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场所范文

2024-06-22

建筑场所范文(精选9篇)

建筑场所 第1篇

1佛寺院落的空间形态

人们的佛教意识及思维决定了佛寺建筑的形制及其状态。它重点强调了神态和状态, 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形制或者制式。人的意识在空间构成中起到的作用即构成了建筑的神态和状态, 这也正是寺庙建筑空间的灵魂所在。中国古代的佛寺建筑擅长通过院落的空间布局方式来体现其索要表达的神态, 其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

1.1以“中心”为设计基础

从本质上讲, 佛寺建筑的精神属性较其物质属性更为重要。宗教的本质具有强烈的神秘性, 这种神秘的心理体验具有强烈影响人的情绪的力量, 其原因在于寺庙氛围所引起的对宗教神秘感的敬畏。这种心理体验产生了一种对宗教的向心力, 让人们不断追求佛这一“中心”。中心不仅是建筑布局的中心, 它更是由人的活动路线构成的。因此整个佛寺建筑的重点既是空间组群中的中心空间。这个中心空间是佛寺中形制等级最高的一部分, 一般是位于轴线中心的大雄宝殿, 它起着焦点的功能, 是香客及寺僧们行为活动的中心场所。

1.2以中轴对称为布局方式

中国古代大部分地区盛行大乘佛教, 它强调秩序性, 空间布局方式为纵深布局的序列化空间, 这与古代宫殿的空间布局有一定的相似性。人们在环境中的行动状态受空间序列的影响, 沿南北轴线布置的院落规定了人们的行动路径。 南北向的院落沿轴线依次排列高低错落, 重重围墙围合的院落在形制上有着森严的等级, 规整而富于变化, 给予了佛寺建筑独特的场所精神。然而寺庙建筑本是以佛为中心, 而后来逐渐演变为以人为主体的宫殿布局形式, 追其原因, 是由于场所十分强调人的在场[1]。建筑场所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结合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 这一整体包括了人类生活世界需要的物质。场所毕竟是一种为人服务的空间, 着重强调了人的空间体验和感受, 当场所的物质与精神被同时认可之后, 就能体现出它想要表达的场所精神。

1.3佛教自身对空间的精神要求

宗教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 其主要功能即是一种精神, 相比其他建筑而言, 它更要求用自己的形式和空间来表达“精神的力量”。

佛教“纯静”这一最高境界的意念通过建筑空间“静”的氛围来表达, 佛寺从选址到建筑形态以及构成内部空间的光、形、色都与佛教的本意所契合, 即无欲, 无欲体现在物化形式的空间上, 人的感觉就是“静”。佛寺被人们认为是佛界净土的缩影, 象征着佛的处所, 在这里应该表达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 而因中国木构建筑尺度近人、含蓄内向和充满理性精神的这些特点, 使它成为了佛寺建筑的不二之选。

2佛寺单体建筑的场所精神表达

宗教类建筑想要塑造场所精神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 对该宗教所信仰的“精神”的提炼;二、将该宗教所要表达的“精神”融汇到建筑里面。在场所精神与宗教精神不一致的情况下, 场所精神是失去其意义的;如果人在建筑、 空间、环境中没有感受到它们带给自身的熏陶和感动, 那么这个精神场所所营造的氛围就是失败的, 此二者缺一不可[2]。

抛开空间概念不说, 建筑特征则是更具体的意义表现的载体。根据所处场所的不同, 其空间特征也不尽相同。住宅让人充满安全感, 影院让人心情舒适愉悦, 佛寺所要体现的则是肃穆庄严之感。

在立面特征上佛寺建筑可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和屋顶。这三部分从富丽的佛殿到普通的僧舍, 都能充分地互相衬托。它们虽然功能各不相同, 但结合在一起出现在统一建筑中则珠联璧合, 将佛寺建筑的庄重之美衬托的淋漓尽致。

2.1台基

建筑单体所表现的分量感和稳重规整的外表也是寺庙建筑特殊性的体现。 厚重的台基给人以接近大地的视觉感受。 在单体建筑的三部分之中, 台基是上面两部分的承载者, 因此台基是寺庙建筑的根基所在[3]。佛堂大殿立于高高的台基之上, 让沿着纵深轴线前往礼佛和观赏的香客顿生神圣之感与敬畏之心, 让香客们在行进的路途中涤荡心尘, 逐渐融入佛寺庄严且肃穆的氛围当中。

2.2屋身

若想创造舒适、宜人的佛寺建筑空间, 必须按照人的视域规律处理寺庙建筑空间界面之间的关系。空间形态的变化是由建筑界面的变化引起的, 建筑的垂直界面即屋身, 寺庙建筑的空间序列层次的组合与过渡, 是通过屋身的开敞与封闭, 虚与实来体现的。垂直界面的庄严与封闭可使空间变得神秘、宁静, 引人冥想。

2.3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即为屋顶。这部分也更能体现佛寺建筑的重要性。大屋顶作为佛寺建筑最出彩的部分体现了建筑的形制及其精神标志的作用。从外形来看, 寺庙建筑的屋顶均安有具有佛教内涵的饰物, 像莲花、法论、 宝塔等等, 这些都是在其他建筑中找不到的。也正是因为寺庙建筑其特有的成熟的标识特征, 屋顶部分才会显得分外庄严美丽。

3结束语

营造氛围是佛寺建筑的最终目的, 即体现其“场所精神”。当今佛寺建筑已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之一, 人们在这里观光游览, 参神拜佛。在现今这样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中, 人们渴求心灵的放松与净化, 而透过佛寺建筑的建筑形态、构建和建筑空间以及陈设, 从中体会建筑各部分蕴含的佛教精神内涵与建筑的审美意义, 体验其场所精神。通过对寺庙建筑空间特征及场所定位的剖析, 关注在场所中活动人群的内心感受, 重视建筑氛围的营造, 对于寺庙建筑场所精神的塑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申宇.山西佛寺建筑空间形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 2008.

[2]王贵祥.北朝时期北方地区佛寺建筑概说[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3, (1) :101-173.

