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食品管理制度范文

2024-04-13

清真食品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铁岭是我省重要的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人民世世代代与其它民族一道在很多年以前就生活在这里。尽管他们为数并不很多,但是以"善"小经营著称的回族清真食品业却总是存在这里,时而还有所发展。随着我们迈入小康社会,我市清真食品业也呈现了日益繁荣的景象。清真食品业惊人的发展速度、惊人的社会影响作用、惊人的贡献现实告诉我们:清真食品业已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

一、清真食品业的发展速度快

早在明末清初时期,由于回族人民的迁入,铁岭境内就已经出现了清真小吃。解放前,善于经商的回族人民为了生活,有相当多的人家靠挎筐、摆摊、推独轮车等沿街叫卖"清真小吃",做着小买卖。建国初期,全市七个县(市)区,都本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将相当一部分个体的清真食品业者组织起来,集中办起了一两家国营的或合营的清真饭店和牛羊屠宰车间(设在县食品公司内),个别县也有保留一两家"切糕"、"烧饼"等独轮车叫卖的。文革期间,受"左"的思潮干扰,清真食品业和餐饮业已廖廖无几(见下表),就餐场所的减少曾一度造成回族人民外出就餐难的普遍现象。1980年,党的11届3中全会后,党中央全力贯彻落实各项民族政策和经济政策,我市的清真食品和清真餐饮业开始得以大力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清真食品业和餐饮业如雨后春笋般,星罗棋布于各地。传统风味得以恢复和继承,新特色花样不断翻新,买卖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到目前,有的企业已经跨出省界,冲出国门,全市清真食品加工业和清真餐饮业总数已达到了311家,为我市历史以来清真食品企业的最多时期,是文革期间清真企业数的29倍,是建国初期的20倍。其中,饭店181家,糕点加工厂6家,牛羊屠宰厂(点)10家,肉禽屠宰厂7家,商店18家,摊床91家。他们当中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生产加工水平的有9家,其中有7家肉禽场和2家肉牛屠宰场。这9家中有5家已成为我市富民强市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7家链条式清真肉禽屠宰企业由于采用了先进设备和技术,生产效率与日俱增,日均屠宰量达到了15.3万只。据了解这一产量名列全省清真肉鸡产量之首,产值占全市肉禽总额的48%。

二、清真食品业的社会影响深

清真食品业历史悠久。这一产业的兴衰始终与一定时期的历史总趋势,与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分不开的。但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和多么艰苦的环境中,清真食品业在各个阶层的人们中的影响都是十分深刻的,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谁都知道清真食品是一种营养丰富清淡爽口的食品,这种食品既讲究做工造型,又注重营养配比。为此,颇受各民族人民的喜欢。前不久我们对清真牛羊肉店和清真餐饮店所进行的社会情况调查表明,购买牛羊肉的顾客中只有1%的是回族,而99%的牛羊肉都是被汉族等顾客所购买的;到清真餐馆就餐的人员中,绝大多数人员也都是汉族等顾客。在银州区二十家朝鲜族和汉族的烧烤店里了解到,他们用料中的牛羊肉都是来自清真牛羊肉店的货,店主们都讲,那里的牛羊肉货真价实质量好。每当节假日,也是清真牛羊肉店生意最忙的季节,买肉者络绎不绝,肉店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准正在向低脂肪,高营养型转移的一种趋势。我们曾在银州区小桥子市场卖油条摊位看到:清真摊点排着长队围着买,而非清真摊点却很少有人问津。我们问顾客"这是什么原因"他们说"清真的大果子是纯豆油炸的"。可见清真食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和位子是多么深刻。这些年来,省、市为了扶持发展清真食品业,下发了许多文件,也给予了很多倾斜。全市各类清真食品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老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新花样不断翻新,经营品种越来越多,效益也越来越好。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清真食品有了新发展。传统清真食品是老一代穆斯林开创并遗留下来的传统遗产,它在人们心目中印象最深、需求量也较大。多年来,这种传统产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不断被挖掘恢复并得以发扬光大。调查中,我们看到,在全市185家清真饭店和91家清真摊点中,有62%的饭店、摊点是由老一辈经营者们延续下来的,他们所经营的清真食品是倍受各族人们的青睐的。如开原"马锅烙"已经成为闻名省内外的风味小吃。据开原县志记载,每当原辽西省省长杜有文来开原视察时,都要来光顾"马锅烙"饭店,对其独特技艺赞不绝口。在他的影响下,褚副省长和其他领导来铁也都大多光临"马锅烙"。"马锅烙"虽然起源于开原老城,但现今已打破传统限制,陆续在开原、银州区和吉林一些县(市)开办分店达20余家。满清时期,闻名关内外的"鸡鸭白"烧鸡店经现今第五代传人改为"白记烧鸡"其风格不改,中药材配制方剂不改,质量不改,每日加工量尽管已达一二百只,但仍然供不应求。近年来,"白记烧鸡"又增添了牛肉肠、鸡肉肠及各类牛羊禽熏烧制品约20多种,市场销量一直看好。

