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教学论文范文

2024-05-20

主导教学论文范文(精选12篇)

主导教学论文 第1篇

一、引导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

在我们的电磁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尝试以良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赢得教学。其缘由不仅在于电磁学课程在物理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在于激发学生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兴趣,深入探索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对于新问题的探究。在组织教学的同时,我们自己很清楚,由于教学的学时和教师的学识所限,仅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能把万花筒般精彩的电磁学全部传授给学生,我们要让学生们更加全面认识电磁学和掌握电磁学的知识,并应用电磁学知识还要靠学生自己。在以往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的探索,我们力图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围绕课堂知识及其延伸的应用出题目,同时在问题研究和信息检索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我们的教学改革尝试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去思考、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动手”去查找资料,归纳总结所获得的信息,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动嘴”向相关的人士请教问题、集体讨论问题,加强交流与合作。经过几年的尝试,这种改革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学生的评教、专家的评教以及考研等环节中证明了这些改革下的教学是成功的。

二、学生走出课堂主动获取知识,使自己变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今考入“985”“211”高校的学生都有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要保持他们这种热情,不能让他们在大学校园里泯灭了这种热情,这是他们未来创新的原动力。我们的做法还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为此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电磁学的课程特点,我们在近些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实践着“课堂学习”是为了“走出课堂学习”的教育理念。电磁是人类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它们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伴,因而电磁学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课程、是一门最贴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课程,也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进而认识科学的一个窗口。大学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要使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知道什么是科学研究,他们所学的内容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怎样进行科学研究?在保护他们投身科学的理想和热情的前提下,唤起大学生的科研冲动。为此,我们尝试在电磁学课程中改革考试模式,将40%的成绩用来评价学生的课前报告、课程报告、作业和课堂测验。几年来的实践成效显著,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课题的热情高涨。我们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使其成为教学主导的主要手段是撰写“课前报告”和“课程报告”。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在课堂之外,按着教师的要求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进一步深入学习知识、并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研究。课前报告是在电磁学课程开课两周内每个学生交一份报告,要求学生谈自己所理解的电磁学以及电磁学都有哪些应用?这个报告是在前一学期末布置下去的,并且说明了具体要求和成绩分数。虽然学生还是在没有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就不得不了解相关知识,但却是带着疑问、困惑、期冀走进的电磁学教学课堂。几年下来,我们发现学生不仅能认真完成课前报告,而且有少数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于某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所收获。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触碰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往往交上来的报告洋洋洒洒几千字。通过这个报告我们任课教师可以对学生关于电磁学的认识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更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教学。课程报告是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在老师帮助下确定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案后,在课外独立查找资料,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合作来研究相关问题,在课程结束时交的一份严格按着撰写学术论文的规范来完成的报告。在完成报告过程中强调学生要有独立探索精神。任课教师专门时间对学生的课程报告题目、内容和方案进行可行性点评和指导,及时纠正不合适选题,督促和帮助未有实质性进展的学生选题和确定研究方案。学生们在撰写了课前报告的基础上都能认真撰写课程报告,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了电磁技术的应用、电磁基础理论探讨等等,总之,只要是与电磁学相关的,几乎无所不包。学生们查阅了相当多的参考文献,一些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很深入,还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对学生们完成的报告都感到欣喜,然而这么宽泛的内容对于教师的确也是一种挑战。这正是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思考问题的结果。物理学的知识广博而又深奥,不可能都在课堂教学中涉猎,当学生具有了利用课堂知识的基础主动在课外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他们就真正地从教学主体变成了教学的主导。

三、提高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

在电磁学课程整个教学时段,一些学生是在不断地同教师和同学的探讨中完成课程报告,不但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增强了学习与学术交流的氛围,大学生们对于科学以及科学研究的热情洋溢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从很多同学的讨论中,我们看到虽然仅仅是一份课程报告,却能保留下青年学生高涨的研究热情。也让学生们从电磁学课程这个窗口领略了物理学的广阔天地。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科学研究热情,几年下来,电磁学课程结束后,大学生们承担创新性实验课题的积极性增加了,信心增强了,部分学生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提出并申请到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课题资助。一部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课题获得了学校的奖励、发表了论文,这些奖励的获得、论文的发表增加了一些学生出国和保研的砝码,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课题中,这就是以学生为主导,使走出课堂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改革的最大收获。

对于学生,在他们走出课堂的同时,也就获得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他们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时,开始了由被动式学习到主动研究性学习的转变,同时实现了学生由学习主体到学习主导的角色转变。在讨论式、探讨式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也获得了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福臻.电磁学教学与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J].教育与现代化, 2000, (4) :60-62.

[2]蔡敏, 李丽.电磁学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物理通报, 2006, (2) :22-23.

[3]卢德馨, 许望.以研究型教学为目标的大学物理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0, (5) :20-21.

