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化范文

2024-07-03

高技术化范文(精选12篇)

高技术化 第1篇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建筑业是巨大的耗能产业,建筑师所肩负的社会使命感促使他们开始深刻地反思。可以看到,即使是在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建筑理论多元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实力派建筑师都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生态和环保意识,力求使自己的代表作品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能够称得上是“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并进而将生态原则整合纳入到自己的创作理论体系中。可以预见到,生态建筑将是21世纪最具有代表性、时代感的建筑类型之一。

1 生态高技建筑的产生

在建筑领域,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设计目标后,出现了朝该方向努力的各种建筑活动高潮。高技派也不例外,积极投入到该项活动中,直接导致了高技派建筑生态化倾向的出现。因此,高技派建筑的生态化倾向是对时代发展需求的回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高技术建筑的数量陡然增加,在建筑高度与跨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建筑内部空间向巨型化发展;功能向复杂多样化发展;机械设备向密集化发展。此类建筑一旦在技术策略上出现失误,就很可能成为庞大的“耗能大户”,对资源的浪费是一般性建筑无法相比的。因此,实现高技术建筑的“生态化”更具紧迫性和重要性,于是,伴随着建筑科技与生态高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一种新的建筑类型——生态高技建筑应运而生。

伦佐·皮阿诺在设计完蓬皮杜中心与罗杰斯分道扬镳后,其新作品如日本关西机场、新卡里多尼亚TJIBAOU文化中心等,在保持高技风格的同时,对环境、生态表达了更多的关注。在罗杰斯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中,如法国波尔多法院、泰晤士河河谷大学学术资源中心等项目,“灵活、持久、节能”成为设计的基本理念。福斯特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更被认为是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的典范。

2 生态高技建筑的基本特征

作为新型的建筑类型,生态高技建筑有许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绿色化结合建筑构造技术和先进的电脑控制技术,生态高技建筑能够将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建筑内部,既可借助其自然景观价值“软化”建筑的硬技术味,在视觉上与周围环境取得和谐,达到共生,同时又能协同机械调控系统,使建筑内部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出田园般的舒适环境。诺曼·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成功地将自然景观引入超高层集中式办公建筑中,使城市高密度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福斯特设计了9个14.03 m高的花园,沿49层高的中央通风大厅盘旋而上,花园外侧面为电控调节开启程度的双层玻璃幕墙,花园面对大厅完全敞开,根据方位种植各种植物和花草,这样可以给建筑内的每一个办公空间都带来令人感到愉快和舒适的自然绿色景观,并获得自然通风,还可使阳光最大限度进入建筑内部。

3 生态高技建筑的技术分析

不断发展的建筑技术为建筑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同低技术相比,高技派则关注利用技术含量高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技术的精确性和先进性,强调系统的整体性,注重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益,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力求构筑建筑与环境互融、互渗、互动的新体系。但高技派建筑师并不反对对传统技术的更新改造,如皮阿诺设计的新卡里多尼亚TJIBAOU文化中心,就是对传统技术更新利用,并结合传统文脉的范例。高技派建筑对传统技术或者说低技术的运用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建立在技术“试错”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科学的研究分析上,通过“预先设计(pre-design)”的手段对传统技术进行必要的试验论证,再加以采用。

事实上,高技派对技术的应用并不都是昂贵的、高代价的或浪费的。如罗杰斯就曾谈到“我们对科技有极大的兴趣,但它并不是高级的或者低级的,而应当是合理的技术”。因此,对技术的科学分析和理性应用才是高技生态建筑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这也符合高技派建筑科学与理性的本质特征。

生态高技建筑同早期高技派建筑相比,在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上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合乎科学理性。如早期高技派建筑喜欢把各种管道布置在建筑的外皮上,相当夸张,虽然隐喻了建筑的生命特征,但仍然显得机械,表现主义的成分较多。但在高技生态建筑中,节能、灵活、高效、持久才是运用技术的立足点,建筑的有机生命特征更加突出。

根据生态建筑技术和高技派建筑的最新发展来看,生态高技建筑的技术线路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1)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2)应用减小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技术;3)保持建筑废弃物的可循环再生;4)创造舒适健康的建筑室内环境;5)结合社会生态的历史地域主义设计,将建筑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中。

而具体的建筑设计方法则具有以下特征:1)合理的体量和朝向;2)宜人的窗户尺度及遮阳设施;3)可控制的自然通风体系;4)外围护结构的复合功能;5)废水、废气的无害处理,可调节的采光集热设施;6)先进的结构体系等。

4生态高技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特区城市已相继建成了一批会展中心、航站楼、超高层建筑等造价高昂、技术含量高的高技术建筑,但是由于缺乏生态意识和技术策略,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造得起”却“用不起”的高耗能建筑,这对于还不富裕的国家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应当吸取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教训,借鉴国外生态高技建筑创作的成功经验,在增强国内生态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的同时,选择性地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生态高技术,并积极地应用到高技术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使我国的高技术建筑在发展初期便走上生态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正确道路。我们相信,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未来中国会出现更多更好的生态高技建筑。

5结语

生态高技建筑是同周围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特点的高技术建筑,是对当今生态危机的一种积极、主动并且有效

反应与解决之道,因而是高技术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生态高技建筑的创作要求建筑师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掌握被动式生态设计方法之精髓,更要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技术发展动向,根据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主动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对建筑物的物理性质(光线控制、通风控制、温湿度控制以及建筑新材料特性等)进行最优化配置,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使建筑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

摘要:结合生态高技建筑的产生背景,阐述了生态高技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了生态高技建筑的发展和实际情况,指出中国建筑师应开拓思路,汲取各种有益的经验,重视设计中的科技含量,积极实践,将理性思考认真的付诸实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关键词: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生态高技建筑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窦以德.诺曼.福斯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杨经文.绿色摩天楼的设计与规划[J].世界建筑,1999(2):21-29.

[4]马国馨.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的责任[J].建筑学报,2002(1):32-33.

高技术化 第2篇

3D打印技术在军事中的作用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曾理

2012301020020

2013/10/24

3D打印技术,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以其方便,低成本,性能优异而等到重视,理所当然,在国防工业中,这种新型技术也逐渐崭露头角。本文拟就3D打印技术在军事中的作用进行简要说明

武汉大学军事高技术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结课论文

3D打印技术在军事中的作用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曾理 2012301020020

内容摘要:3D打印技术,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以其方便,低成本,性能优异而等到重视,理所当然,在国防工业中,这种新型技术也逐渐崭露头角。本文拟就3D打印技术在军事中的作用进行简要说明。

一.简介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它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灯罩、身体器官、珠宝、根据球员脚型定制的足球靴、赛车零件、固态电池以及为个人定制的手机、小提琴等都可以用该技术制造出来。

每一层的打印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在需要成型的区域喷洒一层特殊胶水,胶水液滴本身很小,且不易扩散。然后是喷洒一层均匀的粉末,粉末遇到胶水会迅速固化黏结,而没有胶水的区域仍保持松散状态。这样在一层胶水一层粉末的交替下,实体模型将会被“打印”成型,打印完毕后只要扫除松散的粉末即可“刨”出模型,而剩余粉末还可循环利用。

打印耗材由传统的墨水、纸张转变为胶水、粉末,当然胶水和粉末都是经过处理的特殊材料,不仅对固化反应速度有要求,对于模型强度以及“打印”分辨率都有直接影响。3D打印技术能够实现600dpi分辨率,每层厚度只有0.01毫米,即使模型表面有文字或图片也能够清晰打印。受到喷打印原理的限制,打印速度势必不会很快,较先进的产品可以实现每小时25毫米高度的垂直速率,相比早期产品有10倍提升,而且可以利用有色胶水实现彩色打印,色彩深度高达24位。

由于打印精度高,打印出的模型品质自然不错。除了可以表现出外形曲线上的设计,结构以及运动部件也不在话下。如果用来打印机械装配图,齿轮、轴承、拉杆等都可以正常活动,而腔体、沟槽等形态特征位置准确,甚至可以满足装配要求,打印出的实体还可通过打磨、钻孔、电镀等方式进一步加工。同时粉末材料不限于砂型材料,还有弹性伸缩、高性能复合、熔模铸造等其它材料可供选择。

