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

2024-06-03

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 第1篇

名人的话没有错, 而且其基本观点也好理解, 学生的学习经验必须是学生主观上主动的行为, 这行为并与客观对象产生联系, 形成知识的建构。如果是老师做了很多事, 而学生没有在主观上主动去与客观环境或对象产生联系, 那该生就没有获得学习经验, 也就是说该生没有形成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一个学生在班级听课, 坐在那儿挺老实, 老师在前边讲得天花乱坠, 但这个学生一点也没听, 没在大脑中产生反应, 他就没有获得学习经验, 也就是没有发生学习行为。

倡导高效课堂的人士建议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讲得越少越好, 最好不讲。老师就是一个学习环境的创设者, 在班级, 老师就是第51个学生。比较典型的是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所谓“五环大课堂”。他们自称是跨界大课堂。怎么个跨界?一个老师同时可以上两个班的课, 打破了班级的界限, 以小组为基本单位, 班级内的小组可以跨班组合。而最为叫绝的是老师在课堂上基本不用讲课, 连组织教学都由学生来做, 称为“导生”。

根据上面的理论, 我们可以确认, 如果学生主观上没有学习的行为, 就不会产生学习经验。从学习活动这个角度讲, 离开学生主体的行为, 教师做什么都没有用。但问题是, 我们不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导生能否替代老师?我认为, 教师的作用就是用有效的手段促使学生去发生学习行为, 与客观对象发生联系、产生影响。要达成这个结果, 教师不说话是很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威廉·亚瑟·伍德说“伟大的教师启发”, 但没有说启发就是不说话。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创设教育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迷茫混沌之时给予点播指导。老师少说话固然正确, 但必要的讲解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自学 (包括所谓独学、对学和群学) 不可能解决学习任务的全部问题, 还有一部分疑难需要老师点播指导。毕竟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 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的学习能力需要一个训练过程才能建立起来。教师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有的作用, 岂能由“导生”来代替?事实上, 用“导生”来主持课堂, 也是得有教师事先编导, 按照“导学案”的路径“索骥”, 而“导生”也不过是一个“演员”而已。其实, 就是这种高效课堂方式, 教师的讲解也没减少, 只不过是前置到课前了, 其结果是加重了师生的负担。课堂学习应是一个学生心智发育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有的学校规定, 老师讲课不能超过5分钟, 未免有些武断。我觉得, 我们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也别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右倾一下滑到了左倾, 淡化了老师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经验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行为, 不是取决老师做了什么, 这观点没错, 但没有老师的创造性的工作, 学生的学习兴趣谁来培养?学习的积极性谁来激发?获取学习经验的方法谁来传授呢?事实上, 学生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靠老师的激发产生, 很多的疑惑靠老师的启发才能解除。所以,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提高自学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是需要老师来指导和帮助的。杜威认为, 儿童的发展是连续性的, 每个阶段都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更多的指导。我们不能期盼孩子们在小学就能脱离老师的指导进行自学, 同样我们也不能奢望初中的孩子们什么问题都能自行解决, 即使这自学中包含着对学和群学。

另外, 我们还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老师的“强迫”能否产生学习经验?我们先不去从学习心理学角度进行理论探讨, 单从教育实践经验看, 老师的严格看管、强制学习是能够使学生形成学习经验的。我们都知道, 现代的知识观把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目前, 我们中小学课堂上按学科进行的教学, 学生所学的基本是显性知识。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学科教学带来的隐性知识缺失的弊端, 单从显性知识的获取途径看, 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老师做了什么没关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博士上官子木认为:“显性知识既可以通过主动参与也可以通过被动灌输的形式获得。” (上官子木, 从知识观看基础教育的得与失, 中小学教育, 2012第2期, 22页) “被动灌输”, 的确不是先进的教学方法, 这种比较笨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够人性, 忽略了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现代教育形势下, 我们应该摒弃这种陈旧的教法, 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因此, 我们可以说, 灌输和强制学习也能产生教育经验, 只是从总体来看效率低下而已。试想, 中国私塾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简陋而固化的一面, 但千百年来不也是无数民族精英诞生、成长的摇篮吗?不也起到了民族精神培育和社会文明传承的主要作用吗?毋庸置疑, “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说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即使现在关于师说的内容有了发展变化, 那也是在古代教育思想基础上的萌蘖。

泰勒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 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版第55页) 我认为,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做什么, 学生自己就不知道做不做、做什么、怎么做。无论教育怎么改革, 教师终究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导。

摘要:从理论上论述了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 优秀教师的教学和导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初探 第2篇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的重要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科学地调节学生的学习与其需要之间的关系,既能充分体现教学的目的,又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情感需要实现和谐的统一,获得乐学的体验。因此师生关系应该定位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今天我就来谈谈这一问题。

