关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先后主持、参与了几十项不同级别科研项目, 通过科研带动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结论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第9篇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教学思想不明确

目前,有些院校对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目的并不是很清晰,有些只是随大流,并不考虑是否具备开设的条件,更不用说形成怎样的教学思想,于是就表现出专业开设的盲目性。一些院校只要有生源就招,招来了就开课,至于什么是职业思想、职业精神,学生进入行业后如何适应,如何发展等问题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中根本无法体现,更谈不上专业教学的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

2.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教学内容上,非专业基础理论占的比例太大,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学分要求与其他文科本科专业学分要求完全相同,未能体现实践应用学科的专业特点。目前,由于许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作为独立专业开设时间不长,教师还未能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编著本校适用的专业教材,因此,教材的选用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选用外文原版的专业教材或是翻译的教材,二是选择他人编著的专业教材。而我国大部分的酒店管理专业教材是在原来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体系下编写的,除了陈旧以外,专业体系性也不够强。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许多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照本宣科,无法很好地运用有效的方法、手段和形式开展教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很好地结合,学校只好依赖于校外实习环节以弥补校内专业教学的不足。而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酒店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安排实习学生方面,往往不是为学生的发展需要考虑,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学生一般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完成实习过程,无法真正全面地了解酒店系统的工作流程,即使实习结束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1.开发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课程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深入细致的行业调研为基础,确定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群为:星级酒店中高层管理及服务人员,核心岗位为酒店三大运作部门管理及服务人员。行业调研的结果显示出,以上职业岗位的胜任力包括熟练的对客服务能力和基本的团队管理能力。因此,我们对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进行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与开发。核心服务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3门核心课程,以及由此确定了核心职业能力系统核心课程基本能力标准。

2.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国际化

注重口头表达技能训练。初级商务英语、中级商务英语、酒店情景英语课程从第二学期一直开设至第五学期,长达3个学期,每个学期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普通话和英语的强化训练,适应国际化酒店对员工语言能力,特别是英语能力的要求。

3.专业课设置

按照现代管理的四要素(人、财、物、信息)进行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设计,主要开设以下课程:酒店服务与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设备维护与保养、酒店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初级商务英语、中级商务英语、酒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调酒与酒吧管理、烹饪基础知识等课程。

三、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法

1.理论与实践交融,把课堂搬到酒店,实施现场教学

采取“教学、实践”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通过课程实训、专业见习、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使学生不断在课堂和酒店两个环境交替学习,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作室实作—课堂教学—校外实习过程,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升。

2.任务驱动教学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充分利用行业优势,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在实训基地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

四、酒店管理专业相关资格证书

酒店管理专业相关资格证书有《前厅服务员等级证书》《客房服务员等级证书》《餐饮服务员等级证书》《调酒师等级证书》《酒店管理师等级证书》《餐饮业职业经理人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营销师证书》等。

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学院的责任,政府、社会、企业和家长也都有责任,要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家长的重视和鼓励、社会的资助与关注,才能为培养学生提供更良好的条件,让酒店管理专业在政府、学校、学院等部门的重视、关心、支持下,得到大力发展。

酒店英语人才培养 第10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新加坡的旅游产业非常发达,以周到服务和精细管理闻名于世。酒店管理专业一直以来都是留学的热门专业,究其原因在于新加坡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能够关注于酒店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与当前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海南省与新加坡同样注重旅游产业的发展,众多高星级品牌酒店入驻海南,三亚更是形成全国少见的高星级酒店集群,然而相比较其他国家和地区,海南酒店业服务质量一直不高,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酒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酒店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和酒店业发展密切相关,海南高等院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需要不断完善培养模式,从而为海南输送更多高素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本论文通过研究新加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海南5所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培养现状,找出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的不足,借鉴新加坡经验启示,探讨海南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本科培养改革策略。

二、新加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述评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期。由于传统的师徒传授模式不能满足工业大生产的需要,国外学者研究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学科本位、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等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产学研结合式”、“双证式”、“工学交替式”、“订单式”、“中外合作式”、“平台+模块式”等,各种培养模式之间有不同侧重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新加坡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学习了瑞士、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培养方法,同时许多新加坡院校都与英国、澳洲的众多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有合作。在培养目标上,既关注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又关注学生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关注酒店行业需要,同时结合自身培养模式和目标更新课程体系,不同培养模式下,对实操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的侧重有较大区别。在实践教学上,新加坡提供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院校一般都设有模拟室,模拟室完全按照星际酒店配置建立,供学生内部培训使用。在师资上,关注教师的酒店从业经验,部分教师同时在酒店担任重要职位,学校为教师提供到酒店工作的机会,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6个月的带薪实习,实习经历可以为毕业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也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就业提供基础。在教学制度上,采取更为灵活的学分制,以学分作为学位授予的凭证,学生可以全日制也可业余制,修够相应学分即可获得相应学位。

三、海南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存在的不足

大学是地区发展至关重要的智力支撑,海南一直致力于依托海南优势产业,重点培育独树一帜、独具特色的学科和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是海南重点发展的专业,希望将其建立成领先全国、比肩国际的王牌专业。海南大学、琼州学院、三亚学院等5所提供酒店管理培养的本科院校各有特色,为海南及全国酒店业培养人才。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5所院校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海南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培养目标实施与预想有偏差

