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范文

2023-09-21

娱乐新闻范文第1篇

摘 要:河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树立了“新闻立台”的宗旨,此研究对河北广电新闻节目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微博的利用、栏目定位、加强评论队伍、加强节目编排等方面阐释了其弊端之所在,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河北广电;新闻节目;舆论引导;微博;

一、传统媒体与微博融合,进一步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2012年8月中国舆情蓝皮书—— 《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发布。报告指出,65.2%的舆论热点由新媒体曝光。微博首曝比例显著提升,达到二成以上。傳统媒体的主流发布地位、舆论监督功能在微博的冲击下不断被弱化。面对这一冲击,传统媒体需要与时俱进、增强发展意识,积极吸纳微博的传播优势,利用微博这一传播平台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与水平,以营造适应时代和公众的传播生态。

微博对传统媒体具有较大的作用,1.微博上的信息不受地域限制,媒体通过微博能够获得更广泛的新闻来源;2.各行各业名人及专业人士的微博,可以成为新闻报道中重要的素材;3.通过微博平台组织活动,加强与读者互动,从而扩大媒体品牌影响力。目前,河北电视台、河北电台的新闻节目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但是节目中对于微博的利用程度较低,仅限于在官方微博上预报即将播出的节目或者刊登已经播出的节目,与受众互动的程度较低。

民生新闻因关注百姓的生活而更加重视与受众的互动。传统方式下,互动方式有拨打热线电话、发送短信或邮件等,而运用微博这一平台,可以省略电话导播、短信平台、延时播出等人力和技术手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时效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综合优势。因微博的特有属性,两台的新闻节目特别是民生新闻节目应充分运用微博这一平台,使之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二、新闻栏目定位不准确,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虽然都是新闻节目,但是根据报道内容的差异,新闻可分为时政新闻、科教文卫新闻、城建公交新闻、经济新闻、政法新闻、社会新闻(也称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国际新闻等等。

河北电视台、河北电台的部分新闻节目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大多为内容庞杂的综合性新闻。例如河北电视台《午间视野》的节目定位是坚持社会新闻,积极关注民生,反映舆情,在第一时间播报最新、最快的信息。而在实际播出时,有大量的时政新闻,自采的本地民生新闻较少。由于该节目在卫视播出,应当采取“大民生”和“小民生”结合的方式,“大民生”的节目关注国内省外的资讯,难以做到自采,应重点在“评论”、“点评”上下功夫;“小民生”关注省内的资讯,应充分考虑节目内容的贴近性。

《直播京津冀》是一档早间直播节目,栏目定位荟萃京津冀一手资讯。实际上,该节目播出时总体淡化了京津冀概念,三地新闻篇幅所占比重过小,节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重点难以突出,更像综合性新闻。

河北电台新闻频道有《河北新闻》、《建楼读报》(早间时段)、《新闻早观察》、《阳光热线》、《第一民生》、《今日新闻眼》(午间时段)和《第一财经》、《建楼读报下午版》、《新闻晚观察》、《全省新闻联播》(晚高峰时段)以及《法治集结号》、《天天天下》(晚间时段)等新闻类节目。《河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两档节目定位雷同、节目形式相似;《新闻早观察》、《第一民生》、《今日新闻眼》、《新闻晚观察》、《天天天下》等节目主要以民生新闻为主,存在着节目定位相似、内容重复的现象。

河北电台新闻频道的节目整体运行采用“新闻节目+正点播报”的模式,新闻节目的内容与正点播报的内容两者并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其中有大量重复的新闻出现。有时同一条消息会出现在当天不同的新闻节目中,如果消息比较重要,需要屡次出现,可以根据不同的节目定位需求重新制作,而不是简单机械地重播。

三、龙头新闻节目内容刻板、形式单一,难以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河北卫视的《河北新闻联播》、《河北新闻》节目,河北电台的《河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节目是两台的龙头新闻节目。龙头新闻节目应当发挥新闻节目的主导作用,有力地引导舆论。实际上,这四档新闻节目的收视、收听率还有一定的差距,难以发挥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节目形式和表现手段存在一系列问题。电视新闻中领导活动报道多是传统的解说词加画面,极个别时会加些领导的同期声,但没有表现出领导的个性、气质、神采和境界;广播新闻中领导活动报道也多为通稿,缺乏录音报道;报道会议新闻不抓新闻点,对于领导讲话内容和会议程序面面俱到,难以贴近百姓生活;主题性报道生硬、呆板,不讲究切入点,选取角度不巧妙,内容不生动、不吸引人。

这类新闻节目在表现手段上显得较为单一。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闻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采用模式化、公文化的语言进行报道,难以体现广电媒体的特点;对记者出镜缺乏规范、非常随意,这使得现场报道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减弱;节目主要使用播音员配音,较少使用同期声、现场声、音乐、漫画、图表等手段;拍摄角度单一,大场面多,缺少细节和典型画面,领导镜头多,群众镜头少;作为直播节目,多为单向说教和灌输,缺少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和交流。

这类新闻节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宣传报道任务重,承担了大量省委、省政府的宣传工作,堪称舆论重地。如何更好地发挥节目的舆论引导力,对于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当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段上大胆创新,做精品节目、特色节目,才能提高节目的收听、收视率。收听率、收视率上去了,这类龙头新闻节目才能真正成为开展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宣传路线方针的“主渠道”,反映社情民意的“主窗口”。

四、为新闻节目建立精锐的评论队伍,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自从微博等“自媒体”走红之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很少能够抢到真正的“第一现场”,许多当事人主动承担了“新闻播报员”的工作。微博的传播速度之快和新闻来源之广让新闻工作者望尘莫及。但是,缺点在于解读浅显并且片面。传统媒体的深度解读能力和评述分析能力,成为了目前传统新闻媒体的主要价值之所在。不仅需要告诉观众是什么,更要告诉观众为什么。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观众会继续保持对新闻评述类节目的较高关注度。个性鲜明、观点独立的评论在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河北电视台多档新闻栏目都尝试了配发评论,或者设置点评板块,来彰显新闻立场,传达新闻观点,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但是节目在评论的角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待提升。评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真是可气”、“这是无良行为”等带有明显个人情绪的词语上,观点的缺失会导致评论的“名存实亡”。目前,河北电视台尚没有叫得响的新闻评述类节目。

河北电台的著名节目《建楼读报》,是一档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建楼读报》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以其特有的个性及不断创新的内容及形式,始终被听众关注,《建楼读报》的收听率始终在省会市场排名前列,位居河北电台首位。但是该节目的原创性较差,其内容主要来自报纸评论和网络评论,《建楼读报》仅是对文字进行声音上的演绎,变成广播评论,这样的节目很难有较大的发展。

新闻评述类节目在对新闻进行解读时,应當与本省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从本地受众的角度进行解读,加大原创,这样对本地受众的吸引力才会增强。从贴近本地受众的角度来选择和解读新闻事件,有助于提升该类节目的收听收看效果。为了办好新闻评述类节目,建议进一步开发评论员队伍,引入大众评论员,选择高校学生、热心观众等参与到大众评论员的队伍中来。同时,可以探索“评论编辑”的工作机制,吸引记者编辑多写评论,多出好评论。在评述新闻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引导舆论。深入到基层单位、企业、群众中,了解在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各区县经济发展的优势、潜力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评论。其次,在写作方法、表述方法上进行改革,更加注重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

五、强化新闻节目的编排意识,加强节目的舆论引导力

近年来,广电新闻节目日益呈现板块化、栏目化,人们已经意识到仅仅强调单条新闻的优劣已不足以使整档新闻节目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和可听性,新闻节目的编排日益受到重视。它不是以往那种简单的节目稿件组合堆砌和新闻的单一串联,而是以“大编辑”思维构建节目的整体框架,使整档新闻节目编排浑然一体,凸显节目的整体感、层次感,从而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河北电台、河北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在编排上比较随意,尤其是综合性新闻节目,受央视《新闻联播》的影响较大,大多是采用“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的形式。

