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中的不简单

2024-06-03

简单中的不简单(精选4篇)

简单中的不简单 第1篇

1+1=2简单吧,可是为什么“1+1=2”呢?哥德巴赫只提出了“1+ 1”成立的猜想,经过224年,中国的陈景润用毕生所学,几麻袋的计算纸才只能(攻克)“1+2”的难题,古往今来,多少数学家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生命至今还是没能解开“1+1”这个谜!

古人云:师如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把教师推崇为人类世界中“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面对如此高的评价,我这个老师还在做着什么呢?

有一句口头禅“太简单了!”流传了很久,磨破了我们的耳茧, 也阻挡了学生质疑请教的脚步,以致于变成现在的冷笑话,可它还在我们的耳边萦绕。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个情境在亲爱的老师那儿上演过多少遍?

学生:“老师,这个题怎么做?”

老师:(眼一瞟)“这题太简单了,你还不会!(言外之意:你也太笨了)还用说吗?”

学生:哦?哦!不用了?不用了!( 悻悻而去 )

老师: “ 那你就回去好好研究研究吧 。”

学生从老师这儿没有获得一丁点的补给,反而有点自卑和失落,还有更多的疑惑和无助……

亲爱的老师,相信这个学生再也不会走到您跟前请教您!他再也不敢冒犯您了!他甚至不敢再抬头看看您,连眼睛这唯一的交流窗口也失去了,他只能躲在角落里趁您不备时窃窃地关注您一下, 察言观色,应付严厉的您。您的距离和学生有多远,您知道吗?我亲爱的老师!

前不久,我就不自然地将它上演了一遍……快期末考试了,今年全市要抽考,我们老师和学生一样紧张,心情自然有点急躁。一节复习课,是一堂知识点与巩固练习融汇的大容量课堂,上完课后有点声嘶力竭。刚坐到椅子上,还没有喝水润润嗓子,基础较差的浩然(化名)满脸灿烂地来办公室问问题。师生对话情境如上所述。 当看着满脸的灿烂僵在那里时,我仿佛看到上学时的自己。

我的老师曾经这样对待过我,当我成为老师时,没想到自己又变成了当年的他。可恨可气!事后,我懊悔不已,不时地反思。

那么,这道题到底简单吗?是的,对老师您重复了好多年好多遍的知识点,驾轻就熟,已练得炉火纯青。可对于初学而又不聪明的学生呢?那就是不简单,是小河流水中的羁绊,是思维之流通不过的坎。想一想,当年的我多么希望我的英语老师把试卷上的每一个题都能解释个为什么?每一个阅读理解的出处在哪里,怎么来理解的?可是老师的一句“这些题太简单了,不再赘述”把我的疑惑拒之门外。坚强点的问同学、查资料,闭门造车,努力找到规律,这是需要毅力和更多的时间摸索;不坚强的直接放弃,就“顺其自然” 了。本来可以进步的,本来可以变优秀的,只要我们过了这道坎,只要老师静下心来,稳定情绪,再从根源上给我们分析分析,我们的动力有了,我们的疑惑也解答了,我们对您的敬意又一次提升了! 可是……对我而言一切皆无法挽回。

我不可将这样的遗憾再留给我的学生。“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于是,我又请回浩然,牵着她的手说:“刚才老师太急躁了,请你原谅老师,好吗?”

“老师,没事的,我让子×给我讲了一遍,确实很简单,不怪您, 是我上课不好好听课!”浩然红着脸满脸的不好意思。

我既惭愧又感动,我一个老师的心胸还没有一个学生宽广。“那现在请你给老师讲一讲,看看有需要补充的吗?”我真诚地问。

浩然认认真真给我讲了一遍,还告诉我她是没审准哪一个条件才没想通的。这时,她的矜持和疑问都已散去,满脸的灿烂又回来了,我知道她的自信找回来了,学习动力也有了,成功仿佛就在她眼前。

看到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我坦诚地告诉她:“你及时来问老师问题,老师很欣慰,应该鼓励你、帮助你才对,可老师却做得不对。请你给老师一个改过的机会,每天来问老师一个问题,把你有疑问的问题都解决掉,好吗?”