2.新风味小吃遍布街头。改革开放以来,回族人民(尤其年轻人)打破了老框框,充分发扬该民族善经营之道,并学习和借鉴了汉族、维吾尔族和朝鲜族等经营方式,在热闹地区也开办了许许多多新格调、新品位小吃店,如:"清真烧烤"、"清真火勺""清真快餐"等,光是银州区内就有近50家。具有铁岭独特风味的"牛肉火勺",既松香可口又经济实惠,一人只花两三元钱就可饱口福。每当夜暮降临,各式清真烧烤店便忙碌起来,一群群一伙伙少男倩女集聚在烧烤店中,品味着一串串一根根各式烧烤制品。这些风味小吃为我们的饮食文化增添了内容,增添了色彩,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

3.冲出了省界,跨出了国门。清真食品业以其独有的潜力,在祖国的百业之中,越办越兴旺,越办越红火。这些企业有大有小,有精有简,规模大的员工达到千人之多,规模小的只有一两个人经营,而且经营范围广,经营种类多。随着祖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它们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向规模化、集团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仅在目前清真企业中,就有够规模的饭店3家,牛羊禽屠宰加工企业9家。这些企业屠宰加工的清真分割牛肉和清真鸡肉产品销往国内达3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同时,还有3家企业已经把自己的产品远销到香港、澳门地区和日本、韩国、俄罗斯及一些阿拉伯国家,每年他们换回的外汇达1255.7万元,这在铁岭清真食品业的发展史上也是从来没有的。由于这些企业坚持诚信第一,质量第一,环保第一,它们的产品被清真食品协会誉为"安心肉"、"放心鸡",并被省政府评为"无药物残留的优质产品"、"省首批百家"最佳诚信企业和"全国农产品贸易博览会金奖"、"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

三、清真食品业的经济效益好。从全市300余家企业的经营情况看,清真食品业方便了群众,丰富了生活,同时,为国家和地方创造了价值,做出了贡献。其具体表现为:其一,经济效益好。这些企业年产值(包括销售额)达116785.28万元,利润达2056.26万元,为国家纳税(不包括招商引资企业税)610.44万元,以大成农牧有限公司为例,出口创汇950万元。其二,社会效益好。这些企业除了妥善安排了6000余名回、汉族劳动力外,都创办了许多附属的卫星企业,如饲料厂、浮化厂、饲养场等。这些卫星企业安排的社会劳动力多达29300余人,是主体企业所安排劳动力的9.7倍。以6家清真肉禽场为例,它们扶助培养的肉鸡饲养场就有8140家,遍布全市八个县(市)区,安排闲散劳动力27200人,这些养鸡户自身年收入就多达24750万元。其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多。全市3000多家清真食品企业,都能积极响应党和各级政府的号召,涌跃参与各地组织的帮贫救困的公益活动,帮助各地方排忧解难。据三年的情况统计,这些企业光是捐赠的款项就有79.36万元。以银州区87家饭店为例,他们的捐款就有43500元。

总之,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清真食品产业,并且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发展。我们相信,以它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它还会以新的姿态,新的成就立于百业之中。

四、当前清真饮食业存在的问题

就全市清真饮食业来看,总体情况是:大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加工业好于餐饮业。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在对招商引资的清真企业的待遇方面,个别地区对有的外来投资企业,在投资一两年后曾出现加价提标的现象。

2、在清真生产加工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深加工程度不高,尤其是屠宰加工企业目前还只处在粗加工阶段。

3、在清真餐饮业中,存在着"小多大少,简多精少"的现象。即规模小的企业多,规模大的少;简陋的多,称得上精品的少。从经济效益上看,我市的清真餐饮企业数量占全市餐饮业的6%,而经济效益却不足全市的1%。

4、在坚持清真标准方面,仍有极个别清真企业存在着"清真不清"现象。

五、调查给我们的启示

清真食品业是一种食品文化,是一个历史时期民族事业兴旺发展的象征。

清真食品业是一种产业,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开发它,发展它可以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和财富,因为市场是检验产业生存和发展的试金石。

清真食品业是一种历史,是保持和发扬老一辈回族人民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历史。

清真食品业是一种文明,是饮食的文明,营养学的文明,强身健体的文明。同时,它也是一种政治文明,它伴随着自身的发展,日益满足和丰富着包括回族在内的各民族人们的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还体现着"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因此我们建议:

应当支持和发展清真食品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尽可能多地为这一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目前,市民委正在积极帮助有外贸项目的企业落实"民族贸易"企业贴息贷款政策;政府其它部门也应尽可能多地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充分挖掘这一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加速清真产业的快速发展。

应当进一步在清真食品的品牌和优质、价廉上做文章,在扩大再生产和深加工上做文章,加强经营管理,不断翻新花样,拓宽投资渠道和扩大销售市场。

应当立足铁岭,走出国门,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特别是伊斯兰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市场。目前,我市清真肉禽加工业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一定的外贸销售量,但没有形成集团优势。为扩大出口竟争力,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组织协调,帮助这些企业尽早组建一个统一的对外销售网络。

