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范文

2023-09-22

人格心理学范文第1篇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一、 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 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 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 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 心理学的意义

六、 现代的定义及我们的看法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研究现状

一、 应用研究的开展

二、 多极化趋势

三、 相关研究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范型

1 第一节 佛洛伊德生平 第二节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 意识和无意识机制

1、概念的产生

2、概念的含义: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

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

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3、遗忘: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

4、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

5、测定无意识的方法:自由联想

梦的分析: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国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

日常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

2 幽默: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

二、本能

本能即行为动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

1、本能的含义:本能是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找表现和紧张释放。本能的来源是躯体组织产生的需要。人的动机是以能为基础的。人类的主要动机就是去获得在所有生理需要度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

2、本能的特点

根源:肉体的某种欠缺或需求。

目的:减除由需要带来的兴奋、紧张。目的达到就感到一时的几乐,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任何人或物或事件都可能成为本能的对象。

能量或源动力大小:需求带来的能量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达到目标时愿意克服的障碍多少得知。

3、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称为求生本能,有关的精神能量统称为力比多(libido),包括性欲、饥渴。

死亡本能是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动力。叔本华:一切生命的目标都是死。

三、人格结构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

1、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求直接的肉体快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

2、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

四、人格适应: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

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具有防护主体心理安全的功能。威胁心理安全的三大焦虑源:

现实性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危险和对这种危险的恐惧。 神经性焦虑:本能冲动的强度威胁到自我的控制能力。 道德性焦虑:害怕主体可能做违背超我的事,从而体验内疚。

3、自我防御机制

主体消减神经性焦虑的主要手段。 特点:无意识水平进行,自欺性质

通过伪装或歪曲事实,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经常多种同时使用。

压抑:把不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升华: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允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

4 达出来。一般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

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

合理化/文饰:通过歪曲现实保护自己的自尊心,采用错误的推理是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常见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两种形式。

反向: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由意识地作出相反的举动。分两步进行,首先,压抑不得体的冲动,其次,把这种冲动的反面表露于意识水平。

理智化:抹去意识中的情感内容,用严格的理智检查意识,并加以强调。

转移/替代:改变冲动的方向,用另外一个目标替代原来的目标。 拒绝:拒绝某些事实的存在。

自居:自我试图把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与本我的主观愿望相配对。或个人通过显示某些成功者的特征来提高自身的价值感。

倒退:经历应激状态时,返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用早期的行为方式应付眼的环境。

问题:防御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了解防御对了解自我、了解人性有什么作用? 哪些因素会使人频繁使用防御?

5 知识使人倾向使用防御还是不使用防御? 频繁使用防御会怎样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五、性心理发展阶段

1、口欲期

2、肛欲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器

第三节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1、阿德勒生平((1870-1937) 2、追求优越,克服自卑,男性反抗

3、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两个极端—溺爱和忽视 4、出生次序研究

二、 荣格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1、荣格生平(1875-1961) 2、人格结构

自我:个人能意识到的自身一切心理活动 个人无意识:不再能唤回意识的个人经验 集体无意识:各种原始意象—人格面具

6 3、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

4种基本心理活动: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8种人格类型:思维外倾型 按照固定的规律生活。客观而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情感受压抑。

情感外倾型 对传统和权威很有感情,热衷社交。思维受压抑。 感觉外倾型 追求快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感觉体验。喜欢美味、精致的艺术品。非常实际。自觉受压抑。

直觉外倾型 以主观预感而不是客观事实为依据决策。极易变化而富创造性。对自己潜意识了解很多。 感觉受压抑。

思维内倾型 喜欢离群索居。由于活动判断力贫乏而不愿社交。极为聪颖而不顾现实实际。情感受压抑。

情感内倾型 文静多思、极为敏感。孩子气,对别人的观点和感情无动于衷。感情冷淡。思维受压抑。

感觉内倾型 现实。爱好艺术、被动、沉着。直觉受压抑。 直觉内倾型:惯于产生新颖而离奇观念的梦想家。少被人理解但不为所动。重视主观体验。

三、 霍妮的人格发展观点 1、霍妮生平

2、儿童的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3、基本焦虑的3种顺应方式: 趋向人的活动

7 反对人的活动 避开人的活动

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 1、埃里克森生平

2、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危机指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的生活基础时,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

3、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希望的美德 (2)自主性对修怯和疑虑((1-3岁),意志的美德 (3)主动性对内疚(4-6岁),目的的美德 (4)勤奋对自卑(6-11岁),能力的美德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6)亲密对孤立(20-24岁),爱的美德 (7)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的美德 (8)自我完整对失望(65-),智慧的美德