浩然兴奋地说:“好!谢谢您,老师!”小脸红通通的,眼睛里还有两颗亮晶晶的小豆子,满脸遮不住的感激和灿烂。

结果自然圆满,浩然考出了理想的成绩,并且在她的热情宣传下,我班学生对我无所不言,言无不尽,我们都成了铁哥们! 教学成绩相当好!看,教师的魅力和威信就是这样建立的!

过简单生活背后的不简单 第2篇

简单,对应的是复杂,就如轻,对应的是重。简单和复杂之间的关系,看似清晰明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正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面对生活和人生,有太多的事情,看似轻如鸿毛,往往却让你难以承受。而简单的生活,对于太多人来说只是一个向往,因为简单生活的背后是不简单!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

人,其实是很奇怪的生物,当你想起什么的时候,恰恰是你需要什么的时候。就像医生告诉我们,当我们想喝水的时候,就是我们身体正在缺水的时候,而且缺到能让你意识到。同样,当一个人想要过简单生活的时候,可想而知,他一直过着一种让人感到疲惫、无力、难以应付、厌倦、纷繁复杂的生活。

我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想要过简单的生活,那到底什么是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生活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吗?简单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吗?简单的生活是相夫教子,恩爱白头吗?我的回答是,不知道。为什么说不知道?因为每个人想要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简单的生活,不是让我们放弃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是要我们放下好的生活条件,不是让我们去过一种修道人的生活。

简单的生活,不在于外界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心态和对待生命的态度,

管理资料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那里的人之所以幸福,除了丰富的物质需要外,重要的是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是简单的!

简单生活背后的不简单

这个时代是一个物质时代,你不可能为了追求内心的那份向往而放弃当下生活的必需。当然,肯定会有人放下,例如修真入禅者,看破红尘者,高人,但是我们不可以。生活本来就是平凡的,我们是凡人,凡人怎么可能会脱离这些物欲?

但是物质与心灵并不是矛盾的,不是分裂的,而是整合统一的。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轨迹,这就是我们该要完成的。但是既定的生活模式和时代背景,让我们在社会上艰难的行走,步履维艰的生活让我们疲惫不堪,自然我们的生活也就不简单了。

情感、事业、财富、地位、欲望都是我们想要的,而简单的生活也是我们想要的。这些东西如果我们不能有条不紊的应对就会让自己失去自我,那么生活便是一团糟。君不见,有多少人在红尘情爱中,为情所困,为情所伤;有多少人为了苍头蝇利而勾心斗角,锱铢必较,最后不是被外界唾弃,就是弄得满心疲惫;有多少人追求那种灯红酒绿、美酒佳人、一夜风流的夜晚,久而久之变成个精神颓废、糜烂不堪、心志不全的人。蓦然回首,发现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不简单的。

有人会笑着说,想要把生活过得富饶精致是件不易的事情,难道过个简单的生活有那么难吗?我想说,是的,不是一般的难。用一句老话概言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退隐江湖,实属不易。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复杂的,人心是叵测的,关系是难解的,利益是难舍的,情感是纠结的,想要把生活过的简单是不易的。

简单中的不简单 第3篇

关键词:教具 作用 探索

0 引言

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向是高技能、高素质的学生,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由于生源的原因,使得高职这一层面的学生基础往往参差不齐且相对较差,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就必须针对这一特点,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往近了说,使他们能完成正常的课程学习,在毕业设计时能设计出合格的作品,往远了说,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满足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要求,达到立足、提升的目的,一句话,不管他们进校时的基础怎样,出校门时应该达到规定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校方往往不惜花大力气购置各种教学设施、器具,一方面,且不说每一个学校的财力总是有限的,就算你可以买电脑、买投影仪、买各种软件设施,但这往往还是不够的,因为无论学校怎样投入,也不可能(其实也没必要)把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堂课要涉及到的物品买完回来,另一方面,有些细小物品,市场上可能根本就没有模型可买,这时候,作为老师,你该怎么办?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自己会,不算会,学生会,才算会,教学的目的归根结蒂是如何让学生把不懂的东西弄懂来,而大部分学生由于工厂方面的见识不多,实践经验暂时还不够丰富,往往对某些问题很难理解,这时候,如果老师能够设计、组装一些简易教具,并借助这些简单的教具,形象地将这些困惑大家的问题具体化,将不仅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而且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模具间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实验

