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管理学思想范文

2023-11-01

德鲁克管理学思想范文第1篇

这学期拜读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收获颇多,同时也感触良多。这本书是根据德鲁克六十年的管理工作经历,从精心挑选的10部作品中取其精华编写成的。它是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全面总结,也提供了一种关于管理学连贯易懂的入门介绍。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彼得.德鲁克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关于管理是什么的问题,我的结论是:管理是管理者为了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协调配合,扬长避短,实现最大的集体效益而实施的活动。对于这本书的读书心得具体有如下几点:

一、管理是面对人的社会活动。

现代企业或组织是一种人际组织,也是一种社会组织。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作为一种实践,涉及人与社会的价值观。组织不是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它是有自己的最终目标的。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对于公立医院而言,最终目标是治病救人;对于高校而言,最终目标是教书育人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管理,这一独特的现代发明,把人们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并建立起社会组织。但是,只有当管理成功地使组织内的人力资源发挥生产效用时,它才可能实现外部目标,并获得相应的成果。我们经常性的会陷入一个迷惑之中,认为管理知识的可知论将会把人看作一种理性的动物,是可以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来成为伟大的管理者,但如果人性是非理性的话,将会把管理试为一种神秘的,完成靠个人之创造所获得的灵感的产物,这样的不同的假设将会对企业界在理解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时候造成很大的困惑。很多人都相信没有任何一种存在于企业管理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切都必须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调整自己以适应现实环境的需求。一切都应该从对人的关注和管理出发。

严格来说,管理学称不上是一门科学,要说管理是科学,也至多是像医学那样的科学:这两者都是实践,一种从众多科学门类中汲取养料的实践。就像医学是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其他许多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一样,管理学则从经济学、心理学、数学、政治理论、历史和哲学中获取养料。和医学一样,管理学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假设、目标、工具、绩效目标和评价标准。

二、管理的任务是充分发挥组织的资源效率。

简单得说,好的管理就是投资放大器,就是企业的财富源泉,通俗一点说,好的企业管理应该有好的利润。当然好管理不等于高利润,管理者还应该平衡组织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还应该关注组织的社会责任,毕竟经济效益不是企业存在的唯一价值体现。德鲁克说过: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成功的管理者知道他们必须每天高效地处理很多事务,为此,他们必须专注。专注的第一法则就是要抛弃“行将就木”的过去,要立刻把组织内部最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弥足珍贵的人力资源从无效的领域中释放出来,并投入到充满机遇的未来中去。如果管理者不能摆脱过去的羁绊,抛弃过去,也就不可能创造未来。

如果不能学会在系统中有条理地,有目的的抛弃,一个组织就会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该组织内最宝贵的资源也会浪费在本不应该,或不再应该投入的事情上。德鲁克说过:“专心”是一种勇气,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围棋泰斗吴清源经常说的话是“勿搏二兔”,同时追逐两只兔子,最大的可能是两手空空。认准一只兔子追下去,还可能有所收获。人的精力、组织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专注于一件事情,才能想得更深、做得更到位。专注不等于坚持,有时更是意味着放弃。道理再简单不过,但是在具体的选择面前,是坚持,还是放弃,永远都是一个难题。

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有两大具体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平衡组织当前的和长期的利益”。管理者都会关注未来,但是投资未来会有成本和风险。如果为了未来的利益,要损害或者放弃当前的既得利益,这时候选择就变得艰难。

成功的个人,专注意味着收心。成功的组织,专注更意味着放弃。放弃需要有对未来的远见卓识,以及挑战自身的勇气。为了明天,每个管理者都应该严肃认真地考虑,我该放弃些什么。

三、知识型员工必须对自身的发展和定位负责。

在当今社会和组织中,人们日渐依赖知识进行工作,而不是依赖技术。知识有一个不同于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变化相当缓慢;而知识则不同,它可以自我更新。新知识可以取代旧知识,使旧知识变得陈腐,而且这种更新的速度极快。假如一个知识型员工3到4年没有回学校继续深造的话,他就会被时代淘汰。

这一方面表明:我们过去学习得来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储备,对于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已经不敷所需。另一方面表明:在漫长的人生周期内,人也会改变。我们会有不同的需求、能力和远景目标。因此,人们也需要“自我改造”。目前看来,我们的工作周期会有变长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我改造。我们必须不断改进,而不仅仅只是寻找一种新动力。知识总在更新,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是身处高科技行业之中,这种“新人笑旧人哭”的感觉会更加强烈。解决方法也很容易想到,就是不断升级知识,通过持续学习跟上知识更新的脚步。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不难,难的是选择要获取什么知识。

