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写作能力范文

2024-06-07

外语写作能力范文(精选10篇)

外语写作能力 第1篇

近年来, 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战为外语教育界的一大焦点。研究显示, 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现象 (黄源深, 1998, 2010;何其莘等, 1999;文秋芳, 刘润清, 2006) 。为此, 众多专家呼吁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黄源深, 1998, 2010;文秋芳, 2010;李莉文, 2011 (a) ;董元兴等, 2010;孙有中等, 2013。) , 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培养思辨能力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 教育的长期发展需要“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同时, 为了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有学者提出, 大学英语课程应该肩负“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 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董元兴等, 2010) 。因此, 不仅要注重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而且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也要注意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与提升这一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正如学者所言, 考试是指挥棒 (黄源深, 2010) , 而大规模高风险考试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 对教学具有明显反拨作用 (范劲松, 金艳, 2010;李莉文, 2011) 。因此, 从测试方面解析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文献综述

一些学者 (黄源深, 1998;林崇德, 2006;文秋芳等, 2009;孙有中, 2013;阮全友, 2012) 对思辨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索。虽然众多学者对思辨能力的定义各不相同, 但是大部分学者都认同思辨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评价能力。

文秋芳等 (2009) 指出, 近20年来西方国家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大致可以分为3类:1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2构建思辨能力的量具;3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有效性。

在探索思辨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中, 有学者提出要改革测评方式, 但未指出测评方式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因此,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我国重要外语水平测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美国外语水平测试——托福考试中的作文测试来分析中美主要语言测试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不同要求来探索思辨能力的培养。

3研究设计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中美主要外语测试中作文题目的设置对思辨能力的要求有何差异?笔者采用质化研究法, 从三个维度分析中美主要外语测试作文测试对于思辨能力要求的差异, 以期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3.2作文题来源与收集

研究选取了我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美国托福考试作为分析材料。之所以选择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因为其受众广、影响力大, 对于我国学生外语能力, 特别是外语学习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影响。而托福考试成绩是美国众多高校的外语成绩测量标准, 是进入美国高校的敲门砖, 其出题机构ETS在考试信度和效度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3.3中美语言写作能力测试对比

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维度探索中美重大外语水平测试中的作文测试设置对思辨能力要求的差异。

1) 写作长度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于学生写作词数的要求为120~180, 而托福考试综合写作要求为150-225词, 独立写作要求为300词以上。显然, 大学英语四级对于学生写作字数的要求远低于托福考试, 并且四级写作要求学生不超过180词。这不仅使得学生难以发散思维, 更严重的是, 由于写作词数少, 学生不需对题目进行细致、严谨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评价, 往往只需套用特定句型, 多背范文, 套用模板, 格式规范, 表达流畅, 凑够字数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成绩。因此, 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背诵句型, 而不是在文章的篇章结构、逻辑衔接等方面下工夫。

2) 写作题目特点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写作测试只有一篇独立写作, 而托福考试的作文测试不仅有独立写作还有综合写作。综合写作要求学生先阅读一篇学术文章, 再听一个讲座, 然后对阅读和讲座内容进行综合, 分析两者的关系。这可以鞭策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锻炼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而这正是思辨能力的两大核心要素。这一部分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没有的。

托福考试的独立写作与四级考试中的独立写作类似, 但是话题范围却大相径庭。笔者选取了近几年的四、六级考试作文和托福TPO (TOEFL Practice Online) 中的作文题目进行了对比, 发现二者在写作题目特点上有如下差异。

从文体来看, 近年来,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题有说明文 (2014年6月) 、看图作文 (2013年12月, 2013年6月) 、图表作文 (2012年12月) 。这类题目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如2014年6月的题目, 向外国友人推荐家乡/校园/中国的一个地方并给出理由。题目要求对推荐的地方进行描述并给出理由, 这需要学生从几个角度分析理由, 但由于只需写120到180词, 学生一般只需要写10句左右, 开头和结尾2句, 中间描述5句后, 就只需要3句话来写理由, 因此这种分析较为简单, 学生无须深入思考。再如, 2012年12月的作文题目“教育会有回报”, 大部分的篇幅往往是用来描述图表, 而仅需要少量文字来分析原因等, 因此学生逻辑思维运用非常有限。由此可见, 在文体设置和篇幅限制下,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思考, 但是其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较低。

对比之下, 托福写作文体基本是议论文。与记叙文和说明文相比, 议论文对思维要求最高 (文秋芳, 刘润清, 2006) 。托福综合写作要求综合听力讲座和阅读内容, 并分析听力讲座中的内容是如何质疑阅读文章内容的, 这就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托福独立写作题目需要学生先分析观点, 并给出具体例证后方可立论行文, 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 托福考试的话题即使常见, 如TPO1中的运动和社会活动话题, 但是话题却很巧妙, 需要学生站在更高的视角, 即从经济、社会、学生个人、大学等方面权衡问题, 因此更能拓宽学生思维。

综上所述, 与四级考试作文题目相比, 托福考试的作文文体、综合写作与独立写作结合的考查方式对学生思辨能力要求更高。

3) 评分标准

通过对比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评分标准和美国考试中心 (ETS) 《托福官方指南》中提出的托福考试作文的评分标准, 笔者发现, 无论是大学英语四级中的写作还是托福中的写作, 在评分时都考虑了文章的切题性、连贯性、语言表达准确性等。 但大学英语四级在评分时首先看是否有较多的语言错误, 再考虑文章结构。正如一位资深大学英语四级评卷人所言:“如果学生的作文语言错误较多, 那么分数肯定在一半以下了。”而托福作文评分时首先就是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结构连贯, 主要关注考生是如何展开论点、组织文章结构的。这也是为什么有考生在四级考试中能取得高分但是在托福考试作文中却意外地发现自己分数很低的原因。

4启示与建议

中国的大型外语考试作文测试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往往重语言轻思辨, 而国外重要外语考试作文测试如托福则注重两者有效结合, 这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重要启示:应建立融入思辨能力考查的写作评测模式, 将水平测试与能力倾向性测试结合起来。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作文测试词数要求变化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同类型测试应该在作文字数要求上放开限制, 鼓励学生清楚说明事情的理由与前后逻辑, 而不是以较短的篇幅来限制学生思维。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阅卷带来困难, 但是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思维不囿于篇幅, 不局限于句型和词汇的运用。