建筑场所 第2篇

使用场所消防安全须知

为深刻汲取近期省内外电动车和民用建筑燃气火灾事故教训,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火灾事故发生,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经省政府同意,省消防安全委员会决定加强电动车停放、充电场所和民用建筑燃气使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现就有关场所消防安全须知公告如下:

一、电动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须知

1、电动车应当在建筑外部的独立区域(如:车棚或车库)集中停放、充电,该区域与相邻建筑应保持一定安全间距。

2、受场地环境限制,电动车集中停放、充电区域无法独立设置在建筑外部而必须附设在建筑内的,应设置在建筑首层或地下一层。设置在首层时,宜设置在无围护结构的架空区域;当设置在地下一层或采用封闭结构的首层时,应当与建筑其他区域采用实体防火墙和能自动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进行严格防火分隔,并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设施和防排烟设施。

3、电动车严禁在住宅建筑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门洞口)、楼层楼道和电梯前室内停放、充电;严禁在群租房内停放、充电;严禁在人员密集场所内停放、充电。

4、电动车或其电池不得在住宅房屋内和阳台部位充电,只可在庭院等露天部位充电。

5、电动车集中充电区域应设置专用充电装置并配置专用配电箱。充电装置应具备定时断电、过载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

等功能。

6、物业管理单位(或承担相应职能的单位)应立即对所在住宅小区、单位的电动车占用禁停区域私停乱放、私搭乱接电线等违规情况进行集中清理;要因地制宜集中设置电动车充电区域;要在禁停区域醒目位置张贴电动车禁停标识,定时开展检查巡查,及时劝阻、制止违规停放、充电行为。对不听劝阻或者拒不配合清理工作的,物业管理单位要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二、民用建筑燃气使用场所消防安全须知

1、严禁在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和通风不良的场所内使用、储存瓶装液化石油气;严禁在集体宿舍、单身公寓、酒店式公寓、公寓式酒店内使用、储存瓶装液化石油气;严禁在居住房间内使用、储存瓶装液化石油气。

2、使用燃气的住宅用户宜安装可燃气体浓度探测、警报装置,燃气使用过程中,人不得长时间离开。

3、经营性场所严禁将液化石油气气瓶和管道布置在营业厅内;严禁将气瓶和灶具放置在人员主要出入口;当使用液化石油气气瓶组供气时,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设置独立瓶组间,瓶组总容积不大于1立方。经营性场所的厨房和瓶组间应当安装具备紧急事故自动切断和防爆排风功能的可燃气体浓度探测、警报装置。

4、用户应当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应当使用定期检验合格、瓶体外观无损伤且未超过法定使用期限的钢

瓶;应当使用质量合格的减压阀、软管和灶具。严禁购买非法商贩出售的瓶装液化石油气。

5、燃气钢瓶应放置在通风良好、周围无可燃物的地方,距灶具或热源不得小于1米。

6、用户应当定期采用耳听、鼻闻或涂抹肥皂液等方法,检查燃气瓶体(焊缝、瓶底、锈蚀点等关键部位)、阀门、胶管、接口、灶具等部位是否漏气。当发现泄露时,应立即关闭燃气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禁止开、关一切电器,同时向供气单位报修。

建筑场所 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应急避难场所,现代城市

建筑应急避难场所的主要作用是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下, 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紧急疏散和临时生活的相对较为安全的场所, 通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能够更好的保障人们的安全。同时,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也是一项贴近民生、维护城市安全的重要工作, 其设计的好坏也决定着城市防灾害能力的高低, 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 所涉及的学科也相对较多, 目前我国在城市建筑避难场所设计上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 这也是有待改进和提高的部分, 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来进行全面的说明论述。

避难场所建筑应用浅析

现代城市的发展承载了众多的人口, 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我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的地震发生率相对较高, 并且地震灾害的发生区域也相对较广。因此, 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都有着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 灾害的发生也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前提下, 城市的人口面临着更多危险的可能性, 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的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安全, 在灾害发生时就要更为妥善的做好应急的处理, 这样也能够更好的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可能发生的生命财产损失。

1 设计应急避难场所建筑的几种形式

1.1 露天式

露天式的应急避难场所要经过科学的规划来进行建设, 依托公园、广场以及操场等露天的空旷场所, 在灾害发生时, 能够为人们提供基本的安全以及基本生活的场所, 并且这类场所投资相对较小, 可提供避难的场地大, 是最为普遍的应急避难场所。

1.2 隐蔽式

隐蔽式的应急避难场所大多建设在城市的地下场所, 但是要求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和供电、供水以及排水等设施, 但是这种避难场所的投资相对较高, 并且需要承担日常维护的费用, 在产权和维护工作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容易产生纠纷。

1.3 场馆式

场馆式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大型的体育馆、度假村或者大型库房等地, 需要按照应急避难的要求来设置相应的生活保障设施, 在灾害发生后这类场所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安全保障和生活服务。然而缺点是所能容纳的人口相对较少, 并且作为应急避难只能是辅助的作用, 并不能承担更多的安全保障。

2 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

2.1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

指灾害时可供附近居民临时避难的场所, 也是居民在住宅附近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难场所的过渡性场所。

2.2 固定应急避难场所:

指面积较大、人员容量较多的具有避难条件的开敞空间。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在灾害时可搭建临时帐篷, 是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

2.3 中心应急避难场所

指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设有应急指挥机构、情报设施、抢险救灾部队营地、应急停机坪、应急卫生防疫站、医疗抢救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应急物资供应处等。

3 应急避难场所的消防安全布局

3.1 设置部位:

设置的部位应有较好的交通环境, 较高的生命线供应保证能力以及必需的配套设施。

3.2 保护半径:

临时应急避难场所的保护半径不宜大于500米, 附近居民步行大约1 0分钟之内可以到达。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不宜大于3000米, 步行大约1小时之内可以到达。

3.3 防火间距、防火隔离带:

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时, 应考虑周围建筑物的高度, 与高大建筑物的距离宜大于建筑物高度的1/2。

3.4 功能分区:

固定或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应合理划分应急集结区、应急棚宿区、应急供水区、应急发电站、应急医疗区、应急停车场、应急垃圾点、应急物资供应区等区域。

4 应急避难场所安全疏散

应急避难所的安全疏散要设置应急的疏散通道, 疏散通道要设置呈网状。城镇的外交通干道设置为主要的疏散通道, 其中宽度要保证达到标准的要求, 并且要求疏散通道内不能有其他障碍物。城市中的救援和疏散通道的宽度在达到标准要求的同时, 还要保证能够符合救援设备通过, 并且社区的疏散通道最低要求不能够低于8米, 进出口处的设置要有多个, 这样能够更好的方便人员和车辆进行出入。

5 应急消防设施与装备

固定及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应设有消防供水系统、设有备用发电设备, 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设有独立的供电系统。非露天式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按照现行消防技术标准设置固定消防设施、配备便携式灭火器。在应急避难场所要事先选好各项后勤供给的最佳位置, 即油料、灭火药剂、救援器材放置位置、充气充电位置等。灾害发生需要进行抢险救灾及紧急疏散人员时, 公安消防部队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视情调集水罐、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辆, 以及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发电、照明、通信、后援等器材装备进行抢险救灾。

