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体验教学

2024-05-30

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精选12篇)

中学语文体验教学 第1篇

中学语文实施体验教学, 需要一定的方法及策略, 就此, 浅谈我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一、联系学生日常生活, 寻找与文本的结合点

关注生活, 关注自我, 是中学生的一大特点, 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 就需要从他们所关注的生活入手。语文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体验, 培养他们学会捕捉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似的瞬间, 用自己的真切感受去解读文本, 这样才能够巧妙地拉近师生以及文本之间的距离, 一步一步引导着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领悟作家深意。

首先, 联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以及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领悟文本抽象、隐晦的意象。生活中总有许多司空见惯的小细节, 对于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 教师就应该懂得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 提高体验教学的质量。比如,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 引出课文所蕴涵的深意, 学生通过体验以及教师的讲解, 融进教学内容的氛围之中, 对文本的理解便变得轻松自然了。

其次,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日常事物及熟悉的生活, 以启发学生品读文本的体验。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 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取材于生活, 尤其是一些记叙、抒情性的文章, 更是与日常生活、情感密切相关, 教师需要从日常事务中找到与文本相关联的因素。《语文》必修一板块二“体悟人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 并通过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对话交流, 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和思考,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促进精神成长, 完善自我人格。

二、重视现有积累, 在积累中丰富体验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重视积累的过程, 一定知识及体验的积累能够给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 布置适当数量的课外阅读、名著赏读, 定量的课外阅读是积累、感悟的重要途径, 也是积累知识及体验的最佳策略。阅读积累在中学语文学习、实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可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另外, 重视日常生活中体验的积累。实际生活中蕴涵着各种知识、情感及哲理, 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投身生活的热情, 科学指导他们体验生活, 感受生活, 积累生活。比如, 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之中, 体悟“一览众山小”的伟岸, 品味“相看两不厌”的情愫;带学生参与一场竞赛, 叫他们真切体会“激动”、“紧张”、“忘我”、“兴奋”等各种感受, 等等。在亲身体验生活的过程中, 增加了学生的情感经历, 丰富了学生的体验积累。

三、善于抓住文本突破口、传情点, 以情体味文本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是语文学习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 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 真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点、突破口, 架设学生、文本、作家之间心灵对话的桥梁。首先, 导入作为每一节课的关键环节, 需要用心操作。传情导入, 为课堂铺设情感基调, 创设情感氛围。在教学中, 能够让学生直接走进作家的情感世界, 更好的体验和理解作家的真切情感与感悟。

四、开展丰富的课堂体验活动, 发展学生个性体验

“体验”即“以身验之”, “验之于身”。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和营造具体可感的学习体验情境, 开展多样丰富的课堂体验活动, 调动学生各种形式的发挥与表达, 发展个性体验。

第一, 要善于创设具体可感的意境,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学生更快地融入文本气氛, 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体可感的影像、图片、音乐等材料创设情境及意境, 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引导学生贴近陌生的时代及生活, 体会文本内涵。在讲授《长亭送别》一文时, 教师首先选择播放《西厢记》短片展现故事情节, 观看歌曲《送别》的Flash作品, 然后带领学生学唱《送别》, 整体营造一种离别的气氛, 叫学生感受惜别的凄婉之声, 想象莺莺泪眼中的离别。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及想象, 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了依依惜别的真情。

第二, 开展课堂演绎活动, 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把对文本的体悟植根于学生灵魂深处, 使文本阅读得到升华, 这正是体验语文的重要内容。体验教学,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 给予他们个性表达演绎的空间, 发展创造性体验。比如, 在进行戏剧教学时, 要教学生关注生动的戏剧语言背后的内容, 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道具, 布置背景, 并且亲自演绎戏剧。在这样的想象、表达、演绎、感受的过程中, 学生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 也更加准确地掌握了人物语言背后的深刻内涵。

五、发展中学语文教师的体验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诗人。”诗意的语文课堂应当浮动师生共同的灵性, 教师的灵性来自他丰富的经验积累———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等, 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体验能力, 才能够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 引发学生的思考、想象,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从而培养很好的语文素养, 发展活跃的思维能力, 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所以教师要随时发展自己, 广泛获取知识, 丰富生活体验, 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培养自身的亲和力, 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教师感染着学生, 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灵感。

摘要: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体验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新教改中的重要内容。实施体验教学, 就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寻找与文本的结合点;重视现有积累, 在积累中丰富体验;善于抓住文本突破口、传情点, 以情体味文本;开展丰富的课堂体验活动, 发展学生个性体验;发展中学语文教师的体验能力。

注重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成功体验 第2篇

摘要: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有的学校甚至被开发成校本课程。科学教学相对其他课程来讲,有能被所有学生接受的良好前提,那就是在其他文化课中的学困生,在科学课中,经常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使科学一个重要的特征表现很明显:那就是每位同学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自信心。作为学校的科学老师应当有这样一个强烈使命感:让科学课真正成为同学们喜爱的一门功课,让他们在科学课中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让他们在科学课上感受自尊,获得自信。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发展心智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科学教学创造力成功体验

成功体验就是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途径,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培养成功心理,多点成功的体验,减少失败的负面影响,鼓励进步,增强信心,培养自尊自强的品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得到完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新课程非常注重让每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基于这种理念,我们一直努力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多种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下面我们结合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教学实践,对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创设和谐气氛

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课改理论学习,使自身的思想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解放、提高,推陈出新,从而改变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变化,努力进行新的教学变革。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由原来的一桶水需要转变成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这要求我们在教与学中,两者并重,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研讨,在研讨中学会创新,在求实中不断开拓,而且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努力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因为我们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我们要做到: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学习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

一个和谐的、平等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注重层次设计,营造成功机会

勿容置疑,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使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毅力等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情况的学生对同一信息的学习、接受、理解、实践、研究、反思、超越程度不尽相同。新课程就是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如果在相同的时间里,用同一把尺子、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同学,这是不现实和不科学的,与新课程标准也是格格不入的。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这种差异,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我们才能深入地考虑这种差异,才能真正地去寻求改变这种差异的方法。我们认为在这新课程逐渐走进我们生活的时候,应当重新认识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同时我们还应当从一个全新的视野,用新课程新的角度来分析。这不仅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主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成功的机会。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我们应事事处处地尊重所有学生的本能和率真,尊重所有学生自身的文化价值。全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如此方能学有所得,感受成功的乐趣。

要较好地实施分层教育,我们们认为:其

一、学习目标分层次。如:进行欧姆定律教学时,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公式、单位及定律的简单计算,对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会灵活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和较为复杂的I、U、R的计算,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同学,可安排其设计一些简单的电路,让他们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发展自己。其

二、课堂教学分层次。把较为容易的问题、实验、计算留给基础差的学生做,有一定难度的让中等学生做,难度最大的让优秀学生做,使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探讨研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

三、设计作业分层次。基础差的学生思维慢,缺乏灵活性,布置作业时应适当降低难度、减少作业量,必要时对作业进行分析指导,帮助他们排除作业障碍,使他们稍作努力就能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从而树立学习信心,优秀学生可不做这些基础题,用较多的时间来完成一些灵活多变的习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达到提优的目的。其

四、习题形式分层次。基础差的学生考试及格就意味着成功,所以编制试题力求让学生及格,多出些基础题,必要时对不及格的同学还可以先借给他几分,让他下次一并还上,而对基础好的学生则通过增加附加题的形式,用110分或120分来满足其成功的感觉。实践表明,分层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成功心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看到自己前进的力量,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大大地提高了教育与学习的效率。

