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和谐校园

2024-05-23

健康心理和谐校园(精选12篇)

健康心理和谐校园 第1篇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和谐教育”必须秉持真爱与真诚的原则, 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生活其中的师生人人都能以尊重和关怀来相互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受到适宜的关怀与照顾, 因而会有归属与幸福的感觉, 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也具有更大的心理相容性、目标一致性, 双方的相互作用会更加积极和主动。

二、发展和谐的、支持性的同伴关系

教师要为孩子的同伴交往创设有利的条件与宽松的氛围。如通过提供交往的时间和场所、提供可供交往的游戏、活动材料、创设宽松的交往氛围等。在同伴交往中, 既有相互的支持与帮助, 也存在各种矛盾与冲突。因此教师要及时指导与帮助, 处理好孩子间竞争与孩子间合作的关系, 有意识地创设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境, 使孩子认识到帮助与支持的重要性。

三、构建和谐的、动态的校园活动环境

如果说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更多的是以静态的方式促进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和谐地成长, 那么一个开放的、和谐的校园活动环境将以动态的方式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1. 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可供自由选择的开放性校园活动。

惟其如此, 学生才有可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索和活动, 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 学会与人合作, 开发自身的潜能。为孩子创设多元的成长舞台,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多种层次、多个方面的活动中, 从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 开展以交往辅导、学习辅导、情绪辅导和生活辅导为主要内

容的心理活动辅导课, 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和即发事件随时调整活动内容, 然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心理需要, 运用多种方法, 设置与学生发展有关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通过环境体验、事件经验,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健康心理和谐校园 第2篇

主办方: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会 策划时间:2016年5月23日 “和谐校园,阳光心灵”心理健康月主题活动

一、活动目的

为优化我院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同学们陶治情操、感受幸福、体验快乐;提高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认识自我、,学发展自我与完善自我、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商学院研究生会举办“幸福生活从我心做起”心理健康活动活动。本次活动围绕“和谐校园、阳光心灵”的主题,心理影片赏析、班级心理沙龙两项活动。

二、活动内容:

(一)心理影片赏析“心随影动”。电影以艺术的方式浓缩了人生的点点滴滴,让人震憾与感动。根据研一学生的投片选择,决定本次活动放映《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这部影片传递着阳光和健康,剧情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讲述了关于事业与成功、教育与成才的故事,大家在欣赏着优美音乐的同时,还能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收获许多感慨和共鸣。

(二)班级心理沙龙动员。此项活动内容是影片赏析的延伸,研究生会成员事先准备材料,帮助同学们对电影进行解读,从电影中提炼爱与希望的力量。现场随机询问同学观赏电影的感受,能从电影中收获到什么道理,并鼓励大家对心得进行交流和讨论,以《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为媒介,来实现交流心得分享感受的目的。同时欢迎看完电影的同学发表观后感,在现场发下精美纸片,记录下同学们的感言,也可事后发表观后感文章。

三、活动对象 商学院2014、2015级全体研究生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六、前期准备 具体事务安排:

1、商学院研

一、研二研究生成员的名单,确定参加活动的成员名单,并且通知到人。

2、安排照相与摄像设备,准备可用的投影设备。

3、提前准备心愿卡书写纸张和彩笔。

4、相关人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明确职责。

七、后期工作

1、相关人员做好新闻稿的书写活动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第3篇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和谐教育”必须秉持真爱与真诚的原则,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生活其中的师生人人都能以尊重和关怀来相互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受到适宜的关怀与照顾,因而会有归属与幸福的感觉,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也具有更大的心理相容性、目标一致性,双方的相互作用会更加积极和主动。

二、发展和谐的、支持性的同伴关系

教师要为孩子的同伴交往创设有利的条件与宽松的氛围。如通过提供交往的时间和场所、提供可供交往的游戏、活动材料、创设宽松的交往氛围等。在同伴交往中,既有相互的支持与帮助,也存在各种矛盾与冲突。因此教师要及时指导与帮助,处理好孩子间竞争与孩子间合作的关系,有意识地创设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孩子认识到帮助与支持的重要性。

