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简介范文

2024-03-20

德鲁克简介范文第1篇

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并尝试着提炼出这本书的精髓,在此谈一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企业目的在于创造顾客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存在目的在于“创造顾客”,因此企业我觉得只有两种基本功能:营销与创新,其它工作都是成本。其中,营销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顾客,将顾客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而创新则是每个企业都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德鲁克的事业理论给了管理者一个思路,让管理者思考一下企业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企业的客户是谁,客户认为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对他有什么价值,思考一下企业究竟做什么,不做什么,思考一下自己的企业如何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影响企业的根本性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企业在经营定位上存在着三个误区并可能会造成企业经营的困境:

1、第一个误区是以企业自身生产能力、员工素质、员工意识等综合要素作为本企业可以提供产品或服务定位的圆点,完全忽略了顾客的实际需求。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始终停留在推销,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

2、第二是忽视产品生命周期的存在,产品更新换代和创新意识滞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开发由于缺乏创新意识而无法满足顾客的实际需求的变化,企业发展因产品滞销而后劲不足。

3、第三个误区是忠实于客户的服务意识还没有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还仅仅停留在企业的领导层面或停留在管理人员的计划中,而没有变成全体职工的共识和旨在落实的过程管理。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企业为谁而存在这一关键点的认知水平上,是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德鲁克指出,伟大的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特殊使命作为指引,并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国企业更多地是沉湎于如何做大销售收入以进入世界500强的迷思中;德鲁克指出,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三大任务之一,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些企业家忙不迭地声称自己的财富是“干净的”,却没人相信;德鲁克点明了成为有效管理者的五种习惯,而中国企业家更多的把忙碌等同于高效;德鲁克指出,每个企业都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是创新,而中国企业似乎更擅长于模仿和价格战。从以上观念的对

比上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与世界成功企业管理水平的差距,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思考的。

上面提到医院1999年改革以来的经营轨迹,一条贯彻始终的经营主线是以医疗市场的需求设计医院的经营项目和医疗服务,尽管在落实符合医疗市场需求经营项目和服务的组织上存在着医疗设备、人员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困难,当时想尽一切办法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些难题,争取通过提供最好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尽管如此操作会加大运行成本,可是我们可以换来接受医院服务的客户群,这是无价之宝。几年来,医院的客户群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单一的对内部职工服务,变为面向北京市医疗市场的客户群,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性医院。尽管我们的客户群还不稳定,我们的竞争能力还不强,但是,他们的经营思路没有出现偏差。然而,他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医院自身员工的医疗素质不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医院团队整体营销的机制也还没有形成,以上这些因素不可避免的制约着医院的经营规模和社会责任的实现,这是医院经营班子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和遗憾,尽管他们一直在做大量的引导性的思想动员工作,但是工作的效果总是不能十分令人满意。

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异地经营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了,我们认为这是医院经营腾飞的良机,在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总结以往经营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深化医院的改革,用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异地经营后的新医院的经营。我认为医院深层次改革应该做好三件事情:一是认真做好服务人群医疗需求分析,医院的医疗项目定位于医院周边服务人群的实际需求,实实在在地为周边居民提供优质、低价位的医疗服务,造福一方百姓;二是以建立医院经营团队为目标,彻底改革旧的用人机制和建立综合绩效考评机制,不能再出现少数低素质员工毁誉医院的情况发生,彻底改变经营养人的局面,真正实现经营用人、经营用能人推进医院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三是坚持创新发展的道路,以病人需求作为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满足病人不断增长或变化的需求,不断吸引和创造更多的顾客,使得医院的经营成果不断上升、医院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管理是机构的器官

德鲁克形容“管理”是机构的器官,无法独立存在,所以管理阶层必须肩负三项任务:

一、达成机构的目的与使命,例如企业主管在决策时,要以追求经济绩效为要务;

二、使工作者有成就感,因为“人”是所有机构最重要的资源;

三、履行社会责任——没有一个机构能脱离社会存在,唯当对社会有益才具有存在价值。管理使各种机构(包括各种组织和企业)产生绩效,所有这些机构组成了社会;社会的机构是社会的器官,管理则是每个机构的器官;机构是为了担负社会

的某种特定功能,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而存在;否则,机构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机构的生存取决于管理。

正是因为缺少对管理和企业运作的认知,中国企业常常过度关注组织的外部因素,把“关系”、“资本运作”、“策划”等当作竞争力的源泉,于是我们看到了德隆、三株、格林柯尔、TCL手机这样的流星滑过。其实,商业竞争是一场持久战,更是内力的大比拼。有了基本功和深厚内力,才有可能笑到最后。仔细琢磨,德鲁克先生的每个真知灼见都在刺痛着中国企业家们的神经。中国不缺聪明人,缺少的正是对企业组织运作和管理的深刻理解。

几千年官本位的封建意识依然严重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我认为影响企业经营和管理成果的不良意识有三个:

1、管理=特权:管理人员定位出现了偏差,管理就是特权,就是高人一等。按照德鲁克的定义,管理是企业大循环之中的重要一环(器官),而不是独立的特权部门。我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服务于本企业各个部门,指导和协调全局的工作,而不能只是教练或裁判。

2、管理=单纯管理:所谓单纯管理我认为是脱离企业整体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地为管理而管理。实际上管理应该紧密围绕企业的目的和使命,为实现企业目标和使命提供组织保证。脱离了企业的目标和使命就失去了管理的真实动力。

3、管理=管人:按照德鲁克的思想,企业重要的资源是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确实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但是,我认为企业管理的主线应建立在确保企业的目标和使命的实现,通过宣传、推广企业的目的和使命,让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让员工自动、自发的做好本职工作。对不利于企业目标和使命实现的事和人管理人员应该给予有效的约束,但是,事实上脱离企业目标和使命的管理(管人)是狭隘和不存在的。

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医院经营班子一直在管理人员中贯彻与被为管理对象服务和加强沟通的意识,通过与员工的思想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尽可能激发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避免以罚代管现象,尽最大努力营造医院和谐的工作环境。从实践结果来看医院职工的自觉意识和判断是非能力确有一定的提高。正如德鲁克所说:“不但企业要发展,企业中的人也要发展,管理者本身也要发展。管理者有责任帮助他人发展。”

三、掌握当下才能创造未来

德鲁克认为,未来难以预测,但可以用有系统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找出那些足以孕育未来的重大改变。第一是去观察人口变化,此外,经理人应该留意功能相同或相似企业、其它产业、国家与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产业是否出现结构性改变的征兆。他表示,未来世界迟早会到来,若不做准备,再强大的企业也会陷

