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2023-09-21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1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含

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在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上不断得到提高, 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良好风气, 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事业发展越来来好, 并逐步适应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1]。当地人民遵循着本地的地方风俗, 这种遵循的观念几乎无法改变。直观来看, 乡风文明的侧重点在于乡风, 基点在于文明, 因此, 应该是指好“良好的乡村风气, 优质的乡村风尚”,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指示, 乡风文明的内含主要包括文化、风俗、法制和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 其建设的本质也在于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的核心在于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一种能够适应于农村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境界、理念和意识, 养成科学、合理、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断地改变生活面貌, 提高自身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营造强劲的生产力, 酿造优质的社会环境。

2 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2.1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素质, 使农民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培育新型农民, 实现乡村全面发展[2]。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质在于加快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为农村社会优化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坚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加强和改善农村人文、社会环境的力度, 使新农村建设在健康的环境下全面现实, 使新农村建设更加和谐有效;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相对差距, 协调城乡共同发展和统筹发展。

2.2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其中, 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是目的, 乡风文明是要求。管理民主体现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需要全体村民具有创新意识, 具有新观念、新风尚, 这就要依靠乡风文明建设来全面传播;社会稳定氛围和环境要依靠乡风文明建设来营造。当前, 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 部分农民已经迈进小康。但衣食无忧并非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差距日趋增大, 在经济增长之时, 农村的社会文化阵地需要全面引导。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占领新农村主流文化阵地之必由之路。因此, 在农村要形成和谐奋进、健康向上、情操高尚和文明礼仪的社会风尚。

2.3 乡风文明建设是维护农村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邓小平指出:“中国有八成人口住在农村, 国家是否稳定, 关键在于这些人口是否稳定。”但当前, 我国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存在一定的不良风气、歪风邪念。长此以往, 这势必会影响到农村的健康发展, 使农村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尽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社会相对有了极大进步, 但仍然有封建落后的习俗、活动仍然存在, 甚至正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因此,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完善农村法律、法规政策, 是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

3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3.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教育是农村新建设先驱力量, 首先要不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稳定开展, 加强农村各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农村优质师资队伍, 打破城乡一体化应试教育模式。其次, 要不断加强已僵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投入, 激活农村各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最后, 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办好村小学, 让农村学生能够就近上学, 解决农村学生上小学难的问题。近年来, 各级财政在国家的号召下, 逐步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公共教育投入,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得了不断完善。但由于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至今仍未全面完善, 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上漏洞较多。因此, 要调整教育费支出结构, 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

3.2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大、复杂, 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 要打造具有传统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农村文化与道德伦理, 对那些带有低级的、鄙俗的社会现象要加以控制, 或者铲除;加强和引领农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健康文化进农村,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在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之时,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大力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提升农村文化氛围。

3.3 引导农村民俗文化建设

用好政策, 掌握好机遇, 使政策能够为农村社会发展起到导向和宣传作用, 做好主流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 遏制不健康的文化、思潮等进入农村社会。废除那些低俗的不健康的不利于农村建设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加强对农村健康的民俗文化宣传与引导性教育, 对那些需要保留、积极、健康的文化和传统应该采取保护性的策略。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健康、积极向上为基调, 努力发展好现有的特色农村文化, 利用好现有的传统节假日等重大庆典活动, 做好宣传活动, 努力走农村特色文化发展之道。

摘要:文明是社会进步之标志, 是社会发展之表现。把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社会建设的目标, 是农村社会精神层面的内在要求, 是推进农村发展的第一动力。剖析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并明确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乡风文明,农村社会建设,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承宗.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培植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 :46.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摘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的释放,究其原因在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碎片化,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的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供需的不平衡,农村金融的市场分割,政府管理的失灵。为此,必须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寻找突破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困境的路径: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外围支撑体系,在两个“统筹”理念下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关键词: 农村金融;功能释放;市场体系;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金融的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金融的改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行股改的启动(2004)、邮储银行的成立(2006)、农发行业务范围的调整(2004)以及农村金融监管准入政策的调整和放宽,定位和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已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互补化的格局。这些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农业保险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等正规金融,同时也有民间借贷、集资、典当、银背、私人钱庄、合会等游离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规划之外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对于正规金融,从规模上看,既有大型国有银行,也有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有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社),以及微型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从机构性质上看,既有扁平化管理的“法人机构”,又有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特色管理的“分支机构”;从服务性质上看,既有专门服务于三农的专业性金融机构,也有综合服务于城乡的综合性金融机构;从所有制性质上看,既有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有股份制金融机构(包括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民营金融机构),还有合作制金融机构;从金融服务和产品角度看,既有传统的存贷款基本业务,也有新型的理财、顾问等创新型业务 [1]。