[4]黄乃本.寓科学素质于电磁学教学之尝试[J].教育与现代化, 1998, (1) :27-30.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案例 第2篇

——二氧化碳的性质

案例来源《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初中科学卷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

教材以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为切人口,引向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学习。本节教材有两大特点:一是实验较多,教材中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讲解均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二是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很多,教材通过对大量的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分析

通过对教材前几章的学习,特别是对氧气和氢气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已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几乎没有形成,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本课的宗旨就是希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设计理念

贯彻新课程提出的“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通过创设探究情景,紧紧抓住实验探究这个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探究过程,从而达到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相关问题。

3.通过本课教学,培养课堂探究意识,并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假如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下去吗?(教师通过提问,启迪学生的思路,并引导他们运用学过的植物的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知识,去进行丰富的想像,充分认识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把学生的兴奋点及时引向本课主题——《二氧化碳的性质》。)[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积极、迅速进入探究状态。]

二、创设探究情景,明确问题任务

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2.实验: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教材实验5-6)师生共同确定探究任务: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探究实验略。)[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自身优势,以实验为基础,将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体验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

每个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活动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和交流。教师此时给予适当的探究时间和充分的期待,不做任何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自由探究和讨论

分组探究后,几乎每个实验小组郡得到这样一些结论: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的气体;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等。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实际上已掌握了二氢化碳的部分性质,这部分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去领悟而获得的。所以,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是深刻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引导,提出两个问题: 1.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其他验证方法。2.怎样用实验对二氧化碳进行验证。

对于问题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提出了很多验证方法:如,用二氧化碳气体吹肥皂泡,观察肥皂泡下落;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称量其质量并与等量空气质量进行比较;根据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从理论上进行判断等;有些学生甚至提出将二氧化碳与空气分别充入气球中,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进行推断。

(对于学生提出的种种方法,教师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评判其理论上的对错,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教师的提问引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如果说前面的探究过程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体验探究,那么这次探究过程是学生积极思考,从理论上去感悟探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形成了初步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培养探究能力,养成合作精神

“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呢?”

教师一句简单的提问,使学生的探究激情好似大海的波涛一浪高于一浪。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完成(教材实验5-7)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实验。具体探究操作是: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石蕊试液,在第一支试管中加人几滴醋酸,在第二支试管中通人二氧化碳,第三支试管的石蕊试液留作对比;然后再把石蕊试液变色的两支试管进行加热,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教师操作第一支试管中的实验,请两位学生协同操作第二、三支试管中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探究,分析讨论。(讨论过程略。)(教师从理论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具有不稳定性等二氧化碳的性质。)[师生协作,共同探究,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增强了师生情感,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及教学平等的原则。]

五、及时合理评价,共享探究成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上述探究结果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归纳。然后,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对探究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部分性质进行补充。(这时,展示在学生眼前的就是一幅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相对全面的描述的画卷,而这幅画卷的创作者就是学生自己。此时,每位学生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就在每位学生沉醉在经过一番努力后的成功的喜悦之时,教师再次掀起波澜,继续将课堂教学过程向纵深发展,即利用探究成果 —— 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教材中提到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教材“图5-12”进入久未开启的窖前,为什么要做灯火试验;教材中“讨论”生炭火盆为什么能让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用来灭火;用“干冰”保藏食品和进行人工降雨的原理等。

注重“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 第3篇

一、如何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极大地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把自己放在第二位置,把学生推向前台,在课堂上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思维。

二、如何实施“主导一主体”的教学思想

1.变“枯燥”的文言文为有血有肉的“故事”

教学文言文时,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故事性”内容,以“故事性”来展示文章的生动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议论性的文体,学生不易掌握,可提炼出其中可能包含的一些寓言故事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另外,可以变背景介绍为背景故事。

2.示范诵读与学生诵读

“读”可以训练“语感”,即语言感受能力;可以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还可以了解文言句子的停顿与节奏,以便更好地把握句子。

(1)教师范读与学生诵渎相结合

教师作为主导者,可以进行范读,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读音、准确句渎的引导。当然也可先找学生读,读后让其他同学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上找毛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

(2)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

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常诵读,对提高文言文的感悟能力、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益处。

3.改讲解式为学生研讨

要能顺利进行研讨,要求教师首先要精心指导学生预习。由于现在的中学生普遍手头都有一些有关文言文参考资料,那就将计就计,充分利用学生爱翻阅手头资料的特点,巧妙地将讲授课变为研讨课。其次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普遍的发言,从而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讨论疑难,解决疑难。

4.注重文言文的审美愉悦

教学活动,我们要让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魅力,让学生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自由游弋。使学生渐渐形成自觉的鉴赏文言文、发挥主体审美能力的良好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注重文言文形式美的魅力。从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方面看,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朴实无华,或夸张比拟,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在教学中,就要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主动感悟。

(2)注重人物性格的魅力。古代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于文言文上,其喜怒哀乐的性格情感皆是值得我们挖掘的。老师应作为引领者,引导学生认识人物形象、人格魅力,让学生在阅读历史人物中深受感动。

