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2023-09-20

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国外在农村立法、管理、政府扶持、培养开放意识、加强道德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借鉴。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国情、农情、人文、习俗与我国相通,许多经验适合为我所用。韩国是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以外,农村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韩国的农村在20世纪60年代,农民收入低,生活艰苦,居住简陋。城乡收入差距巨大。在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展了“新农村运动”。“新农村运动”的重点在于“精神启发”,始终将“勤勉、自助、合作”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加以启迪。(单刀:《中国财经报》2005年12月15日)

解决“三农”问题要多关注上一世纪70年代韩国新村运动的政策与需求依据、精神实质、社会特征、运行机制、综合效益与评价,而不是去死扣几个数字、字眼,如“运动”一词在韩国意味着福祉活动、社会行为和体育运动等,没有消极、负面印象,而在我国因长期政治运动的负面影响,有时一听“运动”二字让人胆战心惊,也的确需要防范,所以韩国的“新村运动”应理解为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活动。(李水山:《光明观察》2006年3月24日)

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

吴敬学在《农业经济导刊》2006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指出,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基础建设阶

段(1971-1973年):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扩展阶段(1974-1976年):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提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实现了丰收;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日趋红火,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上,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此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当

时,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准。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繁荣气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农村地区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新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以后,为在运动初期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在不断优化其结构中生机盎然地传承着新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2006年第2期《农业经济导刊》刊登了赴韩国“新村运动”联合考察团的报告,报告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四点启示,分别为:

(一)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可以做到同步推进。韩国的经验证明,只有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过程,反而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市场和人力物力支持,进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韩国农民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的比例,1970年为75%,1980年为95.8%,1990年为97.4%,2000年为83.6%。同期,韩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55.3%、71.6%、84.4%、90.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成员的比重分别为49.5%、32.4%、17.1%、10.2%,2003年已降为8.5%。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

到2010年将进一步下降。农民收入水平上不去,将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难点。

(二)我们更有条件、更有能力搞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韩国在其国情和体制背景下能够动员全社会,对农民和国民进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教育,集中必要的物力和财力,办成一些大事,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做到并做得更好。一是我们现在已基本统一思想,提出了“统筹城乡”、“重中之重”、“两个趋向”、“多予少取”等一系列重大的方针和方略;二是我们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比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韩国新村运动起步时的综合实力要强;三是我们的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较发达,这对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四是我们有传统的政治优势,只要不搞包办代替,我们统一思想、统一步调、调动资源、办成大事的能力更强。

(三)要形成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体制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要把在政府的支持下,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发展,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韩国政府实行的奖勤罚懒政策,对新村建设指导者和基层干部的激励政策,强化公务员对新村建设的责任制,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先易后难的操作程序等,都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借鉴。

(四)统一规划、突出重点、以城带乡、提高实效。要像组织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那样,近期重点抓好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乡村道路、沼气、卫生间改造、垃圾和污水处理、标准节能住宅、信息网络等工程。通过国家给予一定的建材和技术支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要整合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使之发挥更大乡村效益。同时通过发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债、彩券,完善农村金融体

系等方式,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韩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地价升值,不少农民从出售土地中获得高额收入,带资进城落户。我国土地批租的收入绝大部分为各级地方政府所有,改革以来,在土地出让中约有2万亿元以上的资金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所以,我们更应当发挥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带动作用,较大幅度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项政策向农村倾斜,下大力气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

李水山在2005年10月28日的《三农中国》中谈了学习韩国经验的六点体会:

1.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始终是农民,新村运动的实质和精髓是农民自发的“致富运动”,农民由衷发出:干!就能行,这是新村运动的真实写照。

2.中央和各级政府在初期需要倡导、扶持、示范、带动,但要在几年内逐步淡出,科技教育和民间部门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突出和激发农民的自发、自助、协同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又成为“农业热闹、农村萧条、农民消沉”的形式主义花架子。

3.政府在人财物方面积极支持,但不能抑制和抵消农民自发、自助、协同的创造性,如支援物质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组织、策划、设计、实施、改进、维护能力,而不是大包大揽,更不能成为行业部门垄断的自留地。在策划时,专家、学者必须参与制定、监督和评价。

4.新农村建设要遵循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规律,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和过程,并与世界农业发展衔接,如发展农村民主、农民组织、妇女参与、农村教育、农村卫生、技术推广、农业贸易、文化建设、城乡交流、农村旅游、有机农业等。否则我们还会重蹈覆辙,计划经济时代的弊端又恢复得淋漓尽致。韩国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搞政治运动,却引用了政府主导而计划色彩浓厚的农

村建设运动,实际上是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要防止弊端叠加效应,不然将变成劣势互补。

