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2024-05-06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精选12篇)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第1篇

1 南溪区农技服务体系存在问题

(1) 农技服务体系陈旧。一是农技服务机构设置陈旧。目前, 南溪区农技服务机构仍是以乡镇行政区域为区划设置, 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样样俱全, 小而全地配备农技人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已难以满足农业区域化、特色化发展对农技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农技推广渠道不畅。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尚未建立完善的供求关系, 推广服务形式单一, 渠道不畅。

(2) 农技服务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一是农技人员数量不足。南溪区农业人口约为34万, 专业农技人员仅为237人, 还要分为农、林、牧、水4个不同专业, 同一专业农技人员与农业人口比为1.75∶10 000。二是农技队伍老龄化趋势明显。南溪区30岁以下农技人员仅为16人, 占总人数的6.75%, 而40岁以上人员有149人, 占总人数的62.9%, 年龄结构不合理。三是农技队伍素质不高。南溪区农技人员研究生学历仅为2人, 占总人数0.8%;高级职称仅10人, 占总人数4.2%, 同时, 现有的农技人员缺少新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知识更新跟不上, 对农业高新技术不了解。

(3) 农技服务人员激励机制缺失。一是待遇较低。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工资待遇较低, 目前, 南溪区一个刚参加农技工作的本科毕业生, 一个月收入不到2 000元, 且工作环境较差, 极易出现人才流失现象。据统计, 从2010年起, 南溪区各类公招引进农技人员20人, 仅3年时间由于各种原因流失了7人, 流失率达35%。二是晋升机制单一。现阶段, 优秀基层农业服务人员晋升方式一般为提拔成行政领导, 这样反而会限制他们自身能力的发挥, 且绝大多数的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缺乏晋升机会。三是选拔任用制度不健全。南溪区基层农技人员要想提拔为中层、高层管理者必须经过多年的基层工作逐级上升, 使得处于低层次的管理者要继续晋升的难度加大。

(4) 农技服务成果转化率低。据统计, 2011年以来, 南溪区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160万元, 在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时只能现买现卖、纸上谈兵, 出现实质问题也就难以及时解决, 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 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

2 构建农技服务新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1) 重视人才, 创造农技服务新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第一资源的观念, 把农技人才引进摆到重要的战略高度,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学用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农技人才队伍。同时, 要逐步加大基层农技服务资金投入, 改善农技人员办公环境及科研环境, 加大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力度, 进一步提高现有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2) 强化激励, 激发农技队伍新希望。一是强化精神激励。一方面, 要通过制度设计, 给予基层农技人员在现行工作岗位上取得较大绩效时获得晋升职称或更高级别管理岗位机会;另一方面, 要通过适当的加压和让其承担重大的责任, 使得他们获得使命感。二是强化薪酬激励。要根据农业科技推广效益和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绩效, 适当提高奖金系数。同时, 要研究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吸引有才能的人加入农技队伍。三是强化保障激励。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奖励、保障形式, 健全养老、住房等保障制度。同时, 要畅通进出渠道, 对不合格的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坚决淘汰,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第2篇

为更好的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纵深推进我县“六大建设”,实现赣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根据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精神和县农业局精神,笔者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全面了解我县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现状,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破解方法,为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从而推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现状

1、机构设置:赣县农业局是赣县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局机关内设人事秘书股、政策法规股、财务审计股,下设畜牧水产局、蔬菜生产办、农村能源办等三个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以及农技站、农经站、种子站、土肥站、植保植检站、农业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等七个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时在全县19个乡镇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村经济管理站,在全县设立了9个动物防疫检疫区域站。

2、人员经费:局机关实有公务人员17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事业人员28名,从事技术推广工作,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人,获中级以上职称的有6人;聘用制干部8人,技术工人8人,获中级以上职称工人5人。乡镇农技站实有人员7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人(其中农艺师5人,助师50人,技术员4人),聘用制干部10人,技术工人7人。乡镇农经站实有人员22人,乡镇防检站现有人员51人。全系统有工作人员194人(其中35岁以下22人,35-50岁63人,50岁以上19人),均为财政全额拨款。

3、管理体制:为理顺管理体制,1996年5月,根据《农业部关于落实乡镇推广机构“三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农人发[1996]8号精神,我县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财、物划归县农业局管理,但由于乡镇农技站当时无住房,工作又在乡镇,当地政府有意见,所以在1999年5月份起乡镇农技站人员工资又返回乡镇财政所代发。并且要求乡镇农技站抽调出人员参加乡镇中心工作或驻村。目前乡镇农技站、农经站接受县、乡两级管理,乡镇农技站、农经站的人事权和业务工作由县农业局管理,乡政府发放工资并安排驻村工作,每个乡镇农技站基本上只有一名站长抓农技推广和负责技物结合咨询工作,其他站员被乡镇府抽去驻村或从事中心工作,这些站员工作较认真负责,作风较踏实,深得乡镇领导信任,大多数是乡政府的得力干将,提拔最多,从1999年至2004年有12名站员被提拔为乡镇政府副科级领导干部。但是从2005年开始事业编制人员不得提拔为领导,严重打击了一大批有能力、素质高、能干事、会干事的事业编制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4、工作范围:由于财政只发人员工资,工作经费由农技站自筹,为解决经费问题,各乡镇农技站均开展了经营服务,通过向农业生产者销售种子、农药等为载体,一方面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从中获得一些收益,用于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并开展一些农业试验示范,使农技站得以正常运作。此外,农技站还要在当地乡镇政府的领导下,完成驻村工作以及交办的中心工作任务,协调好与乡镇的关系,目前,大多数乡镇农技站吃住在乡镇政府,接受乡镇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有事外出要向政府请假,乡政府也会给予下乡补助以及相应的福利,同时对表现好的农技人员推荐为副科级后备干部。但是始终得不到提拔,极大的挫伤了锐气。

二、存在问题

1、农技人员流失严重,从事农技推广人员偏少。1996年,乡镇农技站“三定“时,乡镇农技员有110名,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随着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政府不包分配,现有农技人员的跳槽,到现在才有不足80名,主要跳槽的途径有一是提拔副科级;二是参加公开招聘招考到县直单位或部门工作;三是到了年龄退休。再则现有农技人员又被乡镇抽调驻村,每个农技站基本上只有一名人员抓农技推广,而农业生产工作任务又相当繁重,人员偏少与工作繁重两者不相适应。

2、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许多乡镇农技推广经费少,甚至没有,科技培训、技术指导、高产高效示范所需经费没有着落,造成技术推广无法开展。要抓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工作经费,人员要下去,资料要印发,培训会要召开,均要资金保障。而财政只保工资,所以靠开展经营增加收入,弥补工作经费,但目前,农资市场放开,竞争相当激烈,这种一边经营,一边推广的方式难以增加过多经费来促进农技推广,相反还会因为重经营而轻推广的局面。

3、农技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生活条件偏差。农技工作人员深入一线工作辛苦,既无政治地位又无经济待遇,大多农技站吃住在乡镇政府院内,开展经营又在圩镇租用店面,基本没有固定资产和仪器设备,没有标准化示范基地,农技推广手段较落后。

4、双重领导,多头约束。目前乡镇农技站、农经站受县、乡两级管理,人事权和业务工作由县农业局管理,工资由当地乡政府发放,工作由乡政府安排中心工作和驻村。形成多头领导,不知听谁调遣,不知以什么工作为主,造成农技人员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而被抽去抓计划生育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投入

1、下拔专项资金,在各乡新建一栋农业科技服务办公楼。全县19个乡镇设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农业服务办公场所。农业技术推广站都是在圩镇租用私人店面从事农业服务,吃住还要依赖当地政府才能解决问题。全县一年下来仅租金就达5万多元。费用之大且办公很不方便,所以各乡镇急需建一栋农业服务办公大楼,便于更好的为农民提供服务。

2、加大项目引进、新技术推广、新产品试验示范等公益性服务所需经费及设备投入。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经常涉及到印发资料,做试验及示范等等,必须加大经费投入,才能保证服务的顺利开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员经费;二是从事公益性职能服务所必须的业务经费、培训费及设施齐备更新经费;三是推广新项目、新技术农业专项经费。

3、提高农业服务工作人员工资报酬。乡镇农业服务工作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服务,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工资报酬偏低,奖金福利又没有,难以安心开展工作。

(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管理体制

1、理清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管理关系。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财、物及业务全部划归县级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统一考核。便于把农业服务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农技服务人员被当地政府抽去驻村抓中心工作的现象发生。

2、按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需求,合理配置人员。根据不同乡镇的不同农业服务需求,参照《公务员法》对“乡镇农村经济管理站”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在乡镇现有在编在岗的农业服务队伍中,通过考试、竞争上岗,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公益性服务序列;没有进入的人员从事农资、农药、化肥经营性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第3篇

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扫描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国家,其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经济系统、科技系统和社会系统。从组织系统来看,可分为公共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合作社农业推广服务系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有补充,又自我发展。

公共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形成了极有特色的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美国公共农业推广系统是建立在《莫里尔法》、《哈奇法案》、《史密斯·利弗法》3个重要的农业立法基础上的。这3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奠定了美国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合作推广体系的基础。此外,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大量有关农业的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

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在美国农业推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拥有一批世界规模的农业企业,它们组成的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具有实力大、效率高的特点。从总体来看,该系统包揽了产前、产后和产中服务的绝大部分,提供某些教育、科研和推广方面的服务。该系统客观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对美国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起了重大的作用。

合作社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合作社在美国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家庭经营占绝对优势的美国,为了解决单个农场难以办到的问题,需要非盈利的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降低生产成本。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农场主们出于不同经营的需要往往同时参加几个合作社,据统计平均每个农场主参加2.6个合作社。

从各类农业合作社的基本功能来看,均为经济性质的组织,以提高农民经济地位、提供各项服务、建立营销秩序、维护农民权益、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宗旨,且兼具表达农民意见、影响并促成保护农民的法律和政策的功能。

以色列

以色列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农技推广、私营农技推广、农业专业协会、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等推广系统组成。

政府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在以色列的农技推广体系中,政府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发挥主体作用。这主要是由以色列农业发展特点决定的。以色列农业发展环境极其恶劣,国土狭小,可耕地占国土面积近20%,淡水缺乏,发展农业缺乏比较优势。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大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为此,政府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农技推广系统,依靠政府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过程中。随着以色列农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色列政府也在考虑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适当改革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格局。

私人农技推广系统。以色列鼓励私营技术推广机构的创建和发展,该类机构主要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推销产品(包括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农机、灌溉设备等)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有的推广机构也会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和机械工具,不过这些私营技术推广机构为农民提供的是有偿服务。

农业专业协会。以色列农业专业协会是农业生产者的合作组织, 目前主要农产品生产都成立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的预算来自生产者交纳的会费,会费按销售的农产品数量计算。

农业专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保障农业生产者获得合理、稳定的收入,代表农民与有关部门协商, 提供农业发展支持。

农业教育培训机构。以色列对教育经费的投资比较高,从未有经费不足的窘迫,一直保持在9%~12%,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建国初期,以色列全国受教育水平最高的是农民,他们大都受到高中以上的教育,甚至大学或专科,特别是从国外移民归来的农艺师、工程师等,大多进入了农业部门。

全国有45所农研所和农学院,从事农业专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农学院和以色列重要教育兼科研工作机构——以色列技术学院。

荷兰

荷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一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技推广系统;二是农会的社会和经济推广系统;三是私营部门的农技推广系统;四是农民合作社的农技推广系统。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系统。在中央一级,国家农渔部的畜牧局设养殖业推广处,园艺、大田作物局设种植业推广处。这两个处分别负责全国农业推广的管理、协调和组织工作。省一级按自然区划设有12个种植业和17个养殖业的地区(区域)推广站。每个推广站根据所在区域的主要作物和畜牧生产行业设一个专业技术推广队(如植保、土肥、种子等)和3~5个普通技术推广队(如小麦栽培、玉米栽培等综合的)。地区推广站为荷兰的基层推广站,担负着直接为农户提供无偿服务的职能。目前,荷兰全国共有推广人员约1000多人。

