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结合的通信工程论文范文

2023-12-09

校企结合的通信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多年的经验来看, 校企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成功的必由之路, 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 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根本所在, 能够让学校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 能够让企业招聘到真正适合市场和自身需要的技术人才, 真正达到学生学本领, 学校传技能, 企业聘人才的三方共赢的局面。

1校企结合模式现状分析

现今国家出台了许多的利好政策来促进校企结合的教学改革, 同时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也在尝试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但是真正比较成功和可以借鉴的案例还是比较少的, 大多数情况的校企结合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过于走形式, 企业与学校签订协议后不派出自己优秀的技术人员和员工来进行教学, 不愿认真履行培养学生的职责和义务, 只想自己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比如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工作没有做好, 只注重学生的实习数量不管质量, 导致学生的技能实习沦为了变相的“学生工”, 学生做着枯燥而重复的工作, 没有真正的学习到技能, 最终导致学生和家长不满, 学校管理困难, 企业只管挣钱不管学生教学的局面;比如说学校的就业与技能培养的模式过于单一, 缺乏创新, 与企业之间的衔接出现问题, 只管把学生送到企业, 没有追踪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 没有合理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导致校企结合的教学改革失败等等, 这些校企结合失败的案例在我们的身边不胜枚举, 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

2进行校企结合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

国家最近出台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 各种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也如火如荼的正在开展, 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和信心。作为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 更应该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加强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结合, 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 把广大学子和家长的需求作为办学宗旨。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 与企业合作, 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提升综合办学能力, 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现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实训设备欠缺, 制约学校发展;三是毕业生质量不高, 就业安置不稳定, 严重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发展。要想摆脱这种局面, 必须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进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改革, 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随着社会”技工荒”的来临, 更迫切需要学校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一方面是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 一方面是企业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好招, 充分警示着我们职业学校应该改变教育模式, 同时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培训中来, 对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进行教学培训, 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使学生即学即用。优秀的一线的技术人员的教学正好弥补了职业学校老师实践经验差的缺陷, 可以教给学生学校里面书本里面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这也是我们要大力推动校企结合的根本动力和目标。

3校企结合的真正内涵和目标

国家积极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推进校企结合的改革和试点,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把课堂上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同时,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特长和职能, 实现人才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其核心是突出能力本位, 满足企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同时满足学校、企业和人才三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应更多吸收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在专业设置上, 要把短期性教育和长远性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不仅要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 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 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合理设置专业类别, 这也是破解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4校企结合的模式及方法探索

“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2005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教工作会上所作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中的一段话, 在报告中, 他还指出职业教育要不断推进机制创新, 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发展职业教育, 要面向市场,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温总理的一番话其实是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针对现今职业教育校企结合的各种现象及模式, 现校企合作的模式及方法进行探讨。

1) 要提高认识, 抓住机遇, 创新办学模式。我们职业学校的老师一定要克服“关门办学, 被动招生, 就业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弊病, 明确“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 坚定校企合作的办学目标, 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改革, 充分发挥学校的企业的资源优势, 培养出适用的人才, 真正做到招得进、留得住、送得出、企业满意、评价好的办学效果。以旅游专业为例, 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的老师许多没有社会实践经验, 这样的老师来上导游课程、计调课程,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聘请外面的优秀导游、旅行社工作人员来从事教学工作, 以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工作能力, 以一线的企业的要求来培训旅游专业的学生, 以丰富多彩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的应变能力, 并且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带领他们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和工作, 那毕业后这些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肯定会得到企业的认同。当然这离不开学校和企业及相关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与协调配合, 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调整课程的教学计划, 调整教学模式和师资配备, 这是我们现今职业教育应该创新的模式。

2) 可以创新机制, 拓展空间, 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方法促进校企结合。首先, 可以先对学校自身情况进行评估, 看学校有哪些优势专业, 可以对接哪些企业?采用何种形式对接?力求对接成功;其次, 可以主动上门与企业联系, 寻求合作, 与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合作的领导小组, 制定计划及协调沟通有关的事项;再次, 积极推动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联合办学等相结合, 在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及学生实习、就业、师资培训与配置上多方面合作, 让企业派出得力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及品德素养的教学工作, 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企业的文化熏陶及企业的制度管理要求, 提前适应社会, 做到按需培养、订单培养的要求, 学生也能学到真本领。

