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兴趣教学

2024-05-16

中学语文兴趣教学(精选12篇)

中学语文兴趣教学 第1篇

一、发挥激励作用, 有效调动学习主体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鼓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事实也证明, 在一堂课中, 如果教师吝啬表扬, 那么, 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不会有多高, 反之, 只要教师给予了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与表扬, 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的激情, 那么课堂40分钟,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非常的高, 时间会悄悄地在他们身边流走, 而不会给他们留下“老牛拖破车”的感觉, 广大教师也会领会了这一精神。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有的鼓励却慢慢地变了味, 不分对象、不分是非、方式单一, 凡学生答完一个问题后, 教师的评价就是“太好了”“真了不起”“你真棒”“掌声鼓励”这些非常形式化的语言, 难道所有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都应这样肯定?都值得这样鼓励吗?

其实, 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使用, 对优生应适可而止, 可对差生则要多慷慨一些, 适当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而不适当的鼓励只会导致学生骄傲。新《语文课程标准》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 但并非有错不改, 而是方式应委婉一些, 委婉的批评,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笔者认为这样才是真正领会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从而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水平也就水到渠成。

二、巧妙利用奖励机制

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作为教师要不断地、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激励, 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学科的成就感。这就需要教师多花些心思好好考虑自己班级的奖励机制, 一个好的体制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言语激励法。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那些积极发言, 勇于乐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和表扬, 并注意对这些答案给予有理有据的、客观性的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班里掀起一股学习语文的热潮, 并给予参与者和优胜者以适当的物质奖励, 这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奖励能够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比如, 在讲授诗歌单元时, 教师除了声情并茂的讲解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和意境之外, 我还安排了一次诗歌朗诵创作会。这次活动举办的非常成功, 学生在朗诵创作会上展示了自己的佳作, 体会了创作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以致用, 更培养了创造才能, 小小的奖励让学生的喜悦发自内心, 溢于言表。并期待着下次还能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同时对待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

三、将语文教学深入生活

语文是一门艺术, 因为语文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正因为如此, 我觉的语文教学更应该被还原到原汁原味的生活当中去, 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 更能从中品味到语文的真味, 生活的真谛。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其实创作并非一件难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学的创作者。比如, 在学阅读《灰姑娘》这部文学作品时, 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呢?是不是让学生明白是非好坏、善恶黑白就可以了呢?其实要想真正读懂灰姑娘并非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将其还原到生活当中去, 也许处理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 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自己就是那个后母, 你愿意自己的女儿还是别人的女儿成为王后?并让学生说真心话。这样对于这篇文章后母的角色, 学生就会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了, 学生思考的角度一下子就打开了, 从单纯地认为后母的坏过渡到其实这也是一份母爱在作怪。再比如, 如何理解十二点前灰姑娘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离开, 而狼狈地逃走了呢, 这在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一个多么深刻的道理:守时守信是多么的重要呀!如果我们都能将语文这样还原生活的本质, 相信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会热爱语文!

四、适时将课堂学习搬移到课外,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知识

教师可以将课堂学习搬移到课堂之外, 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拥有一份新鲜感和好奇心, 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 我在教授小学生进行写景作文训练中, 就选择了一种新鲜的授课环境, 将学生组织到了学校附近的树林和河边, 让学生面对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物进行描述, 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也能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然后由学生进行互评, 指出不足, 以便日后改进;同时, 我进行了必要的总结, 鼓励那些存在不足的学生, 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使其再接再厉, 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2篇

一、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 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知识面广、包罗万象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才能在教学时得心应手,让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掌握教学基本功、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把这些知识适时带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的“惑”。因而,教师要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必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继而热爱她所教的学科。

三、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生字生词是学生阅读中常遇到的难题,解决好生字生词的认识和理解,有助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习惯的养成,便于学生语文知识的自我积累。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语文的预习提示中列出的重点字、词,要求学生课前自己查阅工具书,弄清这些字、词的音、形、义和词语、词组,以及字、词的运用,养成细心揣摩、选字酌句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生词的阅读障碍,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2.培养边读边思的习惯。“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要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思,在思中读,边读边思,才能从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思维的启迪、智慧的积累、阅读的乐趣,边读边思考,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筛选提要,辨伪存真,形成见解,(论文范文 )内化感悟,提升思想。

