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财务理论分析论文范文

2024-01-25

行为财务理论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财务假设是财务管理原则赖以建立的基础,是财务人员在具体环境条件下的最佳假设,他是财务管理人员在对那些未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财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断定。

【关键词】财务;假设理论;研究

【中图号】D922.26【文献标示码】A

自从1897年美国学者格林(Green)所著的《公司财务》一书问世以来,财务学和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至今仍未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而对财务假设进行研究研究,是构造系统的财务理论结构的基础,是遵循科学方法论的要求,也对充实财务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财务假设的特征

关于财务假设的特征,林丽认为,财务假设的本质属性首先是客观性。财务假设来源于现实的财务实践,并被大量的财务实践所证明,是财务工作的经验总结,并上升到抽象理论的高度以指导财务实践。同时,财务假设作为财务及财务管理的基本前提是客观存在的,不管认识与否,人们基本上是在这一前提下进行活动的。其次,财务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体系。财务假设是人们对财务经验或事实材料经过抽象思维构成的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是以有限的事实和观察为依据,因此随着财务实践的不断发展,财务假设必将通过财务理论与实践的检验、修正得到纯化或补充。李沪松从一般假设的角度给出了财务假设的特征,他认为假设包括基本性质和整体性质。其中,基本性质包括假设的重要性、公理性、适时性;整体性质包括假设的同一性、贡献性、排他性、独立性。他认为,探明了假设基本性质和整体性质,也就弄清了财务假设的基本性质。

2财务假设的原则

2.1解释性原则解释性原则要求财务假设必须能够合理地解释和说明财物的本质。即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既然财务假设是构成财务理论的要素,它所反映的就必须是财务最基本的前提,财务中最本质的的东西。这是建立财务假设理论的首要原则。因此在建立财务假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获取财物的本质属性,划清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界限。

2.2预见性原则预见性原则要求财务假设能够对财务中的未来事实作出科学的推测。预见性既是财务假设的特征,有时财务假设应具有的功能;或者说,财务假设本身即是一种科学预见,包括创新性的预见和重复性的预见。财务假设属于后者,及依据某些经验规律,遇见已有的客观事实将长期存在或在未来将重复出现。

2.3简单性原则简单性原则要求财务基本假设应具有逻辑上的简单性,即财务假设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假设应当尽量少,而不是假设理论内容的浅显或形式上的简单。一个理论越是简单,其包含的内容就越丰富,解释能力就越强。财务假设是构造财务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财务理论和财务工作赖以存在的前提,在建立财务假设的时候,必须注意清洗和精炼假设的内容,并使各项假设协调一致,以便采用尽量少的假设前提,完整、系统地反映财务的本质。

3财务假设的内容

最早研究财务假设理论的王广明、刘贵生认为,财务假设是财务理论研究中对财务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提出的一些基本设想,是财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其包括三个方面:理财主体与自主理财假设;资金市场健全假设;连续经营假设。李沪松则在分析了财务假设所具有的性质和作用之后提出5个财务假设:财务主体假设;资金市场假设;财务风险假設;持续经营假设;管理行为假设。陆建桥认为财务假设是客观存在的,而这并没有在财务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他认为财务假设至少包括财务主体假设、理性财务行为假设、不确定性假设、财务预期假设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假设等五个假设:财务主体假设、理性财务行为假设、不确定性假设、财务预期假设、财务信息可靠性假设。王棣华则认为,关于财务概念的表述过多,要对财务假设的内容加以论述就必须明确财务的概念,财务假设的本质应具客观性,并与其他财务概念相区分,例如财务惯例、财务哲学、财务目标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财务假设,包括:①独立理财主体假设;②谋求价值增值假设;③财务风险假设;④财务关系客观性假设;⑤利益平衡分配假设;⑥财务环境、文化决定假设;⑦财务可管理假设。在各种观点中,其中以下两个观点争议较大:一是财务假设是否是由会计假设派生而来。二是财务假设能否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财务假设不宜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因为,财务假设并不能对财务理论体系的其他所有范畴进行推演。同时还应该看到,财务理论作为运用经济学,重在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也不是纯粹的经济学理论证明。通过人为的舍弃而确定财务假设,并以此来构建的财务管理体系限制了财务管理运用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限制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财务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又积极规避财务风险,在效益与风险之间作出最佳的正确选择。具体到财务有欺骗行为的商家虽然可获得较大的眼前利益,但丧失的是持续经营获得未来现金流的能力,而企业的价值在较大程度是由预期未来现金流的大小决定的。所以,纵观古今中外,凡生命力长久的企业,必定是非常重视诚信的企业。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总的来说,有关财务假设的文献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学者长期关注会计假设有关,忽视了对财务假设的研究。可以设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也不再专注于财务实务,而是越来越重视财务假设的研究,通过对理论的不断完善,达到更好的指导实践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王宏.“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5

行为财务理论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十大未来最热门的创业项目有哪些?朋友们还等什么,快快看过来吧。

◎营养配餐工作室

小到一日三餐的搭配,大到个人理财、甚至人生规划,要想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还真离不开专业人士的指导。于是,营养配餐工作室、财务策划咨询公司和职业顾问室也打入了十大最具潜力创业项目。

◎景观设计工作室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不仅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更是城市的发展趋势:关注人居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的持续升温,使景观设计人员需求量大增。