一、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

我这儿所说的引路人,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走入语文世界,再引导他们如何去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或者走入歧途。这种指导指的是学生学习思路的指导,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各种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这种指导要求教师能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输送氧气,让火把能燃烧起来,而且变成熊熊大火;这种指导还包括运用老师的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培养学生选择,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在实践,合作中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所以,我希望通过课堂,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博大精深,语文的引人入胜,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寻找“真善美”。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山水、花鸟等自然美和作者热爱春天的人情美。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主动的去发现去欣赏一切的“真善美”。而这一切都需要你去有意识的指导和牵引。

二、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教师又成了整堂课的策划者。他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促成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教学设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而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主张教师在备课时,主要设计大的教学步骤和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相反就会按部就班,没有机动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我就皇帝的新装

设计几个大问题,并在课堂上围绕它展开讨论。在《变色龙》的教学上,我就紧紧抓住“变”这个字来结构整堂课。当然,设计的简单并不等于准备的粗糙,相反,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更加重要了。因为,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很好的应变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状况。语文学科教学中,策划必不可少,在语文主题活动课中,策划更是必要。所以,教师事先的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策划主题确定、地点选择、物质准备、组织建设、分工落实、过程设计等。

三、教师是课堂这出戏的导演

课堂教学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如果我们把教学看作是演戏的话,那么,教师该是导演(也就是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该是演员,且是主角(也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戏要演好,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你的指导下,放开手脚去演绎这一堂课。

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而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了如指掌,其次是还要研究学生,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课堂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的学习,在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把课文编成适合演的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并允许学生适当地加入想象的成分,加强戏剧效果。

老师只是偶尔指导一下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再如《陈毅市长》一课,课文就是现成的剧本,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必须认真地研读好课文。所以,“戏”演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教师应该为学生学习语文做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如果不能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那么还谈什么教育?谈什么教学?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传授的是我们的母语,吕叔湘先生曾经感慨:“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他说的主要是指国民们语言文字运用很不规范。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就应该是身先士卒,担当起民族语文的示范者这一角色。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生活中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深入钻研,强化语文功底,提高文学修养,注重自我形象等。设想一下,一个语文老师,却满口方言,一手烂字,下笔不成文,出口不成章,那么,语文的魅力哪里去寻?教师的风采又何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彰显 第3篇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主导地位的能否实现,将决定我们是否能把学生领进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教师的课堂学习气氛沉默,整节课很压抑;有的教师直接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三维目标,满满的一张幻灯片,然后一带而过;有的教师依然是一支粉笔满堂灌,讲台上教师洋洋洒洒、指点江山,讲台下学生二目发呆、茫然无知;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前松后紧、虎头蛇尾、潦草收场等等。这些课堂表现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思考的头等大事。

一、教学设计折射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课堂教学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预设环节,另一个是实施环节。预设环节就是教学设计,一般称教案。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对课堂45分钟的计划、安排,是教师预想中的各个环节的设置,包括教学流程、问题设计、板书、作业布置等等,其中更是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折射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学习目标的确定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

每一节课都有它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学习目标的落实。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案的书写过程中,总是以教学目标来体现教学目的和要求。在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下,教学目标这一概念的继续使用就有些不合实际,因为教学目标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的。学习目标的提出从学生主体地位的视角来看,更为合理。

关于学习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澄清几个概念。学习目标不等同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而学习目标则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学习目标不等同于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理想化的,是从三个维度来阐述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预想的教学效果,是动态的。而学习目标则是在渗透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整合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结果又是评价,是直观的、具体的。学习目标不等同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及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既然是基本要求,就是大众化的,带有普遍性和基础性,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学习目标则是在科学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带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学习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到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教师要科学地解读课程标准,课标是教材编写和命题的依据,脱离课标授课,使我们的教学失去了方向,完全按照课标授课,使我们的教学达不到高考的要求,失去了高度。科学解读课标就要掌握课标的内涵与外延,使我们由此确定的学习目标超越45分钟课堂、超越一百多页的教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其次,教师必须做到胸中有题,有典型题,有创新题,有思维高度的题,有能打破学生发展瓶颈的题。要做到胸中有题,教师必须大量做题,从中筛选、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题海中最具有权威性、最具有指导性的莫过于高考题。因此,教师必须对高考题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做高考题切莫停留在表面,一定要深入挖掘,了解命题人的思路、意图,知道本题、课标、考纲、教材四者的关系,反思自己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知识点是否处理了、处理得是否到位),由此确定的学习目标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使我们的教学与高考合拍。再次,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的构建,切忌照抄照搬教材,照本宣科地讲教材。这样做的后果是课堂教学沉默,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扼杀。最后,教师要对知识与能力的两个层次有明确的要求。知识与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侧重于知识的讲解,而在现实的高考中,更侧重对能力的考查,我们确定的学习目标必须兼顾二者。

学习目标确定的科学与否,实际上考查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考查了教师对高考的理解与把握。科学的学习目标能引领学生的发展,做到事半功倍,不科学的学习目标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学习目标的确定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对课堂的驾驭彰显教师的主导地位