三、开发探究实验,体验成功乐趣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最主要途径。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科学的教学应当充分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开展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上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目的地增加一些能够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探究实验,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如在讲脊椎动物时,增加了“鱼的每部分鳍对游泳有何作用”探究实验,让学生再次完整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再次主动地去探究。在这次实验中学生提出了很多很有见地的问题,我们对那些出乎意料的问题,没有采取简单回避的方法,而是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设计实验,之后又安排了一节实验探究课,实验后同学们经过认真全面地分析讨论,不仅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曲折和快乐,在探究中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在实验交流时同学们都深有体会地说:“实验探究真正使我们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与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也有个别学生只旁观其他同学实验,自己不动手操作,针对这种状况,我们采取以下措施:(1)营造宽松的实验气氛,使学生能放开手脚,大胆操作。一些学生本来就害怕实验事故,担心被腐蚀和触电等,操作时缩手缩脚。“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良好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精神上受到鼓舞,思维会更加活跃。因此,我们既要重视课

堂纪律,强调安全事项,又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操作。对于学生操作中的失误,不要过于指责,而要耐心纠正。课堂气氛宽松,学生心理压力小,实验积极性高,心智技能就会充分发挥出来;(2)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可以在节假日和课外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借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仪器,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这样,就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活动是自主的,在极大地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能力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不断向新的成功迈进。

四、重视激励评价,驱动内存力量

大量事实证明,所有的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长时间的意志和力量,这表明成功对同学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肯定成绩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评价其学习成果,赏识其微小进步,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从而激励学生成功。

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积极提倡学生尊重、欣赏每一个同伴,教师、学生时时欣赏着生命的灿烂,这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我们总是带着放大镜去寻找每一位学生的优点的,并及时采用富有人情味的学生激励卡和家校联系卡。我们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微小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努力付出。使学生在教师、同学、家长的赞赏性评价中获得自信。我们提倡采用包含着教师的情和爱的激励性用语,进行口头评价,如:“你说得非常有道理,能讲得更清楚吗?”“别急,再试试,你能行的。”“你的发言真精彩!”“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使教学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文化,使激励性、鼓励性评价成为习惯化行为,体现在对学生日常的、微小的行为关注上。口头评价时,特别注意保护“弱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要非常谨慎,让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我们还提倡即时口头评价与体态评价相结合,点点头,竖起大拇指,拍手鼓掌等,都能起到语言难于表达的效果。但是,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一味的表扬往往使得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反而不利于他们成长。所以,不能认为“说好不说差”才是激励,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的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批评,学生所感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评价几次就会出现更多的好学生。以往的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评价没有贯穿在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中,使其激励作用受到削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平凡教学中,我们应时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发挥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这样学生前进的力量是无穷的。

五、经受挫折磨练,拓展成功内涵

由于多种因素甚至是某一次偶然因素的制约,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难免“栽跟头”,学生一直处于成功之中,没有经受过挫折磨练,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则很有可能一蹶不振,导致更多的失败。正确引导就是在学生受挫失败时,让他们懂得,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因而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所吓到,面对失败只有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采取积极补救措施,才能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如:可以经常介绍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欧姆、法拉第、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奋斗史,让学生知道这些科学家们为了得到科学真谛,要经过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要经历几十次、几百次的失败,但是他们没有灰心,最后的胜利属于他们。通过正确引导,列举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勇气和毅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让学生成功体验对激励学生进步,培养学生成功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为师者教学方法中值得探讨的一个主题。实施成功体验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所述只是我们在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肤浅认识和体会,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作更加深入的探讨。参考材料:

1.张林元.科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常熟高专学报.2001(6).

2.王小新.浅淡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J〕.学科教育.2001(7).

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的缺失与实现 第3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体验教学;教师主体

一、体验教学的内涵

1.体验内涵。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是通过外界的环境或者是一些事物引起内心的一些感受、经历和相应的体会,这被称之为体验。人们可将体验转化为主体自身的感悟,进而不断地转化为经验知识。在体验的过程中,主体往往容易进入到情境之中,并且比较容易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进一步促进自身知识的升华。

2.中学语文体验教学。体验教学是一种学习方式,是通过比较直观的教学和观摩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一种描述的情境之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感悟和体验,最终来获取相应知识的教学手段。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教学往往比较受欢迎,体验教学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通过触动心灵和感知,不断地领悟到知识的内涵。

二、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缺失的表现及其弊端

1.师生主体性交往丧失。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很多只注重授受关系,造成了主体性交往的丧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是对知识进行传递和讲授的,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师生双方很少进行精神的沟通,只是将对方看成一个对象,很少能够形成一种比较积极的精神体验。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够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自主性的发展,采取填鸭式的教育,师生之间没有一个平等的交流对话机会。

2.学生的生命化体验十分贫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人为地对世界中的很多事物进行定义和分类,同时对丰富多彩的世界进行抽象的概括,但这并不是当代学生进行学习的全部所在。通过此种教学,往往只是涉及学生的一些知识结构,不断地窄化了他们的认知空间和世界。长时间对学生进行如此训练,只会导致学生的麻木。

3.教师生活化意义的失落。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个性化和自由的,而不是属于一种僵硬冰冷的模式管理。众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失去了热情和兴趣,只是一味地围绕各种权威,造成了没有个体性的知识构建。教师生活意义的失落,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的尴尬、疲惫和空洞。

三、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缺失的原因

1.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科学主义的倾向。教师将课堂教学转化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认知活动,从整体的生活中对其进行抽象和隔离,就会导致教学过程中气氛十分沉闷,同时缺少相应的乐趣,不仅会使师生想象力难以发挥,其最终结果将会是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

2.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性的缺失。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往往是对主体的接受和自身体验性的参与。主体的接受性是对于主体求真活动的接受。而主体体验性是一种体验主体的活动,指向着情感态度层面。二者的任何一方进行片面强化,都会导致学生主体性的异化,中学语文的学习,往往就会变成一种灌输式的机械运动。堵塞了生活之源,失去了体验辅佐,课堂成为单纯的课堂,课堂的教学只是知识的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和教师,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3.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和智慧性迷失。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由于那些教学的程式化、标准化等,致使语文教学不断进入到一种模式化的境地。在《项链》这篇课文中,好像所有人都认为是对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进行了讽刺,而在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性被人遗忘,很少有人去体验。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视野要比中学语文的教学大纲宽阔特别多的时候,才能够运用自身丰富的知识,更好地教育学生。

四、中学语文体验教学实现的对策

1.实现体验教学的亲历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处于一种观众的位置,很少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体验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能够通过体验来获取更为深刻的记忆和感受。

2.实现体验教学的创造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全方位地体验和认识教师所营造的情境世界,感受体验的乐趣,激活学习状态,此种状态是自由的,更是创造性的。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体现;同时,学生通过科学和人文知识对自身进行创设和自我构建,是学生自我创造性的深层人格召唤;学生能够以发现者的身份,感受间接经验和对知识进行再度发现体验,不断地创造新语言和理解方式,推动自我欣赏、自我肯定和自我创造,不断在体验教学中实现个性、教学方式等的创造性改变。