二.优点

三维打印技术的魅力在于它不需要在工厂操作,桌面打印机可以打印出小物品,而且,人们可以将其放在办公室一角、商店甚至房子里;而自行车车架、汽车方向盘甚至飞机零件等大物品,则需要更大的打印机和更大的放置空间。3D打印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与传统技术相比,三维打印技术还拥有如下优势:通过摒弃生产线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而且,它还可以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外形,让人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出飞机机翼或热交换器;另外,在具有良好设计概念和设计过程的情况下,三维打印技术还可以简化生产制造过程,快速有效又

武汉大学军事高技术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结课论文

廉价地生产出单个物品。

三维打印技术还有其他重要的优点。大多数金属和塑料零件为了生产而设计,这就意味着它们会非常笨重,并且含有与制造有关但与其功能无关的剩余物。三维打印技术不是这样的。在三维打印技术中,原材料只为生产所需要的产品”,借用三维打印技术,他的团队生产出的零件更加精细轻盈。当材料没有了生产限制后,就能以最优化的方式来实现其功能,因此,与机器制造出的零件相比,打印出来的产品的重量要轻60%,并且同样坚固。

三.现状

如今三维打印技术的精度约为0.1毫米,而且打印机本身的售价偏高,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一台普通三维打印机的成本有望比1985年的激光打印机还要低。

但生物三维打印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其打印出的物体如何与身体其他器官尤其是大的组织更好地结合,因为任何打印出来的器官或身体组织都需要同身体的血管相连,而这可能非常难实现。一旦克服了这个技术障碍,在未来几十年内,生物打印技术将成为一项标准技术。

四.军事作用

在2013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中国航母舰中国载机歼-15总设计师孙聪透露,歼-15项目率先采用了数字化协同设计理念:三维数字化设计改变了设计流程,提高了试制效率;五级成熟度管理模式,冲破设计和制造的组织壁垒,而这与3D打印技术关系紧密。他透露,钛合金和M100钢的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新机试制过程,主要是主承力部分。

在传统的战斗机制造流程当中,飞机的3D模型设计好后,需要进行长期的投入来制造水压成型设备,而使用3D打印这种增材制造技术后,零件的成型速度、应用速度得以大幅度提高。如果不是采用3D打印的增材制造技术,歼-15战斗机至今能否首飞都很难讲。“钛合金3D打印技术已用于新机研制”,这一条消息立刻成为媒体瞩目的焦点。《京华时报》引述孙聪的话说,钛合金和M100钢的3D打印技术已广泛用于新机设计试制过程。报道称,于2012年10月至11月首飞成功的机型,广泛使用了3D打印技术制造钛合金主承力部分,包括整个前起落架。“2002年,3D打印技术刚萌芽时,我们就进行相关技术研发,通过与北航的合作,目前已具备一定产业能力。”中国“鹘鹰”飞机(歼-31)中国“鹘鹰”飞机(歼-31)同时担任“鹘鹰”飞机(歼-31)总设计师的孙聪透露另一个好消息,希望“鹘鹰”飞机未来和歼-20进行高低任务搭配,保持持续打击能力,同时也希望“鹘鹰”的改进版能成为中国下一代舰载机。相信在3D打印技术的支持下,这一天也会很快到来。

用3D打印技术制造战机,中国并不是第一家。1984年,美国开发出从数字数据打印出3D物体的技术,并在2年后开发出第一台商业3D打印机。之所以叫“打印机”,是因为它借鉴了打印机的喷墨技术,只不过,普通的打印机是在纸上喷一层墨粉,形成二维(2D)文字或图形,而3D打印则能“打”出三维的立体实物来。以一个手电筒为例,3D打印机能通过电脑将手电筒进行立体扫描,创建三维设计图,之后对这个立体原型进行“切片”,分成一层一层的,之后,打印机就将原材料按照设计图一层一层地“喷”上去,直到最终造出一个手电筒

武汉大学军事高技术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结课论文

来,只不过3D打印机喷出的不是墨粉,而是融化的树脂、金属或者陶瓷等材料。

美国空军一下子就被这种新技术吸引,他们认为,如果将这种技术用在武器制造上,产生的威力将是惊人的。在航空工业上广泛被使用的一种金属是钛,它的密度只有钢铁的一半,强度却远胜于绝大多数合金,如果通过激光将钛熔化并一层层喷出飞机来,无疑将大大提高美国战机的制造速度。为此,1985年,在五角大楼主导下,美国秘密开始了钛合金激光成形技术研究,1992年这项技术才公之于众。

不过,由于在制造过程中钛合金变形、断裂的技术难题无法解决,美国始终无法生产高强度、大尺寸的激光成形钛合金构件。2005年,美国从事钛合金激光成型制造业务的商业公司Aeromet由于始终无法生产出性能满足主承力要求的大尺寸复杂钛合金构件,没能实现有价值的市场应用而倒闭。美国的其他国家实验室也无法攻克这一难题,只能进行小尺寸钛合金部件的打印或进行钛合金零件表面修复。

我国于1999年开始金属零件的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研究,在国家“863”、“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大力支持下,集中开展了镍基高温合金及多种钛合金的成形研究,形成了多套具有工业化示范水平的激光快速成形系统和装备;掌握了金属零件激光快速成形的关键工艺及组织性能控制方法,所成形的TC4、TA15、TA12等钛合金及Inconel 718合金的力学性能均达到或超过锻件的水平,为该技术在上述材料零件的直接制造方面奠定了基础;我国在飞机钛合金大型整体结构件的激光快速成形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有效解决了激光快速成形钛合金大型整体结构件的变形开裂及内部质量控制两大技术难题,通过对钛合金零件凝固组织的有效控制,所成形的飞机钛合金结构件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或超过钛合金模锻件,已通过装机评审并得到应用。

中国的钛合金激光成形技术起步较晚,直到1995年美国解密其研发计划3年后才开始投入研究。早期基本属于跟随美国的学习阶段,不过却后来居上,其中,中航激光技术团队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观察者网”文章表示,早在2000年前后,中航激光技术团队就已开始投入“3D激光焊接快速成型技术”研发,解决了多项世界技术难题、生产出结构复杂、尺寸达到4米量级、性能满足主承力结构要求的产品。

如今,中国已具备了使用激光成形超过12平方米的复杂钛合金构件的技术和能力,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应用的国家。在解决了材料变形和缺陷控制的难题后,中国生产的钛合金结构部件迅速成为中国航空力量的一项独特优势,中国先进战机上的钛合金构件所占比例已超过20%。

五.局限性

1、材料的限制

仔细观察你周围的一些物品和设备,你就会发现3D打印的第一个绊脚石,那就是所需材料的限制。虽然高端工业印刷可以实现塑料、某些金属或者陶瓷打印,但目前无法实现打印的材料都是比较昂贵和稀缺的。另外,现在的打印机也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水平,无法支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材料。

武汉大学军事高技术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结课论文

研究者们在多材料打印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除非这些进展达到成熟并有效,否则材料依然会是3D打印的一大障碍。

2、机器的限制

众所周知,3D打印要成为主流技术(作为一种消耗大的技术),它对机器的要求也是不低的,其复杂性也可想而知。

目前的3D打印技术在重建物体的几何形状和机能上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水平,几乎任何静态的形状都可以被打印出来,但是那些运动的物体和它们的清晰度就难以实现了。这个困难对于制造商来说也许是可以解决的,但是3D打印技术想要进入普通家庭,每个人都能随意打印想要的东西,那么机器的限制就必须得到解决才行。

3、知识产权的忧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音乐、电影和电视产业中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变得越来越多。3D打印技术毫无疑问也会涉及到这一问题,因为现实中的很多东西都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人们可以随意复制任何东西,并且数量不限。如何制定3D打印的法律法规用来保护知识产权,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否则就会出现泛滥的现象。

4、道德的挑战

道德是底线。什么样的东西会违反道德规律,我们是很难界定的,如果有人打印出生物器官或者活体组织,是否有违道德?我们又改如何处理呢?如果无法尽快找到解决方法,相信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遇到极大的道德挑战。