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沉闷的课堂使人压抑,轻松的课堂使人活跃。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在学生中形成民主、和谐、共赢的局面。教师在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个眼神都能影响到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的闪光点。成功学家罗宾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这份才能犹如一位沉睡的巨人,等待我们去唤醒他。”作为一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是尤为重要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讲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去经历体验、去感悟创造。教师除了要履行正常的教学职责之外,更应该发挥最大能力使课堂教学有可发掘之处,有闪光之点,更要注重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给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很偶然地产生出各种奇思妙想,提出很新鲜的问题。教师应在课上及时将这些信息加以捕捉、处理。在课后,教师在自身的反思中也要注意去捕捉、提炼其中的精要,既可以积累第一手素材,又可以拓宽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彰显 第4篇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教师主导地位的能否实现, 将决定我们是否能把学生领进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不难发现, 有的教师的课堂学习气氛沉默, 整节课很压抑;有的教师直接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三维目标, 满满的一张幻灯片, 然后一带而过;有的教师依然是一支粉笔满堂灌, 讲台上教师洋洋洒洒、指点江山, 讲台下学生二目发呆、茫然无知;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前松后紧、虎头蛇尾、潦草收场等等。这些课堂表现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 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思考的头等大事。

一、教学设计折射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课堂教学由两部分组成, 一个是预设环节, 另一个是实施环节。预设环节就是教学设计, 一般称教案。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对课堂45分钟的计划、安排, 是教师预想中的各个环节的设置, 包括教学流程、问题设计、板书、作业布置等等, 其中更是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折射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学习目标的确定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

每一节课都有它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这个任务就是学习目标的落实。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案的书写过程中, 总是以教学目标来体现教学目的和要求。在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下, 教学目标这一概念的继续使用就有些不合实际, 因为教学目标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的。学习目标的提出从学生主体地位的视角来看, 更为合理。

关于学习目标的确定, 首先要澄清几个概念。学习目标不等同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 而学习目标则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 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学习目标不等同于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理想化的, 是从三个维度来阐述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预想的教学效果, 是动态的。而学习目标则是在渗透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整合的, 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既是结果又是评价, 是直观的、具体的。学习目标不等同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及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 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既然是基本要求, 就是大众化的, 带有普遍性和基础性, 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学习目标则是在科学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 带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学习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到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 教师要科学地解读课程标准, 课标是教材编写和命题的依据, 脱离课标授课, 使我们的教学失去了方向, 完全按照课标授课, 使我们的教学达不到高考的要求, 失去了高度。科学解读课标就要掌握课标的内涵与外延, 使我们由此确定的学习目标超越45分钟课堂、超越一百多页的教材,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其次, 教师必须做到胸中有题, 有典型题, 有创新题, 有思维高度的题, 有能打破学生发展瓶颈的题。要做到胸中有题, 教师必须大量做题, 从中筛选、甄别,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题海中最具有权威性、最具有指导性的莫过于高考题。因此, 教师必须对高考题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做高考题切莫停留在表面, 一定要深入挖掘, 了解命题人的思路、意图, 知道本题、课标、考纲、教材四者的关系, 反思自己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知识点是否处理了、处理得是否到位) , 由此确定的学习目标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使我们的教学与高考合拍。再次,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取舍, 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的构建, 切忌照抄照搬教材, 照本宣科地讲教材。这样做的后果是课堂教学沉默, 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扼杀。最后, 教师要对知识与能力的两个层次有明确的要求。知识与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侧重于知识的讲解, 而在现实的高考中, 更侧重对能力的考查, 我们确定的学习目标必须兼顾二者。

学习目标确定的科学与否, 实际上考查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考查了教师对高考的理解与把握。科学的学习目标能引领学生的发展, 做到事半功倍, 不科学的学习目标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学习目标的确定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对课堂的驾驭彰显教师的主导地位

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沉闷的课堂使人压抑, 轻松的课堂使人活跃。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够在学生中形成民主、和谐、共赢的局面。教师在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个眼神都能影响到课堂。

《教师是教学课堂的主导者》读后感 第5篇

——南源小学田红英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在教学里,教师必须组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制定严格的系统的教学计划,必须讲授人类文化共同要素的各门学科知识,并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必须是学生遵守纪律并为他们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因此,教师对学校和教育过程拥有控制权。

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加深,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已成为了不少学者争论的中心,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拥有者,作为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主人,掌握着学科的逻辑体系,了解教育过程和儿童的身心健康,所能够而且必须掌握在教育中的主权性,为了给学校提供好的教师,这就需要使教师受到良好的培训,充分理解教师的优越之处与责任、义务,他们能够在塑造下一代中创造奇迹。

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6篇

一、导在难点处

教材受到版面、空间、局域的种种限制,对于经过艰难曲折的思维过程而总结出来的规律或结论,往往呈现形式稍显简单,这同时也给教师一个可挖掘的空间。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领会,将教学简单的定位在结论性知识的掌握上,不仅不能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同时跨越式地跳过思维难点的做法,既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也会造成学生在无意间忽略了科学思维的过程,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无法投入学习热情,这必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如“圆的认识”一节中,教师把圆通过剪拼,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表面上看如何拼是难点,但是实际上如何能想到由圆到方的转化,却是学生们独立思考中最大的障碍。教材给予的只是直接的呈现,面对学生学习的这一难点,教学中不能不加理会,又不可以淡化处理。