我们知道,模具间隙是影响冲压产品质量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这个问题又往往放在学生刚有一点模具基础知识的时候就要讲到,对于高职的同学,有部分人甚至还不是十分理解落料、冲孔、凸模、凹模是怎么回事,所以在讲到间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时,很多同学不明白公式里說的:当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大时,D落d凸;间隙小时,D落>D凹,d孔

究竟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这些问题呢?

我是这么做的:先讲明落料时以凹模为基础计算、冲孔时以凸模为基础计算,接着举例说,在落料时,材料受到拉伸,就沿凹模刃口处的封闭轮廓曲线断裂分离,工件分离后又收缩,在弹性变形的作用下,它要恢复平整,当然就会变得比凹模小;如果冲孔,那么材料就应该按凸模周边的封闭轮廓曲线断裂分离,同理在弹性变形的作用下,当凸模上行后,孔就变大了,如果这个变大的孔径与图纸想生产的孔径尺寸太不相符,那就影响到产品质量了(因为有可能出废品了)。

为了更进一步观察这个过程,我用简单的教具做了一个凸凹模之间间隙大的实验:找一个气球、一个去掉盖子的饮料瓶、一支圆珠笔、一段细绳、一把小剪刀,将圆珠笔当作凸模,饮料瓶口当作凹模展示给大家看,并引导大家分析它们的直径大小,进而分析凸凹模的间隙大小,然后将未吹气的气球膜覆盖在饮料瓶口部,绷紧后用细绳扎紧,然后慢慢用力将笔尖扎入绷紧的气球里,孔穿通后,圆珠笔放在孔里很松,这就很直观地看到,孔径比笔的直径要大,也就很容易地解释了当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大时,冲孔会使产品的孔径大于凸模本身的设计尺寸(即d孔>d凸)。

仍用上面的器材,我又演示了落料时的情况:重新选择一部分完好的气球膜覆盖在瓶口,绷紧后又扎紧,然后沿瓶口内壁用小剪刀剪下气球膜,可以看到:由于弹性太好,割下的气球膜缩小得厉害,变成一个小得多的圆形了。这就很直观地说明了,当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大时,落料后,产品的直径尺寸是小于落料凹模的设计尺寸的(即D落

上面这个实验的器材虽然简易,操作也很简单,但却很好地解释了落料、冲孔、凸模、凹模、间隙等概念,阐述了间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以凸模还是凹模计算的问题。万事开头难,其实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感到比较困惑,所以有针对性的简易实验使他们的思路豁然开朗,印象很深刻,因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2 长销、短销定位问题

讲解六点定位原理时,我们常常要提到销,因为它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定位元件,但用长销定位和用端销定位所限制的自由度是不一样的。用长销定位,我们称它为双导向定位,如下图1,它可以限制四个方向的自由度,分别是X、Y方向的移动(以■,■表示)和X、Y方向的转动(以■,■表示);用短销定位,我们称它为双支承定位,如下图2,它只可以限制X、Y方向的移动,却不能限制X、Y方向的转动。

图1 双导向定位 图2 双支承定位

如果我们有这些模型,当然就可以很好地诠释以上这些理论,但万一没有呢?难道就没办法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下面请看这个实验:

先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力竖直握紧笔杆,另一只手去摇动笔杆,笔杆既不发生前后、左右的移动,也不发生这两个方向的转动,验证了可以限制4个自由度,这种情况下,类似于长销定位;重复做这个实验,但握笔的手只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紧握,另一只手去摇动笔杆,笔杆与手指不会离开(说明可以限制X、Y方向的移动),但它们却有整体倾倒的趋势(说明并不能限制X、Y方向的转动)。