3.培养积累的习惯。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逐渐提出动笔的要求,加强学生读书笔记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时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的阅读习惯。读书时有何感想和收获,随手作个读书笔记。古文精华、唐诗宋词、范文中精彩的片段、名人名句,古今中外格言都要摘录下来,并通过反复咏诵转化成自身的语文素养,精彩的片段、精辟见解、故事、谚语抄下来,制成资料卡片,分类成册,写作需要时信手拈来,融入其中,文章立见起色。

四、巧设悬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告诉我们,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而这当中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要创设悬念。诱导学生去寻根问底。

五、善用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评价方式和评价语,使学生受到鼓舞,继而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对于优等生,教师要巧用评价,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其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对于后进生,教师更要不吝啬表扬。对于后进生的每一次发言,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我经常这样评价学生:“没关系,问题虽然没答对,但你已经动脑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会表现得更好!”“哇,原来你读书的声音这么动听!真希望你多给大家朗读!”除了在课堂上评价学生外,在作业中我也常用“书写有进步,继续努力”、“写得非常好,你真棒”、“你观察得很仔细,写得真生动”等鼓励和赞美的语言评价学生。学生拿到作业本之后都很兴奋。老师的激励性评价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促进他们学习的兴趣。

六、开展有趣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兴趣教学策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兴趣教学;策略;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爱好。

一、设计精美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导入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原动力。中国古文诗词讲究文章意境,是一种对情绪和环境的高度浓缩,教师可以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诗词作为铺垫,以创设优美的语言情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就可以引入描绘春天的诗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等,通过对诗句意境的引入,来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感受春天的魅力,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绞尽脑汁,尝试做到面面俱到,但却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能力差异,导致教学重点模糊,使教学程序机械化,导致千篇一律,缺乏教学特色和教学特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导致大量的教学时间浪费,同时教学效率还很低下。因此,我们要大胆取舍,赋予教学新的含义,使每节课的内容都能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拥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在学习小说这个单元的时候,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处理:对于《孔乙己》这篇文章主要以人物形象分析为主,孔乙己一心想考取功名,过上理想的日子,丁舉人为人残忍,酒客嘲笑麻木,掌柜无情冷酷,通过分析各种人物的形象特点来说明封建制度的危害;对于《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我们以环境描写的分析为主,祥子为什么在大热天和下雨天还要不停的工作?那是一种什么环境,通过环境描写说明祥子命运的悲惨。这样一来,每一篇文章侧重点都不同,每节课都有新意,学生不会因为教学内容的千篇一律而丧失学习的乐趣,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创设表演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趣味性表演情境,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语文知识,收获良好的学习成果。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找出几个善于表现的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皇帝、大臣、骗子、小孩等角色,其余学生则扮演老百姓,同时要布置场景和道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每一个人都在欢声笑语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以及人物的个性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好成就感,让学生享受乐趣

满足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时常让学生享受成功带来的乐趣,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地设计一些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难度层次,既不能难度太大,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同时也不能难度过低,否则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深浅层次最好略高于学生的能力范畴,需要学生“踮起脚”或“跳一跳”才能摘食到美味的“果实”。另外,由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差异性,所以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也各不相同,因此,无论学生回答是否准确,教师都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兴趣激发,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4篇

对于注意力转移快、情绪变化快的低年级学生来说, 在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探究等各项能力中, 兴趣都显得格外重要, 几乎左右着他们的一切活动。而体味到教学过程中的乐, 又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如何让“乐”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巧妙揭示课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引入《葡萄沟》时, 我首先用电脑课件展示一串串水灵灵的紫葡萄, 接着让大家模拟尝的动作, 想想葡萄的味道。大家顿时兴趣盎然地抢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紧接着问:“大家知道哪里的葡萄最好吃吗?”进而引入课文。而在讲授《回声》一课时, 则从理解词语入手。开门见山地问:“小朋友, 你们听过哪些声音?”学生踊跃回答:“风声、雷声、雨声。”“那你们能根据它们名字的来历, 从字面理解什么是回声吗?为什么会听到回声呢?”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除此之外, 引入课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质疑引题、情境引题、以图引题、比较引题、故事引题等。只要灵活运用, 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兴趣带学生进入课文的天地。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有了生动形象的揭题, 学生对学习内容建立了片面的短暂的感性兴趣。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易分散, 如不及时激发保持兴趣, 就很有可能达不到预定效果。如教学《蜜蜂引路》一文时, 写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那段话, 我变语言文字为绘画, 要求他们读懂后, 展开丰富的想象, 用简笔画画出蜜蜂、花丛、园子和小房子的位置。学生们兴趣极高, 非常认真地画起来, 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 一幅幅形象不同但内容、位置差不多的简笔画就画成了。这样学生对这段文字的学习就非常感兴趣, 而且印象也很深刻。