虽然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出现了多元化,金融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深化,但这并不随之表明农民的增收,事实表明,农民收入增长并没有出现与之相协调的景象,反而出现了对农民增收的负相关关系(温涛,2005;魏宝,2009) [2]。

二、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

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供给相对来说小于需求。这里的“相对”意指农民资金的可获得性,而不是指农村金融的存贷比、存贷差。虽然,农村金融从1996—2002年其存贷比一直都大于1,在2002年甚至达到了1.4 [3],也就是说农村金融机构中有充足的资金来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然而农民资金的可获得性竟不到25%(有人认为不到15%) [4],这意味着有75%强的资金需求者得不到满足,可见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之大。形成供需缺口的原因多而复杂,但归根结底在于农村资金外流造成的实际供给不足。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导致农业信贷显示出高风险、收益小、成本高、资金周转慢等特点,同时由于资金趋利的天性,资金一般会从农业流向工商业,结果导致本应该为农业“输血”的金融机构变成了“抽血”机构,最终导致农村信贷的“贫血”。据统计,从1979—2002年的24年中,有15年出现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净输出,其中以2002年、2000年、1994年输出额最大,分别达1 693亿元、1 658.46亿元、1 422.5亿元,在24年中资金外流额累计达5 459亿元。有意思的是,农村信用社既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也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近几年来,平均每年从农村信用社外流的资金规模都在500多亿元 [5]。

(二) 农村金融的市场分割

这里讲的市场分割包括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分割、内生金融与外生金融的分割以及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的分割。

一个完整的市场应该是统一、开放的市场,然而农村金融市场却分割严重。在金融交易的过程中,为了节省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等问题,于是便形成了相对的组织机构和规制机制,而不同的金融交易属性需要不同的合约规制机制即农村金融制度。在金融发展水平初期,由于金融交易水平低下,风险不大,这时表现为内生金融(非正规金融),即“为在客观供求刺激下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运动。”[6]此时的金融制度亦表现为内在制度(Internal Institutions)即“信用活动是由人们之间的互动博弈所产生的自生自发的扩展秩序所规制。作为博弈均衡的内在制度因此也就具有了非正式制度的特征,其信用关系的本质表现为关系型信用(Relational Credit)。”[7] 随着经济发展、金融交易深度与广度的延伸与扩展,由于当事人自身需求和政府的介入,便衍生出外生金融(正规金融)和外在制度。按其演进过程来看内生金融(非正规金融)与外生金融(正规金融)、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应该是相衔接、相适应的。然而事实是中国政府对农村这两种金融体系实行“一扶一压”的两手政策机制,最终导致内生金融与外生金融的分割以及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的分割。同时,由于中国长期实行“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金融发展不均衡,城乡金融分割。

