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范文

2023-09-19

行为经济学范文第1篇

摘 要:博弈论是研究复杂条件下人类行为的一种工具,廉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行为之间也存在着博弈现象。廉政教育者应重视运用博弈理论的方法与策略,寻求积极主动的方式,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对策”选择,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让教育者的“政策”与受教育者的“对策”在思想交流交融中趋同。运用博弈论分析廉政教育过程,为廉政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方法。

关键词:博弈论;廉政教育;理性人;均衡状态

社会是由不同群体的人组成的,不同的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结构,一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构形成一个博弈。党员干部就是由不同类型的人构成的一个集合体,这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会构成博弈。廉政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对象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廉政教育对象廉洁从政、从业,从而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方式,力求从经济学中理性人的视角,解析廉政教育过程中的博弈现象,分析廉政教育中存在的博弈困惑,以期提高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博弈论(Game Theory)研究的是各个理性决策个体在其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决策均衡问题。[1]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博弈论属于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运用已有的信息进行决策的问题,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寻找出最佳合理的解决方案,即所谓的均衡状态。当然这些博弈论分析是有前提条件的,如:“博弈的目的是为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博弈双方都具有充分的理性,并具有充分的选择的自由;博弈的规则是平等的,因而可以保证合理的预期能够实现。”[2]

一、博弈论引入廉政教育的必要性

博弈我们经常翻译为“游戏”,但实际意义上是一种策略选择。博弈论是指某个人或一个团队组织,处于特定的外部环境和选择条件下,遵循一定的规则,依靠自身已经拥有的信息,同时或先后,若干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為或策略进行选择和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获得相应的结果。博弈论通常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博弈者或称为局中人;策略选择;博弈双方的利益;相关信息。人们常常讨论的“囚徒困境”就是典型的例子。

博弈论的对象被认为是理性的,在目标选择上,博弈双方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论不仅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而且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学、社会学等人类行为分析的学科中。在零和博弈和多人的合作关系中,博弈的一个合理的结果是一个组合的策略,每个博弈都不能通过单方面改变自己的战略利益,双方都不愿意调整自己的策略,在对方给出的策略,每一场比赛的策略是其他游戏的选择策略最好的响应。这就是所谓的纳什均衡。考虑别人的策略,自己选择最佳的策略。博弈论是研究复杂条件下人类行为的一种工具,博弈论研究人类行为时着力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类是信息问题,即博弈双方掌握对方信息和规则的情况,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博弈问题随时可见,如卖方向市场推出低质量商品;国有企业由于产权所有者实际缺位,往往带来监督缺失、产权管理不清晰等问题。第二类是时序方面,即博弈双方的行动策略先后给对方带来的影响,换句话说是你的决策将影响对方,对方的决策也将影响你,这是一个相互带来影响的问题。

廉政教育是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预防腐败现象产生的第一道防线。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是营造风清气正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减少和解决腐败问题最高效最经济的手段。习近平同志始终突出廉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多个场合阐述了加强廉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一名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很难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引导和促进作用。[3]肯·宾默尔认为,一个社会契约要想具有可行性,必须是一个生存博弈的均衡。然而,这种生存博弈的均衡可能是非唯一的,道德博弈则可能是附着在其中的某个均衡上的。因此,人们的道德博弈也就是在生存博弈中选择出符合社会规范的均衡。[4]

当前,由于廉政教育面临日益多变的形势,挑战日益增多,将博弈论引入廉政教育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将博弈思想引入廉政教育,是因为廉政教育活动与博弈活动具有类似性,通常情况下。廉政教育是把廉政教育说服与制度约束规范结合起来,以促进廉洁从政为目的的多形式感化、教化活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廉政法律制度规定的要求下,通过相互影响,使受教育者树立起廉洁诚实守正的信念,形成廉洁的感觉,培养一种廉洁的意志,提高诚信的意识,养成廉洁的习惯。教育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通过一个有意识的过程来达到最好的效果;不是一个简单对原则制度的诠释,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的调整;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通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思想交锋与互动,使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从被动到主动的接受过程,是一个多重选择的博弈。