(3)注重文章的情感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与作者同悲共喜,为作者“动之以情”,感受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脱俗心境,领会那份“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于社稷”的从容态度。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具有优秀思想情感的文章,正确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色彩教学的主体与主导 第4篇

一、学习主体观察能力培养

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表现总是千差万别, 观察总是主观的。色彩再现是一门要求心、手、自然场景高度统一的, 技术性强的学科。针对这一要点, 首先就要进行有效的观察, 正确地观察才能有效地表现, 只有强调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提高画面的表现力。

初学色彩观察方法方面我认为需要培养三个方面的观察习惯

1、自然艺术美的观察

自然世界的美到处存在, 人们没有用心的去发现。一个人如果不能进入审美静观状态, 就不可能进行审美的分析和判断, 也不可能进行创造性表现。基础色彩的初级阶段虽然与后期色彩创作有一定的区别, 但是写生作业同样需要培养学习主体艺术观察、分析、想象能力。否则就会把学习主体引入匠气的、缺少生命力的只会被动跟着对象走的死胡同里。教师作为教育主导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艺术观察, 提高学生审美分析能力?

首先, 要培养兴趣。调动学习主体的兴趣, 目的是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绘画中, 人的情绪可以说是关键性因素, 如果作画时饱含着情感, 那么所表现的必然生动、有活力。如果学生对课题发生兴趣, 就会化得有想法、有深度。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选材, 比如在选材方面可以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共同商量所要画的内容, 同时还和学生一块儿摆作业, 集思广益, 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

第二, 要进行艺术形式的引导, 提供多种角度, 多种表现手法的构想, 开阔学生的思路。教师通常选一些能够说明问题或能够得到借鉴的优秀素描习作或大师作品供学生参考, 并结合作业进行具体分析。教学引导要生动, 形象。对一件事物, 如果自己不感动, 就无法使别人感动。教师要饱含热情去打动学生, 将他们带入一种美的境界中, 教学语言生动、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 要尊重学生驾驭画面的表现意图, 并帮助学生明确表现方法.色彩绘画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 起初是朦胧的、模糊不定的一种意想感受, 随着画面不断的明朗化, 会碰到很多具体问题, 如背景色调要不要画?要画多重?暗色调画的够不够?画面为什么调灰?这些问题都是对比关系问题, 并没有一定之规, 只要根据作画者的意图做合理调整, 并不难解决。

2、客观对象整体观察

好的艺术品总是表现在把握整体大关系上, 而不单是好的细节刻画。观察方法对, 表现方法才能对, 画画需要通过局部表现整体。初学画画的人往往用局部观察描画的方法, 其结果必然把握不住整体关系, 也画不准形。一些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由于不能培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 常在深入刻画阶段因为缺乏整体概念而使画面出现各种问题。从易到难, 整体观察问题始终是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因此培养学生整体观察习惯是色彩基础训练中严格要求的。

学会归纳色调。一副成功的作品, 首先是整体气势吸引人、打动人, 然后才有深入可看之处。我们只有先通过观察比较进行色调归类, 使自己对画面全局有一个基本把握, 才能避免画部色调变化时出现色调花、乱、脏的问题。

3、表现对象立体观察

立体的观察物象, 是画者能够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上, 营造三维立体幻想空间的前提。体积感 (包括空间) 是整个色彩过程的追求目标之一, 也是色彩观念的直接体现。先有对体积的认识, 才有正确的轮廓线和转折点。通过形体的空间位置, 认识动态、认识比例、认识透视特点, 这样才有空间感。

二、培养理解能力

感觉和理解能力是学习色彩必备的两方面心理素质, 一般初学色彩的学生, 往往只凭感觉照抄对象, 并不注意分析理解。由于学生在色彩写生的时候, 很容易被表现对象吸引, 陷入描摹对象的误区, 养成了眼看、手画而不动脑的坏习惯。渐渐地致使很多学生只注重于色彩的技能练习, 而忽视色彩的意识训练, 结果学生对色彩的本质认识肤浅, 思维定势单一。由于色彩写生是以客观对象为依据的, 不少学生对物象形态结构与色彩关系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薄弱, 必然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色彩写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和表现的过程, 在色彩训练中如果认识能力得不到提高, 表现能力也一定是低层次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除了加强引导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 通过研究性的、分课题的练习, 有意识地进行色彩思维的训练, 改造学生的不良习惯, 建立正确的色彩意识, 从而达到提高色彩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目的。

主导教学论文 第5篇

“主导-主体” 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双主”模式,)是何克抗教授在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此模式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有机结合,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使用一种教学设计模式而产生的教学时单方面(教师或学生)主宰教学而出现的“满堂灌”或“盲目学”的现象,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够采用更合理的学习策略掌握学习内容和提高自学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一 教学设计目的及要求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缺点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的成长。“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缺点是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 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又是其不足之处。“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不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实际的设计方法上看,都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相结合的产物,它廉有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的优点,同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学校教育的实际。通过“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设计,使学生能够了解“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并能够将其灵活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上去,具体掌握的基本能力有以下几方面:

1、能用自己的话阐述“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理论的差异及互补性

2、理解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内容

3、理解两种理论的互补性与“主导—主体”ID的理论基础

4、掌握“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5、选某一课程内容,按网络课程脚本的“主导-主体”的教学设计流程编写脚本

二、课程设计的重点及内容

1、学习以学为主ID的学习理论基础和以教为主ID的理论基础,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的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动机理论及缺陷

3、结合其优缺点,再进行“主导—主体”ID的理论基础学习。

4、网络课程课件脚本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

5、学习“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怎样去解决问题 具体内容: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ID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教为主的ID模式,另一类是以学为主的ID模式,前者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地位,后者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作用,针对以上两种模式,在教学中有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它们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者去否定或取代后者。所以,根据教学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灵活运用。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就形成了“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

(一)、以学为主ID的学习理论基础

(1)以学为主ID模式的主要理论模式: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核心特征: 1)学习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 2)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 3)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2)以学为主ID的学习理论基础的优缺点:

优点:这种教学设计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缺点:这种教学设计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很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二)、以教为主以教为主以教为主以教为主ID的理论基础的理论基础的理论基础的理论基础

做好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第6篇

【关键词】数学 主导 情境 生成 亮点 质疑 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 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73-01

课堂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其兴衰成败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做好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标),而教学情境恰恰是联系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的重要桥梁,有着将“无声”变“有声”、“静态”变“动态”、“枯燥”变“有趣”的效果,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以《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令学生捧腹大笑,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明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结果不同的道理。再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设计了“喜羊羊与沸羊羊分别站在边长4米的正方形、直径4米的圆形跑道上赛跑”的课件(因为是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所以注意力特集中),配以故事情境,让学生竞猜冠军谁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继而从学生的回答中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学生有了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高涨了,为了论证自己的猜想,兴趣盎然地完成了圆的周长计算推导过程。

二、把握“生成”,增添亮点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成资源的有效作用,为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点。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更好地完成预设的目标。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依着我预先设计的“先拿出圆形实物学具,小组合作能用哪些方法知道它的周长,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有序进行着,可突然有一位中等生站起来说:“我觉得绳测法和滚动法都不够好,比如测量圆形花坛的周长用绳测法需要太长绳子,不方便;测量本子(黑板)上画的圆的周长怎么测更准?”他的提问令我感到意外之余(他平时不怎么提问的),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敢于质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像炸了锅似的,我因势利导,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形成共识:圆的周长也需要有一般的计算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入了公式的推导。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对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掌握比我预期的效果更佳。

正如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前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有了周密的策划,课堂上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成资源,就能泰然处之,并能以此为契机,巧妙推进。

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温总理曾说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要成才,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造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要努力营造敢于质疑的氛围,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以实际行动保护好学生“想问就问,敢问敢驳”的积极性。教师的一个微笑,鼓励的眼神,赞许的目光,一句赞美,都能转化成学生无限的动力,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实践表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就会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看法,勇于大胆创新。

四、重视动手操作,有效学习数学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面积计算,认识平面(立体)图形”等时,我们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操作,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质疑、思考、发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7篇

一是认为我们的教学应允许儿童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 积极提倡个性化的解读。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语文教学, 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应允许学生作发散性的, 甚至是怪异的, 偏离文章主旨的思维。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强调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各自的情感体验, 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 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状态。

另一种却认为, 语文教学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与作者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 在对话中体验, 从而获得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只有结合了语境的个性化的解读才是正确的、准确的, 也才是语文的。语文教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语文”, 任何个性化的解读都应该尊重作者和文本的原意, 不能脱离教材本身而作无限制的所谓的发散性的个性化的解读。

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认识, 我们教师往往感到课堂已不那么容易把握了, 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新奇的见解感到无所适从, 甚至受个别学生的思维引导而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问题的焦点是——如何在阅读教学法中体现教师主导作用。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势必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 我们教师就面临着学生的挑战, 面临着教学方法的挑战。在日新月异的变革时期, 学生处在一个多元信息共存的年代, 我们当然不能不尊重学生的个性, 更不能扼杀学生独具个性的思维, 因为“有个性, 才会有精彩”。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显得犹为突出、更为重要。

那么, 教师的主导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又是如何体现呢?我觉得,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理解、学情的掌握。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度, 对学生学情的了解, 直接关系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能否对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进行有效地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课程的内容, 所表达的思想等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解, 清晰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让学生围绕这一中心充分地进行个性化的思维。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独具个性化的思维进行整合, 在这一思维整合的过程中体现教师的导。

2、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教学中, 教师对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考虑到学生对这一问题会有什么样的思维, 会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要尽可能地多考虑一些。问题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又要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有利于课文理解的方向发展。尽量做到在一个正确方向上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理解。