5.新农村运动实际上克服了韩国在引进美国文明时的盲目西化倾向,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树起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建立了国家伦理和道德。

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西来村位于西来桥镇西南,地处集镇,南接常州,西傍长江,238省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区域面积约4.6平方公里,下辖4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7户,常住人口4275人,耕地2420亩。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村两委班子以“20字方针”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同步推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紧抓强村富民这一主线。近年来,村累计投资260万元,分期建立富民工业区,新建标准化厂房2100平方米,改造老厂房2000余平方米,工业区内实现水、电、路三通,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承载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村域经济长足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村级集体的增加,由“十一五”初的不足万元,到2010已达38万元;另一方面,带来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全村约400余人就近上班,村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9400余元。

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是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为了充分利用岛镇特有的江滩资源,我村在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对江滩进行围垦,建成农业生态园一座,现已成为集江虾、特色鱼养殖,花卉苗木种植培育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在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的探索中,我村大胆尝试,09年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流转土地100亩建成大棚秧草种植基地,随后在此基

础上,又成立了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农民组织化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集镇的优势为发展三产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整个西来桥镇“产业岛”建设的深入,三产服务业的需求也会更加迅猛,为此,村里的三产服务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以提供物业房的形式引导和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正如村支书施为民所说:“

一、二产的发展能强村,但真正要富民,还要靠三产,要人人有事干,人人有生意做,那么西来村就真正富裕了。”

发展重在利民,截止到2010年底,村累计投入400万元,铺设改造高标准水泥路面40000余平米,村内水泥路覆盖率达98%。下大力气进行村容村貌的改造,强化环境治理力度,对河道沟塘进行疏浚清淤,对道路、河道两旁种植香樟、紫薇、广玉兰、黄香球等花卉和美化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一条条水泥路直通村民的家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院里整洁卫生,鲜花盛开。“村强,民安居”的设想已经初步实现。

以村民服务中心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其中,每年定期举办文化培训不少于8期,累计培训村民不少于400人次。各项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西来村老年秧歌队和太极柔力球队先后在市镇表演比赛中获奖。

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几年来,该村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不断健全规范村务运行体系。建立三级议事机制。对于事关村级发展,群众利益的大事,都要经过党

员、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中共依安县委员会 依安县人民政府 (2009年8月 日)

依安县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北缘,是齐齐哈尔市辖县,幅员面积3685平方公里,下辖5镇10乡148个行政村7个农林牧场,总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近40万;境内有大小河流11条、大中型水库4座,气候以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年均气温2.4℃,全年有效积温2513.3℃,平均无霜期127天,日照时数2711.8小时,年均降水量471.5毫米;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9种,其中高岭土储量达230亿吨,是我国长江以北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高岭土矿;地处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上,全县有耕地398万亩,土壤多为碳酸盐黑钙土,盛产甜菜、马铃薯、大豆、玉米、水稻和杂粮、杂豆,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县,曾两度跻身于全国产粮大县行列,并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紫花油豆角之乡”、“中国白鹅之乡”和“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相关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科学谋划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围绕打造食品、生化、陶瓷三大产业强县的发展定位,瞄准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深入实施产业化战略,夯实农业基础,壮大工业主体,做活第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2亿元,同比增长8.9%;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9899 万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同比 1

增长18.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8亿元,同比增长4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368元,同比增长3.5%。下面,就新农村建设相关情况作以汇报:

一、关于我县前期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1个,其中第一批16个。我们按照“二十字”方针,把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选定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与落实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扶贫开发等项工作紧密结合,坚持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统一,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坚持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兼顾,提升整体建设效果;坚持农民主体与各界帮建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农民致富与企业增效双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共建,着力改善民生条件,通过整合资金和项目,实行集中投入使用,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把建设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定位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全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建设新农村要有经济作基础,核心是发展生产。我们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产业化为方向、以促农增收为根本,突出围绕糖薯乳豆鹅等重点产业和企业原料需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采取大户(能人)承包经营、专业合作组织经营、龙头企业租赁经营、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村集体经营、统种统管分收经营、统种分管分收经营等七种模式,积极推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四区轮作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210万亩,发展规模经营方3688个、面积178万亩,其中甜菜、马铃薯、大豆、玉米分别为10万亩、40万亩、48万亩、80万亩,总体长势较好,只要后期雨水调和、管理跟得上,有望获得丰收。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通过对上争取和自身投入,两年来共打机电井252眼,上灌溉设备365台套,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启动了阳春、 2