农会的社会和经济推广系统。荷兰农业和园艺组织联合会(简称“农会”)是荷兰国家级中央农民联合会。其主要目标:一是在地区、国家和国际上,代表和促进农户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二是改善农民在地区、国家和国际农业市场上的地位;三是促进各地市场导向生产链的结合,为初级产品生产者创造一种完全有利的市场地位;四是为持续稳定发展竞争性的农业开展各项创新活动;五是与其他非农业行业的社会组织交往和合作,促进和提高农业行业在整个社会的地位。

在省一级的农会都设有社会和经济推广机构,主要负责家政方面的推广工作,包括家庭生活、法律事务、经济合同、青年、妇女、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工作。

农民合作社的农技推广系统。这是指由各类农民合作社开展的农技推广。荷兰许多农民合作社以及合作社经营的企业,在农技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荷兰皇家养牛协会”、“吕伐登(Leeuwarden)奶制品合作社”等。

私营部门的农技推广系统。全国各类私人企业(农业商业公司、农业银行等)有推广员2500多人,负责推销产品(包括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农机等)和信贷咨询工作,这类推广活动属有偿服务或把服务费包括在销售产品的成本中。

上述4个体系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又相互合作、融合,构成了具有荷兰特色的农技推广体系。

国外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启示

健全、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达国家农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从以上的扫描中,可以看出:先进的推广体系离不开政府主导的、农民主导的以及按商业化模式运作的服务企业主导的3个系统的互相补充与完善。鉴于此,农村科技服务港将以下几点作为北京新型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一是引进科技资源,衔接乡镇断层。相对北京来说,政府主导的传统推广网络在乡镇、村出现断层。北京涉农科技资源丰富,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的优势与积极性,是北京新型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农村科技服务港正努力推进推广教授(研究员)领办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试点工作,琉璃河、张山营以及霞云岭等乡镇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是对接科技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型推广体系中的重要主体,积极促进高校、院所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对接,把高校、院所的成果和技术导入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的科技服务能力是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优势的另一个抓手。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商业化的农业服务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他们的触角会深入到每个领域,他们的服务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发达国家农民更多的是从这一类公司寻求技术服务。以美国为例,美国农民仅占全国从业人口总数的2%,但是有美国人口的17%,近2000万人,以大大小小的公司形式为农民提供各类科技产品,支撑着仅占2%的农民的生产活动。这些公司有的提供软产品,如信息咨询服务、专业技术指导、专业技术培训等,有的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机械工具,如种苗、农药、化肥、现代化的整地播种采收机械等。这些为农服务的公司,是美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力量,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能达到70%以上的主要因素。充分发挥科技推广能力、规范农业服务企业的行为是北京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难点。目前的北京农业服务企业服务方式单一,核心竞争力不强。农村科技服务港在北京市科委的领导下,将积极引导农业服务企业的创新服务方式,通过科研项目的支持,增强其竞争力。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第4篇

1.1 以乡镇农技站为基层农技推广单位的传统农技服务体系功能日渐弱化

我国乡镇农技站与行政村组对接, 通过宣传、示范和计划组织逐级传达、实施中央下达的指令性农业技术, 在种植业、养殖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应用推广领域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尤其是在修造和构筑我国农田水利、杂交水稻应用、农业病虫害防御、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领域。但是, 这种机制的效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传统农业服务主体事业型体制的转变, 基层农技人员编制大辐缩减, 年龄老化, 后继乏人, 且服务条件不足, 难以保障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民科技需求;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缺乏积极的推动因素, 基层农技站的推广努力与其所得失联;再者, 由上而下的指令性技术资源无法实现与具体区域的技术需求无缝对接, 技术缺乏因地制宜, 缺乏适应性, 相对农户需求而言时代性、符合性不足。这种以乡镇农技站为依托的基层技术贯彻体系正在被农业疏远和忽视, 是有其合理性的。

1.2 社会化的综合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正在兴起

与基层农技站农技服务职能逐步丧失相对应, 一批新的基层农业服务机构正在兴起, 原先单一以农技站为服务主体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正在被打破, 终端农技服务体系呈现一主多元化态势, 即当前除乡镇农技站外, 商业化的乡镇级种子 (苗) 、农资、农机、饲料、渔苗 (药) 经销商, 还包括大米加工厂、合作社、水畜禽产品加工厂等涉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端, 这种社会化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广受农户青睐, 与农户形成的纽带关系较原有的事业型农技站更为紧密。我国有近4万个乡镇, 平均每个乡镇从事农技服务的非政府组织约在15个, 全国从事基层农技服务的商业化实体达到60万个之多, 具有一支庞大的、专业化程度高的技术群体, 如果涵盖非基层涉农企业、经销推广实体中长期驻扎一线或服务一线的高端应用型专业人才, 这种新型商业化服务体系中的技术力量较传统农技站要提升几十倍。源于湖北京山调查数据表明, 该县平均每个乡镇仅种子门店、农资门店就达13家之多。这些种子、农资经销门店能够快速捕获市场前沿信息, 迅捷引入农业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 以服务促营销, 在销售创利的同时, 将新型技术导入农业生产, 客观上起到了推广新型农技的作用。

2 我国当前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特点

2.1 优势

2.1.1 市场化、商业化特征显著提升。

与传统的基层农技服务不同, 社会化的技术服务市场化、商业化特性更为突出。传统农技服务带有明显的计划指令特征, 对市场需求反应滞后, 缺乏推广工作的内驱力。而当前社会化的一主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更多动力直接源于市场需求, 同时技术支出遵循商业化规律, 实现附加增值式的有偿服务。以种子门店和大米加工企业为例。种子门店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 争相寻求和排它性代理适合本地区种植推广的新优水稻品种, 并组织力量, 大力宣传、示范规范化技术, 技术推广市场化特征非常明显, 力求品种和技术迎合农户需求, 最终通过提高销量实现门店效益最大化。大米加工企业则积极开展订单农业, 推行“一站式”服务, 提供生产农资、资金保障, 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提供农产品回收保障, 解决困扰农户无序生产中出现的资金、技术与市场销售问题。类似种子门店与大米加工企业的基层农技推广实体越来越多, 这种服务体系市场化、商业化特征是传统体制所不具备的。

2.1.2 技术渗透力和转化力明显提增。

以商业化、市场化为特征的社会化的新型基层农技服务体系, 是基于生存与发展动力下的有偿推广体系, 因此在服务深度和转化力度上更具说明力。对于商业推广实体而言, 检验技术渗透力和转化力的直接证明就是实体所获得的效益回报。纵观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 从三系杂交水稻到两系杂交水稻, 从常规油菜到双低优质杂交油菜, 从烦琐的两段育秧到轻简化水直播、旱直播, 从全程人力耕种到机械化管理, 短短的20多年时间, 新型农业技术在我国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业技术的渗透力与转化率显著提增。而推进这一系列技术的主体不再是农技站, 更多系企业、合作社、农资销售商作为。

2.1.3 技术来源渠道广, 专化性强。

社会化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细分程度高, 技术来源丰富、先进、专化。比如水稻种植, 种子、农药、肥料、装备均源自不同的专业服务提供者, 每一个服务提供者必需具备足够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中标, 这种聚合了竞争优势者产品、技术或服务的生产, 理论上更符合农户需要, 更迎合市场需求。由于服务提供者仅限于在某一细分领域的钻研, 因此, 技术的专化度高, 针对性强, 能真正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相关数据表明, 上世纪90年代后, 传统的乡镇农技站专业技术人员每站平均才1~2人, 可断定是无法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的, 即使能够全而广, 至少技术的深度不可能得到保障。

2.1.4 时代性强。

基于改进的社会化基层农技服务结构, 是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与生产力协调的产物, 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 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 已不仅限于温饱, 对生活品质的提升需求拉动农业技术迈上新台阶。高品质优质油菜、优质大米刺激了水稻、油菜的育种变革, 全国各地每年审定高品质、高产量的水稻和油菜新品种达几百个之多, 而与品种和技术推广配套的服务同样欣欣向荣。由于农村劳动力结构、土地资源、投资主体、生产成本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变化, 着眼于集约化、轻简化、机械化、专业化、生态化的生产技术成为时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实事上, 比如种业、米业、油业、药业、肥料等多个行业正在全国掀起一股以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庄、种植大户为营销方向的热潮, 正体现了现行综合农技服务体系鲜明的时代性。

2.2 不足

2.2.1 商业化特性导致体系功利化偏重。

由商业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商业化特征更为明显。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 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是为经营服务的, 而企业拥有的品种或技术一般来说具有指向性, 个性突出。企业在宣传品种、技术时, 由于产品特性、文化理念、营销思想上的区别, 导致向市场提供的服务具有片面性、趋利性。这类面对基层的服务有一部分甚至有意回避产品或技术的不足, 过分夸大产品或技术的功能。而处于企业下游的基层农技服务实体、部门或个人的效益也与产品销售直接挂钩, 所以基层技术服务传达者也会沿袭厂家的宣传。而作为应用者的农户在专业、信息的掌握上与厂家和经销链是不对称的, 相对处于弱势, 不排除利益受到相应的挤压。社会化的基层技术服务体系的这种商业化特性应通过企业自律和行业监督予以解决。

2.2.2 以政府为主体的基层技术服务体系结构失衡, 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每年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业, 但是资金的支持结构是否合理有待斟酌。除政策性补贴外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农业事业、企业、科研机构硬性环境建设, 用于支持、激励基层农技团队或个人开展技术探究或实践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却严重不足, 很多领域甚至缺失。这种结构性失衡, 导致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受措, 不愿尽力投身其中, 影响了服务的创新、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 由于技术服务在传统观念上很难与销售业绩并论, 企业也只愿意保留配合产品销售必要的技术服务, 且很少将技术服务提升到应有的认识高度, 同样忽视了对技术服务实施人员的激励机制。

2.2.3 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缺乏必需的政策性引导。

包括企业、种子农资经营者、养殖业服务、农机具服务单位或个人, 也包括部分农业经济人, 这些非政府组织基层农技服务群体, 从整个农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 所提供的服务缺乏长远性、有序性、可持续性, 是一种基于自身体系发展需要而自发组织的服务。政府在立足于地区农业产业长远发展的目标性服务保障机制尚未确立, 缺乏对地区需求技术体系的策划、引导和组装。比如, 轻简化农业是未来农业集约化的依托技术体系, 尤其是平原地区, 但是许多地区基于轻简化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仍未摆上政策支撑的台面, 仍只是作为一种产品促销工具游离在企业推广活动之中。这一方面是由于技术创新作为一种软指标很难成为政绩体现而为地方政府所忽视, 另一方面是由于基层农技公共服务体系中缺乏相关的专业领头人, 或者即使有专业领头人但并不具决策权力和组织魅力所致。

3 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趋势

3.1 社会化的基层综合农技服务体系格局即将形成

纵观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技推广体系, 综合表现为社会化服务程度高、主体多元化特征。日本采用“官民结合”的) 二元协同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由政府行政农业服务与地区行业农业服务相结合, 也称政府主导的普及指导体系与农协主导的营农指导体系, 二者在身份属性、资质、服务内容、经费来源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 这种二元协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对日本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美国自1940年步入以工业化生产为特征的农业高度发达阶段, 形成成熟的依托政府、合作社、私人公司三个层次的社会化农技服务网络体系, 即公共农业服务系统、合作社农业服务系统和私人农业服务系统, 三者之间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虽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相当差距, 但从农业发展需求和市场条件来看, 农业产业对体系化、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综合技术服务体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3.2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体系中的职能将更为科学而且明晰

