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文范文

2023-09-16

职教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机械类课程时存在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外来动机 内在动机 激发

0 引言

学习行为受动机支配,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没有足够的学习动机,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机械类课程综合性强,作为教育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外来动机,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1 外来动机的激发

在机械类课程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措施激发学生的外来动机。

(1)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严格要求。没有具体目标,学生就没有学习方向。在预习、听课、做作业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目标。要考虑到个别差异。当目标与学生能力相称且有挑战性时,就可使学习动机处于最佳的激发状态。

(2)利用教学的反馈环节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及时得知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作业是教学中必须具有的反馈环节。利用反馈可以让学生及时看见自己的进步、缺点和不足,激发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笔者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中发现每次知道自己成绩的同学进步很快。

(3)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善于评价、表扬与批评。在批改作业时,一些老师只给分数,甚至只写日期;一些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加上评语。还有些老师对学生作出特殊性评语,如:“好,继续努力”。第二种方法针对答案中的优缺点作评定,效果很好。长期没有评语的成绩逐步变差。总而言之,在批改作业时教师越细心,越详细,越认真,则越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得到正确评价,其学习动机就会得到激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批评、表扬时要真实、真诚,还要讲究方法。帮助鼓励差生,引导和促进成绩好的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

(4)利用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竞赛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对比,形成争先恐后的学习风气,可以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但竞赛不能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其次,要选择好竞赛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都有得胜的机会。

2 内在动机的激发

把学习过程作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将学习当作愉快的活动,从而积极地学习。

2.1 采用设问的方法,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

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用平常的方法和原有的知识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于与提问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积极的思维。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要新颖有趣;尽量小而且具体;要有启发性效果才会好。例如,在讲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时,可以对拧断的钥匙、滑扣的螺栓、失效的齿轮、弯曲的自行车辐条进行设疑,教师提出“机械零件损坏的原因是什么?”得出使用性能达不到工作要求的结论,从而引出使用性能、力学性能的概念。学生在参与讨论时,内在动机处于激发状态。又如讲“硬度”的测试方法时,就可通过先提问以下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给自行车打气时,你是如何检验车胎的硬度的?”“你是怎样比较大理石和玻璃的硬度那个大的?”“你是如何知道西红柿的软硬的?”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熟悉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老师便可很自然地引出硬度测试的三种基本方法:压入法如布氏硬度、维氏硬度和洛氏硬度;划痕法;回跳法。这样学生便对硬度测试的原理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再通过对不同测试方法具体条件、测试特点和应用范围的讲解,学生对新知识就产生了“一见如故”的感觉。

2.2 在某些章节采用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为主的学习方式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了内在兴趣,就会拥有自信,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获得知识。在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一种自我激励,从而自觉地把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中,当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教师事先准备两张表格,将只标有性能特征,没有材料名称的表格1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指出那种材料具备制造表2所列出零件的条件,将表格填写完整。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指出好几种材料的性能特征符合制造条件,最后再与真实的金属材料名称(25钢,45钢,60钢)相对照。这时学生自然会联系到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工艺性能与铁碳合金成分之间的关系,明白了相图是选材的依据。在这种发现学习中,因为教学无固定程式所以显得生动活泼,这就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之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

2.3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内在兴趣,他们就会渴望获得新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应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些同学认为学好某门课程可能对就业没用,有些同学因为课程内容有难度不容易理解而不敢尝试,还有些同学放松自己而不努力。要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处理第一种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和学好这门课的意义;尝试从简单到复杂先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课堂外个别谈话,引导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中来。

(2)学校要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新颖有趣的方法展示教学内容。

(3)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例如运用所学知识到附近的机械厂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机械基础课程中讲的平面连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条件自制曲柄摇杆机构,并在课堂上演示其工作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和演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4)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课程,注意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并乐于和学生分享。这样就会形成“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良好互动,使学生受到影响,学生慢慢对机械类课程产生兴趣。

(5)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其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对机械类课程产生稳定而浓厚的兴趣。

2.4 利用兴趣和动机的迁移

把学生从事其它活动的兴趣和动機转移到学习上来,产生学习的需要。每位同学都有其优点和兴趣,教师要熟悉他们的兴趣点,例如有些同学字写得好,画画得好,利用这些兴趣点和特长将之与学习联系起来,转化为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3 结束语

总之,通过激发学习动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机械类课程时十分用心,成绩不断提高。

职教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EIP-CDIO强调的是只有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更有发展前景的高级专业工程人才。我们认为在EIP-CDIO理念下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融入EIP-CDIO,提高职业技术教学能力、具有教研科研能力,全面提高专业发展能力、搭建学校教育教学平台,发展专业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树立EIP-CDIO本土化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观。