综合性新闻节目的编排,主要为观众提供各个领域的重要新闻,以满足观众多方面的信息需求。没有充分地考虑报道的新闻价值,仅是按照报道的内容机械地进行排序,很难吸引受众。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新闻节目的杂志式编排模式。杂志式编排是指根据内容或时效性不同,对新闻信息进行归类,然后再把若干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新闻节目结合成板块,最后通过一定的方式串联成节目的编排方式,也称为板块化编排。这种编排方式的优势很明显。首先,它根据新闻的不同类别,把重要新闻置于每个板块的开头,容易形成多个头条;其次,把内容相近、主体相同或有密切联系的新闻组合在一个板块之下,能提高节目的信息量,方便观众收看;再次,有利于产生节奏感。在每一板块之中,图像新闻与口播新闻穿插,长新闻与短新闻互相搭配,使整个栏目的节奏灵活多变。

娱乐新闻范文第2篇

———波兹曼《娱乐至死》引读

■孙玮

《娱乐至死》一书的封面是现代人特别熟悉、甚为亲切的生活场景:一家四口人,父母和男女两个孩子坐在电视机前。异于日常情形的是,这些人只有身躯,没有脑袋。它的寓意很明显,电视使人类丧失了精神和思想。

这就是尼尔·波兹曼的预言,他描绘了一幅相当骇人的人类前景图。

波兹曼似乎期望人们把他作为预言者。他在此书的前言中提到了两个预言家,一个是以《一九八四》出名的奥威尔,另一个是写了《美丽新世界》的赫胥黎。波兹曼这样描述奥威尔的失败: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着1984年。这一年如期而至,而奥威尔关于1984年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的美国人禁不住轻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奥威尔预言的1984是人类全面陷入独裁统治的恐怖之年。波兹曼提醒说,人们在庆幸奥威尔预言失败时忘记了赫胥黎的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另一个预言:那就是人类将沉湎于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技术———比如电视———直至死亡。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如汪洋大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波兹曼总结说,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波兹曼在这本书中发出的预言是,将要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

你如果根据上述文字就下了判断:波兹曼在这本书中只是延续了商业文化批判的老生常谈,那就大错特错了。波兹曼为了撇清他和那些对电视垃圾“司空见惯的抱怨”的关系,特别声明自己对所谓电视“垃圾”的喜爱绝不亚于任何人,他甚至说,电视上最好的东西正是这种“垃圾”。他也不否认电视以情感力量鼓励人们反对战争和偏见的巨大作用。但他还是要批判电视,尽管印刷机制造了更多的垃圾。此时你可能会紧急转向,接着下了另一个判断:波兹曼在延续麦克卢汉。这次你对了一半。因为波兹曼确实是以麦克卢汉为起点,你甚至还能看到麦克卢汉的老师英尼斯的影子———尽管波兹曼未提及这个名字———但波兹曼上路之后就与他们分道扬镳了。波兹曼强调,他的重点在于媒介对于人类认识论的影响。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本质是

娱乐的)污染了大众交流和相关活动,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不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

波兹曼以这样决绝的观点开始他的预言:知识分子们不断地用批判手法促使电视成为重要文化的载体———想想我们生活中的精英们怎样努力地企图将电视从庸俗提升到崇高———危险就在这里出现了。因为在波兹曼看来,精英知识分子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电视本是无足轻重的,但他们偏偏要它承载它负担不起的使命,以至于对人类的前途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波兹曼毫不避讳他和麦克卢汉的联系,为此他特意引用麦克卢汉的著名警句,“媒介即信息”。他对于麦克卢汉的延续是,认为媒介决定它所表达的文化的本质,因为技术从来就不是中立的。如果用英尼斯的话来说则是,媒介是有偏向的。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内容,甚至能最终控制文化。和印刷术相比,电视偏好娱乐,如果强行用电视表达诸如新闻、政治、宗教、教育等严肃主题,人类就会在娱乐中走向灭亡。

波兹曼提出了一个我们中国人比较陌生的论点:形式决定内容。他为了应对他人对这个观点过于“麦克卢汉化”的指责,又提及了我们中国人特别熟悉的一个名字———马克思。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如果印刷机存在,这世上是否还可能有《伊利亚特》?”“有了印刷机,那些吟唱、传说和思考难道还能继续吗?这些史诗难道不会消失吗?”波兹曼以这些话说明,马克思完全明白印刷机不只是一种媒介技术,更是话语的一种结构,它排除或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波兹曼更想借助马克思说明,麦克卢汉被作为一个学术界的异类,完全是人类或者是知识分子的疏忽大意,历史上已经有许多类似马克思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相似的观点,波兹曼要在这个被忽略的路径中接着走下去。

波兹曼的这种考虑不无理由,因为在形式与内容两分法的传统思维中,形式总是被内容决定的。形式的无足轻重不但表现在它必须依附内容而存在,而且还要根据内容随时调整自己,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内容。但波兹曼的担心也有些严重了,因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在当今的许多领域都被作为重要命题考察,除了马克思,波兹曼还可以找到许多大名鼎鼎的思想者来证实这一点。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开阔些,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之外的一些学者们走得更远,他们甚至取消了形式和内容的界限。历史学界的大师级人物海登·怀特有一部著名的论文集,名为《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怀特认为,叙事不只是历史再现的一种可用或不可用的话语形式,它还必然包含着意识形态。叙事不仅传达意义,也创造意义。叙事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我们无法对它们做出截然区分。“形式的内容”,多么意味深长的话语。另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是苏珊·桑塔格。她在成名之作《反对阐释》的题记中引用了两段文字,其一为:内容是对某物之一瞥,如刹那间之一遇。它微乎其微———微乎其微,内容。桑塔格以为现代艺术以众多的方式逃避对于内容的阐释,以消解形式和内容的边界。比如抽象绘画试图避免通常所谓的内容,因为没有内容,就无所谓阐释。波普艺术则以相反的方式达到了相同的结果:它使用如此明显、如此“本来就是这样”的内容,以至到头来也不可被阐释。电影中也存在某种需要加以把握的内容之外的东西,电影拥有一套形式词汇———即电影制作过程中有关摄影机的运动、剪辑和画面的构成那一套详尽、复杂并且大可商榷的技术。

因此说,在麦克卢汉的道路上,波兹曼并不孤单。在这个主题中我们还可以开具一长串的名单,比如波德利亚———他论证大众传媒以纯粹的形式力量占据了后现代社会的中心;甚至还可以扯上吉登斯———鉴于他关于大众传媒造成的时-空分离现象的精彩阐释。波兹曼的特殊意义在于:他在新闻传播领域充分发挥了这个形式与内容的命题———主要是对电视的剖析和批判。

波兹曼认同关于电视以娱乐性导致美国公共话语解体的判断,但他对于这种现象的探究是独树一帜的。他的路径是,真理与表达的形式有关,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在波兹曼看来,真理的外衣是印刷术而不是电视。在人类试图给新闻、政治、宗教、教育这样严肃的、以传递真理和建构公共话语为主要目标的活动穿上电视这个花里胡哨的外衣时,危险就出现了,人类不可能以电视接近真理。波兹曼对于电视的批判是以对印刷术的分析开始的。他以大量令当代人感到吃惊甚至是震惊的历史事实,说明了美国民主社会早期的公共话语和印刷术不可分割的关联。比如托马斯·潘恩在1776年出版的《常识》,在两个月之内卖掉了10万册,以人口比例计算,这相当于在1985年卖掉800万册。你可能会说当代也有如此销量的书籍,比如那些《哈利·波特》之类上了排行榜的畅销书;你可能还会说当代图书业的发达导致品种多而单本书的发行量少。但是问题的重点不在这里,波兹曼想说的是,当时的阅读是与严肃性的公共话语的建构紧密相连的。殖民地时期的美洲没有出现文化贵族,阅读从来没有被视为上等人的活动,印刷品在各种人群中广泛传播,形成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更重要的是不同阶层的人群共同阅读像《常识》这样严肃主题的书籍。以至于1772年时的学者就有评论说,最穷苦的劳工也认为自己有权像绅士或者学者一样发表对宗教或政治的看法,而这才是当时人们对于各类书籍表现出来的主要兴趣。