入困境。对企业主管而言,要能够勇敢地承担创造未来的责任,这也正是强者胜过竞争者的根基。

在经营实践中我深刻地意识到光华医院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医疗机构的大环境而生存,社会医疗需求的变化、政府管理政策的调整、服务人群数量及年龄组成变化、社会重大事件等因素都必然给经营带来影响,也可能会带来新的商机。作为经营者不能只顾低头忙自己的事情,必须抬头看一看周围不断变化的世界和变化的需求,通过系统分析及早发现发展动向,以便及时做出应对措施,避免事情一旦发生的措手不及,危及医院整体经营目标。2003年春天一场非典带来全国和全世界的恐慌,人们在对非典高度恐惧的同时,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渴望膨胀,国民的对健康的渴望和健康意识空前提高,作为医院经营者我感觉到健康产业的商机出现了,于是我们从2003年5月初开设筹备建立光华健康体检中心,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工作,在非典刚刚过去我们的体检中心就投入经营,并且,首先创造了把体检中心与医院门诊完全分开的做法,让体检客户完全放松的接受健康体检。此举受到中小型公司体检客户的欢迎,实现了良好的经营成果,既满足了社会人士的健康需求,又实现了医院经营目标的飞跃。在我院体检中心运行的第二年众多的体检中心才纷纷开业,可是我们已经抢占了先机和一定数量的客源,实现了“占位效应”。

四,感悟: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里对管理作为敢为天下先的定义,最经典的一段话就是:——“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通过读这本书,感觉颇深,打小没读过这么优秀的书,让自己长了不少见识,所以我觉得人还是多看书好啊,以后一定会多看看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同时也谢谢老师给了学生我们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让我接触世界先进管理知识。谢谢老师的引导与帮助。

德鲁克简介范文第2篇

题记:谨以此文纪念我最为尊敬甚至可以说最为崇拜的彼得·德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鲁克">鲁克ERSONNAME>先生。正是在他的管理思想的指引下,我离开了让人羡慕的正大集团董事长助理位置,而选择了以独立咨询顾问的形式与企业展开合作,并在其中追求如马斯洛所说的“个人实现”。

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鲁克先生与世长辞。可以想象,在中国又会掀起一股学习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热潮。德鲁克因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发明了“目标管理”,而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同时更是“当代最经久不衰的管理思想家”(《商业周刊》),一生著述颇丰。即使是在90年代,依然保持着“最年轻的头脑”(《福布斯》),不断有新作问世,“在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开拓性的贡献”(《经济学家》)。其中,可以称之为“不朽名著”的作品就包括《公司的概念》、《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旁观者》等。这些作品都有了中译本,并在中国的读者中广为传诵,也因此使我们有机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但同时,面对着德鲁克层出不穷的管理思想,到底什么是他最为重要的思想,我们应该如何辨证地理解他的思想,却始终很少有人进行过深入的讨论。

笔者认为,德鲁克.鲁克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提出了“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很多人把他翻译成“知识工作者”,但笔者更愿意将他直译作“知识工人”,以直观地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人)的概念,并系统论述了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的方法和原则。在这样的论述中,形成了德鲁克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管理思想,这包括目标管理的思想、自我管理的思想、有效管理的思想等

“知识工人”是德鲁克先生的发明。他在1959年发表的文章《明天的里程碑》中正式发明了这个词,其含义是指“把自己从学校学到的知识而非体力或体能投入工作,从而得到工资的人。”知识工人区别于传统的所谓“蓝领工人”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思考的是如何做正确的事情,而后者则只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做事情。对知识工人来说,他们希望知道的首先是“做什么”,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这正是两者本质的区别。或者正如德鲁克所言,由于知识工人的出现,“传统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将可以这样被划分:前者是如何正确地做事,后者则为如何做正确的事。”

德鲁克是在对“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理论之父”梅奥的“行为管理”理论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他的“知识工人”理论的。德鲁克说,“泰罗常受人批评的缺点,就是他从未向他所研究的工人问其怎样提高和改善其工作的建议,他只是告诉他们应当怎样做。梅奥也没做这项工作,他的做法也仅仅限于告诫。在泰罗眼里,工人和经理都是‘笨蛋’。梅奥虽然对经理人员尊敬有加,但他却认为工人们是‘不成熟的’和‘不会自我调节’的人。”

德鲁克认为泰罗和梅奥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他们研究的都是怎么让工人正确地做事

情。德鲁克进一步论述道:“当泰罗在研究铲砂动作时,他所考虑的唯一问题是‘它是怎样完成的?’50年后,当哈佛大学的梅奥开始着手批判泰罗的‘科学管理’并代之以‘人际关系’的理论时,他的着重点也是同样的问题。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梅奥问道,‘连接电话设备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当着眼点局限于制造和移动物件时,工作的任务永远是被视为当然的那种——他们都是研究‘怎么做’。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试图达成何种目标?’‘究竟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以上摘自德鲁克1991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作品《新生产力的挑战》)。

而在德鲁克的定义中,企业现在的员工(包括工人)事实上都是“知识工人”,他们首先关心的问题是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而一旦他们认为这件事情不值得做,那么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马斯洛曾经将人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的需求。关于“自我实现”,马斯洛给出了标准的定义:“一个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个画家必须画画,诗人要写诗。否则,他就无法与自我保持最后的统一。一个人可以变成什么样的人,他一定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个需求,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它是指人希望自我满足的需要,也就是他想成为他有可能成为的一种人;成为一个人有能力成为的任何一种人的倾向。”可见,“知识工人”事实上就是那些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追求自我实现的人。

对于这种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来说,他之所以从事一项工作,是因为他热爱这项工作,他知道在这项工作中可以实现他自己的目标。而他之所以加入某个企业,则是因为他相信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通过企业的帮助,他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对这样的人进行有效的激励,你就必须保证企业的目标与他个人的目标相一致;而一旦实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他会非常努力地工作,他根本不需要你去控制或者激励,因为他知道这些事情是他想干的、他能干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实现了自我激励或者说自我管理,企业也就真正实现了“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正是德鲁克的发明,他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在《管理实践》中,德鲁克这样阐述目标管理:“只有这样的目标考核,才会激发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是因为有人叫他做某些事,或是说服他做某些事,而是因为他的任务的目标需要做某些事(岗位职责);他付诸行动,不是因为有人要他这样做,而是因为他自己决定他必须这样做——他像一个自由人那样行事。”可见,真正的目标管理应该是寻求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点,而一旦找到了这样一个目标,员工就被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可见,真正的目标管理就是自我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知识工人都是“管理者”。

这正是德鲁克在1966年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反复强调的思想。该书的英文名是《The Effective Executive》,在这里,德鲁克把管理者称为Executive,而不是我们一般常用的Manager,是因为他认为Manager的含义应该是经理,强调的是一种行政上的职位;经理的职位总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经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做经理),但是,所有的人(特别是知识工人)都应该努力成为管理者。德鲁克在这里给出了“管理者”一个全新的定义,那就是说“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这里蕴涵着一种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过去我们总是把经理和员