关键词: 高职教师; EIP-CDIO工程理念; 专业能力

随着CDIO工程理念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的不断深入,汕头大学在2005年又将渗透了EIP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迄今为止效果比较明显。杨叔子院士评价EIP-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中国本土化的CDIO,它继承了中国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紧密结合中国的现实,同时还需要实践。面对新的形势下,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瓶颈。本文主要是研究将EIP-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师的专业能力中,更好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一、EIP-CDIO概念的界定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EIP-CDIO:渗透EIP理念的工程教育模式,EIP表示注重职业道德(Ethics)、讲诚信(Integrity)和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强调做人与做事相结合,注重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在特定的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中阐明,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主要反映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1]教师的专业知识由其所教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组成;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包含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能力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以及所教学科的实践能力所构成;教师的专业品质要比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来的抽象,很难定义。但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对学校、对自身发展和对教育的基本态度和理念。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这就是要求高职教师既要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能力又要具备执业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专业品质方面的专业能力,即我们讲的“双师型”教师。根据目前的高职院校的调查以及高职教育的专业能力的标准,我们认为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一)专业的理念

作为高职教师首先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和高职教师在高职教育体系以及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作用,确立自己对高职教育和自身的专业的一个理性认识,从而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高职教育。专家认为,教师只有自身树立了正确的专业理念,才能够由衷的提高自身的教育行为,寻求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使自己逐渐走向专业成熟。

(二)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

这是达到高等职业院校任职的最低学历标准。高职教师自己必须掌握比较宽的综合理论知识,能够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的技能和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作为高职教师还必须具有专业相关的专业实践能力,持有相关的专业技能证书,能够解决生产第一线的相关技术方面的疑难问题,有产业服务的能力。

(三)教学与科研的能力

高职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能够制定教学计划、撰写教案、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编写教学讲义、校本教材,立项开展教研和教改以及专业课题的研究能力,还具有撰写教研教改论文、专业学术论文等科研能力。

(四)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能力

这项是针对高职教师中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要求高职骨干教师关心本专业的建设具备专业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专业带头人具有专业建设的能力,能根据市场进行专业调研、确立专业培养方案、建设实验实训室、指导学生就业和课外实践等能力。

(五)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

高职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必然与行业、产业、企业等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故高职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和行业的发展状况。

三、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现状

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也不断优化,但是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很多院校还是从中专校发展而来的,发展快,但是起点低、底子薄,使得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遭遇瓶颈。随着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到高等教育,这种缺失越来越明显。[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教师严重缺乏工程教育的理念和产业经验

很多教师缺乏丰富的工程职场实践经历和企业的产业经历,有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对高职教育的激情,培养的学生很难成为企业的工程师。

(二)重理论轻实践,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重视教授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输,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且缺乏对教学法研究和实践,无法成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榜样。

(三)缺乏专业团队,欠缺沟通与交流

受传统的教育机制影响,教师难以形成专业的团队,教授的课程面很狭窄,且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应具备的处理公共关系能力,年轻的老师本身缺乏情感教育。

(四)教研、科研能力缺失

研究能力仅仅停留在写写论文、做做学校里的课改等,很少能够立项省部级课题、企业技术项目等,多数在完成学校的任务而已,缺乏创新,甚至还抄袭。

(五)对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关注不够

大多数高职教师认为专业发展和专业建设只是系部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事情,不能及时学习跟进专业的前沿发展,没有高职教师应有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服务精神。

四、融入EIP-CDIO的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解决对策

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缺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借鉴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将EIP(职业道德Ethics、讲诚信Integrity、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的思想融入到培养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一)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

朱自清《教育的信仰》文中写道:“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当前社会经济对工程师在职业道德(Ethics)、诚信(Integrity)和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方面有着特别要求,故要将EIP-CDIO创新培养模式设计贯穿于高职教师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升的全过程。[4]树立大的工程教育理念,打破学科与专业局限性,拓宽基础、开阔视野,坚持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工程观。从而得以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的工程师。

(二)融入EIP-CDIO,提高职业技术教学能力

首先高职教师必须是本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从业资格),其次必须具备职业技术教学能力。职业技术教学能力是指专业教师培养学生技术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教育能力,对专业老师来讲,主要是包含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开发能力,专业理论教学能力,技能教学能力。而技能教学能力往往是职业技师教学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高职教师大多数都是经过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取得学历和学位的,课程的教育印象都是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更换教学思想,采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工程理念,将自己对专业的热情和对专业的精神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 。教师只有先把自己用新的理念武装起来,做到集理论与实践一身的典范,才能够培养出理论与应用能力俱佳的学生;只有老师自己做到讲诚信与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并重,才能以身作则的影响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具有工程理念的遵守职业操守职业素质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5]

(三)具有教研科研能力,全面提高专业发展能力

在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下必须掌握本专业件事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该专业领域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将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融入到课程开发中,具有专业教材开发和编制能力,具有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的新的专业课程开发和改革的能力。始终保持对职教理论最新发展的跟踪学习,保持对教学实践最新改革的不断反思。

此外,高职教师还用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有一定的专业发展能力。CDIO的工程理念要求教师具有“学校专业学者”的专业意识。高校专业教师必须具有进行相关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的能力,不能只写写论文,或申报一些简单的课题就觉得自己已经是在搞科研了。[6]要有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创业和科技推广的能力,比如和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或者开发某项专利技术研究等;