二、导在纷乱处

现今的课堂提倡学生的学习行动研究,并给予学生以极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在研究辨析的过程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常常会造成杂乱无章的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的情形。教师既要让学生充分思考、畅所欲言,又要把握好教学时机,避免学生陷入过分的争执中,影响思维探究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关键时刻的疑问追击,教师适时的点拨,都将学生的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引导,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有助于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完成学习任务。如“3的倍数”一节,因为学生有了2、5倍数的研究的影响,有的学生仍沿用1~00数字表中划出3的倍数;有的学生却是列举出一组3的倍数,然后试图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从而形成多样结论:①有简单类推的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②有认为每个数字都是3的倍数的,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③有通过100以内数字表的观察得出:一个两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是3、6、9的,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④有“一个自然数由连续的三个数组成的,就是3的倍数”等等。哪一条是准确的?对于显而易见的错误,学生以简单的例子,马上就能验证出来,剩余的对与错的界定学生们各不相让,学生在争执中,反倒开始反思自己的方法的局限性,在这里教师及时点拨,举出一个非特殊性的具体数的例子,虽然也能被3整除但是不符合任意一条特点。教师明确了要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就需要在此投入新的研究,只有在普遍性的研究中才能符合科学理念、科学精神。

三、导在疑虑处

教师的教学不该给学生留有疑虑和遗憾,学生在学习时由于遇到的知识有些是模糊的,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似是而非。往往过去了很长时间才可能有所察觉,又可能错过寻求答案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的主导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要关注学生应该明确认知的事物,培养学生严密细致的思维习惯。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节时,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意义的理解是不够的,对于分数和百分数的关系,尤其是分数还包含百分数,为什么还要产生这样一种新的数等,学生还是有一定疑虑的。教师应通过让学生辨析,使之既明确两者的关系,又理解了百分数的形式,明确它只表示百分率,并且易于比较、一目了然。所以,对于百分数为什么没有单位,百分数的取值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音乐课堂教师主导功能的发挥 第7篇

一、用心打造“课堂”,让学生在良好情绪中快乐学习

课堂是师生共建共享的教学场所,既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空间———教室及教具,也包括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心理感受———课堂情绪。教师要用心营造学生“愿学”“乐学”的课堂环境,及时把控教学节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1. 努力让“每一面墙都能流淌音乐”

苏霍姆林斯基倡导“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用心布置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获得感悟。除了音响、电子黑板等教具器材外,音乐课堂的环境布置要突出鲜明的音乐元素和音乐气息。在实践中,我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以他们喜欢的卡通画、剪纸、头饰、拼图等形式,将相关的曲谱、词曲作者等信息予以张贴、悬挂或摆放。如此只要学生置身教师精心布置过的音乐教室,就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音乐元素,从而自发地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然,音乐课也不必始终坐在音乐室里。在讲授《小雨沙沙》《春来了》《小蝌蚪找妈妈》等歌曲时,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碧水蓝天、红花绿草、鸟鸣水流的“天然课堂”中倾听自然音响、激发音乐情趣。

2. 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

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课堂环境,能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求知、快乐学习。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提升业务素养,同时要放低身份,多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交朋友,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争取学生的认同和喜爱。此外,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规律,通过有效的语言和动作,诸如趣味式导入、鼓励式提问、诱导式探究等方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化解教与学的沟通鸿沟和表达障碍,让学生始终能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开心学习。

二、多项措施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主动学习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与教师的情感交融、思维共鸣。然而,实践中有些“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主观主导有余、学生自主参与不够,只能是“为情境而情境”,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打了折扣。为此,在创设情境方面,要在凸显学生的自主参与上多下工夫。

1. 在“看”中亲近情境

通过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和图画展板等教具,将教学内容所涉的音乐图像、音符节奏等直观地予以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让音乐“看得见”。如在欣赏第一册《小足球》时,我没有让学生单独地听音乐,而是同步播放了一段足球比赛录像,学生看得仔细、听得认真,真切感受到激烈的足球运动场面,课堂效果很好。又如在讲授《花儿花儿几时开》这首歌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四季花开的多幅图画,图片中花儿千姿百态、五颜六色,学生在分享花之美景的同时,再学唱很快就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此外,精心设计板画也能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在“听”中感受情境

除了录音机和乐器发出的制式音乐,课堂上学生听得最多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了。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欢乐;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让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则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无论是课堂的导入、课中的小结还是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让学生乐意听、听得懂、听得进。如在欣赏《热闹的课间十分钟》时,我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流课间活动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5分钟后我转移了话题,问道:“同学们,课间活动的项目很多,你们一定很累吧,那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把这些有趣的活动唱出来,怎么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由此导入新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就能主动地参与其中。