五、 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意童年早期

8 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接受佛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2、 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 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反叛

(1)成年人的人格并非在儿童

5、6岁时就完全形成 (2)反对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的力量,孤独是人类争取更大自由时付出的代价

(3)反对佛洛伊的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 (4)选择的自由和未来目标的作用 (5)获得了自主权的自我

第三章 行为主义范型

第一节 第一节 经典条件反射模型

一、 巴甫洛夫的工作

二、 经典条件反射定律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刺激替代、条件反射的形成

1、 习得律 2、 实验性消退律 3、 泛化律 4、 分化律 5、 高级条件作用律

9 第二节 操作条件反射模型

一、斯金纳生平

二、操作条件反射的本质

三、 操作活动的强化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频率的因素都是强化,强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概念。

1、 强化规律:强化规律揭示的是按什么顺序施行强化才能提高有机体的反应频率。包括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指动物每按一次杠杆都无例外地给与一次强化。间歇强化指按照一定的间隔实施强化。

间歇强化实施的方法有:(1)固定的间歇强化,指按事先规定的间隔给与强化,有固定间隔和固定比率两种方法。(2)不固定的间歇强化,指实验者对强化的间隔不作具体的规定,只作大致的规定。

问题:哪种强化方法最有利于新行为模式的快速形成?哪种强化方式最有利于动物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反应频率?

2、 强化的形式:(1)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在有机体作出行为反应后,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走,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2)相倚强化和非相倚强化。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非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不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10 问题:非相倚强化导致动物怎样的行为表现?如何解释人类的迷信行为?

四、 强化与惩罚

五、 消退、辨别刺激和行为塑造

消退:得不到强化时,行为反应会逐渐消失。 辨别刺激:指示强化出现的概率。

行为塑造:实验者根据一个最终目标,给一系列不断向这个目标靠拢的行为提供强化,最后使实验对象形成一个新的或复杂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问题:行为和人格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怎样解释人格的形成?

辨别: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精神分析的区别。自由或决定论——行为由什么决定?理性或非理性——行为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全体或元素论——人格是整体还是由元素构成的?可改变或不可改变——人格是否是可改变的?

第三节 观察学习模型

一、 替代性经典条件反射

二、 替代性操作条件反射

三、 观察学习与人格

第四章 生物学流派

11 第一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

二、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气质

一、EAS气质模型

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第三节 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二、社会排斥与焦虑

第五章 人本主义范型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兴起

一、人本主义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判

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哲学—人的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人的唯一性。

二、人本主义对人的基本看法

1、 个人现实是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知觉的产物,个体对世界的体验决定了它的行为。

2、 个体具有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 3、 人格具有整合性不可分割性。

4、 人有能力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发挥潜能,把生活导向最适

12 合于自己的方向。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 人的责任

二、 此时此地: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如果被困在过去的阴影中,就不可能生活在今天。

三、 个体现象学:没有人比一个人自己更了解他自己。治疗师的作用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

四、 人的成长:成长过程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 第三节 卡尔•罗杰斯

一、 自我完善的人—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他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二、 焦虑和防御机制—焦虑有与自我概念不同的信息引起。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扭曲和否定。

三、 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怀 第四节 亚伯拉罕•马斯洛

一、 动机和需要层次

二、 对心理健康的人的研究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努力去改进它们。比普通人恩更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受自己的做人原则支配。以一种怀着极大兴趣甚至是带有敬畏的方式探究世界。只有很少的朋友,但友谊深厚而有益。具有富有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具有高峰体验。

13

第六章 特质论范型

第一节 什么是特质论

一、 什么是特质

特质就是最有效的“分析单元”,用于探求人们心灵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人格是许多个别特点的有机组合,这些特点代表着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特点,也预示着他在另外场合下会怎样表现。这些个别特点或单元就是“特质”。

情境 心理特质 对情境的反应 与别人一起工作 盛气凌人,专横霸道 体育运动比赛 竞争性强,要求赢

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 制服弱小者,强权即真理 在学校 不惜代价获得成功

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愤怒,采取敌对行动

特质是刺激与反应的枢纽,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所表现的内部特质是一致的。人一特质迎接外部世界,同时也以特质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也不完全相同。阿尔波特——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二、 作为特质维度的人格

特质即人格维度。其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上:人格特

14 质在时间上是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三、 特质论范型的主要特征

1、 注重了解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社会焦虑程度,女性化倾向强弱、自我意识强弱导致的行为差异。

