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范文

2024-06-14

中学语文课程范文(精选12篇)

中学语文课程 第1篇

一、我国中学语文现状

(一) 教师教学目标过于狭窄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出现错误, 近年来的中学语文改革虽然都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新目标, 可真正能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成效的却很少。于是就出现了“应该目标”和“实际目标”两大类, 教师对于课本是“有什么教什么”, 没有对于课本知识的拓展, 让本来有趣活泼的语文课堂变成了一味的“字词辨别、段落分析”等追求升学考试率的应试课堂。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没被发掘, 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学生学到的也只是课本上的固定的内容。长期以来, 教师只是走固定的“教学路线”, 以至于教师教学素质下降、学生积极性下降、课堂个性下降, 这样的课改是不成功的。

(二) 教学环境并未得到改善

语文教学同外语学习是一样的, 都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 中学语文也不例外。自我国课改以来, 大大小小不同的学校也逐渐设立了自己的图书室、图书馆, 供学生们查阅与学习······但这只是计划中的想法。现实生活中, 在中学的校园内以及家庭内, 大部分教师、家长都认为中学生除了看语文课本, 不应再看其它课外书籍, 诸如“小说”之类的都是在耽误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大多中学校园内教师是明令禁止学生看课外小说的, 这条禁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学生都是以课本的路线来走的, 并无太大的不同, 于是千篇一律的文章便出现了。

二、我国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 中学语文的课本内容过于陈旧, 加重了改革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的课本内容过于陈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是我国各类学科的基础学科, 也是我们国家的母语, 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势必要跟上社会的进步, 才不至于被淘汰。近几年的调查发现, 我们的社会在发展, 但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选取的依旧是四五十年代以前的作品, 学生们开始对它感到厌烦, 没有新鲜感, 毫无兴趣去学习。学校就是中学生们的“社会”, 他们已经被家长和学校“保护”着, 如果不能从教材上了解当代社会的信息与发展, 这样我们的学生在未来只能是井底之蛙, 看不见外面的海阔天空。

(二) 教育观念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加重了改革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 固定的升学模式, 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在因为升学的成功与否而学习, 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去学习。长期下来, 我们的老师也形成了一成不变的教学观念。固定的教育观念约束了学生的视野, 中学语文的改革成效一直以来并无多大成效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应试教育是中学语文以及其他学科教学改革的难以跨越的障碍。现行教学方法改革中中学语文具有超稳定的传统教学思维模式, 不重视中学语文的教法的研究和探讨, 不给中学生“动”的机会。学生在对待老师提出的问题时, 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的见解, 而是揣摩老师的喜恶、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是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自己的个性被扼杀, 遇到问题张嘴就问, 没有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与发现, 形成了口传相授、师徒相传的固定思维模式。

三、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转化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变课堂知识教学呈现出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模式, 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连接心灵情感的纽带。教与学有机统一, 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动脑, 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对待问题自己质疑,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教师应带来课堂上的平静, 学生尊重教师, 教师与学生相处基于人格平等的基础上, 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认可。另外, 教师、家长和学生必须深刻的认识到中学语文学科的地位, 找到正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注重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的培养, 可以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对中学语文课改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二) 提倡教师教学个性化。

近几年调查研究, 大部分教师需要依赖“教学参考书”来讲课, 没有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 没有“教参”就不会讲课的情况多有发生。“教参”的原意只是帮助教师教学, 作为一个辅助教材。教师的视野过窄, 不能及时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改革是不成功的。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 把教材与实际结合, 把学生与教材结合起来, 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教材的学习。

(三)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去感染学生去热爱、学习语文, 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听取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与学生探讨问题, 鼓励学生感受“美”, 启发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 让学生不再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 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学习,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同时, 教师要学会用语文的“魅力”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选择优美的文章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与讨论,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丰富视野。

中学语文课改革势在必行, 在未来的道路上是漫长和艰难的。虽然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我国勇于创新, 不断尝试改革, 有利于新理念的形成于实践, 希望能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摘要:建国后, 我国颁布了中学语文的教学大纲, 随着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显的越来越重要, 而素质教育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近几年,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呼声很多, 但能很好的将之付诸行动的政策及现实却很少, 虽有所改善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出版。

[2]刘墨、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 2003年出版。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第2篇

