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具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

2024-07-13

器具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情感化的儿童服装设计要求在设计中充分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本文从本能情感设计、行为情感设计、反思情感设计三个层面着手,分析儿童对服装的色彩形象感知,使用时行为感受,对于服装的想象反思等三种心理感受水平的综合作用,从而引出针对儿童的服装设计原则。

关键词:儿童 服装设计 情感化设计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其撰寫的《情感化设计》中,根据现代心理学对情感的分析,认为人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情感产生的三个水平: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诺曼认为,情感化设计相应地也有三种水平,即本能水平设计、行为水平设计和反思水平设计。服装的情感化设计是人的内在情感和精神的需要,目的在于创造出令人愉悦、令人感动的产品,以满足人在各种日常活动中的相关需求。

本文讨论的儿童服装情感化设计原则就是从以上三个层面来构建的,通过对各种设计元素的把握,将儿童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的情感需求融入其中,以本能、行为和反思情感设计等形式塑造良好的场所氛围,让儿童在穿着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拉近儿童与外界的距离,营造积极的成长环境。

儿童阶段的身体机能和心理发展有其特殊性,表现出的情感需求也有其独特性。通过对儿童日常生活的考察,可以发现:儿童对父母等亲人较为依赖,基本不能独立生活;特别希望获得父母、周边成年人以及同龄人的认同,渴望归属感;其行为举止、兴趣爱好都容易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

由于儿童主要是依赖其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知觉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情绪,进而生成某种情感,所以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在顾及服装所处的环境、监护人及周围人群态度的同时,更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以儿童的天真之眼去看待\"服装\",才能做出更科学的设计。

一、形象与印象:本能情感设计

当我们感觉某物\"好看\"或\"不好看\"时,这一判断首先直接来自本能水平。诺曼认为,本能水平的设计的基本原理来自人类本身,在人们之间和文化之间都是一致的,在本能水平设计中,人对物的印象直观地来源于物的形象。因为本能水平的情感先于意识和思维出现,所以本能情感设计给予人的最初感观效果和第一感觉有直接关系。

儿童可以敏锐地接受到周围事物发出的情感信号,所以设计师应重视从造型、色彩、材料及肌理等基本形象因素入手,使儿童在喜欢和穿着时获得第一感觉上的认同。

造型所带来的亲和力是情感产生的途径之一。首先,儿童服装的款式设计要贴近自然,符合儿童对自然的感知,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和谐;其次,儿童服装可以带有某种玩具的性质,设计可以通过儿童熟知的游戏、动漫人物形象或场景来创设强烈的游戏趣味,迎合儿童的天性,获得儿童的情感认同。

在阿恩海姆看来,对色彩反映的典型特征,是观察者的被动和经验的直接性。情感化设计中色彩对人的视觉刺激是最为强烈的,甚至可以影响我们正常的心理感受。服装的色彩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儿童通常偏好明亮、轻松、愉悦的色彩,所以儿童服装宜选择此类色彩以求产生积极、活泼、愉悦的情绪情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服装色彩调和孩子的性格,比如给内向的孩子使选择亮丽色彩的服装,给急性子的孩子选择柔和色彩的服装等。

儿童通过服装的穿着,可以感性而直接地建立起对某种材料及肌理特有的视觉、触觉等的综合印象,进而产生对特定物质的初步情感。所以儿童服装的材料选择需要注重自然和环保,在满足儿童亲近自然的情感诉求的同时,培养他们形成对于周围物质世界的健康感情。

儿童服装情感化设计的本能情感层面的成功表达,在于服装的造型、色彩、材料及肌理等物理因素造成的综合形象效果所带给儿童的良好印象,要达到造型生动有趣,色彩明快有益,材料及肌理环保自然,结构科学安全等。

二、功能与人机:行为情感设计

诺曼提出,可用性研究界的实践者对设计强调的是,情感化设计中行为水平的设计主要讲究的就是效用。在这里,外形事实上并不重要,设计原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性能。

人与物交互的情感来自人们在对物的使用中所感知体验到的功能效果,即物的效用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如《庖丁解牛》中庖丁凭借锋利的刀,将他解牛的精湛技术演绎到了艺术的境界,使观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里\"刀\"的性能效用是关键。

儿童的行为是设计关注的焦点,服装的性能则是设计的关键,设计必须符合儿童行为特征的要求,让儿童在使用服装的过程中,因为其行为的参与而被唤起某种有益的心理感受,服装性能的设计考虑主要在功能与人机交互这两个层面:其中功能性是最基础的,即某种儿童服装最本质的使用要求;人机交互则重在易用性,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设计要符合儿童的使用特征--身体尺度、活动操控能力及认知能力等方面;。

行为情感层面的儿童服装情感化设计重视儿童使用时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与感受。儿童在使用服装的行为过程中,可以体验舒适和乐趣,获得一种对于事物具有的心理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儿童服装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功能细节体现对儿童活动的包容与关怀,让儿童使用时产生被关心、被呵护的感受。

三、想象与感受:反思情感设计

物通过自身的形态语言和功能符号传递信息,人们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对物产生想象与感受,直至理解或认同。期间产生的反思情感是由人类意识中的反思水平决定的,与人的阅历、所处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有关。有时、一个物品并不好用,甚至已经根本没有用,但却仍然受到喜爱,这是由于该物品曾经被有效地使用过,或对某人发挥过重要作用,或是因为物品的某些稀有品质,从而使人喜欢,这就是反思情感在起作用,因为该物品会让人们为拥有或使用它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反思情感是经过人类理解处理后产生的感受和情感,不同于本能情感和行为情感。

反思水平的设计注重的是信息、文化及产品对于使用者的来说的意义。它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从情感上对物产生某种习惯和依赖感,建立起两者之间的长期纽带,甚至可以帮助使用者建立自我认知。服装设计中的反思情感是指服装整体所包含的某些信息在引起使用者的联想、共鸣和思考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感受,如温馨、感叹、崇敬等。反思情感设计关注的是从\"产品\"到\"思考\"再到\"感受\"的过程,即设计产品整体形象给使用者留下的感性印象。

在儿童服装反思情感层面的设计中,服装通过其形态、色彩、材质和功能符号等带给儿童视觉、触觉和使用的感受,而儿童通过对服装的观察、触摸、使用和领悟来理解其功能、寓意和文化内涵。比如,设计师可以赋予服装以儿童喜欢的动物的概念化特征,儿童熟悉的童话或神话人物形象的概念化特征,儿童从这样的服装所获得的感知信息,经过反思、信息解码转化,就能唤起对这些形象的某种特殊情感,使其在与这些服装的相处与使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氛围与交流:室内空间场所精神的传达