波兹曼充分认识到任何媒介技术都有两面性,印刷术也不例外。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变为可能,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但他认为归根结底印刷术利大于弊。现代人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大多来自于印刷文字。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总而言之,波兹曼认为印刷术是真理最合适的外衣,因为它可能以思维的理性化逻辑性、主题的严肃性以及意义的丰富性建构有价值的公共话语。

电视则被波兹曼认为是与公共话语所要求的理性、严肃和丰富背道而驰的。波兹曼并不绝对地说电视不能用来表现清晰的语言和思考过程,但他以为就本质而言,电视之所以成为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借助电视,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画面,稍纵即逝然而斑斓夺目。正是电视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电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主要表达,因此娱乐借助电视成为所有话语的象征,娱乐定义了人类所有重要社会事务的运行方式。在这里,波兹曼显示了与以往电视批判话语不同的取向,他认为皮亚杰们的理论———比如只有口头语言的人在智力上不及有书面文字的人,而“电视文化”里的人比前两者都表现得智力低下———虽然是正确的,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揭示电视对于当代社会以及人类未来的威胁。

波兹曼从新闻、政治、宗教、教育四个方面———这可能是波兹曼认为建构公共话语的关键地带,是关系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领域———阐释了人类在电视中娱乐至死的悲剧命运。波兹曼认为,电视对于新闻的戕害在于它以娱乐规则统领所有新闻报道。首先,电视节目的构成形式导致新闻报道丧失了严肃性。在一般为半个小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播音员用“好……现在”这样的串联词,将原本毫无关联的事件作为整体(一档新闻栏目)传递给观众。再残忍的谋杀、再具破坏力的地震、再严重的政治错误,只要播音员说一声“好……现在”,一切就可以立即从我们的脑海中消失了。在电视的这种模式中,我们看见的是零散不全的新闻,它们没有背景、没有结果、没有价值、没有任何严肃性,它们只能是纯粹的娱乐。其次,电视“看”的特征导致

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在很大程度是来源于主持人或记者的表演。简单地说,电视为新闻的真实性提供了一种新定义:讲述者的可信度决定了事件的真实性,这里的“可信度”指的并不是讲述者曾经发表过的言论是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它只是报道者所——出来的真诚、真实或吸引力。第三,商业广告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影响。在严肃新闻中插播的广告会在瞬间消解新闻主题的重要性,观众可能产生并且需要的深入思考不断被广告打断。这种模式妨碍了电视新闻成为一种严肃的公共话语形式(比如中国观众经常能在电视新闻对于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严肃报道中,反复看到插播的麦当劳广告)。波兹曼总结说,电视新闻只能给它的观众“假信息”,这里的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当代人已经彻底地适应了电视中“好……现在”的世界———所有的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被剥夺了与过去、未来或其他任何事件的关联———连贯性消失了。在没有——的语境中,它只能消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把世界分解开来的人们正想方设法把它拼合回去,但他们惊讶地发现,已经没有人在乎这一切。

波兹曼因此说,像奥威尔这样思想敏锐的人面对这种局面也会不知所措,因为新闻界并没有成为总统的掌中之物,谎言并没有被定义成真理,真理也没有被定义成谎言。而是公众被娱乐得麻木不仁,适应了一个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娱乐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构成公共话语的严肃事务。赫胥黎则早就预见了这样的情形,西方民主社会将莺歌燕舞、醉生梦死地消亡,而不是戴着镣铐一路哀歌。波兹曼认定电视是纯粹的娱乐工具,所以它对于人类的最大好处在于它提供纯粹的娱乐节目。电视最糟糕的用途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宗教———然后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波兹曼接着下了一个让许多人大跌眼镜的结论,如果电视节目变得糟糕起来,我们倒是应该庆幸了,诸如《新闻60分》之类的严肃电视节目才是最大的危险。波兹曼的意思是应该让有偏向的媒介技术归于它们合适的位置,如果强行将娱乐的电视用于严肃的事务,就会走向反面。

波兹曼在讲述他的预言时表现出无比的悲观。他并不认为奥威尔的预言毫无价值,但他认为专制威胁不再那么可怕,是因为人类对这样的威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而赫胥黎告诉我们,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笑容满面的人。奥威尔预言的世界更容易辨认,当专制降临时,人类会在弥尔顿、培根、伏尔泰、歌德和杰弗逊这些前辈们的激励下奋起反抗;但谁会拿起武器去反对娱乐?当严肃的话语变成了玩笑,我们该向谁抱怨?那些就此发出警告的人们已经声嘶力竭了,但他们仍然不被人理解。波兹曼说,《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的文字散发出震撼人心的魅力,但这确是“阐释时代”的绝唱,就像歌手临近死亡时的歌声那样,最动听、最优美。

波兹曼在将要揭晓最终的解决方案时说,自己是真正的美国人,虽然他的预言十分悲观,但他仍然乐观地相信只要是问题就一定有解决的方法,尽管希望渺茫。如果你觉得波兹曼是善于把握阅读节奏的高手的话,他在本书最后一部分提出的解决方案真是过于平淡,以至于有点让人失望,他也因此说自己无法超越赫胥黎的智慧。当然本书不是小说,所以波兹曼不可能为了读者的阅读快感任意编造结尾。波兹曼虽然在这个主题中表达了高昂悲壮的理想主义,但他还是保持了对现实的异常清醒的把握———他剖析了那些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比如提倡一个月不看电视———虽然可敬但适得其反。他的方法是,利用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大众传媒———学校。利用学校教育让人们思考并理解这些问题:什么是信息?它有哪些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形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同的知识、智慧和学习方法?每一种形式会产生怎样的精神作

用?信息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最有利于思维?不同的信息形式是否有不同的道德倾向?信息过剩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知道存在信息过剩?崭新的信息来源、传播速度、背景和形式要求怎样重新定义重要的文化意义?例如,电视会不会赋予“虔诚”、“爱国主义”和“隐私”一个新的意义?报纸所指的“大众”和电视所指的“大众”有什么区别?不同信息形式如何决定它要表达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在那些广泛进行的公民媒介素质教育中,媒介内容受到最多的关注,比如色情、暴力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波兹曼的媒介影响认识论的问题基本被忽略了。

波兹曼的预言能否实现?如果波兹曼还活在人世,作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他应该期望自己的预言落空。最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波兹曼们的离去,在“电视文化”中长大的人们将取消他发出的预言。

波兹曼的思想还是在媒介技术论的范畴中,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媒介技术论终究提出了传媒研究中能与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实证学派形成平衡的、别具一格的思想路径,波兹曼在其中也算得独树一帜。这对于打破技术的盲目乐观论调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技术不是中立的,人类不可轻信自己驾驭技术的能力和意识。

最后,我们不应忘记波兹曼写作此书时的身份———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主任,他在本书中也反复强调他的美国文化语境。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我们的警惕应该是双重的,奥威尔、赫胥黎的预言我们都必须谨慎对待,保持高度警觉,并且延续波兹曼不懈的追问和探究。(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娱乐新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传媒娱乐 消费文化