3) 诚信合作, 认真选择目标企业。学校在选择企业时要选择信誉好、知名度高、技术领先的企业进行合作, 与优秀的企业合作, 学校的学生才能得到良好的技能锻炼和培养, 同时, 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时遇到的安全、保险、报酬等相关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执行和解决。以我校引进的服装企业为例, 该企业已与我校进行多年的技术与人才合作, 同时也是本地知名的品牌企业, 我校学生把该企业的设备作为教学所用设备, 同时教学后生产的产品可以通过该企业销往市场, 企业派出技术人员进行学生的管理和教学技术培训工作, 使我校的服装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大大提高, 多次获得国家技能大赛大奖, 学生可通过在企业勤工俭学获得报酬, 补贴生活费用, 学校使用的校服、床上用品、窗帘等日用品全部由学生自己制作,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节约了学校的办学经费, 可谓一举两得。

4) 合理的利用企业资源,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先进的企业不仅拥有学校没有的很多设备和工具、技术, 更具有教学上难以模拟的工作环境。因此, 学生到企业实习, 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提高操作技能, 了解工作环境, 适应岗位等的教学目标, 而且企业也可以在学生实习的时候有机会挑选合适的人才留为已用, 这也是非常受到企业欢迎的一种用人模式。以学校的机电专业和数控、汽修专业为例, 学校不可能配备各种市场上主流的汽车及机电加工设备供学生教学, 不可能在教学中全面制作各种零件让学生适应不同的加工方法及工艺要求, 最好的模式就是让学生直接进入汽修企业、机械加工企业进行一线实习,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遇到书本上没有的问题时进行解决和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克服了学校没有那么多实训设备的弊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企业一线的生产需求。

5)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校里, 学生学到的是书本上要求的, 体会不到技能工人的工作艰辛, 让他们亲自参与到一线的工作中来, 可以充分体会技术工人所需要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 使他们懂得做事又懂得做人, 同时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企业文化、工作制度、劳动纪律、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知识, 另外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5校企合作中应克服的弊病

现今很多校企结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 只注重表面协议, 不注重实质的细节管理与执行;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 不重视长期学校的持续发展;只注重教学目标的订立, 不注重教学效果的检查反馈等等, 使校企结合变了味, 学生沦为“学生工”。另外企业派出的技术人员不得力, 企业在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 反应不积极, 校企合作“虎头蛇尾”, 培训过程中偷工减料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改进和警醒。

6校企合作今后努力方向及前景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为此, 职业学校应进一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体系、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融入国际教育大环境, 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适应入世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化、国际化, 在培养人才的规格上与国际标准衔接。与合作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 共同制订出人才培养规格和用工标准, 共同制订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企业的培训计划, 建起实习与就业新的结合点, 更好地实行工学结合, 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合作过程中明确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责任, 建立与企业项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利用有效的制度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维持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这些举措可以有力地保证合作的水平, 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 校企的结合, 核心是供需的结合, 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学校必须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紧跟企业用人的步伐, 只有双方良好的合作, 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也必然带动入学率的提高。这样, 学校才有可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境界中。

摘要:校企结合是职业学校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 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 以实施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应加快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校企结合,教学改革,方法探索

参考文献

[1] 蒋亚琴.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1) .

校企结合的通信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与企业紧密联系,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指在办学模式层面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共建, 办学体制上要有所创新, 与社会贴实, 与企业贴紧, 与产业靠牢, 与企业隔为一体。校企双方要建立规范的运作制度做到有项目、有任务、有检查、有考核、有效果。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层面。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 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尝到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真实滋味, 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磨砺自己。

瞄准目标选好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前提, 学校要加强市场调研, 主动出击选定有一定规模和学校专业发展相近的企业联系, 还可通过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及相关部门牵线搭桥, 促成学校和企业的联姻。目前我校已与市内50多家企业、长三角地区200多家企业取得了联系, 在办学机制上, 专业设置上, 人才培养上与市场接轨。要坚持面向市场, 开门办学, 为企育才, 助企发展。学校要主动和企业联系, 在教学、实训、和日常管理中,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的精神, 使他们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高超的技艺, 成为适应工作快, 换岗能力强, 操作技能好, 企业需要和欢迎的人才。

