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2024-07-14

涉外护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为了满足国际市场对高层次护理人才需求, 培养适应21世纪的新型护理人才, 积极响应学校“走出去”的办学宗旨, 我校于2004年开始与美国库克大学合作办学设置了中美护理项目班。作为涉外护理班级, 其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既能够熟练用英语与外籍患者交流、适当护理措施的复合型人才, 要想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很有必要。为此, 我系在内科护理学重点章节尝试了双语教学, 为进一步扩大开展双语教学范围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经验。现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内科护理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并查阅国内相关文献, 探讨内科护理教学中双语教学的方法。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08涉外班46名学生, 其中13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 2人通过雅思5.0, 该班学生曾在2004年入学第一学期进行了基础英语强化, 并在2006年上下学期接受了总课时为60学时医学英语的学习。

本次双语教学实践内容为内科护理中重点章节如高血压, 糖尿病等。将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 授课前将新的医学单词介绍给学生, 布置预习作业。授课中使用中英文穿插讲授并就相关知识启发学生讨论。双语教学课程结束后, 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反馈调查, 问卷共发出46份, 收回46份, 当场填写和收回, 学生不署名填写表格, 其内容涉及对双语教学的态度, 对所用教材和授课老师的看法, 对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及学好专业英语信心的评价, 对双语教学的建议等。此外还收集了校教学督导组有关专家听取双语授课后的意见。

3 调查结果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88.6%的学生赞成开展双语教学, 6.8%的学生太难不接受。90.8%的学生认为可以扩展到其他护理学科。学生对双语教材的看法:70.4%的学生认为需要中英文对照教材, 20.5%的学生希望老师结合具体情况自编讲义, 个别学生需要英文原版教材。学生对双语教学内容的要求:56.8%学生认为在重点章节进行较好, 40.9%学生认为可扩展至其他学科, 20.4%的同学认为每个章节都可进行。对授课老师的看法:100%学生认为教师备课认真, 90.9%学生认为教师发音标准。校督导组有关领导看法:90%以上的校督导组专家对在该班级实施双语教学持肯定意见但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有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讲解过于详细耗时过多, 师生互动不够, 英文比例可适当提高等。双语教学开展前后学生对英文病例的理解分析能力:为了对本次双语教学活动进行总体评价, 在双语教学开展前和开展后分别给予学生一篇难度相当、篇幅适当的内科英文病例, 比较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结果表明, 双语教学开展前25%的学生能看懂该病例的80%, 20%的学生能用英文陈述主要的治疗和护理要点;双语教学开展后, 80%的学生能看懂该病例的80%, 50%的学生能用英文陈述主要的治疗和护理要点。比较证明双语教学开展后学生对英文病例的理解分析能力明显提高。

4 讨论

本次教学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既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 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并探讨如何在护理理论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赞成开展双语教学, 80.9%学生认为开展双语教学后自己专业英语能力有一定提高。现结合实践, 谈一点对内科护理双语教学的体会。

对双语教学的认识。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普遍是指运用英语或汉语进行授课, 某种意义上讲双语教学是英语学习形式的一种, 但又有别于纯粹的英语教学。它是通过学习专业英语使学生能熟练阅读原版科技文献、写作英文摘要并在专业领域中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 双语教学更注重专业英语应用水平的培养。从长远看, 高校的双语教学必将是发展的趋势, 而从涉外护理专业的角度, 实施双语教学以提高护理人才的英语对护理专业向国际领域拓展和广开就业渠道有其现实的意义。

具体实施方法及体会。精度英文原版教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阅读英文原版教材是准备双语的第一步, 当然期间会出现很多生词和惯用语, 故这一步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不可能把在原版教材里出现的所有医学术语都教给学生, 授课时有很多医学单词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表达出来, 这一点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 有很多国外有名的网站均能找到相关疾病知识, 其中很多是用较简单的非专业单词来表述的。

英文备课时充分结合学生用的中文教材。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的原版教材在英文备课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用的中文教材, 使中英词汇, 概念准确对应, 这样学生就能尽快找到相关内容, 便于理解。本次双语教学所用教材是参考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刘华平和李峥主编的护理双语教材《内外科护理学》。教师在自己通读英文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中文, 归纳总结每章节的英文摘要, 并复印给学生, 学生可通过事先预习和课后复习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科学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 集文字、动画、图表、照片于一体, 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在利用幻灯片教学时最好做到中英文版面交替放映, 且教师可在出现中文版面时用英文讲解, 英文版面时中文解释, 强迫学生用英文去思考但又不会感到很吃力。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采取启发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等方式。

5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师生互动不够。教师英语授课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尚需提高, 与用母语授课不同, 双语教学时, 由于教师对语言问题考虑较多, 较少考虑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而实际上双语教学重视的不应该是学生听英语上课, 而是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合互动, 因此除了必要的课堂设计外, 提高师生双方的英语口语水平和接受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中英文比例。双语教学能否为学生接受, 重要一点就是中英文比例是否恰当, 过高的英语比重, 对师生双方均是沉重的负担, 造成某些学生对双语教学产生畏难心理, 影响教学效果。此外, 由于医学本身特点, 专业知识本身就要花很多时间去记忆的, 结合我校目前师生现状, 为取得预期效果, 双语教学可能在重点章节实施效果较好, 且授课的中英文比例可定在1:1左右。

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确乏有效的措施。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下, 课程考试与考核仍然起着指挥棒作用, 采用何种考核评价方法直接影响到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方向。根据双语教学的目标, 相关教师可考虑:一是课程考试应以课程内容为重点, 着重考核学生对课程专业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考核中英语不能成为该考试目标的主要障碍, 学生可以用中、英文或混合答题。二是引入面试的考试方法, 考核学生面对面的专业交流能力。三是加大平时成绩评分比重, 如课堂交流、平时作业、英语演讲等表现均应记入课程总评成绩, 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对英语的运用。

摘要:通过对《内科护理学》双语教学效果的调查, 总结内科护理双语教学的体会, 并通过反馈调查教学效果, 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双语教学,内科护理学,涉外护理大专生

参考文献

[1] 张璐, 李博, 陶志敏.双语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实践总结[J].护理研究, 2004.