(三) 政府管理失灵

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具体表现在政府管理的“缺位、错位、越位”。(1)政府“缺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的非理性,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扭曲,农民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资金大量外流,本应为农村输血的金融机构却成了抽血机器。(2)政府“错位、越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表现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的过度干预、过度管制。这里我们可以分两个层次来分析。一是中央政府对农村金融的过度干预、过度管制。考察中国农村的金融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农村金融走的是一条政府办金融的发展道路,政府的影子无处不在,商业银行是国有的,农信社和已经关闭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名义上是合作性质,实际上也是政府办的金融机构。像这种对农村金融的过度管制,使得民间金融和新的金融机构无法进入,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严重滞后,金融机构效率低下,降低贷款人的社会福利。二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的过度干预、过度管制。随着中国中央与地方分权化改革,地方政府获得了很大的经济自主权,同时也形成了以地方为主的“诸侯经济”。地方政府为了满足本级财政支出需要,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介入金融领域,掌控金融资源。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未实行收缩战略的条件时,为了争夺可观的金融租金可金融剩余,通过不断的干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人事安排、信贷规模等,迫使其向政府多贷款。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退出农村市场的战略后,地方政府为了缓解本地区的资金短缺,相继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地方性非正规金融机构,以借口筹集社会闲散资金为名,以高利率吸引或行政强制集资,使大量资金在银行体制外循环,对其他民间金融机构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压又打,使其行为尽可能服从自己的利益所需。于是便出现了政府强迫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向政府指定的项目发放贷款,摊派钱物、报销费用或亲自贷款行为。政府对民间金融的介入,不仅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占用了大量的农村金融资源,而且通过“挤出效应”降低民间金融供给,最终导致农村金融的扭曲 [8]。

三、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外围支撑体系

1.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的提高与金融制度有效性互为表里。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问题的根子在于经济本身 [6]。农民收入的增加能够促进金融制度的有效,金融制度的有效又能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金融中,农村经济主体很难得到正规金融的贷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村经济的落后,缺少可抵押品,易导致金融交易风险。因此要发挥正规金融的农村服务取向,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信贷双方处于平等地位。

2.实施积极的农业保险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

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机构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各样金融风险的考验,因此风险防范和管理始终是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中一个不朽的话题。实施积极的农业保险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便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解。积极有效的农业保险制度,不仅可以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也可以充当农村信用链条的润滑剂,为农村金融支农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外围的保证。要完善农业保险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为农业保险的原保险合理定位,实现由合作性保险组织经营的目标。合作性保险组织的成员是精通农业技术的农户,是投保人和保险人的统一体,对保险组织面临的风险及其他投保人自身风险有更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有利于风险控制及核保理赔,同时,共同的利益关系有助于互相监督,可以有效地防止保险业务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第二,通过政府补贴或者委托的形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方式参与农业保险。一方面,政府间接参与农业保险业务,可以大大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委托代理或政府补贴的方式使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既不违背其利润原则,也有利于风险的分担。

3.加强农村金融的法律制度建设

近几年来,虽然中国的金融立法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相继制定,但在中国目前的金融法规体系中,关于农村金融方面的法规很少,在有限的农村金融法规中绝大部分是关于农村信用社的,而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的专门性法律仍然没有制定出台。而关于国有的商业性银行的法规,没有突出农村的特性,没有突出地区的特性,城市金融法规与农村金融法规一个样,各个地区的法规一个样。同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些金融法规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国家应该加快农村金融的法律制度建设,尽快出台农村合作金融的专门性法律,兼顾农村金融的特性和地区间的差异性,体现时代性。

(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1.统筹城乡金融和谐发展

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城乡金融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城市金融采取的是一种渐进自由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其基本特征是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管理权逐步扩大、金融市场准入逐渐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则走出了一条强制性变迁轨迹。政府通过不断的地调整它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关系来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控制,这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导致城乡金融市场分割。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好背景下,国家应该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金融发展战略力度,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倾斜。一方面,控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职责范围和资金流向,限制农村资金外流,保证农业资本体内循环而不溢出。另一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金融支农政策措施,扩大政策性银行农业领域内的经营范围,加大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支持力度,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杠杆商业银行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2.统筹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和谐发展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资金充足,具有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有先进技术的优势、有相对完善的制度优势,却也有着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劣势;非正规金融具有信息上的明显优势、灵活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适应性,但其融资能力有限、融资风险相对较高、引发的纠纷和诉讼较多。因此,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零和关系。正如Diagne(1999)所说,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是不完全替代关系,这两种信贷在家庭资源转移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两者应该和谐发展。要和谐发展,首先要在法律上肯定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地位,其次要实现两者的联结。实现两者的联结,应该正确选择两者的联结战略和联结方式。对于两者的联结战略,Christen 、Seibel和Parhusip作了详尽论述。Seibel ( 1997 )提出了促进两者结合的四种战略: 一是“自上而下”战略,通过正规金融的制度适应,使得非正规金融更易于与其打交道;二是“自下而上”战略,帮助大的非正规金融将资金聚集在一起,形成正规金融;三是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联结起来;四是在缺少足够的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地方,进行制度创新,创立新的微观金融组织 [9]。

