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设计范文

2024-05-25

主导设计范文(精选12篇)

主导设计 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设计,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对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课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 怎么在素质教育的主导下更有效地设计课程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要在素质教育的主导下做好教学设计,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研读课标, 分析学情, 研读教材, 制订目标, 准备资源, 反馈评价。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

近年来, 教育界展开了转变教育思想的大讨论,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什么是素质教育?通俗的说, 素质教育是要教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如何做事和如何思维。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主体性、全面性和发展性。主体性即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全面性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 德智体并重, 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平衡发展。发展性即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和对未来的迁移价值, 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 发展能力, 更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不是由单一的文化水平所决定的, 而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 由各种因素所形成的综合素质所决定的。它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 获取知识的能力, 动手和实践的能力, 而且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还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体魄等。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主动发展并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和谐、宽松的环境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如何有效地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 要求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教学课程的设计作出更多的改进与实践。

二、素质教育主导下的教学课程设计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但并没有让老师“退出课堂”, 老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也好, 能力的培养也好, 学生首先是来向老师学习的, 老师要学生学什么, 要让学生怎样自主, 怎样合作, 怎样探究, 还得听从老师的安排。因此, 无论哪种教学方式, 老师都要备课, 而且要备“好”课, 搞好教学设计。那么如何才能在素质教育的主导下备“好”课, 搞好教学设计, 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要研读课标。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总目标, 也是老师行动的指南。如果老师没有认真研读, 就不知道我们要教些什么内容, 对学生要培养哪些能力, 最终要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到什么程度, 以及采取哪些方法。这如同考纲一样, 不熟读考纲, 就很难做到复习应考的针对性。我们备课, 就要以之为准绳, 做到高屋建瓴。

其次要分析学情。建设社会主义要根据中国的国情, 教育学生当然要分析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即以学生的成长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那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层次、思想意识, 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老师备课, 首先就要备学生, 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另一个方面是学生学习的习惯, 即认知风格和态度。有的学生习惯于独立思考, 有的学生则习惯于合作探究, 有的学生敢于回答问题, 有的学生则害怕回答问题。对这些情况, 老师要了如指掌。备学生, 既要有全班的了解, 更要有个别的了解。学生总是千差万别的, 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一堂课的设计要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首先从学生“学会”的角度设计, 然后学生达到“融会”, 最终达到学生“会学”,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三是研读教材。在素质教育新课标的指引下, 结合学情, 我们才来思考如何用教材的问题。这很明显与过去的“讲授式”不同。讲授式是以老师为主, 是教材为主。现在是以人为本,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用什么样的教材, 或者用教材做什么。无论用什么样的教材, 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审美探究的意识。一篇文章, 学生在初中可以学, 在高中也可以学, 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文素养,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 就要注意哪些学生已经知道, 哪些学生还不知道;学生会的不用讲, 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讲了能学会的要认真讲, 在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要重点讲, 重点训练。总之, 教材是工具, 我们备课的时候, 要用好这个工具,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学习服务。

第四是制订目标。素质教育课程目标将高中生要具备的素养分成了“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实际上这些是可以融合的。每堂课要训练什么, 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这是总的目标, 落到每节课, 阅读或写作, 新课或复习, 肯定有具体的目标。因此, 备课的时候, 老师们要胸怀全局, 将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结合起来, 而且目标既要针对全体, 又要照顾个体, 因材施教, 个性发展, 做到目标有层次。

第五是预设过程。素质教育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那么老师就要少讲精讲, 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新课改”的核心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一堂课从头到尾, 老师要做些什么, 学生要做些什么, 要有一个通盘的设计。当然,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肯定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有一些灵活的处理。但不能因此而没有精心的安排, 打无准备之仗。如果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比你预设的更好, 你可以采用学生的, 不要以老师的预设来牵着学生走。师生的活动都应指向学习目标。不过, 我们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 既要善于走捷径, 也不要害怕走弯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就不要硬伤性地要学生急于完成预设的“任务”。比如语文学习, 有时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 备课就可以灵活大胆一些, 甚至可以预设几套活动方案。

参考文献

[1]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北京) , 1999.2.101—103.

[2]顾华详.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重庆) , 1999.2.53—58.

[3]盛群力, 褚献华.现代教育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4]杜志强.领悟课程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 (北京) , 2010.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实例 第2篇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分为接受式、探索式、协作式等方式,我采用探索式教学设计模式。探索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从自我的学习兴趣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探索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而不仅仅是得出教师所期望的正确答案,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可以独立确立问题的范围并能得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协助者,帮助者,主要职责是引发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思维,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保证问题解决过程的顺利进行。其基本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探究来获得一般规律、法则,并用它来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2.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3.实践探索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实验或操练,以期通过实验或操练对假设进行检验或获得某种基本规律或法则。若又提出新的假设,可以多次重复上面两个步骤。4.总结、归纳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实验或操练形成的直接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获得规律或法则的认识。5.意义建构

学生将新发现的知识和规律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整合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获得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运用新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6.反思、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获得元认知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发现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应适当把握发现的难度,对发现的复杂性和过程作一定的精简,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可以采不同的发现方式,或让学生进行独立性发现,或给他们提供资料和工具,让他们自己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或直接为学生提出假设,给他们提供资源和工具,让他们对假设进行讨论、选择和验证。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和规律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现就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谈谈探索式的教学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卡片)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师:如果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会得到两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教师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剪开,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完全一样,能重合 教师将两个三角形叠放在一起,加以印证。接着教师拿出其中一个三角形(已用虚线作出了高)问:这条虚线叫什么? 生:三角形的高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它的底有什么关系?如果问这个三角形有多大,就是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什么? 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书上方格矩形图中三角形的面积吗? 学生数方格。

媒体出示方格矩形图,其中有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师: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每种三角形都问一遍)针对同一三角形的面积多少,学生出现的不同回答,说明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不准确。如果遇到很大的三角形,就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如:很大的三角形花坛,金字塔的一个面,„„,这时该怎么办呢? 生:用公式

师:那这个公式是怎样的呢?怎样来算呢? 2.提出假设 师:刚才我们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它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如果可以的话,三角形的面积是否能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到呢? 媒体出示思考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拼看。2.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3.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4.实践探索

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试拼。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并演示拼法。

媒体演示拼的过程,展示三种拼法。

师: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每个三角形的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每个三角形的高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师:刚才大家是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一个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师:(媒体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三角形先沿对边中点剪开,然后向右旋转。再看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你能告诉我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高的一半。师:面积变了吗?你能有它们的关系得到什么?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2)4.总结、归纳

师:你是怎么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学生归纳总结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此阶段是在学生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有意为学生创设的一个归纳知识,总结学法,发现问题的内省学习机会。5.意义建构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重新计算课题开始时展示的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做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灵活迁移。6.反思、评价

师:通过练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我评价,质疑问难 【评析】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变了以往学生跟随教师一同操作,枯燥、呆板的被动仿效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到猜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直观到逻辑,由猜想到论证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完整思维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既学习数学,又发现数学。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平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论以老年心理特征为主导的环境设计 第3篇

第一章 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分析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年龄划分法也提出: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为年青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①男性60岁,女性50岁已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而养老院的老年群体也都大多在60岁以上。

处在这一阶段即刚脱离社会的这一时期是社会价值观落差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群体心理变化的表象是非常明显的,如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自己的价值不复存在,或已落伍跟不上时代的节奏等。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成年晚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②

此阶段的老年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对孤独的恐惧和老年疾病,这时老年群体的子女多以工作稳定,并组成了新的家庭。因工作繁忙不能顾全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在养老机构中此类型的老年人占大多数比例。7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的最大心理问题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日益加深以及重大疾病的恐惧。

第二章 环境设计与老年心理特征关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竞争压力的增大,更多的时间尽力投向工作,很多老人因子女无暇顾及而进入养老机构。所以养老机构才会发展的如此之快,来弥补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主要表现为;恐老的心理、怕病的心理、惧死的心理、孤独的心理、焦虑的心理等。生理需求主要体现在因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下降会出现很多老年人易得的疾病,这就要有完善的医疗机构来预防老年病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危害。