4.2作文测试文体设置变化

在文体设置上, 建议我国大型外语水平测试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作文文体设置以议论文为主, 其他文体为辅, 因为相比较其他文体, 议论文对思维要求最高 (文秋芳, 刘润清, 2006) , 更能引发学生思考。同时, 以议论文为主的测评方式对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将很明显: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测试会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思辨能力运用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会主动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在审题时权衡各方面的理由和论据, 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促进其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4.3作文测试形式的变化

作文测试形式可借鉴托福考试的模式, 即独立写作和综合写作相结合。因为综合写作既可以考查学生综合和分析各方面信息的能力, 也符合学生运用外语的真实场景的需求。学生在运用外语的过程中, 往往不只是自己输出, 而是输入和输出相结合, 因此综合写作的设置还能帮助学生适应外语使用真实场景的需要。

4.4作文测试话题范围的变化

虽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等的写作话题范围大多时候能够紧跟时代但是很多话题未必会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好处。太熟悉的话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设置能引发学生思考的、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的题目。

4.5作文评价标准设置的变化

在作文评价标准方面, 要改变多年来重语言轻思辨、重形式轻内容的评价倾向, 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文章结构、逻辑衔接、 切题性、清晰性等, 将语言测试和思辨评测结合起来。只有改革与变化评价标准, 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在写作中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5结束语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从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了中美主要外语水平测试中写作测试题目设置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不同要求, 发现以托福考试为代表的美国外语水平测试写作题目对于思辨能力要求较高, 能引发学生思考, 并且更能发挥测试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并在借鉴美国外语水平测试的基础上, 对我国重大外语能力测试中的写作测试提出了改进意见, 指出我国学生外语能力测试中的写作测试应放开词数限制, 文体设置应该以议论文为主, 综合写作和独立写作相结合, 合理设置话题范围, 改变以往重语言轻思辨、重形式轻内容的评价倾向, 将语言测试和思辨评测结合起来, 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元兴, 李慷, 刘芳.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评估与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 2010 (135) :33-38.

[2]范劲松, 金艳.语言测试标准研究:回顾、反思和启迪[J].外语界, 2010 (1) :82-91.

[3]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 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24-28.

[4]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7) .

[5]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 2010 (1) :11-16.

[6]李莉文.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基于教学行动研究的讨论[J].中国外语, 2011 (3) :66-73.

[7]李莉文.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设计: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 (1) :31-35.

[8]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 2012 (1) :19-26.

[9]孙有中, 刘建达, 韩宝成, 等.创新英语专业测评体系, 引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J].中国外语, 2013 (1) :4-9.

[10]文秋芳, 刘润清.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J].外国语, 2006, (2) :49-58.

[11]文秋芳, 王海妹, 王建卿, 等.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5) :350-355.

考研外语何时休-随笔写作 第2篇

曾几何时,英语课程倚着国家强力政策的扶持,成为考研必过的一道“铁门坎”,考研外语何时休。不可否认,这一制度在改革初期对于培养外语人才,强制提高国民的外语认同意识,为与国际社会接轨奠定坚实外语人才基础等方面都曾起到积极作用。但现在,这一制度对高层次人才的束缚作用也在增加,使一些真正专业成绩好但外语悟性不高的人才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诚然,研究生需要有一定的.阅读外语文献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与国外前沿研究相关学科的研究生,但现在“外语门坎”人为地提升了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地位,实行的是“一刀切”,迫使所有考研者不得不在考研前花费其60%-70%的学习时间,以确保外语过关、过级(因此现有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外语能力较强而不是专业方面有天赋的人才),甚至过关后还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温习,以致于有的研究生长叹:“我研究的不是专业,而是外语!”实践证明,一些能有重大科技贡献的人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偏才、怪才,而并不是全才,更不是语言天才,考研英语《考研外语何时休》。笔者大学室友考研时专业成绩第一,但因英语未过关而惨遭淘汰,至今也未读成研,令人惋惜。

外语写作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二语 负迁移 写作

一、母语负迁移理论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正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接受。负迁移会造成语言错误及学习困难,是造成语言偏误的根源之一。学习者不由自主地将母语的特性和结构转接到外语上,出现语言错误。也可以说,习得中的语言错误主要源于母语,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越大,负迁移现象越多,学习的困难越大。

二、母语负迁移在写作中的表现

第二语言写作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同时是一种思维和文化模式转换的行为。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就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过渡。在这种深层的思维和文化的转换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从而在写作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以致转换不能顺利实现,这就是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词汇方面

(1)搭配不当

汉语说“遵守期限”,于是学生便会写成:observe the deadline,殊不知,地道表达应为:meet the deadline。

汉语说“学习知识”,于是学生便会写成 :learn knowledge,殊不知,地道表达应为:acquire (gain)knowledge。

(2)逐字翻译

比如:我非常钦佩这个商人。有些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于是写成: I very much admire this businessman. 但是正确的写法应该是:I admire this businessman very much.

(3)褒贬不明

中文中有些单词的褒贬意思在英文中有时会有所改变,而有些英文单词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学生对此经常感到困惑。比如:相当,可以用rather ,fairly 表达,但rather带有贬义,fairly带有褒义。例如:You did fairly well but he did rather badly. 这两个词就不能不换。

(4)词序不同

中文中有些固定成语广为人知,但翻成英语顺序却要改变。下面举些例子:东南西北:north south east and west 衣食住行:food clothing 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生老病死birth illness old age and death。

(5)文化冲突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中国学生在写作往往由于文化背景的缺失,在写作时套用中式思维。中国人写地址习惯从小到大,如:江苏省苏州市西街3号,而英美人写信则用:NO.3 West Road,Suzhou,Jiangsu。

2.句法方面

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经常不按照英语的句法规则,生搬硬套汉语句势,用习以为常的思维理解或组织英语句子。因此,句法负向迁移造成的语法错误屡见不鲜。

(1)句型误用

他建议我接受邀请。

He suggested me to accept the invitation. (F)

He suggested that I accept the invitation.(T)

(2)主语缺失

英语与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音体系,英语以形驭意,属于显性连接,突出的是主语,而汉语以意统形,属于隐形连接,突出的是话题。例如:This evening has a great event. 又如:The castle can live hundreds of people.这两个句子都是中国学生由于长期受母语注重主题而犯的错误。

3.篇章方面

不同的语篇模式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英语语篇模式呈直线型,喜欢开门见山。汉语则采用螺旋型,即对主题的论述不是通过直截了当,而是转弯抹角地从各种外围角度间接论证主题。

三、解决途径

1.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英语阅读

教学中,老师一方面应帮助学生在词汇、短语、表达方式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多介绍地道的英语句型,分析文化差异,同时加强英语阅读。根据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只有在足够输入的情况下,才能较好地输出。

2.加强英汉对比

英语对比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多收集有关母语思维模式负迁移的范例与资料,在教学中适当地作汉、英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造成负迁移的原因,从而有效克服负迁移。

四、结语

语言的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二语习得特别是英语写作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我们不仅要从词法、句法和篇章上加强练习,而且在平时学习中应该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真正提高英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ramon,1982.