海城、双阳河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增强了抗旱除涝能力。三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采取向上争取和政府、企业、农民多元投入等方式,两年来共购进大马力拖拉机102台、联合收割机154台、配套农机具281台(件),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20个,其中投资2700万元的先锋村农机合作社是目前全省最大的农机合作社,从今年起连续5年租地5000亩搞规模种植。全县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6%,其中规模经营方达到87%。同时,利用外资贷款组建的8个、利用中行贷款组建的11个单社投资千万元的农机合作社也正在积极推进。四是积极推广先进科技。将乡镇农技推广中心三权上划,配备了专用办公工具,直接对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由政府、企业分别出资,建立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区15处,重点推广大型专业机械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甜菜纸筒育苗移栽和50公分行距机械平播、马铃薯80公分大垄机播、大豆45公分小垄双行栽培、玉米130公分大垄通透密植栽培、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达到了提质增产的效果,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五是组建农业合作组织。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重点,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引导农民依法成立各类农业合作组织121个,很好地发挥了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的作用。惠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务工、农机作业四业并举,促进了农民多元增收,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多。同时,积极抢抓省实施千万吨奶、五千万头生猪战略和我县被确定为全国黄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全省奶牛、生猪发展重点县等机遇,大力发展规模畜牧业,今年全县奶牛、鹅鸭、生猪存栏量分别达到12681头、177.1万只、37.6万头;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积极提供转移服务,推动富余劳动力外转内输就业,目前全县已累计转移11.75万人,年初以来实现劳务收入3.63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008元;建立起新增税收 3

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留给所在乡镇的财税新机制,推动了各乡镇抓企业搞招商上项目建企业兴财源工作的健康开展,促进了地方财政增收,增加了新农村建设投入。

(二)把建设新农村的外在标志定位在改善民生条件上,全面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建设新农村的核心目标是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重要内容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我们从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抓起,全力搞好建设,努力建设生活舒适、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一是推进泥草房改造。以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为目标,按照整屯推进、整村推进、建设公寓楼、兴建别墅区、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分户改造六种模式,综合运用农民自筹、银行借贷、财政支持、部门帮扶、集体投入、对上争取、捐资扶助等筹资措施,全力推进泥草房改造,力争用三年时间,打好泥草房改造攻坚战。目前,我县泥草房改造亮点纷呈、成效明显,去年全县共改造泥草房5970户,2 个屯实现整屯推进;今年计划改造8700户,包括3个整村推进村、8个整屯推进屯、2个建公寓楼村、2个别墅区,共撤并自然屯6个,改造任务已完成过半,其中依龙丰林村撤并5个自然屯,建起了4栋农民住宅楼,今年即可吸纳全体村民入住;兴胜村不仅实现泥草房改造整村推进,还为贫困人群建设了“农家大院”。我县泥草房改造的模式和成效,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并提供了大力支持,其中省扶贫办为丰林村提供帮建资金100万元。二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积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严格把好工程招标、建设、监管等关口,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使农村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公路网络逐步健全。2006年至2008年末,全县累计改造建设通县通乡通村通屯硬化路834.8公里;今年计划改造农村道路 4

387.4公里,目前工程正在抓紧施工,年内可建成通车。三是开发农村新型能源。按照国家发展农村新型清洁能源的要求,针对我县农村秸秆乱堆、粪便乱放、垃圾乱丢、工业废料乱倒等既污染环境又不安全、迫切需要治理的实际,通过外出考察学经验、到先进地区找项目、争取上级给扶持等,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引进秸秆固化设备、建设大型沼气池,利用秸秆、粪便、可用垃圾等开发新型能源,用于生产生活,达到安全环保的目的。我们争得省974万元的项目资金,加上地方匹配,目前丰林村、东安村等3处大型沼气池正在建设,10月份可投入使用;已购进秸秆固化设备1台套,还有2 台套正在购进,年末可投入使用。四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从解决就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入手,全力加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在教育事业上,建立寄宿制学校,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实现相对集中办学、兴办大教育,试点工作已经在新发、太东两个乡启动,9月初可完成整合。在卫生事业上,组建了3个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医疗集团,实现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三权上划,人、财、物权得到释放,提高了服务水平;完善新建村级卫生所227个,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在文体事业上,建设“六位一体”的综合活动室23个,建设农家书屋82个,修建休闲文化广场和体育健身场所27个,很好地解决了群众文体生活匮乏的问题。在保障体系建设上,加强了农村低保、医保、养老等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农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享受低保人数达到19028人、参加养老保险的93509人,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加强了有线电视、通信网络、安全饮水、农家超市等设施建设,覆盖率分别达到36%、100%、52%、100%。五是抓好环境综合整治。按照省里提出的“五清”和“三到五年绿化龙江大地”的要求,通过实施“每个乡镇今年春季,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屯 5