3、教学中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

学生对教师的设问, 对教材的思虑, 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而进行解答的。这就使得学生对于同一问题, 其理解的角度是不同的, 甚至是大相径庭的, 因而其思维的结果是各异的, 也是丰富多彩的。针对课堂上出现的这种情况, 教师的疏导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了。教师面对极具个性化的思维与解读, 首先要给予一个中肯的意见, 然后再巧妙地予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尊重差异尊重选择, 而不是放任差异和选择, 在这一理性的思维中真正体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4、阅读评价上的引导。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认识, 教师要进行适时的评定, 要给予适度的评价。让学生及时地受到正确的引导, 引导学生学会思维, 体验正确思维的过程。在体验正确思维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悟正确思维的方式, 从而学会对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

让情感主导美术鉴赏课教学 第8篇

一、重视情感作用, 运用情感主导

艺术作品是创作者情绪体验和思想观念的结晶。一般来说, 美术家在绘画创作中倾注了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 所以各种情感既丰富多彩, 也与众不同, 并且与不同的色彩有关。仅以传奇的毕加索为例, 研究者总爱用不同的颜色, 为他标注出不同的情感表达时期, 比方紫色时期、蓝色时期等。由此, 我们可根据不同的色彩时期对毕加索作品展开分析。

色调象征了情感的不同倾向。毕加索的蓝色时期, 属于他情感忧郁的阶段。当师生一起对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进行评析的时候, 就首先要对其绘画中的色调进行关注, 由于色调的不同而折射出毕加索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的不同。在心理学上, 蓝色几乎是忧郁、郁闷的代名词。当然, 我们不能只注意色彩语言的风格类型, 更要探究深藏其中的情感内涵。

布局文法是情感表现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图形、色彩是语言要素, 那么, 组织这些语言要素的章法使用也非常重要, 是构成作品张力和气场的主要手法, 也能反映出艺术家情感的含蓄或者奔放。可见, 鉴赏美术作品时适当研究章法布局的规律和表现, 发掘创作者所蕴藏的感情基调和情感张力, 对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大有裨益。

二、加大情感投入, 扩大欣赏范围

众所周知, 在审美体验中, 只有投入感情, 努力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才能完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只包括欣赏者的自我感情的投入, 而不忽略创作者和作品本身的情感。否则, 作者、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不够完整。因此, 在美术作品鉴赏课中, 师生了解创作者的相关信息, 是能否深刻地解读作品的依托条件之一。诚然, 不同的观众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要求和鉴赏要求也不同, 但是观众本人情感的投入, 仍然是进入作品氛围、找到共鸣的重要鉴赏方法。

1. 对作品本身和作者情感的理性剖析

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讲述和教授一些中外美术史的常识, 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实现与更多知识点连接的可能。只有这样, 才能为理解鉴赏主题提供更宽广的专业视野, 不管是美术欣赏还是音乐欣赏都是如此。例如, 在《亚威农少年》这幅毕加索创立立体主义风格的重要作品中, 几个抽象的、几何化造型的女性, 用直线和概括的线条造型, 加上火红的颜色, 激情地面对着这个变动不已的现代世界。观看这样色彩热烈的绘画作品, 观众无法不被线条的造型和浓烈的色彩所感染, 虽然不能用一种理性的方法把情绪描述出来, 但是情感被色彩语言的影响而打动是确凿无疑的。

又如毕加索的作品《少女》。师生可以一起了解毕加索创作该作品时生活的背景信息。该部作品创作于毕加索的人生低谷, 即好友卡萨盖马斯因失恋而自杀之时的1903年, 对于毕加索而言是极其郁闷的。生活困顿, 壮志难酬, 朋友辞世, 这一切都使得画家内心苦闷。这种对作品背后信息的了解, 十分有助于我们对作品主题的全面和准确地解读, 也是对美术鉴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的一种保证。

另外, 师生还要一起从语言角度来鉴赏作品。《少女》以蓝色为主色调, 通常蓝色在表现性绘画中具有忧郁的象征, 表达了毕加索内心的忧郁和苦闷。从构图看, 画中分为男女相拥和母子图两部分。这些, 教师都可以作为讨论部分提供给学生探究, 以便他们更理性地探究语言风格对主题表现的影响和作用。

2. 对作品感情的感性熏陶和感悟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被思维定式所左右, 不能有条条框框, 不能因为看了名人的、权威的评论而失去自己真实的独到的看法。比如说, 就毕加索的表现主题, 学生要分析一下为什么有大量的女性, 女性形象意味着什么?这种真实的质疑有利于形成热烈的讨论,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地表达自己对作品、对鉴赏的理解。

其次,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列宁曾提出:“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其实, 中学生感性敏感度的培养也就是对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 因此, 在鉴赏课上应让学生从直觉上感悟, 培养他们的审美习惯。