德鲁克管理学思想范文第2篇

10文秘2班 姓名学号《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关于管理性质、原则和企业管理理论的框架性著作。是“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广泛涉猎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哲学和文学, 对企业运行中的实际现象进行剖析, 从而为管理学提供方法论的一本著作。他从时代、社会和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来透视管理, 强调管理的人性和实践性, 即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从而使得该书呈现出强大的实用性和人文化的关怀。

一般的书籍如果论及管理都是比较笼统的起个名字“管理学”或者“某某论管理”,但大师却把自己智慧的结晶叫做《管理的实践》,多了实践两个字,意义便全然不同。第一,本书不是空洞的讲述管理那些无法落地生根的理论,第二,本书的概况和总结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是经得起管理实践检验的,该书自1954年首版以来,风靡全球,成为管理学的奠基和经典之作。德鲁克也因其在这本书中所表现的的真知灼见和高瞻远瞩, 使他成为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和导师, 被管理学界尊称为“现代管理之父”。

《管理的实践》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来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方法。德鲁克在书中指出, 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 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 创造顾客。那么企业的基本功能只能有两项: 创新和市场营销。企业是为了企业以外的那些需要它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上的人群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并不是为了照顾投资人和在企业中工作的人们的愿望或利益而存在的。德鲁克认为: “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组织的目标, 是对个人和社会做某种贡献。德鲁克最富洞见的看法是: 公司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 将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结构。

在书中贯穿全书的三条主线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企业以组织的形式存在,管理企业需要由管理者来执行,企业的生命线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要由工作来体现,而工作又是员工完成的。因此三条主线不但勾勒了该书的清晰框架,也点明了管理是系统的工作,更加指明管理的范围。

《管理的实践》这本书突出了“人”,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企业是什么?是盈利能力?还是利润最大化?盈利不是企业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的一种约束因素。利润是对企业活动的检验。企业的主要职能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

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主动性的发挥。管理不是一件由许多体力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过教育的人员进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我们习惯上将管理者和员工看成根据指示行事、没有责任、不作出决策的人,这只能消除企业的精神和创新。如何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只能是业绩和成就。那种试图向管理人员颁发许可证,没有专门学历的人员不能从事管理工作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或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即管理企业、有管理人员,同时也管理工人和目的。在《管理的实践》的结语中,德鲁克说:“公司不能自称(绝对不可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公司也不可以干预员工个人的私生活或者员工的公民权。将员工与公司联在一起的,只是一份自愿的、随时可以被取消的聘用合同,那可并不是一条神秘的、不可撤销的纽带。”正确地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可以为组织和个人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那么,个人与组织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德鲁克用清晰和简单的语言帮助我们理清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

德鲁克管理学思想范文第3篇

——读《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有感

在现代管理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管理理论总总而生、林林而立,各种管理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却又昙花一现,只有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传播范围最广泛,影响最大也最持久。

彼得·德鲁克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一代管理学宗师。他的特殊的家庭背景、传奇似的经历、渊博的知识及睿智的才思,使他在政治、法律、社会、管理、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都留下了精辟的见解和耐人寻味的启示。管理学更是他一生耕耘的主要天地,被人们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他在过去几十年中提出许多观点,把管理学变成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他把管理学这个范畴,灌输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社会的每一个组织、不管是盈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还是政府组织,都能更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功能、潜能和责任意识,让整个社会在一个更整合的范畴中可以共融发展。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德鲁克先生有关管理实践的思想给了我们非常明确的指引,让管理实践本身具有真实可行的价值。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从一开始,德鲁克先生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德鲁克先生在《管理的实践》这本著作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知道企业是什么,我们必须先了解企业的目的,而企业的目的必须是超越企业本身,事实上,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在德鲁克先生看来,市场是有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家必须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化为财富,把物品转化为商品,才会有企业存在的价值。

要了解企业就要了解企业的外部,要了解企业的外部就要从企业的顾客开始,这是德鲁克管理实践的基本逻辑。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坐标上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企业都必须面对和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这是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从顾客那里寻找。企业的产品并不会最终影响企业的前途或成功,而是顾客最后决定的。德鲁克先生说:“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只有顾客才能创造就业机会。社会将能够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也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沿这个思路下去,我们发现,德鲁克先生给出常胜公司的秘籍就是不断地为顾客创造价值。