实现植树造林和环境整治全部到位;到今年秋季,再有三分之一的村屯实现植树造林和环境整治全部到位;到明年春季,另三分之一的村屯植树造林和环境整治必须全部到位,彻底消灭全县村屯植树造林和环境整治空白点”的“三个三分之一”工程,全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深化林改、放活权力,引导群众采用多树种造林,今年春季和雨季全县共造林44600亩,植树350多万株,成活率达到85%以上;年初以来城乡共清运垃圾33.46万立方米,迁移柴草垛2.54万个,拆除栅栏15.56万延长米,拆除违章建筑2200多处,整修村屯道路36.11万延长米,农村环境实现重大改观。

(三)把建设新农村的保障措施定位在强化机制建设上,不断加大组织服务力度。我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战略任务,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健全机制,举全县之力予以推进。一是在领导上加强。成立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安排部署、组织协调、规划编制、检查指导、跟踪推进建设等项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增强了组织保障;按工作实绩对村支书队伍进行管理建设,今年将16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入乡镇党委班子,其中2名按副科级管理,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二是在扶持上加力。提供资金扶持。坚持多元筹措、强力整合、集中使用,全力破解资金瓶颈。三年来,全县新农村建设资金达10亿元以上,其中仅县本级财政就投入近3亿元。特别是我们抓住国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机遇,成立了全市首家村镇银行,重点扶持“三农”建设,进一步宽松了农村发展的金融环境。争取帮建扶持。经过争取,省扶贫办把我县确定为重点帮建县,26个村纳入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村,30个村纳入第四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村,我们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捆绑推进,以有限的 6

资金保证了建设成果的最大化。几年来,共争取到省市帮建单位25个,协调县内帮建单位85个,成立包扶小组26个,重点包扶试点村。三年来,省市援建单位共援助资金200余万元,县直包扶单位共投入帮建资金150余万元。同时,我们通过宣传发动,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开展支农储蓄,有效缓解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出台政策扶持。重点围绕撤屯并村、改造泥草房、发展规模经营、发展奶牛养殖等,先后出台了优先审批宅基地、优先协调贷款、优先提供大额财政支持、优先发包机动地、优先上水利设施、优先配农业机械、优先提供技术服务、优先办理财产保险等扶持政策,切实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新村的热情和干劲。在奶牛养殖上,几年来我们安排专项贷款5000多万元,给付奶牛意外死亡保险补贴近百万元;在泥草房改造上,分撤屯建楼和别墅、整村推进、整屯推进和撤并自然屯四个档次,财政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5000元、6000元的资金扶持。三是在制度上完善。我们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全县总体目标考评体系,把工作完成情况与干部晋级、评模、使用相挂钩,做到真考实评、奖优罚劣,调动了各级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以县领导、部门、乡、村“四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各自工作目标,限定完成时限,履职尽责开展工作;建立了联席会议、随机抽查、联合督办等制度,对工作进展情况一段一总结、一段一检查、一段一推进,使新农村建设得以扎实推进。

二、关于我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下步打算

我们将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引领新农村建设”这一思路不动摇,着眼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锁定在全省农业县市区中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抓住关键环节,优化工作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搞好建设,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

(一)加速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坚持已有的七种成功模式,积极探索全新的推动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方式方法,推进土地依法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力争到2015年,全县15个乡镇中有96%以上的乡镇全部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个,90%以上的农机合作社成为土地规模经营的主体,全面推行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管理方式、统一防病灭病、统一收获销售的“六统一”耕作模式。

(二)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坚持以抗旱为主,重点建设水源工程、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喷灌)、中小灌区配套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涝区治理工程等,计划到2015年,水源工程新打井1000眼,新增坐滤水种面积20万亩、改善旱田灌溉面积30万亩,使全县坐滤水种面积达到140万亩;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喷灌)新打井700眼,新建小型塘坝蓄水工程6处,利用灌区节水改造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使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0万亩;涝区治理工程新增治理面积70万亩,使涝区治理面积达到116万亩。同时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蓄水防洪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农业机械装备力度。在积极争取农机购机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等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全力争取国内外金融部门信贷支持,购臵大型配套农业机械,当前重点是抓好利用外资组建的8个千万元农机合作社机械的选型购进工作,力争今年秋季投入使用;继续推进利用中行贷款组建11个千万元农机合作社的立项审批工作,争取大型机械明年投入使用。力争到2015年,全县组建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机作业合作社40个,配备动力机械320台,配套农具650套,配备收获机械300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农机标准化作 8