2、 注重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不关心对人的行为的内部动机的解释。易陷入循环论证。

3、 不涉及人格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节 重要的特质理论家

一、 高尔顿•阿尔波特

与佛洛伊德的会面、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 亨利•莫雷

与精神分析的亲缘关系、主题统觉测验(TAT)、心因性需要、行为及环境与心因性需要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一、因素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是一种统计技术,用于对大批量的变量进行分析和归类。运用因素分析,可以把一群变量根据它们间相关的程度归并到一组或分到不同的组。例如,了解数学和言语技能是否是智力的不同方面;热情、随和、容易相处、好说话与容易生气、不安分、易兴奋、脾气暴躁是不同的。

二、卡特尔的16个人格特质

三、大五人格结构

四、常用的人格测验

1、一般人格测验问卷

2、单一维度的人格测验 焦虑量表

第四节 人格是稳定的还是依赖于情境的

第七章 认知范型

每个人的人格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认知范型研究人如何获得信息、在信息加工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

第一节 乔治•凯利的个体建构论

一、 个体建构系统

科学家的主要目标是缩减不确定性。人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力图减少不确定性,以便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

个体建构是一个用来构筑或解释、翻译或预言经验的过程。一个构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看法,是两极的,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行为不取决于环境的强化,而取决于构念及其有效性。

个体寻找建构系统的有效性。有些构念比其他构念更重要,称为超级协调构念,其次称为亚协调构念。当你第一次遇到某个人的时候,你最愿意知道他哪方面的信息?你头脑中最先出现的几种想法就可能是你最初预测他人行为的建构。

二、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源于建构系统的缺陷。当建构系统不能预测将来的事情,焦虑就会随之产生。如果一个人的建构系统变成非弥散性的(这种建构系统不轻易允许新的元素进入到它既定的范围之内),他就不会重新经验中学到东西。没有了学习和学习后对建构的完善,预测能力就会持续下降,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和难以控制。

第二节 人格的认知因素 情境特征 认知—情感系统 行为

从已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中获取某种特定信息的难易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某种特定情境的解释或对这种解释作出什么反应,依赖于被激活的认知类别。

一、 认知结构

对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认知结构)的差异构成了人格的差异。认知结构主要有2种。一种是图式,是一种帮助人们自觉、组织、获得、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原型,用来代表某种认知类别。

二、 自我的认知表象

自我图式:组织并引导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由关于自己的基本信息组成自我图式的核心。

可能的自我: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当前认知表象中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的影响,而且受到“我会成为怎样的人”的认知表象的影响。可能的自我有2项功能,为将来的行为提供激励,帮助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所发生事件的意义。

17

第八章 人格发展

第一节 人格发展的一般问题

一、早期阶段的重要性

人类个体出生后,约有十年或更长时间不能独立。冗长的幼稚期对人格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人类行为的社会习得性

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与动物代代相传的固定行为模式不同,人格和社会行为几乎完全靠学习获得。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早期的发展是后期发展的基础。

四、心理发展的共同性

各人心理发展的趋势大体上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人格特点的差异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通过活动水平、注意广度、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表现出来了。

六、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但在连续的过程中,又表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在生活和适应方式上都可能各有本质差异。例如,在人格和异常行为关系尚可表现出:各种环境的有害因素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起

18 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不良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导致的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不相同;有些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人格发展阶段 第三节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 生物因素 1、 遗传 2、 体格 3、 出身次序 4、 人体生理学

二、 社会因素 1、 物质环境 2、 家庭气氛 3、 养育方式 4、 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第四节 性别认同

一、 性别感测验

二、 影响认同的因素 生理、社会、社会阶层、智商 第五节 自我认同

一、 自我观的发展

自我观成熟的标志:意识到自己身体大小、外貌、形状;学会使用有关自我的语词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个人的历史、需要、愿

19 望;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心理品质并自觉加以调节——完成同一性。

二、 自我的成分

物质自我:身体、任何使个体深切关注的物体

心理自我:对自己信仰、态度、人恶特征、目标、需求的意识,对自己智力、能力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象;对自己思维、感知、情感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识流”。

社会自我:取决于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序列。 理想自我

三、 自我评价

取决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

四、 认同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 自居、自我中心

第九章人格测验

第一节 陈述法 第二节 评价法 第三节 投射法 第四节 作业法 第五节 行为观察

第十章人格障碍

20

第一节 常态和变态的标准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定义

第四节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及治疗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人格心理学范文第2篇

题干:结合案例,谈谈对医院管理者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理解/

答:

I、作为医院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应该有:

1) 技术技能:作为同仁医院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懂得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医学业务知

识,当然医院所聘的MBA并非最基层的管理者,所以技术技能要懂得但不需要达到医生的技术水平。

2) 人际技能:作为同仁医院的管理者,要具备与医院内部和外部各种人共事的技

能。

3) 概念技能:作为同仁医院的管理则要具有概念技能。概念能力主要是“分析和

决策“的技能。概念能力对高层管理者特别重要,如果高层管理者的概念能力不强,就有可能危及到整个组织的成功。

II、作为医院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

1) 远见卓识: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应该对医院的发展前途具有远见,并且在大是大

非面前能够镇定地、果断地指明指明医院的发展方向。远见卓识是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中的重要方面。

2) 健全的心理:作为医院管理者,其心理因素对企业的成就、创新都有重要影响。

人格心理学范文第3篇

只要把问题前的系列号记住并圈起来,最后把相同字母的题号数字加起来,分数最高的字母就是所属的性格类型。

S 1人们说我非常友好

M 2我只有几个朋友,但关系很密切

C 3我是天生的领导者

P 4我很节省,不乱花钱

S 5我很享受生活

M 6我追求细节,做事情都希望很完美

M 7我情绪不稳定,常常起床时不知道今天该是怎样的情绪 M 8我容易批评人和事

C 9我容易生气

P 10我难以做决定

P 11事情很少能使我生气或不安

S 12和一群人在一起,我常讲生动的故事

S 13有人说,我不太靠得住

M 14 我很自律

C 15有人说,我冷漠无情

C 16我果断

P 17我幽默、风趣

P 18我常闲庭信步,无所事事

S 19我不是很有组织纪律性

P 20对于活动,我喜欢旁观不参与

C 21我发现自己难以宽恕别人

C 22短时间内,我能做很多事情

S 23有人说,有我就很热闹

M 24我容易忧郁、悲观

P 25我做事不积极、主动

P 26我有耐心

S 27我爱说话

M 28我不喜欢大聚会,而喜欢和亲密的朋友呆在一起 S 29我是热情的人

C 30有人说,我是勇敢的冒险者

C 31我对事情有清楚的看法

P 32我喜欢睡觉

C 33我喜欢掌控局势

M 34我不擅长交朋友

M 35我喜欢艺术,因为艺术反映我的心灵

S 36我爱几乎每一个人

C 37我非常自信

M 38我常感到别人不喜欢我

S 39我花钱很大方

P 40我常感到疲劳

S乐天型 活泼型 (红色,春天,欢心,快乐的制造者,偏向生活) 优点:

1. 快乐,有朝气,乐观,喜怒哀乐挂挂在脸上,寻求新事物,点子多,富有创造性,反应迅速灵活,感情外放,真实简单(如,洗澡时候唱歌、喜欢给亲密的朋友起绰号,写字发短信经常用“!”,是个活宝)

2. 自信,直率,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对许多事物有好奇心,主动、热情地参加活动,

3. 富有同情心,热心帮助他人

4. 健谈,语言富有感染力,擅长交朋友,自来熟(在旅中可以和陌生人聊得很开心),常常是朋友的开心果

5. 享受生活,追求快乐自由,不喜欢束缚,喜欢变化,不喜欢枯燥

6. 宽容,不记仇,做错事会及时道歉,错就是错,对就是对,不觉得道歉有什么丢人的

7. 天真爱笑,有一个童心,喜欢捣蛋,幽默风趣

8. 对朋友和自己都很大方,不爱计较

缺点

1. 因为喜欢自由而缺乏组织纪律性。太自我,不按计划做事

2. 话多,啰嗦,容易无意识地得罪人,暴露自己,喜欢高谈阔论,不靠谱

3. 爱抱打不平时易冲动,爱打断别人谈话

4. 健忘,粗心,缺乏耐心,沉不住气

5. 爱表现,容易成为别人嫉妒的对象

6. 朋友多,但交朋友深度不深

7. 注重表面,做事情的质量和深度不够

C 力量型 急躁型(黄色,夏天,恒心,领导者,偏向工作) 优点:

1. 有主见,果断,自信,有责任心

2. 工作能力强,行动迅速,具有领导能力,组织完成任务,并能促成别人成功

3. 做事动机很强,有明确的目标,有恒心

4. 有胆量,有冲劲,越挫越勇,永不言败

5. 工作刻苦,工作效率高

6. 独立性强,应变能力强,受领导赏识

7. 好为人师

8. 表里如一

缺点:

1. 容易情绪化(主要来源于工作的不顺利 容易生气 发火),牛脾气,唉批评别人,对自

己和别人很挑剔,爱控制他人

2. 容易得罪人,不近人情味,对比自己能力差的人带有讽刺的看法

3. 我行我素,朋友较少,但并不在意,反思不够

4. 刚愎自用,盛气凌人

5. 做事情目的性强,争强好胜

6. 太过于忙碌,不懂得适度放松,不利于身体健康

7. 太过于理智,感情不丰富

8. 急于求成反应迅速但不灵活,可塑性低

建议:学会放松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学会反思 尽量委婉

P 和平型 冷静型 (绿色,外交协调家,偏向脾气,慢热,耐心) 优点:

1.镇定,沉着,稳重,实际而可靠,诚实客观,踏实,有耐心,容忍力好

2.随和,可爱,有亲和力,容易组织,自制力强

3.幽默风趣,常常面无表情地蹦出一句冷笑话

4.生活节俭,理财能力不错

5.能与各种类型性格的人建立很好的关系,圆滑,价值中立,做事四平八稳,是矛盾的协调者

6.低调,不爱评价他人,是很好的聆听者

7.喜欢平静的生活,随遇而安

8.脸上无过多的表情,喜欢隐藏内心真正的情绪

9.反应慢,但思维周全

缺点:

1. 缺乏动机,主动性较差,无动于衷

2. 懒惰,爱谁懒觉,无所事事

3. 自信心不够,犹豫不决

4. 做事情会拖拉

5. 对于感情不够浪漫、体贴,木讷

6. 不爱表达,沉默寡言

M 完美型 忧郁型(蓝色,秋天,细心,思考者,内向) 优点:

1. 聪明,富有想象力,深思熟虑,细心,洞察力强,敏锐,重视细节,善于分析,做事

情慢条斯理,质量较高

2. 不喜欢热闹的场合,喜欢独处、安静,很宅

3. 关心他人,能够深入了解他人

4. 忠心,讲信义,渴望真正的友谊

5. 富有交流技巧,会说话,谨慎

6. 感情丰富,易被感动

7. 组织纪律性强,自我约束力好

8. 爱干净

9. 记性好,富有艺术细胞

10. 浪漫、温柔体贴

11. 严肃认真,目标长远,预先计划,有条不紊,善始善终

缺点:

1. 内向孤僻,不合群

2. 较胆小、软弱,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活在他人的世界里

3. 悲观,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容易受伤

4. 死板,不灵活,犹豫不决,做事情慢,不敢拒绝别人

5. 追求完美,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很累

6. 较偏激,敏感

7. 适应新环境能力差,心理安全感低

8. 心软,自我反思过度

人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性格都有它的优缺点,性格测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您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更好的与您的朋友相处,我们说“了解自己是聪明,了解别人是智慧”。 愿你我增加了解,成为更好的朋友,祝您健康、快乐!

为啥要转化呢,每个字母都有自己所代表的意思

P代表和平C代表力量S=代表活泼M代表完美

1、自然组合SCCSMPPM2、互补组合MCCMSPPS

3、矛盾组合营PCCPMSSM

性格组合

1、自然组合 CS/SC 领导力、影响力、业务强、蛮横

PM/MP 善学习、人际好、教育家、行动慢

2、互补组合 CM/MC 最佳商业人才、坚持不懈、累、傲慢

SP/PS 好朋友、市民领.袖、易放弃

3、矛盾组合 SM/MS 最需关心、成长环境导致

人格心理学范文第4篇

一、从细处入手,使学生学会尊重、关心他人。

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是一个具体实践活动,以认知、体验、调节和改善自我直至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为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让孩子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从学会尊重、关心最亲爱的父母长辈开始,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并将“关心他人”的实践活动内化为自觉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得到主动的发展。千万不要纵容孩子的无理和不尊重长辈的行为,认为是孩子不懂事,闹着玩,一定要抓住机会进行引导和教育。教他们有礼貌地向他人打招呼,早晨说一声早上好,入睡前则道声晚安,并养成习惯。在别人的赞扬声中,他们就会感受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独生子女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许多孩子在家庭的呵护中变得胆小怯懦,缺乏自信,凡事都想让父母代劳。其实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信心的形成。经常向孩子发出“你一定能做好”的正面信息,使他们逐渐形成“我一定行”的良好心态。同时多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克服失败的挫折,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心十足的学生,将来会具有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及百折不挠的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让学生学会独立。

