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改造范文

2024-05-28

景观改造范文(精选12篇)

景观改造 第1篇

1 工程概况

本次改造的项目位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西南角, 靠近枣阳路光复西路, 原址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2001年第二附属中学整体搬迁, 校园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作为师大校园的一部分。区域总面积约为7 hm2, 主要由密集教学楼和大面积足球场组成。现区域内主要有设计学院、对外汉语学院、传播学院、网络学院以及留学生公寓等。目前, 该区域内全日制在校学生约为2 000人, 长期在校留学生将近1 000人。

通过现场调查发现, 由于场地功能置换, 使用对象、使用的人数发生变化带来如下一系列问题:1) 该地块距离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几何中心较远, 位置偏僻, 课外期间人迹稀少, 人气不旺。2) 校区风貌与校园整体风貌相脱节。3) 校区内设施陈旧、简陋, 缺乏公共活动空间。4) 配套设施不齐全, 仅有一个小卖部。5) 建筑密集, 道路狭小, 人车混行, 停车棚、停车场缺乏, 乱停车现象严重。

2 改造设计的原则及总体规划构思

2.1 改造设计的原则

1) 延续性。2) 开放性。3) 共享性。4) 整合性。

2.2 总体规划构思

作为华师大二附中的原址, 这块场地承载了很多曾经使用者的回忆, 我们所作的改造, 不仅仅是使建筑立面焕然一新, 如何提取这块区域与华师大相互融合贯通的精髓, 在改造后加以突显, 也是我们考虑的方面。因此, 在这里我们以“延续”为主题对校区进行改造 (见图1) ,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1) 空间的延续。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 包括了人数的扩大和空间的扩大;2) 文化精神的延续, 是师大丽娃河精神的延续, 是求实创造, 为人师表校训的体现。

3 各个功能部分的改造

3.1 开放空间的整合

1) 次入口空间。该空间位于校区次入口, 现状为由设计学院与设计中心两栋建筑所夹形成的封闭的绿地, 主要作为次入口的缓冲地兼林荫停车场。现行将其统一设计为开放式的下沉广场, 原来的封闭空间开敞之后对两栋建筑里的人流起到一个吸纳的作用, 并作为设计学院室内课堂的延伸, 为场地注入新的活力。同时, 由于空间的下沉, 场地的标高低于周边场地, 视线上会显得较为开阔, 配合重新规划的行车路线, 解决了次入口比较拥挤的问题。下沉式广场以建筑空间的基本形式——矩形作为母体, 采用错落、拓变的设计手法, 并辅以标高的设计, 形成大小、高低不同的空间, 满足不同人对不同空间的需求, 并在场地上设置由设计学院学生自行设计的体现学校新时代精神的雕塑小品, 作为次入口的标志, 也体现学生作为学校主人翁的态度。2) 教学空间。该空间位于网络学院、对外汉语学院、设计中心、留学生宿舍之间, 现状空间分布比较零散, 围合度较高, 以密实的绿化为主, 主要作为学生课间休息场地。由于场地的置换, 使用对象发生了改变, 大学生的课外时间远比中学生要多, 交流是他们课外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 如何就近提供愉悦的交流空间是该场地的设计目标。对此, 我们将该系列空间作为一整体考虑, 进行统一的空间功能布局。我们对现有的绿地重新划分, 对大部分绿化进行移植, 采用林荫广场的形式, 在其上设置座椅、喷泉水池、花架等小品构筑,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场地。同时, 这些开敞空间也是建筑空间的室外延伸。3) 交往空间。位于设计中心、留学生公寓及对外汉语学院门口的空地, 是学生尤其是留学生聚留的主要场地。该场地位于干道边上, 学生的聚留严重影响干道的交通, 这里曾多次发生交通事故。基于现状问题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发觉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为学生安排合理的交往空间, 因此决定在原有场地附近为学生设计一交往空间, 我们拆除留学生公寓门前的绿地, 在其上设计凉亭、小卖部, 结合边上的留学生餐厅安排茶座, 为学生的交往就近提供愉悦的环境。

3.2 道路交通系统改造

本校区在道路交通上存在的最大问题:1) 由于场地功能的置换, 使用的对象发生变化, 课间使用者数量剧增, 导致道路拥挤;2)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 人车争地现象严重, 停车场地明显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1) 增加一个大型机动车出入口, 缩短机动车在校区内的行走路线, 减少对学生的干扰。经过现场调查发现:a.校区内的车流主要为学生的自行车、教师的小型私家车以及大型摄影用车, 其中大型摄影专车体量大, 使原本狭小的道路更显拥挤。b.大型摄影专车主要的行驶路线是:校区侧门→摄影楼→校区侧门, 摄影楼位于校区中部, 与城市次干道仅一墙之隔。基于以上两点考虑, 建议在摄影楼与城市次干道之间开设摄影专车出入口, 减小其对校区道路的干扰。2) 合理规划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 使自行车和机动车各行其道, 互不干扰。限制外来车辆进入校区, 减缓道路的拥挤程度, 减少噪声。3) 在不拆除固定建筑物的情况下, 尽量拓宽主要干道。通过对现场的勘察, 确定拓宽主路1.5 m, 缓解道路的交通压力。

3.3 建筑立面的改造

该区域原为华师大二附中校园, 园内建筑多为20世纪80年代建造, 建筑面貌比较陈旧, 建筑形态与时代脱节, 并且由于空间的置换, 建筑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建筑的构造、形象均与现状建筑功能不协调, 与整个大学校园景观不相匹配。为此, 将之改造成既具有时代特征又与整个华东师范大学校园文化、校园建筑风格相协调是我们本次建筑改造的目标。

二附中原有建筑除了面貌比较陈旧之外, 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筑形式非常多样, 每栋建筑的细部丰富, 校区建筑整体效果比较琐碎, 为了达到整体的统一性, 我们将建筑的边角利用附加构架延伸成一个平面, 形成比较简洁的建筑立面。在材料的选用上, 我们以钢结构和玻璃为主, 辅以木质材料, 创造出充满时代气息、散发浓郁文化的建筑形态。

本次改造我们选择了校区主、次入口建筑以及视线聚焦处建筑作为改造的重点, 分别为对外汉语学院办公楼、留学生公寓、摄影棚 (见图2~图4) 。

4 结语

著名的建筑师沙里宁说过:“大学就像我们时代文化沙漠中的绿洲。”今天的大学校园正日益体现出开放性和人文性。华师大二附中校园的改造, 强化和延续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景观和文化特征, 遵循自然与人文结合、功能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 追求趣味性, 为师生营造一处心灵共有的精神家园。

摘要:以华东师范大学校园改建为实例, 对当前我国校园扩建热潮进行了思考, 对如何挖掘校园自身的特色进行了剖析, 主要从景观环境设计、开放整合以及建筑形态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营造和提升大学校园特色的途径与方法, 从而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关键词:校园景观,改造,整合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莱尔.库珀.嘛库斯, 卡罗琳.弗郎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4]阎文瑞.当代高校校园规划的趋向[J].山西建筑, 2008, 34 (23) :44-45.

园区景观改造计划书 第2篇

尊敬的公司领导:

景观改造,在绿化组提出建议后,根据丁总的要求,现将明细计划呈上。

草坪恢复:现有草坪进行修复,在水景房对面草坪中,增加马蹄金草皮,减少混播草皮种植。保留道路两旁的混播草皮的种植,并进行修复。

空地栽植:在银杏空地上栽植红花继木。在原鸡圈土地上栽植从儿童乐园搬迁过来的天竺桂,选上等品进行栽植。在石板路的两旁栽植麦冬,在大棚的空地上和乔木树下也栽植麦冬。

园区平面图设计:进行全面的测量,把园区长、宽和园区乔木灌木的分布注明标明。

休眠银杏的迁移:在休眠的银杏在初春进行全面的迁移。迁移到后面阳光大棚的后面空地上。

以下为改造需购买的种苗:

马蹄金草籽 25公斤每公斤85—95元麦冬3000公斤 每公斤1.8—1.9元

城中村改造的景观设计研究 第3篇

城中村一度被称为“城市中的斑块”,因为其与周边景观不相符,造成现代城市景观出现瑕疵,因而城中村改造的景观设计,就是为了弥补城市景观的缺陷,实现城市建设的一体化。在印度城中村改造的重点主要是缓解辖区内居民的生活压力,在美国主要是出于经济发展需求对城中村进行商业化的改造,但是在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根本不仅在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环境,更应当坚守“和谐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改造实现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中村改造的景观设计的理念

1.经济理念

基于城市发展趋势下的城中村改造,其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遵循了一种经济理念。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农村。”因此,城中村的改造实际上便是为了减少城市发展道路上的阻碍,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而进行改造和建设。对于景观设计的经济理念而言,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求,缩小城中村与周边大环境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要体现出一种能够代表当前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特景观设计思路。

2.人文理念

城中村改造的景观设计时为了填补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用以装饰、展示城市面貌的文化元素。因此,城中村的景观设计应当体现出足够的人文价值,例如艺术景观的设计、民族文化元素的展现等,都可以对中国特色文化予以写照。如何才能满足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需求,针对原有的事物或者在新事物设计原材料中怎么样去取舍,都是值得深思的。总之,景观的设计必须要体现出与人文文化相切合的思路,而不是追求价值、科技等的片面过程。

3.生态理念

作为城市建筑群中的一部分,城中村在改造之前显得相对“脏乱差”,因此在改造之后就需要与周边融为一体,在卫生、环保等方面具备相应的水平。这仅仅是生态理念的一个方面,现代城市建设无不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讲究人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契合,这便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因此,如何实践城中村在改造之后的环保,给予人们更舒心、自然的体验,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尤为重要。