从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来看, 无论是何种结构的服务网络体系, 莫外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两大主体。两大主体在服务的义务内涵、内容范围、经费来源上有别, 应分工协作、相互补充, 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作为政府主体, 应着重于行业服务宗旨、服务方向的指导, 引导、整合、宣传符合时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施。非政府主体应着眼于技术创新, 并主动开展技术示范、技术转化和实现工作, 在打造产品科技附加值的同时推动农业技术革命。成熟的多元化服务体系最终分工明晰, 各司其职, 各展其能。

3.3 商业化、市场化将成为未来基层农技服务的典型特征

在现有体制的束缚下, 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基层农技服务创新必须依赖商业化、市场化日趋成熟的非政府营利组织, 这基于我国国情所限制。毕竟,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现行体制下的“以商赈农、以工补农”提法有杯水车薪、本末倒置的不确定性, 以政府为基层农技服务单一主体的期望也不宜过高。未来的农技推广服务必然会以多元化的主体为主, 而且只有在高度商业化、市场化的前提下水平才有可能再度提升, 服务付出才有可能与主体盈利共为一体。

摘要:我国传统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体是以乡镇农技站为骨干的服务组织, 随着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 对基层农技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需求越来越广。现行体制下的传统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功能日渐弱化, 取而代之的是以政府和非政府盈利组织共同构筑的一主多元化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一主多元化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商业化、市场化、时代化特征明显, 技术渗透力和转化力得以提升, 技术来源渠道广、专化性强, 但也存在功利化偏重、结构失衡、投入不够、缺乏引导和支撑等不足。基于国情下未来我国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公益性和社会化服务将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功能互作, 商业化、市场化特征将更为突出。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现状,走向

参考文献

[1]武爱珍, 吴丽仙.浅谈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中的经验与问题[J].丽水农业科技, 2006 (3) :10-11.

[2]李安宁, 吴传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模式运行情况分析[J].农机科技推广, 2012 (4) :8-11.

[3]王新海, 王成志, 等.浅谈基层农技推广[J].农业与技术, 2012 (9) :217-218.

[4]高强, 巩祥智, 等.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研究之日本经验及对中国的企示[J].世界农业, 2012 (8) :9-16.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第5篇

2010/12/27

庆阳市科技局

一、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一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二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三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三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较多。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对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一些乡村领导干部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农技推广时期,对农民迫切需要的良种、技术、信息、营销等问题,没有真正抓在手上,对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管理体制不够理顺。据调研,近年来县级业务部门普遍对专业技术工作有所放松,每年引进和开展的试验,示范课题很少,加之没有形成一套激励机制,多数专业技术人员下不去,没有具体的任务去搞,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渴望技术指导。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后组建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管理体制不够理顺,存在着管人与管事相分离的现状,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不能有力地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行管理和指导,乡镇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搞中心工作偏多,造成农技干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比较严重,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功能。

(三)推广经费不够落实。近年来,虽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投入,但相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仍然偏低。对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公益性服务的经费无保障,绝大多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推广手段落后,设施落后,人心不安,队伍不稳,长期处于“只能养兵、无法打仗”的局面。

(四)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从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结构上看,普遍存在学非所用,一线的农技人员偏少,各种专业人才比例不合理等问题。以农业部门为例,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编制285人,缺额51人,其中从事种植业编制的167人,在岗134人,而且工人占13%,管理人员占39.5%,非农专业人员占30.2%,专业人员“不专”的问题比较凸显。

(五)培训制度不够健全。由于受经费和体制的制约,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没有保障,农技推广队伍中高层次人员短缺、能力弱化、知识老化等问题十分严重。技术职称评聘制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三、对抓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研究制定我县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措施,切实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及时解决改革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二)要进一步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体系改革。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对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文件,已明确了具体工作方案。建议县政府根据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部门职责,组建工作班子,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底子,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合理设置、职能科学界定、管理体制理顺、人员编制核定等工作,落实工作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把我县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好、发挥好。

(三)要进一步创新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要不断创新农业综合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努力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需要。要按照“提升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延伸村一级”的工作思路,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利用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一批示范基地,整合技术力量,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利用科技下乡、科技大集和科技流动服务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把服务延伸到村、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到龙头企业、到专业大户,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要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开展同农业科技院校的交流合作,加快农作物、畜禽、动物防疾、农业机械化、果品良种选育、节约能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县一级业务部门要调查研究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每年有目的的安排引进一些试验、示范项目。县乡两级业务部门都要把专业技术工作抓实抓具体,结合实际,制定出一些具有激励机制的政策措施,鼓励广大农技人员热情投身到生产第一线中去发挥作用。

(四)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经费。县乡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对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县、乡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将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

(五)要进一步加强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建设。一是要积极发展壮大民间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县、乡两级要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等民间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服务组织与农户间的双赢服务机制,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龙头企业协会、“协会+农户+基地”的各类专业协会以及个体贩运户、经纪人等的服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民间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指导,保障其规范、健康发展。二是要强化各村委会的服务职能,提高乡村技术能人和“大学生村官”的科技服务水平,通过“传帮带”和业务培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发挥技术“二传手”的作用。三是要整合各类农民科技服务能手资源,通过培训考核,颁发执业证书,提高服务技能水平。此外,建议对农作物种子进行专营,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农资供应安全。推广良种是一项投入少、效益高、收效快的农业增产措施。县级良种推广体系直接面对农民、服务于农民,肩负着把良种送到千家万户的重任。然而由于众多的原因,原有的县级良种推广体系将面临新的形势和考验,如不通过改革建立新的良种推广体系,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

一、县级良种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大部份县级良种推广体系是以种子公司为龙头,乡(镇)农科站为桥梁,集引种、试验、示范、良种供应为一体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以往的良种推广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然而,随着《种子法》的实施和县、乡机构改革的推进,原有的良种推广体系将有可能面临“线断”、“网破”的境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体制上不适应:作为“龙头”种子公司是七十年代末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为行政、事业、经营三位一体的体制。存在着政、事、企不分、“划地为牢”和“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经营观念,人员多、负担重。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种子公司将逐步走向企业化经营与管理,面临“脱钩”、“断奶”。作为一个企业,理所当然地要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然而,推广优良品种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一项公益性事业,决定了其投资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作为企业化经营的种子公司不可能有很多的资金投入到良种推广事业中去,存在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二)《种子法》实施后种子公司为主体的县级良种推广体系将面临挑战:一是实行了种子市场准入制度,完全根据经营者的条件和资格取得种子经营权,开放了种子市场;二是明确和提高了申领“种子经营许可证”的条件,一批小规模的种子公司将失去经营权;三是种子经营打破行政区域后,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种子市场竞争。由于竞争将直接影响到县级公司原有的种子销售市场,使利润和销售量大幅度减少,直接影响到种子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政府在良种推广方面缺少资金投入,制约了良种推广事业的发展。

(三)乡(镇)农科站的“桥梁”作用减弱;乡(镇)农科站是良种推广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产份,是连接种子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以往的新品种推广和良种供应,大部份通过乡(镇)农科站再到农民手中。乡(镇)农科站作为种子公司下伸点,代销种子公司种子,并从中得到一点手续费。《种子法》实施后,乡(镇)农科站受利益驱使,也可以自己经营或代销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如不处理好与乡(镇)农科站的责、权、利关系,其“桥梁”作用将会减弱,甚至出现“线断”、“网破”的局面。

(四)良种推广手段落后,与发展效益农业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市场的主要矛盾不是数量上的短缺,而是结构不合理。但在良种推广上仍存在着重粮食作物、轻经济作物,重产量、轻品质的问题,与当前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不相适应。在良种推广手段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种子公司有什么、推广什么。甚至依靠行政命令推广良种,脱离市场需求。结果得到的是“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好心办坏事。

二、对县级良种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

良种推广体系主要由引种示范,良种供应和质量保证等环节组成。面对《种子法》的实施和机构改革的需要,县级良种推广体系出现的新形势、新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体制改革、网络建设和手段创新三方面着手,建立和健全县级良种推广体系,以适应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需要。

(一)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目前这种“政”、“事”、“企”不分的体制。按照《种子法》的要求和当前县级良种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龙头”的种子公司,既搞管理,又搞推广和种子经营的政、事、企三位一体的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1.引种示范和推广工作:这项工作主要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共性事业,其承担的主体只能是政府或由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此项工作可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承担。其主要任务是:①征集并向农户提供有关新品种的信息;②负责进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③组织乡(镇)和农民对新品种进行参观、考察,指导农民因地制宜选用良种;④解决良种推广中的技术问题。使良种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

2.良种供应工作:《种子法》实施后,种子经营和良种供应工作将全面放开。县级种子公司经过国家20多年的投资和自身建设,有了一定规模的仓贮、检验、加工等基础设施和有一支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经营经验的专业技术队伍;国有种子公司供应的种子在质量上有保证,信誉较高,应成为良种供应的主渠道。同时国家也允许其它单位和个人经营(或代销)种子,参与种子市场竞争。种子放开经营后,对方便农民购种、降低种子价格、提高服务水平和加速新品种的应用都会带来好处,使农民得到实惠。但也要加强种子市场管理,防止假、冒、伪、劣种子坑农害农,使良种在效益农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质量保证工作:种子质量是直接关系到良种是否发挥正常的增产效益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特别是种子经营放开后,农业部门更应加强种子质量的监督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经营单位和个人进行种子质量监督检查,对发现经营假、冒、伪、劣种子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种子法》有关规定从严查处,以确保种子质量。为保证种子质量检验的客观公正,种子经营和质量监督工作必须彻底分开。此项工作可由县级种子管理部门或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承担。

(二)建立健全良种推广网络:乡(镇)农科站是最基层的一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直接面对广大农户,服务于农户。在县级良种推广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新《种子法》实施后,乡(镇)也可以从其它公司调入小包装种子进行代销或经营,所以县级良种推广部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经营部门要处理好与乡(镇)农科站的责、权、利关系,合理调整利益分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乡(镇)农科站在良种推广体系中发挥应有的桥梁作用。

(三)良种推广手段要有创新:要根据当前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新要求,改变目前这种重粮食作物,轻经济作物,重产量,轻品质,忽视市场需求的做法。加大蔬菜瓜果及名特优新品种的引种推广力度,使之与市场需求和发展效益农业相适应。从当前农产品市场需求来看,未来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品种上的竞争。谁手中有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要改变原有的依靠行政手段推广良种的模式,按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推广新品种。推广部门和经营单位可以用建立“新品种展示区(点)”的形式,集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为一体,集中种植新品种,并组织乡(镇)干部和农民进行参观考察,使农民对新品种看得到、摸得着,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种植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从而达到快速推广良种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62”目标和市政协主席会议精神,9月13日至22日,在市政协副主席孔繁喜带领下,科经委组织部分委员、有关部门的领导、总农艺师、总畜牧兽医师等专家组成专题调研小组,分别深入到5个市、县,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围绕我市“种子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种子工程“的现状

据调查,全市种子工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靠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以“积极引导,强化优种,全面服务”为指导思想,积极稚进“种子工程”建设,对加速农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起到的促进作用,优种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多次受到省有关部门的表彰。

1、优种覆盖率明显提高。按照全国种子工作会议关于“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加快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的精神,我市把引进、培育、开发新品种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使我市的五大主导产业的优种覆盖率明显提高。粮油主要农作物优种覆盖率达10。%粮食总产连续几年保持4.1%的年均递增速度,1998年达20·68亿公斤;油料去年播种面积43万亩,总产5400万公斤。林果业从1990年以后逐步加大了更新换代、嫁接改造力度;使用材林优种覆盖率达1 00%,果树优种覆盖率达96%1 998年总产达8.4亿斤。瓜菜优种覆盖率达96%,种植面积由47.8万亩发展到80.7万亩,保持了年均11%的递增速度,瓜年产量达到5.76亿公斤,蔬菜33.8亿公斤,产值达30亿元。畜禽业已基本建立分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良种体系;优种覆盖率分别达到:猪98.5%牛8 6·4%,羊69%,鸡、鸭1 00%。