[2]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骆贤凤.从中国式英语看母语的负迁移[J].重庆山峡学院学报,2002,(3).

外语写作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国家外语能力,军队外语能力,外语能力

1 概述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推进和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增强, 我国在社会各领域参与的国际事务和承担的国际义务逐渐增多。外语无疑在国家处理对外事务和履行国际义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外语界泰斗许国璋教授在《论外语教学的方针与任务》中就指出, 外语教学的方针, 对一个国家来说, 不是一件小事, 是有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当今, 文秋芳教授指出, 当外语为国家利益服务时, 它就成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这就是国家外语能力 (文秋芳等, 2011a) 。

国家外语能力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包含在概念界定之中, 即外语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其次, 国家外语能力的提出是我们借鉴美国文献中多次出现的“国家语言能力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 即“国家对特定语言需求的应对能力” (文秋芳等, 2011a) 。简言之, 国家外语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运用外语处理事件的能力, 是国家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文秋芳等, 2011a) 。按照不同领域的处理事件, 国家外语能力可分为军队外语能力、商务外语能力、政务外语能力、社务外语能力等。从不同领域去考察和研究外语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是研究国家外语能力意义和价值的具体体现。半个多世纪以来, 尤其近十几年来, 美国国家外语政策的变迁及其动因, 特别是国防部一系列关于军队的外语政策的改革不仅对我们认识国家和军队外语能力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启发, 也表明我国相关研究亟待深入的紧迫性。

近几年来, 我国关于国家外语能力和军队外语能力研究尚属初露头角, 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主要国家在国家外语能力和军队外语能力研究给我国军队的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启发和借鉴。通过初步对比国内外研究状况, 该文尝试探索对国家外语能力框架下军队外语能力发展做积极思考, 并借以呼吁, 在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战略与机遇期, 研究国家外语能力, 如何应对我国军队外语能力不足已经是一个亟待探索和作深层次考量的课题。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2.1 国内研究现状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做初步对比。首先从文献检索着手考察我国关于“国家外语能力”和“军队外语能力”的相关研究情况。从中国知网 (CNKI) 关于“国家外语能力”主题下的文献只有8篇, “军队外语能力”主题下的文献只有3篇。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研究》在2013年第6期开辟了“外军外语能力及其培养”专栏。

1) 总体上看, 我国把“国家外语能力”和“军队外语能力”专门作为一个概念和研究领域的文献集中发表于2011年—2013年近三年时间段, 而且数量寥寥数篇, 研究者十多位, 并集中为几个高校语言研究中心的教授。这些表明我国研究刚刚起步, 还有很长路需要开拓和探索。研究起步晚、势单力薄, 丝毫不意味着“国家外语能力”和“军队外语能力”缺乏研究价值与重要性。恰恰相反, 我国现有相关研究工作主要是借鉴美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外语政策和国家 (军队) 语言能力研究, 尤其是借鉴美国自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制定和颁发的一系列有关国防语言与军队外语能力发展等相关方面研究成果和进展而进行初步探索。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很大差距, 也反映了我们需要借鉴, 更需要结合我国本土发展情况加快研究步伐, 缩短与先行国家之间的差距, 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家 (军队) 外语能力体系。

2) 我国相关研究主要来自国家创新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省级重点项目的资助而由专门研究者发表的论文或大会报告。这表明我国相关研究已经得到很大关注。我国建立的“中国语言文字网官网”, 发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等代表了提升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举措。但相对于国外类似措施, 我国为提升“国家 (军队) 外语能力”的研究平台和渠道还显得有限, 还未能足够突出国家外语能力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军队层面外语能力的重要性。

2.2 国外研究现状

鉴于我国相关研究主要基于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研究背景和成果, 该文将我国所引用的代表性文献根据作者类别 (个体、机构等) 、文献类别、发表时间进行了大致汇总 (见表1) :

列出的主要借鉴来源足以表明, 在国家外语能力的国别研究中, 美国的国家外语能力最强, 因此美国国家外语能力研究对我国国家外语能力研究的启示意义最大 (张天伟, 2013) 。以下是美国相关研究特点:

从时间角度看, 美国对国家 (军队) 外语能力的不间断研究与实践, 法律文件、报告发言等保持不断修订和完善, 即美国外语政策研究、制定和实践在半个多世纪的变迁中体现了持续性和推进性。比如, 美国从1958年开始委托现代语言协会 (MLA) 定期开展外语资源调查, 一直延续至今。再如, 文秋芳关于军队外语能力及其形成的研究就是基于评析美国2005年公布的《国防语言变革路线图》;选择此作为分析对象的原因就是该文件是迄今为止美国国防部为提高军队外语能力制定出的最为全面、具体的规划 (文秋芳, 2011b) 。

1) 国家外语能力始终以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宗旨, 体现为应用外语处理事务和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能力。表中文献资料也反映出美国国家外语能力研究随着国内外发展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应调整, 主要表现在国家外语能力逐步侧重以国家安全为导向, 促进了国防语言战略以及军队外语能力研究。自“9.11事件”后, 美国政府近10多年来对提高军队外语能力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投入。美国的国家外语能力突出表现在军队外语能力上 (张天伟, 2013) 。因此, 美国国家外语能力培养方面军事应用导向性和指向性强。

2) 美国对国家外语的重视程度还反映在不同层面机构和部门, 采取不同方式和渠道, 即美国通过国家政策、国会法案、研究项目、会议发言报告、提议、呼吁等多种渠道强调外语能力对国家安全性以及加强军队外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戴曼纯在《以国家安全为导向的美国外语教育政策》中引用了美国“国家外语中心”和“应用语言学中心”的两位学者 (Jackson&Malone 2009) 的观点, 美国迫切需要外语人才, 这一需求在过去五十多年中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阐述, 既有高级委员会提交报告, 也有学者专门从事研究, 还有政府和个人在参众两院发言论述, 媒体报道, 总统倡导 (戴曼纯, 2012) 。在国家层面上, 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条文达10个左右;除了法律条款外, 美国联邦政府还出台一些相关正式文件, 这些文件的出台和执行, 通常由白宫牵头, 协调政府各相关部门。文秋芳指出, 虽然各个部门实施不同的项目, 但这些项目形成了“一条龙”, 使受益对象覆盖社会各个层次, 各个项目之间有着很好的衔接 (文秋芳, 2011a) 。

