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思维流畅起来

2024-05-08

让学生思维流畅起来(精选9篇)

让学生思维流畅起来 第1篇

一、以趣导入,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 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 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 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 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我在执教《五彩池》时, 在解题之后问学生:“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颜色?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们一听, 会急着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 这个引言不仅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除我们常用的“设疑”之外, 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

二、引进竞争, 活跃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 “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而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 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 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例如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 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 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 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 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 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三、标新立异, 以变求新, 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拘一格, 标新立异, 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 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老师教得千篇一律, 语文课每次都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求新心理, 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 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 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 从而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 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 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 到处能够闻到芳香, 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 充满了醉意。

数学日记让学生的思维鲜活起来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日记;思维;应用;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不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往往就如纸上谈兵。归根到底是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更多的在于学生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中数学的习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数学学习成为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

日记,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好方法,它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学生的思想,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当一个孩子把生活中的数学用日记的形式、条理清晰的记录下来,他就学会了用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去学习、去反思、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学会学习。

让学生思维流畅起来 第3篇

一正确看待课堂的沉默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处于沉默状态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良性的沉默, 表现为课堂秩序井然, 学生注意力集中, 是良好教学节奏的体现, 也是教师“布白”的艺术, 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表现, 它可以使学生有时间去理解和思考新的看法, 并将它融入头脑的现有图式之中。二是不良的沉默, 即恶性沉默, 主要表现为学生积极性不高, 不思考问题, 不配合教师,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的思维“静静”等待。这种恶性沉默, 是危及新课程教学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重症, 特别是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 它可使学生养成思维懒惰的坏习惯,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

二气氛“活”起来, 思维“动”起来的课堂特征

新课程观认为, 课堂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 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体验;课堂不再是教学计划和目标的简单实现, 而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课堂不再是由教材这一单一的因素构成的静态课堂, 而是教材、教学环境、老师和学生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的、生长的构建过程。“动”起来的课堂, 有师生间的对话交流, 更有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他们都是基于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教师不再是把现成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主地去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和获得相关结论的过程。

三如何让沉闷的课堂“活”起来, 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首先, 要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其次,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是教学的核心,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和发现精神, 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和发现中获取知识和经验。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金钥匙, 问题的出现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另外, 要适时地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赏识教育。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适时地加以赏识和鼓励, 大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并增加他们思考与回答问题的勇气, 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总之, 打破课堂的恶性沉默, 实现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学生思维“动“起来, 有助于全体学生的今后发展, 并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法雷尔、余艳.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让学生思维流畅起来 第4篇

也许你的回答与这位教授的回答是一样的,可是我们却忽视了盲人是会说话的。生活中其实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原因就在于人们的固定思维,往往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却在人们的固定思维下变成了固定的模式。

人类的发明创造都源于人们“动”起来的思维。人们的创新意识是令世界上出现各种奇妙事物的源泉。假如你坐在一棵果树下,这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到你的头上,你可能会抱怨怎么那么不幸被苹果砸中,你也可能会觉得幸运并吃掉了这个苹果,这就是人们的固定思维。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转换思维,探索苹果从树上掉下的原因,最终发现了牛顿定律,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这段时间恰逢乔布斯逝世两周年,这一位同样因为苹果而受世人瞩目的人,也因苹果而得到创新的动力,在全球掀起一阵“苹果狂潮”。乔布斯利用苹果切掉小块的创意作为造型,使这个品牌变得有趣,从而吸引人们的眼球,为自己带来巨大的效益。

由此可见,把人们的固定思维转换一种模式,注入创新的活力,也许能为人们带来巨大的影响。农民与教授的故事中,教授被带进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人们只有通过手势比划才能买到东西,他忘了盲人是会说话的,忽视了盲人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他变得滑稽,却又带给我们深思。

人们固定的思维,总是把事物看得一成不变,所以把事情都同化了。可是把思维创新一下,让固定的思维“动”一下,一切将变得有趣,生动。在这个乏味固守的世界上,需要我们“动”起来的思维,为世界注入生机与活力。

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第5篇

一、通过解决问题促进数学思维

还记得我刚走上讲台不久,内心很忐忑和不安。有一次,上“十以内加减法”公开课 ,首先 ,我出示了一幅图画 ,问学生 :大家看到图画上有什么,能不能根据图画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不是说看到可爱的兔子,就是说看到可爱的小狗,不是说小狗在跳舞,就是说兔子在做早操。折腾了半天,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低年级的小朋友想象丰富、天真烂漫,把数学课弄得跟语文看图说话似的。一边是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边却是我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学问题。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下课铃响了。这时,一位听课老师走到我的身边, 告诉我这样提问是不对的。她亲切地对我说,首先要明确,你出示这幅主题图的目的是什么? 其次是让学生在观图过程中学会收集信息,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什么学生不能理解你的意思呢? 因为你提问不到位,你在处理图的时候把图浓缩成一个文字题,这样处理违背数学课的意图。这节课失败的关键就是问题中数学信息指向性不明。