工或者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立起来,认为经理就是管理者、员工就是被管理者,二者是截然对立或者说泾渭分明的。但德鲁克却认为,有些经理事实上仅仅是别人的上司而已,他们的行为其实并不能对组织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他并不能称之为“管理者”。而有些人虽然没有下级,但他自己能做决策,并承担起做出贡献的责任,那他同样是一个“管理者”。同时,作为经理,要想成为有效的管理者,首先需要学会的是“管理好自己”;作为员工,则要努力学会成为管理者,特别是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上级”。总之,所有的人都要积极参加管理,而最终企业将成为一个自我管理的社区。

这些思想应该就是德鲁克先生最为重要的管理思想,也是他开始管理生涯以来所一直坚持的思想。德鲁克研究企业管理的生涯是在他1942年接受通用汽车公司的邀请后正式开始的。他在通用进行了18个月的详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于1945年出版了著名的《公司的概念》一书。书中建议企业应该培养“有管理能力”的、有“责任感”的工人和一个“自我管理的工厂社区”。可见,从那个时候开始,德鲁克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这套管理思想(事实上,德鲁克在这里基本上是把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工人也等同于知识工人来看待)。

可是,德鲁克的建议在通用公司却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因为公司的管理层认为管理是一门需要专业知识的科学,工人们是不可能懂得管理的。他们认为,德鲁克让工人去参加管理,就好象“让学校里的孩子们自己判断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一样,而无视客观的科学真相;”“让工人承担本该由管理层负责的工作,就好比给他加上了一层无法承受的重担;”必须“让经理来管理,让工人去工作。”甚至可以说,《公司的概念》这本书在当时的整个美国都没有引起重视,而恰恰是来自东方的日本人怀着极大的热情接受了这套理论。

德鲁克写道:“我在日本的声望都来自于《公司的概念》。日本把它能以一个经济强国的身份出现,以及它的工业成就和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我。《公司的概念》刚一出版立即就被翻译成日文,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阅读并应用它”。自己的理论在企业里终于得到运用,按理来说德鲁克应该非常开心才对。但是,这样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还是让他难以掩饰心中的郁闷。提出这套理论本来是想帮助美国的企业更好的发展,结果没想到被他们弃之如敝履,反而被竞争对手学了之后来对付他们。要知道,战后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正是在日本人的冲击下迅速崩溃。这种郁闷的心情整整伴随了德鲁克几十年,以至于到1983年《公司的概念》这本书再版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老人家虽已74岁高龄,并早已奠定了自己“现代管理学之父”以及“管理学当之无愧第一人”的至高声誉,却仍象个小孩子一样在该书的中写道:“至于我,我一直认为,有经理观念的责任员工和自行管理的工厂是我最重要和最跋有创意的思想,也是我所做出的最大贡献。不管这些概念在日本有多大影响,通用汽车公司及其主管人员拒绝采纳它们,结果使得这些概念对我所在的国家毫无影响,这是我遇到的最大和最让我感到羞辱的失败。”

德鲁克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失败提醒我们,他的管理思想虽然先进,但却仍然存在一个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是否愿意采用这些思想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这些思想,可以发现无论是有效实施“目标管理”,还是真正实现“自我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这些人应该是“知识工人”,而要成为真正意义的“知识工人”,其关键则是他追求的是“自我实现”,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然而,在现在的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中,真正追求自我实现的“知识工人”并不是很多,

往往更多地是追求工资越高越好、官位越大越好的那种“工业文明”下的“工人”,甚至仅仅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目标、追求“活下去”的那种“农业文明”下的“工人”。在这种情况下,你用那种“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其实更能收到效果——甚至有的时候,完全采用强权的大棒就够了。笔者经常跟中国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打交道,这些企业里的工人往往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然后就拿起榔头。在山东的一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调研的时候,笔者访谈了很多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最后恰恰是公司的保安主管说出了这种情况下管理的真谛:“现在工人素质低,你跟他讲道理没用,给他两拳、罚款200,他就老实了。”可见,对这样的工人,他们实在是不能被称之为“知识工人”的,你也自然不能希望他们去实现真正的“自我管理”。

正因如此,马斯洛把德鲁克倡导的那套管理思想又称之为“理想管理”,并这样批评道:“如果我们有一些进化良好的人类能够成长,并且很急切地要求成长,那么在这样的地方,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原理就好象很不错。这些原理是有用处的,可是,也只能在人类发展的顶层才有效。”这是因为德鲁克天然地假定这些人已经满足了各种较低层次的需求,而能够激励他们的只能是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甚至认为,在德鲁克那套管理思想中暗含着36个基本的假定,而他的那些管理原则事实上“可能起作用的只是那些相对健康的人、相对坚强的人、相对优雅和善良的人,有德行的人。”

让我们还是回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共有5级阶梯,德鲁克笔下的“知识工人”就好比是站在了第四个阶梯,他不但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甚至已经满足了社交需求和被人尊重的需求,现在能够激励他的只是“自我实现”,因此他需要的也只是“自我管理”。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工人,他们现在更需要的是被人尊重,甚至仅仅需要的是活下去。这种情况下,用泰罗的“科学管理”或者再加上点梅奥的“行为激励”来对他们进行管理或许更为有效,甚至在有的地方,就象那位保安主管所采取的那种强权管理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可取之策。所以,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主要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他轻视了选择合适的个体来实现他的管理原则的必要性;另一个是他忽视了邪恶的存在,病态的存在,还有一些人身上普遍的恶劣性的存在。”(马斯洛对德鲁克的批评引自《马斯洛论管理》一书)。

德鲁克简介范文第3篇

——读《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有感

在现代管理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管理理论总总而生、林林而立,各种管理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却又昙花一现,只有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传播范围最广泛,影响最大也最持久。

彼得·德鲁克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一代管理学宗师。他的特殊的家庭背景、传奇似的经历、渊博的知识及睿智的才思,使他在政治、法律、社会、管理、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都留下了精辟的见解和耐人寻味的启示。管理学更是他一生耕耘的主要天地,被人们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他在过去几十年中提出许多观点,把管理学变成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他把管理学这个范畴,灌输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社会的每一个组织、不管是盈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还是政府组织,都能更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功能、潜能和责任意识,让整个社会在一个更整合的范畴中可以共融发展。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德鲁克先生有关管理实践的思想给了我们非常明确的指引,让管理实践本身具有真实可行的价值。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从一开始,德鲁克先生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德鲁克先生在《管理的实践》这本著作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知道企业是什么,我们必须先了解企业的目的,而企业的目的必须是超越企业本身,事实上,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在德鲁克先生看来,市场是有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家必须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化为财富,把物品转化为商品,才会有企业存在的价值。