业水平达到95%;到2020年,再组建现代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14个,配备动力机械140台,配套农机具300套,配备收获机械200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5%,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达到98%,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四)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全面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标准化水平;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搞好农技推广站的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示范和推广品种改良、作物栽培等方面现代种植技术和良种繁育、疫病防治、胚胎移植等先进养殖技术,全面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力争到2015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业农村科技贡献率达到61%以上;到2020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农业农村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改造泥草房。我县砖瓦化率仅为30%,按照省市目标,我县需改造4.6万户,扣除去今两年改造数,还需改造3.16万户,总需资金20亿元以上。我们将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模式,多元筹集资金,加大改造力度,尽快改造到位。二是建好农村路。继续抢抓国家和省的扶持政策,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更大支持,加大地方投入,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在三年攻坚战役期限内全面完成总投资10亿元的1478公里农村道路硬化任务。三是开发新能源。以植物秸秆、动物粪便及其他可利用废物为原料,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质发电、农村沼气等新型清洁能源,重点是在秸秆固化、沼气池建设上下功夫,以此改善城乡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力争到2015年,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万户,大型沼气池建设达到15处;到2020年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4万户,大型沼气池建设达到 9

30处,秸秆气化、固化建设达到30处。

(六)积极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继续抓好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项工作,增强服务和保障能力。全力抓好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所有乡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到2015年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到2010年完成县级支中心和148个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到2015年村村都有体育设施和健身活动广场。积极推进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到2015年,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入户率提高到80%并逐步向数字化发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0%以上。同时,积极推进植树造林、环境整治、农业生态保护工作,努力营造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的新农村。

三、我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过去几年实践的总结和对今后发展态势的分析,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上还面临着许多难题,亟待破解。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资金缺乏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瓶颈。以泥草房改造为例,户均10万元,农户通过多种渠道可筹措8万元左右,尚有2万元缺口,全县3.16万户缺口资金6亿元以上。如按泥草房改造、水利设施配备、农机装备、道路及文体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部到位计算,扣除本级财政投入、资产变现、农民自筹部分,全县缺口资金在20亿元以上,这部分资金我县自身实难解决,恳请吕省长协调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二是项目立项审批困难。目前县级所报的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项目,需层层申报、级级审核,不仅手续繁琐,而且要求严格,有的部门还有附加条件,项目批复难度很大。我县利用外资组建农机合作社项目,共运作了两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又面临机械到位慢的问题。在利用中行贷款组建农机合作社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 10

此恳请吕省长在百忙中能给协调过问一下,也希望省里在项目立项审批上能出台新规,以利于项目快立项快审批。

三是设施使用效率不高。受燃油、电力使用成本大等因素的影响,不仅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装备、先进科技应用等受到制约,而且现有的水利设施、农业机械使用效率也不高,降低了农业的收益。比如在干旱情况下,农民明知灌溉可增收,但考虑到增收部分不抵投入,也就放弃了应用水利设施。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农民方面的主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受客观条件所限。为此恳请吕省长能协调水电部门在农业用水用电上给予倾斜。

四是扶持服务力度不够。无论是在发展现代农业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各级的扶持服务政策很多,但口头约定的多、落实在行动上的少,使工作缺少必要的外力支持。比如在农业技术推广上,职能部门讲课传授的多、到田间实际指导的少,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科技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职能部门扶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绩效挂钩奖惩机制,以激励约束各级职能部门全力以赴扶持服务农村发展这个大局。

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3、完成了“爱心助学”系列活动的总结报告;

4、积累了该活动开展进程中的各种经验。

因为试点工作完成的公色,在全县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团县委表扬了我们:“在工作上门,经常把团的基本理论知识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我县在团组织建设方面开拓了新思路。”这样的评价让我们很欣喜,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动力也更大了。

在县委常委会议纪委[xxxx]8号文件中县委领导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全县团委、妇联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团委、妇联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优势,不断提高团委、妇联工作水平,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广泛动员全县青年、妇女参与全民创业,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促进公安经济快速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姚仔企业广泛开展‘爱岗敬业’活动,宣传一批致富典型,积极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妇女外出务工创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二是充分发挥青年和妇女的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公安进程中作贡献。姚积极配合计生部门做好‘新风婚育进万家’活动,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优生优育落到实处,要主动配合司法部门抓好‘五·五’普法宣传贯彻工作,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要大力配合宣传部门做好各项争创活动,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三是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切实维护青年、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要积极探索维权新途径,努力构建维权新机制,通过狠抓反面典型,切实将依法处理协调机制落到实处。”