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让孩子学会创新就必须先让孩子学会独立,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还相对封闭的传统教育来说犹为重要。许多教师和家长在要求孩子做事时总是不自觉地说“你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的话,这种干涉孩子自主活动的行为,会造成孩子失去探索、主动学习的机会,成为你“指挥棒”下的小“木偶”。在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教孩子学习一样新知识时,总是给孩子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材料让他们自主、独立地学习,然后根据孩子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引导。

正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养成了独立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习惯也使孩子更加乐意主动地去学习,去进一步创新。而非独立性教育则使孩子经常处于等待、顺从、依附的状态,形成消极被动的心理,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想的让孩子自己想,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让孩子自己做。因此,我们应当注意以征询式、开放式的语言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主决定。凡是孩子自己能说的让孩子自己说。

人格心理学范文第5篇

摘要:由于事务性工作繁杂、多重角色的冲突、职业发展和培养机制局限以及身份认可度偏低,高校辅导员极易产生心理压力、心理焦虑、心理失衡和心理困惑。因此,要优化工作环境,提升队伍素质,建立激励机制,优化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调适能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调适

目前,高校正面临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辅导员职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正不断增大,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本文拟对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意义

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增强辅导员心理承受能力,对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意义重大。

1.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挑战性

90后学生具有诸多鲜明的特征,自我中心意识表现强烈,价值观追求也日趋多元化、个性化,学生由情感、学习、就业压力等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愈加凸显。高校学生思维灵活敏捷,对形式新颖的活动很感兴趣,实践能力较强,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富裕, 但做事缺乏毅力,基础相对薄弱,自控力较差,心理比较脆弱,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旷课、逃学甚至迷恋网络游戏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高校各项评估和考核检查中,学生管理及学风状况均为重要指标。学生工作时间和空间延续性强,责任重大。辅导员是学校安全稳定的直接责任人,长年生活和工作在临战状态,其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并富有极高的挑战性。笔者认为,面对高校学生的特点,辅导员需要努力学习,更新管理理念,培强心理素质,勇于担当,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实行因材施教,方能取得工作实效。

2.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成效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的推动者,更应拥有健康的心理,这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工作的顺利发展,还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工作观念、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也超越了教育辅导本身。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帮助者、心灵的聆听者和未来的规划者。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赋予了他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这一特殊要求决定了辅导员要有更优秀的心理素质,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方能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思想、意志、品质、情感和人格等心理方面进行复杂和奇妙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精神世界深层次、高品位的接触与交流的过程[3]。辅导员拥有健康心理,学生就能健康快乐成长。辅导员的心理困惑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他们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4.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

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既是极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智力化程度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较高的判断力及决策力,他们既要扮演多重角色,又要面对业务培训、学历提高、职称晋升等种种压力,还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工作。

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表现为积极奋进的情绪,幽默开朗的性格,乐观愉快的心情,精神振奋,工作效率倍增;有心理问题的辅导员往往表现出心情郁闷、讨厌学生、怨天尤人等特征,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自我调适能力差,容易将负面情绪带入工作中,较难适应高校的教育环境。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

现今,高校的辅导员面临许多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心理问题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险性,只有认真分析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找准辅导员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才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试。

1.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杂导致心理压力

辅导员工作具有繁杂性、重复性、直接性等特性,又具有任务重、责任大、难度高的特点。高校往往对辅导员配备不足,他们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往往身兼数职,工作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安全稳定、学生党建、学生干部建设、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成才、贫困生工作等,有人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还要经常担当情况特殊学生的“倾听者”和“回收站”,经常面临学生的突发事件,心理一直处在紧张的应激状态。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超负荷的运转,致使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

兴趣降低,造成心理压力和疲劳,长时间会造成辅导员精神枯竭。

2.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冲突导致心理焦虑

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多元化的,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朋友、师兄师姐等多重角色,作为教育者必须为人师表,博学多才;作为管理者,必须严于律己,以身示范;作为领导者,必须锐意创新、求真务实。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使很多辅导员产生压力的根源,而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就会导致高度的紧张和焦虑。

3.辅导员职业发展和培养机制的局限导致其心理失衡

辅导员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既是教师,又是管理人员,他们与高校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无论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还是个人素质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都越来越大。辅导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使辅导员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对职业发展感到茫然。

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对辅导员较为关心的进修、升职、职称评定、效绩考评、培养使用等问题上没有明确而科学的标准,极易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