二、博弈论与廉政教育过程的博弈分析

一般来说,廉政教育的过程是让人学会正确选择,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去做,廉政教育过程中双方采取的行为和策略都受到对方的影响,二者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廉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中双方都是平等的,均可假设为理性人。现实生活中,廉政教育者往往遇到这样的疑惑:一些党员干部非常清楚违纪违法的后果,理应遵规守纪,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但结果往往知行不一,最终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教育失灵或教育无效,是各種因素影响的结果。教育过程常常表现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面对面的思想交融、交流、交锋,如果运用博弈论的方式表达这种情形,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博弈,这种包围与反包围、渗透与反渗透构成了一种博弈关系。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博弈理论架构来进行分析:

1.廉政教育过程中的局中人。是指参与廉政教育过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里的廉政教育者既包括廉政教育实施主体,也包括廉洁从政的环境。廉政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主要是同志之间的关系,当然有时候也包含一部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既然双方当事人总体上是平等的主体,可以在思想上互相交流交锋,通常情况下这种博弈是非零和博弈。在纪检监察机关践行“四种形态”时,尤其是第一种形态的谈话函询过程,教育则表现为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

2.廉政教育过程中的策略。是指廉政教育双方即局中人在实际行动组合中选择一种行动,所以行动表现为一种决策。对于局中人来说,还有一个行动顺序问题,比如甲和乙同时行动,或甲行动后乙再行动。人们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受教育者对于廉政施教者的思想是否定还是接受,是选择性接受,还是全盘同意。对于教育者来说,不能回避博弈思路,应当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让教育者的“政策”与受教育者的“对策”在思想交流交融中趋同,所以,廉政施教者应当寻求积极主动的方式,吸收博弈策略思想,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对策”选择,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3.廉政教育过程中的信息。这里的信息是个集合体概念,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自的“围地”环境信息,诸如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接受的廉政方面的咨询信息,也包括对对方的知晓程度,如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气质类型,以及对方是对抗、竞争还是合作的行动选择等。一般来说,廉政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廉政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

4.廉政教育过程中的行动策略。是指廉政教育双方即参与人在一定信息条件下的决策内容,是博弈各方可以选择的全部策略或策略选择。对受教育者来说,是遵从廉政制度规定,还是采取对抗的举措,或者是表面上的遵从,例如一边贪腐一边装出两面人。对教育者来说,是采取灌输教育,还是采取激发内心的平等交流等诸如此类的举措。

5.廉政教育过程中的均衡状态。是指廉政教育双方即局中人在博弈结束后取得的最佳策略的結合。在廉政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感化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产生变化直至内化的过程,是一直在不断作出调整的过程,从而在最后一次实现了现状的平衡。然而,这种平衡不一定等于双方所期望的目标。这很好解释了一些贪污腐败分子边收钱、边上缴的两面人的心理。这说明廉政教育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是仍然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6.廉政教育双方的博弈结果。是指廉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经过博弈之后所达到的结局。这种结局既含有了一系列最佳战略的组合,也包括了达成博弈结局的最佳目标组合等。它通常表现为廉政教育双方的实际行动、目标战略处于相对均衡的一种状态,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任何一方均没有要改变现状的意愿。

我们把上述基本分析概念置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意味着我们在分析任何一次廉政教育过程时,都必须具体分析这六个基本方面的情况。上述的理论模型充分说明了廉政教育过程的多变性、多样性和多面性,教育者竭尽所能,采取各种办法开展廉政教育,但教育效果总是难以如愿,甚至有时还事与愿违,这是廉政教育最大的困境。引入博弈论可以对此进行有效的解释,为增强廉政教育实效性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

三、博弈论为研究廉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运用博弈论研究廉政教育过程,更加注重从教育双方互动的角度去建构逻辑一致的理论模型,它能够为廉政教育指明新的研究路径:

1.研究廉政教育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理性行为反应。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以理性来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廉政教育效果与受教育者的偏好关联,在廉政教育过程中,潜在的违纪违法者在违纪违法行为的“收益”高于“成本”的情况下,更有可能选择实施违纪违法行为,在压力小、机会多的情形下,受教育者可能对违纪违规问题进行自我合理化;否则,就更有可能选择遵纪守法。与违纪违法者的斗争,是一场非合作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因此,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理性判断基础的研究,在具体设计、制定和实施廉政教育时,要全面把握廉政教育中博弈各方的战略目标、优劣势、成本与收益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廉政教育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方的“收益”,使潜在违纪者在确立的政策、制度和规则范围内作出理性的选择。同时也要尊重被教育者理性选择的事实,在利己与利他做出选择时,给予适当的利己,即维护一定的自身利益,这符合价值观固化条件下成年人廉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而实现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统一。

2.研究廉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通性问题。一些反腐败教育的研究结果表明,反腐败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在教育过程中的冲突表现了理性人无处不在的困境。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致行动会导致一个双方都是最优的结果。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它可能会采取相反的一致的行为,导致非最佳结果。(2)廉政教育过程中搭便车的行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是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式的施教,而是搞形式上的走过场;受教育者不是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采取消极抵触或者回避态度,以求蒙混欺骗教育者,这样的廉政教育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的。(3)廉政教育的主体形象、自身的威信和清廉度欠佳。教育者自身不够廉洁,难以取得受教育者的信赖和认同,甚至可能导致产生排斥的心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相不合作,这样的廉政教育根本难以进行下去,廉政教育的效果可能是负面的。(4)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被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需求”[5]。要抓住博弈双方理性一面,在利己与利他中寻找最佳的均衡点,寻求最佳的结果。寻找那个均衡点,就是要依靠恰当的教育方式,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挑选合适的教育者,配以有力的廉政制度设计和高明的教育艺术。

3.研究信息这个要素在廉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博弈双方的行动策略受到对外部环境信息的影响。一方面要提高博弈双方对党纪法规的知晓度,形成清晰的认知,改变一些党员干部通过大众媒体或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获得的资讯往往不够正确真实、客观全面的现象。另外一方面,注意受教育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亲友之间在“小圈子”中的信息传递,相互之间产生的影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告诉我们,消费者在消费物品时,每一单位物品对消费者的效用是不同的,它们呈递减的边际效应。就廉政教育而言,党员干部作为廉政教育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也在逐渐递减:从幼儿时期开始,就接受到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到了成年人则已经达到了“需求”的最低值。因此,要努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供给侧”改革,激發受教育者的兴趣。

4.研究廉政教育中的重復博弈的情形。在實践中,廉政教育者都有过反复做某个被教育者思想工作的现象,是多次博弈的结果,亦称之为重复博弈,最终达到均衡结果。长期的重复博弈经验使每个博弈方对别人的行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熟悉对方策略选择的惯有倾向。博弈方凭借这些经验,修改自身的预期,制订不同情况下的行动策略,这就要求我们从博弈论角度研究这种反复。这些重复博弈是如何发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否存在合作的可能?博弈双方策略选择倾向的预期与其行动规则如何达成一致,使得博弈各方的策略选择趋于稳定?对这些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廉政教育理论。

5.研究廉政教育过程中机制设计问题。教育者作为理性经济人,面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倾向于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廉政教育工作通常是由一级组织委托某个代理人或组织来实施,该一级组织与教育者构成了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教育者的努力水平,但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可观测的。应设计有利的激励机制促使教育在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预期收益的最大化。

总之,运用博弈论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适应反腐败新常态,开拓廉政教育工作的新领域,探索反腐败教育工作新的模式,进一步提高廉政教育的创新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当然,使用博弈理论来研究廉洁教育的过程,不能直接用经济学分析中的博弈方法分析,需要借助于统计概率论和行为研究学以及心理研究等理论与方法,对博弈行动做定量和定性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科学管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希宁,贾小立.博弈论的理论精华及其现实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2):48-53.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13.