顾客要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期望什么,这些永远是企业高管必须接受的客观事实。

二、学会卓有成效的管理。

对于传统的管理者,他们的首要特征是专注于琐碎的事务中,他们只关心发生的事务,所以他们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处理别人的事情上,也就是说传统管理者时间属于别人。他们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身在什么岗位就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所以导致部门之间不合作,不知道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同时,传统管理者专注于事务,忽略了人的培养。了解了这些特征,我们也就知道了传统管理效率不高的原因,所以必须学会有效的管理。

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管理者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与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这就是管理者的价值所在。德鲁克先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让管理进入真实的境界:解决问题,贡献价值。

管理必须有效,如果管理实践不能有所作为,将是对实践所调用资源的极大浪费,绩效不存在,管理也就无从谈起。管理本身的过程并不程序化,也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只要能达到期望的成果,就是有效的管理。德鲁克先生常说,效率是做好事情,效果则是做对事情,务必要把对的事情做好,这就是管理必须有效。

三、要有创新精神。

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必须将资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企业的创新精神就是创造顾客的能力,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企业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事实上,商业早就进入了自我探索、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领域,德鲁克先生提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为了探讨他们的行为和行动。在与人们一样坚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重要的前提下,德鲁克先生更注重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事实上,它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德鲁克先生的着眼点。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创新既是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行动,这也许就是德鲁克管理实践思想最精华的地方。

此外,德鲁克先生对于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可以说这种关注是西方传统社会责任思想的一种体现。在德鲁克先生的著作与文章中,“社会责任”一词与“绩效”一词同样显著。我们通过反向思维可以发现,社会责任是绩效的基础。管理之所以必须追求绩效,不仅是因为绩效是组织生存的基础,还因为企业要承担责任。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说:“管理是一项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德鲁克先生具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天赋,反复体会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每一次都会有更深的理解。这些并不复杂的思想精髓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指导企业的实践更加有效,这也是德鲁克先生管理实践思想的价值所在。

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有很强的生命力,后人的优秀作品中重要观点几乎都可以在他的思想中找到根源。核心竞争力的创始人之一迈克尔·哈默更是说:“我双手颤抖的打开德鲁克先生的早期作品,因为我害怕他在几十年前就预见了我的最新思想。”德鲁克先生总是宣称他不是一个未来学家,不会语言未来,他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想了解未来,就必须创造未来。”

通过一些最初步的了解,我认同和敬重德鲁克先生,特别是其面对现实、关注实践、理性思维、高度总结、系统前瞻的思考方式。实际上这些都体现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真谛。德鲁克先生的一生就是管理思想的一生,其思想的动力之源就是实践,其伟大成就来自与其面对实践和现实的不断观察,深入企业实际的广泛操练和深刻感悟,以及奠基与其上的科学思考和智慧提升。

在世界管理史思想中,德鲁克已经变成一个历史名词,我相信德鲁克先生的思想和传统还将继续为管理学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正如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管理学也将在德鲁克之后出现德鲁克主义,将有更多的管理学家成为德鲁克主义者。

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有三大特点:实用性、系统性、前瞻性。这三大特点映射出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精髓以及应追求的方向,需要我们用心品味,只有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真正了解大师思想的真正内涵。

德鲁克管理学思想范文第4篇

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祖籍为荷兰。其家族在17世纪时从事书籍出版工作(Drucker原意为“印刷者”)。他的父亲为奥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创办萨尔斯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奥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于文化的环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自传体小说《旁观者》对其成长历程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

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1942年到1949年任贝宁顿学院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1942受聘为当时全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顾问。他于1946年将心得成果编辑为《公司的概念》一书出版,对大企业的组织与结构有详细而独到的分析。1950年起任纽约大学商业研究院管理学教授。

彼得·德鲁克语录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

——彼得·德鲁克

将问题变成机会

记得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伤心流泪时,你很有可能又错过了月亮和星星。”许多经理人往往都会向我请教一些个人的问题,但我发现他们很少提及目标或计划,他们几乎千篇一律地绕着问题打转。我相信奥斯卡所说的话确有道理:“好的管理者需要一些技巧来避免他们的错误。”

很多年之前,我和一些管理出错误的某公司主管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那时想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词语,并从他们的经理人的词汇中剔除这个词语。在我参加他们的领导层的会议的时候,我听到他们的经理人说他们在面临着难以决断的机会。我不知道他们把精力花在了什么问题上,或者是用什么方式让机会这样悄悄溜走。我觉得不去解决问题,就没有机会,只有在有机会的时候把机会抓住了才是最好的技巧。