三、构建和谐的、动态的校园活动环境

如果说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更多的是以静态的方式促进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和谐地成长,那么一个开放的、和谐的校园活动环境将以动态的方式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1.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可供自由选择的开放性校园活动。惟其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索和活动,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合作,开发自身的潜能。为孩子创设多元的成长舞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多种层次、多个方面的活动中,从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开展以交往辅导、学习辅导、情绪辅导和生活辅导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活动辅导课,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和即发事件随时调整活动内容,然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心理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设置与学生发展有关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通过环境体验、事件经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我们相信,在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的、能够促进各种活动的交融和人际交往的校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的个性潜能、心理品质必能健康、和谐地发展。总之,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 吉林省柳河县建设小学)

健康心理和谐校园 第4篇

一、影响校园和谐的几种学生心理

要构建和谐校园, 学生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知识经济时代, 丰富的现代化信息, 优越的生活条件, 过高的家长期望值, 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从轻到重大体包括应付心理、厌倦心理、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

二、造成学生不良心理的几个原因

1. 宽松的学校教育

2. 宠溺的家庭教育

3. 多元化的社会教育

4. 缺乏自控力的自身教育

三、疏导学生树立良好心理的几条途径

1. 用心关爱, 走进学生心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问题学生更需要真挚的爱, 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 需要我们用心去交流情感, 使师生保持默契的心理对话。问题学生的心理往往处于“自卑自闭”状态, 有时还有偏激、对立的现象, 但他们从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当别人曲解他们的时候, 他们会感到不满, 感到压抑,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心理的扭曲。而当别人理解并体谅他们的时候, 他们会得到心灵的满足, 萌发向上的动力。所以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师生之间的心理对话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违反纪律时不是批评而是问明原因, 如果情有所原或是因为做好事而违纪不但不批评反而表扬, 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在做人和学习上有很大的进步。

2. 参加活动, 培养进取心

通过更新教育方法, 改善教育手段, 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成为一个有进取心的奋斗者, 要让学生多参加有益的活动, 从中学到知识, 从中感到快乐, 用广泛而高尚的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

3. 真诚相待, 增强集体荣誉感

责任感、荣誉感、待人真诚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要让学生在集体中成长, 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友爱, 产生为集体争光, 团结集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前进的思想, 从而形成个人的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和待人真诚友爱的品质。

4. 加强教育, 树立学生自信心

自尊、自信是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 对学生成人之后的发展相当重要。培养学生的自尊意识, 让学生明白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完成一些自认为有困难的事, 或让其在公众面前表演其长处, 都是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好办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处理一些生活中的难题, 独自面对一些挑战, 克服依赖心理, 锻炼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5. 持之以恒,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身处“心理断乳期”的后进生, 内心世界正处于矛盾撞击之中, 自信与自卑、努力与懈怠、开朗与忧伤、大胆与怯懦、社交与闭锁、自主与依赖交替发生。加之当今社会上某些不良因素的诱发, 后进生反复频率加快。心理学家认为, 消极因素比同等的积极因素在后进生身上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更大。因此, 德育工作者要持之以恒, 要有足够的耐心, 按照“反复—巩固—再反复—再巩固”的规律, 深入细致地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你我都能付出爱, 感悟爱, 那么在和谐的教育天地中, 生命之花就能绽放, 生命之帆就能张扬, 生命之歌就能唱响。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 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 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 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 使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光辉的现实。

摘要:和谐的校园是高境界、高文明、高理想的现代校园, 健康学生心理是营造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剖析了影响校园和谐的几种学生心理, 探讨了造成学生不良心理的几个原因, 寻觅到疏导学生树立良好心理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心理学, 2001.

[2]浅谈学校心理卫生学在管理中的作用.

健康心理和谐校园 第5篇

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而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里和谐的前提,是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作 者:陈素红 胡小红 张西平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武汉,430065 刊 名:经济研究导刊 英文刊名:ECONOMIC RESEARCH GUIDE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643.2 关键词:独立学院   心理健康   和谐校园  

健康心理和谐校园 第6篇

一、转变育人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思想和心理都属于意识范畴,从二者的辩证关系看,思想是起决定作用的,它不仅控制人的行为,也调节人的心理。反过来,心理同时又反作用于思想。因此,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长效化。尤其是道德教育中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习惯,审美教育中的审美心理以及劳动的观念、态度和习惯等,这些无不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联系。健康的心理也是内化社会文化成果的必要条件,是形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是个人素质的核心。

二、备课时,既要有教学目标、德育目标,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形成全员育人模式,而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和周会课这个环节。各学科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寻找结合点,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行自然、和谐、适度的渗透,并长期坚持。