我国养老设施作为新兴事物,存在以下问题:布局不尽合理。“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目前存在着一些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各级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有些虽然设在社区附近,但相对来讲占地小、活动场地有限,环境较差”。③缺乏人性化设计。

第三章 以老年心理特征为主导的环境设计方法——以养老院为例

养老院为全日制对老年群体的服务形式为主的服务机构,顾名思义是老年群体在养老院进行主要生活和娱乐的场所。养老院是养老机构中最普遍的一类结构形式。

3.1.1 养老院室内环境设计方法

(1)空间形式设计

在养老院居住生活空间设计是体现养老服务的中心环节,如条件允许可以一到两个老人一个房间,最好有单独的卫生间,卫生间设计应设计坐便,并在坐便附近设计应急按钮,手纸等用品应放在顺手可以拿到的地方,在卫生间里应每人具有一个储物柜,方便放置私人用品。居住房间不宜过大,过大的房间容易让老人感到孤独和焦虑,一般房间在18~22平方米为宜。房间内部也应具备应急按钮,方便老人呼叫工作人员。

养老院還可以开设一些休闲娱乐专用场所,比如乒乓球室、羽毛球室、棋牌室、书画室、音乐舞蹈教室、台球室、休闲茶屋等。所需场所无需太大,以实用为主。在养老院走廊的设计上应加以注意设计扶手,方便腿脚不灵的老年人使用。在界面转折处因设计导视系统,并用颜色的对比区分界面转折。养老院楼层不宜过高,三到四层为宜。且在楼梯的设计上扶手应设计出易于抓握、防滑,质地舒服的扶梯,扶手的高度:,85~90cm,扶手直径以5.5cm为好。

(2) 选址以及光线设计

在养老院的选址上尽量避免建在市中心或商业繁华地段,此地段车水马龙,较为喧杂,不宜老年人居住。应选址在安静的城市周边且交通方便地段,选址不用太大,以充分使用为主。养老院居住空间不可过于封闭,否则会加剧老年人的孤独焦虑感,房间朝向应尽量面朝阳面,老年人适宜阳光充足的房间居住,光照充足的房间是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3) 色彩设计

在主体环境设计上的色彩运用要与简约设计配套起来,在建筑主体上色彩的设计不能够太过于抢眼,尽量避免纯度较高的颜色大面积使用,颜色尽量设计以冷色调或灰色调为主,与建筑主体程相呼应符合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在居住环境中的设计如插头、楼梯扶手、楼梯、紧急呼叫按钮、界面转折处。桌子椅子等家具用品的死角坚硬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色彩设计就应以暖色调或颜色纯度较高的理念设计,比如楼梯扶手使用黄色油漆、楼梯边缘用红色线条设计。

(4)室外环境设计

室外空间在占地面积上可以尽量扩大一些,绿化和运动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在周边环境中,应建有水塘,水塘的大小没有固定要求,但不可太深以老年人的安全为主。水塘里放入鲤鱼,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荷花等,这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也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一种享受。在周边环境里也应保留一块空地,地面铺装设计最好以深色大理石为主。

3.2 医疗服务及心理服务设施建设

3.2.1 医疗服务

在养老机构中应与当地医院建立良好联系,在机构内设立单独的医疗室配有专业医生、药师值班或建立自己的医疗团队,在医疗室的设计上尽量设立在每一楼层并配有医生或护士值班室,并实行每日早晚两次的查房,询问老年人的日常身体情况,这样即具备了养老机构的专业性同时也为老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医疗室应有针对于一些老年人常见疾病的诊疗设施,并提供每周一次或半个月一次的体检活动,也可以同时组织开展一些医疗卫生活动如聘请医院专家学者进行医疗、保健讲座并用与老年人互动。

3.2.2 心理服务

本文的重点是论以老年心理特征为主导的环境设计,设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服务团队就会更加贴近主体。这里指的心理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两点即心理治疗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心理治疗则是与临床治疗相呼应,针对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或心理非正常的老年人群进行的临床治疗。而心理咨询则是在心理正常范围内进行的心理疏导工作,心理咨询范围大、用面广,是大多群体接受的一种心理疏导工作。心理服务设施的工作机构应有固定的场所和设备,心理治疗师办公场所可以与医疗室在一起,在进行查房工作时可以和医师同步进行。

注释:

①引自辽沈晚报,2007,08

②引自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

以学生为主导的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 第4篇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理论教学课程的同时,都开设了实验(实践)课程。近年来,随着应用型本科[1,2]大学的建设以及社会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3]要求的提高,大多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正逐步加大实验(实践)课程的比重,提高学分值,以期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但是,传统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也就是教师需要花费大部分时间教,学生被动地学习,然后机械地按照老师制定的实验步骤完成验证即可,无法真正达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实验课程内容及设计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4]。

1传统实验和创新实验课程的区别

1.1传统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实验课程是以教师为主导。理工科课程基本都开设了实验(实践)课程,甚至超过了理论课程的课时数。比如川北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模拟电子技术》[5]课时比例采用(理论)2:(实验)1,宜宾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艺学》采用(理论)1:(实验)1,达州文理学院《计算机基础》采用(理论)1:(实验)1等。在实验课中,基本上第1节课教师讲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有的还要进行演示,占据了教师几乎70%以上的教学时间。学生则根据老师的讲解,按部就班地开展实验。往往由于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参与实验环节,学习积极性低,无法达到预定的实验教学效果。

传统实验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传统的实验课程设计几乎都是先预定了实验过程和结果,学生根据预先设定的步骤进行验证即可。一般无需也无法体现自己的想法,或者一些奇思妙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我思考和创新想法的发挥。而且所有实验结果都千篇一律,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也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

传统实验课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一方面,由于传统实验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多以机械性地重复老师演示的实验内容为主,使得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大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重视度不高,加之学生懒于动手来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很多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都直接依赖于网络寻找答案,而非实验过程来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敷衍了事。

1.2创新性实验课程的设计

以学生为主导,由学生拟定实验项目。在实验内容选择上,要求学生围绕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提出与现阶段理论学习相匹配的或者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全班学生的讨论,来拟定实验项目。

由教师制定实验目的。根据学生拟定的实验项目,由教师进行适度修正或拓展,制定实验目的。

由学生拟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预定实验目的,分小组由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规划和设计。

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将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汇总,由教师引导,分小组进行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讨论,对可行性不佳的实验方案进行必要地修改或调整,完善修订形成实验方案。通过使每个同学都参与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在讨论过程中真正熟悉和掌握实验原理和过程。

开展具体实验。在实验开展过程中,灵活安排、调整实验时间,需要集中实验的课程可将分散的实验课程时间集中安排,然后分小组进行实验,各小组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将小组内所有学生进行分工,让各个学生都能参与具体实验操作,每个小组成员的平均成绩作为该组学生的实验总评成绩。实验考核注重实验过程的操作,减少实验报告的比重。

实验效果评价。按照预先的实验计划,各个小组将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所有实验结束后,将各小组的实验结果汇总,进行实验效果的讨论和评价,以改善实验效果。

当然,这种实验课程设计思路在实际应用当中,可以根据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的特点加以改进或者调整,使之更符合相关实验课程的实际情况,比如课时限制等。

2实验教学项目设计

2.1教学设计

以结果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关键在于适当的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分组、活动过程管理、评价活动结果等。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规模和课程设计的需要确定实验小组人数,或2-3人一组,或4-6人一组,每个组成员分别确定为1号、2号、3号等,确定每个成员以方便随机抽取某位组内同学代表整组同学完成回答问题、交作业等活动的关键部分,确保小组内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到活动中来。分组原则上采用异质分组,每组内同学的能力强弱、个性特征都不相同,一方面方便小组内部互相帮助,另一方面也连带产生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保证了公平竞争的基础。

2.2实验实践项目设计

教师要合理布置任务目标,任务目标如果过大,会导致内容冗长繁琐,学生无法集中精神,而任务目标过小,又会使任务失去挑战性。

教师应明确实验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介绍参考阅读的资料,指明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到何处寻找理论基础。

实验项目应有明确目的,实验目的不明确,或表述不恰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偏离主要目标,不能达到实验大纲要求。