清真食品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铁岭是我省重要的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人民世世代代与其它民族一道在很多年以前就生活在这里。尽管他们为数并不很多,但是以"善"小经营著称的回族清真食品业却总是存在这里,时而还有所发展。随着我们迈入小康社会,我市清真食品业也呈现了日益繁荣的景象。清真食品业惊人的发展速度、惊人的社会影响作用、惊人的贡献现实告诉我们:清真食品业已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

一、清真食品业的发展速度快

早在明末清初时期,由于回族人民的迁入,铁岭境内就已经出现了清真小吃。解放前,善于经商的回族人民为了生活,有相当多的人家靠挎筐、摆摊、推独轮车等沿街叫卖"清真小吃",做着小买卖。建国初期,全市七个县(市)区,都本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将相当一部分个体的清真食品业者组织起来,集中办起了一两家国营的或合营的清真饭店和牛羊屠宰车间(设在县食品公司内),个别县也有保留一两家"切糕"、"烧饼"等独轮车叫卖的。文革期间,受"左"的思潮干扰,清真食品业和餐饮业已廖廖无几(见下表),就餐场所的减少曾一度造成回族人民外出就餐难的普遍现象。1980年,党的11届3中全会后,党中央全力贯彻落实各项民族政策和经济政策,我市的清真食品和清真餐饮业开始得以大力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清真食品业和餐饮业如雨后春笋般,星罗棋布于各地。传统风味得以恢复和继承,新特色花样不断翻新,买卖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到目前,有的企业已经跨出省界,冲出国门,全市清真食品加工业和清真餐饮业总数已达到了311家,为我市历史以来清真食品企业的最多时期,是文革期间清真企业数的29倍,是建国初期的20倍。其中,饭店181家,糕点加工厂6家,牛羊屠宰厂(点)10家,肉禽屠宰厂7家,商店18家,摊床91家。他们当中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生产加工水平的有9家,其中有7家肉禽场和2家肉牛屠宰场。这9家中有5家已成为我市富民强市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7家链条式清真肉禽屠宰企业由于采用了先进设备和技术,生产效率与日俱增,日均屠宰量达到了15.3万只。据了解这一产量名列全省清真肉鸡产量之首,产值占全市肉禽总额的48%。

二、清真食品业的社会影响深

清真食品业历史悠久。这一产业的兴衰始终与一定时期的历史总趋势,与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分不开的。但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和多么艰苦的环境中,清真食品业在各个阶层的人们中的影响都是十分深刻的,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谁都知道清真食品是一种营养丰富清淡爽口的食品,这种食品既讲究做工造型,又注重营养配比。为此,颇受各民族人民的喜欢。前不久我们对清真牛羊肉店和清真餐饮店所进行的社会情况调查表明,购买牛羊肉的顾客中只有1%的是回族,而99%的牛羊肉都是被汉族等顾客所购买的;到清真餐馆就餐的人员中,绝大多数人员也都是汉族等顾客。在银州区二十家朝鲜族和汉族的烧烤店里了解到,他们用料中的牛羊肉都是来自清真牛羊肉店的货,店主们都讲,那里的牛羊肉货真价实质量好。每当节假日,也是清真牛羊肉店生意最忙的季节,买肉者络绎不绝,肉店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准正在向低脂肪,高营养型转移的一种趋势。我们曾在银州区小桥子市场卖油条摊位看到:清真摊点排着长队围着买,而非清真摊点却很少有人问津。我们问顾客"这是什么原因"他们说"清真的大果子是纯豆油炸的"。可见清真食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和位子是多么深刻。这些年来,省、市为了扶持发展清真食品业,下发了许多文件,也给予了很多倾斜。全市各类清真食品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老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新花样不断翻新,经营品种越来越多,效益也越来越好。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清真食品有了新发展。传统清真食品是老一代穆斯林开创并遗留下来的传统遗产,它在人们心目中印象最深、需求量也较大。多年来,这种传统产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不断被挖掘恢复并得以发扬光大。调查中,我们看到,在全市185家清真饭店和91家清真摊点中,有62%的饭店、摊点是由老一辈经营者们延续下来的,他们所经营的清真食品是倍受各族人们的青睐的。如开原"马锅烙"已经成为闻名省内外的风味小吃。据开原县志记载,每当原辽西省省长杜有文来开原视察时,都要来光顾"马锅烙"饭店,对其独特技艺赞不绝口。在他的影响下,褚副省长和其他领导来铁也都大多光临"马锅烙"。"马锅烙"虽然起源于开原老城,但现今已打破传统限制,陆续在开原、银州区和吉林一些县(市)开办分店达20余家。满清时期,闻名关内外的"鸡鸭白"烧鸡店经现今第五代传人改为"白记烧鸡"其风格不改,中药材配制方剂不改,质量不改,每日加工量尽管已达一二百只,但仍然供不应求。近年来,"白记烧鸡"又增添了牛肉肠、鸡肉肠及各类牛羊禽熏烧制品约20多种,市场销量一直看好。