在此次初中语文专题培训中,教师认真详细地给全体语文教师分年段解读了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跟原来的实验稿有哪些区别,从课程理念的调整、教学目标的升和降、教学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具体地阐述,为我们指明了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

他们把课程标准理念与具体课例以及自己丰富的从教经历相结合,生动幽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阅读教学该怎样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出发进行教学,如何正确有效地在日常教学中地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阶段性;阅读教学如何根据各年段的学生特点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更深刻把握年段目标。具体全面的解析了各年段目标,总的概括为低年级学段目标:字识得巩固、写得端正;能正确朗读;在背诵中积累词句;敢于说、乐于写。中年级学段目标是:进一步加强识字能力,加强朗读学习;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加强段的训练,向篇过渡;多读书、重积累;自由表达;有内容、有真情;在口语交际中要听懂、说得通。高年级学段目标是有较强识字学词能力,把字写美观;会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在词段练习基础上加强篇的训练;会写记事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等等。

强调初中语文课本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数量要增加,多阅读经典书籍。我们语文教师要学会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从课文提供的语文材料出发找准三个点:即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抓好学生阅读和积累,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和作文教学,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中学语文的课程改革 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 转换 改革

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语文课堂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更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教与学之间缺乏信息联系,知识传输呈单向化。教师在教学中不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于被动地位,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

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 的弊端显而易见,但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片面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才是对学生负责;其二,有些教师照本宣科、按部就班,走捷径、图方便。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便于教师备课,教材内容弄通了,教学思路就出来了,一套教法,终身受用,无需再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堂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

语文课型转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个作文题目,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围绕《由冰雪融化想到的》这个题目,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其过程如下: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

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二、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知识和智力有关,而且跟个人的品质和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富有韧性等品性均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富有韧性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和必备素质。伟大的创造都是在崎岖的道路上,经过无数次攀登的结果。没有足够的韧性,必将一事无成,就更谈不上创造了。语文教学有着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为了报国,文天祥九死一生,矢志不渝;为了求真,布鲁诺锲而不舍;为了求学,宋濂迎难而上,苦学终成。我们在解析这些范例时,应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并以此为模范,努力培养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符合自身发展的品质。

三、鼓励想象——重视教材的延续性

想象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能力。发展想象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经验,没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想象是毫无价值的空想。知识面越广博、经验越丰富,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学习《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时,笔者根据文章的结尾部分,让学生展开“计算机会怎样神奇”的想象,并给出了一些提示:①读一读《21世纪社会集锦》,你受到启发了吗?②想一想你在用电脑时有什么不便,将来会怎样呢?③你希望电脑具有哪些特殊的功能,帮你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学生踊跃发言。

总之,只要我们能深刻领会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创造性地深挖课堂教学的资源,那么,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一定能取得显著成果。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调查分析 第4篇

一、现状分析

梳理调查结果, 我们发现, 农村中学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呈现出如下两个特点。

(一) 重视程度差, 开发和利用水平低

调查中, 我们发现只有10%的教师在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有56%的教师偶尔才会想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另外34%的教师则根本没有考虑过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通过进一步观察和走访, 我们看到, 农村中学教师所利用的课程资源表现出简单、直观、常见的特点, 诸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亭台楼阁等等。即使是这些资源, 他们也仅凭教学经验和生活阅历对其进行简单的解读, 很少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二) 目光狭窄, 忽略隐性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内涵丰富, 从地域上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从存在方式上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但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来说, 教学中用得最多的莫过于图书报刊、实物、图片、文字、影片等显性资源了, 很少有人将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当成课程资源, 更没有人去开发校外的课程资源。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上述问题, 我提出如下四条建议。

(一) 转变观念, 以教材为中心, 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资源

1.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我们必须承认, 语文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但我们同时还要看到,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的全部, 只不过是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例子而已。在现代教学理念看来, “教材”是一个多元的、立体的概念, 既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挂图、杂志、报刊等平面教材, 又包括音像制品、广播电视等视听教材, 还包括交互式课件、网站博客等数字化教材。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 在预习阶段可以考虑让学生通过百度百科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科书与视频相结合的形式来解读文章中不同人物的形象言语、举手投足, 在解读完课文之后与学生共同学唱《枉凝梅》, 再次品味名著的经典所在。这样一来, 学生对林黛玉、《红楼梦》、曹雪芹的认识就会更加全面, 更加深刻。