任何室内空间都是有着某种特性的场所,这种特性就是空间氛围,作为空间的附属物,任何服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除了提供自身本质的使用功能外,还会营造出某种空间特有的氛围,传达着某个空间特有的场所精神,为人与空间环境架起交流的桥梁。人在室内空间中感受到的氛围,是人的三个情感水平与服装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情感感受,儿童生活其中的室内空间,是成人们尤其是父母们提供给儿童的休息、活动、学习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成年人所提供的每一件服装都应该是包含着对下一代的浓浓爱心,他在整体上传达着社会成年人对于儿童的冠心爱护的信息。儿童在通过其对于服装的形象与音响的感受、通过对于服装使用行为的体验、并且通过反思与想象的体验等,产生着注入方向感、安全感、认同感及归属感等诸多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从而慢慢地领悟这蕴含其中的,并且使自己潜移默化的场所精神。

总而言之,一套设计优秀的儿童服装不仅能够提供给儿童身体健康成长的环境,还应该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在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周围世界十五的正确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发展。让他们在与服装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良好的交互性,从设计的巧妙与便捷中发现并享受乐趣,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舒适感和愉悦感,在美与哎的环境熏陶中快乐迪生活、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⑴(美)康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付秋芳,程进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第49、51、65页。

⑵(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堯、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98,第455页。

⑶(中)童俐,《装饰》,中国装饰杂志社(100084),北京,2012年2月,总第226期,第102/103页。

器具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灯具设计;情感化;人性化

目前,灯具已经成為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之一。在当今时代下,灯具仅仅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照明需求是不远远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关注使用者的情感需求。正如诺曼所说,好的设计应该不只是满足功能,更需要激发出人积极的情感,让设计与使用者建立情感联系。[1]在现代灯具设计中,希望能通过设计的灯具向使用者传达一种情感,并让使用者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灯具产品能达到更具人性化的最终目标。这篇文章将从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面——即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来分析情感化设计如何在灯具设计中的应用,从而设计出更好为使用者所使用的灯具产品。

一、本能设计

人的本能反应是最直接的处理层面,用户在最初见到产品时,能够通过感官感知做出反应,例如从视觉上看到产品是圆形的、方形的等形状,从触觉上感受到的产品是柔软的、冰冷的等感觉,从听觉上产品带给使用者悦耳、清脆等感受,以及从嗅觉上产品带给使用者的感受。产品不同的造型、材质、颜色、气味等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官体验。为使用者的本能反应而设计实际上就是为情感设计:在特定情境下引起人们心理和情感上的反应,而不仅仅是美学设计。[2]

(一)明确使用人群及使用环境

本能设计的核心就是为使用者的本能反应而设计,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和本能反应是不同的,所以在设计灯具产品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产品的使用人群以及使用环境。一款灯具产品很难满足所有人的情感需求,在设计灯具产品前需要明确使用者是谁、使用环境在哪里、使用这款产品的目的是什么,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事、物这三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使用人群,因为灯具产品最终是要为人们所使用的,所以使用者是我们研究的中心。人群从年龄上大致可以分为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三类,有时我们可能需要更加明确使用人群时可能需要细化年龄分类以及考虑性别、职业等其他方面因素,因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以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情感需求是不同的。其次是使用环境,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的心理和情感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设计时要注意产品的使用环境。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在某种环境下要设计怎样的一种产品来营造某种氛围与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明确了使用者和使用情境之后,就可以明确在灯具产品设计时的需求是什么,接下来就可以根据需求来设计产品。例如:ALESSI的一款名叫BEBA的产品,这是一款小夜灯,它的使用者是小朋友,使用环境是小朋友的卧室,这款产品的外形就像童话里只会夜间出现的小精灵。在满足夜间照明这一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该产品也营造了一种童话般的氛围,与小朋友产生情感共鸣。

(二)明确用户体验需求

在本能层次设计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因素是体验,就是用户在特定环境中想要什么样的体验,这是在灯具产品设计中想要达到的体验目标。良好的用户体验可以为用户带来愉悦感、乐趣感、幸福感等积极的体验,相反如果产品使用户感到不舒服,用户就会产生不愉快感,乐趣感和幸福感也会降低,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体验,会增加用户对产品的怨恨情绪,就会导致使用者远离产品,无论该产品如何优秀地实现了其他目标,一但产生这些消极情绪,使用者都会远离该产品。所以在设计灯具产品时需要把目标用户所需要的体验——即使用者想要什么样的感觉,融入到灯具设计之中,让使用者在使用灯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灯具恰当地把这些情感体验传递给用户,这样产品就能和用户产生情感交流,让灯具产品在原有的照明功能的基础上,还能让使用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在本能层面所要达到的体验目标。

二、行为设计

人类生活中大部分的活动是由其各种各样的行为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行为来更有效地控制人的本能反应以及反思反应。为了在灯具设计中更好地融入人机交互,主要关注点需要放在使用者的日常行为上,在本能设计和反思设计的辅助下,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帮助使用者构建人机交互的体验方式。反之,如果不这么做,有可能导致使用者的最初印象和现实使用脱节。因此,在设计灯具时,为了让使用者拥有良好的使用体验,应该更加注重行为设计,以行为设计为基础,使本能设计和反思设计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在设计中,可以更多地关注使用者无意识的行为,将使用者的无意识行为转化为设计概念,有利于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不假思索”,自然地领会设计师所要表达的含义。[3]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根下垂的绳子时,还是会无意识拉一下,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一个开关。例如深泽直人设计的托盘灯,就将使用者的无意识的行为与情感需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款台灯的底座是一个托盘,使用者在夜晚回家后,顺手把钥匙丢进托盘,灯自然打开,在清晨离家上班时,顺手拿起钥匙,灯又自然熄灭。这种将使用者无意识的行为融入设计中的方式,自然而又不着痕迹,让使用者在无意识的行为中满足了自己的使用和情感需求。

三、反思设计

反思的定义就是看到一种事物从而引起的个人回忆,这一过程是间接的,包含有意识的思考和对记忆里经历的反思。反思设计可能是本能、行为和反思这三个层次中最具挑战性的一个,也是非常核心的环节,那么如何将这一环节更好地融入到灯具设计中呢?文化或许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在灯具设计中融入文化内涵,会更容易与使用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当使用者在看到和使用灯具时会引起他们个人的回忆,以及对于他们所熟悉的文化内涵和记忆里经历的反思,这样就能达到情感上的交流。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是有差异性的,在反思设计层面,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历史文化背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他们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为了在灯具设计中更好地融入文化内涵,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文化背景,这样更有可能引发使用者的共鸣,提高引发反思意义的可能性。例如,情感化设计的经典之作,飞利浦·斯塔克设计的榨汁机,我们可以看到这款产品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之上,还引发了当时西方人对独特性和文化复杂性强烈的反思欲望。