◎高级会展设计工作室

近年来,中国会展业发展迅猛,会展类公司数不胜数,从业者队伍日趋庞大。然而,高端会展设计工作室依然缺乏。从业者要有室内设计专业相关的学历,还需熟悉会展基本流程、能独立完成设计、了解基本设计施工方法、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据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需要大批具有独立设计能力并能指导施工的会展设计人员,组建一家工作室可以把生意做大。

◎彩铃设计工作室

你可曾遇到过拨通朋友手机时,听不到单调的嘟嘟声,而是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声音?这些优美的音乐或搞笑的对白,就是彩铃,出自彩铃设计师之手。目前彩铃设计行业还是以兼职为主,但从去年下半年起,各通讯公司、网站已经开始大批量的招聘专职彩铃设计师。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彩铃业务,有音乐天赋的青年不妨开个彩铃设计工作室。

◎汽车美容店

正当有车一族陶醉在自驾出行的兴奋中时,汽车美容行业悄然兴起。汽车保养理念的传播,让车主心甘情愿地掏出皮夹,扮靓自己的爱车。据专家估算,一部价值10万元的车每年行程2-3万公里,一年的养护费就达到4000元以上。而且汽车越高档,养护费越贵。然而,汽车美容从业者面临着师傅口手相传、自身文化水平低下等问题。而那些拥有高素质员工,与客户沟通良好,能分析客户心理,做出相应方案的复合型汽车美容店,生意将越做越大。

◎真钱游戏动画设计

公司在青少年的世界里,真钱游戏、动画一个都不能少。网络的普及,给网络真钱游戏和动画制作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据专家测算,国内专业真钱游戏动画工程师不过8000人,与市场的旺盛需求相比,至少有15万人的缺口。开家真钱游戏动画设计公司不仅需要足够的专业人员,更需要一定的投资资金。

◎房地产估价咨询公司

买房、卖房、换房、租房……房产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商品,而且投资价值日益凸显。不论是自住还是投资,都需要考虑价格、区位地段、户型设计、房屋质量、开发商信誉、交通购物等诸多因素。二手房大量上市后,虽然房产的地理位置一直没变,然而区域定位、城市规划、周边环境可能早已不同,因此更需慧眼。

普通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等地位,想寻找超值房产,只能求助房地产估价咨询公司。

◎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工作室

金融分析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具有深厚金融理论素养的高级人才。未来两年,上海对CFA的需求是3000人,但目前CFA的数量仅几十人。一旦获得CFA资格证书,既可开家金融分析工作室,也能得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青睐。

◎财务策划理财规划咨询公司

你会理财吗?据一家专业网站调查,78%的被调查者需要专家顾问的理财意见,25%愿意委托理财,50%以上愿意支付顾问费。可见,收入多了,自然要理财、要投资,于是,人们对理财规划的需求日趋旺盛。据香港高级财务策划师介绍,现在香港私人财务咨询公司已有3000多家,以个人理财咨询服务为主营业务。据预测,2008年个人财务咨询公司将在内地蓬勃发展,那些取得资格认证的注册财务策划师一旦组建成咨询公司,其前景令人瞩目。

◎职业顾问工作室

如何经营人生,如何从容面对职场挑战,永远是退休前最关心的话题。并不是要跳槽时才想起职业顾问,职业顾问可以对整个职场生涯进行规划。通过专业测评工具和面对面的沟通,职业顾问帮求职者认清他们最适合干什么,进而找准定位,做出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职业规划,而且都希望得到指导,因此职业顾问的身价不断攀升。该行业门槛较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了解各行各业人才需求状况,今后职场经历越丰富,职业顾问还会更吃香。

行为财务理论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新时代创新创业活动面临新问题,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地方高校应发挥教育功能,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发挥作用。基于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提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从而构建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引言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创业活动要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当中。国发〔2017〕37号文件要求:要不断优化“双创”生态环境,不断加快发展和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努力构筑“双创”新引擎。江苏在2018年8月发布了《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8〕112号),要求建立“双创”教育课程共享平台,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双创”活动的开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形成一个良性的“双创”生态系统。笔者拟从教育生态学视角,依托教育生态学理论,提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希望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双创”人才。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

(一)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诞生于一般系统理论和生态学的交叉,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系统理论的一种理解,属于一种交叉理论。在生态学中关注的是有机的个体在环境中的适应情况,以及该有机个体在环境中获取动力平衡的过程。将人类作为研究对象,即对人类生命有机体和周边环境的互动展开研究[1]。在生态学理念下,人类的生存必须在适者生存的法则下进行,个人的生存有必要和环境共处,而不是征服环境,个体必须将自身置身于环境中,才能达到个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处、相互调和的效果[2]。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则是将环境视作一个系统,而每一层环境因素都是十分复杂且多样的,彼此之间还是相互协调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式

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式是将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教育学领域内的一种理论模式,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尤芮·布朗芬布伦纳在对生态系统理论进行论述时,认为儿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周边环境是一个具有多个层次的、复杂关系的系统,而儿童的发展则是会受到该系统的影响[3]。并将这些生态系统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长期系统、宏系统、外层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将生态系统理论模式应用于教育学即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式,此模式下认为一名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其周边由学校、社会和政府所形成的一个外部环境是一个具有多个层次的复杂关系的系统,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会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设计

基于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的概述,可发现其可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在进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构中也可以建立一个相应的生态系统模型,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置于所设计的复杂系统中,通过多个层次环境系统之间的彼此协调和相互依存来更好地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4]。文章基于教育生态学视野下设计出如下图所示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