涉外护理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1 理论基础:定义及分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策略进行了大量研究, 不同学者对学习策略有着不同的定义。Weinstein和Mayer (1986) 指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和思想。作者认为,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使用的, 能够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具体的行为、措施及技巧。

对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各位学者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想法。本研究采用的是Oxford (1992) 的分类, 即将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 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08级、09级涉外英语护理学生, 共92名为研究对象。按要求他们填写了学生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根据高考成绩, 这92名学生被分成三组, 即高分组30人 (占全部人数的27%) , 中等组42人 (占全部人数的46%) , 低分组30人 (占全部人数的27%) 。

2.2 学生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信度:本研究是在Oxford (1990) 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 (简称为SILL) 的基础上, 按照中国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做了稍许修改的5级里克特式量表。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是调查学生特征, 目的是了解学生的一般性特征, 如学习英语时间, 高考英语成绩。第二部分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 主要围绕着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来进行提问的。其中:问题1~4是关于记忆策略, 5~8是认知策略, 9~12是补偿策略, 13~16是元认知策略, 17~20是情感策略, 21~24是社会策略。每个问题以其影响程度大小分为“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5个级别, 分别计1、2、3、4、5分。

2.3 研究的技术关键

SPSS软件的运用是本研究顺利完成的技术性保证。在本研究中通过使用SPSS软件统计出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平均值。其次, 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学习策略使用上的差异用t检验。

3 结果分析

3.1 六种策略的使用情况

为了分析和研究涉外英语护理学生最常使用的学习策略, 作者使用SPSS计算出了6种策略使用的平均值。在5分为满分的情况下, 平均值最高的是补偿策略3.19, 其次是社会策略2.81。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平均值分别是2.67, 2.60和2.58。平均值最低的是记忆策略。按照Oxford (1990) 指出平均值在1.0~2.4之间, 属于使用频率低, 平均值2.5~3.4之间属于中度使用, 而平均值3.5~5.0之间就属于使用频繁。根据以上数据,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为中度。学生最常使用的是补偿策略, 其次分别是:社会策略, 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情感策略和记忆策略。

由此, 我们可以得知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涉外英语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中度使用学习策略。其中, 补偿策略是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运用几个方法, 如忘记某个单词的用法时, 他们会使用同义词或同义词组来代替;或者在英语会话中想不起恰当的词语时, 就用手势表达;或者在遇到不会的单词时, 学生会根据语境来猜意思。学生频繁使用这些策略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今中国学习英语的大环境的改变, 以及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老师对这些策略的强调。

3.2 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

在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在使用学习策略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使用的是T检验。表3列出的是高分学生和低分学生在6种策略使用上的差异。

高分组学生在使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补偿策略的平均值分别为:17.70、16.50、15.33、17.67、18.97.17.50, 而低分组学生在使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补偿策略的平均值分别为:11.02、7.83、14.79、16.17、5.50、6.00。这6种学习策略的平均值都高于低分组学生的平均值, 这就意味着高分组学生比低分组学生更频繁的使用学习策略。其中, 记忆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的T值分别为:6.68、7.60、8.33、4.60, 都大于1.96。这说明, 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在使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分学生比低分学生更频繁的使用这些学习策略。而补偿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T值都小于1.96, 表明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在使用补偿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 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英语成绩的差异, 部分由于在学习策略使用上的差异造成的。以上的数据更加证实:从整体来看, 英语成绩高的学生更频繁的使用学习策略, 他们常常会采用一些学习策略来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该跟学生反复强调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结语

通过对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涉外英语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本文借助SPSS软件, 用定量的方法统计出了研究对象最常使用的学习策略、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实验初步证明: (1)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涉外英语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中度使用学习策略。学生最常使用的是补偿策略, 其次分别是:社会策略, 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情感策略, 最不常使用的是记忆策略; (2) 在检验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是否存在着差异的过程中, 发现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在使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使用补偿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上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

对于英语教师而言, 今后应重点研究如何帮助学生选择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反复强调学习策略的使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强化他们的知识背景, 语言知识等等, 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摘要:语言学习策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语学习因素, 国内外语言学家运用各种研究方法, 从不同侧面对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过研究。本项目的目的就是研究学习策略在涉外英语护理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中所起的作用, 为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习策略,涉外英语护理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5.