四、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信息时代下的灯具设计,仅仅满足使用者最基本的照明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满足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在进行灯具设计时,从情感化设计的本能、行为和反思这三个层面来进行设计,首先要明确使用者是谁,在什么环境下使用,想要达到什么样的体验目标;其次了解使用者的行为,尤其是无意识的行为,让这种行为与灯具设计进行更好结合,让使用者在无意识的行为下使用产品;最后通过与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引发使用者深入的思考与反思。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进行设计,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情感需求,与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设计出来的灯具才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情感需求,才能设计出好用的灯具产品。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梅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库伯.About Face4:交互设计精髓[M].倪卫国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3]後藤武,佐佐木正人,深泽直人.不为设计而设计=最好的设计[M].台北:漫游者,2008.

[4]张家智.家居灯具设计中视觉元素的情感体验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作者简介:

王晓佳,大连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器具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让商业空间由单纯的商业交易场所转化为集商业展示、情感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体验交流空间。情感化设计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城市商业空间的空间品质。文章从情感化设计在城市商业空间设计中的作用入手,对情感化设计应用于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路径及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商业空间;情感化设计;设计路径;设计方法

商业空间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聚合场所。传统商业项目设计建立在美学设计的基础之上。这种设计方式旨在引导顾客进行消费。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体验式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对自身在消费空间中的更高层次的享受更为关注。城市商业空间的情感化设计,有助于满足人们的体验式消费需求。

一、情感化设计在城市商业空间设计中的作用

情感化设计是设计师利用情感设计方法,让情感因素贯穿于设计过程的设计方式。设计情感体验在情感化设计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设计情感体验主要指的是设计因素所带给人们的积极化的态度体验。它可以在激发人类情感的同时,让人们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设計情感体验具有改变人们认知方式、引导人们的认知方式的作用。在设计情感体验的作用下,情感化设计可以表现出象征性、时代性、创意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等多种特点。情感化设计也可以在满足人们内在需求的基础上,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体系的构建,线下商业空间不再是人们购物的唯一地点选择。在线下商业空间与电子商务的竞争过程中,情感化设计有助于提升线下商业空间的服务水平。

现阶段商业空间存在着情感体验不足、互动性有待提升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往往会给商业空间的市场竞争力带来不利的影响。情感化设计在城市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让情感体验融入于商业空间的设计工作。对于消费者而言,情感体验与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融合,可以让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充分了解,也可以让消费者在线下消费领域获得更深层次的购物体验。情感化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故而情感化设计在城市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可以让消费者获得更高层次的服务体验。

二、情感化设计应用于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路径

情感化设计在城市商业空间设计领域的应用,要求设计者在对国外优秀实体品牌门店的情感化设计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外设计经验进行吸收借鉴,进而借助一些本土元素,提升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设计品质。现阶段很多商业品牌已经开始通过设立实体门店的方式,提升顾客的消费体验。出于提升品牌价值的需要,一些新开设的门店与传统门店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如传统商业门店大多侧重于销售领域,而一些新开设的门店注重的是顾客的消费感受与情感体验。根据前文论述,基于情感体验的商业空间设计,可以为消费者构建相对良好的消费空间,也可以借助情感体验提升顾客对商品品牌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为了让情感化设计充分发挥出扩大销售额与提升商业整体实力的作用,设计者在商业空间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商业诉求开展情感体验设计,并要对与之相关的设计方法、设计模式进行明确,以指导设计实践。就商业空间设计的实际情况而言,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商业空间设计路径需要涉及到以下内容:一是情感的含义;二是情感的构成要素;三是情感设计的特点。与之相关的设计手法如下所示:第一,商业空间设计者可以在建立情感体验功能区域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情感符号;第二,设计者可以根据情感符号设计,渲染独特化的空间情景。第三,设计者也可以从情感体验设计入手,在划分门店空间的基础上,完成情感符号的创设,进而在增设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完成体验空间的建设。

三、情感化设计应用于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注重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消费者也开始对产品的精神附加值及产品所带来的心灵共鸣有所关注。在人们的情感需求与体验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情感化设计与体验化设计已经成为了人们较为青睐的设计理念。就城市商业空间而言,空间特性对消费者的影响及商业文化元素等内容是设计者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了解空间特性对消费者的影响

情感化设计也可以被看作是早期产品设计发展进步的产物。情感化设计与城市商业空间设计之间的结合,要求设计者在情感化设计开展过程中,对产品的形态、颜色及交互性等因素进行关注,进而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用户的情感化需求。故而空间形态、空间的颜色、空间造型及人与空间的互动形式等内容的统筹兼顾,是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主要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形式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商业空间的聚集与商业竞争的激烈化,已经让商业空间建设呈现出了规模化与模式化的特点。在拿来主义的影响下,商业空间设计在设计理念、设计风情即空间布局等方面也呈现出了雷同化的特点。雷同化的商业设计并不能引发顾客的共鸣,打造自身的设计特色,是商业综合体提升顾客消费体验的重要手段。故而空间设计对消费者的影响,是设计者在情感化设计应用与商业空间设计以后所不可忽视的内容。针对空间设计对消费者的影响,设计者需要在理解设计要素的基础上,对设计要素进行熟练运用。情感化设计的应用,要求设计者借助实用化的评估措施,对评估设计中的有效反映进行评估。就商业空间设计的实际情况而言,商业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有以下内容:一是空间大小对商业空间设计的影响;二是资金成本对商业设计的影响;三是空间使用效率对空间设计的影响。设计者需要根据上述内容,确定情感设计融入空间的多少与商业空间商业使用的面积,进而对营造情感氛围的空间的大小、空间类型及空间数量进行明确。

为充分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设计师可以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与消费情感体验两方面入手,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消费喜好进行分析,进而再应对消费者对空间的本能反应。如在视觉设计方面,设计师需要让商业空间设计带给消费者以足够的刺激,并要对其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积极影响进行有效发挥。在关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设计者可以借助一些符合消费者消费行为习惯的设计,引导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从而为空间特性与消费者消费行为习惯之间的一致性提供保障。

