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方式

2024-05-31

中学语文教学方式(精选12篇)

中学语文教学方式 第1篇

一、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背景

近年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如今的中学历史课堂与80年代, 甚至90年代相比, 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从有些调查来看, “灌输式”“一言堂”这种以讲为主, 以讲代学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 仍然占重要地位。有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反映教师上课是一讲到底、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教师教学方式呆板等。这些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 学习成绩不好, 教学质量上不去。

我们对此教学方式要全面分析。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便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 教学简单, 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能够灵活发挥, 可以保证避免教学的弊端出现。但是,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 就是机械地去讲, 按部就班地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 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学习有很好的了解, 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学习过程包括收到提供的知识、理解消化、内化三个环节。而教师的讲只是处于第一个环节, 教师没有进行后两个环节的教学, 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地学习, 没有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能力无从谈起。

我们的教学改革要贯穿落实就必须打破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 让课堂教学呈现多样化, 注入生命力, 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 进而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在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同时, 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必然。

二、教育现代化是改革教学方式的辅助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教科书、粉笔、黑板、历史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 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等, 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又称为“电化教学”。电化教学是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进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历史是鲜活的, 而教师仅仅单纯靠板书和讲解, 无法把历史的内容详实地转述给学生, 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枯燥的, 学习兴趣不高。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较为真实的历史环境, 让学生真切地感知遥远的史事,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历史知识点。现代化的教学不再是以传统教学 (板书、讲解、练习等) 为单一手段, 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含量, 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内外的应用。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再现历史知识, 使学生了解历史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接触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 认识社会发展的轨迹。可以说, 历史学习主要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思维。这也是很多学生对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感兴趣而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这方面的影视作品, 从侧面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 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朱元璋》《武则天》等;也可以听评书广播, 单田芳的《千古功臣张学良》《辛亥风云录》、田连元的《瓦岗寨》《水浒人物传》《包公案》等。

现代化的多媒体展示图文并茂, 其载负的信息比文字叙述更加简洁、鲜明、形象的特点, 使其更具有概括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让遥远的历史知识走近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感官, 加深学生对所学中外历史知识的印象, 提高记忆的效果和质量,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全面地掌握中外历史事物, 引导学生将感性知识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历史, 记忆知识。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改革教学方式的关键

学生的学是内因, 教师的教是外因, 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学生的学必须通过知识的建构才能将知识内化掌握。因此,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 没有学生学的参与不是高质量的教学。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 不再让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 以认知发展为基础, 以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全面提高基本素质。

1. 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是教师分配学习任务, 让学生之间互动, 共同达成。合作学习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让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合作学习有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 如同桌之间;小组合作学习, 如小组讨论学习;全员合作学习, 如竞赛活动、角色扮演活动。这种学习方式与以往的单一听讲的学习相比有着自身的优越性, 互相探究知识, 大家各抒己见, 大胆发表各自的见解、认知, 不再依赖教师和书本, 展示了自我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大家的思想碰触弥补了个体思维的局限, 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学习效率增加;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课堂沉闷的教学局面, 活跃了学习气氛, 让学生受到相互的感染, 碰触出学习灵感的火花,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 学生参与历史活动课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每一次活动课都要精心设计, 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设计, 包括课前的组织、策划、准备、课中的主持、实施及课后的总结评价。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起指导、组织、协调的作用, 给学生较大的活动余地,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如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演讲, 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文史资料, 更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物和事迹,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成为历史学习的发动机。

3. 师生的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 教与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在反馈、合作, 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的互动。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是教学互动的组织者, 需要对学生了解, 无论是知识的接受、学习的兴趣、情感、性格特征等, 师生双方通过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 要从顺应时代教育发展的高度去认识教育工作, 我们的教学方式要与教育发展同步。教学方式系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历史教学方式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教师要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让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如何改变中学生物教学方式 第2篇

1、请从下列课题中选择一个,写出该课题的“三维目标”,并说明你是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20分)

A、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七年级上册)

B、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八年级上册)

C、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高中必修1)

D、细胞生活的环境(高中必修3)

2、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学习、自我指导、自我监控”的学习。在你的课堂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你有何独特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能自觉地自主学习?(20分)

3、在合作学习时,你让学生讨论,很可能就有一部分学生坐在那里聊天,谈论的可能是今天放学去买什么,昨天玩了什么游戏。表面上很热闹,但实际上没有学习,你怎样让这部分同学也行动起来,进行有效讨论,合作学习呢?(15分)

4、请从中选择一个探究性实验设计其实验方案。(25分)

A、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B、搜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

5、请通过网络和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国内外做中学的文献资料。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造成“自我意识的矛盾”?怎样给予正确的引导?

2、运用青春期性道德原则,以中学生为对象,写一篇300字左右有关性爱、性伦理的讲解稿。

3、青少年近视的成因,如何保护视力?