2 携手联姻结同心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

开展职业教育就是要打破学校单一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领导, 要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结合点。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实行开门办学, 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以服务求合作, 以合作求发展。学校应争取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企业应配合学校搞好可行性方案论征。校企双方找出利益共同点后, 携手联姻结同心, 就能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2005年我校瞄上了连云港市机械综合实力较强的江苏天明机械集团公司, 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双方从“攀亲、相亲、到结亲”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校企双方先后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实训基地协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议。双方集体制、管理、利益、基地、就业为一体的紧密性合作办学模式。企业以场地、校舍、师资、技术等不动产投入, 学校以管理、师资、教学设备等动产投入,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厂每年解决了学校1000多名学生的学习、实训、顶岗实习、住宿等问题。学校解决了场地不足、资金不足、实训设备不足、实训师资力量不足等难题, 企业解决了一线高技能人才需求不足、在岗职工培训不足、因人才发展后颈不足等难题。在搞好本地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同时, 我们还积极派员到上海、苏州、无锡、扬州、山东等地联系, 进行跨地区校企合作。目前我校已于上海大润发有限公司、上海帕瑞服装有限公司、苏州富顺鸿电子有限公司、扬州车材厂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等相关协议。2007年又筑巢引凤将苏州富顺鸿电子有限公司引入我市海州开发区, 在开发区成立了庆鸿连云港电子有限公司, 为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提供了基地和场所, 为企业用工提供了方便。

3 资源共享谋发展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

高职校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需要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质量的实训基地、需要有高投入。但在目前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因此, 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实训基地建设必须要有创新的方法, 必须要有企业的鼎力支持。校企合作后双方可资源共享, 对学校而言, 校企合作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既可以从企业获得资金、资源支持, 又可解决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问题。将教与学融为一体, 教与练融为一体, 学与用融为一体, 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 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企业生产实际。对教师而言能经常化、制度化的到企业对口实践, 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对企业而言, 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有利于企业调整和配置人才资源, 有利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可参与教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 还可按照自身需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 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另一方面, 学校和政府部门也期望企业能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 互相沟通, 实现双赢。校企合作能解决传统学制下校企之间相对封闭的问题, 即在人才需求和供给质量标准方面存在的“剪刀差”、在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流通环节方面存在的“时间差”、在校企制度衔接方面存在的“空间差”。资源共享谋发展是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石, 是互利双赢的关键。

4 订单培养拓空间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保证

高职院校的终结目标是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变革封闭的人才培养途经, 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 企业参与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定评估标准。对学校而言, “订单培养有助于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准确定位, 把握办学方向, 调整专业设置, 改变专业口径的错位、盲从, 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 使学生学到真本领、真技能、努力实现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对企业而言, “订单培养有助于缔造稳定的骨干队伍, 通过“订单培养”的人才, 熟悉本企业的产品性能、生产工艺流程, 到企业可立即上岗工作, 节省了企业培训时间, 减少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这部分人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实际操作技能, 很快便可发展为企业骨干, 定单培养为企业持续发展输送了新鲜的血液。

5 结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彰显高职特色的重要抓手, 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校企双方要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基础,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以课程改革为根本, 制定出规范可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操作细则, 制定出精细的作业指导文件, 和企业同心同德, 紧密合作, 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新路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现代化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教育形式上要以实验、实训和实习为主, 教育内容上以动手实践为主, 教育效果上以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用性为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彰显高职特色的重要抓手, 是高职特色教育内涵发展的主线, 是学生所学专业技术与企业所需生产技术的无缝对接, 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培养,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汉斌.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

[2] 杨永兵, 李家祥.云南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

校企结合的通信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我校很早就在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 现在政策的指引下更是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关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等模式的改革。对学校整体而言, “以就业为导向, 满足企业需要”是校企合作深层推进的基本原则。在行业与企业介入的环境下, 教材要如何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学校如何考等问题, 实际上牵动着学校整体改革。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办法和专兼职教师结构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都要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类型息息相关, 几年在校企合作上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企业见习。由于职业学校的硬件设备、环境气息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不能对学生形成直观的教学作用, 所以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进入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见习, 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内容、工作的岗位能有直观的教育, 对学校教育学习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例如护理专业学生到市急救中心进行见习, 幼教专业到市内各大幼儿园见习。

2) 顶岗实习。由学校与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 将最后一学年学生, 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例如汽修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旭硕、西信天元等公司进行实习, 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 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 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 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 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 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