课堂表演,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想象, 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中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动作:接、敲、踩、跳、端、拿、蘸、泼等, 我都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边读边做动作。学生都乐于做, 在做的过程中, 生动地揭示了动作形象, 既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勇于参加实践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激发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也很多, 只要能挖掘教材的“愉快”因素, 就能达到“乐学趣练”的目的。

三、结合张弛变化, 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第5篇

摘要:一个能热爱祖国语文,有学习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学生,肯定能学好语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不高。本文就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探索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兴趣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能热爱祖国语文,有学习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肯定能学好语文。而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乐学、好学、会学而不是厌学的人。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就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探索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认识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笔者曾于2008年秋对初一到初三的1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年级抽两个班,每班抽30名学生,其中男生、女生各15名,调查结果发现:在表中“我最喜欢的学科”一栏里填“语文”的仅有6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7.2%,且年级越高,喜欢语文的人越少。所有喜欢语文的学生中,女生占42人,大大超过男生。我也曾问过一些不喜欢语文的学生,他们有的说:“听语文课没劲”,有的说“课文乏味”,“作文难写”。看来,语文教学已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每况愈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就学生来看,大都认为对课文能读,能理解大意,能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作文就行了,知识太简单,并没有认识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再者,学生长期以来形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和惰性思维习惯,不愿多动脑多动手去探 1

求知识。就教师来看,教法陈旧死板,缺乏创新意识,经常是课堂“言语”的霸权者,致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情绪低落。试想:如果教师不顾学生实际,不注重筛选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一味地按部就班,甚至照本宣科,那么,再生动有趣的课文,也会教得索然寡味,死气沉沉,这样的课,趣从何来呢?因此,要改变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研究课题。它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

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力量,是启发人们认识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处于一个幼稚,或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单纯、热情,但自制力差,做事大都凭兴趣去做,对那些不感兴趣而又必须学习的功课,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理智地把握和持久的毅力。那么,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何而来呢?

1、来自远大的理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⑵ 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理想教育的素材,鼓励和教育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树立远大理想。如古诗文教学中,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身居茅屋,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怀古仁人宁愿“先忧而后乐”的阔大胸襟;现代文教学中,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为民族献身的精神,以及“弃医从文”的原因,都是对初中生进行理想教育的好素材。学生只要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就会对学习产生持久不衰的兴趣和原动力。

2、来自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和运用:这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原因。读朱自清的《背影》,我让学生探索、感悟蕴藏在朴实无华语言中的父子深情,探索为何不写父亲的正面面貌;读《明天不封阳台》,我让学生调查本

地鸟类资源生存的状况,并写出调查报告,再谈“我为环保作贡献”。学生在这些情感体验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认识到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品尝到了主动探索求知的乐趣。探索,应该是学生自我的、主动的,而不是教师强硬的灌输。正如斯宾塞所说:“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⑶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只能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学生对语文学习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兴趣。

3、来自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像一位出色的导游,一步步将游客带入妙趣横生的知识殿堂,去领略人类智慧险峰的绚丽风光。失败的课堂教学设计,文采飞扬的课文讲读,会变成“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真情实感流淌,“以我手写我口”的作文课,会变成八股式的模仿课。这样的课,学生可能学到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却失掉了更重要的兴趣、激情和灵性。因此,优化语文课的课堂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环节。

4、来自教师丰富的教学机智和风趣幽默的表达: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灵活应对客观情况变化的能力和智慧。“有无丰富的教学机智,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 ⑷ 教案一经写定,一般是要按其实施的。但因学生学情、学法、已有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等的差异,常会出现“卡壳”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处理,随机应变地调整方案,使课堂各个环节运行自然流畅。幽默的表达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演讲素质。99%的学生都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当学生恹恹欲睡之时,老师几句风趣俏皮的话语,几个幽默的动作,都会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笑口常开、笑声不断,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肯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来自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移入多媒体教室,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声音、色彩、图像全方位理解文本,在声、光、电中领

悟情、境、意,在读、写、听、说中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轻点鼠标和漫敲键盘中畅游知识的海洋,这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总趋势。