3.实现体验教学的过程性。根据体验的方式,体验教学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即前体验、感性、审美和反思阶段。在前体验阶段,是有意或者无意地进行知识的准备,往往是在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的需求所进行的准备。前体验阶段,教师能够对教学的内容提前了解,同时,将平常生活中的理解有意识地转移到需要解决的课堂问题中来;感性体验阶段是授课教师设置了相应的体验情境,学生迅速进入到体验者角色,随着课堂的开放,学生的体验多种多样,但是这些体验并不是很深刻,需要体验思维起到相应的作用;在审美体验阶段,教师通过采用阅读、看影片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心灵和教学内容的对接,通过体验和相互的结合,产生出另外一种新的体验。反思阶段是指随着教学不断向前推进,师生之间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4.实现体验教学的审美性。在中学语文的体验教学中,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文明,语文这门学科对于人文底蕴和品格的形成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实现体验教学的差异性。在中学语文体验教学之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语文的体验教学方式和结果往往是多样化、千差万别的。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其参与的程度往往也会有着不同,教师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和交往方式也是不完全一致的,造成了每一个学生的体验结果是不同的。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要想不断解决当前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不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是要采取体验教学的方式,不断激发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高健.高中语文体验教学的缺失与实现策略[J].好家长,2015,(03),

[2]高玉英.中学语文体验教学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03),

[3]贺义廉.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的缺失与复归[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4]贺义廉,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的缺失与实现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09.(12),

[5]沈红娟.中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探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寇文杰.浅谈中学语文体验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7]刘晓华.中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浅析中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策略 第4篇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 应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自己开动脑筋的过程中, 体会多姿多彩的外在世界和语文课本上篇章的情感意蕴, 从而形成自己的一片精神世界。一旦学生体验过, 便会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方式、欣赏能力和美的感受, 这是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体验式教学概述

要正确地制定中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必须对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内涵和特点有准确地理解。

(一) 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教学方式, 起初并不是起源于语文教学, 而是实验与动手课程中的教学模式。语文体验式教学方式, 只不过是将这种理念借鉴过来, 并经过许多语文老师的创新和完善, 才形成如今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对于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概念没有准确的定论。一般认为, 体验式教学, 以学生为主导, 着重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利用多媒体和实地参观和生活感受等方式,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本文章中所提到的具体内容,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的内涵, 体验文章的情感, 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

(二) 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1) 因地制宜

所谓因地制宜, 即语文教师要注重周围基本教具的使用。例如, 图册、音乐、磁带、多媒体网络、投影仪和校园设施等。这也就需要学校方面的资金支持以及对教师体验式教学的肯定才行。

(2) 勇于创新

教师通过自身的表演、歌唱。或者带领学生进行话剧编排、演讲等形式, 来创设体验式教学的环境。同时, 在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善于发问, 在问题的设计上也要创新, 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 利用其好奇心, 让其感受文章的情感气息。

(3) 善于总结

一番体验之后, 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不同。要经常让学生动手写作, 写出心里的想法, 不论长短, 都要发现其闪光点, 让学生逐步培养自身对文章的偏好和感悟, 提高其审美情趣, 在不断地总结中获得进步。

三、当前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大部分教师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方法, 没有个人的特色, 并且在学生心理的分析上略显不足, 同时在体验式教学的案例设计上经验极为欠缺。

(一) 教师课堂把握不准确

体验式教学, 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 让学生在课堂上玩乐, 就算让学生体验了文章内涵。一部分教师在体验教学的设计上, 思路本来十分好, 但是教师却忽视了初中学生的好动与好奇的心态, 当学生听到要做游戏, 要开展活动, 就显得极为兴奋, 可是到最后玩是玩高兴了, 可是对课文却一点儿也没理解, 并且体验过后学生仍然过于兴奋, 课程无法正常继续下去了;一部分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和把握能力不强, 往往好的初衷, 收到了不好的效果, 这也就是很多老师不想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原因。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解《敕勒歌》这个文章时, 让学生在校园的草地上稍微感受下草原的风味, 并让学生做起了游戏, 后来忘记了对课堂时间的把握。学生仅仅是做游戏, 对文章一句也没有理解到, 这也是我今后反思的重点。

(二) 对学生心理分析不足

为什么要开展体验式教学?怎样开展体验式教学, 才能收获更大?这是教师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教师们一味地在资金上争取, 组织学生游玩, 认为在游玩中就能学到知识, 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大部分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前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调查, 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 从而感觉自己设计的内容, 总是得不到预计的效果, 这就是对学生的心理分析不足的表现。我自己也有亲身的体验, 在给学生讲解冰心的《谈生命》时, 这篇文章对生命的比喻和描述十分贴切, 我个人也十分欣赏。在讲课的时候, 我特意挑选了动物出生、花花草草的一些视频播放给学生看, 并且手舞足蹈地告诉学生自己对生命的感动和感悟, 然而学生却无动于衷, 这让我思考了很久, 原因就在于我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

(三) 体验式教学案例设计欠缺

现有的人教版课本文章众多, 但是我们的教师很难跳出这个框框来对学生进行教学, 一方面课时不够;另一方面, 学生面临着中考, 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要求十分高。同时, 在体验式教学案例设计上我们的老师做的努力还是不够, 主要是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不够, 此处的科研能力, 主要是指对课本的吃透和课本同类文章的归纳与总结程度不够。

总之, 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有待提升。第一, 在对新课标以及新旧课表差异的理解, 改变原来老的教学套路, 取而代之新的思路;第二, 对教学体制的研究和创新要加强, 主要是对课堂环节中的体验部分的设计和把握;第三, 在科研成果的行程上, 教师对自身的支持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做得不够。

四、中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策略

从第三部分中我们看到, 教师课堂把握不准确, 对学生心理分析不到位, 体验式教学案例设计有所欠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中学语文体验式教学。在此, 笔者结合教学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以《成功的秘诀》这一篇文章的体验式教学, 谈一谈个人的语文体验式教学的感受。

(一) 课前做好充足准备

开展语文体验式教学, 前期的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前, 首先对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座谈, 让他们谈谈他们对“成功”和“成功的秘诀”的理解, 他们认为成功就是考第一, 或者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例如足球和手表等。同时我也与成绩稍差的学生进行座谈, 他们认为“成功”是完成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并且他们渴望成功的愿望十分强烈。那么, 从这些调研中, 我知道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成功价值观, 因此, 搜集一些成功人士的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说出他们认为的成功人士怎么样的。其次, 在对《成功秘诀》中对罗丹的介绍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多媒体的资料, 给学生展览罗丹的作品, 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 同时在问题的提出上也要有所设计, 例如, 在“这里描绘罗丹自言自语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他从没有对我说过一句话’?”, “‘他一惊’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学习, 最后还要做必要的总结, 或者带领学生做学习计划, 为成功而努力。

(二) 良好的课堂把握

在上《成功的秘诀》这一课时, 开始上课后, 我就对学生发问“你们想成功吗?”“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算成功?”, 一开始我让学生不要回答我的问题, 我将自己搜集的短片播放给他们观看, 短片是截取的感动中国的几个人物, 一个是科学家, 一个是普通的邮差, 在极大的社会地位反差中, 让学生对“成功”的定义进一步思考, 播放完之后, 我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所想, 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回答是“成功就是让很多人知道你”, 对于这个回答, 我就问“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能够上电视, 并且被全国人所了解呢?”, 学生回答说“他们很优秀, 在他们各自的领域内有所建树。”,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之后, 我给学生提出了上一节的几个问题后, 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全文, 点了不同的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 都发现了罗丹工作的聚精会神, 以及文章最后升华的部分, 我从学生的眼睛中看到, 他们渴望成功, 渴望通过聚精会神的学习来改变自己, 我知道我的教学是成功的。

摘要:语文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语文学习的好坏, 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 以及个人素质的培养。本文就以中学语文体验式教学为研究对象, 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 发现体验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经验, 分析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并且设计了体验式教学的内容,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语文的魅力, 提升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情感的体验, 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

关键词:中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中学语文体验教学 第5篇

今年是教育改革年,本学期原安站中学、陆房中学合为一校,为了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新校教育教学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肥城市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两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构建形成了“361生命体验课堂”教学模式。