以“思”主导文言文教学 第9篇

一、 以趣促学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难点, 通常被看做“语文学习的三怕之一”, 其原因是文言文是当时语境下的特有产物, 符合古人的言语思维和表达方式, 而远离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情境与交流习惯, 因此“弱语境”的存在使文言文处境不甚乐观。 中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从最初的“串讲”逐渐转化为现今的“探究合作”, 可谓上下求索, 然而文言文教学仍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 并且答案没有完美, 只有更好。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文言文的“弱语境”使疏通文义成为攻破文言文的第一道关卡, 然而这一点又是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的优势所在。 只要“言”的问题解决了, 那么“文”的理解掌握就相对明了和容易, 而不像有些现代文意蕴深奥隐晦。 如何有效解决“言”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中学生来说, 肯定会对生涩难懂的言语望而却步, 更有甚者束之高阁。 笔者曾做过一个关于文言文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 据调查结果显示, 一部分对文言文感兴趣的学生认为课本上的文言文基本上都关于历史故事, 通过学习他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故事、 人物, 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 开阔他们的视野, 因此他们对文言文至爱至亲, 而不喜欢文言文的学生几乎都因为文言文艰涩难懂, 读不通, 读不明。因此我们可以以文言文的“故事性强”吸引学生。 而且中学课本所选文言文基本上都为经典篇目, 要么关于重要史实, 要么关于历史名人, 这一点足以博得学生的青睐。 然而我们必须行之有法, 比如教学前, 可以播放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热播影视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鸿门宴》、《画皮》、《三国演义》等。 并引导学生将影视作品的内容与文本的内容进行对比或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编成剧本, 进行表演, 这样学生必会兴致勃勃, 兴味盎然, 从而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 以思教学

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言道“要思考, 不要死记”,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思考”对于“教”和“学”的深远意义。 笔者认为如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会思考, 不断钻研, 才是教学的真谛, 是教师的首要职责。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思考”是如何体现的呢?

首先, 培养学生联想的思维能力。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演变发展而成的, 一脉相承,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解决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相关难题。 比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而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把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扩展成相应的双音节词, 解决文言文的部分语意疏通问题。 如《鸿门宴》首句“沛公军霸上, 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 使子婴为相, 珠宝尽有之’”, 句中“ 军” 可根据现代汉语特点译为 “ 驻军”, “ 王” 可译为 “ 称王”, “相”译为 “丞相”, “有”译为 “占有”。 因此,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以潜在的认知力导航自觉地把相应的古汉语单音节词扩展成双音节词, 积极激发联想能力, 那么有关词语的解释就可以迎刃而解, 而无需死记硬背。

其次, 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能力。 对比的思维能力包括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 文言文的相关语言知识如 “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的常见意思”等的掌握, 笔者认为对比的思维能力可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 一篇课文中出现的相同文言实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不同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是否有别。 又如一个文言虚词在一篇课文中总共有几种不同的用法, 在不同句子中的作用如何等。 如《孙权劝学》一文中“见往事耳”与“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两句中 “见”字, 前者译为 “了解”, 后者释为“认识”。 又如文言词语“从”在不同的篇目中意思截然不同, “木兰从军”为“参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为“跟从”、“小惠未偏民弗从也”为 “听从”、“便舍船, 从口入” 为“沿着”。 因此, 善于对比的思维能力必可使文言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鉴上两点, 善思的教学习惯与品质, 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而且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思”主导文言文教学, 学生便可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愉悦感与成就感。

三、 以勤应学

本文所言“勤”意蕴深远, 不仅可理解为其基本意思“勤奋”, 而且在广度上可有所扩展, 除“勤读”、“勤背”、“勤动笔”之外, 更可包括“勤问”、“勤思”、“勤钻”等更关键之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 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 在学校中越聪明, 眼睛愈明, 记忆力愈敏锐。 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 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可见“质疑”和 “思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这两种品质的实现离不开对学生“勤”的精神品质的培养, 从而使“善问”、“善思”成为学生不自觉的学习习惯和良好品质。 笔者认为, 若教师以“勤”教学, 学生以 “勤”学习, 同具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精神境界, 那么教育必将呈现新的情景。

综上,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始终贯彻以“思”为主导, 这不仅是教学的真谛、教育的本真, 更是未来个人能力发展的要求。 若我们坚定不移地践行此观点, 那么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文言文教学的突破, 更是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妙卿.为迁移而教——文言文教学[J].语文学刊, 2011, (04) :158.

用自主学习主导课堂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学程导航,自主学习,能力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 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 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在他看来, 一个人获得高深的造诣, 要靠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 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 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 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左右皆宜.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海门教研室施伟主任的“5和2倍数的特征”一课正是南通“学程导航”理念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优质示范性课堂.

课堂一共5个环节:1自学、2交流、3展示、4检测、5课作.

一、自学, 引领课堂

课堂伊始, 老师给出2个五位数, 问:它们是不是2的倍数, 5的倍数呢?正当孩子们犹豫时, 老师告诉孩子们, “不急, 当我们学完了5和2的倍数就能轻松解决.这个内容非常简单, 你们自己学就能学会, 愿不愿意自己试一下?”学生当然愿意, 老师于是出示“自主学习导学单”, 上面出示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自学过程.