3.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步骤

对于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应该分两个阶段来实施,第一个阶段为不完全的市场竞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完全的市场竞争阶段。根据中国的实情、目前中国农村及农村金融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当务之急是对第一个阶段的构建。在第一个阶段中,应该以政策导向为主,实行两个市场,即“一级农村金融市场”和“二级农村金融市场”。“一级农村金融市场”主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者通常有居住分散、收入低下、生产有明显季节性、单笔存贷款规模小、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缺乏必要的担保与抵押品等特点,并提供相应的基础金融产品。此市场金融主体包括“合作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二级金融市场主要是针对一些资金需求比较大的贷款主体。在这个金融市场中,金融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金融的客体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发展前途信用都比较好的乡镇企业、农业经济组织、农村服务性组织(如社区)以及一级农村金融组织。在这两个金融市场中,通过农村服务性组织及一级农村金融组织把这两个市场联接在一起。这样,既能保证资金需求者得到所需要的贷款,又能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在这个阶段完成后,农民生活富裕了,农村经济发展了,此时农村金融的两个市场最终融合成了一个完全竞争的城乡统一的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从农村金融供需演变谈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EB/OL].中国金融网,http://co.zgjrw.com/News/2010225/ruraleconomics/

121777341604.shtml.

[2]魏宝,巩继锋,梁波.长三角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商业,2009,(20).

[3]郝亚明,张荣乐.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市场视角下的思考与选择[J].金融与保险,2005,(10).

[4]焦瑾璞,周诚君.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八大理论争论[J].河南金融干部学院学报,2004,(3).

[5]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其金融结构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5,(2).

[6]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4-217.

[7]官兵.企业家视野下的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J].金融研究,2005,(10).

[8]李勇,孙晓霞,陈景耀,韩向荣.关于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三农金融支持若干问题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5,(11).

[9]左臣明,马九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制度视角[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The Research of Rural Financial Reform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MAO Sheng-gen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College 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Key words:rural finance;function release;market system; new rural construction[责任编辑 陈丽敏]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珠江镇的实际,我认为,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定要深刻理解新世纪小康建设的新内涵,创新思维,改进策略,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的新突破。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前进“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阶段。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推进,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的目标是要达到更高水平。正如党的十六大的正确判断,我国上世纪末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在上世纪末,我国总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是刚跨入小康的门槛,特别是仍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全国农村至今尚有近3000万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000万,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温饱但尚未达

四是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上求突破。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重点抓住新区成立、三桥开工建设和浦口大学城兴建等使珠江城区地价、房价上升有力时机,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商业网点建设、农副产品运送、各种娱乐业发展等第三产业上下功夫,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求突破。农业上把以科技园和生态旅游开发于一体的高效水生花卉科技园,建成国内第