三、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讲激发兴趣:这里所说的“开讲”,是指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有经验的教师,不会在这堂课上“开门见山”讲新课,而是准备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一顿妙趣横生,令学生垂涎三尺的“开胃大餐”。如:可以搜集一些字谜、灯谜、对联、笑话、民谚俗语、成语典故、歇后语,甚至回文诗、藏头诗、宝塔诗等等,让学生一饱眼福,初领中华汉语的独特风采。也可搜集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反面事例(如病句、错别字、标点错误等),让学生捧腹大笑,然后教师顺势提出什么是语文的问题,再让学生理解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还可以从汉字造字法入手,讲讲汉字与记录其他民族语言的符号相比所具有的显著特性,认识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它具有世界其他民族文字所望尘莫及的独特功能。如笔者在一堂开讲课上讲了“教”与“学”两字的演变过程,“出”与“重”的会意对调,学生听得兴致盎然,回味无穷。无形中,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了喜爱之情,有了学好语文,探索语言文字奥妙的愿望。开讲激趣符合人们认知心理中“先入为主”的心理经验,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后,教师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2、导入激发兴趣:在一堂新课开始时,设计一段简短而精妙的导入语,会为学生下边的学习奠定起步的路基,引起求知的欲望,营造积极的氛围。笔者在上完《背影》之后,接着上邹韬奋《我的母亲》时,设计了如下一段导入语:“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情地歌颂了伟大的父爱。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除了父爱、祖辈兄长之爱还会有„„”“母爱”!(学生齐答)我说:“说到母爱,我们都不会忘记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大家还记得吗?来,背诵一次!(学生齐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歌颂母爱,表现母子深情的散文——《我的母亲》(教师板书课题)。这段导入语,既照顾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创设了相应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后边的整体感知课文激发了兴趣,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3、范读激发兴趣:对小说、诗歌、散文这类作品,如能由教师作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示范朗读,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的长篇小说节选,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栩栩如生,教师的示范朗读,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思想性格。教师范读之后,再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物的语气,揣摩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

4、转换课型激发兴趣: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创立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课型。如以讲析与练习相结合的讲练课型;以谈话讨论为主的讨论课型;以启发指点为主的点拔课型;以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读写课型;以重点研讨一部分而带动其他部分的主带次课型;以问题为纽带的质疑课型;以揣摩和表演为主的表演课型;以辩论比赛为主的辩论课型等等,教师如能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灵活转换课型,最大限度地满足初中学生的新奇感,绝不会使语文课枯燥乏味。

5、编顺口溜激发兴趣:琅琅上口、易读易记的顺口溜,往往为初中学生喜闻乐见。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会收到过目不忘,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戌、戍、戊、戎”四个形似字的字形和读音,我编了两句顺口溜:xū横shù点wù中空,十字交叉就念róng。学过《我的叔叔于勒》后,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性格,我编了以下一段顺口溜:菲利普,令人呕,浑身细胞有铜臭。于勒阔,他夸赞,于勒贫穷他诅咒。富在天涯盼相聚,穷时不认亲骨肉。另外,在汉语识、文言知识、文学常识诸多方面,我都编了顺口溜,学生在念记这些顺口溜时,兴趣十足。

6、体验成功激发兴趣:教育专家认为:学校不可吝啬表扬,教师不可吝啬鼓励。⑸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⑹ 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之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功,以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如课堂上答对一个问题,作文中出现一个美词佳句,考试成绩的微小进步,作业中有了一个代表自己主见的观点等等,对于这些,教师都要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待。特别是对待差生,更不能吝啬手中的分数,眼中的欣赏,口中的表扬和赞美。因为很多差生会因你的一句赞美重新点亮心中早已熄灭的信念之灯。⑺

此外,还有问题情境激趣、情感情境激趣、联想想象激趣等。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是层出不穷的。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激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探索丰富多彩的激趣方法,为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一个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⑵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 ⑶ 《斯宾塞文集》 斯宾塞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年第1版

⑷ 《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 王晓辉等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1版

⑸ 《教育新理念》 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 ⑹ 《第斯多惠论教育》 第斯多惠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年第1版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50-01

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性措施。一节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学生上课伊始便会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巧妙入题,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愉悦气氛中,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无数事实证明,学生对某位老师情感越好,就越爱听某位老师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屋”。相反,学生和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教师教的课。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对待后进生,不另眼相看,不侮辱歧视。要尊重他们,一视同仁,甚至用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情感去温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把握了学生的脉搏,抓住了他们的兴奋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重视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创设思维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尝到思维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采取封闭式教学,不能就词讲词,就课讲课,以本为本,应该开放课堂,尽可能地实现课内课外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广其闻,增其智,从感性到理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再次,多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可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为了调动学生背书、阅读、写作的兴趣,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打造竞赛平台,展示竞赛成绩,比如说背书比赛,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等。