教师正是通过这一简短的交流, 为学生确定学习目的, 制订具体的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 好让他们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这样, 既指导了学生的学习理念, 又激发了学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自愿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自学时也参与其中, 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以利于交流时突破学生自学难点这一障碍.

二、交流, 生成课堂

在学生交流这一环节里, 老师采用小组交流制, 组长组织, 组员依次逐条进行交流.这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其中, 不仅交流导学单中题目的答案, 也交流自主学习的好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将它落实到了教学过程中,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他们都找到了许多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 有的学生喜欢在教材中查找信息;有的学生经常从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中受到启发, 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还有的学生更愿意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后, 自己归纳总结新的知识……学生们由最初的听讲解后直接照着做, 变为听讲解后敢于质疑问难, 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

三、展示, 增效课堂

当然, 不是就没有全班交流了, 在小组交流之后, 教师选择了三个展示话题:

1.5和2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2. 什么是偶数和奇数?

3. 如何理解以上特征和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与学生互动, 将知识的重点依据学生的语言板书到黑板上, 然后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有节奏地记忆新知识.显然, 这个效果不错这点在之后的练习单中得到验证.

四、检测, 反馈课堂

伴随“自主学习导学单”的是“课堂练习单”, 教师设计了两组练习, 第一组是对5和2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偶数的概念的巩固, 第二组是对特征和概念的运用.第一组因为题目简单, 只须校对答案, 孩子们基本全对.第二组题目就有孩子觉得难了, 老师发现后并没有直接教, 而是采用“兵教兵”的方法, 让小老师上台指导, 分享解题的方法和经验.通过小老师的强调, “有顺序地写数才不会遗漏或重复”这点让每个孩子都牢记.

五、课作, 巩固课堂

结合减负增效, 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简单的三道题, 但涵盖了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也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新知.

纵观这节“学程导航”下的课堂, 重点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使学生能够进行快速有效的学习, 这是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训练的重点.在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对各种自学方法加以指导.例如, 通过几次观察, 我们发现学生因为年龄小, 独立阅读教材或查阅帮助系统存在一定的困难, 影响了他们的自学速度, 这时我们就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小窍门.再比如, 教材中有些任务的操作步骤多达五六步,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先寻找到重点步骤, 对它们进行理解分析, 再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例题配有图示, 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示, 找出对应的步骤, 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操作要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完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运用各种方式来鼓励学生的自我探究, 帮助他们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如:“老师知道你是个不怕困难的好孩子, 这点小问题一定难不倒你, 对吗?”“老师相信这道题你一定能行!”“这么难的你都会, 可真棒!”……亲切的话语、和蔼的笑容、赞许的眼神, 都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 更能增强他们自我获知的信心.

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主体 主导 课堂教学 教师

课堂教学的本质有两点:一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并积极作用于世界;二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学生理应是积极活动的主体,不断发展的主体。倘若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少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独立性,课堂教学则将失去依托和生命活力。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急切期盼着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在期盼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在呼唤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主导作用,教师合理、科学的“主导”会使学生的主体之“火”燃得更旺、更灿烂。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到底表现在哪儿呢?我认为,它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愉悦的学习氛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这种情感会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因而,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精神、情感的交流、融汇是绝不可以、也不应该忽视的。要想创设出愉悦的学习氛围,我觉得教师应做到五会。

1.学会宽容。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一听就懂”、“一点就会”,也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不甚理想的表现,教师要多从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来思考,要学会理解和科学的引导,切忌“大发雷霆”。“大发雷霆”只会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在这“死气沉沉”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只会得到磨灭和扼杀,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2.学会等待。在学生解答不出题目或答题不正确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产生急躁心理,不能像“猛张飞”,而应像温文尔雅的“刘备”,要再给他一点时间,让他再想想,让他也能够品尝到学生的乐趣。这一点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3.学会鼓励。对学生,教师要多表扬、多肯定、少批评、不指责。要多用亲切温馨的话语、满含信任的目光,优美动人的举手投足来激励学生。要努力用自己的“情之所至”,换来学生的“金石为开”。

4.学会倾听。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主人,要尊重他们,让他们尽意而言。千万不能中途插话,或勒令其停止发言,以免阻塞学生思维和压制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发言的本质,对学生表述的内容、思维的状态、使用语言的形式要能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分析判断,并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启发和指导,以此来帮助学生顺利展开思维活动。

5.学会幽默。幽默可以放松情绪,活跃思维,它是创设良好氛围的有效手段。当然,课堂中的幽默应该是高雅的,而不应是低级的和有辱学生人格的。此外,课堂中的幽默是无法预先设计的,它是依据当时的教学情境,随机应变生发出来的。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观察学生,聆听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表现和发言中敏锐地发现幽默的“因子”,从而促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中去。

二、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它指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向,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活动应达到的层次水平。就小学阶段而言,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当有教师来承担。确立的目标必须充分地指向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具体来讲,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应做到四个符合。

1.要符合年段教学要求。

2.要符合单元训练重点。

3.要符合教材的特点。

4.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要实现四符合的目标,教师就必须做到“心中有纲”“心中有本”、“心中有生”。

“所谓“心中有纲”、“心中有本”。即教师应熟悉教学大纲,了解全册、全套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各年段的知识传授点、知识连接点及技能训练点。从而,正确地把握着各册及全套教材的重点、难点.