5、花费的承担

3D打印技术需要承担的花费是高昂的,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更是如此。例如上面提到第一台在京东上架的3D打印机的售价为1万5,又有多少人愿意花费这个价钱来尝试这种新技术呢?也许只有爱好者们吧。如果想要普及到大众,降价是必须的,但又会与成本形成冲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制造商们估计要头疼了。

参考文献:

汽车艺术化 第3篇

奥迪之所以大力支持全球的艺术和设计,是因为艺术和设计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汽车虽然是交通工具,但是却来自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所有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东西都包含着每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个人的生活习惯,反映着个人对生活的需求和审美,所以,即使产品非常简单,其中折射的设计产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现在这个社会中共存着众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多样化愈发成为主流,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再一样。比如我们奥迪的用户群体的生活方式和喜好非常多元化,有着众多艺术、设计、音乐等等的爱好者。如何为他们带来除了产品之外的品牌价值体验就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艺术或者设计等他们热爱关注的东西去打动他们的心,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辛苦,但是对于品牌提升和用户培育而言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

奥迪与中国结缘已经24年了。这24年就是奥迪融合东西方文化、中德两个国家的文化、融合一汽与奥迪两个企业文化的过程。体现到产品层面的,包括奥迪A6、奥迪A4的加长都是这方面的完美体现。奥迪始终尝试用不同的方式,通过音乐、艺术与设计,来满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不管是赞助,还是主办,这些方式和手段只是为了用最合适的方式将我们想要传递的东西传递出去,给我们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品牌附加体验,让用户对品牌的认可与信赖可以得到传承。

高技术化 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生活,艺术化,设计师

20世纪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1914年出版的《艺术》一书中用“有意味的形式”给艺术下了定义。艺术形式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要, 而艺术本身也在刺激着社会需要的形成, 艺术设计就是在这种需求当中应运而生的。在汉语中“设计” (Design) 最早是“设下计谋”的意思, 而今才指代进行某种创造时, 计划、方案的展开过程, 即头脑中的构思。设计从本质上看, 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它以科学技术为基础, 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产物。艺术设计的产品不只是纯艺术产品, 而是既有实用性, 又有艺术性的产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并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安全的、爱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生理上的需要是优先的, 所以设计的实用性是摆在第一位的。但只有更高级的需要才能让我们产生更大的幸福感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感。所以设计师作为市场的特殊媒介, 艺术创作时不仅要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也要考虑到产品对人的心理、生理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艺术设计不仅仅能够为我们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还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一、何为艺术化的生活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以“慢慢走, 欣赏啊!”六个字作为结语, 以此奉赠青年朋友们要像欣赏艺术一样欣赏世界和人生。艺术化的生活是物质生活环境艺术化和精神生活同样艺术化;是人类文明生活的最高形式;是人们渴望的一种自由的、艺术的且符合人本性的生活;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理想。到过伊斯兰的人都会感叹伊斯兰的审美向度, 在神圣的宗教氛围笼罩下, 整体的设计呈现出在抽象中冥索;满密中游走;共性中宣叙;均衡中归并的艺术特征, 形成了围绕着人-神关系并以神灵为本位的艺术体系。所以艺术化的生活并不是在达到物质上的满足后才能有的体验。从马斯洛的最高需求为自我实现可以看出:幸福是相对的, 不富裕并不等于不快乐。所以生活中往往那些善于体味生命意蕴的人, 必定有着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时常会对生命做出思考“人为何活下去, 为什么活, 活得怎么样?”, 李泽厚先生对此做出了解答并认为执着于生命意蕴的人, 他的生活必定是至性深情的本色的生活, 这即是艺术化的生活。1而《易经》中却把天人合一视为最高的人生理想, 也是最高的审美理想。《周易》里君子立志于“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和其序”2, 这些都是其对生命意蕴的本质理解。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出现了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尤为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失衡。因此, 艺术化的生活应该是物质美和精神美兼备的生活。物质之美即我们生活中的物质产品和物态环境都是经过美的设计的、艺术化的, 既符合生态要求, 与自然融为一体, 又是人造美的第二自然。艺术设计通过对物质与环境的创造, 使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生活面貌服务于人的生活。反过来, 设计物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意识的存在, 例如优美的物态环境总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 内心澄静, 充实并完善着人的文化品格。因此, 艺术化的生活造就的人生应是以趣味为导向的人生, 是充满活力的, 是不断进取的, 充满美的人生。

二、何为设计的艺术化

要了解什么是设计的艺术化, 就要先弄清楚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设计产生的历史角度来看, 艺术不是设计与生俱来的品性, 促使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的是设计等的实践活动。

而今设计逐渐呈现出一种艺术化的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在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例如:在产品设计的艺术化上表现出这些方面的特征:其一是手工艺的复兴。在产品机械化的时代, 冰冷、僵硬的产品缺乏细腻的温情, 人们会更加偏爱那些带着人情味的手工艺品。其二是设计与手工艺品性相结合。为了使现代设计的产品更加生态化、人性化和艺术化。高科技的设计与生产就必须努力汲取传统手工艺的悠久的制作技艺和优秀的经验。最后是机械产品最终趋向是人性化, 诗化的设计。

而今, 随着批量化生产和个性化时代的到来, 设计与艺术相互交融, 互为汲取是现代设计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优秀的设计师设计的是什么

前面提到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消费者的生活需要, 也就是说设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性工作, 因此设计师从事设计的目的不能只是为了个人的艺术表现, 还要考虑使用产品或服务的广大消费者。很多设计师往往都需要团体协作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 因此, 他们必须具备一种服务精神、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应以服务于大众, 以真善美的创造作为自己的本职责任, 努力创造出符合社会和大众需要的产品, 并将这种需求物化到自己的设计之中。

此外, 设计师的设计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是当下社会价值的体现。因此, 设计的文化品性和审美向度就有着极大的地域性特征。以中国为例, 儒道思想就对设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如:“中即中庸, 无过无不及;和即和而不同。”也就是说各种有个性的东西各不丢失其个性, 却又能彼此得到和谐统一。“道”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 它有两义, 一是宇宙、自然和事物的本体之道, 即天道。二是有关的生命之道。生存之道, 道乎存技, 亦生于技, 道与技是同一的。“以天合天”即心与物、自然契合的创造, 才是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优秀设计师的作品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出色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和细腻的情感, 还要契合文化和市场的需要。如此设计才是有价值, 能够打动人心且经久不衰的设计。

在信息时代中, 艺术设计受到了科技深远的影响, 既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也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艺术设计师们也极力尝试在科技的支撑下设计出更加实用、舒适和美的艺术设计作品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 对于艺术设计的未来我们满怀信心和期待!

参考文献

[1]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2]朱光潜.《谈美》.金城出版社, 2006.09.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05.

[4]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范景中.《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浙江摄影出版社, 1989.03.

高技中技招生演讲 第5篇

成才,是我们的目标!

成才,是个人的特长的实现,是个人家庭的希望,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毕业生,正是成才的选择时机!

人生要成才,方向不能错,要不一辈子也难以挽回。

什么是方向选择呢?

一是参考个人具有哪些特长。这些特长包括“各科成绩”、“总分成绩”、“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选择自己特长方向发展。

二是参考个人家庭的实际情况。这点很重要,切忌好好高骛远,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三是参考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瞻远瞩,看清楚目前及近十年社会对各行业人才的需求,选取就业机会多且待遇较好的行业。

四是参考个人的兴趣。自己在以上三点情况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

有了方向性,选择一间学校,实现成才的梦想,正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

选择学校,从大的方向来说有五种。如下:

一是本科类;培养了大学生气质、能力。文凭含金量最高。

二是大专兼技工类:培养了大学生气质、能力。学一门技术。文凭含金量较高,就业有含金量。三是大专类:培养了大学生气质、能力。文凭含金量较高。

四是纯技工类:学了一门技术。文凭就业有含金量。

五是培训机构类:什么人,什么时间都可以读,机会时时有。

同学们应该选择哪方向性的学校呢?