提供实验仪器设备,提供各种耗材,学生在实验中可能犯错,应保证耗材的充足。

确保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充足的“犯错”空间,不能将任务固定得太死,让学生有充分设计实验方案的自由,实验过程中有充分“犯错”的空间,并且确保学生在“犯错”后有自我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可能,只有在“犯错”,并发现错误的过程中,学生才能自我纠正,深刻理解实验过程和相关理论。

放手让学生解决诸如实验器材检查,实验耗材检验的问题。实验要用到的各种实验器材,实验耗材都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实验实践结果评价

实验结果评价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实验实践活动的总评分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或者期末实验总成绩。活动总评分为实验结果和内容抽查两个方面,实验结果检验了小组总的成果,固然应计入实验成绩中,但也应有一定的机制评价实验中所有同学的参与情况。例如,实验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随机抽查组内成员,被抽查组员的成绩计入整个小组的成绩中,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责任感。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突出抽答问题在小组与小组,组员和组员之间的随机性,并强调小组的整体性,其目的是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3总结与讨论

实验实践教学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等教育以“质量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下,必须解决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无精打采等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性实验课程”丰富了实验教学形式,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知识,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理工类科目的过程中在转换思维模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更能加强学生的个体责任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等。

摘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开设实验(实践)课程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提高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其由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文章提出了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的思路,从实验方案的拟定到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再到实验器材、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的具体实施都由学生自行完成,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中心地位。教师在课程中负责制定实验目标,设定约束条件,保障实验条件,评价实验成绩等辅助作用。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学生主导,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学儒.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求知导刊,2016(3):47.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申超.实践能力:哪项重要哪项更强——关于工科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1):33-45.

[4]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3.

和意识主导下的现代平面设计的论文 第5篇

内容摘要:“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它对我国设计师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我国现代设计师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我们总能不时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之精神。

关键词:传统文化 “和”意识 现代平面设计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识之概述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和”与“谐”同义,强调世间万物的和谐。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和”理论的雏形是“自然之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后演变为“礼乐之和”。“礼乐之和”在夏商周时分化为“礼”与“乐”。“乐”,在远古,主要指音乐的和谐,是乐、歌(诗)、舞的集合。“礼”,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是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称,也包括礼节仪式。虽然“礼”强调的是“分”“别”“异”,但其最终目的仍在于“和”。礼乐之和一方面用“礼”来制约、规范“乐”,另一方面用“乐”来辅佐、推广“礼”,“和”是两者的和谐统一。自先秦理性精神确立之后,“自然之和”“礼乐之和”逐步让位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强调整体性、和谐性与统一性。它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由被动地接受发展为主动地适应和能动地改造自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万物生命的和谐融合。

二、现代平面设计视觉三元素之“和”

传统文化中,“和”肯定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兼容并包,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现代平面设计的最高境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和”,它从视觉信息传达的立场出发,将各种设计信息如图形、色彩、文字等通过适当的形式转化为视觉语言,处理好美与传达效果的关系的同时,以最具和谐美感的视觉语言的组合方式,实现信息和情感的有效表现传达。这不仅要求画面各视觉元素的高度融合,还要求信息在传达的过程中与受众等各方面的整体和谐,最终使受众在感受和谐美的同时能够迅速获取所需信息,从而实现现代平面设计之目的。

(一)图形之和

图形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符号,在平面设计中,图形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效果、信息的准确传达以及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

由于图形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不分国家、民族、男女老幼等,都为人所看懂,具有超越国界和语言障碍的优越性,因此,所表达的感情和传达的信息比其他视觉元素更形象、直接,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图形设计的表现形式总是与社会的整体审美意识、材料、技术等相适应的,同时还与人们对图形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有很大的关联。因此,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有效地把握图形语言的平面视觉化设计,这种设计不是简单地对原有传统图形的再现,而是在现代审美观念、科学技术、传播手段等基础上,从心理――生理――审美结构出发,把可视感、动态感和立体感纳入对传统图形中的感知、辨识和设计的整个运动过程,使再现的图形元素在和谐的`基础上,富有现代特色又体现民族独特个性。其次,还要考虑图形元素在视觉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整体关系,是否能够感染受众、引导受众的行为。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图形元素设计和传播的整个过程才能和谐、统一、完整,从而达到迅速准确传达信息以及引导受众行为的目的。

(二)色彩之和

色彩在平面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它是一种主观性设计色彩,与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在观者的感受中具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当代美国著名的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墨就曾经说过:“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心理感受。”因此,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色彩不同的心理效应,引起色彩心理效应的因素比较复杂,在传统色彩设计中,顾及较多的是引起色彩心理效应的人文因素――观者的群体和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社会文化以及民族特征等等。现代的色彩设计在人文因素的基础上,还考虑了造成色彩心理效应的不同技术手段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各方面因素。由于科技的发展,传统印刷色彩的套色方式发展到现在的影视色彩、网络色彩等,色彩在视觉展示方式和技术表现上都有了很大的差异,在报纸杂志上适用的色彩,将之运用到网络上则未必和谐,而网络上的色彩与电视、电影的色彩又有差异。平面设计中的色彩之和,在此时已演变为不仅包含了平面构成中色彩元素本身的各种对比与调和,还包括色彩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运用的和谐与统一。

(三)文字之和

在中国设计师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汉字在文字设计中是运用最多的一种语言符号。“和”意识强调整体性、和谐性与统一性,汉字的创造无疑是遵循这一法则的,它用最简洁的设计元素,运用最丰富的设计手段设计出结构完美、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汉字本身就是一件最具和谐美感的平面设计作品。

作为平面设计的视觉元素之一,文字设计要研究诸多方面的内容,如字体表现样式、艺术风格、文字的编排以及文字蕴含的更为潜在的情绪等等。同时还要综合研究与图形、色彩等要素的关联,从而使文字设计从单纯的说明与装饰转向运用字形、图形或结构本身去反映内容,追求“形式以悦目,意美以感心”的理想效果。但不管对文字进行何种艺术加工,都要让受众能够解读,如果设计的文字在表现形式不和谐、不统一,造成“形”和“意”的混淆,受众无法接受和理解所要传达的信息,则失去了文字设计的意义。当代中国设计师有很多都是利用汉字来表达自己的设计观念,从汉字所蕴藏的中国文化深层意义中去探寻一些设计元素和灵感,并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以汉字为代表的具有纯正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国平面艺术,使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发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三、结语

在国际文化的影响下,我国设计师的设计日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回眸设计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发现,不管我国设计师接受的现代信息和科技程度有多高,我们总是能够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和”之韵味、精神、“和”之最美境界。那是在任何的设计环境下都会被一直保持的本民族的独特风格。而在当代,真正优秀的设计师也正是凭着作品中的不同于他国的本民族特色而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尊敬的。

参考文献:

[1]陈秀萍中国文化画卷[M].海洋出版社.

[2]卢影平面设计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门德来表现的突破――图形[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

教师主导作用下的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第6篇

关键词:教师主导作用;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G633.7

一、教师主导作用的涵义

何谓“教师主导作用”?有学者(王多宏,周俊明,2007)认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培养目标,拥有知识、经验、技能并能传授,同时能预见教学进程,处于支配地位,很大程度影响教学质量的作用。[1]有学者(李军星,2013)认为教师要在六个方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学习方法、教学参与、教学评价。[2]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教师主导作用绕不开一个单词:“支配”。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支配性的地位。支配性地位的作用可以使一堂课或成功或失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很大程度的影响着教学的质量。[3]因此,“教师主导作用”自提出以来,就伴随着诸多的讨论与质疑,甚至将它视为教学中出现不良问题的诱因。主要的质疑声是认为教师主导作用凸显了师生的不平等与教师对课堂的绝对控制,下面对其进行澄清。