消费社会的到来,使当前的文化景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由于文化和经济之间的边界不断模糊,大量新型的文化形式层出不穷,文化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以传媒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大众文化,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显然不可小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文化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与西方国家传媒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一脉相承的。传媒文化和娱乐之间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也是文化批判理论矛头所指的焦点。当前,传媒娱乐化高潮迭起,不断推陈出新的娱乐形式也令人眼花缭乱。随着“超级女声”等娱乐产品的出现,传媒文化的形式正在发生一场“新变”:原本是零敲碎打、愉悦身心的娱乐产品,在大众传媒及消费者的互动作用下,被整合为具有“公共意义”的媒介事件而进入公众视野。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开始逐渐转向“娱乐”之外急剧膨胀的意义空间,大众传媒与消费者之间一种崭新的“合谋”关系开始显山露水。就此而言,对传媒娱乐事件的探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特定时空条件下传媒文化的生产机制、消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功能等问题。

一、“传媒制造”与社会生产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他们认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使大规模、等级化的文化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由于大众传媒牢牢掌握着传播技术的垄断权,在统治阶级与大众传媒的“合谋”下,通过高度同质的传媒文化来实现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有效控制,这是“文化工业”的本质所在。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消费者只能在来势凶猛的大众文化面前,接受意识形态的“洗礼”,他们缺乏稳定的社会交往,也没有机会作公开的自我表现。说到底,所谓的“受众”只不过是被视为“市场”的假想群体,最终也无法逃脱暴露于大众文化面前的“原子化”个体的命运①。不可否认,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在解释特定技术环境下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现象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传播技术的进步,使统治阶级能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实现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在得到大量廉价文化产品的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受到意识形态的改造。

不过,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因特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法兰克福学派所描述的文化景观已经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出现,彻底地改写了信息网络的单向性特征,正如波斯特所认为的,“网络中任何一点上任何类型的信息都有可能传输到其他任何一个或多个点上”②,强大的技术力量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便利和快捷。随之而来的,就是大众媒介在文化生产中的中心地位的消解。被技术力量“武装”起来的普通消费者,可以随时发布信息,也可以改写各式各样的原创作品,各种观点和思想可以迅速在广大消费者群体中散布和传播,各不相同的交流平台也可以通过因特网、手机等现代化的网络支撑而迅速形成。传播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网络“去中心化”的趋势,为文化生产权力的“泛化”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条件。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大众媒介对传播技术的垄断权,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当然,传播技术的发展,并非文化生产权力“泛化”的充分条件。文化生产权力的转移,同时与传媒文化生产的特有机制密切相关。在分析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时,鲍德里亚指出,媒介拥有“神话般的权力”,它来自于媒介对讯息的配置,即技术化媒介中的一种时空拼帖方式。这种拼贴方式并不仅限于对现实世界有关信息的拼贴,同时还可以扩展到对任何以“文本”形式展现出来的讯息的拼贴,甚至还可以是“拼贴的拼贴”。正是“拼贴”及其任意性,才导致了意义在不断的生产之中自我膨胀,构成了所谓的“超真实世界”。显然,传媒文化的“拼贴”特性大大降低了传媒文化生产的“门槛”,只要技术“装备”过关,普通人也可以对各式各样的讯息进行剪辑和加工,成为构建“超真实世界”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显然,在全民“DIY”的时代,“意义生产”的权力也就开始走向大众,转变为大众化的权力。

由技术进步和传媒文化生产机制而导致的“意义生产”权力的大众化,并没有给大众传媒造成威胁。传媒文化的趋利性质,反而使大众传媒更加乐于采用将“意义生产”权力部分地与消费者分享的策略,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费斯克认为,在文化生产领域,有形的财政(市场)经济和无形的文化经济同时存在,并涉及两种商品向生产者转变的过程:1.文化商品转变为生产消费者的生产者;2.消费者成为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在文化经济中,消费者的作用并不作为线性交易的终点而存在。意义和快感在文化经济中流通而不真正区别生产者和消费者”③。正因如此,消费者的意义和快感的“生产成果”可以源源不断地被大众传媒“回收”并整合为新的传媒产品,这无形中为大众传媒带来了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内容资源”。在这种策略的导向作用下,大众传媒通过有意降低自身“门槛”、提供丰厚诱人的奖励等多种方式,尽其所能地扩大自身文化生产的社会参与面,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文化生产的效益。

基于上述原因,传媒娱乐形式的“新变”也就在所难免。在电视媒体的倾力打造下,2006年,除“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外,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选秀”运动开始上演:“全家总动员”、“加油!好男儿”、“寻找紫菱”、“MZONE天使任务”、“超级少年”、“万人迷”……所有这些节目,无不以打造一个全民参与的“秀场”为终极目标。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恶搞”(KUSO)之风也是越刮越烈。从电影《无极》、奥运吉祥物福娃、歌曲《吉祥三宝》、舞蹈《千手观音》,再到娱乐圈之外的公众人物,也是纷纷“中招”。“选秀”运动和网络恶搞,看似截然不同的娱乐形式,但在本质上却十分相似:1.它们凭借先进的通讯和传播技术来发动最广泛的消费者群体积极互动,规模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投票选举、发表言论、发布作品等,娱乐的社会参与面大大拓宽。2.这些娱乐产品也不再贴有“传媒制造”的标签,其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是广大的消费者群体,在“超级女声”中,娱乐消费者关于民主意识超乎寻常的想象性运用无疑给传媒文化的生产带来了丰富的“智力资源”,正是它推动了“超级女声”成为世人瞩目的社会事件,从而给大众传媒带来经济效益的“马太”效应;而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下文简称《馒头》)不仅因给网络商提供了“内容资源”而成就了他们的“眼球经济”,关于“馒头事件”的讨论同样也为2006年春天的大众传媒平添了几分“春色”。

可见,传播技术的变革以及传媒文化生产的特有机制,已经使传媒文化跨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新阶段。首先,传播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经典传播理论中“传者”和“受众”的关系开始模糊,普通大众可以轻而易举地加入大众传媒的行列,在信息流程中扮演“传者”的角色,传播权力的平民化为传媒文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其次,媒介讯息的“可拼贴”性,大大降低了传媒文化的制作要求和准入条件,普通大众可以在海量的讯息中稍事挑选、加工便可直接参与传媒文化的创作和生产,这为传媒文化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一支强大的民间创作力量。最后,文化生产的双重机制特征,启发大众传媒以更加开放的策略,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充分发动传媒文化生产的社会参与面,为传媒文化社会化大生产夯实了经济基础。

事实上,传媒娱乐事件作为传媒文化的高级表现形式,作为文化消费的一种新形态,在与上述因素密切相关的同时,更离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语境,那就是消费文化。传媒文化的社会生产特征只是促成大规模传媒娱乐事件形成的外部动因,而在消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特殊的社会心理、新型娱乐产品的出现等,才是传媒娱乐事件的内在动力。

二、自由的“意义生产”

作为传媒娱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传媒娱乐事件是在大众传媒的主导作用下,由娱乐消费引发的一系列具有“公共意义”的相关事件。在传媒娱乐事件的发生机制中,传媒娱乐产品和娱乐消费者是基础,由“意义生产”而引发的事件是核心。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同时打开了两道“闸门”,并形成了大众传媒的利益需求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两股“洪流”。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机构,它所承担的主要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和教化功能,相应地,传媒娱乐功能因国家权力的全面介入而受到严格控制。而市场经济中的大众传媒,是市场中的利益主体,虽然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并未消失,但是,日益完善的产业属性又决定了它不得不在广阔的市场中寻求发展机遇,获取立身于市场的经济基础。此外,由于社会转型打破了单一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人们逐渐开始以消费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特别是大规模耐用品消费时代来临之后,消费者对非物质层面的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更是日益高涨。