[4] 肯·宾默尔.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1卷[M].王小卫,钱勇,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 郑付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09(4):94-96.

责任编校 王学青

Key words: game theory; education of clean governance; rational individuals; state of balance

行为经济学范文第2篇

2、从政治经济学到经济学的演化逻辑及其问题

3、商家对消费者的心理透析及引导研究

4、考察人类经济行为的若干方式

5、水库移民家庭搬迁安置模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6、博弈论视角下政府APP便民服务的研究

7、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权力伦理

8、关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消费异化理论的思考

9、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职务舞弊行为研究

10、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困境与义务进路

11、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预防与治理研究

12、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动员启示

13、沉淀成本效应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14、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消费行为研究

15、爱情经济学:寻找维系亲密关系的最适选择

16、对《经济数学》课教学感想

17、企业刑事合规的经济学分析

18、斯密的伦理学及对经济学的贡献

19、基础经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0、“中产阶级文学:题材或趣味” 笔谈(二)

21、腐败治理:解释框架、逻辑基础与制度设计

22、青少年学生消费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23、莫让社会竞争突破道德底线

24、行为金融学基本问题

25、论行为经济学视角下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26、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河南省贫困农户风险应对策略研究

27、我国劳动者个体压力的纾解路径选择

28、对话:行为金融学应成为后危机时代金融制度设计的明灯

29、消费文化、认知偏差与消费行为偏差

30、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若干新动向

31、浅谈域名市场供求关系

32、文明视阈下青年意蕴与未来教育

33、行为经济学中的公平互惠

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研究

35、论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渊源

36、社会转型、关系距离与城市居民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

37、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

38、经济学方法论视域中的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39、新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40、行为经济学—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41、理查德·塞勒:从边缘到主流

42、论经济生活世界中的交换正义

43、近二十年来人类学汉族社会研究述评

44、论我国P2P网络借贷投资人保护的实现机制

45、经济学的非对称信息范式分析

46、行为经济学视阈下的体育消费行为研究

47、征税与纳税行为博弈关系的实证分析减少税收流失的对策选择

48、有限理性乃塞勒经济学的立石之基

49、经济学视角下遏制足坛不正当行为的研究

行为经济学范文第3篇

本文先对传统的消费函数理论中的主要假设和原则做出简要的回顾。首先回顾的是最早出现的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凯恩斯认为消费需求是由消费倾向和收入这两个因素决定的。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少于收入增加的那样多。莫迪尼安利与弗里德曼两位以经济学家建立了永久收入假说与生命周期理论。之后, 杜森贝利又提出了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遵循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由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大多假定人是“理性人”, 认为人的行为准则是绝对理性的。而在实际生活中并非每个人都是绝对理性的, 这样的假设似乎有些绝对, 很难以达到。例如, 社会上所存在的公益事业、慈善机构和其他很多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事件。由此才出现了行为经济学, 这一新兴的备受关注的经济学理论,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行为经济学消费函数理论。

2 行为经济学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卡利门和特弗斯基在1979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前景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时, 所依据的是心理机制作用下的主观概率, 而非事物本身的客观概率。消费者认为等量的损失不能弥补等量的获得, 具体表现为厌恶损失的心理。具体来讲, 前景理论认为, 消费者在决定某一消费行为时, 经历了编辑、评价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将决策结果编辑好。评价阶段, 根据价值函数来测量相对于参照点的收益和损失的主观评价。此处价值是指人们主观上对结果变化的评价值。

20世纪80年代初, Thaler提出了心理账户这一概念, 这一概念很好地解释了沉没成本效应如何影响个人的消费决策。“心理账户”的评价过程就是用一种货币的方式来管理和预算的心理过程。1985年, Thaler继续对心理账户的研究又提出“心理账户”理论, 分析了心理账户怎么导致个体违背最简单的经济规律的原因。1999年, Tharler对近20年“心理账户”的研究进行总结,