二、案例分析

萌萌是个胆小内向、内心敏感的女孩。初中二年级时,曾有个男同学当面笑她太胖,从此便非常注意自己的身材,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会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表现出非常不安、气愤,甚至一连几天情绪低落。进入高一后,恰巧那位男同学也分到了同一个班,她非常紧张的关注着那位男同学的言行,怕他继续说自己的坏话。不幸的是她发现班上果真有同学三、五成群的议论什么,好像看见她又不说了。她不敢问,似乎一下子掉入了深渊:完了,他们一定是在说我!萌萌变得更加沉默、更加独往独来,觉得同学们都看不起她。。。

问题:

1、请分析萌萌主要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2、你如何处理?

提示:

1、可以参考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

2、请独立完成作业,发现抄袭现象,抄袭者与被抄袭者均不能得分。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探究 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提问;激发兴趣;授之以渔;创新求异

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究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长期以来,学生被看作是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处于教育的边缘。随着人本主义学习观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我们也开始意识到学习是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探究行为,阅读就更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就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活动,而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就必然要从边缘进入教学中心。

当然,学生进入教学中心还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里提出的“提问式”

学习是其中一种。“提问”是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研讨,利用学生探究中产生新奇、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和认识表达出来。

一、“提问”学习方式的意义

有一则笑话是这么说的:有几位来自美国、欧洲、非洲、中国等地区的孩子,被一个记者采访,记者问:“对于别的国家粮食出现短缺,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来自美国的孩子说:“什么是别的国家?”,欧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短缺?”非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粮食?”中国的孩子说:“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相信不同的人看这则笑话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思考,而针对本文之所以要引用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这则笑话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学生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还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美国代表团访问上海的学校教育的文章,代表团经过听课之后,有一个人语出惊人:“既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那上课干什么!问题是课堂的纽带,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美国代表团的话,揭穿了教师提问式教学问题设置和代替学生思考的弊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提出问题的思维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会学生提问,既是促进教学改革,把教法改为学法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途径。学生只有学会了提问,才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一直提倡教学民主,这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体现方式。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提问能力呢?

二、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接受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何让学生“懒惰”的大脑活动起来?老师这个外因非常重要。那么,老师能做点什么呢?

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005年夏天,“残酷”的高考之后,某大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谁让汉语变得无趣》。这又是一篇让语文教师感到伤感的文章。当然,比起《误尽苍生是语文》、《失败的中学语文教学》等,这篇文章语调毕竟平和一些。趣,是趣味,兴味的意思,是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我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才会乐意去分享文本中的情感。

可是,兴趣能培养起来的吗?在各种场合的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教师们采取种种方式使自己的课有趣味,调动学生的兴趣,效果不能说没有,然而却不理想。说简单点,老师们的行为知识在某个场合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罢了。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文本,分享文本,从而使自己有所悟,并在这过程中领会到阅读方法。阅读兴趣是一个颇复杂的问题。学生的领悟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如鲁迅的文章《风筝》最后一段:“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阅读这段话后,语感能力弱的只是知道天气很冷,我无处可躲;语感能力稍强一点的,认识到我很伤心,很悲哀;语感能力强的,理解文字深层含义,认识到这段话与前文呼应,它不仅指天气寒冷,也表达了“我”无从不过的沉重、悲哀的心情。显然,感受能力强的,会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从而能够分享作者的情感。

把话题转回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来。我认为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使学生心情轻松一点,注意力集中一点,但不要过高估计这样的教学成果,需要打“持久战”。具体来说,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进行深入了解,并对症下药。对于确实有“天赋”的,要多平等地交流,给他们提供帮助,使他们主动地分享。对实在不感兴趣的,可以多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知识,“灌”点也无妨。当然这个“灌”要求语文老师有足够好的语文素养,要“灌”得更生动点,更“感情”点,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2.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学生的提问应该是在学生深入阅读之后进行的,所以学生预习时,我要求他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提问,没有数量的限制,更无形式的要求。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作上标记,以此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同时,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作出评价,也借此培养学的提问能力向个性化发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对朱自清的《春》进行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充分提出不同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更多,学生的“问题”可真是多:“作者为什么可以把春写得这么美?”“作者笔下的春天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过?”“作者从多少个角度写了春之美?”“作者写了春的什么景物?”“明明是写春天,怎么提到了人的活动?”“课文里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举出例子来吗?”……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学生的问题还是有很多都是有价值的问题,它们关系到课文的内容、结构、描写手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我建议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更多的阅读交流,尽量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乃至解决更多的问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交流中拓展知识,这就是“合作” 。