2.新风味小吃遍布街头。改革开放以来,回族人民(尤其年轻人)打破了老框框,充分发扬该民族善经营之道,并学习和借鉴了汉族、维吾尔族和朝鲜族等经营方式,在热闹地区也开办了许许多多新格调、新品位小吃店,如:"清真烧烤"、"清真火勺""清真快餐"等,光是银州区内就有近50家。具有铁岭独特风味的"牛肉火勺",既松香可口又经济实惠,一人只花两三元钱就可饱口福。每当夜暮降临,各式清真烧烤店便忙碌起来,一群群一伙伙少男倩女集聚在烧烤店中,品味着一串串一根根各式烧烤制品。这些风味小吃为我们的饮食文化增添了内容,增添了色彩,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

3.冲出了省界,跨出了国门。清真食品业以其独有的潜力,在祖国的百业之中,越办越兴旺,越办越红火。这些企业有大有小,有精有简,规模大的员工达到千人之多,规模小的只有一两个人经营,而且经营范围广,经营种类多。随着祖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它们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向规模化、集团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仅在目前清真企业中,就有够规模的饭店3家,牛羊禽屠宰加工企业9家。这些企业屠宰加工的清真分割牛肉和清真鸡肉产品销往国内达3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同时,还有3家企业已经把自己的产品远销到香港、澳门地区和日本、韩国、俄罗斯及一些阿拉伯国家,每年他们换回的外汇达1255.7万元,这在铁岭清真食品业的发展史上也是从来没有的。由于这些企业坚持诚信第一,质量第一,环保第一,它们的产品被清真食品协会誉为"安心肉"、"放心鸡",并被省政府评为"无药物残留的优质产品"、"省首批百家"最佳诚信企业和"全国农产品贸易博览会金奖"、"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

三、清真食品业的经济效益好。从全市300余家企业的经营情况看,清真食品业方便了群众,丰富了生活,同时,为国家和地方创造了价值,做出了贡献。其具体表现为:其一,经济效益好。这些企业年产值(包括销售额)达116785.28万元,利润达2056.26万元,为国家纳税(不包括招商引资企业税)610.44万元,以大成农牧有限公司为例,出口创汇950万元。其二,社会效益好。这些企业除了妥善安排了6000余名回、汉族劳动力外,都创办了许多附属的卫星企业,如饲料厂、浮化厂、饲养场等。这些卫星企业安排的社会劳动力多达29300余人,是主体企业所安排劳动力的9.7倍。以6家清真肉禽场为例,它们扶助培养的肉鸡饲养场就有8140家,遍布全市八个县(市)区,安排闲散劳动力27200人,这些养鸡户自身年收入就多达24750万元。其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多。全市3000多家清真食品企业,都能积极响应党和各级政府的号召,涌跃参与各地组织的帮贫救困的公益活动,帮助各地方排忧解难。据三年的情况统计,这些企业光是捐赠的款项就有79.36万元。以银州区87家饭店为例,他们的捐款就有43500元。

总之,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清真食品产业,并且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发展。我们相信,以它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它还会以新的姿态,新的成就立于百业之中。

四、当前清真饮食业存在的问题

就全市清真饮食业来看,总体情况是:大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加工业好于餐饮业。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在对招商引资的清真企业的待遇方面,个别地区对有的外来投资企业,在投资一两年后曾出现加价提标的现象。

2、在清真生产加工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深加工程度不高,尤其是屠宰加工企业目前还只处在粗加工阶段。

3、在清真餐饮业中,存在着"小多大少,简多精少"的现象。即规模小的企业多,规模大的少;简陋的多,称得上精品的少。从经济效益上看,我市的清真餐饮企业数量占全市餐饮业的6%,而经济效益却不足全市的1%。

4、在坚持清真标准方面,仍有极个别清真企业存在着"清真不清"现象。

五、调查给我们的启示

清真食品业是一种食品文化,是一个历史时期民族事业兴旺发展的象征。

清真食品业是一种产业,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开发它,发展它可以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和财富,因为市场是检验产业生存和发展的试金石。

清真食品业是一种历史,是保持和发扬老一辈回族人民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历史。

清真食品业是一种文明,是饮食的文明,营养学的文明,强身健体的文明。同时,它也是一种政治文明,它伴随着自身的发展,日益满足和丰富着包括回族在内的各民族人们的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还体现着"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因此我们建议:

应当支持和发展清真食品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尽可能多地为这一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目前,市民委正在积极帮助有外贸项目的企业落实"民族贸易"企业贴息贷款政策;政府其它部门也应尽可能多地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充分挖掘这一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加速清真产业的快速发展。

应当进一步在清真食品的品牌和优质、价廉上做文章,在扩大再生产和深加工上做文章,加强经营管理,不断翻新花样,拓宽投资渠道和扩大销售市场。

应当立足铁岭,走出国门,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特别是伊斯兰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市场。目前,我市清真肉禽加工业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一定的外贸销售量,但没有形成集团优势。为扩大出口竟争力,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组织协调,帮助这些企业尽早组建一个统一的对外销售网络。

清真食品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目前园区已经基本具备成片开发和产业项目“即到即入园”的条件。

在2015年9月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表现颇为“抢眼”,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与马中关丹产业园区联袂布展,共同亮相、共同展示,并首次面向全世界联合招商。“两国双园”共签下金额超过6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合作大单。