3. 在“演”中体验情境

音乐与表演密不可分。学生喜欢看表演,更喜欢参与表演。实践证明,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感情,能使学生体会歌曲的情境,从而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如在教《读唐诗》一课时,我选择了“枫桥的钟声”这一句,引用《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月落鸟啼”“渔火”“钟声”“客船”等特定景物,再播放《涛声依旧》的歌曲,让学生即兴表演。孩子们手拉手自己搭成小船和灯火道具,分别扮演艄公和乘船人。学生们对课本上的角色和场景十分亲切,加深了内心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教化引导,让学生在“情感”培养中高效学习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新课标所倡导的高效音乐课堂,不应满足和止步于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乐理常识和基础的演唱(奏)技巧,而是要充分用足用好音乐课堂的导向功能,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和创造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进而养成有利学生健康成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挖掘和整合音乐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好的音乐作品都承载和蕴涵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和丰富多彩的情感元素,或是爱国、爱乡、爱自然的,或是追求美好、崇尚自由的,等等。要真正发挥好音乐“陶冶性情”的熔炉功效,需要音乐教师自觉地钻研教材,深入挖掘音乐作品内在的情感因素,同时整合运用相关信息,拓宽教材内容,最大可能地让蕴藏于音符和旋律之中的情感为学生所发觉和体验,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动。比如,在教人教版《拉萨谣》时,我收集了关于拉萨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信息,课堂上播放了MTV《天路》《珠穆朗玛》两首歌曲,让学生对青稞酒、酥油茶,锅庄、弦子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在惊叹西藏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的同时,学生们对独特的西域风情的藏族音乐产生了浓烈的情趣,进而对西藏有了由衷的向往和喜爱之情。与此类似的做法,也可以使用于《国旗国旗真美丽》《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教学中,效果十分明显。

2. 发挥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化功能

和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8篇

关键词:主导作用,认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往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并不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 或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过程。因为学生虽然被完全“社会化”, 但是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会表现出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自我人格。这表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一个教师指导和帮助的被动接受者, 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能否被学生接受和内化的关键是教和学的和谐。

和谐是相对冲突而言的, 教学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教学要求与学生现状的差异, 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观念、立场、知识、能力上等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自然会表现出疑惑、不解、冲突或对抗等。因此,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教与学的冲突、和谐 (消解) , 再冲突、再和谐 (再消解) 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基于这种观点, 我们认为, 和谐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主要突出三个方面, 即正确认识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自主交往的空间。

一、正确认识学生:主导作用发挥的基础

“怎样教”是现代教学理论不可回避的问题, 也是教师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理论基础。“怎样教”不只是方法问题, 也是学生观问题。因为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学生, 他所预期的教学目标才有望实现, 他所实施的方法才切实可行。

中小学生是一个尚未完全社会化、心智尚未成熟的群体, 是一个由于遗传、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而促使其身心发展水平有差别的个体。一个班级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也就是说, 他们既有自己的优势或优点, 也有自己的弱势或不足。从一定意义上讲, 学生不擅长学习某些学科或学习有困难等既是客观存在的, 也是正常的。但是, 在传统的观念中, 人们往往把那些在强势学科 (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学习成绩不好或在课堂中比较“捣蛋”的学生视为“差生”。如果某生在两方面 (学习和品德) 都差, 则被认为是“双差生”。在这种理念下, 人们从不把身体素质好、爱好音乐、具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学生视为优生。显然传统意义上的“差生”观是不完善的。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 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力, 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1]作为个体, 人人都有这七种智力, 只是各种智力在每一个人身上表现的程度和方式不同。一般而言, 在这七个智力中, 通常只有一个主要或次要的能力。同时这七种智力又是相互联系的。[2]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学生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一是适用于所有人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聪明或成功与否的智力量表是很难找到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同时又都是出色的。如丘吉尔、贝多芬、乔丹、爱因斯坦, 你能说谁更聪明吗?二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 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 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么聪明的问题。因此, 教师应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学生, 即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 应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 即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也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所言:“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鼓励冒尖, 允许落后。”[3]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

“怎样教”不只是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单一的教学方法的应用, 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讲,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因为,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人身上都有七种智力, 并且在每个人身上所处的地位及表现方式是有所不同的, 同时其发展方式和方法也是有异的。因此, 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适应部分学生的发展。

有关研究也表明, 40%的人记得3/4他们读到或看到的东西;30%的人记得其在标准的课堂所听到的东西的75%;15%的人通过触觉学习得最好;15%的人通过身体来做能使他们学得最好。[4]因此, 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一是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要;二是给学生一个自我认识的机会, 即让学生自己了解已经学会了什么、还要学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学会等。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而使学生形成一种非强制性的自主学习状态, 从而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 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就是要给学生看的条件、想的时间、说的机会和练的空间。在新授课前, 要给予学生预习和自学的时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出示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认知目标;设计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可依据的知识联系点;提出自学要求, 并进行自学方法指导等。在新授课中, 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创设学生“认知冲突”情境, 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如果能将一组富有挑战性且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系统地串联起来, 并伴有启示、点拨等方式, 那么学生将会最大可能地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这样, 学生不仅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而且还促进了学习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素质的发展。在新授课后, 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和给予学生一定的复习时间等。教师要设计有层次性的习题,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自我检测的需要, 帮助他们强化成功, 矫正错误。