6 应急避难准备

在发生灾害的时候, 城市的应急避难工作必须要做好应急避难准备, 针对灾害的发生, 应急避难准备工作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城镇居民既是灾害应急管理的对象, 又是灾害应急管理得以发挥作用的主体。居民缺少应急教育, 就会缺少危机意识, 进而在各种突出事件面前缺乏“抗击打能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应急教育都是从娃娃抓起, 把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利用各种形式对社会公众进行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宣传与教育。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 全社会都要广泛开展应急避难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培训班等手段普及灾害应急处理技术, 培养居民参与意识, 使每个家庭、每一个居民都了解应急避难的基本常识。

7 消防志愿者队伍建设

消防志愿者是社会居民减灾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组织部分, 能够很好地协助社会居民家庭了解灾害常识, 制定家庭应急避难预案、做好家庭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灾害发生后, 在外界救援队伍到达以前, 社区居民要开展自我救援, 接受过专业救灾技能训练的志愿者, 将成为社区生命最有力的守护者。

建筑场所 第4篇

转发市文物局《关于开展文物宗教场所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检查整治的通知》的通知

各街道、镇: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文物宗教场所和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维护和保障文物安全,现将市文物局《关于开展文物宗教场所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检查整治的通知》(文旅[201*]*号)文件转发给你们,请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文物消防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辖区内文物宗教场所和文物建筑进行一次全面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对排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上报整改情况。区文*局将于5月底前对部分文物宗教场所和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进行抽查。

附件:

1、《关于开展文物宗教场所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检查整治的通知》(文旅[201*]*号)

2、***文物建筑名单

建筑形态的生成与场所的契合 第5篇

一个建筑的形态不应该是放在什么地方都适当的, 它应该有它特定的属性, 它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属于这个场所, 与场所的形态相契合。太原双塔春天晶典项目的设计理念就是基于此, 当建筑形态的生成与场所契合后, 属于建筑自己的特点就形成了。

1 项目背景

太原双塔春天晶典项目位于太原市双塔北路与南沙河交叉口的西北角, 是一座集商业与居住于一体的商住楼。项目位于太原市迎泽区朝阳街商业圈, 与规划中的双塔风景区交接,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见图1) 。项目总建筑面积53 831 m2。建筑地上12层, 地下2层。项目方案设计开始于2010年年底, 2014年5月项目投入使用。

2 建筑构思与场地地形契合

2.1 场地地形条件的分析

通过对该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分析, 该地块由于处于双塔寺风景区范围内, 该地块的限高为40 m。永祚寺双塔作为太原市的标志性古建筑, 对它周边的地块进行限制建筑总体高度的要求是科学的、合理的, 也是方案构思中不可逾越的红线。

项目场地内原为旧自行车交易市场的单层临时板房, 场地西侧有一条6 m现状道路沿用地边界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场地东侧的双塔北路比用地区域内高出4.1 m左右。从双塔北路看, 项目拟建的基地位于一个大坑之内。通过对该场地地质勘查报告的分析, 得知该场地历史上为附近村落的垃圾填埋场, 地基承载力非常低, 结构设计师的建议是将这部分杂填土取掉。

2.2 设计策略

通过现场踏勘与综合分析, 我们认为拟建的建筑必须要反映场地的这种特征。高差处理好, 不仅会形成建筑本身的特色, 而且会对该地块的城市空间增添特色。

结合场地高差及地质条件, 方案确定按照东侧双塔北路为基准标高, 地下2层, 地上12层。这样在场地的西侧, 地下1层就露出了地面。场地南侧与双塔北路相连接的部位, 通过台阶和坡道形成高差的过渡, 将城市空间引导到露出地面的地下1层, 有效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间 (见图2) 。建筑地上部分12层, 其中1层~2层裙楼为商业, 3层~12层为住宅, 分为A栋和B栋, 位于2层商业形成的2层底盘之上。考虑到沿双塔北路的街景效果及充分的利用土地, 主楼A栋和B栋呈南北走向, B栋和A栋相错布置, 中间形成一个小的商业广场, 将城市空间向西延伸。在商业广场南侧设计一个下沉广场, 与南向的城市的下沉延展空间连接起来 (见图3) 。

3 商业策划与商业空间形态的契合

太原市主城区目前有三大主力商业圈———朝阳街商业圈、柳巷商业圈、长风亲贤商业圈。目前迎泽区政府正规划将朝阳街商业圈以批发为主, 零售为辅的商业形态改造为一个太原市新型的集零售、餐饮、休闲、娱乐为重心的商业圈。项目位于太原市朝阳街商业圈, 该商业圈发展潜力巨大。

项目的商业部分分为4个区, A栋首层及2层, B栋首层及2层, C区的首层及2层, 由于地形的高差, B栋-1层, C区-1层面向南面和西面也具有了商业价值。特别的商业圈决定了对该项目商业部分的空间形态需做仔细的分析, 充分发挥场地的商业价值。

商业空间形态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单元式, 这种商业形态的特点是:内部有独立的垂直交通、卫生间, 每个单元自成一体, 通常每个商业单元的总面积不会太大。这种形态适合小型的独立临街店面。

2) 集中式, 这种商业形态通常整体面积比较大, 内部通过走道、中庭等方式划分营业区。通常这种商业形态需要整体经营。中大型的商业通常采用这种方式。

3) 相对集中式, 通过步行街的方式将若干相对独立的商业单元组合起来的商业形态就属于这一种。这种形态的特点是容易形成整体的经营氛围, 各商业单元有相对的独立性, 批发市场等通常选用这种方式。

在对朝阳商业圈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业主的实际情况与建筑布局的特点, 对该项目的不同区域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商业形态。A栋首层及2层由于紧邻双塔北路, 是商业价值最高的区域, 采用单元式的商业形态。B栋首层及2层相比A栋而言, 位置优势略差。但由于A栋、B栋相错而形成了一个小型商业广场, 广场与城市连接, 形成城市空间的有效拓展, B栋首层及2层的商业价值也就凸显出来。C区首层及2层仅面向商业广场的部位有开口宽度, 不适宜做单元式布局, 故采用集中式的商业形态。由于高差及小型商业广场的中央局部下沉广场使B栋-1层, C区-1层也具有一定商业价值, 尤其是商业广场的中央局部下沉广场的设计使人流很容易到达-1层, 活跃了这个区域周边的商业氛围。由于该区域面积较大, 采用周边单独经营, 中间集中经营的商业模式。