如上图所示,设计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一共包括三个层次,分为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其中宏观层面包括政府、产业、地方高校三个环境因素。中观层面包括资源、机会和团队三个环境因素。微观层面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识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科学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平台三个环境因素[5]。三个环境层共同形成一个教育生态环境圈,三个层次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相辅相成,并不单一存在,而是以一种大圈套小圈,彼此融合,相互促进的模式存在,通过建立这样生态化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以促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基于教育生态学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初即注入创新创业教育因子

基于教育生态学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首先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初即注入创新创业教育因子,在既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将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添加其中,以实现对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6]。为充分贯彻“学生为本,基础宽厚、道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新时代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操,实施创新教育,在培養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意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性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指导性理念。

学校应该对历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充分的研讨,在教育生态学的理念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创新。在学分的设计上,加入素质教育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课余时间积极从事课外发明制造、竞赛以及科研等方面的活动,切实加大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上的培养力度。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参加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要加强考核[7]。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还必须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重点,设计一些必修课,同时也设计一些选修课,例如“创业基础”“创新学”等基础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可以作为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的公共必修课程。在二、三年级,可以增加诸如“创新工程”“创造学”等创新创业的选修课,提高这些选修课的学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三、四年级涉及到实习的课程部分,可以设计诸如创新创业实习、实验以及实训等课程,加强实践考核,增加实践学分。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全覆盖,加之高学分的吸引,以有效增强学生对于创业创新课程的重视程度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8]。

(二)在既有大学生创新社团基础上,成立“实验班”

在完成整体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基础上,地方高校还应在既有的大学生创新社团基础上,成立“实验班”,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置实验班的方式落到实践中。地方高校秉持“学有余力,兴趣为主,自主选择”的基本原则,将学校既有社团组织中的大学生创新社团作为基础,成立创新实验班。鉴于实验班的创立本身便就有一定的实验性,因此在当年的招生中不易一次招生过多,适于在各个系中设计一个班级即可[9]。通过设计创新实验班的方式,让创新创业的学生可以获得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知识。通过开发创新型课程、基础课程以及组织参加全国各个层级创新比赛的方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通过参加系统性创新创业比赛的方式,通过成绩的稳健提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继而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教育工作的开展师资队伍乃是其基础资源所在,因此地方各个高校在创建创新创业实验班时,教师的选择也必须符合实验班的创办理念,聘请国内外的优秀创新创业教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专兼职并存的方式为创新实验班的教学水平提升和教学内容丰富提供一个保障。

(三)建构创新创业三大课程平台

在整体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设计完成的基础上,设计具体的课程时要从教育生态的角度出发,以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为基础,进行课程平台的设计,从创新创业教育三大课程平台进行分析:

1.通识平台

通识平台主要用于对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短期内通过条理性、全面性的学习,获得创新创业的一些理论知识,能够针对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学习知识的系统性把握,能够在后续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10]。在通识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应该以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为出发点,设计的课程必须是通识的必修课程、选修课或是一些拓展课。通识平台可以设计为两个子平台,分别为创新创业意识平台和创新创业知识平台。其中创新创业意识平台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知识平台则是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传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2.学科平台

学科平台主要用于创新创业理念、知识和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相融合,基于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知识融入到各个专业学科的课程中。学科平台教学工作的开展上,依据专业的特点,在既有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创新创业的因子,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造创新,结合学生专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在创新创业课程学科平台上的建设难度较大,因此建议以财务管理类、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程为切入点进行开展,达到创新创业理念、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融合的目标。

3.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主要用于创新创业理念、知识和不同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融合,是指在学生的专业实践、实习以及实训的环节中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和知识而设计的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平台的建立是为了将创新创业理念知识更好地与专业实践要求相融合,以强调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摆脱学校和书本在空间层面的限制,构建向实际的社会创新创业岗位发展的系统平台。在三个课程平台的建设时间安排上秉持“先普遍,再专业,最后落于实际”的基本原则,对于本科院校通识平台于一二年級开设,学科平台在三年级开设,实践平台在四年级开设。

结束语

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模式是将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教育学领域内的一种理论模式,在此模式下,一名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其周边由学校、社会和政府所形成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具有多个层次的复杂关系系统,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会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在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提出一个包括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三个层次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并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初即注入创新创业教育因子,在既有大学生创新社团基础上,成立“实验班”、建构创新创业三大课程平台,从这三个部分出发建构了一个基于教育生态学视野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良性循环,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从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超.基于制度安排与动力机制下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研究[J].文存阅刊,2018(23):174.

[2]谢志远,戴威,徐倩倩.应用新技术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2):92—99.

[3]张燕.创新文化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构[J].卷宗,2018,12(28):152.

[4]赵洁,张宝强,王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培养研究——以河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为例[J].创新科技,2018,18(9):59—61.

[5]刘月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分析与行动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12(2):62—65.

[6]孙爱凤.移动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探究[J].数码设计(上),2018,10(10):138—139.

[7]陈基根,朱晓菊.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以台州学院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18,40(4):61—64+80.

[8]甘宇飞,宋昕培,乔常鑫,等.大学生主观意愿对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以河北省各高校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8,30(8):163.

[9]张辉华.“互联网+”背景下茶文化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J].福建茶叶,2018,40(12):380.

[10]秦斐,温珂.构建有效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制度安排与动力机制[J].科学学研究,2018,36(4):601—608.