2. 树立广阔的教学观。

在现代教学理念看来, 语文教学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 美丽的校园、巍峨的高山、宽广的湖面等等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舞台。农村中学虽不及城市中学条件优越, 但校园内的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景观的设计与管理, 在美化校园的过程中感受和表达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 认识校内的花草树木, 在研究性学习之中增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制订班级公约, 在打造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创造;可以组织阅读交流活动, 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

(二) 关注农村, 关注生活, 挖掘特色课程资源

农村中学生对于身边的一切都习以为常, 然而农村的一切都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是不可多得的特色课程资源。

1. 发挥地域优势, 挖掘乡土文化。

农村天地广阔, 自然资源丰富, 民风纯朴, 一切都是活生生的乡土教材。南宫市虽属邢台市管辖, 却临近衡水市;虽属河北省管辖, 却距离山东、河南不远, 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铿锵有力的河北梆子, 也能听到韵味纯正的豫剧;可以看到如假包换的少林功夫, 也能看到精湛的太极拳。因此,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来进行南宫民俗大调查, 让学生在调查采访之中体会多元、包容的南宫精神。

2. 根植家乡热土, 展现人文情怀。

对于地处南宫市的农村中学来说, 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做:

(1) 游南宫湖, 与自然对话。南宫湖位于南宫市西北郊, 是河北省南部最大的人工湖, 湖畔建有占地三百亩的南宫湖公园。一到夏天, 南宫湖湖水清澈、水鸟徘徊, 湖边公园芳草依依、绿树成荫, 学生来这里与自然亲近, 身心俱静, 精神异常。游完之后或写说明文、或写游记, 言语之间无不是对家乡的热爱, 对自然的感激。

(2) 观烈士陵园, 感悟生活之美。冀南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数以千计的人民英雄在这里长眠。参观烈士陵园, 看那高耸的纪念塔、庄重的纪念堂、肃穆的纪念亭, 让人无比珍惜今日之生活, 心生奋发崛起之志。

(三) 借助网络, 畅享科技, 领略大千世界

农村中学现在已经今非昔比, 所有学校都已经配备了微机室, 部分学校还建起了多媒体教室, 这就为语文教学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借助网络,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飞上太空, 与嫦娥共舞;可以周游五大洲四大洋, 赏风景识民俗;可以回溯到千百年前, 辨析是是非非。互联网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借助这一平台, 我们的视觉变得更加开阔, 一切似乎都在眼前。

(四) 家校携手, 协调联动, 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不管到什么时候, 人都是最具活力的课程资源。就农村中学来说,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务必重视师资培训, 特别是要强化校本研训, 增强教师发现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我们还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 以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化。在此过程中, 我们还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引导家长全程参与教学过程, 为教学提供意见与建议。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 第5篇

(一)一.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

二.填空:

1.、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设计。

2、语文学科各阶段目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写作、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3.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 4、7--9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万字以上。

5.写作的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评价,对写作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的评价,采用

6、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三、写出你在教学中采用朗读法的一个教学实例(注意朗读方法的丰富性),并写出教学反思。

四、试以“经历”这一话题,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注意指导的程序性,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选择材料和语言及读者对象。(不需要进行完整教学设计)

一、单选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A.语文实践B.知识传授C.积累感悟D.语感训练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学写规范、通行的()

A.楷体B.行楷C.行草D.草书

3、口语交际教学应重视口语交际的语言修养和()

A.文明态度B.文学修养C.科学素养D.人文素养

4、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A.母语情感B.审美意识C.创新精神D.爱国热情

5、按照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

A.合作关系B.传授关系C.交际关系D.对话关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

(二)6、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

A.良好的语感B.一定的鉴赏力C.较高的审美力D.较高的理解力

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A.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B.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C.情感性和工具性的统一D.言语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8、语文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学科不同,它属于()

A.自然科学B.历史科学C.社会科学D.人为科学

9、全日制义务教育第四学段要求学生445分钟完成的习作不少于()

A.300字B.400字C.500字D.600字

10、教材是师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教材是最重要的()

A.教学材料B.学习工具C.课程资源D.教学内容

11、语文新课程要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即文学作品教学应强调()