花卉作为一项新产业,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 998年达1.8万亩,优种覆盖率11 00%亩效益达6000元。由于优种覆盖率高,产品质量好,价格优,促进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拉动了农村经济。

2、优种的统供加工能力得到加强。目前全市有市级种子公司1个,从业人员95名,有种子精选包衣机2台,加工车间60平方米,优种包衣率达1 00%;有仓库5个,分客1 000平方米、90万公斤;有营业厅160平方米,晾晒场地800平方米,种子质量检测设备14台件,年供种量70万公斤。县级种子公司9个,从业人员541名,有种子精选包及机11台,加工车闸2884平方米;有仓库49个,仓容1036平方米、1775万公斤,营业厅3000平方米,晾晒场地13400平方米,种子质量检测设备97台件,年供种1255百公斤。乡镇级站点86个,年供种390万公斤,基本满足了九县(市、区)用种需求,且市县乡三级优种统供率均缺85%。

_

3、种子基地建设迅速发展。现有农作物一级繁育田2万亩,二级繁育田8万亩,年繁育种子2465万公斤,优种推广覆盖面积2605亩。现有种牛改良站点5个,购冻精1.6万粒,冷配改良母牛1。2万头,牛饲养量52.6王万头,其中存栏30·86万头,能繁母牛12,91万头。种猪存栏94.86万头,并建有省圾二元杂交母猪繁殖场2个,其中能繁母猪11.8万头。有纯种小尾寒羊2万只。种鸭存栏3.2万只,存栏肉鸭1 8万只,出栏26万只。

4、种子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种子工作人员针对本市治种困难的实际,下大力走引种的道路。首先,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繁种基地建立长期稳固的业务关系,取得粮食瓜菜新品种的优先试验示范权,从中筛选出适宜品种和最佳栽培技术组合,可以及时准确地确定我市的当家品种,避免推广产品种决策的失误。其二,注重从国外引优种。我市与日本、荷兰、以色列、美国、法国等国建立了 业务关系,从而使我市的品种资源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近百个,使我市品种资源得到了较好地更换和补充,为“种子工程”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三,在品种引进过程中,实行订单化管理,严把质量关,做到“四不进”,即不是正式繁育基地的种子不进,达不到国家种子质量标准的种子不进,无检验合格证的种子不进;调运手续不齐的种子不进,从而杜绝了人情种子、关系种子,确保了种子质量。

5、服务态度进一步改善。各种子公司一是推行了承诺制服务,确因种子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经专家鉴定凭购种发票种子公司负责赔偿,让农民买着放心,用着踏实.二是推行精选分级和小包装销售,并在包装袋上附有种子“质量卡片和品种介绍、栽培要点说明,使群众既买到放心种子,又学到了实用技术。三是搞好售后服务。种子一经卖出,服务紧紧跟上,及时为群众解疑答难和技术指导,赢得了本市及周边县市广大农民的信赖。

二、存在的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市的“种子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调查中委员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从全市“种子工程”建设的整体发展看,还存在着一些有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一)观念还比较落后,认识不够全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对主要农作物的种子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对于主要农作物的优种引进、推广、大面积种植中所带来的增产增收的经济效益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也肯于投入,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但是在人们头脑中,对于大农业的种子工程的概念,即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或种植业、养殖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整体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还存有一些局限性、片面性,对于种子在品种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上、品质的改良提高上、高科技含量上。高投入才能获得高效益,在实施跨世纪的科技兴农重要地位和作用上认识得还不够全面深透,种子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料来发展龙头产业,带动农业、畜牧业的大飞跃,进一步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二)种子工作管理不到位,存有薄弱环节。种子工作是实施种子工程具体运作的关键环节、服务和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我市在种子工作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①在种子工作申存有投入少、引种乱、队伍散、素质差、管理水平低的现象。考虑眼前利益和部门利益多,长远利益少,必要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没有跟上,有些乡镇技术人员少,从根本上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②在用种上存在着多、乱、杂等问题,存有一些盲目性,出现了一些优种不优,品质不高,有的甚至还没有完全摆脱农民自繁、自留、.自用的状态。③在经营中存在着小、全、散,真正高标准的种子

经营部门不多,有些种子公司、种子站相似,小打小闹,重复建设,没有特色,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集团。④仓贮面积小,设备落后,检测化验的仪器少且不配套,上下也没有形成网络化。⑤依法管理的力度不强,行政管理不够,执法不严。少数经营点,受利益驱动,还有销售假种子、劣种子的现象,坑农骗农事件时有发生。

(三)种子工程的体系不够完善。种子工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其自己的完整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快速的信息优势,在促进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先进设备的采用和手段的创新上进行大胆有效地尝试,在引、试、繁、如、推一体化下运行,是加速“种子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我市的差距较大,种子工程体系还不够完善、也不配套。一是在引种上,大路货较多,高精尖名优新特转少,如小麦,高蛋白、高面筋的品种少,玉米、赖胺酸含量高、高油玉米少。这样就难以扭转增产快、增收慢的局面。二是在育、繁上措施不得力。全市主要农作物仅有一级繁育田2万亩,二级繁育田8万亩,远不能满足我市育种的需要。在试验筛选中全市没有建立起一块有比较价值的展示田。没有比较就很难鉴别种子的好求就很难确立自已的拳头产品和名牌种子,给推广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三是育、繁、推相脱节。育种考虑繁育不够,繁育考虑推产不够,三者形不成紧密的产业链条。四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协调领导机构。科研、农林、畜牧、蔬菜等部门都是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行使职能作用,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协调统一,督查落实,有权威的领导规划、管理、执法的机构口

(四)资金最乏是实施种子工程的一大障碍。资金紧缺严重制约了引、育、繁、加、推一体化的发展。分析原因一是政府专项投入较少。政府没有单独划拨过实施种子工程的专项经费.所划拨的用于种子工程引进、科研、开发、推广的少量经费也都是与部门的办公经费一起划拨,由于单位机构、人员的超编等客观因素,所拨经费也就都被人头费占用了。即使有一些在科委授批立项的种子工程项目也很难争取到科研经费。二是前期投入资金短缺,从国外引种到示范推广需要大量资金,最简单的从国外引进一头种畜就需要一万甚至几万美元,群众在还没有认可的情况下不肯拿这部分钱,部门资金又不足,这就必然造成前期投入匮乏。三是流动资金有缺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相对过剩,且今年猪、鸡的价格普遍下滑,而适应性较强,已形成种禽种畜良性循环的规模养殖场又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来维持正常生产。自有资金不足,加之贷款偏紧,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四是技术装备金少。种子工程是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现代的检验监测手段来保证。目前我市存在着设备简陋陈旧、无钱更换,必需的先进设备无钱购买,限制了种子工程的建设速度,影响了种子工程的质量。

三、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委员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良和的重要性。早在50年代,毛主席提出农业的“八”字宪法,就把种子作为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80年代,邓小平同志又提出农业靠科学种田,要抓种子,要抓优良品种。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同时指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基因育种工程、信息互联网络等高新技术运用于农业,这里说的农业指的是大农业。科技兴农,种子先行。种子工程是实现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又是搞好种子工作,实施种子工程的前提和关键,所以要加强宣传宣传来提高认识。通过领导讲话、新闻媒体、录制专题片、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多渠道搞好宣传发动工作,使人们真正树立起大农业的种子工程概念,在全市范围内把种子工程的意识炒热,把人们的思想认识提到种子工程是实现农村稳定的关键所住,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是实施跨世纪科技兴农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在提高认识的同时还要有组织保证。各级政府要真正把种子摆在农业、畜牧业生产的首位,建立起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机构,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关系,强化管理,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我市的种子工作在特色、规模、效益方面上新台阶,逐步实现良种的规范化、系列化、优质高效化,确保种子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加快制定出台我市种子工程的整体规划。从调查情况看,我市种子工程还缺乏总体规划、具体实施步骤和措施。目前农村经济面临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对种子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9月22日召开的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上,市委、政府又对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落实好市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精神,种子又是先行官。因为,一个优良品种的突破,能产生一次大的飞跃,一项种子工程可以成为一个龙头产业,也可以带动起一大批相关产业,有的还可以把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或拉紧,充分显示龙头产业的牵动力。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我市的种子工程整体规划。在《廊坊市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意见》、《廊坊市关于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指导意见》、《廊坊市加快畜牧水产监结构调整指导意见》3个文件基础上抓紧制定出台我市的种子工程规划。规划的制定要体现我市种子工程以市场为取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先导,以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联系廊坊实际和土质,水利条件、自然资源等.与全国、省种子工程规划结台起来,长远目标和近期计划措施结合起来,与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以便发挥出种子在科技兴农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种子工作的网络建设。古今中外从事农业生产者无不重视种子的改良、研究分推产。谁在良种上突破了,谁的产量、品质就上去了,效益也就提高了。农业、畜牧业的落后,主要是科学技术落后,最主要的还是种了落后。事实证明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过去还是将来,良种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无法取代的良种已成为国际上农业、畜牧业竞争的焦点。抓农业畜牧业必须抓科学技术,抓科学技术首先要从种子抓起.抓

住了种子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抓农业结构调整,不抓种子是不行的。良种的引进和供应是种子工作建设的突破口,网络建设是统一供种的重要手段,是种子工程全面发展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要搞好统一供种必须走“上合下联”之路,形成市、县、镇三级联合的供种网络。市种子公司上与科研院所、有关部委保持紧密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技术、信息优势,负责引进。研制、试验、示范、筛选新优品种,建立展示田,先搞试验示范,进行鉴定比较,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并为备县(市、区)提供原种;各县(市、区)种子公司发挥中间环节优势,负责扩繁,推广原种,为乡镇种子站提供原种;各乡镇种子站发挥基层优势,负责生产用种、扩繁,直接供应到户,服务到户,使全市种子供应上下连通,形成网络,既便于种子的管理,又有利于技术人员下乡包村到户进行技术指导,更有利于良种良法的普及推广应用,促进种子工程的深入发展。

(四)加快种子工程一体化进程。实现种子工程一体化,是种子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千中子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科研、生产、推广、销售等部门联合为一体,有利于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实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专业化,从而保证种子的品种和质量。因此要积极引导我市种子产业走引(引手中)、试(试验筛选)、繁(繁育)、加(精选加工)、推(推广)一体化道路。要把国内外高、精、尖、名、优、新、特、奇品种引进来,结合我市气候、土壤、水利自然条件进行试验,建立一定规模的实验田、展示田,对引进的优良品种的特性、品质作出进一步的比较、鉴定,再优中选萃,把适应我市自然条件的种子在基地扩大繁育,经过种子包衣、品牌包装、精选加工,尔后从品种特性、栽培要点、售后服务、技术指导,市场认可等多方面进行宣传和推广工作。首先,培育我市的龙头种子公司,扩大规范的繁种实验生产基地,创出我市种子行业的拳头产品、名牌种子。其次,尽快组建我市的种业集团,使种子公司直接和原种场以及科研育种企业联台,搞集团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不断壮大我市的种子产业。再次,实行种子专营制度。种子经营单位或部门一律由政府部门加强管理,统一发放经营许可证,严格检验监测手段.杜绝假冒伪劣种子流进我市和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同时如大执法力度,凡是没有准营证的不论是个人或部门,一经发现,严肃查处。