当然不同年级的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做好侧重。比如,七年级着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般阅读能力,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揣摩语言、责疑问难;八年级侧重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引入文体学习。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的能力。加强文言文的份量。九年级在以上两个年级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適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会问“问题”。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例子。我们要立足课本,好好利用课本,让学生从文本中学会阅读的方法,领悟文本的真情实感。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一书中谈到初中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的评价标准:①准确把握文中词语的含义;②能重组文中重要信息;③能提炼和整合文中内容及中心思想;④能把握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观点态度及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⑤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形象、情感、语言及表达技巧及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以上评价标准,老师应该坚持与学生共同学习研讨。教师可以做出思考和提问的示例,让学生模仿,但这些提问要少而精。建议抽象的评价标准应该结合历年的中考题和各区模拟试题中现代文课内课外阅读题目进行研究,争取总结出常用的提问方式以及命题规律。然后让学生记笔记,上新课的时候以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用总结出来的规律对课文进行有目的的分析,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学生的提问,其实是一种对文本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过程。按一般的说法,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入的,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4.让学生创新求异地问

古人云:学无止境。在学生能够把握基本的提问方法之后,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例如,在教授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的时候,最后一段话“和人类不同,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面对这句话,教师可以问:“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吗?”学生经过引导,提出了以下不同的问题:“为什么说白兔和人类不同?到底人类好还是白兔好?”“白兔为什么要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决定撤消后,白兔以后的生活会变得怎样?”“白兔去见诸神之王的时候,心情如何?”……

其次,引导学生提出求异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唯一,我们要引导学生求同存异。例如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老师问这样一个问题:“‘我被困在悬崖上,上下不得,假如你是父亲,你会怎么做?”学生们的答案丰富多彩:“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样,那毕竟是我的孩子,我会爬上去把他抱下来。”“我会打110电话求救.”“我会把亲戚朋友都叫过来一起帮忙。”“我会开直升飞机救他下来。”……当老师问出“还有其他办法吗?”“我们还能怎样?”这些问题时,给学生作出了榜样,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碰撞的花火,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對语文学习的兴趣,最低限度是让每一位学生在语文课上都有事可做,学有所得;另外,还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更要着力于传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求同存异,大胆创新。诚然,教育的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距离的。提问学习方式的展开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完善,比如学习小组的编排,要充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比如小组之间的交流应该如何进行,比如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应该“因材施评”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问题,衷心希望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这个板块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G].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3.

[4]崔干行.谁能让语文变得有趣[G].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6.

[5]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G].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0.

[6]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G].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0.

中学语文中的语法教学方式 第4篇

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5题A: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 受到中国观众热烈欢迎,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主客移位)

2011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5题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 反之, 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语意重复)

上面笔者列举了三个省份的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病句题的三个选项 (当然还有很多地区的高考题涉及语法问题, 不在这里一一赘述) 及出现的语病。由此可见,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语法知识仍然是出题者考查学生素质的重要考点。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展开, 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更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 因此很多人提出“语法教学应该抛弃”甚至“语法教学是‘买椟还珠’”等观点, 事实上语文教学在注重人文精神培育的同时, 仍然不能丢弃语文的工具性, 适度的语法教学还是必要的。但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法甚至到近乎取消语法已经很多年了, 这么多年实行下来的结果也并不乐观, 可以说, 既没有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也没有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很多学生还是话说不清, 文写不通。究竟是应该淡化语法还是换种教语法的方式, 这里谈点儿粗浅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 学习汉语语法有利于学生语言的获得,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对其他知识的学习。汉语语法应该说是有用的, 但是为什么很久以来都被淡化?正如树是有根的, 水是有源的一样, 中学语文教学淡化语法也是有原因的。据笔者分析, 面对“素质教育”, 教育部出台的“新课程标准”对语法一词做了这样的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并且还提到教学中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同时明确提出:“语法不作为考试的内容。”还有以前的汉语语法教学方式也是有问题的, 以前的语文知识教学中总喜欢强调知识的完整性, 而且花费很长的学时来向中学生讲授系统的语法理论知识, 很多学生就会反映“语法学习让他们感觉很枯燥”, 从而使好奇心旺盛、抽象思维不发达的中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这样看来似乎语法在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弊大于利, 是不是真的没有学习语法的必要性了呢?其实不然, 我们从身边的人和事就可以看到语法对一个人语言表达的影响。学过语法的人比起没有学过语法的人来, 文字通顺的比例也总要大些。学语法好比总结经验, 把经验总结总结, 懂得其中的道理, 把不自觉的变成自觉的, 不但知其然, 并且知其所以然, 这样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就会巩固和提高。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语法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 取长补短, 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旺盛、接受力强”这一特点, 尽量化抽象的语法理论知识为简单易学的知识, 从而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写作。笔者赞同运用感性———理性———感性的语法教学方式。比如, 随文教学语法的方式。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以哲学为基础的, 哲学中的实践观告诉我们, 一切活动都应该是从实践———理性———实践。因此, 任何的学习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学习规律:感性———理性——感性。即:先在感性材料中学习, 获得感性知识, 然后从感性知识去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然后用理性知识指导学习新知识, 指导理解感性材料,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如:在接触大量感性材料的知识中一般没有也不允许有“不桌子”“不教室”之类的说法, 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并在适当的时候归纳出‘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等规律性知识, 以便用这样的规律性知识去指导学习运用, 规范自己的说话与作文, 判断自己及别人用法的正误。在这里, 我们看到了学语法对学语言的重要作用。反之, 如果不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其学习质量就不是很好, 不能用理性知识解决类似问题 (不说“不桌子”, 保不准会说“不春天”) 。