应当指出的是,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避开教师随意而无序地学习,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主动学习。因此,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是“旁观者”, 而是指导者。

三、给学生自主交往的空间: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 即学生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 我们的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真理性知识, 开发学生的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等, 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自省智力、交流智力等, 让学生习得体验性知识,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交往是通过挖掘和利用“学生教学生”这一潜在教育资源来为学生之间的品德、情感、知识、智力及认识方式等提供一个相互碰撞的平台。

给学生自主交往的空间,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选用能促进生生交往的课堂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若能恰当地引导学生分组学习, 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询问、相互讨论、相互解难, 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启迪、共同发展的目的。此外, 小组之间辩论、分组讨论等也是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的教学方法。同时, 教师还要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特定要求和目的, 针对不同课型和课的不同阶段或环节创设课堂空间结构。改变课堂中师生空间位置, 可使师生摆脱“单向交流”的困境, 为生生之间多向自主交往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

然而, 我们应牢记的是, 课堂中生生交往本身不是目的, 其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应是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倘若我们过于追求形式, 为交往而交往, 那么势必会脱离课堂教学的自身任务, 也就根本谈不上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为和谐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点, 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了学生本质, 了解了学生的发展路径, 审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说, 这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探索有利于广大教师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 必将推进我国和谐课堂教学的研究, 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

[2]汤仙月.课程内容表征形式多样化探析——多重智力理论对课程设计的启示[J].教育科学, 2001 (3) .

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第9篇

为了改变传统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的理念。但在实践中如何做到既确保学生自主学习, 又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却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方面, 学习始终是学生的学习, 教师永远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对此, 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 “自主”既是一种方式, 又是一种能力。学生之所以是学生, 就在于他们不论是在学习内容的整体性把握上, 还是在学习方法的确定上, 都还不具备这些能力, 需要教师的指导。上述两个方面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最主要的矛盾所在。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课程自身的主观性、实践性、个性化使这对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传统的“师授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教师发挥主导 (实际上是“主宰”) 作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而且老师越主导, 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 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容易使学生迷信书本、迷信老师、迷信权威, 不利于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遭人诟病。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人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 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的众多理论基础中, “建构主义”理论最为重要。建构主义认为, 现实 (reality) 不过是人们的心中之物, 是学习者自身建构了现实或者至少是按照他自己的经验解释现实;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 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人们的思维只是一种工具, 其基本作用是解释事物和事件, 而这些解释则构成认知个体各自不同的知识库。建构主义的语文教育思想认为, 阅读的目的在于建构意义。这个意义的建构既来源于文本, 更来源于学生这个主体。学生主体的精神世界与文本的精神内涵在某一点相遇, 交织成一个新的“意义结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应处于中心地位。这种理论对纠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偏颇大有裨益, 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对“师”、“生”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当, 则可能出现钟摆式的偏移, 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另一个极端。

令人担忧的是, 课改以来教师的作用在弱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被有些人误解为“以学生为中心”。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五花八门、似是而非的见解缺少应有的识别、评价、指导, 没有是非观念, 一味肯定, 丧失了教师应有的主导的职责。比如, 读《愚公移山》说“愚公破坏生态环境”;读李密的《陈情表》大谈“忠孝思想的现实意义”;读苏洵的《六国论》说“秦灭六国是历史的进步”;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说“她拥有那么多珍宝, 为什么不另选夫婿”?读朱自清的《背影》说“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这些显然属于不顾文本的自由化阅读。对此, 教师当然应该宽容, 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但不能纵容错误, 而且要对学生的误解进行匡正和引导。但遗憾的是, 一些教师对此的反应是:“有道理”、“能自圆其说”、“能够大胆联想想象”。有鉴于此, 必须理直气壮地鼓励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

按照建构主义语文教育理论, 阅读的目的在于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的意义结构。这种意义建构, 没有所谓对错之分, 却有恰当与否之分。评价这种意义建构的质量的标准, 是学生与文本在何种高度上相遇, 在何种深度上对话, 在何种视野里交融。因此, 对文本的解读不应该是天马行空般的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那种脱离文本的空论、不着边际的笑谈、随心所欲的曲解、文不对题的歪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没有什么益处。