(二)注重商业空间与商业文化的融合

为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情感体验,设计者在情感化设计应用于城市商业空间设计以后,也需要注重商业空间与商业文化之间的融合。物质方面的情感体验与商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可以让商业空间设计更符合当前的潮流与个人文化。商业空间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注重使用情境的适宜性,并要对不同人在同一个空间内,因情感立场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反应进行关注。从行为水平入手,开展商业空间设计,是一种较为可行的设计措施。基于行为水平的设计方案可以让设计者对消费者在商业空间内部的活动时间与消费者的空间感受有所关注。消费者对商业空间的认同感的提升,也可以让消费者对商业空间的满意度与依赖性有所提升。

四、结语

商业空间的情感设计注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在情感化设计应用以后,设计者需要从环境功能布局及空间色彩等方面入手,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进而在把握消费者对商业空间的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商务空间设计的优化。现阶段电子商务与线下商务的协同发展是商业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商业空间的情感化设计也可以借助情感化的空间划分,促进电商线上线下交流互动空间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一君,代丽.城市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以南阳新田360商业空间设计为例[J].大观(论坛),2018,(9).

[2]光飞.城市商业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8).

[3]何娇伊.基于互联网经济的商业空间场所精神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4]苏誉艺.城市商业综合体内街空间设计研究[J].中华建设,2017,(11).

作者单位: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器具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教育游戏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情感化的理念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人们的情感体验。教育游戏的情感化设计是将情感化的理念用于教育游戏设计的过程,运用恰当的策略在将教学内容整合到游戏的过程中注入情感,以使用户在使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育游戏的应用效果。教育游戏的情感化设计可以从教学设计情感化和游戏化学习环境情感化两个方面出发,从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三个层面进行设计。

【关键词】教育游戏;情感化;设计

随着各种新兴媒体和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教育游戏以其“寓教于乐”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教育游戏是教育和游戏相整合的产物,它应用游戏化的学习环境来进行教育,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其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开发教育性和趣味性并重的教育游戏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教育游戏的设计是开发的前提,良好的教育游戏设计是保障教育游戏应用效果的必要条件。教育游戏的情感化设计是赋予教育游戏以情感,以使教育游戏更好地带给用户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 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将游戏定义为: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1] 游戏可以带给人们很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受到人们的钟爱。教育游戏是在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盛行的环境中应教育的需求而提出的,旨在结合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和教育的优点,来更好地为教育服务。“教育游戏”尚属新生事物,对于教育游戏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美国教育心理学教授格莱德勒(Margaret E. Grader)认为,从广义上来看,教育游戏是“一种竞争性的练习,其目标是获得胜利,同时选手必须运用学科知识或其它有用的知识促进练习并获得胜利”。[2]《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市场研究室[3]在2004年“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中指出,从狭义上看,教育游戏是指在计算机及网络支持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教育游戏是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它包括两类:一类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电脑游戏,即游戏的目标不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因其激励机制、游戏过程、游戏环境、游戏规则、动机成分等因素能为教学所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另一类是针对教学目标专门设计的学科教育游戏,它强调教学性,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并且含有经过仔细考虑的教学策略。[1]

本文研究的教育游戏主要是狭义的教育游戏:专门为教育而设计的游戏软件,游戏的内容紧密地和教材联系在一起,它强调教学性,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二 教育游戏设计概述

教育游戏的设计是教育游戏开发的前提,良好的教育游戏设计对于整个开发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游戏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对游戏的场景、情节等进行规划设计,用来传递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的系统化的活动或程序。

1 教育游戏设计的原则

教育游戏设计不同于一般游戏类软件的设计,教育游戏设计首要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兼顾与平衡。

作为游戏设计的范畴,教育游戏设计必须遵循游戏设计的规律,包含游戏设计的一切要素;作为教育软件的一员,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也是必须重视的环节。[4]

在教育游戏设计中,教育性与游戏性如何达到完美的平衡,一直是教育游戏的研究者们思考和力图解决的问题。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完美平衡是指教育游戏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并且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其中,传递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是教育性的体现;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游戏性的体现。

2 教育游戏设计的过程

教育游戏的设计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的过程中,而又不对其娱乐性产生太大的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设计实现教学内容向游戏情节、场景的有效转化。在教育游戏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在全面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借鉴娱乐性电子游戏的设计方法。[5]因此,我们可以将教育游戏设计分成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教学设计,即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游戏内容,将教学内容设计到游戏的情节和场景中;二是游戏设计,即游戏过程的规划与设计;这两个环节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根据教育游戏设计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依赖关系,将整个设计过程进行细化分解,得出教育游戏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需求分析是发现问题的阶段,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发现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适合用教育游戏的方式去解决的问题,从而为教育游戏的定位提供依据。游戏定位是包括设计目标定位、用户定位和使用场合定位,明确教育游戏针对的学习内容是什么,面向哪些用户,是用于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课外学习等,为故事情境的编写提供依据。游戏故事背景编写阶段就是要根据游戏内容和用户的年龄心理特征等概要编写故事的背景梗概。教学设计环节是相对重要的环节,此环节主要任务是将知识点融入游戏的情节和场景当中。游戏情节设计阶段是结合故事场景和教学设计进行情节设计,同时包括游戏过程中的交互和反馈机制设计等。脚本编写将具体的设计写成脚本,脚本是后续开发工作的蓝图。

三 情感化设计概述

1 什么是情感化设计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人特有的一种体验,其他任何事物本身都不具备情感。研究发现,情感在判断、感知、学习和其它许多认知功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可使人类在解决问题方面更富有创造力和灵活性。情感分为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前者包括浓厚的兴趣、充分自信、强烈的动机、愉快、惊喜等;而后者则包括焦虑、害怕、羞涩、愤怒、沮丧、怀疑等。[6]

情感化设计理念源于认知心理学领域。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情感化的设计理念,他站在“以人为中心”的角度去探索人与技术的关系,运用设计心理学分析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揭示了人的情感与产品之间的微妙关系。情感化是一个赋予事物情感的过程,是一种创作行为。教育游戏的情感化设计就是人的情感赋予教育游戏的设计过程中,同时要给学习者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教育游戏是承载人的情感的载体,同时也成为给人带来积极情感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看似在传递,其实情感的承载者及其意义是有本质区别的。如图2所示,情感(a)包括被人们认可的客观的情感,是理性的、积极的情感;情感(b)是附在教育游戏上的情感,其实是一种信息,可以被加工处理的;情感(c)是学习者通过使用教育游戏学习获得的情感,其实质意义是心理学上相对于认知而言的情感。[7]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由a到b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情感化设计,b到c的过程实质上是教育游戏应用阶段的情感变化,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关注教育游戏可能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