涉外护理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人才培养就构成要素上来说, 包括人才培养者、人才培养措施和人才培养对象三个。就范围来讲, 包括社会的人才培养和学校的人才培养两种。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者采取某种人才培养措施以使人才培养对象 (学生) 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的活动。也就是说, 人才培养者在培养活动开始之前就预先设立了一个目标, 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作用于培养对象, 以使培养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

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者无疑就是英语教师及专业课教师。所以, 英语教师及专业课教师的师资力量在涉外护理人才培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邹霞、马小琴[1]在我国涉外护理专业的现状分析及思考一文中通过阐述我国对涉外护理人员的需求现状, 揭示了现阶段发展涉外护理专业的必要性, 分析了目前我国涉外护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指出涉外护理专业的非语言专业的教师的英语能力只停留在阅读水平, 听和说的能力较差;针对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首先,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其次, 加强跨文化护理教育, 加强英语教学, 着重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积极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最后, 改革教学方法,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在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人才培养措施的得当与否也起着关键的作用。针对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沟通能力和雅思英语考试的通过率低的问题, 现在省内外已经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张琳、张学明、司联晶、刘超[2]在高职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以五年制高职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近几年涉外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社会的需求, 对涉外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 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涉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一是强化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特色。培养“护理+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三是课程按照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优化重组。四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验课学时。五是增加选修课。比较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和普通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智育水平。数据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显示课程设置体现了合理性, 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王冬华在国际护理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涉外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3]一文中结合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我国涉外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 指出涉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例不合理, 并普遍存在着基础医学课比重偏大、门类齐全的问题;实践课比重太小, 且理论课程与与实践环节脱节。人文课程欠缺;专业的涉外护理师资短缺。护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有待于加强。在黄万琪的涉外护理教育模式研究[4]一文中, 围绕涉外护理专业特点, 强化专业目标, 注重创新和实践;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内容: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对新世纪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课程改革以知识、技能、素质教育并重, 从教育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优化课程结构, 调整课程模式, 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涉外护理专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合格护理人才。护理工作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工作, 其人际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及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心理素质是从事护理职业的基本要素。为此, 课程设置应注重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素质教育, 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 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教改课程中人文课程的改革应考虑涉外护理教育的特点, 符合涉外护理人才的成长规律;课程的构建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护理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为主。四年制涉外护理与四年制普通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表明, 涉外护理总学时、人文社会科学、基本技能课程、选修课总课时高于普通护理的课时, 而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其它课程的课时低于普通护理的课时。可见涉外护理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外语特色、人文素质及能力, 医学基础学及成人护理学则是由几门课程融合渗透, 优化精选而成。

在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人才培养对象的思想观念和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关系到涉外护理人员是否能够顺利就业。由于国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更新, 护理学已经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专业, 护理学范畴已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模式, 护理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方向转变[5]。但是我国培养的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和国际需求有一定差距, 认为仅仅完成护理操作就完成了工作任务, 在护理理念上不能与国际接轨, 在临床护理时, 对病人缺乏人文关怀, 这在国外临床护理时是不合格的, 所以在国外呈现出就业难的局面。涉外护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设置尚未摆脱生物学模式, 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 缺乏护理内涵[6]。我国涉外护理学生对国外护理需求的了解很欠缺, 具备护理知识和英语水平的毕业生在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上比较欠缺。张琳、张学明、司联晶、刘超[2]在高职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以五年制高职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涉外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 文章中涉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符合度调查结果显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47人中, 有91.5%的人认为护理专业课程设置重要, 有68.1%的人认为医学基础课课程设置重要, 有95.7%的人认为英语课程设置重要, 只有31.9%的人认为人文社会学科课程设置重要, 说明涉外护理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还停留在只注重护理专业课程和英语课程, 忽视了人文社会学科课程。

姚婷, 孙国棣在涉外护理专业的发展与展望中[7]指出涉外护理人员的培养应加快教材建设, 适应涉外护理工作需要随着医学模式和中高等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必须培养既懂外语又懂护理的新型护士。涉外护理专业的教材不仅要适合我国国情, 还必须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和积极良好的心态。涉外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中提到护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其中明确指出专业护士应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用于理解自我和理解他人, 培养沟通交流的能力[8]。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培养学生的多元护理意识、增加人文课程 (如文化概论、人际沟通等) 的设置、着重培训学生的实践技能[9]。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锻炼外语能力由于涉外护理专业对外语能力要求的特殊性, 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在安排护理专业教学的同时, 注重学生基础英语的学习, 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特别是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 涉外护理教育者经过30年来的摸索和经验总结, 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找到了涉外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学生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从国际上讲, 护理专业已经有100年的发展历史, 学生在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上都没有问题。然后是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英语对于我国学生来讲, 属于第二门语言在学习和运用上有一些困难, 尤其我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从小学就是接受的应试教育, 学生在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上, 即英语的听说能力非常差, 而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时的服务对象大多是英语语言的国家。这就需要我们涉外护理教育者通过各方面努力加强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 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增加英语课时, 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完成, 最后是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我们相信, 通过各卫生职业院校的不断努力, 我国的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涉外护理专业已在我国大部分省 (市) 的护理院校开设, 但该专业起步晚、底子薄, 在师资、教材、英语教学上都达不到涉外护理教育的要求。人才培养就构成要素上来说, 包括人才培养者、人才培养措施和人才培养对象三个。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构成要素出发, 对卫生职业院校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结果:针对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者即语言教师和非语言专业的教师的师资力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针对涉外护理专业培养措施, 调查出合理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针对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对象的思想观念与国际护理需求存在的差距和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差的问题, 调查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对涉外护理专业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 邹霞, 马小琴.我国涉外护理专业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医教育, 2009 (03) :65~67.

[2] 张琳, 张学明, 司联晶, 刘超.高职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01) 15~17.

[3] 王冬华.国际护理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涉外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J].亚太传统医药, 2008, (07) .

[4] 黄万琪.涉外护理教育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06) :28~29.