广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广东 ;农业 ;社会化服务

分类号 F32

1 广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1 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广东省逐渐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型的上下贯通、专业种类齐全的农技推广体系。该体系在省、市、县、乡4级建立了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4 331个。截止2013年,在岗在编农技推广人员共26 179人,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4 02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66人,36~49岁人数占51%,性别构成方面,男性占78%,女性占22%。广东省3 674个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归属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有1 522个,归属乡(镇)政府管理的有1 674个,由县、乡(镇)政府共同管理的有478个;形成了包括人员聘用、责任、工作考评、人员培训制度等在内的制度体系,以制度管人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全面建立。

1.2 供销社会化服务体系

广东供销社系统是广东省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制,还有遍布农村、贯通城乡的经营服务网络[1],主要担负着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加工、储藏和销售,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引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以及农村服务业等各项任务。广东省供销系统由省、市、县(市、区)、乡镇4级供销合作社组成,现有地级以上市供销合作社20个、县(市、区)级供销合作社101个,乡镇基层供销合作社1 107个,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所属法人企业1 025家,营业网点37 043个,拥有资产总额333.2亿元,从业人员8.5万人[2];建立“庄稼医院”约700家[3],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综合服务社4 046家[4],是广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经过56年的发展,广东农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包括管理、供应、推广、教育、修理、监理等六大农机管理服务支持体系,全省省辖市、县(市)均设有农机化办、农机局,镇(乡)基本设有农机管理服务站。逐步形成了以农机户为基础,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县(乡)镇级农机综合服务站为依托的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和管理科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服务模式包括跨区作业模式和农业机械作业承包模式,主要服务方式有作业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维修服务和信息服务[5]。2014年广东建设了3个区域性农机专业市场,培育了95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户105.6户,农机专业户16.9万户[6],力争2015年每个农村乡镇至少有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主产区每个乡镇有2~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 500个以上,扶持建设100家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7]。

1.4 农业保险和金融服务体系

广东的农业保险业务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房屋保险,目前从事农业保险的金融机构有广东人保、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广东人保是广东农业保险业务的主要承保主体,占据着整个广东农业保险市场近90%以上的份额。目前广东全省仅开办了水稻、能繁母猪、农房、渔业、森林5个险种[7],险种比较单一、覆盖率低;广东省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以农信社、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截止2013年末,广东省拥有31家村镇银行和376家小额贷款公司,分别占全国的2.9%和4.8%[8]。农业保险和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农业发展需求,已成为目前制约广东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也与广东经济大省、强省的地位很不相符。

1.5 信息服务体系

初步形成了省、市、县、镇、村5级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截止2013年,广东全省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站点逾2万个、县(镇)信息服务中心1 000多个,基层信息服务队伍超过15 000人,入库农业专家2 000多人;开通“农信通”和农技服务热线业务;建立并开通农博士、绿盾移动信息平台。同时,借助“三电合一”、“金农工程”等项目建设,开展农业信息网站、“12316三农热线”、农信通、手机短信彩信、广播电视节目、菜篮子快讯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扩大“三农”信息服务领域,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

2 广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2.1 公共服务模式

农业公共服务模式是指从公共服务的观念出发、以政府涉农部门为主导、以公共资源为依托、不以盈利为目的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模式。广东农业社会化公共服务模式脱胎于计划经济体系,虽经历次体制机制改革,基本框架未发生显著改变,组织体系上仍由省、市、县、镇、乡五级构成;职能分工上省、市职能部门侧重于公共服务管理,县、镇、乡侧重于公共服务落实;服务主体上农口有省植保植检总站、种子管理总站、耕地肥料总站、农机试验鉴定站、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涉农部门有科技、教育、电力、环保、工商、税务等;服务内容包括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支持、农业教育、科技推广、气象、信息、水利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统一起来,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的针对性。

2.2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是目前广东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模式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江丰实业有限公司等,恒兴集团从1995年起就致力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现在已形成“种苗-饲料、养殖-加工-出口”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广州市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75年,创立了“江高体系”(即公司+农户),与农户的关系主要包括:提供种子、种苗等物质生产资料;定期或不定期免费举办技术培训,提供种养技术支持以及按合同收购农户的产品等。

nlc202309021027

2.3 “公司+科研单位+基地+农户”模式

广东温氏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先后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十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是“公司+科研单位+基地+农户”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模式基本运作方式是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公司为农户提供产业链一条龙服务,即产前,公司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支持,农户则承诺按公司要求进行生产和交售产品;产中,农户负责生产或饲养,基地向农户提供生产所需的指导和服务;产后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产品,并进行加工和销售。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公司和农户有机结合,实现规模化生产,有效解决了小生产大市场的问题;产学研相结合,确保技术领先;产供销一条龙,整合产业资源,降低了农业投资的风险。

2.4 “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专业户)自愿组织起来,在资金、生产、技术、购销、加工、储运、信息等环节实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以增加成员经济收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目的的专业性合作组织。广东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据统计,截至2013年9月底,广东全省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9 222家,成员总数43.63万个,带动农户141.73万户,合作形式由最初的单一生产技术服务,向购销、加工、贮运领域全面发展,专业合作社的领域也不断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涵盖种植、畜牧、林业、渔业等多个行业,覆盖范围已从本村本乡向跨乡镇、跨县域,甚至向跨巿、省域拓展[9]。

2.5 “政府+企业+农户”模式

“政府+企业+农户”模式主要存在农业保险领域,广东农业保险在发展早期过程中出现的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代办模式,1989年广东人保利用代办广东地方财政保险业务的特有条件,代省财政厅经营农业保险,经营盈余留做赔偿准备金,经营亏损则挂账,并从来年的盈余或代办地方财产保险的盈余中解决,保险公司只提取业务费用。二是统保经营模式,这是由地方政府组织、推动,实行区域内统一“投保”的经营模式。三是合作经营模式,这是由地方政府与广东人保联合经营农业保险,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舟共济”的经营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广州番禺地方政府与番禺人保的合作模式[10]。进入新时期,广东推行了以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府推动的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模式,初步形成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方式[11]。

3 广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公益性服务机构引领支撑作用较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受到削弱,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减人、减事、减支,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被简单撤并,专业人员被分流或安排从事其他工作,服务功能弱化、碎片化,有的地方网破、线断、人散,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受到严重削弱,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财政投入不足、人才队伍不稳、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以广东省农机推广系统为例,广东省平均160.80 hm2耕地仅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每万名科技人员中农技人员仅有43.27人,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技人员只有3人[12];推广队伍 “三低一高”(学历低、技能低、职称低、年龄高)现象突出;推广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管理体制上,归属乡(镇)或者县乡(镇)共管的占59%,导致机构职能不清,“双重”职能交叉混乱。

3.2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定位不清晰

目前,广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结构尚未构建完成,各服务主体之间的制度性、行政性、行业性壁垒仍然存在。由于缺乏有效、畅通的联系渠道和交流平台、正常的功能引导和利益协调,各服务主体未能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和相互协作,既无法发挥各自的主体优势,同时也未能克服各自的功能局限和资源约束,使得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定位不够明确、精准,职责不够清晰,服务方向不清,服务内容贪大求全,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其他社会力量等各种农业服务组织间的角色经常错位。

3.3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求存在差异

计划经济时代,农业生产的首要目的是确保能生产足够的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农业对产前、产中的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的需求比较强烈,对加工、贮存、物流等产后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不够迫切。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迈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有了新的需求,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物流及金融、保险、信息等产后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农户对信息、销售和金融三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度最高;而农户接受最多的三项服务为农资购买、技术指导与培训、农产品销售服务,可见服务的供求关系未能正确匹配。

3.4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监管力度。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广东省以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农资打假等专项治理活动等为抓手,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以加强监管,但仍然还存在经营过程中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故意压价、侵害农民利益等违法乱纪现象。2013年,广东省农药抽检合格率仅为79%,2014年,广东省化肥抽检合格率为90.3%,立案查处农资商品违法经营行为2 235宗,案值973.45万元,取缔无照经营77户。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和损农坑农的行为,不仅给农业生产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威胁到政府的监管职能和败坏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形象,广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监管任重道远,需要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

3.5 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虽然广东省己经建立了政策性、合作性和商业性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由于农业贷款和保险具有风险大、经营成本高、利润低、农民抵质押担保单一、农村配套的金融环境落后等特点,导致金融保险部门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贷款和保险业务开展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层次、多样化和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仍未建立起来。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单一,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农村金融产品缺乏特色,服务手段单一,面向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法律、信用、政策等影响农村金融市场有序和平稳发展的因素完善进程缓慢。

nlc202309021027

4 健全广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4.1 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把建立健全广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来抓,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抓好广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明确广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构建原则、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保障广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部就班、有序推进。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突出财政支持农业的重点,制定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的各项惠民政策,建立良好的政策、社会生态环境,为广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条件和资金。三是放宽限制、创造条件,鼓励和动员各服务主体积极参与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2 加大公益性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

首先,要从完善公益性服务体系入手,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基层人员待遇,加强服务条件设施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一方面起到止血作用,防止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吸引新鲜血液的加入,起到补血作用。其次,加强人员培训,消除知识断层、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缓慢问题,提高服务人员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第三,打破部门、领域、行业界限,整合为农服务资源,强化政府主导地位。第四,加强涉农部门的参与,形成以农业部门为主导、其他部门配合,合力提供基础性、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的格局。第五,完善科研、教学和推广机构联合机制,提升产学研服务水平,实现科研院所与基层农业服务力量有机结合,科研课题与农业生产问题全面接轨,技术服务与农民需求有效对接。最后是要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农业服务的投入预算,积极推进“以钱养人”向“以钱养事”转变。

4.3 积极培育服务主体,形成多元的服务格局

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公益事业和强化服务上来,构建基层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服务模式。加强龙头企业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各级政府在资金、融资渠道、信息和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经营组织的发展。提高村集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为农户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加强对种养大户、农机户等农村各类专业户的培育和培训力度,引导各类专业户建立联合体和行业协会,提高其业务和自身综合素质。

4.4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结构,提高服务效率

随着农业的发展,信息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性服务向综合性服务转变。传统的技术指导与培训、销售服务、农资服务已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信息、金融、销售、农产品加工、贮藏服务等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满足农业的新需求,首要是转变服务方向,改变纯粹以技术服务为主的单一化服务方式,加快向营销、储运、金融、信息等“全方位”服务领域拓展。实行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信息结构,提供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决策指导信息,尤其是具有直接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性的信息。畅通和拓宽信息渠道,针对目前农业和农村信息滞后、断档的“最后一公里”现实和农村用户数量大、分布散的特点,进一步加快基层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完善信息组织体系,尤其是基层信息组织体系的建立。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法规,从源头遏制虚假有害垃圾信息的产生,提高信息的针对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4.5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积极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意见》。以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为抓手,积极推动广东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向乡镇基层布设、增设网点,完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增加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投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简化金融服务手续,优化审批流程,规范服务收费[13]。

参考文献

[1] 陈 琛,郑婷元,郭加文. 广东省供销社多措并举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广东合作经济,2011(5):34-37.

[2] 省社概况[EB/OL]. http://www.gdcoop.com/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sgxs/ssgk/index.html

[3] 李朝明在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EB/OL]. [2014-06-23]http://www.gdcoop.com/business/htmlfiles/gdsgxs/s2087/201406/1840

9.html.

[4] 广东省供销合作社 [EB/OL]. [2014-09-03]http://www.chinacoop.gov.cn/HTML/2014/09/03/95839.html.

[5] 王敏杰. 发展广东省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建设[M]. 农业工程,2011,1(3):17-21.

[6] 朱奕虹,彭 彬,林齐宽,等. 广东农机社会化服务问题探讨[M]. 农机化,2014(6):35-36,45.

[7] 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EB/OL]. [2012-12-29]http://www.caein.com/index.asp?xAction= xReadNews&NewsID=85282.

[8] 王 君. 广东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M]. 商,2014(21):156-157.

[9] 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比增近三成[EB/OL]. [2014-03-31]http://www.jmagri.gov.cn/howNews.asp

?ID=61923&ClassID=12.