习近平主席指示:

打造成“旗舰项目”、“示范区”

“两国双园”是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政府合作创新的典范。早在2011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马来西亚,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达成两国政府共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共识;2012年4月1日,两国总理共同出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开园仪式。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成为继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中外政府合作建设的第三个国际园区。

与此同时,根据纳吉布的提议,两国同意在马来西亚关丹市同步建设马中产业园区。2013年2月,马中关丹产业园正式开园,“两国双园”进入互动并进建设的新时期。

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参加APEC会议会见纳吉布时,提出要“将钦州、关丹产业园区打造成中马投资合作旗舰项目和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李克强总理在会见纳吉布时明确表示,“中国政府支持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建设,鼓励中资企业赴马投资兴业”。

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朴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在基本实现“3年打基础”目标后,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开始进入产城项目为主推进的新阶段,希望建成具有自由贸易功能的中国第四代开发园区。“在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产业合作高地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重要探索和‘一带一路’战略先行先试的重要实践。”

管委会目标:

探索建设“中国园区4.0”

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目前园区已经基本具备成片开发和产业项目“即到即入园”的便利条件。

高朴表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认真总结中国园区经济从工业集中型园区(1.0版)向产城融合型园区(2.0版)再到科教创新型园区(3.0版)的发展经验,以创建“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推进园区开发模式创新和政策创新,积极探索建设具有自由贸易功能的第四代开发园区(4.0版)。

为了支持园区开发建设,国务院出台了六大专项政策,批准园区在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管理法制化方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

高朴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第四代开发园区不是对前三代园区的否定,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强调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既注重整合前三代开发园区的特征和优势,又突出了国际合作导向和开发模式的创新,致力于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科教和人才资源富集区、国际合作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转型升级提供持续不懈的发展动力。”

同时,中马钦州产业园改变传统园区以土地经营为主的开发模式,探索收益来源从土地经营向城市经营、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转变,引导投资者实现开发建设的综合收益。在投入财政资金时,也注重放大财政资金的投资带动作用,减少财政资金直接补助产业项目,强化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扶持,实现财政扶持资金的可循环、可回收和高效率利用。

“引进来”与“走出去”:

推动中国—东盟产能合作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在产业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平台化、集群化布局,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跨境服务业集群,优先考虑与龙头商、先导商、集成商实施战略合作,整合相关技术、人才和资本要素,加快构建一批TFM(Technoligy-Finance-Manufacturing & Modern service,即科技—金融—制造与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平台,以“园中园”模式实施开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化、集群化、资本化发展。

在引进哪些产业入驻的问题上,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以推动中国—东盟产能合作为己任,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积极谋划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园区。

园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构建跨国产业链和服务链,着力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与智能制造、北斗卫星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中国技术与产业“走出去”;以燕窝、清真食品、棕榈油深加工为重点,吸引马来西亚及东盟国家传统优势产业入驻园区。

在中马两国政府和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建立了中马“两国双园”联合协调机构,组建了联合合作理事会,完善了司局级协调沟通机制。促进“两国”互动发展,建立联合招商推介机制,引导两国龙头企业入园。高朴常务副主任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园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促进生物医药、光电产业、电子商务和燕窝、清真食品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园区建成投产,同时推动“两国”开展“两国一检”通关便利化合作。

2015年以来,总投资6.5亿元的港青油脂项目已建成投产,总投资9亿元的慧宝源生物制药项目一期即将完成设备安装。同时已确定合作建设中国—东盟植物药与天然药研究与产业化基地、易通浩光电产业园、中国—东盟卫星应用产业化基地、弘信创业工场(物流电商平台)、中马科技园(创新孵化平台)等五个产业发展平台。五个平台项目总投资85.8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36亿元。

清真食品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摘    要]清真寺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其形制与艺术特质都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体现出浓厚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同时,在伊斯兰教及清真寺建筑文化传输到我国后,又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发生碰撞,呈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性特征显著,使得各地清真寺建筑都融入了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特质,晋北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且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因素都对该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制和艺术特质的具体表现,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对清真寺建筑产生的影响,为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我国穆斯林宗教需求的清真寺建筑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修复方案。

[关键词]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形制;艺术特质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是穆斯林进行叩拜祈祷的专门场所,清真寺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风格特征,主要特色建筑元素包括拱券、穹隆、门洞、几何造型表面装饰等。清真寺建筑一般都比较宏大,由很多承担不同宗教功能的大殿组成,除了穆斯林礼拜需要的主殿,清真寺往往还包含一系列附属建筑群,满足穆斯林的居住、沐浴、饮食等基本需求,前殿、主殿等主体建筑部分和附属建筑群共同组成清真寺建筑。我国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建筑的形制和艺术特质上体现出独有的地域特色,丰富了我国寺庙建筑的文化内涵体系,对其形制和艺术特质进行研究,对我国清真寺建筑乃至寺庙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历史沿革

晋北地区即山西省北部,主要包括大同市、朔州市以及忻州市三地,晋北地区属于黄河流域,古代曾作为丝绸之路的临时通道,为多元文化碰撞和借鉴提供了地域上的优势。晋北乃至山西省的清真寺建筑是何时开始建造的呢?