首先是要找到经营业务的抑制损害,让每一个机会都有足够的人员并能得到足够的支持,随后才应该提出问题并为解决问题配备人员。我认为通用电气公司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的政策是:对那些不能提供长期增长的机会,以及那些不能使公司在世界名列前茅的业务,即使是有利可图的也予以放弃。随后,他们把最好的人员放在机会的开拓上,不断开发推进。有效率的人即使学会了创造性思考,并成为现实主义者。他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问题和困难,既不进行美化,也不逃避。即使面对严重的问题,他们也会先去寻找可能的办法和机会。他们的态度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机会可以利用?这并不意味着找出机会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因为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他们会强迫自己用这种态度看问题,即使他们也不一定总能有所收获。

机会的定义与组织目标相联系。目标是企业发现机会的前提,把解决问题置于首位导致

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忽视组织目标。

没有永远的领导者

这个世界处于一种快速变化的状态,很多企业的领导人都苦恼于如何有效地将成功经验复制或是转移给他们所领导的人或组织。虽然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并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可以去复制别人的经验的,就好像你闻到一朵很香的玫瑰花,这样的经验是无法移转的,每个人都必须要自己去闻玫瑰。

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通过组织的设计,有系统地提供精确的管理实务经验(而非所谓的成功经验)给年轻一辈的经理人,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在实际管理中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模式。这一点对于未来非中心化的组织,以及随任务而编制的组织尤其重要。对于工厂的员工或者公司行政人员,则是通过我过去六年一直在倡导的“自我管理社群”,来达到自发动作、有效的组织运作。

我曾经和政府部门的许多领袖在一起共事,我也经常和企业界的和非政府营利组织,例如大学、医院或是教会的领导者有过许多相处的经验。我觉得没有一个领导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多么优秀的领导,就是一般的领导都是有级别之分的。

领导者也有自己的追随者,他们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最大的信任。同时,作为每一个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创新能力,领导者并不是永远的事情,也不是一辈子的事情。

更有竞争力的女性

当女性被解放出来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领导者,只不过在社会与人类历史的所有阶段,男性所执掌的职位范围比较大,从事的工作种类也比较多,而掩盖了女性的作用。随着知识性工作的出现,很多的工作都已经超越了性别的界限。

现在我们可以更有把握地提出这个假设:女性将越来越在每一个管理阶层与男性一争长短。事实上如今美国的许多超级大公司,例如,惠普的执行官早已经是女性了。不只如此,许多大学的校长或董事长也早就是女性了。她们可不是简单的,面对严峻竞争时常让男性甘拜下风,至少我早就是这么想的。

我认为女性会在跟“自我”有关的领域特别杰出,例如人力资源。不过女性经理人最大的竞争力表现出现在金融领域。我相信再过20年左右,绝大多数美国大公司的会计长或财务长都会是女性。

她们在工程的部门也会有很快的跃升。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克雷蒙研究大学的彼得·德鲁克商学研究所这个学校的商研所以我的名字命名)刚刚完成的一项接班计划。

德鲁克商研所由六个校务董事共同管理,每位的任期是五年。在最近这次的会议中,我们决定除了这个学院的CEO(正式的头衔是院长)还可能是个男性以外,其余五个职位都将由五位能干的女性来担任,她们现在也都是商研所的同事。而且我们希望她们会愿意留下来接受领导的职务,不会被其他的竞争对手挖走了。

持续学习和机会赛跑

我只有一句话:继续学习!学习还必须持之以恒。离开学校五年的人的知识,就其定义而言已经过时了。

美国当局如今要求医师每五年必须修复习课程,并参加资格重新检定考试。这种做法起初引起受检者的抱怨,不过这些人后来几乎毫无例外的,对外界的看法有了改变,他们为自己忘掉这么多的东西而感到惊讶。

同样的原则,也应该应用到工程师,尤其是行销人员的身上。因此,经常重返学校,而且一次呆上一个星期,应该成为每一位经理人的习惯之一。

许多大公司目前都在建立内部的教育设施,但我建议这要小心为妙。因为内部训练通常有强调及强化固定观点的毛病。为了开拓视野、质疑通俗的信念、养成组织性的抛弃习惯,

最好是让员工面对多样化及挑战。为了这些目的,经理人应该接触为不同公司工作、以不同方法办事的人。

想要在充满挑战的世界之中担任一名主管,同时还能够产生并且维持效能,就必须要注意上述的若干要点。这世界充满了机会,因为改变即是机会。我们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而变化源起不同的方向。处于这种情势之下,有效能的主管必须能够体认机会,并且和机会赛跑,还要保持学习,经常刷新知识底子才行。日本的大公司,有将近30~40年的时间,能够在内部的延续性以及外部的改造之间取得成功的平衡。然而,就算是这样的平衡也无法是永远的。日本的内部延续性已经开始变得僵化了。