(四)搭建学校教育教学平台,发展专业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要想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除了上述教师本身应该改变的外,学校也应为教师寻找专业发展的着力点,比如重点搭建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通过教研、科研部门进行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鼓励引导教师参与企业科学技术项目的研发工作和学校课程教学研究项目,通过结题验收来认证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过程。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推出多项鼓励引导教师提升专业研究能力的举措:开办科技节,举行各种科研讲座,组织申报专业团队建设,与企业合作加大老师参与横向课题的机会等等,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师对教研和科研的兴趣。在课题申报中也实现了巨大突破:上半年有两项横向课题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厅重点课题。

(五)树立EIP-CDIO本土化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观

高职专业教师必须深切理解EIP-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这是在CDIO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职业诚信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E代表职业道德,I代表职业诚信,P代表职业素质。从EIP-CDIO教育理念的培养构架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以及责任感是培养具有工程理念的国际化标准的工程师的首要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比工程理论知识和个人能力还要重要,而且企业在选择用人时也特别注重这一点。由图1可知:包含诚信、道德、人格和奉献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是位于整个框架的核心位置,而工程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则是分布在两边的。这说明只有将职业道德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顶梁柱,高职专业教师自己必须树立这种工程师典型。比如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人文基础、选修和专业三个层次的课程,分梯度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对老师的专业能力相应就有了要求。另外,对于外语和艺术类学科,也可通过通识选修的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7]

五、结束语

EIP-CDIO强调的是只有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更有发展前景的高级专业工程人才。融入EIP-CDIO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我院已深入人心,目前我院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具有较大的提升。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也不存在终点,对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有效途径的探索也是要与时俱进的。除了借助政府、学院等外在干预,教师自身需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选择适合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方法和策略,无论对高职教师自身还是对整个高职教师队伍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杨晓陶. 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探析[D]. 济南:济南大学,2008.

[2] 阚亚玲.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29-32.

[3] 李凤娟.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现状研究[D]. 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2.

[4] 曹淼孙,梁志星. 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专业教师的角色转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88-91.

[5] 陈学凤. 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有效途径探索[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96-99.

[6] 陈桂梅. 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有效途径的探索[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06-108.

[7] 李芳丽. EIP-CDIO理念下高职工程图学课程改革探索[J].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2(6):92-95.

[8] 徐丹琦,杨林生.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探讨[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2):42-44.

Key words: vocational teachers; EIP-CDIO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责任编辑:程勇)

职教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伴随全球化的持续加深,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在日常交流、工作和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不少企业和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英语水平的要求颇为注重。然而,在职业学校中,很多学生由于先前的英语基础功底薄弱,导致他们在职教英语课堂上表现出不感兴趣、效率低下和学习倦怠等状态。本文意在针对职教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及问题,通过对职教英语教学实践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法和途径,力求将有效提升职教英语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职教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提升

【作者简介】陈晓佩,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一、英语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1.英语的使用范围。据统计,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使用英语;3/4的邮件用英语书写;任何一个号称是国际会议的,其工作语言一定会使用英语,而英语也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同时,许多官方和政府性质的文件、活动以及交流方式都使用英语;外贸交往、国际礼仪、书信函电、进出口文件、银行文件语言等,都将英语作为标准通用语言。

2.英语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影响。伴随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国际性合作的开展,英语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英语也有利于促进和深化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交流工具,英语促进了中国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有助于中国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的同时,将中国的文化和精神传向世界。

3.英语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和体现。对于职教学生,英语可能更加是支撑职业生涯的一种重要工具,甚至对一些专业来说,英语能力或许会完全左右学生职业的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前景。其次,英语还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将近成年的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眼界不够宽阔,对于世界的认识可能只局限于周遭和网络环境,容易形成一种快餐思维,不利于以全面的眼光看待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发展方向,而英语语言可以带领学生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在不同环境的熏陶下形成健康、和谐、积极的人格,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二、职教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1.教学要求的模糊性。由于中职英语教学要求不明确——要低于普高英语教学要求,往往以实用性为原则却让教师难把握好教学标尺;其次,学生学习目标也不明确,故而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者,中职英语教学和专业学习联系不密切,教育专业化不明显,依然一套教材统天下,很难做到专业对口,这样的情况势必给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带来种种的问题。

2.教学方式的陈旧性。目前职教英语课堂中,仍有不少教师在用“旧瓶装新酒”的教学方式,虽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大环境的触角延伸到了中职校,但相当部分的中职校教师仍在延用旧的教学方式——上课四步骤:读单词、讲语法、讲读课文、做练习。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已经使中职校学生倍感枯燥乏味,消磨了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3.学生学习的消极性。职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三分流或中考落榜的学生,文化课程基础差普遍的共识。尤其是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语法和句型等基础知识和普高学生有着悬殊的差距。很多学生对学习英语已丧失兴趣,同时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表现为懒得动嘴读和动手写,参与的积极性差。课堂上开小差和趴着睡觉的学生多,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这些现象都给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三、有效提升职教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1.合理运用课程相关视频资源,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枯燥的学法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的主要因素。英语是纯理论学习,内容很难生动有趣,在无法改变内容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和音频资源已无法满足生动形象的要求,故在英语教学中可加入一些相关视频资源,将声、形、情景完美融合,创造贴合实际且有趣的英语语境,缓解学生对英语的恐惧心理,提升他们的兴趣,以及培养英语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2.开展长期分组合作竞争学习,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英语学习不可或缺,而良好的合作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职教英语课堂教学中,分组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良好的辩证能力,不局限于已有思维和教师的思路,从多元入手,去探取学习新思路和方法。其次,分组学习可以从团队意识及合作竞争意识两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激励学习任务的完成。