三、要创新教法,用谦谦亲和的形象创设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

上课前,一句真诚的“同学们好!”、一个友好的点头微笑、一句不起眼的赏识等,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在无形中教育学生,学会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在课堂上,如果遇到某些学生“开小差”或“吵课”,我们最好不要点名批评或教训,因为学生逆反心理较强,批评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此时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适时提问或者疏导转移,也可以给他暗示,下课后再单独谈话,从而达到预期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疏导与激励的效果要明显好于简单地制止和纠正。

四、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成才标准,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不要搞“一刀切”。在管理上,我们要做到严格与明理相结合,严要严的及时恰当,管要管的心服口服,不能搞“高压政策”或“放羊式管理”,那样会导致有个性或表现较差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五、多留意、多观察、适时引导,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对症下药

教师应随时注意新动向,多留心观察学生的一些细微变化,做好情绪和心理上的调整。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心理、心理的特殊性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先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假如自己是这个学生会咋样,这样处理问题才有可能让学生信服。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大尊敬家长和老师,甚至发生顶嘴、对抗等行为。首先要告诉学生有冲突是正常的。一方面是因为一部分家长和老师没有注意到中学生正在由少年成长为青年,心理和生理已有了较大的改变;另一方面,是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容易冲动,容易受到伤害,对外界的不良影响防范较差。虽然有些家长和老师可能对青少年管教过于严厉,但他们对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更有鉴别力,他们的管教一定有他们的道理。希望有类似问题的同学,在矛盾或冲突发生时,要注意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走极端,因为他们毕竟是你的亲人或朋友,而不是你的仇人或敌人。这样说,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更愿意改正。

六、关注复习迎考阶段的心理问题

毕业班面临着人生道理的重大考验,加上复习内容枯燥,学习任务繁重,这时学生最容易滋生焦虑、烦躁、压抑甚至精神奔溃等心理问题,因而这也是最需要老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在这个阶段,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防患于未然。事实证明,在学生疲劳、焦虑、烦躁、消沉时,老是用用一句催人奋进的名言,一则有趣的幽默、笑话、甚至一个启发人的故事,都是调试学僧情绪和心理的好方法。当然,这需要老师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不能无节制的滥用,否则,学生过度兴奋就不利于教学了。

健康心理和谐校园 第7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促进师生心理和谐。“90后”已陆续进入到大学学习深造。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站在建设社会、和谐校园的高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使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一、构建和谐进程中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工程。

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以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 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 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然而“90后”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体组成部分, 他们的身心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根本所在。因此, 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和谐校园建设。

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以“90后”大学生为主体, 同时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条件, 因此, 针对在校“90后”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使其能更好地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3. 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校园突发事件, 保持校园安全与稳定。

通过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与心理有关的科学知识, 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求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 还可以使大学生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势态, 摆脱困境, 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危机事件, 有利于保持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亟待关注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无信仰、自卑、多疑、抑郁、嫉妒、骄傲等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 理智、稳定愉快的情绪, 豁达的心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总是乐于与他人交往。希望获得真正的友谊和朋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正确、稳定的人生观和信念, 并以此为中心形成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将自己的需要、愿望、理想、目标与行动统一起来, 形成完备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 具有正确良好的自我观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社会既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深刻的认识力和理解力, 因而能正确认识社会, 了解并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 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调整自己对现时的期待和态度, 是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大量的生活经验和鲜活事例告诉我们,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 适应环境, 面向未来, 积极进取, 自强不息, 现实生命的价值。

2.“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2.1入学适应问题。从高中生变成大学生, 是每一个入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90后”新生入学后, 导致他们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生活环境的改变, 表现在生活不能自理, 不能马上适应集体生活, 在入学前, 他们只顾应试学习, 生活上父母亲会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进入大学后住进集体宿舍, 学习之余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必须自己办理, 一旦出现自己没有解决过的问题, 就会不知所措, 无从下手;其次是自我观念不能随着环境的转变而及时转变。有的同学在高中阶段曾是被受关注的佼佼者, 而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 身边的“高人”比比皆是, 自己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只能是普普通通的一员, 昔日被光环笼罩的优越性荡然无存, 无形中产生失落感, 导致心理失调;另外, 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他们理想的不一样, 高中生对大学充满了向往, 认为大学生活悠闲、浪漫、充满诗情画意, 而现实中大学管理制度严格, 课程繁重, 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 考试考级就业压力大, 并非想象中的“象牙塔”。大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 就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2学业规划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而大学四年的求学生涯又该如何规划呢?高中阶段的学习都不需要自己去规划, 老师已经把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安排得很清楚, 并且明确的指明哪些地方要了解, 哪些地方要重点学, 跟着老师的思维去努力学就能拿高分。大学学习对自主性、自觉性的要求大大地增加了, 课程的门数增加, 难度加大, 信息量增多。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 要了解、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大量的课余时间,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学习主业与社会活动在时间、精力方面如何分配与平衡, 所学专业与个人喜好不符合, 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到推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等这些冲突, 如何取舍抉择, 导致心理上迷惘, 行为上表现为不知所措或随波逐流。