我从来不曾盲目崇拜日本的体系有多么的优越,即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正是兴旺时都是如此。虽然在更早一点的时候,差不多在20世纪60~70年代,我的确倡导美国与欧洲的公司可以采用一些日本的管理方式,例如决策流程等。而我至今仍认为日本在这方面还是很优秀的。不过在1980年左右,正当日本卓越论在美国大流行时,我反而很少再提日本经验了。

我并不迷信日本优越论,甚至,我比别人都更早预测到日本危机的来到。然而,我们也不要低估日本。日本具有领导地位的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与新技术制造的发展上,早就已经遥遥领先许多国家的企业。像丰田汽车最新的厂房,就是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工的先进设备。此外,日本大企业(例如索尼)在跨国的策略上,也比许多国家都还要进步、精密。经理人与组织

在网状结构中,对经理人而言,与上司之间的连接线无疑是重要的。问题是,怎样能让上司觉得这条连线同样也是最重要的(至少是非常重要)的呢?部属当然有必要分析上司的优缺点,但分析的目的不是对此做出结论(这是上司的上司的事),而是为了在分析和交流的基础上,协助上司完成其绩效目标(同时也完成自己的绩效目标)。

为什么辅佐上司很重要呢?因为,只有在上司允许的前提下,才可能有效地完成工作。也就是,任何人都要依靠上司的支持、了解,更重要的—个人绩效的表现也依赖于上司。只有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一个人的成功是因为上司的无能;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的最佳先决条件就是有位肯表现的上司。而且,经理人也最能左右上司能否有所表现,因为如同部属仰赖上司一般,上司亦同时依赖着部属。

我并不认为“辅佐上司”有什么秘诀。而且我认为,找出辅佐上司之道并不困难。然而,大多数经理人会抱怨其上司,认为:“如果每件事情,都能让我越过,或避开现在要向他报告的那位仁兄,我的日子会好过多了!”但据我所知,有极少数经理人,在这方面确实下了功夫。基本上,这个领域一如其他的管理领域,需要经理人担起责任、主动开创。毕竟,经理人应接受一个事实,即:促使上司能有所表现是经理人本身的职责。上司也是个凡人,有凡人般的表现。

不要过分关注上司的不足。作为团队的一员,部属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使个人、团队和上司有更优的绩效表现。团队中的矛盾不必回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迅速找出能够让上司接受的解决方案,并开始行动。

经理人也许可以不尊重上司(总有一些有能力的家伙个性张扬、为人傲慢),但你必须能帮助上司解决问题。别低估上司,但也不必过于高估他:他只是一个比你承担了更多责任(当然,也得到更多报酬)的组织成员。

对个人前途来说,低估上司是很危险的;而对组织前途而言,高估上司可能同样危险。所以别轻易去评价你的上司(上司的上司和人事部门会去做这事)。

切记:同上司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他,而是为了找到有效的方式,用以解决你的、他的和团队的问题。

即使面对一个不错的上司,你也别老想着去“教育”他。对待你的下属同样如此。是否

愿意做一名乐于学习的学生,选择权永远在对方手中。

阅读手记:他在给我们领路

一直以来,人们可以依靠彼得·德鲁克为自己提供一种观察事物的新方法。这位94岁的管理大师说,大多数人在工作岗位、债务、全球化和经济衰退等问题上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毕竟,他是第一位认识到管理是一门值得深入和规范研究的学科的人。远在他人之前(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就预测到了计算机技术总有一天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他前瞻性地呼吁人们关注日本即将崛起成为工业大国,而在20年后,他又警告日本将面临经济停滞。至于“私有化”、“知识工人”和“目标管理”等概念的提出,我们也可以都归功于他。现在的德鲁克仍然充满了众人缺乏的洞见,并且对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渝。他兴趣甚广,从经济学、心理学、哲学、歌剧到日本艺术,无不涉猎,也曾经为成百上千家大公司、政府部门、小企业、教会组织、大学、医院、艺术机构和慈善组织提供咨询。直到今天,这位管理学大师仍继续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克莱蒙特研究生院的管理学院开讲座,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不断前来加利福尼亚朝拜,向他讨教。