[5] 杨慧.从国外护理教育看我国涉外护理专业教育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05) :781~782.

[6] 夏小萍.21世纪护理学科和国际护理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护理, 2004, 7 (11) :708

[7] 姚婷, 孙国棣.涉外护理专业的发展与展望[J].卫生职业教育, 009, (14) :84~85.

[8] 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 .

涉外护理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基于广西入境游及涉外导游现状,从在岗涉外导游培养和涉外导游后备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广西涉外导游培养策略。

【关键词】广西 涉外导游 培养策略

2013年4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并于10月1日正式实施。在广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于2013年6月29日印发;以主题为“区域合作发展新机遇、新动力、新阶段”的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于2013年9月20~24日在南宁胜利举办。广西涉外旅游业的发展将随着国家更加透明公平的法制建设走向新的纪元。然而,与涉外旅游的迅速发展不相应的是,涉外导游的总量偏小,队伍不稳定。于是增加广西涉外导游的数量、提高广西涉外导游的质量迫在眉睫。本文试基于广西入境游及涉外导游现状,从在岗涉外导游培养和涉外导游后备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广西涉外导游培养策略。

一、广西入境游及涉外导游现状

广西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特色突出,等级和品位高,是旅游资源大省,涉外旅游业发展迅速。2011年广西共接待入境旅游者302.79万人次,同比增长21.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05187.50万美元,同比增长30.32%。据统计,在广西旅游的25个客源国中,2011年入境人数排名前10的国家分别是越南、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英国和德国。其中,东盟国家游客达84.94万人次,同比增长31.65%,占入境旅游人数的49.53%。2012年,广西入境过夜游客350.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79 亿美元,增长21.6%。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文明确提出:“2015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3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超过450万人次”。广西涉外旅游业的发展将迎来再一个黄金期。拥有较高外语素质的涉外导游是入境旅游迅速健康发展的要件,标志着一个地区涉外旅游的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

广西目前涉外导游仍然以英语导游为主,面向东盟国家的泰语、越南语、马来语导游发展迅速,但总量偏小。担负涉外导游培养的各高职院校,包括桂林旅专、广西民院对涉外导游的培养,因为生源问题,仍然以英语导游为主,东盟小语种为辅的格局。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涉外导游的特殊的工作背景和工作环境:旅游企业的涉外导游流失比例一直维持较高的比率,流失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涉外导游缺少足够的工作机会来获得较高的收入。与此同时,旅游企业又不时面临涉外导游缺乏的困境。这看似矛盾,其实是有原因的。旅游接待服务有着很强的季节性,就某地而言,在旅游旺季,涉外导游供不应求,而对于个体而言,又分身乏术,不能同时兼顾多个旅游团。而到了旅游淡季,旅游景点门可罗雀,涉外导游无所事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只发基本工资,而兼职导游甚至连基本工资都没有。平均来看,涉外导游的全年收入不高,尤其是一些冷门客源市场的涉外导游收入低于同行业其他语种导游和同语种外行业平均收入,因此不愿继续从事导游工作。

2013年10月,我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实施。《旅游法》不仅有利于行业整体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消费者权益得到全面保障,旅行体验和旅游质量得到保障,整体提升国民出游率。与此同时,旅游从业人员的相关权益也得到了基本保障。旅游法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涉外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必将推动广西涉外旅游后备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广西在岗涉外导游培养策略

(一)建立健全导游服务公司服务规范。旅游法规定“旅行社必须有必要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导游,有不低于旅行社在职员工总数20%且不少于3名、与旅行社签订固定期限或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持有导游证的导游”。这极大地保证了涉外导游的基本权益。但目前广西旅行社数量有限,无法完全接收所有的在岗导游,导致一部分涉外导游人员仍然是游离于旅行社之外的社会持证导游。

导游服务公司是社会持证导游与旅行社之间的桥梁,为挂靠导游提供出团机会,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导游证年审服务,降低导游个人寻找工作机会的“交易成本”。而社会持证导游以年为单位向所挂靠导游公司交付管理费用。在广西,导游数量众多的桂林市早于1970年就正式成立桂林导游服务公司,下设中文普通话部、中文方言部、外文英日语部、外文小语种部4个大部,为桂林塑造了高素质、专业化、爱岗敬业的导游队伍。但在广西其他地市还鲜见导游服务公司,使得导游人员,特别是涉外导游人员的流失率仍然占据相当高的比率。如果各地市能像桂林市一样建立健全导游服务公司服务规范,提高涉外导游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障,将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涉外导游行业,提高当地涉外旅游的发展速度。

(二)多种形式搭建导游同业互学互促平台。涉外导游人员向来被称为友谊的使节, 文化的传播者。一名合格的涉外导游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较高的文化层次和熟练的带团技能。这就需要涉外导游人员不断学习、总结、归纳、交流,不断提高导游水平。

旅游局应采取多种形式搭建导游同业互学互促平台,利用旅游网站、微博、飞信等多种宣传载体,向广大导游发送旅游大事记、旅游综合知识、文化宣传等旅游知识,并定期开展网上培训,使广大涉外导游不仅进一步掌握旅游服务技能、服务理念、服务标准、法律法规等知识,也能感受旅游管理部门的关爱,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三)以赛促训,以会促训。定期举办导游风采大赛,可以推动岗位技能训练和经验交流,增加导游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优秀导游团队建设。目前广西已举办两届导游大赛,各地市级导游大赛也蓬勃发展,推出了郝莹屹、眭琴、赖迪波等一大批优秀的导游员。展现了导游形象风采,交流了导游服务经验,并激励导游提升素质、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了旅游行业的良好形象,也为广西的涉外旅游打出了响亮的广告。