经过对建筑的首层、2层、-1层的商业空间形态进行细分之后, 建筑的商业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同时对城市空间的丰富也作出了贡献。建筑投入使用之后, 业主按照商业策划的计划进行招商, 很快完成。进一步证明了商业空间的细化区分的合理性。

4 结语

建筑形态的形成应该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的。在建筑方案的前期策划和方案构思阶段应该对这些影响建筑形态的要素进行认真分析, 从中找出设计构思的特点。场所往往在诸多要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太原双塔春天晶典项目就是在场所分析的基础上生成的建筑形态, 进而形成建筑特色的一个实例。

参考文献

[1]周洁.商业建筑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2]王晓, 闫春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指导丛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的塑造 第6篇

关键词:场所,场所精神,环境,建筑,现象学,人

0 前 言

本文所借鉴的建筑现象学理论, 属于建筑哲学领域的研究, 被认为是回归建筑本质的探求;而对场所的追求则成为建筑创作的目标。

建筑现象学, 就是要去探求建筑的本质, 认识建筑的意义。“场所”与“场所精神”是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和中心议题。“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 是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 是人们生活的居地。“场所精神”就是使人们具体居住在空间之中的总体气氛。建筑是场所的创造, 它使人们的生活形式和意义以更为明确有力的方式显示出来。

建筑意味着场所精神的形象化, 而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 帮助人定居。由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过分强调理性, 导致人性化的失落, 因而重视建筑的文化和精神作用、重视生活环境的场所精神正是建筑现象学的价值所在。

建筑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场所意识, 深入发掘环境的场所精神, 在创作中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 最终达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完美融合。

场所意识包含多方面内容: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与城市空间的结合, 对地方文脉的延续, 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 对人的感受的关怀等等。建筑是怎样把这些因素纳入考虑, 同时又能体现设计的创意呢?这正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1 建筑现象学的基本理论

1.1 现象学的定义

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由于其中心议题涉及到人、环境、场所、建筑和世界等内容, 建筑现象学在不少论著和文章中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 人居环境现象学或人居世界现象学。狭义的建筑现象学则特指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琴·诺伯格一舒尔茨 (Christian Notherg-schulz) 所创立的一种建筑理论。而其他如斯蒂文·霍尔的“锚固”建筑的思想, 则被认为是另一种建筑现象学。殊途同归, 他们都是要去探求建筑的本质, 认识建筑的意义, 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并寻找设计中体现“场所精神”的方法。

1.2 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

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得·胡塞尔 (EdmundHusserl) 所创立的现象学, 尤其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Heidegser) 关于人类存在属性和真理的研究, 关于世界、居住和建筑之间关系的论述, 为建筑现象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指导思想。

1.3 建筑现象学的方法与内容

1.3.1 场所精神——诺伯格·舒尔茨的研究

舒尔茨在1971年出版的《存在、空间和建筑》中提出了“存在空间”的概念。这其实就是对胡塞尔的“生活空间”的建筑化的理解, 它包含了人与环境间的基本关系。

在他的《西方建筑中的意义》一书中, 西方历史上不同文化时期的建筑, 均被视为那个特定时期宗教和哲学思想的物质表现, 并因此成为表达和传载人对世界和自己的存在意义之理解的象征。书中提出了“意义” (Meaning) 的概念。舒尔茨认为, “对意义的体验是人的基本需要”, 而“帮助人建立存在的意义, 这就是建筑的真正目的。”

诺伯格·舒尔茨又基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 撰写了《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舒尔茨认为建筑的讨论要回到场所, 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的最为根本的经验。围绕场所的讨论, 舒尔茨系统而全面地总结和发展了前述著作中的思想和内容, 并相应提出了一套考察建筑现象的体系和术语。舒尔茨认为, 建筑现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和场所三个方面。而在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中, 场所及其精神是其核心概念和中心议题。

1.3.2 锚固建筑——斯蒂文·霍尔的理论

不同于诺伯格·舒尔兹的理论, 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 (StevenHoll) 通过研读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著作, 结合美国建筑传统, 总结出有关建筑现象学的设计思想, 这就是在特定场所中“锚固”建筑的思想。霍尔的建筑现象学有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要在概念上将建筑与其所表现的现象学经验结合起来;其二是将建筑“锚固”在场所中。霍尔强调场所在设计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建筑的场所不是建筑设计概念中的作料, 而是建筑的物理的和形而上学的基础。建筑被束缚在特定情景中, 它与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和文学不同, 建筑是与它所存在的特定场所中的经验交织在一起。建筑不仅仅是某场所的一种时尚的符号。通过与场所的融合, 通过汇集该特定情景的各种意义, 建筑就得以超越物质与功能的需要, 成为场所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景象。他在《寻找锚固点》中指出:“建筑思维是一种在真实现象中进行思考的活动, 这种活动在开始时是由某种想法引发的, 而这种想法来自场所。”锚固包括两方面:概念的锚固和经验的锚固。在将建筑锚固的同时, 霍尔利用各种要素来表达、强化、调节和限制场所经验。

1.4 现代建筑中现象学式的探索

回顾现代建筑的历史, 我们发现在阿尔瓦·阿尔托、意大利新理性主义, 路易斯·康等建筑师的作品和理论中, 我们都可以找到现象学思维留下的痕迹, 虽然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打出建筑现象学的旗号, 但是他们都试图在建筑中融入人对于世界和自身存在的理解, 与其后的诺伯格·舒尔茨、斯蒂文·霍尔等人一脉相承。如果我们把建筑现象学看作为一种宽泛的倾向, 一场持续不断的讨论, 一个思考方式的维度, 那么, 正是这种共同的关注, 构成了他们的一脉相承。因此, 可以这样认为, 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着现象学式的探索。

2 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场所是人们存在于世的立足点, 它以具体的建筑形式和结构,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经历, 以更为明确有力和更有积极意义的方式将人们和世界联系在一起。随着人类历史迈进崭新的21世纪, 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些场所的沦丧, 重建场所, 重视整体的建筑环境塑造己经成为建筑师们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建筑设计过程应该是发现与创造相结合, 即, 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那么, 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该如何很好地实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设计出既尊重场所精神, 又体现创意的作品呢?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和著名建筑师的实践告诉我们:成功的场所的塑造是一条发现与创造相结合的道路——建筑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场所意识, 深入发掘环境的场所精神, 在创作中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 最终达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完美融合。

2.1 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

场所包括自然场所和人为场所。其中, 自然场所是最基本的, 经由对自然场所的理解, 人乃构筑了人为场所。由于人们与生俱来的亲近自然的愿望, 融入自然的建筑环境很容易使人产生“认同感”。因此, 要想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场所精神, 首先必须树立设计结合自然的思想。