随文教学语法是感性———理性———感性的语法教学的最好的方法。

首先要结合正在学习的课文, 提出学生应该了解的文中的语法修辞知识, 然后扩展延伸, 联系以前学习过的课文中出现的这一知识点的典型例子, 以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性了解。例如代词的一些用法:

(1) 现在太冷, 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 (鲁迅《故乡》)

(2) 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 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 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 她就会来的。” (冰心《小桔灯》)

(3) ……每当我捧起它, 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那是1972年8月3日的夜晚……

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 (《一件珍贵的衬衫》)

例 (1) 两个“我们”含义有别, 前者是排除式, 后者是包括式, 后者可以用“咱们”来替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前者则不能。通过这个句子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的两种用法以及“我们”和“咱们”的区别。例 (2) 可以很好地说明第三人称代词“他”和“她”的一些区别:专指男性或男女不明时用“他”, 专指女性时用“她”。指同一个人而分别用“他”和“她”, 当然不是作者的笔误, 而是作者用词的细心准确:“我”不知道这位大夫的性别, 所以用“他”;而小姑娘知道这位大夫是女性, 所以用“她”。例 (3) 可以较好地说明指示代词的远指和近指:前面两个“那”与“往事”和“1972年8月3日的夜晚”照应, 立足现在说过去, 是远指;后面一个“这”承上文.回到现在, 是近指。指示代词“这”和“那”的准确运用, 起到了很好的篇章连接作用使文章的结构自然而紧密。教师带领学生从随文学习中感受到感性语言中这些特点, 再和学生一起将这些语言特点总结出规律, 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语言规则, 将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中娴熟的运用这些语言规则, 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其次, 应当结合课文语言环境, 着重从语用平面来教授语法修辞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和“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语法研究有三个平面, 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语法知识的“随文教学”, 重点不在结构平面, 即句子结构的分析理解。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 学生在长期的社会语文生活中已经基本上习得了母语的大部分语法结构规则。过去的语法知识教学之所以不成功, 其主要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过于侧重语法的句法平面的知识教学。例如各种语法结构的分类、辨识和分析, 有的甚至是专家语法的内容, 如主谓谓语句的类型、句首时间词语和处所词语之于主语和状语等。由于汉语语法的灵活性和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 这些语法知识很难讲得清楚, 而且它们对于语言的实际运用并没有多大的直接的帮助, 所以学生学不懂, 讨厌学。语法知识的“随文教学”, 应当把重点放在语义和语用平面, 尤其是语用平面, 即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语法形式的表达作用, 从而学习运用各种语法形式来恰当地表达思想。例如带领学生掌握语序的排列和变化的不同作用、被动句、倒装句的不同表达效果等, 这些都有利于他们以后的表达的准确、娴熟。例如下面几个被动句不同表达效果的例子:

(1) 他的天才可能从此就被理没。 (何为《第二次考试》)

(2) 这是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 被一条水门汀的小巷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笼一般, 每边八排, 每排五户一共是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 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 平均住宿三十多个人。 (夏衍《包身工》)

例 (1) (2) 都是被动句, 但使用被动句的原因却不完全相同。例 (1) 是因为说不出, 或者用不着说出主动者。例 (2) 的中间一句使用被动句, 让“工房区域”做主语, 一方面是为了承接前面一句的宾语“工房”, 另一方面是为了同后面一句的主语“房屋”保持话题一致, 使三个句子语意连贯。

中学语文教学方式 第5篇

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期间广大体育教师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不断努力和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型体育学习方式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型体育学习方式逐渐被广大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所认识与接纳。与此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实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而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并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新型学习方式,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话题。

一、新型体育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二)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始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组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2]

(三)探究学习的内涵。

探究学习简单解释为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3]探究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研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现代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强调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通过个人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适度的研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学习具有价值性、兴趣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二、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新型体育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相对于过去“灌输式”提出来的,不仅仅有三种。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提出新型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过去的学习方式,新型学习方式只不过是对过去“灌输式”的有力补充。由于现在我国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学习,因此,要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里强调一点,新课程强调新型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否认和抛弃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同样存在,而且在某些时候是无法替代的。传统的体育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式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是否掌握、身体素质是否提高、体育成绩是否进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后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传统学习方式在这方面是远远达不到的。因此我们对待传统学习方式采取的方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有主见地学习。在运用自主学习方式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包括:已有运动基础、爱好何种体育项目、性格特点,等等;鼓励学生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锻炼自己,并且不断探索和逐步建立适合于自己、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分组活动,需要有共同的目标,每个学生须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相应责任,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探究学习的关键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