同时也可以结合大型旅游活动,进行专门的涉外导游培训。近年来,各地市大型节事活动精彩纷呈,例如,南宁东盟博览会、桂林世界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柳州水上狂欢节、宾阳花炮节都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充分利用这些大型活动对涉外导游人员进行集中密集深入的培训,也可促进广西涉外导游的快速成长。

三、广西涉外导游后备人才培养策略

(一)建立“双语”导游培养模式。鉴于涉外导游的季节性和市场性,在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建立“双语”导游培养模式,更能保障广西涉外导游的稳定与活力。双语导游即“英语+一个小语种”的涉外导游培养模式。双语导游兼具两种涉外导游能力,如果将其中一门外语定向为当地热门客源市场使用的语言,其导游服务目标人群必将成倍扩大,机会增多,相应的收入也会增加。这样,既保证了冷门客源市场的人才储备,也缓解了热门客源市场涉外导游人才不足的压力。

(二)做好涉外导游职业规划。目前,社会上对涉外导游仍然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导游是吃青春饭,工作不稳定,保障性弱,只能作为职业生涯中一个过渡的工作。实际上,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文件的出台,国家已经把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发展。随着我省涉外旅游业务的不断发展,涉外导游不仅可以从事国内旅行社、旅游公司的导游人员、旅游景区、景点的讲解人员。随着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断进步,涉外导游还可以到各类旅游企业任职旅游顾问、营销策划师、会展策划师、旅游景区策划、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等岗位,成长为旅游行业的行家里手,完成人生完整的职业规划。这也是高职院校在涉外导游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命题。

(三)大力挖掘民间导游和专家型导游。旅游是文化行业,为了向多元化的外国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涉外导游必须着力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广西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文化、历史、旅游专家都可以聘请为专家型涉外导游,这样的导游学养深厚、见识广博,对游客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与高层次人才交往的机会,会留下深刻印象。还有一些和某一旅游景点、旅游目的地有特殊关系的人,都可以聘请为民间涉外导游,例如三江侗族的鼓楼建筑师、壮族歌王,对外国游客来说,与他们的交往能更深刻地理解旅游地文化,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

总之,随着国际旅游发展的不断繁荣和广西涉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旅游法的严格实施,涉外导游的行业机遇和行业要求都不断提高,对此,应广开门路、拓展渠道,讲究策略,不断提高涉外导游的职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以促进广西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又堂,陈柏林.广西旅游行业在职员工培训问题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2]卫青,王慧,于娜.广西涉外导游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12)

[3]费斯威.高职本土型双语导游人才培养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

(责编 何田田)

涉外护理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2010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承接了越南某自备电厂的生产准备人员的岗前培训,在此次培训中学院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协调各方资源,圆满完成了该项涉外培训项目。通过此次项目的实施,引发了对东盟国家电力类涉外培训项目的思考与探索,并对这类项目的培训模式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自备电厂;涉外培训;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谌莉(1975-),女,湖南益阳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副教授,工程师。(广西 南宁 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0JGA182)“立足广西,辐射东盟的发电厂运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的研究成果。

2010年5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承接了第一个海外培训项目——越南某自备热电厂的岗前培训。本次培训受广西第一安装公司委托,由我院根据受培方的要求组织、策划和实施。

此次培训的目的是使受培方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岗位的基本技能,为该厂的生产试运做准备。因此在培训准备期间,我们随广西第一安装公司的生产技术人员多次进入越南的生产现场,与受培方的生产技术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安装进度及生产准备人员的基本情况(学历、专业、工作经验等),在经过充分地调研之后,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完成教材编写15册,为培训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受培人员的专业基础及该自备电厂的实际情况,将培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培训,第二部分为现场实习,第三部分为热电机组的仿真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锅炉运行及管理、汽机运行及管理、电气运行及管理、辅机运行及管理、煤气站运行及管理等理论课程、下厂实习及12MW循环流化床仿真机组运行。

2010年7月顺利地完成该培训项目,受到委托方及受培方的高度评价,体现了我院在电力类培训项目上的优势。通过此次培训积累了海外培训项目的一些经验,引发了对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开展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在此次涉外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电力行业的职业特点,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前期的准备,培训过程中的监督及培训考核制度,同时注重为外籍学员提供生活上便利,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保证整个培训顺利地展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培训工作。

一、认真准备,精心组织,确保培训的顺利开展

在师资力量上,我院拥有强大且专业的培训团队,有着多年的办学历史,在热能动力、发电厂电气设备及运行专业教学上有着雄厚的师资及实训资源。由具有丰富现场工作经验并熟知电力生产准备人员培训规律的双师担当该培训教学总负责人,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及教授担当培训讲师,通过较长时间的充分准备,完成了前期课件制作、培训教材的编订以及培训考核的出题工作。

同时为保证此次涉外培训的效果,我们提前半年启动了翻译的培训工作。由于培训的内容涉及到的基本上是电力类专业英语,因此我们首先对翻译进行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主要是一些专业术语的讲解,在越文与中文对接不了的时候,我们将英文作为另外一种沟通方式,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之后组织教材编写人员与翻译一起进行教材的翻译工作,在教材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以后教学的同声翻译中翻译都能较好的把授课老师的内容传递给越南学员。