上世纪90年代初,由经济体制转轨引发的上述两股“洪流”开始在娱乐空间交汇,掀起了传媒娱乐化的高潮。从传媒文化的角度看,各种传媒中娱乐性内容的比重急剧上升,许多非娱乐性的传媒产品也不同程度地带上了娱乐性色彩。从消费的角度看,“爆炸性”增长的娱乐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仅是愉悦和刺激,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消费过程中的选择“自由”。经济的发展导致消费文化的迅速蔓延,使得经常性地追求新时尚、新风格、新感觉、新体验的“求新”动力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就消费者而言,大量出现的传媒娱乐产品虽然能够让他们体验到选择的“自由”,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普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停留在选择层面的“自由”体验阶段,他们对表达和参与层面的“自由”体验的渴望与日俱增。在这样的情况下,传媒娱乐产品的更新换代势在必行。

在传媒娱乐产品转型的过程中,消费文化是不可不考虑的重要因素。鲍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重要特征,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交换价值占支配地位的市场中逐渐消失。商品蜕变为代表意义的符号,它的意义由它在特定的符号系统中的位置来确定。而大众传媒作为符号生产的总体化机器,它通过赋予商品以意义的方式为消费文化的形成推波助澜④。更为重要的是,当“意义生产”的权力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权力之后,娱乐产品的符号意义进一步趋于复杂化。由于娱乐产品的符号意义已经不再由大众传媒单方面加以指定,娱乐产品的消费者同样也可以加入到“意义生产”的行列之中,这就使得娱乐产品的符号意义更具开放性质,并且始终处于变动不居的衍生状态之中。

与此同时,娱乐产品的功能在消费文化语境中也发生了“新变”。根据费瑟斯通的观点,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目的在于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⑤。由此可见,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新型传媒娱乐产品必须具备各种社会关系的“沟通者”的功能,它不仅要充分发挥人们社会交往的“中介”作用,同时还能够标识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作为重要的文化商品,传媒娱乐产品如果将功能仅仅定位于满足个体的娱乐需求,显然有悖于消费文化语境中商品的真实意涵。

上述分析表明,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新型传媒娱乐产品并不总是作为被欣赏和崇拜的对象而出现的,作为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意义符号,它更多地是以一种不完整、不充足的文本形式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根据霍尔提出的编码/解码理论,消费者解读文本的立场可以被区分为三种: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和对抗立场⑥。在主导文化秩序统治的文化环境中,大众传媒所期待的是消费者站在主导/霸权立场来解读娱乐产品。而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传媒更加期望的是解读立场多元并存局面的出现,既有主导/霸权,更有协商、对抗。一方面,多元解读立场并存的局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充分的表达和参与的“自由”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消费积极性。以“超级女声”为例,由于大众传媒设置的“门槛”很低,消费者只要符合条件即可用充满个性的表现形式来解读娱乐精神。“参赛者的表演是很开放的,选手们穿的也是五花八门,有穿礼服的、有穿旗袍的、有穿露背装的。甚至还有穿一套睡衣,大大咧咧站在评委跟前的。选手唱起歌来更是千奇百怪,有唱一半就没声的;有跑调十万八千里还摇头晃脑的;还有的手舞足蹈、连唱带跳,动情之处忽然下跪,让人摸不着头脑”⑦。此外,消费者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偶像,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来解读他们所面对的娱乐产品:何洁性感热辣的外表象征年轻人的梦中情人,李宇春的舞步象征生命的活力,张靓颖的高傲举止象征某种生活方式……正是由于“意义生产”的多元化取向,传媒娱乐的内涵更加丰富,娱乐也由此摇身一变,成为自由生产的“公共意义”事件。

显然,作为传媒娱乐事件的核心要素,自由的“意义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文化工业理论和鲍德里亚的媒介理论中,“意义生产”是大众传媒的“特权”,广大消费者更多地是基于主导/霸权的解码立场被动地消费大众传媒“意义生产”的成果。而在传媒娱乐事件中,由于“意义生产”的技术基础、创作基础和经济基础得到了全面加强,新型娱乐产品的符号意义也趋于更加开放,这就使得各结构要素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具体表现在:1.围绕“娱乐”话题展开的各种思想和观念的交锋非常激烈,“意义生产”的空间有了全面的拓展;2.娱乐事件产生的“集聚”效应,使得许多娱乐空间以外的“画外音”,如对娱乐的理性思考、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怀和批判等,也纷纷被卷入“意义生产”的范畴。显而易见,这是传媒娱乐事件带上“公共意义”色彩的最根本原因。

自由的“意义生产”在整个传媒娱乐事件中的核心地位的确立,与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化和经济水乳交融的关系密切相关,它是大众传媒利益需求和消费者消费意识“合谋”的产物。就此而言,费瑟斯通对消费文化强大的自我衍生机制的判断是富有远见的:“从生产性(productive)社会秩序向再生产性(reproductive)社会秩序转变的过程中,技术与信息的新形式占有核心地位,在再生产性社会秩序中,由于人们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不断扩张地构建世界,因而消解了现实世界与表象世界之间的区别。”⑧当人们为获得“意义生产”的权力而沾沾自喜时,同时也陷入到他们自身编织的“美丽的神话”之中。或许,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文化新景观。

三、传媒娱乐事件中的整合与对抗

在消费社会中,无形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总是能够通过有形的消费活动得到外化和显现,处于隐匿状态的社会价值观和利益观,以及符号与表征、分化与区隔、异质性和多样性等社会生活的内在逻辑,在可识别的消费行为中得到分流和定义。因此,只有把消费活动作为重要的社会区分机制纳入具体的社会结构之中,它才能够显示出社会文化意义。

从表面上看,体验参与和表达的“自由”是娱乐消费者个体的主要动机,不过,一旦娱乐消费者围绕相同的娱乐产品,通过参与和表达等方式来确认自身的位置,此时,他们的消费实践便具有了群体性质,他们的消费愉悦和快感也开始要在群体认同的过程中获得确认。因此,传媒娱乐事件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它的经济和文化功能。由于娱乐消费发挥的“聚众效应”,娱乐消费者的行为已经被整合为具有社会意义的结构性力量,它的社会功能更是不可忽视。“消费行为和消费的选择性并非先验确定,而是在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动力作用下形成的”⑨。相应地,群体性质的消费实践,同样也将对社会结构的维系和变迁产生特定的反作用力。作为文化消费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传媒娱乐事件为我们分析转型社会中的社会整合与变迁机制提供了典型的个案。

在传媒娱乐事件中,各不相同的娱乐消费群体之所以能够得以区分,主要是因为这些群体“意义生产”的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布尔迪厄认为,社会个体的文化消费能力,取决于他们身心中根深蒂固的性情倾向,它既与每个人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有关,又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历史积淀密切联系。相应地,娱乐消费者的“意义生产”能力对于标识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鉴赏力使对象分类,也使分类者分类。经各自的级别分类的社会主体以其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作出的区分来区别自身,通过这些区分,他们在客观等级类别中的地位便被表达或泄露出来了”⑩。就此而言,娱乐消费者“意义生产”能力的发挥,实际上是一个分类过程,它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相对应,娱乐消费也不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或家庭行为,它既反映了社会结构的现状,同时又通过日常的消费实践不断地型塑社会。

消费者“碎片化”的消费行为之所以能够被整合为具有社会意义的结构性力量,首先得益于新型娱乐产品扮演的“沟通者”角色,开放的意义空间使不同的消费者能够在其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思想和观点,进而产生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自我群体意识,他们通过各种平台来维系彼此之间的社会交往。比如,“粉丝”们以特有的标识来指称自身的所属群体,体现了他们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在“超级女声”中,李宇春的“粉丝”自称“玉米”、张靓颖的“粉丝”自称“凉粉”、何洁的“粉丝”自称“盒饭”;同样地,在“馒头事件”中,“粉丝”们也用“胡戈粉丝”或“馒头饭”等来标识自身。此外,这些群体还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交往场所(当然,这种场所大多是网络空间的虚拟场所),对共同关注的娱乐事件进行交流和互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群体性质的“意义生产”往往将娱乐事件引向理性讨论,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这对于消费者在娱乐消费中获得关于公共生活的直接经验,进而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传媒娱乐事件中消费者群体的“意义生产”空间,具有整合社会价值观的功能,这也反映了特定时空条件下,一种新的社会整合机制正在形成。