2 情感化设计的目标

唐纳德•A•诺曼把情感化设计的目标明确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viscera)、行为层(behavior)和反思层(reflective)。所谓本能层就是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那一层内容,例如一个游戏场景设计得非常美观,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这就是教育游戏的本能层在起作用。行为层是指用户必须学习掌握技能,并使用技能去解决问题,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如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用户学习游戏的使用规则,去更好地进行游戏,以完成任务(闯关)或者战胜对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反思层指的是由于前两个层次的作用,在用户内心产生的更深度的情感、意识、理解、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种种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影响,这是一种被提升的、复杂的情感。[8]情感化设计的发展与UCD(User-Centered Design)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情感化设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以用户为中心”,教育游戏设计要遵循用户心中的情感概念原型,如教育游戏界面美感的设计,大众心中都有一个关于美感的概念原型,我们要遵循大众化的审美需求;同时教育游戏设计也要注重交互设计的情感化,使用户在人机交互和人际交互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 思考:教育游戏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教育游戏的情感化设计要同时关注教育游戏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的原则,将情感化设计的理念整合到教育游戏设计的过程中,从而实现将教学内容和游戏化的学习环境更自然地结合,使用户在使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更方便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教育性和游戏性更有效地整合。教育游戏使用游戏化的学习环境传递教学内容,因此其情感化设计包括教学设计的情感化和游戏化学习环境的情感化设计。

1 教学设计的情感化

从图1教育游戏的设计过程可以看到,教学设计是在需求分析、游戏定位和游戏故事梗概编写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作用就是筛选知识点,并将知识点整合到游戏的情节和场景中。教学设计的情感化就是教育游戏的设计者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入情感,尽力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自然地融入到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比如“A的梦想”小游戏,这是一款用来学习字母A发音的游戏,它将和字母A有关的单词变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展现,这样就使知识不再那么枯燥乏味。故事的编写要针对教学内容,并且要适合游戏用户的心理等各方面的特点,满足他们的需求。

2 游戏学习环境设计的情感化

(1) 教育游戏界面设计的情感化

这里所说的教育游戏界面设计是指静态的游戏场景的设计,属于本能层次的情感化设计。教育游戏的界面要注重游戏场景设计的美感、趣味感,即游戏场景要带给用户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场景设计的美感要尽量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可以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对用户进行这方面的调查,掌握用户的美感需求,从而为教育游戏界面设计的情感化提供依据。结合游戏的教学内容和用户的特点,游戏场景中的整体色彩搭配以及图形、图标、字体等要看起来很美观大方、有趣、能引人注意,呈现出圆润、憨厚、笨拙可爱、亲和力等使界面具备趣味性的特征,它追求的是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并能在瞬间带给人一种惊喜、快乐的情感体验。[9]

(2) 教育游戏任务设计的情感化

美国心理学家Yerkes和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游戏中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完成的游戏任务都不会给学习者带来挑战,具有适中的挑战难度的活动将会带来最大的内部动机,满足学习者的胜任感。[10]因此,游戏任务(与教学内容有关系)应具有对于学习者来说清晰的且难度适中的挑战,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带给游戏用户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 教育游戏交互设计的情感化

对于任何一种游戏,交互设计都处于设计过程中相当重要的地位,交互是教育游戏的灵魂。交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人机交互和人际交互。无论是网络版游戏还是单机版游戏,人机交互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人际交互通常是在网络版的游戏中体现。

交互设计的情感化属于行为层次的情感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使用户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和沉浸感。因此,在进行教育游戏交互情感化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交互的友好性是最基本的方面,每一操作对用户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

② 易学易用性原则也日益被设计者重视,因为如果一个产品过于复杂,那么你就不能很好地使用它。

③ 即时有效的反馈机制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运用反馈规律,给游戏用户以即时有效的反馈。用户是很希望能即时得到反馈信息的,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总会思索自己的操作是否产生了预定的效果。

④ 在综合考虑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特点的基础上,尽量设计人际交互的因素。调查表明,人际交互获得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明显多于人机交互,这也是当前网络游戏风靡的主要原因。[11]

(4) 教育游戏学习者支持设计的情感化

学习者支持设计包括反馈信息和帮助信息的设计等,帮助信息能够引导用户自己完成相应的操作,起到向导的作用,要让使用者明白游戏的功能及操作方法。反馈信息是根据用户的操作给予的评价或者反馈性的引导。帮助信息和反馈信息的明了性、易读性是很重要的,其内容的设计要符合用户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语言组织恰当、富有情感,图片富有趣味性等;其呈现方式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五 总结

当今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时代的物质基础,物质上的富足使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情感需求。情感化设计充分重视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游戏是将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到游戏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融入势必影响到游戏本身的娱乐性,教育性和游戏性的完美结合是教育游戏追求的目标。教育游戏的情感化设计以教育游戏带给用户的情感体验为中心,在整个游戏设计的过程中重视情感的注入,使教育游戏附有情感,并可以带给用户积极的情感体验。反思层次的情感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的情感交叉过程,不便进行设计和可视化,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从本能层和行为层进行教育游戏的情感化设计,使设计可以无限接近反思层次的情感化。

参考文献

[1] 张明娟.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日照:曲阜师范大学,2009.

[2] 肖卫.硕士论文开题汇报[EB/OL].

[3]《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市场研究室.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4,(22):44-47.

[4] 徐婷.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5] 王玉龙.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流程研究[J].现代计算机,2008,(10):116-119.

[6] 林艳华,陶芳,张屹.教育游戏中的情感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9):19-21.

[7] 毛世英.课件情感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8] 王冰迪,许或青,王明明.从情感体验谈商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J].包装工程,2009,(8):161-163.

[9] 宋继东.浅析人机交互图形化界面的情感化设计[J].艺术与设计,2008,(11):168-170.

[10] 魏婷.教育游戏激励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与设计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9,(1):55-58.