此外,为了做好此次培训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的服务管理工作,我们还专门编写了培训班《学员指南》,为学员的培训学习、生活提供了帮助和指导。同时,为使学员的人身安全有所保障,在学员入境前还购买了相关保险,保证其在中国学习待得安心、放心。

二、理论教学贯彻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原则,保证学员学有所获

由于越南本土热能动力专业稀缺,本次来培训的27名学员中,没有一人的专业是与热动相关的,也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对热电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建设单位交付的相关技术资料、图纸及设备说明上。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首先对学员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强化。

在培训开始之初,对学员进行了考试摸底,以便授课老师进一步精确掌握学员的专业基础,从而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员工作岗位的不同,将学员分别安排在锅炉、汽机、电气、辅机、煤气站五个班级里,实行小班上课。在教学方法上,讲师采取了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并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贯穿到教学实施过程中,令学员受益匪浅。

三、下厂实习有计划性、针对性,达到预期实习目的

(1)热电厂岗位的培训人员在田阳县广西银海发电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岗位认识实训。首先结合学员自身工作的运行区域,对学员的实习岗位、实习时间进行了不同的设置与安排,分批次进入现场进行学习。

实习期间,由当天运行值班师傅对岗指导学员实习,对现场的设备进行巡检,对运行参数进行记录。学员们均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能主动向师傅提出各种问题,虚心向师傅请教;师傅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能认真耐心地指导学员,与学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实习按计划顺利开展,圆满完成了此次实习任务。

(2)煤气站岗位的培训人员在德保县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岗位认识实训。实习期间前两天主要进行“四级安全教育”及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组织管理、生产情况介绍,使学员了解安全规程,掌握安全措施。跟班实习教学均能按每岗配一名技术人员,会同当班的班长作为主讲老师,通过现场讲解、现场操作观摩、现场技术分析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生产技能的学习。期间分别安排由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分析、答疑会及主题为两票三制和岗位职责管理的专题讲座。之后组织由企业厂长、生产相关车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管理经验交流会。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使学员巩固、加强和拓宽了运行管理知识,提高了运行技能,如期完成培训计划,确保了其效果。

四、仿真特色教学,彰显行业特点,教学效果突出

12MW循环流化床机组仿真机培训是本次越南林同培训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员们可以通过机组的仿真操作去了解和熟悉热电厂生产的整个过程:从厂用电的倒送到辅助系统的投运,到锅炉点火、汽轮机冲转、发电机并网接带负荷,锅炉压火、机组停运及机组的事故处理。这对于本次之前从未接触过热电厂运行岗位的学员来说是获取相关职业技能和经验的最有效的手段。

在学习中,学员们对仿真操作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经过了理论培训及下厂实习等环节后,仿真培训更凸显了其教学效果,这也是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学员们不仅从仿真机组运行中获取了循环硫化床机组运行的操作技能,同时在整个机组的运行中还能使他们更好的理解各自岗位的岗位职责,各岗位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生产试运中开展工作。

五、生活管理细心周到,为学员培训提供后勤保障

(1)饮食方面,考虑到卫生问题,我们安排学员在校内食堂就餐,并保证菜色丰富,营养均衡。此外还适时听取学员饮食习惯方面的建议,对饮食作出适当调整,学员整体反映饮食条件比在本国内好。

(2)住宿方面,为确保学员的人身安全,我们派遣两名保卫人员对学员所住宾馆进行安全巡逻。同时,负责生活管理的老师每晚10点都会对学员进行点名。

(3)为了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在校期间,学院组织了一次南宁夜景游,并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由各组翻译老师带领学员到南宁市各景点进行游玩,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在广西银海发电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厂方还安排厂部行政管理干部与学员举行了一场足球友谊比赛,加深了中越人民的感情与友谊。

(4)由于热电厂学员此次来华的签证办的是短期签证,需要在广西为他们办理续签,后勤保障组的老师及时到当地派出所办理学员的暂住证,并向教育厅、区政府外事办申请17名学员的访问批文,使本次培训得以顺利进行。

六、经验总结

总结此次培训,学员通过理论培训提高了专业的理论水平;通过下厂实习加强学员对热电厂及煤气站工作环境、工作岗位、性质及运行管理的认识;通过仿真学习使学员能在虚拟的热电厂运行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行操作有效地结合,提高了学员们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

在培训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

(1)个别学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强,因病请假不能正常参加学习,影响了学习效果;(2)某些学员不能及时调整角色、摆正心态,致使出现急躁心理而好高骛远;(3)实习过程中,由于所在厂里的机组运行正常,设备缺陷异常较少,因此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学员无法在厂里观摩到电厂机组的启动和停运操作(当然这些知识在仿真机培训中得到加强),学习的重点主要是在机组的正常运行调整,参数记录及设备的巡回检查,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经验需要在今后的生产试运中进一步积累。

通过此次培训项目的实践,可以知道,若想成功的实施一个涉外的职业培训项目,需做到以下几点:

(1)项目的前期需开展广泛的调研、做好完整的项目策划;

(2)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到过程监控、过程质量管理并具有完善的考核制度;

(3)涉外项目的翻译工作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翻译的专业培训必不可少;

(4)后勤保障工作要及时跟进。

(责任编辑:熊怡)