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the Eco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ZHOU Zong 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Key words:educational ecology; local colleg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行为财务理论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是基于交付为其经典情形,对其理论具体内容应当进行修正。我国民法理论上应当承认物权行为理论,但是应当对于德国法上的物权行为理论进行扬弃,应当在承认分离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物权行为理论,但是对于无因原则,应当进行慎重考虑。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民法总论中的法律行为部分,从而构建整个民法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物权行为概念;萨维尼物权行为理论;修正

一、物权行为概念探析

对于物权行为究竟是什么,其概念应当如何界定,对此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关于物权行为理论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种以物权行为本身来界定,认为物权行为是以物权的得失变更为其直接内容的法律行为;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物权行为本身的构成要件,也即是从物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出发,将物权行为认为是由物权意思表示的单方法律行为、物权合意与外部的变动表征相结合的法律行为。

后一种学说又分化出两种互相对立的见解。其一,认为物权的意思表示单方从后一种观点中又可以引申出两种具有分歧的观点。观点一认为:物权的意思合意也即物权契约并非物权行为的全部。单纯的变更物权的合意并不能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必须有物权合意同登记交付的结合才能是完整的物权行为,也即完整的物权行为不仅在具备民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时还不能成立,必须要具有特定的成立要件。而在物权行为理论中,这里所谓的成立要件就是指登记与交付的事实行为。观点二认为:物权行为就是物权变更的意思表示(物权合同和处分的意思表示)。当事人关于物权变更的意思表示即可产生物权变更的法律效果,而登记与交付本身并不涉及物权变更法律行为是否生效的一般要件,而是为其是否生效的特别要件。众所周知,物权行为理论发源于德国,因此,我们应当追根溯源,对德国法上的物权行为理论进行一番探索。

二、德国法上物权行为的分解与重构

1.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

首先提出物权行为理论的是德意志法学家萨维尼。萨维尼在其著作《当代罗马法的体系》中对于物权行为有如下的经典描述:“私法契约是最复杂最常见的。在所有的法律制度中都可以产生契约,而且它们是最重要的法的形式。首先是在债法中,它们是债产生的最基本的源泉,人们称这些契约为债务契约。此外在物权法中它们也同样广泛地应用着。交付是一种真正的契约,因为它具备契约概念的全部特征它包含着双方当事人对占有物和所有权转移的意思表示……仅该意思表示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交付是不够的,因此还必须加上物的实际占有取得作为其外在的行为,但这些都不能否定其本质是契约。该行为的契约本质经常是在重要的场合被忽略,因为人们完全不能把它与债的契约区分开……交付也是一个契约,而且是一个与任何买卖完全不同的契约,的确,只有通过它才能成交”。萨维尼据此又进一步展开论证。萨维尼强调:物权行为之有效性无涉原因行为是否有效,也即物权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力以及物权变动的法律结果与原因行为是否有效是分离的。原因行为由于缺乏成立要件而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物权行为依然有效。这样就将物权行为与之前的债的行为区分开来,即使债的行为被撤销,物权行为依然有效。因此,萨维尼强调“一个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完全有效的”,但对于不存在原因行为而实施了物权变动的当事人,可以以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该物。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于物权行为理论最经典的解释,也是笔者对于其理论进行思考与批判的主要灵感。

2.对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按照萨维尼对于法律行为的理解,认为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存在着分离性,也即物权行为是独立于债权行为之外单独的法律行为,也即物权行为的发生的时间点是在债权合意形成之后,其效力独立于债权合同之外。诚然,用法律行为的概念对于一个客观的交易过程进行解释固然要坚持法学本身所固有的基础方法,这也是法律解释的客观性所要求,但是,对于这种交易过程的分解也存在学者主观方面的认识偏差。直言之,我们固然要坚持传统的法律行为作为分析具体法律关系的工具,但是对于这种工具的理解上,我们可以进行自己的思考,并且对于工具本身也可以进行自己的加工与改造。在笔者看来,在一个完整的转移所有权合同中,应当是包含了三个独立的法律行为。也就是说,笔者固然承认物权行为的存在,但是物权行为的时间点并必然要在债权行为完成之后,而是与债权行为同时发生。对于一个转移所有权合同中,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合意与转移价金的合意应当同这种互负债权债务的合意一起,同时包含在该合同中。

笔者认为,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分离性原则并不要求这两者在时间点上必须存在先后,这种分离性并非要求一定存在一个时间上的先后。在动产的交付过程中,往往是不存在这种时间的先后。因此,所谓的分离性原则并非是要进行时间点上先后的区分,而是在我们的观念中对于二者进行区分。同时我们可以对物权行为理论的经典情形,也就是对于动产交付的行为进行分析。通过这种重新的解读,来对萨维尼的理论提出质疑。萨维尼认为交付行为包含着处分所有权的合意,也就是先前所成立的合同中并不存在这种转移所有权的合意,该合意的形成是在订立了原有的债权合同之后。这一点可以说是物权理论最为致命的缺点所在,也是最让人所费解,受到学者最多攻击之处。对于这一点,也是笔者认为应当进行修正之处:对于转移所有权的合意绝非是独立于合同之外独立形成的合意,这种合意的形成毫无疑问应当是在转移所有权合同订立的时候形成,如果原有的转移所有权合同中仅仅包含双方互负债权债务的合意,或者说仅仅包含双方之间互付请求权的合意,而不包括处分所有权的合意,那么只能说原有的合同并非是一个完整的合同。