[11] 古锐.教育游戏中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器具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扁平化设计成为当今界面设计的主要趋势,并随着电子信息设备的普及,其被运用地越来越广泛。本文首先探讨了在信息社会化背景下,以功能第一,形式服从功能为理论基础的扁平化设计产生的原因:并将扁平化设计与传统层级化界面设计进行比较,总结出扁平化设计在视觉界面和信息组织结构两个方面的优势:最后归纳出扁平化界面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以及在当代界面设计中的价值。

关键词:扁平化设计 界面设计 功能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人们对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的关注点从技术实现向界面转移。界面是人机交互的最直接层面,界面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用户的体验价值和使用效率。以功能性为核心的扁平化设计凭借其简洁的视觉风格和高效率的界面流程倍受用户关注和欢迎,扁平化设计将成为未来几年最重要的设计趋势。

一 扁平化设计的含义

扁平化设计,英文名为“Flat design”,指的是在对图形进行设计时,简化诸如阴影,透视,纹理,渐变等图形装饰效果,力求界面的简洁统一,使得操作简单的一种界面设计风格。扁平化的界面设计秉承了瑞士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版面多采用硕大突出的字体、强烈的色彩对比,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微软公司最早在Windows xP的Windows Media Center中就有体现扁平化设计概念。2006年著名的Zune播放器开始使用类似扁平化的界面设计风格。201 O年微软公司推出window phone,扁平化的设计风格让大众眼前一亮,201 1年谷歌公司发布And roid4.0并采用了扁平化的设计风格,2013年新一代苹果手机iPhone5面世,完美的演绎了扁平化设计,并将之推向高潮。

扁平化设计吸收其精华以简洁、清晰、快速的特点迅速成为设计界的焦点,而扁平化设计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扁平化界面设计的出现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符合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自身发展需求的结果,并不是简单的由于人们的视觉审美疲劳。

二 扁平化产生的现实需求

随着界面显示和样式技术的迅猛发展,“口令式”输入输出的操作界面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希望手机具有更多功能性的迫切需求,而拟物化界面设计由于过分装饰甚至阻碍可自身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希望手机多功能性的需求,甚至阻碍了产品自身的发展。

首先,由于拟物化界面设计的过度装饰,忽略了对信息进行有效规划使用户产生视觉负担。同时,多层级式界面的信息结构较多的中间菜单项目使得在碎片化的时间段内使用手机的用户不能及时有效地查找和阅览信息。其次,拟物化设计跨平台呈现时有限的兼容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与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和当下快速迭代的技术是背道而驰的。

综上所述,拟物化的视觉界面与其层级化的界面信息结构众多弊端是其失去用户的原因之一。而扁平化设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优化,利用特殊的界面设计方式,创造出而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功能内容式”交互体验设计。

三 扁平化设计功能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优秀的用户界面设计具有高度功能性和可用性的特点,并最终适合用户。交互设计的主要目的始终是清楚地向用户传达信息并提供易用的界面。扁平化设计将功能性与视觉化相互结合形成符合人们心里模型的高效率可操作界面。笔者将从外向内,就扁平化设计的界面视觉表现特征到内部信息组织结构进行分析。

扁平化界面设计遵从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扁平化设计在视觉上除去了界面多余的装饰效果,其简洁和大胆的视觉表现形式与以往的界面设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更是对当代年轻用户情感需求的捕捉和反馈。首先是图标,扁平化图标设计是对以往传统图标设计的抽象化和平面化,其舍弃了多余阴影、高光、投影,采用符号性极强的视觉图形。经过高度提炼的图标具有更强的标示性,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快捷性。再是字体,强调功能性的扁平化设计突破常规的字体和字号,在简洁的界面中采用超大字号和新颖的无衬线字形突出关键信息,同时为文本内容创建良好的次序和节奏。然后是版面,传统印刷排版风格被引进扁平化设计中,将超大字号的标题,亮丽的色彩和合理的信息都精密按照逻辑性的栅格系统排版。另外,通过独特的留白手段不仅为用户流出思考空间更是无形之中使内容本身更加醒目。

四 “扁平化”界面信息架构具体形态分析

1)信息组织结构优化界面布局

无论是手机、移动设备终端和网页的界面设计逐渐趋于扁平化设计,这一趋势是界面设计以产品为中心设计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一个重要体现。以往的软件界面信息结构是以“尖而深”的金字塔状为主,强调信息的纵深度,利用多层级式的菜单和页面切换进行导航,体现软件的逻辑性与连贯性。但是,由于人们在使用手机或者移动设备时多处于较零散、不间断时间内使用手机,人们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查看和阅览更多的信息,因此界面设计应最大化地帮助用户快速、直接地完成操作获取有效信息。而多层级菜单和页面切换增加了中间层的选项操作,打断用户的本来查询路线甚至造成迷航现象。扁平化界面设计信息组织结构以“广而扁”的鱼网状形式呈现一种体现信息横向维度的特殊方式。以认知心理学为中心通过将信息板块平铺在界面的不同模块中,利用开放性的信息界面一信息即界面的方式,减少或取消中间层级的信息类目从而缩短用户访问信息路径,帮助用户减少负担,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锁定信息目标。同时从用户需求出发对多样化界面模块进行信息透明化管理,无须切换画面,用户即可在一个界面同时掌握多个不同子模块的信息变化,实现多重数据查看,为用户提供更加直观的界面导航,提高信息访问效率。

2)多样化导航扩大隐形面积

由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较小和设备功能相对较低的缘故,大多采用多层级纵向界面分布,但若要实现“广而扁”的扁平化设计,则要另辟途径突破界面面积限制。扁平化设计利用多样化导航方式开辟新的隐形界面。例如:扁平化设计利用特殊的panorama“环景界面”设计、翻转方格设计、折纸式翻页等手段增加界面的隐形面积。“环景界面设计”是利用界面设计元素的连续产生界面延伸感,通过横向滑动,在二维的空间内展示多种类型、多种来源的信息内容。并且在滚动画面时,由于人们生理上的“视觉残留“,人脑记住当前屏幕所展示的内容并与其后部分页面产生衔接,有效地拓宽视野。界面的方格模块可通过横向的翻转显示或隐藏同类目信息,可翻转的图标以更加灵活简单的操作方式为用户推送更多的信息。而响应式设计可以使得多媒体页面和移动设备能够兼容多终端,而不需要为每个终端做特定的版本,在不同设备的界面显示条件下现实相同的界面结构,消除用户的认知障碍,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界面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扁平化设计从视觉到结构始终围绕着更加人性化和多样化的功能性设计为核心。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风格的改变,更是一种设计语言和思维方式的演化。

通过以上对扁平化设计中界面视觉形式和界面信息结构方面的分析,发现扁平化设计与传统界面设计在信息发布方式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正是扁平化设计功能性的体现,对于界面设计来说是有着极大价值的。

五 扁平化设计风格在界面设计中的价值

扁平化设计成为设计界新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容第一的高效性。将以内容为主、视觉为辅的扁平化界面结构引入到交互界面设计中,这对于提高使用效率和易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具体价值主要表现在—下几个方面:

1信息图形化形成高效率

扁平化设计又被称为“抽象化设计”将具体的文字信息转换为抽象的图形信息,提高效率,从而为界面创造和实现更多的可能性。信息的抽象化、图形化表达自古就有,无论是文字的演变或是绘画历史的发展,都体现出用图形符号化的必然趋势。信息图形化更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信息时代下,人们面对大量无处理的信息无法产生高效率的产品使用,快速的生活步伐要求信息的时效性,所以扁平化设计用有序的组织形式对无序的信息归类整理,深入探讨和挖掘,将信息图形化、抽象化并分类处理,同时兼顾准确性的方法提高界面的使用效率和易用性。图形化信息成为扁平化的焦点,在其界面中被充分体现,这也帮助界面保持一致性,使用户对产品和应用产生好感和信任。信息图形化的设计旨在更好表达内容本身,为内容服务,简洁的外观更好的回归事物本身。

2符合用户心理模型的界面设计

产品的界面是人与“物”交流的媒介载体,而扁平化设计正是把以物为本回归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与层级化界面设计相比,扁平化的界面设计建立在用户认知心理的基础上追求极简的功能主义界面设计风格,界面即内容的信息设计手段将用户希望迫切需要的信息放在首要画面,为用户提供与用户心理模型相吻合的界面系统,减少用户的认知负担。用户模型指的是用户建立在用户对界面认知基础上,用户自身形成的对于交互做出推论和预测的深层知识基础。同时清晰的信息呈现方式、直接的界面操作、简洁的视觉画面将信息直截了当的传递给用户,且显而易见的符合用户的认知习惯,在占用最底限度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易用性,使得用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产品界面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优秀的界面设计必须具备满足人们轻松流畅地完成界面操作的要求。

结语

界面的功能性是任何界面形态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扁平化”信息结构的优化、信息图形化以及多样化形式充分地迎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扁平化设计更是对多年来形式主义界面设计的一次冲击。扁平化设计通过“扁平化”的信息结构和图形化视觉语言等优势,试图为人们创造出更具实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界面形态。笔者通过对扁平化界面设计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后,总结出扁平化设计是以功能为主导的关注“以人为本”的界面设计。对于如何以人为本,提高界面的易用性和功能性方面有很高的价值。虽然在设计界关于“功能性”的话题源源不断,但华而不实的界面设计依然是国内大多数界面设计存在的问题。对于国内界面设计的如此状况,扁平化设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设计方向。笔者预测扁平化设计的功能化、信息化、和图形化界面优势必然引领当代界面设计的潮流,笔者也将在相关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器具情感化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基本感觉中,视觉无疑是最重要的。随着文化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勃兴,视觉设计越来越专业化,也越来越艺术化、文化化。如今,视觉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一种艺术形式、文化形态。视觉设计艺术的传播,既需要传统媒介,也需要新兴媒介。视觉设计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文化现象,会与其它文化形态发生某种联系,只有与其它各种文化形态保持协调、互补共进,才能顺畅发展。

关键词:视觉设计 艺术 文化 传播媒介

一 视觉设计是各种设计的核心要素

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基本感觉中,视觉无疑是最重要的,人所获得的信息近80%来自视觉。因此,各种各样的设计,如建筑设计、装饰设计、服饰设计等,绝大多数都是以视觉设计为核心要素,纵观历史长河,在诸种设计中,听觉设计、嗅觉设计、味觉设计、触觉设计,大多都没有涉及、利用,偶有涉及、利用的,也多是作为辅料来使用的。因为通过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获得的信息量比视觉少得多,利用的难度也大得多。

随着文化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勃兴,视觉设计越来越专业化,也越来越艺术化、文化化。如今,视觉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一种艺术形式、文化形态。视觉设计的目标在于传达信息,因此往往也被人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不过,严格来说,视觉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并不完全相同,二者为种属关系,视觉传达设计属于视觉设计的子概念,主要针对观众进行设计,缺少对设计者自身视觉需求的表达。视觉设计会随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思想观念的发展,乃至设计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由于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因此,视觉设计最终必将演化为信息设计。但是,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视觉设计的核心地位,因为计算机、网络莫不以鲜明、美丽的图形图画来传递信息。

二 视觉设计艺术的传播媒介

视觉设计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只有得到传播才能实现其价值,而传播必须依赖于一种或几种特定的媒介。正如麦克卢汉的著作《理解媒介》所做的对人类传播方式的历史考察,其过程是一个由面对面的口传文化转为印刷文化的过程。印刷类传播媒介,最早的就是报业,产生之后便以迅猛的速度发展,促成了媒介文化的产生。媒介文化一旦产生,便无孔不入,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还使人日益对其产生依赖,每时每刻都处于某种媒介的“遥控”之下。人类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各种符号所编制的世界,而符号恰恰又得借助各类媒介去宣扬、营造。基于此,在这一由媒介符号所编制、构筑的世界中,形象自然就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表征手段、组成元素。各种媒介,如报纸、杂志等,皆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视觉设计艺术的传播媒介也是不断变化的,起初为口头媒介,纸发明和普及后演变为纸媒介,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明后又演变为今天的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一般而言,如今我们把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习用的媒介称为传统媒介,而把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而新兴的媒介称为新兴媒介。今天,传统的图书文化已经势微力竭,逐渐被图像文化、音像文化乃至多媒体文化所取代。当今世界,报刊业、新闻产业、广告产业等,莫不在转变形态。电子书刊与多媒体广告次第问世,茁壮成长。当今的各种文化形态只有善于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才能繁荣兴旺。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透明的世界,媒体如镜子一般,日夜映照着社会,那媒体中的视觉设计就如彩笔一般,为媒体披上了美丽的颜色,令传媒业光彩夺目。

三 妥善处理视觉设计艺术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视觉设计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文化现象,毫无疑问会与其它文化形态发生某种联系,与其它各种文化形态保持协调、互补共进,才能顺畅发展。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撞和融合,视觉设计艺术只有不断借鉴、吸收外来经验而加以整合,才能完善自己,让设计理念走向合理、新颖。因此,搞好视觉设计艺术及其传播,必须妥善处理视觉设计艺术与其它文化的关系。其中,需着重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 妥善处理视觉设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大众文化,一般是指与精英文化相对的文化,顾名思义,指的是面向广大民众,兴起、流行于广大民众中间,为广大民众服务的文化,一般是在作为社会消费、娱乐主体的意义上被使用。大众文化又是都市化、工业化的催生物,凭借其发展壮大而产生、繁荣,它也以现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可据市场需求作大批量生产。视觉设计,尤其是作为其主体部分的视觉传达设计,无疑也属大众文化,视觉设计的过程也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消费和传播的过程。