据传唐朝时晋北地区的大同市就已经建起了大同清真寺,但没有可供考证的史料记载,不足以信服;北宋时期,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已经传入山西省,《宋会要·蕃夷七》中记载:“大食国使陆婆罗”,表明此时已经有伊斯兰教传入山西省。到了元代,中西交流十分频繁,很多西部穆斯林通过“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进入我国,其中就有很多人定居于现在的山西省北部地区,因此晋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关于清真寺的记载,《元史》第二十九卷《泰定帝本纪》:“作礼拜寺于上都及大同路, 给钞四万锭”,表明此时大同地区的清真寺的建造已经得到了官方在经济上的支持和资助,因此可以认定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始建于元代。伊斯兰教在当地已经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明朝时,晋北清真寺得到了增建和修缮,有较为翔实的碑文记载为证,大同市的九楼巷清真寺有碑文记载:“大同礼拜寺,在城之西隅……”“我云,因于永乐中遂建寺于府西南隅”。而“遂建寺”在此时的意思不是增建、新建,而是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表明此时大同的清真寺已经得到了重修。而此番重修对清真寺建筑的建筑风格做出了部分改变,融入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特质,使大同的清真寺既保持了元代初建时的原有风格结构,体现出阿拉伯建筑的基本形制,同时又吸收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特征,从此晋北地区清真寺的建筑特征基本形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

二、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形制研究

清真寺建筑的形制主要是指在规划布局、地理方位、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征,作为宗教建筑,晋北地区清真寺在这些方面的选择和表现上都与伊斯兰教的教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規划布局

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大多是新建或者是在原有基础上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形成的,在规划布局上更加科学合理。新建的一些清真寺考虑现实需要在规模上都比较大,而且往往会预留很大的一片空地,规划为广场,可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穆斯林群体的礼拜需求,在选址时也会尽量选在人口密度大,交通更为便利的地方。而对于一些保存下来的清真寺,由于很多穆斯林已经习惯了在这些寺庙做礼拜,不易变更清真寺的地址,晋北地区普遍的做法是对周围建筑进行搬迁,以扩大清真寺原有面积。例如大同市政府在2009年前后就将大同清真大寺附近的房屋进行了搬迁,为大同清真大寺增修了寺前广场、望月楼、清真寺大门等,不仅使历经千年的清真古寺保存下来,同时也做到了结合现实需求。在布局上,晋北清真寺沿袭了传统伊斯兰清真寺的整体布局,主要包括前抱厦(前廊)、主殿(礼拜殿)、后窑殿三大部分,主殿的面积是其中最大的,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场所。礼拜大殿的左右两侧往往会修建一些配殿,增设沐浴、学习、休息等多项功能场所。此外晋北还有一些呈“回”字形分布的清真寺建筑,由寺庙大门、主殿以及一些附属建筑组成,再将一些功能性建筑布局在“回”字形中间,形成集中式的外部空间布局。

(二)建筑朝向

在朝向上,所有晋北地区清真教建筑都遵循一个唯一的原则,即面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不仅仅是晋北的清真教建筑,包括全国的乃至全世界的清真教寺庙都是如此。对于我国的清真寺建筑来说,打破了传统的坐北朝南的朝向布局,由于麦加位于我国的西方,为了保证穆斯林礼拜时能够面向麦加,因此我国的清真寺都是坐西向东的。这种关于朝向的规定是由伊斯兰教义决定的,在伊斯兰的文化中,麦加不管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世界的中心,因此世界各地的清真寺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其朝向也都是各不相同的,但都位于以麦加为中心的圆圈上,这一特征保存几千年,虽然清真寺建筑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分布,其建筑风格都可能发生本土化的改变,但是以麦加为中心的朝向形制,保持下来,这正是伊斯兰教义最充分地表达和体现。

(三)体型和轮廓

传统的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多呈现浑厚感和整体性,为了体现建筑体型的宏大、庄重多采用拱状结构,穹顶的设计增加了建筑的高耸感和威严感。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在融合了上述传统清真寺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技巧,注重打造较为精致的小景观来增加清真寺的层次感,这就使得晋北清真寺在保持原有的坚实感的基础上,更具层次感,例如晋北的大同清真大寺按照我国传统建筑的方式将寺庙划分为三组主要的院落,这种多层次的空间组合模式,不仅符合我国传统审美倾向,更能增加清真寺建筑本身的神秘感。

(四)建筑材料

传统清真寺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砖石,而清真寺的轮廓又以拱券为主,这给寺庙的建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砖石依然是很多西方国家建筑材料的首选。因此,我国最初建造的清真寺也都是用砖石建造的,我国很早就掌握了用砖石做拱券的技术,我国的赵州桥就是利用该项技术建造的造型十分优美的石拱桥,我国利用砖石建造清真寺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但是我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是砖木,古人很喜欢用木材作为建筑原材料,而且我国古代也出过许多像鲁班这样技艺十分高超的木工,可以说我们利用砖木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因此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砖木为材料的清真寺建筑。例如晋北地区的清真大寺就喜欢在前殿中用木头做成雕花拱门,大同清真大寺中的邦克楼则是两层的阁楼,楼下以砖石为材料,二楼则用木头做成多层斗拱托起重檐歇山式顶楼。可见,砖木也已经成为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重要原材料。