首先针对师生不平等性进行讨论,就人格而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不意味着师生人格上的不平等,就教育地位而言,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地位上原本就是不平等的。其次,无论教师教什么或者怎么教,教师的“教”总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的。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强制学生的思维与行为,而是以服务者的姿态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4]所以教师主导并非教师对课堂的绝对控制。“教育史上教师专制主义的片面性正在于不承认教师主导作用的服务性,从而否定了学生主体性”。[5]教师主导是学生发展的外因而非根本原因,学生是否从心理上和行为是接受教师的主导决定于学生个人[4],但即使如此,外因对影响学生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教师要主动发挥主导作用,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习。所以教师“应理直气壮地发挥主导作用,但全部的主导作用应限制在发挥外因作用的范围内”。[6]所以教师主导不仅没有问题,而且是教育质量的保障。而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灌输、强制等不良教学行为,亟待我们去探讨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如何主导”这一问题。笔者选择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中的静摩擦力进行教学设计,尝试着说明具体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主导作用下的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有学者提出化学课堂的系统要素为:主体要素(教师与学生)、信息要素(教学内容)以及方法要素(教学方式方法)。[7]笔者要借鉴这个系统要素应用于物理课堂之中,并以教师主导的角度加以解读。即:

主体要素:物理教师与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處于初中向高中过度的阶段,其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但还需“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形象演示作为辅助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了解滑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学习过二力平衡,已经知道力的矢量性,在前一节已经学习了胡克定律。

信息要素:静摩擦力。

《课标》对静摩擦力的内容标准是“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的规律”,活动建议是“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的事例”。[8]

方法要素: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

教学方法实际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在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此处试图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促成学生的学,仅呈现教师教的方法。

1.课前的准备

主要是教具的准备:气球、打气筒、透明的厚塑料杯、毛刷、夹子、一本厚书、长弹簧。

2.完整的教学程序

创设物理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台上仅呈现一个杯子和一个未充气的气球,问学生如何用气球将杯子提起来,接下来拿出打气筒,将气球置于杯子内对其充气之后发现气球能够将杯子提到空中,引导学生观察气球形状及其与杯子内壁的关系。逐渐放掉气球里面的空气,发现杯子下落。提问:是何原因使气球既能把杯子提起,又放下?然后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内容可对其作出解释。

聚焦学生已知,点明教学主题,引导层层释疑。

让学生对桌面上的杯子进行受力分析,杯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再对被气球提到空中的杯子进行受力分析,提起的杯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要使杯子保持静止状态,则必须有一个竖直向上的力与之平衡,这个力就是我们此次所要研究的静摩擦力。

引导学生回忆气球提杯子的实验,挖掘所需要的相关细节,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杯子被提起是因为静摩擦力的作用,要产生静摩擦力,首先需要接触,除此之外还得有挤压,发生形变,最终还要将杯子提起来,使其有一个相对运动趋势。至此,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已经被清晰地梳理出来: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趋势。紧接着分析作用效果,杯子之所以想往下掉是因为受到重力的驱使,之所以没有往下掉是受到静摩擦力的制约,一旦静摩擦力消失,杯子就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所以静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

在进行以上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之后,让学生试着给静摩擦力下一个定义,引导学生从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两个方面来入手。教材上的定义为:两个相互接触并且挤压的物体,当它们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9]

立足旧有框架,借助实验演示,完善新知体系。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是矢量,而静摩擦力属于力的范畴,也是矢量,因此需要分别对其大小和方向进行研究。秉承先易后难的思想,首先引导学生来探讨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其作用效果可以初步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那具体什么是“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呢?物体是具有了“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静摩擦力的作用,所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是假设没有静摩擦力时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向。由于静摩擦力的方向是直接逻辑推理得出,其真实性需要由实验验证。采用毛刷实验,将毛刷与书本接触,挤压,并使其对书本有一个相对运动的趋势,通过观察刷毛的方向就可以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理论推导一致。

接着对静摩擦力的大小进行探讨。先引导学生学生复习上一节弹力的内容:弹簧在弹性限度以内,其伸长量与弹力大小成正比。接着将厚书放在桌面上,用夹子将长弹簧一端固定在书本上,在弹簧处于原长状态对书本进行受力分析:书本受到重力及桌面对它的支持力,二力平衡,此时书本保持静止状态。接下来缓慢拉弹簧,使其有一个较小的伸长量,即书本除了受重力和支持力之外还受到一个弹簧的弹力,书本仍然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还受到一个与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静摩擦力。继续拉长弹簧,弹力增大,书本静止,说明静摩擦力随弹力增大,同时说明静摩擦力是可变的,教师抛出问题:静摩擦力能否无止境地增大下去?然后继续拉长弹簧,最后发现,当拉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书本动了起来,说明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物理学上把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也就是说,静摩擦力随着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一旦外力超过最大静摩擦力的时候,物体就会发生相对滑动。所以结论是:静摩擦力的大小在零到最大静摩擦力之间。

三、结论:有所主导,有所不主导

立足于物理课堂系统要素来看,教师在主体要素、信息要素和方法要素三个方面都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于主体要素,教师除了主导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之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知识和当下思维特征的理解。对于信息要素,基于教师的专门性,对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优于学生,因此,在把课标要求下的知识转化加工为易于学生理解的知识的阶段,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对于方法要素,教师基于对学生的理解和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演示实验的设计、提问的设计上要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但要清楚教师主导作用只是学生发展的外因,由于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挥和个体差异的存在,课堂是动态和生成的,学生对同一物理现象的解读也因人而异,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并不总是与教师预设目标一致,比如让学生通过杯子提气球的实验现象归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或者让学生试着给出静摩擦力的定义,学生的答案是无法预知的,但我们允许乃至鼓励这种生成的存在。

参考文献:

[1]王多宏,周俊明.试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J].管理与评价,2007:112.

[2]李军星.论高中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15(6):115-118.

[3]于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64.

[4]劉继萍.“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一个经典公式正当性的论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5-33.

[5]王策三.教学认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121.

[6]冉乃彦.试论教育者“一身二作用”[J].教育科学研究,2010(5):14-16.

[7]占小红.化学课堂结构系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60-62.

[8]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主导设计 第7篇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状况、实际约束的前期分析

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要素构成, 而教学则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明确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能力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弄清各种教学媒体如实验器材、信息技术等使用时的客观条件的限制.

《电生磁》这一课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如下:

1.教材分析:《物理课程标准》对于“电生磁”的要求是: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通过实验,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教材中《电生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电流的磁效应,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电磁铁.内容较多, 将“电磁铁”这一部分内容放到第二课时完成.

2.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期, 通过前期的训练已具备初步的设计探究、实际操作、小组合作和分析归纳能力.对磁场、电路、电路图的基本知识已有较好的掌握.

3.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方面: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掌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特点.②过程与方法方面:自主设计实验, 验证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运用叠加法达到增强电流磁场的目的.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通过自主设计实验, 验证电流的磁效应, 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媒体:需要用到多媒体、展示台及相关的电学、磁学实验器材.

二、教学中组织策略, 传递、建构策略, 管理策略, 情景、动机策略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需要教学系统中的四要素在相互作用时, 应有科学的操作策略作为支持, 而这些操作策略的制定又必须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持有“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还有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在“主导—主体教学模式”下, 教学的组织策略应是主要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的理论, 对教学内容、次序等进行合理安排.知识的传递、建构策略则应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最优化”理论, 确定教学过程是采用“传递—接受”方式还是采用“自主建构”的方式, 或是两种方式交替进行.教学管理策略涉及学生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资源管理两个方面, 教学中常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管理, 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担当一个角色, 使学生学会合作与分工及交流;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应是满足教学组织、知识传递与建构的要求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计划和分配.情景、动机策略则是主要依据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借助各种教学媒体, 创建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利于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利于知识外化的一个完整、真实的学习情景和环境.

《电生磁》可做如下的设计

1.教学组织方面:

可将原教材中的三部分内容中的电流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电磁铁部分则留在第二课时完成.

2.传递、建构方面:

①基于学生的知识、能力, 将教材中的奥斯特的演示实验改为“验证电流的磁效应”的学生探究实验, 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为学生搭“脚手架”上, 即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如何获得强电流?检验磁场的存在你有几种方法?②在完成以上验证实验的基础上, 指出“奥斯特实验”的意义所在, 同时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分析其弊端所在.③以“你能设计怎样的装置来获得强磁场?”引发学生进行设计;对于各种设计方案, 教师从科学、实用、安全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利弊, 从而得出螺线管的装置是最好的.④“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会是怎样的?”学生再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

3.教学管理方面:

①学生6人一小组, 做好分工;各组陈述自己的设计方案、实验结论的同学应采用轮换制.②将实验室的桌子拼成九个大桌, 将足量的各种电学器材 (AV表、电池、导线、变阻器、开关) 磁学器材 (磁铁、小磁针、铁粉) 集中放在中间的桌子, 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取器材.③每个小组发放一份学案, 用于记录设计方案、结果等.为了减少教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左右, 课本一律都放在书包里.