在每一次经济繁荣之时,便会出现对首席执行官的英雄崇拜倾向,而聪明的德鲁克正是用自己的智慧在为我们领路。

德鲁克管理学思想范文第5篇

10文秘2班 姓名学号《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关于管理性质、原则和企业管理理论的框架性著作。是“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广泛涉猎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哲学和文学, 对企业运行中的实际现象进行剖析, 从而为管理学提供方法论的一本著作。他从时代、社会和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来透视管理, 强调管理的人性和实践性, 即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从而使得该书呈现出强大的实用性和人文化的关怀。

一般的书籍如果论及管理都是比较笼统的起个名字“管理学”或者“某某论管理”,但大师却把自己智慧的结晶叫做《管理的实践》,多了实践两个字,意义便全然不同。第一,本书不是空洞的讲述管理那些无法落地生根的理论,第二,本书的概况和总结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是经得起管理实践检验的,该书自1954年首版以来,风靡全球,成为管理学的奠基和经典之作。德鲁克也因其在这本书中所表现的的真知灼见和高瞻远瞩, 使他成为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和导师, 被管理学界尊称为“现代管理之父”。

《管理的实践》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来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方法。德鲁克在书中指出, 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 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 创造顾客。那么企业的基本功能只能有两项: 创新和市场营销。企业是为了企业以外的那些需要它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上的人群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并不是为了照顾投资人和在企业中工作的人们的愿望或利益而存在的。德鲁克认为: “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组织的目标, 是对个人和社会做某种贡献。德鲁克最富洞见的看法是: 公司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 将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结构。

在书中贯穿全书的三条主线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企业以组织的形式存在,管理企业需要由管理者来执行,企业的生命线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要由工作来体现,而工作又是员工完成的。因此三条主线不但勾勒了该书的清晰框架,也点明了管理是系统的工作,更加指明管理的范围。

《管理的实践》这本书突出了“人”,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企业是什么?是盈利能力?还是利润最大化?盈利不是企业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的一种约束因素。利润是对企业活动的检验。企业的主要职能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

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主动性的发挥。管理不是一件由许多体力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过教育的人员进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我们习惯上将管理者和员工看成根据指示行事、没有责任、不作出决策的人,这只能消除企业的精神和创新。如何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只能是业绩和成就。那种试图向管理人员颁发许可证,没有专门学历的人员不能从事管理工作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或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即管理企业、有管理人员,同时也管理工人和目的。在《管理的实践》的结语中,德鲁克说:“公司不能自称(绝对不可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公司也不可以干预员工个人的私生活或者员工的公民权。将员工与公司联在一起的,只是一份自愿的、随时可以被取消的聘用合同,那可并不是一条神秘的、不可撤销的纽带。”正确地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可以为组织和个人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那么,个人与组织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德鲁克用清晰和简单的语言帮助我们理清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

德鲁克管理学思想范文第6篇

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祖籍为荷兰。其家族在17世纪时从事书籍出版工作(Drucker原意为“印刷者”)。他的父亲为奥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创办萨尔斯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奥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于文化的环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自传体小说《旁观者》对其成长历程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

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1942年到1949年任贝宁顿学院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1942受聘为当时全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顾问。他于1946年将心得成果编辑为《公司的概念》一书出版,对大企业的组织与结构有详细而独到的分析。1950年起任纽约大学商业研究院管理学教授。

彼得·德鲁克语录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

——彼得·德鲁克

将问题变成机会

记得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伤心流泪时,你很有可能又错过了月亮和星星。”许多经理人往往都会向我请教一些个人的问题,但我发现他们很少提及目标或计划,他们几乎千篇一律地绕着问题打转。我相信奥斯卡所说的话确有道理:“好的管理者需要一些技巧来避免他们的错误。”

很多年之前,我和一些管理出错误的某公司主管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那时想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词语,并从他们的经理人的词汇中剔除这个词语。在我参加他们的领导层的会议的时候,我听到他们的经理人说他们在面临着难以决断的机会。我不知道他们把精力花在了什么问题上,或者是用什么方式让机会这样悄悄溜走。我觉得不去解决问题,就没有机会,只有在有机会的时候把机会抓住了才是最好的技巧。