4.辅导员身份认可度偏低导致心理困惑

社会上有些人认为辅导员其实就是超级保姆、行政替补人员、学生生活老师等,社会认可度低,而对辅导员的要求却不断提高,致使辅导员思想压力巨大,容易产生焦虑、困惑。有时,辅导员的辛勤付出较难得到学生及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之产生挫败心理。辅导员工作成功概率难以确定,见效周期长,成果无法量化,工作成绩得不到即时的认可,而社会环境的各种挑战与学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则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相当数量的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低职业认同感导致心理困惑,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不是由单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当辅导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和关注辅导员,同时辅导员应适时进行自我调适,以保持身心健康。

1.优化工作环境,促进辅导员心理健康

积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辅导员这一职业,社会各界应大力宣传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价值和复杂性,给予辅导员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提高辅导员的形象,为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领导应对辅导员给予人文关怀,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的心理氛围和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环境。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备专职辅导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规范学生事务,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关心和支持辅导员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健全辅导员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形成心理普查制度,对辅导员的心理问题进行动态的追踪干预,有效地减轻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广开感情渲泄的渠道,构建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2.提升队伍素质,促进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高校要把握辅导员队伍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四个环节,坚持“高进、精育、严管、优出”八字方针,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学生辅导员队伍。要建立高质量、重质量的选配机制,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高水平、重机遇的发展机制。重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使辅导员工作有方向、有地位、有作为;加强辅导员业务培训,形成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岗前培训和心理辅导培训机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提高辅导员的素质;逐步完善辅导员职称评聘制度,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促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知识的丰富和素质的提高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多重角色中,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工作方向,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3.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满意度和成就感

赫茨伯格激励理论认为,对人的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得来的快乐、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4]。高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劳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辅导员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增强其满意度和成就感;要保障辅导员的政治、经济待遇等,及时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辅导员到领导岗位或设立相关级别的非领导职务,设立辅导员培养专项资金,明确辅导员发展目标;要及时为辅导员排忧解难,让辅导员真正感受到价值归属感[5],抓典型,树榜样,增加其成功体验的机会。要有正确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期待,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辅导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辅导员队伍大多是年轻人,正值成家立业的年龄,经济压力大,适当提高其经济收入,能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其满意度。

4.优化心理素质,提高调适和抗压能力

要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健全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构建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和应对机制。辅导员要培养心理素质,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提高调适和抗挫折能力,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要运用积极认知,提高压力应对技巧;运用正确的身心放松方法,通过自我催眠、生物反馈术、肌体放松术等,使自己的心理系统保持平衡;要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要用爱、理解和欣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主动、互助建立和睦的同事关系,用平等、尊重建立良性的上下级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善于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会快乐、从每次师生互动中体验成功,遇事要保持冷静,砥砺意志,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09(11).

[2]王永智,陈中奇.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调查 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3]白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 学理论,2010(16).

[4]赵银河.新时期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J]. 新西部, 2010(10).

[5]王波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安徽某 高校为例[J]. 皖西学院学报,2010(1).

[6]吕晓峰,邵华.论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10(1).

〔责任编辑:傅文第〕

人格心理学范文第6篇

罪犯中的“贫穷继承者”是指出生于相对贫困家庭, 由于家庭机能不健全, 成长过程中养育失误, 导致成年后物质与精神双重贫乏的罪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乏具有强遗传性, 因此具备此特质的罪犯可称为“贫穷继承者”。

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据官方统计, 中国的基尼系数自2000 年越过0. 4 的警戒线, 2008 年达到0. 491。基尼系数 ( Gini Coefficient) 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 ( Corrado Gini, 1884 - 1965) 于1922 年提出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按照国际一般标准, 0. 4 是社会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线, 0. 4 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达到0. 6 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 1995 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 45, 2002 年为0. 55, 2012 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 73, 顶端1% 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 底端25% 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 左右。[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发布统计报告称, 2013 年同2011 年相比中国基尼系数由0. 761 下降为0. 717。[2]上述数据表明, 当前中国贫富差距持续加大, 加上金字塔形状的社会结构, 位于底层的贫困人口占了多数, 除了少数是绝对贫困, 绝大多数属于相对贫困, 监狱关押的罪犯许多就出生于贫富分化后陷入相对贫困的农村、城镇家庭。

家庭机能不全是指家庭中持续并经常存在冲突、不法行为、或发生针对家庭中部份成员的虐待 ( 包括生理、心理或性的虐待等) 事件, 包括对家庭成员中未成年人的忽视与冷漠。