20世纪80年代, 谢弗林、塞勒在心理账户的基础上, 提出了行为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消费者具有双重偏好, 在消费时, 决策者经常面临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的选择。即消费者有两个共生但不一致的偏好:一是注重短期, 倾向于在眼前消费更多;二是注重长期, 追求总体效用最大化。前一种被称为行动者, 后一种被称为计划者。

跨期偏好, 在时间上将消费者的行为分为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 跨期偏好可以用来衡量消费者更加偏好于当前消费还是未来消费。时间偏好率可被视为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一种边际替代率。以往的经济学研究中, 经济学家们对时间偏好率的处理比较简单直接, 没有区分出时间偏好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普遍假设时间偏好率跨期保持不变。但著名经济学家斯托兹指出, 时间偏好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们能够忍受将未来的效用推迟, 但不能忍受将眼前的效用推迟。因此人们对当前的悬着比未来的选择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率。

损失规避是由特维尔斯和卡尼曼在之前的研究上提出的, 损失规避分析了消费者对获得和损失的偏好, 该理论认为如果有相同程度的获得和损失, 消费者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愿意获得。具体来讲就是放弃一件物品所减少的效用要大于获得该物品所增加的效用, 即当人们获得一样物品使, 放弃该物品而要求得到的补偿, 大于为得到该物品所愿意付出的代价。

3 行为经济学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前景

现阶段, 关于行为经济学消费函数的研究, 国内学者所获得的成果还很少, 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研究可集中于在实际中对人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为国家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指导意义, 却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被忽视的各方面。比如, 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可以考虑根据心理账户的原理, 设计更加健全的养老保障得制度, 从而降低人们养老储蓄的心理成本, 使居民更加配合养老制度的改革。还可以利用心理账户的特点, 设计出合适的金融产品, 来缓解许多家庭所承担的孩子上学的费用。还可以根据消费者更偏向于使用现金还是信用卡, 指导人们合理消费与储蓄。

行为经济学的很多观点都是通过实验来论证假设。2002年卡尼曼通过概率估计和决策判断等实验研究, 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使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更多的成果。又如, 著名经济学家迪顿认为, 总体数据可以反映趋势, 但单个数据则可以反映特征, 对单个数据的研究可以发现特定情形下的消费行为特征。通过解释个人消费决策和经济整体表现之间的联系, 才能发现经济发展背后的规律。大部分的宏观经济学研究还是基于“典型消费者”理论, 但是迪顿关于重视微观个体消费者的研究方法也在慢慢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被所接受。在未来, 研究的方法可以更加多元化。

摘要:本文以时间为线索, 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开始, 一直到现在最新主流消费函数理论进行了梳理、介绍和评价。本文首先对行为经济学消费函数理论做了概述, 然后介绍了行为经济学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同时分析了行为经济学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心理账户,消费

参考文献

[1] 李晓婧.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 2012.

[2] 马伯钧, 康红燕.行为消费理论述评[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 (5) .

[3] 侯文杰.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基于前景理论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4] 罗晰文.西方消费理论发展演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4.

行为经济学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国家已迎来了就业高峰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职学生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技术等级中低的多,高的少,表面上看职校毕业生最近几年的就业率很高,但是实际上稳定率太低。同时,职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自主创业在我国是市场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与壮大的产物,现今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力量与源泉。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倾向的研究模型与假设。

关键词: 创业倾向 高职教育 自主创业

1.研究背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加之大学扩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劳动力过多而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种矛盾互相交织,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增加,职校毕业生的人数增加,就业竞争激烈;职校毕业生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技术等级中低的多,高的少,加上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攀比心理过重,表面上看职校毕业生最近几年的就业率都能达到95%~98%,但是实际上稳定率太低。同时,就业率注水、非正规就业等问题导致职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呈现隐性滑坡,使就业后失业的毕业生群体加大,隐性的就业矛盾日益尖锐。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当前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随着一系列促进创业政策的出台,创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2.创业倾向理论