善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生字生词是学生阅读中常遇到的难题,解决好生字生词的认识和理解,有助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习惯的养成,便于学生语文知识的自我积累。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语文的预习提示中列出的重点字、词,要求学生课前自己查阅工具书,弄清这些字、词的音、形、义和词语、词组,以及字、词的运用,养成细心揣摩、选字酌句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生词的阅读障碍,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的最佳情绪的状态下,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这样学生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阅读、口头表达等多种能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长需要激励,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作为教师不要吝啬“激励语言”。因为正确运用激励策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倍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一旦有了学习欲望,何愁他们不主动学习呢?不进步呢?我们的学生虽说不上是天才,但也决不是蠢才。上课时,我们要敢于“放手”,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集体讨论去获取知识。对敢于发言,哪怕是说错了的学生,或者是对后进生,只要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都要给予肯定、表扬。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全班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学生就会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要学习新的知识,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只有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友善待人才能取长补短,开阔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创设了一个团结友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变得更浓,求知欲也就会变得更强。

做好学习评价,增进学习兴趣。学生在通过艰苦的学习劳动之后,总想早一点知道其学习结果如何,还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堂提问,当场给予小评;作业送来后,及时予以批改;考试后,对试卷尽快地作出分析。同时,还要利用墙报,作业展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作公开评价。另外,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对个性偏弱、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不应严厉批评。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对教师评分持正确态度。要使学生认识到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要避免单纯分数观点。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教师还应该将评价向家长通气,把学生微小的进步直至取得的优秀成绩及时通报家长,发挥家长对学生的鼓励、促进和教育作用。

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 第7篇

一、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的教学氛围来自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因为师生关系是教学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活动。当学生喜欢某教师时, 从教师一走进教室起, 就会全神贯注地听讲, 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不懂之处问教师、同学, 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 师生之间配合默契, 形成有效互动, 教学气氛活泼。反之, 如果学生对教师不喜欢、不信任、不尊重, 就会对之所教的课程产生厌学情绪, 不感兴趣。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能顺利达成, 课堂气氛尴尬、死气沉沉。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 重视情感投资, 真诚地投入教学, 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 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从而营造愉悦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感到学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 给予他们说话的机会, 允许学生犯错, 和学生一起探究;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不戴有色眼镜。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语文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 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 更不能侮辱谩骂学生。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 关心、爱护他们, 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 帮助学生们解决困难,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自信心是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坚信自己能学好的信念, 是成就一切事情的前提, 学习语文也不例外。对于中学生来说, 虽然在学习方面较之小学的认知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随着知识的增加, 会有不同的学习问题出现。如果没有信心, 遇到学习困难就逃避, 时间长了, 就成了学习障碍, 影响以后的学习。障碍越多, 学习困难越多, 形成了恶性循环, 思想压力大, 打消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使他们通过老师的引导发挥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因此, 课堂上老师不能马虎, 得认真观察学生的情况, 对他们的点点进步加以肯定, 让学生们尤其是表现得不如别人好的学生觉得老师是关心自己的, 别人能做到, 自己也一定能。

教师要多表扬学生, 别吝惜几句赞美的话, 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中国有句谚语“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进行练习, 学习的主动性就可以调动。学生练习中有点滴进步, 我就及时鼓励, 并提出新的要求, 这样, 他们就逐渐树立了信心, 学得更主动了。”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后进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即使学生真的做不好, 教师也不要严厉地责怪、批评, 而应鼓励他们。一旦学生做好时, 就及时表扬。对学生学好语文表示充分的信任, 鼓励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念, 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胆量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果学生胆量不大, 瞻前顾后, 自信心不足, 在课堂上就不敢举手发言, 课后不愿意和教师交流, 遇到困难不会主动向教师请教。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上积极发言来提高他们的胆量, 增强自信心。比如, 让学生预习课文, 列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对课本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有言可发。在课上让学生自由讨论, 互相质疑。这种方式交流, 学生会积极发言, 而有的学生则“默默无闻”。教师可以点名让不发言的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问题大胆说出来, 一起讨论。在教师和同学的支持下, 他们发言的几率越来越多, 胆量越来越大, 学习的自信心也随之而来,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