听到这话,我心中豁然亮堂。原来,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学科特有的数字符号等数学信息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就拿这幅图来说,可以这样简单地提问:图上有几种小动物? 它们各几只在一起? 这时注意引导学生分类,突出“几个”,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它们的和与差是多少。也就是说,提出问题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巧妙的课堂提问,从而引导学生。这样的思维训练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第二节课,我照着她教给我的思路做,果然教学得非常顺畅。

二、通过寓教于乐引发数学思维

传统数学课开始前,老师组织的活动都非常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很多老师一走进教室就说:“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0页,我们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首先,跟着老师学习第三课的数字……”或者说:“我们先复习一下昨天的数字,下面拿出练习本,老师报几个数字,看看会不会写……”可想而知,这样无趣又沉闷的开场白怎能吸引学生呢? 孩子们上课不打瞌睡才怪。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愉快心境中学习,无论是感觉、知觉,还是记忆和思维,都会处于最佳状态。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唤醒和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期达到“则其进自不能已”的教学效果。

我常常用寓教于乐的数学思维导入新课。如《五只猴子吃香蕉》就是我常常和同学们唱的歌儿。我和小朋友一起数一数、唱一唱,通过数量的变化、节奏的快慢、感情的喜与悲感受数字的妙趣。就这样,快乐来了,枯燥走了,孩子们学习数学很高兴。再如,数学活动《小钟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既是一次认钟之旅,又是一次数学活动。学生感受到“滴滴答答”的节奏,又认识到钟表的数字,可谓寓教于乐。

三、通过动手动脑启迪数学思维

形状属于数学范畴,动手属于手工范畴,这两者怎样结合呢? 答案就是“自己动手,快乐无穷”。制作小乐器,不仅有趣,而且是对孩子品位的培养。当那些不起眼的生活用品变成一个好听又好玩的乐器时,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自有利的资源,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乐器:啤酒瓶盖做成的风铃、易拉罐做成的鼓、葡萄酒盒做成的腰鼓、圆锥形螺丝母做成的串铃等。孩子们觉得最容易制作的乐器,就是打击类乐器,用汤勺、筷子等敲击物体,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特别有趣,把几个大小不同的碗放起来,有间隔地拴在一块,自然的音色差就会取得奏乐的效果。这种成就感真的很让人兴奋。

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孩子认识到不同物品的形状:瓶盖是圆形的,纸盒是方形的,巧克力盒子是椭圆形的,瑞士糖的盒子有扇形的。我拿来很多手工作品或者乐器给小朋友们欣赏。孩子们告诉我:快板是长方形的,鼓是圆形的,钢琴面是三角形的,笛子是圆柱形的。这就是数学思维,孩子们在手工中体会数学与手工的融会贯通,这样,他们以后就能学会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正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吗?

让学生思维流畅起来 第6篇

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包括几个方面: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学好数学, 都能够学到对他们终身受益的数学品质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这几年新课改的一点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引入新课时创设合适的思维情境

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 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创设思维情境我主要从以下几种方式入手:

1. 巧设悬念, 提出疑点,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比如在教学《黄金分割》这节课的引入时, 我利用课件展示展示大量图片, 如:绘画上的蒙娜丽莎, 建筑上的法国埃菲尔铁塔、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雕刻艺术上的断臂维纳斯, 等等, 让学生在欣赏这些美丽图片、感受美的同时, 产生疑问, 为什么这些艺术品或建筑物给人以美的感觉?学生产生疑问的过程就是产生求知欲的过程, 而强烈的求知欲正是良好思维品质必不可少的

2. 直观演示、探索、发现, 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很多都是首先从感性认识开始, 然后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俗话说: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如果光靠学生听、思考, 有时候是很难理解新知识的.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 根据教学内容, 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 就会使学生感兴趣, 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 学习信心倍增, 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如在教学《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节课时, 让学生通过折纸、观察及教师演示更深刻地理解轴对称的性质.

二、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 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 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 去适应新知识.由此可见, 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 创造“愤”、“悱”意境.

愤悱意境, 即所谓“欲知未知, 半生不熟”的情境.“愤”是欲求明而不得, “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 学习积极性最高, 一启则发其具体做法是,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用旧知识作铺垫, 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地创设迁移情境, 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层层设问, 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 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 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2. 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 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 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 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 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 教师是怎样“想”的, 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 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3. 利用耳熟能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数学思维.