最近几年在我国创业教育已成为热门话题,对于创业意向、创业倾向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预测创业意向,在国外的学术界较有影响力的有计划行为理论和创业事件模型及Bird创业意向模型。

(1)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 因此,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 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在TPB模型中,主要由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产生创业意向,从而导致创业行为。

(2)创业事件模型(Model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vent,SEE)是由Shapero和Sokol在1982年提出的,该模型假设个体的创业意向受需求性认知、可行性认知、行动倾向三个因素影响。“需求性知觉”指的是个体对成立一个公司的前景的吸引程度。“可行性知觉”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立一个公司的程度。“行动倾向”指的是个体采取行动的意向。

(3)Bird创业意向模型。其是Bird(1988)在将理性和直觉思维作为创业意向的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社会背景和理性、直觉思维在创业意向形成中的交互作用。个体变量:个人经历(如创业经历)、个性特征(如成就动机)、能力(如先进的思想)和社会背景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二者共同组成创业背景。Boyd和Vozikis(1994)引入“自我效能感”对Bird的模型进行修订。提出理性思维通过态度或观念对意向产生影响,而直觉思维则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影响意向。同时,自我效能感调节意向与行为的关系。

3.研究模型的构建

TPB模型主要由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产生创业意向,从而导致创业行为;SEE模型主要有需求性认知、可行性认知、行动倾向三个因素影响;Bird创业意向模型主要涉及个体变量、社会背景因素。本文的研究结合三者的模型研究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把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因素分为个人特质、创业态度、创业环境三个变量。

(1)个人特质:创业者的人格特征中独立性、合作性、敢为性、克制性、坚韧性、适应性这六种因素对创业活动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由于创业这一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赋予创业能力不同于一般能力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因此本文把个人特质作为直接驱动因素,人格特征与能力特征作为它的次级驱动因素。

(2)创业态度:创业者的创业态度影响着创业倾向,对创业有着清楚的认知并且有良好的社会资源都可以更好地帮助创业者创业。社会资本影响创业者获取创业机会信息和创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创业者的认知基础和价值判断是创业者对获取的创业机会信息和创业资源的过滤器,影响创业者最终的创业行为。创业认知是指个体对创业的认识与了解,要洞察创业商机,整合已有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并且明白风险和利润的关系。本文把创业态度作为直接驱动因素,创业认知与社会资本作为它的次级驱动因素。

(3)创业环境:创业环境研究是创业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创业环境是一系列概念的集合体,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影响他们创业的环境因素从社会宏观政策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来分析。社会宏观政策环境支持学生创业,主要表现在:企业注册登记方面,程序简化,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免收登记费、个体工商管理费和各种证书费、优先贷款支持,简化贷款手续,利率优惠等。本文把创业环境作为直接驱动因素,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作为它的次级驱动因素。

综上所述,本文将高职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人特质、创业态度、创业环境。其中,个人特质包括人格特征、能力特征;创业态度包括创业认知、社会资本;创业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与研究模型相对应,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高职院校学生所具有的创业者特质与创业倾向正相关。

H1a:人格特征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H1b:能力特征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H2: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态度正影响创业倾向。

H2a:创业认知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H2b:社会资本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H3:高职院校学生所处的创业环境与创业倾向正相关。

H3a:社会环境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H3b:学校环境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H3c:家庭环境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相应的函数表达式:创业倾向=F(个体特质,创业态度,创业环境,能力特征,人格特征,社会资本,创业认知,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4.构造此模型的意义

(1)构造此模型对于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创业有正确的认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决定了其是国家人才结构链中“产业员人群”,这个“群”涉及广泛,群体庞大,其专业和技能覆盖产业经济的全领域。通过创业,形成新企业、新岗位、新技术在现有经济结构中演绎、孵化、派生、裂变,不断优化整体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可以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渗透到经济产业的各个领域,影响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占据大学生规模“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仅仅通过“等岗位、靠推荐、要饭碗”,依赖政府、社会、学校、企业解决就业是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的,创业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之一。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快捷方式”。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是没有失业的就业。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而言,创业是生活之本,是立业之基,是发展之源。