当然,由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趋势,同样也反映在不同消费群体的自由的“意义生产”过程之中。费瑟斯通认为,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意义生产”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符号产品的经济过程,它包括符号产品的供求条件、竞争与垄断过程、占主导地位的群体与外围者之间的斗争等(11)。显而易见,在传媒娱乐事件中,各种思想和观点的正面交锋是引人注目的。这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大众化的娱乐消费,使在文化场域中处于劣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可以获得一种便捷的方式,对占主导地位的精英文化采取颠覆或质疑等行动策略,力图对现存符号秩序进行重新“洗牌”以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而文化资本占优势地位的群体则试图通过赋予娱乐产品新的符号意义来维持自身垄断地位的合法性。就此而言,传媒娱乐事件又是一场关于话语权争夺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社会结构是如何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持续作用下动态建构的内在特征。

文化消费领域的话语权之争,不仅可以见诸“粉丝”群体间的“口水战”,在越刮越猛的网络“恶搞”之风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以《馒头》引发的“馒头事件”为例。在网络短片铺天盖地的时代,《馒头》的出现本是平常之事,但是由胡戈对垒陈凯歌的“PK”戏使得《馒头》有了特殊的意义。在文化领域,陈凯歌及其所代表的群体由于文化资本的优势地位而拥有强大的话语主导权,《无极》也就体现了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符号秩序。相比之下,胡戈所代表的群体在文化资本的拥有方面显然是“势单力薄”。但是,在利益表达和价值观多样化的传媒生活中,处于文化资本弱势地位的群体就有可能通过消费过程中自由的“意义生产”挑战占主导地位的符号秩序。首先,《馒头》作为个人自娱自乐的作品,它通过对抗解码的方式来“搞笑”《无极》,代表了一种个人式的“意义生产”,对《无极》所代表的符号秩序进行解构。其次,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馒头》作为“联结纽带”和“沟通者”,在网络平台产生了“聚众”效应。此时,《馒头》的意义重心开始转移,由“搞笑”发展到对《无极》及陈凯歌的批评。在群体性的消费实践中,“意义生产”逐步发展成为以陈凯歌为代表的群体和“馒头”“粉丝”之间的话语斗争。《无极》的维权者们无疑是在维护主导地位的符号秩序,而《馒头》的拥护者们则是力图对这种符号秩序展开挑战和颠覆。

客观地说,传媒娱乐化是大众传媒趋利动机和消费者求乐动机的共同产物,也是传媒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传播技术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市场化改革以及消费社会的来临,对传媒娱乐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传媒娱乐事件的出现,标志着在上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传媒娱乐化正在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单纯的追求娱乐到关注娱乐之外的“意义空间”,说明了传媒文化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可否认,传媒娱乐事件的出现,对于娱乐消费者充分体验精神生活的“自由”,将属于自身的私人空间从公共权力控制下的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进而摆脱传统、宗教和政治迷信的控制,都将大有裨益。不过,我们并不能就此而将传媒娱乐事件与公共生活划上等号,更不能将娱乐消费者的消费实践与民主生活的实践相混淆。传播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改变传媒娱乐产品的本质,传媒的市场化改革和消费文化的影响,只能是进一步强化娱乐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哈贝马斯认为,在消费文化影响的社会中,由于市场规律控制着商品流通和社会劳动领域,如果它渗透到公共领域之中,那么公共领域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往往就要被消费观念所取代(12)。就维系真正意义的公共领域而言,对传媒娱乐事件中自由的“意义生产”持理性的批判态度,就显得十分必要。

①阿多诺、霍克海默:《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奥利弗·博伊德—巴特雷、克里斯·纽博尔德编《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93—96页。

②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③约翰·费斯克:《大众经济》,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页。

④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9—104页。

⑤⑧(1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第4页,第14页。

⑥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第345—358页。

⑦戴谦:《“超级女声”现象》,载《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32期。

⑨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转引自戴慧斯、卢汉龙译著《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⑩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导言》,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12)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责任编辑 容 明

娱乐新闻范文第4篇

一本值得反复琢磨,细细品味的书。

作为90后,电视节目可以说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的家常便饭。各种各类的电视节目充斥荧屏,新闻报道、娱乐消息以及不计其数的视觉休闲,浩如洪流的信息洗涮着我们的大脑。我们从电视机上了解的信息和对世界的认知远远大于书本上甚至超过生活实践。不妨自嘲一下,一个从小经历小中高到大学还没毕业的大学生,能有多少社会经历,我们用眼睛耳朵从荧幕上获取对世界认知几乎覆盖了亲手触摸的现实。

书中前言提到了奥威尔和赫胥黎语言文化的灭亡:前者之处文化毁灭于集权专制,信息封闭,真相被隐瞒;后者则认为心细如汪洋大海,不可阻挡地,毫无保留的扑向我们的视野,人们不愿去读书,文化成为一种毫无拘束的娱乐。而在作者看来,赫胥黎的语言不幸是现在如今的生活当中。

读罢全书,作者对电视文化的冷静分析与思考如一面冰鉴,冷冷地折射出对当下文化的生存环境的忧虑。其实,不难发现,就在电视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已逐渐被另一种文化后来居上——网络文化。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再次完成飞跃。各种门户网站、公共平台如雨后春笋,庞大的信息量穿梭其中,车水马龙。此时此刻于此地发生的事情可以轻易为世界各地存在网络的地方所知。网络力量所造成的影响比电视“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个庞大复杂的信息流中,我们接受了过量的于我们无益超出我们接受能力的信息,信息不再是文化生活的营养品,反而成了消磨心智、使人驽钝麻醉剂。为何作者如此重视行将江河日下的纸质文化?反思自身,声像信息的转瞬即逝很难凝结起文字所带来的对文化精神的思考还有历史传统的审思。

前一分钟还沉浸在某处灾难的沉痛中,下一分钟则开始了对某个娱乐头条的无限关注。在五光十色的屏幕上,人们置身于一条条毫无关联的信息中,不知不觉的变得无所适从,还来不及思考,便半愿版被动地投入于下一个视听消遣中。人们会知道近24小时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却对历史毫无洞察,因为忘却已成为习惯。似乎我们世事通明,不可一世,却比任何一代人都轻飘浮躁,在一段段虚假中需找满足,如滩上散沙,海浪退去便被卷走,什么都没有留下。当我们的文化从它的神坛变为消费品再变为娱乐品,一个全民娱乐疯狂时代即将走来。到那时,我们还有多少实实在在的精神支撑起那早已被抽干的灵魂?