城中村改造景观设计的思路

1.生态景观的营造

生态景观的设计需要以生态理念为基础,结合区域资源、地理科学等,根据宏观的区域环境来进行配套设计。这不仅要求景观具有较强的生态自然特征,同时还需要体现“和谐”,即如何领城中村改造后的景观与城市景观相融。在传统意识当中,例如多栽种绿色植物、打造公园、林地、湿地等就是生态景观的设计。其实并不完全如是,生态景观的设计还应当致力于思考如何实现景观与城市系统的衔接,例如湿地与给排水系统的衔接、绿化带与城市整体绿化规划的衔接、公园与居民生活区的配套等。生态景观需要的并非是单一的绿色、自然,还应当积聚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智慧,同时还应当获得人们在欣赏景观时的心灵认可,例如:利用高大乔木与矮小灌木组合成的道路旁的绿化带,不仅带来了城市的绿意,同时还提供了天然的汽车扬尘和噪声隔离带;被艺术化的植物,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

2.人文景观的营造

人文景观在当前可以划分为两种:①乡土景观,即能够还原因城市化而缺失的地域特色乡土文化元素,诸如农具、建筑、雕刻、菜地等,经过有机保留可以将原本不存在与现代城市的一些农园气息展现出来,游客行至此处仿佛梦游于异度空间一般,这不仅是地域特色的鲜明体现,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保护和传承。②文化景观,有时候乡土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屋舍中的雕花、绘画、文字等,是直接的文化符号,可以不经加工便能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利用现代技术设计相关的装饰、摆件、雕塑、图案等对街道、建筑进行装饰,或者是还原部分旧时生活环境,同样是特色文化景观的体现。

3.设计办法与实现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下几点:①地域特色,不同的城市所在地文化底蕴和社会气息不同,因此在景观的设计上为了“接地气”就应当就当地民俗文化、地域特点等进行考究;②地理条件,诸如湿地规划、植被选择都需要对地理条件进行调研,选择合适的方案,能够减少后期维护管理成本。在具体方案的设计中,除却由设计者设计的景观之外,对于原有的一些景观还可以利用。例如:原有的参天大树、古井、青石街道、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石雕等,可以进行移位、维修、保留现状等办法,将其与区域建设规划融合起来,成为城中村改造之后既能引发原住民思绪、又能使后来者获得心灵感悟的特色意象。

总结

总之,城中村改造的景观设计应当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兼具人文、生态等特色,不可片面追求某种利益或效果而忽视了其在城市建设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原本一些能够代表人文或者历史的事物,不应当一昧地否认和撤换,而是应当有选择的保留甚至是复原,争取在改造中体现中国特色。

沈阳中街景观改造探析 第4篇

中街, 因其位于沈阳古城中央而得名, 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商业一条街。始建于1636年清太祖定都盛京之时, 距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自1997年以来沈阳市和沈河区两级政府投资数千万元人民币, 对中街陆续进行综合改造, 并实行进一步的建设。近二十年过去了, 如今的中街, 日均客流量达60余万人次, 节假日消费突破百万, 已成为沈阳市人流密度最高的商业街区。

2 沈阳中街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

2.1 现状调研

为了深入了解沈阳中街步行商业街的景观现状, 笔者对沈阳中街的景观方面进行了多次现场调研。

沈阳中街为东西走向, 西起正阳街, 东至小什字街, 全长1 500 m, 宽40 m, 中间有朝阳街、东顺城街穿过。中街分为三段, 西段为正阳街至朝阳街路段, 集中了一些大型商场。中段为朝阳街至东顺城街路段, 这两段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街。继续向东延伸, 即东顺城街至小什字街路段, 也称东中街, 属于现代商业区段。

2.1.1 建筑界面及空间形式

沈阳中街的整体建筑风格多变, 两旁的建筑高低起伏, 形成古今贯通、中外交汇的建筑风貌。其中有历史性标志建筑, 也有随着时代变迁新建的建筑。多种建筑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化的街区建筑风貌。

1) 建筑高度。沈阳中街建筑因受沈阳故宫影响, 高度受限, 多为2层~3层。街道整体的轮廓线低缓而略微起伏。中段两侧大多数建筑高度约在24 m以内, 中段和东中街有一些高层建筑, 如玫瑰大酒店、新玛特等, 高度约50 m。2) 建筑立面。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沈阳中街两侧的建筑形式是以西方古典复兴主义风格为主, 形式比较统一。现在仅有几幢建筑物还保留着这种风格, 如第二百货 (见图1) 。新建的建筑中有的还通过某种隐喻符号传达这种文化信息, 如金利来商厦、文化大楼等。而有的建筑完全是现代的风格, 如皇城恒隆广场、大悦城等。中街的建筑顶部有中国传统的坡屋顶、欧式尖塔形屋顶等, 组合起来的屋顶显得呆板、混乱, 没有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3) 建筑色彩。建筑色彩上, 西段建筑主体是冷色调;中段色彩很复杂, 建筑色彩各异, 如灰色、蓝色、黑色等;东段的大悦城商区颜色风格较统一, 以灰绿色为主。4) 广告招牌。城市步行商业街的广告招牌, 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都对街道空间界面的形态有着重大的影响。中街的广告招牌混乱、夸张, 使中街的立面风格呈现一种矛盾的、模糊的状态, 没有形成一定的秩序感和鲜明的特色 (见图2) 。5) 空间尺度和比例。街道空间的围合感取决于其宽度和临街建筑高度比 (D/H) 。我国传统商业街道宽高比为0.7~1.5之间, 一般新建商业步行街道宽高比在1~2.5之间为宜。中街商业街道路红线宽度22 m, 中段两侧大多数建筑为多层建筑, 高度约在24 m以内, 一些高层建筑高度约50 m, 总体说来街道的宽高比控制在0.8~1.5左右, 符合沈阳历史城区内的尺度。

2.1.2 环境设施与小品

景观设施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艺术化的公共设施, 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元素貌似微小, 但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是现代景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铺装。在调研中发现, 中街的地面大多采用广场砖、毛面花岗岩与光面花岗岩。铺装缺乏设计, 个别地段虽在图案拼接、色彩搭配、纹理、质感上有一些变化, 但总体色彩灰暗, 对比不明显, 未考虑人流导向和功能的划分, 较为粗糙, 易形成单调乏味的街景。2) 景观小品。沈阳中街的西段与中段上的景观小品现仅存两件雕塑, 分别位于沈阳地铁中街站A出口和商业城门口, 雕塑主体部分均为不锈钢材质, 颜色以银白色为主, 配有部分金黄色的装饰。A出口的雕塑表现内容为开放的花蕾, 表现了一种欣欣向荣的姿态;商业城门口的雕塑是以抽象的弧形曲线组合为主体, 体现了一种现代感的简约和洒脱流畅。东中街上的景观小品均采用现代表现的手法, 体量较大, 尺度感和色彩感很强, 引人入胜, 为整个东中街的景观增色不少。3) 绿化。沈阳地铁修建前, 中街的西段与中段的不同位置均设有花坛、盆景、树池等绿化项目。地铁修建后, 路面翻新, 现除仅剩的几处花坛作绿化外, 并无其他绿化。而东中街广场上绿化效果较好, 花坛树池等摆放形式与地面铺装相呼应, 生动美观, 树池内种有高大乔木及剪型灌木, 加强了景观的美化效果。4) 基础设施。从现状的调研情况可以看出, 沈阳中街的街道基础设施有多种类别, 丰富了城市商业街区的空间效果, 有良好的商业氛围。垃圾箱、电话亭、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基本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但座椅数量不足, 并且分布不够合理 (见图3) 。

2.2 景观改造现状问题分析

2.2.1 街道场所空间“人性化”消失

从以上调研中我们不难看出, 沈阳中街的改造存在诸多问题, 如拆建量大、破坏原有生态植被、贪图暂时利益等, 导致了步行商业街原有的空间组织被破坏, 街面缺乏供游人休憩、交往的环境空间, 绿色植被也严重稀缺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设计人员对现代城市街道场所空间的景观设计认识深度不够, 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心理需求的把握不够准确, 只是一味的强调和追求商业利益, 未能从步行商业街的使用者———广大群众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设计和改造步行商业街, 导致了街道场所空间“人性化”的消失。

2.2.2 街道建设历史文脉断裂

沈阳作为清朝的发源地, 中街在改造过程中最应强调的就是清文化这一特有的历史文脉。然而在中街两旁鳞次栉比的大众化、时尚化、国际化的品牌店面中, 我们所能发现的也仅仅是沈阳春天、荟华楼金店、中和福等几家能反映历史文脉的老字号店铺, 大部分老字号都消失在缤纷绚丽的现代化潮流之中。原有的反映百姓生活的民俗活动也逐渐被取消, 使得整条步行街丧失了原有的文化魅力, 断裂了应有的历史文脉。

2.2.3 街道空间缺乏个性和可识别性

虽然沈阳中街近期的改造工程给整条步行街的景观建设增色不少, 但部分工程还停留在一定的模仿与复制、盲目建设的层次上, 一些公共设施造型单一重复, 与其他街道并无两样, 缺乏个性, 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 就是简单的复古, 致使沈阳中街步行街的景观建设可识别性差, 没有体现自身应有的文化特色和个性。

2.2.4 景观建设缺乏整体性与连续性

沈阳中街在改造过程中没有注重整条步行街景观风格的整体性, 如街道两侧建筑形式、铺装、雕塑小品、绿化、垃圾箱等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统一的风格。东中街的道路景观相比传统中街更加现代化, 且与传统中街没有一个良好的过渡, 使得人们在行走过程中对景观的变化会有比较突兀的感觉。