参考除了上述五点外,还要考虑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的含金量、安全程度、办校历史时间、推荐就业情况等。

综上所述,“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是非本科类同学的最好选择。她的专业技术是全省唯一的公办学校,她学费低,她位置好——就业机会最多的广州,她有三十一年的办学历史,她有大专毕业证,她有高级技工证,而推荐就业是她最火爆的亮点。

艺术化的历史 第6篇

关键词南宫公主周亚夫李广

由著名导演胡玫执导的《汉武大帝》,播出以来获得了广大观众的 致好评。但历史剧毕竟是艺术化地再现历史,与客观史实有不同之处。现将几处指出,在此与诸位分享,希望取得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关于南宫公主其人

《汉武大帝》中讲到南宫公主为汉景帝与王皇后所生之次女,汉武帝深爱的姐姐。为了汉匈边界的稳定,汉景帝摒弃和亲政策中远嫁宗室女的做法,忍痛将尚幼的亲生女儿送往匈奴。可谓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使人民免于战火,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只身远嫁的公主来到匈奴以后颇有一番作为。先是生下匈奴的王子,不幸王子被汉人射杀,在与汉朝的连年征战中匈奴耗尽了人力、物力,内部衍生出的众多复杂矛盾开始渐渐浮出水面。匈奴渐渐失去了往昔的辉煌。在单于战死,群龙无首之时,作为匈奴的南宫大阏氏为稳定局势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

根据史书记载,王皇后所生有三女,长女即为大家所熟悉的平阳公主,次女南宫公主。三女为隆虑公主。史书对平阳公主记载较为详细,而对南宫公主和隆虑公主较为简略。《西汉会要》。“南宫公主,王皇后次女。”《汉书·景帝纪》以及《汉书·匈奴传》中均没有关于汉景帝派南宫公主去匈奴和亲的记载。史书只提及,汉景帝仍按照一贯的做法,将宗室女,即被称为“翁主”的女子冠以公主的名号,与匈奴和亲。也就是说,南宫公主并没有远嫁做匈奴的阏氏。

南宫公主在剧中人物刻画丰满,富有传奇的一生。她身负历史重任,在国家与宗室需要之时挺身而出,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身在匈奴的她以匈奴的一员自居,尽到了匈奴阏氏应尽的义务。但是身处汉匈连年作战的时期,她的感情世界是可想而知的,无论谁输谁胜,她都是痛苦的。战争的结果永远不会带给她快乐,我想这是该剧想要表达的思想倾向,也是虚拟南宫公主远嫁匈奴的意欲所在。

二、“跋扈”的条侯周亚夫

关于周亚夫的人生经历,剧中采用写实的手法展现出一代名将波澜起伏的一生。周勃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亂以后,声望大振,为太子所敬重。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士兵面前的威信及森严的军营军纪深深震撼了十几岁的太子刘彻。周亚夫身穿布衣而威严不减,在太子面前毫不客气地接受士兵的军礼及演练军事训练。这在年老的汉景帝看来是危险的,他担心年轻的太子驾驭不了这样一位“跋扈”的老将。随后的一次君臣会宴上,汉景帝明显表现出了对周亚夫的排斥。宴席开始前,剧情这样展示周亚夫的“狂妄”:“贵客。必后至。”他吩咐车夫慢速缓行,自信以自己的功劳和地位,极有把握地认为在即将到来的汉匈作战前,此次宴请必是朝廷重用老将的信号。但宴席上皇帝的所作所为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诸位大臣都在享用皇帝赐给的美食,唯独他没有。“跋扈”的周亚夫在朝堂上的“大呼小叫”令汉景帝更为不满。这次的宴会,也是周亚夫走向死亡的一枚信号弹。

这一描述是在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做了艺术处理。据文献记载,汉景帝到军中视察,只有周亚夫的细柳营戒备森严,全体将士只听从将军一人的军令,纪律严明如此令皇帝和群臣无不惊叹。吴楚七国之乱以后,周亚夫因朝政与皇帝意见不合,逐渐被疏远。在他辞官后不久的君臣宴会上,周亚夫没有筷子使用,于是他心中气愤,让侍从者去取。汉景帝笑着说,“对你这些还不够吗?”周亚夫连忙取下头冠,磕头谢罪。而汉景帝却说出了心里的想法:“你心中如此不平,恐怕不能辅助年轻的新皇帝!”不久,周亚夫获罪,在狱中饿死。

从文献记载来看,周亚夫在处理与汉景帝意见不同的政务时,据理力争,无所畏惧,似乎是剧中汉景帝所说的“跋扈”,这种“跋扈”的作风在剧中渲染得淋漓尽致。这种艺术加工,使周亚夫的人生悲剧色彩更加明显,武将的刚愎自用与清高的性格表现得更加丰满。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似乎不无道理。在庄严肃穆的大背景下,个人的悲剧色彩更能增强艺术表达力与氛围的感染力。通过一个个辉煌而略有悲壮的故事情节,推动了剧情一步步走向高潮。与周亚夫有类似经历的,还有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李广。

三、李广难封

李广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与匈奴作战的战场上,极富传奇色彩。剧中讲道:李广对自己戎马一生却没有被封侯有不少的怨言,数次向卫青要求打先锋。根据作战计划,卫青最终同意了他的要求,把他派向了恶战的前线。李广老将军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还是同意了卫青的指令,毕竟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先锋作战。在吸引单于主力暴露的诱饵战中,李广为国捐躯。

这是不符合历史记载的。《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公元前119年,李广跟随卫青远征,准备一举歼灭匈奴单于的主力。作战过程中,李广由前锋调至边线配合作战,途中迷路误时,作战配合不力。卫青上报朝廷要追究李广的责任。李广认为,在作战方针的制定上自己是没有错的,况且自己年事已高,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酷吏的羞辱,于是拔剑自刎。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略 第7篇

长期以来, 高技能人才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 致使技术工种后续乏人, 不少企业岗位出现人才断挡现象, 甚至出现了技能“真空”。一项劳动力资源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调查显示, 高技能人才结构大体是“三多三少”, 即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高技能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技能人才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 且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在年龄和行业分布上的结构性矛盾也较为严重。

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性

职工队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

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素质职工队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我国是人口和劳动力大国, 具有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我国技术工人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和我国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技术工人总量不足、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等问题突出。因此, 加大对职工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实力, 是我国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作为整个职工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工人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任何高新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还必须依靠一线职工的创造性劳动, 任何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要转化为现实的经营管理成果, 还必须依靠一线职工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 设备、技术、资金可以引进, 高科技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以引进, 但一支宏大的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大军则必须立足自身培养。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是提高职工队伍技能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职工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 根据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开展练技术、比技能的岗位技术练兵比武活动, 激发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练技能的热情, 不断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操作技能, 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通过举办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方式, 为职工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 对其中的佼佼者给予破格晋级, 为职工职业技能晋级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落实、营造氛围,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激励等环节, 逐步打造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职工的素质要求。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l.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不少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至今尚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基本上未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 缺少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划和计划, 无专门机构或专人管理, 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关心重视不够, 缺乏教育资金投入, 不能做到专款专用。

2. 对高技能人才缺乏认识、缺少宣传

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的干部、工人身份制度未彻底打破, 加上前些年缺乏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 社会上一直存在片面的人才观, 人们对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专家型”工人也是人才, 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

3. 培训机构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尚未理顺

目前,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机构主要是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多方原因, 对高级技工学校的发展重视不够, 不少学校尚存在投入不足, 办学条件欠完善, 规模不大的情况。而不少职业技术学院错误定位自身为普通专科学校, 培养的学生主要侧重于解决大专学历问题, 忽视高技能的掌握, 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对策

l.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积极性。政府应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 制定当地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 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有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参加的地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委员会, 总体协调当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出台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牵引机制和扶持政策,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规范高级技工学校, 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 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条件、方法、程序, 规范各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政府人事部门要加强高技能人才资源信息工作, 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数据库, 掌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 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和表彰激励机制

以科学的机制和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目前, 要进一步推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 充分发挥他们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 以及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项目和带徒传技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 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在进行重大生产决策, 组织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时, 应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带头人的作用, 并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