2.3人际交往的问题。“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享受着比较富足的物质生活, 更加追逐个性、重视自我, 安逸舒适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性格活泼、思维活跃。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 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并不乐观。“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意志品质薄弱, 抗挫折能力差的特点。进入大学后, 同学来自五湖四海, 经历不同, 学习、生活习惯差异大, 部分同学在与人相处, 沟通技能方面存在缺陷, 导致他们在结交新同学, 融入新集体时存在困难, 从而造成挫折感和孤独感;部分同学性格内向, 又不具备文艺特长, 大部分社团活动不能参加, 感到自己无法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90后”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公主”或“小皇帝”, 被父母亲人溺爱的像温室里的花朵, 心高气傲, 心灵却极其脆弱, 进入到大学这个大集体生活, 面对学习、工作、友情、爱情, 受不了一点点挫折, 心灵极容易感到创伤, 严重者甚至还会导致自杀或伤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 “90后”大学生自我定位普遍较高, 成才愿望强烈, 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 心理发长还不成熟, 在面对社会竞争加剧、学习压力增大, 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严重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时, 容易产生失望、自卑、无助甚至强烈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等心理障碍。这些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极不协调的。

2.4就业压力与困惑。根据最新统计数据,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630万, 再创历史新高。当前经济危机全球化, 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 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合分、突发事件等。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 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 就容易出现“高不成, 低不就”现象, 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未来的不确定、社会环境的压力形成一股合力, 左右着“90后”大学生的情绪状况, 这种精神状态成为“90后”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三、和谐校园建设中“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1.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由个别教育轻型普及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90后”发挥其主力军的重要作用, 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还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以及健康的体魄, 也就是需要把自己塑造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 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 由别教育转为普及教育, 从教学、活动、实践、师资、经费等多方面逐项落实,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开展。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其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 人们只有具备和谐心理才易于接受其他各种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 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素质的状况, 设计具有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方案,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和谐统一。

2. 常规教育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来实现。首先是需要强化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广泛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沙龙、团体辅导、心理热线等。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 和学生一起互动, 让学生自己拟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方案或活动等等,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90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与网络密不可分这一特点,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通专门的心理微博、QQ、电子邮件、手机飞信等形式, 充分发挥现代通信设备的优势, 随时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是注重校园“和谐单元”、“和谐细胞”的建设。构建和谐校园要从建设和谐班级、和谐宿舍, 和谐课堂等入手, 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班风、学风、校风建设, 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从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3.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系

和谐校园建设中, 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监控机制、心理辅导机制、心理疏导机制、心理治疗机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有效开展“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建立心理监控机制, 就是要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网络系统。是要充分发挥辅导员、任课老师和学生中“心理气象员”作用, 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 便于对其及时进行辅导和干预。针对新生要入校后就进行心理测量普查, 建立心理档案, 及早发现、跟踪, 及时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疏导机制, 就是针对有心理障碍或者心理不适的学生, 运用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拓展训练等各种有效形式及时辅导学生心中的困惑, 调节心理矛盾, 使学生心理平和自然, 适应大学生活。建立心理治疗机制,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疾患或者心理突发事件, 及时通过医学和心理干预的手段治疗。建立心理保障机制, 需要学校和社会不断完善各种相关制度, 规范体制, 促进学生在校学习、工作、生活、择业等相关活动的公平竞争, 促进学生走入社会以后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减少引发心理不平衡, 心理困惑和心理矛盾的诱发因素, 做好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90后”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何, 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有极大关系。首先是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队伍建设, 主要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进行专业化得障碍性辅导;其次是兼职心理辅导的队伍建设如班主任、辅导员等, 主要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大众化与专业化相覆盖的适应性辅导;再次是学生干部, 心理协会骨干等建立的队伍, 主要围绕学生发展, 潜能开发的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辅导员等方式进行大众化的开发性辅导。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 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毕竟只占少数, 担负全校上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还是要靠专业咨询教师指导下的兼职队伍, 即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干部、学生社团骨干等。