人为场所与自然产生关系有三种主要的方式。首先, 人要使自然结构更精确。亦即, 人想将自己对自然的了解加以形象化, “表达”其所获得的存在的立足点;其次, 人必须对既有的情景加以补充, 补充其所欠缺;最后, 人必须对自然, 包括其自身的理解加以象征化。……形象化、补充、象征化是定居的普遍观点。

传统的东方文明, 相信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生存与健康取决于对自然及其进化过程的理解。我国古代的“风水”学说, 虽然有迷信的色彩, 但其实是经过民间历代相传的经验积累,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中基于自然的建筑理念, 也有其合理性。

例如“负阴抱阳, 背山面水”是风水理论中选择居住环境的基本原则。背山可以挡住冬季的寒流, 面水可以利用夏季的东南风送来凉爽。朝阳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 近水既方便生活生产交通, 也有利于湿润空气和周围植被的水土保持。这样既有利于聚落的“小气候”, 又有利于居民的繁衍生息。

正是基于这样的自然观, 我国传统的风土聚落保持着许多与自然相融的形态。例如在山区地带, 人们依山势开垦梯田, 建造房屋,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景观。

为趋吉避凶的安居要求, 寻求人工环境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先民们建立了一整套有关阴阳风水的习俗约定、禁忌和规范。使传统的民居聚落形态一直维持着整体的风貌, 并且具有很鲜明的地方特征。在这些形式的背后体现了地景的特质, 同时又有着某种使居民认同的东西, 从而获得聚落的场所归属。

2.2 建筑设计结合人为场所 (城市空间)

人为场所的特质:通过场所彼此结合起来, 形成内在的结构, 把人的生活与空间整合在一起。这样的场所空间便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抽象的空间概念, 它具有并传达着特定的场所品质和意义。场所是对人有意义的空间, 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归属感, 这也就形成了场所精神。意义是构成场所的场所精神所集结产生的。而场所精神包括“方向感”和“认同感”。

人为场所的方向感:人为场所的基本特质是集中和包被。因此“集中性, 方向性、韵律是具体空间具有的主要特质。”在场所集合的区域中, 常常共存着许多场所的子单元, 因为在一个较大的场所中, 同时发生着不同的行为。这些行为支持着场所中人的各种活动的运转。这些子单元如果形成一定的序列, 则对人感知场所空间结构有极大的益处。

人为场所的认同感:人要想在场所中获得一个存在的立足点, 他必须辩别方向, 知道自己身处何地;同时还要理解环境中的意义, 明确自己与场所空间的归属关系。归属感是人的基本精神需要之一, 来源于人类早期个体依附于群体而获得的心理安定的生存需要。认同则是导致归属的心理过程。

对场所空间的认同, 首先需要生活模式与空间形式内在的结合;其次, 在结构形式上, 认同要求场所具有可识别的、鲜明的形象个性, 同时它又是人们的某种意识的外化。人为场所存在于一个具体的环境中, 它凝聚了归属于这个群体的人们所共同了解的意义。

2.3 空间特性与人性空间——建筑内部的意义

舒尔茨认为, 场所结构必须以“地景”与“聚落”来描述, 并以“空间”与“特性”分别加以分析。前面我们谈到的自然:“地景”;城市:“聚落”;地域性:“特性”的根源。

建筑对于城市景观的协调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建筑都是一种模式, 但一定要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建筑风格的定位。在建筑细部上, 形式协调的内容包括形状、色彩、尺度、质感、体量等方面, 使整个场所具有连贯的、和谐的视觉关系。

“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特性是场所精神的精髓所在。因此, 具有特性的建筑空间, 其内部才有意义, 才能成为一处场所。认同意味着引导人回到起源和本质。可以这样认为,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 建筑是在时间与空间纵横交叉的历史坐标上存在的。

2.3.1 体验空间——建筑空间尺度与人的感受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点、线、面、体等几何性元素在人的知觉中有一定的表现的品质, 这种形式感不是逻辑推理的产物, 而是人的心理空间与环境空间的一种呼应。通过对空间的观察, 人们会出现高尚感、崇拜感、开放感、封闭感、压抑感、零乱感、荒芜感以及各类的心理反应。

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认识和体验主要是通过置身其中, 并在其中真实地生活而获得的。建筑空间用无声的语言述说着这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人们则在看见它、接近它和使用它的过程中依据自身的生活观念和情感去体会它、感受它。只有那些符合人体尺度的空间, 才会有你自己的故事, 从而使你拥有独特的经验和记忆。

2.3.2 创造人性空间

认识、理解、感受空间的目的在于创造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空间, 创造使人产生愉快体验的建筑空间。

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场所告诉我们:人们对于某一空间的喜好与该空间对人的身心所表现出的尊重有关。运用引人入胜的视觉特征是最基本的, 与身体各种感官体验相关的因素同样重要。重视这些因素, 会创造出人们能够移动其间, 还能够耳闻、鼻嗅、口尝、手触的可感受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 参观者受到感染, 愿与他人建立联系, 并发现设计中的种种感官因素和美学因素。

以人为中心的建筑空间才富有意义。因此, 在研究空间与特性时, 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尺度, 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 人的空间依靠性 (空间遮蔽) , 运动空间与停滞空间, 空间领域与空间感受等等。空间形态中的点、线、面、体的组合技术, 是一种手段, 而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应以人为中心, 以人的需要, 活动规律, 自由发展为基础, 创造人性化的生存空间。

3 结 语

“设计是具有个性的, 属于设计人的。这里既有设计人的意向, 也有建筑物自身先于设计而‘存在’着的愿望。”——路易斯·康。

建筑设计是需要有很强的热情与责任感的。建筑师的工作其实真的很辛苦:要处理人、建筑、环境、艺术;处理结构、材料、生活方式;视野、声学、色彩、最终装饰;入口、垂直交通、道路铺装、景观……一系列的关系问题。同时, 设计者又想要实现某种令自己及他人激动的创意。

我们的设计不仅要令自己感动, 而且也应该令使用它的人感动、认可。这两者平衡的关键在于一种“度”的把握。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场所意识”, 对于建筑的创作有着启示性作用:“面对事实本身”的现象学精神, 可以指导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场地与环境特质的真实发现;而对于“人”的深切关注, 则提醒我们在设计中重视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建筑设计也不仅仅是场地的发现, 一定会有建筑师的创造, 还有多种制约因素, 及多种表达方法。但是, 通过对建筑现象学的研究, 能够帮助我们树立一种体现人、建筑、场所之间关系的本质把握,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场所意识”当作我们进行创作的源泉——基于发现的创作, 则产生了体现场所精神的建筑环境塑造, 从而最终达到人类“诗意的栖居”。 [ID:7535]

参考文献

[1]诺伯格.舒尔兹[挪威], 施植明, 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台北:尚林出版社.