3. 鼓励高技能人才自我发展, 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

为此, 需要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 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 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 强化标准, 健全程序, 坚持公开, 公正、公平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特点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做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人才, 进一步突破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的要求, 允许他们破格或越级参加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考评。要重视发现和培养职工的聪明才智, 广泛挖掘职工在技术操作上的“绝技、绝招、绝活”进行总结命名和推广。把产品创名牌、服务创一流、岗位创效率、企业创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从职工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操作实践蕴藏的绝技、绝活、绝招中挖掘、提炼和命名先进操作法进行推广应用, 使这项活动成为职工中的特色工程, 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职工的绝招、绝技、绝活和先进操作法不失传、不沉淀, 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创新和发展, 必须加强组织技术力量参与指导, 将先进操作法总结归纳, 画出图纸, 形成规范的材料和工艺操作流程, 组织召开先进操作法现场经验交流会, 进行推广传授。制定了“先进操作法”传授的考核奖励办法。凡获得先进操作法命名者, 建议所在单位行政每月给予一定数额的技术津贴。为了加大“先进操作法”的推广力度, 达到技术成果共享, 可以附加规定, 不推广、不传授不享受津贴。在总结推广个人先进操作法的同时, 企业应注重以点带面, 以个人带动班组, 以班组带动车间, 使先进操作法转换成技术创新示范岗, 带动培养一批先进的操作工人和技术骨干。

4. 构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平台

把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职技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 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强化培养对象的技能训练, 在注重完善自身的设施、师资、课程开发等培养条件下, 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坚持把以知识传授、继承为主的人才培养观念, 转变到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 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观念上来。专业培养方案要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教学计划增加一定的人文教育课程和内容, 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善于处理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 会做人、会学习、会工作、会与他人合作;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环境, 重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重视创新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构筑成长的平台。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我们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知识、能力、素质必须来源于岗位一线的现实, 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岗位的要求, 二是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培训教师必须提出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思路和具体培养点。实行由知识教育向知识和认知教育转变, 由传授技能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知识点的多少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影响越来越小, 认知能力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培养书呆子, 要使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 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为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可依托重点职技院校, 大型企业集团, 结合当地实际, 建立由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专业特色鲜明, 面向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6. 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工作

要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人民群众对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也是人才的正确认识, 逐步形成高级蓝领工人受人尊敬的社会氛围。

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第8篇

国内对高技能人才概念主要有以下四种表述: (1) 高级蓝领。首都经贸大学刘庆唐教授认为:高级蓝领是“持有高级技工、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证书的技术人员, 同时还要求他们有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成为工厂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 成为复合型、智能型的工人”。 (2) 灰领。陈宇教授在《就业市场中的灰领群体——高技能人才的最新发展》中提出了“灰领”这一概念。他认为, 劳动力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上面是决策层、指挥层、管理层;下面是执行层、实施层、操作层。两者之间的中间层叫做灰领。 (3) 高技能人才。李丹认为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 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 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4)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文件认为, 高技能人才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 是在生产一线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 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员, 他们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笔者认同第三种定义, 即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 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 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根据我国建立的技能人才体系, 技能人才包括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 其结构如图1所示:

初级技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训练, 中级技工虽然经过培训, 但是还不具备较高水平的技能和理论知识, 因此二者不能称为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不但经过了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而且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 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因此, 他们属于高技能人才的范畴。

二、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1. 生产、技术上的骨干与中坚作用。

高技能人才, 不仅始终坚守战斗在生产、工作第一线, 及时解决生产上出现的各种难题, 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资金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地地道道的生产一线骨干。他们都有高超的技艺, 而且在生产、工作上也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们不仅能攻克生产、工作上的难关, 而且能及时排除生产技术上的障碍, 使生产、工作有序地进行, 使设计图纸转变成合格产品, 他们是技术上的中坚力量。

2. 岗位、品德上的带头与示范作用。

高技能人才, 爱岗敬业, 只要生产、工作需要, 不分分内分外, 挺身而出, 迎难而上, 直至完成任务。他们在各自的岗位起到了带头作用。同时, 他们能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教训教导广大青年员工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乐于助人、严于律己, 生活简朴、艰苦奋斗、勤奋工作、甘于奉献, 对企业全体员工起到了示范作用。

3. 革新、攻关上的能手与巧匠作用。

高技能人才, 以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坚持搞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 不仅为国家、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经济效益, 而且大大改善了生产、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 充分体现了生产、工作上的能手作用。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攻克难关, 特别是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产品质量或设备故障方面的问题, 充分发挥了攻关上的巧匠作用。

4. 学习、传艺上的榜样与良师作用。

高技能人才刻苦学习, 学政治理论, 学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操作技巧, 他们在思想和业务上是工人群众学习的好榜样。同时, 他们在生产、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也掌握了丰富的科技知识, 还练就了不少窍门和绝技。他们毫无保留地、手把手地将经验、知识、技艺和绝活传授给年轻一代, 发挥了良师的作用。

三、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建立

高技能人才评价是指对具有高级技能水平以上的技能人才的考核和职业资格的评定。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是为实现高技能人才评价功能、推进人才战略、发挥人才价值的各评价要素及其持续联动的运行系统, 是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系统化、动态化与科学化的发展形式, 是基于高技能人才评价过程的一种人才开发与管理体系。

(一) 营造良好的社会评价氛围

长期以来, 以学历为主的人才评价标准根深蒂固, 而对广大技能劳动者的作用却没有足够重视, 高技能人才评价跟不上社会需要, 严重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成长, 这使许多技能型人才得不到他们应得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价值回报。推进产业升级是我国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产业升级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来保证, 既需要一大批企业家和科学家, 需要一批有学历有职称的人才, 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技艺精湛、技术过硬、创新进取, 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大批爱岗敬业、技能高超的“能工巧匠”,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全社会要像尊重高级专家那样尊重高技能人才, 像重视高级专家的培养那样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像关心高级专家的成长那样关心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我们对待人才要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技能、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和宣传途径, 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贡献、典型事迹。广泛开展多行业、多工种的“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力度, 营造一个“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促进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使高技能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 成为劳动者普遍的选择。

(二) 探索多元评价机制, 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目前, 对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 其主要手段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 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不论是从标准到技术, 从内容到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我国企业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 大中型企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职业 (工种) 的要求相比于企业的岗位要求宽泛得多, 这就使得国家职业标准的共性要求与企业岗位的个性要求难以衔接。因此, 单一的社会化鉴定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为此, 我们必须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 坚持国家职业标准与生产岗位实际要求相衔接 (标准原则) 、坚持职业能力考核与工作业绩评定相联系 (能力原则) 、坚持企业评价与社会认可相结合 (市场原则) 、坚持属地管理与行业指导相协调 (协作原则) , 针对不同劳动力群体的技术和工作内容的特点, 在国家统一标准框架下, 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1. 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

对社会通用性强的职业的技师、高级技师, 采用社会化鉴定方式。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分为技能考核鉴定和综合评审。技能考核鉴定是按照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 包括考核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评审是对日常工作表现和实际贡献进行考核, 包括工作业绩、职业道德、技术革新、传授技艺、论文或技术总结评审答辩等内容。各地要加快建立城市中心鉴定平台, 建立标准题库, 依托职业研发成果、专家队伍、公共实训平台, 使鉴定考核标准与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 确保其运作内容在实物和实际场景中完成。

2. 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

社会人才的流通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而企业用人则有自身的需要, 高技能人才评价是社会共性和企业个性的统一。只注重通用性、忽视企业的具体要求, 导致企业对人才评价结果不认账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高技能人才评价要发挥企业内鉴定的优势, 充分尊重企业在其鉴定中的主体作用。企业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生产岗位要求制定考评方案、考评试题, 考评职业 (工种) 已有国家题库的, 应在国家题库中抽取试题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同时, 要推行工作业绩和现场工作能力相结合的评定办法, 切实增加企业鉴定的含金量。