要了解企业就要了解企业的外部,要了解企业的外部就要从企业的顾客开始,这是德鲁克管理实践的基本逻辑。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坐标上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企业都必须面对和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这是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从顾客那里寻找。企业的产品并不会最终影响企业的前途或成功,而是顾客最后决定的。德鲁克先生说:“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只有顾客才能创造就业机会。社会将能够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也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沿这个思路下去,我们发现,德鲁克先生给出常胜公司的秘籍就是不断地为顾客创造价值。

顾客要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期望什么,这些永远是企业高管必须接受的客观事实。

二、学会卓有成效的管理。

对于传统的管理者,他们的首要特征是专注于琐碎的事务中,他们只关心发生的事务,所以他们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处理别人的事情上,也就是说传统管理者时间属于别人。他们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身在什么岗位就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所以导致部门之间不合作,不知道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同时,传统管理者专注于事务,忽略了人的培养。了解了这些特征,我们也就知道了传统管理效率不高的原因,所以必须学会有效的管理。

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管理者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与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这就是管理者的价值所在。德鲁克先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让管理进入真实的境界:解决问题,贡献价值。

管理必须有效,如果管理实践不能有所作为,将是对实践所调用资源的极大浪费,绩效不存在,管理也就无从谈起。管理本身的过程并不程序化,也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只要能达到期望的成果,就是有效的管理。德鲁克先生常说,效率是做好事情,效果则是做对事情,务必要把对的事情做好,这就是管理必须有效。

三、要有创新精神。

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必须将资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企业的创新精神就是创造顾客的能力,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企业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事实上,商业早就进入了自我探索、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领域,德鲁克先生提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为了探讨他们的行为和行动。在与人们一样坚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重要的前提下,德鲁克先生更注重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事实上,它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德鲁克先生的着眼点。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创新既是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行动,这也许就是德鲁克管理实践思想最精华的地方。

此外,德鲁克先生对于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可以说这种关注是西方传统社会责任思想的一种体现。在德鲁克先生的著作与文章中,“社会责任”一词与“绩效”一词同样显著。我们通过反向思维可以发现,社会责任是绩效的基础。管理之所以必须追求绩效,不仅是因为绩效是组织生存的基础,还因为企业要承担责任。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说:“管理是一项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德鲁克先生具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天赋,反复体会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每一次都会有更深的理解。这些并不复杂的思想精髓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指导企业的实践更加有效,这也是德鲁克先生管理实践思想的价值所在。

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有很强的生命力,后人的优秀作品中重要观点几乎都可以在他的思想中找到根源。核心竞争力的创始人之一迈克尔·哈默更是说:“我双手颤抖的打开德鲁克先生的早期作品,因为我害怕他在几十年前就预见了我的最新思想。”德鲁克先生总是宣称他不是一个未来学家,不会语言未来,他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想了解未来,就必须创造未来。”

通过一些最初步的了解,我认同和敬重德鲁克先生,特别是其面对现实、关注实践、理性思维、高度总结、系统前瞻的思考方式。实际上这些都体现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真谛。德鲁克先生的一生就是管理思想的一生,其思想的动力之源就是实践,其伟大成就来自与其面对实践和现实的不断观察,深入企业实际的广泛操练和深刻感悟,以及奠基与其上的科学思考和智慧提升。

在世界管理史思想中,德鲁克已经变成一个历史名词,我相信德鲁克先生的思想和传统还将继续为管理学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正如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管理学也将在德鲁克之后出现德鲁克主义,将有更多的管理学家成为德鲁克主义者。

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有三大特点:实用性、系统性、前瞻性。这三大特点映射出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精髓以及应追求的方向,需要我们用心品味,只有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真正了解大师思想的真正内涵。

德鲁克简介范文第4篇

一、前言

有关于管理的经验与著作真是浩如烟海,而其中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则以他的实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为人所称道。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大师的作品。初次听说德鲁克,是在大一的管理学课上。德鲁克的一生就是探究管理思想的一生,但是,其思想动力的源泉就是实践,因此,他书中所透露出来的也都是管理世界的真实图像。

德鲁克很重视人的作用,他认为未来的世界正由一群独立自主的个人创造。明天将会如何,主要取决于今天的决策者,取决于他们的知识、洞察力和素质。因此,组织中管理者的作用则是不可小觑的。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决定组织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这本书以大量的篇幅论述如何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德鲁克说:“这本书是为那些对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和决策责任的知识工作者所写,是专门为那些被我们称之为‘管理者’的人所写的。”用心的读读这本书充满智慧的书,希望能够用大师之道,感悟管理的真谛。

二、桌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在本书的开篇,德鲁克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他认为,资源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只有通过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是德鲁克在书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这也是我初次拿到这本书所想到的问题。他说,知识工作者跟体力工作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作模式。唯有从事“对”的工作,才能使工作有效,而这一点,却是无法用衡量体力工作的方法来衡量的。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他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只有通过另一位知识工作者,把他的产品当做投入,并转化为另一种产出,它们才具有实际的意义。知识工作者必须做到一些体力工作者不需要做的事情,他必须具有有效性。总之,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

在还没接触管理时,我对管理者的定义就是管理人的领导。在看完了德鲁克对管理者的定义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管理者。所谓管理者,是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人。一位合格的管理者,不能仅以执行命令位满足,他必须能够决策,并承担起做出贡献的责任。只要他有一天身为管理者,就不能忘记他的标准、目标和贡献。作为一个管理者,他所面临的挑战完全不仅仅局限与自身的因素,还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工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管理者本身处于一个“组织”之中。只有当别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算有效;管理者是身处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那么,应该如何学会卓有成效呢?在本章的最后一节,德鲁克提出了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

4、有效地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

5、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当我们接触到管理这个专业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这样的人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吗?是的,或许我们的确没有天生的管理天赋,或许我们很内向,根本不擅长与人交流,又或者我们开朗热情,善于交际等等,但是,谁适合或不适合,那只是人主观上的臆断。德鲁克就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高效率的共同个性’。他们中间,只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有把该干的事情干好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我想是可以培

养的,我们大可不必毫无根据的怀疑自己。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经历过一段训练。而这段训练也是不可小觑的,无论一个人的才智有多高,知识有多广,是多么的勤奋及富有想象力,只要他们没有做过这些训练,那么他在工作效益上总是有缺陷的。也就是说,“实践”对于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来说,比那些所谓的天赋、个性的适合度重要多了。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我们知道该如何去背那些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知道如何应付考试,但是我们的实践训练则是少之又少。这对于学习管理,并希望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作为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在积累理论的同时,还要不断地给自己创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接受训练,从而培养自己讲究工作效益的习惯。

三、掌握自己的时间

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会考虑,做这件事,需要哪些资源。一个组织或机构在完成一个项目的时候,也需要各式各样的资源,资金、人才、设备等等。但是,无论是做什么项目或活动,时间都是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做任何工作都需要耗费时间。然而,时间的供给,丝毫没有弹性。不管时间的需求有多大,供给绝不可能增加。而且,时间稍纵即逝,根本无法保存。所以,时间永远是最短缺的。因此,要成为一位有效的管理者,他必须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了解自己的时间实际上是怎么消耗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管理者的时间总是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很多管理者,总有许多时间耗用于毫无贡献的工作上,而且他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组织对他的时间要求往往越大。