[10] 罗向明.农村保险的模式变迁:从商业保险到政策性保险-以广东农业保险为例[M]. 中国国情国力,2011(2):29-31.

[11] 刘晓丽,陈海仪. 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M]. 中国集体经济,2012(10):135-136.

[12] 戴育滨. 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实用农技推广应用长效机制研究[M].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4):3 114-3 118.

[1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2014-04-22]http://news.xinhuanet.com/

fortune/2014-04/22/c_1110351933.htm.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第7篇

一、完善体制, 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

一是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通过改革, 全市把原来隶属于乡镇的农技推广站改为以县农委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模式为主, 多种模式并存的新型农技推广机构, 这种主模式做到了乡镇农技推广站的人员编制、业务管理、工资和业务经费“三权归县”, 突出了乡镇农技站的公益性定位, 实现了管人与管事的有机结合、事权与财权的有机统一。二是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各基层站根据需要制定了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度、农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制度、专家技术负责制度、管理合同制度等六项制度, 实行目标管理, 加强日常考评, 完善奖惩措施, 有效调动了基层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热情和激情, 责任意识显著提高。三是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为提高项目的规范性, 我们建立了科技示范户档案、技术指导员档案、物化补贴登记表、制度汇编读本、技术推广日誌等档案, 制作了示范户标牌、基地标牌, 按月按季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和《示范户手册》, 使基层农技站改革与建设向标准化迈进。

二、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是提升基层农技服务水平的关键。为此, 全市从队伍建设、能力提高、专家带动三个方面来推动此项工作开展。一是采用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强队伍体系建设。各项目县全面推进农技人员聘用制度, 严格用人标准和聘用程序, 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组建技术指导员队伍, 队伍中有一线工作经历的农技人员占70%以上, 专业技术人员占80%。二是依托高校和田间学校提升服务能力。全市积极鼓励骨干农技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 到山西农大、山西农科院、山西省果科所进修学习, 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同时, 项目县采用集中培训、交流座谈、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对农技人员开展培训教育, 有效提高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1年, 全市组织农技人员参加省、市、县、区开展的培训学习活动100余次。寿阳县全县农技人员接受县级常规培训8次, 乡镇区域性田间地头培训25次。2011年9月下旬, 寿阳县遭受霜冻灾害, 科技指导员深入受灾一线进行现场抗灾指导, 并将编印的《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对策》宣传资料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 发挥了农技人员在实际生产中的应对指导作用。三是依托省农业专家库和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家, 充分发挥首席专家和专家组的作用。为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和规范, 我市项目县相继成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专家组, 组长由省级的首席专家担任, 成员由市、县农委的相关高级农技人员组成, 全面负责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明确了县乡两级的工作责任, 保证了项目实施的高质量。

三、加强工作方式创新, 激发农技推广工作活力

一是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作用, 亮出数字服务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技术和服务, 发挥“晋商农网”、“农技110”、“农民信箱”、手机短信等现代服务手段作用, 加快提升了基层农技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二是加强与涉农组织合作, 扩大服务覆盖面。去年, 晋中市强化政策扶持, 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在现代农业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及万亩示范方建设等项工作中发挥优势, 主动为农户提供服务, 进一步扩展了基层农技体系的服务功能。2011年, 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近千项, 涉及产业60多个。三是因地制宜, 针对农户适时开展农技服务。为提高服务效果, 每位科技指导员认真填写《指导员手册》, 为每个示范户制定指导方案, 根据不同作物和不同生产季节需要, 以现场指导、打电话、送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 及时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另外, 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和示范户不同时期的科技需求, 对农户进行集中培训和分户指导, 技术指导员成了农户离不开的“农医生”。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农技推广工作

一是强化了农技站的设施建设。紧紧抓住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 各项目县都建立了资金专户, 专项使用、专项管理。目前, 全市项目县的45个乡镇农技站都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 有计算机、打印机和简单的农产品检测设备, 基本实现了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的办公条件。全市未列入首批示范县的其余7个县的乡镇站, 90%的站有了办公场所和工作制度, 缺需人员在今年的竞争招聘中解决。榆次区10个乡镇农技推广站全部有了固定的工作场所、办公设施和试验示范基地, 全部配备了电脑、照相机, 交通工具、化验仪器等项购置正在解决之中。二是在确保工作经费的基础上, 积极争取各级资金的支持。我市乡镇农技推广站全部属全额事业单位, 其人员经费由财政负担, 保证了推广工作基础性的正常运转。但活力四射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还需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农民, 赢得市场, 得到市场的认可, 从中得到回馈和支持;还需要给政府做下标杆性和能飘彩的工作, 从中赢得财政的回馈和支持;还需要有志兴农的民营资本流向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 注入新的活力。介休市义棠镇煤炭民营企业家岳焕盛从2009年7月起, 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反哺农业, 积极参与介休市义棠镇区域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参与农业公益事业的新路子。三是加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县有试验示范区、乡有试验示范园、村有试验示范户”的工作思路, 我市在抓好示范区项目建设的同时, 项目县重点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共建设了40个试验示范基地, 试验品种548个, 主推了一批像地窖式温室、水肥一体化、温室“四位一体”模式、无害化生产、树型改造等80项新技术, 项目县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覆盖率达到93%, 主导品种播种面积达到185.3万亩, 主要农产品总产量比上年增产9.2%,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5%。四是物化补贴落实到户, 强化了科技示范户的带动和辐射能力。通过发放物化补贴, 实现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和科技示范户主业的有效结合。通过筛选农资企业, 为示范户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农资。2011年, 项目县为科技示范户物化补贴了种子、化肥、喷雾器、农药等生产资料7万余袋、瓶、台, 提升了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各项目县把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 实行“一把手”亲自抓, 负总责。各县都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 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 农委主任、财政局长、发改委主任以及乡镇长为成员的基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组, 负责对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工作。同时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 明确了责任, 切实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摆在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加大督查督办力度, 确保改革的整体推进。全市根据各县 (区、市) 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晋中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考核办法和督查通报制度, 对改革中问题较大、困难较多、进展缓慢的县市区进行重点督办和通报, 保障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扎实、健康推进。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第8篇

多年来, 新疆农业科学院针对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紧紧围绕自治区农业“四大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以解决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关键技术为切入点, 组织人员和技术力量, 深入农村基层生产一线, 不断创新科技推广服务方式和手段, 积极探索建立服务“三农”长效机制, 使科技推广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以来, 新疆农业科学院在全区累计示范推广自育粮、棉、园艺等各类作物新品种141个, 自主研发综合配套技术12大类70余项, 机具340余台 (件) , 为自治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的经验和体会, 认识到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对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围绕重点任务, 明确主攻方向

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 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科技推广工作的前提必须有过硬的科研创新成果。新疆是我国相对独立的一个农业生态区。作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如何有效地发挥科技支撑、引领和服务新疆现代农业的发展, 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的职责所在。多年来, 新疆农业科学院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 紧紧围绕自治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按照“集中目标、突出重点、发挥特色”的基本思路, 适时调整确立了10大重点学科、25个重点专业, 完善学科专业建设的配套设施, 编制完成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提出了学习贯彻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新疆农业科学院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目标任务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具体举措, 为全院科技创新工作可持续发展和开展卓有成效的科技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立足生产需求, 稳定推广队伍

新疆地域辽阔, 农业生产点多、面广、线长。新疆独特的地域条件和干旱绿洲农业区域布局决定了科技推广工作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多年来, 新疆农业科学院始终按照自治区“三农”工作部署, 紧密结合地州、县市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坚持常年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300名作物育种、栽培、植保等方面的科技专家、骨干, 深入天山南北80多个县市农业生产一线, 以项目为依托, 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经过多年摸索实践, 新疆农业科学院已在全疆建立起一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科技推广队伍, 基本上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项目实施为手段、项目执行结束推广工作自然终止的被动局面。在稳定建设科技推广队伍的同时, 新疆农业科学院注重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领军人才的培养选拔, 在全院公开竞聘选拔了3名常年在农业生产一线, 熟悉农村基层工作和院所成果, 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公关能力, 具有扎实的推广工作基础、经验和专业素质的首席农业科技推广专家, 采取严格的聘期管理, 并实行了年薪制。通过激发和调动科技推广领军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挥其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 有力地推动新疆农业科学院科技推广队伍健康有序发展。

3组织重大项目, 提升服务实效

实践证明, 根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科技需求, 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 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多年来, 新疆农业科学院始终把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推广项目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依托和支撑来抓, 努力提升科技推广工作成效, 赢得了当地党政领导的信任支持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为提高新疆粮食生产效益, 新疆农业科学院先后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和田河、叶尔羌河流域推广吨粮田技术, 改革耕作制度, 形成了不同模式吨粮田组装配套技术。20世纪90年代, 特别是在自治区提出“一白一黑”发展战略后, 新疆农业科学院重点开展了棉花新品种选育、宽膜植棉、高密度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 并通过技术集成应用, 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百公斤皮棉县。通过实施棉花“321”工程和“百万担”皮棉县建设等项目, 为建成7个百公斤皮棉县和4个棉花总产超百万担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十五”以来, 新疆农业科学院组织实施的粮食育种家基地建设和小麦“554”工程项目, 为确保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一五”计划至今, 新疆农业科学院集成组装重大科技兴农项目51项, 示范推广作物优良品种以及棉花高密度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高产综合配套、林果矮化密植、膜下滴灌、平衡施肥等技术, 有效提高了自治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整体效益。如:正在实施的“南疆三地州高效现代化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 以基地和项目为载体, 以南疆三地州为重点, 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实现科技进村入户, 良种良法直接到田。项目的实施在南疆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建立示范基地, 构筑转化平台

科技推广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 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在多年的科技推广实践中认识到, 人员队伍是科技推广工作的主体和基础, 项目的组织实施是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支撑;要保证科技推广队伍不散, 不仅要有稳定的项目支撑, 而且要保证科技推广人员有相对固定、稳定的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是广大科技推广人员示范、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多年来, 新疆农业科学院根据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10个试验场站和已建成基地的完善, 努力提升基地研发和推广功能, 使其技术推广、示范展示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结合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科技发展要求, 按照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注重实效的原则, 依托已有的科研主体, 联合地县农技部门, 建设集展示、集成、孵化、培训“四大功能”于一体的20个科技示范基地, 全力构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前, 已建成7个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基地。“十一五”以来, 通过整合资源, 还组建了1个伊犁分院, 3个小麦育种家基地, 新建啤酒大麦原种基地, 完善建设了棉花、小麦2个原原种基地, 使科技推广呈现网络化、体系化。同时, 新疆农业科学院与各作物主产地州 (县市) 、兵团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 扩大了横向科技合作, 拓展了科技推广领域, 使科技合作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实现由点及面和长期稳定。

5加强科技培训, 奠定转化基础

农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对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迫切需求。没有农民的现代化, 也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 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成效, 是科技成果能否有效转化的重要基础, 更是建立一支永不走的农业科技队伍的根本所在。多年来, 为配合重大科技成果的有效应用, 在科技推广工作中, 新疆农业科学院利用农博会、科技之冬和品种技术推介会、科技扶贫、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 积极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宣传推介, 让技术和品种走进农村、走入农家, 不断扩大技术成果的影响力。与此同时, 新疆农业科学院重视抓好两个层次的科技培训, 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先进科技成果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一是结合各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科技专家主讲专题辅导, 或通过专业现场会、观摩会的方式, 率先抓好地州、县市、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科技培训, 使基层干部掌握、运用科技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二是以基地为载体, 在项目实施区通过开展科技示范、科技咨询、现场观摩、举办培训班等方式, 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农业种植大户、致富能人和农民的科技培训, 直接送科技到户, 培训到人。“十一五”以来, 新疆农业科学院举办各类培训班、技术讲座、技术咨询418期, 召开田间观摩、现场评比会450次, 培训人员107万人次, 发放技术资料77万份。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探索 第9篇