一、“361生命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中,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所以说,我们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习金字塔理论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听讲”,学习效果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是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合作有四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五是小组成员自我检查、反馈和改进。

4、魏书生民主、科学理论 魏书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培养自学能力的信心。要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教师的主观愿望,也要成为学生的内在要求。

5、生本教育理论

生本教育认为,教育要以生命为本,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改变那种压抑儿童的生命自然地状况,遏制人的这种本性,当然会处处受阻,步履艰难;反之,则会春光旖旎,大道如发,犹同大禹治水,必然取得成功。

6、生命课堂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全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的人的整

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工程。”

二、“361生命体验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361生命体验课堂”即“三主六环一标生命体验”课堂。“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六环”指:自主预习,感知目标——合作释疑,理解目标——交流展示,拓展目标——对标自查,回扣目标——当堂检测,达成目标——评价反思,升华目标;“一标”即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要强化目标意识,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目标展开,谨防教学活动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体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学习目标的叙写,要坚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检测,以“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行为动词+中心词”方式,用预期学生学习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目标。

1、自主预习,感知目标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导入课题后引导学生认定目标,内化目标,指导学生以基础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自主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启发性问题,运用双色笔作好标记。在于丰富学生感知,培养学习习惯,发现疑难问题。必要时,要设计一定的题目对自学效果进行检测,进行初步达标。

2、合作释疑,理解目标

学生在有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先一对一进行分层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学习小组长组织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将要展示的内容,老师也要深入小组参与学生讨论,及时发现问题,作好“学情”调查,生成有效教学资源。

3、交流展示,拓展目标

教师抓住“有难度、有价值、有疑问、有争议、能发散的问题”这一课堂生成资源,结合课前预设,突出重点难点,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组织开展互动探究与班内大展示活动,通过组内互动研讨和组际展示交流,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多元互动,全员互动,学习目标得以拓展,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对于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惑,教师进行适时点拨,从规律、方法、思想等方面归纳提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升华思想,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可在点拨之后,出示同类变式,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

4、对标自查,回扣目标 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整理本节课的学习所得,疏理知识体系,归纳知识要点,提炼学习规律,总结学习方法,完善课堂笔记,对整节学习进行全局把握,建构思想方法。

对照学习目标检验学习成果,可以是自检自查,也可以是小组成员互检。

5、当堂检测,达成目标

分层次设计达标测试题目和达标要求,体现分类教学原则,同时要精选习题,注意题目的指向性、难易程度和有效性,题目要少而精,要合理控制时间,限时、独立完成当堂达标训练题,做到当堂达标,反馈订正,实现“堂堂清”。对不达

标的学生进行课下指导或安排组长辅导,实现“日日清”。

6、评价反思,升华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教与学情况的反思,也是对学科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进一步升华。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习惯、自信心、主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在小组内或在班内展示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

三、“361生命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路线图”设计要求

1、基础导学案的要求

⑴根据教学目标很好的精心设计,不得设计成习题集,要有符合教材依据和扩大信息资源的学习路径。

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所设计的导学案要求80%的学生能独立准确的完成。

2、拓展提升案的要求

⑴要设计共同完成探讨性的“拓展提升案”,其内容:这部分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学生学有疑惑的、重点应掌握的、难以解决的设计进去。

⑵解决由于学生课前在导学案上已知的习题,缺乏了学习的兴趣。⑶根据学生当堂展示的情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的探讨和交流。

3、目标过关检测案的要求

⑴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供给学生加强巩固知识的练习题,将课堂知识进行梳理。

⑵利用“目标过关检测案”的练习当堂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四、预习、展示、达标的具体要求

1、预习:学习的起点——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2、展示: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师根据学情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当然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兵教官”、“官教兵”。

体验式教学在中学语文中的应用 第6篇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采取“实践活动”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把课本的内容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要我学变我要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发展,合作交流,探求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一、课堂设置注重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的范围较广,且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学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跟生活密切联系,为学习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感受生活的实践魅力。

课堂教学应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语文学习中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要将课堂教学跟生活实际结合,将课堂学习中的字、词和语句等内容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现实经历中,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来加以理解学习到的内容,从而加强学生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提高其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语文知识应跟生活的经历相比照。“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学生社会阅历较少,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且中学语文课文的素材内容都是经过提炼的,因此跟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的理解高层次的内容,就需要让提炼后的语文知识跟现实生活的经历相互比照,这样才会感受到高层次内容的高度和内涵,逐渐将自己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升华。

语文学习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所以要将学习到的内容转化为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设跟语文内容相关的辩论比赛、演讲活动等,或把演讲、辩论比赛中融入语文课堂中的,例如在学习《犟龟》时,不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犟龟认准目标坚持到底,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从劝阻者身上学到更多的生活经验,例如在分析完犟龟的劝阻者后,提出三道“心灵选择”题:一是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会怎么办?a.尽力与人争辩,心里不能存一点委屈.b.默默忍受,待时机成熟再打算。二是当你努力了很久,别人却告诉你,你之前的努力方向是错的,你怎能么办?a.改变方向,从头再来。b.一个方向走到底,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改变。 三是当你一直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时,你会怎么办?a.是继续努力。b.放弃。通过辩论,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现实生活的一些状态,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实现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要实现体验式教学应先转变学生观念,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式教学。大多数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都不会主动参与,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到体验式教学中来。

学案引导,先学在前。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要按照学案要求自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完成先学任务。教师则应适时检查,掌握学生预习情况,看看是否达到预习目标,并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合作交流,分享成果。体验式教学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学生具体的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后,在课上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真正实现理论跟实践相结合的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督促学生在在课堂学中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发散思维,开拓创新,逐渐升华自己所学习的知识。

反馈评价,检测效果。体验式教学的开展并不成熟,某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开展体验式教学后,可对教学的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一是授完一节课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本次体验式教学的内容和环节有何感想,对此进行信息反馈,并及时按照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二是加强小测,抽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来检测反馈这节课的效果。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融入体验式教学,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活动教学,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中学语文体验教学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体验,体验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下同) 指出,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可见, 情感体验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理念。

小学生体验式学习的核心就是情感体验, 它是以文本情感的体验为主线,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 引发学生自身情感的共鸣, 从而使学生获得诸方面发展。教材是课程目标的承载者, 为了引领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 教师必须预先进入文本, 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进而启发学生从作品的字里行间, 领会作者寄寓的情感, 产生情感体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 我们认为, 小学生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的获得及收获多少不仅受其个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 而且也深受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师生关系、教学媒体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教学理念因素

长期以来, 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形成了牢固的观念:“教学即传授知识, 让学生理解知识、记住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认识过程;教学方法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教学评价看重的是标准的、统一的结论;师生关系是一种‘授一受’关系,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 是课堂的主宰, 学生只能接受、服从。”[1] 这些观念扎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以致教师只关注学科知识目标, 而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取向, 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这种以理性代替感性、以技术分析代替情感体悟的教学行为正是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的真实反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2]

由此可见, 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体验, 积极倡导“体验式学习”方式, 不应该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 而应该是语文学科教学过程本应具有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属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更新观念, 跟上时代要求, 用课改精神与课标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基于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关注的根本点是怎样帮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而不是教师怎样讲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不是看教师讲没讲完, 而是看学生学没学会, 以及学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与特长。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 文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 才能促进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或发展。

教学理念的更新还应包括评价机制的改变。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具有导向作用。新课程改革时至今日, 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道路, 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评价理念已经为大多数的教师所了解, 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少之又少。大多数教师仍然停留在以往应试教育思维模式下的学生评价观上, 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新的学生评价观的价值所在, 并没有从内心真正认同和理解新的学生评价观。[3] 那么, 评价无疑是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精神内涵的重要原因之一。[1]