3 改造设计的策略

3.1 人性化设计策略

景观环境设计就是要设计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 实现人性化。因为景观不只是用来看的, 而是要与人相融合, 让人们置身其中而且具有归属感、生活感和亲切感, 最终把人与自然结合在一起。

现在, 人们在步行商业街中的活动行为已经渐渐脱离单一的购物行为活动观念, 商业街将不仅仅为购物行为的发生而存在, 功能性的、消遣性的和社会性的活动将以形形色色的组合方式融合成一体, 共同达成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容。

3.2 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策略从自然方面讲是对生态绿化设计方面的建议, 从人文方面讲它是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继承。我们应将自然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尝试性地、系统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 即把生态视为一个综合的概念, 兼顾自然与人文生态两个方面。沈阳中街步行商业街是在传统商业街区基础上改造而来的, 我们应该在设计中最大限度的体现历史街区的价值, 使传统商业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与当今社会的现代文化相融合, 做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同时步行商业街宜人的环境需要自然景观来烘托, 设计师可以与当地特定的自然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 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和体会到无限自然带来的清新和愉悦。

3.3 公共管理策略

景观环境设计固然重要, 但在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和后期运营中景观环境效益如何发挥是要通过合理的规划管理设计和政策法规管理措施来决定的。这三者每一个的缺失都不可能使其形成良好的商业步行街景观环境。

作为建设步行商业街的前期工作, 规划管理设计需要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开发定位和品质控制, 后者是决定景观环境设计成果的基础。与此同时, 没有良好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 再好的设计也不能发挥它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管理的规范化对于景观空间环境的改善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本文以沈阳中街步行商业街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其景观改造后的现状从建筑、空间尺度、环境设施与小品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与分析, 并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对沈阳中街景观改造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步行商业街景观改造设计方面的对策。

摘要:以沈阳步行商业街中街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近二十年的改造和发展, 在景观方面对其进行实地调研以及使用状况的分析, 并针对中街景观改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步行商业街,策略,景观改造

参考文献

[1]杨雪.果戈里商业街改造的城市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6.

[2]张海畅, 彭晓烈.塑造活力街区——沈阳中街商业步行街人性化研究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 2008 (2) :19-21.

[3]于正伦.城市环境景观创造——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4]田银生, 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5]魏向东, 宋言其.城市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提高我区绿化改造提升街路景观 第5篇

调研组实地查看了沿街绿地提升、裸露地面绿化改造情况,在区城管局听取了王琦局长的工作汇报,并组织开展了座谈。傍晚视察了重点街路开展的楼体亮化工程。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绿化改造、街路景观建设工作,以“迎全运”、“创建全国文明城”为契机,加大财政投入,全面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工作。以来,累计完成重点街路楼体景观亮化162栋,行道树补植2余株。绿化改造裸露地面7万余平方米,栽植景观花卉500余万株。今年在原有2114.5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基础上又新增5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比原来的27.99平方米增加0.7平方米。建设精品绿化景观12处,改造提升节点绿地35处,新增立体花坛6座,铺设草坪58000平方米。在街头绿地提升、裸露地面绿化改造以及重点街路亮化、提升街路景观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打造了“层次分明、植被多样、细节精湛、独具特色”的大东城区绿化、亮化景观。

调研组充分肯定了区政府及城管部门所做的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对我区近年来绿化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满意。针对今后工作,调研组提出了四点意见和建议:区政府及城管部门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科学规划,立足长远;二要坚持高水平设计、高水平建设,提高规划执行的刚性和严肃性;三要加强对绿化工程质量的监督,明职定责,逐步提高绿化监管和联合执法工作力度;四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绿化养护管理,确保绿化成果,全面提升我区城区整体景观的绿化效果和城市品位。

【城建环保范文】二

依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9月13日,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成员组成视察组,对我区东湖周边、辉山明渠沿线水环境情况进行了视察。

视察组先后视察了辉山明渠前进街道王家村公路小桥处、东湖即辉山水库入口、沈吉铁路暗渠出口及东贸路辉山明渠污水处理厂四个点位的水环境情况,对明渠主要水污染指标等问题展开询问;听取了环保大东分局关于我区东湖周边、辉山明渠沿线水环境状况及综合整治情况汇报;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明渠的污染防治、切实保护我区这一重要的河流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座谈。

视察组认为,本届政府将整治东湖和辉山明渠作为开局之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是十分正确和非常必要的。这条重要的河流和湿地生态系统如果经过整治恢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除了正常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外,还能成为集游览休闲、城市观光、绿化灌溉、水产养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重要水系,对大东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势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针对目前明渠存在的突出问题,视察组提出了可行的建议意见。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哈林最后指出,目前辉山明渠沿线水污染情况不容乐观。从检测结果看,有些指标严重超标,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为重度污染,整治工作势在必行。政府及环保部门要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与污水管网建设,切断污染点源和面源;采取措施,进一步规范明渠沿线各类生产加工企业和养殖户的生产行为,对畜禽渔养殖户要建册立账加强监管;对违章建筑,政府要统一规划,合理整治好我区这条重要的河流和湿地生态系统。

【城建环保范文】三

8月6日,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受常委会委托,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国安率政法工委成员组成的视察组,对我区贯彻实施《沈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新低保实施细则〉)情况进行了视察。

视察组先后实地视察了文官街道低保管理现状及人员分类救助政策落实情况、洮昌街道公务员社区困难家庭救助需求月普查零报告制度执行情况及长安街道江东社区低保管理经验和做法工作情况;并在区民政局会议室听取了区民政局长全瑞丰关于《新低保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情况的工作汇报,以及人大文官、洮昌、长安街道工委主任的汇报。区政府副区长牟丽博陪同视察。

座谈会上,区民政局长全瑞丰汇报了我区《新低保实施细则》贯彻落实情况:10月以来,区民政局从贯彻实施、规范管理、推进创新和强化监督四方面入手,积极推进管理规范与特色创新。一是抓贯彻实施,在我区全面推进和落实低保工作新细则。二是抓管理规范,以新细则推动低保受理、审批程序的规范化。三是抓推进创新,以新细则引导低保管理新模式探索。四是抓强化监督,突出低保监察工作在新细则推进中的监督制约作用。通过以上举措基本保障了低保人群的权益,建立了适合我区发展实际的低保工作模式,树立了我区在全市低保工作中的品牌。视察组对我区《新低保实施细则》贯彻落实所取得成绩给予了肯定,视察组成员针对视察中发现的低保申请家庭收入核实难、低保户管理超标清退难、低保干事待遇低以及低保资金投入少等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许国安副主任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要进一步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低保工作相关政策。二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大病、重病救助费用的投入力度。三要进一步关注农村人口中的特困群体。四要进一步加强低保干部队伍建设。

【城建环保范文】四

7月24日,区人大城建环保工委按照工委全年工作安排,在区人大机关三楼会议室举办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区人大城建环保工委委员、市环保大东分局局长张艳桥为工委委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课。

张艳桥局长先从环境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等方面,为与会委员作了较为详尽的讲解。又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进行以案说法,还结合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状况,指出了当前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讲座深入浅出,全面透彻,既有理论上的归纳概括,又有具体的实践指导,使参加培训的委员学有所获,受益匪浅。委员们纷纷表示,在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法在我区的贯彻实施,使街区环境质量更优、人居环境质量更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最大和谐。

据了解,区人大城建环保工委从今年开始,把每年有计划组织委员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学习培训,使委员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提高委员依法履职能力,推动工委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城建环保范文】五

为迎接市人大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沈阳市城市市容与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市人大环资城乡委工作会议后,大东区人大城建环保工委立即召开工委会议,认真贯彻会议精神,依照市人大执法检查方案研究制定本部门工作方案。并组织召开了区政府及多家相关部门工作部署会,落实各项工作。7月上旬,组成执法检查组,在区政府开展自查基础上,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形式,对全区贯彻落实《条例》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

检查组先后查看了大东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情况与三个点位的生活垃圾、医疗固体废物收集与处置情况。在区城管局会议室听取了区政府、环保分局、城管局、食药监局、农资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工作汇报,随后组织开展座谈。

检查组认为:《条例》自20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大东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坚持把贯彻《条例》与创造整洁、优美、文明的现代化城市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力度。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开展整治城区环境卫生、加强市容市貌管理等专项工作,使《条例》在全区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实施,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状况有了较大改观。

检查组指出:大东区在贯彻落实《条例》中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检查组要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

一要进一步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把经常教育和典型引导结合起来,巩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取得的良好成果。

二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发挥数字化城管平台功能,提升城区市容环境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生活垃圾机械化处理能力,加大对非法排污行为的监管力度,确保燃煤脱硫、污水处理等减排设施正常运行。

三要进一步开展重点专项整治工作。强化行政执法主体职责,整合资源,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继续开展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等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做好各类固废垃圾分类的收集、处置和清运工作。

苏州地区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改造 第6篇

关键词:苏州;水体;环境;河道景观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60-02

水,是生命之源,而对于苏州来说,是城市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水,造就了苏州这样一个典型的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自古时起,人们就逐水而迁、旁水而居,房屋也就因此依水而建,由此形成了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作为一个水网城市,苏州拥有三横四直的城内水道,环城河道和大运河,建筑也就因此依傍河水而建。这些河道景观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规模上,都是最为突出的。

一、苏州地区的地理环境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东部、太湖之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湖州等地,西有太湖与无锡相连。其前身为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命扩城所建的都城,周长四十七里,又被称为“胥城”。并且伍子胥在苏州城内所建的8座城门均为水陆两用,而这种结构的城门却仅此苏州一地,足见苏州水域众多、水运发达。苏州也是地处长江下游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但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苏州也跟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大规模的拆迁与重建。在这些变迁之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水体环境的整治改造和河道景观的改造。