在一个组织中,浪费时间的活动随处可见。人员过多,会议太多,信息功能不健全等等,这些都在浪费管理者的时间。然而,很多管理者并没有重视这些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弊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也不清楚自己的时间是如何浪费掉的。在本书的第二章,德鲁克向我们介绍了诊断自己时间的方法。我觉得这对于美每一位管路这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德鲁克说,要提高管路这的有效性,第一步就是记录其时间耗用的实际情形。接下去则是要做有系统的时间管理。有系统的时间管理,首先要找出什么事情根本不用去做,其次是知道哪些事情可以由别人代为参加二又不影响效果,对于一个管路这来说,如果他真的想有所作为,只要将可由别热做的事交给别人就得了。最后,一位管理者必须自己控制并且消除的,就是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或许会有管理者听到这样的叙述会有点惊愕,事实上,一位管理者大刀阔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绝对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就像书上说的霍普金斯的例子一样,大胆的减少无谓的工作,绝对无损于有效性。

即使是独立的个人,也存在管理的问题,那就是管理自己,其实,管理自己和管理一个组织最大的共同点也就是对时间的管理。要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的话,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他们对自己的时间十分珍惜。从这一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该如何管理时间。德鲁克在这章中主要是讲述了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该如何来掌握自己的时间,从而取得最大的效益。作为学生来说,这也同样适用。进入大学之后,我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的增多,然而,我们所完成的真正能带来效益的事却并没有因此增多甚至还有所减少。每当一天结束之际,我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一天忙忙碌碌到底做了一些什么。试着用德鲁克的方法,将自己一天的时间所做的事记录下来,才知道为什么觉得每天都很忙,却忙不出什么结果的原因。联系实际情况来说,我发现,我每天花在上下课来回于寝室与学校的时间就有至少1个小时,而我完全没有必要一天回好几趟寝室,这些时间完全是可以省下来的。

其实,管理无处不在,无论是企业或是学校的一个学生组织,抑或是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都存在着管理是否合理的问题。作为学习管理的学生,我们要学会管理别人的前提就是要先学会管理自己。有时候,管理者无法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时间,不仅是在浪费自己的

时间,也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

四、贡献与优先

在本书第三章,德鲁克为我们讲述的是有效性的关键——贡献。在德鲁克的观念中,贡献是管理者的承诺。一个管理者,只有重视贡献,才能使其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一个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时刻自问“我能贡献什么”。在很多情况下,管理者都把时间浪费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导致他们在做事情之前都不会自问,做这件事我能贡献什么。重视贡献,不仅是对管理者自身的发展跟提升,一位管理者能够重视贡献,还是人才发展最大的动力。这样的管理者还可以帮助那些与他共事的人将眼光放的更远。强调贡献有助于横向的沟通,因此能够促进团队合作。在一个知识型组织中,主要依赖于知识不同和技术不同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工作才能有效。因此,身处团队中的成员都应该重视贡献。而且,个人能否有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你是否重视贡献。重视贡献,足以消除管理者的一项基本问题:让你在一团乱麻似的事务中理出轻重缓急来。重视贡献是一项组织的原则,使刮玻璃这能掌握各项工作的关联性。总之,重视贡献,就是重视有效性。

尽管反复强调要重视贡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管理者强调的并不是自己贡献了多少,而是重视自己的职权。他们耿耿于怀的是:所服务的组织和上司是否亏待了他们,的否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经常抱怨自己没有职权。这让我不禁想到班委。这学期开学时,刚经历了班委的改选。大一的时候并不清楚班委的职责是什么,大家都只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去竞选。而现在,什么工作轻松,什么工作可以带给我们“好处”,一年的时间足以让大家看清。所以在竞选那天,那些累工作大家都不要去做,而是都去竞选轻松的职位。这种可以挂着班委的名义,又可以在期末的时候拿到各种称号的竞选资格的事,就跟管理者的这种只重视职权却忽视贡献是一样的道理。我们选班委,为的是选出我们信的过的人来为我们服务,但是如果大家竞选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利益却不懂得贡献,那么这样的班委所能带给我们的并不会是我们想要的。以前我总是在定义管理者的时候,把它定位在很高的地位,想象成我们现在遥不可及的人物。其实,班委在班上就属于管理者了,他们负责管理我们这个小小的集体。如果现在都无法再管理过程中自觉的问自己“我能贡献什么”,那么在以后,我们要如何去做一个部门甚至整个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去做到卓有成效的管理?所以,我们学习管理的同学,在这种小锻炼中就应该不断的提醒自己,我能贡献什么,而不是以心只想着靠着自己那微不足道的职权,去要求别人。

德鲁克说: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善于集中精力。这让我不禁想问,为什么呢?他强调,管理者要做的贡献太多,但是时间却是有限的。不管一位管理者如何善于管理时间,总有绝大部分时间非他本人所能控制。并且,管理者越是想要做重大的贡献,越是需要有更长的“整块时间”。同样的,一位管理者越想发挥长处,就越感到应在重大的机会上,集中一切可用的长处。这是获得成果的唯一办法。所以,管理者想要卓有成效,必须要善于集中精力。

那要怎样才能做到集中精力呢?首先要学会摆脱昨。管理者要想专心致志,第一项原则就是要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我想这一点不论是对管理者还是对我们自身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脑子里仍然放心不下以前的事情,那么现在在做的事情肯定不会做得很好。因此,管理者想要专心致志,一定要摆脱昨天。另外,在管理者的面前,往往摆着许多事情等待他们去处理,而他们是时间却是非常有限。所以,这就涉及到哪些事情需要优先处理。在德鲁克的阐述中,我们知道:在决定哪些应该优先、哪些可以延缓这个问题上作最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拿出应有的勇气来。在我们考虑优先次序的时候,我们应当记住这些原则:重将来而不是重过去;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选择自己的方向,

而不盲从;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在德鲁克的观念中,他认为化机会为成果,肯定比解决旧问题更有生产性。因此,要想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一项工作,要有足够的勇气,要敢于决定真正该做何真正先做的工作。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成为实践和任务的主宰,而不会成为他们的奴隶。

五、用人之所长

德鲁克说:组织就是让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这就需要发挥人的长处。不能很肯定的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天赋过人的全才,但是这种人一定是凤毛麟角。而这些人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所以,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着眼于一个人的长处,而非这个人是否是全才。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同样的,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应该重视自己的优势,并学会在组织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为组织做出贡献。