第一,从二者的服务对象、流行范围来看,大众文化面向广大民众,兴起、流行于广大民众中间,又为广大民众服务;而视觉设计则是一种近年来才兴起的以视觉为主要手段跟人沟通、交流、对话与互动的方式,借助于图像,传达者(客户和设计师)能够向社会大众发送有关商品交易、文化娱乐、感情倾诉、思想交流等各类信息,进而获得受传者的互动、反馈。

第二,从二者的发展进程来看,不管大众文化还是视觉设计,无不是现代科技、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结果,莫不由城市化、工业化所催生出来,皆以现代高科技的电子传播媒介为其依托。

第三,从二者的属性来看,大众文化、视觉设计这两种文化形态皆可进行大批量生产,适应了当今这一消费至上时代的需求,皆依托消费意识来筹划、引导社会大众,都采用了时尚化的运作方式。

总而言之,当代视觉设计明显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组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反过来,大众文化也正好为视觉设计所宣扬、传播。因此,大众性成为现代视觉设计一个根本的文化属性。显然,视觉设计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借助、互促共荣的关系。

2 妥善处理视觉设计中的广告消费文化问题

媒介因深具广泛性、大众性,一心求利的商家便看到了商机,利用媒体发布广告,谋求在视觉设计上赢得大众的目光。人人皆知,一件商品,因其对人有用,方可被人购买,而有用意味着其能满足人的某种需求。但现代消费观念进一步认识到:人的需求并非前定,也有赖于消费的催生,可以逐步养成,人之消费行为虽确为满足需要,但却也在不断滋生、制造和培养着自己的需求,越是到高层次的需求,如精神文化需求,消费的催化作用就越明显。

为能提高广告的效能,广告主总会睁大眼睛去探寻社会大众潜意识的需求,竭力使自己所设计、制造的广告形象与这些需求相符,力求为公众规划出一种理想的生活样式,营造出一种虚拟化的、梦幻般的现实,让人感觉自己一旦拥有了那些被宣传的商品、形象,就可以得到对自己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价值的东西,从而使自己浅层的和深层的、能够明确意识到的和无意识的需求得到满足。

古往今来,广告莫不在努力制造人们的匮乏感、不平衡心理,引诱人们通过购买而消解心理的缺失。无疑,广告形象提供了人们选择消费的理由,会让人有意无意地为自己接受广告而找寻各种借口。确实,广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意义双关的哄骗。

但必须作出说明的是:商业广告也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存在理由,人们面对广告也有买与不买的自由,广告虽在编造虚拟的现实,但也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目标、企盼,而这就为生命提供了生活的意义,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常将广告当成庸俗、虚假的代名词,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广告也包含高雅与真实,完全庸俗、虚假的广告,是不会为人所接受的。更主要的是,广告利用形象符号创造了一种商业的、文化的奇迹,既使那些原本高雅的东西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又让那些原本大众化的东西日渐走向了高雅化。生动形象的传播会使广告文化增色,进而使消费文化被激活。

3 妥善处理审美文化对视觉设计的影响

审美文化的发展壮大,有赖于大众在满足其基本需求后而产生对美的更高追求。当今之世,随着大众文化的兴盛,审美文化也红红火火,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和普通大众共同关注的对象。如今的社会,审美文化日渐兴盛,使得日常生活日渐审美化,也使得审美日益生活化。人们除了关注事物的实用功能外,还日益关注其是否美观,总在谋求使生活风格化、审美化,具有高品位,审美也已不限于传统的理论思辨、纯文艺领域,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

现代视觉设计本身就是新型媒介和现代影像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制造符号商品的一个主要来源,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发展、兴旺与其密切相关。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物质财富在不断增长,而这会引发人们对风格化、审美化、高品位生活方式的追求,促使视觉设计者只好费尽心思地去创作出新颖的、独特的设计作品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从而为现代视觉设计的快速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第二,现代视觉设计也在无形之中默默地塑造着人们对生活方式风格化、审美化的追求。现代的设计者、广告人,已不像传统的知识分子那样闭门读书、思考,很注意观察、思考社会,已成为当代这一消费社会的“新媒介人”。他们设计和创意的源泉就是生活,使他们颇热衷于对生活方式的创造。无形之中,在打造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也成为引导大众美化生活的领头者、创建时尚的主导者。

在当今之世,视觉文化与社会消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视觉形象颠倒了各种文化的原则和审美标准,但却受到社会很多人的认可。对现代文化而言,形象的生产者、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指向和作用。视觉文化具有文化削平功能、民主功能、经济功能,削平了各阶层间的观念与情趣差别,使所有人都接受同样的形象消费。但是,形象本身却在阶级社会中创造了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这可带动很多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热衷追求形象消费,希冀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情感满足和优越体验。形象在消费社会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人们之所以购买某种商品,首先基于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形象自然也会有其自身独特的经济价值,可以创造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产业。

4 要妥善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理念间的关系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时代,各种商品、资源、人力、信息在国际间频繁流动,国外的事物纷纷涌入国内,国内的各种商品、信息也纷纷输出国外,到国外旅行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就使我们很方便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接触到了全新的事物,但也引入了国外竞争者,使国内业界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在此情况下,要想让我们的视觉设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克服各种限制,尽力参与全球化,努力推动跨国的交流与共享。但又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上,积极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来进行视觉艺术的设计。“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应是进行视觉设计的基本准则。新奇性、差异性是吸引人的关键,再好的东西天天看也会厌烦。国外居民了解中国,是想得到与其相符的信息,如果丧失了民族特色,便也丧失对国外居民的吸引力。视觉设计者本身就兼有文化传播责任,自然应立足本土而放眼全球,一方面要追求国际化、全球化,迎合大众口味;另一方面又要有意保留、吸纳传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精髓。因为民族的特性、风采总在影响着视觉设计,视觉设计要在遵循国际化的基础上重视、吸纳本土文化,努力使设计立足于国内而流行于全球。

参考文献:

[1] 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2] 约翰·思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5] 黄会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田钰莹,女,1982—,河北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传播与音乐社会学,工作单位:河北金融学院艺术教育中心。

王立威,男,1983—,黑龙江大庆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韩国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国际合作处。

上一篇:差异教学法原则论文范文下一篇:融雪剂环境污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