领导有要求,我们有行动。我们研究决定,以黄山兴镇计生办委合作对象,践行县委“8号文件”,开展“联系妇联、计生办,倡导文明新风尚”活动。

活动期间,我们从计生办王梅主任那儿了解到,该镇计划生育工作在基层单位存在基础资料不完备,底数不确切,相关部门档案资料不齐全,全镇“三查”率不高,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到位,特别是个别地方的主要负责人对计划生育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及社会抚养费征收矛盾突出等问题。

针对王梅主任谈到的这些问题,我们联合公安县各乡镇团委一起研究当前计生工作,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十二条责任指标建议。具体如下:

1、加强生育质量管理,严格控制违法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要达到96%以上,杜绝违法多孩生育。

2、提倡生育一个孩子的妇女落实上环措施,生育二个和儿歌以上孩子的夫妇落实绝育措施。当年生育对象长效节育措施实比例要达到70%以上,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有效率和避孕药具应用率要达到90%以上。

3、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流动育龄妇女登记率要达98%以上,《婚育证明》办验证率要达95%以上;流入流出育龄妇女重点管理对象合同签订率要达98%;严格加强流动人口信息交换管理,及时提交已婚育龄妇女信息,及时接收、反馈流出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信息接收率要达100%,信息反馈反馈率要达100%,信息反馈准确率要达95%以上。

4、加强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管理,严格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质量“一票否决”制度,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准确率要达98%以上。

5、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乡、村计生干部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知晓率要达95%以上,群众对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基本知识知晓率要达85%以上;计划生育宣传品入户率要达到90%以上;开展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生育文明示范户要达30户以上;积极做好本地区计划生育新闻报道工作。

6、全面开展以科技为主的优质服务。对已婚育龄妇女全年开展一次以上“三查”服务,其中在家(含流入人口)重点对象“三查”服务全年开展3次,流出人口重点管理对象全年开展3次“三查”服务(春节前后在家里开展一次,

4、5月和

8、9月各函查一次),“三查”服务率要达98%以上;当年怀孕、生育和避孕节育对象规范随访服务率要达90%以上;服务信息落实率要达95%以上;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率要达90%以上;当年办理《生育证》和《生育服务证》对象的优生检测要达80%以上;当年新婚对象婚检率要达80%以上。

7、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监控过程管理。查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终止妊娠和非法购销止妊娠药品案件结案率要达100%;当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07以下,并且结构合理;孕妇B超、分娩、流引产情况登记完整,查验B超对象出示身份证比率、分娩对象出示《生育服务证》和《生育证》比率、引产对象出示计生办通知单比率要达100%;全面实行政策内孕妇包保责任制,政策内孕妇跟踪管理率要达100%。

8、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强化村民(居)自治,积极做好信访工作。当年政策外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面要达100%,征收金额不低于应征收总金额的60%;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比例要达100%,村(居)民自治监督理事会每季度要开展一次以上活动,违约对象查处率要达90%以上;信访结案率要达100%,杜绝越级上访和因计划生育方法不当引发的恶性案件发生。

9、加强“育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VpN专线网络和“公安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站”的应用。做到数据传输通畅,网上签到及时,向基层反馈信息及时准确,信息录入准确率要达98%以上,服务信息反馈率要达100%,至少每月更新一次“乡镇之窗”网页栏目内容。

10、稳定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队伍、技术队伍、协会队伍。村(居)专职女计划生育干部配备率要达100%,合理落实她们的报酬,报酬落实率要达100%;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村(居)委会计生协会一年开展四次以上活动。

11、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基层账卡(省计划生育工作手册、育龄人口信息卡、县计划生育信息日报告簿、孕情监测服务卡)和基础资料(服务信息反馈表、三查登记簿和过录表、流动人口办验证资料和避孕节育反馈单等)齐全,登记规范、准确、及时;基本制度、定期三查制度、定期随访制度、计划生育政策政务定期公开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定期核查上报制度)健全。

12、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严格按省、市、县要求做好资格审核、登记、申报和年审工作,奖励扶助申报,年审准确率要达100%;提倡一对夫妇终生只生一个孩子,落实相关奖励政策,将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独生子女领证率要达到60%以上。

以上的这些都是我们黄山头镇团委紧紧围绕上级县委、团县委提出的“励精图治,和谐发展,冲刺全省县域经济20强”的奋斗目标,从本地实际出发,结合今年该镇团镇委的几项重点工作,反复征求各方意见,采取多次召开座谈会、专题会、大型动员会,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研究今年的发展措施,解决存在的部分问题,全面安排精心部署的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性的开展督办检查,使该镇团委下级团委(总支)明确了工作方向,落实了工作措施,强化了工作责任,形成了齐心谋发展的合力。有效地促进了该镇团委的各项工作向前展,取得较为显著的实效。