3) 订单培训。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 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由学校和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 然后制定教学计划, 安排教学内容, 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例如我校同西信天元公司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 在我校计算机专业成立了西信天元班, 按照企业要求来培养人才, 充分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达到行业要求, 并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初级工。

4) 基地实训。我校在办学实践中, 深刻地体会到, 必须配置与专业相对应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才能掌握专业实习、教学安排自主权。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采取引企入校的方式, 建设专业实训基地, 积极利用学校的场地、优惠政策、办学实力和社会知名度, 双方建立教学、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 补充了学校专业教师的不足, 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双方资源互补, 最大限度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学校与博世汽车检测设备公司、标榜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并且先后建成了科马、水之语等自有实习基地和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重庆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34家签约实习基地。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和学校、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 有效发挥学校企业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 初步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的良好发展态势。

5) 行业实践。学校鼓励老师定期到企业挂职, 了解企业的技术、生产、工艺, 以更好地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使教学更贴近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改革和教学, 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补充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使中等职业教育突破了校园围墙约束, 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 实现学生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专业设置基于市场需求, 培养目标按照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 注重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课程的制定和教学的评价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 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 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在教学内容上淡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界限,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

1)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定位改革

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中会遇到很多的困扰, 例如: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等, 这些困扰产生的根源是高职院校不了解企业的真正的用人需求。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要杜绝“凭空想象”或“胡乱拼凑”, 就要与企业的需求接轨。专业带头人通过校企合作, 或参考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调研资料, 掌握企业用人需求, 预估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工作岗位, 了解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以及职业素质要求, 根据这些内容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等进行预估设置。例如计算机专业就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课程改革方面的课题研究。

2) 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帮助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也可以选择调查问卷、登门造访, 回访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和毕业生的雇主, 了解毕业生具备的和尚未具备的技能、工作表现、企业培训内容等各项情况, 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分析所获得的行业信息, 用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涉及专业的课程内容, 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 也需要参考当年学生入学时的知识水平, 制定培养学生过程中的重难点。护理专业就是通过专家座谈和调查问卷、登门造访等方式根据际情况进行了校本教材的编撰。

3) 基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教师要设计好的课堂教学, 让课堂更加生动, 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1) 教学内容要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

教师应该明确一点:教师的教学不能以自我想法为中心, 要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 要按企业的需求决定讲课内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的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教师的授课内容的原型要来自企业实践。

教师参加企业挂职实践, 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 了解企业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 将企业岗位技能与生产实践流程结合高职教育方式方法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结合校企实训基地和设备, 考虑教材、教学组织方式, 对知识、能力进行序化和整合, 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作为教学思想的主体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同时也要考虑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各项要素。

(2) 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教师改变了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 结合学科特点, 融入了多种满足中职教育需要的方式方法。例如, 带领学生参与到承接的企业项目工作中, 通过以完成一个项目流程来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 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项目中去,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还通过“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从课堂带到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中去, 以生动有趣的事例代替书中枯燥的文字,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

教师还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课堂中,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讨论、问卷、游戏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教学,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来,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也实施了好几年, 但毕竟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校企合作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分析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总结经验和教训, 对于促进校企合作, 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的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还处在探索的过程中, 因此企业和中职学校的沟通机制建立的还很不健全。目前, 我国的校企合作在运行中主要涉及的只有学校和企业, 很少有学校, 企业, 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中职学校对市场和企业不了解, 企业对中职学校也很陌生, 双方关注的都是各自内部的发展状况, 与对方的沟通少之又少, 更谈不上较深的良好合作。

建立可行的学生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 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校是学生日常管理的主导, 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 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等。企业则侧重于学生实习、锻炼等管理, 包括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等。这样可以消除企业对学校培训人才效果的顾虑。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加强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管理的重点, 它关系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工厂实习锻炼的实践教学管理。其步骤为:首先是制定具体、细化的岗位目标, 使教与学有的放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中必须说明培养人才的层次等具体内容, 根据岗位职业要素制定教学内容, 使学生学以致用;其次是企业直接参与课程开发、设置。职业教育要根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职教课程。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是教学的主导力量, 是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关键, 在校企合作办学中, 要求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或与企业技术合作研究开发, 培养“双师型”教师, 即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能力, 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

校企结合的通信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1 校企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选择