总之, 从概念联系上看, 国家语言能力, 国家外语能力和军队外语能力既有包含的关系, 也各自独立。国家外语能力的提出借鉴了美国提出的“国家语言能力”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美国将其定义为, 国家对特定语言需求的应对能力。国家外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军队外语能力是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相关研究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存在的很大差距本身就意味着问题亟待解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李宇明阐述了对国家外语能力研究以及提升我国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并提出提升国家外语能力已成为国家发展大计 (李明宇, 2012a、b) 。

3 对我国未来相关研究的思考

3.1 军队外语能力的规划和提升

军队的根本职能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军队外语能力指一个国家的军队运用外语处理事务的能力 (文秋芳等, 2011c) 。因此, 军队外语能力是军队履行职能的重要支撑, 是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背景下, 从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安全利益到参与国际维和、反恐、联合军演等, 我国军队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军队的职能和使命也相应不断扩展与延伸。军队外语能力服务范围包括常规战争、非常规战争、军事科技、军事外交和军事情报等, 对维护国家安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特别是在维护非传统安全利益方面 (张天伟, 2013) 。新的时代使命向我国军队外语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但文献调查与研究 (李慧等, 2009;李鸿乾, 2009;李宇明, 2010) 表明, 我国军事人员用英语参与联合军演、国际救援、国际维和、军事会议等军事外事还存在较大障碍, 绝大部分的交流只能依靠翻译支持和保障;四分之三的外事军官的英语口语能力仅限于日常交流;即使是高学历的军事科技人员, 他们也认为他们的外语能力根本不能或很难满足工作需求。

鉴于此, 军队外语能力的规划和提升首先立足于国家外语能力规划和提升的框架下。国家科学进行外语规划、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家发展利益需要的外语人才规划和培养政策, 以及符合区域特定与职业特点的外语教育政策、体现大国风范和国际化视野的国家外语资源规划等增强和提升国家外语能力的举措都是军队外语能力相应规划和提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军队外语能力研究首先需要厘清外语规划与国家安全利用之间的关系。其次, 美国军队外语能力培养体系包含了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导向, 以培养关键语言人才为首要任务的培养目标, 培养类别和培养机构的做法也启示我们, 军队外语能力的规划和提升还需要国家军队的直接决策参与。正如张天伟指出, 军队外语能力的出发点着眼于用外语处理国家层面与军务有关的事件, 且与国家安全、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密切相关, 需要国家军队通过行政手段来规划和提升 (张天伟, 2013) 。我国军队需要以战略的眼光重视和深入国家 (军队) 外语能力研究, 需要加强国家外语能力的导向性和应用性, 需要在国际发展新形势下结合我国国情应用相关研究成果。

3.2 本土军队外语能力培养体系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我国也通过政府文件、国家领导人讲话等方式宏观调控我国的外语资源, 提高国家外语能力。但是这些文件与我国当今的国际化发展和发挥的国际影响力相差甚远。文秋芳指出,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通篇没有出现“外语”两字是件很遗憾的事 (文秋芳等, 2011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只有两处提到外语, 也很难看出对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视, 更不用说关于从军队层次上思考提升国家外语能力的问题。尤其是考虑到国家安全和利益为导向的国家外语能力发展趋势, 该文认为军队外语能力可以作为提升国家外语能力中的一个特有层次来研究。

文秋芳专门就 (文秋芳等, 2011b) 在国家外语能力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军队外语能力理论框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分析指出, 军队外语能力构成要素包括外语种类和外语质量, 并以三种形式存在:潜在能力、现实能力和未来能力。军队对外语资源的掌控实现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的转化, 军队对外语资源的规划及其实施实现现实能力向未来能力的转化。美国关于军队外语能力的研究和做法、经验对我国的军队外语能力的研究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和研究有着深厚积淀, 因而我国军队外语能力具备了外语种类和外语质量构成要素。其次建立和完善我国军队外语能力体系就是实现军队对现有外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掌控, 以及对外语资源的科学规划并执行实施。从我国现实国情和军情来看, 军队外语能力体系的建立条件一直存在, 只是缺乏军队层面的更深入、大胆、科学的掌控、规划和实施。

为解决此问题, 该文认为可以大胆仿效美国军事能力培养体系。比如,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框架下, 可以做出类似于美国《国防语言变革路线图》、《国防部语言技能、区域知识、文化能力的战略规划:2012-2016》等提升军队外语能力的规划;在此基础上, 海军、空军、陆军与海军陆战队对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各自的规划。最重要的是发挥领导、管理、执行和监管机构的作用, 让这些文件通过网站、交流、报告、培训等多种方式覆盖和应用到军事院校和基层单位。再如, 美国军队外语能力培养体系的核心是培养主体主要有国防语言学院、预备役军官训练团、军事院校的外语培训和地方高校外语培训。因此, 在培训主体方面, 我国军校与美国有着同样做法, 但可以加大与地方院校的项目合作, 充分利用地方外语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 把其作为军队外语能力潜在能力, 甚至加大国外外语培训项目的投入。

4 结束语

外语写作能力 第5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 对比修辞 写作教学 教学效果

对比修辞是应用语言学和外语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理论,在二语习得和外语专业写作教学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如今,民办院校的发展势头如雨后春笋,这意味着民办院校的外语专业教学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民办院校的学生生源基础比较差,外语文化意识比较淡薄,尤其在外语专业写作方面劣势突出:既不能掌大量的积极词汇和语法点,又缺少外语文化意识。针对以上教学现状,笔者尝试将对比修辞论引入民办院校外语专业写作教学当中,通过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和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的外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外语写作水平。

一、对比修辞论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对比修辞”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Kaplan提出的,他认为,非英语文化的修辞模式,也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于英语文化的修辞模式。由于不同的修辞模式,导致了二语语言写作中的许多语言错误,而对比修辞论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对比修辞论的研究发生了很多实质性的变化。其一,很多学者开始思考过去对比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其二,写作教学模式的创新及语篇分析理论为对比修辞论提供了的更好的研究方向。篇章语言学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写作教学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而促进写作教学的教学效果。对比修辞论已经出现的几种发展趋势:对比篇章语言学;将写作教学转移成语言文化研究;以课堂为基础的对比研究;对比修辞论对写作题材的影响。以传统的对比修辞为中心,探索新的对比修辞发展趋势,国内外的一线教师们纷纷开展了二语写作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喜人的成绩。