这个实验取材够简单的,因为来听课的同学几乎都带有笔,大家都可以动手做做,每人都亲身体验一下,这样,关于到底能限制几个自由度的问题,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3 定位与夹紧的问题

在刚开始学习概念时,我们知道,所谓“定位”就是指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占有正确的位置,而“夹紧”是利用装置将工件压紧夹牢。夹紧的动作往往通过夹紧装置来实现,一个不能使工件有很好的定位的装置是达不到夹紧装置的基本要求的,所以定位不等于夹紧(这点好理解),夹紧也不等于定位。下面我们来做这个实验,以验证后者的结论:

还是用上面的笔杆:竖直手握一支笔,用力夹紧了,但由于上下两端的自由度没有受到限制,也就没有定好位,所以只要用力拍打笔的一头,笔就会往另一头走,因此机械意义上的夹紧和定位是两个概念,夹紧不等于定位,千万不可混淆。

后记:在这些年的高职教学中,我觉得要想上好任何一门课,除了利用现有的模型、多媒体设备外,如果能用点心思,动点脑筋,多发掘一些生活中的平常、简单之物,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家更容易地掌握深奥难懂的课本知识,另一面,无论是从活跃课堂气氛,还是从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来说,都是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名望主编.《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

[2]兰建设主编.《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机械工业出版社.

[3]王永刚.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简单中的不简单 第4篇

关键词:教具,作用,探索

0 引言

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向是高技能、高素质的学生,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由于生源的原因, 使得高职这一层面的学生基础往往参差不齐且相对较差, 因此, 老师在教学时就必须针对这一特点, 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往近了说, 使他们能完成正常的课程学习, 在毕业设计时能设计出合格的作品, 往远了说, 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 满足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要求, 达到立足、提升的目的, 一句话, 不管他们进校时的基础怎样, 出校门时应该达到规定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校方往往不惜花大力气购置各种教学设施、器具, 一方面, 且不说每一个学校的财力总是有限的, 就算你可以买电脑、买投影仪、买各种软件设施, 但这往往还是不够的, 因为无论学校怎样投入, 也不可能 (其实也没必要) 把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堂课要涉及到的物品买完回来, 另一方面, 有些细小物品, 市场上可能根本就没有模型可买, 这时候, 作为老师, 你该怎么办?俗话说, “名师出高徒”, 自己会, 不算会, 学生会, 才算会, 教学的目的归根结蒂是如何让学生把不懂的东西弄懂来, 而大部分学生由于工厂方面的见识不多, 实践经验暂时还不够丰富, 往往对某些问题很难理解, 这时候, 如果老师能够设计、组装一些简易教具, 并借助这些简单的教具, 形象地将这些困惑大家的问题具体化, 将不仅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 而且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模具间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实验

我们知道, 模具间隙是影响冲压产品质量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 这个问题又往往放在学生刚有一点模具基础知识的时候就要讲到, 对于高职的同学, 有部分人甚至还不是十分理解落料、冲孔、凸模、凹模是怎么回事, 所以在讲到间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时, 很多同学不明白公式里说的:当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大时, D落d凸;间隙小时, D落>D凹, d孔

究竟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这些问题呢?

我是这么做的:先讲明落料时以凹模为基础计算、冲孔时以凸模为基础计算, 接着举例说, 在落料时, 材料受到拉伸, 就沿凹模刃口处的封闭轮廓曲线断裂分离, 工件分离后又收缩, 在弹性变形的作用下, 它要恢复平整, 当然就会变得比凹模小;如果冲孔, 那么材料就应该按凸模周边的封闭轮廓曲线断裂分离, 同理在弹性变形的作用下, 当凸模上行后, 孔就变大了, 如果这个变大的孔径与图纸想生产的孔径尺寸太不相符, 那就影响到产品质量了 (因为有可能出废品了) 。