4.情景、动机方面:

①上课一开始, 就借助多媒体播放工厂中电磁起重机“吸”“放”大铁块过程的视频文件, 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2) 借助“验证电流磁效应”、“奥斯特实验的利与弊”、“你能设计怎样的装置来获得强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会是怎样的?”这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不断的强化和保持. (3) 通过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 调动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积极性.

三、教学中教学评价策略的制定

教学评价的功能不仅是验证教学目标的是否达成, 同时它还具有教学功能, 即进行学习诊断导向和学会评价.因此在“主导—主体教学模式”下, 教学评价策略的制定应具有:目的性———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实时性———实时的评价便于及时调整学习中存在的偏差及不足;过程性———将评价“嵌入”到教学的过程中, 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多元性———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既有教师, 又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在《电生磁》的教学设计中可制定如下的评价体系:

1.在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时, 教师应根据各小组的情况, 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点评.

2.对于教学过程中各个探究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展示本小组的成果时, 同时进行自评和互评的活动.评价的依据: (1) 对实验设计方案方面:简单、易实现、易操作、现象明显、无科学性错误, (2) 对实验结论方面:陈述是否完整、简洁而有创意;是否还有更多的发现.如“验证电流的磁效应”实验, 除了验证磁场的存在, 是否还发现磁场方向与电流的关系.再如“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会是怎样的?”实验结论的表述, 是否能用有创意的一句话描述螺线管的电流与磁场的关系等.

3.各小组根据通电螺线管的N、S极与线圈的绕法、电流的流向的关系, 设计练习, 给其他组完成, 并给予评价.

4.各小组将各个探究方案、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记录在学案上, 便于教师对各组整个学习过程的了解和诊断.

综上分析, 《电生磁》的整个教学流程为:总而言之, 基于“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必须紧紧围绕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关这三维目标, 科学合理地调用各个教学的操作策略, 方可实现教学效果的高效低耗.

参考文献

[1]何克杭.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主导设计 第8篇

在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修建性详细规划是规划的最微观层面。修建性详细规划将城市建设的各项物质要素在当前拟建设开发的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落实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同时又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本文所称的大型修规为政府主导编制的、一般为城市的重点地段(如城市中心区、历史街区等)或一个组团级别的地段的大规模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下,一个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内的建设项目往往会有多家建设主体进行建设。

目前,虽然要求控规全覆盖,但往往很多项目存在控规缺失或变化较大,但又需要一个完整的详规的情况。本文讨论的就是在控规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修规的编制。

1 问题与成因

在市场经济相当发达的现阶段,一些大型修规显现出相当的不适应,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可操作性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定的规划成为墙上挂的美丽图景,由于无法落实到具体的建设实践中,难以使理想成为现实,修规甚至在一些地方成为招商引资的宣传工具,更多的项目是陷入到无休止的修改、调整之中,非常值得反思。分析其原因:

1)修规往往以道路分割地块,注重规划空间形态、功能布局等方面,而缺乏用地权属的分析和地块的细分。

2)修规本身在满足人全方位需求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如缺乏对色彩、空间尺度、夜景、景观特色、无障碍设计等属于审美感知和心理感应层面内容的关注。

3)指标不够细化,往往只以一个总的技术经济指标来进行综合控制,缺乏对指标的分解细化。

4)轻视规划实施和管理,容易造成管理失位,引起建设混乱。

5)市场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以及需求导向的特点,对地块的开发目标存在多样的主张和要求。

2 实践与探索

2.1 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乡宁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乡宁县县城在今后几年内人口规模将大量增加,城市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扩张期。而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城市现状区域已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急需拓展新的城市建设用地。

营里组团与新城区相接,是乡宁县城未来几年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主要沿迎旭东街为依托向东发展,其范围北依北山,南至鄂河滨河路,西临万杰中学,东穿过鄂河与台乡线相接,总用地面积为97.35 hm2。

2.2 目标定位

1)战略定位。

营里组团是乡宁县城“一城二区五组团”带状组团式城市形态的重要区域,是以生活居住为主的城市重要组团之一,也是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

2)功能定位。

营里组团功能以生活居住为主,同时完善商业、文娱等配套服务设施,并建设部分为城市服务的办公、医疗等公共设施,形成一个环境良好、交通便利的综合性的城市新区。

3)景观定位。

突出城市发展轴与鄂河景观带,延续城市主轴序列,强化山、水、城的共生共融。

2.3 城市空间设计

规划根据功能定位要求,结合现状用地及周边环境,形成“一廊、一轴、两心、七区”的布局结构。

一廊———指沿鄂河的滨河景观廊道。

一轴———指沿迎旭东街形成的城市公建景观轴。

两心———指东部由商业服务、宾招、文娱等公共设施围合中心广场形成的公共主中心和西部由商务、金融等设施形成的公共次中心。

七区———指六个居住综合区和一个商贸服务区。

规划注重用地性质的混合性,推动土地升值,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在此次规划中混合性体现在:

1)不同功能区之间的混合,即居住、办公、商务等功能的互补;

2)同一环境区内,不同使用功能的混合,如中央环境复合区中的商业、餐饮、休闲等功能的混合;

3)地块用地性质的混合。

2.4 环境空间设计

扩充修规内容,增加对色彩、空间尺度、夜景、景观特色、无障碍设计等属于审美感知和心理感应层面内容的关注。

1)城市空间表象与可识性设计。从整体着手构成空间环境和保持地域空间特色,突出城市空间标志,本规划中借鉴了美国规划师林奇(K·Lynch)的发现,即组成城市表象———人们在头脑中记住的城市形象的基本要素有道路、区、边界、地标、中心点五种要素进行环境景观系统与可识性设计。

2)景观轴线。一轴:充分利用迎旭东街街道绿化和道路两侧街头绿地,形成营里组团主要的景观轴线。迎旭东街两侧各保留11 m绿化带,形成一条园林绿化景观大道。两廊:在组团西部以及结合乡宁电厂防护绿地和公园规划两条绿化轴线,能够更好的将北山绿化与鄂河滨水绿化联系起来,形成两条绿色走廊。鄂河和北山一南一北环绕规划区,形成“山水环绕”的生态格局,规划通过两条绿化廊道以及景观的互相渗透,强调规划区山、水、城的有机联系。

3)建筑材料与色彩规划引导。建筑材料的选择要尊重当地的人文环境,鼓励采用当地传统的或当地出产的建筑材料,包括饰面砖、石料、外墙涂料、透明或浅色玻璃等,以降低建筑成本。建筑色彩整体上简洁明快,主色调以浅黄、白等为主,不宜大面积地使用明亮耀眼的颜色。

4)灯光夜景设计。功能性照明与景观照明充分结合,建、构筑物特别是标志性的建筑或构筑物,是夜景照明的重点,可采用分层重叠布光的泛光照明表现建筑外观造型,同时对建筑物的凸出凹进部分,可采用局部照明来加强或减弱其阴影,使造型更加丰富生动。

5)广告规划设计。广告处理一开始就成为建筑中的构图要素,广告牌选样要新颖别致,塑造商业气氛,形成街上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2.5 地块细分及容量控制

1)地块的细分。为便于土地开发出让以及与规划区建设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规划在充分考虑用地功能布局的同时,根据用地等级以及用地权属对规划区各功能区地块进行了用地细分。规划区用地统一由政府做一级开发,向社会出让。根据级差地租原理,对用地地块进行进一步分等定级,以此作为确定用地性质和功能布局的主要依据。按照所处区位的不同,本设计大体将用地分为三类。

2)设计图则。根据用地细分,对指标进行分解,运用图示符号、文字(字母)、列表等明确设计中的控制指标,以指导规划管理部门对土地开发建设进行合理控制。

2.6 规划实施与管理

1)分期建设。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以市场为主导,将空间规划、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结合为一体,协同发展。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应当避免沿街一层皮式的城市建设,而应分片建设,相对集中资金,成熟一片,开发一片,滚动发展,形成一个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开发模式。规划区的开发投资巨大,资金来源也应是多方面的。规划采用政府资金与民间资金相结合的联合开发模式,政府投资主要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民间资金则用于商品房和公共建筑的开发。