(2)构造此模型有助于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对此,英国人有独特的认识,他们认为,创业是指在混乱无序、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把握机会,高效地整合与利用资源,明智地决策,创造性解决问题,创新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既指向目标达成,有时又指向“创造性的破坏”。因此,创业首先不能仅仅被当做是一种纯粹的、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活动,而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通过此模型的构造有助于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创业教育。这样在学校进行创业教育时不仅要强化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品质教育、创业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创业技能教育,教会学生创业。过多的理论教育并不适合高职校学生,要通过案例教学、典型剖析、虚拟演练等学生易于接受、喜于接受的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也要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虚拟职场与实地职场相结合,拓宽创业教育的渠道。把创业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帮助学生做好创业规划。

参考文献:

[1]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442-454.

[2]李永强.白璇.毛雨.曾峥基于TPB模型的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5).

[3]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硕士,2006.

[4]蒋雁.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构建与实证研究——以温州在校大学生为例[D].浙江工商大学,2008.

[5]吴启运,张红.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29-131.

行为经济学范文第5篇

摘 要:隨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正越来越重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理论若干个现实问题进行了可行性的讨论研究,以期能为经济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发展理念;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引起社会各领域被重视。经济法律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内涵主要包括可持续性、综合性、公平性和和谐性等,这些内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不久的将来,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会越发显著。

一、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类型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根据依据法律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财税管理法律行为、金融管理法律行为、产业管理的法律行为、行业管理的法律行为和竞争管理的法律行为等;根据做出行为的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经济的管理法律行为与地方经济的管理法律行为等。

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可持续理念内涵研究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是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行为指南,是国家有效管理经济行为的法律手段,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约束作用与促进作用。 包括以下思想内容:一是社会公平性,即代内与代际公平的统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和谐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自然和社会、发展和科学合理和谐;三是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通过综合化、系统化、全面化的观念和眼光去看待当前或以后的问题,政府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应在自然、社会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不能寅吃卯粮。

三、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作用研究

功能作用主要表现:一是通过综合的、系统的观念来研究问题,有助于提高对整体的把握,能够有效的、及时的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狭隘性与短视性难题,从而有效避免经济集体的无理性,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要诚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政府控制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在社会市场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助于有效纠正市场配置资源失灵的现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三是有助于吸纳生态中心主义中的合理内核,超越人类自身的中心主义理念,从而争取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四、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

(一)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绿色产业的开发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而新兴产业标志着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通过有效的产业规划产生内生的发展动力,使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社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应尽快出台新兴产业整体发展规划纲要,来确定产业绿色化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以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双效益。其中,扶持自主核心技术的研究应当成为先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客观科学地选择重点和优先企业,加强国家层面的规划,避免产生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等问题,促进绿色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

(二)运用财税管理和金融管理的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财税管理方面,应提高财政对循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力度,政府充分考虑财政预算,安排相应的资金定点投降循环经济产业方面,促进循环经济向好向快发展。作为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的补助和奖励。同时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确保循环经济资金的来源和使用都能达到正常化。在金融管理方面,通过与各地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和资金交流,以提高对中小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其次,可以通过将环境因素和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银行信贷头次的风险评测中,将排污等因素也作为信贷的依据,以达到通过金融手段来约束企业的生存行为,使我国循环经济得到发展。

(三)健全法制制度,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及社会诚信意识

只有建立健全的经济法律体系。才能让经济的正常运行得到有力的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诚信体系的建设。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保护好创新的成果,才能让资源更加方便的共享,才能从知识经济的发展中获得最大价值。保护诚信体系的建设,才能使经济发展中的社会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法律观念宣传