二、民办院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就学生方面因素来说,由于民办院校的学生英语底子薄,所了解的二语知识和文化底蕴有限,在写作过程中难以跳出母语思维和本国文化的局限,从而生搬硬套,闹了不少“中国式英语”的笑话。目前,民办院校英语专业的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仍不甚理想。其问题原因具体分析如下:课程设置及其师资力量薄弱;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英语教学的考试评测体系陈旧、死板。

三、对比修辞论对外语专业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

外语专业的写作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外语思维过程,民办院校的学生的外语水平较低,在外语写作时常常依赖母语思维。根据王文宇和文秋芳的研究结果,学生在外语写作过程中,主题知识的语言是以母语为主,语篇知识也是以母语为主,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在外语写作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可见汉英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呈正相关的。而民办院校外语专业生入学前的基础较差,其汉英写作水平均不甚理想。因此,将对比修辞知识引入英语写作教学是极具启示作用的。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

1.应该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2.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文化导入;

3.勇敢创新外语教学与学习的考试评测体系,如,改变平时、期末测试成绩比例,重视平时成绩等。

四、结语

在全国民办院校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加强民办院校外语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比修辞论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作为二语写作的一项重要研究理论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将其应用于我国民办院校外语专业的写作教学更是意义重大。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线教师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从改革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不同的语言在修辞特征和方式上的不同。从而改变过去的中国式外语教学,填鸭式外语教学等问题,指导学生从语言、篇章等角度写出地道的外语文章来,使写作水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现如今,对比修辞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理论研究,正如同朝阳一样蓬勃发展,延伸,不仅仅能够改善民办院校外语专业的教学效果,它也将作为促进各国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项重要理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Matalene C.Contrastive rhetoric:An American writing teacher in China[J].College English.1985(8):789-809.

[2]吕晓丽.对比修辞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9-61.

[3]马广惠.国外对比修辞研究36年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 2003(3):3-6.

[4]虞秋玲.英汉对比修辞研究与英语作文教学[J].福建外语. 2001.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修辞学理论在民办院校外语专业教学中授课方式的改革研究》(课题编号:GH150708,主持人:赵静)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武慧,(1987.12-)女,汉族,长春人,硕士,助教,从事语种,英语,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现就职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实践。

外语写作能力 第6篇

2013年10月21日 ,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了《2014—2016年中考[微博]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指出中高考英语考试将向一年多次、社会化考试的方向发展,使英语教学目的回归至学习语言的本质上———用语言实施交际。这就使未来英语教师面临极大的挑战, 当务之急是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素养,使之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以适应未来英语教学之需。

针对改革的新形式与新目标,2014年上半年,本研究项目组先后向浙江省宁波市与湖州市137位初中英语教师,以及某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82位师范生发放了关于《未来外语教师交际交流能力和外语教育能力需求之调查研究》的调查问卷219份 ,旨在了解在岗基础英语教师和在校师范生对 :a.英语教育改革动态政策的认知;b.《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英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认知;c.交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授课方式,目的是掌握英语教育开始实施社会化改革, 当前和未来英语教师的语言交际交流能力与外语教育能力之需。

1.关 于现任英语教师和在校英语师范生对英语教育政策改革动态的认知分析

英语改革的实质是将英语教学的重心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 使英语教学目的回归到培养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本质上, 也将外语教学的评估标准从过偏重于知识考查扭向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本研究对现任英语教师及在校英语师范生,就中高考英语改革的内容、目的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从调查结果看, 英语教师和在校英语师范生对英语教育政策改革动态的关注度不够高。深入了解该改革动态的英语教师和在校英语师范生分别占15%和7.32%,说明这些有望改变英语教学范式的未来主力军, 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改革的急需性,这样就很难应改革之需,实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做到与国际化人才培育模式接轨。

2.关于现任英语教师和在校英语师范生对英语交际教学目标认知的分析

英语具有促进中国和国际相互理解、交流合作的重要作用,然而,国内英语教学却满足不了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归咎于长期的英语教学模式偏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灌输和考查, 轻视对其文化意识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培养。《新课标》明确地将“文化意识”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强调其利于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功能,能否有效实现课程目标,关键是教师对它的准确解读。

本研究对现任英语教师及在校英语师范生,就《新课标》规定的英语教育的目标: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英语教学中, 对词汇的一些文化蕴含很难渗透, 调查发现,“缺乏词汇文化知识”的英语教师和师范生高达65.85%;“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的英语教师和英语师范生仅占30% 和4.88% ; 对“中外文化异同深入了解” 的英语师 范生占12.2%;“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英语教师和英语师范生分别仅占25%和12.2%。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教师队伍匮乏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平平的文化理解能力,说明《新课标》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教师单一的语言知识结构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未来英语教师,师范生亟待强化文化意识,增加文化知识,调整自身对语言理解的自觉性,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交际文化教学素养。

3.关于交际文化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的分析

《新课标》的顺利推行和实施 ,要求教学方式的一同适应。本研究对“课堂教学”的调查发现:“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式任务教学法”的英语教师和英语师范生分别仅占10%和14.63%,另有35%的在岗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无需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真实性、交际性的英语氛围,认为过于费时,易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此项数据揭示每年大大小小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尚未完全体现出外语改革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求,未能及时有效地直接提升教师适应时代的文化素养,以及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完成实现交际文化知识目标、态度目标和能力目标等任务。

《新课标》强调增设课外活动 ,使学生将课堂内习得的语言交际知识应用于实际, 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交际运用能力。现实教学中,“课外经常举办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主题班会等活动”的英语教师只占30%,说明多数英语教师还未及时明确课外的实践平台对学生使用语言的重要性,说明部分英语教师除了自身尚不具备举办、指导此类活动的能力外,他们语言教学要社会化的意识也不强。

4.结语

通过以上,了解了中高考英语改革对在校英语教师和英语师范生外语教育能力的需求:除了丰富语言知识,亟待强化交际文化意识,丰富文化知识,调整自身对语言理解的自觉性,提升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交际文化教学专业素养,还需树立全心的教学观,提高外语教育能力。

摘要:2013年下半年,教育部明确了关于中高考英语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办法,这给英语教师、英语学习者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研究就英语教师和在校师范生对英语改革动态政策的认知,《新课标》英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认知,以及交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授课方式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在校英语师范生如何面对外语教育改革,以更好更快地适应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大环境。