A.审美意识B.审美创造C.审美体验D.审美感受

1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

A.实施者B.促进者C.参与者D.引导者

13、《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评价应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不作为考试内容的有语法和()

A.文学常识B.逻辑知识C.修辞知识D.文体知识

14、《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

A.表达方式写作 B.实用文体写作 C.修辞方法写作D.文学体裁写作

15、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整体发展()

A.认知与情感B.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D.听说读写能力

二、判断改错题

16、教材的体例与呈现方式应尽量模式化。

17、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阅读资源。

18、写作评价应注意对写作过程的评价。

19、“以评价促发展”是语文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20、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前提。

三、简答题

21、网络交流作文教学形式,与传统作文教学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22、简要回答《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提出了哪些基本理念

四、分析题

24、仔细阅读下面这份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自选角度进行评析。

《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 应和hâ 酝酿yùnniàng 晕yùn

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and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6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话题。对于农村中学来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语文课程资源相对来说还是有所欠缺的。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还较为陌生。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从哪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在农村中学,学生们除了教科书外,能看到的其他图书、报刊都非常少,而且农村信息教育相对落后,学生们很少能体验到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学生能考出高分,开不开发课程资源无关紧要。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村中学教育条件落后,如何挖掘和利用农村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前农村中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必然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其实语文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它就像一座储量丰富的矿山,只要用心挖掘,随时都会有惊喜的发现。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是必然趋势,这些新教材都是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值得教师认真研究。我们在研究这些教材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并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特别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二)开发和利用隐性的课程资源

1.开发利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学生是教育对象,是教学主体,学生个体或集体的生活经验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把学生的生活经历、认识经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应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生活中获得的知识与课堂学习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做学习的主人,营造课堂探究知识的气氛。学生间的认识经验是存在差异的,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不断产生疑问,教师最好不要直接给予解疑,而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既解决疑难,又看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完善对事物的认识理解。

2.开发利用教师中的课程资源。教师良好的教学形象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往往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博学多识、优雅举止,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良好的修养,显示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和人格魅力,以此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教师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教师的视野会牵引学生,教师的情感会感染学生,这些也都属于优质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只有凭着优美的教学语言才能启动学生的心,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发利用影视资源。据调查统计,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對影视有浓厚的兴趣。影视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所以,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影视资源。

4.开发利用农村社区资源。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与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它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中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结合当地的实际,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才能收到实效。例如,可以结合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和风俗习惯等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三、开发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可利用正常教学时间轮流安排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水平。2.重视学生人力资源。学校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生活情况,鼓励学生自己开发课程资源。3.创建校园文化资源。(1)增加图书馆文学名著、报纸杂志的种类、数量。(2)布置文化墙,让学生自己布置教室、宿舍,形成魅力四射的校园文化资源。(3)运用校园广播播放新闻,让学生了解社会,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开发利用家庭资源。通过家校交流会或建立家校联系卡,调动家长支持、关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相关部门如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人文和自然特点,为学校制定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南,会让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独特性。

总之,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中学语文课程 第7篇

一、对语文教学诸要素中教师资源的开发

在语文教学诸要素中, 由于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 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 所以教师是一个有待开发的丰富资源实体。基于语文教学的现状和语文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师资源的开发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随着我国新一轮课改力度的不断加大, 语文课程教育新理念的出台,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 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 充分发挥自己在语文教学活动的有利条件, 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语文教学资源, 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 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其次, 对主体资源的示范作用。由于教师本身的示范效应, 教师的言行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教学主体——学生。所以, 语文教师必须强化自身资源意识, 提高自我认识, 真正做好学生的示范。因此, 教师应当自觉学习新课程, 学习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 提高课程开发意识, 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最后, 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共享意识。由于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不仅仅是个体行为, 它也将会影响整个教师群体, 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 必须注意资源的共享。现在, 在教师群体之间都认识到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优越性, 于是出现了集体备课。通过这样的合作, 不仅语文教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完成教学, 学生们也得到了多领域的科学知识, 拓宽了知识面。