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 能够通过主动探究来发现, 并圆满地解决问题, 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反证法”时, 学生对这个新的证明方式如果单纯地从数学角度去理解的话比较难接受, 我就通过学生熟悉的《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的思维方式:没有从“造”上下工夫, 而是从“造”的反面“不造”上想办法, 巧用草船借箭获取了足够的箭支.通过这样的故事给予学生启发, 从而促进更好地理解“反证”的意义.

三、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 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 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 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 一是通过“制错找因”, 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 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 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 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性质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 先直观后抽象, 先浅后较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以养成学生善于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思维习惯.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处, 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 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 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 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 所以重视课堂小结, 创设思维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思维随着英语课堂跃动起来 第7篇

一、丰富教学形式

初中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但长时间学习会使兴趣逐渐减退, 注意力逐渐分散。在课堂45分钟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故事、笑话、游戏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学多个角色时, 让学生根据角色的需要, 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自己的小故事, 老师最后评讲, 由于是学生自己当主角表述课文与对话, 是他们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愉快。由于故事的吸引, 学生会轻松愉快地记住所教内容, 使原本枯燥又容易混淆的难点知识较容易地突破了。同时, 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如在上复习课时, 学生的兴趣可能不是很浓, 时间长了就容易开小差。教师可在温故的过程中插入一些新的、与复习知识内容相关的小笑话、小幽默来重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内容

作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制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首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与之相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 并在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平时备课和上课时, 要做到分层次设计教案, 分步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使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 对基础知识扎实、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学时高起点、快节奏、大容量, 要求这些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一步到位; 对基础差、分析理解及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学时低起点、慢节奏, 小容量、反复练, 允许这些学生逐步掌握已学知识, 使每个学生都怀有不同程度的喜悦,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给予关心和帮助, 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 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 指导他们深入学习, 让他们育一种吃得“饱”的感觉。总之, 要想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要全面了解学生, 把握课堂教学的全面性, 个体性、差异性, 确立符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精选课堂练习

在课堂上, 我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 作业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在教学实践中, 要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1. 练习安排要有导向性。习题要精选, 既要考虑教材本单元的重点, 又要注意覆盖面; 既要考虑巩固基础知识, 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练习安排要灵活新颖。

3. 练习安排要面向全体学生, 以基础题为主, 以提高题为辅。

4. 课堂练习必须在课堂上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授课时间, 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位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完成练习, 这样才能达到及时巩固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同时, 要尽力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 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还要认识到, 学生是受教育者, 是主体,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 教师要让他们“学会学习”, 就必须重视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记笔记,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功课,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教师在课前课后要研究学生, 课堂上更要关注学生, 从多方面训练他们的学习习惯,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五、提高教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教育者, 是主导, 在课堂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 教师的学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质量和效率。同样的教学内容, 教师的方法不同,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教学方法得当, 学生则学得轻松有趣, 学得灵活, 学得好; 教学不得当, 学生则学得吃力, 学得枯燥, 甚至厌学, 最终导致弃学。因此, 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和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 英语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以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教育手段, 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过程, 全面实现英语教育教学目标。

其次, 英语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人们常说: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应该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它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此外, 还要了解英美等国的文化知识、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禁忌习俗、和体态语言等有关知识, 才能更好地帮助、指导学生学习英语。因此, 教师要加强学习, 努力使自己变为复合型人才。

六、结语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想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总目的, 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 只有面向全体学生,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并提高多媒体的使用率和自身的文化涵养, 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 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外语教与学.2002.

[2]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92-295.

创建高效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第8篇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的思维“启动”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 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没有兴趣, 学生动也不动, 就更谈不上互动了。因此,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满自信, 主动探索, 勇于创新。因此, 我们在教学时, 注重创设情境, 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给学生提供互动的平台。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思维“敢动”

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课堂的学习气氛十分活跃, 师生合作, 交流的方式十分灵活, 表现学生个性和差异的机会更多。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为学生服务, 更重要的是要以丰富的知识, 恰当的事例, 引导、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相互尊重, 积极合作学习的最佳状态, 促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一种求知学习的强烈欲望。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按着民主、平等、尊重、真诚的原则并以征求意见的方式进行。教师的语言要清晰、严谨、生动有趣, 带有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对有差异的学生, 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引导他们质疑, 鼓励他们探究。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 更多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性发展, 提倡在合作中学习和进行互补学习, 使每一个学生在交流学习与合作学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事实也证明, 协调合作的师生关系无疑能为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产生促进作用。更重要的, 这种交往还可以使人和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得以增强。

三、针对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会动”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教学价值的问题, 而且问题难度要适中, 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学生讨论, 都会影响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师提问时最好把问题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通过讨论, 跳一跳, 就能摘到“果实”,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小组讨论才有实效。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的提出, 必须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提出的问题, 既要凸现基础知识, 又要刺激思维, 开发智力, 培养探究能力。