3.以听、说两方面为抓手,从实践角度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能听会说”是英语学习的基石,听力和口语是英语中最关键的两大學习能力,这两大能力的落实则是为了最终能够使用英语。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实践是最为有效的切入口。中国式英语教学的普遍现象是应试英语——英语卷面成绩十分优秀,却难以开口、羞于开口,导致该现象其实并不是英语知识掌握的缺失,而是在教学中忽视了英语知识的实践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不断传递学习英语的理念,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强调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用来交流沟通的敲门砖,而非单纯为了应试。要想灵活使用英语就得强抓听和说,只有“能说会听”,将其融合到实际运用中,英语能力自然就有所提升。

总之,英语教学并非一项朝夕就能达成的工程,职教英语教学尤甚。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实践运用能力方面,职教英语教师只要方向明确,矢志不渝地投身于职教英语课堂教改中,勇于探索、多方位尝试、大刀阔斧地实践,就一定能形成职教英语自身的教学特色和亮点,结出丰硕的教学成果。

职教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理论;职教特点;人本主义;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基础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在马斯洛[2]看来,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马斯洛的人性本善论、固有潜能论和内在价值论等理论为基础,与单纯的知识获取相比,人本主义教育更注重人的情感和能力发展。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为课程开设和教材编写提供了理论依据。人本主义课程观主张尊重学习者的本性,尊重学习者的情感与要求,恢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课程坚持“面向完整的学生”,主张统一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感情和理智、情绪和行为,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职英语教材编写要把满足学生心理和情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同时把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

人本主义课程观强调教材开发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教材整体构架、文本选择编排、练习设计、知识导入、活动安排都应遵循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形成规律,深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材能引起学习兴趣,开拓自我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中职英语教材开发首先应研究中职学生特点,编写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材。不容否认的是,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其英语水平大多不高,不少中职生甚至连简单的英语问候、自我介绍都不会。因此,若不加倍努力,更难以掌握职场英语。

中职英语教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中职生英语基础差的实际情况。教材要难易适中,浅显易懂,易于中职生理解和掌握。《酒店英语》的主编和参编人员大部分来自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了解中职学生情况。在编写之前,深入调查,根据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教材编写以简单实用为原则。在课文中没有生僻单词,涉及专业内容也只采用一些基础词汇代替专业术语,但在附录中,又补充了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目的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使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拓展和补充所需知识。课文中没有复杂、深奥的语法和句法,大部分是简单句、短句,有恰当的注释,力求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酒店职场英语的特点。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曾雪梅,等基于教育理论与职教特点的职教英语教材建设

中职学生学习的另一个特点是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基础差,很多中职学生学习挫败感非常强烈,而且大部分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学习不是心甘情愿,而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因此,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英语学习更让他们头疼。解决此问题,中职英语教材的趣味性就显得至关重要。趣味性首先体现在直观方面,教材版式设计应该活泼新颖、色彩丰富而协调,文字排版疏密合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酒店英语》全书的色调以浅蓝色为主,给人清新宁静的感觉。该教材每一课不同板块的风格均有变化,板块之间界限分明,避免产生视疲劳,主要内容一目了然。此外,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如果课文都是英文,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应该适当穿插中文注释、知识补充等。更重要的是,一本能真正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材,内容上应避免材料单一,相较于枯燥的文字呈现,学生对视频和音频材料更感兴趣。《酒店英语》就是将文字、音频和视频有机结合,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产生良性刺激,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英语教材结构以知识接受为本位,体现的是行为主义理论下以反复灌输语言知识,重复练习为主要过程的语言学习流程。这样的教材模式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知识,不仅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而且,由于以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教育应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应该与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紧密联系。中职英语教材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职业的双重能力为目标,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知识,让学生掌握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语言运用能力。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推荐和提倡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和目标,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任务型教学法提倡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兼顾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将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与真实情景相似的教学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3]。任务教学法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以应用为动力、目的、核心,能够体现语言价值的教学模式”[4]。任务型教学法指导下的中职英语教材内容应体现语言技能与职业要求的结合,以完成相应的任务为核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让学生掌握语言使用和职业技能的双重能力。《酒店英语》教材分成“前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三部分。每一部分首先列出明确的职业能力标准(Competency Standards),如第一部分的标准为“能用恰当的语言招呼客人,能帮助客人预订房间”等。根据能力标准几乎每一板块都有明确的任务,而且与行业能力要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能够运用专业英语知识,完成订房服务,处理突发事件等职场任务。“视听”之后还专门有“说”和“角色扮演”部分,设计了酒店业职场会遇到的问题,或工作中的场景,让学生设法应用学到的语言和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该教材还有一个专门纠错的板块“shocking to find”,在国内同类教材中独树一帜。这个板块根据正反材料相结合的科学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反面材料,学生观看视频后找出并纠正语言和职业方面的错误。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判断和纠正错误过程中强化知识建构,同时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本主义课程观强调教材应着眼于学生完整人格的构建,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全面发展。学生是有丰富情感和经验、人格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主体,而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因此,教师和教材也不应是灌输知识的机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材的编写应当以尊重学生个人情感和经验为前提,创造一切条件促进学习,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酒店英语》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中职教育特点,而且由于该模式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人本主义教学使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后有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更完整的人格发展。