1 推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

(1)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够健全, 科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从科技人员配备情况看, 诸城市科技推广机构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28人, 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仅136人, 从目前人员数量上看, 现有的技术人员很难完成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及试验、示范工作。

(2)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思想观念没有改变。对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作用认识还比较浮浅, 服务的效果还不够显著。农业科技服务网络相对落后, 特别是村级网络还未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不足, 科技人员的待遇偏低, 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 科技服务形式单一。虽然全市涉农部门大力创新服务形式, 离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 巡回技术指导的面不广、农事关键季节下乡科技指导的次数不多, 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没有做到家喻户晓。

(4) 科技服务内容和领域需要拓展。当前涉农部门在提供技术、生产资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在信息服务上有待加强, 尤其是农民因为信息闭塞, 对农产品营销知识和销售信息极度缺乏, 要求农业、供销部门把过去单一的生产服务功能转变为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性服务, 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要把服务的范围从过去单一的生产服务转变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

(5) 政府型科技服务机构老化, 市场型机构发展较缓。目前政府农技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 在村设农技员, 农业科技服务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传递。这种机构设置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并且这种推广机构没有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 更使得大部分的推广人员失去了积极性。

(6) 农业科技服务网络混乱。政府的农业科技服务的四级网络一直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 农业科研、教学体系与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产体系间原有的纽带联系受到削弱, 有些地方的基层农业服务机构虽然已经建立, 但没有实际有效的服务内容。

(7) 综合性科技服务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服务层次较低、综合性差, 缺乏高效、低耗、优质的规范化服务, 农技站人员综合能力弱, 满足不了当今农民生产的多样化需求。

2 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对策

(1) 加强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要支持农技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 鼓励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提高综合水平;逐年选派一些专业对口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

(2) 创新农业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 发挥各地政府、农业高科技企业、专业示范户等作用, 创造条件, 鼓励他们承担任务, 带动地方“三农”的发展。

(3) 鼓励引导社会化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 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推广作用的同时, 应积极探索和引导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机制。支持发展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方式, 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的公司、企业、社团组织或机构, 参与农村科技推广与普及, 从而逐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 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良好运作平台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 应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网络的作用。建设统一、有效、向全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农业科技博览会、专业服务热线电话, 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

(5) 抓好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培育工程以提高农村区域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 培育并扶持各类产业科技服务组织, 并形成主要农产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实行政府指导、自主经营的运行模式, 市科技部门要通过科技计划立项、营造政策环境等途径, 支持其广泛开展成果转化。

(6) 农业科技服务形式和内容综合化。随着农业的发展, 对农业科技服务的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农业科技服务需要考虑如何把一项具体的技术或科技推荐给农民或者企业, 也需要关注市场、关注技术动态等信息。另外要促进各类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相互合作, 提供统一平台对其各自的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产生较完整的科技服务内容。此外还需从基层的农村科技服务特点来看, 建议在各种科技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设立农村综合科技服务站。

(7) 加大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置农村科技服务专项基金, 通过支持研究成果和推广范围来定量支持, 对科研高校、农民合作组织按任务比例分别支持, 确保专项扶持资金足额到位。二是要制定和落实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从事的一些经营性服务所得收入应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等。三是要加大政策借贷力度: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 要适当放宽借贷“门槛”, 增加信贷投入。

参考文献

对郫县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第10篇

de思考

近年来, 成都市郫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 理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 取得了一定成绩。面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农业服务体系机制运行还需不断完善, 以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改革建设基本情况

1. 稳步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为主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在强化政府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 加快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种服务”的彻底分离, 同步推进, 互为补充, 共同发展, 满足千家万户多样化、全方位的需求, 郫县农业服务体系已历经“四次改革”, 稳步推进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设置区域性农业服务片站。2004年, 按照市、县乡镇机构改革精神, 根据全县农业产业布局和区位条件, 打破原有行政区域布局, 撤销了原各镇设置的农技、畜牧、农机服务站, 实行按片区布局、分专业建站, 新建了8个农技、4个动物防疫、3个农机片站, 每个片站编制配置5名人员, 形成了片区建站、县局直管的管理方式。二是整合县级农业管理部门。2005年, 县农业发展局、畜牧局、农机局和县委农工办进行了整合, 新成立了县农村发展局, 挂县委农工办牌子, 统筹协调全县“三农”工作。三是建立村级农业服务点。2006年, 在原镇级畜牧兽医站的基础上, 以现有建制镇为单位, 在全县组建了14个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 拥有了一支98人的社会化动物防疫专业队伍。目前, 正在新建村级农业服务点, 将在全县161个村中建立100个村级农业服务点, 解决农技推广“最后1公里”问题。四是建立镇级农业综合服务站。2010年,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配置设备“五统一”的要求, 新建10个占地2~3亩、建筑面积852m2的镇级农业服务站办公场所, 已将全县8个农技、4个畜牧、3个农机专业片站重新整合, 建立了10个农业综合服务站, 每站合理配置了农技、农机、畜牧技术人员等8~10人, 1名正站长和1名副站长, 做到人员到位、工作到位。

2. 制定了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

制定了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技推广员、植保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员、农机管理与推广员、畜牧推广员、动物防疫员、农村能源推广员、农村经济信息员主要职责, 以及服务站学习和会议制度、考勤和请 (销) 假制度、值班制度、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印章管理制度、安全工作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外出公示制度、首问责任制度等10项制度。

3. 创新服务方式

为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继续实施农民需求型的订单服务方式、三级联通的呼叫服务方式、进驻特色基地的集中推进服务方式、依托科研院校的专家技术承包服务方式和整合社会资源的多元化服务方式。

4. 探索管理新机制

(1) 量化到人的目标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制定服务站工作目标, 并分解到每个服务人员。

(2) 全面公开的服务承诺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作出“一次呼叫、两小时到位, 免费服务、全过程指导”的公开承诺, 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3) 半年一次的社会评价制度服务站及农技人员不仅要接受县局的考核, 还要接受镇党委、政府的考评, 同时必须接受服务对象的定期测评。

(4) 倾斜一线的政策激励制度制定出台了8条激励政策, 鼓励农技人员在基层建功立业。

(5) 定期举行的工作通报制度服务站与镇政府每月召开1次联席会议, 出现的重要情况在第一时限内互通互动, 及时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

(6) 分片包干的责任落实制度将每名专业技术人员落实到具体的村社, 实行姓名、职称、服务电话、办公地点“四公开”。

5. 强化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结合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市农业技术职业学院的“校地合作”, 继续采取离岗培训、脱产学习、基地实践、外出参观等办法, 在全县农技人员中开展“全员培训”, 实现“科技换脑”的目标。2011年已选派了100名基层农技人员分别到四川农业大学、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校进行培训学习。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1. 运行机制顺畅有力

通过建立完善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包干负责制、绩效评价制、目标考核制、社会评价制, 农技推广硬件能力的建设, 以及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综合服务站的运转经费、农业项目的配套经费等3项经费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 足额予以保证, 确保了全县农技人员不为吃饭而操心, 只为干事而用心。农技人员100%的精力都用于农技推广工作, 能够“专起来、沉下去、会干事”, 关键时刻拉得出来、冲得上去、干得了大事。县主管部门、综合服务站和镇党委、政府信息畅通, 指挥有力, 反应灵敏, 配合更加默契, 管理与服务不脱节。

2. 产业水平快速提升

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实践, 提高了服务质量, 效果显著。全县常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达8万人次以上, 推广新品种50个, 推广新技术20项以上。通过与四川省水稻创新团队深度合作, 从基地规划、方案拟定到新品种提供等, 全程得到专家的指导, 实施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 优质粮油高产示范片基地、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优质高效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基地加快推进。2011年基地小麦通过市上验收, 最高产量489.9kg/亩, 水稻高产创建最高产量为835.2kg/亩。全县形成了集中成片的1万亩无公害韭黄生产基地、3 000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 000亩鲜盆花生产基地、8万亩绿化苗木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先进县、“三农”工作先进县。

3. 人员素质全面提高

通过改革, 让优秀的农技人员留下来, 从事专职农技推广工作。并实施了“素质提升工程”, 采取离岗培训、脱产学习、基地实践、外出参观等办法, 采用1个月时间、3年一轮回的方式推进农技人员培训, 使农技人员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深化, 实现了“科技换脑”的目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赵献成、唐元无公害韭黄基地推进办主任郭云建等, 在基层发挥专业特长, 建功立业, 分别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称号。

4. 基本实现“三个满意”通过建

立协调配合、便民高效、优质服务的工作机制, 以及社会评价和社会承诺制的建立, 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 干了事的人得实惠。全县重大病虫预测准确率达95%以上, 重大病虫防治面积达100%以上, 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郫县已连续4年基本实现“清静无疫”的目标, 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多次通过省、市检查验收。基本实现了政府、农技人员、服务对象“三满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技人员不精

虽然农技人员是优中选优产生的, 又实施了“素质提升工程”, 仍然存在观念不新、知识不全、结构不优、新生力量不足的“四不”问题。

2. 社会评价不实

虽然有目标考核和社会评价办法, 但目标任务好考核, 评价办法难落实。主要表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不具代表性, 参差不齐, 成本较高。仍然存在评价难操作、结果难应用、人员难适应的“三难”等问题。

3. 推广手段不新

尽管近年来各级投入较大, 推广手段已有很大改善, 但仍然存在缺少设备, 如GPS、手提电脑、交通工具等快速、高速的推广手段;缺少运用现代技术装备的知识和技术, 有些已不能应用;缺少农民需求的科技成果, 科研单位与推广机构的衔接不够等“三缺”的现象。

四、应对措施

1. 深化和完善镇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

一是软件上。要深化和完善综合服务站职能和管理办法, 以及农技人员的岗位职责;二是硬件上。应再配置一些必要的设施设备和农技推广必需的交通工具。

2. 加快村级农业服务点的建设

完成100个村级农业服务点的建设目标, 努力将农业服务人员培养成为具有“现代理念的队伍+现代科技的手段+现代推广的方式”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员。

3. 继续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结合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加强与四川农大和成都市农职学院的“校地合作”, 继续采取离岗培训、脱产学习、基地实践、外出参观等办法, 按1个月时间进行第二轮农技人员培训。在全县农技人员中开展“全员培训”, 实现“科技换脑”的目标。

4. 实施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全面合作

充分发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人才优势, 促进郫县现代农业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 采取合作推进、互派干部、定期推介、联合攻关、一年一定等方式, 重点在粮经综合示范基地、战旗现代农业产业园、唐元万亩韭黄标准化生产基地、川菜原辅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经营上进行深度合作, 以实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培育农业创业人才的目标。

5. 加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

积极培育多元化的社会服务组织, 鼓励发展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实体化运作的示范合作社, 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农村产权中介、农资物流配送、农产品营销、农业电子商务、农村经济信息、专业劳务合作等专业服务组织, 真正实现全方位、满覆盖的目标。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第11篇

摘 要 通过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体现“三农”的政策性作用。根据建设发展的要求,分析这两个体系的发展现状,总结发展中存在的,寻求最优解决方案,进而让两个体系呈现出稳步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134

新时期,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这两个体系的建设能让气象部门更好地发挥其服务性职能,并依托政府平台做好服务载体。因此,有必要加强两个体系的建设工作,推进“三农”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 建设现状

目前,建设中要从当前气象防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将两个体系看成现代化农业的基础性体系,并让气象服务系统服务于农村的公共基础,打牢为农服务的基础,在此期间不但能强化目前的服务能力,建立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站和农业气象实验站等相关的农业体系。全网络化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能更好地提升公共服务的满意状况[1]。并通过建立“两个体系”让科学防灾和减灾系统趋利避害,进一步提高农业抗击风险的能力。