(一)水体环境的历史及现状

苏州地处江南水网地区,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素有“东方水城”之称。全市水域面积约36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5%。主要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此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从北面横贯而过。境内大小河道达21 454条,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总长1457.18公里,构成一个完整的河网湖荡系统。苏州市区主要入境河流有京杭运河、胥江和元和塘,集中在城西和城北,河流的水量和水位主要受太湖、长江及京杭运河的影响,并与降水、农时用水相关。市区河道坡降小、补水量少,流速缓慢,外城河及内城河经常处于滞流状态。水环境是苏州的灵气之源,也是与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环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苏州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口数量迅猛增长,水环境污染形势相当严峻。地表水环境受上游来水、本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等污染源影响,局部水域达不到标准要求。“水质型缺水”已成为苏州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过程中的一个“瓶颈”,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1]。

(二)河道景观的历史及现状

从秦汉时期开始到现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富有特色的地域单元在江南逐渐形成。江南地区素来享有“江南水乡”的美誉,但由于飞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在因为经济利益,在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水景观的重要性却没有得到重视,滨水地区水系污染、文化缺失、空间破碎等问题不断产生。随之融于这些空间、界面、景观的水文化日渐消逝,水景观建设迫在眉睫[2]。

(三)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的联系

河道景观是随着水体环境所形成起来,并且根据水体而进行建造,使之在整体的城市环境中协调一致。规划上,河道景观是河岸和河底相同的石料进行建造,尤其是在岸边的民居更是直接用此石料来建造墙体,除此之外,其他的建筑材质也是围绕着水与石所选取的。最出名的便是苏州的太湖石,无论是作为景观观赏还是建筑材料,都很好的体现出了与水体沿河而修建,随着河道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苏州地区在近几十年的河道改造中,也在根据水体对河道景观进行了重新规划,使二者更好的协调来推动区域的发展。颜色上,苏州的建筑多为粉墙黛瓦,尤其是水体附近的河道景观。白、灰两色则是对水体颜色的归纳和总结。人们还采用与水体较接近的颜色进行外部装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墙体因潮湿阴雨的天气而形成的霉斑,不仅不破坏美感,还在很大程度上与水体颜色相呼应。

通过了解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的发展来研究其改造过程,这样不难发现改造的理念都离不开正确处理山、水、人、文化等相互关系,以水为主题,从各方面塑造出具有江南特色的古镇人性化、生态化、个性化水系景观[3]。

二、近年的水体改善和河道景观改造

类似于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平江历史街区几乎是苏州现存的唯一能够真正意义上体现“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城市传统民居聚集区域。平江河与山塘河是此水网中最具地域特色的一部分,因此就通过两地区改造的具体实况来诠释城市规划中水体环境对河道景观的影响。

(一)平江地区改造实例

1.历史现状

平江历史街区以平江路为主脉,街区内的道路按路网结构、路幅宽度和交通量的大小,分为街、巷、弄三级。建筑或沿河而建,由石板平桥或拱形石桥连接道路和河道,构成一个步行与水运相结合的交通网络[4]。

平江历史街区基本保留了平江图中的“街巷、河道”的情景,纵向的内城河、平江河和横向的胡厢使河、柳枝河、新桥河、悬桥河,组成了“两纵四横”的河网[5]。在平江路的街头,“街依水生、河街并行”的布局依然随处可见。其主要街巷南北向有平江路、仓街,东西向有胡厢使巷、丁香巷、大柳枝巷、大新桥巷、混堂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等。道路线形一般不取直,有曲有折,有宽有窄,形成曲直对比和收放对比空间形态[6]。

2.改造详情

政府在2003年开始对平江路地区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保护和改造。对平江河的水体进行了净化改造处理,排污清淤,并据此对河岸周边的部分建筑进行了规划和改造。在这些河道景观中,多为常年需要修理的老式民居,而现代建筑与旧式建筑的处理关系就成了该地区规划的难点。因此,政府这种新旧相融的做法是配合河水改造的需要来使河道景观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也是在保障城区规划合理性与协调性。比如现代的类似于咖啡店的商铺,都将自己的门面装点地与周围水体环境相和谐,并且带有自身的特点。这种改造是既延续了古镇风貌又不乏特色,是将水体环境与周围建筑的关系运用到改造上的具体体现。而传统民居大都依水而建,主要就是为了人们日常起居用水以及水路出行的便利。平江河的水质改造虽然不能像先前那样供人们洗衣做饭,但是它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与建筑环境,有利于旅游业的开发,因此这样也将水路这一方式更好的发挥。

历史遗迹是苏州地区河道景观的重点改造对象,其开发与保护涉及的是对苏州文化形象的发展。由于历史悠久加上苏州多雨潮湿的天气,使得这些古迹的建筑实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在改造中对此进行修建扩建,但基本上保持了古迹的原貌。

关于平江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老建筑对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7]。老建筑以“特殊的形态”为人们提供对于城市的记忆,建筑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城市记忆的某种“记忆的符号”[8]。

在这些改造中遵循了水体环境的布局,同时也对相连接内部的排水系统进行了改善,将古迹与河道相连接,既便于排水又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平江路地区改造是河道景观改造的典型范例,政府通过对河道进行整改、排污节流和水体整治等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居住条件。而在另一方面,古建筑的重新规划与翻新改造也与水体环境交相呼应,也将建筑对水体的污染降到了最低。现在走在平江路上,人们可以感受到水体与河道景观的相协调一致,也能充分感受到苏州特色的流水小镇。

(二)山塘地区改造实例

1.历史现状

另一个改造范例就是苏州的旅游景点——山塘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是典型的历史街区之一,它位于苏州虎丘山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山塘街呈现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格局,是苏州古城风貌最精华所在,也是苏州水巷的典型代表[9]。

山塘历史街区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它早已从往日的繁荣逐渐走向衰败。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巨大冲击和差异渐渐反映在现代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上。除此之外,社会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也在不断影响着老街区的居住和使用,并面临着各种危险。

山塘街区是苏州总体规划确定的5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历史积淀很深,其中有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虎丘),2处省级文保单位(五人墓、葛成墓),7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控制性保护古建筑以及11处古迹遗址和大量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水巷和街市等[10]。从2002年6月开始,“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在苏州启动,严格遵守“保护风貌、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有机更新”和“分级分类保护”的原则,并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整体风貌整治、历史文化挖掘、重要节点修复等工作。除此之外,政府对山塘历史街区开展了接连三阶段的改造,这一改造取得的整治成果十分可观。

2.改造详情

与平江路相比,山塘街主要是为旅游提供服务,重点体现出了其商业价值。在山塘街的改造中,着重将河道建筑与水体进行紧密结合来更好服务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河道的改道与整治是改造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当地对于乘船游览的需要。与同里、周庄、西塘等古镇相似,山塘街通过改造成为了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景点,也成为其他水乡古镇改造的典范。

在改造中强调要将山塘传统历史街区恢复成原有的水街格局。山塘历史街区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特色的江南水乡风貌,粉墙黛瓦,河路平行,前街后河,小桥流水。

山塘街区道路,水系的整治在保留原有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传统格局的基础上,道路适当的加宽,开辟了若干新的支路,并重视对水系的规划整治:水质治理。只解决污水截流问题,水源治理另解决。在空间结构上,重点保留山塘街区原有的八种水街关系及其尺度。河驳岸整修,对山塘河上原有驳岸码头,原则上都保留,不新建,只维修。个别地段修旧如旧,并修复、增加水埠头、水墙门、石台阶、栏杆等[10]。

在现今,通过改造后的山塘历史街区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古城苏州的西区,这里重现了曾经的盛世山塘的风貌,为历史文化名城新的胜迹之一。

三、结语

河流水系见证了小城镇从起源到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是小城镇中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蕴含和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在空间实体层面是具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场所,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是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11]。

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苏州地区的古建筑更是与水体的变迁改造紧密相连。在一系列的河道改造中,水体环境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城市的规划设计。通过对苏州地区水体环境和河道景观的研究,可以对今后的城市规划改造起到指导性作用,也可以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化形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苏州市区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EB/OL].http://www.cnemc.n/publish/totalWebSite/news/news_35773.html,[2013-05-20].

[2]吴增明,周银波,王瑞林.水·文化·印象——江南小城镇水文景观建设之我见[J].生态经济,2012,(1).

[3]陈杰.水文化建设研究初探[J].城市规划,2003,(9).

[4]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3).

[5]董寿琪.从“双棋盘”说到平江历史街区[J].苏州杂志,2004,(3).

[6]阮仪三.护城纪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4.

[7]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70.

[8]王汀.融入民居环境的商业空间——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改造和保护的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9]王苑,邓峰.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10]袁泉,张炯.历史街区分阶段整体性保护更新研究—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J].华中建筑,2008,(8).