3)建设管理。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要加强规划审批及建设管理制度,注重保障公众利益。对重点区域及标志性景观建筑还应对其建筑形式、建筑高度、色彩等严格把关,确保规划区城市景观的塑造。管理部门应做到每年有计划地进行土地盘整,适时适量地以公开招标形式拍卖挂牌土地,控制并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价格。市政设施、道路等公用设施应力求一步到位,避免以后的重复开挖。

3 结语

针对这种政府主导编制的大型修规,为了使其更好的为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更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1)扩充内容、引导控制。扩充修规编制内容,加强修规在城市空间要素控制、城市色彩、夜景、景观小品等与人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的设计内容,满足市场的需求。

2)强化管理、有序开发。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并重,注重分期有序开发的可行性,同时提出政策建议、经营模式建议等,增强修规市场接受程度。

3)公众参与、引入市场。加强公众参与力度,引入市场思维方式,直接收集规划服务对象(包括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各个阶层)的具体要求,增加修规与市场的联系程度。居民关注的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可以由修规直观地反映出来,对话的空间很大,相比其他层面的规划实施,公共参与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4)用地细分、指标分解。用地和指标的细化完善。结合用地分类和地块细化,确定各地块分解指标,满足实施管理要求,加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另外也要提出的是,修规不具备法律效力,需要通过修规反馈回控规,由控规来完善控制体系,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图则。

摘要:首先提出政府主导编制的大型修规的概念以及其面临的问题,然后以乡宁县营里组团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探讨大型修规的编制方法,最后进行总结,以期对其他相类似规划的编制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型修规,空间设计,营里组团

参考文献

主导设计 第9篇

一、扁平化设计的优势

1. 适应用户时代性的需求

(1) 用户不再需要降低学习成本

在数码设备普及度不高的时代, 低学习成本的传统设计风靡一时, 因为用户都需要大量学习与训练才能熟练使用陌生工具, 所以牺牲信息来提高易学性的传统设计更能够被用户接受, 但一个先进的设备得通过模仿熟悉的事物让用户快速理解, 是时代过渡中的一个不得已。

界面产品的易学性高于用户自身的心智模型时, 用户就会对产品失去兴趣。如此, 产品易学性在用户心智模型以下, 同时在易学的区间内适当降低产品的易学性, 会给予用户以使用产品的自信, 恰好保证用户对产品的兴趣, 提高用户粘度。而扁平化正是处在这一区间内的视觉风格, 这是其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视觉疲劳

视觉疲劳虽然是扁平化设计盛行的次要因素, 但也不可忽略。Layervault的Allen Grinshtein在一篇发表于Hacker News的文章中提到:“广受欢迎的产品通常都有一些类似的设计美学, 比如一些立体、内阴影、外阴影等。对设计师来说, 他们会以实现这种“媚俗”的界面而感到自豪。”论天下设计, 简久必繁, 繁久必简, 用户体验也不例外, 不管是研发者还是用户, 都会产生审美疲劳。即使不疲劳, 个别产品也需要标新立异, 与众不同, 也必然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2. 以信息为主导, 提高效率

传统设计为了降低用户学习成本, 采取模拟现实物品的造型和质感的手法。此手法虽然是一种能够降低用户学习成本的一种方式, 但其缺点在于需要花费设计师大量的时间观察并模拟现实物品。

比如IOS7之前版本的自带输入法中按钮中的文字效果:浅色和深色按钮。在浅色按钮上, 文字90度向下方向有1px白色反光;而在深色按钮上, 文字90度向上方向有1px阴影, 按钮也有将近2px线高光投影, 同时每个按钮都运用渐变颜色, 如此严格模拟现实光照效果能够凸显按钮降低学习成本, 但其弊端就在于花费了设计师甚至是开发者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对比IOS7的默认输入界面, 半透明底白色字体, 运用黑色半透明底与白色半透明底区分常用按钮与非常用按钮, 提亮中间常用按钮键将用户的视觉动线确定为从中间向两边扩散。

以下是两者输入法按钮内容层数对比见表1, 从中可以看出设计师和开发者在两者输入法的视觉按钮上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

扁平化正是利用如此的色彩对比来划分信息层级, 当然, 传统设计也存在划分信息层级的方法, 但扁平化利用色彩对比的方法的优势就在于利用最简单的方式最有效的表现信息层级, 并且最小化视觉干扰。

3. 迎合设备多样化发展

扁平化的盛行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比起传统视觉设计其能更好的适应屏幕尺寸多样化的趋势, 比如不同终端win8的metro扁平化风格的界面, win8只要通过色块的不同排列顺序就能适应不同屏幕尺寸, 这不仅对开发者还是设计师来说都是及其节省工作量而且能够达到视觉美感的统一视觉风格。

二、以视觉信息为主导的扁平化界面设计方法研究

1. 色彩的选用

Carrie Cousins在《Making it Work:Flat Design andColor Trends》一文中总结了当今扁平化设计流行的三个色段色彩:鲜亮色、复古色和单一色。

所谓的鲜亮色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色, 而是指色彩纯度较高的色彩。所以在使用鲜亮色配色方案要选择类似的色相和饱和度。鲜亮的色彩为扁平化设计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其在亮背景和暗背景下都能获得较为可观的对比度, 以吸引用户的注意。

扁平化设计流行的另一种色彩则是复古色, 此色彩模式选用的色彩的纯度和明度都较低, 复古色常用于主色和辅色之上, 其给人感觉较舒缓, 这也是此色彩模式在扁平化设计中盛行的原因, 这类色彩适合作为主色元素出现, 配以图案或柔和的色彩, 效果最佳。

单一色并不是所谓只使用一种颜色进行设计, 而是指在父色的基础上通过调节对比度, 得到诸多不同的色调。比如原始颜色对比度为100%, 调成50%, 20%和8%后进行搭配使用。单一色的优势就在于利用明显的色调对比使用户较快理解信息层级, 使得用户的视觉动线清晰明确, 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诚然, 使用单一色相最大的缺点在于视觉感受冰冷不活跃, 但配以活泼的图案或者图像, 这种视觉感受将被弱化。

2. 字体与图形的使用

扁平化设计是一种以信息内容为主角的视觉设计风格, 对于扁平化设计中不使用装饰性强的衬线字体, 而为了表现信息层级, 字体的大小和布局设计将是重要手段。

(1) 字体的选用

上述介绍了扁平化设计是通过色彩的对比来实现信息层级的呈现, 但具体的信息排序一部分是由色彩承载, 而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字体的大小来呈现。字体越大, 信息更易被用户获取, 所以, 改变字体的大小能够进行信息排序, 即较为重要的信息要求更易被用户获取, 字体相比之下需要略大。

字体是排版中的重要部分, 需要和其他元素相辅相成。扁平化网站使用无装饰的无衬线字体, 无衬线字体家族庞大分支众多, 其中部分字体会在特殊情景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3]。字体的粗细形状不同给用户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 比如Helvetica Neue Condense black与Helvetica Neue Ultra light都属于Helvetica Neue家族的字体, 两者形状相同, 但粗细存在巨大差距, 使得两者给用户的感受不同, Helvetica Neue Condense black呈现出一种严肃稳重的状态, 而Helvetica Neue Ultra light给人以一种时尚感。

当然相同粗细的字体因形态的不同, 呈现效果也不同, 比如在相同粗细的情况下Bauhaus 93字体看起来就比Helvetica Neue Condense black活泼可爱。基于对于目标用户分析与研究, 目标人群不同的用户体验产品对于字体的选择不同。

(2) 图形的选用

设计师通常将图形运用到用户界面中, 诸如按钮或者图标之类。设计师们通常坚持使用简单的图形 (矩形或者圆形等几何图形) , 尽量突出图形, 此元素一律为直角 (极少的一些为圆角) 。这些用户界面元素可以方便用户点击, 这能极大的减少用户学习新交互方式的成本, 用户凭经验就能大概知道每个按钮的作用。