海南5所酒店管理专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虽不尽相同,但是都致力于培养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关注了学生管理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发展。培养目标设立明确,与酒店业人才需求基本适应。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使得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甚至使得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实操能力上比不上专科生,在管理能力上又不突出,出现一些不能胜任酒店管理岗位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

海南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一般是按照学位教育和国家标准进行设立的,没有太大区别。专业课是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和特色课程,各学校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整体而言,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专业性不够,特色性不强;课程教学计划变动大,个别院校甚至出现因教师开课程的现象。

(三)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地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环节,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尤为重要。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普遍有限,三亚学院、琼州学院等有自己的实训酒店,实训室和实验室等,但是规模和条件有限,实训场地面积小,实训材料种类少、质量不高,与星级酒店相差甚远,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四)师资“酒店专业性”不强

目前,海南酒店管理专业本科院校的师资构成从“酒店专业性”上看不太合理。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副高以上职称者多是管理类相关专业学历背景,专门的酒店管理专业所占比例不高,讲师和助教等虽有专门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但是绝大多数仍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酒店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专业性不强。另一方面,各院校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过多的关注其学位,一般要求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对酒店实际工作经验关注不够,学历门槛把“酒店专业能力”强,但学历不够的教师拒之门外。

(五)培养效果欠佳

培养效果的好坏体现在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是否能够符合培养目标要求,适应酒店行业需求。据了解,目前海南5所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虽然就业率较高,但是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优势不能体现,真正坚持在酒店行业工作,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由基层到管理层的寥寥无几,与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四、新加坡酒店管理培养启示下的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改革策略

鉴于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存在以上不足,借鉴新加坡的酒店管理培养模式,笔者提出以下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改革策略:

(一)培养目标分层次,注重具体化

新加坡酒店管理院校提出的培养目标比起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提出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层层深入从不同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例如:SHATEC酒店管理学院培养目标首先是使学生理解酒店行业,然后具备酒店操作技能,最后具备酒店管理与运营能力。培养目标的分层次和具体化可以改变目前海南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实施过程中偏离原定目标,以及培养目标过大、过空,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的现状。笔者认为,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的目标可以分为服务意识、服务技能、沟通协作能力和管理运营能力几个层次,最初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认识酒店行业,提高其服务意识;在专业课程教授和专业实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其服务技能,同时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最终的酒店管理运营能力是上面几个层次培养目标的更高追求,目标的最终实现一方面需要学生学习相应的管理理论,另一方面需要酒店实际工作的积累,目标的实现可能会延续到学生毕业之后几年。

(二)课程设置分模块,注重系统化

海南各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分类更多的强调课程类别,而对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关注不够,没有科学的分类。新加坡酒店管理培养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往往按学期分为几个模块,不同模块之间的课程体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例如:《餐饮服务技能》分理论课和实操课在不同学期教授、《领导:基本属性和练习》(1-3)分为几个层次,分属于不同学期的课程。课程间的关联性可以加强学生对一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可以使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有更加整体性的认识。笔者建议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在现有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模块、系统化,按照培养目标将关联性较强的课程划分在一个模块中。例如:为培养学生的餐饮操作技能,可以将《中餐服务》、《西餐服务》、《宴会服务》、《烹饪技能》等课程分为一个模块,相对应的在餐饮操作技能模块之后设置餐饮管理能力模块,包括《中餐管理》、《西餐管理》、《宴会管理》、《烹饪管理》等课程。授课过程中剔除不同课程间相同的知识点,既能避免当前不同课程间知识点雷同,学生学习兴趣低的现象发生,又能将彼此间的区别突出出来,加深学生印象。各院校可根据自身培养定位划定理论课与实践课比重,模块类别和各模块课程。

(三)实践教学增比重,注重功能化

学习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通过引进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对企业真实环境进行模拟,改善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酒店管理专业是实操性很强的专业,海南各酒店管理本科院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逐步增加了实践课程,加大了实训室建设。可是目前各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仍然有限,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受条件限制效果不佳,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操作技能与当前酒店相差甚远,实践课在培养过程中的功能不能实际发挥,学生进入酒店实习仍需从零开始学习。对酒店环境进行模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实践课的功能,使学生进入酒店实习能够更快上手,凸显本科生优势。教学条件的改善需要资金的投入,各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尽力为学生提供仿真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师资队伍重经验,注重多样化

新加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酒店工作经验能使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与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教师空有学位,实践工作不足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虽然,不断强调“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但各校在教师招聘中仍是优先考虑学历使得“双师型”教师比例一直较低。建议改变传统的招聘要求,在招聘过程中综合考虑教师的学历条件和酒店工作经验,部分课程聘请酒店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讲授,将教师队伍多样化。同时,学习新加坡酒店管理师资培养模式,让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每隔几年就要到酒店工作一段时间,增强其对酒店行业情况的整体把握,增加对酒店管理的立体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五)学习质量有评价,注重实用化

上一篇:好玩下一篇:创新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