二、对语文教学诸要素中学生资源的开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成功组织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 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学生潜在资源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资源的开发, 特别是如何挖掘学生自身资源的主观能动性有着不同的方法。例如, 开展专题读书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根据课文组织拓展阅读, 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加强学科间的沟通与融和,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组织学生展示、观摩自己的手工和图画作品等, 介绍作品和制作心得。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包括举办诗歌朗诵赛、故事会;组织书法比赛、作文展览;选编自己的习作, 装订成册, 展示交流;组织字谜、成语等方面的文字游戏活动等。当然, 我们在开发学生自身资源, 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时候, 不能片面要求, 操之过急, 毕竟学生资源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正如人们经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在生活经验、兴趣、智能倾向上有差异, 对文字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有所不同, 这是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学生差异性。为此, 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 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这种学习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争强好胜心, 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而且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对教学诸要素中教材资源的开发

叶圣陶先生指出, 以教材为依托, 以课堂为平台, 深刻挖掘课内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毋庸讳言, 在各种资源中教材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 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教材也称课本, 作为一课之本, 不仅体现本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也渗透着本学科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还规定了本学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中对教材资源的开发方式,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挖掘式的教材资源开发。语文新教材包含着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 它的价值是在科学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 教材的使用者, 要在如何使用好教材方面多下工夫, 才可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其次, 创造式的教材资源开发。语文教材中充满了优秀作品, 渗透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意境。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资源中的意境, 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和渗透, 其中引导就是带领学生去创造, 把作者所要表现出来的思想通过学生的内化加以吸收, 使其具体化、深刻化。要通过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暗示启发, 引导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 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再造想象, 又培养其创造想象能力的目的。最后是拓展式的教材资源开发。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也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把教材当做圣经一样来解读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 凡是有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教学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

总之, 语文课程资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世界有多大, 生活有多宽广, 语文课程资源就有多广阔。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资源库中挖掘提取出新鲜切实有用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从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只要我们心中装有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 我们就一定能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浅谈中学语文的课程改革 第8篇

经过数次改革, 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 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 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 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 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 师与生缺乏交流, 教与学缺乏联系信息, 传输单向化。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 不折不扣地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 而不向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 始终于被动地位, 毫无学习兴趣, 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吕淑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 学生只管听, 那是白讲, 是无效劳动”。学生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的积极性, 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 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 但是, 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 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 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 片面地认为, 只有讲深讲透, 学生才能听懂, 只有讲课讲透, 才是对学生负责, 否则放心不下。其二, 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教学按部就班, 照本宣科走捷径, 图方便, 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 备课方便, 教材内容弄通了, 教学路子就出来了, 一套教法, 终身受用, 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 设计课型了, 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 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二、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

1. 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 从战略的眼光, 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2. 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 教师是教的主体, 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而学生是学的主体, 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 那么, 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 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 加强交流与对话, 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 转换语文课型, 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3. 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对策研究 第9篇

20世纪末 ,《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系列“忧思中国语文教育” 文章, 引起了教育界甚至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讨论和反思,随之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对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随后,2003年4月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标志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

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现状

自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较之以往发生了不少变化:课堂氛围与以往相比更为轻松活泼,不再实施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而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模式,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掌控者;师生关系由传统的“上下级”悄然转变为平等的相互尊重、信任,学生逐渐成为师生关系中的主体,出现问题时主动寻求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由传统的“训话者”向学生的知心朋友转变;中学语文课程内容不再枯燥乏味,增加了诗词鉴赏、名著导读、社会实践等内容,更倾向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课堂与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实践;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程教学中, 如播放古诗词朗诵……这些都是近些年语文课程改革发生的变化。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无法避免的, 由于传统文化等因素的限制,有些地区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收效甚微,基本走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老路子,课程改革的“新”无处体现, 相对积极进行改革的地区会由于课时减少而增加课程内容,以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无法完成;教材改革力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同时忽视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中学语文课程包括初中语文课程和高中语文课程, 而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在求新的同时注重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 因为高中语文课程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求知识积累; 学生主导课堂后,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由于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讨论、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效率相对下降,学习进度随之放缓,无形中教师的教学压力加重,难以避免抵触情绪;评价方式虽然由传统的单一性到多样性, 但在执行时还是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这些都是改革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对教育改革有一定限制,难免成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绊脚石。新事物刚出现时,一开始人们难免出现怀疑心理和抵触心理, 致使改革进程缓慢或者没有现象。课程改革初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只能边进行改革实验,边检讨不足、总结经验,所以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唯一可做的就是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二、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对策