鉴于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的评价, 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 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 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二、教材文本因素

就教材而言, 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文本为读者提供的情感体验及其方向必定有所不同, 体现在教学上, 文本中体验因素的开发与利用必然也是不尽相同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体裁不同、内容相异的课文, 例如情景交融的诗歌, 诗情画意的散文, 曲折动人的小说等, 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逐渐接触各种文体, 体悟文本中丰富的语境内涵。

由于各种文体在结构形式、语言表述以及情感体现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中的不同特点进行情感体验教学。下面就小学课本里记叙文、诗歌、寓言和童话等几种主要文体的内容及其教学特点稍作说明。

1.记叙文所占比重最大

这些记叙文中寄寓的情感往往是学生在和平、恬淡生活中难以触及或难以完全体验的, 而体验式学习方法最容易以作者所表达的文本情感来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 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 使学生循文入境, 获得间接经验与知识。因此, 记叙文教学在整个小学阅读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2.诗歌是诗和歌的总称

小学语文课本里选有古诗、现代诗、儿歌、歌词等。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丰富的想象。教学中, 无论激发情感、启发想象, 还是品味语言、领会诗意, 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 因而这一类的文章运用体验教学思想设计教学更为适合。只有激发学生产生与诗歌内容相应的情感, 达到诗情与人情的和谐, 才能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抛弃学生情感的体验, 一味地枯燥讲解、分析, 只会把充满灵性的语言变成僵死的文字。

3.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味的简短故事, 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 寓言的题材广泛多样, 语言生动、形象。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常常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揭示。寓言故事所塑造的角色的语言、行为以及思维方式等都有较强烈的夸张性和讽刺性, 很适合儿童阅读。所以, 寓言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感受寓言人物的形象, 还要引导学生去推理、想象, 联系生活经验感悟言外之意, 领会其现实意义。

4.童话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通过神奇的幻想和夸张的手法, 反映社会生活的虚构故事

童话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它和寓言一样, 经常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借助奇特的想象将真实的生活世界幻化为美丽的、超现实的神奇境界, 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 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因此, 童话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 非常适宜儿童的想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感受童话里奇异的故事情节、人格化了的艺术形象, 切忌抽象枯燥的说教。童话的语言简练、质朴、浅显易懂, 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戴头饰来诵读, 甚或编成课本剧表演, 从而把孩子们带进美妙动人的童话境界,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以上四类是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比例较高的文体。这些文章的内容往往饱含深情, 富于韵味, 广寓事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说明文类课文, 如《海底世界》《新型玻璃》等以介绍科普知识为主, 这其中也有不少内容可实施体验式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一文, 主要是介绍关于鲸的知识, 如样子、种类、习性等, 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等, 以使介绍更为准确、直观、形象, 易于给学生带来较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另外, 有的版本教材中还有戏剧类课文, 同样存在很多实施体验式学习的因素。

实施体验式学习的主要依据并不在于文章体裁, 而是要看文章中的情感性因素的多少。不同体裁的文章虽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情感陈述方式, 但都包蕴着不同的可以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因素。可以说, 体验式学习适合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课文的阅读教学。体验式学习方式是教师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也是一种非常适宜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师生关系因素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正说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 “师道尊严”“师传生受”是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现象, 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被无形地压抑了。这既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师生之间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思想交流、情感或心灵的沟通, 课堂缺乏生气和情趣必然会失去活力。

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转变, 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创设民主平等、积极进取的教育氛围, 有利于学生获得自尊、树立信心,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上精讲, 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知识的规律,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才是最好的语文教学。

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课堂调控和教材使用与开发的主体, 应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教学话题要适时、恰当, 便于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发现、交流等。这样的课堂教学, 学生处于一种宽松自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学生也应该积极地投入学习, 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感受、体验, 走进文本中去, 入情入境, 并把感悟到的情感通过朗读、发言等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嘴说话, 用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4]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独特见解。学生的生活经历越丰富, 知识面越广, 就越容易入境感悟, 获得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体验式学习方法的推行对教师教学素质提出了新的或是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讲授书本上现成的知识, 而且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应善于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利于启智的学习情境, 引领学生探求知识与培养能力。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 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 发人深省, 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 嚼起来更有味。正所谓“一语破的, 一语解惑, 一语启智, 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 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5]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循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展开的生动、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 进而生成体验, 积淀经验。

四、教学媒体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被较广泛地运用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例如计算机网络、实物展台、录像机、CD、VCD, 以及多媒体组合等, 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课堂上各种教学手段不能为用而用。如果某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不能起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作用, 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 那么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有些教材内容的学习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 才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 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发学生的体验, 这在说明文或景物类文章的教学中体现得较突出。说明文大多介绍某种事物或阐述某种科学原理, 而这一事物或事理大多是人们不太了解的;景物类文章大多以介绍壮观景象为题材, 在细致地描摹中体现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如果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 必然有助于学生对文中的知识和语言进行准确理解和掌握, 也必然能突破时空界限, 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和丰富的体验, 但有效运用教学媒体需把握三个原则:

1.适合

即教学媒体的使用恰好能够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有效突破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 同时, 课件也恰好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这就是课件使用的适合原则。

2.适时

即教学媒体使用的时机要恰当。阅读教学中可能需要使用课件辅助教学, 但课件出示的早晚就很有讲究, 适时使用课件, 就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体验, 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3.适度

即教学媒体虽然用得适时, 也适合解决当前问题, 但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要用。如果凡能用的地方都用, 必然会冲淡学科主题, 影响学生学科本身学习所必需的时间。在一节课的教学中, 一定要综合考虑课件的使用, 从整体上把握, 何时、怎样使用课件, 才能有效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课件一定是在需要时才用。可用可不用时, 未必要用。即使局部用得恰到好处, 也要从教学整体目标出发适可而止, 以免冲淡学科主题。

因而, 教学中, 在适合的基础上, 适时、适度地运用教学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课堂更生动, 而且能更有效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引领学生批文入情, 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真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 体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理念, 在阅读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验的生成性不仅取决于主体内在的心理因素, 还更多地受制于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师生关系、教学媒体等诸方面外在的教学因素。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充分整合、调适外在的教学因素, 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理念建构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进而获得丰厚的经验积淀和多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继湘.让探究教学形神兼备[J].中国教育学刊, 2005 (1) :35-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2.

[3]管廷娥.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学生评价观转变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 (10) :73-74.

[4]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N].中国教育报, 2001-10-20 (3) .