首先是要找到经营业务的抑制损害,让每一个机会都有足够的人员并能得到足够的支持,随后才应该提出问题并为解决问题配备人员。我认为通用电气公司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的政策是:对那些不能提供长期增长的机会,以及那些不能使公司在世界名列前茅的业务,即使是有利可图的也予以放弃。随后,他们把最好的人员放在机会的开拓上,不断开发推进。有效率的人即使学会了创造性思考,并成为现实主义者。他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问题和困难,既不进行美化,也不逃避。即使面对严重的问题,他们也会先去寻找可能的办法和机会。他们的态度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机会可以利用?这并不意味着找出机会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因为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他们会强迫自己用这种态度看问题,即使他们也不一定总能有所收获。

机会的定义与组织目标相联系。目标是企业发现机会的前提,把解决问题置于首位导致

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忽视组织目标。

没有永远的领导者

这个世界处于一种快速变化的状态,很多企业的领导人都苦恼于如何有效地将成功经验复制或是转移给他们所领导的人或组织。虽然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并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可以去复制别人的经验的,就好像你闻到一朵很香的玫瑰花,这样的经验是无法移转的,每个人都必须要自己去闻玫瑰。

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通过组织的设计,有系统地提供精确的管理实务经验(而非所谓的成功经验)给年轻一辈的经理人,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在实际管理中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模式。这一点对于未来非中心化的组织,以及随任务而编制的组织尤其重要。对于工厂的员工或者公司行政人员,则是通过我过去六年一直在倡导的“自我管理社群”,来达到自发动作、有效的组织运作。

我曾经和政府部门的许多领袖在一起共事,我也经常和企业界的和非政府营利组织,例如大学、医院或是教会的领导者有过许多相处的经验。我觉得没有一个领导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多么优秀的领导,就是一般的领导都是有级别之分的。

领导者也有自己的追随者,他们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最大的信任。同时,作为每一个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创新能力,领导者并不是永远的事情,也不是一辈子的事情。

更有竞争力的女性

当女性被解放出来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领导者,只不过在社会与人类历史的所有阶段,男性所执掌的职位范围比较大,从事的工作种类也比较多,而掩盖了女性的作用。随着知识性工作的出现,很多的工作都已经超越了性别的界限。

现在我们可以更有把握地提出这个假设:女性将越来越在每一个管理阶层与男性一争长短。事实上如今美国的许多超级大公司,例如,惠普的执行官早已经是女性了。不只如此,许多大学的校长或董事长也早就是女性了。她们可不是简单的,面对严峻竞争时常让男性甘拜下风,至少我早就是这么想的。

我认为女性会在跟“自我”有关的领域特别杰出,例如人力资源。不过女性经理人最大的竞争力表现出现在金融领域。我相信再过20年左右,绝大多数美国大公司的会计长或财务长都会是女性。

她们在工程的部门也会有很快的跃升。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克雷蒙研究大学的彼得·德鲁克商学研究所这个学校的商研所以我的名字命名)刚刚完成的一项接班计划。

德鲁克商研所由六个校务董事共同管理,每位的任期是五年。在最近这次的会议中,我们决定除了这个学院的CEO(正式的头衔是院长)还可能是个男性以外,其余五个职位都将由五位能干的女性来担任,她们现在也都是商研所的同事。而且我们希望她们会愿意留下来接受领导的职务,不会被其他的竞争对手挖走了。

持续学习和机会赛跑

我只有一句话:继续学习!学习还必须持之以恒。离开学校五年的人的知识,就其定义而言已经过时了。

美国当局如今要求医师每五年必须修复习课程,并参加资格重新检定考试。这种做法起初引起受检者的抱怨,不过这些人后来几乎毫无例外的,对外界的看法有了改变,他们为自己忘掉这么多的东西而感到惊讶。

同样的原则,也应该应用到工程师,尤其是行销人员的身上。因此,经常重返学校,而且一次呆上一个星期,应该成为每一位经理人的习惯之一。

许多大公司目前都在建立内部的教育设施,但我建议这要小心为妙。因为内部训练通常有强调及强化固定观点的毛病。为了开拓视野、质疑通俗的信念、养成组织性的抛弃习惯,

最好是让员工面对多样化及挑战。为了这些目的,经理人应该接触为不同公司工作、以不同方法办事的人。

想要在充满挑战的世界之中担任一名主管,同时还能够产生并且维持效能,就必须要注意上述的若干要点。这世界充满了机会,因为改变即是机会。我们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而变化源起不同的方向。处于这种情势之下,有效能的主管必须能够体认机会,并且和机会赛跑,还要保持学习,经常刷新知识底子才行。日本的大公司,有将近30~40年的时间,能够在内部的延续性以及外部的改造之间取得成功的平衡。然而,就算是这样的平衡也无法是永远的。日本的内部延续性已经开始变得僵化了。