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我虽然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但面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变化,仍然感到农村工作知识和经验的贫乏。因此,我始终把加强学习放在第一位,在参加省、市、区、镇指导员培训班学习期间认真听课、做笔记,仔细阅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手册》和相关《学习材料》,学习有关“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明确指导员的工作职责,掌握指导员日常管理的规定和方法,了解各级部门在指导员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谋划身为工作队长的工作思路。驻村后,及时指导各位指导员深入村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村情民意,写好《民情日记》,制定工作计划。一年来,各指导员积极配合村组干部认真考察调研,摸清所在村情况。我们云南大学的4位老师一共走访了4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受访农民多达一千一百余户。共写800余篇民情日记,出版12期板报,16期简讯,制作标语56条。由我撰写的《高黎贡山行》、《发挥文化遗产价值创造可持续性新农村》、《发挥文化遗产价值创造可持续性新农村——以保山市蒲缥镇为例》、《征地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困境——以蒲缥镇平子地为例》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节日的多重意义生产——以保山市端阳“花街”为例》分别在《保山日报》2009年5月31日,第197期、《保山日报》2009年6月5日,第198期、《理论与当代》2009年第5期、《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第4期、《吉首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一一发表,工作汇报《新农村指导员工作汇报》。同时,我还利用身居农村的大好机遇,从中国农村现实处境中获得了对非洲的启发性思考。撰写了几篇拙作,分别在《国际观察》、《世界历史》、《西亚非洲》、《现代国际关系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发表了。

二、加强协调沟通,争取各方支持一是加强与市、区党委政府的协调沟通。指导员工作离不开各级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我注重与市区党委政府领导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工作队开展的重要工作和活动及时向市区党政主要领导通报;我每季度在市、区工作队队长大会及指导员工作座谈会上通报一次我队指导员工作情况。市区高度重视省派指导员的工作,积极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主动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为指导员开展工作营造了良好环境。二是加强与各位指导员的协调沟通。在工作队员的管理上,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经常与各位指导员交心谈心,对指导员身体状况、家庭情况、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在管理上严格、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精神上鼓励,得到了各位队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三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我以口头汇报、文字报告的形式向能够提供资金项目的部门反应了村组的实际情况和投资效益,为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奠定了基础。

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6篇

——工务段班组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工务段是主要负责蒲白矿区内百里铁路线路日常巡查、维修、养护的部门。是保障蒲白煤炭外运通道畅通的主力军。工务段于2005年9月1日组建成立,目前有职工90人,下设工区3个(罕井工区、罕白工区、白水工区),设班组5个(3个线路班、1个桥隧班、1个机修班),班组长5名(史兰生、马强、周震、赵海燕、麻瑞林)。

工务工作是将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结合最为紧密的工作,如何将工务人打造成具有鹰一样能力的个人,将工务段打造成像雁一样协作的团队,最终将工务段铸就成一支在巨大压力,时间紧迫,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仍能快速决策并坚决执行的“鹰雁”团队是工务段始终追求的终极目标。正是遵循这条探索主线,工务段努力打造“学习型、安全型、创新型、效益型、和谐型”班组,真正把班组建成领导省心、家属放心、职工安心的基层堡垒。 现在我就工务段班组建设方面与大家作以交流如下:

一、高度重视,着力推进新型班组建设

认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有了好的认识,才有好的行动, 工务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的重体力工作,肩负的实际责任也十分重大(保证线路安全畅通),而且在日常工作中非常容易出现工伤事故。因此只有加强班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班

组长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作用,才能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从而从源头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是高度重视提认识。在加强班组建设之初,工务段管理班子会及时组织班组长及班中骨干召开各种会议,提高大家对加强班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大家谈,共商议,把大家的认识统一到加强班组建设工作中来。认识提高了,抓工作的主动性也就增加了,工务段从上到下,形成全段一盘棋的思想,并积极投身到抓班组建设工作中来。二是下功夫抓落实。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更是工务段的脊梁。是工务段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为了全面加强班组建设,工务段根据自身实际,对班组工作进行全面调查了解,针对班组养护线路程度定位(辖区线路质量实际情况)和作用认识不到、班组管理机制不完善、班组长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就如何搞好班组建设进行了反复研究讨论,制定下发了《工务段班组建设实施办法》,明确了班组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职能划分、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从而使班组建设工作顺利开展,逐步深化。

二、强化理念引领,深化班组安全文化

工务段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体现班组特色的安全文化活动。一是安全理念引导。工务段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借助微信平台、横幅、黑板报、宣传栏、安全标语、安全警示牌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把工务安全理念、铁运公司推行多年的“三零”目标、“三违”理念融和起来,贯穿