景观改造 第7篇

现今, 随着城镇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 廊坊加强并推进了城市主要街道两侧既有建筑外观改造和街道景观环境整治, 现代城市面貌已逐见成效。

街景打造城市新符号

街道是一个城市的符号。一条街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历史, 一条街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影像, 一条街书写着一个城市的时尚, 一条街预示着一个城市的走向。也正鉴于此, 廊坊市将主要街道两侧既有建筑外观改造和景观环境整治选定为改造整治的重点。

自2008年4月起, 标志着2008至2010年廊坊市城镇面貌“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活动全面展开。计划3年内拆迁总面积为510万平方米, 其中计划2008年完成拆迁115万平方米。截止目前, 已经拆除48.5万平方米。

放眼2010年, 截至该改造计划结束时, 此前的廊坊市将对主要街道和重点节点在高水平的景观规划设计基础上, 全面完成可视范围内既有建筑外观改造, 使各类景观要素的建筑品位显著提升, 各类环境设施规范齐全, 并结合改造、整治与新建, 将城市主要街道建成高标准、高品位的标志性景观道路, 打造成彰显特色、独具魅力的城市亮点。

理念深挖城市景观特色

对于廊坊市的道路景观改造, 以廊坊市政府所在的金光道为例, 可以窥见一斑。

金光道是廊坊历史上形成的一条政府街, 总长4.55公里, 随着城市的发展, 沿街建筑、街道景观、街道绿化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整治金光道道路两侧景观, 改善该地区环境对于美化廊坊市城市面貌, 提升城市品质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整治路段为金光道的永兴路至东环路段, 两侧的道路红线40米, 建筑红线再退线10米。现沿街多数旧有建筑使用年限已在10年以上, 存在的建筑形式、采用的建筑材料等, 与现代城市已不协调, 需对部分建筑外檐进行改造;沿街景观中的绿化带不连续, 景观节点缺少, 人行道铺装所用的面材单一、损坏严重、绿化面积小, 缺少集中绿地, 树种单一、密度小、栽植方式落后。

针对现状, 政府规划部门和设计单位多次勘察现场, 比对周围环境和体验人文气息, 充分把握挖掘和利用城市景观特色, 根据改造范围内不同地段的功能定位, 对建筑风格、室外环境、道路设施、广场绿地等进行整体设计, 统一街道环境设施的建设风格;划定既有建筑外观改造类别, 明确街道环境设施标准, 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改造治理方案。

绿化在保留前提下提升

在金光道的整治改造过程中, 对于绿化遵循尽量保留原有绿化及景观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对原有景观进行提升, 增加绿化带、路口景观节点, 创造符合政府街有秩序的绿化景观——以乔木为背景树, 常绿为前景, 树下配置景石, 中间穿插灌木、模纹及地被植物, 实现四季有绿, 季季有景。

首先, 对原有树木布局, 采取“补”、“换”、“修”的原则、道路绿化也以自然种植与几何种植相结合, 增加乔灌木种类, 种植绿篱及花卉, 减少草坪增加地被植物, 既丰富植物种类又减少后期养护成本。靠近建筑种植丰富乔木、密植灌木, 沿围墙种植藤本植物, 即能美化环境又遮挡部分零乱建筑。

同时, 辅之以合理设置景观节点, 运用简洁造型, 亮丽的颜色, 新型材料, 丰富植物, 营造与新型城市相符的景观节点, 景观节点内树池, 做成400毫米高, 成为组布置, 成品座凳, 美观及功能兼顾, 形成休息、交流空间。

建筑详细做好加减法

在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方面, 廊坊市则采用的是加法、减法——“加法”即在原有建筑外部增加钢结构, 挂石材或铝塑板;“减法”即拆除原有建筑外部零碎装饰物及招牌、广告。

方法之一便是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的前提下, 对建筑外部适当增加构建或更换外檐窗及外墙材料, 使其美观具有时代气息。按建筑性质分类设计颜色, 该路段沿街建筑类型以行政及其它办公建筑为主, 以灰色定为主基调。

浅灰色的为行政办公类建筑、深色为其它办公类建筑;多层住宅的平屋顶改为坡屋顶, 坡度及面积较大的辅之以老虎窗;高层住宅外墙重新刷涂料, 点缀彩色线条或色块。

方法之二就是在建筑的底商部分兼顾住宅建筑的特点, 统一标识、牌匾、灯箱的高度、材料, 并按经营性质调整颜色, 布局合理、整齐划一、用字标准规范。

城市滨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探讨 第8篇

关键词:城市滨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

滨水地带是水体和陆地之间的交替, 它包括了陆地空间以及水域空间和水域与陆地相互的吸引力。对于城市来说, 滨水地带是较为有限的资源, 其对于突出城市特色也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能够展现出城市历史的发展个性。

1 城市滨河公园的基本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 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处在一个新的时代, 展现出其全新的面貌, 对于城市滨河公园的发展来说, 它对于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城市滨河公园主要指的是, 城市当中陆地和水域相互连接的区域中公园的一个总的称谓。它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水域以及陆地区域和水际线所组成, 而城市滨河公园景观概念的提出, 是相对于自然状态滨河以及乡村滨河景观而言。其不但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产物, 同时还具有人工性特征, 在这一内容上, 滨河地段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水域和陆域相互交汇, 它不仅受到这2大自然系统的交叉影响, 同时还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城市滨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原则及发展方向与目标

我国城市滨河公园景观改造的相关法律尚未完善, 对于这方面的景观改造设计, 通过采取多种手法以及各类材料进行有效结合, 能够使得在其自身特点具备的基础上, 更加凸显出其丰富性以及个性化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城市滨水公园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其景观的改造和设计主要就是为人们而服务, 故此, 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 只有如此才能够吸引更多游客。而在城市滨水公园的投资方面, 要以多元化的渠道得以实施, 最大化保障其运作顺利进行, 并在公益性以及开放性方面还要得到更大力度的加强。在管理方面要突出其系统性, 结合当今的先进技术, 采取网络化等方式管理。在这些发展上得到有效实施, 使得城市滨水公园景观有着新的突破, 并能够与时俱进, 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城市滨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目标方面, 要能够满足城市绿地规划等上位规划的前提之下, 不破坏河流的演变规律, 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要进行保护, 把生态平衡维持好, 同时满足城市多元化的需求, 促进滨河区域的发展活力。在对其进行改造设计的时候, 要对该区域的文化保护, 并努力发掘城市传统文化, 把城市滨河公园景观在有特色以及有活力方面得到展现。在对城市滨河公园景观进行改造设计的同时, 还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保护性原则和地域特色原则、时代性原则。

3 城市滨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合理框架探究

在对城市滨河公园景观进行改造设计的时候会有整体改造以及局部改造、保护性修复、管理维护几个类型。对于整体改造而言, 主要就是以现有公园的基址作为基础, 把基址的可利用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把能够发挥其作用效果的得以保存, 反之则去除。从大范围上进行改造更新, 在整体的格局以及分区上要得以遵循。局部改造则是在其结构以及功能不做改变的基础上, 通过对一些比较严重问题的地方进行改造, 这一改造的范围比较小, 故在效果的呈现上也比较快。在对其进行改造的策略上, 要能够先从总体的思路上得到把握, 对于城市滨河公园的性质以及类型和在城市绿化地域系统中占据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把握, 并且要在改造范围以及程度和时限上进行大致规划。在前期的准备上, 要做好调查评估方面的工作, 对城市周边的环境以及自身的要素和现状进行评估, 并对城市滨河公园的历史文脉进行详细地调查了解。在改造的具体内容上, 首先就要确定城市滨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目标, 在整体改造或者局部改造的空间结构调整及整合上进行选择确定。从宏观上进行分析, 同时还要依照着城市滨河景观的要素进行分项, 并详细地改造。

然后就是对改造设计方案进行确定, 在对城市滨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内容, 以及对象进行明确以及选定其方法之后。要通过设计师在设计改造的原则基础上进行指导, 先要做出一个初步的改造规划设计方案, 等到此方案得以确定之后, 再进行提交专家审核,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公众的参与也较为重要, 得到广泛接受之后再最终确定这一方案。在对城市滨河公园景观进行改造设计完成之后, 要对结构有所调整进行重新安排, 实施新的措施进行管理, 对于游客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反馈, 总结此次的经验以此为鉴。

4 结语

在当今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滨水公园对于城市的形象宣传有着重要作用, 它在城市资源中比较有限, 也是对于人们最具有活力朝气的一个区域。在对其进行改造设计的时候, 要能够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增加其文化内涵, 把服务型的公园景观得以完整展现。本文通过对这一方面的介绍, 旨在说明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龙社勤, 冯国禄.张家界市滨水区人工景观建设之我见[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 (2)

景观改造 第9篇

1. 环境特征

“新兴古镇”——地处新兴乡燕子沟入口, 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 东邻泸定县田坝、德威两乡, 西接康定县, 南与磨西镇相连, 面积约54788平方米, 古镇街道长度为430米, 地形北窄南宽, 呈三角形, 东西两面皆靠崇山峻岭, 两侧森林茂密, 西北雪峰突兀, 最高峰7556米, 新兴大堰水源注入流经老街。

2. 街道空间特色

新兴古镇随地势高低而起伏, 空间延续感强, 大街小巷自然向外延伸, 格局为无规整的形态, 然而街道、院落相互联系井然有序, 于无序中见有序。路面为青石砌筑, 街中有一沟渠, 青砖砌到建筑墙边形成内低外高的坡度, 雨水汇集到沟渠而路面不会积水。

3. 传统建筑风格

当地民居特色的建筑沿街道两侧而建, 层层叠叠随地势变化而变化。古镇主要建筑类型是下店上室式即下层为店铺, 上层是起居空间。建筑临街一侧则利用挑檐形成出檐, 为临街商铺提供更宽敞的空间, 蜿蜒而行的檐廊使街道充满强烈的韵律感。丰富的建筑细节则不断的传递出古镇所蕴含的历史人文、民风民俗的信息。

4. 景观特色

新兴古镇的景观特征是当地的自然景观、古镇内的传统建筑、街道错落有致的形式组合而成的。其中以民居建筑所构成的景观为主体, 加以具有良好自然景观的外部空间环境, 使古镇景观特色明确。

二、古镇改造面临的问题

1. 古镇风貌特色丧失

由于缺乏专业的规划设计和维修基金等因素, 使古镇得不到维护, 古镇建筑破损严重。有些居民在维修或新建住宅时, 不顾古镇的风貌特色, 乱改乱建, 这些改建的建筑夹杂在古镇内极为不协调, 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2. 缺乏基础服务设施, 环境卫生差