2 存在问题

2.1 难以构建长效机制

建立“两个体系”能够让工作呈现长效性,有利于巩固建设的成果。在气象防灾和减灾工作推行中,经常会出现“台子好搭戏难唱”的情况,即很多具体的工作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到位,部分气象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做好工作细节,一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够,二是由于日常工作培训不到位。在检测预警时,由于多部门的参与,经费耗费较大,所以气象设施的使用频率较低。目前,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方面的制约性缺失,应急准备和联动机制尚无有效的考核机制,很多部分出现重视硬件,轻视服务的状况,虽然硬件系统比较好,但后期服务跟进不到位,出现很多问题。

2.2 人才技术缺失

目前,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农业气象观测技术和实验手段比较落后,很多地方都停留在“一把尺子、一个取土钻”的粗糙观测方式上。由于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受站网布局的限制,出现评估水平偏低,雨情等灾害收集不到位的情况,分析手段不够先进的状况。涉农部分由于信息共享不同步,所以服务过程中产品的针对性还有待斟酌,不能较好地与当地支柱性产业相配合,导致发展很局限[2]。在“两个体系”各项建设任务中,对人员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要求参与建设的人员不仅要懂气象更要懂农业,不但懂信息更要懂技术。总之,要求参与人员是综合性人才,做到“知农时、懂农事”。

2.3 难以发挥主体作用

调查相关的农村气象服务结果。目前,西部地区仍然有15%左右的农村人口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气象预警信息,很多乡镇也不能达到“两个体系”的系统化目标建设,不能及时了解气象变化状况。故此,两个体系的规划目标能否实施的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落实力度。在“两个体系”建设中,为保障城乡公共气象服务更具均等化,要提升政府的主导作用,让政府在主导中作为主体存在,开展创造性较好的活动,因地制宜,理清轻重缓解,寻找落脚点和出发点,想办法攻破难题,并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全面推进两个体系的建设发展要求。

2.4 难以筹措建设资金

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这两个体系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政府投资、重点依靠工程支持这两个方向。如果要想让工作更为深入,就要观察到乡,服务到站,这些措施的深入开展需要依托强大的财力支持。尤其是在西部不发达地带,由于主导产业规模偏低,导致农民增收比较缓慢,进而导致财政收入受到限制,以上诸要素都会制约财政建设。

3 应对措施

3.1 分步骤开展统筹规划

在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要根据体系建设要求做好指导,并要适应现代气象建设的总体要求。因此,在指导框架下,要合理地规划农村的气象灾害状况,并根据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做好整体性和集约性的分配。特别在防灾减灾工作推进中,分布开展,能够让气象服务成果获得阶段性进展,继而在下一步工作中,建设体系,搭建工作平台[3]。需要在气象服务站点做好气象服务平台的搭建和维护,并在气象信息服务环境下做好乡镇村的服务规划,需安装视频或者播音等相关预警设施,完成预警互动交流。另外,为加快农村气象服务创新开发,要在农业科技示范的前提下,将种植大户看作服务依托,目的是在构建现代化农业服务方案,创新发展的前提下,做好农作物的观测和质量检查。

3.2 突出政府的主导和社会的参与效果

借助于政府的主导和社会的参与,能够让农业气象服务进入新的发展领域,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为更好地带动带动气象服务信息就要结合农村的气象服务状况,做好领导机制改建,通过组织技术的完善结合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体系建设,将政府看成活动的主导,并结合体系的发展现状,投入大量的可用资金,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行。此外,为保障体系建设的有章可循,就要在做好阶段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防御体系的前提下,将规划要点融入到政府组织结构内,这不但可以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参与掌控,也能实现政府部门的责任最小目标,根据体系建设要求,做好后期验收,可以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对应部分体系做好资金建设。

3.3 部门协作,促进资金整合

建设过程中,要安排相关人员对现阶段的状况作详细了解,并考评气象台站的情况。评估的内容包括设备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几个方面,要求体现建设具有针对性特性。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看作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而是要与其他部门相互合作,并将涉农行业或者部门全部纳入其中,包括水利、林业和工业等相关产业和部门[4]。通过综合应用上述涉农行业的资源,将多站合一的方式作为其基本建设原则,并在建设农村气象服务站的前提下,让信息服务与建设工作之间相互协调,促进其发展。宣传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科普气象宣传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个对外工作的状况和工作人员的素养。

3.4 适应需求,突出重点

从目前的实际要求出发,立足市情、县情和区情,结合农村的实际工作情况,认真调研,全面分析全市“三农”工作对农业气象发展的服务影响要素,并结合发展状况做好分层指导,满足气象灾害的主要防御要求,并切实从农民实际状况出发,将防御和减轻灾害看成服务的重点内容,在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和服务能力的前提下,做好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准确预警的信息需求,在优化服务系统的同时,做好体系建设工作,让其发挥最大作用。

4 结语

在分析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进程中,需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要明确现阶段存在的各类问题,在突出政府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运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现有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开展部门写作的方式,针对建设要求,解决部门协作滞后性的问题,并结合统筹规划,分步骤、分层次地解决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2]张翘,王焕毅.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292-293.

[3]齐军岐,陈卫东.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2(2):8-9.

[4]贺道明.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32):233.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第12篇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深化农村改革, 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 对于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健全双层经营体制, 壮大集体经济, 实现小康目标, 促进农业现代化, 具有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岷县对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 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在的问题是, 要认真总结经验, 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原则, 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快更健康地发展起来, 在农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就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和原则

农业社会化服务, 是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近几年来, 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 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 要以乡村集体或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 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 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 形成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从现实情况看, 大体包括五个主要方面:一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的以统一机耕、排灌、植保、收割、运输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二是乡级农技站、农机站、水利 (水保) 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经营管理站和气象服务网等提供的以良种供应、技术推广、气象信息和科学管理为重点的服务;三是供销合作社和商业、物资、外贸、金融等部门开展的以供应生产生活资料, 收购、加工、运销、出口产品, 以及筹资、保险为重点的服务;四是科研、教育单位深入农村, 开展技术咨询指导、人员培训、集体承包为重点的服务;五是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户开展的专项服务。这五个主要方面构成了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雏形。对此, 要坚持下去, 不断完善发展, 同时, 鼓励各地方、各部门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和创造, 努力建设一个适合不同地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 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各地涌现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系列化综合服务组织, 很受农民欢迎, 应鼓励发展。在具体发展步骤上, 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农民最急需的服务项目入手, 注重实效, 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地由单项服务向多项服务、系列服务乃至综合配套服务发展。提倡在县、乡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下, 理顺部门关系, 实行多部门服务功能配套, 优势互补, 在生产、加工、销售中形成合力, 加快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原则:一是农民接受服务实行自愿的原则。服务组织要根据农民的需要开展服务, 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吸引农民, 不要代替农户做那些自己可以决策和自己干得了的事情, 或者暂时不愿接受的事情。二是服务体系的发展实行量力而行的原则。既要抓紧, 又不要操之过急, 不强求一律, 要从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 积极稳步发展。三是基本实行有偿服务的原则。服务实体要根据保本微利的要求, 合理收取服务费用, 不以盈利为目的。属于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的扶持, 以及协调组织方面的工作, 实行无偿服务。

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不断壮大乡、村服务实力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是搞好乡、村服务的基础。凡是乡、村服务搞得好的, 一般是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的地方, 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要通过发展集体经济, 强化农业服务, 完善双层经营, 进一步发挥家庭经营的活力。集体经济发展了, 不仅有了建设服务体系的力量, 而且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 减轻农民负担, 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发展集体经济, 主要是靠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 开发新的农业资源, 开辟新的生产门路, 扩大新的财源, 以及按承包合同规定收取提留和承包金等办法, 逐步增加集体积累, 决不能采取“一平二调”的办法, 违背农民意愿收回承包地的办法。

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是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凡是服务搞得好的地方, 就可以使双层经营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集体经济力量不断壮大。在集体经济薄弱的地方, 不能等到经济实力强大以后再去办服务, 可以从主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和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开始, 也可以从收益较高、有利于服务组织自我发展的产后运销抓起, 通过发展服务壮大集体经济。

三、充分发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的职能作用

有关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以及与农业直接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都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依托力量, 要调动他们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 切实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

要加强乡级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为了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第一线服务, 把乡级技术推广机构定为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 其编制员额和所需经费, 由部门根据需要和财力自行解决。要提高基层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的素质, 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为生产服务的观念, 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提高服务质量, 同时实行承包服务责任制, 打破“大锅饭”。对有突出贡献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进行表彰和奖励, 优先考虑工资晋级。

农村供销社有数十年的经营历史, 积累了丰富经验, 培养了大批人才和其相当的服务设施, 有条件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农村技术推广机构, 拥有大批的技术人员和推广手段, 农业技术教育日益发展壮大, 是科教兴农的重要力量。要搞好农商结合, 农科教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共同努力, 做出更大的贡献。

要允许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根据有关规定, 兴办农业服务实体, 原有的事业费保持不变。开展有偿服务增加的收入, 主要用于改善工作条件, 进一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科研、教育单位和科技人员到农村去, 开展各种有效的农业技术服务。他们的智力投入应当同产生的经济效益挂钩, 取得合理报酬。他们的职称评定和晋级要与实际贡献相结合。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 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材料产地直接挂钩, 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围绕拳头产品搞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在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之间通过合同方式, 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强对合同的监督和管理。

四、积极支持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

近年来, 许多地方大量涌现出由农户自办、联办的服务组织, 以及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等民办服务组织, 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补充作用。政府对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要积极支持, 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管理, 引导他们健康发展。金融、科技、商业等部门, 对户办、联户办、其他民办的服务实体, 要在资金、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建立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保证制度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 除了管好用好现有各个渠道资金以外, 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组织和服务组织自身积累, 政府要在财政和信贷资金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

乡镇企业以工补农建农资金, 在使用上要把支持乡、村集体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重点。乡村集体服务组织除自身需要办成经济实体, 开展有偿服务外, 还可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 兴办一些加工企业, 解决服务资金不足问题。

要调整财政现有支农资金的使用结构, 把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今后地方财政要在预算中适当增加服务体系建设资金, 专项用于那些乡、村服务刚刚起步而经济又比较落后的地区。同时, 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特别是商品基地建设投资) 、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资金的使用上, 也要增加服务体系建设的比重。

农村信贷要把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投放的一个重点。随着服务体系发展, 人民银行每年要适当增加新的农贷规模和资金, 不断增强支持力量。对乡、村集体服务实体要方便开户和结算, 对新办服务实体所需贷款的自有资金比重可适当降低, 同时相应落实贷款安全保证措施。

六、在工商管理和税收方面实行扶持政策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各类服务实体办理注册登记时, 应给予支持和照顾。农业服务实体实行低偿服务, 通常收入较低, 自我积累能力较弱。因此, 税务部门对经营有困难和新开办的服务实体, 以及乡、村集体服务组织为解决经费开支、减轻农民负担而创办的企业, 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七、把支持技术服务和完善生产资料专营结合起来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供销社的农资经营单位, 是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专营的主渠道。为了支持基层技术推广机构, 实行科学地用肥用药, 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供销社农资部门要根据技术推广的需要, 批发给一定份额的生产资料, 具体品种、数量由供销社农资部门和技术推广机构双方商定。技术推广机构销售的化肥、农药、农膜等, 只用于接受技术服务的农户, 零售价格执行统一规定的标准, 并同基层供销社一样免征营业税。

八、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和协调

要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摆到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力争在“十一五”期间, 把以乡镇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全县农村逐步建立起来, 开展有成效的生产服务。在县城郊区和经济较发达乡镇, “十一五”期间要以乡镇为单位, 在乡、村两级建立起服务功能比较齐备的农业社会化服条体系, 逐步开展全程化、系列化服务, 使受益农户基本普及。

上一篇:“6阶梯式”教学模块下一篇:朋友圈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