3. 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高技能人才评价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 调动院校鉴定的积极性。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 开发与后备高技能人才评价要求相适应的课程标准, 培养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的毕业生, 缩短毕业与就业的距离。高校职业资格鉴定标准要建立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 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化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模式和职业属性, 按照模块分类组合的形式制定。完善职业院校和企业分阶段培养和考核的工作机制, 即高校毕业生在校通过准高级考核, 取得预备技师证, 到企业相应职业岗位工作满两年后, 经所在单位认可, 即可申报参加技师考评。

4. 探索突破资历的直接认定方式。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高技能人才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大中型企业在实践中可探索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方法评比、命名表彰、以师带徒等多种形式相互沟通的、立体型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对于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确有绝招绝活、业绩突出、贡献较大, 已被行业或企业公认达到技师、高级技师水平的, 可由企业直接认定为技师或高级技师。企业对直接认定的人员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公示后由考评组进行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技能情况、参加企业重大技改项目或课题攻关的情况、关键技术岗位工作经历、参加技能竞赛获奖情况、被授予技术称号情况等。

(三) 加强鉴定质量管理, 确保高技能人才客观评价

人才评价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建设, 评价是一套程序, 有一套规则体系, 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合法性。在人才测评领域, 至今尚无“行业标准”。人才评价中的违纪、人治、缺乏规范等都是缺乏法律和制度约束的表现。

1. 完善鉴定制度建设, 加强对鉴定中心运行规范的管理和监督。

培育一批管理运行规范的示范性评价鉴定中心, 优化各项制度和规范, 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管理工作链, 细化从申报、制卷、鉴定、发证各个环节的鉴定操作流程, 并组织对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同时, 利用信息技术, 控制鉴定流程, 减少主观因素, 保证鉴定流程的规范落实, 加强各工作链的衔接, 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配合机制。建立程序化鉴定督导员制度, 通过公开招聘和邀请建立督导员队伍, 有效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监督力度。提升鉴定中心的综合运作能力。依据国家职业标准, 加快开发技师、高级技师考评题库, 进一步扩大国家题库的职业覆盖面。加强高级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基础实施建设, 完善鉴定条件, 提升鉴定中心软硬件设备。运用计算机, 现场随机抽题, 模拟操作, 微机评分。强化科学管理, 规范运作行为, 提高服务水平。

2. 国家引导并规范人才测评行业的发展。

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通过资格认证,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现在从业人员的素质。完善中介机构管理, 建立测评机构注册、审批制度, 培育和发展人才测评市场。对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的, 要严加查处。加强技术专利保护, 查处各种盗版测评软件在市面盛行。制定相关法规, 保护知识产权, 保障人才测评技术的发展。

(四) 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激励的联动机制

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在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应做出一体化安排, 形成良性互动。

1. 加强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在进一步落实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权益的同时, 做好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 逐步突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高技能人才跨统筹地区流动,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按规定转移。具备条件的企业, 积极探索为包括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

2. 创新高技能人才的评选表彰工作。

各级政府要统一制定各类人才的表彰政策, 把公开评选、公平竞争和择优表彰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能力与使用相结合、贡献与待遇相联系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健康成长。要通过自我推荐、基层选拔、专家评审等方式, 把名副其实的技术带头人、传授技艺人和创造业绩者评选出来。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各类专家、拔尖人才的评选管理范围, 给予精神奖励和必要的物质奖励。各级财政要将高技能人才的评选表彰经费以及技能竞赛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各级要制定有关政策, 对高技能人才予以表彰和奖励。

3. 落实高技能人才的待遇。

技能薪酬是指企业根据员工所掌握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能力以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支付薪酬的一种报酬制度。企业将在考虑其岗位价值的同时, 根据员工所拥有的工作技能支付薪酬, 并且员工技能水平的上升或改善将直接体现为薪酬的上涨。技能薪酬体系向员工传递的是关注自身发展和不断提高技能的信息。据美国《商业周刊》一项技能薪酬的使用情况和效果的调查研究表明, 技能薪酬已在全美30%以上的公司中推广使用。另外, 在企业工作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相应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有关待遇。技师和高级技师聘用后, 应按有关规定享受相应津贴。

4. 改革企业激励机制。

高职教育与高技能人才 第9篇

1 高职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院校全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

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依据,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全社会所有的大中专及职业高中的毕业生, 都必须具备“双证”。高职院校为了加强技能培养, 普遍实行“双证制”毕业, 即毕业生必须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就业、任职的资格凭证, 也是劳动者创业的基本素质体现。为了使毕业生能更好的就业,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

1.2 高职技能人才人数多、种类多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开设的新专业也不断增加, 招收学生数随着增加, 培养的技能人才相应增多。由于办学专业的增加, 职业技能的种类同时也增多, 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分别通过鉴定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是各行业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

1.3 一人持多证

在社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要求高的今天,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就在于有一技之长, 为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很多学生在获得一张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 再通过培训和鉴定, 获取两张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 例如: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在获得车工中级证书的基础上, 又获得维修电工中级证书;汽车运用专业的学生在获得中级汽车维修工证书的基础上, 每人还获得汽车驾驶证和中级维修电工证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获得导游证的基础上, 每人再获得一张中级餐厅服务证和一张跟单员或内审员证等。学生一人持多张职业资格证书大大地提高了就业能力。

1.4 高职技能人才的技能等级偏低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 是培养高等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它有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应全面体现在培养对象的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上, 成为为社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 从而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 较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 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等级普遍以中级为主,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也基本上是中级技能人才, 而市场紧缺的是高级技能人才, 这样, 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等级就偏低, 既不能满足市场, 也与自身名称不完全吻合。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规定,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学生取得大专学历的要求之外, 还必须满足其他一些条件, 如:学生必须在取得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可以申报高级工鉴定, 或是大专毕业生经相应学时的技能培训后可以申报高级工鉴定;取得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后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2年后可以申报技师鉴定。因此,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获得高等学历证书的同时, 要使学生再取得高技能证书, 学制学时的限制就成为一个瓶颈。

1.5 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 也是社会支持高职教育的基本渠道。实践证明, 工学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 社会普遍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企业只从自身和眼前利益出发, 进行校企合作。目前, 频次较多的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如教师到企业授课、企业家来校讲座等形式。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也是短期行为, 多以契约性合作为主, 这种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初级形式, 形式简单, 方便灵活, 但缺乏稳定性、长久性, 使得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只是昙花一现, 没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 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阴市, 经济总量连年位居江苏省县 (市) 之冠, 全市拥有3万多家企业, 其中集团企业 155 家, 10 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12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14家企业跻身 “中国制造业500强”, 上市公司30余家。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江阴唯一一所高职院校, 近年来针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 学校确立了 “魂系江阴, 根植企业为江阴企业群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潜质的生产、 经营、 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 为地方企业培养输送高级技能人才也是学院责无旁贷的任务。

2.1 正确定位

学校始终坚持依托企业、根植企业培养高职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 定向招生, 双向培养;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学校和江苏海澜集团、江苏长电科技集团、江苏兴澄特钢集团、江苏吉鑫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 采取人才培养“2.5+0.5” 或 “2+1” 的方式, 即两年或两年半的理论和基础技能学习在学校完成, 其余时间在企业进行技能训练, 顶岗实习, 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和企业发展的生力军。目前, 学校已和江阴40多家企业进行了人才培养合作。

2.2 企业参与

学校和企业共同围绕人才目标, 制订培养计划和方案, 计划不仅有学生毕业时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同时还兼顾高职技能人才的后续发展所应有的基础能力。由企业专家、毕业生代表、资深专业教师、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课程开发组, 将源于企业的工作项目转化为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 编写个性化教材, 确保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实用技能相关联。学校一些专业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 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法, 如艺术系服装设计专业的 “工艺单教学法”, 在教授男女西服缝制工艺课程时, 将“女西服成衣制作”项目分解为“粘粘合衬”、“归拔衣片”、“前片和后片缝合”等8个任务,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学生分工、小组协作、展示成果、评价交流等环节, 让学生在项目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过程中, 提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3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教学计划中特别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 校内专业课教学多采用教室与实习实训室一体化的模式, 讲练结合, 采用项目导入式、情景教学法等形式教学, 将初中级的专业技能训练分解在前两年内完成, 并通过国家鉴定部门的鉴定考核。在学生三年级时, 挑选出约三分之一左右技能突出的学生, 利用一些计划课时和业余课时, 进行高级工技能的训练, 在学生毕业获得大专学历时, 组织进行高级工技能鉴定, 获证率可达90%左右。学校通过这种形式每年培养高级工技能人才可达800人左右。