外语写作能力 第7篇

当一个国家从“本国型”向“国际型”转变,争取国际话语权时,国民外语能力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做好外语规划的要义是摆正外语在国家发展中的位置,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国内、国外各领域的外语需求。了解国民现实语言生活(language situation),才能制定合适的语言政策,达到预定目标。陈章太先生呼吁我国汉语言生活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面调查“再也不能拖延”时,我国国民外语生活状态同样到了亟待进行之际。本书作者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阐述了作品的写作动机:以问题与需求分析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起点,用大范围的外语能力调查为我国外语战略的制定提供实证研究数据支撑。

《中国外语能力需求调查与战略建议》系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外语战略研究丛书作品之一,该系列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宏观思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我国外语生活、外语战略和外语政策相关领域进行研究。该系列丛书由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教授担任总主编,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副院长赵蓉晖教授担任主编。

本书第一作者鲁子问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客座教授,曾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与省、部、地方项目和委托项目二十多项,出版学术著作十多部,教材十多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文章二百余篇。

二、作品综述

本书作者带领项目组于2010年至2011年就我国国民的外语需求、外语能力和普遍使用的外语微技能等考察项目进行大范围的调查。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覆盖全国十多个地区共一万多名受访者,获得千万个数据。随后,以“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全面深度分析调查数据,并基于战略学方法和此项调查数据,提出我国外语战略的初步建议”。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和调查过程;第二部分就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呈现;第三部分对城乡数据、不同地区数据和不同职业人群数据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先前的研究提出战略建议。从内容分部来看,第一部分约占全书总内容的10%,第二部分约占57%,第三部分约占24%,第四部分约占9%。

本书的调查“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外向型程度两个维度,从政府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其他事业机构、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军队、农业、自由职业者八类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外语能力基本情况、外语运用需求、外语技能需求等,共60项具体内容,形成可用于直接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数据。”该调查涉及的60项内容进行整理后可总结为以下10大考察点和数据呈现框架:

1.工作外语需求

2.外语学习年限

3.第一外语水平

4.曾学过的语种

5.希望学习的语种

6.曾学过的语种与希望学习语种对比

7.外语学习内容需求(词汇、语法、语音等)

8.经常运用外语的活动

9.运用外语时使用的微技能

10.使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时分别使用的微技能

作者经研究发现,尽管绝大多数国民都学习过外语,但其运用能力相当有限。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需要重新学习外语以满足工作需求。我国国民在个人生活与职业工作中均存在外语运用能力需求,而当前我国外语教育的实效未能满足此需求,我国的外语教育和外语教学均任重而道远。在对比的相关性分析部分,研究者发现职业因素与居民学习外语的年限和第一外语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相反和生活区域的关系较弱。大型企业与教育与研究机构员工运用外语做事的频率在一半以上的事项上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的受访者。

三、作品评析

1.本书具有以下亮点:

(1)开拓创新。本书作者表示,此次研究是国内首次针对我国国民的外语需求、外语水平、外语生活进行的较大规模调查,具有不可忽视的开拓性和启迪作用。该研究为外语教育者和研究者提供了该领域的研究范本,同时呈现了较为可靠的数据结果,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细化研究和思考。在研究设计上,本项目小组并未使用国外外语需求分析框架,而是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关键人物访谈,从而制定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问卷内容。

(2)陈述严谨。本书从课题准备开始论述,以质性研究方式全文刊载准备阶段的关键人物访谈记录,对问卷设计过程、预调查、正式调查经过均进行了严格而完整的展示,从而保证数据呈现的可信度。在每一部分伊始作者以简短的文字对该部分进行概述,同时对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显示出调查者务实的态度。此外,调查问题涉及“语言教育”和“语言教学”两大领域,既有宏观视角又有微观观察。

(3)行文朴实。本书行文简洁,追求实效,试图用清晰明了的文风有效地展现研究面貌。内容安排以服务读者为宗旨,数据量庞大却一目了然,读者能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亦可作为工具书进行查阅。

(4)数据发现。本书在呈现研究数据时不仅使用较为常见的饼图、柱状图和图表等方式,更以醒目的字体总结每项数据呈现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抓住重点。以下是一段示例:

全国数据发现1.4.4%受访者在单位的工作语言是外语,18.8%受访者在目前工作中需要运用外语,29.0%受访者需要重新学习外语以做好目前工作。

(5)对比研究。本书在第二部分对全国数据、城镇数据、乡村数据、不同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的数据、不同职业居民数据和不同职位居民的数据进行单项呈现,更在第三部分通过定量研究中的相关性检验以地域和职业为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向读者呈现了多种社会因素与国民外语生活之间的相关性,较为理性地凸现了国民外语生活中扮演较为重要角色的社会因素。

2.对于本作品,笔者就以下几点提出讨论和思考:

(1)地区分类和选择。本研究以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和国际旅游规模三项作为参数划分地区开放程度,其中第一项参数为对外语的间接需求,后两项为直接需求。随后把受访地区相关指标进行罗列,并以人均GDP权重0.5,进出口项目权重0.2,国际旅游人数权重0.1,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权重0.1,旅游外汇收入权重0.1进行综合计算,得到开放程度排名。权重分配的依据与前文的论述显得不符,从而可能影响地区开放程度排名。此外,表2-3《各省份外语能力需求相关要素综合排名》的“综合分值”左栏与右栏的分数呈一致性的原因可作少许说明。在排名确定后,可以看到,上海、北京和广东是外语能力需求最为旺盛的三个地区,但项目组在调查时并未对这三个地区发放问卷,从而缺少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数据。

(2)部分概念的界定。除了研究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部分概念阐述相对模糊(比如“工作语言”)导致问卷部分数据产生偏差以外,笔者另有几处补充。

关于“第一外语水平”的判定,本研究主要依据调查问卷中第七题判断受访者的第一外语水平。该题请受访者自行选择负责自己第一外语水平的描述,选项包括:A.能根据需要自如运用;B.能进行日常对话与简单写作等;C.勉强说几句;D.完全不能运用。该题的判断较依赖受访者的主观感受,鉴于每位受访者的性格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可能产生判断偏差,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研究显示,地区开放程度与居民外语水平并未呈递增或者递减趋势,该结论值得思考。笔者认为,若要较为客观地判断受访者的第一外语水平,需要更为统一的判定标准和考查方式。此外,书中未对“第一外语”进行定义,深入思考,则能发现本研究对“外语语种的学习需求”和“语言技能”的区分并不明晰。虽然从研究内容的丰富度来看,这体现了调查宏观与微观结合,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细化程度不够。