[2]刘先觉.现代建筑设计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诺伯格.舒尔兹, 尹培桐, 译, 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浅谈车辆检修场所建筑设计要求 第7篇

1 地铁车辆检修场所建筑设计容易存在的问题举例

(1) 检修场地检查坑股道配置不足, 导致车辆段内经常进行车辆转线作业。

(2) 检修股道地沟给排水设计不足, 导致列车清洗、空调排水无法及时排出检修场地, 蚊蝇滋生, 臭味难闻。

(3) 受电弓检修平台设置不足, 导致车辆车顶相关设备整改及突发事件无法及时处理。

(4) 检修平台动力插座配置不足, 使车辆检修电动工具、设备无法使用, 影响车辆检修效率或存在失修问题。

(5) 检修平台尺寸、配套设施设计不足, 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并影响车辆检修效率。

(6) 设备位置预留不足, 导致设备不能安装。

2 地铁列车检修场所股道配置原则

(1) 股道的配置原则为:股道配置数量=列车的配置数量+周转股道 (周转股道=10%列车配置数量) 。

(2) 列车的配置原则为:列车的配置数量=M运营+M备和检

式中, M运营为一条线路运营的车辆数量;M备和检为一条线路中的检修和备用车的数量;L为线路长度;V旅为列车在线路上的平均旅行速度;T前、T后为列车折返的时间;T间隔为线路的列车运营间隔时间。

(3) 检修股道的数量确定, 依据M检的数值而定。

(4) 股道检查坑的设置, 根据股道配置数量的80%来设置。

3 停车列检股道设计要求

(1) 1线2列位设计, 股道长度不小于319m (为A型车6列编组) 。其中两端的过道宽度均应不小于5m和两列位之间的过道宽度不小于8m。

(2) 1线1列位设计, 股道长度不小于156m。

(3) 停车列检股道要求有80%的股道带有检查坑, 检查坑宽×深=1.2m×1.4m, 坑内侧壁设有防水、防爆的照明灯, 每辆车停车位置地坑内两侧各设置220V动力插座。检查坑的坑底标高为-1.4m, 地坪标高-1.0m, 坑底部每一列位设有不少于12个的地漏。

(4) 停车列检股道基本间距大于5.1m, 且须有30%的股道间距大于7.1m (如有柱子需减去柱子的宽度) , 以满足停车列检股道可用车辆运送大的备件或工具。

(5) 停车列检股道两端头或两列位中间的人行过道的坡道不大于10%, 且需对坡道面进行防滑处理。

(6) 在停车列检股道上, 需在2条线路上的B端列位上设置受电弓检修平台, A型车6辆编组的受电弓平台设置位置位于2车和5车, 具体位置如图1所示。

(7) 库区照明:照明灯带布置在每两条股道线路的中间位置, 照明开关可将照明灯分为单双号来控制, 当检修作业时, 可全开启, 无检修作业时, 开启一半的照明。另外, 在库区墙壁和紧急疏散通道上应设置应急灯, 当库区照明断电或发生意外情况时, 应急照明应能自动打开。

(8) 库区内所有照明、电源插座、设备供电的设计应采用2路供电, 当一路供电出现问题时, 可自动转换供电电路。

4 检修股道设计要求 (为A型车6列编组)

(1) 检修股道要求全部带有检查坑, 检查坑宽×深=1.2m×1.4m, 坑内侧壁设照明灯, 每辆车停车位置地坑内两侧各设置220V动力插座和36V手灯插座。检查坑的坑底标高为-1.4m, 地坪标高-1.0m, 坑底部设有污水地沟和地漏。

(2) 检修股道的基本间距大于7.5m (如有柱子如减去柱子的宽度) , 以满足检修股道进出电瓶车、蓄电池叉车或运送大的备件或工具。

(3) 检修股道两端头或两列位中间的人行过道的坡道不大于10%, 且需对坡道面进行防滑处理。

(4) 如库区顶部带有物业开发, 为了通风的考虑, 则需在检修地坑内加设通风口, 通风口设置在检查坑的立柱上, 设置高度为坑底标高为-1.0m, 每隔5m设置一处。

5 检修平台及相关设施设计要求

(1) 两股道共用的检修平台宽为5250mm, 底层标高为2000mm, 中层标高为2100mm, 便于检修人员检修作业, 最顶层应用栏杆将平台从中间分开, 并分设两个独立的检修平台门, 防止一股道有电一股道无电时, 发生触电事故。在检修平台顶层两端头防护栏上设置提醒牌挂钩。

(2) 如为单侧平台, 宽度应不小于2600mm, 底层标高为2000mm, 中层标高为2100mm。

(3) 给排水系统。每个检修平台一侧设置水阀一个, 便于对平台给排水维修及故障处理。每层平台最少需设置三个排水池, 用于保洁人员对平台进行保洁。

(4) 压缩空气管路。检修平台底层设置压缩空气出风管路12个, 平均每辆车停车位2个, 每个出风口应设置油水过滤器一个。

(5) 电气配置。每个检修平台设置供该条检修股道用静调电源柜一个, 供一列车静调用。 (两条股道共用2个静调电源柜) 在检修平台底层两端设置静调电源柜急停按钮2个, 其中一个设置在静调电源柜附近, 另一个设置在检修平台底层另一端。在检修平台中间层设置急停按钮1个;每层平台设置电源插座安装盒6个, 每个地铁车辆停车位安装1个, 每个电源插座安装盒由2个220V、1个380V电源插座组成, 且带防尘盖板。

(6) 检修平台四周设防护栏杆, 高度为1m, 每个停车位车顶空调位置需设置对开门一个, 用于检修人员对车顶平台进行维修。对于用于两列车共用一个平台, 要求在平台中央位置设置隔离栏, 将平台分成两个独立的区域, 防止检修平台一侧检修作业另一侧带电 (1500V) 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并且每个独立区域单独设置通过门。

(7) 每层平台四周设置防水台阶, 防止保洁时脏水流到平台下。

(8) 检修平台楼梯台阶要求进行防滑处理。

(9) 检修平台一端头挂接地线位置应设置接触网有无电显示装置, 应安装五防锁系统和接地棒存放柜。

(10) 检修平台底层地面接近检修地沟处应设置倾坡, 便于将空调机组排下的冷凝水导入排水沟内。

(11) 用于单边使用的检修平台停车轨道一边应设置可通过电瓶车、叉车的通道, 安装伸缩吊, 便于拆装车顶空调机组。通道斜坡采用防滑地面设计, 防止检修人员及运载车辆通过时打滑。伸缩吊的最低位置距离顶层平台的高度需大于2.5m, 以免造成伸缩吊安装高度不够的问题发生。