从某种角度来讲, 和谐大学的建设归根结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积极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 有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引导, 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渗透在学校管理、教学、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今后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应在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重视这项工作, 形成全员动员, 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相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将对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艳霞.浅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7.23 (2) :107-108

[2]祖关怀.大学生健康教育[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17-19

[3]余双好, 黄代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干预策略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 (9) :125-128

[4]王志贤.“80后”辅导员如何应对“90后”大学生[J]今日科苑2009, (24)

和谐校园健康发展 第8篇

第一, 创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前提, 而干群关系的和谐又与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密切相关。因此, 构建和谐校园, 不能离开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学校拥有一个精诚团结、求真务实、政令畅通的领导班子, 在重大问题面前班子成员立场坚定, 维护大局。学校各项工作坚持民主管理, 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 自觉接受教代会的监督, 党务公开, 校务公开, 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踏实勤奋的工作, 磨练了教师队伍, 凝聚了人心, 学校教师队伍表现出了强劲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 心灵的互相接纳, 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学校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工作, 规范教师的行为, 出台了新会道小学教师师德行为规范, 每学期确定一个师德教育主题, 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位教师制定师德规划、帮扶学困生措施、家访等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 创建和谐的同志关系。在学校这一特殊氛围中, 老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协调者, 教育着学生如何与人相处, 如何与人协调发展。在共同的工作环境中, 少不了“比、学、赶、超”的竞争, 但更需要的是合作。“人和”是快乐工作的泉源, 是共同进步的动力。学校每年以工会工作为载体, 关心教师的学习与生活, 通过工会小家的创建、学习型年级组的评比、和谐年级组的评优等工作, 凝聚人心;大家在工作中学会了分享, 在工作中学会了给予, 在工作中学会了宽容, 在工作中构建了真情。

第四, 创建合作的育人方式。今天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 学校教育是关键, 社会实践是重点。我校每学期的家长学校都为家长聘请专家讲座, 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定期进行家访, 班主任把自己的电话联络方式告诉家长, 学校还定期请家长到学校进行座谈, 为家长解决困难。学校的这些工作都深受家长的欢迎, 并对学校的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

第五, 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 校园的育人环境至关重要, 我们与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 解决了许多困难与问题, 形成了校园内外安全和谐的环境。

健康心理和谐校园 第9篇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竞争的加剧、压力的增大、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等,展现在心理结构还相当稚嫩的大学生面前时,理论知识和人生阅历还无法使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对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平静的心灵冲击是巨大的,产生心理失衡在所难免。

1.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1.3 校园环境的影响。

校园环境的影响环境包括角色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教育与管理过程中的影响、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后,以往生活由父母包办的状况被独立生活的方式代替,使得一些学生感到极不适应,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迷恋,对新生活感到迷惘。

1.4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包括自我评价不客观、性心理的发展滞后于性生理的发育。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年龄的增长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发生了飞跃,但是,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评价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也受情感波动的影响,在对事物的看法和观察上容易片面化、理想化。

2. 关注学生心理和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适应不良问题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此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试就此问题作心理原因探析,结合我院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辅助提出对策。

2.1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努力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首先,我院可以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其次,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加强师资、设施、科研等方面的建设,在经费上给予有力的支持,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2.2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利用现有途径和手段外,还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训练活动,利用多种媒体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和社会实践锤炼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心语报、网络等多种媒介,向学生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介绍心理调控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提高他们面对困难、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2.3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学生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交往技能、竞争意识、解决困难和面对挫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陶冶情操,形成自信、乐观的人格特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对建设和谐校园的认识。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具体说来,和谐校园就是协调发展,为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师生相处融洽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学习的和谐、生活的和谐、心理的和谐、环境的和谐、择业与就业的和谐等多方面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高校教育系统发展的一个必然。

3.1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重大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就必须首先实现每一个单位和谐。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和细胞,是汇聚人才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崇高理想,构建和谐校园就成为每一个在大学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应有的内在的追求,也成为时代发展对大学的外在要求。