针对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尝试弥补不足之处:

(一 )在课程实施方面 ,首先增强中学语文课程的趣味性 ,应用多媒体手段或者游戏等较为吸引人的方式于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其次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分析重难点,既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在教师的讲解下提高课堂效率。最后在课程结束时指导学生做好课堂总结, 积累知识的同时促进能力培养。

(二 )在教师培训方面 ,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处在第一线,是最前沿的先行者,改革实施离不开各位教师,教师的思想观念、业务水平等直接影响改革效果,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所以要注重师资培养计划,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要与时俱进,注意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根据改革新要求重新研究教材、改进教法,积极配合实施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发展。

(三 )在教材开发方面 ,一方面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与科学性,教材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编写时注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逻辑特点, 另一方面适当开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丰富语文教材内容,使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特点。

(四 )在课程评价方面 , 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体系,以期促使学生和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摒弃以往“一卷定终身”模式,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三、结语

浅谈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误区 第10篇

一、语文教学立足课本就是只讲课本

语文教学要立足课本, 从课本出发, 这本身毫无异议。但是, 某些语文课教学却走向了极端, 特别是在一些示范课和表演课上, 教师为上课而上课, 将一篇课文剥来剥去, 却不做任何引申与拓展, 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性质, 也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功能, 美其名曰“立足课本”。我觉得, “生活就是语文, 语文就是生活”。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 局限于学校, 立足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该把握好语文学科的功能所在:1.辐射功能。语文学科是中心学科, 也是基础学科,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发展。2.发展语言的功能。中国文化灿烂辉煌、中国语言丰富多彩, 而要发展中国语言, 全在语文教学。3.德育功能。语文课具有很强的育人性, 具有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言行举止、情感升华等作用。语文教学应该而且能够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4.传承文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需要人们去传承, 同时, 中国文化的灿烂, 更需要人去继承和发扬, 这同样需要语文课去完成。

二、热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

新课改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 因而不少教师就以“热闹”作为评价课堂好坏的标准。记得一位教师在执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为了尽快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杜甫内心的忧国忧民情怀, 便让三名学生上台, 分别表演杜甫和两顽童。学生嘻嘻哈哈, 笨拙的表演引起台下的学生一阵又一阵的大笑, 课堂上欢声笑语一片。一堂课转眼间过去, 当教者总结课堂学习时, 他才发现, 本次课堂学习的目的根本就没达到, 学生记得的只有表演, 而不是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另外, 现在许多的语文教师都在课堂上采用了分组讨论, 并被冠以好听的名字——合作学习。他们认为这就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确实, 外表上看去,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议论纷纷, 与传统教学观下的课堂完全不一样。实际上,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 有的在玩, 有的默不作声。所以, 讨论时, 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共同任务”以及自身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全员参与, 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否则, 只不过是个形式。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过多、过细、过浅、过滥地提问, 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 篇篇精美的课文, 在教学中被提问肢解, 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看起来全班的齐读似乎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了, 但无效的提问并没有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语文知识。如教授《中国石拱桥》时, 教师提问“石拱桥的‘拱’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些物体是拱形?”“赵州桥一共有多少个‘拱’?”这些都属于无效提问。

三、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作出肯定的鼓励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新课改后的教师确实也领会了这一精神。可是, 在有的教学实践中, 评价却慢慢变了味。现在一走进课堂, 满耳听到的都是教师“太好了!”“真棒!”“说得不错!”“真了不起!”这些语言。如在一堂“名著导读”课上教师介绍《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情节, 请学生评价其中人物。不料有的学生说:“白骨精很了不起, 她虽然屡战屡败, 但是精神可嘉, 在哪里跌倒, 又从哪里爬起来!”还有的学生说:“孙悟空太没用了, 明知道师傅那么固执, 还顺从地跟着他, 被他念咒语受罪, 要是我早就溜之大吉了!”面对学生这样的回答, 这位教师的评价却是:“你们说得非常好, 思路开阔!”这种偏离文本之外的思想何谈开阔?其实,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体和中肯。“太好了!”好在哪里?是语言表达清楚, 还是对问题分析得透彻。其次,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失误, 会有偏差, 如果听到错误的答案老师也不给予纠正, 反而表示鼓励, 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当学生答错时, 教师应及时指出、纠正。只要评价中肯, 语言温和, 学生是会乐于接受的。