据国外有关研究资料表明, 用语言介绍一种物品, 人的识别时间为2.8秒;用线条图表介绍, 识别时间为1.2秒;用彩色照片介绍, 识别时间为0.9秒;如果是实物展示, 识别时间仅为0.4秒。可见, 具体直观的形象对人的感知具有神奇的作用。形象越鲜明、越具体、越直观, 就越能缩短感知时间, 引起联想和想象, 提高认知效率。中学生的认知以感性为主, 枯燥的板书和讲解让学生感到乏味, 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综合了以上多种功能, 化抽象讲解为生动、直观的教学, 让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均能同时感知具体形象, 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时, 教师可使用电教手段。因为电教媒体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再现了内容的全貌, 从而激发兴趣, 启发思维。

教材中的课文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 如能让学生动情而学, 就会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录像、电视、投影仪、幻灯片、扫描仪等教学媒体创设的逼真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走近语言材料, 这样教师就可以图文结合、声情并茂地讲解演示, 带着学生自然地进入到语言环境中, 既带动了学生的情感, 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如讲授朱自清的《春》时, 我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了“绘春”中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并配上优美和谐的乐曲, 给学生营造情境氛围, 使学生陶醉其中。

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第8篇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兴趣培养的基础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 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次在平时既要严格要求, 又要尊重,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勿无端训斥, 漫骂, 甚至冷眼相看, 冷嘲热讽。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来激疑, 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最有效策略。如何创设情境, 依托情境, 便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很重要, 要让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 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教师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平等对话, 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情境。教师以足够的宽容心对待学生, 因势利导, 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合作的氛围, 使学生敢于质疑, 有自己的见解, 敢于与老师、同学教学探讨。

三.优化教学方法, 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新课程的实践也证明,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多阅读, 增加学生阅读面, 影视等视频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涉猎。在教学中, 只要是提到这些, 学生自然有话题可言, 教师要做的只不过提示、补充、点评而已。课堂于是就活了起来。所以用好教材, 大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只有走进他们的阅读世界, 才可能引领他们的阅读方向。因此语文教师要有选择性地推荐课外读物, 尊重他们的阅读激情, 引导他们欣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以学生为主体, 是要让学生掌握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研自探, 合作交流。在语文教学中, 应尽可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1、让学生学会讨论

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在就需要学生“活”起来, 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大胆参与讨论, 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教学中一定多组织学生教学讨论, 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讨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的发展。

2、调动学生的情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第9篇

一、倾注教坛, 用爱浇灌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 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 在得到兴趣提高的过程中还让学生充满学习的激情, 让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抒发。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奖励手段也要进行相应地补充, 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充分的调动, 让学生对老师更加信任, 让教师在上课中也能更有激情。作为当代的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在课堂时, 传道授业解惑是基本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是无微不至, 无所不在的, 这样才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动力, 让自己的学习激情得到充分地激发。

二、创设恰当情境, 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要求把课上“活”。为此, 创设恰当情境, 加强学生情感体验尤为重要。只有浓郁的情感渗透教学, 以美的情境陶冶学生, 才能获取学生的认知感, 博得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

教师在指导学生教学的过程中, 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 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文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并自然而然地产生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另外, 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作者意图, 同时也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为语文学习增色。

三、优化教学, 让课堂成为孕育智慧的沃土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得到优化, 此处择其一二加以阐述。

南京五中特级教师赵志升老师说他的教学只设计提问和板书, 可见提问的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常见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由各种提问串联起来的, 因此, 课堂上的提问艺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无论哪种方法, 都必须遵循“恰当、计划性、灵活性”的再则, 深浅程度要恰当, 要能紧扣教学目标, 要能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问题设计得好, 就能使教学一环紧扣一环, 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要不断变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让学生常听常新, 极力避免在教学中形成模式化的教学方法, 因为再好的教学形式方法, 恒久不变, 学生都会失去兴趣。具体做法有: (1) 不断变化课前导入形式。 (2) 阅读课分成不同的类型:讨论型, 竞赛型, 摘记型, 比较型, 质疑型等。 (3) 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竞赛朗读法、学生互指朗读法、分角色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 (4) 课堂小结也可分不同形式:概括式、评议式、归纳式、抒情式、检测式等。事实证明,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的采用能长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竞赛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 使学生拥有一颗争强好胜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正确利用好,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经常运动学生这一心理进行语文的听说读写练习。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演讲比赛或者课堂随笔竞赛, 让学生这颗争强好胜的心理充分地表现出来, 这样学生在这一教学情境的激励下, 自己的情感完全得到了释放, 在比赛中充分地动脑思考, 动笔练习, 让自己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于无形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美的欣赏是爱好来源的必然要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心灵的一种情操, 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初中学生虽然不会全面地、有深度地鉴赏美, 却会用自己朴素的感受、独特的方式欣赏美。还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孩子们凭外形、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接受知识, 思考问题是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因此, 我们可以从直观的具体形象入手, 引导学生欣赏美, 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美的愉悦, 这也是新教材体现的美学要求。