3.2 构建和谐校园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高校办学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在改革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如高校连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师资、设备和管理一时还跟不上,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与社会的需要较不相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等,这样必然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包括校内和谐和学校与外部的和谐,这就必然要求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校园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和谐,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推动高校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因此,和谐校园的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 关注学生心理和谐,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4.1 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为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不断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实现执政兴校资源各要素的有效配置,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依法制定学校的管理制度,并体现以下要求:一是合法性,即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民主性,即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必须充分听取和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三是程序性,即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必须经过起草、审议、表决、公布等程序;四是针对性,即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针对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和具体行为;五是可操作性,即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具体可行。

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这样大学校园就自然和谐了。

4.2 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载体,指导校园文化的建设。

4.2.1 充分利用大学里的班级心理委员,通过各班的心理委员,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做到有情况及时反馈。

4.2.2 在系学生会里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部,以该部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配合院心理咨询室,加强学生干部的心理培训,并通过开展一系列团队辅导活动,带动全系学生塑造健康心理。

4.2.3 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进行及时的、有必要的心理干预。对于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要第一时间进行干预。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重新适应生活。

辅导员进行干预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学生已经被打破平衡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减轻事件对学生的压力;帮助学生获得一个更通达、开放的态度。

5. 结语

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提供支撑的平台。和谐校园是培养建设和谐社会人才的前提,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安定团结、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及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心理教育在学校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应树立科学的和谐发展观,为学校教育教学营造安定团结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撑平台。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发表,旨在进一步提高认识,使高等学校把这项工作作为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工作方式、设备配置等方面规范化、科学化,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高水平发展,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对社会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思想活跃,充满活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他们的心理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高校的一重大任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然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必须尊重大学生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一般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会大学生怎样去做,怎样去生活,更要做心灵智慧的启迪者,教会学生怎样去创造性地做,做得更好,更好地生活,共同为建设和谐校园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和谐校园.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08.

[2]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3.

[3]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践先进性.人民日报, 2005-4-25.

[4]教育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07.

健康心理和谐校园 第10篇

1.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生命体。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 是一个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动态系统。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熔铸历史传统、时代精神、民族气质的有机体。大学校园文化得以扎根并孕育发展的深厚土壤是本民族、本区域的优质文化资源。因此, 大学校园文化的品格气质要与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文化, 尤其是具有浑厚底蕴的区域文化特质相契合。

2. 从校园文化的内涵来说, 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为表层结构, 制度文化为中层结构, 精神文化为核心结构。校园文化构建要从内涵入手, 三个方面有机结合, 共同建设, 发挥和谐功能。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精神文化是目的,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 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

要合理布局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学校的整体校园自然环境布局来看, 要做到合理协调, 体现人文教育和审美价值, 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学校绿化时, 须体现文化艺术价值, 巧妙设计学校的一砖一瓦, 把教育目的和科学文化常识融为一体, 体现独特的教育魅力。涉及人文环境的设计, 少不了国旗、国徽、国歌和《学生守则》, 还有名言警句和名人雕像, 宣传栏的合理设计等, 此外还有学生的衣着打扮、校风校貌。在精心设想人文环境时, 应做好校园内人文和自然的和谐, 做好班内和寝室, 办公室内的合理设计, 丰富人格内容, 提升人格水平。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 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 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 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 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 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 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 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 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 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 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 (包括工作作风建设) , 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是人才的摇篮, 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 理应在“三育人” (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 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 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 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 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 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都有重要意义。

4. 学校人际关系建设。

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合作, 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 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

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 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 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 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五、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作用, 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充分体现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

1. 举办文化艺术节, 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

2. 围绕学术科技、文化娱乐、公益服务、体育竞技等各类主题, 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体育、学术活动。

3.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 促进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从校园文化的内涵来说, 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健康高雅校园文化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心理健康 共享和谐 第11篇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江苏省老龄委员、江苏省老年学学会共同召开的。会议研讨了有关老年精神关爱、老年人心理特征及规律、老年人常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及对策、老年人心理养生、老年人心理测量、评价及咨询等方面的议题,并就此展开了深入交流。

全国妇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她说,近年来,老年人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在逐年增多。目前社会关注更多的往往是青少年和儿童,但也应该看到,老年人的心理干预不可忽视,需要有更多的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队伍中来。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也出席了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讲话。出席会议的还有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全林、江苏省副省长李小敏。

大会共收到论文120多篇。张厚粲等北师大心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教授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和发言。与会代表就此在小组会上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会议认为,目前老年人“精神赡养”匮乏问题突出,特别是城市空巢老人、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因此对老年心理关爱涉及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也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就是帮天下儿女尽孝、替世上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