面对学生对文本或对或错、或深或浅的解读, 教师应及时准确的作出评价, 并能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恰当的事实根据或理性支点, 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指点迷津、提高认识、解决问题。例如, 有位教师在执教《孔雀东南飞》时, 组织学生讨论“焦母为什么要强行拆散刘、焦美满的婚姻?”开始时, 学生的理解异彩纷呈:焦母吃媳妇的醋了、刘兰芝没有生儿子、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焦母的更年期到了, 等等。显然, 这些理解并不恰当, 已经脱离了文本的实际。此时, 教师向学生提供了《礼记》中的一条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 无子去, 淫去, 妒去, 有恶疾去, 多言去, 窃盗去”, 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借助教师提供的这则资料, 学生最后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最主要的原因是刘兰芝在家里的表现触犯了封建礼教, 触怒了焦母。出现在焦母眼里的刘兰芝是“举动自专由”, 焦母认为“此妇无礼节”。作为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代表的焦母当然会“吾意久怀忿”了。可以说, 焦母正是凭借“七去”中的第一条来迫害刘兰芝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刘、焦的爱情其实就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可见, 教师的引导、帮助是学生恰当解读文本的保障, 是不可或缺的, 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那么, 这样做是否会让教师重蹈覆辙、再次成为“向学生奉送真理”的填鸭者?如何通过“主导”养成“自主”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把握“主导”与“自主”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主导”是手段, “自主”是目的, 要通过“主导”来养成“自主”。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时, 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愚公究竟笨不笨。他先让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分成了两派:“笨派”和“不笨派”。为了澄清认识, 钱先生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理解人物。先看移山的动机:痛感迂、塞之苦;再看移山的目的:确知移山之利 (移山之后可“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再看移山的可能:深明可移之理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 。至此, “愚公不愚”的认识已呼之欲出。接着, 钱先生又向学生介绍了一位对乘客非常热心、却被个别小青年理解为傻里傻气的学雷锋标兵, 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上理解“愚公不愚”的道理, 学生最终很自然地形成愚公“大智若愚”的认识。“愚公笨不笨”的问题本来有极强的思辨性, 让初中生理解这一问题的确很有难度。钱先生通过有效的引导,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深入, 引导学生因文解道, 因道悟文, 既维护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见, 只要导之有方, 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反而更有利于其自主性的发挥。

一讲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或许与人们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偏颇理解有关。有人把建构主义理论理解成“以学生为中心”, 其实不然。建构主义理论在突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注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这两大部分中每一个环节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学习环境设计通常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组织”……等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得靠老师去设计, 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由于策略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原有认知水平, 即要考虑因材施教, 所以更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浅析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 第10篇

一、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教学应有的思考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转变, 还是数学方法的更新, 都要求数学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应作如下几点思考: (1) 新课程的实施, 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 如怎样为学生营造生动学习的环境, 怎样在打好基础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怎样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2) 新课程容量的增加, 增加了不少新知识, 如平面向量、算法、概率、导数等, 应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 怎样的教学方法? (3) 课程内容增加了“数学建模”“探究性课题”“数学文化”三个板块, 如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上述问题都需要数学教师责无旁贷地去研究。

二、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在师生关系上把自己定为权威, 而把学生视为无知者;其次在教学设计上, 更多地考虑教材的内容而忽视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再次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主宰和指挥, 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指令下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最后在学习评价方面, 主要关注的是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忽视学生的发挥与创新。在这种教师主导的观点下, 导致的是题海战术, 而学生的能力发展很慢, 是导致学生讨厌学数学的直接原因。

2.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反映在课堂上就是不顾每个学生的实际, 对每个同学的要求都一样, 教学内容千篇一律, 教学方法死记硬背。导致了班级中所谓的两极分化, 即一批成为应试高手, 另一批则在考场上败下阵来, 成为“批量生产”中的“差生”。

3. 忽视教学模式的设计

数学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存在形式, 可以依照教师在课堂上所起作用的强弱、学生参与程度的大小进行设计。但教师往往较少关注各部分数学具体内容及特殊性质, 而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各种不同内容在教学上的共同之处, 只做一些很一般的分析。所有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套用同一种模式, 即复习—引入新课 (或该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解—巩固练习—小结 (往往是教师总结) 。

三、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

1. 创新设计, 促进学生优化思维

要着力渗透思维方法。数学教学不只是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如在等差、等比数列内容的学习时, 教师应自始至终地贯彻类比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 在所有的数学课程教学中, 都应注意到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2. 立足探究, 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如在高三数学复习课时, 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探究发现的主体, 而老师则是数学的向导, 问题要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 我们可以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而得到启发, 提出问题:“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从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表述中, 你能发现这些性质是怎样提出的?类比等式基本性质的提出过程, 你能提出哪些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猜想?这些猜想正确吗?”