作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来说,要用人所长就是其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自己管辖的职位设置的合情合理。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更多的着眼于他的长处是否对能够让他在这个职位上体现出价值,正如德鲁克所说:“不管是谁,在任用一个人或配备一个班子时,如果只想避免短处,那么,他所领导的组织最终必然是平平庸庸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忽略一个人的缺点。人际关系专家们有一句俗语:“你要雇用一个人的手,就得雇用他整个人”。我们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只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将他安排在一个可以让他发挥长处同时又可以避免他的短处的职位。书中马歇尔将军的例子就告诉了我们:任何一项人事任命都是赌注。但是,只要能够抓住某人的长处是什么,这至少是合理的赌注。用人所长还要求我们不要将职位设置的太具体,这样会束缚下属发挥个人才干的空间,最终导致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减弱。同样的,在用人时,管理者要先考虑这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职位的要求的什么。这个问题,个人觉得这个现象在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中存在的比较多。由于采取终身雇佣制,新的成员不断进入公司就导致公司雇员人数超出了实际工作需要的人数,但是又不能裁员,于是,只能设置一些形同虚设的职位给一些无法再替公司创造价值的人。这一点很好的而保护了职员的利益,但是,也给公司照成很沉重的负担。不可否认,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对它创造的经济发展神话有很重大的影响,但也不可否认,在经济发展的今天,这种制度是需要改革的。而且,因人设职业必然会出现顺从和偏爱的倾向,而机构的人事决策必须要体现出“公平、合理”,不能带有个人喜好的因素。

以前提到管理者的管理问题,通常都是相对于下属而言。殊不知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应该具备调动上司的积极性的能力。德鲁克认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必须注意充分发挥上司的长处。通常我们都觉得,和上司相处是一件很不容易。太过于亲近和太疏远都不行。其实,上司也是人,也会有自己有效的方面,而让上司发挥效用也并不难,关键就是要抓住上司的长处,了解他们可以起什么作用,而只要认真观察,这些也并不难发现。如果做到这一点,无疑是取得了一张通行证,它有助于下属将精力集中在自身的贡献上,并可以帮助自己完成想要完成的工作,取得想要取得的成就。而一个人,如果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没有什么事会比这件事更重要了。

当然了,管理者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人们总是把领导的行事形式当做样板来看,“在人类活动中,领导人与一般人是有差距的,如果领导人变现的特别突出,那么一般人也会愈来愈突出。”管理者如果要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有成效,就必须从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出发,而管理者的长处的发挥,也可对工人的工作能力和习惯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求有效,就要以了解自己能够做什么为基础,然后以最合适自己的方式做下去。

总之,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是像圣经中“塔兰特寓言”所说的那样,管理者

的任务就是让各人的聪明才智、健康体魄以及业务灵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机构的总体效应得到成倍的增长。

六、如何决策

何为决策,决策从本质上讲就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或最佳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想要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就要做有效的决策。管理者应当做少数重大的决策,而不是做过多的决策。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的,是分辨什么问题为例行性的,什么问题为策略性的,而不是重视解决问题。而且,管理者还要学会知道什么时候应依据原则做决策,什么时候应依据实际的情况需要做决策。正反两方面的决策是最骗人的决策,并且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最费时的是决策的推行而不是决策本身。书中,德鲁克向我们举了贝尔公司的费尔和通用公司的斯隆两人的案例。他们两个解决问题,都着眼于最高层次的观念性的认识。他们的决策不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临时需要,而是战略性的考虑。所以,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重视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的决策,并且要致力于找出情势中的常数。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及总结,德鲁克便提出了做出决策的五大要素:思想明确、划定界限、反复推敲、落实措施、重视反馈。

首先,管理者必须明确事物的性质,是一般性的问题还是特殊性的问题。而德鲁克讲平常所发生的问题分成了四类,第一类就是属于常例,这是管理者日常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反映基本情况的表面现象,在做这中分析之前,管理者就应该设法看清真正的问题所在;第二类问题就是对个别单位来说是特例,但是实际上却带有共同性,在考虑这些问题时,就要考虑一般性的规则,参照其他人的经验;第三类问题就是真正的例外情况,而意外的情况更并不是经常会发生的,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管理者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问题到底是真的特殊问题,还是只是另一个问题的前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第四类就是一个新的一般问题初次变现出来的问题,对于这种事故,就只有找出某些同通用的方法,才能有效地防止它的再次发生。 “如果将类型判断错了,那么决策也一定对不了。” 所以,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往往会花费很多时间来判断自己要处理的问题是属于以上四类问题中的哪一个。

其次,管理者必须要明确决策的目的。决策要达到什么目的?目标的最低限度是什么?实现目标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些因素既是科学上所称的“界限条件”。“界限条件越是清楚,决策的有效的可能性就越大,实现其预定目标的机会就越多。”明确界限条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首先,它可以提醒人们什么时候该放弃某个决定;其次它可以使管理者识别出在众多决策中哪一个风险最大。现实中,管理者在做某些决策的时候难免会做出一些妥协,而妥协到何种程度,妥协正确与否,也是就要看界线条件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实际上谁都免不了在某个时候做出错误的决策,但是,谁都不可以去做根本不满足界限条件的决策”。

第三、管理者必须要把决策转化成行动。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再好的决策只要没有运用在实践中,就永远不可能发挥它的效用,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如果说明确决策的界限条件是决策中最难的环节的话,那么将决策转化成行动就是最费时间的环节了。而要将决策转化成行动,管理者首先就要落实一下两条:行动的责任必须落实到人头;负责落实的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其次,决策行动也必须与决策者的能力相适应,如果一项决策要转化成有效的行动,那么有关人员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态度来适应决策的落实。

决策就是判断,在我们的传统认识里,决策就是先认识事物的真相,然后提出看法。而事实上,决策应该是现有想法,再有行动的。这也有利于我们用实践来检验想法。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会坚持用各种不同的测试方法来挑选方案,更有趣的事是,真正有效的决策并不

是意见一致的结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喜欢听取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判断中做出选择之后,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德鲁克说“一个好的决策,应以相互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在第一章中,作者提出的管理者所面对的压力中,就有讲到受到组织的局限。听取不同的意见,可以保护决策者不被组织的看法所左右。不同的意见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选择的余地,一旦发现决策无法执行,也不至于束手无策。我想这也是如今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如此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吧!