二、建构主义:情景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建构模拟职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是具有主观性的个人建构,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通过相互之间和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然后被学习者个人获得[5]。与知识的建构紧密相连的学习是主动的、具有社会性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任务和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是社会行为,而不是个体行为,有意义的学习只产生于社会行为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意义建构” “情境” “合作”和“会话”四要素。

首先,“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是最终目标,并贯穿于其他三个要素。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较深刻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经验,将这些性质、规律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

为了达到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目的,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式教学,认为学习应当是学生在“真正的”(authentic)学习环境,或与真正的环境相接近的情境中进行[6]。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对已接受知识的主动建构。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英语的最大困难在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职学生还缺乏职场环境。国内的中职学校超过一半以上没有实习基地,学生真正接触国外游客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情境创设对中职生的英语学习十分关键,而教材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Ackerman提出的“认知学徒”[7]学习模式主张学生学习知识要像手工学徒一样进行实际的操作。针对现实问题和企业要求,《酒店英语》通过音频和视频材料把native speaker 请到教室,通过材料中演员在酒店职场的专业表演,以及组织学生的观后练习活动,把实习基地搬到教室,再现酒店业的职场情境。

建构主义指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获取的知识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材应该促进这种建构。《酒店英语》通过音频和视频材料,为学生提供比单一文字材料更有效的刺激和输入。首先视听材料比文字更有趣,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在以视听方式呈现职场场景时,学生会对视频中职场人员的表现作出判断和反应,不仅能模仿从业人员的地道口语,还能学习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规范等。

此外,《酒店英语》将情境式和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在音频和视频部分布置了相应的任务。这些任务大部分不与提供的材料机械对应,而是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例如:3名男性傍晚到酒店住宿,作为前台的接待员,你该如何做?要用到哪些常用的表达? 学生在观看视频或听音频材料之后,对职场英文表述、服务态度以及规范形成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教材还设置了句型和表述练习。重要的是,教材的大部分练习不是机械记忆或反复训练,而需要学生听说结合、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作”和“会话”过程紧密相连,合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而会话是合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通过合作搜集与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并验证假设、讨论与解决问题。从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计划。会话和合作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论,学习首先是在共同的语言文化中向他人学习,然后才转为自己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找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不足,然后获取新的知识。对于中职学生的课堂学习来说,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同伴可以帮助自己找出差距与不足,相互促进,更重要的是中职英语的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获取与操练需要通过合作会话的方式进行。职业英语与普通英语不同,除强调语言能力,还要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合作的学习方式使纯粹的语言课堂变为模拟的职场,合作伙伴可以是客户,也可以是从业人员。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式学习要求中职英语教材提供学生之间的合作形式。《酒店英语》的练习以会话形式为主,听力和视频板块都要求学生模仿对话,或仿照课文自己组织对话。“Discussion”板块启发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合作找出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办法。“Role Play”环节可以是pair work,也可以是group work,该环节不是简单模仿视频或音频材料,而是根据提供的条件、假设和要求等,完成职场任务,处理在职场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会话的形式就是合作学习的形式,中职英语的学习形式必须通过会话合作的形式进行。

三、结语

与普通的英语教材开发不同,中职英语教材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是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职业能力,以及毕业后的从业能力。教材应为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教材开发的理论统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的能力发展,而非知识灌输。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中职英语教材开发应该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中心,以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前提,以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内在价值和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观点,通过教材建立模拟职场,解决中职学校缺乏实习基地的问题,通过模拟情境进行职场练习,使中职教育与职业导向紧密联系。总之,中职英语教材开发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突出中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郑毅,杜刚.酒店英语视听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

[3]丁小蕾.基于任务教学法的英语听力研究综述[J].教育论坛,2011(5):94-97.

[4]李欣.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4-66.

[5]BRUNING et al.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M]. Third Edition. Columbus: Printice-hall,1999.

[6]BROWN et al.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18).

[7]ACKERMAN, PHILLIP L. Adult intelligence[J].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1996(8).