一、国际有影响的水生花卉基因库和资源库。现已建成50亩水生花卉科研所和150亩新品种植试验区,园区内各类生产和交通设施已经全部配套建设,旅游设施正在建设完善。目前园区已拥有和培育的各类水生花卉新品种800余种,为国内品种最多的水生花卉种植地,其产品95%以上出口,远销日本、美国、韩国、荷兰、台湾等地,年创汇达10多万美元。2002年,该园区已实现水生花卉销售产值250万元,利润近100万元。南京珠江奶牛场也是全镇农业重要基地,被列入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济建设项目。至2002年底,该基地实现奶牛存栏860头,年产鲜牛奶4200吨的佳绩,为南京市三大奶牛基地之一。该基地对周边农户奶牛养殖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目前已带动农户养殖400头奶牛,带动农户总户数达60户。该基地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整体搬迁,总目标要建成一个占地面积1000亩,拥有10000平方米高标准现代化牛舍,奶牛存栏1000头,奶牛投料、喂养全部实现机械化,同时配备高标准的实验楼、办公生产综合楼,力争实现年养殖销售产值超千万元。六是在教育事业发展上求突破。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头脑清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经济上钱数的增加和街道上新添的高楼,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培养和市民精神的塑造,三个文明建设要齐头并进,发展经济的同时,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不能丢,不能软。“千秋功业在教育”,投入2000多万元,在全区率先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改造新建校舍2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教学楼2幢,新添语音室5间,电脑教育室10间,目前全镇拥有中小学、幼儿、成教中心共21所,在校中小学生达9300多人。幼儿入园率达93.5%,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升学率均为100%,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到99.7%、99.8%和100%。新区成立一年来,全镇各学校校舍面貌一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新世纪小学通过省级实验小学验收;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通过省级现代技术学校验收;四中顺利通过市德育先进学校验收。目前,全镇有省级实验小学2所,省级示范初中1所,省级模范小学1所,省级成教中心1所,市级模范及示范学校5所,区级达8所,显示了全镇教育丰富的资质和雄厚的实力,为全镇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新世纪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它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艰巨的挑战,只要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全面小康建设的道路上积极寻求突破,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中央一号发布以来,我县认真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揽“三农”工作的全局,扎实启动,积极推进,务求实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

1、明确组织体系,落实推进责任。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曹友琥同志为组长、县长陈勇

同志为第一副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分管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分管县长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并由县委办、政府办分管主任、县委农工办、县国土局、建设局、财政局、交通局主要负责人和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分管部长任办公室副主任。与此同时,从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工办、县国土局、建设局、财政局、民政局、教育局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专职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协调指导工作。在此基础上,各镇(区)和各有关部门也相应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联络员。原创:http:///为扎实组织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我县将有关23个责任单位明确了工作职能及目标。

2、明确建设思路,科学研制规划。3月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各镇(区)党委书记、镇长和30多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3月13日,县委、县政府由分管领导带队,组织两个专项考察组,分别赴山东章丘和江西赣州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对两地的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形成了总结,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建议。3月18日,县召开四套班子全体领导和各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介绍了赣州和章丘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做法,提出了我县新农村建设“12345”的发展思路,即突出一个核心(发展农村经济),改善两个面貌(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精神面貌),强化三个主体(政府的政策扶持主体、农民的投入建设主体和部门的服务推进主体),实行四级联动(县、镇、村、户),落实五个统筹(统筹三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的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并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五条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二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三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四是整合资源、持续发展;五是典型示范、有序推进。5月19日,我县召开了全县新农村建设三级干部大会,县委曹书记作了“立足县情实际,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开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的动员讲话,会上出台了全县“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下发了“关于成立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使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步入全面启动。

3、明确目标任务,立足抓好今年。根据县情实际,我县新农村建设按照“四个阶段”加以推进:第一步为启动阶段,从现在起到今年底,按照“点上较高标准先试,面上基础工作先行”的思路,每镇选取1-2个村申报试点示范,探索经验,其他各村扎实做好环境整治基础工作。第二步为拓展阶段,从明年起到2010年,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大推进力度,同时在非试点村实施“重点突破工程”。到2010年,全县农村总体上达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要求。第三步为推进阶段,即2011年至2015年,进一步提高全面小康建设标准,全县总体上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第四步为提升阶段,即2015年以后,继续围绕中央确定的总目标,提高经济建设水平,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民主管理,全面建成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启之年,因此,我县立足抓好起步。今年,重点抓好试点村建设,打造单项工作特色村,扎实做好河道疏浚、违建拆除、公墓建设、厕所改造等环境整治基础工作,突出科学规划先导,突出增收富民主题,突出环境综合整治,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突出农村社会保障,突出加强民主管理,通过领导力量前移到位,政策扶持落实到位,重点工作突破到位、宣传教育先行到位、建管并重同步到位,目前,我县农村建设正扎实有效向纵深推进。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上有待进一步提高统一,部分干群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目的、意义还理解得不够深透和全面。二是少数基层干部存有等靠要的思想,认为建设新农村,上级就应该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扶持,否则,新农村难以建成;还有少数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领导的事,否认农民是建设主体。原创:http:///三是我县县域经济近几年虽有长足的发