众所周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职教事业发展缓慢, 甚至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停留在中专层次, 职业技术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非常明显。这种状况持续到80年代末, 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到了90年代, 以职业技术学院命名的高职院校迅速扩张, 直至占据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至今, 蓦然回首, 这支由政府主办的庞大队伍离自身的“职业技术性”相距甚远,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培养大学生的“高等专科学校”。产学合作的土壤荡然无存。继续走下去必然会走向死胡同, 中国的高职教育在这个关键时刻便开始寻找出路。西方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无疑为中国树立了一面旗帜。美国的职业教育在当今世界上是最为出色的典型。美国的高职教育发端于19世纪, 盛行于20世纪, 从开办之初, 职业性特征就放在了显著的位置。开办之初, 大大小小的职业学校, 无一不是紧密围绕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大量培养技能型劳动者而设立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 美国对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开展研究, 促进了产学合作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造成了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辉煌业绩——成为当今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助推器。这种合作式的教育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仍然延续的普通高教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校企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加快, 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 职业岗位的技术内涵大大增强, 技术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目标, 技术人才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要素。相对于本科高等院校, 高职院校在学术成就和科研方面的能力要显得稍微薄弱, 与经济更为直接的亲和力。要提高自身的办学竞争实力, 就决定了其在输送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同时, 必须承载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服务等社会功能, 以教育、科研、生产、服务等完整的功能体系和有效机制, 置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介入经济发展的循环圈, 拓展自我发展的优势空间, 取得长足发展。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 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合作, 尤其要贴近企业技术改造、农业产业化的实际需要, 提供形式多样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 增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力和贡献率, 为高职院校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 为自身资源扩展、基地建设、人才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赢得活力。

高职教育的创新离不开高职自身功能的发挥, 而发挥功能又离不开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尽管现在高职院校之间的兼并重组愈演愈烈, 然而仅仅通过兼并效应来壮大自身力量并不能解决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高职教育单靠政府举办, 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现实的, 是行不通的。从20世纪中期到末期, 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缓慢, 甚至面临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实践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 高职教育的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实践教育环节的成败得失。无疑, 企业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较好的实践平台。通过产学合作, 由企业提供最先进的操作设备、方针的环境、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竞争精神, 让学生学到最现实的本领, 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 这样学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 就业率也就得到了保障, 学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 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理论水平达到相应要求而实践手能力偏差。职业教师师资能够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质量, 进而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专业教师是当前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 在当前和今后应该是职业教育进行培养的主体, 但应该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而校企结合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现在的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能力”与“素质”都达到较高水平的教师人才。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 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 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 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 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 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到现在为止,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状况也成为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发展建设重要评价的指标之一。在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高职教师队伍能力建设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与个案研究》也把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到了议程。“双师型”教师靠单纯引进和学校自我培养是不行的, 产学合作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最有效途径。企业选派优秀技术专家、操作能手来指导学生, 学校选派教师去企业实习, 使得双方能力互补, 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

校企结合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校企结合, 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提升, 学校师资力量也逐步壮大, 企业能够直接获得较高素质的实用性技术人才, 何乐而不为呢?

高等职业院校落实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非生存与发展的权宜之策, 而是走出自己办学特色的一个过程。其实践层次的深化和成熟, 既有待于经验总结的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入, 更有待于我们对产学结合内涵的更新认识, 以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在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的同时, 依靠行业企业办学。校企结合不仅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选择, 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 校企结合是互利共赢的双向选择。

关键词:校企结合,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许云昭.超越差距: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9.

[2] 管德明, 陈家颐.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校企结合的通信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办好“创业园区” 推进校企合作

祁阳县职业中专学校

由于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也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祁阳县职业中专紧紧抓住了这些难得机遇,全面贯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助力祁阳工业园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学校自身也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湖南省“双示范”学校。

一、校企合作助推办学模式的转型

(一)校企合作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近4年,学校办学规模增长了2倍,在校生人数达了6393人(其中全日制学生5163人,非全日制学生1230人),成为了永州市规模最大的一所中职学校。校园面积由150亩扩大到260多亩,形成了“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专业12个,涵盖加工制造、电子、服务财经、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专业大类。学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全面推行 “校企互融、多元共建”的开放型办学模式与“厂校合

一、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正在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二)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办学模式的转型的契机

永州市是湖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先行区,而祁阳县又是永州市的一个大县。祁阳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总人口101.7万人。县委、县政府根据

1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确定把祁阳工业园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并于2007年开始规划建设面积为2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新区,而祁阳县职业中专就位于园区内。目前,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98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个,将需员工10万余人。