当然, 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来源还远不止这些, 比如古诗词作品以唱代讲、美术绘画和手工制作、情感交流、办黑板报、想象和联想及各种竞赛等都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爱好的有效方法。

新教材中, 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 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 表达了他们的美学理想, 通过外形、色彩、声音等方面对自然景物进行分析, 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 提高学习爱好有着重要意义。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第10篇

一、教材的挖掘

罗曼·罗兰有句名言说:“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 要激起学生的情感, 教师就必须首先具有丰富的情感源泉。这个源泉从哪里来?古人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教师“源头”的活水, 才可以不断地浇灌饥渴的幼苗, 使他们茁壮成长。教师要想自己源头的活水长流不竭, 就得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因为教师孜孜以求、锐意进取的精神直接鼓舞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也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 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大纲, 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点, 科学地体现知识的内在衔接, 注意重点与难点的确立与突破, 加强知识的直觉性、系统性和条理性。合理的教学结构, 明确的教学步骤, 清晰的教学环节, 自然的教学过渡和紧凑的内容衔接, 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氛围的创设

一个充满温馨、和谐和友爱的环境能净化学生的灵魂,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并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 主动接近学生, 了解学生, 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离不开对老师的信服和热爱。所以, 严格的班级管理, 友好的人际关系, 融洽的师生之情, 都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

三、兴趣的激发

兴趣的激发就是触发知识兴趣的爆发点。如何触发知识兴趣的爆发点,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驾驭文章的能力。笔者将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方法简介如下:

(一) 课前引导。

学生对每一篇课文都充满好奇心, 因此, 巧妙地导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 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疑问或悬念。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 课前导语这样设计:“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鄙薄的苦人儿的形象的。鲁迅先生也说过, 在他写作的短篇小说中, 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呢?”以此,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 设障置疑。

求知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主动设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的前后联系, 用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乐趣, 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 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 教师问:“文中作者几次流泪, 作者每次抒发的感情一致吗?”学生可从阅读中找到作者一共四次流泪。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 看见凄凉的家境, 满院狼藉, 祖父去世, 父亲失业, 于是一股凄凉的感情涌上心头, 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橘, 这是感情的高潮, 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 这时作者看见父亲的背影, 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离别, 一种离情别绪满腹的忧伤使他流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父亲的来信, 使他流下了愧疚的泪水。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文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特定环境之下的真挚的父子深情。这样设疑使学生从不自觉中熟悉了课文的内容, 引起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 使学生学得愉快、主动、自觉,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语言幽默。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教师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和幽默性。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是学生学习的直接传播者。语言丰富、生动形象且富有幽默感, 是教师所应具备的独到的风格。流畅的语言、准确的发音、幽默的谈吐, 会给学生带来清新惬意之感, 会给学生以欢欣鼓舞的启迪。只要教师的语言被学生所欣赏、所接受, 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喜欢听课, 只有喜欢听,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消化吸收。相反, 如果教师不注意这几方面, 而是才疏学浅, 孤陋寡闻, 吐字混乱, 词汇贫乏, 就会被学生耻笑, 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反而会在学生中失去教师应有的威信。

四、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是什么, 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怎么学, 何处用,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中要以语文知识为基本内容, 体现思维训练和思想品德、审美品质的陶冶, 把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起来。为了让学生积累素材, 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平时可进行名言警句摘抄和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每天让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名言抄在黑板上, 上课前演讲结束时共同欣赏、朗读, 语速由中速至快速, 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习的内容, 锻炼了记忆力和表达力, 也为写作积累了材料, 丰富了素材。这样, 一切在兴奋中开始, 又在兴奋中结束, 深深地刺激了学生的脑神经系统,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转入学习, 学生的能力可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当然,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纸上谈兵, 唾手可得,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去发现、去培养,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因为兴趣的产生往往来源于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第11篇