展,但与苏南及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缺少新农村建设雄厚的物质基础等。

三、几点建议

1、中央、省、市对新农村建设支持的资金较多,部门也较多,项目也较多,但没有集中使用,迫使地方政府腾出时间跑项目、跑资金。建议省出台一些政策,确保资金集中使用,加大管理力度、督查力度,确保资金的渠道、性质、用途不变。一个漏斗

向下,投一处建一处,建一处成一处。

2、上级扶持苏北发展,研制和新列出了许多新项目、大项目,这些项目都要求地方配套资金,因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跟不上,使得一些项目落空,建议上级提高扶持权重。

3、中心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标志,但土地难以调整。建议上级部门出台政策,不占用原有的建设规划用地指标盘子,划拨出新的土地指标,减免县级以上的规费或只收工本费;对于老宅基的复垦还田,建议省政府出台强制性措施;目前农村殡葬改革出现回落,要确保村容整洁,建议上级出台政策和资金扶持,各镇建立公益性公墓。

4、镇村债务缠身,是新农村建设一大障碍。上级扶持的资金有限,而且还会发生挪用、偿还债务等情况,不能专款专用。我们认为,应该谁出政策谁担债(如80年代分级办学、合作基金会、电网改造等)。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苏北地区,提高转移支付标准,确保村级正常运转。

5、结合苏北地区农民生活习惯,建议规划设计部门设计出适用、廉价的住房式样,便于农民选用,减少村级规划设计成本。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建设新农村,首要

的是科学搞好规划

科学、超前、切实可行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取向和成效大小。因此,当务之急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抓好规划调研。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分片包干、进村入户,认真扎实的调查掌握农村资源、人口、产业、农居及经济总量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真正摸清底子、梳成辫子,客观分析优劣势,为搞好规划打好基础。二是抓好规划制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省委提出的“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及“大乡小村”战略,精心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具体规划中要注重五个统筹,即:生产与生活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要顾及每个村的环境条件、收入水平、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做到因村制宜、分类指导、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切忌做秀,搭花架子、刮攀比风;村建与房建统筹规划,逐步配套。农家庭院要上档次,要按卫生标准改房、改水、改厕、改灶、改圈,自来水、有线电视、通讯网络、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和节水、节能等新设备及书报、音像等文化科技资料要入户。村庄要上设施,要治脏、治乱、治差、治散,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有水利、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经济与文化统筹规划,并重并举。要克服习惯于重物质、轻文化的倾向,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有条件的村可逐步建图书阅览室、健身房等,引导农民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人居与自然统筹规划,趋向和谐。除规划的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水利水保、绿化造林等项目外,禁止滥垦、滥牧、滥猎、滥采、滥樵,建设生态文明村;节约与集约统筹规划,相辅相成。建设节约型新农村,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资源,达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三是要抓好规划落实。规划是蓝图、是目标、是旗帜。要围绕规划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切实抓好规划落实。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确保如期圆满的完成规划任务。总之,只要我们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引导发展,就能使我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的推进。