编辑 周沫

职教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机制的创新。文章在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机构管理协同机制、利益分享协同机制、人力资源协同机制、项目开发与技术服务协同机制、实习就业与创业协同机制、教研资源协同机制等方面对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作者简介]贺定修(1966- ),男,湖南衡阳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黄玲青(1967- ),女,湖南永兴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与管理;涂用军(1963- ),男,湖北大悟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广东东莞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重大教学改革招标项目“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培养‘三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ZBXM2013001)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路径,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并正式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理应解决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教学资源库建设等一系列项目的建设来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在相关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层次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其核心就是要理顺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关系,实现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发展,解决教育与职业的分离问题。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根据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调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大力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迫切需要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结构、规模和素养的新要求;迫切需要调整现有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力;迫切需要适应产业企业和岗位信息化对人才信息素养的客观需求。

由此,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关系又面临着从联系走向对接的新任务,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又需随之进行新的调整,调整需要体制创新,对接需要平台组织依托。尽管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整体而言,仍面临以下发展瓶颈:一是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途径、平台及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活力不足;二是校企合作欠缺动力驱动和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合作层面上,深层次合作开展力度不够;三是部分政府的缺位,对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其深层原因在于政府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满足校企彼此需求的合作平台,缺乏校企合作创新体制和机制。因此,实行政校行企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协同创新机制,让不同的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链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高职院校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一、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是指各方互相配合、互相合作;“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1971年,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他认为,“协同”就是指系统中诸多子系统或要素之间通过互相合作和共同作用而形成有序的统一整体的过程。此后,西方许多学者将创新理论和协同理论结合起来研究。所谓协同创新是多方主体通过知识、资源、行动、绩效等方面的整合,以及在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系统的匹配度方面的互动,实现创新要素的系统优化和合作创新的过程。

协同创新的视角是多方位的,协同创新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形成以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等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模式,积极探索“政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行校合作”等合作途径,促进政校行企均达成一致共识,实现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是加快发展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构建“多方协同,学产服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各方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领相结合,突破机制体制障碍,打破体制壁垒,改变小而散的重复交替的管理模式,充分落实各方责权,充分实现各方人才、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共享共用。

二、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机制是指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作用是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使系统中各子系统协调运行,进而发挥更高的整体作用。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关键作用,所以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也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只有解决了机制问题,才能促进协同创新的不断推进。目前,高职教育应该以创建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校行企协同相关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以及各项制度建设,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互利共赢合作机制,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

(一)构建科学管理协同机制

推进协同创新的首要工作是搭建协同创新机构,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别成立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职教联盟和校企合作委员会三层组织构架,建立管理层面运行的协调机制(见图1)。

依托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三层组织构架,制度上确认各成员协同责任和利益,程序上理顺各成员协同过程,职能上建立各成员协同对话机制和平台,形成以政府主导、行业服务、校企协同共长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等,建立常态协调机制,及时协调和推进各个环节的合作与协同。

在宏观决策层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学院院长和行业会长构成的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旨在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规划和政策措施的权威性,统筹协调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决策指导解决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的重点困难和问题等。

在中观指导层面,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指导作用,依托政府主动协调职业教育与产业关系的主导功能,成立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学院部门领导、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产业职教联盟,下设人力资源部、项目合作部等职能部和秘书处,旨在推动专业层面“行企校”合作在人才培养及科技服务中的深层发展,指导解决校企协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焦点和难点问题。

在微观行动层面,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和企业的关键作用,成立由行企业、系部代表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教学管理与就业办公室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组、技术与社会服务项目组等,旨在落实“行企校”人才共育工作运行、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就业及社会服务运行管理、多元化的资金使用保障等长效机制及措施,有效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及社会的综合实力。

(二)构建利益分享协同机制

第一,建立双重目标导向体系。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运作要关注校企成员的发展目标,以双重目标需求导向为校企协同动力,在协同创新平台中整体解决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应用研究、社会服务、质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应用技术研发服务。第二,形成高效的利益分享、风险共控、利益共创的协同机制。以项目为引领,围绕项目开展合作,提高协同运作的信任度,以人才共培为根本,围绕提升人才质量开展合作,提高协同运作的依存度,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纽带,提高协同运作的效能,探索人才共培“利益分享”机制、资源共建共享“风险共控”机制和项目合作“利益共创”机制(见图2)。

(三)构建人才共用协同机制

第一,建立“双向互聘”及“互聘共培”的优秀人才工作机制,制定《校企技术专家双薪双向互聘管理办法》。政府和学校设立兼职教师聘用和培训基金,通过建立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人员进入职业院校承担专业教学的绿色通道,加强对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实现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互聘共培”。通过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实施“弹性教学安排”,采用“身份在高校,创业在地方”的人才引进机制,实现教授、博士、骨干教师的“双薪双向互聘”,形成有利于教师进入企业承担项目合作任务的绿色通道,加强和引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第二,建立优秀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职称晋升机制,积极争取主管部门的政策倾斜,破除限制兼职教师晋升职称的各种条条框框,为兼职教师提升学历和职称提供方便。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优胜劣汰,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兼职教师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来考核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第三,推行学校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鼓励教师深入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去了解各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熟悉生产工序,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四)构建“学产服用”育人协同机制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光靠学校单方面的教学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实操、服务和应用。所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多管齐下,通过“学产服用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将人才培养置于多方参与的开放系统中,贯穿于教学、生产、服务、应用四位一体的全过程,才能适应经济转型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自觉。

第一,建立共同研发项目机制。坚持服务社会的宗旨,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通过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研发等形式,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降低和减少企业新技术研发的时间、成本和风险,而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可以有效指导教师和学生,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进一步探索新的研究领域,提高创新水平。第二,建立项目合作支持机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定期公告合作企业优化升级技术研发项目需求指南,学校组织教师团队进行申报和立项,提供项目启动研发经费,支持校企项目合作,并制定《校企合作产业优化升级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办法》,建立评价监测体系。第三,建立项目“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激励机制。建立项目来源于合作企业的需求,项目的启动资金来源于学校,项目的市场化应用资金来源于合作企业的一种项目生成链式机制。第四,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组建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行业企业专家、学校骨干教师等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常态化运行。