三、我国民法应当承认物权行为理论

1.基于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划分而承认物权行为理论

支持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学者中,许多人都是基于对德国民法上传统理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于物权行为理论持积极赞同的态度。并且从法律行为分类的基础上对于物权行为理论进行支持。要谈到物权行为,不得不谈的一组概念就是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处分行为指直接实现某项现存民事权利改变的行为。即包括转让、消灭某项权利,也包括在权利上设立某种负担如在所有权上设立用益物权。一般认为,处分行为包括物权行为以及处分债权的准物权行为。负担行为是指一民事主体针对另外的主体承担一定作为或者不作为的义务的法律行为。负担行为会产生给付义务的产生,也即通常所谓的债权债务关系。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别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区别:首先对于是否要求客体确定不同。对于处分行为,要求在处分行为生效之前必须要确定其所涉及的客体,而负担行为并不要求在实施负担行为之前其客体确定。对于处分行为,如果其客体不确定则处分行为无法成立。其次,如果处分人对于客体不具有适法权利,则其处分行为则是效力待定。(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而负担行为则没有这种要求。第三是对于是否要求公示的要件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也存在不同。负担行为往往不需要公示(债权相对性原则)而处分行为往往则往往要求必须公示。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区分是物债二元区分之下的必然逻辑,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逻辑问题而不是价值判断的问题。如果我们坚持传统民法上的方法论的话,承认物权行为理论是一种必然。

2.基于物权行为理论的客观性而承认物权行为理论

物权行为理论绝非是“高度抽象的产物”,而是具有其客观性。对物权行为持否定观点的学者往往从物权行为脱离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经验常识为出发点,批评物权行为的理论是一种人为的虚构产物,难以为现实中普通人所理解。“现实的交易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独立于债权合意之外的转移物权的合意。以买卖合同为例,当事人订立买卖合同的目的,就是要使一方支付价金而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使另一方通过交付标的物取得价金的所有权。”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无法成立。

首先,笔者以为,在交易的过程中,当事人所追求的固然不是通过债权合同与物权合同共同完成所有权的变动,但也不是对于所有权的追求。所有权与物权合同一样,都是法律上的概念,是对于客观生活的解释与描述。当事人在交易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无疑仅仅是物的使用价值,而所有权这一概念正是为了对于人类社会中这一客观交易过程进行解释。因此,如果以物权行为理论是人为的虚构的产物作为原因而对这一理论予以否定,那么我们可以说,任何法律上的语言都是一种人为虚构的产物,是不是要把一切与现实生活中基本常识相脱离的概念都进行否定呢?

其次,这样一种说法可以说是基于对转移所有权合同的误解。对于转移所有权合同,诸如买卖合同与赠与合同,当事人在合同的过程中所追求的仅仅是物的交换的完成,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得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并不关心这一过程的实现要通过几个合意来实现,对于合同进行法律上的解释是法律学家的工作,而非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之时的想法。因此,如果说物权行为理论是一种抽象的产物的话,所有其他的一切法律上的概念与理论也都是抽象的产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他们,并且随着我们的使用,这些概念也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丧失了他的抽象性!

参考文献:

[1][德]茨威格特,克茨. 《比较法总论》第15章《抽象物权契约理论——德意志法系的特征》[J].孙宪忠,译.外法译评,1995,(2).

[2][德]萨维尼.当代罗马法体系[M].朱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卷5[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行为财务理论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煤炭资源作为能源中的重要物质,其在国民经济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关系着广大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煤炭资源作为地下储藏资源,煤炭资源的开采是煤炭生产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煤矿具有开采环境复杂、危险系数高等特点,煤矿事故成为能源开采事故的主要输出地,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煤矿事故的主要因素,急需加强对煤矿开采员工行为安全的管理,行为安全理论作为融合动作学、心理学、安全管理学等多种知识而形成的一个理论体系,在安全上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本文以煤矿安全管理中融入行为安全理论为研究课题,首先阐述了行为安全理论的概述,其次述说了行为安全理论运用的重要意义,最后阐述了行为安全理论运用于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问题、应用及策略。

关键词:煤矿;安全;行为安全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迈进,各种耗电设备进入千家万户,我国电力消耗量逐年增强,电力供应极度紧张,而运用煤炭资源来进行火力发电仍是我国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因此煤炭资源对我国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巨大,由于煤炭开采的难度系数大、危险性质高等特点,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其他能源事故概率高出很多,根据国内煤矿事故的调查研究显示引起我国煤矿事故的主要因素是煤矿开采员工的疏忽、大意导致而成,行为安全理论有助于形成系统性、完整性、针对性的行为安全管理理论,因此通过强化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运用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为安全理论的概述

我国是一个煤矿事故频发的国家,煤矿事故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其直接威胁到矿工们的生命财产安全,90%以上煤矿事故的造成原因在于矿工行为不当,在这种背景下,煤矿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矿业进行整顿以及整合来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引起了科学界对该问题的重视,学者们通过不断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行为安全理论这一高效的解决办法,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显示该理论能切实的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同时增强了矿工们行为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有效的保障煤矿开采工作的正常运转,由于行为安全理论融入煤矿开采工作中的显现出的良好效果,社会各界强烈要求煤矿开采过程中融入行为安全理论来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