中国老基会副秘书长傅双喜对这次会议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通过这次会议,大家不仅提升了认识老年心理学问题的理论高度,而且对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启发。会议希望尽快建立和健全有关工作机制和体制,引导更多的群体和个人成为老年心理关爱的探索者、开拓者和实践者。

大会收到的论文绝大多数都是经过严谨的科学实验、长期的临床观察、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认真的查阅文献撰写出来的,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年龄最大的作者是109岁的老寿星郑集,他以自己的养心经历精心撰写的《和谐乃和健养生先养心》在会上受到好评。经过大会论文评委会的评定,评选出一等奖42篇,二等奖33篇,三等奖32篇,其余为优秀奖。这次会议得到了江苏省政府、省老龄办、常州市政府和天目湖虹枫老年福利中心的大力支持。

2008 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在京举行

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2008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残疾人、老年人康复及护理用品用具博览会将于2008年9月11日(四)~13日(六)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本届博览会是获准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期间举办的一项博览活动。

本届博览会有来自中国内地、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德国、挪威、瑞士、瑞典、荷兰、芬兰、丹麦、澳大利亚20余个国家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的150余家企业报名参展,展品内容涉及残疾人、老年人衣、食、住、行、用、医、学、娱等各个方面。

我国有8300万残疾人和1.49亿老年人,辅助器具是帮助他们补偿功能、改善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有700余种辅助和护理用品用具,而先进国家却约有11000余种,其中有许多种功能填补了国内一些领域的空白。通过举办博览会,能够让残疾人、老年人、相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直观地了解各类辅助器具、体验辅助器具带来的方便,是宣传产品知识、展示国际发展水平、推广现代服务理念的最集中和有效的手段,必将推动社会更加关注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需求,促进辅助器具产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上一次“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吸引了6万余名观众前来参观,尤其以养老机构和老年观众居多,许多老年朋友带着家人或朋友前来参观,约有10%的老年朋友连续两天都来展会参观。

健康心理和谐校园 第12篇

一、精心布置, 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同时, 也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 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它不仅有助于师生的学习工作和健康,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能提高师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对师生的健康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为此, 我们可利用学校的高雅建筑, 做到合理布局, 如将红花绿叶点缀亭廊之中, 充分凸现了“绿化”、“美化”、“园林化”的特色, 使校园一年四季绿色常驻, 花开不断。师生在这样美好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自然是身心愉悦, 倍感舒适。

在构建和谐校园物质环境的同时, 还不忘突出整个校园的人文内涵, 如可在围墙上布置“学会思考, 善于创新, 学会共处, 善于协作”、“全员发展, 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 和谐发展”、“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等醒目的标语。另外, 在校园的绿地花圃中, 还可以树立书写着中外名人警句的标牌等, 所有这些都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之中既得到了美的熏陶, 又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二、立足课堂, 构建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课堂文化无疑具有独特而又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 我们一方面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 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文化特色, 在课堂上, 教师不再是死板教条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引导者, 教师要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情感, 营造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 从而使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自然地被激发出来;另一方面, 学校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 提倡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 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更为协调, 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和谐发展,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引导, 促进师生和谐的共同发展

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 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 而且也能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 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为此, 要特别注重对师生的思想引导, 加强双向教育与管理。

学校以教师发展为本, 不求责备, 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 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 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干群关系, 创造民主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 让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各显神通。学校还要以“学会做人”为核心, 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用“养成教育”塑造学生;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用“理想教育”鞭策学生;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用“爱心教育”温暖学生;用“协作教育”团结学生;用“礼仪教育”亲和学生;用“感恩教育”感染学生;用“责任教育”督促学生,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培植载体, 创设师生和谐的腾飞舞台

学生的成才、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前进的基石, 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学校要积极培植载体, 创设师生腾飞的舞台。可通过组织大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给学生发展个性、展示特长提供广阔的舞台:从课外兴趣小组, 到读书征文活动;从演讲比赛, 到书画展览, 为学生提供一展身手的广阔空间, 这既展示了中小学生应有的风采, 又为校园文化增添了靓丽的色彩。可以说, 学生主体广泛参与, 使学生自身在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为舒畅, 让学生在安全、文明、健康、和谐的氛围中接受充分的教育, 使教育的春风沐浴每一颗成长的心灵。

上一篇:易地扶贫下一篇:建筑企业纳税筹划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