(五)构建“学生上岗”协同机制

第一,加强实训和顶岗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健全顶岗实习机制,完善顶岗实习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积极鼓励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中来。采用顶岗实习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相结合,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形成“专兼结合,校企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以及“周检、月巡”的考核监控机制。第二,建立政校行企就业信息共建共享协同机制,共建校企合作就业率指标体系、工作机制及奖励办法。第三,建立学生创业协同机制,依托职教联盟,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立灵活的、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校企联合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六)构建资源共享协同机制

第一,资源共享建设目标共识、内容共建的协同机制。以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产业转型升级技术交流与合作资信共享和协同共建为目标,以职教联盟为基础,构建政、校、企、行四方参与、协同共赢机制,形成区域产业发展及职业教育融合的共享资源。第二,共享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与开放的协同应用及推广机制。制定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及网上共享使用的范围等,建立产权保护和激励机制,协同资源建设与服务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和开放共享。第三,共享资源项目化管理和动态更新机制。制定优质资源评审鉴定办法,以资源利用率、更新率等为指标,以用户评价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奖励一批优质资源,用以激励共享资源持续更新,满足教学需求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都应积极努力,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有效实现政、校、行、企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起互利互赢的政校行企紧密结合的发展共同体与运行机制,并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邵云飞,杨晓波,邓龙江,杜欣.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4).

[3]许士群,黄志纯.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职教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信息化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空间教学正是该趋势下高职教育模式的一大创新和变革。本文将分析高职教育空间教学质量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并就提高高职教育空间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空间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国分类号:G71

一、引言

空间教学的实施,无疑是教育模式的一大创新和变革,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空间教学模式在诸多方面有着很大的进步。然而,空间教学模式在我国毕竟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如何充分去发挥空间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并没有太多的经验。本文从空间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有关教学质量的研究出发,分析空间教学质量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并探索提高空间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以为空间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评价机制构建提供理论上的铺垫。

二、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质量的构成要素

(一)空间教学模式简述

空间教学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信息平台为依托,运用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共享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空间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创建空间、运用空间的过程中,通过主题群组、作业跟帖、留言私信、主题回复、博客评论等多种互动形式与学生建立便捷的空间联系,学生在空间里做作业、共享资源、讨论交流、互评互动,让自己的学习心态、知识技能等在“教学空间”这个大熔炉里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网络化、教学方式互交化、教学活动协作化,师生就像使用微博、QQ空间等一样在该平台的空间上进行互动,相关的硬件设施以及职教新干线系统为教学过程提供必不可少的硬件与软件服务支持,教师主要充当一个辅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并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师生资源共享、团队互动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才是占主导地位的。

(二)空间教学质量的构成要素

教学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质量指标,教学质量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质量和传统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都是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因此它们具备一定的共性。但是,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还有着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的特性,故高职院校空间教学在教学质量的构成要素上也还有着其特殊之处。从高职院校空间教学的运作模式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质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课程质量、网络资源库的质量、硬件设施及技术平台质量这几个方面。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空间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参与方,其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空间教学的质量。在空间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定位相对于传统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赵继学,2013),所以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质量不单单是指教师的授课理念、教学态度、讲课方法、师生互动技巧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空间课程设计质量、教学资源收集与处理质量、对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质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监督质量等。

在高职院校空间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教师在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已消解,学生才是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学生的学习质量是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构成要素。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由多个方面来进行衡量,如学生的空间平台运用能力、学生参与课程的程度、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学生的个性发展等。

课程本身的质量也是影响空间教学质量的一个构成要素。虽然在空间教学模式下,既定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唯一来源,但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高职院校的教师机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收集和处理能力有限,还无法完全脱离课程安排来完成教学活动。合理的课程安排可以为师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指引,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空间教学模式下,老师上传到空间的教学资源只是学生所获得的学习资源的一少部分,学生还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到网络上等途径去寻找和收集更多的学习资源。然而,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充斥这网络,如何在网络上剔除各种无用、不良资源,而快速搜集出有用的资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学生需要学校建立一个有用的网络资源库来作为学习资源的重要来源,而它的质量也是空间教学质量的重要构成要素。

最后,高职院校空间空间教学是以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信息平台及云计算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学方式,必然是离不开硬件设施及职教新干线信息系统的支持。所以,配套硬件设施与信息系统的质量是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质量的必要构成要素。

三、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我们清楚了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质量的构成要素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每种构成要素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到整个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师资力量

虽说空间教学不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由教师面对面的传授知识。但教师依然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师资力量的优劣对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只不过,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这里所讲的师资力量有了不同的内涵,而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态度是师资力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传统教学模式被空间教学模式代替之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观必然会受到挑战(赵继学,2013),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不能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态度,及时调整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将会教师能不能融入空间教学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师资力量还包括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与结构,而且,在空间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与结构的要求不再限于传统的课本。教师若不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结构,将在空间教学模式中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地位,并因此降低教學质量。