三、实施新型体育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新型学习方式,明白新型学习方式对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如在课堂准备部分,打破体育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游戏进行热身,而是要让学生自由分组,之后每个学生负责组织一个热身的游戏,这不仅体现出了合作学习,而且体现出了学生的探究学习。体育教师的确可以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自己创设各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这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

(二)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关注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体育教师如何教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如何学习。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个体间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等的不同而具体采用。学习方式应该是每一位学生特有的,而不是全班都是统一的学习方式,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同,没有必要把学习方式僵化。体育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进行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而不能仅仅单一地进行接受—灌输式学习。因此,即便是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我们也需要看到每位同学的表现各有不同。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新型的体育学习方式,而将所谓的新型学习方式模式化、标准化或者形式化,要求所有同学整齐划一。否则新型的学习方式将套上传统的接受—灌输式学习方式的枷锁。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方式 第6篇

【关键词】情感激发; 中学语文;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49-0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观,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也充分说明了情感对人的作用。下文中笔者主要就情感激发的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1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共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设置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将学生带入教学的情感世界中。如在进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演示一段与诗词内容: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相似的情景,将学生的思绪带入雪的世界中,激发学生敬畏自然、憧憬自然的情感,并从中体会作者在作词时的豪放情怀。在进行《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文教学时,可以通过事先准备的教学课件为学生演示环境恶化的媒体,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学知识中,从而为学生知识的学习奠定感性的基础,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抓住重点,引发学生情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从而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情感,从而引发自身情感。如在进行《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教学时,通过对“幼时家贫,无从致書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这句话的认真讲解,重点剖析作者在借书和还书时的内心情感世界,从而对比当今读书人的优越条件,通过这种对比,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思想,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情感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前,先简要叙述课文故事情节。并在关键之处停止,引导学生想象来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会怎样?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如何?如在进行《荒岛余生》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故事后续和结局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并激发学生对故事主人公命运情感的关注的兴趣。

4 导入音乐,烘托学生情感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其中导入音乐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优美的声音和曼妙的旋律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够更容易的将学生带入知识学习的氛围中。如在进行《木兰辞》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豫剧大师常香玉演奏的《花木兰》选段,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示出来,通过曼妙的旋律和优美的演唱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容易体会文中花木兰为父从军的感人情怀。还有在进行《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通过激昂的旋律激和打动人心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教学中,并结合贝多芬事迹进行教学,从而深刻的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5 故事讲述,感染学生情感

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或精彩故事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也有着十分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擅长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精彩故事,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将其很好的带入课堂教学中来。如在进行《智取生辰纲》一文的教学时,可以在开课之前先给学生讲述一些与课文主人公有关的精彩故事,如杨志卖刀、大名府校场比斗等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引导,就能够将学生带到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同时,也能够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爱憎情感,从而极大的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6 教学互动,影响学生情感

在当前新课程以人为本教学观的背景下,应该加强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以平等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沟通;另一方面,教师要以热情饱满的态度走进学生生活,通过课后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及其具体情况,或利用教学探究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加强教与学的互动。通过教学互动,可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通过教师丰富的知识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表率,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广博的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

7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与可塑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观。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以培养情感丰富、素质全面的现代化人才。上文为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作出的几点建议,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孟维杰,王冬艳. 情感教育忧思与方略[J]北方论丛, 2001, (03) .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第7篇

谈对中学教育的要求。人们常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描绘当今的时中经代, 济潜力网络给, 无限的乐趣当今时代带来。作为一名了无限的学在思索这样的问题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在当前, 的网络我一直信课堂教学环境中究?怎样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竟应该怎样更好地组织息/更优化文网络资?怎源, 样在网络环境中突出信让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技罗建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 合素质从而迅速?针对提高术这几个问题中, 我总结了, 在实际的教以下几个方面:学工作教一学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兴趣教学由于用型课程, 在中学学习中占用的学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应方习时间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比例都相对较, 重少, 视不够部分学。式学和兴趣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相结合教师注, 培养学生对重启发式教

信息技术的认知和素质。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中学生, 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 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启发学生保持和提高学习兴趣。

二、演示结合实践

在课堂上, 教师免不了要进行讲解和点评。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 利用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 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当然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 也可以分几次进行, 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 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尽量精讲、少讲, 把时间最大限度的腾给学生去自己动手上机实践。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探索 第8篇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它表现为学生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的积极反应。对学生来说, 只有当对某种学习感到有兴趣的时候, 他们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学生学习语文也必须以兴趣作基础, 有了这样的心理条件, 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而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应该做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灵活的教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评价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仅有学习兴趣是不够的, 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 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时间一长, 遭受学习挫折后, 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因此而减弱。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即教给学生现成的, 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