(12) 单侧检修平台顶层, 应在列车车顶无平台一侧设置护栏。

(13) 中层平台应按列车的车门位置设置30个门, 门的宽度为2m, 每个门之间的间隔为2.6m, 门柱与门柱之间可用不锈钢链用挂钩的方式连接, 以方便检修作业。

(14) 上层平台应在每辆车的空调机组位置处开一个平台门, 每辆车开2个门, 带有受电弓的车辆需在受电弓位置处开一个门, 门宽均为1200mm, 并设置可用插销锁闭的门, 一列车共需设计14个平台门。

(15) 在年检及以下修程的检修线路上, 需设置符合零轨标准的股道一条, 以便于检修时车辆尺寸调整。

参考文献

[1]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03) .

监狱建筑的场所性及类型特征初析 第8篇

关键词:监狱建筑,场所性,类型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及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我国押犯规模不断扩大,保障社会稳定的核心任务受到严峻挑战。迫于扩容压力,一批新型监狱作为罪犯的容身之所和惩戒之所被迅速建造和使用,监狱硬件设施、改造环境和科技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同时,监狱建筑设计实践相对其他建筑类型来说机会并不多,建筑作品数量少,设计人员对监狱建筑思考不足,导致监狱特征不突出,缺乏庄严威慑的自律价值。值得关注的是在近年的监狱设计实践中,建筑师希望通过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采用融合特定的区域特征与地方材料的手法来打破监狱设计单调呆板的固定模式。笔者认为,地域主义及乡土主义为监狱建设提供了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但监狱场所性及类型特征应该具有普适性,这种普适性蕴藏在变化多端的设计手法、建筑语汇中,更深刻地完成对监狱文化的隐喻和烘托。如果不能把握这些特征,监狱的特定人文意味很可能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建筑师们更为擅长的学校、公寓或是公园。

监狱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应该具有特殊的场所精神。这里的场所并非指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指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集合组成的“环境特征”。这种特征是浑然天成或别具匠心之后形成的客观存在。而这种客观存在可以激发特定人群的心理共鸣。经过特征环境对人的影响而使人产生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从而形成特定人群头脑中的主观环境。对于罪犯来说,这种主观环境的潜在影响十分深远。罪犯会在监狱中完成一个思考过程,即接受惩戒,找回自我,完成救赎。所以监狱建筑不加批判地采用其他建筑类型可能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简单模仿地方建筑符号亦非良策,因为这样做既不能更新监狱内涵,也不能适应新鲜的功能需求。而经过深层次反思和解构的寓旧于新,以新喻旧,在实践中逐渐把握和烘托监狱设计的场所精神,或许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建筑大师罗西曾经说过:“在我们还原空间原型的过程中,理性作为一种客观的逻辑,使其本质特征将得到体现。”从本质上看,监狱是囚禁和限制自由的场所,在烦恼又不能回避的功能与形式的对峙中,建筑师应该认真思考,对监狱原型空间不断追求,对空间深层含义不断挖掘,才能产生丰富的空间变化和含义,营造场所精神,指引罪犯悔过自新。从类型学的角度看,如果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狱戒备分级制度得以实施的话,监狱形制、格局的多元化时代自然水到渠成,不过多元化的背后仍然不应有意忽视监狱在人类潜意识中有着特殊的基本形态和记忆原型,如囚笼、通道、禁闭空间等。笔者认为以下五方面特征不应回避:

1)精确的路径特征。

罪犯的狱中活动必须经过明确的许可和管理,集中反映在监狱空间的引导性和非随意性,监狱应当具备明确的指向性。这一特征从罪犯踏入一所监狱的第一刻起就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如监狱大门以及会见通道那强烈的心理暗示效果。监狱既不是住宅区,也不是城市街区,路径应力求简洁明了而非曲折多变,以避免过多的路网对指向性有所削弱。

2)严肃的边界特征。

边界从视觉上给人以空间的限定,表征着空间的延伸性与可进入性,例如,即使是通透的隔离网也能清晰地表明罪犯与外界的隔离。如果监狱内建筑体量过小而且较为松散,同时没有树木(事实上也不允许有过多的树木来形成边界),边界特征就被时断时续的建筑物打破。通过组织尺度适宜的围合性室外活动空间、整合零散建筑体量等设计手法强化严肃的边界特征是营造监狱场所精神的重要途径。

3)弱化的结点特征。

结点随机分布在路径上并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在交通构成上可为枢纽,在景观构成上可驻足停留,在心理环境构成上可形成特殊印象。事实上,人对路径的记忆不及结点深刻,因为在路径中不需要多项选择,只须确定前进与否。在监狱中,结点应该得到弱化,特别是对于结点所能提供的选择性应予以最大程度弱化。

4)扩大的区域特征。

作为一个供如此多个体同时生活和劳动的场所,建筑物不得不考虑如何更好地容纳他们。在进入建筑后,空间尺度总体上来讲需要扩大,而且空间变化会更加剧烈。同时,室外活动场地可以被认为是监狱内最醒目和记忆深刻的区域。在这里罪犯被允许进行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甚至可能被允许交头接耳,完成简单的社交(笔者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类似的区域还存在于路径两侧,应当得到高度重视,并提高容纳能力。

5)强化的元素特征。

监狱是罪犯的学校和居所,各种有关学习和居住的群体生活元素类型都被容纳到监狱设计中来,如气势宏大的学院式台阶、富有雕塑感的大门楼等。而监狱区别于学校的显著特征——囚禁则应通过栅栏、封闭的走廊等多种记忆原型被反映到设计中,监狱建筑的门、窗都应该是体现该特征的重要途径,如果不加思考地采用普通样式则会大大削弱甚至抹去这种特定记忆原型。

建筑场所 第9篇

一、简介几种智能定位技术

(一) GPS以及A-GPS定位技术

GPS英文全名是“Global Position System”, 其意为“全球定位系统”, 简称GPS系统。该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定位导航系统。

GPS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开始时只用于军事目的, 后转为民用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科学研究上, 它提供一种实用的、价廉的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位置、速度和时间的工具。GPS卫星系统包括24颗卫星, 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 每个轨道面同时有4颗卫星。当GPS接收机接收到4颗以上的卫星的信号时, 就可以确定当前所处位置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速度、方向和精确的时间等关键数据。