中学语文体验教学 第8篇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在现阶段语文教学中, 诗歌教学仍停留在读读、背背、谈谈, 以及罗列几条艺术手法总结的阶段, 诗歌创作也仅仅成为部分文学爱好者遣兴娱乐之作。在高考中以诗歌形式完成作文也成了考生作文的雷区和禁区, 许多应试作文指南中虽然聊备一格, 但明确宣称此种体裁为考场作为之大忌。

诗歌本为公认的艺术形式最为完美的一种文学体裁, 为何如今处于如此尴尬的局面, 不能不令人深思。导致如此局面,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语文教学中对诗歌教学有意无意的漠视与忽视, 导致这种体裁与学生之间形成严重的隔膜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学生易感、多情的青春气息, 正契合诗歌的特点, 但学生却与这种体裁心知可敬, 行而不亲, 诗歌占据神圣地位, 学生却敬而远之。本文试从教学实践角度谈谈这个问题的应对与解决。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尝试从体验、阐释、实践三个环节逐层落实, 逐渐深入来改变这一尴尬局面。

充分细读, 贴近作品, 深入体验, 披情而近之

文学不是简单思考的再现, 不是单纯情感的宣泄, 它归根结底是一种体验。人们借助它体验人生意义, 通过它追寻人生意义。阅读作品, 就是要调动全部的经历去激活文学作品的符号体系, 能够挖掘出它激动人心的意义。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更具有强烈的兴发感动作用。中国诗教传统中“兴于诗”的这一观念, 就较早认识到了诗歌对人精神从总体上起一种感发、激励、升华的作用, 读诗、写诗可以起到宣泄感情、净化心灵的效果。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为现代诗歌单元, 各诗体裁风格迥异, 无不是现代诗歌的精品, 它们背景不同, 却都情真意切, 只要引导学生吟咏, 以情切入, 初读体悟不过多纠缠于背景和有关资料的灌输, 不有意拔高讲解诗歌中的微言大义, 而应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感情, 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和情感基础下体悟作品中流露的情感, 反复吟诵之后, 学生会被诗歌中普遍的情感所触动:从《沁园春·长沙》中领略到青年毛泽东的豪情, 这与同为青年的当代青年学生的激情何其相似;从《雨巷》中领略幽微朦胧的期待与失落, 这与懵懂多愁善感的青春期心理不无相似之处, 亦有青春少年爱意萌动时代的气息;从《再别康桥》中领略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学生生活中也不会陌生;而从《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不难体会到亲情的可贵。这些诗歌无论诗中整体情韵, 还是单个饱含情感的句子, 总会有一处触动学生的心弦。以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和情感基础为起点, 这样就拥有了开启诗歌的钥匙。从有意以“我”体悟、以“我”读诗开始, 直接体悟诗作, 就抓住了理解诗歌的关键, 理清了文学之所以为文学, 美之所以为美的本质, 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激发阅读兴趣, 丰富情感, 深化情感, 以“自我”主体性把握的方式, 打开文学殿堂的大门。只有在直接体悟的基础上, 学生的深化细读才会成为可能, 阅读主体与诗歌文本之间的隔膜消除才会成为可能, 也才会从较高层次上把握诗歌。

在直觉体悟基础上进行文本细读, 分析作品, 有意识地总结规律, 进行诗歌作品阐释

阅读文学作品, 赏析诗歌, 除了“兴于诗”外,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 深入阐释, 总结规律, 不但有能感之, 而且要能思之, 若仅仅停留在单纯体悟阶段的内心触动和情感共鸣, 起感触终究是浮光掠影式的、印象式的、甚至是肤浅的, 这就要我们思考、分析。前一阶段重在感, 第二阶段重在思。

分析阐释的重点应该以第一阶段的直觉体悟为基础, 思考一部作品、一首诗, 能不能、为什么能感染“我”的原因, 主动地把感情和智慧投入到作品中去, 对作品进行细致阅读, 不仅从作品外部关系去研究, 而更应从作品内部结构去分析把握。

以往我们往往从反映生活真实的角度切入作品, 这在现实性较强的作品也许有益, 但对于诗歌, 如果仅从这个角度去解读, 会把鲜活、富有美感的诗作变成繁冗的社会现实的简单诠释和证明, 使诗歌失去美丽、可爱、令人沉醉的本来面目。

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细读时, 我们偏重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 (作者) 是如何利用语言这把利器, 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 直接抒发了“独立寒秋”中的所观所感, 强烈的抒情性, 使长沙晚秋景均浓浓抹上了诗人悲慨雄浑的色彩, 诗人所看之景, 亦或所感之景多矣, 然而诉诸笔端的却无不悲慨和雄浑。不同的诗歌 (作品) 有不同的特色, 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 从不同角度梳理, 自己试着理清有关诗歌在表达方式的特色。在这一环节, 重点不是总结几条干瘪的结论, 而是选择自己最受触动的角度深入分析, 在认同情感有多种表现方式的前提下, 选择自己所钟意的方式, 继而梳理、强化, 进行理论概括。这一环节最终目的不是得出无可辩驳、不能更改的结论, 而是培养深入理解, 有意梳理的习惯, 提高自己的欣赏习惯。

养成有意识地自我创作习惯, 进行诗歌 (文学作品) 创作实践,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 不是培养文学家, 但文学阅读欣赏、文学创作实践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文学作品, 我们不仅要能感之, 能思之, 更要能写之。在直接体悟阶段, 我们尝试感悟诗歌 (文学作品) 中的情韵, 以及唤醒自我情感体悟;在第二阶段, 我们回自主思考诗歌 (文学作品) 感人的原因, 在第三阶段, 我们更强调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中学生的情感特质和心理特点都充分显示, 学生都有强烈的诉说冲动, 而这种冲动,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得不到充分实现, 而诗歌 (文学作品) 创作可以部分实现这一目的。有了一定的诗歌欣赏经验和抒写情感的技法后, 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体裁、题材和风格进行模仿创作。在模仿中重在“仿形”, 即强调能基本运用诗歌这种体裁, 表达一定的情感。以恰当的形式表达适度的情感, 经过训练, 学生对这一体裁会有相当程度的认可和把握, 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学生具备一定创作经验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地总结, 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体裁和风格, 努力探索, 形成自己的风格。

实践证明, 诗歌创作训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能进一步强化学生感知世界, 体悟情感的作用。事实上,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 更是思维的工具, 只有思想感情诉诸笔端, 形成书面的语言文字, 才会变得更具体、更生动, 更深入, 也更有利于进一步深入体会、领悟文学作品。

需要指出的是:体验、阐释、实践三个环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并非截然分开, 而是相伴始终, 互相包含, 互相联系的。在教学实践中, 把握这三个环节, 逐层深入, 互相促进, 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 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交际功能和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意义, 而语文教学中对文学性的关注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把握语文学科的文学性, 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美感体悟、情感表达, 以及进一步对文学作品的体悟、研读, 乃至于养成主动创作的习惯, 更有助于语文贴近学生主主体, 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有助于提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最终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学性演讲录, 广西师大, 2006-5-1.

中学语文体验教学 第9篇

一、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 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到》这一课时, 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天转凉, 风变爽, 田野翻金浪”的语句难以理解。时间正值金秋八月, 我所教的学生正好是农村小学生, 我便带领他们去到田间地头, 亲眼目睹了田野翻金浪和鱼虾肥、瓜果香的场景, 这样不但使学生亲身感受了生活, 而且自己得到了更深的体会。回到学校后, 许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眼中的“秋天”, 语文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正如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说的:“语文学课跟别的课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因此, 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所以,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要着力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二、在生活中拓展语文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 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但在生活中学语文, 而且要在生活中拓展语文或其他学科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所收获, 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如我在教《我的影子》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场景:

师:在学习中, 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影子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在右, 那么谁愿意当老师的影子, 站在我的前后左右呢?

生:我!我! (学生争先恐后, 老师指名上台)

师: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你在老师的哪个方向或者说老师的哪个方向是你?

生:我站在老师的前方。

生:我站在老师的后方。

生:老师的左方是我。

生:老师的右方是我。

师:谁能把他们的话合成一句话?