赫胥黎的语言似乎正朝我们走来,看看当下那些纷繁的网络咨询,有多少是我们的精神毒药,文化杀手。各种围观现象,各种未经思考的评论谩骂,多少人为了成名哗众取宠。奇怪的是,人们似乎热衷于此,现世的现世,围观的围观,你唱我和,大家乐此不疲。

在我看来,这种文化的堕落和专制封闭的文化一样恶劣,甚至更加危险,娱乐的泛滥,使人们无法保定信仰,因为神圣的事物也被娱乐化。人们失去了严肃感,无暇去自省,无心对传统审思,文化消失殆尽。

娱乐新闻范文第5篇

1、游戏名称:飞机飞飞飞

游戏目标:认识新朋友,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名字,体验做游戏的快乐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玩 法:

1、幼儿围坐成圆形,教师示范当一架小飞机,边念:“飞机飞、飞机飞、飞机降落了。”边降落到一幼儿的面前说:“你好,我是*老师小飞机。”幼儿介绍说:“你好,我是**小飞机。”

2、教师坐该幼儿的位置,而该幼儿一边说“飞机飞、飞机飞、飞机降落了”,一边边降落到另一幼儿的面前相互介绍自己。

3、游戏继续进行,直到孩子们相互介绍完自己。

2、游戏名称:捞元宵

游戏目标:练习小手的灵活运用能力,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材料准备:脸盆里放半盆清水和20个乒乓球;汤匙3个,空桶3个,不同的奖品若干。 玩 法:

1、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比赛。

2、比赛开始,一组上的幼儿一起从盆里捞元宵(乒乓球),每次只能捞1个。

2、将球捞完为止,根据每组捞的快慢分别得到不同的奖品。

3、游戏名称:巴士车

游戏目标:能和同伴一起玩,体验游戏的快乐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材料准备:方向盘后面连上一圈牛皮筋当成小巴士车 玩 法:

1、一幼儿当司机,手握方向盘,另一幼儿当卖票员,套住牛皮筋站在最后,将牛皮筋拉成大巴士的车厢。

2、全体幼儿一起念儿歌:嘀嘀嘀,叭叭叭,大巴士,开车啦,亲爱的朋友快快来,一起来坐车,你好!请上车。司机和卖票员跟着儿歌节奏边开边念。

3、当念至最后一句时,司机的车停在哪一位幼儿的面前,该幼儿就说:“谢谢”,就钻进“车厢”。

4、全体幼儿继续边念儿歌边游戏,人员满后,司机说:“车站到了”,幼儿下车,游戏重新开始。

4、游戏名称:钓鱼

游戏目标:能手眼协调一致地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材料准备:磁性各色鱼玩具若干、磁性钓鱼竿若干 玩 法一:

把红、黄、蓝、白等各种颜色的鱼放在地上,幼儿六人一组比比谁钓鱼的本领最大,速度最快,钓得最多的幼儿可以得到一颗星。

玩 法 二:

把红、黄、蓝、白等各种颜色的鱼放在地上,并准备相应颜色的盘子,将鱼钓到后放入相应颜色的盘内进行颜色配对,颜色配对最多者可以得到一颗星。

游戏提示:

可根据幼儿的能力,适当调整鱼玩具及钓竿上的磁条大小,增加游戏难度。

5、游戏名称:打气球

游戏目标:能遵守游戏规则、听清指令,体验游戏的快乐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玩 法:

1、 请幼儿手拉手拉成一个大圆圈。

2、 老师发出指令说:“放气”时,幼儿嘴巴里发出放气的声音并向圆中心走,小手不能放掉;

3、 当老师发出指令说:“打气”时,幼儿立即往后退把圆圈拉大,但是手不能放掉;

4、 当老师发出指令说:“不好了,气太足了。”幼儿发出“啪”的一声,放掉手呈散落的气球屑自由飞扬。

6、游戏名称:小鸡找虫子

游戏目标:能拇指、食指、无名指协调、灵活地捏东西,体验游戏的乐趣。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材料准备:在几个盒子上分别画上小鸡,表示小鸡的“家”,“虫子”(教师自制)撒落在地毯上,小盘每人一个。

玩 法:

1、教师扮演鸡妈妈大小鸡一起到青草地上找吃的虫子。

2、鼓励幼儿能又快又好地把虫子捡到盘子里。

教师重点指导三指捏的动作。

3、比比哪只小鸡捡的虫子最多,鸡妈妈给能干的小鸡们发小奖品。

7、游戏名称:背背驮龙

游戏目标:体验同伴之间相拥挤靠共同游戏所产生的乐趣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玩 法:

1、 老师、幼儿三五人挨靠着坐在一起时,请幼儿分别趴在老师后背或拥在胸前,将双臂搭放于老师的肩头、脖颈处,老师双臂向后,拢住趴在后面幼儿的腰身,随歌谣韵律上体前后摇动吟唱儿歌。

2、 念完歌谣后,老师逐一牵起趴在后背,拥在胸前的幼儿的手,点着他们的名字至老师周围坐好,一手托起幼儿小手至胸腹之间捧好示意做“碗”,开始盛饭“—碗、两碗、三碗„„最后还剩这么多!”(双手上下相扣为“小碗”状,引诱孩子来取)“谁还要?”

3、 问话结束,孩子可随意以手做勺伸向教师掌间去取,教师则有意将小碗一开一合轻轻夹一夹取饭的“勺子”„„

游戏提示:

1、 本游戏适合师生两至三人同乐。

2、 当游戏人数渐多时,老师可随机调整:“第一桌先吃吧„„(请其中几个孩子趴.贴在自己的身上,其余先等一等,)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抢。

附儿歌:

背驮驮,米面和。狼抱柴,虎烧火,老猫搬来饭桌桌。丫丫坐,妞妞坐,宝宝坐„„大家围成一桌桌,吃饭啰!

8、游戏名称:变魔术

游戏目标:了解简单的魔术,感受魔术的乐趣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玩 法: 魔术:花

1、教师展示一块手帕,要利用手帕变出一朵花来

2、教师展示玩空空的、洁白的手帕后,将其蒙在自己的一只手上,教师和幼儿一起说;“变、变、变。”,手帕缓缓拿掉,变出一朵鲜花来。

3、和幼儿一切揭示真相:原来小花始终捏在老师的拳中,只是孩子没注意罢了。

4、请幼儿尝试捏一样物品在手中,也利用手帕变出一样物品来。

9、游戏名称 :小手指一指

游戏目标:能听指令快速地反应,体验游戏的快乐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玩 法:

幼儿两两一对围坐成圈,一幼儿发指令,一幼儿来做。 (1)根据指令,指出自己的五官。 (2)根据指令,找出朋友脸上的五官。

(3)根据指令,做相反的动作。如:指令“指耳朵”,幼儿绝对不能指耳朵,而要指其他部位,否则就算失败,做错的孩子就让朋友刮一下鼻子。

10、游戏名称 :拍脚趾 游戏目标:遵守游戏规则,体验和朋友一起游戏的的乐趣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材料准备:一把扇子 玩 法一:

1、幼儿围成圆圈做好,一个幼儿开始边说儿歌,边用右手拿扇子从拍自己的一只脚开始顺时针转,按儿歌的节奏拍打每个幼儿的脚,儿歌结束时,拍到谁的脚,谁就表演一个节目。

2、表演节目的幼儿开始念儿歌,拍脚,游戏继续进行。 玩 法二:

1、幼儿3——4名围成圆圈做好,脚也围城圈,一个幼儿开始边说儿歌,边用右手拿扇子从拍自己的一只脚开始顺时针转,按儿歌的节奏拍打每个幼儿的脚,儿歌结束时,拍到谁的脚,的这只脚就要收起,收起脚的幼儿再说儿歌继续做游戏,直到所有的脚都收完为止。

附儿歌: 拍拍拍脚趾, 拍到哪个小脚趾, 公鸡、母鸡、小小母鸡, 看看谁是个臭脚趾。

11、游戏名称:踩影子

游戏目标:发展身体的灵敏性,体验游戏的快乐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玩 法:

1、选择晴朗的天气,请幼儿观察自己和同伴的影子。

2、交代游戏规则:找一个好朋友,相互去踩对方的影子,被踩方要尽量躲闪,不给踩到。

3、游戏结束,请孩子说说踩到朋友影子的什么部位,如;踩到影子的手了;踩到影子的身体了„„。

12、游戏名称:打水仗 游戏目标:感受玩水的乐趣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材料准备:水枪 玩 法:

1、请孩子穿戴好雨衣、雨靴,将头发也用雨衣帽遮起来。

2、相互在塑胶场地上比比试试,谁的本领大,水的水枪喷得远。

3、打水仗:交代游戏规则:可以用水枪去打别人,但是注意不能将水对准脸喷。

4、幼儿游戏 游戏提示:

此游戏最好在阳光明媚的天气进行

13、游戏名称:捉迷藏

游戏目标:发展幼儿的躲避、控制能力及辨别声音方位的能力,体验游戏乐趣。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玩 法:

1、请一位幼儿用布蒙上自己的眼睛当“瞎子”

2、其他幼儿在教师数到5后,马上躲避,可以是桌底下、柜子后面,但不能离开大活动室,躲好之后不可再移动位置。

3、蒙着眼睛的幼儿依靠耳朵来辨别声音方位,捉到一个幼儿后,交换角色,游戏继续。 游戏提示:

(1)、提醒同伴之间相互谦让,不推挤。 (2)、场地提供不能有太多的障碍物。

14、游戏名称:扣纽扣大赛

游戏目标:练习双手拇指、食指间的协调性及灵活性,体验竞赛类游戏的快乐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材料准备:有扣子的衣服6件 玩 法一:

6名幼儿一组,游戏开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桌上的衣服扣子扣好者为胜。 玩 法二:

6名幼儿一组,游戏开始,先将外套穿好,再以最快速度扣好扣子的幼儿为胜。 游戏提示:

可根据孩子扣纽扣技能的成熟,加入其他技能一起游戏,如从为自己扣纽扣到给朋友扣纽扣等。 附儿歌:

“小扣子,圆溜溜,好像眼睛找朋友,小洞子,忙招手,欢迎扣子钻洞口,”

15、游戏名称:挑礼物

游戏目标:能有节奏地击掌,感受游戏中选择的快乐。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玩 法:

1. 教师握住幼儿任意一手的指尖,掌心朝上,另一手随歌谣的节奏轻击幼儿掌心,一字一击:狗妈妈,穿长袍,骑红马,过大桥。毛爪爪,打开包,有礼物,你来挑,不挑就要挠三勺,挑不挑?(幼儿可选挑或不挑) 2. “不挑!”老师一手拉住“不挑”的幼儿的手,手心朝上,用另一只手的一个指甲尖儿,轻轻搔痒幼儿手心,并伴随语言“一勺,两勺,三勺”,搔得幼儿笑起来效果最好。

3. “挑!”教师则问:“要听的?要看的?”要听的——两个手指搓搓小耳垂儿。要看的——老师可将手缩至袖筒内,将袖筒罩在幼儿眼前,用藏在袖内的拇指.食指轻轻捏捏幼儿的小鼻子„„

游戏提示:

1. 如游戏者多可围站(坐)成圈,每个幼儿伸一只手至圆心内,老师依次拍击每个手掌,最.后一句的最后一字落在那只手上,哪位幼儿即获得挑选礼物的机会。

2. 挑的种类可随幼儿经验的增加而逐渐变化,但都要有积极的体肤接触,使幼儿感受快乐;另外体提问也可变为开放性选择。

16、游戏名称:卷炮仗

游戏目标:尝试和朋友合作游戏,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玩 法:

1、教师和幼儿搭乘开火车状,教师当火车头

2、集体念儿歌:新年到!真热闹!我们一起卷炮仗,卷啊卷啊卷啊卷,卷啊卷啊卷啊卷„„卷成一个大炮仗,“呯啪!”

3、在“卷啊卷啊卷啊卷,卷啊卷啊卷啊卷„„”部分,教师以火车头带领幼儿向内开始一圈圈围起来,直到幼儿都围进来,念到“卷成一个大炮仗”,全体幼儿蹲下,之后,随着一起高喊“呯啪!”,大家一起把手伸高,从地上往上跳起,就像真的放了一个炮仗一样。

游戏提示:

卷炮仗时提醒幼儿不能相互推挤,炮仗可以卷得松些

17、游戏名称: 猜猜叫的是谁

游戏目标: 能够集中注意力观察老师的口型,愉快地进行游戏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游戏准备:活动前围坐成半圆形 玩 法:

1、幼儿围坐在一起。

2、教师讲解游戏玩法:教师不发出声音,但会用嘴型叫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夸张的),幼儿猜测老师叫的是谁?

3、猜对的幼儿上来和老师抱抱以示奖励,没猜对的话换人进行猜。

4、请幼儿试试用嘴型叫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夸张的),请大家猜测叫的是谁? 游戏提示:

游戏过程中不可以发出声音,如果三次没人猜中则公布答案。

18、游戏名称:新年的联欢 游戏目标:能大胆在哥哥姐姐面前表演节目,体验和哥哥姐姐一起做游戏的快乐 年 龄 段:小班上学期

游戏准备:提前联系好哥哥姐姐、准备好节目 玩 法:

1、找一个哥哥或姐姐做自己的好朋友,相互介绍自己。

2、和哥哥姐姐一起相互表演节目:唱歌、故事、跳舞,形式不限。

娱乐新闻范文第6篇

省药监局领导一行不辞辛苦,莅临李二堡镇卫生院指导帮扶卫生工作,这是对我院卫生事业的关心和重视,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做好此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此,我代表李二堡镇卫生院全体职工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李二堡镇卫生院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李二堡镇位于民和县境西南部,李二堡镇乡级公路17公里处,全镇总面积37.40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贫瘠,多为旱地,2012年末全镇总人口达11321人。由于李二堡镇的耕地面积较少,大多数农民以种植小麦、马铃薯为主,全年人均收入为300元。镇辖区有李家村、范家村、祁家村、乐垣村、前庞村、焦土村、张家湾村、牙儿山村、马莲滩村、康各代村10个村屯,共有13个村卫生室。李二堡镇卫生院房屋面积1200平方米,设备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一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一台、300毫安X光机一台、三导心电机一台、黑白B超仪一台,人员共21人,其中:医生5名、护士3名、医技3名、会计1名、计生3名、药剂师2名、公卫人员2名、管理人员1名、司机1名。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稳步发展,实惠为民。

近年来,经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我院全年医疗收入比上年上均有所提升。2012年门诊量达到3600人次,住院患者1020人次。全年总收入共计xx万元。新医改政策实施后极大的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为促进我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是提升能力,建强服务网络设施

不断增强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了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以县级医院为中心、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级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一般病不出乡、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同时也全力的推进了乡村一体化管理。 广泛宣传,强化培训,全力实施新医改政策。

三是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按照省市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我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其中西药、中成药药品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药品,达到了安全、必须、有效、廉价的目的。

三、院建情况

在上级各级领导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院业务用房(1200平方米,其中国家税务总局援建400平方米,省发改委项目800平方米)的修建已完工;围墙、地坪、大门均已完工;职工宿舍(公租房)800平方米正在建设中。新卫生院的建成极大的改善了李二堡镇辖区居民的就医条件。

四、存在的困难

虽然我院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全镇群众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李二堡镇卫生院距县城约17公里的路程,辖区村屯较多,并且分布比较分散,交通十分不便。需引进急救车一辆,以便乡村一体化管理,并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服务。 二是由于我院职工宿舍(公租房)自筹资金缺口较大,难以按时完工。三是我院辅助设备缺如:需电脑18台、微量元素分析仪1台、病房呼叫系统1套,另外需新建锅炉房、食堂、土厕共100平方米。

五、下步工作打算

在下步工作中,我院将以此次各位领导莅临我院帮扶工作为契机,严格贯彻落实各位领导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强化措施、强化要求,全力以赴完成各项任务。

一是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完成任务

按照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

二是建立考核机制,确保高效运行

根据省市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试点办法,结合我院实际,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协调高效、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对我院工作人员的考核,并进一步规范考核结果的运用,充分调动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是加强业务培训,确保合理用药

进一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基本药物知识培训及对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促进基本药物规范使用,提高医务人员诊治和服务水平。同时,切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教育和引导医务人员真正以群众健康为核心,确保提供优质服务,防止滥用和浪费基本药物。

上一篇:幼儿教师格言范文下一篇:初中数学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