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工作一年后, 学校再组织一批毕业生开设高级工技能培训班, 为地方企业培养一批高级工技能人才;毕业生工作两年后, 学校再组织已取得高级工技能证书两年的毕业生, 开设技师培训班, 为地方企业培养一批技师人才 (如下图所示) 。例如:2010年学校以“江苏长电科技集团高级工培训班”名称, 开设了《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装调工》高级工培训班, 同时吸纳在其他企业的毕业生共有56名学员;2011年同样以“江苏长电科技集团技师培训班”名称, 开设了《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装调工》技师培训班, 同时吸纳在其他企业的毕业生共有41名学员。2010年学校为江苏阳光集团和江苏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开设《维修电工》的技师培训班, 共培养43名学员。这样, 我院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培训, 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等学历的高技能人才。

2.4 多方位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当前市场紧缺的技能人才, 也是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满足企业需要, 学院和办学合作企业联合举办针对企业技术工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班, 提升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 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针对企业一线工人学员时间紧、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 学校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计划, 强化理论, 加强模拟训练, 重点辅导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领。例如:我院2010年和江苏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维修电工技师班, 共培养26名学员;2011年学校为江苏海澜集团开设《服装制作工》的技师培训班, 共培养34名学员, 目前江苏海澜集团是江阴地方技师最多的企业之一。学校通过培养企业一线工人的方法, 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2.5 办学特色鲜明

随着学校拓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渠道, 为企业培养输送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的合作上也不断往深度发展, 学校办学紧贴企业, 企业的发展需要学校。学校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和提供科技服务, 企业为学校提供现场技术和设备、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需求。20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企业对学校的毕业生需求比已达1.5∶1。近三年来, 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8%, 学校向社会输送了7000余名毕业生, 60%左右的毕业生成为江阴各企业的技术骨干、班组长或部门经理。

2.6 推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

学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载体, 推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企业参与学校的办学, 关注学校的发展, 介入学校专业建设, 将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引入专业教学中, 企业生产模式融入技能教学中。学校建有10多个企业车间式的实习室和创业虚拟公司, 同时, 学校也授牌30多家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 形成一种开门办学, 学校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的局面。

3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

3.1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高职教育的定位必须充分认识其双重性, 它既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因此, 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定位具有独特的属性及内涵, 其功能应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是高技术和应用技术研发、承接、转移的中心, 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桥梁, 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辐射能力强的高等教育;其目标应表现为追求卓越品质, 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一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美誉度。正确把握其定位和发展方向, 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有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达到高学历和高技能两者之间的平衡, 目前的高职教育就需要在学制上作一些延长, 以满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时间, 为此, 可使高职教育的大专学历提升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 这样将会涌现出一大批高学历高技能型的社会需用人才, 我国高职教育的路子将越走越宽。

3.2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星光大道, 是职业教育真正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工学结合, 学生才能得到学习锻炼, 真切地体味到技能的魅力, 促进增强就业资本;企业也能从中得到需要的技能人才, 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这样就能求得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教育制度, 又是一种管理机制, 更是一种创新探索。纵观世界上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 都是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和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基于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 为提高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促进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可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与企业取得“共赢”这一平台上, 有效地深化合作。

3.3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随着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就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其中, 高技能人才队伍就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 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 高职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学历的高技能人才, 而且应积极服务于社会, 主动承担起地方企业技能人才的技能提升的责任, 真正服务于地方企业,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承担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根顺, 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动机形成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3) :1-18.

[3]陈志勇.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鉴定[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6) :64-65.

[4]康兴娜, 李勤道.关于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 :63.

[5]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 :58-63.

[6]陈志勇.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J].科技信息, 2012 (13) :284-285.

高技术化 第10篇

关键词:高技术服务业,集聚,机制创新

0 引言

高技术服务业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物, 是高技术产业延伸所形成的新业态[1]。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对于扩大内需、吸纳就业, 加速高技术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参差不齐, 东南沿海地区无论在发展水平还是发展速度上都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江苏省和厦门市作为东南沿海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发展的方式和特点等对其他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1 江苏、厦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特点

1.1 拓展创新载体建设

江苏省十分重视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载体的建设, 目前拥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2048个, 数量居全国各省第一。围绕区域产业发展, 建设了9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建设了24家企业研究院。到“十一五”末, 全省从事科技服务业单位1460多家, 建成各类现代服务业园区100家。厦门市自2006年以来投入财政资金9亿多元, 建设了39个重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内容包括共性技术研发、技术检测、工业设计等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载体的建设为江苏和厦门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聚集发展的动力。

1.2 形成集聚发展、聚合制造, 规模化为特色的生产方式

在软件与信息服务方面, 2011年苏南五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占江苏省96.4%, 其中南京、苏州、无锡三市业务收入超过2700亿元, 占苏南五市的90.2%以上, 重点城市成为江苏省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主要聚集地。在物联网方面, 以无锡为产业核心区, 苏州、南京为产业支撑区的“一体两翼”高技术服务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区内物联网产业规模占全省比重超过72%。江苏高技术服务业这种集聚发展的方式使省内不同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各自擅长的业务, 既降低了无效市场竞争又助推了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

1.3 以投入带动产出增长

仅在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 (R&D) 方面, 厦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从2009年的2.02%增长到2011年的2.7%, 高于2011年我国1.83%和福建省1.26%的水平。得益于投入的支持和拉动, 得益于投入的拉动, 高技术服务业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2.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6.84亿元, 年均增长19.7%, 基本上与GDP同步增长。

1.4 形成政策体系扶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

江苏省和厦门市为了保持高技术服务业的持续发展, 不但制定了高技术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政策, 还出台了一系列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及发展规划。在总体政策方面, 先后发布了《江苏省服务业提速计划》、《厦门市“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等, 从宏观层面上明确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和定位。在具体高技术服务业产业方面依据总体规划, 编制了通信业、物联网产业、云计算产业等高技术服务业的专项规划, 进一步明确高技术服务业各领域的任务目标, 给予各产业有力的财政支持。在园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政策方面, 出台了《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办法》、《苏州工业园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细则》、《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境外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办法》等。在高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同样出台了鼓励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法规有效地推动了两地高技术服务业的进步。

2 江苏、厦门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经验对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启示

通过对江苏、厦门高技术服务业的调研发现, 江苏、厦门在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2.1 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

工业设计作为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制造业与市场的桥梁[2]。无锡 (国家) 工业设计园将工业设计作为发展重点, 通过制造与设计的主辅分离, 做强主业、做专副业。园区工业设计依托当地发达的制造业, 实现工业设计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形成了强大的工业设计品牌和工业设计能力;依托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率达80%, 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无锡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可以概括为“以工业设计带动制造业升级, 以制造业推动工业设计发展”。其对我国的启示在于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 利用产业外部以及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 推进工业设计发展, 增强工业设计领域与生产制造业之间的相互推动作用。

2.2 合理规划工业园区, 实现高技术服务业多元化、综合化发展

苏州工业园、无锡经济开发区根据园区各产业间相互配合、协同发展的需求, 合理规划工业园区, 使得同一个园区内不仅有精密机械、汽车制造等制造业, 也有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等一般性服务业, 还有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技术咨询等高技术服务业, 实现不同产业的交叉一体化发展。同时, 在园区规划引入城市规划的概念, 合理地布局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等, 并且具备一定的行政管辖功能[3]。这种规划布局能够为园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提供不同方面与层次的广泛需求, 使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技术服务业能够存在同一园区内, 实现高技术服务业在园区内的多元化与综合化发展。

从苏州工业园、无锡经济开发区发展道路可以看出, 高标准、前瞻性的的规划布局, 不仅能够使园区内不同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也能够促进高技术服务业更好地服务于园区各产业, 推动高技术服务业与园区产业间的互动、协同发展, 并实现高技术服务业在区内的多元化、综合化和区域化布局。