二、建设新农村,中心任务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第一要务。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关键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突破:一是在特色产业开发上有新突破。目前,我县的薯、羊、草、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比较优势明显,形成了市场品牌。今后,一方面要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提高产品质量效益上做文章,特别要不断培养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培养发展专业协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整体提升我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劳务产业和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在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上有新突破。紧紧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快农业信息、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农牧业保护、农民权益保障六大监管体系建设,健全网络、创新管理、形成机制、配套服务,促进“三农”工作健康协调发展。三是要在扶贫开发上有新突破。按照政府主导、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和开发式整村扶贫的要求,大力实施政策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扶贫、吊庄移民扶贫、联县扶贫,加快脱贫致富进程,实现小康目标。四是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新突破。要按照“大封禁、小治理,大保护、小开发”的方针,进一步推进以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建设适合人居的生态农村、绿色农村。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和教育、卫生、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尤其要加快小城镇、集镇建设,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五是在发展外向型农业上有新突破。要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全县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接轨,发展“创汇农业”,提高农业效率。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一)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我国,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缺失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一部分,是不可想象的。为此,党的***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指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这是站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拉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促进社会稳定等宏观经济社会高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做了最新的注解和诠释。可见,关心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那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度和效果如何?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哪些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如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带着以上相关问题,我们到农村、农户、田间、地头,以填写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低,认同感缺乏、参与感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途径,主要来之于广播、电视以及亲朋好友的聊天耳闻。对具体内容,目标、要求,七成以上表示“有点了解”和“不了解”,表示“很了解”的村民寥寥无几;所谓“有点了解”,也仅限于新农村建设可以解决农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经济问题,没有参与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和安居乐业等更高层次的意识和要求。六成以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宣传工作做得不够,虽然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但部分乡、村级部分党员、干部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造成基层宣传“弱音”甚至是“失声”,再加上新农村建设具体操作中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作风漂浮、工作措施不到位,甚至是搞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使村民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认同和参与其中,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进程。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开展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针对性差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性,适用于我国所有农村。但在具体实践中,千差万别、情况各异、发达程度不同的各个村庄,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阶段、过程中,需要各地区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选择的具体目标、产业规划、发展重点和方向以及侧重面,应该有所差异、各具特点,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针对性做到一地一策,一村一策。这才是按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可悲的是,问卷调查显示,在我们列出的“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村级组织及村干部没有发挥引领作用”、“各项措施不到位”等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的多个选项中,选前两者“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的人占到了六成以上。

实地调查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我们调查的村,人口多、土地多,集体产业和乡镇企业欠发达,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土地及劳动力是该村的最大资源。发挥近郊优势,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规模化农业,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应该是其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产业规划的首要考虑的、科学的目标选择,事实上是村里没有规划,农民一头雾水。

由于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科学规划,或建设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简单“重复模仿”,缺乏差异性,不能做到把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要求与当地实际的特殊性要求相结合,导致新农村建设走弯路、步子慢、效果差、影响消极的问题,在一段时期、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

毋庸置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实现大变革的系统工程,需要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理论上讲,主要力量还要依靠农村和农民自己。但实际情况是,除东部部分发达省份和少数发达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外,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民仍然处于自然农业经济状态,农村及农业经济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导致整体收入偏低。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作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侯马近郊上马村农民,户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比44%,户均年收入3—5万元的占比40%,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占比16%,除去日益高涨的再生产投入,80%以上农户没有多少积蓄可用于新农村建设。一般农民终生积蓄只够勉强用于必须的盖新房和>婚丧嫁娶,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与此相对应的是,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量投入。

1、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乡村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投入。

2、建立改善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相关的包括教育事业、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大量投入。

3、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解决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打击假冒伪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消除城乡“二元差别”,需要大量投入。

政府现行的取消农业税,对种粮进行补贴,逐步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我国现阶段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相比,与目前日益高涨的物价特别是涉农物资价格的高涨相比,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对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历史贡献相比,与消除城乡差别、户籍差别、共享国民待遇、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远远不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性问题。

如此巨大的需求反差条件下,单靠农村和农民自己的财力建设新农村,实现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村和农民,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多方面增加对农村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监督乏力

如前所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资源投入多、涉及面广、声势浩大、政治性强的国家战略性系统工程,主战场在交通、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主体是占有社会资源较少、文化层次较低、参政议政能力较弱、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农民。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组织领导、制度保证、纪律监督等方面要有别并强化于其他一般工作。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之下,既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由一只政治过硬、作风扎实、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的干部队伍为落实骨干,更需要有完善的组织工作制度作保障,充分接受村民的监督,在充分具备上述条件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办好。

但从调查结果看,我们在这方面又没得满分。一是部分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缺乏公仆意识,官僚主义,作风漂浮,说得多做得少,工作措施不到位,或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伤害农民感情;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甚至是陷于瘫痪,造成新农村建设组织体系在最不该断的地方“缺失”、“断档”;三是一些公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处于局部或小集团利益的需要,把支农惠农、建设新农村项目当作“权力寻租”的工具和“揩油发财”的机会,钻法律空子,“暗箱操作”,挪用、套用资源,严重侵犯农民利益,甚至滋生腐败现象,使农民对国家惠农政策和政府公信力产生怀疑,影响干群关系,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些,充分表明了在部分地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组织工作薄弱,制度建设乏力,监督工作缺失,使之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制度性问题。