(3) 网格布局

扁平化设计产品大多基于网格布局。无论从理论、美学还是整齐来说, 网格布局都较好平衡。其布局方式给扁平化设计以高效的信息传达, 清晰的信息层级等优势, 网格布局是扁平化设计的基础, 它总能给用户完美无暇的信息设计。

虽然网格布局的种类很多, 但所有网格布局的视觉质感是由留白空间决定的见图1。从红框的区域可以看出来, 空白区域大小决定视觉整齐程度, 元素的排版决定空白区域。元素适当组合, 可以让版面看来更整齐, 例如B;但若让元素散布在版面各处, 空白割裂过多, 看起来零乱, 例如A。网格排版的留白区域都符合B类区域, 所以对于扁平化设计来说使用起来对其信息的排布和分层都是合理并具有一定优势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用户体验产品领域, 扁平化设计风格在适应用户需求变化以及设备更新方面都存在较大优势, 而为了保证优势, 扁平化设计风格在色彩、字体、图形和布局等视觉元素的设计和选用上比起其他视觉设计风格更能够适应当今用户与技术的需求。当然, 随着时代变化, 扁平化界面设计风格也需要不断调整方法来适应瞬息可变的时代需求。

摘要:随着用户体验领域的空前发展, 不同类型的用户体验界面扁平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经过对大量的扁平化界面设计实践在色彩, 排版等元素的总结和分析。发现在繁荣的信息时代, 扁平化设计在色彩, 字体以及布局等等视觉元素上采取不同的应用方法来以信息为主导从而使得用户体验产品界面更适应当今技术发展和用户变化, 相比传统用户体验的视觉设计领域, 这一优势决定了扁平化趋势的诞生。

关键词:扁平化,界面设计,视觉信息,视觉元素

参考文献

[1]姚武.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媒介化”与“审美疲劳”[J].社科纵横.2007 (05) :92-94.Yao Wu.Popular Cul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Aesthetics"and"Aestheticfatigue"[J].Social Science.2007 (05) :92-94.

[2]张莲.视觉元素在交互设计中的运用[D].湖北工业大学, 2011:7-32.Zhang Lian.Using Visual Elements in the Interaction Design[D].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7-32.

主导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PBL,抗感染免疫,教学设计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指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方式[1]。笔者以PBL为主导, 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中抗感染免疫一节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采用刘荣臻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作为教材。教学中笔者把微生物学总论放在抽象的免疫学之前学习。通过本次课的学习, 既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 又使其清楚免疫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着人类健康, 促使其养成科学的探索精神。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1) 掌握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特点及其关系; (2) 掌握两种免疫的组成及作用; (3) 熟悉两种免疫抗感染的特点; (4) 了解固有免疫中体液因素的作用。

1.2.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2)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抗感染免疫的类型、概念及特点, 两种免疫的组成因素及作用。

难点:两种免疫抗感染的特点。

2 教法和学法

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可一方面, 针对学生特点, 采取强制性措施, 课前布置各种思考题供学生自学, 并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另一方面, 视学生学习为其主动获取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 本次课的宗旨是以多维互动的课堂形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核心”的原则, 选用学生参与度高的递进式启发提问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以及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

3.1 课前安排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给出思考题, 指导各小组自主预习。

3.2 课堂实施

3.2.1 导入新课

展示病原体图片, 提问:人类为何能在充满病原体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在学生联想到免疫后, 播放动画“免疫系统和病原体之间的战争”,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3.2.2 探究新知

结合目标教学法, 通过三大环节, 采用递进式启发提问、比较归纳和阅读指导法来探究新知。

(1) 通过递进式问题学习知识目标。

问题一:机体哪些部分能抵御病原体入侵?启发学生归纳:皮肤和黏膜等屏障组成了第一道防线, 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作为第二道防线来抵御感染。

问题二:第一、二道防线是不是天生就有?抵抗病原体时, 有无选择性?引导学生总结出固有免疫的概念及特点。

问题三: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数量多、毒性强时, 人体靠什么来清除病原体?由于刚学过“免疫应答”, 学生能够指出: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应答。

问题四:①为什么人患过麻疹之后, 就不会再得麻疹?②患过麻疹后, 也一定不会得乙肝吗, 为什么?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2) 采用阅读指导法学习固有免疫的组成及作用, 同时了解固有免疫中体液因素的作用。

首先向学生说明此部分内容简单易懂, 消除其畏难情绪。然后提出问题:①固有免疫由哪些因素组成?②固有屏障包括哪些结构?③为什么婴幼儿比成人易患脑膜炎?④固有免疫细胞有哪些?分别如何起作用?⑤固有免疫分子有哪些?补体有哪些抗感染作用?

通过“先问题, 后学习”的方式, 帮助学生在分析教材时分清主次。

(3) 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目标中适应性免疫的组成与目标, 以及两类免疫抗感染的特点。

因为已学过免疫应答, 所以采取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学习两种免疫的组成及作用。首先以小组为单位, 复习免疫应答的类型, 然后通过抽签派一名代表完成相关讲解。

两种免疫抗感染的特点是难点, 所以首先由教师画示意图 (见图1) , 复习相关内容 (两种免疫的发生机制) , 然后通过列表 (见表1) , 引导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借用指示性很强的示意图和清晰直观的列表比较法, 很容易就破解了难点。

3.2.3 拓展提升

讨论:为什么伤口化脓不仅是细菌伤害人体的结果, 还是细菌侵入和机体反侵入共同作用的结果?

3.2.4 回顾、总结及检测

采用学生先归纳, 然后师生共同回顾的方式复习重点, 从而加强理解。之后, 通过知识竞答检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时采用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

3.2.5 布置预习任务

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预习。

4 课后反思

本次课以PBL为主导, 通过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递进式启发性问题的设置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然PBL也存在以下局限性:自律性差的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耗时较多, 不能全面铺展等。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做到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

参考文献

主导设计 第11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的建构。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习情境的设计的。

有鉴于此,文津中学的教师把课堂各段落的学习情境定位于“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平台”,在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情境中指导、帮助学生,利用情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专注力,以积极的情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积极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实现达成学习目标、生成学习能力的课堂学习目的。在建模过程中,我们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成功,也在展示中暴露问题,以此有序、有度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文津中学课堂导学的起始板块“导预疑学”就是一个让学生展示预学成果的平台。其实质就在于用质疑的思想引导学生的预学。它是以预设的作业为载体引导学生初学文本(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初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质疑而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为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学习、自我建构提供体验,做好准备,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导预疑学”板块的师生互动情境的设计与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1.坚守“主导”地位,调适教学起点。

“导预疑学”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它强调教师坚守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预学作适切的引领和指导,即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能进行有效的尝试性预学,而不是随意盲目。鼓励自主学习,却不放任自流。

“导预”,简而言之,就是以预设的作业为载体引导学生初学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初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课堂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作业分层:基础性作业(读音、字形、词义及文学常识等)和理解性作业(作品背景的了解、文章人事物的初识、文章疑难点的点拨思考等);思维分块:教师指导下的预习作业和自主预学所产生的质疑。

“导预”的直接意义在于借助“导学稿”中的“导预疑学”营造出一个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预学的互动情境,提供学生尝试性预学的空间,引导学生为课堂有效的学习而准备,为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而学习。其目的在于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自我建构提供体验、提出质疑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教师在“导预疑学”阶段设计预学作业时应有“计划”地先回答如下问题:如何确定预学的内容?预学作业如何体现基础性、层次性?预学作业如何能体现向课堂学习延伸?