(五)建筑内部装饰

清真寺的内部装饰手法也较为独特,与我国传统的装饰表现方法区别较大。我国素有将人物或动物画在墙壁上装饰墙面的传统,比如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里面的壁画多以人物为素材。但是清真寺的墙面上是不允许出现人物或者动物图案的,因此主要以各种植物、几何图形等为装饰造型。清真寺建筑往往在规模上比较宏大,特别是会有很多的柱子,这些柱子都是用形态各异的植物造型、几何图案装饰的,工程量十分庞大且复杂。此外,还有一些清真寺会使用彩色的琉璃砖贴满所有表面,产生璀璨、富丽堂皇的效果,或者用石膏线做浮雕进行装饰。晋北地区的清真寺除了采取以上几种装饰方法,还会借鉴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表现手法,雕刻精美的小木作、石作和砖雕为装饰,使当前晋北地区的一些清真寺建筑成为中西合璧的具体体现。

三、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艺术特质分析

(一)建筑元素多元性特质

晋北清真寺的最大特色便是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这是文化长期交流借鉴的产物,不仅有利于清真寺能够融入不同文化背景中去,也有利于各种文化元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我国古代主流文化思想是儒家文化,在清真寺传入我国晋北地区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的礼制思想在清真寺建筑风格上的反映便是增加了照壁、道门等空间要素,使清真寺建筑的庭院更加复杂,层次感突出。

此外,一些晋北清真寺在格局上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式的布局,在内部装饰上将我国传统的彩绘、木雕、砖雕等技艺应用在清真寺的建造上,实现了不同种类的中国建筑元素之间的融合,同时实现了与外来的阿拉伯式建筑的融合,使其多元文化元素特質更加凸显。同时,晋北地区有部分蒙古、回、苗等少数民族的居民在此地生活,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也会对清真寺的建筑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建筑风格的相对稳定性特质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其总体风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质,表现为一种文化在交流中能够保持相对的、特定期限的稳定性,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自元代始建,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在这千年的时间里,它不断地与晋北地区特色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但是其基本的建筑形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其在朝向上仍然是面向麦加,在轮廓上还是以拱券为主要特征,内部装饰上也不会出现人物或者动物图案,这些特征都是传统的清真寺所独有的艺术特质,在今天仍然深入人心,并没有在文化的交流发展中日渐式微或消亡,正是体现了清真寺建筑艺术文化所具有的稳定性特质。

(三)实用功能属性特质

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对于文化有一定的传播作用,随着清真寺建筑在全世界范围内拔地而起,伊斯兰教文化也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清真寺内的经堂是伊斯兰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讲经堂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古代的私塾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通过宣讲的方式达到文化输出与输入的效果。对于建筑本身来说,它的文化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对人们的耳濡目染上,建筑是一门会说话的艺术,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促使我们主动去了解它、学习它、走近它,从而实现文化的输出。

此外,清真寺建筑还具有塑造行为和价值观的功能。清真寺建筑是穆斯林思想观念的集中表达和精神寄托,清真寺建筑的外在的物质材料与宗教观念是相互融合的,宗教活动是对情绪的一种宣泄。通过忏悔、祈祷等宗教活动可以有效地发泄出心中的压抑情绪,从而心情舒畅,再次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渴望,引导正面价值观念的树立,指导人的行为,实现实用属性功能,这是包括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在内的所有宗教场所都具备的特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穆斯林思想意识的转变,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阿拉伯建筑风格逐渐被增加,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力度减弱。但对于当下而言,与我国国情、文化特征相融合的清真寺建筑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穆斯林需求,可以形成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特色清真寺建筑,因此在对清真寺建筑进行保护发展过程中应当开辟新的思路,坚持基本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元素,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的晋北清真寺建筑。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在选址、朝向、装饰等基本形制上遵循伊斯兰教教义,选址要在穆斯林相对聚居的区域,以满足穆斯林日常的礼拜需求;朝向上坚持以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为中心,面向麦加;在内部装饰上坚持“认主独一”原则,禁止出现较为具象的图案,采用几何图案造型、阿拉伯经文等作为建筑表面的装饰元素。另一方面,要突出中国建筑原则特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雕刻元素就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清真寺建筑完美融合的佐证。此外,当前我国的建筑文化越来越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建筑材料也更加绿色环保,清真寺建筑也应当重视对新型材料的开发应用,从而使我国清真寺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李海.大同清真大寺历史沿革考释[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6(4).

[2] 陈永根.清真寺建筑形制中的功能性因素探究 [J].全球化与伊斯兰,2006(1).

[3] 杨新新.黄河流域回族清真寺建筑形态发展研究[J].山西建筑,2015(10).