关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划分,研究未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进行阐述,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的划分可以是多元的。与外语需求相关的划分还包括投资者身份,负责人国籍等要素。

(3)国民使用外语进行的活动。本研究发现,在国民使用外语进行的活动中,“看原版电影、电视剧等”和“学唱、演唱外语歌曲”等娱乐性活动占主要部分,而工作和学习活动占的比重较小。即便以职位和职务作为参数分类呈现,仍然显示出大致相仿的结果,导致无法明确国民在工作中主要以外语所从事的活动。因而笔者认为,在问卷调查时,可把工作所使用的外语活动和生活所使用的外语活动进行区分,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信息。

(4)“了解外国文化”是否属于“外语学习内容”的问题值得探讨,因为外国文化亦可使用汉语进行学习和了解,与“词汇”、“语法”等语言本体单位有明显的区别。

本书的研究作为国内首创,不仅具有创新性,更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作品的研究结果较好地与主流学者的研究和学术观点进行衔接和延伸。蔡基刚早在2003年就提出我国的外语教育应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和条件有所区别,培养重点应该从仅仅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转到学生综合性外语实用能力上来,避免搞一刀切。本书作者通过对我国国民的外语需求抽样调查发现,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的居民拥有不同的外语生活,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对外语能力和语言技巧的要求上,更直指“英语”这个被我国通式教育列入必学科目的语种本身。本书作者认为,“我国应制定合理的多语种外语战略”,结合现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及我国专业类外语高校的非通用语种发展不足的现状,可以看出本书的前瞻性和启发性。相信随着我国外语需求研究和外语战略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在需求满足条件、政策具体制定和实施方面将会有更多科学扎实的研究。

摘要:《中国外语能力需求调查与战略建议》是我国外语战略和外语政策研究中较为重要的成果之一,对外语教育者、本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公众读者均有参考和指导作用。本文首先对该书进行内容概述,再对其研究方法、内容和研究结果作出评析,以期较为完整地为读者呈现本书面貌和精髓。

外语写作能力 第8篇

一、高校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在英语应用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 仍然有部分大学生难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外语, 在这部分学生中不乏有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 这种现象的出现, 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提升, 同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目标相背离 (王琪、李淑芝2012) 。

(一) 缺少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 拥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是保证教学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 同时也是培养良好外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措施。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能够灵活运用外语进行人际沟通, 有助于加强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营造良好的外语环境, 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外语学习积极性,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外语学习中, 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外语语境, 在实际交流中提升外语实际运用能力。但是, 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 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设备, 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缺少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 教师过于注重等级考核和考试, 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张素娟2011) 。

(二) 学习动力不足

大多数学生的外语学习只是停留在能够过级的层面上, 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在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中较为普遍。所以, 在进行高校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 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必然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升学习成效。

(三) 高校外语教学模式落后

就目前的高校外语教学模式而言, 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外语教学需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过于重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只是单纯地为了应对过级需要, 难以在实际的交流中进行有效应用, 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余丹2013) 。此外, 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同样是影响外语教学成效的主要原因, 作为外语教学活动开展的实践者, 外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高校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一) 运用双向实践教学法

传统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双向实践教学法, 将课堂教学模拟成社会人际交往, 从而营造外语应用环境。例如, 在英语教学中, 灵活地开展英汉互译训练、辩论等活动,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最终实现知识转化,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双向实践教学法。

首先, 注重口译能力的培养。口译教学更加注重现场模拟, 学生在进行口译训练的过程中, 思想会高度集中, 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例如, 在讲解“on the occasion of ”时, 通过对比词组的中文含义进行练习造句, 隔几天后再次询问该词组的意思, 一部分记忆力较差的学生会感到模糊。在最开始时以“正值新年, 我祝贺大家新年快乐”开头进行口译, 多数学生可能会感觉无从下手, 最后得出的口译答案出现明显的差异。但是, 如果教师先公布答案“onthe occasion ofthe Spring Festival, I wish you a Happy New Year.”并且就此进行深入讲解, 学生则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 再遇到此类问题时, 就能够灵活变通,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吴萍、申厚坤2014) 。

其次, 寄情于景。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应明晰自身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 才能更好地记忆和掌握知识。例如, 在课堂上, 教师讲了这样一句话:“No language in this world can fully express our graduate for what our parents have done for US.”在短暂的思考后, 会有学生逐渐讲出自己的经历, 甚至有的学生在讲述中声泪俱下, 课堂气氛霎时被浓浓的爱意包围。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学生可以用英语进行表达, 其他学生可以尝试用汉语表达,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有助于加深学生彼此间的了解, 提升外语应用能力。

(二) 开发趣味性教学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 首先应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可采用趣味性教学模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苏红2010)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游戏教学和竞赛教学, 将课堂所学知识穿插其中,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 高校外语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的改革。高校外语教学只有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推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苏红.2010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情感策略的能力[J].艺境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1) :87-91.

王琪, 李淑芝.2012.外语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北方论丛, (5) :86-89.

吴萍, 申厚坤.2014高职学生外语学习策略运用能力培养途径---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教学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 :67-69;79.

余丹.2013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 :34-39.

个性、认知能力与外语学能 第9篇

20世纪50年代, Carroll对外语学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因素分析他发现了和外语学习最具相关的四个独立变量:语音编码能力、语法敏感性、归纳性语言学习能力、死记硬背能力。据此模型, 他和Sapon出版了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 (简称MLAT) , 以测量外语学能, 从而获得一个人在外语学习中成功可能性的指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许多研究集中在个体差异上:外语学能受情感因素影响;外语学能是一种认知结构。

一、外语学能与个性

1. 记忆型与分析型。

存在分析型和记忆型外语学习者。根据外语学能的测量结果,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配以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可以导致学生更大的满足和成功, 而学生类型和教学方法不适应则产生相反结果。个体差异不是简单连续的, 要么以记忆能力为主, 要么以分析能力为主。存在着学习风格的偏爱, 有的学生把语言学习当作分析型任务对待, 有的则当作记忆型任务对待。

2. 液态能力与晶态能力。

外语学能涉及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所涉及的晶态能力指掌握母语词汇的复杂程度。所涉及的液态能力指快速适应不熟悉任务的能力, 对变化着的心理环境的适应能力。MLAT测到了潜在的液态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认知灵活性。