传统的GPS定位技术在卫星信号无法覆盖的地方效果比较差, 而且如果所在位置上空没有4颗及其以上的卫星, 那么系统就无法实现定位。为此产生了新的基于GPS的定位技术———A-GPS, A-GPS (AssistedGPS) 即辅助GPS技术, 它可以通过移动通信运营基站实现快速定位。GPS通过卫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来进行定位。当在很差的信号条件下, 例如在一座城市, 这些信号可能会被许多不规则的建筑物、墙壁或树木削弱。在这样的条件下, 非A-GPS导航设备可能无法快速定位, 而A-GPS系统可以通过运营商基站信息来进行快速定位。该技术可在手机等移动终端内增加GPS接收机模块, 已经广泛应用于GSM/GPRS、WCDMA、CDMA2000和TD-SCDMA网络中。

GPS以及A-GPS定位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测绘和智能监控系统中。

(二) Wi-Fi定位技术

Wi-Fi是WirelessFidelity (无线保真) 的缩写, 它可以实现在复杂的大范围定位、监测和追踪任务, 有广泛的应用领域。Wi-Fi定位系统采用经验测试和信号传播模型相结合的方式, 需要很少基站, 而且还方便安装, 由于采用了相同的底层无线网络结构, 系统总的定位精度得到提高。

Wi-Fi定位的精确度大约在1米至20米的范围内, 总的来说它比蜂窝网络三角测量定位方法更精确。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容易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 而且Wi-Fi收发器只能计算半径90米以内的区域, 同时定位器的能耗也较高。

(三) 射频识别定位技术

射频识别即RFID (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 技术, 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 是一种通信技术, 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 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常用的有低频 (125k~134.2K) 、高频 (13.56Mhz) 、超高频, 无源等技术。RFID读写器也分移动式的和固定式的, 目前RFID技术应用很广, 如图书馆, 门禁系统, 产品安全溯源等。

射频识别技术采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式双向通信交换数据, 从而达到识别和定位目的。该技术的定位计算效率高, 成本较低, 它的作用距离最长为几十米, 在此范围内可以在几毫秒内得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由于其非接触和非视距等优点, 可望成为几十米区域范围定位的优选方案。该技术的缺点是没有通信能力, 而且不易同其他系统整合。

(四) 超声波定位技术

超声波定位技术利用超声波来确定目标的具体位置。将超声波发生器放置在被定位的目标上面, 向周围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发送超声波脉冲, 在周围3个固定位置上分别接收超声波发射装置发出来的脉冲信号, 由于超声波在空间传送速度相对较慢, 通过比较接收装置接收信号的先后时间, 可以确定被定位目标的位置。当目标移动时候, 通过不间断定位计算, 可以描绘出目标的移动轨迹。

超声波定位整体定位精度较高, 定位精度在5cm之内, 响应速度为0.1秒, 定位范围为场地内, 半径30米的区间。其缺点是超声波受多径效应和非视距传播影响, 且硬件设施投资大, 成本过高。

超声波定位技术已应用于室内和场地定位。如驾校考场, 将发射装置置于汽车上, 跟随运动的汽车, 接收系统便在电脑上描绘汽车行驶轨迹, 从而可以让电脑自动判断汽车驾驶员是否合格, 提高了考试效率。

(五) 其他

除了以上提及的定位技术, 还有基于蓝牙技术、计算机视觉、磁场以及信标等定位技术。目前很多技术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这些定位技术本文就不一一阐述, 他们各有优劣, 本文主采用如上比较适用于公共场所的定位技术进行表述。

二、公共场所应用举例

现代定位技术为传统大型公共建筑的智能表达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尤其在复杂的公共场所, 如博物馆、游乐场、医院、公园等环境中, 常常需要确定设施与物品、移动终端或其持有者之间的位置信息。随着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普及, 人们对导航定位的需求日益增大, 甚至在应急情况下, 如在发生火灾, 地震等灾难时, 有一套有效的定位系统, 将有利于我们实施快速而准确的救援, 减少对人和物品的伤害……

如下简单介绍具体的应用实例, 希望能与读者分享建筑在智能生活中的乐趣。

(一) 上海世博会的射频定位技术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 对主办方、参展方、志愿者、参观者等各类人群有大量的信息服务需求, 包括交通管理、人流疏导、信息查询等, 射频识别系统正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

世博会的主办方关心门票的防伪技术。参展方关心有哪些参观者参观过自己的展台, 他们参观什么样的内容和产品以及参观者的个人信息。参观者想迅速找到所关心的展示内容。而志愿者需要了解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需求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能够轻松实现。

参观者凭借嵌入射频识别标签的门票入场, 随身携带。每个展台附近都部署有射频识别读取器, 这样对参展方来说, 参观者在展会中走过哪些地方, 在哪里驻足多少时间, 参观者的基本信息是什么等就一目了然, 当同类参观者走近时, 可以提供更有目标性的服务。同时, 主办方部署带有射频识别读取器的多媒体查询终端, 参观者可以通过该终端知道自己身处何位及相关展区的信息, 还能通过查询终端找到同伴的位置信息。

今后随着技术的发展, 如果参观者拥有方便的移动终端, 更多的参展信息将会更便捷地展示。

(二) 其他应用实例

在保安监控过程, 可以替代现有的巡更系统, 能实时看到安保人员的位置和路线, 在发生问题时安保人员可以直接报警, 根据人员位置和直观地图处理事故。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 管理机关可以通过佩戴在矿工和输送车辆上的无线定位标签, 异地远程监控到每个矿井下矿工的位置和动态, 控制, 并通过监控输送车辆来控制采煤量, 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将全国的井下情况进行统一监控管理。

在商场购物中, 要寻找你需要的品牌专卖店, 通过具有定位功能的手机或终端, 能告诉你哪些店铺或专柜在商厦的哪一层, 哪一个房间。甚至可以告诉你最近的卫生间在哪里, 最近的药房在哪一层, 等等。这些都是现代定位技术可以做到的。

诚然, 不管是耳熟能详的GPS定位技术还是其他无线定位技术都有其局限性, 所以, 未来的智能建筑定位技术将会是卫星导航技术与无线定位技术的有机结合。他们之间相互发挥各自的优长, 提供较好的定位精度和响应时间, 还可以实现广范围的覆盖, 从而实现定位的无缝连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筑场所】相关文章:

场所营造06-05

设置场所07-10

学习场所07-10

场所用途证明06-19

场所安全标签07-12

实训场所管理05-22

餐饮服务场所07-06

监狱场所安全工作05-15

娱乐场所安全05-19

经营场所证明材料06-10

上一篇:宽容是教师的美德下一篇:讨论交流反思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