于安全教育的全过程,及时传达公司“经理安全工作会”主要内容,分析事故案例,用强势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同时,推行班前安全宣誓,开展无事当有事的居安思危教育、小事当大事的防微杜渐教育、昨天事当今天事的前车之鉴教育、别人事当自己事的自我警示教育,培育形成“安全有我、我必安全,责任有我、我必负责”的班组安全责任理念。二是亲情教育感染。充分利用班组教育园地,着力搞好亲情教育,让员工每天出工前看一眼全家福,重温一遍亲人的嘱托,增强为家庭幸福珍惜生命的责任感。三是营造透明化的班组安全氛围。工务段对厂务公开、劳动纪律、绩效考核、员工出勤、质量标准考核及奖惩办法做出明确的规定,做到员工每月的工资、奖金公开,每班的得分、奖罚公开,劳保、福利的签字、发放公开,全方位实行“阳光治理”,提高班组治理的透明度和员工的满足度,为安全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民主氛围,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四是素质技能提升。工务段把培训任务落实到班组,通过经常性教育,职工行为养成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促使班组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断增强,职工行为日趋规范。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提升职工的实践操作技能。

四、强化工作机制,规范班组管理

1、完善机构,明确责任。一是由于工务段辖区线路质

量状况差距较大,且人员年龄、能力两级分化明显,工务段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规划和调整班组,对班组人员进行合理调整,确保班组整体战斗力能够与相应辖区内线路养护任务相符合。二是工务段成立了以党政主管为组长的班组建设领导小组和班组建设办公室,委派一名副段长负责班组建设日常管理。全段形成了“行政主抓、工会推进、上下联动、分层管理、逐级落实、扎实运行”的班组建设格局,保证班组建设全面推进。

2、精细管理,夯实基础。工务段以“五型”班组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推行班组管理精细化。一是着力打造安全型、学习型、创新型、效益型、和谐型的“五型”班组,做到人员管理、工作安排、安全管理、验收考核等过程管控精细化,让安全生产在每个环节发挥最大效能。二是在现场管理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线路质量条件,工务段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结合现场工作实际,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强化管理,严格奖罚,从严从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动态管理,充分发挥班组在现场安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安全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全员抓安全格局,现场管理做到了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完全闭合,确保班组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升。

3、激励、约束双管齐下。工务段重视班组建设在整个管理系统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体现班组长作为“兵头将尾”

在班组各类事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围绕发挥班组长的作用,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激励机制。一是注重精神激励,广泛开展“评先树优”表彰活动,对在班组建设中涌现出的各类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先进的荣誉感、自豪感,调动工作积极性。二是落实政治激励,创造条件对优秀班组长在入党、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三是在做好正面激励的同时,加大班组长的约束管理力度,实行考评结果与收入紧密挂钩,建立班组长动态管理机制,对考评不合格及表现不好的班组长,工务段班组建设领导小组按规定启动任免程序予以撤换,始终保持班组长队伍的先进性。

五、选好班组长,提高班组长素质

班(组)长素质的高低,是班组安全生产的要害。选好班组长,对落实任务,完成指标,做好本质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工务段注重在班组长的选拔和提高整体素质上下功夫。 一是工务段坚持班组长选拔高标准,规范化,采取了民主选举、组织考核、公开竞选等形式,把思想觉悟高、工作责任心强、生产技术业务过硬、工作作风扎实、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班组长岗位上来,提高班组长队伍整体水平。二是强化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班组长素质。在积极组织参加铁运公司各种培训的同时,制定系统的班组长培训规划,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在注重生产、安全、质量等业务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思想观念、职

业道德、企业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培训,提高班组长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为职工服务的自觉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工务段将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站段先进经验,不断探索好的经验和做法,在班组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上加以拓展,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工作,推动班组建设整体上水平。具体要做到:

一是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铁运公司加强班组建设的有关要求,理清思路,准确定位,创造性全面推进,抓落实。

二是要把教育培训作为班组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抓紧抓好,抓好岗位培训,班前培训等各项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业务技能和现场操作能力。

三是强化班组自主管理,提高班组长队伍建设,加强班组长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四是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班组考核体系,注重量化考核和考核的时效性,促使班组日常管理达到工作内容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的工作机制。

五是选准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无安全事故、无“三违”等主题系列座谈活动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竞赛活动,努力营造学技术、钻业务、创优争先的浓厚氛围。

六是围绕节支降耗、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创建节约型班组,引导全体工务人牢固树立“节约就是效益”、“节约就

是收入”的观念,广泛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堵塞管理漏洞。

上一篇:油画的艺术特征范文下一篇:经济发展谋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