2013 年南京市饿死女童案中, 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饿死女童的母亲乐燕 ( 化名) 一名“贫穷继承者”。乐燕为非婚生子女, 5 岁时被母亲送到爷爷家, 从此母亲再没有来探望。乐燕16 岁离家出走独自生活, 因盗窃被抓, 之后染上毒瘾, 有多年吸毒史。2011 年1 月乐燕育有一女 ( 生父不详) 。2011 年起乐燕与男友李某同居, 2013 年其男友因犯容留他人吸毒罪服刑, 乐燕作为两个女儿的唯一监护人, 独自承担抚养义务, 但一直怠于履行抚养义务。2013 年4 月下旬的一天下午, 乐燕为两个女儿预留少量食物、饮水后, 将两女儿置留家中主卧室内, 锁上大门离家。此后, 乐燕多次从社区领取救助金用于在外吸食毒品、玩乐。明知两个孩子无生活自理能力, 但乐燕直至案发时一直未回家, 最终导致两女童死在家中。

像乐燕这样的“贫穷继承者”在我国监狱罪犯中并非少数。监狱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应, 可以预见一段时期内罪犯中的“贫穷继承者”会一直存在并增加的趋势, 有必要将他们单独作为一个群体去认识,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研究对这一类罪犯群体的改造途径。

二、对罪犯中“贫穷继承者”的认识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 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 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质。早期经历使罪犯中的“贫穷继承者”产生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

( 一) 超我未形成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 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 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因此,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 简而言之, 超我主要是在父母长辈的教养下形成的, 俗称“良心”。“贫穷继承者”成长于机能不健全的家庭, 心理虐待与忽视是机能不健全家庭对儿童施虐的主要形式, 特别是忽视与贫穷之间又存在密切的关系。忽视是家长忽略了儿童对情感、智力、教育、监护、身体发育各方面的需要。除情感忽视外, 身体忽视、医疗忽视、教育忽视、安全忽视等通常与儿童家庭经济状况直接相关。乐燕的成长是被忽视的典型: 乐燕出生后由母亲带了几个月, 然后寄养在朋友家, 5 岁时被送到爷爷家, 从此再没见过母亲。这个家庭虽然勉强接纳了乐燕加入, 但是认为乐燕长得不像自家的人而对其冷落, 包括乐燕的父亲, 在乐燕叫“爸爸”时也只是勉强应答。乐燕独自睡在客厅临时搭起的小床上, 面对冷落开始表现出淡漠与疏离。因为没有户口, 乐燕12 岁那年才在在社区和派出所协调下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读, 因无法适应学校生活没多久就退学了, 家人也没再送她上学。乐燕成长家庭由于经济状况不佳和其他原因对她的情感忽视、身体忽视、教育忽视造成她人格中表现为“社会道德”的超我部分未能形成, 日常行为不受道德的规范。

( 二) 自我未充分发展

自我, 是个体出生后, 在现实环境中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 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现代研究已证明, 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机制, 是他们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 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生活中的某些人对他们的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有着尤其重要的影响, 这些人被称为重要他人 ( significant others)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重要他人的构成也不同。在学龄前阶段, 重要他人主要是家长。到小学阶段, 教师开始发挥超越家长的影响力,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 同伴的影响力也会明显增加。很明显在乐燕自我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缺乏教师和同们的影响, 唯一的重要他人家人对其忽视和冷漠以对, 导致乐燕的自我未充分发展。

( 三) 本我过于强大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 从出生起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如饥、渴、性。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 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 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 避免痛苦。由于特殊的早期经历使“贫穷继承者”的超我未能形成, 自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在他们的人格结构中本我占据了重要地位, 表现为毫无道德感, 不接受社会基本规范的约束, 一味追求低层次的吃喝玩与性欲的满足。

三、对罪犯中“贫穷继承者“的改造途径初探

“贫穷继承者”在早期经历和人格上具有相似性, 国内监狱学者把他们单独做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 提出了“人格改造”的新论点, 对此类型的罪犯首先需要进行人格评估, 着手于超我即道德良心的培育、自我意识的构建与能力的发展, 帮助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摘要:出生于相对贫困家庭的罪犯在早期经历和人格上具有相似性, 是为“贫穷继承者”。早期经历使罪犯中的“贫穷继承者”产生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 即超我未形成、自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与本我过于强大。对此类型的罪犯首先需要进行人格评估, 着手于超我即道德良心的培育、自我意识的构建与能力的发展, 帮助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罪犯,贫穷,人格

参考文献

[2] 网易新闻.2014-02-24.

[3] [美]Burger, J.M.著, 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9.

上一篇:节能降耗总结范文下一篇:班主任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