3. 对不懂的强势承受与弱势承受。

对新材料持开放心态的人, 能够容忍矛盾, 建立假设, 注重意义, 找到联系新旧知识的方法, 这种人有很大优势去处理复杂的语言文化学习任务。弱势学生似乎被他们的不懂压倒了, 而强势学生则勇敢面对这种不懂,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包容这种不懂。外语学能测得值与对不懂的承受力呈正相关。

二、外语学能与认知

1. 记忆与归纳。

整个记忆可叫做“一般记忆力”, 它包括自由回忆学习、对情节事件的记忆、词语区别学习、记忆宽度。归纳性语言学习能力和归纳性因素存在着实质性联系。外语学能与一般记忆力和归纳能力都相关。

2. 记忆与分析。

在幼儿园或一年级开始浸泡式外语学习的学生, 到高中进行测试时, 其外语成绩和记忆力之间高度相关;七年级开始浸泡式外语学习的学生, 其外语成绩到高中进行测试时, 与分析能力存在高度相关。浸泡式外语学习成绩在早开始和晚开始人群之间出现差异与不同的认知能力有关。晚开始学习外语的人, 更加依靠其分析能力, 这是个体的心理、生理成熟造成的。

3. 语音编码与诵读困难。

语音编码能力和诵读困难有密切联系。诵读困难对应着外语学习中的特殊问题, 主要集中在切分语言单位、形成这些单位的听觉概念、在模仿外语语音中操纵这些概念的顺序上。这些困难从母语转移到了外语学习中, 即在准确模仿外语语音、学习外语词的切分与拼读、操控音位的顺序上出现困难。

4. 听觉能力差别。

人的听觉能力是有差别的, 尤其当话语含糊或被噪音遮盖时。有人发现了几个具体的听力因素:分心时的语音知觉能力、发现和记住特殊声音顺序的能力、维持和判断节律的能力、区别声音模式的能力。外语学能测试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测到了这些能力。

三、几点思考

不重视个体之间的外语学能差异, 就不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就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天赋发挥到最佳状态。研究职校学生的外语学能更具重要性。有的中职学生在学了一年多英语之后竟连26个英语字母都写不下来。建议设立项目开展中职学生外语学能研究。可以预见, 用MLAT这种测量工具来测量中职学生的外语学能, 得分会普遍很低, 只有少数学生适合外语学习。

试论外语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 第10篇

关键词:外语教材,能力培养结构,原因,形成方法

外语教材有两个基本结构, 一是外语知识结构, 一是外语能力培养结构。这两个结构决定编写一本或一套外语教材的体系。外语教材体系的研究是外语教材编制理论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 通常所说的外语教材体系, 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外语知识结构系统, 对能力培养结构不够重视。为了使外语教材体系更加科学, 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对外语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的研究。

一、为什么要研究外语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

1.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宏观人才培养理念方面, 21世纪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社会所需要的是思维科学、心理健康、知识广博、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微观教学层面, 21世纪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应以英语为主体、兼容其它学科知识,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周济在2004年12月于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中也指出, 在今后一段时间, 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要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 注重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针对这一培养目标, 英语教学在教材方面应体现学科的融合性、知识的时代性和人文理念的融入性, 教材内容不仅要传递信息、呈现语言语法知识点, 而且要起到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综合能力的作用。这就需要兼容并包、科学合理、注重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材。

2. 知识和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在外语教学中, 如果缺乏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就不能顺利地达到运用外语和交际的目的。能力是指某个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才能和力量。因此, 能力总是伴随某种活动, 例如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学生具有这些能力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学习活动, 同时这些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学习活动效率的高低。在外语活动中学生需要的基本能力类型有注意、观察和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实际操练能力及创造能力。外语知识和技能与能力既有区别, 又有密切的联系。从心理活动层次上看, 知识和技能是构成能力的基础条件;从能力形成的过程上看,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从能力对知识和技能的作用来看, 一定的能力又是进一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使其终生受益。

二、怎样形成培养能力的教材结构

1. 把科学的学习方法融于外语教材之中

科学的方法就是认识和研究客观事物的各种方法。教材不仅应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容, 还应逐步地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 逐步从模仿发展到独立思考, 从学习发展到创新,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把“人的发展”融于外语教材之中

过去教材的编写一味强调以结构/功能为纲, 教材内容只是为学习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服务, 因此教材内容往往浅薄, 不贴近现实生活, 不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系统培养, 更谈不上对学生终生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文秋芳在2001年4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中国英语专业教学与教材国际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中, 把英语语言教育的总体理论框架分成3个板块: (1) 语言板块; (2) 人生观与世界观板块; (3) 终生学习与研究能力板块。人生观与世界观板块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融于语言板块之中。人生观是人们对自我及个人生命价值的看法与态度;世界观是人们对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与态度。具体地说, 人生观与世界观板块涉及以下各方面价值观念与态度: (1) 自我:自信、自尊、自律;正直、诚实、谦虚、守信;坚强、勇敢;有决心、有毅力、吃苦耐劳;乐观、开朗…… (2) 人际关系:平等、仁爱、宽容;协作精神、领导才能…… (3) 人与社会的关系:爱国心、责任心、献身精神、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性、民主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 (4) 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生态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所以, 教材编写者应以上述价值观念与态度为选择课文内容的重要依据, 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课文学习, 更深刻地思考与认识主/客观世界, 感悟心智, 明辨是非, 净化心灵, 完善自我, 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

3. 把其它学科知识融于外语教材之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收和处理信息。因此, 外语教材应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课文题材应涉及当代科技新发展、社会热点、哲学思想和现代生活等, 以便让学生涉猎异文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文化底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外语能力和审美能力, 使学生不仅能获取外语知识而且能得到思想教育。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而且能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学科融合也体现了外语课程的拓展性和开放性。

三、培养能力的教材结构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

1.“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教师要充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 利用教材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来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活动, 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外语教学一直受到广泛批评:虽然教师教得很辛苦, 但到头来学生掌握的还是“哑巴”外语。事实证明, 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教科书中提供的语言材料, 更重要的是语言实践。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多样化, 与教材编写原则协调统一,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 教材的科学与否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主要因素。21世纪需要的是思维科学、心理健康、知识广博、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所以, 编者在编写教材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外语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 加强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的熏陶, 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王雪梅.前瞻性、先进性、创新性——关于“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建设[J].Foreign Language World, 2005.3.

[2]唐磊.外语教材编制理论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0.12

[3]李慧, 庞丽娟.大学英语教改问题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1.

[4]刘道义.新课程所引起的教材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02.9.

上一篇:人性化综合护理干预下一篇:音乐学习与幼儿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