“导预疑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预学的成果,调整课堂教学的起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暴露的问题和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了解学生尝试性学习(先学)形成的问题并以此为教学资源,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路径。

2.着意举一反三,养成自学习惯。

文津中学的课堂导学模式对“学习目标”的落实,视问题难易而定。基础性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预学即可解决的,就放在“导预疑学”环节中,而不再花费过多的课堂学习的时间。如笔者在所设计的《观刈麦》一诗“导预疑学”“基础性作业”中所列举的字音、字义、译句等就是主要起示例、强调作用,其他更多的内容完全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解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能弄懂的,教师在课上就不必再讲。课堂上教师只是花极少的时间和学生合作交流,抽检预学情况,解决一些疑难错误。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力。

3.遵循认知规律,确保合理过渡。

文津中学的课堂导学模式的“导预疑学”既要对“学习目标”进行落实,又要自然过渡到“导问研学”环节,这方面“理解性作业”既要体现作业的分层设计,又要起到前后衔接的作用。笔者所设计的《观刈麦》“理解性作业”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并说说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等问题,即为了引导学生在读中熟知诗意,于揣摩两个场景大意后激发起探究“导问研学”的热情。

通过如上预学,扫清了字词句障碍,初步了解文本的大体内容,学生基本能做到为课堂有效的学习做好准备,初步获得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4.鼓励预学“质疑”,催生创新思维。

“导预”的特征在课前、在教前、在学前,在于引导学生有疑、成疑、质疑。因此,因预而疑是“导预”的核心,也是有效“导预”的标志。“导预”的作用既在于完成初学、初练,更在于形成质疑,在此基础上的课堂学习研讨才是事半功倍的。

“疑学”产生于课前预学,质疑交流于课堂初始。教者往往在抽检预学情况后即创造“质疑”的互动情境,让学生当堂交流。如教授《柳叶儿》时,教者引导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后,即有学生质疑:“儿时的‘我觉得柳叶儿究竟是‘苦为主还是‘乐为主?”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对此,教者的做法是:小问题、易解决的问题当时解决;疑难问题、与本课学习目标相近的主流问题可以留待“导问研学”中解决。对学生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要做到前后照应——新授课结束前必须给学生一个回应与交代。

实践证明,导学稿编制得越精致,教师“导预”情境设计得越好,学生的“质疑”水平就越高,学习力也就会得到提升。

我们深深感到,以引导进入学习、发生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导预疑学”是在课堂起始阶段就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的一把金钥匙,在预学互动情境展示中已解决的问题会使后续的板块活动内容更集中;在预学展示基础上存留和质疑的问题则成为后续板块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且真正是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充分的预学准备和预学展示会使学生学的方向更明确,学的内需更迫切,也为学习力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导设计 第12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住宅建筑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大量历史经验表明, 在既定的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和技术水平的历史条件约束下, 住宅形式和空间的最终选择, 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取决于特定人群对于理想环境的定义。建造行为是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是确定或指导建筑在历史进程中的风格和形式的第一要素[1], 而住宅本体则构成一种空间意义上的社会单元。宅形在微观尺度上被认为是“天”的缩影, 其空间组织及人们在其中的行为模式, 都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阿摩斯 • 拉普卜特曾提出:宅形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影响力的结果, 而是由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产物。气候状况、建造方式、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等对形式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修正作用[2]。这种“社会文化因素”地理空间上体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并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久永续, 成为宅形的文化基因。

2 以卡塔尔Katara village别墅为例

2.1 项目概况

Katara village别墅区开发项目位于卡塔尔国首都多哈, 建设用地处于多哈城市最重要的滨海现代化城市景观面上。开发商AKI公司从中选取9 个独栋别墅地块举办国际建筑设计竞赛。笔者选择D08 地块进行别墅单体设计 (图1) , 该地块位于面朝波斯湾的斜坡上, 坡顶对接别墅区内部道路, 具有良好的海景视野。基于城市地段现代性整体风貌和当地伊斯兰宗教社会传统, 在设计中运用现代建筑语汇传承呼应阿拉伯地域建筑文化, 成为这次设计的核心理念。

2.2 阿拉伯地域文化导向

(1) 传统居住模式。伊斯兰教提倡居家宁静, 强调家庭生活的私密性。这种神学属性的内向性贯穿于穆斯林的整个居家行为中。功能组织要求主客分区。建筑外墙不开窗或开设小窗, 外观封闭, 一个基本的居住单元围绕中心庭院组织, 营造内向性的空间, 家庭内的日常生活便围绕院落展开。

(2) 伊斯兰建筑空间哲学。《古兰经》中提到:天国有八层, 落座在七层天之上, 是长年绿荫覆盖的绿洲, 环境恬静优雅。而穆斯林用水进行“净礼”以表示对阿拉真主的崇敬。因此, 伊斯兰建筑中对水空间和绿荫空间的钟爱, 不仅是对干旱气候环境下空间舒适度的考量, 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宗教根源, 即以此象征伊斯兰教义中的对于神圣天国的描绘 (图2) 。这对于阿拉伯世界这样的宗教社会, 是极为重要的。内向私密的建筑外观把沙尘抵挡在现实之外, 所见之处都是花朵、青草、树木, 给人们营造了美好天国的景象, 使生活在干旱炎热环境下人们的心灵得到慰藉。

(3) 抽象的几何美学。伊斯兰教义禁止具象的人物或动物的崇拜, “信仰阿拉为独一主宰”, 由此发展出以线、形、色平面抽象性为主的几何美学传统[2]。除应用于大量的复杂精美的装饰图案外, 传统建筑形态也体现出这种几何上的精准控制 (图3) 。这种传统与现代主义建筑语汇存在共通性, 从而为在现代建筑中营造具有传统精神内涵的空间体验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空间原型。

2.3 设计概念与策略

(1) 形体控制。在伊斯兰文化中, 方形和圆形被认为是完美的几何结构, 体现着平等循环的宗教哲学。由此, 几何完形的引用成为建筑形体控制的切入点。设计遵循阿拉伯传统空间原型的控制逻辑, 通过方形与圆形的叠加与旋转, 以此作为平面上形体空间划分的控制依据 (图4) 。结合民居聚落中体量与空隙、受光与阴影的图底反转关系, 形成由中庭到边院 (或为阳台) 的层次分明的内向性住宅空间结构单元。

(2) 庭院营造。长久以来, 庭院一直是阿拉伯人与自然、理想沟通的重要媒介。设计将中庭空间设想为呼应阿拉伯地域文化传统的“伊斯兰文化轴”:由下而上依次布置礼拜室、水池、树荫, 并最终透过阿拉伯传统几何图样的天棚, 将空间引向无尽的苍穹 (图5) 。在这里, 庭院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通风纳凉的场所, 而被营造为象征伊斯兰宗教宁静和平的理想处所。庭院立面设计则提取阿拉伯传统建筑的立面元素, 将拱券作为基本立面母题, 形成强烈的阿拉伯地域风格, 从而呼应阿拉伯民族最原真的生活记忆。

(3) 空间组合。针对穆斯林生活习俗中关于私密性的要求, 设计采用“中心双院”的紧凑组合建筑模式来组织整个居住空间:“上院”围绕一、二层的通高空间布置家庭日常起居用房, 是为家庭成员私享空间, “下院”则通过贯通一层与负一层的下沉空间布置会客接待空间及客房, 供家庭进行对外活动。“上院”、“下院”相互独立又便于联系, 空间层次分明, 且利于室内空气流通。

此外, 设计通过形体旋转形成的边缘空隙, 来处理建筑边界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并形成一层热缓冲, 形成荫蔽空间, 减少建筑直接得热。通过在建筑形体中引入一条S形的片墙, 建筑边界空隙被简洁地划分为立面围合而朝天空开放的“边院”和正对海景开敞出挑的“露台”——即当地独特的 “赫里杰”, 从而使建筑形象在整体上取得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合理平衡 (图6) 。

3 结束语

阿拉伯世界是典型的宗教社会, 地域传统居住模式结合伊斯兰宗教观念和当地气候风土, 已经深刻影响到穆斯林居家行为和精神审美的方方面面。当代住宅设计要遵循其中特有的空间逻辑和宗教美学, 采用现代建筑语汇, 转译传统居住空间情境和文化内涵, 使建筑既适用于当下, 又深深地根植于历史传统的文化土壤之中。

摘要:地域文化是确定宅形的主导因素。阿拉伯地区由于伊斯兰文明的深刻影响, 形成了内向型的居住模式、宗教性的空间哲学和抽象性的美学传统。以此为导向, 结合卡塔尔Katara village别墅设计竞赛方案, 进行具体的住宅设计策略探讨。

关键词:别墅设计,阿拉伯文化,地域建筑

参考文献

[1]齐亚德·哈桑.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延续[J].新建筑, 1997 (4) :76-78.

上一篇:未来学校体育下一篇:超级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