根据园区现有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了以科力电机、美星光电等为龙头的微电机、电子元器件及五金件等机械电子业。以凯盛鞋业、富福服装等企业为龙头,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制鞋、服装产业。以金浩茶油、五洲药包、湘妹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粮油加工、果蔬加工为主和以营养液、大肠液、生物制剂和药用包装材料的食品医药业。以祁阳海螺水泥为龙头,引导现有建材企业优化升级的节能环保新型建筑材料业。

学校审时度势,积极主动迎接产业转移,重新定位发展,明确办学思路,按照“专业围绕市场转、课程围绕岗位转、教师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就业转”的思路融入园区产业链,调整专业设置,新开钳工、美妆等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二、工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一个主流方向。良好的“校企合作”可以顺利解决中职学校所面临的“招生难、实训难、就业难”等几大难题,使学校快速发展。我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注重实效,结合专业和企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校内“创业园区”模式

建立“教学、生产、经营三位一体”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好,但现状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

2 内在动力,一边热一边冷。为此,学校果断决策,投资1200多万元,在校内建立“创业园区”,占地30多亩,自建厂房,招商引资,创办股份制企业“中兴制药机械厂”、“阳泰电子厂”、“阳光服装厂”和“祁阳县职业教育印刷厂”4家校办企业,学校掌握了校企合作的主动权,为机电、电子、服装、平面媒体印制等主体专业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企业有独立生产经营的决策权,又有接受学生实习、就业、培训教师等义务,校企一体,利益双赢,共同育人。

在日常管理上,工厂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并提供实践教学所需原材料;学校负责学生的管理和理论课教学,学生入厂锤炼技能,工厂高级技师手把手指导操作,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即工厂的技师就是学校的学习指导教师,学生就是工厂的工人,参与产品的生产制作全过程。“教学链”与“产品链”对接,使企业和学校相融,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同时满足了对口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坚持“一个产品锻炼一批教师,一个项目培养一个团队”。目前,学校长期聘请校办企业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企业专家共5人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实习指导教师。近3年,学校共安排专业课教师共计34人次在校办企业任职,参与企业生产、研发等技术实践活动。

学校与企业“血脉”相连,共生共荣,才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长效机制,保证学校可持续良性发展。

(二)定向培养模式

目前,祁阳工业园区随着以凯盛鞋业、富福服装、成信鞋材等制鞋、制衣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日益增多,园区劳动用工需求量大,特别是鞋、服设计与制作技术专门人才更是短缺,已出现“用工难、用工荒”现象。经

3 过考查调研,2010年,学校与凯盛鞋业、富福服装达成合作共识,重新调整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结构,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入校即入厂,毕业时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考核,由企业负责安置就业。通过与企业实行定单式培养,学校负责招生、理论课教学,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训。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和安置就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同时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负责授课、讲解及学生的入厂实践指导。服装专业2011年秋季招收新162人,全部实行订单定向培养。该专业从一年级就引入了企业培训教材,由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实行“4+2”教学模式,即每星期安排4天校内学习,2天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

(三)校店合一模式

目前,商务外语、财经与导游、美发与形象设计等部分专业在祁阳本地较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学校想方设法集社会之力,筹资金办企业,为确保学生实习与专业对口创造条件。例如,2010年,学校与广东百莲达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东魅力·祁阳店”,一年来,不仅安排接纳了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习,还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2011年,学校与祁阳县鑫利大酒店合作,在学校创业园开办了“鑫利商务会所”,给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实践教学环境。

(四)项目运作模式

祁阳县是被农业部命名的“油茶之乡”,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都非常适宜种植油茶,油茶的种植历史也非常久远。以金浩茶油为代表的茶油品牌更是享誉全国。2008年,学校以油茶种植专业为依托,投入 30万元与祁阳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油茶种植改良、加工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油茶种植改良的理论研究与农户种植指导培训工作。形成了“公司+专业+农户+

4 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及农户运用从这里学到技术走向了致富的道路,扩展校企合作受益群体,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通过这样的模式,我们也参与创办了一些经济实体,既掌握了校企合作的主动权,在协议中规定这些实体有接受学生实习、就业、培训教师等义务,又遵循市场规律,不干涉企业的独立生产经营决策权,校企一体,成为工学结合的利益共同体。