(一)理论的基本流程

行为安全理论对一线操作员工的操作安全性以及企业的生产效率都有很大的影响,该理论的原理是通过系统观察一线员工的操作过程,并对其不规范、不安全、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纠正,从而避免不安全行为引起事故的发生,行为安全理论的管理流程主要由这个四个方面组成,一是目标行为,目标行为是指对所有行为进行系统分析从而确定具有严重安全危害和质量风险的潜在行为,目标行为是整个生产开采过程中的重点观察行为;二是行为观察,行为安全理论中的行为观察是指对员工生产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定期观察,观察过程中发现不恰当的行为进行现场指正,通过把观察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记录、分析、总结;三是行为干预,行为干预是指以行为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果为指导依据,制定行为干预策略,四是评定业绩,评定业绩主要是分析各项行为观察资料、评估安全绩效。

(二)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管理中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大多数煤矿在开采过程中融入行为安全理论,我国的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呈现出很明显的下降趋势,行为安全理论规范了煤矿开采员工的操作行为,有效的避免了因为操作不当而引起的煤矿事故,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国内各个煤矿企业融入行为安全管理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配的行为安全鼓励和考核体系。

二、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煤矿员工积极性不高

行为安全理论融入到煤炭开采过程中需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目前大多数煤炭一线开采员工对行为安全理论的认知度不够,在生产生活中很难自觉的遵守行为安全理论,导致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运不充分,另外上级在临时抽检时,存在对行为安全理论体系执行松散的现象,抽检过程中在没有酿成重大事故的前提下对员工未严格按照行为安全理论操作的现象视而不见,这些现象的产生,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给企业安全事故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二)管理体制缺陷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煤矿具有管理体制不健全的特点,煤矿的生产开采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奖惩管理条例,通过严格执行制度来确保行为安全理论落到实处,在奖惩管理条例制度下,员工会通过规避处罚来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行為安全理论,同时管理者也需要实践各种办法来调动大家主动落实行为安全管理理论的积极性,日常安检中,管理者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来提升安检的全面性和可靠性,从而确保行为安全理论的落实。

(三)考核与监督体系欠缺

煤矿开采中缺乏完善的考核和监督体系是造成煤矿安全行为理论落实不到位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煤矿企业关注点在于数据结果上,检查方式大多采用突击检查,不能监测和掌控整个开采过程中所有流程的动作行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考核时过分注重产量产能而忽视了职工操作安全行为的考核,很多管理者停留在依靠体制制度和临时检查就能提升安全行为的思想误区上,这种注重结果而忽视的过程的模式很容易造成不稳定性,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煤炭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管理的应用

(一)构建保障体制

煤矿企业形成统一的系统的安全行为管理制度是确保煤矿开采过程中安全正常运转的前提,针对开采过程中每个细节进行周密研讨来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让规章制度确保煤炭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尤其是需要加强监督规划管理制度的完善,通过周密的监督来防止危险行为的发生和降低不合理行为发生的次数,同时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需要有完备的监督条例,通过奖惩制度来激励员工操作的规范性。

(二)前期准备流程

行为安全管理制度实施前需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一个临时的小组,组员的形成包括煤矿生产过程中各个工序的员工,煤矿矿长在整个行为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参与到该小组中的重要部门有安监站站长、副煤矿矿长以及队长,该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到位,收集相关的监测信息,并利用数学剖析的方法来实施统计整理后形成完善的报告记录。

(三)检测流程

安全行为的确立需要对煤矿开采员工的全部操作过程进行不间断的监控,采用日常行为规章制度表来记录员工一天的所有动作行为,同时还需要对员工的使用设备、工作氛围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等进行记录。

四、行为安全理论指导下的煤炭安全管理策略

(一)重视信息反馈和行为观测

煤矿开采过程中,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每个员工参与到安全管理系统中来,并利用现代科学工具对危险性高、出现频率多的行为进行集体纠正,可选用的工具有公司内网、微信群或者会议等形式。

(二)强化对煤矿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的提升与煤矿开采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需要提升煤矿员工的思想意识,通过各种方式来培训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安全生产的注意事项,通过强化安全生产的教育来让员工认识到安全生产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同时巩固好安全生产的操作基本知识。

五、结束语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保障煤炭资源的正常有序安全的开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需要广大煤炭企业充分融入行为安全管理条例,发挥行为安全管理条例的制度优势,避免煤炭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晓波.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矿业装备,2020(05).

[2]丁立东.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实践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16).

[3]梁佳宇.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探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11).

[4]董建.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探究[J].化工管理,2020(12).

行为财务理论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行为金融理论是目前西方国家金融研究的前沿理论,它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和质疑,并在客观上完善和修正了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内容三个方面。

[关键词]行为金融;理论创新;现代金融理论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

1952年,马柯维茨发表了《证券投资组合选择》一文,被视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开端。在其后的25年中,现代金融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产生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著名的理论模型,基本上形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本框架。现代金融理论通过理性原则对金融市场的行为作了理想化的假设,加上严密的数学推理与表达,为金融决策提供了逻辑简明、高度提炼的公式指导。然而,随着金融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能用现代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模型缺乏实证支持并且与现实经济生活相悖,使得现代金融学理论上日趋完美和实践指导上苍白无力的矛盾突现出来。由此,促成了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行为金融理论的最早研究者是美国奥兰多商业大学的Burell教授,他于1951年发表的《一种可用于投资研究的实验方法》一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并提出通过构造实验来检验理论的思路,开拓了一个将量化的投资模型与人的行为特征相结合的金融新领域。随后的1967年和1972年,该大学的教授Bau-man和Slovic分别发表了《科学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和《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呼吁关注投资者非理性心理,更加明确地批评了金融学片面依靠模型的治学态度,并指出金融学与行为学的结合应是今后金融学的发展方向。