我从来不曾盲目崇拜日本的体系有多么的优越,即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正是兴旺时都是如此。虽然在更早一点的时候,差不多在20世纪60~70年代,我的确倡导美国与欧洲的公司可以采用一些日本的管理方式,例如决策流程等。而我至今仍认为日本在这方面还是很优秀的。不过在1980年左右,正当日本卓越论在美国大流行时,我反而很少再提日本经验了。

我并不迷信日本优越论,甚至,我比别人都更早预测到日本危机的来到。然而,我们也不要低估日本。日本具有领导地位的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与新技术制造的发展上,早就已经遥遥领先许多国家的企业。像丰田汽车最新的厂房,就是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工的先进设备。此外,日本大企业(例如索尼)在跨国的策略上,也比许多国家都还要进步、精密。经理人与组织

在网状结构中,对经理人而言,与上司之间的连接线无疑是重要的。问题是,怎样能让上司觉得这条连线同样也是最重要的(至少是非常重要)的呢?部属当然有必要分析上司的优缺点,但分析的目的不是对此做出结论(这是上司的上司的事),而是为了在分析和交流的基础上,协助上司完成其绩效目标(同时也完成自己的绩效目标)。

为什么辅佐上司很重要呢?因为,只有在上司允许的前提下,才可能有效地完成工作。也就是,任何人都要依靠上司的支持、了解,更重要的—个人绩效的表现也依赖于上司。只有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一个人的成功是因为上司的无能;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的最佳先决条件就是有位肯表现的上司。而且,经理人也最能左右上司能否有所表现,因为如同部属仰赖上司一般,上司亦同时依赖着部属。

我并不认为“辅佐上司”有什么秘诀。而且我认为,找出辅佐上司之道并不困难。然而,大多数经理人会抱怨其上司,认为:“如果每件事情,都能让我越过,或避开现在要向他报告的那位仁兄,我的日子会好过多了!”但据我所知,有极少数经理人,在这方面确实下了功夫。基本上,这个领域一如其他的管理领域,需要经理人担起责任、主动开创。毕竟,经理人应接受一个事实,即:促使上司能有所表现是经理人本身的职责。上司也是个凡人,有凡人般的表现。

不要过分关注上司的不足。作为团队的一员,部属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使个人、团队和上司有更优的绩效表现。团队中的矛盾不必回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迅速找出能够让上司接受的解决方案,并开始行动。

经理人也许可以不尊重上司(总有一些有能力的家伙个性张扬、为人傲慢),但你必须能帮助上司解决问题。别低估上司,但也不必过于高估他:他只是一个比你承担了更多责任(当然,也得到更多报酬)的组织成员。

对个人前途来说,低估上司是很危险的;而对组织前途而言,高估上司可能同样危险。所以别轻易去评价你的上司(上司的上司和人事部门会去做这事)。

切记:同上司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他,而是为了找到有效的方式,用以解决你的、他的和团队的问题。

即使面对一个不错的上司,你也别老想着去“教育”他。对待你的下属同样如此。是否

愿意做一名乐于学习的学生,选择权永远在对方手中。

阅读手记:他在给我们领路

一直以来,人们可以依靠彼得·德鲁克为自己提供一种观察事物的新方法。这位94岁的管理大师说,大多数人在工作岗位、债务、全球化和经济衰退等问题上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毕竟,他是第一位认识到管理是一门值得深入和规范研究的学科的人。远在他人之前(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就预测到了计算机技术总有一天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他前瞻性地呼吁人们关注日本即将崛起成为工业大国,而在20年后,他又警告日本将面临经济停滞。至于“私有化”、“知识工人”和“目标管理”等概念的提出,我们也可以都归功于他。现在的德鲁克仍然充满了众人缺乏的洞见,并且对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渝。他兴趣甚广,从经济学、心理学、哲学、歌剧到日本艺术,无不涉猎,也曾经为成百上千家大公司、政府部门、小企业、教会组织、大学、医院、艺术机构和慈善组织提供咨询。直到今天,这位管理学大师仍继续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克莱蒙特研究生院的管理学院开讲座,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不断前来加利福尼亚朝拜,向他讨教。

在每一次经济繁荣之时,便会出现对首席执行官的英雄崇拜倾向,而聪明的德鲁克正是用自己的智慧在为我们领路。

上一篇:贷款买车怎么流程范文下一篇:大力发展人才战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