三、校企合作的启示

总结我校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总的情况是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方面的建设还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虽然一系列的文件规定推动了校企合作开展,但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只有学校多方面采取主动措施。

校企结合的通信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根据三本院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目标,结合武昌工学院的实际情况,该文论述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原则,介绍了武昌工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基于校企合作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与实践的具体做法和措施。结果表明,这种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三本院校 通信工程 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

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武昌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通信工程专业是武昌工学院的重要工科专业之一。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多层次和多规格的需求,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该校通信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方向,以现代电子设计、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为重要工具,将“通信技术及应用、通信系统集成技术” 两个方向相结合,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集成、应用、安装、调测和工程应用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该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快,专业性强,对学生的培养实践环节多,对专业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因此,建设一支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工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通信工程是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要求该专业的教师既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掌握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不利于专业建设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

学科带头人对一个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然而,同大多数三本院校一样,该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任教师绝大多数为年轻教师,能力和素质还不足以承担学科带头人的重任;由于各种原因,从一本、二本公办高校聘任学科带头人也有相当难度。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三本院校的专业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

1.2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梯队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该专业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都是30多岁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占比太小。从学历结构来看,几乎清一色的硕士学历,博士学历的专职教师几乎没有。从职称结构来看,虽然这几年部分年轻教师陆续评上副教授职称,但绝大部分专任教师仍是讲师职称,专任教师中教授数量几乎为零。由于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不够合理,因此难以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

1.3 青年教师整体欠缺实践经验,既精通该专业理论又具有本专业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太少

同其它三本院校一样,该校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比较年轻,基本上都是刚硕士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没有行业经历及背景,对新的技术和设备不熟悉,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不强,因此难以做到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1.4 師资队伍流动性较大,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

作为民办本科院校,该校教师属于聘用性质,由于没有事业编制以及待遇不高等问题,教师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学校主人翁的意识不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往往会跳槽到具有固定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例如,该院近几年在职读博的几名教师,无一例外地在拿到博士学位后跳槽到公办学校。这种现象对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持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都有较大影响。

因此,有必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该校的实际情况,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改革与实践。

2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为实现该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为适应社会需求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结合该校的具体情况,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打造一支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该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证,同时也为三本院校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开辟一条新途径。

师资队伍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优化结构,形成梯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既要重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逐步淘汰那些专业水平一般,不思进取的教师,从而形成一种互相竞争、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支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构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2)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从企业获得最新的技术、知识、工艺,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保证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摒弃那种教师单打独斗、互不来往交流的观念,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构建若干教学团队,让每一名教师都选择并且融入相应的教学团队,让教师与团队同进步、共成长。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始终追踪市场变化和技术更新,保持同企业的不间断联系,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保持团队建设的朝气,使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更新。

3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2012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更好地完成这一项目,近几年来,该校与烽火集团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通信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积极从一本、二本高校引进学科带头人外,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支持下,该校与上述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起,结合通信行业企业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共同探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经过多次调研、交流、探讨,校企合作修订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该校专任教师对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另外,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2)校企合作,将通信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几门综合实践性课程《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安排到专业教学计划中,由企业工程师与我校专职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共同完成。并结合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与工程实际针对性较强的实训教材。

(3)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特别增加了16学时由企业专家讲授的专家专题讲座环节。在学校聘请的42位特聘教授中,就有通信工程专业聘请的五位大中型企业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定期为学生作专题报告。

(4)结合应用型转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政策支持下,通信工程相关专业先后有6名年轻教师,通过该校与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的合作平台,通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的项目合作等方式,跟踪通信领域最新的技术,了解该领域发展前沿,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素质显著提升。目前该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人数已达到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同时选聘企业中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5)结合实习、实训,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在与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过程中,经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结合实习实训的开展,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纳入实习过程中完成。企业的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结合企业生产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拟定课题,供学生毕业设计课题选择,同时企业根据学生选定具体课题委派有相关研究专长的企业工程师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两年来,共有16人次的企业工程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学校也委派相关专业专职教师,与企业指导老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依托校企合作办学,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已基本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实践能力、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数量都能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也为其他三本院校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柴源,孙玉轩.校企合作办学与通信工程教学团队建设[J].科技展望,2015(23):187-188.

[2] 许莹.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師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8下):57-58.

[3] 王巧霞,张建华,史琪.三本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25):58-59.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城市生态论文范文下一篇:外汇保证金交易对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