﹙1﹚示范点拨。给学生做出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 使学生通过观摩示范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边读边想的方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等。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自己读书的方法, 并把自己读过的书展示给学生看, 给他们讲每个符号的作用, 同时介绍这样读书的好处。

﹙2﹚自读自悟。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 思考, 在读中理解内容, 体悟感情, 增强语感, 最后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面》一课时, 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从而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3﹚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 学到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教学《雷雨》一文, 可以让学生交流下雨中的景象,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说“雨真大, 我听到‘哗、哗’的声音”;有的说:“我看到‘雨很大, 树、房子都看不清了’”;还有的说:“雨驱走了闷热, 带来新鲜的空气”, 我随机抓住他们交流时的闪光点引导他们, 交流要多方面、多角度进行。

3.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实践,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个性心理中的个性意识倾向性。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需要语文老师持之以恒的培养,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课前预习的习惯。明确预习目标、任务、要求;了解本课的重点、难点;记下不理解的问题;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借助字词典认识字、理解词语。

﹙3﹚自主解疑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 用三分之一的时间,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低年级的生字教学, 学生可以借助学过的拼音学习生字, 让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在制作过程中自主识字;中高年级的课文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4﹚善于交流合作的习惯。交流合作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 交流学习过程是学生质疑解疑发展思维的过程, 在交流学习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过程。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 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方式 第9篇

1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网络的快速发展, 给整个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变化。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形成, 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一体, 同时还进行超文本、超媒体连接等。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思想是近几年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进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五种:

1.1 边讲边练。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 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 计算机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 学习的效率也是难保证的。所以我觉得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 这样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上机的时间和上机的质量, 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 这样就忘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从我教学实践来看, 用1/3的课时来讲解, 其余的2/3课时进行学生的上机实践, 让学生对理论棵里要求的内容, 有效地消化吸收和掌握, 以保证教学效果。

1.2 精讲多练。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讲课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 力求精讲, 少讲, 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敢于动手, 勤于动手, 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1.3 结合多媒体课件, 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应该以生动的图象、声音等效果来代替课堂上的粉笔、黑板和幻灯片等。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 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 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现在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 当然也应该首当其冲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去。

1.4 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 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 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 要在相互讨论中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而且可以在讨论中, 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 受到新的启发。

1.5 分层次教学。

目前, 信息技术教学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 很多学生家里都有计算机, 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过各种培训班, 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从来没有碰过计算机,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给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 先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测试。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按教材学习, 从易到难, 逐步认识, 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 他们已经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就没有必要再听课, 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 给他们安排另外的任务。

2 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2.1 适当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目前, 很多学生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运用比喻,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 讲文件在磁盘中分门别类的存放, 可以拿生活中的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我们的书籍作比喻。

2.2 结合现实生活。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 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 可以拿网上邮箱和现实的邮箱对比来讲。

2.3 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学习和实践,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 在一堂课的开始, 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 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 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比如, 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 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 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的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他们进行各种尝试, 对于我补充的内容, 也能既快又牢固的掌握。

2.4 自主学习。

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 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a.自学成材。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 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我让学生课前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学, 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b.自学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这种自学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 带有广泛性和选择性, 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的获取。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 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和掌握。c.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只有富有创新力的教学主体, 才能唤发学习主体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引导, 比如, Word2000的教学中, 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 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 并逐渐培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才能在应用中有所创造, 有所收获。d.任务驱动与网站的完美结合。将互动网站融入课堂教学, 有利于新课程的再次开发,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创新思维。任务驱动和网站教学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 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 那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精, 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 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 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摘要:探索了中学信息技术新型教学模式。鉴于学生自身素质存在的差异, 在实施任务教学时, 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定制不同的任务, 采用了任务驱动与网站的完美结合及分层次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方式 第10篇

(1)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近二十年来,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稳步发展,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确定了英语教学在中学教育中所占的比重, 提高了英语初级教育的培养目标, 统一制定了适合全国所有中学使用的教学大纲、统编教材和辅助教学参考资料。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 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师普遍具备大学本科学历。课外时, 学生通过一些英语教育培训, 更全面地接触到英语, 例如有些培训机构聘请外国籍教师, 让学生接触纯正的英语发音, 弥补了课堂上英语口语教学的不足。各类中学里, 广大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但是目前不少学校, 特别是县镇乡的各类中学, 英语教学存在一定不足。城市和乡镇的英语教学条件参差不齐, 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学生在小学英语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不均衡, 因此, 中学英语教学显然与规划相差较远。课堂教学和自修课时不足, 造成复现率低、遗忘率高的现状;教学缺乏情境创设, 教学手段比较陈旧, 难以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中学英语教学方式探索