涉外护理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金华 涉外经济 转型升级 实现途径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金华的涉外经济发展迅猛,呈现出经济外向度较高、中小企业集群优势、民营企业主体作用突出等特色优势,涉外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随着区域涉外经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何转型升级已成为金华涉外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加以对待、切实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金华涉外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党委政府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强市”战略、“赶超发展”战略,金华涉外经济健康发展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对外贸易快速发展,金华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一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2012年,金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27.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外贸依存度为53%。二是外贸结构以出口为主,出口占93.71%。目前,金华市已与全球2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进出口贸易往来关系,区域内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誉满全球。出口地域以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为主,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为主。三是出口主体为民营企业。2012年,金华民营企业出口190.18亿美元,同比增长51.48%,占全市外贸出口的82.90%;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13.59%;国有企业出口占13.59%;以“市场采购”方式出口52.7亿美元,占全市总出口额的23.2%。四是金华市域内的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后,以进口馆为依托区域进口业务初具规模有一定特色。义乌进口馆规划面积达10万平方米,集经营、展销、洽谈于一体,已入驻主体155户,安排商位244个,汇集了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万种进口商品。受进口关税及境内消费能力的影响,经营珠宝、酒类等高档消费品摊位较少,以与生活相关的日用百货为主。进口国主要集中在欧美、中东、东南亚地区。

2、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加快接轨世界经济。一是引进外资呈现一定规模。统计显示,2012年,金华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8个(不含外商投资合作企业),合同利用外资3.49亿美元(含外商投资合伙企业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3亿美元(含外商投资合伙企业0.6亿美元)。二是投资项目以工业制造业为主。2012年,金华市新批工业创造业外资项目26个,其中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工业项目有10个。近年来,引进了一批诸如光电、环保、节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优化了投资领域。三是独资企业成为投资主要类型。2012年,新批外商独资企业73个,合同利用外资1.61亿美元,占新批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74.92%;中外合资项目15个,合同利用外资0.53亿万美元,占新批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24.76%。截至2012年底累计登记注册外商合伙企业有1345家,外方认缴额6021.64万美元。

3、外经合作规模扩大,区域经济“走出去”的层次不断提高。一是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金华仅实现外经营业额2252万美元,境外投资186万美元;2012年金华市审批核准境外投资企业(机构)46家,境外投资总额41675.56万美元,同比增长180.24%;中方投资27200.48万美元,同比增长171.40%。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5774万美元,列浙江省第三。二是境外营销网络建设扎实推进。2012年,金华市新批境外营销网络(贸易公司、办事处)29家,占项目总数的63%。遍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阿联酋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涉及汽摩配、电动工具及配件、旅游休闲用品、健身器材等多种行业。三是以增资并购方式实施的境外投资大项目增多。2012年金华市境外投资增资总额11220万美元,占中方投资额的41.25%。除世丰投资、青年汽车外,香港华谊兄弟国际有限公司增资6000万美元;温商科技集团增资5000万美元,在瑞典建设龙门旅游商贸城项目。

二、金华涉外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出口企业竞争实力有待增强,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一是出口主体中小企业居多,转型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金华市拥有进出口资格的企业7493家,进出口企业99%以上为中小企业,出口企业以“低、小、散”产业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的产品中,高新技术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2.47%,绝大部分为服装、纺织品、箱包、玩具、机电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从品牌上看,金华出口企业以“贴牌”居多,尽管有一些企业有了“中国名牌”、“驰名商标”等称号,但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很低,绝大多数企业依懒“贴牌”出口。二是研发费用投入少,发展后劲不足。据资料反映,金华市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区域GDP比重只有1.5%,比浙江全省的2.05%低0.55个百分点。由于投入少导致出口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出口产品处于低端过度竞争,这也是加剧贸易摩擦的因素之一。三是主要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较快,成本过度增加压缩企业利润空间。这些年,企业的劳动力工资、原材料价格、厂房租金等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地外贸企业的价格优势,使许多外贸小微企业不堪重负,生产经营和发展难以为继。

2、进口总量偏低、市场来源较为集中,进口馆业务发展受到诸多制约。一是初级产品居多。2012年,金华市进口商品为14.25亿元,仅占进出品商品总额的6.27%。从进口产品看,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额2.16亿美元,铜及其制品进口额1.91亿美元,棉纱进口额1.91亿美元,铝及同制品1.64亿美元;这四类产品占进口总值的53.47%。从进口市场看,台湾是金华市的最大进口地,占全市进口总值的18.24%,其次分别为美国、越南、进口值分别为1.74亿美元、1.39亿美元。进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占75.50%。二是赋税费用过高,限制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进口业务。按照古典经济学家大卫·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国际分工和贸易会使贸易双方均获益。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上,集中表现出利用自身成本比较优势出口小商品,而进口中高档商品却因赋税费用过高受限。三是企业融资困难,阻碍了进口拓展的步伐。在国内货币政策偏紧背景下,银行贷款规模相对紧张,当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紧绷时,银行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使企业雪上加霜。四是政策支持不够。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后,政策支持的着力点仍局限于出口业务。如为解决义乌小商品贸易难题,尝试实行新型的“市场采购”模式,突破市场交易瓶颈,但此模式仅限出口市场主体。然而,在义乌进口商品中同样面临小商品贸易归类难、核价难、成本高、效率低等难题,束缚了其进口业务发展。

3、引进外资来源较为单一,项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香港地区仍为外资主要来源。2012年金华新批外商投资项目有32个来源于香港,合同利用外资17415万美元,占全市总额的81.22%;实际利用外资11762万美元,占全市总额的52.76%。二是投资领域较为狭窄。2012年,金华市新设立第三产业外资项目60个,占新批项目数的68.18%;累计合同利用外资5764万美元,占全市新批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26.88%。从总体看来,金华市三产外资企业呈现“项目个数多、投资规模小、经营范围窄”的特点。