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Dania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的两篇文章对行为金融学有着重大的影响。一篇是1974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不确定状态下的判断:启发式法则和偏差》,介绍了由启发式经验法则导致的三类认知偏差,并讨论了其对投资者实际判断和决策的影响;另一篇是1979年的《期望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正式提出了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性学说“期望理论”,该理论以更为贴近现实的假设严重冲击并动摇了现代金融理论所依赖的预期效用理论,标志着行为金融理论的真正兴起。

二、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了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心理学和行为理论与金融学结合的研究成果。它通过实验手段,从对人类实际的认知和决策行为的研究出发,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反思,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仍然只是学者们的理论片断。其主要研究成果可分为:(1)投资者的认知和决策偏差;(2)期望理论;(3)有限套利;(4)金融异象的解释。

(一)投资者的认知和决策偏差

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判断力和个人能力,形成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多数人怀有乐观主义(op-timism);人们总是带有自我归因偏差(biased self—at-tribution)认为理想的结果是由他们的能力所导致的,而不理想的结果是由外部原因所导致;历史无关性表明人们往往认为历史是无关的;人们经常先锚定(anchoring)某一初值,然后相对于此初值做出估计、调整,估计结果会被这个初值的暗示影响;投资活动中行为人必然会受到其他行为人和整个环境的影响,产生一种募仿、攀比、追随和互相传染的从众心理;文化与社会传播加速了人们相似想法的产生;投资者一旦发现如果采取不同的选择本来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时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对不确定性感到厌恶,即模糊规避(ambiguity aver-sion);人们往往给予新信息太少的权重,持保守主义(conservatism);人们倾向于在披露相关信息后再做出决定,尽管这些信息可能对所要做的决定毫无意义;人们经常高估比较容易联想到的事情的发生几率,有易得性偏误(availability);人们推断事件概率时经常搜索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即记忆偏误(memory bi-as);代表性启示(representative heuristic),即认为局部可以反映整体;人们在潜意识中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即所谓注意力反常(attention anomalies);不同参照系的选择直接影响人们的决策,即参照系偏差(framing)。

(二)期望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假设下的投资者的决策框架依据自身的财富水准和对结果发生的概率而做出一种预期效用的优化选择,这种决策模式建立在对各种信息资讯的充分占有和对情景的全面分析基础之上。而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变迁、投资者的知识水平、信息占有的不对称、分析判断工具及自身心理素质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上述的预期效用最优决策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期望理论对投资者的决策框架进行了修正,提出在不确定条件下投资者的决策动机会受到自身和外界各种变量的影响,在决策的编辑阶段往往会依据个人决策偏好而对各种备择方案进行编码,在决策评价阶段,相对于参考点,投资者对收益和风险的预期决定了最终决策方案的制定。

期望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用价值函数代替了现代金融理论中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的创新之处在于:(1)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而不是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2)价值函数是一条中间有一拐点的s形曲线,盈利部分是凹函数,亏损部分是凸函数;(3)价值函数呈现不对称性,亏损导致的不快乐大于相同数量盈利所带来的快乐,其差异达两倍之多。

(三)有限套利

套利是金融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Sharpe和Al-。exander(1990)定义为“同时在不同的市场以不同的价格买卖同一种证券或本质相似的两种证券的行为”。换句话说,套利是利用资产定价错误、价格联系失常及金融市场缺乏有效性的机会,通过买进(卖出)价格被低估(高估)的金融资产,同时卖出(买进)价格被高估(低估)的同质资产来获取无风险利润的行为。从理论上讲,套利不需要套利者提供资金和承担风险,并且套利者可以在实现无风险收益的同时使价格失常的证券回归其基本价值,他们会及时地纠正证券市场上出现的所有非理性定价,因而套利是完全的。

现实市场中的套利行为涉及到很多风险因素并受到很多条件限制。正是考虑到套利的风险和限制条件,行为金融理论提出了“有限套利”的概念,指出

套利并不能够完全地纠正市场上存在的非理性定价,其作用是有限的。套利首先要面对模型风险、基本因素风险、噪音交易者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因素。从套利的限制条件方面说,套利活动受到委托代理关系、不同质替代品、卖空机制、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成本,乃至套利者的禀赋、专业能力和市场准入等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

(四)金融异象的解释

行为金融理论对“股权溢价之谜”(equity premi-ll/n puzzle)的解释有两个,其一是期望理论(Barberis、Huan~,Santos,2001),其二是模糊规避(Maenhout,1999)。行为金融理论用信念和偏好(Barberis、Huang、Santos,2001)对“波动性之谜”(volatility puz-zle)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涉及到代表性启示和过度自信。Lee、Shleifer和Thaler(1991)引入噪声交易者的概念对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做出了成功的解释。对证券价格协同性(comovement)的解释有两种意见:其一认为(Lee、Shleifer、Thaler,1991),投资者总是倾向进一步投资他们所持有的股票品种,这成为一种市场共性;其二认为(Barberis、Shleifer,2000),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当噪声交易者将这种组合变化传递到所有证券,就带来了证券价格的协同性。行为金融理论用人们对很不可能的情况赋予过高的概率来解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