基础服务设施不足, 很多空间节点都变成垃圾堆放点, 各种线路乱挂乱拉, 建筑墙面乱贴乱画。古镇内环境卫生较差, 无论对古镇保护还是旅游开发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只有塑造高质量的环境空间和相应完善的基础设施, 才能促进古镇后期的发展。

3. 传统建筑衰败严重, 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不足

古镇许多现存建筑由于长期年久失修, 造成严重的衰败。缺乏相关修复性的规划指导及建设设施, 没有景观环境的改造提升, 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景观将慢慢消失在记忆之中。

三、古镇保护措施

通过对古镇保存状况的综合评价, 划定新兴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为了实现对古镇建设的整体风貌控制, 古镇大致分成3个相对独立的景观节点, 为了指导保护规划的进一步实施, 规划选取古镇街区景观节点进行了详细设计, 历史建筑根据其保存状况和保护价值采用不同的保护改造方式。

古镇街区的建筑高度控制, 必须满足古镇主要景观视廊的通畅并与环境风貌相协调, 因此古镇建筑最高控制在2层。为了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对于临街建筑制定了立面整治方案, 针对每幢建筑提出保护整治要求, 规划对古镇内历史建筑的主要构件如窗、门、栏杆、柜台等进行分类整理, 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过程中可以作为建筑构件选型。对于古镇商业建筑, 规划提出了保护、整修、改造、更新、拆除等不同的保护更新方式, 并根据建筑实际的保存状况和重要性, 提出分期实施步骤。

四、古镇改造方案设计

1. 景观结构调整

功能布局设计将整个用地分为一条景观轴线, 三个功能区。从南至北景观轴线上, 中间贯穿有潜龙潭、半月亲水平台、别燕池等景观点。三个功能区包括古镇田园景观体验区、古镇商业住宿接待区、古镇入口景观休闲区。

2. 空间环境设计要求

(1) 在充分保护古镇风貌的同时, 注重该地区的现有特色与创造现代生活相协调, 与古镇整体及各部分之间相协调。

(2) 提高古镇街道景观的可读性、宜人性和生动感, 道路铺装、店面装饰应与古建筑风貌相协调。

(3) 挖掘古镇建筑传统空间价值, 充分考虑街道公共活动空间的视线直观感受和空间尺度, 努力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4) 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注重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与历史文化环境和谐, 保障该区的环境质量, 协调好与周边区域环境的关系, 加强环境绿化,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日照、通风等自然条件, 避免废气、噪音、光反射等环境污染。

3. 基础设施要求

(1) 古镇步行交通扩建成商业街, 呈“丁”字型, 其3个端口与周边片区的道路相连, 构成完整的步行系统, 并与当地旅游线路相连。古镇老街为限制型支路, 采用步行街的铺装, 实行交通管制。

(2) 古镇基础设施改造必须同步配套市政设施, 进行增容、改造, 但由于该地区道路修建年代久远, 市政管线复杂, 存在管道老化, 管位不够, 改造困难, 同时存在电路老化混乱, 乱接乱搭, 在木结构上火灾隐患较大等问题, 因此以上问题需相关部门做进一步研究, 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小结

新兴古镇景观保护与改造的目标着眼于维护历史街区的风貌, 保持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固有特征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通过对古镇传统建筑功能的置换, 重建新的生活形态, 充分挖掘古镇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及衍生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商业价值, 从而实现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改造, 焕发其古镇历史文化魅力, 从而拉动古镇经济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杨斌、吴雯雯、张杰.泰安市历史地段建造特色景观保护与改造研究.山西建筑.2010.

[2]熊红彦、杨红、张志芳.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河北省武安市伯延古镇为例.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9.

[3]郭选昌、张杨、许莹莹.传统商业街空间形态探析-重庆磁器口古镇与成都锦里商业街的比较.艺术探索.2010.

超市空气环境质量及景观改造 第10篇

超市环境生态的设计直接决定了超级市场内部空间形态的个性和特色, 它是消费者进行主要活动和交流的核心空间, 是构成超级市场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空间骨架。超市的环境生态包含了双方面的内容:生态效益和环境美。从生态效益的角度来看, 超市是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其生态效益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超市不仅能够使人们身体上更舒适, 同时对超市能带来正面的影响。从审美的角度来看, 超市是商业空间中以营利为主的营业性开放空间, 其需要面对较大的人流量, 良好的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对于推动超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超级市场在国内的蓬勃发展, 关于超级市场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万方数据库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可发现:近五年 , 对于超市中空气质量的相关文献共14篇。2011年, 甄世利在期刊《太原师范学院学报》中做出了有关于公共场所内空气质量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宾馆、超市、影剧院中的CO、NH3、甲醛、苯、甲苯、二甲苯的监测, 提出了公共场所中通风不足、建材材料选择不当的问题;2012年, 付晓辛、王新明在期刊《环境化学》中进行了有关空气清新剂中挥发性有机物对于室内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 提出了空气清新剂等室内日用品释放的活性气体会对室内空气质量带来潜在的影响。

对于超市中景观改造的相关文献共11篇。2009年, 冯昕在期刊《科技风》中从商业空间的形、色、场、光四方面研究了商业空间设计与现代科技之间的联系, 提出了现代商业空间设计应从人性化角度入手, 以个性化为终端表现方式, 以其独特的风格引人入胜的观点。2013年, 许玲在期刊《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研究了包括超市在内的商业建筑的造型及色彩要素, 在总结了各类商业建筑造型与色彩设计的特点及两者关系的同时, 提出了成功的商业建筑造型与色彩的设计应体现出其经营内涵的观点。然而同时涉及到超市景观改造及空气质量的相关文献只有1篇。由此可见目前对于超市环境质量及景观改造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单方面的空气质量或是景观改造研究, 同时涉及超市景观改造及空气质量的研究仍然较少。

材料与方法

1.研究目标

本文通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来分析研究测定数据, 目的是尽可能客观全面地研究出目前超市中环境生态所存在的问题, 包括环境空间和布局、植物种类和配置等方面来探讨超市的环境生态设计, 对超市的环境生态设计和思路进行总结, 进行问题分析和提出改善措施。本次的测量分为超市室内测量及室外测量, 表1为两家中型超市室内测定地点选取的基本情况, 两家超市都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 其路程约为600米, 午间时段妙境路上车流量较大, 人流量较为拥挤, 室外测量则选取超市建筑周边环境作为测量地点。

2.研究方法

判断超市空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负离子、PM2.5-10、甲醛、二氧化碳以及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等环境参数。对于建筑室内的评价主要参照于其环境参数是否符合国家室内标准, 并运用相关环境理论进行客观评价。本文将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以实地考察测量为研究基础, 结合理论依据, 逻辑性、系统地进行总结分析。

本次测定主要是进行现场测试, 测定项目包括:负离子、PM2.5-10、甲醛、噪音、二氧化碳以及一氧化碳的含量。采用测量仪器为AIC系列空气离子测定器、KC-120H型智能中流量TSP采样器、MNJBX-80便携式甲醛检测器、GM1358噪声仪、ZG106A-M二氧化碳检测仪、BW四合一气体检测仪。测定时间分别为12月11日、12月15日、12月19日, 其中工作日2天、休息日1天, 采样时间为午间时段11:00-13:00, 每天采样3次, 测得数据经计算后得出相应平均值。

结果与分析

1.超市及周边空气环境质量分析比较

从图1、2可以看出, 两家超市二氧化碳含量、甲醛含量、噪音分贝数平均值分别为1100mg/m3、125μg/m3、72dB, 而超市周边环境平均值分别为640mg/m3、48μg/m3、64dB。由此可见, 两家超市中二氧化碳、甲醛含量及噪音分贝数明显高于超市周边环境。根据《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 室内甲醛标准值为0.1mg/m3, 商业区昼间噪声标准值为60dB, 两家超市中甲醛含量及噪音分贝数均已超标。

造成二氧化碳、甲醛含量、噪音分贝数明显高于超市周边环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超市的大人流量、通风不佳及植物缺乏三个方面。超市室内本身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 超市内部的二氧化碳、甲醛难以通过与室外空气的空气流动进行疏散, 同时超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购物场所, 具有较大的人流量, 使得原本相对封闭的超市二氧化碳含量及噪音分贝数高的情况更为严重, 某些植物种类对于二氧化碳、甲醛及噪音具有吸收作用, 但是超市内植物缺乏, 也是造成二氧化碳、甲醛含量、噪音分贝数高的原因之一。

由图1、2可知, 两家超市中负离子含量、一氧化碳含量、可吸入颗粒PM10、PM2.5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0ions/cm3、5.5mg/m3、58μg /m3、42μg/m3, 而超市周边环境平均值分别为-380 ions/cm3、6.2 mg/m3、158μg /m3、128μg /m3。因此, 超市周边环境负离子、一氧化碳含量略高于超市, 而可吸入颗粒PM10、PM2.5则远高于超市室内。超市周边的负离子主要来源于超市周边的植物, 由于超市周边的植物数量远多于超市室内, 使得超市周边的负离子含量远高于超市室内, 而超市室内负离子含量较低是由植物缺乏与通风不良双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超市周边的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含量高于室内, 主要是因为室内的一氧化碳及PM2.5、PM10主要来源于室外, 它们产生于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 一般超市室内不具有产生源。

2.超市室内各测定点的空气环境质量比较

(1) 负离子变化情况及分析

图3列举了联华超市及华联超市中不同区域的负离子的基本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家超市中入口处的负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测定点, 并且两家超市的负离子含量均较低, 联华超市的负离子平均浓度为200个/cm3, 华联超市负离子平均浓度为100个/cm3, 根据台湾科技大学叶正涛教授收集整理《负离子浓度对应效果表》 (表2) , 华联超市中低负离子浓度可能诱发生理障碍头痛失眠等人体不良症状。