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笔者建议改进英语教学的主要应对策略如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加强个体差异研究, 因材施教;加强现代化多媒体外语教学。在新课改的英语教学过程及模式的基础上, 遵循外语教育理论, 并与我国广大中学英语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相结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教师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笔者经过理论和实践, 总结了关于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些方式和方法, 以求为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1) 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一种新的形态, 强调教师将实际的教学过程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 布置教学任务。任务型的课堂教学, 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教学任务, 以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体现任务的真实性。 (2) 学习过程。任务准备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知识教学, 指与任务有关的语言知识 (语音、词汇、语句、语法等) 和文化知识教学。技能训练, 包括听、说、读与写等语言技能, 及学习技能与策略的教学。 (3) 任务完成。学生通过完成任务, 将在前一环节中学到的知识、形成的技能, 转化成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

2) 教学的多样化

通过丰富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多样化, 让学生能够获得更愉快的学习体验。英语作为第二习得语言, 需要大量的练习, 通过平时对语言的运用, 从而真正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英语课堂要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多元化。教学课程多元化,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特色教学;考评制度多元化, 让学生有更信心学习英语。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深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英语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运用合作探究模式, 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学习。

(3) 正确理解和运用“新五步教学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五步教学法”,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 指导学生完成预先设置的任务, 按照对任务的感悟、记忆、内化、激活、评价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它的教学策略以“大模式观”为指导。

单位教学法, 在入门阶段, 不教字母、不教音标、不教单词, 而直接以句子为单位组织教学, 其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语言。语音教学, 重“录音模仿”, 培养学生说英语要有“洋腔调洋味儿”。口语教学, 重交际意识, 倡导学生树立“敢说、爱说、抢着说”的交际意识。词汇教学, 实行“先认后写, 多认少写, 只认不写”的原则。阅读教学有三个层次:入门阶段过朗读关, 入门之后过Q&A关, 提高阶段过讨论关。教师应该明白:再好的学习方法, 只有成为学习习惯, 才能产生效果。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 倡导学生理解性记忆。

(4) 结束语

中学英语教学是一个承下启上的过程, 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 不断地探索、思考、总结英语教学的方法。积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才能真正提高中学英语总体教学水平,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现状, 笔者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 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 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认为采取任务型教学、多元化教学和新五步教学法, 可以有效的改善中学英语教学效率。

中学语文教学方式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乐学语文;乐于语文;创建方式

引言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导致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已经脱离的原始的教育教学目的,不在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为基础,而是逐渐的走向功利性的道路,在各种考试的压力以及繁重的学习任务中,使学生在学习工程中失去了乐趣,呈现出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也使一些学生虽然每天都在埋头学习,但還是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针对于这种问题现象,我们中学语文老师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给于学生一定的帮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乐趣性,改善中学语文学习的枯燥现状问题,利用相应的资源方法,来激活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1]。

一、采用幽默教学语言方法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语言表达风格,它是当前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对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其在授课中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有条理性,让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节奏,循序渐进的学习,还能让学生很快的明白自己所讲内容的具体意义。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解读,就是语言的艺术,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水平,还要相应具备优秀的教学语言表达艺术,这方面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加重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幽默的语言,让课堂教学变得不再那么乏味,枯燥,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采取幽默教学语言方法,使严肃认真的教学变得更易让人接受。因为幽默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当它与严谨的学问教育碰撞在一起,必然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利用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使学生们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还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其能够跟着老师的思维活动进行思索[2]。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不同的课文人物进行相应的模仿,增加趣味性阅读,使学生能更快理解其内容意思。幽默的教学语言是一门语言艺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体系。使教学的具体工作能够紧紧的围绕学生开展。这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学会让学生多表达自身观点,采取少讲多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提问题,然后针对性的解决。摒弃以前的那种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发现问题时积极的提出,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解答,如果是重点问题,还需要单独的列出来进行重点讲解。多开展对应教学内容的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精神劲,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彼此沟通,在沟通中解决问题,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3]。学生可以在课堂活动中,尽情的表达自身观点,在自由的讨论中增强对知识掌握,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解决学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目标,将以前教学模式的主要指导工作转变为以辅导为主要的工作重点。对学生要经常性的给予一定鼓励和表扬,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多了解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才能减少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思想得到充分解放,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多增加一些教学课堂的互动学习项目,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方法,通过营造良好的小组学习氛围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质量。

三、提高教学方式多样化

对于当前的高中生来说,由于其年龄和社会心理特征。导致其比较爱好于探究新奇的东西,不喜欢循规蹈矩的陈旧模式,所以,在针对其进行语文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对语文教学的兴趣,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文章具体的中心思想,或具体的句子含义时,不至于让其思想开小差[4]。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其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对比法,讲读法,谈话法,以及情景结合法等,比如我在给学生讲授《荷花淀》时,就相应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给学生们放送的一些相关的影片和图片,通过此方法使学生融情于景,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的用意。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方法中,即增加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当情景教学法结束后,我又给学生进行了相应的课文重点讲读工作,在讲读中,把此篇文章里的内容和其它相似文章进行了相应的对比,找出其中内容存在的相似点以及不同之处,最后,让学生进行相互的讨论,提出自身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所遇到的问题,再由老师针对性的解答,对于其中的重点问题要着重讲解,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教学没有太大兴趣。而这也直接的导致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而这则需要我们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建设“乐学语文、乐于语文”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文教学知识,加快创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本文主要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心理以及知识能力特点,分析该如何借助其中资源来激活教学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红兵.让中学语文课堂充满情趣[J].读写算(教研版),2014(10):129-130.