为了更进一步观察这个过程, 我用简单的教具做了一个凸凹模之间间隙大的实验:找一个气球、一个去掉盖子的饮料瓶、一支圆珠笔、一段细绳、一把小剪刀, 将圆珠笔当作凸模, 饮料瓶口当作凹模展示给大家看, 并引导大家分析它们的直径大小, 进而分析凸凹模的间隙大小, 然后将未吹气的气球膜覆盖在饮料瓶口部, 绷紧后用细绳扎紧, 然后慢慢用力将笔尖扎入绷紧的气球里, 孔穿通后, 圆珠笔放在孔里很松, 这就很直观地看到, 孔径比笔的直径要大, 也就很容易地解释了当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大时, 冲孔会使产品的孔径大于凸模本身的设计尺寸 (即d孔>d凸) 。

仍用上面的器材, 我又演示了落料时的情况:重新选择一部分完好的气球膜覆盖在瓶口, 绷紧后又扎紧, 然后沿瓶口内壁用小剪刀剪下气球膜, 可以看到:由于弹性太好, 割下的气球膜缩小得厉害, 变成一个小得多的圆形了。这就很直观地说明了, 当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大时, 落料后, 产品的直径尺寸是小于落料凹模的设计尺寸的 (即D落

上面这个实验的器材虽然简易, 操作也很简单, 但却很好地解释了落料、冲孔、凸模、凹模、间隙等概念, 阐述了间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以凸模还是凹模计算的问题。万事开头难, 其实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感到比较困惑, 所以有针对性的简易实验使他们的思路豁然开朗, 印象很深刻, 因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2 长销、短销定位问题

讲解六点定位原理时, 我们常常要提到销, 因为它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定位元件, 但用长销定位和用端销定位所限制的自由度是不一样的。用长销定位, 我们称它为双导向定位, 如下图1, 它可以限制四个方向的自由度, 分别是X、Y方向的移动 (以表示) 和X、Y方向的转动 (以表示) ;用短销定位, 我们称它为双支承定位, 如下图2, 它只可以限制X、Y方向的移动, 却不能限制X、Y方向的转动。

如果我们有这些模型, 当然就可以很好地诠释以上这些理论, 但万一没有呢?难道就没办法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下面请看这个实验:

先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力竖直握紧笔杆, 另一只手去摇动笔杆, 笔杆既不发生前后、左右的移动, 也不发生这两个方向的转动, 验证了可以限制4个自由度, 这种情况下, 类似于长销定位;重复做这个实验, 但握笔的手只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紧握, 另一只手去摇动笔杆, 笔杆与手指不会离开 (说明可以限制X、Y方向的移动) , 但它们却有整体倾倒的趋势 (说明并不能限制X、Y方向的转动) 。

这个实验取材够简单的, 因为来听课的同学几乎都带有笔, 大家都可以动手做做, 每人都亲身体验一下, 这样, 关于到底能限制几个自由度的问题, 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3 定位与夹紧的问题

在刚开始学习概念时, 我们知道, 所谓“定位”就是指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占有正确的位置, 而“夹紧”是利用装置将工件压紧夹牢。夹紧的动作往往通过夹紧装置来实现, 一个不能使工件有很好的定位的装置是达不到夹紧装置的基本要求的, 所以定位不等于夹紧 (这点好理解) , 夹紧也不等于定位。下面我们来做这个实验, 以验证后者的结论:

还是用上面的笔杆:竖直手握一支笔, 用力夹紧了, 但由于上下两端的自由度没有受到限制, 也就没有定好位, 所以只要用力拍打笔的一头, 笔就会往另一头走, 因此机械意义上的夹紧和定位是两个概念, 夹紧不等于定位, 千万不可混淆。

后记:在这些年的高职教学中, 我觉得要想上好任何一门课, 除了利用现有的模型、多媒体设备外, 如果能用点心思, 动点脑筋, 多发掘一些生活中的平常、简单之物, 一方面, 可以帮助大家更容易地掌握深奥难懂的课本知识, 另一面, 无论是从活跃课堂气氛, 还是从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来说, 都是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名望主编.《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

[2]兰建设主编.《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机械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化学修复下一篇:动静脉内瘘闭塞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