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市场经济法律调控的必要基础。通过法律调控实现市场经济的规范化,一方面要加强法学理论研究,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尽快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通过不断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特点和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同时社会要引导人们法律观念的更新,需要我们加大科技立法执法司法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五) 国家经济的再次开放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源于改革开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缓步期。政府应当考虑加大开放程度,如建立经济自由贸易区、港,或主动走出推销本国特色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促进人民币的货币流通。引领国际规则,显示中国力量,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提高国际影响力。

随着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发展,它将在家庭、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家的公共管理方面的措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市场生产与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经济增长的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前所未有的经济新时期,加强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的细化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能更大程度地增加人民的福祉。

参考文献:

[1]M Munasinghe, J Mcneely. Key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fining and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M]. New York:The Biogeophysical Foundations. 2008.

[2]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3]姚平. 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原则[J]. 价值工程. 2010(24):4-5.

[4]J L Schrag. Managerial Judges: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Judicial Management of Legal Discovery[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30):305-323.

[5]H H Noll. Towards a European System of Social Indicators: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System Architecrur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2, 58(1):47-87.

行为经济学范文第6篇

【摘要】 摘要】

一、消费者行为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因素——大学生消费属性 、

四、指导大学生科学消费的对策。

正文

一、消费者行为的意义:

⒈研究消费行为可以指导设计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 ⒉研究消费行为可以有效地指导市场策略,包括市场的细分、广告、商标的 设计和价格、零售渠道等的确定; ⒊为政府部门制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政策和法律提供科学资料; ⒋为促进对外贸易服务; ⒌了解消费行为的知识对消费者自己亦有好处。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现今消费局势 下,大学生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 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就显得尤 为重要。

(一)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 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 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 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 大学生的

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 IC 卡、交通 IC 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 行为潇潇洒洒。

(二)消费多元化倾向 21 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 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 已不是首选的, 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 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 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 “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 的渴望。

(三)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 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 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 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 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 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 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 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 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 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再次是 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

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 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 的第三大因素。 至于名牌产品, 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 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 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 活的需要。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因素——大学生消费属性

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 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在大学校园 里情感丰富的学子们的消费行为必然有其诸多的表现:

(一)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 特点。换言之,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认识, 当外面的某个事物被他们感知并激发起他们的情感时, 他们会如醉如痴地紧紧追 随。 因此,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 更容易跟着感觉走。 其次, 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逐渐增强, 依附和从众心理不断减低。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 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情感和直觉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情感和理 智相撞击时, 一般偏重于情感, 容易感情用事。 同时, 大学生在消费中的情感“两 极性”心理也非常明显,肯定与否定都比较明确,强度也比较大。某种商品只要 符合个人需要和兴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会形成对商品的偏爱和追求之心;反 之,就会产生一种否定和抵触的情感。

(二)形象消费 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代表着什么?一切,或者几乎是一切。今天的莘莘学子 们追求新颖,需求 多样,引领消费时

尚,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里,在表现自我, 彰显个性的今天,他们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 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美体保健用品等等方 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此外,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 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 一些用人企业和单位采取“年龄歧视”和“相貌歧视”的用人政策。例如,在许 多公司和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公开宣布不招 35 岁以上的应聘者,有的连身高和 长相也有苛刻的的要求。于是,为了掩盖形象缺点、增加形象魅力,即将走出象 牙塔的大学生们不得不重视形象消费。

四、指导大学生科学消费的对策

大学生消费观上的成熟是其成人和成才的重要一环,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 消费观需全社会努力, 而高校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和养成科学理财能力 方面,应该起主要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大学生正处在求学阶段,受自身时间和能力 的限制,加之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得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庭,父母应 该根据学校和孩子学习、生活及家庭的经济状况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费用;同 时应该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家教,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培养他们的经 济独立能力。 这样可以使大学生们懂得“钱来之不易”, 从而在消费上更加理性。

(二)开展以科学消费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成 为大学生消费习惯培养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倡导科学消费,则大学生在这种消 费氛围中耳濡目染,

上一篇:小微金融范文下一篇:双拥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