最后,管理者必须要将反馈的信息考虑到决策中,以便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验证决策目标是否合理。“决策是由人来做的,是人就难免会犯错误,再了不起的决策也不可能永远是正确的。”而管理者收集反馈信息也不能只听下属的一面之词,自己亲自去看看才是获得反馈信息最可靠的方式。不愿下去亲自了解情况,不仅存在在企业的决策中,也存在在政府的而决策中。而这一点在我国就体现的尤其明显。中国官员了解信息的途径一般就是下属呈上的经过加工的数据和报告,以至于和现实的真实情况越离越远,做出的决策也往往起不到任何效用,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七、后记

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分为八章内容,回顾本书各章所提出的各种论点及论据,最终的结论便是“必须学会卓有成效”。做到卓有成效,首先必须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其次,就是要把目光集中到贡献上;第三既是要充分发挥人的长处;第四就是第五章中“重要的事先做”和第二章“掌握自己的时间”相辅相成;最后便是做出有效的决策。机构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而个人需要把机构当做自己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所以,必须管理者必须学会卓有成效。德鲁克在最后提到:今天的社会有两种需要:对组织而言,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对个人而言,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只有管理者的有效性,才能使者两种社会需要相辅相成。总而言之,卓有成效确实是必须学会的。

花了近一周的时间,读完了管理大师的著作。我发现,书中没有晦涩深奥难懂的理论,有的只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诠释的却是鲜活的思想。德鲁克先生就像是我的一位同事,虽然与我们面对相同的事实,却从不同的视角说出了我们不曾想、更不曾想到的新理念。读完整本书,我体会最深的是德鲁克说的这样一句话:有效性虽然人人可以学会,但不可以教会。有效性的学习是一种挑战,一种时实践,如果我们既不挑战自己的目标,又不去应对市场的挑战,那就不会有学习有效性的动力和压力。

德鲁克简介范文第5篇

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祖籍为荷兰。其家族在17世纪时从事书籍出版工作(Drucker原意为“印刷者”)。他的父亲为奥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创办萨尔斯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奥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于文化的环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自传体小说《旁观者》对其成长历程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

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1942年到1949年任贝宁顿学院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1942受聘为当时全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顾问。他于1946年将心得成果编辑为《公司的概念》一书出版,对大企业的组织与结构有详细而独到的分析。1950年起任纽约大学商业研究院管理学教授。

彼得·德鲁克语录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

——彼得·德鲁克

将问题变成机会

记得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伤心流泪时,你很有可能又错过了月亮和星星。”许多经理人往往都会向我请教一些个人的问题,但我发现他们很少提及目标或计划,他们几乎千篇一律地绕着问题打转。我相信奥斯卡所说的话确有道理:“好的管理者需要一些技巧来避免他们的错误。”

很多年之前,我和一些管理出错误的某公司主管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那时想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词语,并从他们的经理人的词汇中剔除这个词语。在我参加他们的领导层的会议的时候,我听到他们的经理人说他们在面临着难以决断的机会。我不知道他们把精力花在了什么问题上,或者是用什么方式让机会这样悄悄溜走。我觉得不去解决问题,就没有机会,只有在有机会的时候把机会抓住了才是最好的技巧。

首先是要找到经营业务的抑制损害,让每一个机会都有足够的人员并能得到足够的支持,随后才应该提出问题并为解决问题配备人员。我认为通用电气公司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的政策是:对那些不能提供长期增长的机会,以及那些不能使公司在世界名列前茅的业务,即使是有利可图的也予以放弃。随后,他们把最好的人员放在机会的开拓上,不断开发推进。有效率的人即使学会了创造性思考,并成为现实主义者。他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问题和困难,既不进行美化,也不逃避。即使面对严重的问题,他们也会先去寻找可能的办法和机会。他们的态度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机会可以利用?这并不意味着找出机会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因为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他们会强迫自己用这种态度看问题,即使他们也不一定总能有所收获。

机会的定义与组织目标相联系。目标是企业发现机会的前提,把解决问题置于首位导致

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忽视组织目标。

没有永远的领导者

这个世界处于一种快速变化的状态,很多企业的领导人都苦恼于如何有效地将成功经验复制或是转移给他们所领导的人或组织。虽然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并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可以去复制别人的经验的,就好像你闻到一朵很香的玫瑰花,这样的经验是无法移转的,每个人都必须要自己去闻玫瑰。

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通过组织的设计,有系统地提供精确的管理实务经验(而非所谓的成功经验)给年轻一辈的经理人,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在实际管理中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模式。这一点对于未来非中心化的组织,以及随任务而编制的组织尤其重要。对于工厂的员工或者公司行政人员,则是通过我过去六年一直在倡导的“自我管理社群”,来达到自发动作、有效的组织运作。

我曾经和政府部门的许多领袖在一起共事,我也经常和企业界的和非政府营利组织,例如大学、医院或是教会的领导者有过许多相处的经验。我觉得没有一个领导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多么优秀的领导,就是一般的领导都是有级别之分的。

领导者也有自己的追随者,他们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最大的信任。同时,作为每一个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创新能力,领导者并不是永远的事情,也不是一辈子的事情。

更有竞争力的女性

当女性被解放出来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领导者,只不过在社会与人类历史的所有阶段,男性所执掌的职位范围比较大,从事的工作种类也比较多,而掩盖了女性的作用。随着知识性工作的出现,很多的工作都已经超越了性别的界限。

现在我们可以更有把握地提出这个假设:女性将越来越在每一个管理阶层与男性一争长短。事实上如今美国的许多超级大公司,例如,惠普的执行官早已经是女性了。不只如此,许多大学的校长或董事长也早就是女性了。她们可不是简单的,面对严峻竞争时常让男性甘拜下风,至少我早就是这么想的。

我认为女性会在跟“自我”有关的领域特别杰出,例如人力资源。不过女性经理人最大的竞争力表现出现在金融领域。我相信再过20年左右,绝大多数美国大公司的会计长或财务长都会是女性。

她们在工程的部门也会有很快的跃升。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克雷蒙研究大学的彼得·德鲁克商学研究所这个学校的商研所以我的名字命名)刚刚完成的一项接班计划。

德鲁克商研所由六个校务董事共同管理,每位的任期是五年。在最近这次的会议中,我们决定除了这个学院的CEO(正式的头衔是院长)还可能是个男性以外,其余五个职位都将由五位能干的女性来担任,她们现在也都是商研所的同事。而且我们希望她们会愿意留下来接受领导的职务,不会被其他的竞争对手挖走了。

持续学习和机会赛跑

我只有一句话:继续学习!学习还必须持之以恒。离开学校五年的人的知识,就其定义而言已经过时了。

美国当局如今要求医师每五年必须修复习课程,并参加资格重新检定考试。这种做法起初引起受检者的抱怨,不过这些人后来几乎毫无例外的,对外界的看法有了改变,他们为自己忘掉这么多的东西而感到惊讶。