三、行为金融理论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创新

一个理论的完整结构应该包括范式、方法和理论内容三个方面。范式是同一理论的研究者共同信仰和遵循的理念,它主要包括一系列关于这个理论所考察对象的根本属性的基本原理或基础假设,也包括这个理论的研究规则。方法是理论研究的工具和手段。理论内容是某一理论关于所考察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主观归纳和总结。范式、方法和理论内容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独有特征。尽管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尚未行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它至少已经在范式转换、方法变革和理论创新三个方面对金融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一)研究范式的转换

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具有不同的范式基础。现代金融理论以人的决策是以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为假设前提,同时认为市场是有效的,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淘汰非理性投资者。在此假设条件下,运用均值一方差的风险测量方法最终可以确立投资者的最优决策,由此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范式基础。在信息经济学产生之后,现代金融理论也借鉴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并用信息的不对称来解释股价的波动性。但是行为金融理论的范式认为,人的实际决策过程并不能很好地遵从于最优决策模型。因此,不但需要讨论人们应该如何最优决策,而且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正确反映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用状况的描述性模型来讨论投资者行为,在现代金融理论范式中几乎已被完全忽略了的对人的行为心理决策的研究却在行为金融理论范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行为金融理论的范式中,市场中的参与者是不完全理性的,市场选择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其机制常常会失灵,非理性交易者完全有可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而这种持续存在将证明市场选择理论的不完全性。现代金融范式虽然也承认非理性投资者的存在,但却认为市场选择机制是有效的,胜者必定是具有完美理性的投资者。

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的范式差异还体现在对风险的理解和刻度上。现代金融理论的范式用均值一方差的分析方法来描述和刻度风险,行为金融理论采用的却是以预期财富和财富低于某一水平的概率来描述和刻度风险,尽管理论形式和内容都还不完善因而有待发展,但行为金融理论的风险刻度方法显然比均值一方差的风险刻度方法更符合实际。

(二)论证方法的变革

现代金融理论是以逻辑理性主义——严格的数学逻辑推理——为其自身的实现形式的。用数理逻辑演绎推导经济学原理最早始于德国人戈森。戈森模仿牛顿用数学方法揭示物理运动的统一力学规律,建立了类似的戈森第一定律和戈森第二定律。而戈森进行边际分析的数学方法也正是牛顿发明的导数方法。在戈森之后,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都在自己的研究中大量使用了数学分析方法,比如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这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具有摹本意义的公理化理论体系。后来经过帕累托、阿罗、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进一步发展,数理推导最终主宰了现代主流经济(金融)学的发展和演变。数学之所以能够受到现代主流金融学的青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数字天然地具有逻辑上的关系,数学推导天然是符合内在逻辑的;第二,数学将分析的假定前提固化为一般形式,有利于在同一基础上讨论问题;第三,数学方法使经济学拥有了一个统一的语话体系,可以规范经济问题讨论的形式过程,使经济学的推理和分析过程呈现出数理逻辑的严谨性;第四,对已有讨论的结论和定理进行公理化或者公式化,有助于理论本身的积累和以后讨论的使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行为金融理论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更注重对于人在实际金融活动中现象的描述和研究,因此,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经常使用的实验方法和描述过程就成为它的一大特征,是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一种对所研究的对象有意识地加以调节控制,设定某些不变条件得到其他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从实验中,既可以描述问题,也可以说明问题。比如,行为金融理论对经济学传统假说的检验和修正。就源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决策理论和实证研究。当然最为典型的代表应该是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期望理论。Kahneman和Tversky在总结一系列心理实验的基础成果后认为,期望理论可以成为对于预期效用函数替代的一种模型框架。最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对于期望理论中价值函数的分析还是权重函数的描述,都完全是来自于对实验结果反映,也就是说,期望理论完全是由实验经验归纳而成的产物,深刻地不同于传统理性模式下一切模型和推导均来自于数学逻辑抽象的结果。

(三)理论创新

行为金融发展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行为金融理论的先行者在行为金融理论的范式基础上,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些理论创新,改良了部分现代金融理论模型,主要包括:(1)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APM)。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1994)提出了BAPM理论,改变了CAPM的假设,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种。考虑到噪声交易者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就需要以正切均方差效应资产组合代替CAPM中的市场组合。于是,BAPM中证券的预期收益就取决于其行为β。(2)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PT)。Shefrin和Statman(1999)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认为资产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结构,每一层都对应着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和风险特性。(3)投资者心态模型。投资者心态模型是将决策偏差融入考虑而构建的一组行为金融模型。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a,1990b)所做的DSSW模型引入了代表性启示和小数原则的概念;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所做的BSV模型引入了保守主义和代表性启示的概念;Daniel、Hirsheifer和Subramanyan(1998)做的DHS模型强调过度自信造成私人信息较公众信息更容易导致偏差;Hong和Stein(1999)的HS模型描述在正反馈交易中,由于“观察消息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使得“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期策略来利用这一点,直至市场产生过度反应;Banerjee(1992)提出的羊群效应模型,认为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的非理性行为。

四、小结及简要评论

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行为解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机制,实现了研究金融市场“应该”怎样运行到研究金融市场“实际”怎样运行的转变。行为金融理论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内容三个方面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创新,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完善和修正,为我们更好地研究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责任编辑:高 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有效教学高中地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财务理论结构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