四、教师应尽量少发言, 把课堂全交给学生

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 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 有些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 那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 教师就是配角。因此, 课堂上, 不敢过多讲话, 唯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不敢妄加评论, 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如在一节《故乡》的课堂上, 老师让学生针对小说的主题展开全班讨论, 分几个小组,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大家讲完了, 也就下课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句指导性的话都没有, 只是在结束时象征性地总结了一句“大家说得都很好”就结束了这节课。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就像一盘散沙, 各抒己见, 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实, 教师完全可以从人物出发, 先指导学生分析闰土和杨二嫂形象, 找出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再从“我”对这些人物变化的情感出发, 把小说的社会意义推到更广阔的层面。在这样的基础上, 学生再讨论小说主题才是有的放矢, 言之有物。新《课标》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求教师从课堂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引导者。而这些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下降, 更不能错误地认为教师不需要讲话、不需要课堂指导。恰恰相反, 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像这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随意性强的课堂, 放羊式的教学, 学生所得甚少, 能力的整合与提高从何谈起?

五、语文课堂只有用到多媒体才能搞好教学

在一节教授《天净沙·秋思》的课上, 老师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秋风萧瑟图, 把学生引入情境中, 再让学生讨论词中描绘的画面特点, 说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教学本身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感悟和想象, 教师硬要画蛇添足, 学生一味接受直观刺激, 没有想象、思考的空间, 又如何达到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近年来, 多媒体大量地走入语文课堂, 甚至在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没有多媒体的课例就上不了档次。诚然, 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生动形象的资料,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场景,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指导学生读书、思考, 必要的讲授、点拨、质疑、组织讨论和指导练习仍不失为课堂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一旦多媒体手段运用过多, 就有可能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反而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

浅谈中学语文课程小说的阅读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 语文课程 小说 阅读教学

小说《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它经过了漫长的年代发展成为能大雅之堂的文体。它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表现社会生活。成为作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小说占了相当的比例,篇幅相对较长。阅历尚浅的中学生常常不知从何下手。针对这一情况,谈谈我的看法。

一、关注时代背景,准确理解小说主旨

某篇小说的诞生都有其时代的因素,这是它得以产生的土壤,它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小说的主旨,是一把阅读小说的钥匙。比如,《故乡》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此时辛亥革命已过去了十年,封建皇帝被推翻了,封建制度被取缔了,中国社会更加黑暗,人民民不聊生,兵匪官绅互相勾结,苛税繁多,饥荒严重。这就是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了解了这些我们就知道了闰土为什么会变得愚钝,杨二嫂为什么会变得尖酸和刻薄了。进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了。

小说来源于生活,随时代而产生,作家善于通过敏锐的观察,独特的体验,艺术的加工,寄托于人物形象,含蓄的表现出来。在《心声》里,李京京想在陈老师的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遭到拒绝,因为在老师看来,京京是差生,读不好课文会让公开课砸锅的。反映了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注和思考。

二 、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作者爱憎

人物形象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作者经过了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是“合取种种杂成一个”的艺术典范。这就是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作家赋予他们丰富的性格特征,寄予了作家的思想。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美貌多情,多愁善感,处处小心,寄人篱下,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她像一只刺猬,说话尖酸刻薄,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她很有才情,得了潇湘妃子的雅号。每次大观园的姐妹吟诗,常居榜首。她热情大方,教苦命的香菱做诗。她要追求自己的爱情,经常在宝玉面前使小性子,表现自己的心迹。在贾府谁能为黛玉谋取幸福,只有丫鬟紫娟了。可她太渺小了。在贾府能做主的人是王熙凤,当然要选宝钗做宝玉的妻子了。当宝玉宝钗洞房花烛夜时,黛玉却在焚诗撒手人寰。在黛玉身上我们感受到曹雪芹对这个形象的喜爱,赞赏,同情,字字血泪中流露的是一腔真情。是一曲对叛逆者的颂歌。