同样的原则,也应该应用到工程师,尤其是行销人员的身上。因此,经常重返学校,而且一次呆上一个星期,应该成为每一位经理人的习惯之一。

许多大公司目前都在建立内部的教育设施,但我建议这要小心为妙。因为内部训练通常有强调及强化固定观点的毛病。为了开拓视野、质疑通俗的信念、养成组织性的抛弃习惯,

最好是让员工面对多样化及挑战。为了这些目的,经理人应该接触为不同公司工作、以不同方法办事的人。

想要在充满挑战的世界之中担任一名主管,同时还能够产生并且维持效能,就必须要注意上述的若干要点。这世界充满了机会,因为改变即是机会。我们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而变化源起不同的方向。处于这种情势之下,有效能的主管必须能够体认机会,并且和机会赛跑,还要保持学习,经常刷新知识底子才行。日本的大公司,有将近30~40年的时间,能够在内部的延续性以及外部的改造之间取得成功的平衡。然而,就算是这样的平衡也无法是永远的。日本的内部延续性已经开始变得僵化了。

我从来不曾盲目崇拜日本的体系有多么的优越,即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正是兴旺时都是如此。虽然在更早一点的时候,差不多在20世纪60~70年代,我的确倡导美国与欧洲的公司可以采用一些日本的管理方式,例如决策流程等。而我至今仍认为日本在这方面还是很优秀的。不过在1980年左右,正当日本卓越论在美国大流行时,我反而很少再提日本经验了。

我并不迷信日本优越论,甚至,我比别人都更早预测到日本危机的来到。然而,我们也不要低估日本。日本具有领导地位的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与新技术制造的发展上,早就已经遥遥领先许多国家的企业。像丰田汽车最新的厂房,就是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工的先进设备。此外,日本大企业(例如索尼)在跨国的策略上,也比许多国家都还要进步、精密。经理人与组织

在网状结构中,对经理人而言,与上司之间的连接线无疑是重要的。问题是,怎样能让上司觉得这条连线同样也是最重要的(至少是非常重要)的呢?部属当然有必要分析上司的优缺点,但分析的目的不是对此做出结论(这是上司的上司的事),而是为了在分析和交流的基础上,协助上司完成其绩效目标(同时也完成自己的绩效目标)。

为什么辅佐上司很重要呢?因为,只有在上司允许的前提下,才可能有效地完成工作。也就是,任何人都要依靠上司的支持、了解,更重要的—个人绩效的表现也依赖于上司。只有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一个人的成功是因为上司的无能;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的最佳先决条件就是有位肯表现的上司。而且,经理人也最能左右上司能否有所表现,因为如同部属仰赖上司一般,上司亦同时依赖着部属。

我并不认为“辅佐上司”有什么秘诀。而且我认为,找出辅佐上司之道并不困难。然而,大多数经理人会抱怨其上司,认为:“如果每件事情,都能让我越过,或避开现在要向他报告的那位仁兄,我的日子会好过多了!”但据我所知,有极少数经理人,在这方面确实下了功夫。基本上,这个领域一如其他的管理领域,需要经理人担起责任、主动开创。毕竟,经理人应接受一个事实,即:促使上司能有所表现是经理人本身的职责。上司也是个凡人,有凡人般的表现。

不要过分关注上司的不足。作为团队的一员,部属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使个人、团队和上司有更优的绩效表现。团队中的矛盾不必回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迅速找出能够让上司接受的解决方案,并开始行动。

经理人也许可以不尊重上司(总有一些有能力的家伙个性张扬、为人傲慢),但你必须能帮助上司解决问题。别低估上司,但也不必过于高估他:他只是一个比你承担了更多责任(当然,也得到更多报酬)的组织成员。

对个人前途来说,低估上司是很危险的;而对组织前途而言,高估上司可能同样危险。所以别轻易去评价你的上司(上司的上司和人事部门会去做这事)。

切记:同上司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他,而是为了找到有效的方式,用以解决你的、他的和团队的问题。

即使面对一个不错的上司,你也别老想着去“教育”他。对待你的下属同样如此。是否

愿意做一名乐于学习的学生,选择权永远在对方手中。

阅读手记:他在给我们领路

一直以来,人们可以依靠彼得·德鲁克为自己提供一种观察事物的新方法。这位94岁的管理大师说,大多数人在工作岗位、债务、全球化和经济衰退等问题上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毕竟,他是第一位认识到管理是一门值得深入和规范研究的学科的人。远在他人之前(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就预测到了计算机技术总有一天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他前瞻性地呼吁人们关注日本即将崛起成为工业大国,而在20年后,他又警告日本将面临经济停滞。至于“私有化”、“知识工人”和“目标管理”等概念的提出,我们也可以都归功于他。现在的德鲁克仍然充满了众人缺乏的洞见,并且对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渝。他兴趣甚广,从经济学、心理学、哲学、歌剧到日本艺术,无不涉猎,也曾经为成百上千家大公司、政府部门、小企业、教会组织、大学、医院、艺术机构和慈善组织提供咨询。直到今天,这位管理学大师仍继续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克莱蒙特研究生院的管理学院开讲座,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不断前来加利福尼亚朝拜,向他讨教。

在每一次经济繁荣之时,便会出现对首席执行官的英雄崇拜倾向,而聪明的德鲁克正是用自己的智慧在为我们领路。

德鲁克简介范文第6篇

工作名称:业务部经理直接上级:公司副总经理工资等级:12级

定员:1人所辖人员:12人工资水平:24000~36000元/年 分析人:人事部向孝琴 分析日期:2009年10月工作概要:负责组织的销售运作,制定销售额、市场覆盖率、市场占有率等各

项评价指标和服务制度,等,完成公司下达的销售任务。工作权责:

1、根据销售统计资料,研订商品售后服务政策与服务计划并与市

场部及组织其他部门合作,执行销售计划

2、考虑客户(购买者)的需要,设计完善的服务制度与作业程序,

以确保公司售后服务的优良声誉。

3、办理有关服务的各基统计与分析,研析市场竞争情况及服务成

本结构,拟订合理的服务收费标准。

4、组织、领导销售队伍完成销售目标,协调处理各类市场问题。

5、与人事单位配合,有计划地培养、训练所属人员,并随时给予

机会教育,以提高其工作能力与素质。

6、依员工考核、奖惩办法,审慎办理所属人员的考核、奖惩、升

降等事项,并力求处理的公平合理,以鼓励服务人员努力达成其服务目标。

7、运用有效领导方法,激励所属人员的士气,提高工作效率,并

督导所属人员依照工作标准或要求,有效执行其工作,确保本单位目标的达成。工作关系:

1、受直辖本单位的副总经理指挥与监督,并向其直接报告。

2、以诚恳、友善的态度,与其他单位协调、联系,并就其所提有

关本单位工作的询问、质疑予以解答。

3、根据公司商品销售统计,提供各分公司及服务中心所需的服务

资料,并依其需要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援。

4、为完成本单位的任务,与其他有关方面,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联

系。

任职资格:

1、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2、工作经验:

3、培训:受过市场营销、产品知识、产业经济、公共关系、管理技能开发等方面的培训

4、拥有良好的沟通管理能力

以及商品售后服务策划与零件的管理事宜

上一篇:点菜和情商范文下一篇:党建联席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