生:他们分别站在老师的前、后、左、右。

师:你真会说话, 大家给点掌声。

师:现在每位同学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是谁。 (在小组内对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生自由说)

紧接着我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那么谁知道, 影子对于固定的物体来说, 什么时候它的影子最长, 什么时候它的影子最短呢。学生都说不知道。我告诉他们, 要在晴天的不同时间段去观察, 才能得出结论。于是, 我把学生带到校园, 在早上、中午、下午分别观察大树的影子, 许多同学通过观察得出了:中午大树的影子最短, 早上和下午大树的影子最长的结论。我进一步问他们这是为什么。虽然学生暂时答不出这个问题, 但看着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进一步去探讨的。

小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形成,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用心设计活动, 耐心培养兴趣, 悉心指导方法。

三、在教学中运用好生活教学资源

在我们的教学中, 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课文所描写的事或景物, 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很远, 而且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存在着差异, 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不妨凭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如: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来辅助教学,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减轻了教学难度, 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教《青藏铁路》一文时, 学生对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都很陌生, 光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在课堂上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了活生生的画面, 使他们一下子感受到了筑路工人在修路时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在那样海拔高的地方修好了铁路, 真是奇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节省了教学的时间。又如《王冕学画》一文中描写的:“大雨过后, 湖里的荷花更鲜艳了, 花瓣上清水滴滴, 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在我们北方, 孩子们很少见到荷花, 我就利用多媒体和图片展示了这美丽的画面, 不用老师讲, 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王冕从小善于观察, 热爱生活, 刻苦学画, 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画家的原因。

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好生活教学资源, 使教学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语文中体验生活

课本上的课文只是个案例,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创设有效的教育氛围, 使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心灵能受到触动, 思想受到教育, 这才是现代教育的目的。如:前些天, 我班有一位小朋友, 看到本班一位同学的彩笔就爱不释手, 趁人不注意, 悄悄装入了自己的书包。当我得知这件事后, 问了这位小朋友, 但他不承认。我想, 如何让这位小朋友主动认错呢?机会终于来了。我在上完《可爱的娃娃》一课时, 有意设计了这样的场景:

师:同学们, 课本中的珍珍小朋友你们觉得她是不是一个好孩子?

生:是。

师:谁来说说她为什么是个好孩子?

生:因为珍珍知错就改, 所以她是个好孩子。 (全班齐说)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那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呢?

在我的启发下, 那位拿了别人彩笔的小朋友主动站了起来, 当着大家的面把彩笔还给了同学, 还勇敢地承认了错误, 我让同学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 并表扬他是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就此, 我还让同学们把这件事写下来, 并谈了各自的感受。像这样的事例很多, 都可以让学生去说去写。

有时, 语文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如在教学《书的世界》这一单元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次活动:我把学生带入学校图书室, 对同学们说, 现在每位同学都是图书管理员, 老师要借一本《安徒生童话》, 谁能很快给老师找到这本书?结果没有一位同学很快找到。然后我告诉孩子们, 要想很快找到这本书, 要学习有关书的许多知识:书的封面、目录、书的分类……学生们兴趣盎然, 我就借助图书室里大量的书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课。等上完后, 我让每位孩子试当图书管理员, 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有的孩子不仅能按要求找到所要的书, 还能借助书的内容摘要给人简单介绍这本书呢。在这次活动中, 我看到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而且这节课学生学得开心快乐。

中学物理体验式教学探究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情境,体验式教学,创设情境

通常上看, 高中的物理课在学生中是备受欢迎的, 也许关于高中的物理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还有一些难度, 学生要想将这门课程学好还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努力,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 其中所涉及的很多的知识点都跟学生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联系, 学生学习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对于解开在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有很大的帮助, 因而会提高学生内心的一种满足感和喜悦, 同时对物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由于这一点, 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运用体验式情境, 帮助学生提高探究精神和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一、体验式教学

1. 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有目的创设情境, 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 再对学生加以引导, 进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动力, 引导他们去自我学习和感悟所学的知识所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 只有他们自己亲自去体验各项试验才能够在他们的内心和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体验式教学, 正是通过建立这种情境, 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地体验, 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 体验式教学具有的特点。

(1) 亲历性。这一点可以说是该种教学方式的本质特点, 所谓亲历就是亲身经历, 而这种经历除了包括有实践中的经历, 还包括了心理上面的亲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讲解, 也无法取代学生的那种亲自体验, 而体验式教学充分地展现了这一点。

(2) 个体性。对于教师来讲, 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个体, 他们有着不一样的兴趣爱好, 他们学习程度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对待每一种事物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虽然教师教授的是相同的内容, 其学习的情境也是一样的, 但是每一名学生理解的方式不一样, 所认识到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然而这些不一样的体验大家却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 因此在教学当中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 每一个人对同一事物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不一样的感知, 只有大家共同交流探讨才会得出更加具体的定义。

二、体验式情境创设遵循的原则

1. 要具有趣味性。

在进行物理体验式教学的时候, 要注意创设的物理情境, 将“生活处处可见物理”的这一观念充分地展现出来, 教师在对物理知识进行讲解前, 可以先向学生演示相关的实验, 举例分析, 进而引出其中所涵盖的物理知识, 抛出相关的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 引发学习兴趣, 进而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使这堂课轻松地进行, 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

比如, 教师在教授《匀速圆周运动》这一课的时候, 会发现其中涵盖的内容都相对比较抽象, 不容易教学, 要是一味地用以前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 这必然会是一节了无生趣、学生倍感无聊的一堂课, 而现在, 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更改, 把在游乐场中常见的过山车的照片导入到这一课程中来, 让学生了解到身边一直在发生着很多这样的圆周运动, 之后再通过实验器材来充分地将这个课程包含的物理知识展现给学生。这样, 可以让教学的过程更充满趣味性, 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程的理解。更为详细点的说, 就是在实际中除了用过山车的模型来演示之外, 还可以依照实验室的情况用其他类似的实验加以演示, 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让学生也亲自实践参与其中,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这一本来难理解的课程在轻松又愉悦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2. 要跟实际生活相联系。

怎样才能使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得更有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发现相关的物理问题, 进而对这些现象里所关联到的问题展开分析, 现在的社会中更需要我们将物理跟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把学生带到一个相关的情境中, 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向往,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潜能是十分有利的。举例来说, 在教授《电磁波的接收与发射》这一课的时候, 可以把手机先引出来, 向学生抛出人们是如何用手机来保持联系的问题。通过这一问题, 开始引出电磁波。学生激烈讨论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思维的开始。他们深入地对电磁波进行探究与思考, 可以开发其思维, 对这一课程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可以说为之后进行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

3. 情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方向。

在这一点上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要先对所教授的重点有一个明确方向, 进而使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重点,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以《能量守恒》这一课题为例进行说明。

在上课之前, 同样是向学生抛出一个与之相关并且让学生感兴趣的例子, 之后学生们就会积极地对此进行讨论, 之后在学生带着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情境创设, 这样学生就会加深对这一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使学习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综上所述, 我们发现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体验式的情境教学, 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对问题加以探究。教师如果把情境创设得更好, 则学生的思考就会更加细致认真。这样, 除了探究之外, 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掌握技巧, 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最好是那些在生活中可见得到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只有这样, 才能让体验式情境教学显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昕玲.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陈碧河.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中学语文体验教学 第11篇

一、主体互动中情感体验的获得

语文课堂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主阵地,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重建学生知识视野,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思维碰撞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1.宽松氛围中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把自己界定为知识的输出者,那么学生必然是知识的接受者,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师对文本的诠释只会是一家之言,于是乎,教师在分析文本的同时,总少不了掺和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并把它灌输给学生,学生思维会因为受到教师先入为主的限制而难以有所突破,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更多的只是教师的理解,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背景难以和同伴共享,他们的创造才能毫无用武之地,无法达到互动进而体验的目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安全学习心理与自由表达氛围是其敢于互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营造一种开放而又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语文课堂要实现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还需要教师摈弃过多的干预和命令,多一些指导和激励。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毫无拘束地和同伴表明自己的想法,实现思维碰撞中情感的发展和体验。