3.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反证法”这一新课时, 可跟学生讲《路边苦李》这个典故作为情境。典故的内容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一小孩叫王戎, 一天, 他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到郊外去玩, 只觉得口干舌燥, 这时正好发现前方有一棵李树, 树上结有很多李子, 其他小孩都去摘果子解渴, 唯有王戎不动。路边一位老人见后, 问王戎为何不去摘, 王戎说:那李子肯定是苦的。老人问其原因, 王戎回答说:“若李子不苦, 路人早就摘下解渴, 树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李子, 所以这李子必定是苦的。”果然, 此时吃了李子的小孩一个个都痛苦地吐了出来。王戎便是应用了“反证法”认定李子是苦的。这样, 便创设了情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反证法”的兴趣。

4.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学内容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角色;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88-01

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标准,既要符合所有教师的共同要求,又要反映语文教育的特殊要求;既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又要切合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本文作者从自己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出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所应有的角色地位和基本素养,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发挥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

要搞好中学语文教学,教师要建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最佳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

二、设计主持课堂学生活动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培养学生自治管理能力上来,培养学生形成自育能力、自治能力和自学能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将“民主、科学“引进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老师的角色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有着不同的变化。例如:语文课堂中的学生辩论、讨论,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的角色;如果是一堂朗读或诵读、演讲,老师还要担当起评论员的角色;如果是一堂学生课本话剧表演,老师要担当起导演的角色,教师就是凭着这些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充分调动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轻松愉快又饶有兴趣的学习气氛中探索、学习、发现、提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过去的课堂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提出的问题牵来扯去,学生学习没有热情和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老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老师提效果好。二是设法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老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三、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目的所在,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改注入式为启发式,改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化为灵活性,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目标,选用实用实效的教学方法,并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同时,在教学中,应该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直观化、形象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没有疑问,就没有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真正的创新教育。

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叙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准确性、精炼性、优美性。其中优美性最能体现语文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因素,也是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美的语言,不在乎形容词的堆砌,不注重修辞格的多寡,而是要语言的抑扬顿挫、流畅悦耳、生动形象,给学生以诗情画意的享受。因此,教师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才能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优美画面。采用有趣的活动形式。有趣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举办课前三分钟、分角色朗读等等。学生都积极参与,好奇心极强,兴趣也很高,真正体会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因此,兴趣能推动着学生努力地去听课、去学习、去探究。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12篇

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是“满堂灌”, 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罗列与灌输, 而是起着启发、引导、纠错、点拨、指点迷津、开启智慧的作用,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让学生想学、乐学、好学, 学生主动地动脑、动手, 在思考中不断开启思维, 提出疑问和猜想, 对知识始终充满渴求和好奇。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和组织课堂的作用, 让学生在自己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 掌握知识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下面我就在物理常规教学中怎样贯串教师的主导作用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现

象, 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物理来源于实际生活,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科学规律, 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思考并发现问题,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途径, 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例如, 在学习“液体的蒸发”一节课时, 学生观察到洒在地面上的水, 过一会儿变干了, 对“蒸发”这种物理现象有了比较直观的感知, 教师可让学生说出自己身边常见的蒸发现象, 加深学生印象, 同时让学生思考, 如:湿衣服夏天比冬天干得快, 晾衣服时要把衣服展开, 晒粮食时要把粮食摊开, 并且都要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 刮风的时候衣服更容易干等, 学生对这些现象认真思考后, 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行交流和讨论, 总结出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们在提出、发表自己的观点时, 若出现语言表达不准确或物理语言不够规范的现象, 教师应及时地纠正完善, 同时强调物理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在课堂上, 教师时时贯串“只要学生自己能发现, 自己能找出规律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的原则, 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从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思考问

题并提出猜想, 想办法验证猜想,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纠正偏颇和错误, 归纳总结学生论点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后, 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在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并比较交流。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可适当指正和引导, 使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和正确的实验方法,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 在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例如, 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仪器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的安全性等, 使学生注意实验的严密性和操作的规范性, 尽量少犯不必要的错误;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可巡回指导, 处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对实验现象加以整理, 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 发现规律, 总结出初步的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和各小组发言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不足。这样, 教师的教和学生主动的动脑、动手、亲身体会结合起来, 避免了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 学习有的放矢,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教师教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

法, 教学生从问题中理出头绪和思路, 发现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 用物理知识和规律将问题化繁为简,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原始化, 学生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 想透了,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种正确方法的指引下,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断提高。例如, 杠杆部分的内容, 是学生感到比较难的地方, 教师在讲题时可向学生提出解题的步骤, 首先根据杠杆的定义判断出其是否杠杆, 然后找出它的支点、动力、阻力, 判断出力的方向, 根据力臂的定义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再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计算或分析哪些量发生了变化, 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利用物理概念来分析问题, 是学习物理的一种方法和习惯, 这种习惯的培养, 来自于教师长期的引导和点拨。在这种学习思路的指引下, 学生认识到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性, 把概念和规律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 养成了科学的思考习惯。因此,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重在引导和点拨, 为学生开辟解题的思路。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

题的习惯, 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物理知识的基础上, 大胆地猜想和质疑,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培养和鼓励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指导下, 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后, 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敢于思考, 善于发现新问题, 即便是这个问题现在无法用现有知识解决, 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促使他们去学习新的知识, 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五、教师要做好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

者,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能直接演示给学生看的一定要演示, 能让学生动手做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 能让学生自己探究的一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去思考, 去探究, 去讨论和交流, 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要不偏不倚, 不过分侧重一方, 使二者都能发挥出各自最大能动性, 便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摘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重要的,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更显重要,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一篇:师生间的沟通下一篇:现行非税收入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