四、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及时点拨, 师生“互动”

学生思维的活动是开放的, 多维的, 甚至有些时候是天马行空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思维, 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 还必须要把握好师生互动的方向, 及时点拨, 使得整个课堂师生互动在有序、有节、适当的范围内进行。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 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 采用艺术化的点拨,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 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 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 拨繁为简, 化难为易, 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 教师迅速捕捉, 作为新的教学内容, 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五、鼓励学生相互质疑, 学会“自动”

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如下特点:教师问, 学生答, 问题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答案明确唯一, 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提问而言,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 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要始终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质疑。不仅要让学生解决“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等问题, 更要鼓励学生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使学生提出一些教师或学生一时都难以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更应该做到坦诚相待, 不能胡编乱造, 欺骗学生, 敷衍了事。

让学生思维流畅起来 第9篇

一、发扬课堂民主, 欣赏学生的独特性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力求形成师生、生生间相互探讨的民主风气。在讨论中, 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用欣赏的目光和语气鼓励他们, 使他们的求异思维在民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长方形的周长是28厘米, 长和宽的比是3:4, 求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 最后归纳。有4个组的同学用常规的方法求出:

28÷2=14厘米, 6厘米, 厘米, 6×8=48平方厘米, 有两个小组的同学这样求了:3×2+4×2=14 (份) 平方厘米, 同学们很疑惑, 这时我乘势让这两个组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见解, 他们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解法:把28厘米按比例分配, 也就是把长方形的周长进行分配, 然后求出一条长和一条宽, 长方形的面积也就迎刃而解了。同学们听了耳目一新, 认为这种解法有根有据, 完全正确。由此看来, 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环境, 充分肯定他们的独特见解, 激活课堂, 才能创造出新的成果。

二、摒弃课堂包办,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把选择权归还给学生, 减少教学的统一性和刚性, 多增加选择性和弹性。要充分相信学生, 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 并在不同的阶段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如在教学“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 已经做了5天, 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时, 我采用了分层教学法。首先, 是独立探索;其次, 是提供求助热线。第一条热线是请教课本, 看书自学, 然后在组内求证。第二条热线是寻找他人帮助, 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在组内进行, 也可以组与组间进行。教师引导学生既要独立思考, 又要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巧妙创设合作学习时机的切入点, 真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欲望, 交流活动也自然、实在, 促进了学生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彰显了他们的个性。

三、拓展课堂自由空间,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还指出:“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 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使学生能主动地发现问题, 在积极探索中学习知识, 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努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的良好品质。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为了使学生感受“相遇”、“同时”、“相对”等几个或桌面上找最好的伙伴一起演示。让他们切身体会什么是“相遇”、“同时”、“相对”等问题。这样既拓宽了课堂的空间,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减少课堂讲授,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时,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自己去发现新老知识的联系点, 学会分析、理解、概括, 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能善于总结和概括学习方法、学习规律, 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例如, 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 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 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 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 这时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 “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储蓄哪种方式比较合理呢”……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 我微笑不答, 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 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 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的问题, 自己来解决问题, 兴趣浓厚, 气氛活跃, 轻轻松松地学习了新的知识, 从而找到了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了养成留心周围事物, 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了联系, 创造性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

五、借助多媒体信息,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 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 使学生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理, 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在设计《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 以往的教学引入全凭教师的一张嘴给学生讲述一个《八戒分桃》的小故事。现在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计算机虚拟一个《八戒分桃》的小动画故事片:“一天, 八戒应猴哥邀请到花果山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品桃大会。悟空忙着招待客人, 便让八戒带着30只小猴去摘100个又大又鲜的桃子, 抬回来后, 八戒对30只小猴子们说:这100个桃子吗, 你们每人分得3个, 剩下一个就给我猪伯伯了!八戒怕小猴们不相信, 还特意列了一个算式:100÷30=3 (个) ……1 (个) 。悟空知道了这件事, 斥责八戒不老实, 欺骗小猴子, 吓得八戒只好求饶, 嗑头不止。这一下把小猴们弄得莫名其妙。”学生们看到这样色彩鲜艳, 形象逼真的动画片兴奋不止, 同时又激起了他们强烈参与学习的意识, 从趣中悟理。此时, 我趁势指出:八戒是怎么欺骗小猴子们的?悟空指责八戒不诚实的理由又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余数除法》。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达到有效奠定了基础, 是整节课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转。

总之, 教师用热情、诚恳的胸怀, 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激情;师生彼此敞开心扉, 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从而激活数学课堂,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发扬课堂民主, 欣赏学生的独特性;摒弃课堂包办,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拓展课堂自由空间,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减少课堂讲授,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上一篇:尊重主体地位下一篇:变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