2.实践活动中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达成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不要一味掌控课堂,而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参与实践的活动很多,其中学生讨论不失为一种好的互动方式。诚然,不同学生对同一篇文章可以基于自己的不同理解而产生差异,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甚至是辩论畅谈自己的心得、说明自己看法的同时,他们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会变得更加深刻,他们的情感体验也会因此而加深。事实上,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能够给予学生从不同层面理解作品、感知作品的机会,实现知识学习与主体体验的有机结合。同时,当学生如火如荼地进行讨论时,他们还会在不知不觉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渗透自己的感情,从而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避免教师一味牵引造成千人一面的理解效果。

二、文本阅读中情感体验的获得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体验的重要途径,当学生针对不同的文体读出应有的激昂或委婉时,学生便会动情体验。

1.有效阅读中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意境深远的佳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学生阅读时,其流淌的情感和奔涌的思想必将得到体现,文章字里行间所表现的真、善、美对学生的思想熏陶也必然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从而加深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才能既掌握其中优美生动的语言,又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从而真正达成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多维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为学生进一步赏析与体验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诚然,学生阅读过程既是掌握知识、鉴赏语言、达成体验目的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不断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防止学生产生为阅读而阅读的片面认识,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用心体验,善于感悟,有效吸收和消化文本所传递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与文本交流,达到自身情感体验获得的目的。

2.扩大阅读中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随着阅读量的积累而不断显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还不够,我们还要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达到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章,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能,帮助学生加深阅读体验。事实上,学生阅读文本时必然体现了对信息的收集过程。学生如何处理所收集的信息,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积淀无疑有两种选择:信息的“硬着陆”,即学生囫囵吞枣式的接受信息;信息的“软吸收”,即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消化并吸收信息。显然,只有后者才能实现学生伴随着对文本材料的加深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教师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的获得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不仅是这种艺术存在的基础,也是学生情感体验获得的支撑。

1.艺术化教学语言的激励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煽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这种情感体验由于只是来自于外界的诱导,而非来自于学生对文本的真切感受,学生所获得的任何情感体验只能是肤浅而又短暂的。因此,必须纠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味通过人为煽情方式激发学生情感的做法,而应力求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方式达到激励和引领的效果。诚然,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在学生可能生情、入境处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达到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在诸多教学方法中,教师基于深入分析教材、领悟教材后而充满激情的艺术化教学语言的运用,无疑能够达到启发学生认知、震撼学生情感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在自己深入掌握文章脉搏的基础上才能先行感悟,而后才能在语言选择与运用方面做到准确把握、生动诠释,这种方式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获得必然影响深远。

2.整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语文教学的弊端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教师支离破碎式的文本分解方式使得学生对文章缺乏整体感知,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自觉摈弃分解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整体推进达到学生理解和认知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要通过简练生动、丰富变化的教学导语设计,自然轻松地把学生的思绪引入博大精深的语文知识的瑰丽殿堂,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在教学发展阶段,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达到扣动学生心弦、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不断丰富学生情感;在教学收尾阶段,教师教学也要重视富于变化,体现教学的条理性,达到虽曲终而又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升华学生情感体验。毫无疑问,为了实现上述整体教学目标,教师还必须主动打破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体现超强的文本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过程优化基础上学生情感体验获得的目的。

总之,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在强化学生智力活动的同时,还可以保持学生旺盛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文本的单一分析,要以各种教学因素为纽带,发挥语文教学的移情作用,达到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目的。

中学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探索 第12篇

从写作角度来说, 任何一个作品, 实际都是作家体验的结晶。孙绍振教授研究了作家的审美心理动态结构就是“外在生活被内化, 为作家心灵吸收, 作家的心灵元素外化, 成为艺术的假定形态, 并通过语言表达, 化为形象。”可见, 体验是写作的枢纽。作家创作, 就是一种体验的冲动、体验的觉醒、体验的发现。体验是作品的生命, 文本世界就是作家的体验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体验意识:

一独特

1. 作文的本源是生活, 从生活到作文的关键环节就是写作主体的自由体验和主动探究

体验是个体的瞬间活动, “永远是个体对个体生命、对处于历史关联域中的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唐代诗人元稹的《叙诗寄乐天书》中说:“每公私感愤, 道义激扬, 朋友切磋, 古今成败, 日月迁逝, 光景惨舒, 山川胜势, 风云景色, 当花对酒, 乐罢衰余, 通滞屈伸, 悲欢合散, 至于疾恙穷身, 悼怀惜逝, 凡所对遇异于常者, 则欲赋诗。”元稹的诗歌实践揭示了创作时独特的心理体验, 即“异于常者”的独特体验是创作的第一动力。千人一面、千部一声是学生作文的突出问题。上海七宝中学杜保军老师在评阅一次半命题作文“生活如”后, 如此慨叹中学生的写作状况:这个外延无比广阔的“生活”, 这个点点滴滴无不包蕴着丰富动人的情感、深刻活泼的“生活”, 这个引古今贤士俗子热情讴歌苦苦思索的“生活”, 这个让无数人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生活”, 到了这些学子的笔下, 全都万变不离其宗, 简单化为了“励志”。为什么这些处在生命力最旺盛、思维最活跃、情感最真挚的菁菁学子思想如此相似, 情感如此一样呢?

2. 作文与心灵相关, 它是精神独创的外化;没有个人独特的体验, 作文就没有了生命力

孙绍振老师提出了“找到自己”的重要文艺理论, 他说:“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在作文中, 却是没有必要的, 只有自己私有的, 独享的, 他人所没有的东西, 才是值得你去写一写的。”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 每个人的感情都有不一样的方面。写文章表达相同的情感很方便, 因为有现成的语言。而表达独特的情感, 就要从现成的流行的语言中突围出来,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 有生命的文章、有个性的文章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独特感受和生活的契合点。

二细微

1. 文章是细节的艺术

一枝一叶总关情, 春夏秋冬四季轮替, 花鸟鱼虫万物和谐, 街衢小村交错有致, 亲友路人情态各异……尝一脔而知味, 茶米油盐、里巷俚语中自有事相人情好文章。作家王连明说:“细即真, 真正有表现力的细节, 一般无法凭空编造, 带有鲜活的生活气息或生命气息;细即深, 细节是分层次的, 看清了细节中的细节, 意味着看清了事物的深处;细即新, 目光和感觉真正抵达事物的细部时, 便可能有新的发现或新的感悟, 文章有可能带给读者新鲜感。”

2. 情感的丰富源自细微的品味

细微深处刻着大千世界的生命痕迹, 体验细微, 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 可以激荡热爱生活的豪情, 可以表达生活的困惑和期待。

三真实

1. 体验应求真

客观的生活, 投入主体的真实情感。真体验, 文字才会折射作者的认识水平、思考深度和感悟能力。1998年由上海《萌芽》杂志社等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扛起了“真体验”的大旗, 倡导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催生了韩寒等文学新星, 成为写作教学改革路上的一道风景。叶圣陶说, 写出诚实的心里话。但这样的常识往往受到排挤, 甚至被挡在作文的门外。不要一概用普世的观点来束缚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会引起宣泄的快感, 进而对作文产生需要, 引起兴趣。

2. 修辞立其诚

体验式作文鼓励说真话, 做真人。不要只往故纸堆里“讨生活”, 不能靠编织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浅斟低唱”。呼吁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与快乐、哲理与幸福, 杜绝假话连篇、无病呻吟的假、大、空。青春文字应当澎湃真诚的潮汐。

上一篇:勘测设计行业下一篇:老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