超市室内的负离子主要来源于超市周边环境中的负离子以及超市室内的植物。超市室内各测定点的通风情况各不相同, 其中超市入口处为主要通风口, 通常具有较大的空气流动, 而超市周边环境的负离子含量高于室内, 在通风不佳的情况下影响了空气中负离子的流通, 因此入口处的负离子含量较高。同时超市室内各测定点的植物配置数量也有一定的差别, 植物能起到增加负离子含量的作用, 植物数量分配不均匀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各测定点负离子之间的差距。

(2) 二氧化碳变化情况及分析

由图4可知, 联华超市收款处的二氧化碳含量为1620mg/m3, 而华联超市中收款处的二氧化碳含量为800mg/m3, 都明显高于两家超市中其他测定点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人体, 其中包括超市的员工与顾客, 两家超市中收款处的二氧化碳含量最高, 由于超市员工人数和停留地点相对稳定, 因此造成超市中不同测定点的二氧化碳的差值原因主要在于顾客的人数和停留地点, 而顾客在收款机处停留的时间长于超市其他地点, 当顾客在收款处等待结款的时候, 收款处的二氧化碳含量也随之增长。

(3) 噪声变化情况及分析

图5描述了两家超市中噪声的基本情况, 联华超市、华联超市收款处的噪音分别为80dB、76dB, 可以看出收款处的噪音高于其他地方。与二氧化碳相同, 超市中噪音的主要来源是人, 人流量越大, 人口越密集, 将会产生更大的噪音。收款处的噪音分贝数高于其他测定点, 原因在于顾客在收款处的停留时间高于其他地点, 较长的停留时间使得收款处的噪音分贝数上升。

(4) 甲醛变化情况及分析

由图6可知, 两家超市的甲醛含量波幅较大, 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中甲醛含量最高的测定数分别达到了0.18mg/m3、0.15mg/m3, 分别超出了室内标准值80%、50%, 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造成甲醛含量超标及波幅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家超市都在近1年中进行过局部的装修, 这些装修建材材料并不符合人体健康标准, 同时室内的通风情况不佳, 从而导致了甲醛含量超标及不同测定点之间的差距。

超市空气质量景观改造策略

1.改善超市内部的空间布局

(1) 从景观学出发, 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及管理

根据超市的特点和实际的情况, 制定出适合自己超市发展的空间规划, 空间规划的设计和制定要以超市整体的发展为目标, 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不能只顾着眼前利益而忽略如噪音、通风等细节问题。合理布局超市中的功能区, 做到超市各功能区的分散化, 避免因功能区的过于集中而增大人流量, 造成超市拥堵, 噪音分贝数过高。把超市中的各个功能区分散, 这样就有利于疏散人群, 减少过于集中的噪音。收款处人流量大, 人口较为集中, 应当做好相应的降噪措施。图7为日本吉之岛超市平面图, 吉之岛超市在空间布局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噪音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作为位于购物中心的超市, 它具有一定的人流量, 而它的整体空间布局较为紧凑, 商品架之间的间距较小, 在人流量高峰时期, 原本紧凑的购物空间加大了超市内部的噪音问题, 面对大量的人流, 噪音问题突出。同时最好在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的情况下, 适当地增大间距, 并且通过增加收银处等设施来减少顾客的停留时间, 以此起到降噪的目的, 为顾客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购物环境。

通过室内通风改善空气质量是众多方法中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对于超市而言, 可以选择自然通风来实现超市室内的通风, 自然通风可通过改变超市的入口布局来实现, 如增大超市的入口或者设置多入口, 同时增加窗体的数量, 以保证超市室内的空气流通, 有利于减少甲醛含量及增加室内负离子含量。图7中吉之岛超市的空间布局虽然较为紧凑, 但是其陈列方式以直线为主, 直线及较少的遮蔽物有利于吉之岛内部的空气流通, 从而加强了超市的自然通风, 提高了超市内部的空气环境质量。

(2)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 改善超市的景观效果

在景观设计中, 应以人为中心, 空间布局的设计的本质就是以人类精神文化为核心的设计, 超市的空间布局设计应以人类的活动为基础, 在设计中体现出人类的环境价值观, 这种空间布局的设计不仅要求赏心悦目, 同时要求满足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其中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赏心悦目, 身体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当人的视觉需求、听觉需求等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 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达到精神需求。超市空间布局的设计应结合人们的行为心理, 了解和分析行为心理中所具有的一些普遍性和特殊性, 其中普遍性包括共同的文化、购物需求等, 特殊性包括年龄、地位等, 从而满足人们在超市中生理和精神上双方面的需求。

图8为吉之岛超市入口处效果图, 吉之岛超市位于购物中心B1层, B1层有店铺、美食广场及精品超市, 地上四层经营精品服饰类, 购物中心面积38000平方米, 附近为高端写字楼聚集地, 白领出没。这个案例日本设计师考察了几个国内精品超市, 做出一些对比, 设计凸显家的温馨, 有别于ole、blt等精品超市的现代前卫。超市的整体设计风格现代时尚, 充满着现代主义风格的气息, 超市整体倾向于日系精品超市, 在空间规划布局上合理地运用了柱子及摆放物, 使整个空间在视觉效果上显得十分通畅, 产生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2合理地进行植物配置

(1) 根据超市景观设计的整体风格样式进行配置

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简单随意摆放几棵植物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超市绿化装饰应与整体风格、样式相协调, 从而体现出植物与风格之间的和谐美。如在具有中国传统风格为主题的环境空间布局中, 超市的植物配置宜选用垂叶榕等榕类, 并加以兰花和盆景以及相关风格的支架, 以此体现出整体风格上古朴典雅之感。在色彩的调和上, 应考虑超市室内的环境色彩, 如在暖色环境下, 选用冷色植物, 从而使人产生视觉反差, 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对比美。在比例上, 超市室内绿饰植物应根据整体空间大小及布局选择数量及大小, 不宜选择过高的植株或过大的绿化比例, 应根据人的视觉需求进行配置。在植物配置的形式上, 可以根据造景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配置, 如根据图案的方式摆放盆栽、风格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等进行配置, 从而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图9和图10为Ole超市植物配置图, “Ole”在西班牙语中是“兴奋、快乐、开心”的意思, 图9中植物配置通过以各种颜色鲜艳、不同质地的花卉通过以不同高度、不同盆栽的摆放方式给人带来浪漫之感, 图10中藤蔓、木桶、洋酒与盆栽体现出了一种西式的古典特色, 图9与图10中的植物配置充分体现出了Ole超市中的精致, 让人体会到它的语义。

(2) 结合景观学原理, 根据超市空间类型及现状进行配置

由于超市空间属于室内空间, 而室内空间环境较为特殊, 加上植物种群之间有相互影响的作用, 同时需要考虑到植物自身的生态效益, 因此适用于室内种植的植物种类较为有限。室内绿化设计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于植物在其生态效果上的运用, 因此只有合理地配置植物, 才能发挥植物提高环境质量的作用。根据超市现状在超市室内植物配置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取植物时应当注意植物的生态作用。根据植物的安全性原则, 适合于室内的植物必须是无害于人体健康的植物, 尽量选取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植物, 理想的植物能够产生负离子、杀灭有害微生物、减少噪音、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最终提高人体在室内的舒适度。

②植物配置时应当注意超市的空间布局。根据观赏性原则, 园林植物对于美化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起到分割空间、组织空间的作用, 但是如果配置不得当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如阻碍交通、影响美观, 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根据超市空间布局的现状进行配置, 如在超市空间密集紧凑的情况下, 宜通过植物墙如图11, 盆栽如图12等进行垂直方向的植物配置。

③植物搭配时应当注意室内环境及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适地适树原则, 在超市室内进行植物配置, 必须要考虑室内特殊的环境, 室内的温度较为均衡, 变化较小, 光线照射较不均匀, 喜光植物需要在光照充足的地点配置, 植物搭配种植时应选用竞争较少的植物, 以保证植物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

④配置植物时应当注意植物自身的文化内涵。大部分植物都有其各自的花语, 有各自的文化内涵, 对于超市而言, 超市既是一个室内空间又是一个商业空间, 它需要在注意室内环境条件同时, 需要注意其文化内涵, 可以根据超市的主题、特色, 选取合适的植物, 在商业空间中, 拥有富贵、生意兴隆的文化内涵的植物使用较多, 如苏铁、富贵竹、金钱树等。

西南林业大学宿舍区景观改造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西南林业大学;宿舍区;景观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1-95-03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Dormitory Area i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Wen Ye et al.