4、义乌小商品市场“市场采购”贸易出口方式受到很大挑战,影响到金华市的出口业务。一是义乌小商品“市场采购”方式当时出口占金华比重大,影响较广。据资料显示,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总面积约470万平方米,商位7万个,汇集了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商品,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2012年,金华市以“市场采购”方式出口52.7亿美元,占全市全年总出口额的23.2%。其中,义乌小商品市场采购出口49.1亿美元,高达93.17%。二是“义乌模式”在全国各地受到复制,影响分流义乌乃至金华的出口业务。2012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580.03亿元(含国内市场交易)。去年到义乌经商、采购、旅游的外国人达46万人次,其中有1.5万名外商常年在义乌从事国际贸易采购。2002年以来,义乌商人复制“义乌模式”,在全国各地创办了140多个小商品市场。三是网络业务飞速发展,潜在的影响值得重视。2012年,全国网络购物用户已达2.42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达42.9%,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不断攀升,仅淘宝和天猫的交易额就已经突破了1万亿元,相当于201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4%。全国各地商品市场的异军突起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义乌小商品市场受到双重挑战,也给金华以“市场采购”方式出口的贸易模式造成冲击。

三、金华涉外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和路径

1、加快出口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涉外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在创新理念更新上,重视自主品牌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相结合,增强创新工作的前瞻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以自主创新引领品牌战略,以品牌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充分发挥金华市块状经济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品牌,加快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聚的方向发展。根据金华市现有产业基础、区域特色和技术优势,在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新兴领域实现出口产品新的突破。二是在创新主体培育上,重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与产业研发中心相结合。培育创新主体就是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制订政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主创办研发中心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中心。针对本地工业块状经济、产业集群较为明显的特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探索建立行业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企业联合组建研发机构,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对外开放,开展行业发展需要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实现“资源整合、利益共享”,成为行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三是在创新基地建设上,重视特色工业功能区与科技孵化器相结合。建立科技孵化器,积极引进和培育科技初创企业,加强以金华高新科技园为主的科技孵化器建设。注重发挥特色工业功能区的承接功能,积极鼓励特色(专业)功能区引进、组建为本地区产业提供科技服务和研究的研发机构,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优化人才引进、培育的政策措施,重点引进科研的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人才,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本地设立科研机构或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

2、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建立现代服务贸易支撑体系。一是更新贸易发展新理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电子商务正成为现代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商业模式。必须认识网络虚拟市场对传统的贸易模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化,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把握进出口贸易发展先机,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二是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专家分析预测,“低成本采购+现代化仓储+电子商务+快捷物流配送”将成为现代服务贸易的主流形态。加强对现有进出口企业的教育培训和辅导,引导他们认清未来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拓展电子商务业务。采取措施,大力扶持环球资源等国内知名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在金华做大做强,努力把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城股份有限公司培育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逐步形成区域内的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和重要基地。三是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大数据时代,金华要依托和发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特色和优势,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云计算”的运用和建设,加快建立区域第三方平台体系。加快建立现代服务贸易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区域内的低成本市场采购、贸易便利、现代物流便捷发达优势和潜力,加快建立影响力大、在线支付便捷、安全的服务体系,使义乌建成区域乃至全球的网货配送中心、地区快递分拨中心、世界电子商务重要基地。

3、加大扶持力度,以进口馆业务为依托大力发展金华进口业务。一是设立综合保税区,降低企业进口成本。义乌小商品市场进口主要存在量少、成本高问题,由于进口起步阶段受资金、规模等影响,进口时也只能采取拼柜方式,无法解决拼柜难题。为此,建议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研究设立综合保税区、进口商品免税区、出口加工区等配套贸易平台和载体,帮助企业解决进口拼柜难题。二是建立融资平台,拓展金融服务产品。建议由地方政府出资担保,建立融资平台,参照小商品市场摊位质押贷款模式,完善进口馆摊位质押管理办法,为进口企业提供融资,缓解资金短缺困境。三是出台配套措施,支持进口业务发展。海关方面,支持发展进口、转口贸易,对义乌进口馆内的进口商品,统一按照进口展览品监管办法的最长期限(两年)给予管理,并建议将其纳入“市场采购”方式管理;工商方面,参照国际上通行做法,探索给予境外自然人贸易主体资格,允许申办个体工商执照资格,支持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分支机构并赋予对外贸易经营权。

4、完善配套政策,优化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一是加大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加大对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展览会的补贴力度,鼓励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对信用保险费率的补贴力度,解决企业后顾之忧,让企业“有单敢接,有单敢做”。二是强化政策在转型升级中的催化剂作用。对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潜力较大、产品优势明显的企业,在技术改造研发、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品牌建设、完善营销网络和外经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地方财政资金扶持,加快“金华制造”向“金华创造”转变。三是完善通关等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由商务、海关、外管、国税、检验检疫等涉外部门组成的贸易促进机制,拓展外贸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为外贸企业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驾护航,助推涉外经济转型升级。四是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建议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重点吸纳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和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来金华投资。对于引进的外资企业,要在合同中设置相关制约条款,将企业用地多少与税收、销售、吸纳劳动力等指标挂钩,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汪熙: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 金中梁等编著:崛起浙中——金华工业强市五年回眸[M].红旗出版社,2011.

[3] 中共金华市委政策研究室、金华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编:2006—2012政策研究文选[C].2012.

上一篇:餐饮营销模式论文范文下一篇:评估环境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