最后,在空间教学模式中,课程设计能力也是师资力量的重要体现。教师需要根据空间课程的要求,参与到空间课程的建设中来,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解构和重组,将概念、图片、音频、视频、案例、作业、考题等上传到空间,并设計考勤方式、奖罚措施、评分规则等。因此,教师开发与设计空间课程的能力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构成因素。

(二)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与学习能力

根据我们在前面对空间教学模式的分析可知,在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传输者主宰者变成了引导者和辅导者,而学生的中心地位则得到加强。因此,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对整个空间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的主观因素首先就体现在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上。空间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再充当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低。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不止是学习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源,也可以主动分享其他学习资源、发起讨论、创造问题等。如果学生不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对待空间教学模式,他们参与课程的程度很可能会很低。有些学生也许不会按照课程要求去参与学习任务,也有些学生即使以空间评论、私信留言、评论、讨论的方式参与了课程,却可能只是敷衍了事。

学生的主观因素也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在空间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对每一个学生耳提面命的进行灌输式教育,大部分学习资源都必须依靠学生以自学的方式来获取和吸收。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创造新的讨论话题与待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光是有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不够的,他们的学习质量还离不开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学生对职教新干线信息平台的运用能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空间课程与网络资源库的科学性

不论何种类型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充实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作为被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学资料的科学性自然成为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空间教学模式中,教学资料既包括空间课程,也包括网络资源库。

空间课程的科学性分别体现在结构及内容两个方面。在结构上,如果课程结构混乱,缺乏系统性,那么就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而又系统的指引。在内容上,首先要求课程的内容难易适度,如果课程难度太大,学生自学起来就会太吃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课程难度太低,学生又会觉得没什么收获,也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好的空间课程在内容上还应该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因为空间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不受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网络资源库的教育性,就是能指能够对资源进行过滤和筛选,只留下科学的、有用的资源,严格控制不科学的、无用的资源上传到资源库里,以免误导学生,起消极作用。网络资源库的全面性是指网络资源库能够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能比较完整的涵盖各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在搜索学习资源时基本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将网络资源库中的资源按照学科进行合理分类,可以方便学生快速查找资源,提高对网络资源库的使用效率。

(四)硬件设施与信息技术平台的完善性

空间教学是以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信息系统为依托来进行的,而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信息系统的运行必然离不开计算机、网线、路由器等相关硬件设施的支持。因此,硬件设施与信息技术平台是空间教学模式存在的必要条件,它们的完善性也是保证空间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硬件设施的完善性主要体现在完整性与可靠性上。硬件设施的完整性是指,完成空间教学的各种硬件设备,从信息平台中心到用户终端,都是齐全的。而硬件设施的可靠性,主要是指硬件设施的性能与稳定性。没有高性能而有稳定的硬件设施,师生在使用职教新干线系统时可能会遇到各种故障而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与学习。

信息技术平台的完善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否有着强大的功能以及它是否容易操作上。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信息系统是空间教学模式最核心的技术支持平台。它所具有的功能不仅会制约教师创建课程、上传课程等的实现,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空间课程、完成作业、参与讨论等,更会决定着教师与学生在空间上的交流与互动方式。除此之外,职教新干线信息系统的功能也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考勤、监督、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对于空间教学模式来说,空间操作的难易程度将影响到师生对大学城职教新干线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如果空间操作难度较大,技术性高,那么由于受到个人操作使用水平的限制,一些教师和学生可能无法使用该系统所提供的许多功能,从而使得这些功能形同虚设。因此,空间的易操作性也大学城职教新干线系统质量的一个影响因素。

(五)教学管理制度

和传统教学模式类似,空间教学的教学管理也受到教学管理手段、管理制度、评价考核机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空间教学模式下,教学模式、互动方式、学习方法和考试模式都和传统教学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教师是否正确的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程设计是否合理,都不能直接使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去评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来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设计、平台建设形成有力的约束与激烈效用,是提高空间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的管理制度基础。空间教学的教学管理应该重视利用空间教学技术平台自身的功能来进行教学管理,也就是说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系统自身的考勤、监督、评价等管理功能是空间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四、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质量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质量主要由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课程质量、网络资源库质量、硬件设施与网络技术平台的质量、教学管理质量构成,相应的,高职空间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也主要由上述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构成。对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质量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不仅为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评价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上的铺垫,也为探索提高高职院校空间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中永.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0,(04)

[2] 崔洪雨.教学质量的结构及其相关理论的探讨[J].网络财富,2009,(05)

[3] 李康.网络教学模式构成要素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3,(03)

[4] 刘洪宇.空间革命——高职院校开放发展的新起点 [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5] 刘晓.从传统教学到空间教学:回归教育原点的自然选择[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6] 潘懋元.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C]. 最新高等教育资料汇编, 2001-12

[7] 王健.基于云计算的资源共建共享型职教网络服务体系研究与实践.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7)

[8] 王俐.关于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教育信息技术,2006,(05)

[9] 王祖析.基于“职教新干线”云平台空间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3,(22)

上一篇:工业生产论文范文下一篇:药理专业论文范文