[2]高梅.让学生在“乐”境中学语文[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9):276-277.

[3]方燕.乐学?质疑?拓思——也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语文学刊,2009(16):28+45.

地理教学中学习方式培养的探究 第12篇

一、合作式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的地理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因此, 在平时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尝试运用调查、讨论、实验、设计与制作等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 特别要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新教材在每一单元都设置了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 但由于我校地处山区, 往往是学生对课题感兴趣却无从下手, 为突破这一“瓶颈”, 我总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多与同学、老师研讨协商, 共同完成课题任务。

如必修1第一章的课题1: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我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扮演的不是说教者, 而是倡导者、参与者和实施者。在开学第二周, 我首先对教学班的同学进行分组, 推举一名有组织能力的同学任小组长, 由他制定周密的实践计划, 并安排每一位同学的任务。同学们有的负责选择合适观察目标, 有的担任记录工作, 有的负责测量, 有的负责司时, 整个活动既有严格的分工, 又有统一的合作。这样, 同学们经过的课外实践活动, 对不同时段物体的影长做了精确的记录, 并根据这些数据画出了如下的柱状图或曲线图:

各小组通过讨论得出本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小组长通过归因分析总结出正午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 并作出解释。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 通过互相协作, 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 学生表现得十分踊跃, 很多知识点都在合作讨论中迎刃而解。这种合作式学习, 加强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观察探索式学习方式的培养

观察探索式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探索知识, 了解未知现象的奥秘。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 发展他们爱好科学的开拓创新精神, 特别适合在新课程下地理教学中运用。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如讲到月相及其变化时, 我讲了一支《月亮歌》, 接着我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外观察题:连续一个月每晚八时、凌晨六时定时观察月相, 画出月相, 注意月面方向, 看是否与《月亮歌》所描述相一致。结果同学们都热情高涨,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观察事物的现象, 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能使人对事物认识的活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 我们应积极培养他们探索地理奥秘的兴趣。

三、问题解决式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 让学生先行思考, 寻求问题的答案, 这样可以达到彻底弄懂教材, 解决疑难的目的。如遇较难的问题时, 我便利用知识梯度分层设置, 以便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

如:学习密度流这一知识块时, 我先提出一个这样的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军戒备森严, 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 但是, 德国的潜水艇却能顺利通过这个海峡, 往来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 为什么?这个矛盾性的问题一提出, 学生惊叹、疑惑, 并带着问题预习, 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讲课时, 我从密度流的概念, 讲述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洋流就是一种密度流。由于地中海、大西洋的水面高低不同, 而地中海因蒸发旺盛, 海水盐度高, 密度大, 水面低;而毗邻的大西洋盐度较低, 密度小, 水面比地中海高, 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由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流入地中海, 深层海水由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德军潜水艇正是利用这一特点, 潜入浅水时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 而潜入深水中则能从地中海进入大西洋。通过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上化难为易, 使学生加深对“密度流”的理解。

有些地理现象, 教师从正面讲述学生可能不易领会透彻, 如果教师从反面设置问题, 即从反面提出假设,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 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真伪鉴别能力。

四、图表式学习方法的培养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是地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 现代地理教学也不例外。

例如:“洋流的分布”知识比较复杂, 我采用图表式教学, 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 设计洋流空白图, 教师预先剪出各种表示洋流形成的因素, 在空白图上不断添加剪贴内容, 直到把4个分布规律完成后, 就可以初步掌握洋流的基本知识, 而且完成了一幅由学生添加剪贴的洋流分布图。

其次, 可再利用这幅洋流分布图, 并结合《北半球三圈环流图》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 海洋水体运动的动力是什么? (2)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 为什么会出现反气旋型的大洋环流? (3) 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会出现气旋型的大洋环流? (4) 在南纬40度附近海域, 为什么形成西风漂流? (5) 北印度洋海区, 洋流为什么会出现季节变化?利用这幅地图有助于学生主动掌握洋流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而且根据世界洋流空间分布的规律, 可以进一步派生出世界主要海洋渔场空间分布的规律。

对自然地理的某些知识难点, 我利用了联系图表去析疑解难, 通过联系图表的分析, 高度概括而又完整提炼了教材内容, 既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 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上一篇:腕管综合征下一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