“所谓“心中有生”。即教师必须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熟悉各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特点及学习起始状态等,根据学生综合情况制订出学习目标,以保证全体学生能产生愿学、乐学和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与态度,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发展,以此来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

明确了教学目标,只是规定了“学什么”的问题,要实现目标:还有一个“如何学”的问题。解决“如何学”,就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学习活动不外乎审题、思考、质疑、讨论、练习、操作等几种形式。学习活动的设计就是要把这些形式进行合理地安排和组合。在安排、组合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活动应紧紧指向于教学目标。

2.学习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易于接受,才能学得活、印象深、效果好。

3.学习活动要有情趣,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4.学习活动间的衔接和转换要自然、流畅;要有层次感、立体感。

四、示范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学习方法,则是一种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着个体当前的学习,也影响着个体今后如何去适应社会,创造生活。作为培育未来新人的学校,不管站在何种角度都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我认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离不开各种具体的学习情景,更离不开教师的启发、指导和示范。所以,说到底,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问题,关键还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因而,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要时时处处地凸现出方法的示范,要自始至终地把方法的示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学法化的境地。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独立、创新地学习是我们所期盼的教学理想境界,愿我们教师为实现这一理想境界而多施加丰富的“养料”,让学生的“主体之火”燃得更旺、更灿烂吧!

浅析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 第12篇

一、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教学应有的思考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转变, 还是数学方法的更新, 都要求数学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应作如下几点思考: (1) 新课程的实施, 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 如怎样为学生营造生动学习的环境, 怎样在打好基础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怎样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2) 新课程容量的增加, 增加了不少新知识, 如平面向量、算法、概率、导数等, 应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 怎样的教学方法? (3) 课程内容增加了“数学建模”“探究性课题”“数学文化”三个板块, 如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上述问题都需要数学教师责无旁贷地去研究。

二、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在师生关系上把自己定为权威, 而把学生视为无知者;其次在教学设计上, 更多地考虑教材的内容而忽视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再次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主宰和指挥, 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指令下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最后在学习评价方面, 主要关注的是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忽视学生的发挥与创新。在这种教师主导的观点下, 导致的是题海战术, 而学生的能力发展很慢, 是导致学生讨厌学数学的直接原因。

2.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反映在课堂上就是不顾每个学生的实际, 对每个同学的要求都一样, 教学内容千篇一律, 教学方法死记硬背。导致了班级中所谓的两极分化, 即一批成为应试高手, 另一批则在考场上败下阵来, 成为“批量生产”中的“差生”。

3. 忽视教学模式的设计

数学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存在形式, 可以依照教师在课堂上所起作用的强弱、学生参与程度的大小进行设计。但教师往往较少关注各部分数学具体内容及特殊性质, 而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各种不同内容在教学上的共同之处, 只做一些很一般的分析。所有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套用同一种模式, 即复习—引入新课 (或该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解—巩固练习—小结 (往往是教师总结) 。

三、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

1. 创新设计, 促进学生优化思维

要着力渗透思维方法。数学教学不只是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如在等差、等比数列内容的学习时, 教师应自始至终地贯彻类比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 在所有的数学课程教学中, 都应注意到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2. 立足探究, 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如在高三数学复习课时, 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探究发现的主体, 而老师则是数学的向导, 问题要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 我们可以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而得到启发, 提出问题:“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从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表述中, 你能发现这些性质是怎样提出的?类比等式基本性质的提出过程, 你能提出哪些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猜想?这些猜想正确吗?”

3.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反证法”这一新课时, 可跟学生讲《路边苦李》这个典故作为情境。典故的内容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一小孩叫王戎, 一天, 他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到郊外去玩, 只觉得口干舌燥, 这时正好发现前方有一棵李树, 树上结有很多李子, 其他小孩都去摘果子解渴, 唯有王戎不动。路边一位老人见后, 问王戎为何不去摘, 王戎说:那李子肯定是苦的。老人问其原因, 王戎回答说:“若李子不苦, 路人早就摘下解渴, 树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李子, 所以这李子必定是苦的。”果然, 此时吃了李子的小孩一个个都痛苦地吐了出来。王戎便是应用了“反证法”认定李子是苦的。这样, 便创设了情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反证法”的兴趣。

4.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学内容

上一篇:实践育人改革下一篇:道德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