二、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涉农干部队伍和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政治过硬,作风扎实,业务能力强,能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中来,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取信于民,增强政府公信力,增加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感。

其次,要做实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要坚持宣传工作“重在乡村、精神入户”的原则,采取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长期的宣传引导,要做到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墙头有标语、农户有材料、农民又抓手,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中期规划、短期要办的实事对群众公开、公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使农民以主人翁的态度看待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要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在深入农村实际,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和选好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制定和做出既符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又体现当地此时人文经济特色,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产业规划,努力确保“一村一策”、“一地一法”,以县、乡、村三级政府为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从我们实地调查情况看,这方面工作空间很大,是大有可为的。比如,结合上马村人多地多、毗邻市区的优势,就发展生产而言,产业规划应以发展规模农业、精品农业、有计划组织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大部分农民有多年种植蔬菜西瓜的经验,水利设施较为完备,产业规划应以瓜果蔬菜种植、发展精品农业为主;单家营村大部分村民,历史上有制造技改车、搞简易机械加工的传统,有组织农民发展机械加工业的优势。只要我们扑下身子,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产业规划,就操作性强,切实可行,就容易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要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建设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立项、资金使用、成果验收、事前审查、事中事后监督等工作,要建立针对性的、公开透明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实施“阳光作业”、建设“阳光工程”。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作用,建立健全监督保证体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跳出就农业发展农、就农村致富农民的思维定势,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的有序快速转移。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争取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以农田水利、人畜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乡村道路、农村教育、卫生、通讯、网络、生态能源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围绕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充实新农村建设的村级领导组织,管好农村“两委”、选好农民致富带头人,加大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

一是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

第一,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第二,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第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的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村级无集体经济,更没有能力投入和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上级财政投入。

第五,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村。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

个人认为现今的农村政策即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有两个漏洞。

新农村政策是一种将农村和城市分割开来然后谈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我们是站在城市的立场上来谈的新农村建设的。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问题日益凸显。因为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之下,单单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发展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人民的生存要求。生存问题已经开始逼迫农民,而国家此时并没有为农民找到出路。在次种情况下,大家可以看出民工潮正是农民自发选择的道路。民工潮的崛起及其扩大,表明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政策的破产!然而民工潮的扩大引发的很多社会问题。最明显最集中的并不是农村的萧条问题,而是城市的出现的承载漏洞。城市虽然比农村要发达,但是资源也是有限的,新移民的涌入,在各种资源上譬如住房工作岗位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教育等上同城市市民展开竞争。久而久之,城市势必难以承受。现在我们国家的农村已经崩溃了,而城市正在面临极其的考验。那怎么办呢?到底是想方设法来容纳这些移民,还是将这些移民送回农村?国家采取了第二种策略。这种策略是,最高限度地开发农村资源,然后在农村不足的地方城市给农村以补充。用这种方法来提高农村对农民的容纳能力。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质。

然而很明显这种政策目标有漏洞。

一来农村能不能容纳八亿的农民?我个人认为是不能的。你能使农村的住房条件卫生条件改善,但这不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农村有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不仅能满足八亿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根本不可能。 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你必须满足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正式的城市居民。如果把主要的方向放在新农村的建设上,就算你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成了新农村,就业以及发展的问题解决不了,农民还是要自发的想城市进军。到时候不仅要继续面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城市问题,而且农村的那些设施也会成为一种浪费!

二来,就算农村的问题通过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解决了,然而农村的发展模式是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现在我们从某种程度上阻滞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联系,当将来有一天城市再次比农村高度发达的时候,现在的新农村又会变成落后的旧农村。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村再次无法满足农民的生存„„现在的问题将在未来的某天重演!国家的发展不是要权宜之计,而是长远的发展战略。就是需要我们正面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全心全意地实现移民的城市化。当前的问题是怎样将农村移民容纳而不是将他们送回农村。而我至今没有看到国家在这方面的有关的政策出台。

上一篇:邓肯自传范文下一篇:苏轼的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