[4] 孙刚.浅谈中国清真寺建筑的建筑特色[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

[5] 房建昌,陈跟禄,王维墉.山西穆斯林与清真寺考[J].宁夏社会科学,1990(5).

[6] 刘志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 陈永根.清真寺建筑与清真寺功能的关联性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清真食品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清真餐厅的内容特点

中国穆斯林对饮食的界定同国外的穆斯林一样,最基本的出发点皆为严格遵从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古兰经》的相关规定。《古兰经》对于饮食的界定的初衷在于倡导人类有选择的食用清洁的,有益身心健康的食物。总体来讲,《古兰经》规定穆斯林禁止食用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一切非真主之名而宰食的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在肉类食物方面,穆斯林只能食以真主之名宰食的断喉禽畜。

清真餐厅在中国的分布十分的广泛,绝非仅仅局限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大体可分为西北、京津、江南三大领域。如今,全国已有2000多个市县存在清真“三食”的经营者,占到全国市县的97.3%,高达12万余户。以呼和浩特为例,并以其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蒙古族的蒙餐餐厅作为对比可以发现,在呼和浩特的新城、回民、赛罕、玉泉四个市区里,具有一定规模的餐厅共16000家左右,清真餐厅共1200余家,占到7.5%,是蒙餐餐厅的12倍。

由此可见,清真餐厅的分布甚为广泛,甚至远远超过了地区的主体民族餐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较为反常的现象,下面将融合民俗角度,从清真餐厅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分析。

二、清真餐厅高需求的民俗原因

首先,由上述清真餐饮的内容特点可以看出,穆斯林与中国除回族和维吾尔族以外的绝大部分民族的餐饮内容存在巨大的差异。换言之,如果要恪守伊斯兰教的餐饮规则,则在清真餐厅以外的餐饮环境中就餐会很艰难。

不仅如此,长期以来,无论遇到什么压力和阻力,穆斯林始终未曾改变禁止养猪,禁食猪肉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穆斯林对于猪肉的禁忌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失去原来宗教戒律中的意义,即不再是仅仅源于认为猪是一种不洁的动物,禁食猪肉可以避免健康风险的初衷,而是变成了一项重要的民俗习惯。

对于这一论断,最为有力的证明在于我国绝大多数穆斯林群众不仅禁食猪肉,禁养猪,甚至从思想意识和感情上产生反感,见不得猪。有些穆斯林见到猪就背身,碰到卖猪肉的铺子、饭馆,就赶紧避开,有一些穆斯林嗅到猪肉的味道就会恶心、呕吐,凡是做过猪肉的锅碗瓢盆、筷子、案板等一律不用,不去接触,在不得已使用时,必须要用火烧,用开水烫过后方能使用,对猪鬃和猪皮制品也避免使用,如不用猪鬃刷,不用猪油制作的肥皂和香皂等,可以说形成了一种带有严重的心理反应甚至是生理反应的民俗行为。

与此同时,在清真餐厅就餐也成为穆斯林彼此间监督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防止其他民族的同化,严重限制了穆斯林群体的日常餐饮甚至是日用品的适用范围,使其在非清餐厅中用餐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甚至是不可能的。随着人口流动成本的日益降低,穆斯林群体难免会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离开居住地,到中国各地去长期生活,饮食作为最为重要的日常活动之一,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绝对的需求。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对于清真餐厅的高需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清真餐厅高供给的民俗原因

另一方面,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穆斯林群体的产业结构是极其不均衡甚至是失衡的,较之蓬勃发展的清真餐饮业而言,制造业,金融业等等其他产业完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产业结构单一。

重要的是,这种现象扩大到全球范围内的伊斯兰世界中也同样存在。在伊斯兰世界中不乏富国,也有很多具有基本制造业水平的国家,甚至许多中东国家还带有石油资源富集的先天优势,然而在伊斯兰世界中拥有发达的工业化水平的国家却几乎不存在,这就不免让人想要从其共有的宗教信仰和民俗观念中寻找答案。

在伊斯兰教中,有八大禁忌,除本文提到的饮食禁忌之外,还有一些禁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尤其突出的是商业禁忌,禁止重利盘剥,囤积财富,垄断市场等不仅抑制金融业,地产业,等众多行业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积极性。对比犹太教的宗教理念来看,犹太律法虽无国家政权支撑,形式上缺乏强制性,但犹太教的契约精神却以宗教信仰和民俗观念的形式在心理暗示上起到了实际作用,并在商业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非一般道德伦理能够调解的物质利益冲突中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不仅如此,犹太教从根本上肯定金钱利益的神圣地位,这与伊斯兰教对谋利行为的约束和对利益本身的怀疑和否定有这强烈的反差,从而使得犹太人视赚钱为堂堂正正的追求和理想,目标清晰明确,在其他民族迫于一些非理性的成见而不肯介入的地方轻易获得垄断地位。

以上,则可以从民俗观念的角度理解穆斯林群体的经济中,产业结构单一,清真餐饮行业独大的特殊经济现象。

摘要:民俗是影响民族经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从民俗经济的角度,浅析中国清真餐厅的广泛分布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上一篇:群众工作存在问题范文下一篇:期中练习税务会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