2.3 注重平台建设, 形成公共服务共享机制

厦门、无锡等地形成了高技术服务业的公共服务共享机制。这种机制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 将能够满足高技术服务业同一类型企业和产业需求的分散公共服务机构整合统一起来, 从“分散服务需求———分散服务提供”转变为“分散服务需求———集中服务提供”的方式, 从整体上提升整个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厦门市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建立了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 为高技术企业和机构提供分析检测服务,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器入网、仪器使用办法、管理方式等共享平台运行机制。无锡工业设计园建立了共享服务平台, 平台包括了为客户提供硬件、软件两方面测试服务的微电子测试中心, 以国内外外观设计专利为主的专利服务中心及超级计算中心。

厦门、无锡等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 通过政策上鼓励、资金上扶持等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 注重建立和完善高技术服务业公共服务共享机制, 建立若干个服务高效的高技术公共服务共享平台, 能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持。

2.4 通过“筑巢引凤”集聚高技术服务产业

集聚是包括高技术服务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模式[4], 完善的基础设施、科技平台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对高技术服务企业与机构等起到良好的吸引作用[5]。为了集聚高技术服务产业, 南京新城科技园、厦门创业园等都从各方面做出了努力。在政策方面, 制定了领军人才引进政策、企业孵化培育政策、企业成长扶持政策、科技服务政策等, 给予高技术服务企业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研发扶持等一系列优惠。在基础设施方面, 园区内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在服务支持方面, 提供工商财税服务、孵化服务、专利技术交易服务、企业和产品宣传服务以及人才引进、交流、培训服务等。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南京新城科技园、厦门创业园都集聚了一大批高技术服务产业和企业, 文化创意、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已成为南京新城科技园的支柱产业。此外, 苏州产权交易中心的成立, 为苏州工业园乃至整个江苏省高技术企业进行投融资服务、股权交易、公共资源交易、集中采购外包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成为吸引高技术服务业集聚的一个重要因素。

集聚高技术服务业应充分重视政策、基础设施、科技平台等的建设, 通过有竞争力的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环境, 吸引优秀的高技术服务企业、科研机构的入驻以及人才的引进, 进而形成“以优质发展环境集聚高技术服务产业, 以高技术服务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2.5 探索有效的高校高技术服务业创新体系

高校如何推动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是实现高校与产业有效结合, 协同发展的重要问题。南京工业大学的高技术服务创新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载体。二是向园区相关企业全面开放学校科技资源, 提供网络信息、图书资料、分析测试服务、大型测试及试验仪器装备, 对园内企业提供高技术服务支持。三是制定优惠政策措施, 吸引企业等进校建立研发中心或设计中心, 实现学校科学研究与企业工业设计等高技术服务的结合, 提高技术成果的成熟度,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四是学校通过与各级、各地政府、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信息平台等服务平台, 为高技术服务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五是大力调整学校创新政策, 鼓励教师、毕业生创新创业, 成立高技术服务企业和机构, 同时鼓励教师以科技成果入股企业, 实现科学研究与高技术服务产业应用的有效结合。

南京工业大学探索出了有效的高校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道路, 形成了高校高技术服务业创新体系。南京工业大学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值得高校借鉴, 高校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 鼓励高校师生充分利用丰富的高校科技资源, 以产业需求、社会需要为导向, 组建专业化的服务公司, 使之成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高校学科建设与服务经济的互动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 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是我国目前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 在增强财政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的基础上, 各地区要根据自身情况, 积极探索本地区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在高技术服务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及环境建设以及创新服务发展方式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促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Miles I, Kastrinos N, Bilderbddk R.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 Services:Their Role as Users, Carriers and Sources ofInnovation[R].Luxembourg:The ECDG XIII Sprint EIMS Programmer, 1995.

[2]何建平.以工业设计推动制造业发展[J].经济管理论坛, 2005 (13) :19-20.

打造艺术化生活 第11篇

生活艺术化的第一次,是了解自己的喜好。幸福生活缘于对自己的清晰认识,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哦,原来我是如此地喜欢艺术品,喜欢这些不实用的东西带给我的愉悦;或是一些实用的东西艺术化之后,我会更喜欢更爱它。生活艺术化,无需从价值方面去考虑,更不是附庸风雅,当然,如果你因为喜欢附庸风雅的话,也可。

培养兴趣

都已经喜欢了,还需要兴趣吗?当然要。兴趣是喜爱的延伸。如果说喜爱是冲动和激情的话,那么兴趣就是了解和接受。前者可能是短暂的,后者却是可持续发展的。兴趣的培养,是从了解艺术和艺术品开始的。当然慢慢发现自己对它着迷了,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量入而出

虽然说艺术礼品比起礼品化的艺术品价格不会太高,但是在购买时一定要量入而出,不要太着迷,而且要摒弃掉投资的想法,免得自己毁了自己。买一些精致的、喜欢的、可以把玩的就够了,不在于数量多少。

送亲友

给亲友送艺术礼品或者送艺术品当礼物,绝对是不俗的选择。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你买的产品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否则,还是先了解亲友的喜好为妙,投其所好。所送之物若非人家喜爱之物,便成了鸡肋,给人送难受。

爱它用它

艺术是可以玩儿的,或者说,艺术就是用来玩儿的。千万别把它供起来,该看就看,该摸就摸,该用就用,别收来等升值,真正拥有它,就是用它,让它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它因为沾了你生活的气息,会更有味道的。

有一双发现艺术的眼晴

世界从来不缺少艺术,只缺少发现艺术的眼睛。如果你的心静下来,就能发现更多。虽然我们整个专题都在说艺术礼品,拿艺术品当礼物。但是,无需刻意追求,因为,不花钱的艺术更多,充满我们的生活。我不告诉你啦,因为你的心知道。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家是没有标准的,更不需要认证,你觉得你是就是的,只要你不强求别人这么认为就可以啦。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都可以从事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只要不把创造伟大的作品当作目的就行了。画个画,插个花,三个月挪动一次家具都称得上是艺术行为,艺术可以与你的生活形影不离。享受艺术创作的过程吧,结果并不重要。你不用用它来成名成家,你可以用它来减轻压力,修心养性。

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第12篇

王洪军代表认为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缺口非常大。“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8年初, 我国城镇从业人口2.6亿人, 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 与发达国家高技能工人占30%至40%的比例相比, 相距甚远。所以我国的高技能人才缺口非常大。在平时的调研中, 我发现每个企业都缺乏这种高技能型人才, 有的时候难免招不到人。”

对于高技能人才出现缺口的原因, 王洪军代表进行了认真剖析。他说, 第一, 员工在企业中的技能培训得不到全面贯彻和落实。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主体, 但各类企业经营者对高技能人才培训认识不同, 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国家规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要达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的要求, 但44%的企业还没有落实到位, 即使经费落实到位的企业, 对一线职工的培训也不够重视。第二, 中央曾经发文要求各地区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现在有些地区和个别企业并没有将条款落实, 使很多一线高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此外, 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很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技能水平比较薄弱;高技能人才的职称评定及考核标准不规范;部分企业高技能人才考核不公正、不公开。

对此, 王洪军代表呼吁全社会要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氛围。“要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对优秀技术工人与科技人才一样都是企业宝贵财富的意识, 克服‘重科技、轻技能’的观念, 在全社会逐步形成重视、培养、关心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新局面。”

王洪军代表建议, 要规范统一高技能操作人才的层级标准, 形成一个具体、准确、客观、权威、体系化的国家标准。按照相应的层级给予特殊津贴, 达到国家标准或者拥有国家荣誉的享受国家级津贴;达到省市级标准或者拥有省市级荣誉的享受省市级津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技术化】相关文章:

高技术06-17

高技术行业06-27

军事装备高技术05-08

高技术服务企业06-08

高技术纤维材料06-26

高技术论文提纲08-09

高技术论文范文05-09

机电高技能人才06-27

高技技师车工论文05-17

广州十大高技范文05-31

上一篇:写好高考记叙文下一篇:民族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