《故乡》中的闰土,是个悲苦的农民。勤劳却得不到温饱,多子却享受不到幸福。他木讷,儿时的朋友称老爷,把生活的改善寄托在神灵身上。作家深感痛惜,闰土的命运就是中国农民的命运,作为一代仁人志士,在思考;怎样改变中国农民的命运呢?作者认为应该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成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语。

三、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我们知道作者往往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在《范进中举》中,对胡屠户的刻画就是通过其传神的语言,范进中举前,骂他尖嘴猴腮,癞蛤蟆想吃天鹅屁;范进中举后,赞他是天上的文曲星,品貌又好,才学又高。还称他为贤婿。在前后自相矛盾的语言中刻画了人物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市侩性格。在《杨修之死》中,我们窥见了曹操杀杨修的心理过程。 “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鸡肋事件顺理成章将杨修斩首辕门外。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刻画,我们看到了曹操阴险,嫉贤妒能的小人嘴脸,杨修的恃才放旷。

四、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可以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三处对风雪的描写。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风雪为人物的活动渲染气氛,一边是大雪纷飞,一边是陷害林冲的阴谋紧锣密鼓地进行。同时,风雪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正是因为风雪,林冲才想喝酒驱寒,才会在买酒途中看到山神庙;草屋被风雪压塌,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因此才和陆谦等人相遇,得知高俅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可以说风雪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小说的环境描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小说的内容。

五、利用对比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人物

对比的目的在于突出人物的特征,让读者更进一步地理解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

对比可在一篇文章中进行,也可在不同的文章中进行。如:我们可以把宋江和李逵进行对比,宋江的赈济扶困,爱惜人才、慷慨大方,卓越的领导才能,是梁山的领导人。李逵的耿直,卤莽,嫉恶如仇,是一条好汉。在招安一事上可以看到他们骨子里的不同。李逵坚决反对招安,将招安文书撕个粉碎。宋接受招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兄弟们有个好前程。宋认为梁山再好还是寇,只有回归正统才是正道,看到了他对封建制度的妥协。李呢,只要过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日子,不受人欺负就是好生活了。正是宋江的决策才导致了梁山好汉的悲剧。对宋江这个人物我们多了几分惋惜又多了几分谴责。

对比可以放在同一作者的不同的作品中来进行。如: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塑造了许多不朽的人物形象。阿Q和祥林嫂。他们都是悲剧中的主人公,他们的悲剧源于当时的社会,他们都生活在社会底层,是弱者非但得不到同情,还遭受迫害。在对比中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从人物性格的相似性方面来比较。孔已己和范进比,他们都热衷功名。一个是失败者,人群凉薄;一个是成功者,人群热情。在对比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世风的日趋没落。两篇文章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腐蚀的是世人的思想和灵魂。

六、从表现手法方面来阅读

以上几方面是从内容上来解读小说的,为了进一步理解小说,我们可以从表现手法方面来阅读。

在《杨修之死》里,写了七件事,既体现杨修的性格,也体现了曹操的性格。这叫“一石双鸟”的写法。在《蒲柳人家》里,人物的传奇色彩。何大学问威镇占北口、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身上又有古典小说里英雄人物的风采。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变色龙》里,通过一件街头小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过警察制度的黑暗和虚伪。用一件小事来反映重大的主题,这叫以小见大的手法。探究小说的表现手法,目的在于将它借鉴到我们的作文中,丰富我们的写作技巧,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12篇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其活动资源, 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工作实际来谈一下:

一、遵循语文规律, 利用身边资源, 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语文, 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就是语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 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 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 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校园内播放名篇名著的录音;经典诗文的朗诵、在课外活动时间还可以播放小说朗诵、诗词赏析、优美小品文等。

二、把握课程特点, 倡导广泛阅读, 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 浇灌给你, 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 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 使你驰骋古今, 经天纬地。”可见阅读之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 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 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文章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 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 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周组织读书会, 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交流读书心得, 还可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 促进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 鼓励自主探究, 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 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 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指导学生参加校、县、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台。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 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 地方文化, 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 打上地方和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而学习知识。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 写出调查报告。我县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 可以参观国家级的恐龙博物馆, 还可以从学生手中收集到化石碎片,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就恐龙话题写作, 也可以就文物保护展开讨论, 还可以就人类进化史作了解等等。

上一篇:高校体育文化下一篇:中考英语听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