(Jiangxi Academy of Forestry,Nanchang 330032,China)

Abstract:With the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teaching scale getting enlarged continuously,the function of the dormitory area limi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Based on the existing campus environment,follow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security to transform the four landscape nodesz,in order to build a beautiful multi-level campus space and environment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Key words: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Dormitory area;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design

1 概况

西南林业大学,简称“西林”,坐落于春城云南省会昆明市,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林业本科院校,拥有70a以上的林业高等教育的办学经历和30a以上的独立办学历史。学校坚持“立足云南、依托西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办学定位,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品德、知识、技能、个性”为一体,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由于近年来,学校教学规模的扩大及校园建筑密度的升高,导致校园景观绿地完整性和系统性逐渐降低。面对人们对绿色空间的需求与校园扩张的矛盾,校园绿化和户外活动空间常以“见缝插针”的方式存在于建筑之间[1],原本的宿舍区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以提升学生生活环境以及增强校园美感为出发点,对校园宿舍区景观节点进行改造设计。在空间布局上,增加休闲空间与聚会场所等为校园主体服务的室外景观场所。在增加宿舍区景观和特色的同时使整个校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使新旧景观协调统一,以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2]。

2 指导思想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现有的校园景观为依托,励行节约,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科学构思,精心设计,在满足景观功能性的前提下美化校园环境[3]。为西林师生提供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设施配套齐全、亦娱亦教,人与自然、建筑和谐交融的住宿环境[4]。

3 改造设计

西南林业大学宿舍区由学生公寓7栋、8栋、9栋、10栋、11栋、12栋、国际交流中心、第一食堂、第二食堂组成,整体呈“勺”型(图1)。其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落差较大,改造的同时应注重景观安全,恪守景观设计的安全法则。由于宿舍区绿化程度较高,在保证景观安全的前提下已不适合大规模的植树,本方案对宿舍区周边的4个景观节点进行改造,提高功能性,增强美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互空间。

3.1 节点设计 位于11栋学生宿舍前,为宿舍区的一个主要入口,上、下课期间人流量及车流量较大,且学生常在此处聚集。在原本废弃的水井上建造供学生休憩交流的景观木平台,增加庭院灯、垃圾桶、自动贩卖机等设施,不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满足学生临时聚集的需要,并且对宿舍区入口景观进行了美化,软化了建筑、水井的硬质感(图2、图3)。

3.2 节点2设计 位于学生宿舍11栋及12栋之间,此处为一处未被利用的空地,将此处空地进行改造,避开排水设施破除部分硬质铺装,在现状允许的条件下以软质铺装为基调,周边疏密有致布置不同体量、不同色叶、不同高低、错落多彩[5]的耐阴植物及小型灌木,增加庭院灯、健身设施,形成一个层次丰富的半封闭式休闲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户外健身、休息、娱乐的场所(图4、图5)。

3.3 节点3设计 位于学生宿舍7栋和9栋之间,为宿舍区主要的出入口之一,该区域景观绿化较好,上下课时人流量较大,学生常在此平台处聚集。在保留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增添庭院灯、花架、垃圾桶等功能设施,并建造与周围建筑风格相仿的景观亭作为该节点的过渡性空间[6],加强景观系统的可进入性,既兼顾生态美观又重视功能实用性[7](图6、图7)。

3.4 节点4设计 位于8栋学生宿舍旁边,此处原本为学生休息区,但由于工程建设需要此处景观设施被拆除,后此块休息区被用于停车及车辆掉头。将此节点改造成一个多功能的小型环岛,便于车辆的停放及掉头,种植部分不遮挡视野的大型乔木及低矮的花境植物,用景石进行点缀,增添庭院灯及地埋灯以增加夜间行人的安全系数,并建造木质廊架供学生休憩(图8、图9)。

4 结语

随着高校新功能需求的不断出现,原有的功能布局已跟不上学校发展的步伐,但调整并不意味着对原有格局的彻底颠覆。在本次西南林业大学宿舍区的改造设计中,利用现有的校园景观,遵循景观安全原则,通过改造宿舍区的4个景观节点,以期营造出优美宜人的多层次校园空间,增加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及归属感[8],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洲林.南京林业大学实景教学型景观改造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1-88.

[2]刘扬,沈丹.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环境景观改造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6(2):54-78.

[3]沈创之,孙海峰.华南农业大学中心校区环境景观改造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

[4]郑芳香.高校校园景观设施配置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1-88.

[5]童舟.高校传统校区景观改造——以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5(5):146-148.

[6]宫铭.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1-64.

[7]周之澄,周武忠.大学老校区环境景观改造设计对策与建议[J].园林,2015(3):46-49.

[8]韩娅芳.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设计研究——以眉县金渠镇街道景观改造设计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4:1-60.

景观改造 第12篇

一、医疗景观的特殊性

所谓医疗景观, 就是在医疗服务场所中导入景观与自然元素, 实现空间环境软化, 影响空间使用者 (医护人员、病患、家属等) 的心理感受, 进而改善或提升其健康状态。但相对于其他景观设计, 医疗景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 复杂性。医院建筑的功能复杂, 是就医、治疗、探望、科研、生活等多功能的组合, 所以在医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空间功能的划分及各种功能空间交错的处理。

其次, 特殊性。医院主要的服务人群——患者, 他们文化层次与经济条件差异, 使景观设计更具兼容性与亲和性。另外, 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服务人群。优美的景观环境不仅能为家属与患者之间提供良好的户外交流平台, 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紧张焦虑心理, 而且也能为医护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恬静的休憩场所, 舒缓工作压力, 释放负面情绪。

最后, 高度知觉性。很多就医患者在身体或心理上处于失调的状态, 对环境较为敏感, 有着直接、特殊的需求与依赖。因此, 景观设计应通过适当设计理念来适应环境变化, 保持生机。

医疗景观的具体作用机制, 如图1 (根据环境的康复原理改绘) 。

二、景观设计案例

(一) 项目概况

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是一所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为一体, 以肿瘤诊治为特色, 兼顾综合疾病诊治的三级甲等肿瘤医院, 是江西省肿瘤防治科研中心。医院位于江西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西临学院路, 南临北京东路, 占地8.2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 其中医疗用房面积6.5万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41%。医院邻近城市主干道, 交通便利, 场地较平整, 绿化面积较大, 景观条件较好, 主要建筑工程有门诊楼、新建的住院楼和二期计划建设的医技楼, 建筑之间采用连廊相连接, 同时三组建筑又被消防通道分割开, 并且都留有独立的景观绿地。

(二) 设计构思

江西肿瘤医院景观方案设计, 以“水墨山水”为景观概念, 力求打造高品质的人性化医疗环境空间。方案中考虑独特使用人群的景观需求, 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造园文化, 将当地的医疗文化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 创造出一个中式简约、精致、安静、平和的景观环境, 使人与自然亲密结合。

在医院景观的设计中, 重点考虑的两个空间是门诊区景观空间和住院部景观空间。就医者在就诊过程中, 在这两个区域停留的时间最长, 其环境对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影响最大。

(三) 门诊区景观

江西肿瘤医院门诊楼临近医院主入口。主入口是展现医院整体环境的第一窗口, 是非常重要的景观节点。入口人车分流, 实现人流和车流的安全性和秩序性。主入口西侧设集中地面停车, 避免门诊楼前拥挤和混乱。在门诊楼正门处设较大面积的铺装广场, 主要是疏散人流, 设导向型的铺装形式引导人流。

门诊楼正东面有相对独立的景观绿地, 以此满足人流集散、通行、休憩等候、观赏等需求。绿地四周香樟环绕, 中间绿草茵茵, 四季植物呈现其中。在“水墨山水”概念的统领下, 引入水体, 有水就有灵气。景观水池采用高低两层溢水型的平静水面, 水面静置山石, 虽由人作, 宛如置身自然。静态的水景让人感受平静祥和, 微波粼粼的水面倒映挺拔的香樟树, 给人以安静祥和的感觉。同时设计了休憩空间, 配置了廊架、亭树池座椅等设施, 供病患等候、交流。

(四) 住院区景观

医院住院楼周围绿地景观设计中, 充分考虑患者休养的需求, 着重营造一种健康、安宁的气氛。该块绿地在景观设计中可将其定位为病患的康复花园和冥想花园, 以私密、半私密空间为主, 突出健康、悠闲的感觉。该空间的风格依然是统一整个园区的“水墨山水”新中式风格, 在设计上巧妙运用借景、框景、障景等造园手法。俗话说“园可无山, 不可无石”, 在住院楼正门的绿地中心设一组山石, 后有镂空青瓦景墙映衬, 是可为一观的景点。在铺装形式上, 结合“山水”概念, 运用中国传统水纹图案变形处理, 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 又赋予空间以意义、细节。同时配以植物设计、廊架、树池坐凳、景墙使其形成小的私密或半私密空间, 增加了景观层次。景观小品色彩采用了稳定情绪的灰色、蓝色、绿色装饰。且步移景异, 营造出一个亲切温馨、安静休闲、富有情趣的互动交流的公共活动空间。方案中, 特别重点考虑了无障碍设计, 尽量减少汀步、台阶的设计, 满足无障碍设施的使用。

(五) 景观植物选择

植物种植整体规划, 在园区周围有规律地种植杀菌、抗病毒性的乔木, 起到防护作用。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医患所使用的主题庭院, 分别种植有利于人体不同经脉的植物。让医患不但能在绿色环境中放松, 还能在其中治疗。正如近代护理开创人弗罗伦斯·南丁格尔所说的“自然能够治病, 我们必须借助自然的力量”。如种植樟树, 其芳香性挥发油有去风湿、镇痛解毒的作用, 还可选用具有抗癌、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喜树、三尖杉等植物;或选择可防止皮肤癌、大肠癌的橘树, 防治结核病菌松柏类植物等。



另外, 医院在选用园林植物时还需考虑季节变化, 选择四季不断开花和变化的植物, 可以强化人们对生命节奏和循环的感知。植物花香提供嗅觉享受, 但应避免具有浓烈香味的鲜花品种, 以免给癌症化疗患者带来不适。

三、结束语

通过“水墨山水”的景观设计理念, 使江西肿瘤医院的景观设计呈现出如诗般的风景画卷——明媚的阳光倾泻到绿地, 婆娑的树影, 斑斓的花木, 潺潺的水面, 亲切的小品, 精心布置的座椅, 让人们暂时忘记病痛, 树立对生命与健康的积极态度, 这正是医疗景观的重要意义所在。

摘要:文章概述了医疗景观的重要性, 并结合江西肿瘤医院景观改造的实例, 从设计构思、景观设置、植物选择等方面详细探讨了优良医院景观环境对使用者的健康促进作用。

关键词:医疗景观,景观设计,肿瘤医院

参考文献

[1]康霁宇, 田亮.人文关怀视角下的医院植物景观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4 (02)

[2]董楠.突显绿色与人文——医院外部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 (01)

上一篇:智能电力设备下一篇:陕西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