摘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只有具备牢固的语文基础才能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基础。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分析探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努力创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提问;游戏;合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60-0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语文老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枯燥烦琐的知识记忆上,这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造成学生普遍厌恶语文学习。本文将就此提出几点建议,希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中,多媒体设备直观生动,可以使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增强。通过多媒体设备,我们可以更好地把课堂知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所展示的内容准确连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其次,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能力。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枯燥无味。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变了现状,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精彩,充满趣味。此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提供直观的材料,通过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老师要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正确利用它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二、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巧妙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精神集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的提问不是简单的发问,而应该是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由浅入深的问题,通过这样巧妙的提问,学生对学习会产生欲罢不能的动力,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通过游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年龄偏小,好玩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大都喜欢玩游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开展适当的游戏,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首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适当引入游戏。因为在教学开始前,学生普遍沉浸在课间活动的氛围中,比较激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在学习状态,所以老师在讲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到课堂,逐渐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不仅集中了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其次,老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加入游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地讲解灌输,学生也只是做题练习,课堂十分单调枯燥。这样小学生很难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我们巧妙地引入游戏,就可以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课堂也变得轻松活跃了。

四、老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老师所授学科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老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充满热情,还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文化积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被老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所吸引。所以,语文老师必须注重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分享。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还可以通过观察别人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合作学习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很难顾及所有的学生,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通过交流和合作,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此外,在交流合作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合作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能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团队精神和积极的合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课堂不再压抑沉闷,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六、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情感人,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是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保持愉悦轻松的情绪,沟通师生感情,创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怎样营造这种良好的感情氛围呢?老师必须关心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懂得激励和鼓舞学生,用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可以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及行为举止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与学生接触时,老师要用和蔼慈祥的表情和亲切温柔的声音去对待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第12篇

一、多媒体数字化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难免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 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进, 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气氛, 尤其多媒体是集图文并茂为一体的, 图片和文字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上的课文只有单一的图片和文字, 而老师通过多媒体增添的内容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更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让他们在学习初中语文时不因为枯燥而分散精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时, 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方式教学, 使图片和文字相结合, 在教学学案中放几张有关于大自然的照片, 达到图文并茂, 这些图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带着问题和教师一起讨论和研究, 创造了很好的气氛,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早的进入和了解科技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学生的学习技能在科技化日益进步的今天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师生交流, 采用课堂比赛战略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初中语文是孩子们的启蒙阶段, 更是孩子具备学习能力的基础, 这就意味着语文老师在孩子的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用。老师需要多多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兴趣, 采用课堂比赛战略, 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雪》时,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毛泽东赞美、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 老师可以采用课堂比赛战略, 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组选出一个代表来朗读这篇文章, 最后由大家评选出来朗读的最有感情的一组。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让每位同学都加入到学习当中来, 更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理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走入到实践当中去, 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 在学生们的亲身探索中, 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就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积极地去探索真正的答案, 这不仅可以让他们在动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更可以真正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慢慢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更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风筝》时, 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 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自己亲手制作风筝的实践中, 并要求他们记录下来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合影留念。这样不仅让孩子们在过新年过程中积极参与活动体会到的乐趣, 成为他们成长中的一部分珍贵回忆, 更能增加他们渴望学习的动力。

四、师生互换角色, 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 而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主张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 师生角色互换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学生充当教师的角度, 这一实现途径是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 让学生做练习巩固时, 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习题或科研究性问题, 在探究和分析之后, 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讲解给老师和学生, 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亦是学生, 学生亦是老师, 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参与评价, 整个课堂教学处于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氛围之下, 学生也不会低估教师的身份, 积极的与同学、老师一起探究、学习、评论, 师生角色互换, 不仅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更加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让他们掌握作为教学的方式, 教和学成为一体, 学习成果自然会显而易见。

五、总结

德国教育家茅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是这一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因, 它决定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方向。所以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 才能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 让学生有了用于探索的精神, 才能真正促进学习的进步和发展。

摘要:初中语文是学生的学习的形成阶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完成更好的教学成果, 我们做的不只是单纯的传授学生知识, 而是充分吸引学生的目光, 让他们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才会努力的去追求和探索, 只有他们真正的渴望去学习知识, 才能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兴趣,激发

参考文献

[1]翟颖.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01) .

[2]僚海燕.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作文教学研究, 2009 (02) .

上一篇:示范性课程下一篇:培养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